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范文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重症监护室护理新技术

篇1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家属心理;预防

重症监护室(ICU)是伴随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各种医疗设备的产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不断改进而出现的集现代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模式。重症监护室因其特点,收治的病人具有病情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机体生理功能差,需要进行特殊监护等特点。同时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家属是不允许去探视的。因此虽然在重症监护室中患者能得到较好的监护和救治,但是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同样不能忽视。本文就对72例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的心理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其特点,取得较好疗效,现陈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的72例患者家属,所有家属神志清醒,无认知智力功能障碍;男性有38例,女性有34例,年龄在26-47之间,平均年龄为(36.5±2.8)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家属有31例,重症肺炎患者家属有20例,风心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家属有5例,肺癌术后患者家属有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家属有10例;所有患者均为直系家属,同时家属文化程度分布:本科的有16名,高中有52名,初中的有4名;所有家属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所有家属均行量表调查:

1.2.1采用简体中文版CCFNI表调查:分为5个方面,即医护人员支持(SS)、家属舒适(CS)、获得信息(IS)、探视患者(PS)、病情保证(AS)。SS有15个条目,说明家属望能获得支持的心理需求;CS分为6个条目,说明家属在患者患病期间维持自身舒适的需求;IS分为8个方面,说明家属希望获得有关患者的信息;PS分为9个条目,表达家属希望探视患者的心理需求;AS分为7个条目,说明家属希望获得患者病情保证。总共4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重要程度不同赋予4个不同分值,4分为非常重要,3分为重要,2分为有点重要,1分为不重要。该量表主要用于测量某一人群群体各因子评分的倾向性,不计总分,根据各因子的均分判断所测量人群在某一特征性性质方面的需求【1】。

1.2.2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要求患者家属在30min内完成,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4个等级,计算标准分,将标准分乘以1.25,得出T分,50为界限,分值越高,则焦虑程度越高【2】。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完成,采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72例患者家属CCFNI表调查情况:排在第一位的为获得信息的需求,其次是患者的病情保证需求,而家属舒适需求排在最后一位,同时对各个条目得分情况分析,发现家属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能及时解释病情、知道患者预后、感到医院工作者关注患者。详见表1、2。

          

2.2男性、女性患者家属焦虑评分情况,男性、女性患者家属焦虑评分分别为(51.2±1.6)、(54.2±2.3),t=6.48,p<0.05。

3.讨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由于监护的特殊性,患者家属往往不允许进行探视,并且患者进入监护室后需要待病情稳定后才能送出监护室,进行下一步的康复治疗。因此患者在重症监护室进行特殊监护期间,患者家属往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手术情况、术后病情发展及见到患者的时间等问题,家属急切想了解。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较易产生焦虑和过于担心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以缓解患者家属的焦虑及担忧情绪【3】。

本文研究72位家属的心理,发现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了解率较高,同时家属存在焦虑心理,不同性别的家属焦虑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家属进行焦虑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根据不同性别家属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及时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解答患者疑问,运用积极聆听、耐心的方法与家属进行交流,使家属心情稳定,利于家属对患者出重症监护室后的监护

【参考文献】

【1】刘辉.秦元梅.王丽姿.简体中文版CCFNI信度与效度评价[J],中国岭南护理学术讲坛文集[C],护理管理;2008;297-302.

篇2

关键词:PDCA循环;重症护理记录;实践

PDCA循环是一种标准、程序化的工作模式。在重症监护中所做的记录是患者在危机是做的护理记录,其中包括患者的抢救过程,是客观病例的范畴[1]。这份记录是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至关重要的证据和材料。这份护理记录有法律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做的真实、准确的记录,才能维护自身权益,减少护理记录的错误,是医院的重要问题。我院从2010年开始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重症护理记录采取PDCA循环的护理记录管理模式,取得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5月~2012年5月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选择130例为对照组,125例为实验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PDCA循环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记录,控制护理记录的质量和总结。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比较,有可比性,记录文书护理人员前后无变化。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 对我院2012年5月的颅脑损伤患者病例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问题中包括:输液记录与实际记录不符,应用药物剂量记录错误,对某些药物用量尚无确切记录;对出入量记录不完善、真实,如事物含水量等;记录未用医学术语;对护理中的措施常有遗漏情况;病情描述无详细记录,或描述不确切;护士记录不客观;记录格式错误,常有错别字、涂改痕迹。而出现这类事件的护士工龄1年以下占67%,1~2年占25%,2年工龄以上护士占8%。以此表明,工龄较低护士书写能力差,需加强培训。

1.2.2原因分析 无法律意识,对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的作用无意识,对护理记录尚无法律认知,记录时不认真,不规范。由于护士对个人工作缺乏综合性的认知,对临床护理记录书写规范未能按照预定的要求操作,导致记录内容与实际临床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些都造成后期临床治疗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另外,对于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缺少足够的检查力度,使临床治疗记录存在着纰漏,一些常见疾病资料难以发挥出预定的记录拍作用。

新护士无业务基础,理论和临床相差较大,不能客观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为了扩大内部医疗体系的服务范围,医院定期引入一批新护士从事专业工作,这类新护士在临床工作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导致临床护理作业失去了应有的医疗价值,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护理方案的有序执行。例如,新护士对医院工作思想缺乏深刻的理解,影响到了整个重症病房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2.3整改措施 应该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对相关规范和条例,应及时落实到位。建立起控制小组,对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实施责任则。开展相关培训课堂,对护士的书写质量进行控制。为了全面提升新表格式重症护理记录的书写规范,应严格按照国家对医院工作提出的最新标准,编制一套相对完整的资料书写体系,确保每一项资料都能符合医院的作业规定。对于传统重症护理书写存在的缺陷,要及时调整表格书写范围以提高资料录入的质量水平。本次研究中,倡导将PDCA循环应用到护理记录书写规范里。

1.2.4执行阶段 PDCA循环关键就是执行,按照方案实施,分级落实质量监控。一级由科室自检,二级由护士长和护士督查,三级由护理部门检查,重症护理记录作为重点排查内容,每个护士都必须要严格遵守。对护理记录制定评分标准,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选用的PDCA循环方案,临床要坚持全程式质量管理体系,做好每个阶段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保障患者临床护理作业的规范化运行,这是综合提升病况的有效方式,也是临床护理效率的基本保证。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人SPSS 13.0统计软件,使用PDCA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对记录和检验实施比较。

2结果

使用PDCA对护理记录的问题和缺陷控制后,医院护士没有变动的情况下,缺陷率有明显变化。前后对比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明显得知,在为采用PDCA循环之前,130例护理记录中,轻度错误有50例,占38%,而中度缺陷护理记录23例,占总数的17.7%,而重度缺陷有6例,占4.6%的总比例。在使用PDAC循环对质量进行控制之后,效果极为显著,125例重症护理记录中,轻度缺陷15例,占12%,而中度缺陷仅5例,占比例的4%,未出现重度缺陷。从以上数据中,皆可证明,PDCA循环对医院重症护理记录所取得的成效[2]。

