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术思想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医西医各自有其优点和不足。中医眼科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强,这恰好是西医的弱项,西医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却不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壮大自己,所以中西医互补尤显重要。李熊飞所主张的中西医互补是指在理论上融汇贯通,然后指导应用于临床,而不是拿一味中药和一种西药两下的凑合。当今之世,应掌握运用现代之先进医学理论和检查手段,以助祖国医学诊治之不足。例如:内障眼病,泛指水轮疾病,即包括发生于瞳神及后一切组织的病变,在临床上,这些内障眼病,除了视力改变,全身症状几乎没有,这又如何辨治?这时,我们必须通过检眼镜等,利用西医的内眼解剖名称协助诊断。例如视瞻昏渺,西医诊断为“中浆”或“中渗”,李熊飞根据眼底检查,辨证分为3型。水肿型:眼底见视网膜新鲜渗出、水肿,治以利水消肿,方用“中浆一号”,药为:白茅根20g,益母草20g,萹蓄15g,瞿麦15g,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该方实际为五苓散加白茅根、益母草、萹蓄、瞿麦,以利尿通水消肿,使水湿从小便出。血郁型:眼底见视充血,或黄斑区暗红,或有渗出物。此乃肝失调达,气滞血郁,雍遏目窍所致。治以行气活血,用“中浆二号”:当归20g,红花10g,丹参30g,前仁车前子10g,羊藿30g,赤小豆30g,首乌30g,益母草20g。考虑此型多为水肿转换而来,为功伐太过,而加羊藿、首乌,且剂量大,以扶正祛邪。肝肾不足型:眼底见视网膜色素沉着及陈旧病变,中心凹反光消失或不明显。此乃肝肾两亏,目失濡养所致。治以补益肝肾,方用“中浆三号”:生地黄、熟地黄、黄精、石斛、玉竹、桑椹、草决明、首乌、望月砂、夜明砂。该方着重补阴,望月砂、夜明砂为明目佳品。因此,李熊飞认为,对于一些眼底病,可以局部辨证为主,不必拘泥于悉证俱备。像上述3型,只要主症具备,根据眼底3项,即可辨证施治,而其疗效颇佳,这也是我们中医眼科发展的一个思路,值得探索。
善用寒凉不远温热
李熊飞老医师常言:“自古目病多火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属火热者十,“温邪上受”是指热性病的发病特点,即病位在上,目为清窍,居各窍之上,因而眼目为病多火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者寒之”。如病在气轮,常累肺卫,暴风客热、风栗、椒疮、金疳等,宜用桑菊银翘等清凉宣泄之品凉散之;病在风轮,属肝胆,多在气分,如聚星障、凝脂翳、“金井蓄脓”等,宜用苦寒泻火之剂,佐以疏风清热之品,药用龙胆草、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之辈。病在风轮,虽属肝胆,但也与心有关,因黄仁乃心血所营。若气营两燔,或血热妄行,如急性“瞳神紧小”及其所致的“金井蓄血”,则宜用清热凉血之剂,药用羚羊角、生地黄、丹皮牡丹皮、栀子之类。外眼热性病后期,见局部轻度充血,患眼干涩不适,则宜用滋阴生津之品,如桑椹子、女贞子之类。李老虽善用寒凉,但仍注重辨证,象真寒假热之眼病,红肿不甚,疼痛绵绵,羞明畏光,得温热则安,形寒肢冷,二便自调,或便稀溺清,口渴饮热,脉沉细微,苔薄白而润,此乃陈寒涸冷之证,虽属少见,亦不容忽视,麻黄、细辛、蔓荆、藁本、羌活、防风、川芎、白芷、附子之属,势在必用。某患者慢性角膜炎,观其处方,皆龙胆泻肝之类,李熊飞认为此乃苦寒伤正,寒邪凝滞之故,遂用四味大发散(麻黄绒、蔓荆、藳本、细辛、生姜),治之而愈。眼底病属水轮,他认为并非仅为肝肾所主,而应为五脏所主,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辨证时应以八纲为纲,五脏为目,刚举则目张。如出血性眼底病,部位则有表里之分,浅层者呈火焰状,深层者呈园点状或大片不规则状,用药则有轻重之分,治疗也有久暂之别;视网膜视神经炎多属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火;眼底渗出病变,多为寒湿阻滞,病多在脾,治宜健脾温阳,散寒利湿;而眼底退行性病变,则以肝肾虚位主,治宜根据气血阴阳分而治之。总之,李熊飞用药,对外眼病偏用寒凉,而内眼病应为温补为主,药宜缓进,不可大剂,同时应注意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变化,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精察局部重视整体
李熊飞老医师精于眼局部望诊,并注重眼与全身脏腑的关系。他认为眼睛虽小,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且“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眼睛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状况。一个合格的眼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否则,临证之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盲目被动之中,甚至误诊。1998年4月,患者王某,男,25岁,针眼反复发作年余,在本市多家医院切开排脓数次,诊断为针眼,而予清热祛风中药,皆桑菊银翘之类,点用抗生素眼药水,治疗10d,症状无缓解,静滴青霉素、氨卞青霉素,仍效果不佳。此次复发5d,查右眼上睑内眦局部红肿,脓点不显。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多渴喜饮,小便量多,查血糖升高,尿糖(+++),乃诊为“消渴病”,给予消渴方,数剂症减,再服针眼愈,未复方。此病案也就是多家医院诊治不细,只顾局部,而未考虑其多饮多渴、小便多等全身症状,一味祛风清热解毒,而未顾及阴虚津亏,其针眼之热,应为阴虚津亏之内热。由于李老问诊仔细,辨证精确,重视整体,该病才得以治愈。对于眼局部诊察,他有自己独特方法。如见患者两眦角有乳白色或灰白色分泌物,多患有沙眼或其它慢性结膜疾患。望白睛上的血管分布及距角膜缘的远近,可测知病的轻重。他认为,正常人的白睛上部有少许血管,弯曲向下伸延,末端有如纺倕,如果血管少,颜色鲜红,距角膜缘远者病轻,反之则病重。望角膜上有弧如老年环而浑浊蓝色者,主男子淋浊、妇女带下病。凡此种种,值得研究。李熊飞认为,在眼科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要重视手术。他博学多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治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发扬光大。
