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律法规大全范文

法律法规大全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法律法规大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ZF-600A 中波发射机 检修维护 故障处理 电源整流 风量检测

对于广播发射台对于而言,其中心工作就是安全播出。为了确保安全播出任务的顺利完成,让发射机设备能可靠稳定地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发射机房一线工作人员做大量的工作,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发射机的维护工作。现阶段我们仍要贯彻“预防为主、计划检修”的方针,要做到按期检修,修必修好。维护工作有部分是单调、重复性、简单的,但核心部分的维护仍是技术性的工作,维护是一门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它主要有预防性维护,恢复性维护(故障处理)及改进性维护。

落户于吉安八0二台的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ZF-600A型600KW中波发射机(其组成结构和原理DX-600型中波发射机相同)已运行多年,笔者就其在播出运行中出现过的两个故障所进行的恢复性维护归纳总结,分析出现故障的成因和维护处理方法。

故障实例1

故障现象:600KW中波发射机在播音过程中,突然出现甩开了功放单元PB2,在PB2的LED面板上显示“预推动”DS3、“欠推动”DS5、“转换错误”DS11和“PA电压”DS16,指示灯由绿变为红色故障指示,整流柜的LED显示板的“推动电源”DS5显示红色故障灯。此时,由于功放单元PB2出现故障,发射机将该功放单元脱机,另外两个功放单元在N-1模式下并机正常播音。

故障处理过程:晚上播音结束后,将发射机倒换至N-2模式即功放单元PB2单机上,l射机无法开机,按“低”键开机后只见一档交流接触器K1有吸合动作,但二档接触器K2未吸合。先测量了三个驱动级变压器初级197VAC电源保险丝F8(25A)、F9(25A)和F10(25A),发现F10烧断开路了,将F10更换新的保险丝后再开机,K1闭合了,K2未闭合,但见K2的3个限流电阻(在发射机整流柜前门右机柜侧下方位置)其中上面的两根R1、R2电阻出现了迅速发热,烧红得像电炉丝烧红的一样,立刻按下关机键按钮无法关机,关断高压电源,然后用干冰灭火器对准两个电阻猛喷降温;之后测量R1(3Ω)、R2(3Ω)、R3(3Ω)三个二档限流电阻,发现R3断路了。二档接触器K2线包因缺电,K2-A1端接中线,A2端接火线端而导致不吸合,遂以为仅换新的电阻R3后故障就能解决。但更换新的电阻后因考虑到大保险F10曾被烧坏,怀疑大电流可能跟负荷的变化有关,在开机的瞬间测量到K2-A2端(K2线包一端)电压仅为50V,远低于127V(K2的额定电压值),故K2无法吸合。进一步检查涉及负荷变化的器件有驱动变压器T2及整流器(CR2、CR3、CR4)等器件,逐步排查线路器件,在检查测量到CR4时发现有短路,找到了故障点,换上新的整流硅堆后,故障得以解决。

故障电路分析:发射机开机顺序介绍。发射机是分级逐步开启的,且在开机顺序执行期间为发射机的其他部分提供逻辑输出。若开机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则开机信号会被立即撤销并退出开机过程。

在正常工作模式下发射机在高功率条件下的发射机开启过程应为:按下开关板上的“高功率”按键开关时,+12VDC电源被提供给了控制板,它产生了一个TOR信号(高电平开机请求),并逐步产生了几个时钟脉冲序列。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多个选通高电平信号逐级启动K3、K1、K4、K2,先是固态继电器K3闭合,同时单相AC被提供给逐级启动连接器K1。当K1闭合时,三相197VAC主电源经过三个保险丝F8、F9和F10后,逐级启动电阻器R1、R2、R3被提供给射频放大器电源。这些电源开始通过这些电阻分流器充电;运行固态继电器K4闭合,同时单相AC被提供给运行连接器K2,当K2闭合时,三相AC主电源被提供给射频放大器电源;然后先产生一个射频关断低电平信号,以使发射机在开机序列中大台阶和二进制射频放大器处于关闭状态,当低电平变成高电平,同时射频关断被撤销,发射机功率输出上升到功率电平的四分之一,1秒后达到满功率输出,这个过程经过模拟输入板上的功率逐级启动电路来实现。这样就完成了开机过程。

