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庭环境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06-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双重转轨的特殊时期,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大众化快速发展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普及的同时,入校学生的素质和言行表现却越来越良莠不齐,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分析了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并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概念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被广大研究者所认同和接受的统一的科学概念[1]。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恰恰说明大学生行为失范这一现象的复杂性,也表明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防控与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等都负有一定责任,尤其是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应当承担主要教育与防控职责。为了论述的清晰与明了,此处认为大学生行为失范包括一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偏离或与现行教育规范相冲突的行为表现。
本文作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工作实际,主要论述的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与其家庭成长环境的关系,着重分析家庭离异与家庭暴力两种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影响,以期提升对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失范现象大多与其青少年时期家庭成长环境相关。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青少年成长的首位教师,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人格和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塑造乐观积极、行为规范的个人;相反如家庭离异、家庭暴力等家庭环境会在孩子的心中根植阴影,这些早期形成的阴影甚至会成为一个人心理上难以逾越的鸿沟或缺陷,这种心理缺陷也往往成为了青少年行为失范的起点。心理学家也认为“心理缺陷”或“挫折”是导致一个人行为失范的原因。家庭离异与家庭暴力是较为突出的两种非正常家庭环境,这类家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离异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离异指的是父母婚姻破裂,婚姻关系解除从而导致家庭解体的社会现象。在转型期的中国,家庭离异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以至心理、人格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许多有关离婚家庭的研究也表明:离婚产生严重的压力会引起家庭成员的机能紊乱和情绪不稳定[2],离异家庭的家庭成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和完整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首先,离异家庭中子女的学习动机与智力水平较低。在离异家庭中,子女成长的部分家庭环境被剥夺。对子女来讲,无论其与生父还是生母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完整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和管教是影响子女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因素。离异家庭中另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性别角色的残缺。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彼此或他人都是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性别角色的残缺会导致子女有关社会性别的智力发展不完善。
其次,离异家庭中子女的情绪多表现为易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消极情绪,日常情绪波动较大。父母离婚产生的一场情绪通过父母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造成家庭气氛的压抑,加重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家庭人际关系也有恶化倾向。在这种环境下子女享受不到父母的亲情之爱,且被父母的异常表情、语言和行为浸染从而导致孩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和反应失常。失和家庭和单亲家庭或者再婚家庭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明显的缺陷,孩子从小需要的爱并没有得到满足,自己感情的表达也受阻,这就直接导致了子女的感情障碍。
最后,离异家庭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限制。完整家庭子女较之于离异家庭而言被同学接纳的机会和程度较高。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灵的打击会持续发挥作用,并在逐渐积累中而得到强化。尤其是情绪低落、消沉和自卑感会随着单亲家庭不良环境气氛的不断刺激而得到增强,从而无形之中提高了同伴关系建立的遏制阻力。同时家庭离异后父母单独相处,也大大削弱了对其子女同伴关系建立的指导和帮助,使子女结交同伴、与同伴相处的能力逐渐下降。
(二)家庭暴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暴力会给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或生理创伤。家庭暴力直接表现为家庭教育缺陷,父母的暴力行为会诱导子女产生行为失范现象,而这种行为失范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越轨行为,接近于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而且研究表明家庭暴力还往往和青少年犯罪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几率[3]。
事实上,家庭暴力容易促使子女形成犯罪心理。父母间的不和、纠纷和暴力行为时刻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子女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扭曲,并最终形成子女犯罪的导火线。面对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多子女感到厌烦,他们对父母之间的暴力感到厌恶,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子女从主观上意欲脱离其家庭环境时,其从心理上便瓦解了抵抗社会上不良现象诱导的防线。同时,由于他们心理受到创伤,受到打击与挫折,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缺乏自我防范和控制失范行为的能力,严重的越轨行为(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便产生了。
二、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认知结构不合理。就行为失范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言,他们大都存在知识储备不完善、人生观不正确、道德素养不高、纪律观念不强,缺乏判断力、自觉性、内省力,面对复杂事物时易显茫然态度。而从心理学上讲,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等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家庭环境恶劣的学生,其早期在家庭中形成的认知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其在大学时期产生认知冲突或认知障碍,进而导致行为失范。
第二,情绪波动较大。就情感而言,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情绪易激动,情感不稳定,情感体验比较原始、低级,更有甚者表现出情感的冷漠。行为失范大学生倾向追求生理和感官的直觉刺激,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需要。比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容易促使他们做出过分举动。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愤怒时冷酷无情,高兴时过度兴奋。行为失范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对朋辈间、师生间、亲属间感情的稳定性不信任,缺乏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正确感知。
第三,意志不坚定。就行为失范学生的意志而言,他们大都意志比较薄弱,易受暗示,但却不乏探险和冒险精神,且有明显的两重性。这类学生的理性是非分辨能力比较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而盲从。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诱使下,甚至会表现出狂妄自负、不听管教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实现社会化目标方面意志薄弱,在实施的活动方面却表现出意志的顽强性。
第四,行为失范的无意识动机明显。就大学生行为失范背后的动机而言,无意识动机比较明显,动机不稳定,动机产生情景化。行为失范大学生在潜在的本能冲动、社会规范适应及对学校规范的服从与对抗中,主体往往处于迷茫、选择与孤独、对抗与妥协等强烈的消极体验中,但其主体并非时刻对这种冲突和对抗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4],这种无意识动机也就成了失范行为的驱动力量。
三、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深入分析其失范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各方共同协作进行防控与教育。
首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心理缺陷的学生,我们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诊疗门诊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心理缺陷或障碍容易导致学生性格怪异,行为失范,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导致过激言行的发生,严重的时候甚至引发犯罪。因此,学校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和了解行为失范学生的家庭环境,及时发现问题症结,避免把心理问题道德化处理,从而错失最佳防控时机。
其次,抓好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而实践表明,大多行为失范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缺陷,具体表现为对道德规范的无知或藐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行为失范学生的道德感化与教育,用道德的规范与示范来潜移默化地矫正大学生的失范行为。