善用经方发扬光大
李熊飞老师精眼科,但对内、外、妇、儿也颇有研究,且求医者甚众。所以李老师许多药方宗于内科,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毫无偏见,对仲景方尤为推崇,因而善用经方,并将之发扬光大。(1)防己黄芪汤加味:由防己10g,黄芪30g,白术10g,甘草10g组成。功效: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主治暴盲(视网膜脱离),眼底网膜有水肿或网膜下积液者。该方原为风水表虚证而设,但治视网膜脱离,利水之力不足,临床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茯苓30g,前仁车前子20g,猪苓10g,党参30g,益母草10g,丹参20g。该方以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以党参、黄芪益气利水,白术、茯苓、前仁车前子、猪苓、益母草健脾利水消肿,水湿得去,视网膜脱离自平伏,共为臣药;网脱患者,多见脱离网膜血管屈膝爬行,易治瘀血,故以丹参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该药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网膜细胞功能恢复,共为佐药;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案1王某,男,35岁。主诉左眼视蒙6d,纳可,头晕,苔薄白,脉细数。视力右:1.5,左:1.0;视野左眼颞侧缺损约25~30°;眼压:左眼10.24mmHg,右眼18.89mmHg;查左眼底视网膜颞侧青灰色隆起约+2D,表面血管暗红色爬行。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脱离,嘱卧床休息,予上方6剂服用,自觉症状减轻,后再服20剂,自觉症状消失,各项复查正常。(2)越婢加半夏汤:由麻黄5g,生石膏30g,法半夏10g,生姜5g,大枣3枚组成。功效:辛凉宣泄,清肺泄热。主治原因不明之眼突症、白睛青蓝。该方麻黄为君,取其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苦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数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该方在《金匮要略》中原治饮热郁肺之咳喘,李老师据原文:“目如脱状”,而引治原因不明之眼突症,效若桴鼓。李老认为:白睛属肺,肺热亢盛,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至白睛青蓝或隆起眼突,故引用本方辛凉清肺。本方虽有麻黄之辛温,又以大寒之生石膏克制,使之清肺而不上火,故服用时,辨证准确后可较长时间服用。案2陈某,男,25岁,双眼胀突,畏光流泪,反复3年,伴口渴咽干。查:双眼白睛混赤,外眦部白睛紫蓝色隆起,苔黄,脉弦。诊断为白睛青蓝。予越婢加半夏汤5剂,症减;再服20剂而愈,至今未复发。(3)白头翁汤:由白头翁15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5g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方以白头翁清血分热毒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泻火为辅佐药;秦皮清肝经之热,李老认为凡眼目红痛,畏光流泪者,皆可加秦皮。在《金匮要略》中,本方虽为治厥阴热利方,患者有“热利下重”,“下利欲饮水”,但原因为“以有热故也”。天行赤眼暴翳为急性结角膜炎,实为肝经郁有邪热,加之外感时疫之邪,内外合邪所致。用本方清热解毒凉血,风重加金银花、、荆芥、防风之类祛风清热。局部出血则辅以丹皮牡丹皮、紫草凉血化瘀。本方以凉血为主,凉血易致血瘀,故临证视其是否有瘀血注意加减。案3刘某,女15岁,双眼红痛,畏光流泪10天,胶结,口苦咽干,便结;查苔黄脉弦数,白睛红赤浮肿,并见点片状溢血,黑睛星翳簇生,2%FL(+)。诊为天行赤眼暴翳。予本方加紫草10g,牡丹皮10g,柴胡10g,白蒺藜10g,5剂症减,10剂而愈。此外,尚有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诊治外障属风寒者,用金匮肾气丸专治肝肾阳虚之圆翳内障者,用桂枝茯苓丸治眼部瘀血证等,都是李老灵活运用经方之典范。
自创验方兼采众家
李熊飞老师治学,前承古人,后师今贤。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自创验方70个,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兹举代表方数例。(1)桑菊银翘蒲公英汤:由桑叶10g,10g,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30g,防己10g,黄芪30g,白术10g,甘草10g组成。功效:祛风清热解毒。主治针眼、掓疮、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胬肉攀睛、聚星障等属风热外侵者。本方以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桑叶、、蒲公英疏散上焦风热;佐以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清凉不伤脾胃,对眼科急性炎症性疾病均有良好效果。但对于伴有外感风寒或湿热初期者禁用。