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概述范文

金融危机概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概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概述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理论综述

本文通过对都当前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局对金融监管的改革性文件进行研究,在写作的过程中,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发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出对金融监管的改革仍要继续,特别是对此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较少,监管当局还没有完全认识到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由于各国利益立场的不一致,目前一些正在实施的比较激进的金融改革方案已经被搁置,要想提出一个被各国都接受的折中的方案,就必须就改革方案的设计言之有理,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六部分来讨论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的改革,进一步强调了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一、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中的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在国内仅有李妍与李文泓两个人研究过,它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现如今对于单个金融主体的稳健与安全的监管并不足以完全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从微观审慎监管的层面来看,在金融机构的一致行为之下,微观审慎监管更能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相比之下,宏观审慎监管则影响着金融系统的稳定,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即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其中分业经营模式是把各金融机构按照某一特定的行业与领域进行业务经营,而混业经营就是把各金融机构监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散金融风险,第一种模式的系统风险性较大,且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非常的小,第二种模式可以理性的分散金融的风险,但是很多金融机构同时采用这种经营模式,则会导致整个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其内部的关联性在不断的加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使风险进一步加大。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第一是整个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信贷定价以及信贷供给,这使借贷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二是期限产生以及转化的形式的流行性风险较大,比如银行对批发型融资越来越依赖;三是信用证与股票等在市场上的资金价格与长期均衡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四是金融系统中杠杆率的水平变动;五是对于并未进行审慎的金融监管局的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在金融监管的宏观层面上对货币以及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系统中顺周期性的主要内容、表现及改革的方向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顺周期性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贷款损失拨备以及顺周期性的公允价值会计这三个方面,其中顺周期的资本充足率主要体现为对资本在经济上是否充足的要求,在经济滑落时要收紧,由于此时银行并不能获取股权融资,所以不得不收紧资产,进而减少信贷造成的信用萎缩,在经济上升时,资产的风险不高,波动的不是很明显,从而对资本的要求并不高。对于顺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来说主要表现为会计在确认贷款计时拨备是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在经济上升时,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未完全体现,所以产生的拨备计提就少,在经济滑落时,贷款的信用风险就成分表现出来,这时拨备的计提就多,对银行的资本要求就高,银行需要为提高拨备留出更多的空间。对于顺周期性的公允价值来说,主要表现为在进行金融的公平交易的过程中,要求交易双方对交易的规模与过程中的数量进行清算,如果交易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并没有缩减经营的规模,则不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公允交易的顺周期性主要体现在当资产上升时,公允价值有助于资产的上涨,当公允价值下跌时,导致公允价值资产的减少。对于金融资产的顺周期性的改革方向主要为:第一,建立逆周期性的资本机制。第二,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第三,不断改革公允价值的会计使用。

三、金融系统中的激励机制

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的观点认为,薪酬激励机制应该属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并且应该由市场进行决择,监管部门不应进行干涉,因为过度的干涉可能会对市场造成扭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家才认识到,如果激励机制设计的不恰当,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造成金融动荡。因此现在薪酬问题已经成为金融监管讨论的主要问题。通过金融危机的经验,我们必须对薪酬激励机制进行改革,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薪酬机制如果对短期财务业绩过度重视,会导致高管过度投机。第二、激励机制与股价挂钩,容易导致金融机构更注重市值最大化,对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第三,目前的激励机制由于金融机构利润的滞后性,不能做到收益与风险相互匹配。解决薪酬激励机制问题,可能出现以下几点。第一,市场的流动性导致人才流失。第二如果各个机构在限制薪酬的行动上步调不一致,,先进行改革的机构可能会处于劣势。第三,人才的能力是很难评估的,所以确定最佳的薪酬方案也很难。因此,薪酬激励机制要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薪酬决定机制,二是薪酬结构。薪酬决定机制方面,对于高管的薪酬应增加股东大会的发言权,一般职工的薪酬由薪酬委员会制定,委员会应有其独立性。薪酬结构方面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对于职工的业绩评估应该分为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指标。第二,监狱金融行业的管理风险可能会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所以奖金应合理的延迟发放,并制定追回机制。第三,业绩奖金可以采取股票或者和股票挂钩的形式发放。

四、金融安全机构的处理措施

政府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的手段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金融机构在处理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产方采取分担金融机构资产损失的措施、负债方采取对存款保险金及金融机构的发债进行担保、股本权益方面对优先股和认股权证以及普通股等进行国有的转化,国有化的过程是政府求助大型银行的杀手锏,国有化的过程不仅仅具有产权的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金融监管手段,在此次危机中,发达国家的安全网措施发挥的淋漓尽致,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创意,但是政府在进行使用安全措施时,并没有统一的救助对象,在这次危机中政府所产生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政府的监管机制与处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监管当局在不清楚资本有多大缺口的情况下,就对资本进行补充,这是美国进行测试的主要目的,又由于跨国公司的处理机制不足,导致了对母国以外存款者的保护力度不够,所以应对跨国机构的处理机制上加以完善和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完善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局的合作,二是接受本国的金融监管。对于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的处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一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与存款人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中政府的动态的不一致。完善此处理机制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破产率,也可以降低处置的成本与难度,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之间的动态不一致等问题。但是如果政府不去救助这些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破产之后则对政府的监管与社会经济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政府应该对这些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拆,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

五、金融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评级机构起到的作用被广为之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益上的冲突。评级机构在对信用评级时,会收取被评级单位的费用,有的还会想被评级单位提供咨询,告知其如何提高其本身的评级。第二,信用评级对证券化的产品评级有缺陷,容易形成误导。例如,有些产品在刚刚发行的时候具有AAA评级,但是在金融危机后,该信用证券产品被降级到了不建议投资级,而这种下调的评级情况对公司或者国家为信用主体的时候却很少出现。第三,当有些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于信用评级过于依赖,当评级机构对某个信用主体或者某债券评级进行下调时,容易造成其参与者的统一行动,这样就会造成某些系统性风险。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评级机构亟待进行改革,其需要改革的方向有以下四个。第一,需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管理,就是加强其监管力度,保证评级机构具有安全的政策和措施用来管理和披露这些利益冲突。第二,要把信用证券产品同其他以国家为信用主体或以公司为信用主体的评级分离开来。第三,要加强对评级方法、对评级模型和评级涉及的基本假设等相关事项的披露要求。第四,对于某些监管机构以及某些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对这类信用评级减少依赖。针对评级机构还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第一,该类信用评级做出后,在其使用方法上就会出现排他性还有非竞争性,从而使其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特征和特性。通常来说的公共产品,例如国防、公共交通、治安等,其生产成本由消费者共同承担,但是信用评级的成本却不能由信用评级的对象来负担。所以,信用评级虽然是公共产品,但是却有其特殊性,这就使评级机构有了自己特殊的商业运营模式。第二,虽然信用评级的及时性还有准确性一直受到外界的一些质疑,但是评级机构在市场上还是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标普等大牌机构,其意见还是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评级的上调或者下调都会对市场的运行产生快速的影响。有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监管部门和投资部门很难自己对信用主题进行评估其信用状况,而不得已把一些评估工作交给评级机构来委托其进行,但是在同样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股票市场上,把经济分析师和股票分析师等职业却达不到评级机构的地位。

