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常用的经济学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微机原理;教学;场景实验;寄存器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79-0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普通高等院校理工科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和电气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该门课程对学生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和使得使学生获得应用微机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该门课程也是大家公认的“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的,并且实验教学一般是理论教学课时完成之后在实验室完成。根据教材的顺序或教学进程的要求,如果在中央处理器相关内容的理论课堂的教学上仅仅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对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讲解,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解和学习中央处理器寄存器的有关内容时,由于寄存器种类繁多,既有专用的寄存器组和通用的寄存器组,也有功能相交叉的寄存器组,单纯靠课堂抽象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寄存器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能随堂结合Debug软件等的验证性场景实验演示,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相关寄存器的功能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Debug调试工具的简介
DEBUG是微机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个DOS实用程序,供程序员使用的程序调试工具。该调试工具含有R(显示或修改寄存器Register)、D(显示内存Dump)、E(显示和修改存储单元内容Enter)、T(单步执行Trace)、A(汇编Assemble)、U(反汇编Unassemble)和G(执行正在调试的程序Go)等常用调试命令。既可以用来观察和检查中央处理器中的各寄存器和内存中的内容,也能够修改内存中的有关内容;它可以用于逐指令执行某个程序以验证程序运行的正确性,也可以追踪执行过程、比较一个指令执行前后的各寄存器和内存中的内容变化情况,有着强大的功能。
2 Debug的场景实验在微机原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微机系统是软硬件复杂和有机的统一整体,因此,对微机系统硬件结构和功能的讲解和学习与有关软件的讲解和学习不宜分割进行。在讲解微机系统硬件结构和功能的同时,教师如果根据课堂上学生听课的反映,随堂灵活地运用Debug进行相应的验证性场景实验演示,则能够使得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有关的概念,从而提高理论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以下将通过若干简单的授课案例来说明如何将Debug验证性的场景实验融合在微机原理课程的课题理论教学中。
2.1 关于“微机中有符号数是用补码的形式存放的”场景实验及其教学效果
当讲授到“带符号数的表示法”的有关内容时,尽管学生通过钟表的例子理解了补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常常对“微机中有符号数据以补码形式存放”感到茫然,并且也常提出如何对这一论述进行考证。如果授课教师能用Debug的调试命令随堂做以下验证性的场景实验,上述的疑问自然就得到了回答,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场景实验的主要演示步骤:
1) 在Win7操作系统环境下,进入Debug调试程序后,用汇编A命令输入由3条指令组成的程序段,将得到图1所示的场景实验截屏。
其中第1条指令是向寄存器AX送入整数“-1”,是一条3字节指令, 第2条指令是将AX寄存器中的内容压入堆栈,为单字节指令,第3条指令是将堆栈栈顶的数据弹出并送入BX,也是单字节指令。
2) 用单步执行T命令后,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实验截屏。
从图2中可以看到,用单步执行T命令后,地址0B86:0100处的指令mov ax, -1得到了执行,AX的寄存器内容被送入了FFFF,同时通过演算可以让学生确信该值恰好为-1的补码,从而证明了之前由指令mov ax, -1向AX传送的有符号数“-1”在寄存器AX中的确是以补码形式存放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场景实验过程中,常常会驱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及结果,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就能够对寄存器的功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思考更多的问题。
2.2 关于指令指针(程序计数器)IP的场景实验及其教学效果
微机系统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而中央处理器中最重要的寄存器之一是指令指针(程序计数器)IP。其作用相当于一个乐队的指挥,IP指向到哪里,则程序会执行到哪里。李继灿在第3版的《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教材上对16位指令指针(程序计数器)IP给出了如下解释:其功能与8位CPU中的PC类似。正常运行时,IP中含有BIU(总线接口单元)要取的下一条指令的偏移地址。IP在程序运行中能够自动加1修正,使之指向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然而在实际的理论教学中,常常出现以下情况:无论做怎样的解释和举例说明,仍有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对“IP自动加1,使之指向下一条指令”这一表述产生“为何将该寄存器称为指令指针寄存器”、“指针功能如何体现”、“指针寄存器与其它指针寄存器的区别”、“如果是多字节指令,IP的自动加1功能是否能够保证执行完毕一条指令后,仍能够使得IP指向下一条指令?”等等疑问。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和疑问,如果在讲授完指令指针寄存器IP的概念后,随即让学生观察图2中的IP所指向的偏移地址为0103,而该地址上内存单元存放的指令为push ax,指令的机器代码为50H,为单字节指令,并事先给学生指出:如果用单步执行T命令第二次执行图1中的指令,则IP中的内容将会变为0104。然后由教师输入T命令后,即可得到图3所示的IP为0104。也就是当执行完当前的指令后,IP自动指向了下一条指令的首字节单元地址。这样的场景实验和讲解过程将会给学生做出最直观的回答和解释。
2.3 关于“入出栈操作时堆栈指针SP变化规则”的场景实验及其教学效果
李继灿在第3版的《新编16/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3版)》教材上对“入出栈操作时堆栈指针SP变化规则”是这样表述的:入栈指令执行时,堆栈指针将被修改为SP-2SP;出栈指令执行时堆栈指针将被修改为SP+2SP。当在课堂上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随堂做如下的场景实验来讲解:首先让学生观察图2的SP,其内容为FFEC,而图3显示了执行完push ax指令后各寄存器中的数据,从图3可以看到:SP已由图2中的FFEC变为了FFEA,这就直观地展示了“堆栈指针将被修改为SP-2SP”。另外这一操作会导致ax中-1的补码FFFF被压入到堆栈的栈顶;如果继续第三次输入单步执行T命令,然后按“回车”键,则可得到图4的实验截屏图,可以看到该次T命令执行了图1中的第3条指令,即出栈操作pop bx,SP的值又变为了FFEC。而上一条指令压入到堆栈栈顶的数据FFFF,本次会被弹出并送入bx。观察图4,bx寄存器中的内容的确由图3中的0000变为了FFFF。因此这个简单的场景实验从多个角度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寄存器的变化情况,为理论课堂的授课带来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类似上述场景实验教学的案例还可以例举很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再逐项罗列。
3 结束语
多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也表明,在微机原理理论教学中,上述这些费时不多而且相对简单的场景实验往往使得学生对微处理器执行程序的机制和各种寄存器功能有一个直接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微机系统的核心原理。因此将这种场景实验运用在微机原理的理论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数学;经济工作;作用
经济学的严谨性与数学的逻辑性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经济数学对于经济工作中的成本计算、财务预算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数学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经济研究中既要合理发挥数学的作用,又要明确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不能过分依赖数学理论。
一、经济数学的特点
数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数量的整合,而现实社会中很多领域都与数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数量关系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却对现实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经济学中,数学同样具有着重要意义,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就在于数量关系的处理。数学概念可用来诠释经济学原理。数学中的统计利率、概率理论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可见,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辩证关系。量变最终会带来质变,这是数学的特点,也是经济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理论和实践将促进经济的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据的分析和表达要精确,而经济学研究往往涉及企业的财务、运营、利润获得等关键问题,要求同样具有精确性,因此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二、经济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
经济数学不同于普通数学,他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特指在经济中常用的数学理论,如方程组、函数、概率论和统计等。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主要体现为它是经济学的基础,并且对经济学具有指导作用。数学可以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理论都需要依靠数学来解决。随着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也成为经济学问题解决的重要手段之一。将数学理论与信息科技相结合来解决经济问题是未来经济领域的主旋律。数学理论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数学中的导数、函数都能够帮助企业合理计算成本支出,从而确保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经济数学之所以广受欢迎,就是因为其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数学理论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具有规律性,掌握数学规律,并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最后,经济和数学之间还有着辩证的关系。如何发挥经济研究中经济数学的作用取决于如何看待数学理论,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经济数学在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经济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研究主要是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出现。数学模型与数学图形都是经济学深化的象征,数学方法能够促进经济学推理与分析过程,使其研究更加严谨。经济数学中的众多理论都对经济研究有着促进作用。如边际效用价值是以效用函数测定为基础而建立了数学方程组,用来进行企业的财务预算。同时结合数学的集合论、泛函分析等数学理论进而解决数学问题。计量经济模型以树立统计学为理论基础,以随机现象为研究对象。经济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事件,为此计量数学模型的应用就具有必然性。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作用还是得经济学有了完整的平台和科学的统计方法,使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实效性提高。实证分析无论是在数学还是在经济研究中,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设与参数估计数值,使经验分析中的表面性和偶然性减少,从而以定量分析进行经济问题的研究。
数学公理化方法也在经济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及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论,这一理论主要体现为价格体系与供需平衡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供与需的价格函数Di(P)和Oi(P)(i≤1),通过Di(P)=Oi(P)(i≤1)方程解的存在性,探究一般经济均衡理论。为了求解方程组,阿罗和德布洛使用了完全公理化的方法,将企业商品视为商品空间,并以消费情况、生产描述为商品空间的子集及其上的偏好,而将消费者的消费描述为商品空间的子集,将消费者的以持有商品视为空间中的一个点,将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利润分配表示为θ。这样就通过数学理论形成了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案,给出这个系统的一些基本假定,就形成了公理系统,来解决经济问题。第二就是冯・诺依曼的博弈数学理论,冯・诺依曼证明了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以此创立了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公理化方法主要是帮助研究者将经济学理论转化为数学语言,以数学表达相关经济现象中的概念,利用经济现象中的实际关系的数学假设,在利用相关公理、和抽象的数学推导列出反映经济现象的命题。数学公理化方法的简洁性,严格性和一般性,发挥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四、总结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经济分析是个复杂的过程。而经济数学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不仅起到了基础作用,还对经济研究起着促进作用。对于现代经济来说,如何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发挥数学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玉英.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思考[J].内江科技,2012(05).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比较静态分析,一线两带,
(一)引言:经济学与科学研究框架
经济学的定义,在诸多经济学理论教科书中,多有陈述。经济学从其研究对象来说,属于社会科学。在诸多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又如何同其他社会科学区分?这就要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说起。
经济学是不是科学?是科学,就要有其科学性的研究框架(scientificmethod)。物理学是科学无人异议,为什么?因为有其科学性的研究框架。以物理科学为例,科学性的研究框架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对要研究的现象的观察,得到研究对象的信息或数据。比如牛顿观察到苹果掉到地上而不是其他方向。第二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产生普遍性的假设,并根据此假设推导演绎出理论。比如牛顿假设物体有吸引力,并且吸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于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第三是对理论按严格逻辑所推演的或暗示的结论,通过具体的某一现象进行检验验证,事实与理论推演的结果一致,理论保留,并等待被进一步检验,否则,假设就是错的,当然由此假设推演的理论也就不成立。比如由万有引力定律所推演的太阳系的行星,其质量等等,都不驳斥其理论,理论被保留。