(2)扶正抗炎片:由黄芪40g,白术10g,枸杞20g,当归15g,生地黄20g,桑叶10g,10g,甘草5g,钩藤10g,僵蚕10g,蝉蜕6g组成。功效:补益气血,祛风清热。主治圆翳内障、绿风内障、胬肉攀睛、漏睛等各类手术后病人;或体虚,加之风热外侵的患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一方面患者术后损伤气血,故体质多虚;另一方面,术后病人多见畏光流泪、头目疼痛等外感风热症状。因此术后患者,证属气血虚弱,风热外侵。病性为虚实夹杂。遵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治则上,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法上应补益气血,祛风清热。故拟本方治疗,其中黄芪为君,补气固表;臣以当归、白术、枸杞补益气血;再佐以桑叶、、钩藤、蝉蜕、僵蚕祛风清热。全方补中有散,散中有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共成扶正祛邪之功。该方已制成片剂,并获1998年获衡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实验证明,该方能提高人体抗病免疫能力,消炎抗菌,减轻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注意事项:此方主要用于眼科手术后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对于体质较好的患者则应少用。(3)羚羊地黄汤:羚羊角3~5g,生地黄15g,白芍10g,牡丹皮10g,栀子10g,黄芩10g,龙胆草10g,桑白皮10g,金银花20g,蒲公英30g,茺蔚子10g,蔓荆子10g,甘草5g组成。煎法:羚羊角(另包)3~5g先煎0.5h,再加诸药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10min。功效: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主治瞳神紧小症。瞳神紧小症与西医学中的虹膜睫状体炎相似,本症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当,可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或眼球萎缩而失明。在中医五轮学说中,虹膜属黑睛,内应于肝。肝主升发疏泄,需有肾水的滋养,肺金的制约,脾土的培育,其一有失,则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经风热循经上攻头目而成本病。临床时需局部和全身症状参合分析,视病邪之属性,采取相应的治法。
杨慎;哲学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2-02
明代的杨慎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历代学者对杨慎学术上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就杨慎哲学思想方面研究甚少。直至20世纪80年代,四川召开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后,杨慎的哲学思想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陆复初198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杨慎是哲学家。自此对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才逐步走上轨道并迈向辉煌。
一、杨慎简介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直臣、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谪戍云南。投荒3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二岁。也被称为被流放终身的状元。明代著作最为丰富的大学者。其一生著述丰硕著作颇多,以文学见长,涉及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是一位对明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巴蜀文人,主要著作有《升庵集》。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对于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在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学者主要有:陆复初、林庆彰、丰家骅、张义德、陈德述、方陆等。
(一)杨慎哲学研究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一阶段:80年代初以前,主要研究见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
第二阶段: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其重要的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有:陆复初《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陆复初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由于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研究的比较少。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其重要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川丁《记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朱森薄《浅论杨慎与老庄》、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陈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1月第92期)、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求索》,2003年第3期)、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天中学刊》,2006年2月第21卷第1期)、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9卷第2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著作