六、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

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讨论监管理念的主流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其核心假设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要做的选择是效用最大化。经济人有其偏好,首先是公理化体系,其具备传递性和完全性;其次,选择还有不确定性,核心是期望效应函数。把假设具体化到市场上极为有效市场假说。即资本市场反应了证券的价格和相关的信息。该假说对金融监管的意义在于,市场的参与者是具有理性,并且所在市场是有效的,监管的目标是排除掉市场的非有效的因素,让市场的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少监管或者不监管。通过对金融危机的观察,有几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假设和其理论并不相符。第一,个体经济人的行为有可能不是理性的。第二,就算个体理性,集体不一定理性,例如混业经营的例子。第三,市场纪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控制风险的承担行为。第四,有些又大又混业的金融问题不能通过市场的而放心的进行解决。第五,金融的创新不仅能创造价值,也会存在缺陷。第六,金融消费中会存在欺诈行为和非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可能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借助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论证即个体行为有时并不满足经济人,有效市场的假说也不一定能够成立。行为金融学给监管带来的启示是,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当被改正。具体体现为一下几方面:第一、抑制过度投机。第二、限制市场准入制度。第三、对金融创新应加强监管。第四、增强对消费者的保护。第五,对投资人进行适应性监管。

综上所述,由于金融危机发生后不管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仅是挑战,也是促使本国与跨国机构的监管机制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力量,本文主要从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中的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系统中顺周期性的主要内容、表现及改革的方向、金融系统中的激励机制、金融安全机构的处理措施、金融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对金融监管进行的理论综述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有关金融监管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对金融监管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监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为了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造成更大的损坏,进行对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冠.试论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趋势[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4).

[2]童阳,曾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J].东方企业文,2011,(10).

[3]杨亮芳.英国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05).

篇2

关键词:德国;金融监管改革;监管合作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3-0023-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较之美国,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国家的资产证券化程度并不高。此次危机对德国等欧洲国家造成巨大影响并非欧洲本土金融问题,而是由于美国次贷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是欧洲主要投资对象之一,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大型跨国银行集团对美国次投资级别企业的贷款比重很高,因此欧洲在此次危机中蒙受巨大损失。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救助日益陷入困境的德国银行业,提升金融市场信心。德国政府在2008年10月颁布了稳定金融市场的一揽子救助计划,其核心是通过一项总额4700亿欧元的金融救援方案,设立一个金融市场稳定基金,其中4000亿欧元用于银行间借贷担保,其余部分用于为银行直接贷款。在采取危机应对措施之后,德国开始反思金融监管漏洞,修正有关监管要求,加强监管力度。

一、危机后德国金融监管改革与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坚持混业经营模式,全能银行在德国金融体系占据主导地位。银行贷款一直是非金融企业外源融资的最主要途径,股票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居民家庭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自2002年以来,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一直作为德国最主要的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全面负责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监管。此外,德国央行――德国联邦银行(Bundesbank)和联邦金融监管局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共同负责银行监管职责。对于整个监管体系而言,德国金融监管采取内部监管(即自我监管)与外部监管(即社会监管与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此外,德国联邦审计院、社会审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也按照法律规定和行业规定对金融业实行社会监管职能。

具体而言,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关于加强金融监管的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改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提高金融机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德国在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主要基于危机后由德国、法国、美国等七个发达国家组成的高级监管小组向金融稳定董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总结。该报告通过对多家银行机构的调查而归纳了此次危机中对于公司在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主要包括:第一,在流动性风险方面,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过多依赖具有高杠杆作用的担保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这种模式暴露了对集中头寸流动性风险评估的不切实际性和对在压力条件下从担保市场获得融资的发生意外减少的不可预测性;第二,高层管理者在建立、衡量和维持本机构对于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水平方面的缺乏;第三,奖励计划与金融机构的控制目标之间存在冲突;第四,技术基础设施的不充分和不完整阻碍了风险识别和衡量;第五,对风险承担者施加影响的制度安排使机构缺乏独立风险管理者和控制人员。

尽管2005年德国全面引入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MaRisk),但是金融危机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金融稳定董事会的有关机构风险管理的有关建议,目前德国由来自金融机构、审计机关、行业协会和监管当局等的专家和代表组成的风险管理小组积极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的修改计划,2009年联邦金融监管局公布了风险管理最低要求的修改草案开始征询意见。2009年12月31日德国的金融机构将开始执行新的风险管理最低要求。在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的修改中,德国更加重视对于集中风险(Con-centration Risk)的关注程度,特别强调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巴塞尔委员会由于流动性风险的各项建议,以及欧盟关于《资本金要求指令》的修改内容都将纳入考虑中。此外,建立良好的支付体系以及在外部评级基础上信誉评级等内容也是风险管理最低要求的考虑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强调金融机构的风险压力测试要求。要求所有机构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必须进行风险压力测试,对于贷款集中风险的压力测试需要给予特别关照。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的修改还包括风险压力测试内容,要求压力测试不仅要有助于金融机构评估在未明确的非正常事件中遭受冲击的可能性,更要成为数量风险模型中补偿赤字的重要手段。银行必须积极管理和监控流动性风险以保证在早期识别流动性短缺带来的风险,必须对针对风险集中而发生损失的情形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监管当局提高银行集团范围的风险管理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在整个银行集团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不能简单地在每个分支机构的基础上表明自身具备充分的风险管理能力。

第二,赋予机构监管董事会更多的风险监管权力。新的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强调机构风险管理与监管董事会的互动关系,监管董事会将具有直接从机构内部审计部门获得有关信息的权力,并更好行使监管职能。

第三,明确银行薪酬制度的规定。德国认为此次危机的部分原因来自银行过于强调短期利润的薪酬制度。在新的银行薪酬制度中规定银行的短期利润将不再成为银行高风险部门职员薪酬的主要考虑因素。这些职员的薪酬应当建立在机构单元的利润率和整个集团的利润率的基础上,薪酬体系要避免奖金与所承担的风险不匹配的情况。如果某项业务被证明风险过大,原来发放的奖金将被部分或全部收回。

