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机构范文

高中语文教育机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育机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教育机构

篇1

论文关键词:亲情教育,高校,沟通,体验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性情感,它在一个人的成长、学习、工作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大学生对亲情的认识不足,更多地去关注友情和爱情,而忽略了亲情,而同时学校和社会对亲情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造成了现在高校中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亲情缺失现象。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增强大学生亲情观念和亲情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的亲情困境

当今大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了解父母艰辛,缺乏感恩之情。当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从小享受父母的精心呵护、百般关爱,但是当中的许多人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体验,以为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感激之情。有些人把父母当作银行,把家庭当作旅馆,动辄张口要钱要物,稍不满足就跟父母发火、怄气;有些人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丝毫不体谅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挣钱之不易,甚至经常提出与父母实际能力不相符的要求;还有些人上了大学以后,嫌弃自己那在农村勤苦劳作的父母,认为他们土气,不仅不愿回家看望父母,而且反对父母来校探望,怕给自己丢面子。

第二,理论上知道“孝敬”,行动上缺乏关爱。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具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对孝敬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赡养层面,认为将来多挣钱给父母用就是孝敬,既然现在还没有挣大钱给父母的能力,也就没有办法表达对父母的亲情关爱了。据一项对1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有关亲情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6%的大学生母亲节问候过妈妈,7%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8%的大学生还保留了与父母通信的习惯,9%的大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21%的学生会在节假日经常给父母送礼物,28%的大学生把父母列为自己的倾诉对象,45%的学生很长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1]。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沟通,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2]这一现状凸显了大学生尽管理论上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在现实的行动上对父母普遍缺乏关爱。其实,孝敬父母不仅仅指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更多地涉及精神上的关爱,如体贴父母、过节问候父母、遇事与父母商量、多与父母进行感情交流、“常回家看看”等。

第三,沟通方式错位,亲情联系锐减。处于信息爆炸时期的一代大学生,拥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的资讯空间,加上年轻人思维活跃,感受力敏锐,容易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使他们的沟通方式种类日益繁多。手机短信、QQ、BBS、E-mail、博客等等充斥了了他们的生活,电话的拨打频率越来越低,通信这种更“原始”的沟通方式更是早早地退出了他们的交际舞台。而大学生家长所属的40岁以上中年群体,感知和掌握新资讯手段的能力有限,还是比较倾情于书信和电话这两种传统的交流方式。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90%以上的30岁以下年轻人已经摒弃了手书信函,只有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习惯于手书信函[3]。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方式的错位,使得他们亲情联系的机会愈益减少,相互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在无形之中增多。

二、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上取得了一系列今人称道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亲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该方面的教育在多数高校至今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薄弱环节,要改善这种状况必须明确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亲情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成分。亲情是家庭成员间感情的总称,包括父母子女情、兄弟姊妹情等,其中父母子女情在亲情中占有主要位置。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孟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明确指出:“任之实,事亲事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特殊性血缘亲情构成了个体性自主自强和普遍性仁爱理想的根本基础,并明确主张其在人的整体性存在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终极地位。[4]可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为亲情是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用爱心来爱父母的人,才会珍惜朋友、爱学校、祖国乃至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有在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在大学中开展亲情教育,夯实亲情这一人类情绪发展的基础十分必要。

其次,亲情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全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导致个体成功的因素中情商占80%,智商只占20%,即决定一个人社会生活质量和工作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情商而非智商杂志网。情绪心理学研究又进一步表明,亲情关系在大学生情绪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其友情和爱情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从而制约其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而且会影响其认知与情绪的协调发展与身心的健康,从而直接制约其生活心态、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的发展。总之,以亲情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情绪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和身心的健全发展,既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

同时,亲情教育符合“优生优育”的社会要求。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分子”,承载着社会的“优生优育”期望,但是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胜任“优育”下一代的社会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他们以往的亲情关系。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心理学家哈洛就通过动物实验向人类提出了这样的警告:一个亲情经历淡漠的父亲或母亲,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表现出应有的关怀和照料。在哈洛的实验中,那些早年缺乏亲情体验的母猴,在生下小猴子后根本不会照顾小孩,不仅缺乏母爱,有的甚至粗暴地对待小猴,致其死伤[5]。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亲情教育,为其抚养下一代做好必要的情感准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否则,“祖国的未来”命运堪忧。

三、高校开展亲情教育的方法探讨

亲情作为一种积极、正向的情感,虽然带有自然发生的一面,但更主要的需要靠积极的引导力量促使其得到养成且不断丰富提升。[6]

第一,加强体验教育,切实感悟亲情。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做人道理和道德知识的掌握,一个从情绪体验上的“认同”向行为观念上的“应当”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应的情绪体验能使认知对象具有主观意义,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从而使人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含义,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应当”的行为准则[7]。在重庆工商大学,每年的新生到校后,都要算一笔账。首先算出家长对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投资成本,然后计算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报父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投资;最后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封信告诉父母亲。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懂得了珍惜亲情沟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连一些原本与父母有很深隔阂的学生也意识到自己的不成熟,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激发了学生的亲情体验,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巨大而无私,这种恩情是自己一生的巨大精神财富。以此为借鉴,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情体验大讨论、亲情小品大赛、歌曲大赛、有奖征文、组织学生观看展现亲情的电影。以此为契机触发大学生的亲情体验和感恩意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第二,针对父母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加强关爱。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当子女读大学离开家后,许多父母感受到“空巢”的落寞。少了朝夕相伴的活泼身影,多了对远方子女的牵挂。他们希望能时常听到孩子的声音,希望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希望孩子时常能惦记自己。针对父母的这些精神需求,学校应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父母的关爱。例如,及时将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告诉父母,让父母分享成长的快乐;遇到生活、交往方面的问题多与父母商量,别以为父母观念已经“落伍”了,其实长辈的一些经验往往可以使孩子少走许多弯路;“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别嫌父母“唠叨”,须知能对孩子“唠叨”常是父母的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第三,改善交流方式,促进有效沟通。针对目前大学生与父母间亲子沟通方式错位的情况,高校开展亲情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改善与父母的交流方式,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交流方式不同其效果也会有所差异。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固然有快速和简便的优势,但容易让交流越来越平面化、简单化。而沟通不仅仅是交流信息,它还包含情感的需求。信函等传统的交流方式,比起现代交流方式更能表达亲情这种温婉、细腻的感情。因此应倡导学生在掌握高效的联络方式的同时不要忽视写信,抽点时间给的家人写封信,会带给父母更多的惊喜和心灵慰藉。与之相应,针对大学生交流方式的现代性、多样性,学校应鼓励家长跟上孩子的“前进步伐”,让大学生教父母学习运用电脑和手机,以便他们有可能用手机短信、E-mail或QQ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以来,交流的空间扩大了,频率提高了,两者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高校还应注重亲情教育的系统性,把亲情教育当成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始终,而不仅仅是一次主题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亲情观念和亲情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商、情商俱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跃年.论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必要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唐海珍,李国强.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3]陈鹏.中国私人手书信函江河日下[EB/OL].凤凰网,phoenixtv.com/home/news/Inland/200312/08/168814.html.

