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的概念范文

景观设计的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景观设计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景观设计的概念

篇1

关键词:网;校园景观;开放性;融合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8602

1引言

“网”的概念很广泛,单从文字上来说泛指多孔而状如网的东西。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词语中出现的互联网、关系网多指周密的组织或系统。而把“网”的概念融入景观中,是通过设计使景观资源在网格的节点上分布,形成周密的网格状布局,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优化和利用。

本文以中南大学体育中心景观概念设计为例,通过对校园户外生活作调查研究,探讨了“网状”设计下空间的开放性和景观的融合性。

2项目概况

体育中心位于长沙市河西土城头路以北,潇湘大道以西,城市二环线以东区域,北与中南大学校本部相连,东北部为中南大学升华学生公寓区,东临湘江风光带,南接大学城科技园,北临岳麓山及规划的后湖公园。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伴湖而建,依山伴水,为校区校园形象注入不可替代的地域环境和生态活力。体育中心总用地面积约30hm2,由体育馆、体育场、游泳与训练馆3部分组成。在3个主体建筑之间为大型广场,在中心的东边和北边有一条人造水景区。体育中心中部有一条14m宽的校区主路,主要为学生自行车和少量校外机动车车道。中心规划主要为学生活动所用,同时也承接重大赛事,所以在体育中心设有3个大型停车区。

项目场地给设计者提出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功能诉求

不仅要满足学生平时的各种活动,还要满足大型赛事时期的人流集散。让体育中心不仅是学生体育活动的场地,也能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与娱乐的场所。

2.2场地局限

设计力求场地的开放性,场地中有3个主体建筑、水景和大面积的室外运动场。但相互的连通性不够,特别是中部“S”型的一条主交通道路将场地完全划分为两个部分,阻碍了场地间的流通性。

2.3生态需求

场地北临岳麓山风景区,东与湘江风光带连成一片,要使其成为景观带上的一个新节点,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成为一个特色性的体育休闲交流场所。

3网状下的整体规划布局

在网的概念下,应将场地本身理解为在长沙这个大网格中的一个景观节点,使其与周边环境交通融合。体育中心北靠岳麓山,东临湘江风光带,不仅作为体育场地而存在,更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活动空间而存在。

在设计时笔者将场地放在一个10×10的网格之中,再去试着用简单的体块模型来安排场地的空间。

体育中心场地地形平坦,整体规划上强调绿色生态的功能布局,保留水体和原有树木。注意构筑物的高度,避免体育中心对场地周边景观的影响,也使周边岳麓山的景色能够融入到场地中来。

由于长沙处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设置场地的西北角为生态林区,种植小片的树林,以减轻冬季寒风的侵袭,同时也为北面的留学生宿舍区和体育中心之间建立一个噪音隔离带,动静分区明显。

场地北部离学生宿舍较近,规划为活动运动区域,开放式的球场。根据调研得出49%的人群喜爱篮球活动,26%喜爱羽毛球,也有喜爱滑板、轮滑运动的同学,通常选择运动的时间为下午和晚上,也有部分选择早上运动。所以在设计上除了专门的篮球场与羽毛球场外,应有大型的硬质场地供班级活动或轮滑俱乐部活动。并且对场地有地形的设计,增加场地的趣味性。

在运动场内学生们除了运动外,还会选择读书、散步、休闲、聚会等活动。在东部滨水区域保留场地原有草地,形成相对安静的休闲娱乐区域。

场地的南部有3大主体运动场馆,场馆之间有硬质铺装的大型广场,但由于场地内的两条主交通道路相交于此,使得此处的广场分散成为3个小型的广场。在设计中笔者对此处进行高架或下沉的处理,让3栋建筑之间的广场连成一体,使景观空间和建筑更有融合性。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步行者优先的原则,将人车立体分流。在3个主体建筑之间是人车不得不交汇而流量又较大的地方,采用人行路面抬高的方式解决其交通分流的问题。

场地有3大主要入口,北边为校区宿舍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出入的主要入口。东南部为新校区教学楼,东入口为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必经的入口,主要为人行和自行车道。南面入口连接荆江路,主要为车行道。除此之外还设置一条横穿水体的次入口,从宿舍直通场地的休闲区域。通过中部的抬高使体育中心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步行环境,而中心区为开放环路所围绕,可方便到达各主要建筑物。同时,沿环路布置周边停车场,其位置都在中心5min步行范围。

凯文・林奇在《城市的意象》中提出设计的五要素: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s)、节点(nodes)、地标(landmark),而在大的规划中笔者解决了道路和地域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建立的10×10的网格的交叉点上去尝试性地建立边缘、节点和地标,以便观察三者间的关系和三者在场地中所起的作

用。“网”的概念不仅仅在于更好地把握场地的尺度关系,在设计中它更能体现设施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就讲究对景一说,在设计中使用网格能准确地表达出场地公共设施与休闲景观相对应的关系,使场地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优化和利用。

4空间的开放性

空间的开放性体现在营造交往的场所,强调可参与性、边缘的削弱化等各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因为考虑到“私人化”或安全性,封闭式的场地被大量地运用。然而大量地围墙和栅栏不仅使很多边缘的空间处于瘫痪状态,还使得内外的交流活动隔绝开来。围墙和栅栏区分了内外,自然是为了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但也有了排他、孤立的形态产生。体育中心作为全校师生甚至是周边居民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须以一种轻松而自然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或运动,或交谈。让每个进入场地的人有机会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参与到场地的活动中来才是这个场地最诱人之处,它让每个进入场地的人成为这个场地真正的拥有者。所以在像体育中心这样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尽量做到淡化边缘,促进交流。笔者在网格的节点上设置滨水休闲座椅、读书角、表演场地、散步廊,这种有意识地给场地赋予活动的内容的设计为场地增加了交往的活力。边缘的处理摒弃传统的围墙围栏,当然在一些需要的地方,也会用景观的边缘例如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进行第二次的空间划分,使大的场地中有一定相对私密的空间可供人们使用。

