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系统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技术自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据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信息与通信技术》报告称,到2014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约30亿。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在改变着我们传统的思维、方法、环境和体制等,互联网金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并取得快速发展的新事物,它是金融行业在当今时展的产物,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交易效率更高。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可充分借助信息系统完成各类操作,客户不用前往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且业务办理效率更高,用户享受的服务更多。(2)交易覆盖更广。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客户在互联网上可以寻找其更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3)交易成本低廉。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资金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资金交易,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各类资源成本。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如今互联网金融愈演愈烈,互联网金融趋势已经锐不可挡。自2013年以来,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相继进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热潮的触发点由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额宝点燃起来,腾讯旗下微信平台和财付通亦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活期通”),百度联同华夏基金推出理财计划产品(“百发”)。据统计,2013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53729.8亿元,同比增长46.8%,整体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显示,2014年上半年,P2P的网贷平台已将近1300个,成交金额已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与2013年成交金额相当)。《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预计,到2014年底,全年累计成交金额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3.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前景看好
互联网金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加快经济建设,并极大地降低各类金融交易的成本。对于个人而言,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领域界限和专业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的参与者进入到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中,并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交易,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和效益。对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也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但同时也会加快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的调整。对于政府来说,互联网金融还能促进民间金融的规范化运作、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从而提高金融普惠性,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利”和“弊”两方面的影响,即:突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壁垒,又给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调整带来了一定机遇。
1.突破传统金融行业的多个方面
主要表现在:(1)突破了时空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完全基于无形的虚拟世界,突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网点概念、物理概念、时间概念等时空因素,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金融交易的需要。(2)突破了高利率、高成本。目前的利率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网点成本、风险成本和信息成本,这些成本因素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都会下降。(3)突破资源配置的效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资金供求相互之间的匹配效力,资金闲置率将大幅下降。
2.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机遇
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加速金融体系创新步伐。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出之后,绝大部分金融机构都推出了相似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竞争性产品,这对于加速金融创新步伐,满足居民和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在供给层面扩大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低价化都具有创新推动意义。(2)有利于加速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升级。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金融机构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客户基础,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单一的信贷供给格局,这些改变都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升级才能应对。(3)有利于加速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融合。传统金融行业之间以及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行业内部混合经营或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跨界发展的趋势将更加凸显,金融体系的参与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金融服务业的生产边界将大大扩大。金融体系可能演变为横向综合化、全能化、一站式,而纵向专业化、定制化以及一体化的“矩阵结构”。
三、传统金融行业的改进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和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颠覆性改变和完全性替代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因势而变、趁势而上,进一步改进传统金融行业的劣势,实现传统金融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经营理念
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转变,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模式,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针对互联网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客户需求开发更多互联网金融客户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选择,从而有效占据客户资源。
2.善变战略导向
