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范文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区治理的措施和方法

篇1

社区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本着“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的战略,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着眼现实,立足长远”的原则,以警务进社区为突破口,以强化综合治理网络为依托,建立健全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集打击,防范,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从而使社区呈现出社会稳定,文明祥和,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景象。在xx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中,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舆论宣传.组织工作到位

这半年里,为了使社区内综治工作能真正做到实处,也为了使居民能有一个安居乐业.文明祥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首先,我们调整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组的组织机构,完善了调委会、中心户长、居民门店联防政度等六项制度。并分别与各驻地单位.中心户长.联防组长签订了和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从而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落实、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目前全区组建有治委会一个,调委会一个,中心户长15名,护校队三个,治安巡逻队五支,门店联防点20个,居民联防点327户,安全小区2个,单位内部联防12个。其次,我们利用社区街道悬挂宣传横幅2条,组织干部、中心户长、治安巡逻员上门宣讲13次,观看普法宣传电教片及文艺活动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次1000余份。通过我们多方位、多形式、多视角的宣传,为居民营造出浓厚的综治氛围,教育居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强了群众的防范意识,提高了群众的法制观念,净化了社会风气。

二.加强网络建设、运行机制到位

根据社区综治工作管理机制的特点和治安现状,我们在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强化了门店联防、居民联防和单位联防的管理措施,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制定了综治领导小组成员包建治安小区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切切实实把社区的综治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在每月的工作汇报会议上,与会人员都要汇报所包区域的综治工作,以便社区及时掌握了解社区动态,发现不良势头,立即进行预防控制。为了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和社会治安的稳定,我们把环卫工人、联防组长、中心户长确立为信息员和巡逻员,组成了社区巡逻队2个,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进行一周三次的值班巡逻,并做详细的巡逻记录。同时,我们将社区划分为四个安全小区。公路上:从城隍庙沟大桥(包括城隍庙沟)到信用联社巷道划分为永信安全小区,由信用联社负责;从联社巷到新华书店家属楼划分为军工安全小区,由县中队负责;公路下:从城隍庙沟大桥到工商局家属院划分为城建安全小区,由规划办负责;从工商局巷到西区家属楼划分为散居户安全小区,由xxx社区负责。经过社区干部、民警及各个组织的共同努力,目前社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三.加强重点整治、工作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使创建“安全社区”真正得以落实,我们采取了上下联动,全面结合,重点整治的工作方法,落实专人,集中力量重点解决。特别是对违法青少年和吸毒人员制定了帮教计划和措施,有专人进行帮教,并定期回访。目前进展良好。

四.落实技防措施,防范措施到位

篇2

一、工作目标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办事处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下,组织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群众积极参与,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各项措施在网格中落实,创建一批治安秩序良好、防范机制健全、基层组织有力、服务管理到位、环境优美整洁、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和谐社区、居民小组、网格,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高,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切实增强,促进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稳定、文明祥和。

二、具体目标

创建平安和谐社区1个,网格不低于本辖区网格总数的60%,平安和谐“三联创”活动全覆盖,三年内实现达标率100%。

三、创建标准(见附件2)

四、方法步骤

平安和谐“三联创”活动按照“达标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在全办事处所有社区、网格中进行,并按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一)安排部署阶段(即日起——6月30日)。各社区要召开平安和谐“三联创”活动动员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细化落实责任分工和措施,确保创建活动收到实效。

(二)全面推进阶段(7月1日——12月31日)。各社区、综治办要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协调“三级联创”活动。组织开展“三级联创”业务知识培训。分别检查对照平安和谐“三级联创”标准,认真开展本级创建活动,指导社区、网格创建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各社区、综治办牵头对社区、社区对网格的创建活动进行月考核。每年年底由办事处组织对“三级联创”活动进行申报和检查考核。主要实行平时考核、网上考核、随机抽查、实地检查的方法。根据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中的日常记录情况,实行痕迹管理,加强暗访督查,对相关情况进行印证。办事处对检查后达到“三级联创”标准的社区、网格予以通报表扬。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平安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三级联创”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的重大举措,是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社区、辖区各部门要把“三级联创”活动作为创新社会治理、落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和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动员部署,扎实有序推进。各社区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三级联创”活动领导小组,办事处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细化落实任务分工和措施,把要三级联创”活动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确保见到实效。

(二)加强配合,注重实效。办事处要加强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加强日常指导。民政、派出所、司法、、城管办等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促进社区基层自治、防范措施、治安秩序、矛盾调处、管理服务、社会风气、环境卫生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

篇3

一、强化政策制度保障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

社区矫正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但在国外却早已实行。据联合国统计数字显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社区矫正对象(缓刑和假释)在全部被判刑者中占有的比例已超过70%。我国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让那些罪刑轻微,因身体原因需要暂予监外执行或表现较好提前假释的罪犯,不在监狱服刑,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或家庭生活,放在社区进行改造,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宽大和人文关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稳定。蕴含人道、文明、效益理念,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做好这项工作,立足现有的法律框架,在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之外,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走法制化道路。

强化政策支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健全完善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2003年7月,“两院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2003年10月,以省两办的名义转发了省司法厅《江苏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选择南京、苏州、连云港3个市6个县(市、区)24个乡镇(街道)开始试点。同年12月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江苏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确立了“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试点工作思路,江苏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开始试点。2005年2月,江苏再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部署会议,在全国率先将社区矫正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同年3月,省两办转发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省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为全面试点拉开序幕。2011年11月,江苏省综治委召开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总结表彰,提出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工作要求。同时,以省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核范畴,强化了政府在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和人、财、物、场所保障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均将社区矫正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层层建立健全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

注重建章立制。社区矫正是一种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江苏坚持学习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矫正理念、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国内监狱改造罪犯的监禁矫正经验嫁接到社区矫正实践当中,并结合社区矫正特点,对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从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职能部门之间衔接、日常监管教育工作、考核评估奖惩、资金装备保障等多个层面建立了近40项工作制度,包括程序规定、执行要求、内部管理三个层面,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基本任务和操作方法,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保证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也始终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社区矫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细化了多项工作制度,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江苏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为推进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地方立法。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快速推进,许多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和经验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固化,而制约其发展的工作力量不足、工作手段不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困难和问题,也迫切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解决。通过努力,《江苏省2008~2012年立法规划》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列入调研项目,作为本届及下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储备。期间,省人大相关部门对开展社区矫正地方立法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省人大常委会适时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列入2013年度立法计划。据此,省司法厅集中力量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草案)》(送审稿),并于2013年4月上报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根据省相关部门和13个省辖市政府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了全面审查和修改,形成了修改送审稿,经省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进行审议。2014年1月16日,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江苏社区矫正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工作队伍、部门职责、社区矫正中心定位和作用、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规范和解决了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该条例是我国出台的首部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为江苏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在社区矫正制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把握刑罚执行规律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