5景观的融合性

在景观的生态性的要求下笔者力求打造一个绿色校园景观,除了保留场地原有树木外,还对篮球场部分进行改造。大部分的篮球场设计成阵状排列,而人们偏爱在有树荫的地方活动,长沙地区炎热的天气和场地中央缺乏休闲座椅使得场地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在设计中笔者把球场错落地放在网格上,并在球场相错落的地方种植树木,在此设计中设计者力求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结合,从建筑立面上的斜线延伸到地面作为人行步道,并注意人行的便捷与直达性。

设计中笔者不是按照传统意义上既成的体育场地来设计,而是一个能满足未来场地发展变化,容纳多种生活事件、活动以及未来校园变化的可能性的校园景观。在总体为体育活动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场地的位置状况和未来可能承载的大型活动状况及校园活动需求对场地造成的影响来逐渐形成场地景观设置的内容,甚至是通过这样的设置去引导大家参与这项活动并促进交流。这样让景观可以随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而发展,随功能要求的改变而改变。因为设计不仅要满足现在校园设施的需要,而且还必须适应未来校园活动发展的要求。

作为中心建筑外部空间,景观设计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开的、有大众参与,或批评或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场所。这些场所通常是人流量大、视野开阔的开放性空间,它能为大家的生活提供一个开阔的共享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相互交流,在满足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人自身存在的价值。硬质的活动广场在满足人流集散的同时也提供活动的场地,而绿地作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纽带,在美化环境与软化建筑的坚硬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景观中场地的开放性和与场地周围环境的融合性都是必须的,无论是在整体规划上,还是在景观造型上,都应具有大家生活所需的艺术空间形态,并使这种形态折射出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郑曙.景观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曹瑞忻,汤重喜.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 园林景观;结构;概念设计

2011年,温州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04平方米,绿地覆盖率为21.89%。按照《温州市国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15年,人均公园绿地提高到13平方,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7.31%,绿地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为温州市民勾勒了一幅“出门见绿”的“享绿图”。

按照这个目标,温州市要规划建设15个城郊森林公园,主要利用城市周边现有的的大型山体和水体进行设置,主要包括五磊山森林公园、牛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等。还将规划建设10个市级综合公园,包括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三湿地公园等等。另外,温州市还将规划建设35个区级综合公园、4个带状公园、13个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

以上数据来看,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它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放松心灵。因此,景观工程中,除细节的美观上需要用心外,结构安全的的概念把握更需重视。景观工程虽然单体较小但是造型复杂、形状各异,在结构计算和结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计算软件往往难于应付,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把握几个重要的结构设计基本规定要点,简化模型,通过结构的概念设计来指导景观工程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宗旨就是在特定的空间形式、功能和地理环境条件下,以结构工程师自身确定的理想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用整体构思来设计各部分有机相连的结构总体系,并能有意识利用和发挥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以及分体系与构件之间的最佳受力特征与协调关系。

以下就通过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的几个要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结构概念设计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1、合理的结构体系调整

建筑结构是水平结构分体系---楼盖体系和竖向结构体系---墙、柱等组成总结构体系。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者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水平结构体系一般由板、梁、网架组成,如板-梁结构体系和网架体系。水平结构体系也称为楼(屋)盖体系。其作用为:(1)在竖向方向,他通过构件的弯曲变形承受楼面或屋面的竖向荷载,并把它传递给竖向承重体系;(2)在水平方向,它起隔板作用,并保持竖向结构的稳定。

竖向结构体系一般由柱、墙、筒体组成,如框架体系、墙体系和井筒体系等。其作用为:(1)在竖直方向,承受水平基础体系;(2)在水平方向,抵抗水平作用力,如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并把它传给基础体系。

景观工程中经常见到些不完整的框架,结构体系过于简单,但是跨度却很大。

比如单跨景观桥,单跨亲水平台,单跨休息亭等等。按常规简支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跨中弯距和变形很大,需要通过增加构件尺寸来达到计算要求,这与景观工程中要求的美观轻薄相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调整结构体系,把梁或者板往桥墩或者柱墩以外延伸一小段,使简支模型调整为伸臂模型,这样跨中的弯距和变形就会调整为最小。

2、不规则的结构模型调整

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L/B宜≤6(6、7度);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景观工程中常见不规则的结构布置,L/B≥6,并且不对称。比如景观长廊,景观墙等,结构刚度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按常规的建模计算,周期比肯定过不去。这时候就需要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位,并在防震缝处加强构造和连接,并且在基础设计中,通过加大基础Y方向尺寸来加强整体的刚度。

3、加强构造措施

景观工程相对建筑工程,在承载力和延长性方面会差些,这就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景观允许的情况下加强结构体系中的构造措施,加于安全保障。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还有加强木制及其他材料的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的连接。?