1.杨慎对理学的批判、对程朱陆王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扬弃以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之后哲学思想的活跃、杨慎的“性情说”对王夫之“继善成性”说的启示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其著作主要有:陆复初的《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中的《杨升庵哲学》一节。
2.对杨慎的哲学思想精华进行了综述。其主要成果有:张义德的《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论太极、道、理”、“变化之道无处可逃”、“合性情论”、“格致物知新解”等几个方面。
3.从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等方面对杨慎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对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表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居渊在《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主要分别从“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的主题―走出理学,倡导汉学”、“尚博崇实的诠释经典原则”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的。
5.关于杨慎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嵇文甫在《王船山的学术渊源》(《王船山学术论丛》,三联书店1962年版)
6.究其水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杨慎在自然观方面水平低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那么在认识论方面,还是有高于其他唯物主义者的地方。”
7.对近年来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成果做研究综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等。这些综述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
从研究中借鉴资料看,研究杨慎哲学思想可借鉴引证的材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欠缺。杨慎身前并没有一本完整的哲学思想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大多分散于他的各种著选中。即使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本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专门的记录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加以提炼进一步整理杨慎的哲学思想;要扩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继续发掘新的材料。使之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二)杨慎的哲学思想定位
现在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杨慎哲学思想;第二,将杨慎哲学思想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如何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来印证杨慎的哲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有些学者将某一个未经印证的观点定位为独创性的杨慎哲学思想,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只有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是充分发挥求真务实的学风,做到实事求是,并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杨慎的哲学思想,才能正确定位杨慎哲学思想。
(三)杨慎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时,在用哲学角度研究杨慎哲学时,也应该注意杨慎哲学思想的本然性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杨慎哲学思想的内涵。
[1]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M].山东齐鲁书社,1982.
[3]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J].长沙:求索,2003.4.
[4]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16.(1).