[4]何迎春,吴新颖,田道法.亲情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J].中医教育,2008,9.

[5][美]Roger R.Hock.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M].白学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李业才.情感教育问题及其化解[J].衡水学院学报,2009,10.

[7]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越加激烈,高中教育过程中,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学科,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的为培养人才而不断努力。但是,纵观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相关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并且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客观的面对以及积极的探索,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为高中语文教育出谋划策。至此,高中语文教育就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

1、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

1.1高中语文教育中不重视写、读以及说的练习,致使不会写、讲不明、说不准。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新课标,伴随着新课标在各地不断的深入实践,高中语文在教育过程中渐渐的暴露了诸多的问题。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写、读以及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练习,再加之网络科技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关注写、说以及读。最主要的是写的能力,普遍较低,读和说的能力同样较低;最近央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对写的关注程度,平时学习过程中,基于高科技,对汉字的书写都是在键盘上完成的,遇到一般的字都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进行认识。另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对于书写没有统一的要求,导致学生的书写能力也参差不齐。对于说话能力,多数高中学生存在哗众取宠、大惊小怪以及说话语无伦次、内容空洞等现象;有一部分说话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半天说不明白,让人费解;有一部分甚至是由于内向或者其他原因,闭口不说。相对于写和说,读的能力显得也尤为重要,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对读的能力较为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大多数学生仅仅凭借的是自己的感觉读,不在乎读音、节奏以及真情实感。虽然普通话在现阶段教育中使用,但是还不普遍,在部分农村存有方言进行教学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

1.2当前高中语文教育重视教书、忽略育人。在我国,学校都面临着升学率的问题,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只是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强迫学生进行死读书;家庭也不放过学生,部分节假日,给学生找各种补习班,使得学生的整天泡在书本里,对外界的事物根本引不起关注,普遍存有的心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多其他人漠不关心、冷若冰霜。大多数高中生普遍的想法就是,读书是为了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使得高中语文教育中缺少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另外,当前高中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致使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课中涉及做人的道理时,学生就会显得极不耐烦,认为与考试无关,一点也不重要,甚至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这种现象对于某些学习或者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尤为明显,他们只想努力的学习,并且更希望老师能够多讲考试题型,对于占用课堂时间讲做人道理非常不理解。

1.3应试教育对高中语文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高中语文教育,一方面要面临着高考,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如何进行教育。虽然高考仅仅是一种选择人才、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式;但是,当前绝大多数教师或者家长将这种方式进行了升华,慢慢的使高中语文教育去适应各种各样的测试。在某些地方,高中语文测验中,客观试题普遍过多,同时编制的题目难度过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字游戏;相反,让高中生作答的主观性试题相对较少,再加之题目答案过于单一,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准确作答。鉴于此,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也采取了相应的办法,一味的给学生打错号或者是对号,殊不知,语文是一门相对开放的学科,言之有理即可;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高中语文教育,那么对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或者是进行开放式教育有一定的影响,更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高中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

2、提高高中语文教育水平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中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应该及时有效的寻找出路,联系实际情况,尽可能的从根源解决问题,使得高中语文教育健康、稳定以及有序的发展。

2.1高中语文教育应加强理论构建以及实验改革。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如果不以先进的相关教育理论作为基础;那么,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会显现随意以及盲目,没有明确的目的,使得出现费时多、收效低的不良结果。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相关理论的繁杂,某些高中语文教师也显得无从下手。相关教育机构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创建适应当下高中语文教育的理论指导书,根据指导书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水平。另外,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理论指导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高中语文教育实验改革,对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进行探讨、交流以及总结,慢慢的改正并且完善,最后各个学校再进行试行得以应用。根据理论构建以及实验改革,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育水平。

2.2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观念,明确教育的目标。要使得高中语文教育水平有所发展,就务必从思想上有一定的认识,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更好的进行行动。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旧有的观念,强化教育的目标。为此,积极的分析、研究,要认识、发现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另外,要根据新环境下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促进高中语文教育的信息化;明确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即为了培养高中生准确运用以及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会说和写,还要会读和听,切实的改变应试教育,逐渐的向素质教育过渡。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更能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做人,以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2.3高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新世纪下高中语文教育要培养新型的人才,这就需要新型的教师资源,教师水平的高低对高中生的发展一定的作用。所以,要依据当前高中语文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联系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师经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的运用新知识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因此,高中语文教育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篇3

【关键词】 新形势 高中语文教育 实用 审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实用性。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从语言的工具性来说,搞好高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虽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重视其实用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审美性教育。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高中教育机构必须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抓住“实用”和“审美”两个教育重点,既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同时也不能弱化语文教育的审美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用和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实用教学的意义

语文作为语言学,实用性正是其工具性的体现。注重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1)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让语文学科作为语言工具充分发挥其作用。高中语文的实用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识字和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而未将教学高度上升到要求学生利用语文课程培训自身的表达交际能力上,实用性教学的目标正是突破这种模式的束缚。(2)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内心发生重大变化,对锻炼学生的语感、反应能力、技能水平有重要作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学科,同时还具有极强的审美趣味。重视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健全学生的人格。在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多以物质享受为主,渐渐忘却了精神方面的追求,这种社会风气会严重影响到社会下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甚至是扭曲其性格。为了促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极其重要。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高中生积极、健康的成长,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通过所学知识完善自我的人格。(2)审美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有巨大作用。高中语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扎实自身的汉语文学基础,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多角度的“美”,这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重要作用。