下图这个景观构架不是一个合理的受力结构,其外挑的受力悬臂形成一个很大的倾覆弯距由柱子传到基础,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引起整体倾覆的可能。

通过受力分析,正确评判结构的不利因素,采取有利的加强措施。比如提高柱子的刚度(尺寸加大,箍筋加密),加深基础的埋深,或者在柱子上增加斜支撑等等构造措施。

4、结束语

景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遵守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而且要将结构的概念设计应用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来。通过结构整体概念设计和局部的构造措施来实现景观工程要求的即安全又美观的目标。相信,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温州的“享绿图”会更加生动美丽,温州人民会更加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 李国胜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与合理构造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4

将中国元素直接间接的融入到设计风格和理念中,使原有的中国元素通过园林景观中的某些建筑、雕塑、壁画等景观上映衬出具有特殊的中国文化气息。

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创作好的作品,一不能纯粹的模仿,现代装饰景观必须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几千年的文明中国给我们留下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单纯的奉行强抄,那么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将会导致民族艺术发展的停滞。传统和现代结合,在形式上它可以是纯粹传统的,但在功能上它可以是现代的。三意念要有所创新,在程式上它可以是现代的新型材料和现代的结构、现代的理念做出来的,但它又可以表达中国常见的习俗、元素符号。它还要满足现代人的功能需求,具有高的欣赏价值,要舒适、要经济环保,总之满足功能性和美观性的统一,经济性和耐久的统一。

“中国元素”作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一部分,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中国元素也可以在新中式风格,古典风格中表现得更好,也可以被用来设计出像中国馆那样的典范。

现代具有传统元素的作品: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无疑就是个典范,不管它的设计理念“天圆地方,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是它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形式及刻篆,中国红的颜色,都将传统元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一、中国元素为主调的设计原则

中国元素的主调指的是园林景观的整体特征。对于园林景观的整体特征,与西方元素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西方以神本思想为主导,而我国强调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在我国,传统元素所推从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上,我国善于运用一些具有实效性的设计手段,进而将园林景观设计在运用表达上展现出淋漓尽致的特征。中国元素根据所代表的不同精神和文化,其分类各种各样。包括重大的人文历史景观、传统习俗、特殊的民俗文化、不同名族的图腾、吉祥物以及标志性的建筑、特有的动植物等,如中国的长城、兵马俑、大熊猫。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将中国元素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到设计的风格和理念中,使原有的中国元素通过园林景观中的某些建筑、雕塑、壁画等映射出具有特殊的中国文化气息,这样“中国元素”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通过不断地发展、传播、延伸,让更多的人通过日常生活常见的园林景观了解到了中国元素。

二、传统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我们日常所说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实就是在规定的地域范围内,如景区、公园、广场、小区的公共区间,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手段,通过改造地形、营造建筑、布置园路和种植植物等途径,创造出特殊优美的环境和生活、休闲地域的过程。从而通过各种景观设计,使其具有艺术美学的欣赏纪念价值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功能,保证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会根据园林的主题或者这个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典型的人文故事为整个园林确立一个大的思想表达方向。如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南北广场,主要以唐代的人文、建筑、文化等为基调进行设计,在墙壁、雕塑、路灯、路牌上均带有一定的唐代时期特有的某种文化指向性。使游客游览、休息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处在于唐代的历史意境中。而一般的园林景观设计会采用一些常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图腾,像龙凤、牡丹、莲花、梅花的图案。还有一些带有一定祝福意义的刻字、标牌,如“龙腾虎跃”、“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等。这类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在园林景观相结合的现象,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和赞同,不断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篇5

在桥型方案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地形、地质、路线纵坡要求,满足水利、规划等主管部门对跨河、跨堤的净空要求,选择合理的主桥跨径布置。(2)以打造突出景观造型为目标,景观造型应有深刻寓意,能深刻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等地域文化,以及新时代兴宁人精神风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3)在满足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设计时要考虑桥型与周围景观设计统一。桥型要创新,主体结构要有独特的艺术造型,防止公式化,在统一中求变化。在线条、形体、色彩、质感的运用上应以简为主,加强对比,突出重点和个性[2]。(4)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造型美观的原则,通过桥梁、造型、色彩、灯光等营造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的意境[3]。(5)拓展桥梁功能,使之具有交通、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2主桥方案设计

结合地形、地貌及本桥景观要求,适合的桥型有拱式桥、斜拉桥及梁式桥,考虑到景观需要,将常规的梁式桥排除,以下对拱式桥、斜拉桥2种结构体系的桥梁进行比选。

2.1方案一。蝴蝶拱桥(宁江蝶恋)本方案采用1孔跨越主河道的中乘式系杆拱桥,跨径组合为35m+75m+35m。见图1~图3。主梁采用钢箱梁,梁高为2.2m。主跨为单箱3室截面,边跨为单箱4室截面。主拱采用直径2m钢管截面,单幅桥2片拱肋均外倾24°,拱轴线采用二次抛物线。拱肋跨径L为55.5m,平面内矢高f为14.8m,矢跨比为1/3.75。主墩基础采用8根直径200cm钻孔灌注基础,按摩擦桩设计。承台采用分离式,上设拱座,承台厚3m。迎水面做成弧形,以减小对水流的阻力。承台顶拱座高1.5m,拱座横桥向尺寸为7.3m,顺桥向尺寸为8.5m。承台间设系梁,系梁宽5m,高3m。本方案结合特有的地形特点,设计了蝴蝶双飞的造型,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延伸了城市内涵。另一方面,桥面以上拱圈整体呈“兴”字造型,使2幅桥形成有机整体,兴宁地名蕴含其中,寓意兴旺、安宁。桥梁造型具现代感,与周边规划现代建筑风格相适应,建成后将成为兴宁一景。