开放性是社区矫正的一个显著特征。社区服刑人员放在开放的社区进行矫正,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话题,也是司法行政机关面临的棘手问题。抓好监管安全,将罪犯“管住”再“矫正好”,就必须切实遵循刑罚执行的客观规律,把握重点执法环节,不断探索既符合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特点又具有江苏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调查评估机制。从2006年起,江苏就开始探索建立了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制度,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拟判处缓刑、管制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的危害社会行为背景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其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险性、是否适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出具评价意见,后推广到成年人。2009年开始江苏又建立起罪犯假释前环境评价制度,对所有拟假释的罪犯进行评估,由地方社区矫正机构出具意见。这两项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把住了社区矫正适用的“入口关”,有效降低了社区矫正工作风险。2013年,全省累计完成审前调查案件18674件,假释前环境评估6787件,法院采信率达到92%。

健全管控防范机制。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也容易成为平安建设的一块“短板”。为此,江苏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始终注重抓好社区矫正各个流程和环节的管控和防范。加强交付接收,推广“报到回执、集中衔接、当面交接”等对接方法,努力实现无缝衔接,减少漏管现象。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对所有新进入社区矫正的罪犯进行评估,科学测评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危险性,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严格制度落实,每年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安全问题督查整改制度,督促一线社区矫正机构严格落实监管要求,防范脱管失控。

健全教育矫正机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教育,根据罪犯类别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实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并适时调整改进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落实教育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全省材,强化罪犯在刑意识,促进罪犯加速思想改造,明确矫正方向。注重个别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需求,实施个性化矫正措施,做到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好一把锁”,不断提高矫正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创新矫正方法载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化

社区矫正管理的对象是放在社区进行改造的罪犯,传统的监禁管理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战。要使其真正改造好、教育好,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治理理念,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科学矫正。

注重现代科技应用。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流程再造和规范管理为重点,升级社区矫正信息系统省市县乡四级工作平台,建立全省社区矫正信息汇聚、分析研判和跨部门互通共享的工作机制,探索嵌入生物考勤、语音汇报、技术定位、矫务通等技术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技防体系,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融合、共研共判、实时联动”的“数字矫正”工作模式。目前,全省社区服刑人员技术定位率达40%,重点人员定位率达100%,确保了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受控”。

打造集约化平台。为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帮扶三大任务,江苏从2009年起,用3年的时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建成了集“执行交付衔接、日常监督管理、法律政策教育、人际交往训练、就业培训指导、临时过渡安置”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各地充分发挥社区矫正中心在整合资源、协调调度监督管理、落实教育帮扶措施等方面的基本平台作用,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和质量。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经验得到了司法部的充分肯定,2011年司法部在南京召开会议推广江苏的成功经验。

积极推行心理矫正。在抓好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个别教育的同时,各地社区矫正机构还纷纷引入先进的矫正理念,为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使教育矫正达到“矫于心、正于行”的目的。引进北京瑞格公司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软件,借助省厅专网将之在全省统一规范使用。在扬州大学医学院建立全省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基地,培训专门的具有一定资质的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师队伍,提高社区矫正的科学化水平,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搭建专门机构队伍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

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活动,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强,工作业务要求高,任务艰巨而繁重。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专门机构和专业化的队伍来完成。

推动机构专门化。在省一级,省司法厅专门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局,负责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统筹谋划、工作推进、业务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在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社区矫正处(科)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开始着手推动社区矫正管理局、执法支队(大队)的建立。目前,全省已有8个市、41个县(市、区)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和执法支队(大队),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推动队伍专业化。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和社会化特征要求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必须体现专群相结合。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具有政法专编身份的执法工作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的社会工作者以及自愿从事这项工作的社会志愿者,目前分别达到1930人、3247人和55897人,与社区服刑人员的配比分别达到1:24,1:14和1:1。

推动工作实战化。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社区矫正中心合署,加强资源整合,努力把社区矫正中心打造成一线实战平台。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省市两级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建设,推动队伍实战演练常态化,切实提高队伍实战化水平和处突应急能力。

五、引导社会多元参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

社区矫正是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范引领,专群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多元参与,切实增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秉承“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大力推进社会协同机制建设,在工作力量上建立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在工作方法上融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工作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社区矫正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织密社会参与网络。依托村居、工作单位和学校,为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矫正小组,加强与小组成员的日常联系和工作指导,充分发挥矫正小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教育作用,夯实矫正执行的社区基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沟通教育工作,目前全省社区矫正志愿者已达到5.6万名。

优化社会参与方式。与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社会讲师团和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基地,提高教育矫正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共建心理矫治培训基地,培养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正,共建立教育基地1281个、社区服务基地2562个,年均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咨询8万人次。

篇4

一、思路明确,把综合治理工作高定位

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抓稳定、抓治安,根本上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创平安社区的意义和目标,建立了“以人为本、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综合防范”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把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区平安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平安社区“的创建对于塑造辖区形象、展示辖区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创建活动能不能形显著成效,首先要看认识,只有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才有力度。本着这样的认识,我社区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做到“五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式下治安工作新方法、新途径。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防范工作的开展。二是认识到位。众所周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能否搞好关键是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领导的认识,我们正是充分认识开展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历来都将治安防范工作摆上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工作计划,逐步推进,不断实现新突破。三是责任到位。社区专门成立以书记负总责、警务区民警主抓、社区群防群治巡逻为骨干的治安防范队伍,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四是宣传到位。通过街道、社区干部及社区民警进家入户做工作。我们利用分发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印制的《安全防范必备手册》的机会,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激发社区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平安社区示范点”创建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定期刊登《安全防范365招》、《安全防范15招》和“四防”宣传。五是经费到位。在安全防范上我们舍得狠下血本,在社区主干道全面实现“亮灯工程”同时还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治安防范能力。

