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术思想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中医西医各自有其优点和不足。中医眼科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强,这恰好是西医的弱项,西医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却不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壮大自己,所以中西医互补尤显重要。李熊飞所主张的中西医互补是指在理论上融汇贯通,然后指导应用于临床,而不是拿一味中药和一种西药两下的凑合。当今之世,应掌握运用现代之先进医学理论和检查手段,以助祖国医学诊治之不足。例如:内障眼病,泛指水轮疾病,即包括发生于瞳神及后一切组织的病变,在临床上,这些内障眼病,除了视力改变,全身症状几乎没有,这又如何辨治?这时,我们必须通过检眼镜等,利用西医的内眼解剖名称协助诊断。例如视瞻昏渺,西医诊断为“中浆”或“中渗”,李熊飞根据眼底检查,辨证分为3型。水肿型:眼底见视网膜新鲜渗出、水肿,治以利水消肿,方用“中浆一号”,药为:白茅根20g,益母草20g,萹蓄15g,瞿麦15g,桂枝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该方实际为五苓散加白茅根、益母草、萹蓄、瞿麦,以利尿通水消肿,使水湿从小便出。血郁型:眼底见视充血,或黄斑区暗红,或有渗出物。此乃肝失调达,气滞血郁,雍遏目窍所致。治以行气活血,用“中浆二号”:当归20g,红花10g,丹参30g,前仁车前子10g,羊藿30g,赤小豆30g,首乌30g,益母草20g。考虑此型多为水肿转换而来,为功伐太过,而加羊藿、首乌,且剂量大,以扶正祛邪。肝肾不足型:眼底见视网膜色素沉着及陈旧病变,中心凹反光消失或不明显。此乃肝肾两亏,目失濡养所致。治以补益肝肾,方用“中浆三号”:生地黄、熟地黄、黄精、石斛、玉竹、桑椹、草决明、首乌、望月砂、夜明砂。该方着重补阴,望月砂、夜明砂为明目佳品。因此,李熊飞认为,对于一些眼底病,可以局部辨证为主,不必拘泥于悉证俱备。像上述3型,只要主症具备,根据眼底3项,即可辨证施治,而其疗效颇佳,这也是我们中医眼科发展的一个思路,值得探索。
善用寒凉不远温热
李熊飞老医师常言:“自古目病多火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属火热者十,“温邪上受”是指热性病的发病特点,即病位在上,目为清窍,居各窍之上,因而眼目为病多火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者寒之”。如病在气轮,常累肺卫,暴风客热、风栗、椒疮、金疳等,宜用桑菊银翘等清凉宣泄之品凉散之;病在风轮,属肝胆,多在气分,如聚星障、凝脂翳、“金井蓄脓”等,宜用苦寒泻火之剂,佐以疏风清热之品,药用龙胆草、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之辈。病在风轮,虽属肝胆,但也与心有关,因黄仁乃心血所营。若气营两燔,或血热妄行,如急性“瞳神紧小”及其所致的“金井蓄血”,则宜用清热凉血之剂,药用羚羊角、生地黄、丹皮牡丹皮、栀子之类。外眼热性病后期,见局部轻度充血,患眼干涩不适,则宜用滋阴生津之品,如桑椹子、女贞子之类。李老虽善用寒凉,但仍注重辨证,象真寒假热之眼病,红肿不甚,疼痛绵绵,羞明畏光,得温热则安,形寒肢冷,二便自调,或便稀溺清,口渴饮热,脉沉细微,苔薄白而润,此乃陈寒涸冷之证,虽属少见,亦不容忽视,麻黄、细辛、蔓荆、藁本、羌活、防风、川芎、白芷、附子之属,势在必用。某患者慢性角膜炎,观其处方,皆龙胆泻肝之类,李熊飞认为此乃苦寒伤正,寒邪凝滞之故,遂用四味大发散(麻黄绒、蔓荆、藳本、细辛、生姜),治之而愈。眼底病属水轮,他认为并非仅为肝肾所主,而应为五脏所主,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辨证时应以八纲为纲,五脏为目,刚举则目张。如出血性眼底病,部位则有表里之分,浅层者呈火焰状,深层者呈园点状或大片不规则状,用药则有轻重之分,治疗也有久暂之别;视网膜视神经炎多属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火;眼底渗出病变,多为寒湿阻滞,病多在脾,治宜健脾温阳,散寒利湿;而眼底退行性病变,则以肝肾虚位主,治宜根据气血阴阳分而治之。总之,李熊飞用药,对外眼病偏用寒凉,而内眼病应为温补为主,药宜缓进,不可大剂,同时应注意全身和局部的病情变化,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精察局部重视整体
李熊飞老医师精于眼局部望诊,并注重眼与全身脏腑的关系。他认为眼睛虽小,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且“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眼睛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状况。一个合格的眼科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否则,临证之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盲目被动之中,甚至误诊。1998年4月,患者王某,男,25岁,针眼反复发作年余,在本市多家医院切开排脓数次,诊断为针眼,而予清热祛风中药,皆桑菊银翘之类,点用抗生素眼药水,治疗10d,症状无缓解,静滴青霉素、氨卞青霉素,仍效果不佳。此次复发5d,查右眼上睑内眦局部红肿,脓点不显。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多渴喜饮,小便量多,查血糖升高,尿糖(+++),乃诊为“消渴病”,给予消渴方,数剂症减,再服针眼愈,未复方。此病案也就是多家医院诊治不细,只顾局部,而未考虑其多饮多渴、小便多等全身症状,一味祛风清热解毒,而未顾及阴虚津亏,其针眼之热,应为阴虚津亏之内热。由于李老问诊仔细,辨证精确,重视整体,该病才得以治愈。对于眼局部诊察,他有自己独特方法。如见患者两眦角有乳白色或灰白色分泌物,多患有沙眼或其它慢性结膜疾患。望白睛上的血管分布及距角膜缘的远近,可测知病的轻重。他认为,正常人的白睛上部有少许血管,弯曲向下伸延,末端有如纺倕,如果血管少,颜色鲜红,距角膜缘远者病轻,反之则病重。望角膜上有弧如老年环而浑浊蓝色者,主男子淋浊、妇女带下病。凡此种种,值得研究。李熊飞认为,在眼科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要重视手术。他博学多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治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发扬光大。
善用经方发扬光大
李熊飞老师精眼科,但对内、外、妇、儿也颇有研究,且求医者甚众。所以李老师许多药方宗于内科,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毫无偏见,对仲景方尤为推崇,因而善用经方,并将之发扬光大。(1)防己黄芪汤加味:由防己10g,黄芪30g,白术10g,甘草10g组成。功效: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主治暴盲(视网膜脱离),眼底网膜有水肿或网膜下积液者。该方原为风水表虚证而设,但治视网膜脱离,利水之力不足,临床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茯苓30g,前仁车前子20g,猪苓10g,党参30g,益母草10g,丹参20g。该方以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祛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以党参、黄芪益气利水,白术、茯苓、前仁车前子、猪苓、益母草健脾利水消肿,水湿得去,视网膜脱离自平伏,共为臣药;网脱患者,多见脱离网膜血管屈膝爬行,易治瘀血,故以丹参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该药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网膜细胞功能恢复,共为佐药;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案1王某,男,35岁。主诉左眼视蒙6d,纳可,头晕,苔薄白,脉细数。视力右:1.5,左:1.0;视野左眼颞侧缺损约25~30°;眼压:左眼10.24mmHg,右眼18.89mmHg;查左眼底视网膜颞侧青灰色隆起约+2D,表面血管暗红色爬行。诊断为左眼视网膜脱离,嘱卧床休息,予上方6剂服用,自觉症状减轻,后再服20剂,自觉症状消失,各项复查正常。(2)越婢加半夏汤:由麻黄5g,生石膏30g,法半夏10g,生姜5g,大枣3枚组成。功效:辛凉宣泄,清肺泄热。主治原因不明之眼突症、白睛青蓝。该方麻黄为君,取其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苦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数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该方在《金匮要略》中原治饮热郁肺之咳喘,李老师据原文:“目如脱状”,而引治原因不明之眼突症,效若桴鼓。李老认为:白睛属肺,肺热亢盛,煎熬阴血,气血瘀阻而至白睛青蓝或隆起眼突,故引用本方辛凉清肺。本方虽有麻黄之辛温,又以大寒之生石膏克制,使之清肺而不上火,故服用时,辨证准确后可较长时间服用。案2陈某,男,25岁,双眼胀突,畏光流泪,反复3年,伴口渴咽干。查:双眼白睛混赤,外眦部白睛紫蓝色隆起,苔黄,脉弦。诊断为白睛青蓝。予越婢加半夏汤5剂,症减;再服20剂而愈,至今未复发。(3)白头翁汤:由白头翁15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5g组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暴风客热,天行赤眼。方以白头翁清血分热毒为君药;黄连、黄柏清热泻火为辅佐药;秦皮清肝经之热,李老认为凡眼目红痛,畏光流泪者,皆可加秦皮。在《金匮要略》中,本方虽为治厥阴热利方,患者有“热利下重”,“下利欲饮水”,但原因为“以有热故也”。天行赤眼暴翳为急性结角膜炎,实为肝经郁有邪热,加之外感时疫之邪,内外合邪所致。用本方清热解毒凉血,风重加金银花、、荆芥、防风之类祛风清热。局部出血则辅以丹皮牡丹皮、紫草凉血化瘀。本方以凉血为主,凉血易致血瘀,故临证视其是否有瘀血注意加减。案3刘某,女15岁,双眼红痛,畏光流泪10天,胶结,口苦咽干,便结;查苔黄脉弦数,白睛红赤浮肿,并见点片状溢血,黑睛星翳簇生,2%FL(+)。诊为天行赤眼暴翳。予本方加紫草10g,牡丹皮10g,柴胡10g,白蒺藜10g,5剂症减,10剂而愈。此外,尚有用小青龙汤加石膏诊治外障属风寒者,用金匮肾气丸专治肝肾阳虚之圆翳内障者,用桂枝茯苓丸治眼部瘀血证等,都是李老灵活运用经方之典范。
自创验方兼采众家
李熊飞老师治学,前承古人,后师今贤。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自创验方70个,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兹举代表方数例。(1)桑菊银翘蒲公英汤:由桑叶10g,10g,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30g,防己10g,黄芪30g,白术10g,甘草10g组成。功效:祛风清热解毒。主治针眼、掓疮、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胬肉攀睛、聚星障等属风热外侵者。本方以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桑叶、、蒲公英疏散上焦风热;佐以黄芪、白术益气健脾,清凉不伤脾胃,对眼科急性炎症性疾病均有良好效果。但对于伴有外感风寒或湿热初期者禁用。(2)扶正抗炎片:由黄芪40g,白术10g,枸杞20g,当归15g,生地黄20g,桑叶10g,10g,甘草5g,钩藤10g,僵蚕10g,蝉蜕6g组成。功效:补益气血,祛风清热。主治圆翳内障、绿风内障、胬肉攀睛、漏睛等各类手术后病人;或体虚,加之风热外侵的患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一方面患者术后损伤气血,故体质多虚;另一方面,术后病人多见畏光流泪、头目疼痛等外感风热症状。因此术后患者,证属气血虚弱,风热外侵。病性为虚实夹杂。遵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治则上,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法上应补益气血,祛风清热。故拟本方治疗,其中黄芪为君,补气固表;臣以当归、白术、枸杞补益气血;再佐以桑叶、、钩藤、蝉蜕、僵蚕祛风清热。全方补中有散,散中有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共成扶正祛邪之功。该方已制成片剂,并获1998年获衡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实验证明,该方能提高人体抗病免疫能力,消炎抗菌,减轻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注意事项:此方主要用于眼科手术后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对于体质较好的患者则应少用。(3)羚羊地黄汤:羚羊角3~5g,生地黄15g,白芍10g,牡丹皮10g,栀子10g,黄芩10g,龙胆草10g,桑白皮10g,金银花20g,蒲公英30g,茺蔚子10g,蔓荆子10g,甘草5g组成。煎法:羚羊角(另包)3~5g先煎0.5h,再加诸药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10min。功效:清肝利胆,清热解毒。主治瞳神紧小症。瞳神紧小症与西医学中的虹膜睫状体炎相似,本症病因复杂,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当,可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或眼球萎缩而失明。在中医五轮学说中,虹膜属黑睛,内应于肝。肝主升发疏泄,需有肾水的滋养,肺金的制约,脾土的培育,其一有失,则肝木失其条达之性,肝经风热循经上攻头目而成本病。临床时需局部和全身症状参合分析,视病邪之属性,采取相应的治法。