2.2方案二。独塔斜拉桥(起航)本方案为2孔跨越河道、规划路,将主墩落在南岸堤脚滩涂处。主桥采用独塔双索面斜拉桥,为塔、梁固结刚构体系,跨径组合为85m+50m+25m。见图4~图6。主梁采用鱼腹式箱梁,单箱4室断面构造。主梁梁高2m,顶板宽27.4m。主梁沿纵向对应拉索锚固点位置设置加劲横隔板。单幅两侧主塔均向外倾10°,高52m。主塔采用风帆造型,主塔主体顶部宽3m,横向塔宽2.5m;底部宽4m,横向塔宽4m。单个塔上共设11对拉索,主跨拉索索距为7m,边跨拉索间距为7m、5m。每根主塔横桥向外侧均设风帆造型,由竖向直径100cm的钢管和水平向直径80cm的钢管构成。单幅主塔基础采用2个承台,承台间采用系梁连接,单个承台下布置12根直径200m钻孔桩,承台厚3.5m。承台平面尺寸15.7m×8.9m,系梁宽4m,厚3.5m。斜拉桥是景观性较为显著的桥型,矗立于桥面系之上的索塔体系十分醒目,是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和设计要点。本方案将主塔轮廓设计成风帆造型,主梁和墩身则抽象为船体。塔身倾斜使全桥整体宛如一艘迎风破浪的大船,寓意兴宁市借南部新城强势崛起之机,起航,驶向美好的明天。同时也寓意兴宁人民勇立潮头、锐意改革拼搏进取的精神。

2.3方案三。葵花拱桥(卧波掠影)本方案2主墩落于近岸处的水中,采用拱、梁组合体系的上承式葵花拱桥,跨径组合为40m+65m+40m。见图7~图9。主桥单幅桥宽25m。拱腿和跨中实腹段的底缘外轮廓线为圆弧线,矢跨比为1/5。单幅拱腿采用分离式,为矩形截面,单个横向宽6.7m,截面高由拱脚处的1.2m渐变为大节点处的2m。拱上小拱采用1m厚混凝土板,宽度同拱腿一致。弦杆和跨中实腹段采用箱型截面,截面形式为双箱单室。弦杆梁高1.8m,顶板宽25m,悬臂宽3m。跨中实腹段梁高渐变,由大节点处的4.3m渐变为跨中的2.0m。拱腿按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弦杆和跨中实腹段按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主桥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单个主墩设2个承台,承台间采用系梁相连,单个承台下设8根直径160桩基础,桩顶承台作为拱座使上下部结构连接成一体,拱座厚1m,承台厚度2.8m。本方案立意为“卧波掠影”,采用叠拱的外形,宛如飞雁掠影于宁江之上,又犹如葵花盛开,造型优美简洁。

2.4桥型方案景观比选3个方案均采用了新颖的结构形式,时代感强3个方案景观比选见表1。方案一采用了蝴蝶双飞的造型,使之整体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主桥的整体呈“兴”字造型,与兴宁市名称相呼应,寓意振兴、兴旺。桥名蝶恋更是多了一分宁静、浪漫之意,将城市内涵予以进一步扩展,建成后将成为兴宁又一地标性建筑物。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景观性因素,特别是景观性方面,方案一优势明显,因此设计将方案一作为推荐方案。

3结语

篇6

关键词:哈尔滨青冈县;靖河;概念性;规划设计;景观分区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哈尔滨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在风光旖旎的通肯河西岸,青河县境内高山、兵陵、盆地纵横交错,大小青河、查干河、布尔根河及交汇河流乌伦古河横贯县境,旅游资源丰富。靖河位于青冈县城内,结合青冈县建设中等规模城市的长远规划,总体规划为“一河、一湿地、四区、七湖、七大景点”战略。一河即靖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河道规划总长10.6公里,东起团结鱼塘,西至三林场排水干渠。本次示点概念性规划河段东起消防队,西至原三林场氧化塘,是河道的一部分,为靖河青安路沿线南部河段。

1规划战略与目标

1.1规划战略:

1.形象创新:探索青冈印象,映射历史文化与时代窗口。

2.历史延续:加强乡土与地方文化保护。

3.步道交通:环河设步通,便利居民生活,形成整体活动空间。

4.环境共生:以人为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齐头并进。

1.2规划目标

1.战略目标

(1)通过靖河近期治理及青安路两岸人文景观建设,本地居民及周边游客前来形成兼具休闲生活与旅游功能的基础。

(2)中期通过河岸防护及景观的完成,力争成为精品河川生态景观。

(3)远期打造青冈县河川精品旅游、休闲路线,形成区域性河川景观带。

2.总体目标

以靖河综合治理为契机,以生活、生态、人文创新带动青冈环境质量的完善及提升,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地区性城镇生态景观河。

2河道景观概念性规划

2.1规划范围

结合地形、排水及造景不同需求对水渠进行不同程度地拓宽,河段平面宽度控制在15米、20米、25米、30米等几个设计范围,水渠南边及路北边两侧的绿化即整个河道宽控制在100米内,少占耕地。本段规划包括青安道路及沟渠总计39.75公顷。