(二)改革金融市场监管工具,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和监管有效性

除了在上述关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的修改中明确表明要赋予监管当局更多的监管权力,德国财政部在2008年4月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草案,认为金融危机表明现存的金融市场监管工具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作用是不充分的,因此需要修改《银行法》和《保险法》,改革金融市场监管工具,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在新方案中,联邦金融监管局被赋予了更加充分的监管权限,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建立灵活资本充足比率要求,形成逆周期性资金缓冲机制。如果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能得到保证,或者风险承受能力不确定时,联邦金融监管局有权要求其提高自有资金比率;此外,如果金融机构业务组织混乱,且无法提供改善措施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可以提高其自有资金比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机构周期性发展的自有资金比率纳入考虑中,预

先建立资金缓冲,以应对经营不善时对资本金的需求。监管当局更加重视流动性风险,对于不能保证流动性充足性的机构,监管当局同样可以提高对其流动性比率要求。

第二,监控金融机构杠杆比率,建立相应的报告机制。对于金融机构的杠杆率,监管当局要求机构每年汇报一次,并在杠杆比率发生改变的时候,立刻汇报监管当局。

第三,干预信贷与利润分配,加强早期预防性监管力度。德国认为此次危机的蔓延暴露出监管当局在问题发生的早期,没有干预金融机构的相关监管措施。因此,德国将赋予监管当局在发现金融机构存在无法执行相关监管要求的威胁时,可以干预其信贷和利润分配行为。此外,在必要时监管当局还具有干预股权工具(equity instruments)支付权力。

第三,干预银行集团分支机构之间的支付行为,防止歧视性资金撤离。目前德国对《银行法》进行修改,正在考虑在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形下,金融监管当局有权禁止或者限制银行集团出于歧视出现问题的银行而进行支付转移。

(三)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强调对投资者和存款者的保护

在2008年9月,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德国金融市场的冲击,联邦金融监管局首次禁止对11家金融机构股票的卖空行为以及卖出期权等,这项限制措施一直延续到2009年5月31日,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有力地稳定了金融市场,防止相关证券的市场操纵行为,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公平定价。

2009年初,德国内阁提出修改《存款担保和投资人补偿法案》(Deposit Guarantee and Investor Compensation Act,EAEG),主要是关于提高存款保护标准以及缩短偿还期限的规定。对于存款担保上限由过去的最高为2万欧元提高到5万欧元,到2010年12月31日开始,存款担保上限还将提高到10万欧元。此外,存款者将承担10%的损失将被废止,偿还期限缩短到30天。此外,此次修改还试图加强有关补偿资金的早期风险识别和预防损失的监管措施,补偿资金将要接受机构更严格的审计,审计的频率和强度将取决机构所承受的违约风险。

2009年2月,德国内阁还通过了关于债券立法的修改,强调对投资人的保护。主要内容包括,目前监管内容已经包括通过证券机构对顾客投资建议的记录要求来掌握是否存在随意建议的行为。在今后的改革中,如果存在这样的行为,顾客通常具有三年,最长可至10年的追诉时效,这一时效的始点从顾客意识到存在投资建议的随意性开始。

(四)反思现行会计制度缺陷,探索前沿金融工具定价模型

危机的爆发使德国意识到现行会计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已经开始组织金融机构以及审计专家探讨有关金融工具的定价的各种方法,其结论是认为对未来预期扣除后的支付流量基础上的金融工具定价表现出富有信息含量;利用专门的现金价值导向的模型可以调整在危机中表现出的各种影响,例如,增加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波动性等。尽管由于危机引起的市场数据的过度反应没有全部纳入金融工具定值中,但是市场定价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各方的一致赞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观预测无法替代客观市场数据。现金价值导向的模型的另一重要优点是其建立在可以转化为纯市场定值的市场相关数据基础上。2008年12月,德国已经将讨论的有关定价程序提交欧盟。

(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促成国际监管与国内监管改革的相结合

危机使各国充分认识到大型金融集团的出现扩大了危机的蔓延范围,从而提高了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因此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成为危机后发达国家金融协调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欧盟成员国中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也是世界重要国际组织的主要成员,因此必然成为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倡导者,与此同时德国也将国际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本国监管改革相结合。在欧盟监管改革过程中,虽然德法主张的改革方案获得欧盟理事会的最终通过,但作为非欧元国家的英国,在初期曾强烈反对该方案,其原因在于不愿德法等国家通过欧盟机构过多干预其金融市场及监管。危机后在关于国际监管改革的讨论中,作为主张加强风险防范的主要代表国之一,德国通过金融稳定董事会、G20国以及在欧盟的影响力,不断将本国对于监管理念、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上升为国际层面,借以提升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1.加强欧盟国家的监管合作,消除泛欧集团的监管套利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逐渐加深,泛欧银行集团已成为欧元区银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对于跨境银行监管,欧盟国家认为由于没有完全一致的监管方法,各国监管的差异存在明显漏洞。对于这样的跨境监管,欧洲国家监管当局通常与欧洲东道国建立标准支持要求(Standing Request of Assistance)或达成共同监督计划(common Oversight Programm)来实现对跨境分支机构的共同监管,其中前者给予东道国一定比例的监管权,而后者则通过对两国监管措施的协同和对监管职责的合理划分而实现东道国和母国对分支机构实行共同监管2008年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与英国金融服务局(FSA)达成了共同监督计划。根据该协议,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可以根据充分地对在英国资本市场发挥重要作用的德国信贷机构在伦敦的分支机构进行监管,从而消除了这类机构利用两国之间较为有利的监管条例而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目前德国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主要国家的共同监督计划的协议正在商谈之中。

2.作为金融稳定论坛主要成员,参与机构风险管理调查报告

危机发生后,在2008年3月和2009年的10月,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七国的监管当局共同关于危机的核心――融资与流动性风险问题,以提高金融服务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的报告,报告对危机中金融机构面临的融资和流动性风险作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归纳了调查企业对风险管理操作的建议,供金融稳定董事会作进一步的讨论。该报告也是德国对于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监管的主要依据之一。

3.作为G20国集团的主要成员,积极促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在G20国的峰会上,德国作为欧洲国家的重要代言人,一直是金融监管改革的积极支持者,积极主张加强审慎监管、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市场透明度以及促进市场公正性、改革金融机构薪酬制度以及消除顺周期等等方面的监管改革。这些监管改革的主张也可以从其国内加强监管的内容中得以体现。

(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力度,酝酿金融监管当局职能的重新分配

欧盟国家在过去的监管安排中仅仅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注较少;危机后欧盟认识到宏观审慎监管不仅要涉及所有金融部门,更要放在整个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加强考虑;不仅每