杨慎;哲学思想;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42-02
明代的杨慎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历代学者对杨慎学术上的研究都比较多,但是就杨慎哲学思想方面研究甚少。直至20世纪80年代,四川召开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后,杨慎的哲学思想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陆复初1980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文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杨慎是哲学家。自此对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才逐步走上轨道并迈向辉煌。
一、杨慎简介
杨慎(1488~159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直臣、学者、文学家。四川新都人,生于明弘治元年,正德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时谪戍云南。投荒3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享年七十二岁。也被称为被流放终身的状元。明代著作最为丰富的大学者。其一生著述丰硕著作颇多,以文学见长,涉及经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和民俗文艺。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是一位对明清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巴蜀文人,主要著作有《升庵集》。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概况
对于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30年来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也取得了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在杨慎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学者主要有:陆复初、林庆彰、丰家骅、张义德、陈德述、方陆等。
(一)杨慎哲学研究分期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一阶段:80年代初以前,主要研究见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等著作。
第二阶段: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其重要的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有:陆复初《杨慎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研究》(《光明日报》,1980年6月26日)、陆复初专著《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由于这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研究的比较少。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其重要学者及其重要论文、专著: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川丁《记杨升庵学术思想讨论会》、朱森薄《浅论杨慎与老庄》、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陈居渊《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学术界》,2002年1月第92期)、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求索》,2003年第3期)、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天中学刊》,2006年2月第21卷第1期)、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月第36卷第2期)、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9卷第2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对杨慎的哲学思想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辉煌时期。
(二)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其著作
1.杨慎对理学的批判、对程朱陆王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扬弃以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之后哲学思想的活跃、杨慎的“性情说”对王夫之“继善成性”说的启示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其著作主要有:陆复初的《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中的《杨升庵哲学》一节。
2.对杨慎的哲学思想精华进行了综述。其主要成果有:张义德的《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版》)。“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论太极、道、理”、“变化之道无处可逃”、“合性情论”、“格致物知新解”等几个方面。
3.从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等方面对杨慎哲学思想进行阐释分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德述《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84年第1期)、葛荣晋《杨慎哲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贾顺先.方陆《独具新风的思想家―杨慎》(《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贾顺先《杨慎的“求实”哲学》(《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贾顺先《杨慎反对“空谈”主张“求实”的思想与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张祖涌《论杨升庵哲学思想》(《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丰家骅《杨慎的哲学思想》(《杨慎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4.对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表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陈居渊在《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主要分别从“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的主题―走出理学,倡导汉学”、“尚博崇实的诠释经典原则”等四个方面来阐述的。
5.关于杨慎学术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嵇文甫在《王船山的学术渊源》(《王船山学术论丛》,三联书店1962年版)
6.究其水平,张义德《杨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则认为:“杨慎在自然观方面水平低于同时代的唯物主义者,那么在认识论方面,还是有高于其他唯物主义者的地方。”
7.对近年来杨慎哲学思想研究成果做研究综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高小慧《杨慎研究综述(上)》、白建忠.孙俊杰《百年来杨慎研究综述》、杨钊《近三十年来杨慎研究述评》等。这些综述基本上大同小异。
三、杨慎哲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杨慎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
从研究中借鉴资料看,研究杨慎哲学思想可借鉴引证的材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欠缺。杨慎身前并没有一本完整的哲学思想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大多分散于他的各种著选中。即使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本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专门的记录杨慎哲学思想的专著。因此笔者认为,在不断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加以提炼进一步整理杨慎的哲学思想;要扩宽杨慎哲学思想研究的领域,继续发掘新的材料。使之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一个系统。
(二)杨慎的哲学思想定位
现在对杨慎哲学思想研究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现成的教科书体系框架出发,按照这种体系来建构杨慎哲学思想;第二,将杨慎哲学思想变成了现有理论范畴、概念的印证材料。因此如何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来印证杨慎的哲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有些学者将某一个未经印证的观点定位为独创性的杨慎哲学思想,这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只有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是充分发挥求真务实的学风,做到实事求是,并从杨慎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高度来研究杨慎的哲学思想,才能正确定位杨慎哲学思想。
(三)杨慎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在研究杨慎哲学思想时,在用哲学角度研究杨慎哲学时,也应该注意杨慎哲学思想的本然性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杨慎哲学思想的内涵。
[1]陆复初.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哲人―论杨升庵及其思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张义德杨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论续编(四)[M].山东齐鲁书社,1982.