3讨论

3.1 PDCA循环的应用阶段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循环主要应用阶段:①计划阶段,要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②设计和执行阶段,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及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③检查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四是处理阶段,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3.2提高护理记录书写的质量 PDCA循环采用科学方式解决工作问题的方法,以大环套小环的方式,相互促进,成为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从本次研究中证明,将PDCA循环运用于护理记录的书写中,效果极为显著,可将原本对书写管理实施的事后严控,改变成事前预防的模式,通过对问题进行检查、分析,从中找出源头,并制定出整改计划,对护士长、护理文书进行培训,让护士可对重症记录认真书写,促使全员参与到质量控制中,可参照相关标准,解决所存问题。在此过程中,质量控制部门及时予以指导,对护理记录定期检查,并反馈实施情况,实现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结合,在此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可将其归纳到PDCA之中。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控制之后,可见护理记录的缺陷程度有明显的改观,达到促使护理记录质量提高的目的[3]。

3.3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颅脑损伤属于难治疗型病症,经过长期的治疗过后,很多患者质量效果不佳。实施颅脑损伤手术,是目前治疗颅脑损伤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手术的难度较大,极易在术中出血,并出现较多术后并发症,易产生医疗纠纷事件。在采用PDCA循环之后,可将患者的抢救过程、护理过程记录在册,可将患者信息,能够准确、全面的记录清楚,减少护理记录时所出现的差错,以此提高护理的整体质量[4]。在发生医疗纠纷之时,可当做一份有利的材料,证明在质量、护理过程中的准确性。目前,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越高,为避免医疗纠纷事件为医院带来名誉损失,引进PDCA循环模式,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是医疗发展的保障[5]。

4结论

采用PDCA循环提高新表格式重症护理记录书写质量,这是现代临床医学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其可解决传统护理资料收集与处理的不足,保证了护理方案得到有效的执行,确保各项工作符合病况护理的工作要求,为重症患者护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参考文献:

[1]苏月巧,宋敬坤,史书娟,等.采用PDCA循环提高重症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z1):53-54.

[2]胡娜,杜小亮.应用PDCA循环理念进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护理培训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79-80.

[3]陈锦文,李叶戌子.戴明循环在重症监护室轮转新护士培训中效果的观察[J].护理杂志,2012,29(9):61-63.

篇3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a)-128-02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的医疗手段不断应运而生,医院感染成为医疗护理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内重症患者聚集的场所,他们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1]。这些感染可以导致患者抢救的最终失败,也使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所以,医院重症监护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场所之一。我院重症监护室经过长期不断地加强感染控制的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1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1.1 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常联合用药

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素的使用,容易导致患者菌群失调、二重感染,且明显降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造成耐药菌大量繁殖,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1.2 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

1.2.1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建立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可造成细菌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加之吸痰等气道管理操作污染、呼吸机管道污染等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1.2.2 中心静脉内放置并存留导管可导致物理损伤、血栓形成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2]。其中导管相关感染已成为目前重症监护室内患者院内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显示,单腔、双腔、三腔静脉导管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3]。

1.2.3 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绝大部分都给予留置尿管。导尿时尿管对尿道的机械刺激,使尿道分泌物增多,适宜细菌繁殖和扩散。如果导尿操作和护理时,无菌观念不强,易造成细菌逆行感染。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可破坏尿道正常的生理环境,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而引起感染。留置尿管持续时间与尿路感染有明显关系[4],尿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

2 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的管理

2.1 建立重症监护室规范、科学的感染控制管理模式

如:消毒隔离、清洁卫生、一次性用品管理、各种操作规范等,制订地面、空气、病室墙面、操作台、各种物品的消毒规范流程。

2.2 加强重症监护室工作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感染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我国有关消毒灭菌的法律、法规,消毒标准、各种消毒方式的基础概念和适用范围及方法、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正确使用等。强化考核,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考核融入“三基”考核中。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遵守操作规程,如操作前后正确洗手。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按所感染的部位进行隔离。对有特殊传染性的感染患者及病原携带者予以单独隔离。限制家属探望的时间和次数,进入重症监护室一律要更衣、换鞋,戴好口罩、帽子。

2.4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

对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院器械、医务人员手卫生情况等定期进行监测,并及时进行反馈干预。

2.5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医院成立了合理使用抗生素专家委员会,制订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定,并列入考核范围严格考核,每月兑现。

2.6 加强呼吸道的护理

2.6.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室温20~22℃,湿度60%~70%。病室地面、空气、物体表面等按消毒隔离规范进行消毒,特别注重细节,如空调出风口、换气扇的定期消毒。

2.6.2 加强口腔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溶液,注重口腔护理的效果。

2.6.3 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做好气道湿化,掌握吸痰指征,按需吸痰。

2.6.4采取半卧位,对无禁忌征的患者抬高床头30~45°,以减少胃反流,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的发生率。

2.6.5 维持理想的气囊压力,机械通气时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减弱,在气囊与声门之间有大量分泌物聚集,形成的黏液糊内有大量病原菌繁殖。当气囊压力自动降低或暂时放气时,积聚的分泌物可轻易地进入下呼吸道,所以及时清除声门下积聚的分泌物与维持适宜的气囊压力十分重要。

2.6.6 加强对管道的无菌化管理,氧气湿化瓶每周消毒更换2次,瓶中蒸馏水每天更换,不用的时候,严格消毒后干燥保存。做到一次性雾化器一人一用,雾化液24 h未用完者给予废弃。定期更换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道上的冷凝水定时倾倒,管路上雾化、湿化用水保持无菌。每24小时做1次呼吸机管路相关部位的细菌培养,如气管插管连接处培养出细菌,则及时清洁呼吸机管道及接头,并定时对患者气管深部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指导临床用药。

2.7 严格无菌操作

在进行吸痰、导尿、深静脉置管时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吸痰时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掌握吸痰的方法和技巧;导尿时,选择优质的导尿管以减少对黏膜的刺激和生物膜的形成,定时更换集尿袋,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不必要的膀胱冲洗,做好会阴护理,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深静脉置管时,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正确的置管部位,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减少留置导管的腔道数。在消毒液干后再行穿刺皮肤的操作,刺入部位使用预防性屏障。置管后,及时更换敷料,注意导管接触操作的无菌操作,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置管。

2.8 制订严格的切实可行的缺陷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挂钩,实行医院感染控制一票否决制。只有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严格的考核手段,才能确保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真正实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医院重症监护室感染控制管理涉及医疗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完善的制度控制、真正的全员参与、规范的诊疗操作、科学的监测措施、严格的督查考核,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

[2]范书山,吕昭举,赵守国,等.全国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性杂志,2006,16(1):29-32.

[3]杨方英,谢淑萍,余元明,等.肿瘤内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92-895.