二、深化创安,把民心工程做强大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持为民服务。当前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平安。因此,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是一项得人心、暖民心的防范工程。区委、街道在2006年把我社区列入创“平安社区”示范点,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建设整治就成为搞好治安防范工作的重点。社区内曾经入室盗窃比较严重,群众意见很大,为彻底扭转治安混乱的不利局面,经规划研究,对社区进行了全面建设整治,实行专项整治。一是完善“物防”设施建设。针对社区原没有停车场所,出现机动车随意停放和被盗等实际情况,社区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建起停车场,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对车场的整治,制定了社区《停车场人员值班守则》、《停车须知》等制度,并对停车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被盗案件的发生。二是强化“技防”建设。在区政法委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共投资1.8万,在辖区主要路口建起了以视频为主体的技防设施,对主要路段和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配备了专职的巡逻队员,分两个时段进行巡逻,下午巡逻一次,大约2小时,第二次巡逻时间是晚上10点至凌晨5点。在巡逻方式上采取巡逻队员签到制度,还为巡逻队配备了与xx派出所联网的无线电设备与全街所有联网的110、保安巡逻队和社区巡逻队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主动权。

三、攻坚克难,在流动人口管理求突破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运用简单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社区有流动人口136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6.8。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健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站,配备了专职的协管员。在管理上,首先加强对出租户的管理,对出租户实行等级管理,制定了10条的评分标准,实行10分考评制。同时还与出租户签定了《出租户管理责任书》实行一户一档,把出租户的所有资料扫描过录到电脑中,实行微机管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主要采取电脑管理,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相片、身份证过录扫描到电脑。同时制作了“罗建社区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操作平台”加强管理。

2.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环节。我们在管理中,从流动人口流入一开始,就着力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三个重点群落。“四个环节”是指登记、发证、清查和注销。流动人口来到我区后,必须到管理站登记、验证。保证做到“五个清楚”即流入时间、地点、原因、从业单位和现实表现清楚。对无婚育证的敦促补办,证件齐全的准予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等。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流动人口离开时必须到管理站注销。对于“三个群落”即散居的流动人口群、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群和“三无”流动人口群。对于散居的人口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群,我们同房屋出租户和用工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连带责任制,促进形成管理工作的合力。实践中,我们把对出租户的管理作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途径。

3.不断完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措施。为了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长效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1)管理与清查相结合。(2)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把服务保障工作推向前沿,利用挂图、图片、宣传资料进行计划生育教育,为流动人口进行环检、孕检,免费提供避孕药具。(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采取图片展览、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4)管理与检查相结合。为了总结经验,及时发现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众志成城,把治安防范体系筑牢固

综合治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为了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工作目标。从强化社区警务工作,着力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综合能力着眼,立足社区实际,在警务配置、民警职责、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110这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品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五、超前防范,把治本之策做深入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社区成立以来,积极以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重点,大力倡导社区干部学法、懂法、用法。通过组织开展综治“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编写宣传资料、户外挂牌、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综合治理,使群众家喻户晓。加强两劳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社区民警和社区组成帮教小组,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帮教对象。确保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可能的刑释解教人员不漏管、不失控。目前社区内3名两劳释放人员都能安心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和其他途径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为就业创造条件。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我们配合家庭做好重点帮教,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力开展创建“无毒害社区”和“社区青少年远离”活动,最大限度降低的危害。同时,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社区设立了治安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全面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

六、突出满意,把综治队伍抓过硬

加强综治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素质。为了确保综治队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复杂情况下都能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在开展“三个代表”教育的基础上,依照上级统一部署,加强对综治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新时期综治工作法规和要求,使开展综治工作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组织综治人员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先后对流动人口管理、深化创安活动、辖区治安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抓住责任制这个“龙头”。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到人,为了保证综治工作人员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措施上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实施,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做到领导个人责任与工作人员责任相结合,牵头领导责任与协作领导责任相结合,总体领导责任与分管领导责任相结合,使综治领导责任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一张责任书,将维护稳定的千斤重担分解到每个综治工作人员的肩上,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良好局面。

---发挥“综合”这个优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各种力量、各种手段的综合。社区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坚持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的结果。街道始终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致富、治安一起抓,做到“三个综合”即在力量上综合、手段上综合、工作上综合。并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综合治理工作。

---夯实基础这个关键。综合治安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关键在基层。为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通过“五个加强“(加强台帐管理,做到整齐规划;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业务能力;加强信息反馈,保持情况畅通;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解决问题;加强检查验收,总结推广经验)使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一件一件落到实处。

篇5

一、工作目标运行情况

(一)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龙头,全面推进依法治街进程,我们紧紧抓住普法、依法治理这个“龙头”,锁定普法对象,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形成全民普法的大好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年初,及时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召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年的普法工作,明确了今年社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工作要求。

2、理清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普法工作。根据上级要求,配备各种普法教材,组织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普法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并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学习了《宪法修正案》、《行政许可法》、《婚姻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居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加强,认识了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也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执政的法制观念。

3、开展主题活动,深化普法效果。充分利用黑板报和宣传画等多种方法,大力开展宪法以及对居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直接指导意义和密切关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提高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6.26”禁毒宣传日等活动之际,在主要街道以各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通过宣传,在居民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开展法律服务下社区活动。社区一直和均鑫律师事务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事务所的律师帮助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使居民对社区更加信任和支持。

(二)深入开展以“防激化”为重点的人民调解工作,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做好申诉、等合法解决纠纷方法的宣传工作,使群众能够了解、掌握和选择正确的诉求表达方式,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上访、进京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建设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作出贡献。社区成立了由包括社区民警在内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居民信息员11人。社区在今年共接受居民纠纷20多起,其中邻里纠纷6起,家庭纠纷1起,其他纠纷13起。成功调解21起,调解排查率100%,调成率100%。

(三)以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目标,努力探索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

1、做好帮教对象的排查工作。今年年初,我们对辖区内刑释解教人员及吸毒人员情况进行了全面核对排查,通过建立花名册、核查安置帮教情况,建立完善了刑释解教人员以及吸毒人员的档案,全面掌握了安置帮教工作现状,为落实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奠定了基础。