2.2规划布局与空间结构

以河渠为轴,沿青安路规划三个区段,共六处节点,总的空间结构为一轴三区六节点。见图1。

1.一轴

即沿河景观轴。绿轴与蓝轴的交相辉映。

三区

生态防护区:接近消防区等机关企业用地,以防护为主。且是靖河南北与东西转折的入口。

人文区:主要是沿河的水景文化休闲河段。

(3)未来发展区:有生态资源,重点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3.六节点

以河为面,节点穿成线,点线面结合整体打造靖河景观带。

(1)青冈印象:打造入口标志。

(2)听水空间:滨水景观启动区。承上启下。

(3)雅景看台:丰富的水景景观文化,是打造重点。

(4)水月广场:是中心地段,人与自然共处洗涤心灵之所在。

(5)绿影景廊:以丰富的绿化软景观为主,打造碧水连天的绿色景区。

(6)花神美境:不同色相植物组织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

2.3景观分区

2.3.1生态防护区

本区以带状空间为主,以林荫道为基调景观,结合微地形,沿河两侧夹景成幽静氛围,主要体现三点内容。一是作为景观河渠的入口,进行形象品牌的打造。二是主要种植木本类植物,进而形成生态林防护区段。三是结合林荫广场与沿河步道等提供人流空间,形成“晨昏交替绿生翠,四季更叠叶望人”的景致。本区主要安排节点景观“青冈印象”与“听水空间”。

“青冈印象”特色景点在青安路靖河东入口,临近水面,作为体现青冈时代精神的窗口。即要突出青冈的特色文化,又要借此体现青冈的气质及宣传展示作用。主景为大型开放广场与河畔步道。广场内设树阵,梯形绿地、大乔木等体现丰富景观特色,在主入口处设计停车场,设大尺度休闲广场,使其成为青冈独特的人文历史风貌的窗口,如图2。

木本类植物园沿榶槭路蜿蜒曲折,经百草园、百花园、红叶园等,形成生态经济林防护区段。林中漫步,有“近揳同窗踏青缨,远眺山水托浮云”之意。水面空间开发“听水空间”主要景区,利用花架、置石、花样铺装、花台、台阶、水上平台等元素组织景点,塑造不同的水上活动空间,是人们亲水,听水的好去处,正是“与谁同舟渡,达岸不思归”[1]。

2.3.1人文区

充分挖掘青冈的人文地方文化,整理水系,处治驳岸,加水生植物,并设架空木桥,设置垂钓与观水平台、观景台、紫气东来亭、荷花池、诗仙醉卧、水韵广场、虹桥揽月、五彩园、曲水流觞等景点,开发水上空间。岸边沿途设松柏情深、桦林诗韵、柞林小驻、丁香园、百果园等自然植物景区与水体景观有机结合,主要开发“雅景看台”与“水月广场”两处节点景观。营造亲水、近林、怡人的浓郁风情。

2.3.1未来发展区

在靖河下游,自然景观优越,规划主要强调植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预留花阶草地,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与上区的自然景观对比,本区更加突出草花类大面积色块的设计。又因本区西部紧临湿地区,故考虑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也更加注重河道生态保护。主要景点有之仪钓台、林中幽境、花海、对花台以及大块的花带等。重点处理的节点景观为“绿影景廊”与“花神美境”。营造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日如染,冬季有绿的季相丰富的四季景观。

3绿化规划设计

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立地条件生长的植物;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利于河道治污强的植物;种类多样,远近结合的原则规划。绿化重点围绕点线面组织绿化,重要节点重点设计,形成季相变化的绿带和滨水景观特色[2]。最终形成以景观生态、环境、美学理论为指导,尊重人文、社会、自然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植物生态结构,体现出生态功能完整、区域特色显著、文化内涵丰富、季相景观鲜明的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侯长志,张志锋,孙同华.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初探.《消费导刊》,2008.2:P197

[2] 张博涛.浅析城市滨水景观环境设计.《建筑规划与设计》,2012.8:P201

篇7

关键词:社会转型;企业管理;概念模型

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转型期是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的转型促使管理的改革和转变,其中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更被视为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它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解构、管理制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非技术因素的企业管理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抓住机遇,掌握优良的管理创新方法是保证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区别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定义,它是指企业根据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企业自身生产与经营的需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背景下创建的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方式方法的一种创新理念。

企业管理创新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类:文化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又可以细化为管理理念创新、模式机制创新、运作过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制度方式创新等类别。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三层创新的有力结合,它的核心是制度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1.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管理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Ray Stata提出了双核心创新理论,即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他还首次提出了公司管理创新模式,认为管理者组织学习的速度是唯一的竞争优势,是公司取得竞争力的基石。在我国最早由芮明杰在《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中提出了管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管理创新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既是一种全新的资源整合利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全方位管理,也是一种全新的各个具体资源整合利用以及目标工作制定等相关方面的细节管理。

2.企业管理创新的定义要素

为了建立全新的企业管理创新模型,我们概括出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各种要素:①管理组织者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本体;②企业需要及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是管理创新的动机来源;③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是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④高效地整合资源及利用是企业管理者创新的间接目的;⑤引进国内外新的管理思路、企业文化、运营方式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⑥公司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持久的活动;⑦企业管理创新的系统性、方向性、敏锐度、市场性、创造性和把握度;⑧企业管理创新的竞争性、冒险性、动态性、合理性、效益性。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企业的管理制定者对参与者和生产者施加的相关影响的能力,调动公司系统中的工作人员的积极力和协调执行力,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管理者制定的目标[3]。该企业创新管理包含了四层含义:①管理创新的前提假设、依据和基本观念是管理创新的基础;②企业为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公司运营上的战略方式是管理创新的手段;③促使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地工作是管理创新的任务;④实现公司制定的利润目标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企业管理创新概念模型