二、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实用及审美教育

(一)对于实用教学而言

1.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汉语是一种极富魅力的语言,其字词的涵义、韵律和形体的美感是世界上独有的。“谈吐不俗”的人往往更容易让人亲近,人们更愿意亲近,这就是汉语的魅力。高中教学必须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好的本领都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2.语文教学不得脱离实际。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应该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同时又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

3.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实践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手段,老师必须要重视对这类活动的利用。实践活动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巨大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指正,给出中肯、合理的建议,以此推动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发展。

(二)对于审美教学而言

高中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知识,每一首唐诗宋词都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都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其人格有着巨大作用。要落实好审美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每篇文章,每首诗词的背后都潜藏着极其深厚的创作背景和逸闻趣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勾起学生的兴趣。老师完全可以将每篇文章中的美学价值用通俗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从中获益,不断印证自己的成长。

2.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不可再墨守成规,必须要打破沉疴,不断创新。很多古代文学过于枯燥,学生感到毫无兴趣,此时老师可以用现代社会现象对古文的意境进行解释,切忌照本宣科。汉字的深邃含义往往能够描绘出精彩绝伦的意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通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在脑海中勾勒文章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自然风光、事件发展过程等。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每位作者有感而发,老师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到当时作者的心情,方能对文章理解透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中语文教育的实用及审美教学对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巨大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向辉.华美是“末”,高效是“本”――关于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J] .课外阅读(中旬),2012,(12):345.

[2] 司金亮.母语教学与文学审美――对现行高中语文课程体系分析 [J] .现代语文(中旬),2012,(12):107-108.

篇4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特点;高中语文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与封建官学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很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即使放在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也是具有极大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汲取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特点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的方面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而是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来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借鉴白鹿洞书院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师生关系方面

白鹿洞书院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在选择教师时通常都是仰慕而来,并且教师和学生都是品德高尚、互相尊重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值得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的,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来感染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进而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白鹿洞书院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精研、体察的思想和能力,而精研和体察正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重点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白鹿洞书院中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生朗读、钻研、实践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课堂氛围方面

白鹿洞书院的课堂氛围是相当自由宽松的,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教师进行交流,扩大思维的开放性。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借鉴白鹿洞书院中的课堂氛围特点,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宽松和活跃,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白鹿洞书院独特的教育特点对于当今社会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1.崇洋媚外

高中教学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加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甚至将其与大学毕业相挂钩,一时间英语学习成风,连带的美剧和电影也开始大热。“崇洋媚外”之风甚嚣尘上,国学逐步衰微,以至于反向投射至高中语文课堂,学生普遍不重视,甚至将其看做是“不用学习也可以掌握的学科”。

2.轻文重理

相对于同属语言类学科,对英语的重视和对语文的忽略,同样投射在了综合类学科当中。因为社会就业倾向和压力的取舍,越来越多的学生重视理科而轻视文科,把数理化看做是立身之本,而不重视基础语言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处于尴尬的教学境地。

3.语文的“前世今生”

语文,可以看做是国学的基础,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但归功于义务教育的成果,在现在看来,是一科毫无障碍,也没有门槛的汲取知识,应付考试的课程。在汉晋,门阀豪族,相互举荐,累世公卿,连绵不绝。“只有贵族才有学习语文的资格,大凡汉晋名家,多为豪强之后,庶民走卒,不要说封侯拜相,就连写个名字都很成问题。及至唐后,科举取士,布衣卿相,文官为主导的政府体系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开启了一条平民知识分子的参政道路。自春秋以来,盛行不止的纵横捭阖之风,接近画上了句号”①。虽然科举制度具备种种令人发指的弊端及祸延至今的流毒,但从根本上说,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减少了社会闲杂人员,普及了基本教育,为社会扫盲作出了突出贡献。最紧要的一点,是没有任何比保证公平的考试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法(现在也没有)。抓教育,就是抓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

1.受限于教育模式

在科举制度最完善、县学最普及的明代,要想进入县学(类似于中小学)都是要考试的。考进了县学,才能接受国家公办教育机构的培训。而县学有多少呢?一个市就一个,招多少人呢?“不过数十人”。像海瑞,张文明(张居正父),范进,都是人近中年才考进县学,中年才考上秀才,运气好主考官可怜你年纪大了给你个举人。举人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凭,明代的高中毕业生比现在有用,举人就可以做官,虽然级别低,但也能分配到县级单位做一二三四把手。而且明代的考试内容,是被后世奉献了千万斤唾液的八股文,所谓八股,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段落有严格要求,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其中都有两股的相互排比的文字,共为八股。至于评价,不外乎什么内容空泛,束缚思想,等等,不一而足”②。但是,在明代,出现了下列这些名人:解缙,于谦,王守仁,杨廷和,徐渭,杨慎,张居正,戚继光,袁崇焕,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2.缺乏趣味性引导

2014年的今天。国运昌隆,四海归心,内无贫弱,外无倭患。省市图书馆免费开放,书市盈城,报亭满巷,一个没有门第、没有贵贱、没有限制、没有障碍的时代到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满国学回归的时代出现了。

电影《蜘蛛侠》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同样的,选择越多,困惑也就越多。在封建社会,除了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就没得选择,而且,当时市面上流通的书本来就少,于是更没有选择,拿起来就读。但现在不一样,阅读的方式多元化,网络,电子产品,广播,影视,无一不可以达到阅读的效果。阅读的品种泛滥,从青春文学到欧美畅销书,从乡土作家到“80后”先锋。良莠不齐,眼花缭乱,众说纷纭,糟粕与精华共处一室,一时蔚为大观。

3.创新能力偏弱

考试的教育模式,必将为了考试而存在。面对考试需要的是反复记忆和大量重复练习,势必造成创新能力衰退,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在科学、人文领域的研究上,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运算、记忆方面优势巨大,但是在发明、创造和延伸性思维方面具有明显劣势。高中课堂的语文教育,阅读理解和作文要求,更加将学生推入了模式化的樊笼,创新能力势必受到更大影响。反而一些创新作家,在这个时代引发了巨大反响,可见创新能力的欠缺是这个时代的学生普遍面临的困难。