篇4

【关键词】儿科监护室;护士;护理;压力

1儿科监护室护士压力原因

1.1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由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是一个全程病室,护士每天不仅要完成大量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还要完成所有的生活护理,这就突现出其特殊性:烦琐而精细;但现在大多医院床位比例不合理,护理人员缺编导致大多数护士不愿意去监护室轮转导致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1.2专科理论知识技术的缺乏由于护理队伍年轻化,很多护士对业务不熟练,护理技术生疏。护理工作由于缺乏工作经验遇到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差,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儿的过程中手忙脚乱,极易造成身心压力。有研究显示[1]:长期在ICU工作的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抑郁。

1.3紧张的医患关系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护患关系是重要的医患关系内容之一,现在患儿大都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父母溺爱有加,当患儿病情变化,家长往往情绪激动,比如给患儿留置静脉针时,如一次不成功,本来很正常,往往家长心疼,甚至指责、谩骂护士,更甚者殴打护士情况也常常发生,此时护士也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保持冷静平和、理解的心态,并帮助解决问题,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1.4不良的工作环境由于儿科重症监护室患儿欠缺主动交流,需要各种监护仪器监护,各种监护设备,如微量泵、呼吸机、心电监测等仪器发出的工作声响及报警音,尖锐刺耳,患儿的哭闹声,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增加护士的压力,导致心理烦躁,紧张,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

2应对措施

2.1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儿科监护室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高中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协调合作。俗话说“无老者做不稳,无中者做不大,无少者做不活”,现在较高年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已转岗或晋升,有些医院一线很难找到较高年资护理人员;有些管理者甚至认为高年资护理人员年龄大了,跑不动了,应验了“医生的嘴,护士的腿”那句老掉牙的话,甚至有些管理者人为较高年资护理人员不好管理,需要较多的资源,较多的投资。其实这些较高年资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协助管理人员更全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生活的磨练让她们具有更高的情商,具有控制局面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更好地协调各种关系。

2.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护士应学会自我调节,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及工作关系,不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到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认真对待每个患儿,以保证良好的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护理人员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应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加大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护理人员不仅仅如鲜花一样美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高的内涵,有些能力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所以奉劝我们的护理精英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改变在父母面前是小公主,在老师面前是小大人的习气,不可以再把父母和老师搞难过,学会孝亲尊师,给身边的人树立很好的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3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是护理工作之本,护士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积极参与抢救,比如针对本科室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我们编制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对各种规章制度强化落实到每个护士,并定期举办讲座,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和新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自己不断学习,强化业务知识,对新招聘的员工做好岗前培训,上岗后采取一对一的带教,即由一名中级以上职称老师帮带新来员工。只有不断的获取各种护理新知识新理念,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4上级领导部门应注意到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工作的不利影响,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增加护士编制,合理排班,可采用弹性排班制[3],在工作忙时,增加人员,以减少工作压力。同时尽可能地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加班加点的护理人员补贴,让她们乐意辛苦付出。

3结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是充满高压力的工作,如果护士长期处于高压力中,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工作疲惫感,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因此,面对工作压力要有的放矢,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需要及时采取各种措施,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工作。管理者可以增加较高年资护理人员的比例,护理人员加强自身的修养,可以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通过自身的身体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情绪智力,并与身边的人共同进步,达到良性互动。肩负的不仅仅是儿科重症监护,而且是护际关系、护患关系、儿科患者身心社会整体的关照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关系。任重而道远,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抗高压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自身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刘玉馥,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

篇5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安全隐患;防护措施

重症监护室具有“三集中”的特点,即集中了各种病情多变的急性危重患者,集中了各种众多先进的监护仪器、急救设备和生命支持装置,集中了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1],且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2]。因此做好对ICU安全隐患,及时解除,确保了住院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将重症监护室患者常见安全隐患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重症监护室患者常见安全隐患

1.1 患者因素

1.1.1 压疮 是ICU患者普遍存在的护理问题,由于患者病情重,需强迫,如骨盆骨折、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需要严格限制翻身,并存在高龄(≥70岁)、白蛋白

1.1.2 窒息 也是ICU住院患者易发生的问题,脑外伤、颅内高压的患者,口腔呕吐物未及时清除;各种操作不当,如对昏迷患者口腔护理,棉球掉入口腔,鼻饲操作时未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从而引起食物反流误吸;昏迷患者及气管插管患者义齿未取下掉入气道引起窒息;脑干梗塞、有假性球麻痹,轻者出现饮水呛咳,重者可发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未及时清除,都可能发生窒息。另外对气管插管拔管后,即刻发生延迟性误吸,主要原因是会厌反射未完全恢复[3]造成窒息。

1.1.3 坠床 ICU患者谵妄已经成为一种严重而普遍存在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ICU谵妄的发生率为30%~33% ,临床表现为急性、波动性的精神状态改变,由于此病的突发性,易发生坠床;另外对住进ICU的老年患者,由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CO2储留,患者易出现头痛、烦躁等精神障碍而坠床,尤以夜间为甚。

1.1.4 管道滑脱及并发症 由于ICU患者病情大部分都危急,生命体征变化快,部分检查治疗ICU完成不了,必须转入到手术室、介入治疗、CT及MRI检查等,在转运过程中易发生管道滑脱、坠床、呼吸道窒息、如有耐药菌的话,还容易出现交叉感染,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1.5 烦躁、恐惧、焦虑 传统上ICU医护人员总是将所有精力放在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和病情监测上,从而忽略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及对患者家属的帮助,家属多被隔离于病房之外。对外伤而神志又清醒者因早期住进ICU,角色的突变,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的社交、环境陌生易出现烦躁、恐惧、甚至焦虑,后来因经济负担,出现自责消沉,加重焦虑而表现为抑郁情绪,易产生自杀倾向。

1.2 护理人员因素

1.2.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痛苦,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1.2.2 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对操作不熟练,自身不重视新技术的学习,经验不足对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

1.2.3 沟通不到位,一个表现为患者拒绝配合、另外家属表现不理解、不能接受自己家人在短短几小时内由自由变成被约束或发生生命危险,此时的家属易发生过激行为;还有医护人员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烦躁不安的患者,护士以安全为出发点进行考虑,而医生以患者的病情为出发点进行治疗的考虑,两者有时不一致,个别医生会把护士对患者的约束误解为懒惰,从而医、护、患三者之间无形中发生矛盾,都易发生潜在的隐患。

1.3 医疗设备与环境因素 硬件投入不到位,流程不符,各种贵重仪器疏于管理、维护,管理不到位;床位紧张,由于加床,空间结构变小、加之ICU是一个封闭的的环境,空气流通较差,病原微生物多,给ICU患者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房间结构变小同时监测设备和仪器多而复杂,电话铃声、患者、仪器移动、各种气味及有毒气体污染和杂音,护理人员易疲劳烦躁恶心都影响护理安全。

2 对策

2.1 全面评估每位患者危险因素,采取预见性防范对策,对压疮高危患者建立翻身卡,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无碎屑,穿棉织品衣服,正确使用气垫圈,避免一人翻身;易发生窒息患者,根据病情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取分泌物,留置胃管鼻饲患者,每次鼻饲前应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鼻饲后避免翻身、拍背、吸痰以免引起误吸而窒息;对脑干梗死而有假性球麻痹患者,应防止呛咳而引起吸入性肺炎造成窒息;对出现精神症状,无意识烦躁患者,应注意约束好患者,必要时用床栏加以防护,防止坠床;对需要外出检查患者,根据管道情况,妥善固定与夹闭,防止反流及转运途中意外滑脱;对于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患者,给予积极心理疏导,适当安排与家人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2.2 加强专科知识培训,定期考核,并加强护理人员相关法律法规、职业素质、相关制度、应急预案学习、演练。由于ICU工作的特殊性,要求ICU护士熟练掌握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各种仪器的使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调要有超前预见意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作为ICU护士同时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另外,作为ICU科室负责人要对本科室人员制定考核方案,纳入绩效考核,确保各种急救药品与急救器材100%准确到位,仪器设备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从而保证患者处于最佳接受治疗与护理中。

2.3 完善基础设施,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增加对ICU硬件及软件投入,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布局,改善工作环境,必要时对ICU进行改建装修,使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各种仪器设备定期维修保养,仪器报警声设置最小,抢救仪器搬动时尽量轻柔,将噪音控制在最小。工作中正确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互相帮助,多多交流,有问题多请教,对待患者多几分爱心,多换位思考;地面保持干燥,患者高峰期,合理安排床位及医务人员。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避免护理人员产生不良反应的有效保证[4]。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5]、通过对ICU常见安全隐患因素的分析,采取了规范化的预防措施,有效预防ICU患者住院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切实及时解决了ICU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确保患者住院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降低了ICU医疗纠纷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冯娟,王欣然.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临床教学实践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B):70-71.