个成员国应当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欧盟层面同样需要重视。因此,欧盟在危机后推出的金融监管改革强调了宏观审慎监管在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并单独设立了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监控和评估整个金融体系中威胁金融稳定的风险。2009年9月的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关于赋予欧洲中央银行在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中的特定任务》的提案,正式明确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特殊地位。

在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德国联邦银行在货币政策、支付清算以及流动性的提供等方面具有的特殊作用决定了联邦银行在银行监管以及审慎监管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有关银行总规则和监管制度制定方面;第二,对银行的日常监管方面;第三,审慎性审计方面;第四,关于审慎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

目前为了响应欧盟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视以及央行在其中的特殊作用,德国在加强微观审慎监管的力度的同时,开始强调央行在宏观审视监管方面的作用。2009年10月2日,德国央行建议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有央行全面负责银行业监管,金融监管局应融入央行的监管中,并尊重央行的独立性。10月8日德国新执政联盟向外界宣布,联盟党和自由已经同意由央行全权负责德国的银行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和防止金融危机重演为重点。在监管职能划分上,德国央行将负责机构监管,联邦金融监管局将负责市场监管,由此,联邦金融监管局的权限将被大大削弱。目前这一改革方案尚未最终确定。

二、对德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评价

(一)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重申以风险防范为主导的监管目标

德国一向非常重视对金融风险的监管。首先,在联邦金融管理的监管目标中,把“确保德国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稳定和完善”作为监管目标的首要位置,也暗含对于风险监管的重视。其次,在银行监管的内容涉及各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准人要求以及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也反映出监管当局对于风险监管的重视。再次,德国银行监管对大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并账管理”,德国中央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从整体上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抵御风险的能力、债务清偿能力、资产的流动性等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从而加强对银行风险的控制。最后,德国银行监管两大支柱一是资本金要求,二是全面的监管过程,涉及了从许可证制度到银行披露的全部环节,其核心也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而对于银行经营业务的限制、投资组合,存款利率上限以及银行分支结构的限制等在监管中并不占主要作用。

在美国为主导的放松管制的潮流影响下,为了加快金融市场发展,确保德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德国在近年来也出台过有关放松监管的法律条例。此次危机后,德国开始反复重申加强风险防范的金融监管理念,推行了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最低要求、改革金融监管工具、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等措施,使德国金融监管继续以往的重视风险管理的监管模式,并加强监管力度。

(二)继续推进德国与欧盟监管要求趋于一致,促进欧盟监管一体化

自1991年之后的德国对其最重要的监管依据――《银行法》的几次修改都是基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欧元计划的启动,欧盟层面的金融监管一体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强,因此德国开始修改本国金融立法,使其符合欧盟法律的要求。随着欧元的成立、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增强,一方面德国通过欧盟的协调机制把本国的金融监管理念和要求上升为欧盟层面的金融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欧盟金融监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也将欧盟一体化监管要求传达到德国层面,从而使德国的金融监管与欧盟监管要求日趋一致。例如,欧盟《2000年银行指令》要求成员国银行监管当局在向申请人发放银行许可证之前必须审查申请人的经营资格,审查内容主要包括资本金最低要求、金融机构的章程、管理人员资格等,而这些监管要求与德国《银行法》对银行的准人要求基本一致。其他诸如银行业务范围、对金融市场透明度的要求等都基本一致。

此次危机之后德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并非如欧盟那样推出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而是通过结合本国法规,以贯彻欧盟监管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对监管体制的完善,例如,《存款担保和投资人补偿法案》的修改是为了响应欧盟2008年10月对《欧盟存款担保计划指令》(EU Deposit Guarantee Schemes Direc-tive)的修改;对金融机构最低风险管理要求的修改也参照了欧盟危机后关于《资本金要求指令》的修改内容;加强欧盟国家的监管合作同样也可以在欧盟监管改革中找到相应内容。因此,就监管而言,危机的来临在很大程度将会加速欧盟的一体化进程。

三、对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对机构风险监管,实现市场与监管的平衡

虽然我国重视监管的理念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中国并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中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在实际的监管操作中,我国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虽然在金融机构的准人许可、资本充足等方面实行了相应的监管,但是较为忽视对金融机构日常的业务运营、资产质量和财务盈亏状况、薪酬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更没有像德国那样系统全面制定金融机构的“最低风险管理要求”的规定。德国重申机构风险管理的主张说明了对金融机构风险监管的重要性,如何在发挥金融创新作用的同时加强对机构有效的风险监管,是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此外,混业经营目前在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边界日趋模糊,如何在对机构市场经营的合规性监管的同时,依照德国加强风险监管,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方面。

(二)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重视对跨国金融集团的监管

此次金融危机在欧洲的蔓延,与欧洲国家监管者由于利益冲突未能坦诚沟通,共同寻找解决办法,监管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远未能达到最优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德国在危机后进一步加强了与欧盟国家的监管合作力度,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监管合作方式。虽然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由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关联度并不十分紧密,此次危机我国在金融业方面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全球化经济下的中国金融发展必然最终实现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和全面开放的金融业。在日趋紧密的国际金融联系中,如何加强监管合作,消除由于监管差异而造成的监管套利、防范金融关联度加大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积累与扩散,仅靠一个监管当局无法实现的。因此,借鉴德国与他国的监管合作行动,充分汲取消除监管漏洞的经验,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重视对跨国金融集团的监管,有助于贯彻我国“走出去”战略和实现我国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

(三)积极探索监管前沿理论,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船舶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其实就是指金融资产、机构和市场上出现了难以应对的困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催化中,风险不断的扩大,辐射范围不断扩张,从而引起各国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倒闭、股价暴跌、债市暴跌等情况。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可能来自于一个金融产品,或者是一个金融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导火线多微小,其引发的危害都非常严重。

(二)船舶企业概述

船舶企业是从事制造船舶等业务的船舶公司,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来满足船舶客运、货运或军用船舶的企业。中国船舶制造技术历史悠久,具有各种优势。尤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引导下,中国船舶企业在体系上不断的完善、结构上不断进行调整、在产能上不断提升,已经具备了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财务风险概述

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投资风险,从中国船舶企业的投资报表中不难发现,船舶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一般注重的是投资项目的短期利益。对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船舶企业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过程中,风险和收益往往呈正比,收益越高,其风险就越大。在金融危机下,各种企业中许多看中短期盈利而忽视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受到了重创,经济泡沫势必引发财务风险。二是财务结构风险,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出现了负债双倍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等问题,这属于财务结构上出现了问题。船舶企业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出现应收账款难以收到,支出又必须继续支出的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势必影响船舶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的进行。三是汇率波动风险,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必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即汇率将会出现波动。目前,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体系中是通过美元来进行结算的。当美元汇率受到影响时,相应的,我国汇率就会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贸易进出口就会出现影响。因此,在外汇波动下,我国船舶企业相应的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当然,金融危机下,我过船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还表现在投资难度增加、收益减少、市场对企业的限制因素增加、企业财务弹性降低等情况,这些问题不仅会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通过对近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倒下企业的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仅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企业倒下的原因除了受经济环境冲击以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管理能力是真正隐藏的炸弹。