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传统金融机构要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其关系,更多的是强调合作、减少不必要的竞争,避免形成“自相残杀”的恶性循环局面。传统金融机构要针对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推进金融机构的数据驱动发展方式,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力度,实现安全发展。
3.谋变运营模式
金融机构要注重互联网虚拟营销渠道与现实物理营销渠道的结合,取长补短,深度拓展服务渠道,深度整合传统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与互联网的优势技术,改变以往金融业务单一、前后台分离等现状,逐步实现一体化运作,切实将财务处理、产品营销、运营管理、风险管控等各类传统业务集中到信息系统层面进行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统一运行。
[关键词] 溢出指数;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mainly includes insurance, real estate, banking sector, securities and allfinanz.Starting with the related financial data of above plates, the study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based on the overflow index,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banking sector has one-way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in the financial systemic risk control. Therefore, financial marke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banking sector, so as to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mote the bett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overflow index, financial system, risk spillover effect
前言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均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令全球的金融体系出现了较大波动,金融体系风险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基于此,必须要重视对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与分析,避免金融系统风险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虽然至今为止我国并没有爆发过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使得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比较明显,系统风险不断积累,若不能够进行良好的金融系统风险监管,必然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基于溢出指数对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防范与控制金融系统风险提供参考。
一、溢出效应概述
溢出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一项活动时所产生的活动所预期的效果,同时亦会对除组织之外的人或者社会产生的影响。具体而言,溢出效应主要是指某项活动能够产生外部收益,且活动主体不能够获得收益,一般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1]。本文所涉及到的为经济溢出效应。宏观经济分析中一般强调将全球经济世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和经济链环相联系,希望说明各个部门以及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经济影响。在全球经济下滑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效益便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反之各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则亦会获得增长。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
二、国内外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对于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国内外目前均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国外学者Adrian等在其研究中主要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以及不同金融机构风险进行了研究,认为某种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时对于整个金融系统均会产生一定风险影响,需要作出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度量。各个国家的金融系统当中均主要包括保险、地产、券商、商业银行等,分析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应该从上述几个模块入手。我国学者卜林(2015)和沈悦(2014)在其研究中基本上均针对金融机构系统溢出作出了探讨,认为各个行业板块之间均存在着一定风险波动溢出[2-3]。此外,米咏梅等(2014)亦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在金融市场当中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因而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以及相关政策的协调,更要从金融市场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政策进行完善,保证政策实施具有良好效果[4]。刘向丽等(2014)基于AR-GARCH-CoVaR方法的情况下展开了对房地产金融体系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认为房地产金融系统风险存在周期性,并且国家大经济环境较差,房地产金融溢出风险效应便较大,反之较小[5]。
三、基于溢出指数下的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
(一)溢出指数
溢出指数这一方法主要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方差分解得到各类所需信息并将其提取成为一个指数,用于十分直观的描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解决向量自回归模型当中由于变量的次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结果差异问题,必须要对该种方法作出进一步的调整与改进,并且要能够应用溢出指数对各个变量之间的溢出效应进行度量,同时要能够进行相关指数的拓展。具体的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从该溢出指数计量模型中可以发现其主要计量的应该为N个变量之间相互的溢出效果对总预测误差方差的贡献。其中,i代表市场,j代表其他所有市场,在j≠i的情况下,其溢出指数为S,即得出公式:
此时,市场i对其他所有市场j,j≠i的溢出指数便可以表示为:
通过该公式最终得出相应净溢出指数后能够对单个市场和其他所有市场的净溢出效应进行反映。
(二)数据说明
本文在基于溢出指数下对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时主要沿用了金融系统的一般分类,选取了房地产业、证券业、保险业和银行业而四个大板块作为主要的金融系统组成部分。其中,房地产业板块主要包括了150家房地产相关上市公司,证券业模块包括了含有证券以及期货业的15家从业者,保险业模块则主要包含了4家保险公司,银行业板块则包含了17家上市银行。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选择了金融指数用于代表金融系统,并且选取的数据区间在2010年12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的相关数据。具体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选择了收益率数据标准差作为风险度量的具体指标,并且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做法通过当日的股价数据对收益标准差进行了计算。计算后可以对各个板块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标准差即波动性进行明确,发现全指金融板块的波动性相对较小,而证券业板块的波动性则相对比较大,银行业板块的波动最小但是标准差最大,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模块的波动性亦相对比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全指金融指数的风险应该最低。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三)溢出指数时间特性