《寂静的春天》不仅仅是对滥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的一种征讨,更多的是对人类环境知识短缺与对自然功利傲慢态度的一种深度揭示。在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背后,是意想不到的灾难正以人类所意识不到的方式悄然袭来,人类笼罩在危险之中却浑然不知。卡逊及其作品激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危机意识。《寂静的春天》已成为环境危机的象征。所谓的环境危机,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超出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非规范的污染排放超出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超常规的资源利用超出资源的自我循环路径,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紊乱,环境有序功能下降,资源利用难以为继,从而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2〕而当代环境危机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危害之深都当之无愧地属于超越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界限的全球性问题。卡逊警示人类正面临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危险境遇,准确地判断“一种全新的有毒物质、由氯化烃制成的有机农药正在污染着整个地球。”〔3〕402《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向普通民众播撒了环境意识的种子,延展了生态知识的影响与普及力度,引发了人们对破解环境危机的深层思考。她通过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新技术的使用,把生态学概念植入民众头脑中,将环境术语在内涵界定与外延运用上都有所拓展,使之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通过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环境。〔4〕178要解决环境问题,单纯凭科技很难根除,这是因为科学与技术充其量只不过是排解难题与达到目的的方法与途径而已,而背后更深层的则是“环境问题提出了基本的伦理学和哲学问题,它有关我们追求的目的。”〔5〕7《寂静的春天》蕴含着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伦理旨趣,代内各种生物与环境和谐共生与代际传承持续是其倡导的基本主张,体现公平正义的环境道德观念。卡逊旨在其观点在政治领域发挥影响从而促使政府出台对杀虫剂禁用或最大限定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类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命安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不仅在代内而且在代际都产生恶劣影响。在代内,公众使用杀虫剂首先应该而且必需获得知情权。公众要对杀虫剂的负面及潜在危险知情,而不仅仅是其对抗所谓的“害虫”的短期功效与有限范围。公众不知情的原因有:一是杀虫剂的生产厂家与相关获利化学集团,由于“利益”问题它们故意隐瞒或者根本没有做过相关调查;二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不负责任。由于奉行的是经济线性增长理念与单纯以经济效率作为衡定政绩的标尺使得政府醉心于经济增益而对生态环境疏于关注或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三是由于所谓的“权威专家集团”的评裁制度。专家们往往凭借已有经验坐而论道而非实地调研与考查,精通于各自领域内的相关知识而对超出其专业范围的问题茫然不知,断裂的、局部的、范围有限的术业专攻使整体效应往往被忽视乃至遮蔽。在代际,仅从人类这个物种进行考量,人类对于新化学物质的适应从时间而言需要跨越或牺牲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许多尚未出生的婴儿其在胚胎生长发育阶段便遭受到了来自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间接污染,其毒性长期储存于体内且代代相传,使世世代代饱尝毒害之苦而未明灾害成因。况且由于环境严重恶化使人类后代被剥夺或丧失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从其它物种方面进行评价时,我们对当前所谓的“危险物”进行灭绝性毒杀,殊不知许多害虫由于适者生存原理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其周期大大短于人类研制毒药的周期,“虫药大战”的最终胜利者尚未可知,而许多益虫却是这场战争的无辜受害者或致使其濒临长久灭绝的境地,导致生物与物种多样性的锐减,许多生物由于没有天敌过多繁殖导致整体灭绝灾难,这对生物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过失。总之,卡逊警示,人类统治与控制自然的日益增长的能力是一柄双刃剑,人类需要一种“谦卑意识”和一种强调“与其它生物共享地球”的伦理。〔6〕98卡逊在其作品中不仅揭示人类的幸福正受到威胁,而且揭示地球上的其它有生命的同伴的福利也受到了威胁,提出用生物方式代替化学方式对昆虫加以控制,并力挺公平正义持续的环境道德理念在日趋理性化与高度技术化的文化设计中以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解理想中的重要作用与不可或缺,故美国生态伦理史学家纳什坦言,卡逊不仅是为自然请命的勇往直前的无畏战士,也是竭其所能旨在促进人与环境间建立新道德关系的伦理先锋。“在促使60年代的美国公众了解生态世界观的基础及其伦理意蕴方面,卡逊可谓独领。”〔6〕100
二、整体主义认知与生态思维方式
《寂静的春天》警示人类,必须从认识论和思维观维度进行彻底反省,自觉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主义认知与整体主义和谐的生态思维方式。
1.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主义认知《寂静的春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指出化学农药危害,而且还在于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人与自然关系。是依据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征服改造,还是以自然之子身份与万物和谐相处。该书引言援引怀特的警句可以窥见卡逊见解。“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1〕引言2视人类利益至上并奉之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必然导致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必然是培根所倡导的命令与烤问,但人首先是自然之子,是自然孕育与滋养了人类而不是相反。为了更好地栖息于地球,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仅仅关注人的利益必将自然视为公用资源库而加以肆意开采与随意利用,这不仅会造成自然面貌的千疮百孔,难以在有限阈值内自我净化,而且也会造成可供人类使用资源与能源的告磬,最终危及人类利益。使人与自然及其关系陷入两难境地。这源于受知识所限人类有可能认识与掌控人与自然的短期、局部、肤浅利益而对其长远、整体、深层利益前瞻不足或判断失误;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非单纯、贫乏、线性工具关系,而是繁复、丰富、非线性多维关系。