[3]雷磊.20世纪杨慎研究述评[J].长沙:求索,2003.4.
[4]俞润生.简评〈杨慎评传〉[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16.(1).
《寂静的春天》不仅仅是对滥用杀虫剂等化学药品的一种征讨,更多的是对人类环境知识短缺与对自然功利傲慢态度的一种深度揭示。在人类无视自然规律背后,是意想不到的灾难正以人类所意识不到的方式悄然袭来,人类笼罩在危险之中却浑然不知。卡逊及其作品激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危机意识。《寂静的春天》已成为环境危机的象征。所谓的环境危机,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超出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非规范的污染排放超出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超常规的资源利用超出资源的自我循环路径,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紊乱,环境有序功能下降,资源利用难以为继,从而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2〕而当代环境危机规模之大、影响之远、危害之深都当之无愧地属于超越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界限的全球性问题。卡逊警示人类正面临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危险境遇,准确地判断“一种全新的有毒物质、由氯化烃制成的有机农药正在污染着整个地球。”〔3〕402《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向普通民众播撒了环境意识的种子,延展了生态知识的影响与普及力度,引发了人们对破解环境危机的深层思考。她通过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新技术的使用,把生态学概念植入民众头脑中,将环境术语在内涵界定与外延运用上都有所拓展,使之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通过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文化环境。〔4〕178要解决环境问题,单纯凭科技很难根除,这是因为科学与技术充其量只不过是排解难题与达到目的的方法与途径而已,而背后更深层的则是“环境问题提出了基本的伦理学和哲学问题,它有关我们追求的目的。”〔5〕7《寂静的春天》蕴含着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伦理旨趣,代内各种生物与环境和谐共生与代际传承持续是其倡导的基本主张,体现公平正义的环境道德观念。卡逊旨在其观点在政治领域发挥影响从而促使政府出台对杀虫剂禁用或最大限定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类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命安全。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不仅在代内而且在代际都产生恶劣影响。在代内,公众使用杀虫剂首先应该而且必需获得知情权。公众要对杀虫剂的负面及潜在危险知情,而不仅仅是其对抗所谓的“害虫”的短期功效与有限范围。公众不知情的原因有:一是杀虫剂的生产厂家与相关获利化学集团,由于“利益”问题它们故意隐瞒或者根本没有做过相关调查;二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不负责任。由于奉行的是经济线性增长理念与单纯以经济效率作为衡定政绩的标尺使得政府醉心于经济增益而对生态环境疏于关注或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三是由于所谓的“权威专家集团”的评裁制度。专家们往往凭借已有经验坐而论道而非实地调研与考查,精通于各自领域内的相关知识而对超出其专业范围的问题茫然不知,断裂的、局部的、范围有限的术业专攻使整体效应往往被忽视乃至遮蔽。在代际,仅从人类这个物种进行考量,人类对于新化学物质的适应从时间而言需要跨越或牺牲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许多尚未出生的婴儿其在胚胎生长发育阶段便遭受到了来自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间接污染,其毒性长期储存于体内且代代相传,使世世代代饱尝毒害之苦而未明灾害成因。况且由于环境严重恶化使人类后代被剥夺或丧失享受美好环境的权利。从其它物种方面进行评价时,我们对当前所谓的“危险物”进行灭绝性毒杀,殊不知许多害虫由于适者生存原理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其周期大大短于人类研制毒药的周期,“虫药大战”的最终胜利者尚未可知,而许多益虫却是这场战争的无辜受害者或致使其濒临长久灭绝的境地,导致生物与物种多样性的锐减,许多生物由于没有天敌过多繁殖导致整体灭绝灾难,这对生物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过失。总之,卡逊警示,人类统治与控制自然的日益增长的能力是一柄双刃剑,人类需要一种“谦卑意识”和一种强调“与其它生物共享地球”的伦理。〔6〕98卡逊在其作品中不仅揭示人类的幸福正受到威胁,而且揭示地球上的其它有生命的同伴的福利也受到了威胁,提出用生物方式代替化学方式对昆虫加以控制,并力挺公平正义持续的环境道德理念在日趋理性化与高度技术化的文化设计中以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解理想中的重要作用与不可或缺,故美国生态伦理史学家纳什坦言,卡逊不仅是为自然请命的勇往直前的无畏战士,也是竭其所能旨在促进人与环境间建立新道德关系的伦理先锋。“在促使60年代的美国公众了解生态世界观的基础及其伦理意蕴方面,卡逊可谓独领。”〔6〕100
二、整体主义认知与生态思维方式
《寂静的春天》警示人类,必须从认识论和思维观维度进行彻底反省,自觉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主义认知与整体主义和谐的生态思维方式。
1.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主义认知《寂静的春天》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指出化学农药危害,而且还在于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人与自然关系。是依据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征服改造,还是以自然之子身份与万物和谐相处。该书引言援引怀特的警句可以窥见卡逊见解。“因为人类太精明于自己的利益了,因此我对人类是悲观的。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它,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地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机会存活下去。”〔1〕引言2视人类利益至上并奉之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必然导致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必然是培根所倡导的命令与烤问,但人首先是自然之子,是自然孕育与滋养了人类而不是相反。为了更好地栖息于地球,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否则,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仅仅关注人的利益必将自然视为公用资源库而加以肆意开采与随意利用,这不仅会造成自然面貌的千疮百孔,难以在有限阈值内自我净化,而且也会造成可供人类使用资源与能源的告磬,最终危及人类利益。使人与自然及其关系陷入两难境地。这源于受知识所限人类有可能认识与掌控人与自然的短期、局部、肤浅利益而对其长远、整体、深层利益前瞻不足或判断失误;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非单纯、贫乏、线性工具关系,而是繁复、丰富、非线性多维关系。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能只考虑自然眼下是否对人类有利益,更要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多面的、丰富的关系。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7〕但源于洪荒原始年月流行于全球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征服与控制,并非保护与和谐相处。从某种程度而言,所谓文明史实际是一幅征服与改造自然的历史画卷。在原始“采狩文明”阶段,由于人类的存活要依赖于自然的天然赏赐与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对自然产生深深敬意,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物种以及自然处于原始和谐状态,人作为自然之子整体敬畏自然而不得不顺应自然融于自然之中;随着知识的增长与欲望的增加,人类不再满足于依附自然的天然成果,钻燧取火与打击石器并烤煮食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同时也是向自然挑战的宣言书。“工商文明”始于剥削别人的剩余劳动,劳动成为文明扩大成果与范围的重要手段与基本方法。剥削加重了对自然的盲目掠夺;机器大工业的兴起与资本全球化的运转以及“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等理念彪柄从实践与理论方面完成了所谓的“人为自然立法”,从而使人仰仗理性思考与科学技术高于自然其它物种并独立于自然俨然成为了自然主人,文明领域的扩展暗示了天然自然地盘的缩减。但卡逊却对此有另一番别致的解读:由于地球动植物自然形态与生活习性的形成很大程度皆可归之于环境塑造使然,故而地球生命史可称之谓“生物—环境”相互促进史,但就其整体进程而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占据主导地位与绝对优势。这种形势的转变发生在人类的出现以及工商文明的兴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无论是数量、还是程度以及破坏性上都超过以往的总和并使之发生质变。“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1〕4空气、土地、河流、大海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须臾离不开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如果受到污染与致命威胁,人类也一定不能幸免。为摆脱窘境与扭转困局,人类也积极努力试图通过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来实现其目的与理想,但收效与预期总有一段差距,局部好转整体恶化是这一情形的真实写照。这说明要从根本上剔除与解决此问题绝不是器物层面可达到的,只有实现形上层面即在哲学认识方式上发生根本变革,树立自然有机整体的观念,实现由控制自然向顺应自然观念的转换。当然,这种顺应自然也不是回归到原始的顶礼膜拜、无所作为之状态,而是对改造与征服自然的积极扬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辩证回归。“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1〕263当自然以其内在方式运行与发生功效时,人类由于认识失误和知识欠缺,在利用已有科学知识与傲慢偏见态度对付自然物种之时,意想不到的对己不利效果竟接踵而至,自己释放的“潘多拉魔盒”达到不能控制地步,这不得不归咎于人类对自然认知方式的偏离甚至错位,卡逊的以生态链为纽带的人与其它物种和环境的整体主义认知方式为人类在处理与判断人与自然关系时提供一种文明理性的科学认知与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2.整体主义和谐的生态思维方式《寂静的春天》无论是单篇的内容阐释,还是章节之间谋篇布局,都呈现作者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观”。这也是全书逻辑展开的特色之一。卡逊以“杀虫剂”为切入点,全方位展示化学药品对水、土壤、大气、植被、动物、人的恶劣影响,得出了在以自然生物链中的爆发递增谱系中,“往往解决了一个明显的小问题,而随之产生了另一个疑难的大问题”〔1〕42,由此得出“在自然界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东西”〔1〕44之结论。她亲切地称水、土壤与植物组成的联合体为“地球的绿色斗篷”,并警示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都是占据生物圈“生命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绿色植物与大地之间、植物际间、而且植物与动物间、动物际间、动植物与人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是普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当人类因进行人工改造而对天色风景惨重破坏时,卡逊震恸至及。