三、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1.延伸教学内容

其实语文涵盖的内容和深度绝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凤毛麟角,其中涵盖的故事和趣味性可以有比较丰富的扩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虽然要针对考试,但是不能只针对考试,是语文课堂的难点也是技巧所在。课堂学习语文的过程,就像一个黑色的洞窟,里面或许住着神秘的火龙和老掉的匹诺曹。但如果试图在里面点上火把,则也不过是手背寂寞的倒影。有人为什么喜欢半夜飙车,大概是现实太过无语。幻觉能令他们产生。忘记是不是奥斯托维奥所说,死亡,是危险的美感,幻觉是接近它的唯一途径。不是抵达,不是超越,而是接近。于是,许多不爱学习语文的人有了的来由。

2.重视联想能力

学习语文好比看电影。在尽兴处往往不能自已。叙述的空间被放大,真实和虚构模糊掉界限,就像一格胶卷带领你进入一个城市,而这个城市离你的现实距离在地球仪上能划出完美的弧。随处可见的物体都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些孩子,小路,饭局,人群,房屋,书本,绘画,曾经也是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之中。在感觉上却像过了好多年,要通过精疲力竭的回忆,才能够重新捕获。很多一样的人,在生活、理想及漫无目的的旅途当中追寻意义,所谓的意义应当与生存价值相关,为什么活,为什么走,为什么停留,为什么死亡……越来越长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寻找答案。以为弗洛伊德,黑格尔,康德,甚至布尔什维克能解答层出不穷的疑问。语文书中早没了昔日的扭曲与不安,平添了诸多禅理感悟。生活使人相信宗教和命运,享受平淡及平淡的真实和美,到后来,大概成了一位隐士。

3.注重表达又勤于练笔

思维的疆界是无限的,语文的表现形式是固化的,比如思考一个平行空间的问题。时空呈放射性,在前一个时间点不同的选择就会延伸出不同的未来。用一个哲学的比喻来说就是,我们的原点是被困在洞穴里,然后留在洞穴和走出洞穴会产生不同的未来。犹如蝴蝶效应一般,选择越多,未来的发展枝节就越多,不会因为过去的改变而崩溃。所以回到过去是可能的,但是到未来就是做选择题,你会被随机分配到任意选择构造的枝蔓上。可以说,未来是不能够改变的,只是发展到了不同的平行空间而已。

由上所述,要把思维定格成语文,把文学思想转化为文学作品,把语文常识变成语文能力,那么必须注重表达的方式和勤奋练笔,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打开语文课堂上传统与美好的大门。

四、结语

“要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要问题是必须对整个教育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认识不明确,教学方向就把握不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和落实。只能是盲目的干,被动的教。只有认识上去了,整体把握住了,才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明确方向,做到纲举目张”③。本文探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证了高中语文教学在新时展之下实用主义的延伸,通过例证法、推演法,表明探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中界点的着力,对于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郑国民.当代语文教育论争.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1.

篇6

一是高考区分度不大 高考语文考试,尽管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因试卷容量的限制,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再说,在两个半小时内要考查出一个学生真实的语文水平也是勉为其难的。高考重视的是基础,而大多数学生在经过高考前的强化训练后,一般也能考个一百分左右。又由于高考阅卷时间的限制,最应具备区分度的作文也趋于向平均分靠拢。所以,高考语文就出现了怪现状:有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很一般,但能在高考中得到较高的语文成绩;而语文水平很好的学生却在高考中失利。这种情况给后来的学生一个错觉,即语文学得好不好,对高考影响不大,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因此,上了高中后,学生就把语文学习排在了数理化之后了。

二是社会及相关领导的轻视 应该说这一点是第一点的延伸。因为高考语文成绩区分度不大,所以家长学校领导对语文的态度也是有偏差的。更有一些地方,取消语文早读,减少语文课时,暗示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数理化英语的学习上。家长和学校对其他学科的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对语文却格外“宽容”,认为只要是老师就能教语文,却忘了语文对执教者本身有很高的要求,而学校和教育机构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语文教师的培养。社会和学校的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得过且过。

三是教学方法的陈旧 虽说新课改以后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能有多少?尤其在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一般老师和学生认为只要上课听老师讲、认真记笔记就是语文学习了,学生没有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更不要说自主阅读了。而且,大量的试卷让学生陷入茫茫题海疲于应付,而量化的作业批改要求也让语文教师焦头烂额分身乏术,所以教师无暇做教学方法上的研究,学生也不想在语文学习上浪费时间,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处境。

由于以上原因,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真的让人难以恭维。就我所在的学校看,许多学生写出的字像是“甲骨文”,让人看不懂。因为阅读量少,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大多不能准确表达意思,有文采和美感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周汝昌先生在《语文第一课》中写道:“在我心中,总以为我们的教学要把语文放在首位,切勿误把此事视为非当务之急。因为这是素质教育的大本。一个语文不通或拙劣的人,他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做得优秀良好,有所成就――我很难相信。”现在,正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社会,应该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下,重视语文教育,尽快改变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现状,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摆正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除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所以对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都应从原有的语文就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组成的误区中走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能体味语言文字的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意境美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发现美的能力,尝试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是变化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实践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殿堂呢?重要的是要改变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学习《故都的秋》,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播放反映秋声秋意的民乐曲,引导学生把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反复朗读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让学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体味学习语文的乐趣。当然,内容不同,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语文课文有的适宜精讲,有的最好美读,有的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学习,有的借助音乐感悟,有的可通过图片联想……所谓教无定法,这在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

篇7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育;文化精神;培养机制构建;初探

书法是从日用书写与传统语言观中孕育出来的文化现象、艺术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中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机制,对书法才能、形式感受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当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不竭的灵感。这些,都是当代书法必须牢牢抓住的东西。[1]根据书法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技法训练和人文修养两大方面的运行关系,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的不当培养机制简要区分为:过度偏重于书法技法、只注重技法训练而文素养缺乏的“技术派”;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技法薄弱、无实际动手能力的“理论派”;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养的“江湖派”;较高层次的书法教育教学领域里忽视文化精神培养的“偏激派”。 进而以区分其分属文化精神和书法家的不同层次。