二、应对金融危机下船舶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船舶企业应当明白,经济发展还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船舶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树立起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企业对外汇的管理,做好货币评价,分析外汇走势等工作。在一些结算方式上,通过灵活结算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二)企业财务结构调整

由于企业财务结构的限制性,调整企业财务结构能够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结构上,我们应当发展稳健性的财务结构,即要确保财务的风险小,应对风险的能力高。中国船舶企业应当改革保守型财务结构,在发展稳健性财务结构的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流动负债能力、负债的成本、长期资本和流动资产等,确保企业在财务结构上能够确保企业进行长期稳定发展。

(三)把握宏观政策、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

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多项指导政策和激励政策。例如,通过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来刺激中国经济。基于此,船舶企业应当抓住这个有利因素,在中国的宏观政策引导下,通过调整企业和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的创新、结构的更新等工作。当然,应对金融危机,船舶企业的财务部门还应当为其他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帮助企业对抗风险,实现创新改革。其次,财务部门还应当提升财务的弹性,对于新的投资进行综合评定,并做好现金储备工作。

篇4

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

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

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篇5

一、金融环境概述

金融环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金融体制和制度下,影响经济主体活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金融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人们能够很好的进行生产和生活,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被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国家,只要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之间有经济联系的国家都会受到影响,因此从全世界范围讲,金融危机都是非常不利的。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步,我国于世界的联系也开始越来越紧密,尤其是与美国之间,因此在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的那一年,我国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预防金融危机的出现,或在金融危机出现时,中央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对其进行解决,对于保持金融环境的稳定性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也非常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有利于这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指的是一个国家政府所制定的维护本国金融环境的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有四种,一是使本国人民能够充分就业。这里的充分就业指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就业,而是尽可能的降低国家人民的失业率,使其能够保持在一个社会所能成熟的水平;二是使物价能够保持在平稳的水平,物价水平能够从整体上反应这个国家的金融环境水平,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过高,那么无疑,这个国家一定是处在通货膨胀之中;三是使经济水平得到增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能够大大的巩固其经济基础,同时也就能够使其上层建筑得到保证;四是使国际收支达到平衡。这里说的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是指收入与支出两者绝对的平衡,而是指收入大于支出,或支出大于收入,但能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由此可见,总结起来说,中央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的金融环境能够保持在平稳的状态。

三、金融环境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

金融环境与货币政策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文章本部分将针对金融环境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希望通过讨论,能够体现出两者的重要性,同时使读者认识到将两者联系到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的重要性。

1.金融环境影响着货币政策的调整

这里以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为例,自2008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开始由美国出发向世界各地蔓延,中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中国政府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利用了多种手段对这次危机进行了调节,其中,调整货币政策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货币政策的调节,中国不仅仅成为了受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打击最小的国家,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本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可见,金融环境一旦发生了变化,那么为了使本国经济不受影响,政府就一定要提出相应的货币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本国经济稳定的运行。

2.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对金融环境产生影响

这里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两种金融危机为例。

在发生通货膨胀时,通常会发生例如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等很多现象,使人们手中的现金大大缩水,这将会带来社会经济虚假的繁荣,也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便会逐渐显现,这时,国家需要采取的货币政策是提高银行存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等,这样对解决通货膨胀是非常有利的。

在发生通货紧缩时,通常会发生例如纸币升值,物价下调等现象,这会导致很多生产者无法获得相应的利润,从而放弃急需生产,这样持续下去,对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这时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货币政策对这种状况加以解决,例如降低银行存款的利率,以促进货币的流通,从而使通货紧缩的状况得到改善。

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密切,一旦一国产生金融危机,将会快速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形成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因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整出口市场、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优化各国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等方式,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以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叶真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禾.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及对中国经济影响和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3,6(6):36-37.

篇7

关键词:投资银行;金融危机;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9-01

引言:当前,人们只要一听到金融危机四个字就位毛骨悚然,会对自己的工作和投资产生深深的忧虑。众所周知,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哀鸿一片,不仅在资本市场上造成了极大程度的破坏,对全球范围内的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2011年的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虽然没有全面爆发,没有对全球经济造成类似2008次贷危机那样的危害,但是在短时间内也造成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极度恐慌,导致2011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缓慢,诸多行业甚至发生倒退。投资银行是现代金融资本运作的产物,能够促进资本的合理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众多的投资银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当前研究投资银行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浅谈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相互影响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首先分析投资银行的业务,然后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最后分析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投资银行的业务概述

大家都知道投资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不同,其业务主要有债权证券和产权证券的公开发行承销方面、证券交易经纪方面以及自营业务方面等三部分内容。

第一,投资银行的证券承销方面业务针对的是股票的发行操作与承销操作以及债券的发行操作与承销操作。投资银行的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就是证券承销方面。一般来说,投资银行在资本一级市场上实现证券的承销,并实现证券在价格方面的稳定和流通方面的稳健。

第二,投资银行的在资本二级市场的重要业务是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作为连接证券买卖双方的联系人,按照卖方和买方的要求以及业务量收取手续费用。此外,投资银行也经常作为证券市场的交易商,接受来自客户方面的委托,并对大量的资金进行管理,但是自身也拥有大量的证券,所以在经营时也要面对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风险。

第三,投资银行的另外一个正常业务就是自营业务。自营业务顾名思义,就是投资银行用银行自己的自由资产参与资本市场的经营,获取利润同时也承担交易风险的业务。

二、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资本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和破坏作用也是越来越大,探究金融危机的成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规避金融风险和提高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参考。一般说来,导致金融危机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杠杆效应。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为了赚取资本市场上的暴利,利用金融杠杆原理,进行资本投资操作,获取数十倍的利润。

(二)CDS合同。在当代,由于资本杠杆操作的风险很高,许多金融机构一般不采取直接的杠杆进行操作,将杠杆投资的资本作为“保险”,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CDS。

(三)CDS市场。很多机构和个人进行CDS合同保险生意之后,在获取了利益之后,将CDS作为商品在资本市场上出售,构成交易行为和买卖行为,从而形成CDS市场,CDS市场的形成也是形成金融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四)次贷。次贷危机以来,很多人都听说过次贷,但是大家对“次贷”这一名词没什么概念。简单的来说假设某一领域的投资,获取利润很高,于是人们将这一领域的资产高价抵押,在此进行该领域的投资,期望获取高额利润,从中形成的债务称为次贷。