[2] 高晓红,张三桃.浅谈重症监护室护士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现代临床护理.2008,7(2):52-53.

[3] 刘又宁.机械通气与临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326.

篇6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儿科;院内感染;控制;预防

PICU(李树军赵丽姚金华),护理部(贵艳玲)当前,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院内感染(nosocominal infections)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nosocominally acquired infections), 是指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将人院 后发生的感染称为院内获得性感染, 此概念适用于住院的儿童和成人。

PICU的医院感染要比普通病房高出3~4倍[1],PICU患儿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则会加重患者的原发病,使病情复杂恶化,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同时由于PICU患儿的流动性大,常会随着患儿的转出而造成在医院内的感染流行。现结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的临床实践,就控制预防重症监护室感染的措施总结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入住我院PICU的患儿(住PICU24 h内的全麻醉恢复患儿为排除病例)共1050例,其中男608例,女442例,年龄1月至12岁,平均年龄62岁。小儿外科手术患者63例,内科患者987例。

12方法医院感染率通过查阅同期2年的我院医院感染通讯中年度普通病房中儿科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估与反馈的材料获得,医院感染的诊断按照卫生部2001年1月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经临床表现,胸片,血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如:体液培养结果确诊。

2结果

21PICU与普通儿科病房中医院感染率比较见表1。

23经过单因素分析,儿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

24多因素分析对上述这些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机械通气(P=0001,OR =6887)、其他有创操作(P=0005,OR =5012)、住PICU时间≥15 d(P=0004,OR =3362)。见表4。

3讨论

31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因接收的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而且复杂,同时接受侵入性诊疗较多,抵抗力低,而使得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随着医院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更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因此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98例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占4695%;其次为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各占3265%、1020%。呼吸道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体分析,病原体为肺炎克雷白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位列前三。同时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发生。二重以上的感染率有增加趋势,此可能与目前耐药菌株的增多有关

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本文发现机械通气、有创操作、在PICU停留时间超过15 d是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远高于同期普通病房,主要与入住PICU患儿的病情特点有关。

有创性操作及其持续使用大大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机械通气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直接原因是气管内插管下机械通气治疗[2],而且重新插管、持续机械通气和气管内吸出术会显著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3]。

本结果显示:由机械通气所引起的院内感染占4695%,远远高于其他操作技术所引起的院内感染,分析其原因,由于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破坏了上呼吸道屏障,削弱了纤毛清除运动和咳嗽反射,降低了上呼吸道防御功能,使鼻咽、口腔细菌随着导管气囊周围潴留的分泌物淤积和下漏,进入气管肺组织造成呼吸道感染有关。另外,PICU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器械污染和交叉感染也是PICU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PICU环境中,空气和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污染也是造成下呼吸道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留置导尿也是医院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本资料中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与医院感染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血管内导管留置与晚发的脓毒血症有密切的关系,很多脓毒血症都是因导管周围细菌定植所引起的[4]。气管插管、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有创操作在PICU很常见的,多因素分析提示它们具统计学意义。

总之,PICU要降低院内感染,必须从强化洗手、有创操作的管理、口腔护理三个主要方面入手。物体表面的消毒是空气消毒的基础[5]。

严格认真进行洗手,在处理不同患者或直接接触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有研究表明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引起院内感染的比例高达30%左右。同时据国外报道,医院感染80%是由手引起的,医务人员在8 h内洗手4次,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30%[6]。要减少口腔细菌的定植需加强口腔护理,目前我们应用1%的碳酸氢钠,进行口腔护理取得不错的效果,弱碱性的药物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

综上所述, PICU作为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根据有关的标准和要求,高度重视完善质控,落实质控措施,制定控制院内感染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及时进行效果监测,发现不合标准者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建立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ecerra MR Tantalean JA, Suarez VJ, et al ElcIidemiologic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BMC Pedia,2010,10:66.

[2]Morinec J, lacaboni J, McNett M Risk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pediatric patients J Pediat Nurs,2012,[Epub ahead of print].

[3]Yuan TM, Chen LH, Yu HM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J Perinat Med, 2007,35(4):3348.

[4]Schonenberger M, Forster C, Siegemund M, et al Catheter relatedblood stream infect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ntinu OUS haemo(dia)filtration and temporary non tunnelled vascular aCCeSS Swiss Med Wkly,2011,1:w13294.

篇7

“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戴上燕尾帽的那天开始,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理想的追求,我温柔又坚定地践行着南丁格尔的格言。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二十多年了,走过内科、走过急诊科、神经外科、ICU,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医院领导及护理部主任的帮助和指引,我感恩领导的信任和栽培,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利用各种学习途径,刻苦钻研专业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技术,磨练出一手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功,为自己从事护理专业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获南安市职工岗位技术比武大赛中静脉穿刺比赛一等奖和技术能手称号。参加护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利用业余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先后取得福建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大专和本科学历,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将所掌握的知识与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任劳任怨,努力拼搏。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中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呵护着每一个生命,用爱心和温柔帮助患者减轻恐惧和疼痛,用细心和责任心赢得患者的信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深受患者、家属及同行的好评。

二、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技术娴熟。经过多科室的轮转,最后我选择了ICU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当走进ICU监护室,看到因为病痛恐惧或者因为上了呼吸机不能准确表达自己需求的

患者,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深知,面对把生命完全交托给护士的ICU患者,除了责任,我还需要有过硬的专科技术和专科知识。为尽快更熟练地掌握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等仪器的使用,在到上级医院进行短期培训期间,我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向同行资深老师请教,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相关仪器的操作,好学、认真的态度深受老师的好评。除了参加短期培训、我利用不同机会向各位医生请教相关专科知识,并利用班外时间自学本专业基础理论及重症监护的相关知识。但是护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即使具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带着不解和疑惑,我选择外出进修。曾于2000年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综合ICU短期进修、2005年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综合ICU及神经外科ICU进修6个月等。通过努力和学习,我熟练掌握了重症监护护理技术,如心电监护仪的使用、人工气道管理及神经外科重症病人的护理等。护理知识日新月异,尤其是ICU的相关理论,我能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国内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应用于临床,如头部亚低温治疗仪、人工呼吸鼻、肠内营养加温器的使用等。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熟悉抢救程序,熟练掌握抢救技术,遇到抢救病人,做到争分夺秒,忙而不乱,各种操作准确到位,能处理科室护理方面较复杂的疑难问题。具有指导下级护理业务、青年护士、带教护理大专实习生的能力。