基于溢出指数对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可以采用滚动窗口期的做法,对所选取的样本区间内我国金融市场当中溢出效应和变化的时间趋势。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滚动窗口的样本容量设定为500个,且要预测出12期的步长,而后方能够采用标准化的滚动计算对溢出指数进行计算[6]。本次研究中总溢出指数岁时间变化的结果基本上如图1所示:
从该图可以发现,横轴上所显示的日期应该为滚动预测窗口期的最后日期,即2011年至2013年所显示的总溢出指数区间基本上介于77.2至78.2之间,并未产生比较大的波动范围。其中,2011年总溢出指数的数额相对较高,该时期我国房地产业的资金链相对比较紧张,主要受到了国家出台的“国八条”以及二手房买卖正式营业税,抑制房产需求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的溢出指数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但是总体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该时期我国为了增加资金的流动性由央行积极推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等。2013年总溢出指数基本上在上半年围绕着77.5波动,直至9月份以后方趋于平稳,该阶段仍旧受到了我国楼市调控政策的影响。
(四)板块间溢出效应
与总溢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分析各个板块之间的溢出效应时同样选择500个滚动窗口样本容量,预测12期步长,具体观察某板块与其他板块之间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具体如图2所示:
从上图的相关内容可以发现,全指金融板块与银行业板块与其他板块之间的风险溢出均比较大,但是房地产板块、保险板块、证券板块对其他板块所产生的影响则比较小,差距十分明显。综合而言,全指金融板块与银行业板块对与其他所有板块所产生的净风险溢出基本上为正数,而房地产板块、证券业板块和保险业板块对于其他板块之间所产生的净风险溢出基本上为负数。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溢出指数下的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研究中需要对溢出指数、溢出效应等作出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即选取金融系统组成部分时要多样化,本文所选取的对象主要为房地产业、保险业、证券业、银行业和全指金融的相关金融数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金融系统性风险控制当中,银行业对房地产业、证券业、保险业均会产生单向的正溢出效应。房地产业对证券业、保险业亦会产生单向的正溢出效应,保险业和证券业则对其他金融市场模块不会产生较大影响。鉴于此,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要对银行业也加强控制,继而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正影响,促使我国的金融系统得以良好建设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建青,王擎,许韶辉.金融行业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9):89-100
[2]卜林,李政.我国上市金融机构系统溢出研究――基于CoVaR和MES的比较分析[J].当代财经,2015,11(6):55-65
[3]沈悦,戴士伟,罗希.中国金融业系统溢出效应测度――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4,6(6):30-38
[4]米咏梅,王宪勇.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7(11):63-67
系统集成的基础定义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2010年全年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达到288.69亿元。2011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49.11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0.9%。统计资料显示,2012、2013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19.67、499.06亿元。
从数据来看,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2.2%,银行业IT投入的稳定是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扩张、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490.3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1.1%,IT投入经过2009年的紧缩后恢复增长。银行业IT投入的稳步增长是金融信息化投入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因。2013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514.5亿元,同比增长4.9%。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行业洗涤,系统集成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相对的成熟期。随着IT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针对各种软硬件产品的集成服务收入在整个系统集成服务市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围绕着软硬件产品进行的应用开发比重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有一点是因为原始厂家的产品技术、宏观系统解决方案,是许多系统集成商均可提供的,基本无特殊性可言。
金融系统集成顾名思义,就是金融行业的系统集成业务,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进步,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加和变化,就要求在原有的业务系统上不断扩展改造。新的集成方案应运而生,来为金融业解决此类问题。作为金融业务的一个代表,银行一直希望通过新方案和新的应用能够达到在银行实现集中化管理的目的,并且有效地提高整个银行业的业务效率。
由此可见,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正在经历从简单硬件集成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金融系统集成服务主要内容
从前文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服务已经在产品集成的基础上进入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时代。而不同的系统集成供应商根据其业务特长为金融行业提供了针对内容各有不同的方案,但其整体趋势都是从产品供货向服务外包的转变。
以当前在银行业较热的智慧银行业务作为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业务的推广,集成了银行原有业务的多个软、硬件系统,将部分银行业务从柜台引到自助服务中,利用对原有自助服务机具的升级、创新,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整合。以IBM公司为建设银行提供的智慧银行解决方案作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建设银行的智慧银行网点,自助VTM机、全息投影、互动大屏等等产品均由不同厂家生产,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集成。但是以方案提供商角色出现的IBM将这一系列产品与银行实际业务需求进行整合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为银行实现科技创新应用,增加客户满意度做到了推动,因此获得了银行和客户的共同认可,使得智慧银行这一业务在2014年底发展迅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业务已经是解决方案的集成。作为服务商,我们需要了解金融行业需求,整合软、硬件资源,将其有机的结合,在银行需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三、浅谈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行业和科技水平发展的趋势下,笔者认为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以多方合作形成解决方案的集成为主
通过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做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主要趋势。在为金融行业提供系统硬件产品已经高度成熟的市场中,产品成本已经趋于透明化,利润空间已经不利于服务企业发展,即使在产品上更新换代进行创新,也会在短时间后出现市场相类似产品快速普及的情况。因此,以解决方案为核心,针对客户具体需求,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为客户带来可观收益的整体方案服务方式将更加受到客户和市场的欢迎。