作为一个理论——科学框架的一部分,它要解释或预测一系列现实世界的各种客观存在,他的结构应包含三个部分:
1.主张或公理(assertions,orpostulates)。可表示为集合A={A1,…,An},如万有引力定律理论的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等等,经济学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遵行效用最大化原则等,他们都涉及到理论构造中的研究对象的普遍,具有不可观测性。
2.假设或实验条件(assumptions,ortestconditions)。可表示为C={C1,…,Cn},在这一假设下,主张或公理要被检验。假设(assumption)与公理(postulate)不同,假设或实验条件由可观察到的现象构成,而公理是关于抽象事物的广义陈述,不具体指某事物,具有难以观测性。假设连接了理论构造与现实世界,它必须是现实的。一般形式为:如果…(可观察到的行为,现实世界会发生的事件)……
3.事件。可表示为E={E1,…,En}。是根据理论预测到的事件。即:如果发生了(假设)…,则事件就会发生。
简而言之,理论的结构是这样的,主张或公理A(不可观测、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陈述)意味着如果试验条件C(具体的可观测现象)成立,则事件E(可观测现象)就要发生。用符号可表示为:
A(CE),或(AC)E(1-1)
箭头表示“意味着”。
理论能否成立的必要条件,首先就是看他是不是具有能被现实世界检验的性质,即其“可驳斥命题(Refubrproposition)”是否存在,具有此性质,才谈得上去检验,不具有此性质,则理论是毫无意义的。
可驳斥命题如何提出,这一类工作,叫做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statics)。
因此,回答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要看其理论结构是不是具有科学性,一个理论能否成立,可驳斥命题的存在是必要前提。当前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已经满足了这些科学的研究框架的条件,经济学中提出的普遍性的理论,正在被一些具体事实证实或证伪。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学是科学。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经济学的定义可表述为: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他利用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行为假设,利用(逻辑、数学)技术以及在对一具体问题假设其遵行普遍的假设(公理)的基础上,探索人类社会行为假设(公理)的可驳斥的解释(EugeneSilberberg,WingSuen)。
(二)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数学)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理论(模型)可以被考察研究,以确定理论的可驳斥假说,如果不能推导出可驳斥命题,则想用现实对其检验就是徒劳,因为无任何数据可驳斥理论(EugeneSilberberg,WingSuen)。
经济学的比较静态分析,是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的一种符合逻辑(通常用数学技术)的仿真(Silberberg,etal)。“静态”在这里是一种误用,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理论,是以某一检验条件或假设的变化来检验经济变量的变化为基础的(Silberberg,etal),比较静态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的对研究变量的变化的经济学预测(Silberberg,etal)。
经济学的比较静态分析,要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829年,威廉•维赫维尔(WilliamWhewell)发表了“一些政治经济学说的数学说明”的论文,论文的内容专注于从技术层面说明学说的科学性。在随后的1830年到1850年间,他又先后为此目的发表了一些文章。但直到1871年,其工作才引起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StanleyJevons)的注意,并由此开创了经济学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经济学家从事经济研究,要对人的欲求等看不见的行为作一些假定(主张或公理),然后用严格的数学逻辑将这些假定与看得见的行为或现象联系起来(比较静态分析,提出可驳斥命题),证明某种关于看不见的人的行为的假定为真时,则某种看得见的现象就会发生。这种思想试验方法就是制造假说或理论的过程(杨小凯,张永生)。成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具体讲,比较静态分析是通过逻辑(或数学)运算,模拟理论的可驳斥命题即检验条件是什么,从而为理论的验证提供方法。
经济学将研究变量分为两类,一是决策或选择变量(Decision,orchoice,variables),另一个是参数或外生变量(Parameters,orvariablesexogenoustothemodel)。参数代表理论的检验条件变量。如果用x表示决策变量,用α表示参数,则理论必须表示为(假设为)某一决策变量x是检验条件α的函数。
(2-1)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行为公理A(假说,或理论),如果检验条件C(用α表示)成立,则决策变量(用x表示)会发生。因为经济学家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到给定某一参数下的实际的选择变量的具体数值,因此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建立在基于对边际量的观察,即:
(2-2)
通常,经济学的公理(理论)由这一导数的性质来表现,它潜在地表示了经济学的可驳斥命题,所以经济学也被称为边际主义范式。比如,需求理论,价格是参数(外生变量),需求量是选择变量,需求法则(公理,理论)认为,dx/dp<0,即其它变量不变,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因为可驳斥命题是潜在存在的(dx/dp大于零),这一理论可以被检验。
经济学理论,往往涉及看不见的行为,如企业利润最大化公理,要证明其正确性(实际上是证明其不正确性,正确性往往无法证明,但当事实无法证明其不正确时,暂时接受其正确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正确性得到普遍接受。),必须借助可观察到的现象。将看不见的假定现象与看得见的现象联系起来,用严密的数学逻辑,推导参数变量与决策变量的导数关系的工作,以确定可驳斥命题,就是比较静态分析。
所以有人说,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虽然不能保证分析框架一定正确,但它却使理论更容易被证实或证伪,从而大大加速知识的积累过程(杨小凯等)。这也正是人们预言经济学中数学的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很快就将超过物理学的重要原因(杨小凯等)。
(三)陕西省“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比较静态分析
陕西省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决定实施“一线两带”发展战略,即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及宝(鸡)潼(关)高速公路为轴线,加快国家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关中星火产业带的建设,使关中地区率先崛起,并以此为增长极,辐射和带动陕南和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是否为真,是一个不可观测的现象。因为一旦实施,不实施的结果就不存在,无法观测,无法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比较静态分析假设理论为真,用具体的事件(比如“一线两带”),推测将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发生,可以肯定理论是错误的。因此,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如下。
1.模型的构造
关中地区率先发展,即将有限的政府投资,集中用于局部地区(关中)经济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增长极,预期产生极化效应,从而带动整个省内的经济发展。之所以集中用于关中地区,这里面隐含着如果将这些有限的资金分散用于各个地区,对陕西省总体的经济产出不会更大。如果地区间的生产函数差异,由分工程度、劳动者技术差异等内生,这一发展战略,用模型可表示为(模型中的变量都是时间的函数):
(3-1)
其中,Y为全省总产出,F(•)为生产函数,短期符合规模报酬不变,边际产量递减,地区间无差异,K为资本存量,边际产量递减,L为劳动力,边际产量递减,E为劳动效率,与人力资本投资有关,进而与总产出积累或资本存量有关,还是分工的函数,分工与交易费用(在此包含交通、信息建设等政府投资,用G表示)有关,分工会使规模报酬递增,EL表示有效率的劳动力(effectiveworker),下标1表示关中地区,2表示陕西省其它地区。这一最大化问题可图示为:
图1中,市场配置使产量最大化,各地的资本边际产量相等。图2中,对关中地区增加投资,预期产生极化作用,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分工,提高生产率,使1沿虚线上升,总产量上升,并带动2产业升级,使2也沿虚线上升,最终使总产量连续跳跃上升。
这一预期是否成立,需要进行检验,如何进行检验,就需要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找出这一模型的可驳斥命题。
假设生产函数满足规模报酬不变,关中地区有效率的劳动力占总有效率劳动力比例为m1,其他地区有效率劳动力占总有效率劳动力比例为m2,关中地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为n1,其他地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为n2,即:
且
因为,(规模报酬不变)表示有效率劳动力的人均产出,且f(k)=m1f(k1+g)+m2f(k2),所以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或
E实际上可以看为与技术、分工有关的效率因子。若定义关中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作用的辐射系数r为:
辐射系数是关中地区产出与其他地区产出的比,总产出可以写为:
(其中令E1L1f=)(3-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关中地区若对陕西其它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应能够带动那里的产业升级,即总产出出现拐点(图2中总生产函数1与2之间的转折点),拐点的条件是产出的一阶导数为零、在此条件下二阶导数为零。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在满足以上条件下,从一阶条件中寻找决策变量(g)与参数变量(r)之间的关系。
2.比较静态分析
这里,产出是有效率的人均资本(k1+g)的函数,参数为r,决策变量为g,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在模型解中寻找决策变量与参数变量的关系。
求解(3-2),一阶条件为(注意到辐射系数r是k1+g的函数,设ka=k1+g):
(3-3)
二阶导数为:
(3-4)
由3-3得:
(3-3a)
两边求导得:
(3-5)
将(3-5)带入(3-4)得:
由于一阶条件下,二阶导数为零,所以一阶条件为拐点。
再来讨论一阶条件
3-3
整理后得:,即:
即(这里略去了常数项)
设r(g*)是方程的解,
其中,dE/dg是政府边际投资的效率变化,一般投资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高,df/dg是资本边际产量,大于0,所以,dg/dr>0。即投资速度加快后,辐射系数变大。如果实行率先发展战略,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大于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集中投资于关中地区的战略才不被,如果其它地区本身有自发的发展空间,且势头良好,政府不进行投资改造,促进升级发展,反而将有限的资金投资于大城市,虽然大城市也得到了发展,但其机会成本却很高,将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一检验条件,就是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3.比较静态分析后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及陕南陕北经济发展的情况,计算出辐射系数,并比较辐射系数的变化与政府投资的变化是否满足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不满足时,这一战略一定是错误的。
(四)结论
经济学通过它的研究范式——比较静态分析,证明这一学科的科学性。比较静态分析是一种(数学)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理论(模型)可以被考察研究,以确定理论的可驳斥假说。它是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的一种符合逻辑(通常用数学技术)的仿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理论的构造,理论的比较静态分析,理论的事实检验等过程。对陕西省实施的“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为极化地区的经济增量与辐射区的经济增量的比,应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而增大。如果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出现比如陕北经济增量很大,则说明战略是有问题的。
参考文献:
[1]Kim,Jinbang"TheTechniqueof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inWhewell''''s"MathematicalExposition"".HistoryofPoliticalEconomy-Volume33,Number4,Winter2001,pp.843-854
[2]EugeneSilberberg,WingSuen,TheStructureofEconomics:AMathematicalAnalysis,3e.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Press.(2005)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学科。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必须要求对所要研究经济现象有透彻的认识。经济学理论所说明的经济规律,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设计基础,也是分析经济数量关系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比较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方法的等理论内容的讲授,而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和学生所学专业内容联系起来,如何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计量模型,应用模型介绍的比较少。学生学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却不知道怎样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更不知道如何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计量经济学对经济类本科生是一门必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然而从我校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不到十分之一。可见,我们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学过计量经济学,但真正能运用的学生很少,这与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薄弱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分析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比自主性教学模式,提出应该大力推广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