三、履行主管护师职责,参与科室带教工作。

1、认真履行主管护师职责,积极参与科室护理人员培训工作。负责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工作,在带教过程中以身作则,倡导人本服务理念,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严格要求护理实习生按规范执行各项护理工作,做到放手不放眼。配合对新入伍人员进行“三基”知识及专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参与科室护理技能培训工作,组织本科护师、护士进行业务培训,拟定培训计划,编写教材,负责讲课。主动学习护理新技术、如: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桡动脉置管及动脉测压,动脉血气分析采血,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技术。

2、经常参与科室疑难病例、危重病历的讨论分析,协助组织护理查房。善于在工作中发现护理缺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坚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工作认真,开拓进取,深受科室各级人员的好评。

3、参与科室护理科研工作,主动参加护理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经常了解国内外护理专业信息,把相关知识应用于护理临床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不同阶段颅脑外伤患者家属需求的调查分析》,《改良清洁灌肠法在结肠癌术前准备中的应用》等护理论文先后发表在护理界影响较大的护理刊物。

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自己的业务能力、学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护理事业的发展,一定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篇8

【摘要】重症监护室是各科危重患者集中监护的场所,对护士素质要求高,护士工作压力大,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调节失衡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容易出现工作上的疏漏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因而必须关注ICU护士的心理压力问题,同时应考虑从哪些方面来缓解她们的压力。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护士;压力;应对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在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由于长期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体力支出大,这种长期的高压状态使护士感到精力不足、、睡眠障碍、疲乏感,这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而且会影响护理质量[1]。对此,我们应采取一定措施来加以疏导,以提高护理质量。

1 ICU护士压力源分析

1.1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细菌病毒、核辐射、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等等,都影响着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长时间不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容易产生一种囚禁感,从而产生压力[2]。ICU收治的大多数是生命垂危的患者,病死率比普通病房高得多[3]。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吸痰器等产生的噪音远远超出国际声委会规定的标准(35±45)dB,这些超标的噪声会引起护士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导致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烦躁、注意力不集中[4]。

1.2 护理工作的高风险:许多职业性损伤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压力。国外有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5]。此外,职业性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也威胁着ICU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也相对较多,易发生医嘱错误,这无疑给ICU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1.3 护理工作负荷过重:ICU护士除需要具有多专科基础知识外,还要熟练掌握监护仪器的使用及监护参数的分析。目前大多数ICU护士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加上频繁的倒班,尤其是夜班扰乱了正常的生理规律[6]。研究[7-8]显示,工作量与工作节奏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65,P

1.4 护士的个人价值观与现实冲突:“白衣天使”的光环与护士的社会地位不相称[9]。护士期望成为人们心目中 “白衣天使”,在社会人群中却被认为是“高级保姆”。 护士职业形象紊乱的心理压抑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10]。ICU护士的工作繁琐,而且待遇普遍偏低,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1.5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众多的人际冲突:护理工作中存在着护患、医护、护护之间的冲突,护患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医护配合上也存在矛盾和冲突,此外,护士之间因职称晋升、竞聘等原因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如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

1.6 人员配备不合理 :近年来国内ICU护士缺编严重,国内医院要求监护室患护比为1:3-4,而目前实际比为1:2.5[11]。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ICU护理是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全面护理,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在原有缺编的状况下,护士不得不超负荷工作。

2 应对方式

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人们进步,激励人们创造佳绩,只有无法应对的压力才是有害的[12]。对于高压下的护士更需要运用有效的减压策略,减轻压力。

2.1 帮助护士减轻压力

2.1.1 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将工作三年到五年的护士调出,以缓解压力,挑选全院具备ICU护士条件的护士到ICU轮转[13]。

2.1.2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在解决人员编制基础上试行弹性排班。护士要建立一个适合“三班倒”的生活习惯,妥善安排时间,保证优质睡眠。同时要注意进餐的规律性,合理的营养搭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维护个体的健康[14]。

2.1.3 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防护意识是降低职业损伤的关键。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吸痰,抽血等操作中避免手忙脚乱,同时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被污染。

2.1.4 设立护士减压工作坊;建立支持系统,如护理人员健身娱乐中心、心理咨询室等[15]。支持性心理疗法:护士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管理者、同事和家庭。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16]。开设ICU护士心理咨询不断进行心理调整;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讲座,提升其应对压力的能力;成立护理人员支持小组,设立“联系护士”[17],以促进工作上的自由交流。

2.2 加强专业知识及能力培养 :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ICU护士的5种能力:(1)有效地获取知识的能力;(2) 敏锐的观察能力;(3) 突出的应变能力;(4) 进行非语言交流的能力;(5) 对情绪进行调节与自控的能力[18]。

2.3 增加对ICU护士的关心、理解:对患者宣传教育,增加其对护士的理解和尊重,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宣传。改善ICU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

2.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ICU 应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三方面的因素考虑,给护士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选用低噪声仪器,减少声音来源,病房设施用隔音材料,报警声尽量柔和,将噪音控制在最低点。

2.5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管理者应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护士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使护士体会到来自管理者的关心,增加对护士长工作的支持力度[19]。柔性管理[20]是当今世界正在逐渐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理念。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对工作中的失误,不要一味的批评和处罚,而应帮助剖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从感情激励、需要激励、竞争激励、典型激励、机会激励、利益激励等6方面去建立健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激励机制[21]。

3 小结

ICU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护士工作压力是最高的科室之一。管理者应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运用各种应对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黄秀兰.ICU护士身心耗竭综合症的预防[J].当代护士,2006,(2学术版):12-14

[2] 高雅.ICU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1):1180-1182.

[3] 张海燕,龚晓琪,邓育芬.ICU护士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11-613.

[4] 席凤英.ICU护士压力源与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54-56.

[5] 谭群淑.护士职业压力与减负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414―415.

[6] 刘玉群.国内护士工作压力源研究现状与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6-8.

[7] 李晓琳,拜兰.重症监护室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杂志,2007,24(2):49-51.

[8] 谢文,徐朝艳,刘晓华.护士工作疲惫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7,24(7B):29-32.

[9] 孟海波,王敏.职业因素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34):6373-6374.

[10] 马爱荣.护士压力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9(2):160―161.

[11] 蓝蕙兰,黄惠根,谭杏飞,等.综合ICU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5,4(1):39.

[12] 张铁山,李殿富.医护人员的压力及压力管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7):394-396.

[13] 郑宝玲.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其需求的调查分析[J].调查分析,2006,4(10):4-6.

[14] 杨伟江.现代护士职业压力与健康维护[J].全科护理,2009,7(10):2789-2790.

[15] 敖薪.国内护士压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3.

[16] 胡艳娜,李青,张景屹.护士压力及社会支持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08,8(8):72.

[17] Endacott R,Chaboyer W.The nursing role in ICU outreach:an international exploratory study.Nurs Crit Care,2006,11(2):94-102.

[18] 杨蔚.浅谈现代IcU护士素质和能力[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 ( 3):195一197.

[19] 谷艳梅,王卫军.实施人性化管理减轻ICU护士心理压力[J].医学信息,2010,23(9):3072-3073.

[20] 胡德英.柔性管理及其理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A):352-353.

