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环境概念范文

家庭环境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5: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环境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环境概念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06-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双重转轨的特殊时期,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大众化快速发展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普及的同时,入校学生的素质和言行表现却越来越良莠不齐,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分别从社会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等不同视角分析了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并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大学生行为失范进行概念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被广大研究者所认同和接受的统一的科学概念[1]。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恰恰说明大学生行为失范这一现象的复杂性,也表明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防控与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等都负有一定责任,尤其是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应当承担主要教育与防控职责。为了论述的清晰与明了,此处认为大学生行为失范包括一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偏离或与现行教育规范相冲突的行为表现。

本文作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工作实际,主要论述的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与其家庭成长环境的关系,着重分析家庭离异与家庭暴力两种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影响,以期提升对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失范现象大多与其青少年时期家庭成长环境相关。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青少年成长的首位教师,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人格和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塑造乐观积极、行为规范的个人;相反如家庭离异、家庭暴力等家庭环境会在孩子的心中根植阴影,这些早期形成的阴影甚至会成为一个人心理上难以逾越的鸿沟或缺陷,这种心理缺陷也往往成为了青少年行为失范的起点。心理学家也认为“心理缺陷”或“挫折”是导致一个人行为失范的原因。家庭离异与家庭暴力是较为突出的两种非正常家庭环境,这类家庭环境是促使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离异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离异指的是父母婚姻破裂,婚姻关系解除从而导致家庭解体的社会现象。在转型期的中国,家庭离异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在生活和学习以至心理、人格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许多有关离婚家庭的研究也表明:离婚产生严重的压力会引起家庭成员的机能紊乱和情绪不稳定[2],离异家庭的家庭成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和完整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首先,离异家庭中子女的学习动机与智力水平较低。在离异家庭中,子女成长的部分家庭环境被剥夺。对子女来讲,无论其与生父还是生母生活,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完整的。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和管教是影响子女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因素。离异家庭中另一个问题就是父母性别角色的残缺。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两种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彼此或他人都是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性别角色的残缺会导致子女有关社会性别的智力发展不完善。

其次,离异家庭中子女的情绪多表现为易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消极情绪,日常情绪波动较大。父母离婚产生的一场情绪通过父母的表情、语言、行为反映出来,造成家庭气氛的压抑,加重家庭成员的精神负担,家庭人际关系也有恶化倾向。在这种环境下子女享受不到父母的亲情之爱,且被父母的异常表情、语言和行为浸染从而导致孩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和反应失常。失和家庭和单亲家庭或者再婚家庭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明显的缺陷,孩子从小需要的爱并没有得到满足,自己感情的表达也受阻,这就直接导致了子女的感情障碍。

最后,离异家庭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限制。完整家庭子女较之于离异家庭而言被同学接纳的机会和程度较高。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灵的打击会持续发挥作用,并在逐渐积累中而得到强化。尤其是情绪低落、消沉和自卑感会随着单亲家庭不良环境气氛的不断刺激而得到增强,从而无形之中提高了同伴关系建立的遏制阻力。同时家庭离异后父母单独相处,也大大削弱了对其子女同伴关系建立的指导和帮助,使子女结交同伴、与同伴相处的能力逐渐下降。

(二)家庭暴力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暴力会给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或生理创伤。家庭暴力直接表现为家庭教育缺陷,父母的暴力行为会诱导子女产生行为失范现象,而这种行为失范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越轨行为,接近于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而且研究表明家庭暴力还往往和青少年犯罪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几率[3]。

事实上,家庭暴力容易促使子女形成犯罪心理。父母间的不和、纠纷和暴力行为时刻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子女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扭曲,并最终形成子女犯罪的导火线。面对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多子女感到厌烦,他们对父母之间的暴力感到厌恶,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当子女从主观上意欲脱离其家庭环境时,其从心理上便瓦解了抵抗社会上不良现象诱导的防线。同时,由于他们心理受到创伤,受到打击与挫折,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缺乏自我防范和控制失范行为的能力,严重的越轨行为(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便产生了。

二、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认知结构不合理。就行为失范大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言,他们大都存在知识储备不完善、人生观不正确、道德素养不高、纪律观念不强,缺乏判断力、自觉性、内省力,面对复杂事物时易显茫然态度。而从心理学上讲,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在以前学习和感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其质量,如知识经验的准确性、知识经验间联系的丰富性和组织性等都影响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而家庭环境恶劣的学生,其早期在家庭中形成的认知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其在大学时期产生认知冲突或认知障碍,进而导致行为失范。

第二,情绪波动较大。就情感而言,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情绪易激动,情感不稳定,情感体验比较原始、低级,更有甚者表现出情感的冷漠。行为失范大学生倾向追求生理和感官的直觉刺激,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需要。比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容易促使他们做出过分举动。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愤怒时冷酷无情,高兴时过度兴奋。行为失范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对朋辈间、师生间、亲属间感情的稳定性不信任,缺乏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正确感知。

第三,意志不坚定。就行为失范学生的意志而言,他们大都意志比较薄弱,易受暗示,但却不乏探险和冒险精神,且有明显的两重性。这类学生的理性是非分辨能力比较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而盲从。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诱使下,甚至会表现出狂妄自负、不听管教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实现社会化目标方面意志薄弱,在实施的活动方面却表现出意志的顽强性。

第四,行为失范的无意识动机明显。就大学生行为失范背后的动机而言,无意识动机比较明显,动机不稳定,动机产生情景化。行为失范大学生在潜在的本能冲动、社会规范适应及对学校规范的服从与对抗中,主体往往处于迷茫、选择与孤独、对抗与妥协等强烈的消极体验中,但其主体并非时刻对这种冲突和对抗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4],这种无意识动机也就成了失范行为的驱动力量。

三、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行为失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深入分析其失范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各方共同协作进行防控与教育。

首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由于家庭环境造成心理缺陷的学生,我们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借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专业心理诊疗门诊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心理缺陷或障碍容易导致学生性格怪异,行为失范,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导致过激言行的发生,严重的时候甚至引发犯罪。因此,学校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和了解行为失范学生的家庭环境,及时发现问题症结,避免把心理问题道德化处理,从而错失最佳防控时机。

其次,抓好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而实践表明,大多行为失范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缺陷,具体表现为对道德规范的无知或藐视。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行为失范学生的道德感化与教育,用道德的规范与示范来潜移默化地矫正大学生的失范行为。

最后,抓好纪律教育与法制教育。大学生行为失范现象即偏离或与现行教育规范相冲突的行为。因此,通过加强纪律与法制教育,用制度和法律来防范大学生失范行为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要用制度和法律这种刚性的管理措施,通过预防、惩戒、奖励等手段来强制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让行为失范大学生最终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发生严重的失范行为。

行为失范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家庭环境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这一因素。我们认为不能将大学生行为失范全部归结并依靠于学校,家庭作为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作为子女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加强与各级学校的沟通,切实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负责。

参考文献:

[1]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4-61.