故障原因分析:如图1所示,来自高压外线的3φ10KV电源,由主整变压器(/Y型)变压为3φ197VAC,在整流机柜中的3φ197VAC电源通过保险丝F8、F9、F10加到整流硅堆和二进制电源上,分档启动接触器K1和K2将这三相电压加到驱动器电源变压器T2(Y/型)初级上,次级输出接入驱动级整流硅堆CR2、CR3、CR4,再输出加到TB1-5和TB1-6上,为驱动器电源提供出+125VDC电源。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经检查为整流器CR4对地短路了,即驱动级变压器T2次级c相对地短路了,这导致了接入驱动变压器T2初级C相的R3烧坏断路,进而烧断了保险丝F10。而我们刚开始仅仅简单判断为保险F10烧坏开路,使得K2线包不得电,则驱动变压器T2无输入电源,因此就出现驱动级无电压输出的故障,整流柜的LED显示板上的DS5变红色。由于整流柜中的+125VDC驱动电源出现故障,使得预驱动级模块无法正常工作,产生不了足够的射频驱动信号来驱动射频功放模块,使得该功放单元的LED显示板上的DS3和DS5显示红色指示灯。同时,功放模块无法产生载波功率,又引起了DS11和DS16也显示红色,同时还将造成K5线不能包电,则该功放单元的风机没有380V交流输入电源,风机不运转。我们又再更换F10新的保险后立刻开机,K1闭合时,三相197VAC主电源经过三个保险丝F8、F9和F10后逐级启动电阻器R1、R2、R3被提供给射频放大器电源。这些电源开始通过这些电阻分流器充电,但因为R3烧坏使得K2无法闭合,K1的主接点不能释放,而使197VAC电源通过接触器K1的主接点和二档接触器K2的分压电阻R1、R2,仍给驱动级变压器供电,使驱动级电源二档限流电阻R1和R2长时间消耗功率而出现出现过热和烧红的严重不正常现象。经分析,这就是引起接触器K1失电后接点没有释放的主要原因。

维护思考:从这次故障处理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维护工作必须要严而又严细而又细的。在这个故障的恢复性维护中,需考虑到F10是一个25A的大保险,一般情况下不容易烧坏,故要检查能导致其被烧坏的主要线路元器件的情况,逐一排查确认故障点处理好后再更换保险。这是与发射机设备和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引起足够重视。否则,轻则引起设备烧坏,重则会有人身触电的可能,会给安全播出埋下隐患。

故障实例2

故障现象:600KW中波发射机在播音过程中,突然出现甩开了功放单元PB3,在PB2的LED面板上显示“风量衰减”DS26亮故障指示红灯,发射机将该功放单元脱机,另外两个功放单元在N-1模式下并机正常播音。

故障电路分析:我们分析会引起“风量衰减”造成发射机冷却降低故障,有可能是冷却风机停了,或者过滤防尘网灰尘过多使风流动受阻,或者风扇的叶片松了,产生了一个“发射机降功率”信号。此信号将使控制器降低功率输出直到达到可以安全工作的功率电平为止,若风量继续减弱就会产生一个“发射机关机”信号。依次对故障进行排查:检查装在机箱背面的冷却风机都运行正常,机箱内也未发现堵塞现象;发射机的过滤防尘网为最近刚刚更换,也不会出现灰尘过多的情况。

查看发射机图纸,从故障红灯开始反推并画出了线路流程图(如下图2)。从风量监测板上的X1来的10芯扁线电缆接在A25、A26和A28调制编码板X9的1 ~ 10脚(X9是个20芯的插座),在X9-1是B+电压。调制编码板上的风流动监测器由一个环境温度传感器N40、一个“加热的”温度传感器N41和一个差分放大器N38组成。N41以热耦方式连接在一个由弯架支撑的30Ω/20W的电阻R115旁边,这两个器件都安在底板下,散热片的前方是机箱中的冷风风道。N41的输出接到差分放大器N38-3的(+)入端,差分放大器N38-1仅放大两个输入端信号的差值。且无论何时,功放单元处于接通状态时,B+电压就会对电阻R115加热,加热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将随着这个电阻的温升而增加。因为风流通过这两个元件,使电阻的温升逐渐稳定。功放单元中风量流动正常时,使N38-1的电压达到稳定。如果功放单元中风流量减弱,这个输出电压就会增高。从调制编码板上的风量流动监测器N38-1来的电压经过一些电阻与从外部风流动监测器来的电压汇总在一起后的电压接到N38-13上,求和放大器N38-14具有一个增益控制风流动校准旋钮R213用以设置风流动作点(图3所示),N38-14上的电压送到了传感器选择跳线X7-5上,插头X7上的跳线将X7-5和X7-8连起来,使风量流动传感电路接到一些传感器选择故障比较器去。A25、A26和A28调制编码板上的风量检测器在发射机接口板上被叠加到一起,并从X6-5送往控制板,称作“风量衰减-L”,当它被锁存后,输入一变成低电平后,反馈控制器会立刻将功率输出削减-6dB,若风量不能在缩减功率的范围内使发射机完全冷却,在调制编码板上的风量监测电路将产生一个风量故障-L,这个信号将使发射机关闭。