根据以上所列四大类存在的不良现象,从重视书法文化精神的规定性出发,深入研究书法艺术相关的各项能力构成和人文素质构成及其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和施行书法艺术文化精神培养的全面发展机制。

一、进行较高哲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训练机制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其深切的内在联系,书法的形式和审美构成一直都在深刻思考和力图体现人的心灵、精神与大自然的同构关系,并施行在人的自我修养和生活实践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书法审美理想最终要统一到中国的哲学的审美观赏上来,哲学思想和思维集中地体现着人的智慧层次,书法创作和审美活动离不开某些智慧的参与,也时刻反映着智慧的含量。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应注重学生较高哲学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训练,具体实践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1)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满含着智慧的生发和滋养。中国书法的形成和产生就在于书法本身所必然反映的东方哲学思想,这是其之所以成为艺术并超越艺术的根本原因之一。书法的线条变化规律、空间聚合法则、气韵自动特性无不时时反映着书法对于天地万物总则和时空转换的本质特征。因此,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研究课程使书法学习者对书法的思考升华到高度的哲学思想的探究,从而获得东方文化精神的充分滋养。

(2)对书法艺术美学的学习研究

书法艺术美学是书法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美基本要素、美的基本特征、美的产生因素和美的创作原理的重要课程。建国后中国艺术界对于书法艺术美的研究和探讨实际上是建立在运用西方美学分析法则对中国传统书法研究理论进行现代与古代审美思维想结合的学术基础之上的,因此,相对于单纯的传统美学阐述和西方美学理解而言更为完善而科学合理。因此,在高校书法教育中应开设书法美学的学习研究,指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审视书法技法理论和审美理论,从而获得对书法艺术美的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

(3)“因形象义”、从图形到表述迁延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视觉艺术美的阐述原理认为,视觉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脑可以产生种种具体而生动的感觉和可供进一步思考的理性意识,成为人的精神领域里不可或缺的审美 材料。这实际上阐述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理念“因形象义”的现象。书法是集中反映这种理念和现象的典型艺术门类,对书法“因形象义”特性的反复体会和感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从图形视觉形象到义理表述迁延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其对书法艺术内在规律的理解把握能力。

二、人文素养培养机制

近代书法家陆维钊曾深刻地指出,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必须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素养上。当代书法研究学者邱振中认为,作为书法家应该具备的“修养”,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特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部分。[2]人文素养是一个大概念,几乎涵盖关于人的所有修养。

1.德品精神培养:从本质而言,书法是表情达性的艺术,如果书法家性情淡泊、心境清虚、情操高尚,在艺术实践上必易于达到较高的境界。虽然二者之间并非必然的一致,但道德情操对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必然的影响,因此,书法与道德品行相关。对人的德品的要求是文化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书法教育中不可缺少相关德品教育的课程相链接。

2.学识精神培养:书法与学识相关,学识对于书法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勤学善学者学识渊博,有独见卓识,在技法娴熟的基础上下笔自然不落俗套、不同凡响。因此,对于学识的追求是文化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书法教育应重视学生综合学识的提高,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逐步体悟到学识之于书法艺术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具有重视和提高学识的精神。

3.阅历精神培养:书法家除了读书博学之外,必须拥有深厚的人生阅历。 “饱览前代奇迹”,潜心研习历代名家名迹,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此外,书法艺术不仅是技法问题,重要的是学书者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之后应不断向他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经受种种磨炼,在繁复人生历练中洞晓天下之理,才能在书写时得心应手、笔随意转,使主客观融为一体,从书法技巧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道,这时的书法将神妙莫测、笔墨神采焕发出自然万象之美,这是无数书法家毕生苦心孤诣追求的理想境地。

4.著述精神培养:文字著述对于任何出色的艺术家都是一项重要的人文素养。书法家有必要将自身的艺术见解和收获诉诸文字以供探讨与交流,或者出于书法艺术自身表达的需要而利用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功夫的修养。高校书法教育中应该加强有关书面表述能力的训练,教育学生将写作作为自身艺术思考和总结的必要方式而加以重视,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字著述能力,切实推行文化精神诉求能力的教育机制。

三、技法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首先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技术基础之上。从本质上说,技法是属于物质的,是艺术审美产生的基础。技法实践能力的训练方式和理念满含着书法作为特殊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是物质表现形式,也是表现精神的必然形式。

针对当前高校书法教育中存在着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但技法薄弱、无实际动手能力的“理论派”、和技法薄弱而又缺乏人文素养的“江湖派”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技法低劣徘徊不前的现象,应极力倡导技法训练意识,将其重新放到书法艺术修养的基础性重要位置。

在课程设置上体现集中训练、长期训练和强化训练的特点,并将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或者可以按照书体演变史的发展进程来安排技法训练,或者可以按照风格特征的需要来安排技法训练,或者将这两者参插交织在一起进行训练。这样才可能切实实践对书法基本技法的总体训练,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笔法、字法和章法能力,为达到更高的体现个人风格和情调、神韵和气息的审美追求奠定坚实的技法基础。

四、与相关专业领域的有效结合机制

随着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书法被放在和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门类同等的位置上。在目前中国高校专业设置里也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根据具体办学条件设立了书法专业,进行专门书法人才的培养。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问题,如仅仅是从弘扬传统艺术的立场强调书法的重要性,没有施行对书法与当代艺术、学术、教育等关系的思考,在培养人才上目标不明确,也难以找到 切实有效的机制,更谈不到建立一个科学而严谨的教学体系。[3]在当前高校教育中书法已经被作为一门专业而成为较为独立的专业教育领域,书法的文化性决定了与其他诸多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有效结合的必然性。

根据书法文化的规定性特征,我们可以找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与之想通的文化精神联系,开设相应课程与之链接,相互参照、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内容包括如上所述的共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思考、基本的美学原理和图式表意规律的思考、共同蕴含的各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分别在具体的技法运行和形式表现诸多方面的某些想通之处的对比训练和思考等等。如“书画的密切联系,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依然是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4]在具体教学中,坚持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以书法文化精神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的综和培养为总体目标,切实把书法艺术精神的深入挖掘融入对整个华夏文化精神的研究探索中,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精神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高校书法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培养机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将某些相关专业课程在共同的文化表现和精神诉求的层面进行有效连接,坚持技法训练和理论研究并重,指导学生完成从物质层面的技术完善到精神层面的文化审美的认识飞跃,同时又将认识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从而真正有利于高校艺术教育中文化精神的切实培养。