自然风景的浑然天成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产物,无论是从时间之维考虑其历史价值,还是从空间之维言说其内在价值都值得倍加珍视,可自然杰作“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如同一本打开的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为什么大地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我们应该保持它的完整性。然而现在,书本打开在那儿,却没有人去读。”〔1〕54因为若不是置身于自然之中而情感与之相融的情境下,对其态度只能是熟视无睹或漠然视之,即使想解读自然但却不按其自有规律思维实践,其结果只能是使之以异化面貌出现或根本解读不懂。在野草与土壤之关系问题上,卡逊的见解为两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互惠互利。野生植物既需依赖土壤而生存,土壤为其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与能量补给,同时野生植物也能涵养水源、使土壤免于暴风雨侵袭而沙化、盐碱化乃至过度流失,况且大部分野生植物死亡后其残骸以某种物质形式归于土壤也能补充提高土壤肥力。在溯追环境污染而致的各种病症表现与杀虫剂之内在连锁关系时,卡逊以生态学专业知识反问权威专业人士与多数以文化属性与社会存在特质自居而不愿承认其首先是自然之子和其它物种一样具有生物存在的人“现在这一污染已彻底地遍布于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够逃脱污染吗?”〔1〕163对人体内部生态学世界的细致描绘也展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卡逊的洞见是:一些初看起来往往是互不相干的病源与后果之间,经过细致探索与缜密分析,却总能得出因果勾连。因为病源经常隐匿在离身体初损很远的部位。人体系统中一个微小要素甚至在分子层面上的异常或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组织与功能的正常运行与发挥。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如此的神秘精妙以至于疾病因果之间的联系也不是轻易而举就能洞悉,这种表现往往时空脱节、假象连连,唯有深入其内在机理,体查其相互关联,并置身于其外的宏阔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穿透层层迷雾,揭开现象一窥本质。故而“为了发现发病与死亡的原因,要将许多看来似乎孤立的、相互无关的事实耐心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事实是通过在广阔的、相互无关的许多领域中进行非常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取得的。”〔1〕164总之,卡逊的整体主义生态思维观意在告诫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应当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成为一切行为、政策和发展模式的最终判断标准。”〔8〕唯其如此,生态系统的有序完整与健康运行才有保障,人类的长久生存与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三、生物技术优先与绿色发展道路
《寂静的春天》警示人类,必须从技术观和发展观维度进行彻底反省,自觉提升生物技术优先的全新技术理念与经济环境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1.生物控制优先的全新技术理念在人工化学控制技术与生物控制技术方面,卡逊钟情于后者。生物控制技术实施的前提与基础需对地质进化史、生物种群存在史、人类生活史进行必要考察与深入研习。通过地质进化史的回顾可以知晓特定环境的过去存在形态、目前所处状态与将来可能发展动态;通过生物种群存在史的考察旨在对其生活习性、兴衰条件、独特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人类生活史的梳理目的在于从整体全局进行反思与考量,规避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其它生物尽可能地共享地球。虽然人类运用其掌握的科学知识与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在实验室内人工制造出诸多对付依其喜恶划分的“有害”动植物的技术方法,但其效果需要在反复的“虫技大战”中才能确定,多数功效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故而卡逊推崇英国生态学家查理•爱登的睿智前瞻:“我们需要关于动物繁殖和它们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这样做将可以促使建立稳定的平衡,并且封锁住虫灾爆发的力量和新的入侵。”〔1〕10人工化学控制方法的局限或不足也为寻找生物控制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首先,任何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9〕,在生态位上重要衡定指标是食物数量、气候变化、天气情况、天敌存在以及与之进行生存竞争的生物。依此而论,化学控制方法可能针对个别物种和特殊个体成效显著,但却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影响未必能如发明者或使用者所愿。其次,在生态学上真正控制昆虫繁衍生殖的关键条件是“环境防御”。其伴随生命存在始终,某些物种的环境防御一旦减弱或消失,其繁衍便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数量攀升,故而人类应以此为突破口对物种种群进行研究与控制。再次,化学控制方法所耗费用也正在逐年递增,由于生物适应环境与药效能力增强,发明者只能根据现有情境进行研究而无法做出前瞻性预判,大量储存药品更是无稽之谈。若人类还倾情于技术理性与化学制造而一意孤行,其过程与结局正如卡逊确信布朗博士的描述:“人类正行驶在‘一个单行道’上,没有人知道这条街有多长;如果在我们到达这一死胡同的终点前还没有控制住带病昆虫的话,我们的处境确实就很悬了。”〔1〕238最后,由于昆虫适者生存以及抗药性的增强,人类在用化学药物控制昆虫的循环中实际是在上演加缪笔下西绪弗斯向山顶推石的徒劳荒谬闹剧。鉴于此,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生物之理在物种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研究中下功夫,而不是花费不必要的精力放于自啻高明实际得不偿失的化学暴力控制上来,在自然面前要谦卑谨慎,对待任何生命都需心怀敬畏。科学研究与技术发明者更需有一种高度理智作风与高尚道德情怀,决策制定与执行者需要有一种前瞻全局视域与长远整体旨趣。在此,卡逊援引布里吉博士的话语可以与人类共勉:“生命是一个超越了我们理解能力的奇迹,甚至在我们不得不与它进行斗争的时候,我们仍需尊重它……依赖杀虫剂这样的武器来消灭昆虫足以证明我们知识缺乏,能力不足,不能控制自然变化过程,因此使用暴力也无济于事。在这里,科学上需要的是谦虚谨慎,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引以自满。”〔1〕242-243虽然化学控制与生物控制是人类对付生物物种的两种方法与途径,但两者最终目的与效果却大相庭径。化学控制方法旨在彰显人类力量的强大和工具理性的威力,是人类控制自然、做大自然主人意识的产物,其实质在于按照人类或少数统治者的意愿来自行决定生物的存亡与安排世界图景与秩序。生物控制旨在全面而非片面理解整全的人的性质,不是把人类置于自然之上或之外而是将其融于自然之中,是人类与其它物种与生命共同分享地球、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产物,是基于了解自然、尊重生命基础上的因势利导,其实质在于揭示人既是自然之子,源于自然,同时又与其它物种不同,具有社会属性与文化意蕴,能够自觉遵循并顺应自然而不是出于本能或自为。生物控制方法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演进的新型发展观。生物控制方法较之于化学控制方法有其自身固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生物控制方法是建基在对物种种群全面了解与准确把握之上,利用生物学原理从各个环节着手操作,可以起到毕其功于一役之功效。其次,生物控制方法旨在寻求与物种种群相对应的自然存在物,不会破坏自然的动态生态平衡,也不会对其它物种乃至人类产生相关毒副作用。最后,生物控制方法廉价便宜,可以永久做为经验使后代深受其惠,而不必为频繁更换而惧资金空耗之忧烦。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07-01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所谓数学方法, 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数学思想蕴涵于数学知识中,又相对超脱于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
一、数学思想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我们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就是“人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的高层次的理解,还应包括关于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以及形态的产生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任何一个数学分支理论的建立,都是数学思想的应用与体现。数学思想是内隐的,而数学方法是外显的,数学思想比数学方法更深刻,更抽象地反映了数学对象间的内在联系。由于数学是逐层抽象的,数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具有过程性和层次性特点,层次越低操作性越强。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的指导思想是把问题化归为能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强调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强调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
二、教师应如何把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照课本的安排,沿袭着从概念、公式到例题、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讲深讲透,并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掌握解题的类型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知识型”、“记忆型”的,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在认知心理学里,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 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数学思想方法是融合在数学知识、方法之中的,所以采用渗透方式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密切结合教材,不断地、一点一滴地再现有关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地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2.渐进性原则: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须结合两个实际,即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同的教材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要讲究层次,不能超越,要反复多次,小步地渐进。
3.发展性原则:用渗透方式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开始时起点要低,但“低”是为了“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学会”并“会学”,在思维素质方面有所发展。
4.参与原则:所谓参与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遵循认识规律,运用他们自己的器官,通过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去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