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能只考虑自然眼下是否对人类有利益,更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多面的、丰富的关系。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7〕但源于洪荒原始年月流行于全球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征服与控制,并非保护与和谐相处。从某种程度而言,所谓文明史实际是一幅征服与改造自然的历史画卷。在原始“采狩文明”阶段,由于人类的存活要依赖于自然的天然赏赐与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对自然产生深深敬意,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物种以及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人作为自然之子整体敬畏自然而不得不顺应自然融于自然之中;随着知识的增长与欲望的增加,人类不再满足于依附自然的天然成果,钻燧取火与打击石器并烤煮食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同时也是向自然挑战的宣言书。“工商文明”始于剥削别人的剩余劳动,劳动成为文明扩大成果与范围的重要手段与基本方法。剥削加重了对自然的盲目掠夺;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与资本全球化的运转以及“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等理念彪柄从实践与理论方面完成了所谓的“人为自然立法”,从而使人仰仗理性思考与科学技术高于自然其它物种并独立于自然俨然成为了自然主人,文明领域的扩展暗示了天然自然地盘的缩减。但卡逊却对此有另一番别致的解读:由于地球动植物自然形态与生活习性的形成很大程度皆可归之于环境塑造使然,故而地球生命史可称之谓“生物—环境”相互促进史,但就其整体进程而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占据主导地位与绝对优势。这种形势的转变发生在人类的出现以及工商文明的兴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无论是数量、还是程度以及破坏性上都超过以往的总和并使之发生质变。“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1〕4空气、土地、河流、大海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须臾离不开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如果受到污染与致命威胁,人类也一定不能幸免。为摆脱窘境与扭转困局,人类也积极努力试图通过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来实现其目的与理想,但收效与预期总有一段差距,局部好转整体恶化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这说明要从根本上剔除与解决此问题绝不是器物层面可达到的,只有实现形上层面即在哲学认识方式上发生根本变革,树立自然有机整体的观念,实现由控制自然向顺应自然观念的转换。当然,这种顺应自然也不是回归到原始的顶礼膜拜、无所作为之状态,而是对改造与征服自然的积极扬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辩证回归。“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1〕263当自然以其内在方式运行与发生功效时,人类由于认识失误和知识欠缺,在利用已有科学知识与傲慢偏见态度对付自然物种之时,意想不到的对己不利效果竟接踵而至,自己释放的“潘多拉魔盒”达到不能控制地步,这不得不归咎于人类对自然认知方式的偏离甚至错位,卡逊的以生态链为纽带的人与其它物种和环境的整体主义认知方式为人类在处理与判断人与自然关系时提供一种文明理性的科学认知与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2.整体主义和谐的生态思维方式《寂静的春天》无论是单篇的内容阐释,还是章节之间谋篇布局,都呈现作者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观”。这也是全书逻辑展开的特色之一。卡逊以“杀虫剂”为切入点,全方位展示化学药品对水、土壤、大气、植被、动物、人的恶劣影响,得出了在以自然生物链中的爆发递增谱系中,“往往解决了一个明显的小问题,而随之产生了另一个疑难的大问题”〔1〕42,由此得出“在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1〕44之结论。她亲切地称水、土壤与植物组成的联合体为“地球的绿色斗篷”,并警示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都是占据生物圈“生命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绿色植物与大地之间、植物际间、而且植物与动物间、动物际间、动植物与人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当人类因进行人工改造而对天色风景惨重破坏时,卡逊震恸至及。自然风景的浑然天成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产物,无论是从时间之维考虑其历史价值,还是从空间之维言说其内在价值都值得倍加珍视,可自然杰作“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如同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为什么大地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应该保持它的完整性。然而现在,书本打开在那儿,却没有人去读。”〔1〕54因为若不是置身于自然之中而情感与之相融的情境下,对其态度只能是熟视无睹或漠然视之,即使想解读自然但却不按其自有规律思维实践,其结果只能是使之以异化面貌出现或根本解读不懂。在野草与土壤之关系问题上,卡逊的见解为两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互惠互利。野生植物既需依赖土壤而生存,土壤为其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与能量补给,同时野生植物也能涵养水源、使土壤免于暴风雨侵袭而沙化、盐碱化乃至过度流失,况且大部分野生植物死亡后其残骸以某种物质形式归于土壤也能补充提高土壤肥力。在溯追环境污染而致的各种病症表现与杀虫剂之内在连锁关系时,卡逊以生态学专业知识反问权威专业人士与多数以文化属性与社会存在特质自居而不愿承认其首先是自然之子和其它物种一样具有生物存在的人“现在这一污染已彻底地遍布于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够逃脱污染吗?”〔1〕163对人体内部生态学世界的细致描绘也展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卡逊的洞见是:一些初看起来往往是互不相干的病源与后果之间,经过细致探索与缜密分析,却总能得出因果勾连。因为病源经常隐匿在离身体初损很远的部位。人体系统中一个微小要素甚至在分子层面上的异常或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组织与功能的正常运行与发挥。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如此的神秘精妙以至于疾病因果之间的联系也不是轻易而举就能洞悉,这种表现往往时空脱节、假象连连,唯有深入其内在机理,体查其相互关联,并置身于其外的宏阔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穿透层层迷雾,揭开现象一窥本质。故而“为了发现发病与死亡的原因,要将许多看来似乎孤立的、相互无关的事实耐心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事实是通过在广阔的、相互无关的许多领域中进行非常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取得的。”〔1〕164总之,卡逊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观意在告诫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应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成为一切行为、政策和发展模式的最终判断标准。”〔8〕唯其如此,生态系统的有序完整与健康运行才有保障,人类的长久生存与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三、生物技术优先与绿色发展道路