注释:

[1]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86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18

[3]邱振中•神居何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186

篇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深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8-01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和深入,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也随着出现了充满人性的课堂互动教学,出现了许多互动环节,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束缚,通常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做到真正的实施互动。

课堂互动作为一种新颖而特殊的形式,主要有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一般而言,课堂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互动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而且,学生作为课堂互动的主体之一,可以以三种身份出现,包括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学生。然而,具体的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言语互动和内隐的感情互动。那么,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构建深度互动呢?以下是本人几点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

目前,大多数语文课堂上都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缺乏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的现状,因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般作为课堂的主宰者,负责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时间和目标任务,因此,老师一般都舍不得浪费更多的时间去和学生交换意见,更谈不上和学生进行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显然,这种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只是贴着“新课标理念”标签的互动,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表现。

(二)课堂互动空间小,缺乏深度互动

大多数情况下,在小学高年级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机械式的进行回答,而对于一些普通问题,学生经常会出现类似或者雷同的答案,缺乏激烈的讨论,很少会出现强烈反驳的现象,另外,老师对于提出的问题也没有进行精心构造,缺乏深度,无法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想象和扩展思路的空间。

(三)缺乏相应的课堂奖励机制,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回答不了问题而罚站或者批评,甚至受到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嘲讽,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回答问题,有些学生也害怕因为回答错误遭到学生的取笑,另外,即便回答正确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四)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一般都比较乏味,无非就是写写字,练练作文,阅读一些文章,所以学生缺乏一定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甚至将心思花在别的事物上,而老师也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很少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课堂无法做到深度互动。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构建深度互动教学的策略及方式

(一)增强师生之间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

针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这一问题,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主动和学生去沟通和交流,去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依据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去开展互动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精心创设一些交际情境,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去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和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会增加,学生就可以带着情感走进交际情境之中,并做进一步的探索和体验,这种情境交际有很多方式,一是,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对一些情境做详细的描述,然而启发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走进情境;二是,教师可以通过陈设一些相关的食物、绘制一些情境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播放声音、制作相应的道具来渲染气氛,利用教师或者学生的语言描述进行简单的表演等等;三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表演,主动走进情境。

(二)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扩大课堂互动空间

所谓发散性问题通常是指一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选择性及延展性的问题,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针对问题做出选择,这样不仅将学生带入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而且不再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不仅让学生处于主观能动的地位,而且可以扩大课堂的互动空间。

例如,在学习《最后的姿势》时,教师可以提出类似“同学们,展开双臂,保护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什么姿势呢?”这样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也让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于是,得出了各种答案,比如“顽强的姿势”、“英勇的姿势”、“爱的姿势”等等,因此,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变得轻松活泼起来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也扩大了课堂的互动空间。

(三)设置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针对以上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主动去引导学生,并且通过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协商去创设一种奖励机制。

(四)耐心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及发散性思维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重视语文;引导学生爱语文;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守望者,是中华民族的根。语文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完善心智,促人健康成长的摇篮。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十分重视语文,华罗庚强调“语文天生重要”,苏多青在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把语文列为自主招生考试科目之一,并特别强调语文,“其他科目可以不考,但语文一定要考,语文学的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如果你连母语都学不好,那更何谈你是中国人?”“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名人重视语文,语文功不可没,“学好语文,写好语文,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冰心)。

一个国家文化的兴衰与其国民的国学素养有很大关联,而国民对于国学的基本素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学阶段的国文教育,我们的国文即语文,它是我们的母语,它不仅是表达、交流的工具,还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古今集大成者,无不重视语文学习,即使像祖冲之、张衡、沈括、苏步青这类自然科学家,其语文功底也是极为深厚的。

祖国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教育改革加大了力度,新课程标准随之出台,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与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一定水平,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要素。全面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些要素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然而,实施新课改又几年了,虽然变换了不少形式,但收到的效果、实现的目标,十分令人担忧。初中以后,语文得不到重视,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老师地位不高,课外读语文、问语文的学生极少,家教中请语文辅导的几乎没有,不少高中学生甚至把语文打入冷宫。就高中学生对学科的喜欢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结果为:高一、高二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理科喜欢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多,喜欢语文的少;高三文科喜欢英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的学生多,喜欢语文的少。语文成了弃儿,的确可悲可叹,难怪不少语文教师埋怨教语文窝囊。

如此语文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究其原因,语文这弃儿是被高高举起的高考指挥棒驱逐出来的,换句话说,如果不高考,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度将居其它任何学科之首。本来高考并非没有优点,在其它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出来之前,高考无疑不能否定。问题就出在高考语文题不能像其它学科考题一样因复习效果明显而吸引学生学习。我们的高考命题专家考虑的是他们所命的题如何深、如何新、如何奇、如何有创意,却不考虑他们所命的题是否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愿全社会都重视语文学习。若能以社会力量拯救中学语文,中学语文将很快出现新局面。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典型的涌现,无不是社会热潮推动的结果。建议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都要制定读书制度,并注重落实。

愿高考语文命题尽快改革,并以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为衡量试题优劣准则。高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其它学科,却不喜欢语文,显然是高考功利驱使。其它学科学习效率明显,分数悬殊大;语文学科效率不明显,分数悬殊小,多学少学,努力与否,考分差不多。

高考语文命题应奖勤罚懒,像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拉开分数距离,让喜欢语文、勤恳学习语文的学生得高分;让不重视语文,不积极投入的学生得低分。知识面可考宽点,题型可多样化,多出一些评卷操作性强的题。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一、社会的转型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变迁

所谓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这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基础的发展。认为,一切文化变迁都有一个现实基础,即当生产力的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与它不相适应时,就会发生变革,它是隐藏在社会历史背后的真正动力,是一切精神力量的最终原因,是动力的动力。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巨变,为中国文化的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内容,推动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变迁。文化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凝结,是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态因素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经济体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中国的文化模式、文化结构等文化因素也形成了新的内涵,由一元走向多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开拓了新的文化领域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进文化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促进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自身的娱乐性、广泛性特征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程度,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借助于大众文化的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知识,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提升了他们的知识水平。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思维走向物化,一切从物的价值来衡量人的价值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主义盛行,物质生产由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泛化为满足生产的需要,这一过程使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对物质的盲目追求,造成了人自身的异化,把单纯的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沉淀到人类的文化思维中,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理念。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宗法伦理道德逐步淡化,物质的追求和满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层次化、区域化使文化的发展出现差异与鸿沟