四、如何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 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同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 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分析,探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论证大与小的教育统一、知与行的教育统一、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主攻与开放的教育统一,是适应全面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日益引起公众关注,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与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与时代道德精神存在着脱节,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脱节。本文着力从四个方面人手,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小节”着手,探究大与小的教育统一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目标定位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差异。这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鲜了,甚至于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其实,他们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现形式,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就会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态,“大题小作”,从“小节”着手,结合时代精神要求,从小事凡事做起,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教育、坦率教育、敬业教育,比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以义求利等这些与时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审美标准下的教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着眼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人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大与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务实,探究知与行的教育统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向大学生施加精神影响,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改变其行为的过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则是“师教生学”的单方主体模式,对学生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出现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摆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请出来,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道德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二是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置推到主动实践道德的主置上来,由认知到践行。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另外,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载体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变说教式教育为情感式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学生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第一,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而实践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多与大学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之对其产生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人格。
第三,德育与“心育”相交融。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设“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全员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相统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大学生品德纪律及生活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则,营造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34-01
思想方法指导行动。思想方法是对知识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是探求新知的钥匙。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数学知识由易到难的推进式教学,暗线是在教学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这条暗线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是数学教学的精华,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是通向成功的交通枢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实施的方式、途径中所含有的可操作的规律或方式。它是长期的从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在后续的认知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和改进优化的,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对数学的发展起着指引作用,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是数学的灵魂。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来的,它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对化归思想方法的渗透
2.1化归思想方法指的是把待解决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定的类比和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能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解答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2.2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就化归为矩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创设具体的情景,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关于正三角形变化成矩形的动画,然后问学生三角形的面积跟矩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三角形的面积时矩形面积的一半,而之前已经学习过关于矩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于是很显然的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3又如,在教学比较复杂的乘除法运算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把复杂的算式化简,即化繁而简,比如:450÷18,小学生乍眼一看,很难得出答案,然而如果通过化简,写成450÷3÷6或450÷9÷2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是25。类似这样利用已有的简单的知识方法运用于新的较困难的知识学习的思想方法都称为化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这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对于学生快捷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1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用直观的方式在平面或空间上呈现出来,也是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利用数与形相辅相成的关系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可使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2比如:在介绍“比例尺”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介绍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祖国的东面到西面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正当学生听得入神的时候,老师问道:“这么广大的面积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继续。
3.3又如用算术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如果结合以形的辅助,问题就变得简单形象多了。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先画8个圆,表示8 只动物,假设全是鸡,给每个圆画2 条腿。共画了16 条腿。还有22-16=8(条)没有画上,再把剩下的腿添上,8 条腿可以添8÷2=4(只)。从画好的图中可以看出,这4 只动物有4 条腿,是兔。只有2 条腿的有4 只,是鸡。这样,算式很简单:8×2=16; 22-16=8; 8÷2=4(只)由此很容易得出鸡兔各4只。
3.3应用“数形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研究,去发现,将已有的思维方式通过图形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对极限思想的渗透
4.1极限思想是研究变量在无限变化中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的思想,运用这一思想,人们的思维可以从有限空间向无限空间伸展,从静态向动态发展,从具体到抽象进行升华。小学数学没有给出极限的概念,也没有专门介绍极限知识,但在数学教学中却有所体现。
4.2如学生在学习“自然数”时,知道最小的自然数是0,却找不到最大的自然数;认识负数时,知道-1、-2、-3 下去到无穷尽;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感受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但倍数是无限的,同样公因数是有限的,但公倍数却是无限的;在学习“循环小数”时,体验到循环小数是无限的;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知道一个分数通过基本性质的变换可以产生无限多个其他相等的分数……
5.集合思想方法
5.1所谓集合思想方法,是将多个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对象。如将数学上的式、数、点置于一起作探究对象,该思想称为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以画集合图方式,来渗透集合概念。
5.2例如,班里举办文艺活动,有9名学生表演歌舞节目,有12名学生表演小品节目,而有5名学生同时参加了这两项节目,请问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表演节目?
为了更好地理解集合运算原理,教师可以通过画出集合图加以分析。如右图在两圈交叉部分是5 名学生,表示他们既参与了小品节目,也参与了歌舞节目。只参加歌舞不参加小品的部分
有4人,所以,共有9人表演歌舞;同理,共有12人表演小品,一部分为仅表演小品节目的7人,而另外一部分则是既表演歌舞,又参与小品节目的5 人。
综上所述,该班参与两类节目的学生共有4+5+7=16(名),或者9+12-5=16(名)。
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简单形象多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根,把握了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数学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提示数学思想方法,在总结归纳中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以便学以致用,发挥数学工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凌晓琴.巧用方法,事半功倍[J].华夏教师.2011,11.