二、验证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都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验证性实验通常是指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大多数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都采用了验证性实验,即在课堂上讲授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比较适合于课堂案例教学,实验中教学设计简化,学生能通过实验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便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计量经济学的验证性实验相对纯理论教学是一个进步,但它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计量经济学的特点是反映现实经济问题,而现实经济问题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验证性实验是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量经济学的自主性实验是经济问题自主选择,数据资料自主收集,实验方案自主设计,计量模型自主设定,检验结果自主解释,实验进程自主安排的一种综合性实验。这种形式实验中应该实行严格的实验方案审核制度,学生要先提交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后续程序。一般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研究问题,由小组组长负责实验的安排。学生们分工合作,收集相关数据资料,设计计量模型,应用软件研究所选问题,讨论分析研究结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教师根据实验研究报告与日常实验纪录,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
这种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和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有很大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能满足常规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要求,而且通过分小组的课题研究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加强小组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有所用学有所乐。通过自主性实验教学,教师扩大了课堂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发现和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三、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要点
自主性实验教学与常用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自主性实验教学实施起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内容也要熟悉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的基础上配备多个熟悉计量经济学方法而又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实验。指导教师在进行自主性实验教学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做好演示教学,讲好示范案例,并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和评定成绩。
(1)划分实验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划分实验小组和研究方向接近的指导教师。分组要考虑实验小组成员是否具备互补性、思维逻辑的多样性等等。小组成员数不宜过多,太多可能出现有些学生工作很少或没事做的情况,所以人数3到4人比较合适。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学习、组织和协调工作,如学习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撰写研究报告等。每个指导教师带领几个实验小组。实验小组的方式有利于指导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与合作,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应该是与现实社会相关,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经济问题。在选题时,可以先由指导教师提供各种选题,并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研究的具体步骤,使学生熟悉怎么针对特定选题设计计量模型,估计参数和模型检验,并提供联系现实的热点经济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小组成员经过协商后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交指导教师审阅,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拟定研究框架,然后由组长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
(3)监督、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的监督与指导是实验进行的核心环节。指导教师不仅要定期检查研究小组的软件学习情况和实验进度,还要组织小组成员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实验结果是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有的实验结果可能与经济理论的预期相违背,要求学生对这些实验结果的成因进行深入思考,不断领悟知识,扩展知识。
(4)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指导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研究报告并及时上交。研究报告的写作也是自主性实验教学的一部分,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撰写研究报告。特别要实事求是的针对实验结果联系实际分析经济现象发生的机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研究报告由小组组长汇总以后交给指导教师。
(5)评定实验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小组日常实验工作量和实验报告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对实验报告质量的评价主要考虑实验内容是否完整、文献检索是否充分、实验数据是否可靠、计量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实验结果的经济学解释是否合理等。
关键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并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已成为我系经济学老师面临的一个共同教学课题。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当前经济学学习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课程本身来讲,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接受。它从经济学基本概念出发,研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律,而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也使得该门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学生们普通反映学习起来很难、很吃力。本门课程经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
其次,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基本都是90后,学习经济类科目的目的相当明显,以为学了经济学就可以为自己挣更多的钱,但面对许多的公式、图形以及原理,他们显得茫然,加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性案例,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往往对基础理论知识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普遍年龄小,平均为18岁至22岁,大部分都是从高中直接考入高校,社会阅历浅,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知之甚少,即使学生们接受能力较强,但辨别与创新能力不够,普遍尚未走出中学学习方式的圈子,这些都增加了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的难度。
最后,从学校的教学安排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一般会将经济学内容压缩在一个学期,这就造成经济学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如果按照教学计划,用一学期讲完微观、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的话,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就难以两全。
二、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
教育的发展表明,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适用所授学科的专业特点。对经济学教学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直接参与经济实践,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优化教育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更扎实、更全面地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
(一)因材施教,提高内容针对性
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经济学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经贸类、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要学,而且诸如信息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但对于专科生来说,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内容上,首先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在讲课时不必刻意追求体系,而是集中力量讲解学科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
(二)设疑导思,注重思维启发
从目前大一新生的学习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采用积极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有利于优秀学生的独创性及个性的发展。
当然,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繁、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灵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就可以先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而对于需求定理存在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通过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的头脑当作装载、储存知识的口袋。
(三)理实一体,丰富课程内容
经济学是一门抽象、深奥的社会科学,其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而此课程开设对象往往是大一学生,他们由于受中学时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容易被枯燥的理论磨灭斗志,陷入一种被动地为学习而学习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只有寻找他们熟悉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起到以教带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作用。《经济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理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在教学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选取的案例既可以是经典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是身边的具体事例。
运用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是本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搜集案例,并且在理论章节中穿插相应的案例,比如在讲到价格理论时,可以让学生们讨论“生猪肉的价格为什么突然上涨?”、“现在幼儿园的学费为什么越来越高?”在生产理论中,以经典的“三个和尚无水吃”的故事作类比。又例如在学习“机会成本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可不可以用机会成本原理解释为什么不鼓励在校生谈恋爱”、“从机会成本角度看NBA球员科比不上大学是不是正确的选择”等等,通过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生活现实的密切结合,可以将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的有效工具和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正因为案例有如此大的魅力,因此,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就成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好的案例更多的是贴近生活、反映时代背景,并且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大量的本土化的案例对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讲授都会有帮助。
(四)讲练结合,促进知识巩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为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我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来促进他们的自我学习。通过做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习题,并在每次课结束后直接把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习题让学生及时解答。通过及时的练习,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的检验,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讲练的及时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能够直接通过相关题目掌握所学知识点,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五)授之以渔,训练专业思维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课本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掌握一定知识的技术人员,更应该是成为可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到的,还包括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个人的观点,如何发展个人的决策能力和信心,并能够认识到世界是丰富的、多样化的,知识体系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的和发展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教师,教一门课,不是建造有关这一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室,而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更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自己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每一个项目的知识点讲完后,设置一定学时的讨论课,就某一问题进行现场讨论。讨论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事先布置讨论题目,论题一般是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和当时社会上的热点经济问题。讨论要求学生课前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内容就专题进行准备,然后回到课程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一个有效的训练,包括搜索资料的能力、信息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总之,《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需要老师与学生双方的有效配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苓.浅谈高职经济学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集体经济,2009(12).