《寂静的春天》警示人类,必须从技术观和发展观维度进行彻底反省,自觉提升生物技术优先的全新技术理念与经济环境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1.生物控制优先的全新技术理念在人工化学控制技术与生物控制技术方面,卡逊钟情于后者。生物控制技术实施的前提与基础需对地质进化史、生物种群存在史、人类生活史进行必要考察与深入研习。通过地质进化史的回顾可以知晓特定环境的过去存在形态、目前所处状态与将来可能发展动态;通过生物种群存在史的考察旨在对其生活习性、兴衰条件、独特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人类生活史的梳理目的在于从整体全局进行反思与考量,规避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其它生物尽可能地共享地球。虽然人类运用其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在实验室内人工制造出诸多对付依其喜恶划分的“有害”动植物的技术方法,但其效果需要在反复的“虫技大战”中才能确定,多数功效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故而卡逊推崇英国生态学家查理•爱登的睿智前瞻:“我们需要关于动物繁殖和它们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这样做将可以促使建立稳定的平衡,并且封锁住虫灾爆发的力量和新的入侵。”〔1〕10人工化学控制方法的局限或不足也为寻找生物控制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首先,任何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9〕,在生态位上重要衡定指标是食物数量、气候变化、天气情况、天敌存在以及与之进行生存竞争的生物。依此而论,化学控制方法可能针对个别物种和特殊个体成效显著,但却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影响未必能如发明者或使用者所愿。其次,在生态学上真正控制昆虫繁衍生殖的关键条件是“环境防御”。其伴随生命存在始终,某些物种的环境防御一旦减弱或消失,其繁衍便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攀升,故而人类应以此为突破口对物种种群进行研究与控制。再次,化学控制方法所耗费用也正在逐年递增,由于生物适应环境与药效能力增强,发明者只能根据现有情境进行研究而无法做出前瞻性预判,大量储存药品更是无稽之谈。若人类还倾情于技术理性与化学制造而一意孤行,其过程与结局正如卡逊确信布朗博士的描述:“人类正行驶在‘一个单行道’上,没有人知道这条街有多长;如果在我们到达这一死胡同的终点前还没有控制住带病昆虫的话,我们的处境确实就很悬了。”〔1〕238最后,由于昆虫适者生存以及抗药性的增强,人类在用化学药物控制昆虫的循环中实际是在上演加缪笔下西绪弗斯向山顶推石的徒劳荒谬闹剧。鉴于此,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生物之理在物种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研究中下功夫,而不是花费不必要的精力放于自啻高明实际得不偿失的化学暴力控制上来,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谨慎,对待任何生命都需心怀敬畏。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者更需有一种高度理智作风与高尚道德情怀,决策制定与执行者需要有一种前瞻全局视域与长远整体旨趣。在此,卡逊援引布里吉博士的话语可以与人类共勉:“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1〕242-243虽然化学控制与生物控制是人类对付生物物种的两种方法与途径,但两者最终目的与效果却大相庭径。化学控制方法旨在彰显人类力量的强大和工具理性的威力,是人类控制自然、做大自然主人意识的产物,其实质在于按照人类或少数统治者的意愿来自行决定生物的存亡与安排世界图景与秩序。生物控制旨在全面而非片面理解整全的人的性质,不是把人类置于自然之上或之外而是将其融于自然之中,是人类与其它物种与生命共同分享地球、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产物,是基于了解自然、尊重生命基础上的因势利导,其实质在于揭示人既是自然之子,源于自然,同时又与其它物种不同,具有社会属性与文化意蕴,能够自觉遵循并顺应自然而不是出于本能或自为。生物控制方法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演进的新型发展观。生物控制方法较之于化学控制方法有其自身固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生物控制方法是建基在对物种种群全面了解与准确把握之上,利用生物学原理从各个环节着手操作,可以起到毕其功于一役之功效。其次,生物控制方法旨在寻求与物种种群相对应的自然存在物,不会破坏自然的动态生态平衡,也不会对其它物种乃至人类产生相关毒副作用。最后,生物控制方法廉价便宜,可以永久做为经验使后代深受其惠,而不必为频繁更换而惧资金空耗之忧烦。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07-01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 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蕴涵于数学知识中,又相对超脱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数学思想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我们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就是“人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的高层次的理解,还应包括关于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以及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任何一个数学分支理论的建立,都是数学思想的应用与体现。数学思想是内隐的,而数学方法是外显的,数学思想比数学方法更深刻,更抽象地反映了数学对象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数学是逐层抽象的,数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具有过程性和层次性特点,层次越低操作性越强。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的指导思想是把问题化归为能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强调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强调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