传统的教学组织是根据年级和专业划分的行政班级。对大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往往是按照班级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且教育方式也是采取传统的说教方式,不但形式不够灵活而且说理性的思想教育很难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品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要求,因此急需寻找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来吸引广大的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是学生乐于交流和学习的阵地,如果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纳入其中,可以开创出一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体现的,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阵地可是使教育工作更具灵活性和吸引力。
当前学生社团思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更好地利用社团活动进行渗透教育,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完全展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社团文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思想指导。学生社团作为校园前沿文化的主阵地,在文化建设中倡导兼容并包,百花齐放,但是其文化建设应有统一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过度强点社团本身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会使其价值取向发生转移。应当承认在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多元思想文化正抢占着大学生内心的思想高低,但是由于社团文化建设未将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所以社团文化活动淡化了精神支柱的倾向。虽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政治性活动,但是活动本身既没有指导核心也没有政治目的,往往流于娱乐性和商业性。不但使社团活动低俗化,而且影响了学生对社团功能的认识。其二,缺乏规范完备的社团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学生社团有效运作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团体很少有执行严格的社团制度位依托。学生社团虽然是学生自发结成的非正式团体,但是其建立了运行必须经过学校有关部门的审批和备案,现在很多学生团体是在不具备成立条件的情况下组成的,不但缺少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经验,而且其基本的团体定位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随时面临着夭折的危险。由于取法完善的规范章程,许多社团内部的管理比较混乱,有的社团责任人没能力乱指挥,有的社团活动无计划较随意。另外,现在学生社团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社会运行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其三,社团骨干队伍作用欠缺。社团骨干是社团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经验水平和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团的运行水平和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社团组织的非正式性许多社团骨干本身未经过民主推选,而是以指认方式获得其领导身份的。有些社团骨干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建立起没有实际意义的社团,既不能有效地凝聚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能组织开展完备的社团活动。还有些社团骨干喜欢拉帮结派,任人唯友,不但使社团失去了民主氛围而且丧失了向心力。
数学建模思想就是把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与转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或方法。《新课标》强调: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渗透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成为一线教师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有效的尝试和实践。
一、巧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建模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创设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能极大地拉近课题与孩子的距离,自觉地唤起、激活儿童对已往生活经历的再现。这种再现的经历我们称之为生活经验,如果我们将这些经验过滤,抽取其中与数学有关的事例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教师的设计和整合,以情境的形式引入数学课堂,势必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灵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已有经验与数学教学的对接,克服了过去“为学数学而学数学”的教学单一性,使课堂因为情境而丰满、因为丰满而有趣、因为有趣而乐学,同时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思想。在这种从经验到课堂、从生活到数学、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中,数学模型的种子就已经在学生脑海中种下了。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本学校三位同学投篮比赛的情境:首先出示了三位同学分别投篮的投中个数和投篮总数,让学生猜猜哪位同学投篮的水平高。学生的反应比较激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不同的答案引发了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学生想到了要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命中率。命中率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在学生的猜测、评判和矛盾冲突中,学生的大脑在不断解读和整理数据,慢慢形成了张弛有序的数学思考。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次典型的数学建模的过程。
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头脑中感知和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让课堂与学生达到水融的效果。
二、巧设探究,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放眼中外,世人都知道“1+1=2”,但陈景润为什么还要验证“1+1=2”?哥德巴赫猜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得到了很多人的证实,但他为什么还要试图证明自己的这个发现,甚至求助于欧拉的证明?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对数学教材中的原理、定律、公式,我们不仅要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更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所以,数学教学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已知的结论,而在于对这些结论的推理、验证的过程,不在于各种定理定律的记忆,而在于运用这些定理定律观察、实验、计算的过程。于是,在教学中,教材仅是教学的基点,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资源,我们要从这些资源中抽取与基点有关的部分,整合成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探究甚至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主体的,行为是主动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运用而得以熟练掌控,数学思维因训练而得以不断强化,数学兴趣因有成就感而得以持续保持。不知不觉中,简单易学的数学模型基本构建起来。
如教《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老师先请同学们回忆曾经学过什么图形的面积,学生根据所学立即能回答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在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三角形的图形实例,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出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找到结论,老师就让通过画一画、拼一拼等方法进行分组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很快找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通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和验证等的思维过程,进行了再创造学习。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策略性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达到了共生共想的理想效果。
三、巧解问题,促学生应用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在解决问题这个主线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认知结构,从而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树立建模化的思想,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验证、推理等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数学模型的表象后,再让学生用数学模型的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体验到了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际应用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接着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的单向练习,结束后就出示了一些变式题:1.4:5比的前项加上8,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加上几?2.五(1)班人数在40-50人之间,已知男生与女生人数比为4∶5,则全班有( )人。学生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模型后,老师在出示一些变式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解答出来,课堂自然就充满着活力与魅力。两道题目虽然说法不一样,但都是要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模型进行解答。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所谓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即解决具体问题所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所谓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本质认识,是比数学方法更抽象、更概括、更本质的认识,它是数学的灵魂、精髓,是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是以阶段呈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一明线,同时蕴含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线,主要的数学思想有对应思想(如量量对应、数形对应)、集合思想、统计思想、模型思想、符号思想和数学美思想(如对称与和谐、简洁与明快、严谨与统一、奇异与突变)等,主要的数学方法有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猜想等。
由此可知,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又促进了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功能
1.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切的数学概念、公式、规律、法则等均可以视为数学模型。在数学中,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等活动,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方法,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的数学模型,以发展认知能力。例如,两个人的工作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所具有的共同模型是总量/效率和=时间。
2.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要将数学课上所学习的知识,通过整合、提炼为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建构的目的。如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计算的推导,都是将图形划归为以前所学图形,即利用化归思想实现各种图形计算公式之间的同化与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生长点”的生长。
3.有助于开发和发挥学生大脑的潜能
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球主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以全面发展。鉴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地位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应以图文并茂、数形结合的形式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并以数学符号表达认知成果,也可以把数学知识加以物化,从而加深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巩固。
4.有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所著的《结合数学思想》中谈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一切。”数学美包括:(1)简洁美。乘法分配律向我们展示了数学的抽象性、一般性和简洁性。(2)对称美。很多几何图形、数学公式等都具有对称性,它是数学对称美的集中体现。(3)奇异美。例如,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当学生能够想出与众不同想法时,就会产生美的感受,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受到数学美的熏陶,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数学思想的训练。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在数学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训练课堂教学内容同步进行,并选择简单的数学知识作为训练的载体。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精心提炼,明确目标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训练的目标隐含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之中,必须同步进行。在上数学综合实践课时,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为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在低年级的分类教学中就蕴含着集合的思想,而连线练习中则蕴含数理论。