故障处理方法:A25、A26和A28调制编码板上的温度传感器ANA35(N41)旁边有一个30Ω/20W的电阻R115,当风量减弱到一定程度时,电阻温度升高,使温度传感器N41的输出电压升高。当超过预先设置的阈值时,输出功率开始降低。打开机箱门测得这三块调制编码板上XJ7的电压分别为3.1V、3.7V、4.2V,超过了发射机的设定值。正常情况下,机箱门打开时,XJ7为2.0V;机箱门关闭时,XJ7为2.5V。调整R213的阻值,使XJ7达到正常值,发射机故障就消除了。

小结

篇2

1大规模侵权特点和社会基础

1.1大规模侵权特点

1.1.1侵权和大规模侵权的比较

侵权一般是指单体事件。大规模侵权理所当然就指的多体发生事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具有了侵权的动机和行为,都应该为此付出法律责任。从两者的差异性上来讲,大规模侵权行为最先体现在受害人的聚多性。

1.1.2侵权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其实,对于侵权事件来说,其产生根本原因也很简单。但是由于简单中却又这连锁反应。比如,某以产品侵犯了人身安全权,由于连锁反应的效果,其同类产品有可能就会很快的产生同类型的状况。这样就爆发了集体性的人权侵犯事件,也就形成了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在专业理论上来讲,他们之间具有同质权行为。

1.1.3否定侵害之间的“必然性”

侵害有人身侵害、精神损伤、财产侵害、经济损失等。但是单体性质的侵害跟大范畴的侵害之间存的必然性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1.2现代社会的大规模侵权基础

1.2.1现代人文素质的提高

现代社会出于人文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复制性和仿制性更加明显。社会中的消耗产品与人类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必然性。这些产品的生产模式,销售模式以及含盖的消费领域几乎同时体现了重复性和群体性。群体消费引起的纷杂纠纷关系也频繁出现。假如某一产品被曝光存在一定的侵权问题,几乎在同时世界各地都会有同类产品的侵权事件发生。这就是消费者的仿制性和针对性体现,也是产品经销的重复性和单一性体现。

1.2.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几乎替代称谓当今“第一生产力”,成为人们对一切事物判断的主要依据。万事都有正反两方面,科学的发展,往往也会引起许多未知的风险。如,自然灾害事件。从根本上讲,引起自然灾害的原因也许会是人们的自然的破坏。但是这种自然科学同时也具备“不确定性”,这就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侵权事件。

1.2.3从企业的发展来分析

企业存在于市场中,这本来就是一种竞争。适者生存,劣着淘汰。这是最根本的生存法则。而企业为什么会淌“竞争”这趟浑水呢?两个字——利益。利益使得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具备了天然危险性。一旦投入错误或者未得到本应得到的利益,这种结果也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侵权事件。

2大规模侵权对现代侵权法系统影响

2.1转变归责基础

侵权本来就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最原始的侵权,也许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侵权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侵权行为在各行各界,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诱发始因也从个人与个人之间转变到企业与企业的社会活动中。企业的各种社会活动必然需要消费者的支持,这样如果在社会活动中出现了侵权行为,那受害的就是所有的消费者,这就引起了大规模的侵权事件。现代社会中还有许多大规模的侵权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必然性的。用专业的知识来讲,企业的危险责任是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主要表现形态。在国外危险责任被称为严格责任,是具有“极度危险活动”责任概念。

2.2多元化的救济

现代社会的发展,致使大规模的侵权事件时常发生。如果按部就班根据简单的侵权法去应对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就显得很吃力,并且漏洞百出,所含盖地范围也会有所限制,这就威胁到了可保险性,对侵权法和保险法损害赔偿等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在“假冒劣质酱油、食醋”事件中,2006年7月15日,万全县工商局根据群众举报,在苏家桥村端掉一制假窝点,现场查扣假冒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玉皇醋厂“中卯牌”黄豆酱油和老陈醋320件,共计16000袋,牲畜用盐350斤,色素38斤,制假工具9件。后经质检部门检验,上述产品均不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属劣质产品。事后,政府联合各大网站对此后果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救济与赔偿,虽然制止了事态的扩大,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2.3责任共同构成要件转变