同时,在市场竞争中,整合同类企业资源进行方案的搭建将促进不同领域的金融服务企业进行合作,形成联盟形式的团体,团体中的企业各自负责其专业擅长的部分,以合作为客户解决问题,弥补了以往各自负责单一范围,无法从实质上解决客户需求的问题。
由此可见,由不同领域的服务提供商共同合作,向金融业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将成为主体趋势。
(二)科技信息化为主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对未来的金融系统集成带来一定影响。作为金融行业,多数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要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以目前建设银行提出的“新一代”系统为例,这就是银行自身从需求利用科技信息化进行业务集成的一个典型代表,该系统涵盖了建行多项业务,实现了整体软、硬件的管理与协调。而作为金融行业的服务商,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应用为金融客户降低成本也是系统服务商需要考虑的关键。针对银行自身发起的系统集成,如何把握机会,及时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服务中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三)集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关键词】审慎监管 系统性风险 时间维度 行业维度 逆周期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
要定义宏观审慎监管,就不得不先说明与之对应的微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是银行监管者为了保证每一家银行机构的稳健运行,而设计了一系列监管指标,这些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风险暴露以及不良贷款率等,通过监管这些指标来发现对应银行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该银行机构的稳健进行。微观审慎监管主要考虑单体机构是否健康、稳定,认为只要每一家银行机构都是稳定的,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就是稳建的,然而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以及个体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较少被考虑。宏观审慎监管是相对微观审慎监管来说的,是金融当局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从整个金融体系出发实施的监管。不同于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更加着眼于金融体系而不是单体结构。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理论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含义
目前在学术范围内关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量和定性研究仍然非常有限,有关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性风险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指整个金融系统面临风险,丧失其基本功能的可能性。狭义的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或者多个金融机构的不理性冲击,给其他金融机构带来负的外部性风险,从而对整个金融机构产生影响。本文介绍的系统性风险是狭义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即银行系统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的源泉
系统性风险的源泉可以从时间维度、集体维度、行业维度三个维度来进行考察。
所谓时间维度的总体风险主要由于金融机构间存在着顺周期性。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银行的信贷总量和债券的发行量。造成经济实体虚度扩张,产生金融危机;所谓行业维度的总体风险主要是银行体系内部之间的传染。由于银行之间通过彼此的资产负债表高度关联,形成一张“多米诺骨牌”。一家银行机构发生风险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传递给另一家银行,最终导致整个银行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所谓集体维度的总体风险,是指在银行业系统内,单体金融机构之间由于风险管理的方法雷同和对经济走势判断趋同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当受到外部冲击发生损失时,为了防止损失的扩大,银行都采取紧缩的措施,抛售资产,当大多数银行都采取相同的措施时,资产的价格就会暴跌,从而又会促使更多的银行采取相同的紧缩措施。最终反作用于金融体系并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三、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推演
宏观审慎监管的根本目的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宏观审慎分析识别系统性风险,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运用,三是宏观审慎政策选择。
(一)宏观审慎分析——识别与评估系统性风险
只有有效地监测评估银行体系及其风险程度,才能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从而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系统性风险。
1.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监测指标
要准确监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需要建立一个监测指标体系。金融体系监管指标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整体金融系统监管指标。主要包括:金融市场融资总量/GDP、货币额/央行货币储备、信贷总量/GDP、贷款/存款、流动性、实际利率以及贷款结构比率等。二是金融机构的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管理质量以及市场风险的灵敏度指标。此外,非金融系统的监管指标在市场上的变动,也会通过传染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产生影响。
2.系统性风险的评估
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分为金融系统监管指标和金融机构的指标,系统性风险的评估相应分为宏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和微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评估。
宏观层面系统性风险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评估,考察因金融部门间的内在联系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的发展趋势。
微观层面系统性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应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市场、工具进行有效识别,强化这些要素的微观审慎监管。其次,监管评估框架中应加入影子银行体系。最后,应对金融机构间的相互依存度进行定期评估。
(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应该结合各国的经济环境和具体国情进行设计和选择。最新的银行审慎监管工具是学术界和监管界从时间维度和行业维度两个维度提出的。
1.时间维度——逆周期监管政策工具
(1)根据巴塞尔Ⅲ提出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建立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所谓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资本的充足率,在经济衰落时期,适当减少资本的充足率。
(2)提高拨备计提的前瞻性,采用跨周期的计提拨备的方法。所谓拨备是进行财政预算时,估计投资出现亏损时所预留的准备资金。拨备计提与资本计提的原理相同,在经济上行时期,商业银行不仅要多计提资本也要增加拨备的计提。这样,当经济下行违约率上升时,就可以用多提的拨备来冲抵增加的信贷损失,而不必因经济下行而紧缩信贷,加剧实体经济的下滑。
(3)重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应用。首先,应合理、恰当地使用公允价值。其次,完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运用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估值的方法,尤其是针对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复杂金融产品。最后,增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2.行业维度——建立针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