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中国作为一个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各地区之间的文化本身就存在重大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具有重大不同。在这种基础上我们的文化也出现了贫富差距。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构建面临的机遇

(一)大众文化的流行

大中文化的流行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满足了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有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点和目前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导致人们思维的惰性,造成人们思考事物本质、追问事物意义能力的萎缩,使人们沉溺于感官享受而缺乏应有的精神追求和理性思考,导致跟着感觉走。对于大众文化的流行造成的困扰,我们应该发展先进文化,净化文化环境。由于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拓展,我国的文化现状是多元文化并存,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快先进文化的发展,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先进文化鼓励人、塑造人,让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维空间。对于大众文化自身存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世俗化等不利倾向就需要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管理和引导,净化文化环境,为人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增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介绍

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介绍一方面有利于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文化境界,也有助于人们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引进和介绍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人们的传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意识,使人们滋生盲目推崇的心理,由此导致对主流文化的冷漠和排斥。对此,我们应该从保护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高度,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没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没有不同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也就没有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但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的特殊环境。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把民族的利益作为衡量和择取西方文化的标准。在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并对其进行改造,实现与中国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新的本土文化。这样既具世界性,又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和国家文化安全,为人们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既开放又和谐的文化环境。

(三)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有很多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根本不清楚,有些甚至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可有可无,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生存状态自然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也就在所难免。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效途径,采取得力措施,在全社会中形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良好氛围。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支撑作用、定位作用,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引导和支持,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步入歧途;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前提又是基础,离开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浸润,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篇11

[关键词]中专;语文;人文教育

如今的语文教育已被严重边缘化,办学目的日趋功利化的大学本科、专科等高校不重视语文教学。这就是当今语文教育面临的严重危机,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对社会影响更是深远。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要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育现状,改变当前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将人文性、工具性与大学语文教育相结合。中专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中等阶段,从它的定义来看,清楚的看到中专教育重视的是技术,能学到一门实际、能作为工作的专业技术是每个来中专就读学生的目标。中专目前的办学形式包括:短期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职业教育机构、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从这些办学形式和中专教育定义可看出:(1)中专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以谋生,语文教育几乎沦为陪衬;(2)来上中专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成绩不理想,注定了中专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对开展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3)这些中专学校的规模和水平良莠不齐,师资力量单薄,不足以高水平高效率的开展语文教育,更无法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明确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中专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对大学本科注重的是能力,对中专高专学生的期望自然是一门实际技术的培养。现如今社会需要全面型人才,不需要你掌握很多种技术,而是要德才兼备。一个人没有技术不要紧,可以慢慢学,但一个人若是掌握了很熟练甚至很强大的科学技术,没有家国意识、没有和谐社会意识、没有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后果不堪设想。语文教学作为灌输精神文明以及传统文明、人文文化的重要学科,中专学校就应该重视语文教育,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中精髓,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及影响,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高尚的思想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思想上的升华和拥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语文教育,教师的素质才是最关键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本身就是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包括人文和思想水平,它有规律,但没有固定之法。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比如他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他自身的文化感染力。培养有德有能的师资队伍是当前高校加强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精干的人文师资队伍,有着较高水平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不媚俗有品格,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人文魅力和有益的影响。对于从事中专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在兼顾中专语文实用性的同时,把中专语文的人文、思想文化素质培养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能在生活时间中运用到、感受到语文的美丽。

三、要想学生有兴趣,需改变教学模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学习其他知识必要的基础,它能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比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对其他学科有着直接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学到其他学科无法学到的知识,比如做人的道理,对以后人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萌发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

四、注重实用性,降低难度,与专业相结合

篇12

关键词:人文素养;阅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68-02

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博大的战略胸怀、激扬的创造思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在物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呼唤着人文精神,社会呼唤着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摆在了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试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和体会、探索和实践。

一、人文素养的探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人的发展除了能力发展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格和个性的形成。然而,在中学教育中,语文学科已经成为升学的工具,语文教学围着高考转,考分成为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唯一尺度。教育目标被“定位于为社会即时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准备。这样的定位――为职业做准备,确实很现实,也很容易见效,可是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人格完善”。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界逐步掀起了一个研究教育的主体性问题的热潮。在整个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传播,以人文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风起云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学习者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形成向上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体系,以及具有强烈学习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能够重视情感、动机价值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教育需要开启智慧和授受知识,也必须进行身心的训育和人生境界的润泽和点化。作为最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它理当负担起应负担的重任。2003年始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技能的训练,同时它还是陶冶性情、建构学生精神和心灵世界的教育。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也必须是“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总体生成,是要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感受民族文化、接受情感熏陶,从而在对文本的体验、思索中立起一个完整的人”。这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已成为语文教育的共识。人文精神成为当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它提倡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强调生活态度、人生观、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者不再只是单纯处理生产对象,更要处理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协调工作,与自然和平共处,关心人类命运,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每一个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素质。众所周知,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则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立人”为未来,提出了阅读鉴赏的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是新课标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中带有根本性的要求。这是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整体的人”的根本问题。英国作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读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阅读可以滋润人文素质。中学生从12到19岁,是心理世界最丰富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将从不自觉变得一点点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中学教育是否具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教育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任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润的人文气质,这些都需要在中学阶段完成。