(五)次贷危机。在次贷投资领域,一旦市场形势发生扭转,行情不在,就会造成投资者资不抵债的现象,而在众多的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中不乏投资银行以及各种投资机构的身影。所以形成的资本漏洞也会越来越大,形成巨大的资本真空,一旦蔓延,就会构成严重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球各国。

三、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造成的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一)金融危机迫使各国政府出面并出台相应政策进行救市。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消失,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必然会被政府大规模接管,进而造成民众对资本市场的极度不信任,这也说明了在资本市场中任何投资机构都不可能对自己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金融危机也引发了信用紧缩。因为投资及房贷的亏损,投行不得不减少贷款,减少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导致危机向其行业和领域扩散。全球范围内表现为货币市场的资金枯竭。银行间相互拆借流动资本和大企业流动资金的生命线的枯竭直接导致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种种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的短缺,也直接影响企业在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流通。

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时滞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1

前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滞效应主要指国际金融危机从爆发的开始,直到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间。一般对其时滞效应主要从C-D生产函数进行分析,从而推出一定的结论。

一、SVAR模型的基本概述

现阶段,在分析外在冲击下的时间强度与影响大小方面通常采用VAR模型,即向量自回归,但无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给予明确的解释。因此,应采用SVAR模型测度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时滞效应,弥补VAR模型中的不足之处。另外,从约束模型参数中分析,与VAR模型框架相比,SVAR模型的构建更具准确性与稳定性[1]。

二、对时滞效应以及结构性转变检验的分析

对经济增长轨迹进行描述往往以C-D生产函数为主要依据,通过GDP、资本投入以及劳动投入等季度数据将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劳动、技术等各方面影响进行分析。下文中的劳动投入量将通过就业人数反映,资本投入量以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资本存量为主。

(一)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结构构型转变检验

根据数据内部生成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时滞效应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率时序轨迹方面,可将其理解为统计意义下结构性转变中的经济增长路径。根据CUSUM校验结果进行分析,经济增长率数据形成过程中出现均值稳定性的特点,可将其理解为经济增长的过程,并没有出现结构转移,若CUSUM平方检测结果所显示的经济增长率数据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方差不稳定性特点,说明经济增长过程出现结构性突变。从近年来数据分析,2001年的第二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之间我国经济增长曾出现结构性的突变,也正在这个时间内,国际金融危机传向我国。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率数据形成的轨迹出现结构性突变主要由这次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从2007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分析,可以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时滞效应进行测度。

(二)变量的协整检验与平稳性检验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在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期间为无影响时期,在1992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为影响时期,从二者间的方差分解效应以及脉冲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从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与ADF平稳性检验中不难发现,对LNGDPSA、LNTFPSA以及LNKL三者间的关系通过SVAR模型考察,可以分析其影响的时滞效应。从模型滞后阶数的判定分析通过SVAR模型可得到显著性的检验,因此从结果可以发现,中国在际金融危机前,SVAR模型包括的阶数是1-5阶,而金融危机后阶数为1-5阶与8阶。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的分析

对SAVR模型中内生变量为其他变量带来影响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描述,而且通过方差分析方式将每个结构对内生变量贡献值进行分析,然后对其不同结构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定的结果,即: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人均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以资本为主导。而国际危机发生后,对人均产出,人均资本的贡献将大幅下降,安全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大幅提高,所以说明资本深化使资本边际报酬无法得到提高,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支持[2]。

三、相关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结构性转变

从CUSUM检验与CUSUM平方检验的结果中分析,相比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前文中提到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移。主要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前,资本与国外需求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投资方向开始向恢复重建、基础设施以及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转移,忽视了节能减排、社会事业与生态工程等工作,导致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经济结构受到固化。

(二)技术进步影响以及时滞效应提前

根据SVAR模型将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全要素生产率为人均产出带来的影响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要素生产对人均产出贡献率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前高出很多,因此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在经济生产要素中的时滞效应非常明显,其中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转变,使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都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三)人均资本影响及时滞效应缩短

同样以SVAR模型对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人均资本对人均产出贡献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前人均资本的贡献度处于递增趋势,而国际金融危机后贡献率呈现倒U型的趋势,所产生的时滞效应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前缩短很多。因此,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均资本的影响效应削弱很多,而且时滞效应也呈现缩短趋势。因此,若仅依靠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无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四、结论

综合本文中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时滞效应测度分析,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应采用正确的方法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与挑战,能够将全要素以及人均资本为人均产出的贡献率,以及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认真分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研究[D].吉林大学,2011.

篇9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央行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货币供给,然而这同时却形成了新的经济泡沫。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财政救济,但也导致了新的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加剧企业可持续经营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产品需求的减少和融资难度的加大,使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导致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大。

1、在美国投资的中国公司损失惨重。目前,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2007年,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于9月17日联合的《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称,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已连续数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该年,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净额为265.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在这样巨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下,中资公司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冲击。

2、中国出口业在危机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贸易。据统计,我国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了21.9%,回落了5.7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了8.9%,回落了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了7.8%,回落了16.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和美国经济的持续下滑,我国出口也必会遭遇瓶颈。

(二)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舞弊动机明显增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停滞,财务状况恶化,这就加剧了舞弊动机的产生。舞弊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二是员工侵占公司财产。从公司外部来看,企业经营面临困难,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的现金流入困难、到期债务偿还不了、借贷不能展期、主要客户流失,订单大幅缩水甚至接不到订单、存货滞带,净资产出现负值等,为了获得融资,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舞弊便层出不穷;从公司内部来看,金融危机使得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严重下降,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益水平,为了保证切身利益不受损害,各种舞弊的手段也相继呈现出来。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颇多争议,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信息披露没有真实反映财务信息以及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审计监管不到位都是关键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其会计准则不断修订的同时,金融衍生工具审计也迫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管的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IIA内部审计标准委员会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和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列的三种审计类型之一。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为适应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其职能正由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转向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紧密联系,目标一致且相互衍生,统一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IIA将内部审计归纳为确认活动与咨询服务二位一体,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确认获得广泛的职业经验,形成丰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议。(1)确认职能:内部审计师对程序、系统或其他常规事项进行客观评价,提出独立的意见和结论,主要包括舞弊调查、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价、财务、绩效、经营和合规性业务审计等;(2)咨询职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服务的咨询或相关活动,其业务性质和范围根据客户的协议确定。

三、从金融危机反思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金融危机又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与不足。