2.根据数学思想方法选择恰当内容,反复练习
利用一些载体把要训练的内容融合进去,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专项性的训练,也是十分可行的方法。例如,猜想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命题的推广和演变、重视开放题的设计、学一点推理模式。
3.利用打比方把数学思想方法简化
一、一种趋势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课件进入了课堂,给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技术是时代性的反映与要求,将现代技术与物理实验整合是物理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增强实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先做物理实验,再展示计算机动画,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可谓锦上添花。
例如,电路中的电流流动、磁体周围的磁场等是物理教学的难点,原因是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一般的实验器材很难将现象演示清楚,另外,理论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形象地演示电流的流动情况,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等,这些难以观察、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两种素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人一生下来就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欲望,即人人都有“求知欲”和“展示欲”,这是人的心理本能。但不可能一直保持和发展好奇心。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心理本能”不能理解、不够尊重,采用违背本能特点的错误教育行为,就会扼杀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求知欲,进而发展为对科学的兴趣。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孩子的本能让孩子自己去再利用、再延伸自己的本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能不断地迸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物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三、三种观点
1.强化探究不应忽视基础性实验。一般来说,基础性实验以及技能训练性的实验比较乏味,但是进行这些实验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重要的物理定律,巩固和发展实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方法。在进行这些实验时,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让学生理解实验方案的巧妙之处,是激发动机的强有力的措施之一。因此,刘炳昇说:“我们应当继承传统学生实验的优点,关注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技能要求:包括使用基本仪器的规范要求;测量与间接测量的思路;控制变量的方法;等效替代的方法;黑箱方法;处理与评价数据的技能;偶然发现的追踪等。”
2.赋予验证性实验以探索性内涵。验证性实验教学过程缺少探索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对验证性实验价值的怀疑。一些人认为因“验证性实验”不具有“科学探究”的功能,在大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显着标志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今天,验证性实验似乎已失去应有的生命力,于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也就渐成时尚。其实,验证性实验不应受到责备,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科学教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也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实验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刘炳昇提出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反对用探索性实验替代验证性实验,他不否定验证性实验,而是要赋予它探索的思想:培养创新性的人才,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探索的思想和方法。
3.演示实验应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是教师为配合课堂教学而对学生所做的表演示范实验,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直观性、简单性、时间性等特点。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针对有些人提出的要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的观点,刘炳昇认为,加强演示实验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矛盾。他说: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做好演示实验,需要考虑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这种主动性的发挥不是形式上的动手,而是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四、四种能力
1.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物理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而这2种表示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
(1)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图形能直观地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分析图线,能从图线中找出物理规律。这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是一种培养。
(2)方程表示法。方程式是中学生应用较多的一种数学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不仅在形式上紧凑,而且也便于作数学上的进一步处理。
2.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接受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可以培养思维的独立性;通过实验教学中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可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单向思维趋向多向思维,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实验教学处理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关系,可以提高思维的广泛性。
3.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教师通过有趣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
4.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物理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是实验的关键所在。创新能力要求和谐的教学环境,牢固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以教师的创新示范为前提,学生的主动求新求异为根本。许多科学创造发明都源于科学实验,而个性发展的特征是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在科学发明创造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改进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五种重视
1.重视小实验、小制作。小实验、小制作是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小实验、小制作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从而发展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2.重视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自制教具不是简陋的教具,随手取材和自制教具的实验不是权宜之计。自制教具时,我们应考虑教育性、科学性、简易性、直观性、实用性、参与性等原则。自制教具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好处,而且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人的素质培养也有好处。这就要求我们从改革、创新、质量、素质培养的高度来看待自制教具的积极作用。
3.重视“非常规”物理实验。“非常规”物理实验是指有目的地选择和利用实验室之外的其他“存在物”及利用其创造新结构开展的一类体现自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非常规”物理实验并不是“非科学”和“无目的”,恰恰相反,它追求科学本质、崇尚科学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追求丰富的教育内涵和课程目标的达成。“非常规”物理实验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有助于创设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探究情境,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
一、先秦青铜纹饰的分类
工艺美术理论家张道一曾说过:“中国历代纹饰是一个蕴藏着无限财富的宝库。”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是我国古代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纹饰分为以下几种:
1.动物纹
分为写意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幻想动物纹主要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蟠螭纹、蟠虺纹。写意动物纹主要有牛、虎、象、鸟、蝉、蛙、鱼纹等。
饕餮纹是幻想动物纹中最重要的代表,古书《山海经》介绍饕餮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夔龙,类似龙的怪物,其有巨口,卷尾向上。凤鸟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居多,在民族装饰纹样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一般凤鸟纹分为三类:小鸟纹、长尾凤鸟纹和长尾高冠大鸟纹。蟠螭纹,《汉书·司马相如传》曰:“龙子为螭”,故螭为小龙,蟠螭纹是由小龙相互缠绕构成的纹饰。与其相似的蟠虺纹,“虺”指小蛇,是有两条以上的小蛇缠绕构成的几何图形重复出现。
2.几何纹
大多作为底纹和陪衬的纹饰,几何纹主要有云雷纹、涡纹、窃曲纹、重环纹、瓦纹、波带纹。
云雷纹是以连续回旋的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圆形和方折连续构图,成“S”形或者漩涡状;涡纹又称火纹,有的俯瞰像个莲花座,有的沿边饰有数条旋转状弧线,中心为小圆圈,其形状如太阳;窃曲纹和云雷纹很相似,都呈现“S”形回旋线条,成长方状,但是一般其中间填以目纹;重环纹是由多个扁平呈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但并非长形椭圆,因为两端的半圆都是同一个方向,其又与夔纹相似,保留了夔纹里龙的卷尾;波带纹又称“山纹”,形状如起伏的波浪,波峰间填满了内空外实的圆圈,如口、如眼;瓦纹由平行的一排排的凹槽组成;波带纹,又叫环带纹,状如一条波浪般起伏的宽带,波峰之间布有各种纹饰。
二、先秦青铜纹饰的时代特征
1.夏商周青铜器
夏代的青铜数量非常少,青铜纹饰是原始陶器纹饰的延续,纹饰简单古朴。殷商时期青铜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是神秘、威严、恐惧的象征。最经典的纹饰属饕餮纹,兽人的面孔,满身布满云雷纹与其纠缠。整个纹饰造型呈现一种夸张、变形的状态,其为一种可想象式的图案,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找到原物。
商亡周兴,西周时期的纹饰已经开始简化,图案更富有趣味性。主要的纹饰在于腹部,主纹纹饰多采用轴对称、方形布局,纹饰有平花和凸花。此时期,青铜纹饰逐渐丰富,会在凸起的主纹上加上阴纹的装饰线,以云雷纹、涡纹等陪衬纹饰做底纹,使整个青铜器呈现丰富的层次变化。周末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失去了前期威武雄壮的器质,主流纹饰饕餮纹日趋式微,写实的动物纹和几何纹饰取而代之。
2.春秋战国青铜器
东周时期,政治、经济不断的发展,青铜器逐渐已经从氏族身份的象征转换到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纹饰已经俭省,从抽象到写实,开始体现装饰意味。纹饰的内容多为接近生活的写实题材,装饰艺术也比较自由地表现平常百姓的生活趣味。
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以及青铜工艺的成熟,有的纹饰已经非常精美、细致。素面的器物增多,呈现两极的装饰风格。此时器物主纹出现了较大的改变,青铜纹饰以蟠螭纹,以及一些几何和花卉的纹样为主,还有一些人物画像纹饰。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其是华美、活泼和充满人性的。
三、先秦青铜纹饰的美学思想
先秦纹饰包含了古人造物的工艺技术和智慧,灌注了当时的时代思想。这些纹饰不是胡乱地堆砌,而是非常讲究反复与对称、平衡与稳重、节奏与韵律、线条与组合、空灵与充实等。通过对此时期纹饰的研究,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美学思想:
(一)“神”思想——器之凝神
1.鬼神思想
体现在“民”和“神”之间的关系中。《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记载:“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祀即为祭祀。殷墟甲骨卜辞显示,对于农业、战争、治病、祭祀,事无巨细都要请示鬼神,来决定行动的吉凶可否,占卜根植与生活的方方面,就像信仰一样。Sarah Allan的《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中提到商代的青铜艺术纹样是有含义的,“它们的装饰是用神灵世界的语言,通过它活人跟死人的界限就可以穿越”。此时,青铜器作为媒介承载着世间生物与神灵的沟通。
2.神权思想
集中体现在“平民”与“贵族”,贵族“上”与“下”的关系中。周朝开始,青铜礼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的阶级利益工具。其中鼎是贵族统治权力的象征,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必不可少的重要礼器。随着纹饰的意义增强,使其成了通天地的礼器,广大的百姓对其产生敬畏心理。
3.精神思想
体现在“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中。春秋战国时期,纹饰的主题逐渐生活化,人的价值被认识,一些壶、鉴等器物上的出现了采桑的妇女、战争的士兵的形象,器物的创造者把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融入青铜器里。用作品来诠释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能让你感受到现实。