企业管理创新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优良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对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在经济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建立管理创新的新概念模型是研究企业管理创新的根本。提出管理概念模型和发掘管理信息是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两项任务。其中,管理创新概念模型是结合了西方普适性管理经验及新时期我国转型背景的特殊情况所产生的。这种管理创新概念模型由企业管理管理思想初衷分析、企业管理创新形式分析、企业决策层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者人格分析、企业任务管理创新及企业管理创新方案组成,具体模型如下图所示:

首先,这种创新概念模型应该遵循传统管理理论并结合了国内外经验方法。其中,管理者的理性一词不仅仅是人所蕴含的能力和遵循的道理规则,更是使用传统行为作为解释世界的能力和方法。其次,由以往的管理经验得到的管理创新概念模型,虽然依据传统的管理理论,但只有把传统经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人们认同其管理概念方法。因此,这种管理模型须通过跟踪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工作才能证明,即新时期社会转型下公司企业管理创新方式方法的发掘,即把经验管理模型的传统理性与现实结合的管理方法。企业管理概念模型为企业发现管理创新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方法。

四、结语

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灵魂。管理创新则是企业创新的基石,企业只有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背景,研究管理创新的概念模型并运用到企业的创新管理中去,才能把握创新的趋势,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STATA,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63,Sring.

篇8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概念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4]刘家麒 《对“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的审稿意见》[J].中国园林2004 /07

篇9

1.1景观设计的概念

按照百度百科名片的定义:景观设计与规划是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包括:会展展览设计、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节日气氛设计。

1.2景观设计的属性

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谓景观效应。

1.3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

1.4景观设计的宗旨

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2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概念

2.1景观设计生态化概念的产生景观设计生态化是景观学和生态学两种科学的观点结合产生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景观的概念引入生态学带来了新概念框架,发展成为一个由生态学,地理学,森林学,野生生物管理,城市规划等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的重要价值在于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2景观设计生态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平衡,更适宜人居生态系统平衡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构成为一个生态功能单位。实际上就是在生物群落的基础上加上非生物的环境成分(如阳光,湿度、温度、土壤、各种有机体或无机物质等)所构成的。

2.3当前生态规划设计趋势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思想方法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人居环境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共生、竞争等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心、人和社会协调关系,从而提高人类居住、工作、休闲、交流、健身、无了、美学及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质量。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3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原则

3.1多种文化元素综合的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文化元素,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整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景观。

3.2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

景观设计中要坚持珍惜和保护资源的原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大大节约能源。

3.3以人为本原则

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景观生态设计要体现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

3.4本土性原则

本土性原则的要求是: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知识,吸取当地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应考虑当地和其文化传承;其次,应接纳和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且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些自然环境条件。

篇10

[关键词]设计环境艺术景观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家居环境、生活环境品位的提升,使得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景观设计的热潮。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在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规划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景观设计战略思想。

二、当前我国环境艺术的设计现状

在各种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都在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大肆鼓吹。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却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即使有联系也可能仅仅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中“皇帝的新衣”。“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被盲目地移植到中华大地,“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让人啼笑皆非。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更令人发指的是,自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了专业设计师对艺术追求的渴望。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进行创新,已迫在眉睫。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不幸沦落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瓶颈

1.利益至上的毒害

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2.艺术教育的错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或者干脆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和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四、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新的文化模式即将到来,然而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中,我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如何一番面貌——这一问题等待着当代的景观设计者们去解答。

1.功能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发展方向占首位,它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物体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看的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甚至可以说是便宜的。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阐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艺术审美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将审美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众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决策者,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直接投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同时一代、民族、地域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年龄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的人,在审美情趣上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些审美习惯在感觉上多么不同,在它们的深层总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征。因此,新的文化艺术模式的形成,必然带来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型与革新,既将体现为以下三类趋势作为新世纪景观审美的基本类型模式:

(1)村落田园审美观:童雯闲适、麦香稻花、田园风光、桑麻之乐是农业文明时代典型的景观特色,这类景观特色并不会随着农业文明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自然景观结晶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当中。

(2)极简主义审美观:工业文明的标志则是机器美学的兴起,一切事物在工业文明时代变的那么富有规律,简洁,经济功能的原则是一切人类创造物变得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

(3)景观生态审美观:景观生态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也不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生境和谐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而是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3.独创发展方向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是设计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民族文化,体现历史文脉,传达场地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园林最伟大的特征就在与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体现了民族美学思想与民族性格。中国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三个派系,她们都分别表现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我们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艺术的根基下追寻新的创造力。

4.时空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也是随着线性量度发展的,是为当代人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体现时代潮流,决不能在历史的描摹中停滞不前。景观设计就是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功能条件下创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为大众提供有归属感亲切感舒适的艺术化环境.纵观历史,任何时一代、任何地点,凡是有深远意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材料、技术,脚踏实地地解决时代的问题,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布鲁诺: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3]彭富春:美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11

[关键词] 设计 环境艺术 景观 发展 方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家居环境、生活环境品位的提升,使得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景观设计的热潮。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在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规划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景观设计战略思想。

二、当前我国环境艺术的设计现状

在各种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都在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大肆鼓吹。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却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即使有联系也可能仅仅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中“皇帝的新衣”。“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被盲目地移植到中华大地,“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让人啼笑皆非。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更令人发指的是,自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了专业设计师对艺术追求的渴望。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进行创新,已迫在眉睫。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不幸沦落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瓶颈

1.利益至上的毒害

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2.艺术教育的错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或者干脆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和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四、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新的文化模式即将到来,然而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中,我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如何一番面貌――这一问题等待着当代的景观设计者们去解答。