[2]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篇2

关键词 创造性人格 家庭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Family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Creative Personality Study

Abstract Creative personality talent is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the creative factors include family, social, school and their own. Excellent family environment, proper attention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parents,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 as well as the right of parents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favorable impact of the chil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ormation. Family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unfavorable way, the only child of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arents neglected education force is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not conducive to the chil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actors formed.

Key wor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amily; education

众所周知,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间段在早期,儿童的早期生活环境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最为密切的关系之一,因此在儿童早期创造性人格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思考家庭环境应该怎样发挥影响作用的,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探析,提高人们对孩子对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视程度。

1 创造型人格的实质

1.1 创造性人格的涵义

英国的Galton于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国际上最早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科学文献,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研究创造力的开始。尽管对于其概念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界定,但目前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对创造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创造目标的实现产生动力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 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因素

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组成。(1)学生自身方面。高质量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其创造性人格有明显的正相关。(2)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营造的整体学习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方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重要的作用。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敢于疑问,敢于创新,而不是讲思维禁锢在考试和书本范围。(3)社会文化方面。由于社会上长久以来对有序遵从这一观念的灌输,学生往往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就会被教育谨小慎微,尊重伦理,以集体的价值为主等,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4)家庭环境方面。通常父母文化较高的,家庭环境宽松的家庭的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

2 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家庭是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亲属影响的广义概念。结合已有研究,家庭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主要有:家庭环境、父母的文化水平、兴趣爱好、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期望目标等。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包括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在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样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和愿望和基本环境,有父母和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会帮助孩子形成轻松的心理氛围,增加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

其次,父母的期望目标会促进儿童创造望的激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常常与出生顺序相联系。个体所处的特殊位置引起了父母格外的关注和期望。现在的中国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孩子成为家长的唯一关注希望,在获得更高的关注的同时,是否能将这种关注很好地利用其积极方面,是当代家长和我们所需要研究的话题。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创造性人格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由父母的智商、情商、社会阅历、社会地位、成长经历等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高创造性的儿童的父母更注重开放式的教养方式,他们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开放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去进行可能的创造。

3 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现存的不利因素

(1)隔代教育抑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造成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管教。隔代的溺爱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更多关注集中在物质生活上,集中在衣食起居的问题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维的训练有所欠缺。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程度。隔代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逾越道德规范问题、情感缺失问题、生理教育不足问题以及产生教育不当问题。

(2)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影响。由于独生子女相对其它孩子来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独生”,因此,在他们的身心成长和发展方面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独生子女往往具有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投资不遗余力,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尽可能地进行培养,这些都会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智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是和人的交往,而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再与人的交往中难免有欠缺的方面,孤僻、自私、自我中心等都是常出现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性人格的塑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3)忽视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孩子,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的班主任和带课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根据老师的指导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的同时学会表达,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能够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使得创造性人格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聪绒,郑莉君.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 程良道.论创造性人格的实质[J].科技创业月刊,2002(10).

[3] 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刍议[J].教育探索,2004(6).

[4] 葛孚瑾.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

[5] 权月彤.家庭环境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 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 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成功人生第一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家庭环境 创造力 影响

1 引言

创造力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许多学者对创造力感兴趣的原因。目前,学者对创造力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的,比如创造力的认知过程和动机过程、创造性的人格,影响创造力的因素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创造力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主要体现在创造性的个体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环境方面[1]。其中,环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最开始接触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国内外关于家庭环境对创造力影响的研究。

2 客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客观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家庭环境[2],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观的家庭环境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这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家庭经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亲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的。师保国、申继亮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SES)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创造力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而且还会通过智力对创造力产生间接的影响[3]。但是另一项相关的研究却发现:创造性倾向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对高智商青少年与高创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高智商青少年的父亲比高创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从事于学术或者是教育的职业,而母亲更多的是家庭主妇;两组类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会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的孩子。许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发展[6]。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经历,认知刺激的缺少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2.2 家庭结构对创造力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 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模式) ,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7]。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往的研究分别考察了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对于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发散思维测验,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测验得分上来看,独生子女最多,头生胎儿次之,末生胎儿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儿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间的得分并无显著差距。此外,研究还发现,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创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儿童比只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儿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年龄差异可以调节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顺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受到年龄差距和性别差异的影响[10]。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头生胎儿和异性的弟妹之间的年龄越接近的话,那么就会更具有创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对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大的年龄间隔会导致更高的创造力;年龄间隔与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年龄之间相互作用[11]。这样看来,以往的研究对于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年龄间隔等因素对创造力的研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在以后的研究种这几个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仍然是心理学中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3主观的家庭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

主观的家庭环境是指人为的家庭环境[12]。主观的家庭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的人际关系等。以往的研究表明,这些主观的家庭环境因素都与创造力有相关。

篇4

(一)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推进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依然低迷,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从未停止,更加复杂,国际西化、分化、分裂中国的阴谋从未停止。从经济方面来看,市场经济的趋利动机阻滞了大学生对信仰精神价值的欣赏、领悟与追求。在政治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滞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信仰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虚化了大学生信仰。