二、教师应如何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 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是融合在数学知识、方法之中的,所以采用渗透方式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密切结合教材,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再现有关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地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2.渐进性原则: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须结合两个实际,即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同的教材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要讲究层次,不能超越,要反复多次,小步地渐进。
3.发展性原则:用渗透方式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开始时起点要低,但“低”是为了“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学会”并“会学”,在思维素质方面有所发展。
4.参与原则:所谓参与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遵循认识规律,运用他们自己的器官,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去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
四、如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 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 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分析,探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论证大与小的教育统一、知与行的教育统一、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主攻与开放的教育统一,是适应全面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日益引起公众关注,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与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与时代道德精神存在着脱节,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脱节。本文着力从四个方面人手,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小节”着手,探究大与小的教育统一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目标定位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差异。这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鲜了,甚至于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其实,他们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现形式,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就会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态,“大题小作”,从“小节”着手,结合时代精神要求,从小事凡事做起,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教育、坦率教育、敬业教育,比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以义求利等这些与时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审美标准下的教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着眼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人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大与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务实,探究知与行的教育统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向大学生施加精神影响,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改变其行为的过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则是“师教生学”的单方主体模式,对学生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出现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摆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请出来,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道德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二是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置推到主动实践道德的主置上来,由认知到践行。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另外,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载体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变说教式教育为情感式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学生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第一,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而实践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多与大学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之对其产生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人格。
第三,德育与“心育”相交融。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设“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全员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相统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大学生品德纪律及生活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则,营造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