2、开展多种形式的安置帮教工作。我们实行“三定”制度,即定帮教对象、定帮教小组、定帮教措施。帮教小组对这些刑释解教人员和吸毒人员定期回访和帮教,使他们感受到了社区这一组织的温暖,并没有因为自己曾犯过错误而被抛弃。对帮教对象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大多数人在思想上有了大的转变,能逐渐的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排查社会不稳定因素。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一年的努力,我辖区内没有出现残疾人闹事,习练者进京、进京闹事的现象。春节、五一节、国庆节、奥运会及煤博会期间提前做好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定社会稳定工作预案,安排好值班工作,确保辖区在“三节两会”期间无重大事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篇6

一、继续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街道工委、办事处下达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

二、继续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

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

四、不断提高社区治安防范水平,整治社区及社区周边治安环境。认真做好特殊群体的重点防范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同时加强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问题;对策措施;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加大了力度,并且我国最近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努力全国人民都是看得见的,但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些问题是治理地址灾害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快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要将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总之,面对地质灾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将地质灾害的治理作为我国的重要研究课题,相信地质灾害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会完全消失并且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降到最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进展缓慢。

除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意识薄弱等问题外,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问题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经费是由国家先通过中央的预算以及地方政府的预算相加并报给国务院,由国务院进行处理,下发文件以及经费到各个地方然后再由各个地方政府下发到县区乡区的,总的来说,我国的经费的发放由于经过的地方太多,所以正真落到实处并用于老百姓的资金并不多,更不要说用到地质灾害防范上了,所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防范的经常发生经费不够问题。没有资金,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就无法进行,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也就自然无法完成,所以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得到我国的支持的,希望我国政府能够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多些重视,多给些经费,让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尽快解决,让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的更快更好。

(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交通工具和防治技术等无法满足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拥有一个好的科学技术才是做好地质灾害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发展是治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成果才能尽快的完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交通工具的配置工作,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都无法满足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需要,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对地质灾害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多多加强,多多研究,让我国的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不要因为此而无法展开。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机构的数量比较少,机构内的人员配备不齐,地质灾害的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都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无法正常完成,我们国家应该多建些地质灾害治理机构,让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措施

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抗力的,是不可测的,但是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防范我们还是有许多要做的,比如,在灾难发生前,是否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有所察觉,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在灾害发生时,我们对于灾害的应对措施是否了解,怎样才能安全的逃生,如何在灾难发生时保护自己;又如,在灾难发生后,我们的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医疗队伍是否具备,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我们对于居民的安置工作是否完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完成的,所以,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应对,我们有许多的办法可以防范并且解决灾害的发生。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让地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小。那么,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结语

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对于我国治理地质灾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将这些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才会得到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研究工作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甚至是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还未解决,而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是总的来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其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很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研究人员以及我国的居民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会越来越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丽丽.浅谈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监理[J].硅谷,2009(10).

篇8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先人数千年的实践智慧结晶,其产生的本源是天地万物一体、天人相应的东方哲学思想。万物同源,皆由道生,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之一,人体内的变化规律必然符合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四时五行等自然变化对疾病有重要影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自然观;重视正气、中和平衡的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燮理阴阳、身心共养、动静相宜、重视预防的顺势适时养生观等,对人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有很好的指导和干预作用。[10]尤其是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对社区健康管理中的防病、养生、保健等干预措施的实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治未病”相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种境界,以体质为依据、养生为基础,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11]中医药的疾病预防观、治疗观,机体保健、康复的养生观,应在社区群众中广泛传播,促进人们健康素养观念的提升,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健康意识,培养良好健康行为,为社区健康管理的推进打下基础。

2中医简便验廉,适宜技术社区推广方便

中医是实践医学、经验医学,其简便验廉的诊疗方法及各种中医药特色非药物适宜技术,是中医药在社区健康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首先,在自然观和整体观思维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成为中医药诊治疾病的最大特色。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根据病情个体的差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给出个性化诊疗方案,较少依赖大型设备检查及开出大处方。其次,中医药特色适宜技术除大家耳熟能详的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熏、洗、敷、贴、刮痧、食疗药膳等,还有属于物理治疗范围的光疗、热疗、水疗等,属于精神情志治疗方法的以情制情法、文娱疗法等,以及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弹琴、书写、绘画等保健干预疗法。[12]这些中医药适宜技术,具体操作简单,易于快速使用,临床疗效明显,群众喜闻乐见。医务人员稍加指导,社区采取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便可成为社区健康管理中十分适宜的指导和干预措施。以上论述,从医学手段的可行性上为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但我国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探索初期阶段,面临社区卫生资源相对不足、经验比较欠缺、群众需求难以满足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融入中医药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不仅要借鉴国外社区健康管理的经验,还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参与建设的主体、具体开展形式等方面寻求合理的理论依据与路径依赖,建设持续、稳定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3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提供的新机理:多中心治理机制

3.1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准公共品凝集

依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公共品又可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纯公共品因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投资不具经营性,应完全由政府提供,如典型的国防、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准公共品介于纯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具有效益上的外溢性和消费过程的不完全排他性或竞争性等特征,兼具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可经营性,教育、医疗等都属于准公共品的范畴。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属于典型的准公共品,可完全由政府提供,而私人部门亦可根据特殊群体需要,开拓经营市场。

3.2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启示

关于政府完全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失灵”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福利危机”的出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无效、低效受到很大诟病。面对公共产品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要么“市场”、要么“政府”的二分法模式已不能满足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13]基于此,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夫妇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诸多主张中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和政府这两个极端之间,公共事务存在着其他多种可能的治理方式,由于各类主体在功能、结构、外部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互补性,可以有效解决采用某种单一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供给的优化配置。[14]显然,该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主张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提供公共物品,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15]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网络化,超越了企业治理的局限,突破了单纯政府的范围。以公民为主体,私人部门、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与精诚合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效益,缓解政府治理的压力。在我国当前基层卫生服务过程中,行政化色彩过浓、自治性缺乏,多以领导个人偏好提供服务内容,既加重了政府负担,亦不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调动不了群众及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效率低下。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实施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形成政府主导、公民主体、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局面,构建融合多中心决策机制、供应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在内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尤其要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培育社区健康管理自治组织。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有利于建立面向社区和群众、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而且有利于拓展服务形式,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4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的路径创新

以社区健康管理基本要求为准则,以中医药特色理念和技术为手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政府、医疗机构、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民众共同参与治理,政府推动、市场补充,既有学术的建设,又有经济发展的激励,建立健全合理、长效的运行机制,是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可探求路径。