(二)学校教育缺失的影响一些学校在信仰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泛政治化和教条化、教材化,往往把信仰等同为政治信仰,偏重于社会共同信仰,忽视了个人人生信仰,造成信仰内容的单调和空洞。一些高校片面强调信仰教育的讲授和灌输,出现了信仰教育智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只将自己看成出成果、得名次的工具,很少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更不用说理想和信仰了。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其思想、情感和意志等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给予的时间最多,经过时间的积累,已经在意识深处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且成为他们自己的信念、思想、意志,进而成为其性格的一部分。大学生家庭环境中人们的品德、思想、习惯等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在于父母的言行以及与亲戚邻舍的交谈和接触中,生活方式和信仰观念也在下意识状态下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四)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受学识、阅历所限,导致他们的价值认同感、定位的人生方向难免出现偏差,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特别是从紧张的有明确奋斗目标的高中生活一下子到没人管没人逼的闲散的大学生活,部分大学生一时间找不到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感到精神空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出现了没有信仰或者即使有信仰却出现了多元、迷失、功利化、自私化、空想化、片面性、模糊性和肤浅性等偏差信仰。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大课堂,社会上有形形的因素制约着、影响着信仰教育的效果。社会环境既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网络虚拟环境。在现实环境方面,应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网络虚拟环境方面,完善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加厚互联网的文化土层,让网络空间的“雾霾天”晴朗起来,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信仰氛围。

(二)优化和谐的教育环境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继续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上下足功夫。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硬环境,例如,走廊里、道路边的展板上是传递正能量的宣传画和励志文字,又包括校园软环境,例如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服务态度;既包括现实环境,又包括网络虚拟环境。高校应把这些硬环境、软环境、现实环境、网络虚拟环境中的看似互不关联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具有正能量特质的“符号”有机呈现出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悄然无声中形成一种内隐性的“文化效应场”,使大学生在这个“场”的作用下接受影响和熏陶。2、丰富教育理念和内容在教育理念上坚持三个结合。一是把信仰教育和深入分析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学业特点、恋爱特点和就业特相结合,切实增强信仰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把信仰教育和关心、关注、关爱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服务学生的学业发展、服务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构建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学生诉求表达、矛盾化解、利益协调机制,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把信仰教育和全员育人工作相结合,充分调动全校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断增强信仰教育的凝聚力和实效性。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要更为开放,以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来引导信仰教育,使知网用网成为生活方式,以知识教育来扎实信仰教育,使知识转变为内在理念,以实践感知来丰富信仰教育,使内在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以生活体验来加深信仰教育,使实际行动渗透到生活当中。在话语体系上要与时俱进。多说言之有物、入情入理的“家常话”,少数空话、套话、场面话,不能把大学生信仰教育搞成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搞成脱离实际的概念堆砌,搞成照本宣科的刻板说教,搞成应付检查、对付考试的器物。

(三)营造安宁的家庭环境一方面,家长应起到表率作用。家长良好的修养、文明的习惯是一种无形的榜样力量,会影响大学生的兴趣和相似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家长可与学校合作,通过学校的培训或辅导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的示范效应,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加强孩子的信仰教育。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家庭环境;宗教道德观

1 引言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BPD)患者,处于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的边缘地带,其情绪行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或自我形象十分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是目前精神医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都相当关注的一个课题,但对于BPD的家庭环境的研究却很少,相对国外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两种模式,一是医学模式,集中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和评估、诊断、治疗上,二是精神分析模式,集中在防御机制和早年的客体关系、依恋模式上。但对于BPD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大和高校扩招人数的急剧增多,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格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人们在觉得惋惜和不可思议背后,往往只看到学校教育问题,却忽略了他们可能早已存在的人格缺陷或障碍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家庭环境的问题。所以,对于边缘型人格父母家庭环境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需要,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国外对BPD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在当今的心理学中是最有争议的诊断。自从它首次被引入DSM,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们就一直试图在BPD具体形式的背后给出一些有点无形的概念。最为大家熟知的是Kernberg阐释了他称之为“边缘人格组织”的东西,而Gunderson,虽然是一个心理分析学者,却被大家认为是用最科学的方式定义BPD,DIB(The Diagnostm In-tervmw for Borderhnes,边缘诊断会谈)和DIB―R就是从Gunderson,Kolb and Zanarmi的研究中发展而来的。最后就是DSM-IV中的正式的定义。

一些研究者,如Judtth Herman相信BPD是对TPSD的特殊表现给出的一个名称,在《创伤和恢复》一书中,她建立了这样的理论:当PTSD表现出非常强调认同和人际困扰时,就可以称之为BPD,当强调躯体因素时,就叫癔病,当关注意识的分离/变形时,就叫做DID/MPD。其他人认为“边缘人格”的术语已经被如此多的误解和误用,以至于再怎么提炼也是无意义的,不如用简单的零碎的术语来替代。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曾提出:“人类应将其最宝贵的赋予儿童!”我想;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父母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社会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有关专家大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儿童。不是因为智力不行,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不良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健康、学习方面,更严重的是对情感、个性、品德的恶劣影响,往往会伤害幼小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身。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在我校03级和05级学生中抽取级10个班的学生。将PDO-4+问卷发给学生填写,完成后马上回收。根据PDQ-4+的边缘型得分筛查得到的105名被试,高分组53人,低分组52人。

2.2 研究方法

2.2.1 PDQ-4+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最新修订版中文版本。PDQ是美国Hyler博士根据DSM-Ⅱ编制的用于筛查人格障碍的自陈式问卷,PDQ-4+DSM-Ⅳ对PDQ所做的进一步修改。包括107个项目,归为12个领域,分别用于评估DSM-Ⅳ中12中人格障碍。该问卷经过杨坚博士翻译并修订,对不适合中国文化的条目做了调整,重测信度在0.5~0.8之间,并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作为筛查量表使用。依据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环境量表是MosS等于1981年编制,共设90条是非题,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FES所评价的家庭特征包括:①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②情感表达,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⑨矛盾性,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④独立性,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⑤成功性。是指将一般性活动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⑥知识性,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⑦娱乐性,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⑧道德宗教观,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的重视程度;⑨组织性,即指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⑩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

2.2.2 本研究筛选得到边缘型得分7分以上者共52人,为实验组;筛出1分以下者共53人,为参照组。两组共105名被试,其中男生68名。女生37名。

2.2.3 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同时施测家庭环境量表(FES-CV)。评出此份问卷的原始分数和各个分项目的得分。