1.功能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发展方向占首位,它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物体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看的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甚至可以说是便宜的。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阐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艺术审美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将审美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众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决策者,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直接投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同时一代、民族、地域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年龄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的人,在审美情趣上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些审美习惯在感觉上多么不同,在它们的深层总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征。因此,新的文化艺术模式的形成,必然带来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型与革新,既将体现为以下三类趋势作为新世纪景观审美的基本类型模式:

(1)村落田园审美观:童雯闲适、麦香稻花、田园风光、桑麻之乐是农业文明时代典型的景观特色,这类景观特色并不会随着农业文明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自然景观结晶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当中。

(2)极简主义审美观:工业文明的标志则是机器美学的兴起,一切事物在工业文明时代变的那么富有规律,简洁,经济功能的原则是一切人类创造物变得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

(3)景观生态审美观:景观生态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也不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生境和谐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而是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3.独创发展方向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是设计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民族文化,体现历史文脉,传达场地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园林最伟大的特征就在与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体现了民族美学思想与民族性格。中国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三个派系,她们都分别表现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我们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艺术的根基下追寻新的创造力。

4.时空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也是随着线性量度发展的,是为当代人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体现时代潮流,决不能在历史的描摹中停滞不前。景观设计就是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功能条件下创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为大众提供有归属感亲切感舒适的艺术化环境.纵观历史,任何时一代、任何地点,凡是有深远意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材料、技术,脚踏实地地解决时代的问题,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布鲁诺: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3]彭富春:美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12

关键词:美学;美学修养;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美学

1概述

1.1美学修养与园林景观设计

美学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如美的本质及其意义,也可以认为美学研究的是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又被称为“美的艺术哲学”。美学只是一个泛称,它可以指建筑美学、景观美学、音乐美学、美术美学等等。文中“美学修养”为狭义上的概念―一设计师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特别是环境美学、生态美学及自然美学。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人士有意识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站在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其对园林景观设计需求有:功能性需求、经济性需求、低碳环保性需求和美的需求等。这些需求中首当其冲的应为合理的设置功能,但是从感官上讲,任何一种功能都将会以一种特定的形式出现,多种功能在一个空间内组织,对各种功能的表现形式进行美的研究及开发利用,便形成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特有的视觉语言,将其归为景观美学。

1.2美学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古今中外,园林设计都受到了当时美学思潮的影响。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景观美学观念及景观设计手法的形式语言,现代艺术的发展也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设计专业教学的学科,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

2园林景观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美学修养

2.1了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素主要包括点线面等平面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自然美学、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了解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并将其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2.2掌握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要素的应用

平面构成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美学。平面构成的几大要素为:点、线、面、视觉要素及关系要素,其中关系要素为视觉要素的组合形式,概念要素是意念之中感受到的概念。平面构成在景观空间的平面和立面形式及空间氛围营造上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形式美法则作为在人类创造美的形式及过程中对美的规律的总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节奏韵律、比例、主次、对比与调和。

自然美学以自然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的重要分支。禅宗的境界极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也在日本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态美学,是一种正在发展的美学理论形态,从新的审美高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生态美学在景观上的运用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文化承载、生态可持续发展3个原则。

环境美学主要研究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及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工业污染,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如近几年被发现并肆虐横行的“雾霾”。环境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在自然实用的角度让周围的环境不仅可以优美,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则需要追求低碳环保的工程技术及营造生态自然的宜居环境。

3园林景观设计师美学修养在设计过程中的体现

设计师的美学修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景观空间疏密关系的组织、材质搭配、色彩构成、植物空间立体构成、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案创作阶段,设计师的想法最终将落在一张景观平面图之上,景观平面图也是整个景观设计项目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景观平面图运用形式美法则由点线面组成。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施工图阶段,绘制土建施工图时,应依据环境美学及生态美学采用环保新型材料,材料之间的机理、色彩等搭配也需要依据形式美法则等;景观照明系统依据环境美学应注重低碳环保,并考虑光的艺术营造的视觉语言;植物种植须依据空间立体构成、形式美法则,并注重植物的高低错落及疏密关系等。

篇13

【关键词】 园林景观 低碳环保 可持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绿色低碳概念越发受到重视。低碳环保概念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显著标签,园林景观设计和管理当中也已经渐渐融入一系列的低碳环保概念。低碳型园林景观是目前全球较为流行的一种园林景观发展趋势,这种园林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降低了环境成本,同时得到更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1 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非低碳情况概述

1.1 高碳材料应用较为普遍

低碳环保概念园林景观需要在设计环节就降低碳排放量,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在设计时注意选择低碳材料。现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并没有能够认识到低碳材料的长效化作用,缺乏低碳概念,导致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过多使用了高碳材料,导致建设成品的碳排放超标。

1.2 园林施工作业碳排放超标

在园林施工作业时,施工作业人员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很少注意碳排放量的问题,在施工中为了更加方便、省力,增加使用了一部分机械设备,而这些高能耗的机械设备无疑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同样突出。

1.3 园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

园林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会产生一部分包括渣土、包装物等的废弃材料,这些建筑施工的废弃物,也是导致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废弃物处理时,更多的是采用随意丢弃的方式,而没有能够按照低碳环保理念的要求,去科学合理处置废弃物,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一部分废弃物还会飘落到其他地方,即影响了景观的美观效果,同样也导致一部分可回收废弃物被浪费。可以说,在园林景观建设当中废弃物处置不当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2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选择后期养护成本相对低的材料