4.1政府领航实施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

政府权力的收缩和下放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减弱。政府退出一些竞争性的领域,能更集中有限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基础性的工作中。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1)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制定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方向、政策、规划、标准以及其他主体进入的准则等,发挥监督和考核功能,激励与规制各方行为,为各主体的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调动各方积极性。(2)政府发挥宣传和引导作用,向群众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和中医药知识,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理念的领悟以及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技能的学习,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3)对群众基本健康管理需求的主导投入作用,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保障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硬件设施,大力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同时做好社区群众健康信息的采集、监测、评价等基础性工作。

4.2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率

为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人群的需求,市场应当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配置到有偏好的人群手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可以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需求,依托自身力量提供设施、人力资源投入、创新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以健康俱乐部的形式,设定合适的准入制度,以“选择性进入”使资源更体现价值和效率。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以人为本设定具体服务内容,充分满足和尊重特定主体的选择性,既提升企业自身发展,又推动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的传承传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非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

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除政府部门领航掌舵、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势外,高校、医院、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应当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尤其是中医药类高等院校,是中医药知识和智慧的源泉之地。其功能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范围内搞实验和学术研究。师生应当走出校园,深入社区群众,采取各种方式及活动,给社区提供实用知识和技术,普及中医药文化价值。如指导社区群众在自家种植一些中草药,不仅美化百姓生活环境,而且能够更好地让百姓认同中医药,在造福百姓的同时实现高校自身价值,促进高校的建设发展。医院同样是知识密集的地方,公立性医院应该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多种措施,指导和支持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可开设社区中医服务门诊、举行各类义诊活动等,将中医药文化及技术传播到基层。各类社会团体亦应在健康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公益性作用,以各种形式补充资源。

4.4民众为主体,在民

多元主体治理下实行中医药特色社区健康管理,核心就是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吻合。以促进人的健康和社会和谐,让公民自主化参与,让群众有自主治理的机会,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政府在进行一系列决策时,需充分征求群众的需要偏向。除企业俱乐部形式外,群众亦可自主建立中医药特色健康俱乐部。相同偏好者共同组建自主治理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俱乐部,共同研习中医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真正激发对中医药的喜爱。政府可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高校、医院、社会团体等提供技术指导。

5结语

篇9

社区治理遇到的问题

社区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社区各个组织之间不仅缺乏有效的配合和联系,而且各个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的核心地位并不突出。《居委会组织法》中的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也只是笼统的规定,少有涉及居委会的性质、职责、任务、产生程序、运行机制等配套规定,这样一来,居委会只是服从上级的行政命令,自治权无从体现。除居委会外,社区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的法律地位也不确定,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也缺乏明文规定。自治主体在实践运行中依然被作为政府的执行者,重塑自治组织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

社区自治机构不完善。第一,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有居委会和业主大会,居委会主要负责社区事务的监督,而业主大会作为社区民意机构主要以会议形式决定社区重大事务的决定,但实践中这些机构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大,功能错乱,直接影响到治理结构的稳定。第二,行政主体参与形式不明。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街道办事处定位不清晰,政府服务职能与方式尚不能适应社区治理结构。第三,社区党建组织缺乏法律化和制度化。执政党的地位在社区重大事务决定上体现不出来。

社区自治缺少物力、财力的支撑。我国居委会一级没有财政收入,日常工作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依赖街道拨付。财政不独立导致事权不独立。居委会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不能适应新的时展的要求。

立法及法治理念滞后。社区中的“居民”有别于户籍概念下的居民和居地概念下的居民,其公共领域如何形成,需要法律和理念上进一步明确。办理区域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维护治安,协助政府及其派驻机构做好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在传统理念和体制下难以兼顾。而且,社区服务处于社会管理一线基层,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工作条件差、待遇无保证、措施不得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社区法治进程。

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完善

(1)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主要是在公共服务职能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随着全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政府只是单纯的作为掌舵人,注重大方向的把握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参与社区的具体行政事物。政府服务职能的实现,并不要求政府充当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角色,政府完全可以购买服务而不是亲自提供,也不能包办一切福利。政府提供的服务只在社区福利与秩序方面,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和教育服务。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政府内部自身职能的改革与完善,改革的程度也取决于政府的自身,这就需要通过立法,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服务职能、程序、编制及责任。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符合上位法和政策的提升为地方法规。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关,一方面连接着政府,是政府权力的末梢,另一方面联系着基层社会,是一个在基层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社会主体,所以要理顺行政关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政府监督、指导、统筹、协调、考核街道办事处工作,以及街道办事处与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关的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②社区行政事务经费统一由政府财政统一拨划。明确社区居委会和公共组织专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居民事务管理方面的职能,做好居民教育、医疗救济和维持秩序工作。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通过立法让二者有权、有责、有分工,避免事权交叉。

(2)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的制度化。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的发展构成社会全面转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居民自治,是我国公民资格实现的一个途径,通过对公民的、政治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组合,实现基层民主目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建设与治理依赖于建立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居民参与机制要具体规定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居民参与领域涵盖社区事务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

篇10

今年,我社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级部门综合治理和创安工作意见的精神,以保一方平安为目的,以创建“平安社区”为载体,积极推进依法治社区的进程,紧紧围绕以街道为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制,积极开展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居民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加强治安管理和防范,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搞好安全文明活动,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社区创造安定的环境。

一、切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凤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下达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综治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本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将社会治安管理、平安建设工作列入社区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推动平安社区建设的开展。努力形成全体居民参与综治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今年是“五五普法”第一年,我社区将结合综治宣传月,利用社区宣传栏、科普画廊、标语等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真正形成“书记挂帅、部门联动、各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格局。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把矛盾调处的重点放在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矛盾纠纷上,依法妥善地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社区不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稳定。

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社区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社区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工作,切实维护社区的稳定。

篇11

自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工作以来,我们在区、街道的关心指导下,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共居一地,共建平安”为目标,以“安全防治”为手段,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积极调动辖区各方面的力量,同台合唱,摸索出了具有本社区特点的治安防范格局。从根本上遏止了案件高发势头,实现了平安社区的创建目标。