2.3 统计方法 应用t检验推断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中的差异及高分组的家庭环境中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在统计学中意义。双侧统计学差异计算所有的变量a=0.05。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所有的统计学处理过程均由SPSS(verston 11.01)统计软件包完成。

3 结果

从P130-4+问卷的边缘型一项的得分中,筛选出高分组(7分以上包括7分)和低分组(1分和1分以下),分布情况见表1。

3.1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中的差异情况通过t检验(见表2),得出以下结果:高分组在矛盾性的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分组的得分,P<0.01,高分组在知识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P<0.05;高分组在道德宗教性的

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的得分,P<0.05;高分组在亲密度得分上低于低分组,差异不显著;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上的得分两组没有显著差异。可见,在家庭环境量表中,原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同时,家庭环境的宗教道德性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重要因素。此外,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因素也是一个影响边缘人格形成的原因。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等与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家庭环境中的这七个因素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影响不大。

3.2 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与家庭环境中各因子的相关情况 由表3所示,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矛盾性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有显著相关,即原生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同时,家庭环境的宗教道德性与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宗教道德性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重要因素。而边缘得分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两个因素也存在一定相关,有可能对边缘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其他因子,包括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与PDQ-4+问卷中的边缘型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即家庭环境中的这6个因素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的影响较小。

表3 家庭环境各因子与边缘得分的相关结果(n=105)

3.3 高分组的家庭环境中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经过t检验,结果见表4,女生组在情感表达、矛盾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男生组在组织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组得分,差异不显著;男生组在控制性上的得分高于女生组得分,差异显著。女生组在亲密度、娱乐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组。女生组在独立性上的得分低于男生组。差异不显著。此外,两组在成功性、知识性、宗教道德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4 讨论

从BPD与家庭环境的实证研究中可得出以下结论:边缘型高分组的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要显著高于低分组;边缘型高分组的知识性与宗教道德得分要显著低于低分组;边缘型高分组中男性与女性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在控制性(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因素上,男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

篇6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阅读;问卷调查;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7

阅读是人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对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重要意义,是学生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大学生学习与成才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因为阅读习惯及行为的养成是从学生们幼儿时期就应该打下坚实基础,而家庭是学生们能够接触书籍、了解阅读的起点,因而家庭教育是学生们阅读行为养成的第一重要因素,它的重要性是学校、朋友以及老师都不能代替的。中央教育研究所的一项教育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以及帮助学生们养成阅读习惯都有意义重大,尤其是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更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促进因素。

而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江苏省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所在家庭环境的调查分析来进一步探究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相关影响,以期能够帮助大学生的父母更好的确立家庭在大学生教育成长中的重要位置,积极参与到大学何时能们的阅读教学之中,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与氛围,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

1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家长们都会更愿意将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完全托付给学校,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去单纯的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这就造成了家庭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脱节。但是实际上,家庭才是学生们学习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相处的时间最长,而且耳濡目染都是家庭环境的细节和行为表现,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们阅读习惯的养成。因为阅读是需要环境作为支撑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养成较好的阅读行为习惯。因此研究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意义重大。

2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具体影响情况,主要研究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调查了解江苏省大学生阅读习惯以及行为的具体现状;

(2)调查了解大学生所处家庭环境对于其阅读行为养成的主要影响方式;

(3)通过研究分析,认识到家庭环境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所起到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大学生家庭阅读环境的合理性建议。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江苏省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300名江苏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初步了解大学生阅读的行为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300名学生的家庭环境进行问卷调查与实际访谈,主要从认识态度、指导方法、支持以及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去具体研究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养成的影响。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是在深入了解大学生阅读行为以及家庭环境相关概念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有效的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来对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

4研究结果分析

4.1大学生阅读行为现状分析

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中仅有2265%的大学生具有相对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我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42.52%的大学生整体阅读行为表现一般,并不具备主动的阅读习惯,只是被动的完成学校要求的阅读作业,对于阅读并没有形成足够的兴趣,也没有展现出足够的热情。其中还有32.83%的大学生阅读行为表现较差,没有丝毫自主阅读的能力及习惯,甚至可以说极度讨厌阅读,不仅不会自发的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修养,而且学校所要求的阅读任务和阅读要求也很少有完成的时候,整体阅读状态较差。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整体的阅读行为表现并不理想,没有体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高度和状态。

4.2对大学生家庭环境的调查研究

基于江苏省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实际现状,我们进一步对大学生家庭环境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依据Williamson(2007)关于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成长影响的研究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家庭环境对于孩子们学习与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认识态度、指导方法、支持以及参与程度。因而本次研究也主要恼馑母龇矫嬲箍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

4.2.1认识态度

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家庭中能够认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养成重要性的比例仅为35.01%,其中22.45%的家庭认为家庭环境是学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是孩子们阅读智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作用相对显著;而12.56%的家庭表示大学生从孩童到成才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受到影响最深的就是家庭环境,因而大学生是否会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与家庭的重视程度和文化氛围密不可分,至关重要。但是具有这一意识的家庭从整体来看,还是较小的一部分比例,其中有9.64%的家庭认为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养成与家庭环境关系一般,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其中认为家庭环境并不重要的家庭一共占比5535%,这部分家庭认为学生们阅读行为的养成和良好学习习惯都是来自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督导,家庭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在对于学生们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

4.2.2指导方法

如图3所示,通过对学生家庭的调查研究以及对于学生本人的实际访谈我们了解到,能够持续的对子女进行阅读指导,并为子女提供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行为引导的家庭在所有被调查家庭中仅占到1652%;而其中有33.67%的家庭父母只是偶尔会辅导子女学习,纠正子女错误的阅读行为,督促并帮助孩子们养成正确的阅读与学习习惯,但是并不经常,这部分家庭父母的重心还是以自己的工作为主,投入到孩子们阅读学习中的精力毕竟有限;49.81%的家庭其父母对于子女从来没有阅读方面的教育辅导和方法指导,父母都是依赖于学校的教学来完成学生们的阅读学习任务,而没有为学生们提供浓厚的家庭阅读文化氛围,更没有对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进行督导和帮助。