1经济学在线教学实验问题分析
经济学网络在线教学实验除了要考虑课程建设的一般要求外,还要考虑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诸多变化[4—5]。
在经济学网络在线教学课程设计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把经济学网络课程看成是整个经济学网络教学系统的代名词。
第二,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支撑的环境;第三,搞清经济学网络课程是“软件课程”,还是“课程软件”的问题,否则,无法界定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具体形态,容易造成实践中的技术至上和经济学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与管理。
2网络环境下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设计
受经济学专业教学方式的影响,模拟实践教学作为经济学专业传授技艺和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被重视。经济学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家部分经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模型建构,以此作为课程实验的设计基础,提高经济学网络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及其质量,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践体验,并且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便利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67]。
2.1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的开发技术
为了提高在线教学实验的交互性并改善其表现效果,经济学在线课程的Web程序的界面开发模式采用单页面,基于HTML5的Web富客户端实现Web单页面应用,与2.0版本的多页面应用相比,能够为学习过程带来如下优势[8]:
(1)学生操作简单、友好度高。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视交互性功能,添加、修改等一些操作采用弹出层的方式实现,而在多页面应用上,甚至每一个具体的功能,都需要跳转到一个新的页面完成,当用户完成该操作时再返回到原始页面,以适应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学习、模型实验以及分析结果的经济解释。
(2)经济学实验直观性。课程学习界面的多页面应用中,每一个功能都需要一个新的页面去实现,各个页面通过参数传递、页面引用互相协调工作[9],从而能够以曲线、柱线、饼图等形式直观表征经济数据与分析结果。单页面应用则将一组同源的功能划归为一体,只需将不同的功能操作封装成不同函数,不存在跨页面甚至是跨域的操作,便于教学课程的设计。
2.2经济学网络课程的表现形式
(1)实践性。从当前人们对经济学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征所持的基本共识可以知道,经济学课程是通过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和教育,并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应用于掌握的学科,这决定了经济学网络课程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理论性结合实践性的课程,也就是说,经济学网络课程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要通过多媒体课件与交互式平台演示经济学模型构建与经济学解释。
(2)动态性。经济学网络课程呈现动态性,即能够实时、实地地进行完善与修改,因此它可以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信息,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兴趣需求不定制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多维性与多元性。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多维性是指借助于多媒体、动画制作等技术使经济学教学内容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展现。多元化是指经济学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能够融合不同的教学风格乃至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网络课程的多元性,使之应用价值可以跨越国界,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学教学的视野,并在不同的经济学文化以及经济学发展历程交融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与提高。
(4)整合性。经济学网络课程实际上集成了通信技术与软件技术,并结合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从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1°]。经济学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说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经济学教学,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受教的便利性与效率。
3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实验系统支持
3.1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实验主页面
(1)学生信息区。此区域的上部分由文字或图片展示系统当前部署到的客户的信息,下部分展示系统当前的登录用户的欢迎信息。此区域的信息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是根据系统的实际环境实时更新的。
(2)系统标题栏区。此区域显示系统的标题,如宏观经济学或计量经济学课程系统,因为系统的标题是不会轻易更改的,因此本区域可设计成静态区域。
(3)学习考核显示区。此区域显示监测点的报警信息即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报警信息是由左至右滚动显示的,并可自由配置文字颜色、滚动速度、显示条数,此区域的设计需要一定的伸缩性。
(4)常用功能区。此区域是系统的常用功能集合,包含4项功能:系统设置、密码修改、用户注销、切换主题。
(5)组织机构树形菜单区。此区域是系统部署到的单位部门的树形菜单展示,可以收起和展开,其顶级部门是当前登录用户所属的部门,即当前登录用户只能看到他所属部门以及下级部门的树形菜单展示,无法看到上级部门和其他同级部门的树形菜单节点。考虑到树形菜单可能会存在数千个节点,此区域的设计要极其注意性能,并且应该提供一个供用户模糊搜索菜单节点的搜索框。
(6)主菜单和二级菜单区。本系统的主菜单采用Tab菜单模式,系统的每一个模块设置一个Tab菜单项,每个Tab项包含一个二级菜单,二级菜单可以是一个工具栏,上面集成了该模块的一系列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是一个单独的页面,点击某个二级菜单项时,在应用区打开该项所代表的子模块页面。
(7)应用区。应用区是系统具体子模块的功能展示操作区域,此区域以一个浮动框架的形式将一个单独的HTML页面包含进来,每打开一个新的子模块时,应该移除代表上一个子模块的浮动框架,以避免主页面挂靠过多子页面,造成浏览器假死。
根据以上功能以及区域位置的划分,可以将主页面按功能区域划分为3个模块:顶部面板,此模块是若干个小模块的集合,主要部分是常用功能区和报警信息显示区;左部部门树面板,此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部门节点的反选、上下级部门节点的联动、部门节点的模糊搜索、向后台传递部门节点选择模型;Tab菜单面板,包含主菜单栏、副菜单栏以及客户区,主要作用就是实现子页面的载人及移除,实现系统权限控制的前台部分。
3.2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系统数据处理
经济学课程在线教学系统采用SSH2架构,针对网页处理数据量异常巨大,导致对系统的资源要求非常苛刻的问题,在非分布式的系统处理中,采用SSH2架构容易出现性能瓶颈,从而影响系统处理其他业务逻辑,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1113]。因此,本系统采用2套架构方案:基本架构和辅助架构。
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SSH2架构,即stnits2+spring+hibernate,系统在纵向上按业务流程划分为3个层:Action层、Service层和Dao层,由struts2在Action层处理客户端请求并实现MVC,hibernate作为Dao层的ORM框架处理数据持久化方面的逻辑,spring作为一个中间层的容器,统一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系统遵循接口编程的原则,所有的Action、Service和Dao都应该定义接口。横向按功能模块划分,每一个具体的子模块应该拥有其对应的Action、Service和Dao层。据此思想,在子模块的子一级功能中,应当对其进行封装,以使各个不同的子功能之间不相耦合。系统在Service层上应该使用spring的AOP机制实现系统的事务管理、日志记录功能,可以编写一个通用的Dao,所有其他Dao都继承自此Dao,以减少Dao层的开发量。
系统的辅助系统处理数据查询量大的问题。在非分布式的系统中,使用上述架构容易导致资源枯竭造成系统崩溃,故而数据査询模块不采用上述架构,而采用传统的servlet+javabean+jdbc的架构模式。采用传统的架构模式并不意味着就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模式,为了减少jdbc层的开发,首先,该辅助架构应该将jdbc操作封装成jdbc模板,提供ResultSet到Java集合的映射,以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集接口。该数据集除了由jdbc操作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外,还应提供一个外部接口,用以构造该数据集。
以反倾销案例实验设计为例,课程研究1997年至2004年间发起的中国反倾销调查对贸易的影响。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反倾销调查将以什么程度影响诉讼国家的进口量变化;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反倾销调查是否造成贸易转移效应。
一、计量经济学实际教学效果和问卷调查说明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最近四届教学效果。长江大学是湖北省二类本科,除了台湾省,生源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能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根据近四届学生课堂教学效果抽样来看,2005级(包括经济30501班、经济30502班)、2006级(包括经济30601班、经济30602班和农经30601班)、2007级(包括经济30701班、经济30702班和农经30701班)和2008级(包括经济30801班、经济30802班和国贸30802班、国贸30803班)各年级实际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及其分布见图1、2。由图1、2可以看出,从2005级至2008级,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平均成绩略有上升,但总体水平维持在70分左右。优良率在逐年递减,而中等水平和及格率从2006级开始在逐年增加。成绩的最高分为97分,而最低分仅为6分,离散程度非常大。2006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率都最大。从学生毕业论文中所使用计量模型来看,运用计量模型的比例仍然偏低:2005级比例为26.8%,2006级为29%,2007级为29.4%,2008级为31.6%;而从模型的正确使用来看,比例也不高,正确率分别为:53.2%,51.3%,40%和50%。由上述统计数据可以得出,目前普通本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较低,对计量模型的运用能力仍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时的减少造成的:2005级为64学时;2006、2007级为56学时;2008级为48学时。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有必要深入分析教学方面的原因。
2.统计抽样说明及结果。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2007~2011年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2005~2008级学生的随机抽样得到的。四年共发放问卷190份,其中,2005级40份,2006级50份,2007级40份,2008级60份。从问卷调查表中,我们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71份,其中:2005级34份,2006级44份,2007级37份和2008级56份。占抽样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005级41.46%,2006级为41.12%,2007级为34.26%,2008级为36.36%。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建立和变量说明。由于问卷调查全部是定性问题,因此,我们建立如下虚拟变量模型:cji=a0+αsexi+βsubi+14j=1Σγjwji+μi,i=1L171其中,cji为第i个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实际考试成绩;sexi=1L男生0L女Σ生;subi=1L理科0L文Σ科;wji=1L回答为优+良0L回答为中+Σ差
2.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利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学生计量经济学实际考试成绩,运用本文所建立的虚拟变量模型,在EViews6.0软件环境下,得到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性别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在10%显着性水平下,对计量经济学的考试成绩有显着影响;课堂板书与课件之间协调在5%,显着性水平下,对考试成绩有显着影响;而文理科别、对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课件质量和课堂板书在1%,显着性水平下,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考试成绩有显着影响。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理统计等,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先修课程掌握不牢,势必会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或理科生逻辑抽象思维较强,成绩相对而言会高。同样,课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听课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课堂上仅仅依靠课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很多问题又无法深入理解。因此,老师的课堂板书对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理解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基本结论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 经济学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107-02
一、经济学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存在许多问题:
(一)知识方面
我国目前的经济学教学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但是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之上,强行与其徒弟凯恩斯(当然还有其他凯恩斯学者的完善和综合)的宏观经济理论相互综合而成。市场帕累托效率最优的理论与市场存在严重缺陷的政府干预理论的结合,在知识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宏、微观是矛盾的、不能相互解释的。
同时,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学科,它产生的环境决定了其在资本主义的适用性,是西方特定文化和环境下的产物。所以,它在某些方面是体现了人类的共性,具有其科学性。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等国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东西在我国又是不适用的。况且,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在西方也得不到实证的支持。
因此,西方经济学是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问题的,其正确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受到质疑。我们不能在教授课程时给学生一种西方经济学是无所不能的完美经济学经典理论,而对其知识的矛盾与缺陷熟视无睹。
(二)应用方面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主要不在于它的理论结论受假设的限制,而在于它的这些演绎前提往往是极其脱离客观实际的,微观经济理论的抽象条件下的理想状态,是它一切弱点的主要来源。
在《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中,艾克纳认为,内在一致性检验只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要证实任何命题,就必须进行三种性质的经验检验,一是相符性检验,这种检验就是确定某一理论的结论与从对现实世界所作的经验观测中能够得到的东西是否相符;二是普解性检验即鉴定理论是否能够包容与所研究的某种现象有关的所有已知是事实;三是精练性检验,其目的是确定理论结构中任何具体要素(包括内在假定)对与说明经验观测的东西是否必要的,不必要的标准是该去掉的,去掉该要素并不影响该理论的解释能力。