篇9

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综合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是,采用收支结余和与经济收益挂钩的模式,规模、工作量越大则收入越高。这种导向实质是为鼓励临床科主任追求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积极意义,即在药品、耗材与各项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核定的情况下,通过做大医疗业务量、降低运行成本,以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

从表面来看,这样的政策导向可激励医院增加医疗机构供给,但不足之处也逐渐凸显――由于疑难、复杂、危重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加之对医护人员劳务的占用较大,无疑使医疗机构更倾向于收治诊断明确、症状相对较轻的“常规”疾病患者,如此势必弱化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过去的收支结余分配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出科室的工作量、工作强度和技术难度,亦无法折射出服务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而绩效考核既要体现出工作量,更要体现出医疗质量。合理的考核制度应限制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管理行为,以科室和个人产生的劳动价值对医院和社会的贡献进行考核。这些贡献不是经济效益,不应单纯追求“量”,更应追求“质”,不是“多收多得”而是“优劳优得”,这需要通过很多核心要素指标实现。

为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十院”)在新一轮医改中紧紧围绕“坚持公益、注重内涵、转型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要求,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十六字方针为导向,对绩效考核办法进行修改和探索,通过绩效杠杆作用,促进医院转型发展。

实行“两切断一转变”

旧绩效管理制度虽然有历史进步意义,但面对新医改的形势和要求,不足之处也毋庸讳言。

3年前,上海十院开始实行以“两切断一转变”为核心的新绩效分配制度。

所谓“两切断”,是指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科室经济收入的联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的联系;“一转变”则是转变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

从传统的单纯考核经济效益,升级为包括患者满意度、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病种难易程度、临床科研产出、教学质量、成本控制、医药费用控制、医德医风九大维度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将病种结构作为学科建设、科主任考评的重要内容;重新梳理三/四级手术目录,制定优质病种目录,推进病种转型。

医院出台《转型发展奖励办法》,对外科、内科、门急诊/医技科室分别设定考核指标。外科重点考核优质病种及手术,内科重点考核优质病种及操作,门急诊/医技科室重点考核新检测项目、技术操作和急危重症抢救,适当结合患者收治结构(医保/非医保比例)、药占比、耗占比达标以及“床均利用贡献度”等因素综合评价,推动学科转型发展。

护理人员的绩效收入分为三大部分――岗位标配数、护理质量和工作量点数。岗位标配数执行国家卫生计生委标准,按照所护理患者的病情、护理强度、护理风险等,将所有临床科室从床护比角度分为三档,每档依据具体床位数、床护比乘积得出标配护士数,成为绩效分配中权重最大的基础部分。然而,单纯的护士标配人数并不能体现技术、智慧和所承担风险,护理部还根据各科室具体情况将所有护理人员分为N0~N4五个等级,N0级主要从事基础的患者生活照料,N5从事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深静脉穿刺插管、心脑手术后患者监护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再综合考虑护理质量等因素,并对特殊护理岗位(包括重症监护室、心脏监护室、神经外科、急诊、抢救室等)给予特别夜班津贴,最终形成具体绩效分配数额。

通过实行新版绩效考核办法,医院对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导向体现三级医院水准的优质病种、高级别手术和危重病救治。护理绩效分配方案则导向劳动强度大、风险高、技术性强的一线岗位,更大程度彰显医护人员的智慧和技术价值,引导员工为患者提供“高”、“新”、“难”的诊疗服务。

导向“高、新、难”诊疗服务

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后,为鼓励临床医生更多地开展难度较高的三/四级手术,除考核基本的临床工作量,医院还通过设置附加系数等方法倡导、鼓励病种结构改变,引导医生主动收治更多疑难、复杂、危重患者。

以泌尿外科为例,原本占据住院患者半边天的是泌尿系结石等常见病、多发病,难度较高的泌尿系恶性肿瘤手术数量较少。推行新绩效分配方案后,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手术数量呈两位数增长,以2014年为甚,泌尿系恶性肿瘤相关手术同比增长26.36%。内科系统的进步同样喜人: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等传统认为的“纯粹用药”科室,各类介入诊疗操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药物治疗与传统手术间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微创左心耳封堵术、气管镜下微创肺减容术、哮喘热成型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既减轻了患者痛苦,也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使整个治疗更为经济。

对于医技人员,综合考核其所出具报告的速度、质量、检查准确率、患者预约等候检查时间以及配合临床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多项指标,从速度、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医技部门进行约束和激励。

篇10

【摘要】 目的:探讨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应急能力的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护理部安排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48人轮流到重症监护室、急诊室进修1个月,根据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由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主管护师负责培训专科急救理论及技能,进修科室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结果:48人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91.8分,技能考核成绩平均88分。结论:根据专科护理特点制定培训考核计划和培训项目,有助于正确引导专科护理人员的培养方向和专业护理能力的持续提高, 有助于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应急能力。

【关键词】 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f junior nurses and their effect. Methods: Nursing department arranges for 48 nurses who have got nurse certificates to work at intensive care units and emergency rooms by turns for advanced training of one month, with different training programmes for the nurse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The chief nurse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ability took charge of training the nurses in the first aid theory and first aid skills. All these nurses were asked to take examinations in the theory and the skills given by the departments in which they worked for advanced training. Result: 48 nurses' results of theory exams average 91.8 points and their results of skill exams average 88 points. Conclusion: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and training evaluation pla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nursing can greatly contribute to fixing the training direction, to making continuous progress in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to improving the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f junior nurses.

Key words Improve; Junior nurses;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医学模式对疾病的治疗及指导意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更加丰富,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护理应急、急救等多学科的知识,只有在熟练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性化护理。因此,探索和尝试多途径培训方法,使之适应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是医院管理者应解决的问题[1]。院内培训具有投资少、时间短的特点,是节约有效资本、提高资金投入效益的最好办法。为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本院实施低年资护士院内进修制度,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取得护士执业注册3年内的内外科护士48人,其中内科15人:护士12人,护师3人,大专 8人,中专7人;外科33人:护士20人,护师13人,大专 21人,中专12人。

1.2 进修科室及时间

进修科室为ICU、急诊科,进修时间1个月。由护理部统一安排,每次1~2人。对自身基础好、统招大专或本科护士实行重点科室的轮岗,如ICU室、急诊科及医疗重点科室等,利用各科室患者在护理方面的不同点,培养护士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护理人才,以适应现代医疗护理工作的特点。

1.3 进修目标

通过进修,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内科目标包括:掌握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等;熟悉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及病情观察;掌握常用导管的护理,如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等;外科目标包括:掌握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等;熟悉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及病情观察;掌握常用导管的护理,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脑室引流、中心静脉置管等;熟悉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的摄入方法。

1.4 实施方法

护理部根据内外科的工作特点制订内外科低年资护士院内进修计划。进修科室护士长安排带教老师,选拔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教学经验的主管护师作为带教老师,负责对进修护士培训急救专科理论及技能。原科室人力不足时,由护理部协调,采取科室护士短期互换或分段学习(即将预定进修时间分为若干段完成,原科室忙时可返回科室上班)。护士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达到进修要求时,在科室人力安排许可的条件下,延长进修时间或以后再安排到该科进修。

1.5 考核方法

进修结束后护士自我鉴定,进修科室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由带教老师及进修科护士长评定。

2 结果

48名低年资护士,通过院内轮流到重症监护室、急诊室进修1个月,带教老师按计划完成带教任务,进修结束后对48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考核,全部合格。回到原科室工作其专业技术水平及应急能力均显著提高。