2.3.1复杂的因果关系

一起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引起的后果是相当复杂的,但是如果解决此后果,也是很麻烦的。传统的侵权法中有因果林西理论。种因得因,种果得果,因果循环,纠结难缠。大规模的侵权事件也许就是某个种原因,某个产品,或者是个某个人,或许也可能是某个小部分团体。但是引起的结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三鹿奶粉”事件中,许多儿童都是服用这种奶粉有可能诱发各种疾病。但是这些儿童中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儿童饮食过不同厂家生产不来的奶粉,而这些奶粉也有可能引发儿童得同样的症状。二者都有可能诱发儿童病症的发生,这是因。而结果便是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律又该如何去规判呢?所以在侵权赔偿问题上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专业性的人才去综合一切诱发事件结果的始因,评判出赔偿结果。

2.3.2侵害与赔偿

现代社会中,侵权法是实际侵害决定赔偿损失的标准。是大规模的侵权事件中,严重的侵害后果最明显的就属于人身侵害了。但是,要针对每个人的受到的侵害进行确认,却又是侵权法中的一项重大难点。许多的侵权事件都具有持久性和缓释性。这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一次性赔偿原则就显得很重要了。为了避免随时可能出现进一步侵害赔偿需要,一般都会选择一次性索取赔偿。这不仅有利用双方的利益,也有利于侵权法的管理和协调。

2.4侵权法增设预防和惩罚功能

惩罚性赔偿是现代侵权法的主要内容。为了预防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发生而导致严重的侵权后果,侵权法一般都会用“惩罚性赔偿”作为预防和惩治的原则。传统的侵权法虽然具有“时候救济特色”,但是相对于同时增加了事后救济滞后性,而且不能体现出对受害人的“足额赔偿”原则。所以,现代侵权法根据实际危险,公法性管制规则数量逐渐加大,努力预防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发生。

3中国侵权责任法职责

3.1二元归责在责任法中的体现

责任法和损害赔偿法是侵权法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责任法是侵权责任的中心和原则。损害赔偿法是一种相对应的结果,是侵权责任作用的展现。责任法中的“二元规则原则”是现代化法律进步完善的体现。这也是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事故”对侵权法的影响结果。从传统侵权法的一元规则即过错责任转变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二元并存,这本就是法律与时俱进的体现。在国内《民法通则》中,第106条第三款中,责任法的二元规则无过错责任有相对的模糊性,在现代社会风险事故中,也会有顾及不到之处。这就说明了,我国法律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不健全,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完善。

3.2社会保障法、保险法与侵权法的协调

我国主法民主。侵权法就是根据人民的需要特设的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的救济法律。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侵权法必须保证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这就必须协调人身损害赔偿情况下工伤事故责任与侵权责任关系。在损害赔偿问题上,一般都是采用集体风险负担和法定损害赔偿方式。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各种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保险性称谓认定侵权责任重要的准则。以法律为依据,对各种工伤事故,都有一定的赔偿原则。降低事故管理成本,增加损害赔偿能力,是一般事故赔偿中通用的法则。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害人还可以追加损失赔偿。这也是社会保障法对人权的优先性的体现。

篇3

节能发电调度打造绿色电力

贵州作为全国节能发电调度的5个试点省份之一,从2008年1月1日起,率先正式进入试点阶段,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规范实用、国内领先的节能发电调度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通过节能发电调度,2008年至今年4月,贵州燃煤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降低8克,共节约标煤198.49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64.72万吨、二氧化硫4.7万吨,取得显著的节能经济效益和减排社会效益。

贵州电网公司通过自主创新、集成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了发(供)电煤耗、脱硫设施运行状况、发电调度计划和网损修正等核心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并以火电机组的煤耗率大小、容量以及脱硫状况为前提,经电网安全校核,建立了机组负荷分配算法,科学计算出96点发电计划曲线,为节能发电调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节能发电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开发与建设,涵盖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自动化”、“热能动力工程”、“系统工程”和“计算机信息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凝聚和倾注了该公司相关科研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心血。

在节能发电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过程中,贵州电网公司率先建立了节能发电调度技术规范和管理流程,编制完成了《贵州省节能发电调度运行标准与规范》,为节能发电调度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自2006年自主研发建设烟气在线监测系统以来,贵州电网统调的17个火电厂、56台机组提前一年全部建成脱硫设施,并100%纳入该系统监管。目前该系统已在南方电网内推广应用。2009年3月3日,贵州节能发电调度三项技术支持系统――《电网节能发电调度计划生成系统及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贵州烟气脱硫远程实时监测与脱硫电量考核系统研究及应用》、《计及安全约束和网损修正的节能发电调度研究及实施》通过专家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能发电调度相关技术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受理号、8项国家软件著作权。