例如,流行在经济学界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基本要素是:1.一组无差异曲线,这种无差异曲线是建立在各种假定的效用函数的基础上的;2.一组连续或光滑的等产量曲线,这种等产量线是建立在各种假定的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的;3.所有不同厂商和行业的一组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4.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的全部投入的一组边际产量曲线。而实践证明:这四个基本要素,即无差异曲线、等产量曲线、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缺乏经验数据的支持,是经不起相符性检验的,当然更无法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已为我们的经济现实所证明。
这些错误的思想和方法一旦形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理论的健康发展。同时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各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一切也要因时因地地加以调整,而不能框用经济学的教条知识。
(三)方法方面
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是最形似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其严格的数理论证,周密的逻辑推导,经常给人以唯一正确答案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用数学推理的科学性来证明经济理论的科学性,而忽视了社会学科的科学性标准与自然科学有着较大的不同。这种倾向,容易造成我们应用方面的忽视经济理论适用的社会性前提,单纯地用自然科学的判断标准来判断社会科学的真伪,这需要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中予以克服。
例如,微观经济学中均衡价格的推导证明了市场价格的唯一性或几个价格的确定性,其论证的数学严密,经过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完善,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但是它还是与我们现实的价格存在矛盾;宏观经济学广泛流行的IS-LM模型在我国却被证明是错误的等。因此,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严密的数学论证有促进其科学性的一面,但也更容易形成伪科学,更容易形成经济学理论的误学滥用,对实践造成严重的损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加以注意。
(四)解释能力方面
西方经济学是以制度既定为前提的,而我国是一种转轨经济。对此,西方经济学的解释能力有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给转轨经济开出的药方也被前苏联、东欧地区证明是失败的,这也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对于为什么会存在分工、市场为何出现、怎样出现、为什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组织等问题,西方经济学也避而不谈,视其为既定条件。
在解释优化和组织方面,以华裔学者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思想,使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利用文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是最优的角点解;第二步,对剩下的每一个角点解用边际分析来求解,求出每一个局部最优值;第三步,比较各角点解的局部最大目标函数值,就可产生整体最优解。这样就同时解决了最优化和组织两个问题。
总之,任何的经济学知识都存在着与实践的对接问题,任何一种理论也都有其局限性,而这些只能通过经济学能力的思维来解决,对于经济学创新和转轨中的中国尤其如此。因此,知识是基础,是手段;思维是方向,是目的。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从教材的理论部分着手
教材的理论部分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是基本的知识,是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在介绍一个理论的时候,切勿就理论论理论,而应首先介绍该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再介绍先前的经济理论在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经济学家为解决问题是怎样对先前的理论加以发展,然后系统性地提出理论来的。
在理论的介绍中,严格、科学地说明理论的假设(包括经济学中一般常用而隐去的隐性假设和列出的显性假设)、内容、利弊和理论怎样从所发现的现实现象中提炼,并且怎样又回到现实中去。并说明每条假设的具体作用,即为什么需要该条假设。
这样反复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从中找出理论的缺陷,并加以发展。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即使达不到发展理论的目的,这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可以使学生能够养成在注意到理论和现实的问题时自行解决的习惯,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二)从教材的应用部分着手
在经济学的课程中,各门课程的应用部分与理论部分的比例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了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划分。我们这里举例的西方经济学就属于理论经济学。在介绍应用部分的内容时,主要向学生介绍它应用的前提、应用时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外贸过程的单证,通过实物的认识来熟悉外贸活动,并告诉他们各种单证在外贸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可以的话,通过讲解一些外贸争端的小故事,学生更容易领会。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外贸活动来掌握知识。
在应用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经济活动来熟悉经济活动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单证和可能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并初步掌握解决的办法,养成一种灵活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从身边的经济现象着手
教材上的内容,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应用部分,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而学生最感兴趣的通常是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因此,可以利用一部分时间,就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或国家重大的经济事件或经济政策加以分析,将经济学的知识理论渗透其中。诱导学生,使其逐渐认识和掌握利用理论对周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对教学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该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因此,它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张:知识是基础,是手段;思维是方向,是目的。通过三位一体,即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身边的经济学的综合运用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学习能力,从而使我们的经济学教学能够跟得上社会和市场发展的步伐。
[ 参 考 文 献 ]
[1] 左大培.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J].管理世界,2003,(3).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地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既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只有目标明确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才有章可循。本门课程案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理性地参与经济,科学地做出决策。
二、选择适合案例
《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择适合的案例,既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分解释经济理论、被反复引用的经典案例,例如在介绍效用理论时,引入“水和钻石之谜”的案例进行探讨。又要选择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成新的案例进行讨论。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与经济理论紧密联系,并不能仅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案例呈现即教师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把案例情境呈现给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案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文字呈现方式,教师通过PPT或者网络资源,将文字材料传递给学生,请学生阅读以做好个人准备。对于简单的案例,教师通常采用的是口述案例的方式,上课时直接叙述案例,并提出案例所需讨论的问题。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案例呈现方式是视频呈现案例,视频呈现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情境,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提出相关问题
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呈现案例之后,要根据案例内容、教学目标提出相应问题,以便学生在案例讨论环节有方向、有焦点、有任务,对案例有更深入了解。当然,教师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在提出问题这个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所有学生;其二,问题要清晰、明了有引导性;其三,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其四,问题能紧贴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五,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基于讨论的教学法,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讨论,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课堂最精彩的环节,一般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目前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有两个环节,一是小组讨论, 另一个是班级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把个人准备和班级的讨论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对案例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这种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学习者能力的养成。小组讨论能够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在成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最终每组选择一位表达能力强的成员对本组讨论成果进行统一汇报。
五、归纳总结提升
在案例讨论的最后,教师应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没有做出任何结论就下课是不适宜的。总结是师生再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总结阶段,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蕴含的经济学理论,教师应设法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使讨论不止停留在表面或是一些细节上,而是将学生的思路引向纵深方向,力求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有所启发、学以致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最终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总结时尤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是总结讨论的现场,对讨论中表现好的学生、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全班学生有更好的表现;二是总结出学生呈现的基本观点或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肯定正确,剖析错误,同时对讨论中学生遗漏、理解不深刻的问题要进一步进行剖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了解,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讨论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并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教师在总结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路、学生对案例理解的程度、学生对案例的个性化解读,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讨论结果正确与否。
六、结语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因其对学习者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备受关注。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我们并不能因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可以将案例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完美结合,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为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兴起的背景
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首先是中国改革的需要,是对经济改革的回应,同时,会计学理论的创新也是经济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以至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要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制度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如何尽量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冲突和摩擦,使改革成本最小化,都离不开对存量利益的调整变动以及增量利益的实现进行恰当地反映和分配,而会计学以其货币计量性、综合性、真实性等特征对社会资源的流动、分配和配置方向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会计原则的建立就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保护各种产权主体的平等权益,会计报告的目的就在于平衡委托双方-委托人和人的权责、利益关系。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国的会计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使他们能身临其境、近距离地观察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产权理论、过渡经济学理论这些专门研究从一种旧的制度安排到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变迁过程中产权界定、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并且对我国的过渡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的前沿理论的指导下,将产权经济学的原理融入会计学之中,以中国改革为剖析面,合理地确定会计改革的落脚点,协调改革中各平等产权主体的利益,实现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点,推动改革的进展,为改革铺平道路。