二、人文素质教育和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1.改变观念,激发兴趣。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苏轼曾在《李民山房藏书记》这样写道: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文中的“观书”,即阅读。苏轼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贤,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不是练习技法,而是为学生的发展“打精神的底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对于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能力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养成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高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状仍然存在的今天,阅读兴趣的培养难上加难。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务实的,与考试无关的书籍往往不看,而且在大多数的家长眼中,与课本无关的书都是“闲书”。家长不仅不让孩子看书,有的还收起来,束之高阁。甚至,有的家长要求老师禁止学生看课外书。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和导师,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一个才情横溢的语文教师,其独特新颖的教学艺术、富有魅力的教学个性和富有文采的教学语言,是足以吸引学生、令学生产生阅读的冲动的。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包括高尚品德、渊博知识、人生涵养、人格力量和精湛教学技法在内,是真正吸引学生的教学之本,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2.立足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回归传统,注重积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人文素质的营养。教学中,不但要将课文读熟,还要求其中的名篇均要背出,只有心口并用,“口而诵,心而惟”,才能“胸藏万里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以阅读为载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当学生诵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教师可以勉励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断发愤图强;当学生诵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他们诵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可以激励他们面对,威武不屈。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人生瑰宝,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提高学生的素养。其次,以人为本,注重感悟。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一天上8节课,如果每节课教师都滔滔不绝,又有多少学生记得住呢。教师要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讲,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要讲的是学习方法,是知识的规律。好的教师应向课堂要效率,因为阅读,是充满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的活动。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内心的感受,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激情讲授,怎能感染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应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应该将作品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通过异质同构原理,转换成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从而满足、升华中学生的人生需求、情感需求,并因此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在这种中,提升、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

3.得益课外,阅读经典。“功夫在于诗外”,书籍,特别是经典著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界的一个基本共识。美国教育机构为中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目就有20部之多。美国教育部分规定,这些数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高中学生,面对大海般的书籍,会无所适从,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选择读物,向他们推荐名著。笔者曾在高一年上学期针对课本的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推荐一本书,它们分别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鲁迅的《朝花夕拾》、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论语》、《史记》和《古文观止》等。每逢寒暑假,教师又给他们开列了以下书单,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得以进一步提高。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由学生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教师及时点评,同学参与打分,这样坚持下来,不仅扩大阅读视野,而且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阅读笔记,让学生每周上交,教师批阅,给予点评指导;不定期地组织他们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笔记互换互看活动,让他们分享读书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我校2007届学子田雅君同学曾说:“从我自身来说,我首先受益于老师独有的‘课前3分钟’环节。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锻炼展示自己。每轮要求不一,第一次,大家分享一些有感触的文章故事,第二次,是作为演讲比赛,第三次是介绍你所喜爱的文人。在每一位同学展示后,老师都会与我们分享一些她的想法,并给同学一些建议。如此风雨无阻,对班上学生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学会分享,用最少的时间读到各式精彩的文章,同时更大地锻炼了我们当众讲话的能力,增强自信。老师是真正地为学生以后发展考虑,而非局限地一切为高考服务。”

总之,书籍是人类生活长期发展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素质持续产生的逻辑前提。因此,立足于课堂阅读教学,得益于课文阅读,人文素养教育就不会成为空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人文素养教育,将人文素养教育坚持到底。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9,(9).

篇13

杭州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下城区】朝晖校区

【其他机构也不错哦,可以多咨询几家】

杭州精锐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339

【下城区】延安路学习中心

杭州智康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258

【下城区】新华路校区

杭州纳思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5048

【下城区】建国河滨校区、延安校区、庆春中都校区、东新园校区

杭州京翰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77678

【下城区】文晖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2.要“勤查”,就是遇到不会的就立马查字典/词典。

3.要“勤记”,语文老师讲课,不可能让你把它说的每一个都记下来,你要自己学会找重点,记下来。在不知不觉中,重要的知识就印在脑子里了。

4.阅读理解,作文。阅读理解是个很重要的板块,怎样做好是个问题。平常得多看书,看一些美文,像记叙文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但是美文需要找感觉,有的时候看多了,你的感觉就会来了,当然,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在阅读时,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作文和阅读分不开,经常性的多做一些阅读,可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的,有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把你读过的好的句子直接运用到你的作文当中去,还有就是把你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写下来,日记的形式也可以,总之在考试时,来源于生活的作文往往能打动考官。

5.包括字的识别,错句病句的识别,还有文学常识,课文句子之类的。这些就需要你背背就好。

6.老师讲课时,说的文学常识,重点的要记,不重点的要有印象。

7.不用拿出一小时,两小时单独学语文,在作文练习册后,给5~10分钟学语文就好了,复习今天,预习明天。平时要利用点滴时间,如上下学,就可以默背一遍。

篇14

初中语文的学习是奠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良好的掌握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有效的接受其他学科的教育体系和理念。初中语文的教学能够积极地结合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高中语文知识的启蒙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时间节点。目前,我国社会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富含传统教学的魅力,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以此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面对我国社会正在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方针,我国社会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本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初中语文教学正在进行全面的完善和整合,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出现了重大变换,从前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学习和指导进行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教育培养。然而,现在是从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其次,是从传统教学到考核验收的学习目的转变,当下对学生的新要求是掌握学习的文化知识,并且实际运用到生活中,要求学生能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应用自我思考能力进行分析,能够充分的结合自我语文水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就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从前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自己学习,结合自身的知识底蕴,进行对学生的灌输,这种方式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现在逐渐转变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课堂,通过对比、假设,以及引导式的诸多方法进行语文知识的分析研究,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1]。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首先,通过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有了稳定的提升,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一些传统的教师根本思想没有转变,坚持以自己的教学方案为核心,而没有进行完善的教育方式改革,不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盲目的实行表面意义上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接受能力降低,很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熄灭。其次,是教学方法出现的漏洞,许多教师都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单纯的执行自身认为可靠的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初中学生已经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有独立的思维,不能被控制,而是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就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功能的认识不足,盲目的执行新课程改革的政策指导,却不能够深刻的认识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造成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缺失[2]。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措施

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呈现着良好的趋势,教师和教育机构都愿意为改革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努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积极地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措施实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热情,还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首先,要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展开,明确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对课堂的任务的设定以及教学内容的规划都充分的围绕学生展开,教师需要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发挥到极致,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学生能够将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其次,作为学校而言,应该进行适当的课堂改革,积极的响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以及思考独立性,坚决杜绝出现灌输式教育形式的语文教学。令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快乐学习。进而引导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如此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要求初中教师和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兴趣培养,应该通过日常的初中语文课文学习进行,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并且通过学习体会各个时期的作者情怀,充分的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初中语文教师要增加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并且更深刻的理解语文课文的含义,激发学习热情。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