最后,抓好纪律教育与法制教育。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即偏离或与现行教育规范相冲突的行为。因此,通过加强纪律与法制教育,用制度和法律来防范大学生失范行为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要用制度和法律这种刚性的管理措施,通过预防、惩戒、奖励等手段来强制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行为失范大学生最终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发生严重的失范行为。
行为失范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家庭环境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这一因素。我们认为不能将大学生行为失范全部归结并依靠于学校,家庭作为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作为子女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加强与各级学校的沟通,切实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
参考文献:
[1]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61.
[2]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关键词 创造性人格 家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Family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Creative Personality Study
Abstract Creative personality talent is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the creative factors include family, social, school and their own. Excellent family environment, proper attention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parents,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 as well as the right of parents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favorable impact of the chil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ormation. Family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unfavorable way, the only child of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arents neglected education force is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not conducive to the chil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actors formed.
Key wor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amily; education
众所周知,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间段在早期,儿童的早期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最为密切的关系之一,因此在儿童早期创造性人格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家庭环境应该怎样发挥影响作用的,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探析,提高人们对孩子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视程度。
1 创造型人格的实质
1.1 创造性人格的涵义
英国的Galton于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国际上最早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科学文献,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尽管对于其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界定,但目前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对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创造目标的实现产生动力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 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因素
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组成。(1)学生自身方面。高质量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创造性人格有明显的正相关。(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营造的整体学习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疑问,敢于创新,而不是讲思维禁锢在考试和书本范围。(3)社会文化方面。由于社会上长久以来对有序遵从这一观念的灌输,学生往往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被教育谨小慎微,尊重伦理,以集体的价值为主等,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4)家庭环境方面。通常父母文化较高的,家庭环境宽松的家庭的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
2 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家庭是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属影响的广义概念。结合已有研究,家庭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期望目标等。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包括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在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样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和愿望和基本环境,有父母和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会帮助孩子形成轻松的心理氛围,增加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
其次,父母的期望目标会促进儿童创造望的激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常常与出生顺序相联系。个体所处的特殊位置引起了父母格外的关注和期望。现在的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孩子成为家长的唯一关注希望,在获得更高的关注的同时,是否能将这种关注很好地利用其积极方面,是当代家长和我们所需要研究的话题。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创造性人格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由父母的智商、情商、社会阅历、社会地位、成长经历等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高创造性的儿童的父母更注重开放式的教养方式,他们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开放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去进行可能的创造。
3 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现存的不利因素
(1)隔代教育抑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造成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管教。隔代的溺爱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更多关注集中在物质生活上,集中在衣食起居的问题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维的训练有所欠缺。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程度。隔代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逾越道德规范问题、情感缺失问题、生理教育不足问题以及产生教育不当问题。
(2)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影响。由于独生子女相对其它孩子来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独生”,因此,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方面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独生子女往往具有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不遗余力,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尽可能地进行培养,这些都会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智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是和人的交往,而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再与人的交往中难免有欠缺的方面,孤僻、自私、自我中心等都是常出现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3)忽视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孩子,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的班主任和带课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根据老师的指导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的同时学会表达,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能够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使得创造性人格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聪绒,郑莉君.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 程良道.论创造性人格的实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2(10).