在行业维度,FSB提出了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主要包括 :
(1)提高银行机构的附加流动性和附加资本等要求,加强银行机构的法律结构以及运营方面的监管,降低银行等“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
(2)完善事前危机应急计划,改进危机应对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安排,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处置危机的能力。
(3)加强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管理,设立中央交易对手,实现场外衍生品交易的集中清算和处理,以降低场外衍生交易产品发生损失的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三)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运用
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1.根据宏观审慎分析结论与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监管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并进行统一协调安排,维护金融系统的长期稳定。
2.宏观调控部门应当与金融监管当局及时共享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和金融监管信息,协调政策的制定和施行,两者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3.宏观审慎政策应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有效的配合,而不是仅指金融监管政策。
四、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框架的建议
(一)推进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想要更好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必须要有良好的微观审慎监管基础,否则只能成为空谈。因此,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是密不可分的,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必不可少的两部分,综合实施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既能防范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又能防范整个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外汇风险等,由于引发这些风险的机理不同,想要有效地控制好这些不同种类的风险,必须采用不同的控制措施,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有一个坚实的内在基础,也就是所谓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在其内部建立合理的制度及控制风险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效地防止风险的产生。
(三)推进全面监管国际合作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涌入了我国,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的金融市场联为一体,这就有可能将国外的金融风险传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为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防范此类潜在的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银行监管当局、国际性及区域性金融组织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政策间的相互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减少和防范监管套利的出现,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柳.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体系构建[J].甘肃金融,2012(01).
[2]赵光毅.解析宏观审慎监管[J].金融博览,2011(03).
[3]苗永旺,王亮亮.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0(08).
[4]李云雀.金融危机后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1(03).
[5] 陆岷峰,葛虎.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构建探析[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7).
[6]李宗怡,翼勇鹏.对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探讨[J].当代金融,2003(07).
[7]代白洪,王玲珑.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J].金融财税,2011(12).
[8]尹继志.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J].金融监管,2010(12).
[9]沈谦.基于资本监管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J].金融论坛,2010(08).
关键词: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现今的网络金融服务已经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金融理财系统,主要包括网络期货、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结算、网上支付等网络金融业务,与传统的需要到指定网点进行金融服务要方便的多,办理网络金融业务只需在家里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就可以处理很多业务。网络金融的特征比较到包括虚拟化、高效性、直接性、信息化、经济性,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网络金融为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是由于网络金融具有虚拟化和风险性的特征,如果没有正确的防范措施很容易遇到金融风险。
一、我国网络金融面临的几大风险
(一)网络金融技术上的风险
第一,安全风险,进行网络金融业务的载体常用的有因特网或通信网络,多数运用的是计算机软件或手机等平台来完成金融业务的完成,网络信息化技术具有开放性等特征,网络金融活动很有可能别其他因素影响其正常运作,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安全问题,像是计算机出现漏洞、系统病毒入侵、磁盘列阵被破坏或是网络外部受到不同因素的攻击等因素而影响。在进行网络金融交易时,网络银行与用户之间都会存储不同的信息质量,在进行互联网交易时将信息相互传递这样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盗取信息资料,这样就造成客户信息外漏,会给客户带来经济和身心的伤害。现今网络生出现很多盗取他人信息进行不法行为出现,有些人将这些信息变卖,让很多不法分子运用客户信息骗取客户的钱财,现今的网络诈骗事件特别多,都是客户信息外漏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也有很多病毒会影响网络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计算机系统无法工作,甚至会很多重要的金融信息。第二,选择技术和支持风险,拥有科学合理的网络金融技术是网络金融业务开展必备的条件,现今的网络金融技术的选取只能在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选取,但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当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应,在选取方案的过程中会出现设计缺陷或者错误操作等问题出现,这样会造成网络金融业务因技术落后和过时的网络带来不同的损失和错误,这就是网络金融业务技术选择风险。网络技术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是只能通过外部市场技术进行解决,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当代的网络金融发展的需求也能满足,但是会将传统金融机构陷入了操作风险中去,这样会形成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上的风险。
(二)网络金融业务上的风险