贵州电网公司还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07年合作研发了“贵州节能发电调度煤耗在线监测系统”,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验收规程并在全省推广建设、应用。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现已全面完成13座燃煤电厂44台机组煤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并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验收。今年5月5日,贵州电网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按照实测煤耗值发电排序表进行发电调度,煤耗在线监测系统还为电厂准确提供机组在不同时间、不同运行条件和不同负荷下的煤耗率曲线,让电厂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机组的性能和能耗水平,掌握机组能耗及相关性能参数的运行状况,直接查找出影响关键性能指标的问题,引导电厂有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有力推进了我省节能减排工作。

管理与技术创新推动减损降耗

小数点里有乾坤。线损率每一个百分点的降低,都会带来巨大的节能减排效益。贵州电网公司通过管理与技术创新加大节能降损力度,并从2007年下半年起,在贵阳、安顺供电局开展线损“四分”管理工作试点,2008年4月所有供电局全面启动。并组织编写《线损“四分”管理统一推广模式及工作方案》和《线损“四分”管理标准实施细则》,建设线损“四分”管理信息系统,2009年在全省九家供电局推广应用,2010年实现实用化。今年1月至5月,贵州电网所属九家地区供电局均通过南方电网公司或省级验收。贵阳供电局还获得南方电网公司唯一线损四分达标最佳组织奖。通过开展线损“四分”管理工作,全网线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至2009年,贵州电网综合线损率累计下降0.32个百分点,共节约3.44亿千瓦时的电量,折算节约标煤8.23万吨,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8.15万吨、二氧化硫0.16万吨。

与此同时,贵州电网公司安排贵州电力试验院,积极协助发电企业做好节能减排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做好设备隐患排查和治理、技术改造和运行调整工作,提高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针对煤质劣化带来的机组调峰能力差、脱硫系统出力不足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切实提高发电设备的运行出力和低负荷稳燃能力;加强以大修技术监督为手段的全过程监督,降低机组计划或非计划停运时间;通过开展调速系统参数测试、DCS性能测试评价等专项工作,提高机组运行控制的稳定性和精度,为设备安全运行和电网科学调度提供依据。2008年12月至今共完成鸭溪、黔北电厂三台300MW机组“W”火焰锅炉燃烧系统技术改造,改造后锅炉效率平均提高3.5%,降低机组供电煤耗12.25克/千瓦时,改造后的三台锅炉已节约标煤6.2万吨。该成果可以在贵州省内12台同类型1025t/h锅炉上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后每年可节约标煤23.4万吨、节约燃料费1.056亿元。截止今年6月,共完成32台火力发电机组共28套脱硫装置的调试工作,其中600MW机组7台(7套脱硫装置)、300MW机组14台(14套脱硫装置)、200MW机组3台(3套脱硫装置)、200MW以下机组8台(4套脱硫装置)。2009年还完成了六氟化硫回收技术的推广使用,有力助推了发电企业的节能减排。

“绿色行动”助推低碳生活

2007年8月以来,在南方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下,贵州电网公司在电力需求侧深入开展“绿色行动”,通过开展节能宣传、督促客户使用节能设备、开展无功补偿示范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及节电建议和节能示范项目建设等,为客户开展节能服务,营造全社会节约用电氛围,促进全社会增强节约用电意识。

为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贵州电网公司组织各供电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节能宣传活动:组织青年服务队进企业、进社区开展节能宣传;充分利用营业厅、节能产品展示中心、95598客户服务系统等载体,以及电网开放日、客户俱乐部、客户联谊会等平台,组织客户参加节能研讨班,交流节能经验,为企业和居民科学、合理用电提出建议,向企业和居民无偿发放节能宣传手册;组织“科学用电进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的教育,倡导节能。今年1至5月,贵州电网公司共发放节能宣传资料9.74万册,举办节能专题培训班19次,提出节点建议书74份,进入校园社区节能宣传118次。

通过节电建议和节能示范项目建设开展节能服务。贵州电网公司组织各供电局为客户开展节能义诊,主动为客户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重点耗能客户建立了节能互动机制。同时,从用户报装接电入手,在客户用电报装初期就为客户提供能效评价,督促客户使用节能设备,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淘汰设备的使用,提高了客户的节能意识。针对贵州省高耗能用电占省内用电60%左右,大多为感性负荷且功率因数偏低的现状,贵州电网公司选择了对系统无功影响较大的中国五矿(贵州)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高耗能企业,实施无功补偿示范工程,从用户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功率因数可从0.72~0.75提高到0.92~0.95,约提高了0.2个百分点;产品单耗约降低了170千瓦时/吨,日产量约提高了6吨,直接为企业降低成本每吨约100元。正常生产情况下,6家高耗能企业一个月将减少耗电254万千瓦时,一年减少耗电3000万千瓦时,折合成标准煤1.1万吨。