[3] 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刍议[J].教育探索,2004(6).
[4] 葛孚瑾.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 权月彤.家庭环境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 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 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成功人生第一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家庭环境 创造力 影响
1 引言
创造力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原因。目前,学者对创造力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的,比如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和动机过程、创造性的人格,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创造力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个体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环境方面[1]。其中,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最开始接触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国内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2 客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客观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环境[2],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观的家庭环境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这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经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的。师保国、申继亮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创造力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且还会通过智力对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3]。但是另一项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造性倾向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对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高智商青少年的父亲比高创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从事于学术或者是教育的职业,而母亲更多的是家庭主妇;两组类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会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6]。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经历,认知刺激的缺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2.2 家庭结构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 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模式) ,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7]。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往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对于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发散思维测验,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测验得分上来看,独生子女最多,头生胎儿次之,末生胎儿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儿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创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儿童比只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异可以调节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受到年龄差距和性别差异的影响[10]。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头生胎儿和异性的弟妹之间的年龄越接近的话,那么就会更具有创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对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年龄间隔会导致更高的创造力;年龄间隔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年龄之间相互作用[11]。这样看来,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以后的研究种这几个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仍然是心理学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主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主观的家庭环境是指人为的家庭环境[12]。主观的家庭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的人际关系等。以往的研究表明,这些主观的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创造力有相关。
(一)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推进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依然低迷,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停止,更加复杂,国际西化、分化、分裂中国的阴谋从未停止。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趋利动机阻滞了大学生对信仰精神价值的欣赏、领悟与追求。在政治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滞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信仰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虚化了大学生信仰。
(二)学校教育缺失的影响一些学校在信仰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泛政治化和教条化、教材化,往往把信仰等同为政治信仰,偏重于社会共同信仰,忽视了个人人生信仰,造成信仰内容的单调和空洞。一些高校片面强调信仰教育的讲授和灌输,出现了信仰教育智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只将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更不用说理想和信仰了。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其思想、情感和意志等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给予的时间最多,经过时间的积累,已经在意识深处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且成为他们自己的信念、思想、意志,进而成为其性格的一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中人们的品德、思想、习惯等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在于父母的言行以及与亲戚邻舍的交谈和接触中,生活方式和信仰观念也在下意识状态下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四)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受学识、阅历所限,导致他们的价值认同感、定位的人生方向难免出现偏差,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特别是从紧张的有明确奋斗目标的高中生活一下子到没人管没人逼的闲散的大学生活,部分大学生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感到精神空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出现了没有信仰或者即使有信仰却出现了多元、迷失、功利化、自私化、空想化、片面性、模糊性和肤浅性等偏差信仰。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大课堂,社会上有形形的因素制约着、影响着信仰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网络虚拟环境。在现实环境方面,应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网络虚拟环境方面,完善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加厚互联网的文化土层,让网络空间的“雾霾天”晴朗起来,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信仰氛围。
(二)优化和谐的教育环境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继续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上下足功夫。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硬环境,例如,走廊里、道路边的展板上是传递正能量的宣传画和励志文字,又包括校园软环境,例如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服务态度;既包括现实环境,又包括网络虚拟环境。高校应把这些硬环境、软环境、现实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正能量特质的“符号”有机呈现出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一种内隐性的“文化效应场”,使大学生在这个“场”的作用下接受影响和熏陶。2、丰富教育理念和内容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信仰教育和深入分析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学业特点、恋爱特点和就业特相结合,切实增强信仰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把信仰教育和关心、关注、关爱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服务学生的学业发展、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学生诉求表达、矛盾化解、利益协调机制,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把信仰教育和全员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全校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增强信仰教育的凝聚力和实效性。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更为开放,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来引导信仰教育,使知网用网成为生活方式,以知识教育来扎实信仰教育,使知识转变为内在理念,以实践感知来丰富信仰教育,使内在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以生活体验来加深信仰教育,使实际行动渗透到生活当中。在话语体系上要与时俱进。多说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数空话、套话、场面话,不能把大学生信仰教育搞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搞成脱离实际的概念堆砌,搞成照本宣科的刻板说教,搞成应付检查、对付考试的器物。