3 讨论

3.1 重视低年资护士的进修可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应急能力。近几年由于医院的快速发展,聘用大批新毕业护士,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单独值班时,存在基础护理不到位和危重患者病情观察不及时、应急处理能力差等问题[2],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急、重、危患者的比例较前增加,由于患者经济条件所限,仍有较多的危重患者分散在各个病区。因此,医院管理层应给护理人员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本院低年资护士经ICU、急诊科进修,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应用于临床,能够对常见重症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3.2 护士院内进修利于人力资源合理使用。院内进修有效利用了内部的人力资源,使带教老师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技术操作更加熟练、规范,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修回来的护理人员可以在原科室进行知识、技能传授,达到知识共享,同时将进修科室的好经验、好作风带回本科室,达到科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效果[1]。另一方面,采取灵活的原则安排院内进修人员,科室在患者人数少、工作量少时安排院内进修,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当科室患者多、人员紧张时,进修人员返回科室上班或暂缓进修,以缓解人力资源不足,ICU在患者人数多、人员紧缺时,抽调进修过的人员支援,有利于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护生;带教;现状;ICU

1 ICU护生带教的现状

1.1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综合ICU护生带教中推行首问负责制,科室首位接护生咨询的护士作为首问负责人,当场回答,不能及时给予答复者,指导寻求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进行解答;每批护生实习结束前,征求意见并及时反馈。研究显示,这样的带教方式增加了科室的凝聚力,提高了科室的整体带教水平和护生的满意度。

1.2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ICU应用医护合作带教法,在实习的过程中由护理人员和医生共同带教,制定重症医学护理教学理论目标和技能目标,注重护生理论联系实际,采取“问题为基础、病例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每周由实习小组长召集一次病例讨论会,带教老师参加,就临床工作和教学方面进行双向评价。经研究发现,医护合作带教法优化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水平,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能力培养,双向评价,教学相长。

1.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将PDCA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循环引入ICU带教管理工作中。具体做法:设一名总带教,下属多个带教老师,实习生由带教老师指导实践,实习过程遵循PDCA循环原则,以动态、向上的循环为特点,环环相扣。通过这种带教方式,带教老师的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4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ICU采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进行带教,要求进入ICU的护生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临床实习心得体会,及时做笔记,碰到疑难病种提醒护生回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做好病情观察重点和主要护理措施的记录。带教老师2~3天批改一次护生的笔记,针对护生笔记以及平时实习时遇到的问题,由带教老师结合ICU常用的护理知识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精心示范。经过实践证明,读书笔记不但督促了护生多学习、多思考,同时也增加了带教老师与护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带教老师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

1.5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应用阶段性目标教学法,根据护生在ICU的实习计划,将整个临床实习分为了解评估、熟悉练习、强化提高及考核评价4个阶段进行。这样的带教方法更加明确了护生学习目标,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护生对危重患者的整体观察和抢救应急能力,同时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提高了带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2 制约ICU护生带教的因素

2.1 护生在ICU实习时间短 短护生参加ICU实习是临床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医院安排护生在ICU实习时间为2~3周 ,大家都知道ICU是一个病情复杂、集中高精尖的生命监测仪器和设备,3周的时间对于护生来说太短,尤其是在教材中没有专门的重症监护课程,这样给我们的护理带教工作增加了难度。

2.2 带教与工作的矛盾 ICU作为一个封闭的环境,没有家属的陪护,仅有护理人员,患者的所有事项都要由护士来管理,一个护士看护1~3名重症患者,这样的工作量是大家不可想象的,从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到病情观察记录,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ICU护士的眼睛、耳朵和手都是不停地运转,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致使带教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顾及护生。

2.3 ICU护生学习的盲目性 ICU收治病种繁多,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护生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在ICU,护生需要掌握的操作比较多,如心肺复苏、呼吸机的使用、各种微量注射泵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心电监护操作、吸痰技术等,要求护生短时间内熟悉并掌握这些操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护生惧怕操作,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无所适从。

2.4 ICU护生的心理压力大 危重患者较多的ICU工作,应急性较大,重点是患者的综合护理及各种护理技术的应用,会增加护生的压力,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同样会护生造成很大压力,不熟悉操作过程,不明确物品的陈列,对工作本身和学习目标感到紧张,现实与理想的反差均使护生出现各种心理压力,影响护生的临床实习。

3 对 策

3.1 增加护生在ICU实习时间并将ICU作为护生的最后实习科室 笔者认为护生在ICU的实习时间应该延长为6周比较适宜,护生到ICU后需要时间去适应熟悉环境,熟悉基本护理流程,熟悉各种抢救仪器以及抢救技术,掌握危重患者的监护要点。若是6周的时间,带教老师就可以充分安排好护生的实习计划,因材施教,护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圆满完成ICU的实习。另外,ICU是集危重、抢救、大手术患者于一体并对其进行集中监护的治疗场所,病房集中了医院最危重的患者,他们随时需要抢救,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尽可能安排护生先去大外科、内科轮转,结束后再到ICU实习,这样护生基本熟悉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也熟悉了护理技术规范,可以更充分地学习危重患者的各种监护技术。

3.2 提高带教老师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作为ICU护士,必须有敏捷的反应、敏锐的观察力并且具备评判性思维,把患者第一手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医护默契配合,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保证患者得到最优质的护理;还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术;要不断学习,平时多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多读书,读好书,保持平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工作中多种角色的压力,加强工作责任心,为护生树立良好的角色榜样。

3.3 制定合理的实习方案 每批护生到ICU后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环境介绍,发给护生已制定好的“ICU实习计划”,让每位护生详细了解在ICU实习过程需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护士长统一排班,将护生安排到各带教小组,带教老师结合实纲,合理安排实习计划,根据护生学习进度,注重培养护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带教老师应鼓励护生提问题,经常询问其感受,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3.4 搭建与护生沟通的平台并给予护生心理支持 在面对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始终调整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鼓励护生倾吐,并加以疏导,以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定期组织护生以聊天等形式,耐心解答护生在ICU实习中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多方面了解、关心护生,鼓励护生及时、实时对临床带教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思考、多反思,做护生的良师益友。带教老师及时了解、关注护生的身心健康,对消极的心态及时提醒、指导,因材施教,缩短护生对ICU的适应过程,建立稳定的心理状态,便于带教计划的落实,从而提高了护生的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华,谢银均,陈文玉,等.首问负责制在综合ICU护生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9,9(8);32-33.

[2] 蒋仕银,李素玲.医护合作带教法在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73-75.

[3] 周小香,陈昕,冯丽钦.PDCA循环在ICU护生带教管理中的应用的探讨[J].医疗保健器具:2008,15(8):35-36.