篇4

一、大都市经济圈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推进器和增长极。

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北大都市经济圈,覆盖和波及6个省份3个直辖市,其土地面积共计90.4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42%; 人口合计为4.37亿,只有全国人口总数的34.23%;而2002年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却达到62628.92元,占全国的61.16%。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显而易见。

从另一角度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加快发展和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的条件下,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承担着独特功能。

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改变导致形成新的空间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既表现为经济的区域化程度加深,也表现为全球化的趋势。经济的区域化程度加深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区域网络中,特别是大都市经济圈网络中的联系更加密切,区域主管机构(地方政府)的作用更加强化,以及区域文化和行为方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是,区域作为政策层面的价值获得提升。经济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触角延伸,大企业之间的跨区域和国家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以及全球范围的融资活动日趋活跃。由于国际化程度的加强,某些功能转移到国际层面。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国家的地位和针对国内经济的宏观需求调节政策的作用正在削弱,国际竞争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各国区域之间的跨国竞争。在世界经济步入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大都市经济圈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内流动,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每一个寻求发展的国家来说,如果区域内没有几个功能强大的、具有吸引力的大都市圈,就难以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甚至难以防止本区域内的资源外流,这样将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地处沿海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经济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取决于这三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面临两难的处境。这是因为在世界范围的城市体系内,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依然是遵循城市的等级扩散的:从世界性的大城市(纽约、东京),到各国中心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再到各地区中心大城市(如各个省会城市)。一个国家缺乏有影响的大都市经济圈,就可能被排除在这个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扩散链条之外,从而排除在世界的整体发展进程之外。那么,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必须首先在这些大都市经济圈内吸收创新,加快接受产业转移的进程,而这样又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已经存在的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结构。这样,就对大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承担迅速接受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功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又要承担向广袤的中西部腹地辐射的功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发展大都市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同样,在中西部的发展和崛起过程中,大都市经济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极点”,也是接受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中心。

二、大都市经济圈形成的基础及基本特征

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建立在地理空间和经济社会联系基础之上,二者缺一不可。以地理空间上的联系为主要标准,可以划分为城市群和城市带。而大都市圈的形成则是在地理空间联系的基础上,经济社会联系一体化的产物,它更具有经济学的意义。据此,可以确定大都市圈形成的三个基础:

第一,城市之间存在地缘上紧密的空间联系,通常以通勤半径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为划分标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通勤半径的空间距离会扩大,而通勤半径的时间距离会缩短。因此,大都市经济圈地理通勤半径与经济联系半径具有可变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以时间半径为标准确定大都市圈的边界更具合理性。例如,有所谓2小时经济圈,3小时经济圈。一般来说当天能够往返的时间距离为大都市经济圈的最大半径。

第二,城市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联系,形成区域共同市场与合理的分工协作。在大都市圈内,生产要素流动没有障碍,各个城市的功能分工比较明确,构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和城市网络。在我国都市圈形成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雷同和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分工。每个城市都追求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有一定条件的都要争当中心城市,做龙头老大。其结果是不能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整体经济效率受到损失。

第三,在大都市经济圈内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区域归属感。这与历史文化传统和行政区划的变迁有联系,它影响和制约着都市经济圈内的一体化进程。当前,表现最明显的是行政区划制约都市圈内的经济一体化。由于政府仍然控制着巨大资源,对行政管辖区的经济影响力很大,经济都市圈被行政管辖区分割,阻碍了大都市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

在理论层面上,有学者概括了在经济学意义上大都市经济圈的三个特征: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城市经济中心;有若干腹地或周边城市;中心与腹地的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具有“极化――扩散”效应。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市场化和区域共同利益是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根本动力。大都市经济圈是以企业和相关产业为支撑的,是企业市场活动的结果,不是政府的城市经济圈。从现实看,我国现存的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市场化程度和企业行为差异。总体上讲,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属于民营企业主导型,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撑,市场化程度较高,发展势头较好;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属于外资企业推动型,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撑,市场化程度虽然也较高,但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资企业的行为,具有不稳定性;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属于国有企业主导型,以重化工和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支撑,市场化程度不高,后劲不足,存在问题较多。

