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范文

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篇1

1、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就需要确立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劳动、信息、房地产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属于不同个人所有的情况下,它们在生产经营中的投入,其所有者必然要取得相应的收入,从而存在按生产要素获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按要素分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数量是按它们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为依据。这就是指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而不是指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它们贡献的大小以及获得相应收入的多少需要通过市场来评定。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并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体现科技、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有利于体现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的贡献,调动了生产要素主体提供各类生产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以造福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首先,慈善是一种人道主义观念。慈善的人道主义理念具体表现为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善待人,等等。

其次,慈善是一种扶弱济困行为。慈善是自愿帮助弱势群体的无私行为,没慈善行为就无慈善的存在。慈善还是一种资源分配方式。众所周知,社会资源主要有三种分配方式:一是以效率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分配方式;二是以公平原则为基础的政府分配方式;三是以自愿原则为基础的社会分配方式。慈善属于第三种分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非市场和非政府的分配模式。

慈善含义的丰富性要求人们全面理解慈善,摒弃狭隘的慈善观。慈善行为的鲜明特征在于:一是自愿性,慈善行为不应是强制或半强制的勉强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或志愿行为。二是伦理性,慈善行为具有浓厚的道德寓意,要么以世俗伦理为精神动力,要么以宗教伦理为终极关怀。三是选择性,慈善行为的对象不是全体社会成员,而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行为,强调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四是无偿性,慈善行为是一种无偿的非营利行为,慈善接受方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成本。五是多样性,包括无偿捐款、无偿捐物和无偿服务等。

衡量一种社会行为是否属于慈善行为,必须综合考虑上述五个特征。就此而言,捐钱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慈善行为。一方面,捐钱的动机和目的五花八门。有的为“名”,有的为“利”,有的为“权”……只有以无私助人为宗旨的捐钱行为才是真慈善。另一方面,捐钱的心态各式各样。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有的自愿,有的被迫;有的勉强而为,有的心甘情愿。其中,“劝捐”、“诱捐”和“逼捐”等行为都不是真慈善,只有自觉自愿地捐钱才是慈善行为。

进一步讲,捐钱是慈善的一种形式,但慈善不仅仅只有捐钱这一条路,亦不能以捐款多少来衡量。同时,慈行善举也非仅限于富人群体。很多时候,普通人或邻里问的互助行为,并不亚于捐赠大笔财产,二者都值得赞赏。此外,慈善事业的发展,绝不能只盯着少数人的钱袋子,更需倚靠慈善文化的建设。只有让行善者快乐地行善,受赠者有尊严地接受,慈善行为和事业才能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客观来说,我国慈善仍处于落后的局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慈善捐赠水平较低,占GDP的比重不到1%;慈善组织和机构刚刚起步,组织数量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社会公信力不高;公民慈善观念落后,个人主动性慈善捐赠参与率较低;发展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等等。

有鉴于此,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一要健全慈善法律制度,加快慈善捐赠、慈善组织监管和慈善信托法律制度的建设;二要完善慈善财税政策,进一步修改、调整和完善慈善组织和慈善捐赠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优惠范围,提高优惠比例;三要推进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帮助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和能力;四要推进慈善财务透明化,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确保慈善资金使用的合理化和公开化;五要加快慈善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链接:

1.壹基金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牵涉面广,甚至可以说是民生的根本问题,搞好收入分配问题,实际上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缓解了许多社会矛盾。近年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的一个目标,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何让全民分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成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重视,而且还要解决好的问题。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以下问题:

(1)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扩大,国家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2)中国1%的家庭掌握全国41.1%的财富;

(3)少数人的个人银行储蓄额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4)职工工资外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比重扩大;

(5)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6)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近些年来,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整体上的差距。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国际一般标准是:基尼系数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制度和收入政策

在我国,市场制度及收入分配不仅仅是简单的、局部的利益分配和政策问题,而是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性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同时不断调整分配机制,保证低收入社会群体更多的享受到分配政策的优惠措施。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过程中,要注重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用,确保社会各个阶层及群体都能够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实现政府政策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收入分配整体合理性,建立健全全社会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二、兼顾社会公平,缩小个人差距和地区差距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整体上相对落后和各地区的相对不平衡性。因而导致人和人之间、地区及地区之间在收入分配上的不平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不但要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经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而且要尽可能地缩小差距,倡导先富帮扶后富,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居民收入增加了,消费就必然会增加,而这恰恰也是拉动内需的关键所在,也能使广大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三、完善税收制度,增强税收对收入的调节作用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还需加强,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同时加大高收入者的税负,尤其重视高收入群体个税严重流失的现象。在增强公民纳税观念的同时,要积极施行公民个人收入申报制度。比如:针对像经纪人、个体经营者等非工薪阶层的从业人员的高收入要通过施行特殊税种进行调节,并且要加强税收征管,增强税务人员的职责,不断改进税收征管方法及手段,对各种偷、漏、逃、抗税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针对流通领域的公司、各种垄断性行业、商业性金融机构及证券、房地产等行业,设置特别税费,把其大部分超额利润收归国家所有,逐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近年来,最低工资水平连续上调,个税起征点的调整等等,都让普通百姓确实尝到了政策的甜头。

四、规范收入分配方式,整顿不合理收入

不合理收入的范畴指的是通过不正常渠道获得的额外收入。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在我国,虽然是极少数人取得非法收入的,但是这些人影响极坏,危害甚烈。对正常的市场秩序及消费者的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扰乱,而且还会影响到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对调动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的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的深入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予以整顿并依法惩处。

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篇4

目前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症结何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之罪,还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过低?还是一般人所说的行业垄断、等原因?