第一,金融制度上的风险,金融行业中对金融系统和存储的信息最熟悉的就是内部人员,但是也是因为这样有很多图谋不轨的人出现犯罪行为。有很多银行内部人员因金融管制上的疏忽利用职权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运用自身职权对金融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对资金进行非法私吞或是其他目的,这些表现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金融管理制度造成的。第二,信誉上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对于金融机构良好的信誉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信誉风险那么网络金融机构就会面临资金流失和客户流失的现象,网络金融机构的信誉风险会长期、持续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网络金融出现的信誉风险可能是技术和制度上出现问题造成的风险,网络金融机构的信誉风险是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第三,操作上的风险,在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大缺陷而可能引起的潜质损失就是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客户的操作大意造成的,或是网络系统内部出现的缺陷或是错误操作造成的风险。不同的网络机构或者网络金融系统都会面临选择计算机系统出现的问题而出现不同的操作风险,也会以为技术的过时而导致风险的出现,有些金融机构的人员对技术不能良好的掌握,也给网络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操作风险。第四,市场选择上的风险,市场选择风险就是客户信息与网络金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网络金融机构对市场选择上的错误现象。很多客户在网络金融市场中对网络商家提供的服务质量保持怀疑的态度,对质量和价钱的合理性无法确信,对于网络金融系统提供的高质量服务的平均质量作为预期价格进行购买。但是这些高质量服务的价格相对于预期价格要高出很多,导致这个网络金融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第五,法律上的风险,在网络市场中客户和网络金融发生的纠纷,并且双方的权益受到伤害时就是法律风险。网络金融系统中有很多是与法律相结合的,国家也有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只能控制传统的金融经营系统,对于在网络上的交易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欠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系统。网络交易中也会出现很多客户的信息泄露现象,这就侵犯了客户本身的隐私权,也给很多客户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损失。
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
(一)要良好的完善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相对较慢的,欠缺很多计算机系统方面的技术,很多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这样对我国的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是相对不利的,会对网络金融防范措施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所有我国要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创新进行重视起来,要多加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根据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出适合我国运用的电子设备,也要不断完善我国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良好的安全性是计算机系统的必备核心,良好的安全性和防御能力可以确保系统风险的减少,要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技术选择和支持风险的产生。
(二)对网络金融系统的安全措施要加强管理
网络金融业务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安全问题,传统的金融机构是网络金融系统的主体,更急主体进行不同的业务活动,想要保障网络金融系统的安全就必须要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防范管理措施。要先对传统金融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然后在建立全面的有效的计算机防护方案,在加强计算机的科技力量达到保护措施。可以运用计算机防火墙或者乱码技术将信息资料进行加密管理,这样可以良好的保障金融资料不会外漏;也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建立可信赖的交易系统,可以确保该系统不会被不法分子侵入造成损失。网络金融系统也要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制度管理,构建应对防范小组对风险进行监督管理,更好的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提高网络金融系统的信用制度
在银行业务系统调查中,我国逾期应收账款总额达到5%左右,有些发达国家的贸易总额中逾期应收款只有0.25%-0.5%左右,这说明我国的信用体系相对比较落后,相关的制度和规章也是空白的,所以我国网络金融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问题。想让我国网络金融行业顺利进行就必须将信用制度进行良好的管理,可以确保网络金融行业可以给客户相应的信誉保障。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要将网络数据存储系统引入金融机构,经客户的个人信息资料存储到网络数据库中,并且进行加密管理,这样可以方便进行个人信用咨询,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和信用资信验证等网络系统服务,这样可以为网络金融机构鉴别网络安全提供非常重要的相关证明。
(四)将现代金融体系引入传统金融体系中
现代金融体系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将现代金融体系与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相结合,创建唯一体系和总体规划让网络金融更好的发展,实现其防范措施的长期目标。尽力统一的技术规范,加强网络金融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让内部控制达到统一协调,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支付结算的风险也可以对其他网络金融风险进行检测和防范。
(五)增强网络金融系统的法制体系建设和监管系统
现今国家出台了很多确保计算机互联网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很多刑法制定了网络犯罪的相关罪名,网络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系统,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网络防范体制进行管理,并且要根据我国金融风险问题的实际情况,制定确保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增强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也要讲金融与客户的权利和义务划分明确,减少因网络管理系统漏洞进行的金融犯罪活动。金融机构也要制定良好的监管系统,对内部监管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监管法规制度,减少金融行业的不法行为,提高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现今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快,网络金融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的快速,在人们生活节奏快速的今天,网络金融系统为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也为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节省了很多时间。对于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是有关部门必须重视的项目,加强对网络金融风险的风险与研究,在对相应的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金融平台,降低网络金融风险,让网络金融系统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让网络金融系统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金茹,张玉.关于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时代金融,2015(6):27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