一、思路明确,把综合治理工作高定位

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抓稳定、抓治安,根本上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创平安社区的意义和目标,建立了“以人为本、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综合防范”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把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区平安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平安社区“的创建对于塑造辖区形象、展示辖区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创建活动能不能形显著成效,首先要看认识,只有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才有力度。本着这样的认识,我社区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做到“五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式下治安工作新方法、新途径。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防范工作的开展。二是认识到位。众所周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能否搞好关键是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领导的认识,我们正是充分认识开展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历来都将治安防范工作摆上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工作计划,逐步推进,不断实现新突破。三是责任到位。社区专门成立以书记负总责、警务区民警主抓、社区群防群治巡逻为骨干的治安防范队伍,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四是宣传到位。通过街道、社区干部及社区民警进家入户做工作。我们利用分发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印制的《安全防范必备手册》的机会,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激发社区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平安社区示范点”创建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定期刊登《安全防范365招》、《安全防范15招》和“四防”宣传。五是经费到位。在安全防范上我们舍得狠下血本,在社区主干道全面实现“亮灯工程”同时还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治安防范能力。

二、深化创安,把民心工程做强大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持为民服务。当前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望是平安。因此,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是一项得人心、暖民心的防范工程。区委、街道在2006年把我社区列入创“平安社区”示范点,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建设整治就成为搞好治安防范工作的重点。社区内曾经入室盗窃比较严重,群众意见很大,为彻底扭转治安混乱的不利局面,经规划研究,对社区进行了全面建设整治,实行专项整治。一是完善“物防”设施建设。针对社区原没有停车场所,出现机动车随意停放和被盗等实际情况,社区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建起停车场,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对车场的整治,制定了社区《停车场人员值班守则》、《停车须知》等制度,并对停车场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被盗案件的发生。二是强化“技防”建设。在区政法委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共投资1.8万,在辖区主要路口建起了以视频为主体的技防设施,对主要路段和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配备了专职的巡逻队员,分两个时段进行巡逻,下午巡逻一次,大约2小时,第二次巡逻时间是晚上10点至凌晨5点。在巡逻方式上采取巡逻队员签到制度,还为巡逻队配备了与Xx派出所联网的无线电设备与全街所有联网的110、保安巡逻队和社区巡逻队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主动权。

三、攻坚克难,在流动人口管理求突破

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运用简单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收到显著的成效。社区有流动人口136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6.8。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健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站,配备了专职的协管员。在管理上,首先加强对出租户的管理,对出租户实行等级管理,制定了10条的评分标准,实行10分考评制。同时还与出租户签定了《出租户管理责任书》实行一户一档,把出租户的所有资料扫描过录到电脑中,实行微机管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主要采取电脑管理,把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相片、身份证过录扫描到电脑。同时制作了“罗建社区流动人口动态管理操作平台”加强管理。

2.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环节。我们在管理中,从流动人口流入一开始,就着力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三个重点群落。“四个环节”是指登记、发证、清查和注销。流动人口来到我区后,必须到管理站登记、验证。保证做到“五个清楚”即流入时间、地点、原因、从业单位和现实表现清楚。对无婚育证的敦促补办,证件齐全的准予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等。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流动人口离开时必须到管理站注销。对于“三个群落”即散居的流动人口群、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群和“三无”流动人口群。对于散居的人口和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群,我们同房屋出租户和用工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连带责任制,促进形成管理工作的合力。实践中,我们把对出租户的管理作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途径。

3.不断完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措施。为了把流动人口管理纳入长效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1)管理与清查相结合。(2)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把服务保障工作推向前沿,利用挂图、图片、宣传资料进行计划生育教育,为流动人口进行环检、孕检,免费提供避孕药具。(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采取图片展览、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4)管理与检查相结合。为了总结经验,及时发现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众志成城,把治安防范体系筑牢固

综合治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为了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工作目标。从强化社区警务工作,着力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综合能力着眼,立足社区实际,在警务配置、民警职责、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110这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品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五、超前防范,把治本之策做深入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社区成立以来,积极以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重点,大力倡导社区干部学法、懂法、用法。通过组织开展综治“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编写宣传资料、户外挂牌、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综合治理,使群众家喻户晓。加强两劳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社区民警和社区组成帮教小组,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帮教对象。确保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可能的刑释解教人员不漏管、不失控。目前社区内3名两劳释放人员都能安心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和其他途径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为就业创造条件。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我们配合家庭做好重点帮教,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力开展创建“无毒害社区”和“社区青少年远离”活动,最大限度降低的危害。同时,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社区设立了治安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全面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

六、突出满意,把综治队伍抓过硬

加强综治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素质。为了确保综治队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复杂情况下都能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在开展“三个代表”教育的基础上,依照上级统一部署,加强对综治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新时期综治工作法规和要求,使开展综治工作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组织综治人员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先后对流动人口管理、深化创安活动、辖区治安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抓住责任制这个“龙头”。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到人,为了保证综治工作人员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措施上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实施,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做到领导个人责任与工作人员责任相结合,牵头领导责任与协作领导责任相结合,总体领导责任与分管领导责任相结合,使综治领导责任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一张责任书,将维护稳定的千斤重担分解到每个综治工作人员的肩上,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良好局面。

---发挥“综合”这个优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各种力量、各种手段的综合。社区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坚持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的结果。街道始终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致富、治安一起抓,做到“三个综合”即在力量上综合、手段上综合、工作上综合。并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综合治理工作。

---夯实基础这个关键。综合治安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关键在基层。为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通过“五个加强“(加强台帐管理,做到整齐规划;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综治业务能力;加强信息反馈,保持情况畅通;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解决问题;加强检查验收,总结推广经验)使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一件一件落到实处。

篇1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谢谢你的爱”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街道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镇街道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方案

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在街道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街道深入开展了“三小”场所、“三合一”场所、出租屋、群租房、打通生命通道、敲门行动、高层建筑、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整治了大批火灾隐患,进一步净化了消防安全环境。但是火灾隐患依然大量存在,火灾事故高发。今年,我街道被市政府列为全市第十一批火灾隐患重点地区进行挂牌督办。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市政府及区政府对重点地区整治的相关要求,切实抓好我街道火灾高风险区域火灾防控工作,现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联合整治、分类处理、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辖区政府负总责、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有关部门依法督促”的办法,落实火灾隐患整治工作责任制,集中消除和整改重大火灾隐患,建立健全消防安全长效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抓好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督促火灾隐患地区整治,成立江南街道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领导小组:

组 长:陈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常务副组长:陈健文(办事处副主任)

副组长:杜开红(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韩晓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林国忠(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

江国平(街道党工委委员)

李达成(街道党工委委员)

胡敬东(街道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成员:赵玉明(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

关艳清(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

曾小京(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

陈石钦(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梁文超(街道团委副书记)

赵汝辉(街道规划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吴明卫(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主任)

赵 衡(江南派出所所长)

朱源君(滘头派出所所长)

赵汝彬(滘头经济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张天祥(滘北经济联社党总支部书记、北街经济合作社书记、社长)

戴玉云(桥南社区书记、主任)

梁群英(蓬苑社区书记、主任)

陈凤鸣(江翠社区书记、主任)

肖蔡钊(新中社区书记、主任)

陈淑华(竹苑社区书记、主任)

林小燕(中沙社区书记、主任)

赵焕媚(仁美社区书记、主任)

何小燕(建联社区书记、主任)

梁 赤(银城社区书记、主任)

关仲霞(正南社区书记、主任)

陈彩云(永明社区书记、主任)

严志欣(北湾社区书记、主任)

何秀兰(富横社区书记、主任)

街道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应急办),负责指导街道挂牌督办的火灾隐患重点地区、各部门开展整治工作,检查督促和收集汇总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各社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组织、领导和协调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

三、工作目标

江南街道整治火灾隐患重点地区工作目标:

(一)消防安全组织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明晰;

(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彻底,无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消防安全形势稳定,不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

(三)市政消火栓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完好率100%;

(四)继续大力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实体化管理工作,推进“网格化”智能管理系统,在高层住宅、小旅馆等场所推广安装联网式无线火灾报警器,整治区域基本建成智能网格化巡查覆盖网,网格化达标率在年底前达到100%,网格员100%培训一遍,专(兼)职消防民警100%培训一遍。

(五)年内,辖区内100%的重点单位、100%的社区要建成微型消防站,并按照3分钟到场处置的原则建立联勤联防机制。

(六)各单位、个体工商户“安全自抓、隐患自除、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的消防责任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能力”(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和消防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实现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人员以及特殊工种、重点单位从业人员接受岗前培训率100%,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务工人员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率达到100%,人员密集场所全部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七)社区落实消防工作“五个基本”(组织、制度、队伍、设施、教育)。

(八)2021年不发生死亡3人以上火灾事故。

四、时间安排

2020年5月14日至11月30日。

五、方法步骤

整治工作按动员部署、集中治理、检查总结、督查验收4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5月14日至5月15日)

1.街道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全街道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深入剖析各重点地区消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出台整治工作方案,确定整治责任部门和措施,成立领导小组和督导组。

2.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区要积极传达贯彻省、市、区和街道整治工作精神,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及工作进度表。街道与各社区签订整治工作责任书。采取集体负总责、个人分片包干的方式,确保街道和社区均有领导干部负责督促指导整治工作。

3.充分利用户外显示屏、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街道政务公开栏、社区公开栏、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向社会公布火灾隐患整治的要求、标准、措施,设立隐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

(二)排查摸底、初步整治阶段(5月15日至6月30日)

1.各社区加强督导辖区重点地区整治工作。在集中治理阶段,市政府督导组、区政府督导组及街道督导组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督导方式,全面掌控和促进整治工作。

2.重点地区对辖区单位和场所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并造册登记,切实摸清底数,掌握消防安全现状。要加大对各类场所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凡存在“三合一”现象的一律停业整改;凡是无牌无证的场所,一律关停;凡是采用聚氨酯泡沫材料装修的,一律责令拆除并停业整改;凡是不符合要求且拒不整改的场所,一律依法关停。整改验收合格场所要由街道主要领导签名确认。对重大火灾隐患,要进行政府挂牌督办,确保彻底整治合格。

3.落实专项经费,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并组织实施。要组织开展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政供水管网与市政消火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原则,完成市政消火栓建设达标率达100%以上的目标。多种形式消防队伍要达到建设标准。

4.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建立志愿(义务)消防队或落实专门消防保安员,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演练,推动重点工种人员持证上岗和社会单位员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工作,使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常识、会查改火灾隐患;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会扑救初起火灾;懂逃生自救技能、会组织人员疏散”的“三懂三会”要求。

5.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三)集中整治阶段(7月1日至10月25日)

1.各社区要对集中治理阶段的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对火灾隐患重点整治区域进行查漏补缺,消除工作死角和盲区。

2.认真总结整治工作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尚未完成整治的隐患提出解决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四)督查验收及总结阶段(10月26日至11月30日)

我街道组织开展自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我街道以政府名义(或消防安全委员会名义)向区、市消防安全委员会进行申报验收。市消防安全委员会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评估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对重点地区进行专项治理是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在消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推进火灾隐患整治活动取得成效,维护公共消防安全的重要举措。各社区要充分认识开展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对隐患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消除火灾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平安江南。

篇13

街道决定于*年12月至2009年1月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专项治理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为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整治堵塞疏散通道和锁闭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保障疏散设施完好和安全出口畅通。督促单位认真贯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为全面建设“平安*”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将这次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到实处,街道成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主任裘骥任组长,副主任徐飞军、派出所长冯聪明任副组长。*派出所、*安监所、*综治科、城管科、*辖区各社区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监所。

(一)专项检查和治理的范围和内容

1、容纳50人以上的影剧院、礼堂、录音厅、歌舞厅、卡拉OK、游乐厅、网吧、保龄球馆、桑拿浴室等公共娱乐场所

2、容纳50人以上就餐、住宿的旅馆、宾馆、饭店和营性餐馆。

3、容纳50人以上的商场、超市和室内市场。

4、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等密集宿舍、医院的病房楼

5、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车间,员工集宿舍

(二)专项治理的内容

“六个必查”即一查是否经过消防验收和开业前检查,二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三查消防设施是否正常,四查内部装修装饰是否符合要求,五查消防管理条例是否健全、员工教育培训是否到位,六查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是否落实,重点检查:

1、人员密集场所在营业、生产、工作期间或密集住宿的老人、幼儿、住院患者、学生、员工休息时间疏散通道、疏散楼梯或安全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不畅通;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被遮挡覆盖的。