其次,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同时也是传统会计学自身变革的需要。按照伍中信博士的分类方法,会计学的研究群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就会计论会计。其基本理论是围绕会计等式建立的复式簿记体系本身。在研究对象上,传统会计学注重研究会计符号,不关心会计符号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传统会计学侧重进行规范研究而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偏好逻辑推演。传统的就会计论会计由于研究的起点早、时间长、领域深入因而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会计学知识,为会计学的进一步打好了基础。第二类是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强调的是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并用经验数据检验这些命题的正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证会计理论克服了传统会计的缺点。它重事实、数据,轻视主观判断。回答“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在运用精密的数学方法对大量的经验事实做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理论体系上,除了会计学的本源理论以外,还大量地引入数理统计的方法作为常用的分析工具。但是,过度地偏向于实证会计,又会陷入“唯理主义”的泥潭,因为经验实证只有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才有意义,从经验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直接得出的结论,只有与理论假说相联系,在理论指导下,才能从经验中得出性的可靠的结论。第三类,就是把会计学与经济学、管、法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式地研究,创建新型的渗透式边缘性理论。在理论体系上,它囊括了会计学和其它相关学科,构成了一个开放的,有关学科之间互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系。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以及经验实证法。而把产权理论与会计学相结合进行产权会计的研究,无疑是处于会计学边缘学科的顶峰,因为从理论上说,产权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其他经济学理论莫不与之有关;从实践上看,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有效的前提条件。因此,产权会计学为中国会计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它昭示着会计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产权会计学派兴起的直接催化剂。我国于1993年制订了会计准则,在此前后展开了对西方会计学、经济学的引进、和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加以综合和创新。而1999年我国颁布新的会计法以及制订新的具体会计准则之时,则掀起了第二次会计大讨论。会计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仅局限于会计领域内讨论问题已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必须跳出会计这个框框重新寻找出路,而这时科斯定理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恰当的契入点,科斯定理以其无穷的理论魅力和较强的解释力为我国会计指明了发展方向-把经济学引入会计学领域。它使我们透过会计的价值数字来观察它所反映的产权关系和权利流动。新理论的创新,缩短了我国会计学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会计研究水平的距离,把我国的会计学研究推入国际发展的轨道。
二、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兴起
首先,在会计学界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产权与会计的会计学家群体,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会计学家们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了产权与会计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从会计目标出发的有:《从产权经济学看企业的会计目标》(王一夫,1997),《从产权的新视角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构》(胡凯,2000),《从产权组织形式分析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的目标》(李梅英,1999);从会计核算出发的有:《会计核算的产权功能研究》(伍中信,1997),《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钱廷智,1999);从会计权益出发的有:《从产权关系看知识企业会计权益理论改革》(马维华,杨红玄,2000);从会计准则角度出发的有:《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刘峰,黄少安,1992),《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交易费用理论的一种运用》(伍中信,1997),《从产权角度论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徐加胜,张培臣,1999),《从产权经济学角度论会计准则》(林钟高,刘永祥,1997);从会计信息出发的有:《信息、产权与博弈:会计监督的经济学》(伍中信,肖美英,1997),《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杜兴强,1998),《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周峰,高存,1999),《完善产权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汤健,2000),《从产权角度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动因》(刘利军,李宏禄,1998),《会计信息与产权制度》(王莉莉,2000),《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1999);其它类的还有:《试论现代产权制度下会计的地位与作用》(施元存,安明硕,1999),《从产权角度看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钟瑞庆,杨宏图,1998),《会计制度创新:产权界定与市场化》(陈冬华,2000),《产权理论是会计研究的起点》(聂会红,2000)。此外,伍中信的《产权与会计》及《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产权、信息与社会资本分析》、田昆儒的《企业产权会计论》等产权与会计理论专著已经开始结束简单的介绍、模仿阶段,以对现有的会计学理论的一般结论提出挑战的方式开展了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这表明中国的会计学产权学派已经形成,并快速发展。
其次,在会计学界提出了产权与会计的初始化概念-过渡会计学。众所周知,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及一般化是产权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以过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结合产权、制度、博弈等理论研究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般理论及其过渡规律的过渡会计学的初始化概念的提出并逐步走向一般化则是我国会计学产权学派兴起的又一个标志。我国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的过渡是人类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事情,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我国已有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会计学不能对这一工程浩大的革命给出完美的解释和作出积极的应对之策。会计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过程,简单地照搬不是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正常秩序。只有在改革中强调“中国特色”,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方向的指引下,让千百万当事人去摸索、去博弈、去试行、去创新(见10)。因此,中国的会计学家们只有提出新的概念和方案,进行科学的逻辑分析和经验检验,才能对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问题作出有效的解释,进而为过渡时期会计制度的变迁找出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可行方案。中国传统会计学术研究会计学的过渡问题,不分析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后果”,只分析会计的技术变迁。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则透过会计表面的价值运动观察其后隐藏的权利流动即产权流。
最后,在会计学界注重方法和方法论的改造,坚持运用产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即运用新古典的均衡分析、交易费用分析、理论、契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种理论的突破和发展首先是从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发展开始的。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把会计理论分为机制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和行为性理论。机制性理论说明现行会计实务,行为性理论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产权会计学派的理论应属于解释性理论,但它“不是描述会计实务的方法程序的外表形式和结构,而是要借助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会计实务。会计的准则、规则和信息的含义、作用都以经济理论为依据,使会计信息能再现或反映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产权会计学派建立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行为有限理性的哲学基础上,借助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等思维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均衡分析、交易费用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方法,在产权与会计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例如,从产权理论出发,说明现行制度下会计信息失真是委托人和人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国有企业的名义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实质的所有者缺位,人即厂长经理们拥有国有企业的控制权,但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公有制企业实质上是一组非市场合约,以租金激励体制代替利润激励体制,阶层追求非生产性活动所得收益远远大于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收益,会计信息丧失了它原本意义上的用途,而仅仅作为一种寻租的手段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节。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只从会计人员这一方面入手是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必须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从明晰产权入手,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综合手段。又如,从双方信息不对称推导出会计监督不力这一必然现象,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处于企业外部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因此,对所有者利益的保护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始终存在的,解决的出路在于设计一种机制使所有者与经理层达到激励相容,这样经理层对会计的监督就会有效。再如,会计准则的制订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会计准则本身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说是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反映,产权关系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会计准则与其他制度安排一样,具有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有效的会计准则应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准则,会计准则随着产权的变动而变动,会计准则的变迁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此外,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会产生外部性、搭便车等问题,对会计信息本身的产权问题也要通过政府规定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解决,因为公益物品在纯粹由私人提供的情况下会造成严重的供不应求。总之,在我国会计学界有志于产权与会计的交叉式研究的学者们,已建立一套公认的包括学术纪律、学术道德和学术秩序的理论创新规则,形成了尊重学者的独立自由人格、尊重知识发明的科学态度、恪守学术创作的基本要素、严谨的学术评价体系等惯例,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会计学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学产权学派的前景展望
经过数年的,中国会计学产权学派的队伍已相当可观并继续扩大,研究机构和阵地已相对稳定并继续增多,如湖南大学产权会计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成果质量逐年提高,其学术越来越广泛。所有这一切,昭示着21世纪中国的会计学产权学派有可能取得世界公认的理论成果,形成一个中国的会计学产权学派,从而繁荣中国的会计学,推动中国会计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首先,在中国会计学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会计学功底扎实,又对学造诣颇深,并具有高度敬业精神,踏踏实实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中青年会计学者。他们不为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所动,毅然选择了清贫的会计学研究。他们以探寻真理、追求知识为己任,多年来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会计的经济学基础,对推动会计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中国的会计学走向世界功不可没。由于他们与老一代的会计学者们相比,年纪轻、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使他们既能够摆脱传统会计学理论的束缚,在对传统会计学理论的批判和扬弃过程中开拓自己的发展道路,又能够避免西方会计学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式化和理论脱离实际等缺陷,在对现实的会计问题进行探索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新理论。中国的会计学家们有可能在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大背景下,恰当地把握会计学的发展方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使中国的会计学研究迅速地异军突起。
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为中国的会计学研究提供了并将继续提供丰富生动的经验素材。这是中国的会计学走向世界的资源条件。一国的经济理论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就必须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经济理论创新一般是在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出现在某一特定社会的现象时产生的。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历了并且将继续进行一场上罕见的伟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它不仅涉及到基本的制度结构,也涉及到一系列具体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会计制度,这其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传统会计学理论不能解释和预言的问题。身处改革的发展大潮中的中国会计学者们一方面从已有的传统会计学理论吸取营养,另一方面从中国独特的制度变迁中抽象出全新的会计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必将对其他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的转型国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它将补充完善既有的会计学理论,为世界会计学发展作出贡献。
[]
1、刘峰 黄少安:《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2年)
2、伍中信:《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交易费用理论的一种运用》(《财经科学》1997年)
3、王一夫:《从产权经济学看的会计目标》(《会计之友》1997年第6期)
4、伍中信:《会计核算的产权功能研究》(《财会月刊》1997年)
5、林钟高 刘永祥:《从产权经济学角度论会计准则》(《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6、伍中信 肖美英:《信息、产权与博弈:会计监督的经济学》(《会计研究》1997年)
7、刘利军 李宏禄:《从产权角度探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动因》(《辽宁财税》1998年)
8、钟瑞庆 杨宏图:《从产权角度看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四川会计》1998年第1期)
9、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7期)
10、伍中信:《中国的过渡会计学:会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会计研究》1998年第12期)
11、徐加胜 张培臣:《从产权角度论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因》(《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2、李梅英:《从产权组织形式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的目标》(《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3、田昆儒:《论企业产权重组会计》(《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3期)