由于个人禀赋、先天条件与环境的不同,每一个人都天然处于不平等状态中,身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必然导致个人收入出现差异。

但是,由于市场竞争造成的收入不平等仅是个人竞争力分化的结果,有其存在的理由:它不仅提高了具有竞争力的个人的经济福利水平,而且对于少数低收入者,可以通过二次分配进行调节。

目前中国出现严重的个人收入不平等,并非是市场化的结果,而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现有制度缺陷导致不公平交易盛行所出现的结果,也是钱权交易市场化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中,整个社会资源基本上由行政权力支配,行政权力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权力大小决定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大小。但由于没有市场,权力也就没有合适的方式转化为货币、转化为个人财富,其权力的滥用与寻租方式主要表现为某种实物交易,从而不会对个人收入差异产生多少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也就不显著。

但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一方面个别掌权者在千方百计地控制、扩张、攫取国家资源分配的权力,另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法治未能跟上等原因,为权力转化为货币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在市场交易货币化、期权化、国际化、金融资本化等条件下,钱权交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得到了巨大的释放与扩张,社会财富通过种种钱权交易(无论是非法还是“合法”的)轻松流入权力者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分配岂能公平?收入分配差距岂能不成倍增长?

只要看一看改革开放以来钱权交易方式的几次转换,就能够知晓交易的扩张程度。20世纪80年代,钱权交易的主要方式是倒卖批文、倒卖大宗商品,其赢利以百万元计。90年代主要方式是证券市场的审批权,其赢利以千万元计。为什么股改之前,凡是通过政府管制的方式进入市场的都赢利,而以市场方式进入的都亏损?问题就在于钱权交易。

从20世纪末到27世纪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钱权交易主要围绕以土地交易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来进行,其赢利以亿元计。为什么房地产一进入市场,以往不显现价值的土地资源立即能“点石成金”?关键在于,在这样的交易中,一些有权者有压缩成本提高价格的刺激:如以极端的行政主导方式来进行土地市场交易就可以使所付成本降至最低;当房地产进入出售阶段时,就以极端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买卖,隐瞒信息、哄抬售价,实现收益最大化。

篇5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十二五”期间,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概括起来六个字:改革,发展,创新。

改革。报刊改革数量大,任务重;产业发展基础工程还需夯实;数字出版、数字传播所必需的一些国家级平台和版权保护技术手段需要继续加强。此外,中国虽然在新闻出版总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但影响力仍然需要加强。

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发展,未来的五年,对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产业、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传播能力等都要达到发展目标要求。

创新。无论是改革和发展都需要自主创新,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更是要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整个新闻出版业的主要问题来抓,从政策、机制、体制等各方面突出创新,全力以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

(摘自《中国新闻网》)

整合力: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传媒业仍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拐点”上,一方面,新技术背景下传播渠道七横八纵,传播方式五花八门;但是,另一方面,新媒体所造成的“圈子化”、“部落化”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因此,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必须整合,整合力已经成为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与他媒介之间的整合。我们要在自身资源和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平台、多介质的整合,借助内容与广告的多重“落地”,实现内容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多重价值实现。

二、与传播的“全民生产”能力的整合。专业媒体在第一时间新闻、表达新闻这方面已经不占绝对优势,它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公民新闻运动的浪潮所挤压。记者和编辑在这种传播生产的布局中,更大程度是扮演着“信息节点”的角色。这种“全民生产”的蓝海资源的模式势必极大地提升新闻的丰富性并降低新闻采集成本。

三、与社会、商业资源的整合。媒介不仅是内容汇聚的平台,也应该成为便利各种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汇聚组合链接的平台。在促成商业资源和社会资源汇聚整合的前提下,传媒可以找到自身为社会、为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价值的新增长点。媒介可以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平台,来形成社会资源事业资源更多机会、更加有效的整合。同时,媒介自身也可以收获更多的回报。

(喻国明/《新闻前哨》)

解决期刊网络传播权争议的四种途径

2010年5月发生的龙源期刊网著作权纠纷案件,引发了出版行业对数字产业版权问题的高度关注,给网络出版这个新兴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在解决期刊信息网络传播权争议时,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在从事网络期刊出版时依法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网络出版运营商在取得传统期刊的出版授权时,一定要在授权合同中明确其是否取得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授权,这是解决网络出版纠纷的关键所在。

二是制订网络出版运营商分类制度。根据分类,在网络出版过程中找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利益分配方式;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网络出版运营商、期刊社、著权人的经济收益,平衡数字出版过程中各方的利益,是推动国家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大力推进行业自律工作。成立网络出版行业自律组织,由行业自律组织拟定网络出版自律规范。

四是加强技术手段建设。可根据网络出版运营商的出版模式、点击率收费模式、广告促销收费等,由第三方开发建设出专业的统计系统,对网络出版运营商的点击率及广告收费等基础数据进行统计,作为各方利益分配的参考数据,保证利益分配过程中的透明度,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有效促进网络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黄澄清、石现升/《传媒》)

影响力、决策力和执行力构筑传播力

一份报纸的传播力,应建构在影响力、决策力和执行力“三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