区域共同利益作为大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动力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在都市经济圈形成初期,这种共同利益并不能充分表现出来,也不被人们所认识,都市圈内各个城市只是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甚至采取恶性竞争手段,如利用行政手段阻止本地资源外流,相互之间设置门槛,甚至相互对抗排斥,这在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内表现最为突出。然而,随着都市经济圈的进一步发展,相关城市的共同利益便会逐渐显现出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对抗关系也就会演变为竞争―合作关系,这种变化已经在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内显露端倪,城市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主动合作协调的机制正在形成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三、加强政府的规划与引导,完善东部、发展中西部大都市经济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的大量进入和国际市场的竞争都迫使国内经济在总体上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地区发展差距在扩大,区域之间特别是城市之间竞争加剧,分工协作弱化,难以实现协调发展。在新的条件下,政府再编制无所不包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已失去了意义和客观经济基础。把区域规划,尤其是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放在突出位置,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区域问题将会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问题。从整个国家空间规划的长远角度考虑,不仅要做好现有三大都市经济圈的规划,使其逐步完善,发挥示范作用,还应从长远战略规划出发,积极发展中西部大都市经济圈。

在东部,除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北大都市经济圈之外,胶东半岛大都市经济圈(带)和沈(阳)大(连)大都市经济圈(带),或从更大范围上的东北大都市经济圈,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若规划合理、措施得当,有望获得较快发展。其中,沈大(或东北)大都市经济圈(带)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带动下,正在加速形成。

在中部,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的主要有两大都市经济圈:一个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大都市经济圈,另一个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大都市经济圈。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大都市经济圈具有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历史上,它即具有“九省通衢”的中枢地位,是中国的重要商贸中心,交通发达,承接南北,沟通东西,加之跨世纪三峡工程的建设和两湖(湖南的长珠潭城市圈)的互动,完全有可能成为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经济圈相呼应的都市圈;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大都市经济圈同样具有交通发达的优势及自身特色,如都市圈内的城市密集,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等。它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辐射力。

在西部,情况比较特殊。西部地域辽阔,或人口相对稀少(如西北),或山多地少交通不变(如西南),不利于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城市更多的是呈散点式的分布。比较而言,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大都市城市圈(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大都市经济圈(带)相对条件较好,具备了一定基础,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联系的密切,可以发挥区域性的带动辐射功能。此外,随着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加强,广西的北部湾城市圈也在加快形成。还有内蒙的呼、包、鄂城市圈,也具备了雏形。其他省份,从地理条件上和现有发展基础来看,很难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大都市经济圈,主要任务是以各自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其关联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在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过程中,政府究竟应该做那些事情,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何种功能?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涉及面广的问题。概括而言,我认为政府主要应该做好三件事:

第一,首要的是做好规划与引导。大都市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形成和空间分布的格局,归根结底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企业行为活动的结果;市场引导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决定城市的兴衰。政府只能是加强规划与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人为地限制企业的活动,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区位决策。政府的规划重点是投资环境规划和城市功能规划,而不是经济增长规划和产业结构规划。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城市功能规划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要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大都市经济圈内中心城市如何确定,一个中心还是两个中心,若是两个中心(例如北京和天津,广州和深圳,重庆和成都),它们之间应如何分工?二是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城市之间,以及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形成分工协作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规划来解决。

篇5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农民角色转变,社会保障机制

 

土地征用中的问题

土地征用过程中牵涉的利益主体很多,但其核心是政府与失地农民,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大都由二者引发。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滥用征地权,钻“公共利益”的漏洞

虽然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等都明确规定土地征用必需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但并未对公共利益做出界定,这就客观上给某些政府寻租和机会主义提供了过多的自由裁量空间,一些政府官员为了招商引资,扩大财政收入,突显个人政绩等滥用征地权,侵吞公共利益,这不仅有损失地农民的集体利益,更影响了我国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由于城市化推进,耕地年均减少1848万亩。目前,全国实际建设用地中,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已占约72%之多。“十一五”期间,预计每年被征地的农民达到300万。

2、收益分配有失公平,补偿形式单一

首先,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测算方法不够科学等诸多缺陷,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机制不健全。从横向看,各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差别很大,甚至出现同村的不同小组间的分配标准各异的现象;从纵向看,受益分配与权力层级成正比。据统计因土地用途变更增值的土地收益,政府大约得到60%~7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得到25%~30%,农民只得到5%~10%。其次,补偿形式单一,很多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只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方式,有损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目前郑州市农村土地征用人均获得补偿费为2万左右,仅可以维持农民家庭一般日常开支3~4年。在失地农民认为最好的征地补偿方式中,选择安排就业的站32%,选择一次性付给适当经济补偿的占24%,选择提供医疗,养老等方面社会保险的占21%,选择预留土地入股分红的占20%。可见,在整个收益分配中,大多数地方政府拒绝了具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众的参与,仅凭单方决策行事。