14、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从会计学和产权角度分析》(《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15、钱廷智:《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
16、周峰。高存:《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财会月刊》1999年第4期)
17、施元存 安明硕:《试论现代产权制度下会计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工会财会》1999年第11期)
18、王莉莉:《会计信息与产权制度》(《林业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1期)
19、汤健:《完善产权监管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0、陈冬华:《会计的制度创新:产权界定与市场化》(《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
21、胡凯:《从产权的新视角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构》(《广西会计》2000年第3期)
22、马维华 杨红玄:《从产权关系看知识企业会计权益理论改革》(《四川会计》2000年第4期)
23、聂会红:《产权理论是会计研究的起点》(《山东审计》2000年第5期)
24、伍中信:《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2月
课堂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经济学课堂实验主要由实验场所和设施、实验对象、实验控制者、实验道具、实验指南、实验结果分析等要素构成,其教学过程一般由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和实验总结四个阶段构成。为了提高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提高任课教师责任感的基础上,加大对课堂实验的支持和投入,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实验的激励,也要尽可能优化实验环境,减少对实验者的干扰。
关键词:
课堂实验;经济学;拍卖实验
众所周知,从学科性质来看,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无法通过实验来进行教学的学科。但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与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的软件操作实验不同,课堂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的经济活动,体验作为一名真正的经济行为人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些美国教授最先在经济学课程中开展了课堂实验,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高校教师尝试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课堂实验方法。从国内外实践来看,课堂实验方法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实表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尝试把实践教学贯穿在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首要途径,课堂并不是理论教学的专属平台,对经济学专业而言,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课堂实验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游戏,其产生和发展与实验经济学这一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1931年,美国经济学家Thurstone使用心理学研究中通用的实验技术所进行的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VernonSmith等经济学家的大力推动下,实验经济学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采用实验方法来验证和发展经济学理论。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美国大学的教授们开始将课堂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课堂,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1]。目前来看,课堂实验在欧美国家大学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一、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构成要素
根据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经济学课堂实验主要由实验场所和设施、实验对象、实验控制者、实验道具、实验指南、实验结果分析等要素构成[2]。也就是所,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教师为实验的组织管理者,以学生为实验对象,以教室或计算机实验室为实验场所,以实验道具为媒介,在实验制度和课堂教学纪律约束下的师生间互动教学过程。
1.实验场所和设施
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必须有相应的实验场所和必备的实验设施。大多数情况下,课堂实验都可以在普通教室内进行,利用教室内现有的黑板、桌椅、多媒体设施等就可以进行。还有部分需要软件支持的课堂实验,需要在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
2.实验对象
在实验经济学中,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原则上可以是大学生、专业人士、普通人士等任何人。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所以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对象理所当然是所授课程班级的学生。
3.实验控制者
在课堂实验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专人来负责实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秩序维护、实验结果分析等任务。任课教师一般是主要的实验控制者,根据需要,也可以请助教或个别学生协助完成部分实验控制任务。
4.实验道具
与传统实验课程不同的是,经济学课堂实验一般不需要用到特别的仪器设备。除计算机化的课堂实验需要借助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实现外,大多数人工控制的实验只需要借助于扑克牌、卡片、硬币等这些常用的道具。
5.实验指南
课堂实验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有完备具体的实验活动实施计划。实验指南就是在课堂实验开始之前向主试和被试介绍实验目的、提供相关信息、明确实验规则的相关说明。
6.实验结果分析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是课堂实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利用图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数量上的描述;其次,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对实验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一个案例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由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和实验总结四个阶段构成。这里以2015年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学二年级中开展过的口头双向拍卖实验为例,来说明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过程。
1.实验设计阶段
实验设计是整个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3],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实验目的,编写实验指南。鉴于国内外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资源,在此次课堂实验中,我们直接选用了实验经济学中最经典的口头双向拍卖实验,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材料主要来自于暨南大学张耀辉教授主编的《实验经济学教程》。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于具体商品市场买卖的参与,来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决策过程,以及供求机制的自发作用如何实现市场均衡。在此次实验开始前,我们准备好了实验指南、实验道具(扑克牌)和用于记录各种实验数据的表格。
2.实验实施阶段
在实验实施阶段,作为实验组织者的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实验对象,有效地组织管理实验过程,及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保证课堂实验能够顺利进行[4]。在此次课堂试验中,首先将该班级53名同学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为实验参与者,随机选出22名同学,其中工作人员2名,负责发放资料、维护实验秩序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参与者20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买方和卖方各10人,买方和卖方分别在教室前端实验区的左侧和右侧就座;第二大组为实验观察者,在教室后排就座。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工作人员发放并大声宣读实验规则。每名参与交易的同学抽取一张扑克牌,所抽取的扑克牌上的数字(该数字不得泄露给他人)即为其交易底价,并据此计算其最终在市场交易中的总收益。为激励同学们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提前告知大家实验结束后对总收益最高的前三名同学予以与其所得收益对应的物质奖励。在实验正式开始后,买卖双方进入教室前面的空地进行自由交易,大声喊出自己的报价,然后自由商谈,一旦在某一价格上达成交易,两人一起到工作人员处进行审核登记。工作人员登记好相关交易的底价和成交价格后,立即把成交价格写在黑板上,并大声宣读。每轮交易持续5分钟左右,共持续8轮。每轮交易结束后,无论是否成交,买卖双方都要上交其扑克牌,并在下一轮重新抽取。交易双方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计算并记录本轮交易的收益情况。实验中给定交易双方的初始信息,即发给买卖双方的底牌分别是数字1到10的10张红色或黑色扑克牌,据此事前就可以画出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在规定交易中的最小报价单位为1元的前提下,可以得到市场均衡价格为5至6元,均衡交易数量为5至6笔。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交易价格和数量逐渐收敛,从第6轮实验开始,成交数量稳定在5笔,成交价格也趋近于均衡价格6元,与供求模型的事前预测结果非常吻合。
3.实验分析阶段
实验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汇总整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及时向同学们展示交易价格、交易数量以及买卖双方的底价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课堂实验中相关数据的特点及变动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用实验结果来检验经济理论,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在所有8轮实验结束以后,我们把相关的交易数据及买卖双方的底价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对其进行解释。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说明数据和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并根据计算出的买卖双方收益总和表明第6轮的总收益为28,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最后,根据每个交易者的收益情况,对总收益最高的三名同学给予与其收益相当的物质奖励(此次课堂实验的奖品是三本不同的经管类畅销书)。
4.实验总结阶段
实验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对课堂实验中取得的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和措施;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三、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从此次课堂实验来看,学生们对于通过课堂实验的方式来学习经济学理论很感兴趣,参与度较高,对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理解加深。但从此次课堂实验的实施过程及结果来看,要使经济学课堂实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实验准备工作
课堂实验顺利实施的前提是要有详尽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实施方案。如何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对象选择或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制作实验说明书,编制实验图表,准备实验道具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都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实验开始之前全部完成。这需要任课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具有极高的责任感。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教师开展课堂实验教学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于课堂实验的工作量考核也要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
2.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激励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是课堂实验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5]。学生在参与实验之初往往具有很高的兴趣,但随着实验的重复进行,学生的新鲜感会降低,部分学生会出现简单应付的情况。为了激励学生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必须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常用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课堂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另一种是根据实验参与情况及实验收益给予学生一定的现金或物质奖励。具体实施中,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激励效果最佳的某种方式。此次课堂实验中,我们就采取了物质奖励的方式。
3.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具体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甚至影响到实验的顺利进行。大体来看,在课堂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两类问题:一是实验者对交易规则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买方相互之间或卖方相互之间所出现的错误交易;二是实验者存在破坏交易秩序的行为,如买卖双方之间、买者之间或者卖者之间相互串通的行为。对于第一类问题,应该宣布交易无效需重新交易,并重申交易规则;对于第二类问题,应该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如扣除一定成绩)。
4.优化实验环境,尽量减少对实验者的干扰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准确,教师无论在实验指南的文字说明,还是在课堂实验进行过程中的说明解释,都要尽可能避免明显导向性的提示或暗示。实验人员及实验角色的选择都要客观,尽可能以随机方式确定。另外,课堂实验最好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进行,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先入为主,刻意回避自己的真实选择,从而影响实验的客观真实性。
四、结论
国内外经济学教学的实践及发展趋势表明,课堂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方式。为了提高经济学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提高任课教师责任感的基础上,加大对课堂实验的支持和投入,强化对学生参与课堂实验的激励,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也要尽可能优化实验环境,减少对实验者的干扰。
作者:马洪云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业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课堂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5):105.
[2]杨志龙.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王鲁.课堂实验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博弈论教学为例[J].工会论坛,2013(3):131-132.