2、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的数量、宽度,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的设置场所、位置、数量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疏散指示标志缺少、损坏和标识错误的。应急照明灯损坏或失效的,常必式防火门闭门装置损坏不能保持常闭状态的,以及疏散门开启方向错误的。

3、商业楼经营部分与住宅部分的安全出口未分开设置的。

4、在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处设置铁栅烂的和在公共区域的外窗(包括集体宿舍的学生、幼儿、老人、住院患者和员工休息的房间外窗)安装安全护栏影响消防疏散和应急救援的。

5、在人员密集场所常闭防火门上,应当粘贴常闭防火门应急随时处于关闭状态的警示用语;在公聚场所应当采取多媒体、广播、书面等宣传方式,告知顾客紧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和安全疏散路线,并形成制度。

四、时间安排

专项治理工作分组织部署、自查整改、抽查监督四个阶段

(一)组织部署阶段(12月16日—12月20日)

自本文件下发后,各社区对这次专项治理的范围、内容和检点进行通报和工作部署。要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职责,周密部署,精心组织。12月20日前,、各社区要将专项治理组织计划、动员部署情况上报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87472392)

(二)自查整改阶段(12月20日—1月5日)

在广泛动员部署的基础上,推动单位按照各项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规范和此工作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结束后,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单位要分别向教育、卫生、民政等行业主管部门写出自查整改情况报告;属于宾馆、饭店、旅馆、商场、市场、超市和室内市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和其他无行业主管部门等单位应向专项治理办公室写出自查整改报告。截止时间为1月5日。

(三)检查验收阶段(1月5日—1月20日)

区监察、综治办、建设、文化、卫生、民政、教育、贸易、经发、工商等单位和各街道办事处要在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进行检查验收。对自己整改不落实、不到为的单位,应当依法给予消防安全责任人或管理人行政或纪律处分,直至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要责令限期整改落实。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将根据职责分工对列管单位利用监督系统实施监督抽查。各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工作结束后,区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将组织公安消防、区监察、综治办、建设、文化、卫生、民政、教育、贸易、经发、工商等单位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对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依法严格治理。1月10日前,各单位要将此次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上报区专项治理领导小组。

五、专项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对存在专项治理第一项内容问题的,应当责令当场改正,对不能当场改正的,应当限期改正;对拒绝不改正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拘留等处罚。

(二)对存在专项治理第二项、第三项内容方面问题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拘留处罚。

(三)对营业性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数量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整改,要采取果断措施,该停产停业的立即停产停业,该改变使用性质的迅速改变使用性质,以确保安全。

(四)人员密集场所存在专项治理第四项第一款内容方面问题的,要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拆除,对拒不拆除的,由区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执法部门。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实施行政拘留。

(五)对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应急照明灯、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等消防安全疏散设施存在其他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和违反有关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的,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六)对拒不履行执法部门作出的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停止使用处罚决定的单位,相关执法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责及程序提请法院强制执行。

(七)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公安消防部门应当及时报请区政府依法作出决定。

(八)在执法检查中,既要突出重点,有要兼顾其他。对于在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专项治理中发现其他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的,特别是对*年专项治理中要求限期整改火灾隐患到期尚未整改的,也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六、工作要求

篇14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德阳和广汉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四川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广汉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全市现有清、协管员、公益性人员189人,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10余万人次,分布在雒城镇各社区居委会搞好辖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清扫保洁。各乡镇党委、政府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社区,并召开了各社区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求各社区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常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结合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要求各单位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修订了管理制度,对清、协管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好队伍

全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各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问责制度,并与各单位签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清管员、协管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好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搞好我镇各社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楼、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了协管员、卫生清管员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工作实效,上下配合、齐抓共管、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用制度管好队伍。各乡镇的卫生清管员、协管员分布在城区、场镇各个社区,所在社区结合辖区内的实际路段情况,划分好卫生工作责任段,明确各卫生清管员的清扫保洁范围,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责任段落实,实行上班时间全日制保洁。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每天实施不定时检查,督促他们认真搞好责任段的清扫保洁工作。在做好清扫保洁过程中,还要做好责任段市民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卫生的管理工作,自觉遵守市民卫生公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城市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卫生清管员、城市协管员的工作质量,同时接受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和社区专干的检查考核,兑现当月工资报酬,从而加强了这只队伍的内部管理,提高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效率。

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按照广汉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和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关于20__年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天蓝、地绿、水清、家洁、城美”的环境目标,在广汉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和各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操作下,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曝光问责工作的实施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各乡镇统一思想,明确该项活动的重要性,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按照工作部署,逐步实施,不留死角。形成了党委班子牵头,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负责人包片包组,将日常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镇环整办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安排、协调良好的工作局面。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乡镇机关干部和各社区干部、清管员战酷暑、冒严寒,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打了一场硬仗。特别是雒城镇环整办的同志,贡献了无数节假日。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在市委、市政府关怀下,,佛社区“两委”一班人想办法、出主意,使佛山小区环境菜园变花园、旧貌换新颜。中山、金雁、汉口、桂花、佛山等社区都积极主动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辖区内有关基础设施建设。这期间广汉市在雒城镇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工作会、雒城镇也举行了集中治理“三乱”签字等一系列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的活动。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期间雒城镇共投入经费2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专职人员工资﹚。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张贴 标语100余张,悬挂横幅20余条,报送相关信息100余条。。全镇各社区居委会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专栏共计143期,及时清理乱贴乱画“牛皮癣”及“__功”标语73056条,清扫楼梯护栏灰网20975处,清扫绿化区181160处,清扫路面80993处,清除各种垃圾10000余吨,疏通阴阳沟阴阳沟24816米,按时按要求全面完成了各社区环境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00%,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在各社区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 问题:

(一)工作量大。政府所在地雒城镇常住人口达15.5万余人,流动人口5.5万余人,居民小区多。加之配合职能部门开展“门前三包”清理、车辆规范停放,涉及工作内容多、范围广,工作压力大,人力不足。

(二)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三)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由于各种垃圾多,社区无法清运;辖区内护城河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各社区无力解决。“牛皮癣”“__功”标语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六、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三﹚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常抓不懈、步步深入,一抓到底,逐步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

﹙四﹚加强队伍管理。组织好清管员队伍按照“全日在岗、随时保洁”的要求开展工作,组织辖区内的居民骨干、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及部份低保户,对辖区内卫生死角、“牛皮癣”、“__功”标语、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对我镇城乡环境进行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