以商代的兽面纹斝为例,斝有三足,且长而尖,顶部有两个饰有涡纹样的立柱。斝的口径比较大,颈部稍显修长。腹部凸起面部狰狞的兽头,线条粗犷而有骨力,复杂多变的涡纹布满整个兽脸,突起的眼睛使人感到一种慑人的凶狠。配合上部的顶与下部的足,一个奇异的兽形顿现眼前,充满了神秘诡异的艺术魅力。
(二)“中”思想——中庸与尚中
1.中庸思想
这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认为凡事该求“中”,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标准,如礼、仁、善、贤、信、 智、直。礼的本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人按一定的社会地位安身立命,使社会各阶层等级之间能保持井然有序。青铜礼器被归分为主要的一大类,成为物化的标准。
2.尚中思想
先秦的尚中思想是对正确的崇拜与追求。“中”并不是单指位置的中央,而是指流动着的正确的点。青铜纹饰中,总能找到正确的点,以此点为中心,由此延伸。这个点视具体情况而可以出于两端间的任何位置,可以在中央,也可以在两端之间。
以周末时期的伯簋为例。立体的动物装饰加于两边成为捉手,象鼻倒置充当器足部分,隆起的象纹图案面向式对称的置于圆腹和顶盖,以凸起的角为中轴,腹部鼓起的圆眼相互对称。腹部象纹为主,顶部象纹为辅,辅纹更显抽象,再加上以连续回旋的云雷纹做底纹,使得整个立面效果凹凸有致、阴阳协调。底托中间为云雷纹,两端为重环纹,并列对其的分列,让画面更加丰富,在富有变化之中达到稳重、平衡的效果。
(三)“和”思想——和实生物
先秦美学思想主题强调和谐美,追求人的意识、精神和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和谐,“乐而不,哀而不伤”作为孔子的一个审美标准被概括为“和”思想。
西周末时期史伯曾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只有不同的色、声、味的统一,才能实现美。简单的重复不能称为美。在每一系统内,都存在各种不同或者对立的矛盾和要素,正是这种相反相济、融合互渗,才构成和谐系统的本身,“和”是万事万物昌盛、生生不息的内在根本。
先秦青铜器上的纹饰不会单一的出现,而是由多种纹饰组成,在多元素的组合下,协同达成和谐之美。以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为例,此时铸造技术可以把尊腹和尊足和尊体分开铸造,这样每个部份的纹饰可以被雕琢得非常之精细。其敞口成喇叭状,以数条形态各异的蟠虺组成,尊颈和腹部之间有四条豹身蛇头的怪兽,口吐细舌,舌型呈“S”状,躯体浮雕着各种蟠螭纹,层次分明。兽盘呈圆状,在其口沿上由四个方正布满蟠螭纹的方耳,与尊口的风格相似,形成上下呼应之势,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整个尊盘成的纹饰为曲线状,给人生动精致之感。
先秦青铜器纹饰的魅力在于其时代性和艺术性,是一种艺术语言。对其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先秦文化的思想演变,也对我们艺术发展和现代设计如何汲取传统元素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
注释:
①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商周青铜器[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
[3]艾兰.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M].王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张国庆.中和之美:普遍艺术和谐观与特定艺术观风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一)实效时间上的滞后性
思想政治教育从开展到学生的接受学习,再转化成自己的思维意识,最后将这些实际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这需要一个消化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不等于就瞬间产生了效果,这中间需要一个时间的过渡和运用,因此产生了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也就是说这样效果会很慢,期间也会收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慢慢的培养学生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逐渐理解、内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实效性的形式丰富多样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这也使得在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同,有的学生表现的很明显,有的学生心理理解,但表现并不明显。那么实际表现出的行为也自然不同,有的学生思想意识提高了但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提高学习成绩等其它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是由学生的性格和习惯决定的。
(三)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广泛性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来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事件。因此要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坚持树立科学教育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的培养,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这就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增强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加强内容的实际转化力
学校阶段性的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教育,形式组织多样化,内容丰富,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开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样的讲座,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做好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性的工作。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科学合理的愿景,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与时俱进关注大学生思想变化,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愿景
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时刻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并科学的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愿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根据大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便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
三、结束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1-0058-05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1.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更着重强调了人才选拔任用的重要性,而不是单一的个人主义。由“爱人”外延至“得人”和“用人”,再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爱人”并非指要对“爱”所有人,而是灵活而不冲突地通过人性化的手段进行企业管理。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并非是敌对阵营的角色,而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许多企业通过人性化的措施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也使管理更加轻松,企业内部和谐,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得人”和“用人”则是指管理者慷慨选拔任用可以满足企业要求,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并能够有效利用他们的能力,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再者,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有体会,企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运作,但得到的人的品质往往良莠不齐,并且除了稀缺型人才,辅助型人员也十分重要,“犁牛之子新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者对每一职务的人员安排并不是统一高标准,而是需要对不同种类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集体的的行动力拥有1+1>2的效果。2.礼。儒学范畴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礼”。“礼”指一种规章制度,也可以理解成道一种德规范。孔子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也是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从今天的视角看,“礼”可以是法律、社会道德。但是作为一种规范,“礼”在现代企业管理里拓展出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市场经济的有机体,每个企业都必须适合自身情况的公共准则,才可以作为企业对外行为的依据。对内部,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也是“礼”的具体体现。不过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孔子在提倡礼的前提下,更提倡遵循“礼”的精神,而非形式。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各种繁琐的条条框框,而是缺少适合企业情况的管理条例,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缺少自觉遵守管理条例的意识,才会使得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知识“纸上谈兵”。3.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子路》之中有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就提醒了管理者自己的角色在企业管理中起到多么重要作用。儒家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话,也是表明了管理者,也是领导者是管理的关键。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个人独有,管理者自身的品行、作风会对被管理者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早早就认识到的一点。管理者,也可以称领导者的一些特质是天生的,但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魅力、遵守诚信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得到员工、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做到真正“取信于民”。这样一来,儒学之中的“信”的思想,也得到了延伸。然而把视线放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这“一人”有时候并不仅仅指职权最高的人,而是可以拓展为一批人。由企业领导者所挑选的骨干精英,也可以充当这“一人”的角色。这些人才不仅在才能贡献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是同企业领导者一起,对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都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儒学管理思想的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发
1.开放兼容。站在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来说,儒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开放性也是儒家文化能够有如此浩瀚内涵的原因。在对传统文化有强烈认同感的基础上,一些经营者发现,即便着智慧结晶的时代背景是千年以前,却仍可以与现代行为理论接轨。所以企业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管理者经可以有针对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借鉴中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也可以通过对骨干人才的培养,协同提高管理能力。中国的企业只有找到能够承受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考验的管理理念和体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2.可发展持续发展。儒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能够推陈出新、海纳百川,不断发展至今,足以体现了其强大的可发展性,然而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也是长远的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在学习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实践的时候,必须以发展为目标,并以此为标准作出决定。在企业中,管理者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条例所体现的企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企业诚信、企业态度,坚持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使命感等,都是企业管理可发展性的具体行为。西方管理思想集大成者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企业使命理论,也是与此不谋而合。3.和而不同。对于“和而不同”这个启发,个人认为有两种不同角度的启发。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前面也提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需要有的和谐性,这页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谐相处能够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拥有更多沟通,方便管理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但和谐并不意味着言听计从,只有不拘泥于职位限制,用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才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从大的方面入手,商海茫茫,但企业管理的基础理念却是相差不远。儒学中“和而不同”的观点在此也可为经营管理者点一盏明灯。虽然基础理念相差不远,但是万千企业各自情况却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平庸的“和”中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找到自己的“不同”才能使企业不失生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