(三)营造安宁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应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会影响大学生的兴趣和相似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家长可与学校合作,通过学校的培训或辅导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的示范效应,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加强孩子的信仰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家庭环境;宗教道德观
1 引言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BPD)患者,处于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边缘地带,其情绪行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自我形象十分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目前精神医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都相当关注的一个课题,但对于BPD的家庭环境的研究却很少,相对国外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两种模式,一是医学模式,集中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和评估、诊断、治疗上,二是精神分析模式,集中在防御机制和早年的客体关系、依恋模式上。但对于BPD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大和高校扩招人数的急剧增多,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人们在觉得惋惜和不可思议背后,往往只看到学校教育问题,却忽略了他们可能早已存在的人格缺陷或障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家庭环境的问题。所以,对于边缘型人格父母家庭环境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需要,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外对BPD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在当今的心理学中是最有争议的诊断。自从它首次被引入DSM,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BPD具体形式的背后给出一些有点无形的概念。最为大家熟知的是Kernberg阐释了他称之为“边缘人格组织”的东西,而Gunderson,虽然是一个心理分析学者,却被大家认为是用最科学的方式定义BPD,DIB(The Diagnostm In-tervmw for Borderhnes,边缘诊断会谈)和DIB―R就是从Gunderson,Kolb and Zanarmi的研究中发展而来的。最后就是DSM-IV中的正式的定义。
一些研究者,如Judtth Herman相信BPD是对TPSD的特殊表现给出的一个名称,在《创伤和恢复》一书中,她建立了这样的理论:当PTSD表现出非常强调认同和人际困扰时,就可以称之为BPD,当强调躯体因素时,就叫癔病,当关注意识的分离/变形时,就叫做DID/MPD。其他人认为“边缘人格”的术语已经被如此多的误解和误用,以至于再怎么提炼也是无意义的,不如用简单的零碎的术语来替代。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曾提出:“人类应将其最宝贵的赋予儿童!”我想;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父母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有关专家大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儿童。不是因为智力不行,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不良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健康、学习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情感、个性、品德的恶劣影响,往往会伤害幼小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身。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在我校03级和05级学生中抽取级10个班的学生。将PDO-4+问卷发给学生填写,完成后马上回收。根据PDQ-4+的边缘型得分筛查得到的105名被试,高分组53人,低分组52人。
2.2 研究方法
2.2.1 PDQ-4+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最新修订版中文版本。PDQ是美国Hyler博士根据DSM-Ⅱ编制的用于筛查人格障碍的自陈式问卷,PDQ-4+DSM-Ⅳ对PDQ所做的进一步修改。包括107个项目,归为12个领域,分别用于评估DSM-Ⅳ中12中人格障碍。该问卷经过杨坚博士翻译并修订,对不适合中国文化的条目做了调整,重测信度在0.5~0.8之间,并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作为筛查量表使用。依据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环境量表是MosS等于1981年编制,共设90条是非题,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FES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①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⑨矛盾性,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④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⑥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⑦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⑨组织性,即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⑩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2.2.2 本研究筛选得到边缘型得分7分以上者共52人,为实验组;筛出1分以下者共53人,为参照组。两组共105名被试,其中男生68名。女生37名。
2.2.3 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同时施测家庭环境量表(FES-CV)。评出此份问卷的原始分数和各个分项目的得分。
2.3 统计方法 应用t检验推断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中的差异及高分组的家庭环境中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在统计学中意义。双侧统计学差异计算所有的变量a=0.05。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的统计学处理过程均由SPSS(verston 11.01)统计软件包完成。
3 结果
从P130-4+问卷的边缘型一项的得分中,筛选出高分组(7分以上包括7分)和低分组(1分和1分以下),分布情况见表1。
3.1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中的差异情况通过t检验(见表2),得出以下结果:高分组在矛盾性的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得分,P<0.01,高分组在知识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P<0.05;高分组在道德宗教性的
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的得分,P<0.05;高分组在亲密度得分上低于低分组,差异不显著;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上的得分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家庭环境量表中,原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同时,家庭环境的宗教道德性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因素也是一个影响边缘人格形成的原因。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等与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家庭环境中的这七个因素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影响不大。
3.2 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与家庭环境中各因子的相关情况 由表3所示,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矛盾性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显著相关,即原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同时,家庭环境的宗教道德性与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宗教道德性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重要因素。而边缘得分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两个因素也存在一定相关,有可能对边缘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因子,包括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与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即家庭环境中的这6个因素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影响较小。
表3 家庭环境各因子与边缘得分的相关结果(n=105)
3.3 高分组的家庭环境中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经过t检验,结果见表4,女生组在情感表达、矛盾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男生组在组织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组得分,差异不显著;男生组在控制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组得分,差异显著。女生组在亲密度、娱乐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组。女生组在独立性上的得分低于男生组。差异不显著。此外,两组在成功性、知识性、宗教道德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从BPD与家庭环境的实证研究中可得出以下结论:边缘型高分组的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要显著高于低分组;边缘型高分组的知识性与宗教道德得分要显著低于低分组;边缘型高分组中男性与女性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在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因素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