4.2.3外支持

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各自的家庭对于其孩子阅读的支持表现是不同的,其中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以最简单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阅读支持,即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阅读与学习书籍,这部分家庭占比3252%,这也是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读书学习土壤;而经常带孩子们参加读书文化活动的家庭占比22.36%,这也是培养孩子们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但是能够经常给予孩子们阅读与学习上鼓励和支持的家庭只占比16.75%;通过自己的阅读行为为孩子们做出阅读表率的家庭占比9.85%,所占比例都相对不高;甚至还有45.62%的家庭并没有具体的行动来体现对于孩子们支持,这样缺乏了家庭环境支持的大学生在其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就会更加困难,对于其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4.2.4参与程度

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江苏省大学生家庭对于学生们阅读的实际参与程度整体较低,只有25.65%的大学生家庭对于学生们阅读行为有着较高的参与度;3203%的家庭参与程度一般;而其中42.32%的家庭都没有显著参与。而缺少了家庭的实际行动支持和阅读参与,大学生的阅读肯定会缺少方向和帮助,从而不

可能形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5结论

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确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尤其是认识态度、指导方法、支持以及参与程度四个

方面都影响着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认识态度能够

帮助家庭正视对于子女阅读的教学培养,形成家庭阅读教育浓厚的氛围;家庭正确的指导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家庭环境中的支持更能帮助大学生从小就培养阅读的兴趣,积极参与阅读文化活动,这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家庭的参与程度更是实现

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以及阅读提升的重要渠道。所以应该尤其重视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阅读行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意义,从而更为有效的利用家庭环境去帮助大学生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升蔚.大学生“微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6.

[2]师衍辉.大学生社会化阅读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3]邱相彬,沈书生,徐晓拉.移动网络环境下“浅阅读”对“深阅读”的影响分析――基于对浙江六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01):7175.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因材施教;家庭环境;个体差异;策略

G612

“因材施教”是教学艺术中的一项“普遍真理”。宋代朱熹在《论语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要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因此,如何“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成为了学前教育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针对不同家庭环境幼儿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

基于家庭环境不同特点,相当一部分幼儿处于溺爱的家庭环境,这一特点与家庭经济水平、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及部分幼儿为留守家庭等因素交互作用,使一些幼儿呈现出认知和人格发展水平不高的“共性”。为此本人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因材施教”策略:

(一)分组别的“因材施教”

相同家庭环境特点的幼儿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能力、分解决问题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使整个班级幼儿呈现几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分组别“因材施教”,即是根据幼儿层次特点,分成不同组别予以区别对待,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1.家园合作中的分组别“因材施教”

家庭因素是幼悍⒄顾平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功能板块。在家园互动中,需要根据家庭环境特点,围绕幼儿个体差异施加等方面的有效引导。加强了家园沟通,着重导家长走出溺爱的误区,确立正确的爱的方法和爱的态度,尤其是与每位外出家长均建立了电话或网络联系,并要求家长定期“回家看看”和与孩子电话、网络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留守幼儿参与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自信力。

2.幼儿园教育中的分组别“因材施教”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主阵地”,幼儿教师担负着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的主责。因此,应该在关注每个儿童成长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全面了解每个儿童自己的个性、能力、行为、兴趣等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组,分别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组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分组别、分层次“因材施教”,在实现“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全面性”。

(二)分个体的“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面向每一个不同的幼儿个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既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又实现个性的发展,是幼儿教师天职所在。分个体的“因材施教”,主要有二个方面的着力点:

1.依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差异化教育

一个班的幼儿既有不同层次的“共性”,之外还有每个个体的“个性”,所以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科学分组别、分层次教育,更要时时关注、研究每个幼儿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差异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抓住各种教育时机,创设多色彩、多选择的教育体验环境 “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获得成功乐趣,满足每个幼儿在现实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不同需要。

2.依据幼儿特长进行专才教育

针对幼儿兴趣特点和突出能力,结合家庭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如本人班级有两位在数概念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幼儿,其中一位家长职业和收入稳定,教育期望值较高,本人积极鼓励其参加园外兴趣提高培训,另一位属留守儿童,且家庭教育氛围不浓厚,本人则在课堂教学和园内活动中对其进行“倾斜”、 给予鼓励。通过结合幼儿特点和家庭特点“因材施教”,使两名幼儿的教学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基于家庭环境特点对幼儿“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

(一)“因材施教”应立足于不同家庭条件幼儿的“公平发展”

在充分重视和尊重幼儿家庭环境存在的差异性,并以此“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产生根据不同家庭条件,给予幼儿不同“关注度”的错误倾向,因幼儿家庭条件不同而实施的“因材施教”, 是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而不是体现在关注程度的区别对待上。要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以幼儿家庭条件的不同为基础,来关注其个性差异,并以同等的“关注度”来实施“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二)“因材施教”应立足于细致科学的家庭环境特点调查分析

在细心观察、多方了解教育对象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方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内涵要求。而家庭因素是导致幼儿个体存在差异的主要因子,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因此,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幼儿家庭环境特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如此方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差异化,并通过在家园合作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因材施教”,引导幼儿顺利渡过3-6岁的发展关键期。

参考文献:

[1]张庭辉.家庭环境与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护理;自护能力;负面情绪;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101-0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以气道平滑肌痉挛、气流受限为特征,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肺功能不断恶化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实践中,COPD患者多因急性加重而至医院就诊,这与患者平时未能在家庭环境中遵医嘱完成必要的药物治疗、呼吸功能锻炼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提高自我护理水平、改善治疗依从性的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从自护能力、负面情绪和整体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家庭护理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度COPD的诊断且取得知情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共16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家庭护理的观察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59~73岁、平均(68.1±8.2)岁,病程2~5年、平均(3.2±0.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54例、女26例,年龄58~75岁、平均(68.8±7.9)岁,病程2~6年、平均(3.5±0.7)年。两组患者基线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门诊随访、用药指导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家庭护理,具体方案如下:(1)健康知识教育:组织专门的医务人员至患者家中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使患者了解COPD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在家中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同时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2)电话随访:每2周由专门的医务人员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患者在家中的医疗情况,督促患者勤于学习疾病知识、积极进行呼吸锻炼,同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3)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在家中自行完成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等呼吸锻炼,每日3~5次、每次20min;腹式呼吸锻炼时,吸气动作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呼气运动使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缩唇呼吸锻炼时,吸气用鼻、呼吸嘴唇收拢呈口哨样。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护理能力 护理后8周时,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四个方面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1.3.2 负面情绪 护理后8周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估,得分越高、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强烈。