关键词:经济学 教学改革
1 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是对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的经验性总结。从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分析,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1 理论性非常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涉及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论为核心,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主要理论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1.2 完善的体系与派别林立并存
概括地说,经济学从宏观及微观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经济学又是学派林立,仅现代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1.3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表,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可借鉴性。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具有普遍性
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 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2.1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性
虽然经济学植根于西方社会,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扩展理论分析的空间,懂得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2.2 数学分析的必要性
经济学不仅对经济现象作定性描述,还倾向于进行定量分析。数学是了解经济变量间相互关系和变动趋势的有效工具。一般来说,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将数学用作定量分析的工具,直观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和变动趋势;二是有数学对经济现象进行推理。这就使经济学的教学中面临大量图表和公式推演。但是数学毕竟只是一种研究工具,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因此在本科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数学分析的程度。
3 当前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材内容时代感不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所用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是萨缪尔森《经济学》早期版本的体系和内容。教材落后于经济发展现状,且更新缓慢,没能反映出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前沿动态。教材不能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不能体现经济学发展潮流和方向。在这样的教材体系下,不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理解现代的经济学者如何考察世界经济、掌握研究当前的经济问题而需具备的原理。其次,现有教材体系偏重于介绍和证明,疏于说明和例证,缺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尤其缺乏用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实际的分析。这决定了教学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使教学和学习抽象而乏味,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
3.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活动各要素间互动性不够
课程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学生坐在台下当听众。教师“填鸭”式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生怕学生听不懂。学生本身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对原理形成的思路不作思考,忽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互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等的缺乏,使推动教学活动过程良性循环的强大合力未能形成。
3.3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替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和推崇。应该说,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得教师可以将大量的文本、图像、图形、声音,乃至动画效果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能依靠不停地板书和费时且不精确的图形描绘模式,达到了人机互动、师生交流的良好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却不能也不应该全面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毕竟经济学不仅包含抽象的理论,更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而这些单纯利用多媒体演绎是很难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和消化的。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教师从此抛弃课本和教案,抛弃粉笔和推演,而只是改变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 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4.1 扩展教学内容,增加对非主流学派、前沿理论的介绍
“经济学”是一门集大成的经济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经济观察的敏锐力。目前国内“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来编写,虽然也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但远不能反映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全貌,甚至对某些经济现象缺乏基本的解释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主流经济学观点以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等。从根本上来说,各流派之间只是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其理论并非根本性的不相容。
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发展较快的人文社会学科,在教学中应力求站在学科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从而使经济学真正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经济运行和西方经济政策的窗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2 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启发式教学,适度推行双语教学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启发式课堂教学方法。所谓启发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启发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启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启发的情境,建立启发的氛围,促进启发的开展,把握启发的深度,评价启发的成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启发的目标,思考启发的问题,掌握启发的方法,敞开启发的思路,交流启发的内容,总结启发的结果。经济学教学中之所以适合实施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因为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按照启发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启发中不断质疑和释疑,而学生则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启发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显然,这将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
“双语教学”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尤其是第一语言为外语作为教和学的媒介,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别。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决定了“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讲授“经济学”课程既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更是我国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双语教学中也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不能因为采用双语教学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和深度,降低专业学习的标准,毕竟专业课程学习是根本。二是不能只追求双语教学的形式,而是要通过双语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4.3 丰富教学手段,传统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各取所长
借助多媒体方式和手段,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梳理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并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过程中,穿插相应的统计资料、图形分析甚至现实经济生活的视频资料,可以大大增强授课的形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但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和局限性。比如在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图形分析的演绎中,多媒体很难直观地呈现出来,而这些都有赖于通过传统板书的方式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推导和演绎。除此以外应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将经济学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共享,以供经济学学生或对经济学有兴趣的学生下载并灵活使用。同时,学生也可以针对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对某些经济现象或形势的困惑,通过网络的平台与教师、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并举、人机互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春璇.关于“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9):48-49
关键词:数学 经济学 影响
一、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1. 数学课是各大院校必修的文化课。数学课是各大院校甚至是经济类院校主要的必修文化课,目的是要让学生接受数学学科文化思想的教育,数学可以简化经济学复杂的逻辑推理,简便经济数据的运算,在经济学的初级教程中,常常用简单明了、清晰易懂的图表形式来表示。但是市场上产品的生产涉及要素、及相关数据、和市场上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社会市场上各家企业生产资金的调配,如果还需要考虑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国际贸易和涉及汇率市场的波动,那么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的繁冗复杂,所以就单凭一张的图表会很难说明多于一个市场的一般均衡。换一种文字形式来表述,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用再多的文字也难以表达全面透彻和一目了然,而通过实用经济数学中的不动点理论,就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证明了市场经济中一般均衡理论的存在。可见,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理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数学具备服务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人类最早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运用逻辑、思辨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加之有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工具进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学习的实践活动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些实用的基本方法,并深刻掌握加以利用。观察、实验、试验、合情推理、研究、归纳与验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科研究和实验中。有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做铺垫,相信会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敏捷的思路和学习方法。所以它具有精确性、严密性、简单性、唯一性、完备性等特点。
3.数学应用范围之广泛。数学对许多学科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贡献作用,如众所周知的力学、天文学、量子力学等等,当然它们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经济数学的地位更是不可忽视,因为它将数学与经济学两个不同的领域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数学在经济学上应用实例
实例1:数学在经济学的影响巨大,例如举个我们最常见的数学中每个定理和公式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函数的定义域,只有在定义域内取值才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二者相互约束,相互制约,以至于相同的函数可能存在不同的定义域,所以有时候看着相似完全一样的关系会有可能完全不同。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知识说明:现实的许许多多的经济现象乃至生活现象总是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之间徘徊,即事物都会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只是出现的概率都不确定,概率大小问题,但是都是符合概率论科学的,同时当经济现象大量出现时又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又符合数学中的统计学理论,这种概率论中随机性、必然性特征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说到统计学,统计学也作为经济类、管理类、营销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它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建立在两个数学公理基础之上的,即所有经济系统都可以看作是服从概率中连续性随机变量正太分布的随机过程,所有经济现象都可以看作是这个随机过程产生随机数据的过程。因此经济数学中的概率论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了论述计量经济学最有力的理论工具。
(2)数学工具与经济思想的紧密结合。
数学本身是一种计算工具,经济学借助数学工具能更加形象地表达经济学的各种理论,特别是最近三十年,许多经济学家利用数学工具作为主要研究手段,营销学、市场经济科学、工商管理科学及工程管理科学的实验项目和研究所得均做到了简单明了、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便是将数学理论和经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代表。同时建立数学模型也是经济学理论化的又一条明智路径。在经济学中建立了数学模型的地方能够保证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经济理论的初始阶段,经济思想的产生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只有借助数学,建立了经济思想和数学模型,才能使经济思想和数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经济思想才会得到推广和延伸,数学思想得到诠释和升华;所以一定要足够重视经济学的教学和经济思想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敏锐的经济学直觉和坚实的数学思维,才能够明白相关经济数据之后的经济学原理及经济学概念,同时利用简单的数学工具表达繁琐难懂的经济原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即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一大有力工具。
二、经济学中更需要高数学文化素养人才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如果亨利・斯皮尔曼(《夺命的冷漠》中的主人公)不曾存在,上帝也必定会创造出一个来。不过马歇尔・杰文斯做到了,读者们也就跟着受益匪浅。”
马歇尔・杰文斯正是《夺命的冷漠》的作者,这其实是美国经济学杰出教授威廉・伯烈特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艾辛格两人创作小组的笔名。然而,在这个笔名里却结合了经济学界两个伟大人物的名字: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杰文斯。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继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又一位划时代的经济学大师。至今我们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仍是以马歇尔经济学理论为核心的。而威廉・杰文斯则是“边际三杰”之一,有“边际效用理论之父”的美誉。
1870年代,英国学派杰文斯、奥地利学派门格尔、瑞士洛桑学派瓦尔拉斯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这3个学派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放弃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抗衡。
到了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正式出版。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及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的理论,如供求论、生产费用论等,提出了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
二人小组取笔名马歇尔・杰文斯可见其宏图壮志。事实上,这本书的故事的确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也栩栩如生,打动人心。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亨利・斯皮尔曼教授受人之托,来到英国剑桥帮助收购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故居。没想到,他的朋友费恩遭到来路不明的袭击,斯皮尔曼与夫人利用游览剑桥之机进行调查。马歇尔故居的卖主有意把房子卖给另一位知名人士――剑桥大学主教学院院长哈特。但出人意料的是,哈特此时突然遭人谋杀。斯皮尔曼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最后的凶手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作者将经济学原理巧妙地用到了破案的过程中,使读者在“悦读”中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经济学很简单,难就难在对它的运用。”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运用经济学的大门,开辟了一条激发学习经济学兴趣的新路。
人们时常把经济学想得很神秘,认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事实上,各种经济学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常常听说“谷贱伤农”,但不知就里。为什么会出现“丰产不丰收”?降价可以促进销量增加,国家却为什么要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我们时常说资本主义腐败,宁肯把牛奶倒进大海里也不给穷人喝!是资本家头脑缺根弦,还是我们忽略了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价格战是商战中常用的武器。在很多人眼里降价是促销的灵丹妙药,于是价格战漫天飞舞、昏天黑地,结果几败俱伤(两败俱伤已不足以说明竞争的残酷和伤害的广泛)。如何脱离价格战的苦海?殊不知,涨价也可成就一番伟业。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商品适合涨价销售呢?这些均可在经济学原理中寻找答案。
毋庸置疑,从破案小说的角度讲到、用到经济学原理,奇案中的经济学系列是成功的。在《夺命的冷漠》中就运用到了马歇尔的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原理,而该系列著作也陆续讲了边际、均衡这些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对于既想轻松阅读,又想系统学习经济学体系的读者而言,本书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学的信息量仍显不足。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非常畅销的《我在美国当律师》(张晓武、李忠效著)一书,虽然该书也涉及了一些美国的移民法律,但只是些支离破碎的内容,人们真正感兴趣地是张晓武如何在美国奋斗成功的故事,而不是要在此书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美国移民法体系。因此,将此书归为励志书而非专业法律书是恰当,事实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该书成了畅销的励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