3、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第一,法律制度不健全,各地在具体执行中无法可依,只凭各自对政策的理解及当地的客观条件制定法规文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第二,这一问题的最致命因素是资金筹集困难。政府行为往往限于政策许诺,并未实现保障金的足额下拨,专款专用;许多村民委员会又因为收支预算难以平衡,集体经济实力偏弱,往往无力缴纳;至于失地农民,大多所获补偿有限,又缺乏对社会保障的正确认识,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社会保障的水平低,范围狭窄。社会保障机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培训制度等,失地农民作为农民和市民的过渡群体,本应享受与城市社会保障水平相当且兼容的安置补偿,但就目前来看,这些还远远不能实现。

(二)失地农民角色转变中的自身干扰因素

1、缺乏市场需要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再就业能力差

失地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素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匹配,在城市化未波及自身以前,他们都以种地为生,即使外出务工也只是从事缺乏技术含量的低端作业。

2、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理性消费观

⑴一部分得到较多补偿的失地农民“一夜暴富”后开始炫耀性的消费,这就存在着“二次返贫”的隐患。因此,如何帮助失地农民盘活补偿款,实现“钱生钱”,抑制其过度消费,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

⑵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其新的角色要求相冲突:大多数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价值理念及生活方式不能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同,这也需要政府及时加以心理疏导和救助。

二、土地征用问题的解决途径探讨

(一)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1.完善公共利益界定,把耕地保护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公共利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不确定性。论文大全,农民角色转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许多制度实例。国外对公共利益的界定主要分为列举式和概括式,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日本,后者为加拿大、美国等。采用概括式的国家一般把把公共利益的裁决权交给议会或法院,对“公共目的”、“公共使用”、“私人使用”等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有清晰说明,也很好的避免了因公之名的权力寻租。我国目前可以继续采用概括式,但要借鉴国外经验,杜绝概念上的外延。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的刚性规定下,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及预期规划制定合理的耕地警戒线,并严守不逾。论文大全,农民角色转变。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时,也应把此项工作的表现作为重要依据。

2.定位好政府角色,完善补偿收益分配制度

首先,政府既不享有土地所有权,也无使用权,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收益理应只归国家、集体和失地农民。其次,重新制定补偿标准,提高补偿收益。应合理估算土地被征用后的增值部分及土地的市场交易价格,以此为基础,结合现行法律政策规定给予农民高标准的补偿。再次,征地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鼓励其积极参与补偿方案的拟定,且征地结果要对农民公开。最后,加强对补偿款发放的监督和管理。更细致的讲,监督不仅针对补偿不问题,在整个土地征用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最有力的监督机制为第三方认证,即靠无利害关系的公众性、公益性组织去评判政府行为是否规范,这一制度很值得借鉴。

3. 建构科学的社会保障机制

①加快有关土地征用方面的立法,尤其是进一步规范全国各地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规文件,使法律法规更具可行性、易操作性。论文大全,农民角色转变。

②把社会保障方案的拟定纳入征地前的审查程序,并保证其科学性、可行性。论文大全,农民角色转变。在实施征地后,要严格按照之前的方案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安置,并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与相关利益群体友好协商,不断修正原有方案。论文大全,农民角色转变。

③确保充足的资金来源。论文大全,农民角色转变。保障基金应由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失地农民共同负担。政府要及时足额下拨补偿款,避免失地农民因所得补偿款太少而不愿缴纳保障金。还应加大对参保收益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失地农民的自愿参保率,扩充保障金。同时调整财政支出,加大支持力度。

④引入市场机制,创新保障模式。尤其是股份制,它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完全可以运用到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中来,使其持久分享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的收益。此外,还应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向农民传授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科学理财消费知识、创新经营知识等,帮助其接受新的价值观念。

4.建立专门机构,帮助其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

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不仅会遭受物质利益的损失,同时也经历着一次心理上的阵痛。因此,政府在完善保障机制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其精神的“补偿安置”,要对农民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最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帮助农民树立对未来新生活的信心,使其适应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学习新的生存技能、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唯此,失地农民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1]吴妍妍.关于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的论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周美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研究[J].理论界,2010(03)

[3]柴方胜.国外征地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