1.3.3 整体生活质量 护理后8周时,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从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6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整体生存治疗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及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生活质量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其发生与呼吸道受到损害性因素的持续作用有关[1],包括吸烟、工业性粉尘、大气污染等均是常见的气道损害因素,经过口鼻吸入后可直接导致气道上皮损伤、纤毛运动功能减弱、局部黏膜内炎症反应、大量炎症因子释放[2]。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出现小气道和肺实质的破坏,引起肺气肿以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改变。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发病率超过8.2%,正逐步成为影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3]。COPD患者最早期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咳嗽咳痰,但这一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相混淆,多无法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4]。当气道损害进一步发展,患者可出现劳力性气促、诱发性喘息等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增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5]。

在临床实践中,COPD急性加重是患者至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而病情急剧加重又与患者未能遵医嘱治疗有关[6]。因此,临床上治疗COPD应当重视用药的依从性,最大限度地改善气道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7]。这也就提示我们,针对COPD患者的治疗措施不应局限于医院环境,而应在家庭环境中也应坚持医疗措施,包括规律服药、合理作息、有氧运动、呼吸功能锻炼等[8]。这就对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自我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护理工作从医院范围延伸到家庭范围,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并完成在家庭环境中的医疗行为[9]。基于以上认识,家庭护理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发展[10]。

家庭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内发展到家庭中,在家庭环境中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并通过护患之间的互动来帮助患者学习必要的医护技能,进而能够独立完成必要的医疗行为[11]。在本研究中,我们从自护能力、负面情绪和整体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家庭护理在COP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探寻COPD患者理想的护理方式提供参考和依据。首先,我们比较了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及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通过家庭护理的进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保证患者在家庭环境中能够独立完成服药、呼吸功能锻炼等过程,有利于疾病的治疗。COPD患者由于受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持续影响,可伴发一系列负面情绪反应,并影响整体生活质量,而理想的护理工作应该能够同时调节患者心态并提高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负面情绪和生活质量的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综合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家庭护理有助于提高自护能力、缓解负面情绪、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是COPD患者理想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侯小华,张秀华,曹书华,等.噻托溴铵联合舒利迭对老年中重度COPD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2(7):1503-1504.

[2] 宋秋英,曾吾德.噻托溴铵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研究[J].江西医药,2012,47(2):135-136.

[3] 邹勇.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32(12):1994-199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5] 罗登攀,张洪球,徐郁颖,等.慢阻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1,39(1):94-95.

[6] 李家芝,李维,刘昀.呼吸肌功能锻炼结合散步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5):1363-1365.

[7] 徐哲明,潘大津,胡慧英.呼吸肌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7):541-542.

[8] 范广平.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晌[J].华西医学,2009,24(8):2174-2176.

[9] 钟素敏.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9):1331-1332.

[10] 孟立波,张影,刘哲,等.家庭护理干预对提高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20):3792-3795.

篇9

关键词:初中;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44-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问题学生”数量增多和类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显现。因此,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成为了目前初中教育中重要的工作任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笔者依据教育理论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学生,提出了教育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中“问题学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很多,分别阐述了“问题学生”的概念。杨文凤(2009)、张成(2010)等学者对问题学生的界定相似,他们认为,“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并且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倪高武(2006)研究认为,“问题学生主要是指品德行为偏常、上课捣乱、逃学旷课、不做作业等,或是与成年人的要求产生冲突(如非正常交往、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等),对学习无兴趣、无目的、态度恶劣、懒惰,甚至经常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其中,有的人对正面教育持较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

虽然国内对“问题学生”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会发现研究的共同点,即所谓的初中“问题学生”是指:在外界不良环境因素作用和刺激下,某些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有别于正常学生,轻者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重者则品行不端,危害家庭、学校和社会。

二、初中“问题学生”的成因

初中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过渡的不稳定时期,往往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家庭环境因素

极端家庭环境极易造成问题学生的出现。所谓极端家庭环境是指:有一类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生活富裕,由于父母及亲属过分溺爱,学生滋生许多生活恶习,对学习的态度也是漫不经心;有一类家庭非常贫困,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学生往往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心里时刻存在不安定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再有一类是暴力、单亲、留守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最大,学生或是被虐待,或是被漠视,或是被讥讽,往往会形成性格孤僻、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学生。无论以上哪类家庭环境,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都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学生,本研究认为家庭环境因素是形成问题学生的最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一方面,有些家长对学生教育漠不关心,无视责任,把教育重担完全交给学校,教师的压力每日俱增,还经常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导致部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安全为重,以少出不良舆论为重,在教学上对问题学生疏于管理、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成为了学校获得各项荣誉、资助和争取生源的重要手段,一些具有专长的学生往往被忽略,如果成绩不理想,无形中被划分到了差生队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问题学生。

3.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方便了百姓生活,同时网络不良信息的散布,不断侵袭着纯洁的校园,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在“金钱至上”、“读书无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错误舆论的诱导下形成了问题学生。

三、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

1.“平等、宽容”的转化方法

每一个初中学生都应得到公平、平等的教育机会,“问题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宽容和理解。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应建立广泛的、平等的交流平台。

初中生如果处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下,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形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精神抑郁等问题学生,这类问题学生早期行为正常,其中不乏成绩优秀者,隐蔽性很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在精神上、心理上会出现问题,严重的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伤害,而且也会对其他学生形成威胁,搅乱学校的正常教学。因此,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情感宣泄平台,这个平台多种多样,包括定期的集体倾诉情感专题,对生活、学习、家庭、社会等不同话题进行交流、倾诉情感,每位学生各抒己见。在这样的平台中,如果重视问题学生的话语权,宽容、理解问题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赞赏,问题学生就会逐步正视自己的问题。面向社会,组织专题活动,与工作在一线的工人们建立情感交流平台,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打开心扉,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除了广泛的情感交流平台,我们也建立了小范围的师生情感交流平台和学生间互助情感平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不同心理问题进行交流、疏导;学生间互助情感平台,是利用同学间纯洁的友谊,以心理健康的同学为核心,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好方式。在教学管理中,对问题学生往往只重视思想上的说教,而忽略问题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因此我们建立学生情感宣泄出口和平台,它不仅是一种缓解、释放压力的平台,更是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平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小环境下改善,大环境下提高。