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养护工作中注重选择低养护成本的材料是低碳环保概念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当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环保材料的价格相对合理,而且具备了能耗低、使用年限长、低污染的优点。在园林景观养护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养护的低成本化。

2.2 选择低碳材料

选择低碳材料是落实低碳环保概念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建设中融入低碳环保概念,本质上是要解决好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选择低碳材料将是有效降低园林景观碳排放的关键。从长期发展来看,只有从建设环节着手将低碳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才能更好地降低后期园林景观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废气。

2.3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需要从施工作业的方式和方法选择上去加以考虑。大型高耗能机械是园林景观施工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尽可能减少大型高耗能机械的使用,如果确实需要,就需要有效压缩使用时间,进而减少碳排放总量,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合理科学处理建设施工废弃物

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对诸如渣土、包装物、污水等作业垃圾的处理上,想要落实低碳环保概念,就要做好分类。将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处理,进而做好循环利用。

2.5 绿植搭配更加合理化

绿植搭配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各种绿色植物都具有碳汇集的作用和能力。只有合理搭配绿植,才能更好地发挥绿植的环保作用,实现绿植在局部区域发挥吸碳放氧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使用吸碳能力强的绿植,进而确保园林景观中低碳环保概念的体现。

3 低碳园林景观规划策略

3.1 有效处理低碳型园林建设与精品园林建设之间的关系

建设低碳园林与建设精品园林之间,从理论上讲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措施得当的话,完全能够将二者融合。建设低碳型园林景观应该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而同样建设精品园林又得以建设低碳型园林为基础条件,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样也可以实现低碳环保目标,最终形成低碳与精品建设之间的结合。

3.2 低碳型园林建设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园林景观能源消耗最大的部分就是照明设备了,如果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园林景观的日常运行当中,那么将有效突出低碳可持续的概念。风能、太阳能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应用到园林建设中,进而使园林景观建设持续低碳化。

3.3 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的开发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低碳环保概念的引入,就要求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低碳建设的措施,符合低碳环保概念。

4 结语

将低碳环保概念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当中,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客观要求,为了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化的园林景观建设,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研究低碳环保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将低碳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当中,最终推动园林景观建设走向绿色化、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马婕婷.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中国园林,2011(01).

[2]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0(12).

[3]张琴.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型与方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

篇14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对于滨水区域,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必须加强对生态景观的设计,以提高整个滨水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时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对水资源的存储,并且降低水资源中携带的各种污染物。本文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滨水城市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

滨水景观设计是指,距离水域空间200~300m范围内的空间,也可以将其延伸至距离水域1~2km范围内的空间。滨水区域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主要部分,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对其排水系统的设计,否则就会增加该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导致周围水系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要求其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像海绵那样的弹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流入江河湖泊的降雨量,实现滨水区域中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1滨水景观的特点

1.1开放性滨水景观是连接城市和水域的主要区域,是整个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1.2多样性为了平衡城市的用地情况,各个地区都在其城市滨水区域建立了多样化的娱乐场所、运输码头等,使得滨水区域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3生态敏感性为了确保整个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景观设计成为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能够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同时,其景观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严重的破坏。

2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水质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景观的设计更是相互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亲水性的优势。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如下:

2.1防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和娱乐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能够避免洪水对滨水区域的威胁。

2.2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学理念,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最大保护,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滨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2.3空间层次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观的设计,如营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台,增强人们对道路的立体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特点,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垂直景观效果。

2.4完整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得到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3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效解决了其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图1给出了海绵城市概念下滨水景观中排水设计思路和传统情况下设计思路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其平均排放量降低了一半以上。

3.1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整个城市面积的10%~25%,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解决道路海绵体的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下:首先,在道路土层上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子,实现对各种渗透水的存储、过滤和导入。然后,架设具有较强导水性能的PP塑料管,并且采用网格铺设模式。最后,再铺设混凝土,道路上预留排水孔。这样雨水和空气能够方便和道路下面的土层进行循环,确保土层中各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实现对水资源净化和污染物分解的目的。

3.2广场的海绵体设计广场属于城市景观之一,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质铺装材料,对雨水的渗透性较差。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广场景观设计,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渗透吸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料,实现对水资源有效涵养。目前,渗透性铺装材料在我国便道铺设中的应用较多。

3.3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滨水空间中各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隔离,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营造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生物的迁徙和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如XX河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如下措施:(1)将沿河径流、水塘、低洼地作为湿地,纳入整个雨洪调蓄与净化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2)其次,在园区内将城市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3)将滨河土地开发与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河道景观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4)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河道的生命力。(5)净化缓冲周边水质坏境,结合XX河内围林地空间的组织,同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关系,构筑成城市海绵绿肺,中心生态基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将调蓄设施与城市即有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结合在一起,有效降低了景观建设所需成本,同时注重对园区中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泥土水池的工程量,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另外,公园中心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形成城市绿肺;水沟管网的雨水收集、水土涵养、泄洪防涝等功能,增加了城市的“蓝”、“绿”空间,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城市带来较高的生态效益。总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海绵绿芯”理念,使城市公园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生态功能,不断延长城市绿线,增强城市中心绿色地块,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同时成为规划中新老城区的休闲绿色场地。

4结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污染现象更加严重,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为降低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方式。目前,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也没有建立比较规范的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城市滨水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文中还以道路景观、绿化带景观以及生态廊道的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蓝.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2(6)

2李心怡.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方向[J].民营科技,2010(6)

3周莹莹,石镇琪,刘艳.试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趋势及设计要点[J].现代园艺,20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