篇10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概述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这次危机使得全球的经济再一次地进入低迷时期,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就是这次的经济低迷到下一次经济回归正常这之间的一段时期。自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出现之后,全世界各国之间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经过全世界的不懈努力才及时遏制住了经济的不断下滑。后金融危机时代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都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在经济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方面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继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个影响范围极广,世界经济损失极大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的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在经济方面遭受了巨大的损失。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面临着急速下降的趋势,每个季度都有所下降,而从我国的出口情况来看,我国的出口总额也在急速的下降中。这样我国的经济情况就处在一个十分不好的情况下,这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的企业的生存也出现了问题。而要顺利地度过后金融危机时代,克服种种难关,就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让企业得以顺利健康地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当前的企业管理是粗放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导致了其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以及材料与能源消耗高等现象。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目标就是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得市场竞争的主体逐步变为了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建立起全新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体制,建设新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的几点建议

1.更新管理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观念就是它的核心,观念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所以要适时地根据全球的发展来更新发展观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就体现在观念你的更新等方面,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员工,企业领导的观念的更新是最重要的,这就可以更好地管理企业的内部环境。更新的观念包括危机处理,战略意识,将这些观念引入到企业员工和领导的观念意识当中,这样可以让企业的领导在制定发展计划的时候能够更好地考虑到时代的新形势,让企业达到全面的科学发展,这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

2.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

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企业运作经营起来,所以经营策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必须将以前传统老旧的经营结构,经营观念摒弃一边,而要在经营结构中加入虚拟化,柔性化的策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经营结构。企业之间的联盟也要有所创新,将自身的企业与其相关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将各种的经营手段,技术等相互结合,做起“同盟者”,共同进步。创新企业的品牌,创新品牌就是将企业的品牌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建立高水品的生产线,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品牌辨识度。这样的创新可以让企业更好的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各种方面的难题。

3.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意识。

财务预算是一个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结构则是一个企业正常运作和长久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也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结构,使得企业的发展避免行贿受贿,建设清廉的企业环境,同时健全的企业财务预算结构还可以预算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让企业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4.人力资源的优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的发展十分令人忧虑,因此许多企业都会采取裁员等的方式来减少企业的开支,而让企业能在后金融危机的浪潮中生存下来。但是这样的方法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应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企业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特长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为企业做出贡献,但是还要考虑团体的重要性,提高每个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素养以及团体的素质,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效中分地利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达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这无疑有利于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浪潮中稳定地发展下去。

五、结语

篇11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财务指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期盼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后危机时代,我国各个行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企业的货物积压严重,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创新变革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大大加深了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致使众多企业破产倒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我国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催化了我国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研究课题。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谋求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速下滑,加剧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需要。就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而言,可以总结出三个具体表现方面[2]。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内部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涉及到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调配,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愈加密切。基于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下属部门人员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取得预期成效,确保企业其他管理措施的有序开展。经济管理中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高层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成效,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年度、季度以及月份财务报表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针,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以及工作开展方向,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既定经济管理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对策

(一)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与时俱进,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员领导阶层以及下属员工的观念创新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此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强化战略危机意识,确保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相应的方针和管理目标时,能够有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具备大局观念。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较为密切,涉及范围广,所以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观念时,应注重管理方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经营策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形成更为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进而确保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方式主要有企业间经营联盟以及品牌,企业间经营联盟主要是指同行业发展水平类似的企业之间联合,形成固定的经营联盟,来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谋求共同发展。品牌的创新是指转变传统代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诸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约束制度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费用的支出明细,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健全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一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建立部门预算制度,详细记录部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预算明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萎靡状态,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经营策略、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85-86.

篇12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3]郭毅,郭胜利.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反思及对策.我国城市经济,2009

篇13

【关键词】保费收入,GDP,货币和准货币,通货膨胀率

一、背景概述: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保险业蓬勃发展,中国保费收入由1990年的135.2亿元,增长到截止2011年的14339.2512亿元。2000年,并且成为全球第6大保险市场。2009年底,总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七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4.01%。2008年金融危机袭击了欧美金融市场,欧洲各国保险市场相继进入疲软市场,中国的保险市场却进入了红火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好的势头却并没有维持多久。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金融市场持续低迷,我国的股票市场也不景气。在诸多的经济因素和金融因素中,哪些因素是直接影响着保险市场的呢?

二、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1,为什么选取保费收入作为解释变量?(BF:保费收入-亿元)

保费收入是很好的衡量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预期好坏。

2,解释变量的选择和分析

我选取了全国股票成交金额(GP-亿元)、GDP(亿元)、货币和准货币(HB-亿元)、金融危机是否发生(JREJ,0-1表示法)、银行利率(BR-%)、通货膨胀率(INFL-%),六个解释变量作为研究对象。

股票交易量:证券、银行、保险是金融的三大支柱,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三大产业既相互支持又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当其中一个行业的盈利高于其他行业的时候,资本也会更多地进入这个行业。结合中国基本国情,在证券市场,国民是主要以股票投资为主。将GDP作为解释变量,GDP是主要的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指标。货币和准货币(HB)是包括货币(狭义货币M1)(流通中现金(M0)、活期存款),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货币的增加将会影响商品价格。是否处于金融危机(JRWJ,0:不处于,1:处于)由保费增长率图,我们可以看出,1997年金融危机还是对保险市场产生了影响。

三、模型估计和调整

BF*= bf+0.246771*bf(-1)

X*=X+0.246771*X(-1)

JRWJ*=JRWJ+0.246771*JRWJ(-1)

X=0.018178HB+0.002878GP+55.82714INFL-115.4750BR

BF=-261.1749+0.018178HB+0.002878GP+55.82714INFL-115.4750BR+u----模型一

T=-0.777307 13.42459 1.850466 1.473258 -1.378794

R^2=0.987331 df=22

BF*=-386.4375+1.002082X*+120.3624JRWJ+u------模型二

t= -2.474429 41.12446 0.506521

R^2=0.99276 df=22 DW=2.394078

四、结论

通过模型一和二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保险市场有着直接的影响因素的有货币和准货币的数额、股票市场成交额、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以及是否发生金融危机。

对于模型二,虽然金融危机的t统计量不显著,但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虽然,我们软着陆成功,但是对保险市场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数据模型中之所以t值不显著,原因有如下2点: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只经历过一次地域性的金融危机,历史数据不足;2,国外的金融也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混业经营的过程,目前欧美各国都是进行混业经营,金融行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金融市场也不够成熟,所以可能对于金融危机的反应不是特别地敏感。

保险市场未来的预测——

1、未来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短期之内,中央银行是会进行货币稳健计划而不是扩张计划,可以大胆推测未来2年内,通货膨胀率只会减低不会增。货币和准货币量也不会增加。银行利率将不会再上调,可能会保持。