篇10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1. 引言

在当今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尽情享受着物质利益带来的富足生活,但是在光鲜亮丽的物质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空虚,快节奏的生活使大多数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著名心理<液卤趵鲜υ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的载体是家庭环境,所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支撑。本文旨在通过对家庭环境的分析,探讨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相关概念释义

2.1家庭环境内涵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体现在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中,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情感通常都会通过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及家庭氛围表现出来,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居于核心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家庭硬环境是指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特定的物质条件,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社会阶层,但是家庭的社会阶层又由家庭结构、家庭文化水平及收入状况来决定。相对于家庭软环境的不确定来说,家庭硬环境更具有固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家庭环境的多样性在无形中也直接铸就了青少年的多种多样的生理性格和心理发展性格,对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2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多数青少年产生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也因此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重重。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阶段,在思想、行为和情绪上都表现的极为不稳定,常常引起社会和他人的特殊关注,又陷入迷茫之中。因此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就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家庭爱的呵护与拥抱来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青年的断奶期,使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平衡。

3.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3.1亲子关系方面

“亲子关系为原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亲子关系相对于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来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进行了一项‘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密切,犯罪青少年亲子分离问题突出,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怨恨父母。”所以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帮助青少年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在现实发展中,我们需要着力引导大家怎样去处理好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2教养方式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采用何种教养方式,这个问题曾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争辩,究竟是选择美籍华裔蔡美儿的“虎妈”式教育,还是中国常智韬的“猫爸”式教育?虽然这两种教育下的孩子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深思的。

通常研究者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这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通常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命令来让孩子服从,并设置一定的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自由心性,随之产生的就是孩子的不满情绪和青少年时期的叛逆行为。与之相反的是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任其孩子的发展,不管不问,对孩子缺少基本的限制和关爱,“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情感冷漠、情绪化严重、个性不成熟等行为特点。”

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导致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出现。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通常盲目自大、不合群,因为他们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和过度保护,对父母产生过多的依赖性。民主教养方式则是大多数人认可并提倡的,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最有利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也能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变化。所以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家庭氛围方面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塑造时期,对周围环境变化极其敏感,而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庭氛围主要是由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与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来决定的。

有研究表明,父母之间若经常发生冲突并且采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的青少年,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2006 年司法部《青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暴力家庭下青少年犯罪的概率是正常家庭的 4.5 倍。”所以父母之间的情绪处理也需要恰当合理,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暴力冲突。除此之外,青少年与家庭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同样会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青少年与家庭其他亲朋好友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未来人际关系建立的雏形。“如果关系融洽,青少年就会更乐于接触社会,更倾向于和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则直接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消极体验,从而孤立于群体生活之外。”

3.4家庭阶层地位方面

家庭阶层地位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家庭的经济水平高低,家庭收入过低的家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收入上,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

除此之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以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家庭社会地位往往与父母的职业类别有联系,不同的工作条件和家庭物质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4.结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因素侵染的一个阶段。本文主要重点分析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影响,强调了家庭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引导家庭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个人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以及研究水平的限制,文章仍存在不足,比如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变化的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能更加详尽的阐述,对于不良影响造成的后果未能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潘玲乐.家庭教育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6,(05).

[2]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6.

[3]关颖.未成年犯罪特征十年比较――基于两次未成年犯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

篇11

学前儿童心理成熟程度决定儿童的行为方式。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而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大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与其他方面对比具有不均衡性,即体重和身高的生长高峰具有不同期性;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向在时间上的呈现出早晚的不均衡性,生理发展先于心理成熟,有的儿童看起来很结实但他的内心不一定坚强。因此儿童的行为方式由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决定而不是由生理发展的成熟程度决定。

改变学前儿童所处环境和改变学前儿童同样重要。古语云:“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孩子身边都有什么样的人,最近和谁交往,孩子最近是否有不良的变化倾向,这些都是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和家长都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例如,有的孩子有悲观、忧郁或是暴力、攻击等不良倾向的玩伴,若孩子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时间久了难免会沾染上相同的感彩。因而,有必要提醒家长孩子辨别能力有限,需要时刻的关注和适当的指引,在必要的时候应改变儿童所处环境,会有益于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家庭气氛及父母管教的方式决定学前儿童未来的生活形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习惯、成就、素养甚至人格等。一方面,父母关系又是家庭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夫妻和睦会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家庭,孩子会开心快乐,更有安全感,以便于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出比较良好的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态度,比较容易形成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反之,如果夫妻不睦,经常吵架甚至打架,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长期如此孩子就会逐渐形成负面生活态度,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更容易形成敌对叛逆的态度。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十分重要,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家庭、专制型家庭、放任型家庭等。其中,民主型家庭就是管教孩子要以民主的方式进行,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参与到涉及自身或家庭等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种方式不仅充分的发挥了孩子的独立自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积极的性格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际态度影响未来的发展。自我概念也叫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对孩子来讲,老师喜不喜欢我?爸爸妈妈爱不爱我?小伙伴们喜不喜欢和我一起玩?我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这些都属于自我概念的认知。按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孩子心里中的自己要比实际上的自己对于孩子的长成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只要孩子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那么即使他现在表现的还很普通,将来也可以成为最棒的。故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扬为主,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是他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孩子从这些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形成自我认知,如果这些态度是积极的,孩子自我概念就很有可能是积极的和自信的,如果这些态度是消极的,那么孩子自我概念也很有可能是消极的和自卑的。故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家长和老师甚至这个社会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表扬和鼓励,这样利于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自我概念。

秉承儿童心理咨询的这四大基本观点,不仅有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质,降低了学前儿童出现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家长和教师社会等方面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心理咨询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惠萍,王祖莉,柯洪霞.简论师范院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2]但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篇12