2、股票市场。现在消费者普遍对股票市场信心不足,相反的是,他们更多地将投资投向了黄金市场。并且,目前股票市场上还有很多关于大庄家已退出A股市场的传言更是让股票市场雪上加霜。2011年5月央行行长助理李东荣明确表示,要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金融产品的发展,可能会使国民和保险公司的投资重心从股票市场转移,投资也会多样化,如果将GP看作是整个金融产品的投资部分,那么这部分投资的增加将带动保费的增加,那么保险市场也是乐观的。

3、存款保障制度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其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存款保障制度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其推行势在必行,而这种制度的建立将带来大额原保费的收入,带动保险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4、金融危机。很多学者认为一般金融危机周期为3-10年,亚洲金融危机是3年,波及范围广,传到迅速,但是同时又推进了亚太地区的金融改革。但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或许与国外联系不是十分紧密,金融危机真正爆发时,对于中国而言是有滞后效应的,并不像1997年那次亚洲金融危机传导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除股票市场反应强烈外,直至2009年,其影响才在金融业各个方面展露出来。另外,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国内房产泡沫什么时候破灭,影响是否巨大,波及范围是否广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都对于国内金融行业的潜在危机,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篇14

摘 要 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出发,详细的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发展概述

1844年英国在股份公司法案中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规范,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必须是“真实的和公允的”,但是该法案只是提到了“公允”,更没有对公允价值给予定义。直到197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在第4号会计原则中对公允价值给出了定义。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了严重的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其直接诱因是美国多家储蓄及房屋贷款机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表反映出企业仍具有强大的经营能力,而实际上其中有两千多家企业已经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导致这些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最终迫使联邦政府从破产的金融机构处接管了约1600亿美元的不良房贷资产。这次危机使得以历史计量模式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的缺陷暴露无疑,导致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惨遭投资者诟病;上世纪80年代也是美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就是收益和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不是已经发生的交易,而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此时公允价值才为人们普遍接受。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20世界90年代开始,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对收益的确定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转变,会计重心由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转移到了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即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这就使传统的历史计量模式开始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此后,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开始升温。2006年前,FASB接连推出了几十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大部分都分散在相关的准则中,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的公允价值准则。2006年9月,FASB的《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计量当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自愿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并将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为存在活跃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2.第二层为有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可观察到的市价;3.第三层为既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和负债报价也没有活跃市场的类似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而需要借助于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的估值模型来判断,也就是说首先看资产和负债的价格能否在第一项中获得,如果不能应逐步向第二层、第三层下移并作出判断。由此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先反映的是现行市价,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二、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考验

2000-2004年间美联储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l%,利率的下降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在利益的驱使下,次贷金融衍生产品种类不断创新,规模也不断扩大。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又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价格快速下跌,导致房贷违约率显著上升,以次贷为基础的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也大幅下挫。实际上,从2007年初次贷相关类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大都由于信贷萎缩变成了不具备活跃性的市场。依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这些次贷衍生品的公允价值的标准已经从第一层降到了第三层,那就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获取公允价值。但是,审计师和会计师基于谨慎性原则,坚持用市价(公允价值)对其计量。致使大量持有次贷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不得不按照市场价格来确定自己手中产品的价值,并根据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来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而这些天文数字的“账面损失”又使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从而大量的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迫使金融机构降低次贷衍生品的风险暴露,进一步减记资产,使金融机构的股票价格继续下滑。导致恐慌性抛售行为陷入恶性循环状态,一些并未卷入次贷衍生品市场或者次贷衍生品持有量甚微的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一体化程度使金融市场表现出强烈的全球化特征,这就强化了金融动荡的传导效应,最终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一)公允价值会计无助于化解金融危机。在公允价值概述中提到,公允价值计量得到青睐是因为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爆发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人们认为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的引入能够防范和化解此类风险和危机,但是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本次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其不但不能化解金融危机,而且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在上次危机中,历史计量模式起到了粉饰会计报表掩盖危机的副作用,也是上次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而公允价值计量虽然不是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但是对金融危机的纵深发展起到了推动效应,这也是由于公允价值的顺周期作用导致的。

(二)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丧失。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本质就是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在一个较为理性的公平交易的环境下,以现行市价为主的计价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公允价值才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客观价值,而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市场处于非理性和无序的状态,即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作用失效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根本就不能反映其客观价值,如果直接套用第一层次来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就会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就失去效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丧失殆尽。

四、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举措

(一)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活跃市场情况下采用市场价值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无可非议;公允价值计量遭到理论界和实务界诟病的主要是非活跃市场状态下的计量问题。基于此,2009年4月,FASB在《第157-3号公告》中对非活跃市场下,如何借助于估值技术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作出了规范。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了两方面的改变,一是在金融机构提供市场不具备流动性、价格不正常证明的前提下,允许其用其他合理的价格估算方法来确定资产的价值。这样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资产价值公允性的提高。二是如果金融机构认为自己持有的资产不是用来做交易投机,而是等到资产到期后才出售,这部分资产那就不需要根据“非暂时性损失”原则来进行减记。按照这一规定,在市场处于非理性下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将自己的部分资产认定为未到期资产,并根据持有这些资产的时间长短来进行价值评估,避免了极端环境下资产的巨额减记。同时,2009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了非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特别是对非活跃市场的判断条件以及公允价值的估值前提、估值技术的应用、估值技术的输入值都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二)强化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正常状态下,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中的主要计量属性,以客观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毋庸置疑能提高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需要。在经济状况比较好和市场繁荣时,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反映的公司资产负债表无疑会增加公司的资产,损益表中反映的是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增加,这就有可能存在资产和盈利泡沫;反之,在极端环境下,比如这次次贷危机,衍生品市值处于非理性的急剧下跌状态,非理性的市场价格反映的“公允价值”本来就不存在“公允性”了,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资产的巨额减记,而在损益表中反映的是收益的大幅下滑,在放大损失的同时,也暴露了资产和收益的泡沫。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如果借助于市场假设建立的估值模型来判断从而取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显然也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不具备可靠性的信息当然也就失去了相关性,这样的会计信息不仅对投资来说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而且还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必要增加历史成本信息。企业可以在附注的“重要会计政策说明”中,利用“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这一项目,将资产负债表日的金融资产按上一年年末资产负债表日的取得时的初始成本(历史成本)进行计量,藉以消除非理性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不利影响。具体披露时,可利用数字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以列表形式将金融资产按几种不同的计量属性(报告期公允价值、上期公允价值或初始成本)进行计量,对金融资产价值的构成或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详细的披露,并将不同计量属性下的金融资产进行比较,为投资者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