摘 要 亲子沟通做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以言语和非言语形式进行的交流信息的过程。本文选取了近十年来国内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有关文献,从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国内亲子沟通研究的基本情况。本文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构建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案。

关键词 亲子沟通 青少年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关系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现在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对亲子沟通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尚未对亲子沟通概念做出权威、统一的界定。例如,王争艳、刘红云等提出亲子沟通是指父母―子女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池丽萍认为亲子沟通指父母与子女通过信息、观点、情感或态度的交流,达到增强情感联系或解决问题等目的的过程。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的现状,以期促进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2主要研究内容

从文献上看,国内心理学家对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所做的探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2.1亲子沟通的特点

对亲子沟通的研究最早从探究亲子沟通的特点开始,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亲子沟通的内容、频率;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亲子沟通的内容是指亲子双方交流的话题范围,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讨论包括家庭、学校、未来的打算以及与朋友的相处等话题,并且青少年与父亲、母亲交谈的话题存在差异,与母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学习、学校生活、朋友交往等方面,而与父亲交谈的话题主要是时事、未来的打算等。雷雳、王争艳等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交谈最多的内容是孩子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家庭琐事。

在亲子沟通频率上,进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较低。青少年在很多话题上与父母的沟通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沟通。雷雳等研究表明,初中生与母亲的沟通比与父亲的沟通频繁,有54.2%的学生“经常”与母亲沟通,而44.3%的学生“有时候”与父亲沟通。

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沟通方式、沟通话题、沟通语言、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沟通方式如分歧、误解、行为约束、盘问、批评和缺乏沟通等。沟通问题话题主要有:课外活动、异往、职业与教育、花钱、行为问题等。在沟通语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信任表现的还不够主动,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常常唠叨、指责孩子。在沟通态度方面,大多父母做不到多听少说,唠叨多,赞扬少。有关亲子沟通问题的专门研究比较少,缺乏对亲子沟通问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2.2亲子沟通影响因素

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亲子沟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已有研究主要从亲子沟通的主体(包括父母和孩子)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

在探讨父母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上,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从父母的性别角色差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分析其对亲子沟通的影响。探讨孩子对亲子沟通影响上,主要从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阶段特征、性别、沟通能力、学习压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方晓义认为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有研究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发现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较少出现问题,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困难。

2.3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影响着青少年的适应和发展,良好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个体化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雷雳等研究表明,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郭海英等研究亲子沟通与农村青少年幸福感的关系发现,亲子沟通对幸福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

3亲子沟通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国内对亲子沟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亲子沟通的概念界定至今存在争议。第二,对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因素研究缺乏整合,分别从某一方面探讨其对沟通的影响,没有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模型。第三,研究工具不准确,国内的研究大都采用的是翻译国外调查工具,缺乏本土性的考量,并且在自编测量工具上存在理论基础薄弱、工具建设缺乏理论指导、数据编码与整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整合影响因素研究,建构父母―子女―环境多元交互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整体上考察三者之间是如何作用于亲子沟通质量。此外,应该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从实证的角度探索有效改善亲子沟通质量的方法,为实际生活中的亲子沟通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

参考文献

篇13

1选择孩子喜欢的物品,锻炼手指肌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孩子天生喜欢软软的、柔柔的绒毛类玩具,家长可以找出颜色鲜艳的毛线,自制10个精致美观的毛绒球,配上2个美观、大口边缘的碗(不易碎),做抓、捏、夹的动作练习,让孩子锻炼手指肌肉的灵活。孩子小时,先练把抓绒球;稍大点,再练指捏绒球;当手指得到锻炼有所提高时,添加不同大小的夹子,练习夹绒球,锻炼手眼协调,提高手指的灵活度,为生活自理能力打下基础。

2贴近生活选择材料,满足孩子的好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孩子在家中,接触的生活用品非常多,尤其是对细小的、会滚动的多色珠子充满好奇;对妈妈买回的各种豆子爱不释手。顺着孩子的浓厚兴趣,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家长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珠子(或豆子):如红珠子5个、黄珠子5个、绿珠子5个、黑珠子5个、白珠子5个,装在一个小碗中,再配5个精致的小盘子,分别贴上红、黄、绿、黑、白的颜色标记,让孩子练习捏分珠子的工作。通过孩子的反复操作练习:看珠子的颜色,比对颜色标记,孩子有了分类技能的经验,要做到准确的分对珠子,必须认真细致的完成,养成了专注“工作”的习惯,一次次的成功体验,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收集孩子喜欢的物品,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提高运算能力

孩子外出总喜欢捡地上的石子玩,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收集起来,凑齐55个,再自制1-10的数字卡片一套。让孩子将数字卡从小到大的摆好,练习顺数和倒数;再将石子对应数字卡一路纵队排好,边摆边数,了解数与量的关系,知道2里有2个1,10里有10个1;然后将每一路纵队的石子两两成对,观察发现1个石子没朋友孤单单的,2个石子手拉手成双成对的,类推出3、5、7、9个石子总剩1个石子没朋友孤单单,这些数是单数,4、6、8、10个石子都能手拉手成双成对,这些数是双数。抽象的单双数概念轻松地认识了。

有了数与量的基础,可以跟孩子做10以内的加减亲子操作。如:将孩子喜欢的、相同大小的雪花片,按数量顺序连接成数棒对应摆在数字卡下,形成阶梯状。任意将两数棒合并,如:将数棒2与数棒3合并,并把数字2排在下端,让孩子观察合并后的数棒与数棒几的长度相同,引导孩子复述:2和3合起来就是5;2加3等于5。反之,用拆分的方法学习减法。复杂、枯燥的数运算在有趣的排列合并中轻松理解了,在温馨的亲子游戏中学会记住了。

4自制图卡、字卡、对应卡,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14

时代的划分依照公元纪年年份,可以被10整除所在的年份的相邻十年为一个时代。不过,对于时代的具体划分却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例如20世纪60年代,通常指1960年至1969年这段时间的连续10年。

时代是能影响人的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时代绝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年代,时代是与人紧密联系的时空概念。更多的还包括影响学生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