篇12

[关键词] 危重症护理学 学科发展 发展趋势

危重症医学已经成为日趋成熟的新兴独立学科,依傍这门新兴学科的危重症护理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是在长期的护理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的,与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兴起和完善密切相关。由于各类危重症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掌握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通晓各种危重病症的治疗与护理方法,熟悉各种危重症监护的技术操作,掌握多种现代化监测与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迅速发现患者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

1 学科发展历史

早期的监护理念源自现代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应该为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建立单独的病区,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为严重负伤的士兵创建了护理病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各地纷纷建立创伤治疗中心,救治许多战伤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进了创伤与休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欧爆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出现许多脊髓型麻痹导致呼吸衰竭的病人,当时组建了呼吸治疗单位,把抢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处,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使病死率明显下降,从而促进了ICU在欧美地区的发展。1956年美国Baltimore city 医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诊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救护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形成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出现,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在EMSS的三个服务环节中,危重症护理学成为急诊医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国创立重症加强护理学会,1971年正式命名为美国危重症护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国危重症护理杂志。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危重症护理工作有了很大发展。中华护理学会成立了“危重症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大大促进了ICU护理在香港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内地ICU的联系。为适应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专科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广大护理人员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护士充实临床一线,中华护理学会等学术团体多次举办重症监护治疗学习班,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许多大型医院相继设立ICU,以适应危重症医学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进展。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边缘地带,思维和研究往往最为活跃。随着危重症医学和医学电子学的进步,对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时期,监护仪器设备和技术日新月异,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有创监测技术正在被无创监测技术所取代,监测指标愈来愈客观和精确,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监护治疗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断扩大。护理专业理论与基础医学、危重症医学和急诊医学有机结合,监护技术与护理技术紧密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症护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学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患者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全人、全时段、全身的监护。

2 危重症护理学重点领域发展和研究回顾

2.1 以危重病人为中心

护理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其重点应放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上。在监护病房,尤其强调做到病人的身旁护理,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册护士,重视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协作,找出最好的沟通方式,发现病人所需,促进患者康复[1]。

基础护理研究方面,在机械通气患者身上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机械通气病人由于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症状、想法和要求,与医护人员和亲属在交流上的困难常导致病人焦虑、恐惧、情绪上的不安定和孤独感,不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护理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同机械通气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两类,即无声的(非语言的)方法和有声的(语言的)方法。无声交流法包括手势、观唇辨音(lip reading)、纸和笔、选认图片等;有声交流目前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发声治疗装置,针对已气管切开、并且有完整的发声器官的患者,其应用效果随病人的年龄、疾病诊断、损伤类型、呼吸辅助装置的类型和心理因素而异。与置有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正在机械通气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无定论[2]。

另外关于危重病人的选择权方面的探讨提出:不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权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对危重病的救治的“自决权”。有些医院开展了病人清醒时的预嘱,将签名了的预嘱绑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抢救时遵从病人的意愿,还进行了“尊重人的尊严”的哲学探讨[3],趋向将此作为护理的哲学主题。注意遮盖病人的身体,尊重病人的隐私,使病人选择舒适、无疼痛、无痛苦。倾听病人的心声,死亡时,不孤单,身体洁净,死得体面、有价值。不仅关怀临终的病人,还开展对家属的服务。

2.2 全面护理质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与管理是发挥其功能和避免医疗护理差错的重要保证,制度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ICU的护理质量,而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关系着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残率。现有的ICU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依据管理学和护理学的双重特点确定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首要、以预防为主、以数据为依据的特点,实行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

护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制定有明确的标准,每周工作的时数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能较好的评估护士的工作负荷;ICU制定有明确的入院标准和住院时间,有完整的经济核算系统,尽可能的节约卫生资源;在临床、科研和护理的学术效果的评估中,经济核算、病人消费、卫生资源的消耗作为医疗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如在评估一项护理成果时,同样也要评估它的经济效益。因为在ICU住院费用高、卫生资源消耗大。还因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时间延长,影响需要紧急救治病人的治疗时机,影响医院的抢救效率。

2.3 护理技术发展以医学发展为导向

危重病护理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各医学专科的发展而进步的。特别是随着各种高难度手术的开展,急、危重病人的复苏、各脏器支持的新技术等,危重病的护理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结合历史上的经验,以及检索文献所获的资料,发展成为新的工作依据,制定出有依据的护理程序。将这种护理模式称之为“循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开展高难手术,通过细致的护理,更好地控制生命,减少或平稳度过心衰,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人的花费;血管介入治疗中抗凝的护理,制定出较好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的并发症;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探访,术后监护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严重颅脑损伤的病人过程中总结出全面快速生理复苏的护理措施,降低颅内压,加强基础护理,减少了死亡和致残,降低了经济消费等。护理人员还总结了呼吸机依赖的病人的脱机办法,持续肾替代(CRRT)技术的操作与护理等等。随着新、高、难医技的开展,高水平的护理专项技术应运而生,总结出“循征护理实践”(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监护病人的服务质量。

此外,护理技术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在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监护病房内,护理人员自己动手取标本,在另室自己检验,约5分钟能获得结果[2],不仅有利于掌握及时的病情变化的信息,指导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与价值。在不久的将来,ICU护士将逐渐进行目前属于医生的操作与处置,如Swan-Ganz导管插入、气管内插管、动脉穿刺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2.4 信息技术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不断提高,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医学诊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医学(telemedicine)已成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所有医学活动。

作为远程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的远程护理更是目前发展十分迅速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为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手段,并可大大节约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远地区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真正实现医学信息共享。另外,护理的文件处理逐步实现电子化,微机的使用日趋广泛。为了“循证护理实践”,快速的检索护理信息已消除了时间和地域的障碍,危重病人护理的社区服务也将以信息为中介,从ICU向外延伸。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医疗设备,如无线监护、心电遥测装置、心血管信息系统、24小时动态心电记录仪(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数据,及时地分析诊断,进行治疗和护理,并可以建立传呼系统,便于病人及时与医护人员建立联系[2]。

目前环球护理专业网站已开始运行,如美国危重症监护护士协会的网站等。通过全球的护理网站,护理技术的交流,信息的传递必将促进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心理调整

由于ICU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工作应注意对病人及亲属,以至护士本身的心理调整,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护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种族类型、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的影响对疾病的康复起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的ICU开展了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服务和心理咨询,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使得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调整。患者由于与亲人隔离而产生的分离性焦虑引起了护理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许家属探视,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减轻患者的孤独,因此,弹性的ICU探视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护理人员要能运用创造性的策略来减少床旁技术对患者的躯体损伤,调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对于疾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质及环境,护士所承受的压力比普通病房的护士要大,尤其是新护士[5]。BROSCHE等[6]指出,较多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家属面对病人的死亡,但护理人员经常面对死亡的负面刺激,如何减少这种负性刺激对护理人员的危害却为人们所忽视。ICU的护士不仅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应变能力,而且要善于调整自身的心理,增强自制力、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紧张的工作,实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完美结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者对工作负荷的调配、护士情感的疏通、重视给予护士心理调整的时间,如可按个人意愿安排脱产学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开展ICU心理咨询有助于缓解ICU护士的心理压力[7-8]。

2.6 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按专业化标准培养符合现代监护要求的ICU专业护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外关于ICU专科护士的培养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和研究。在欧美国家,ICU专科护士是一个能够为所有危急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满意的护理并具有资格的职业护士。1975年,美国重症监护护士委员会成立了AACN资格认证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急危重症监护护士资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认证。截至2002年底,美国已有超过40000人持有CCRN资格证的护士在神经内科、儿童或成人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其ICU专科护士资格要求:①必须是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RN);②在两年内直接护理重症病人(新生儿、儿童或成人)时间必须达1750小时;③具备该资格后,方可参加CCRN考试,才能获得证书,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职能是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心电监护资料分析处理;对心肺骤停进行救治;对机械通气系统进行维护,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机指征及掌握允许使用的药物和药量,并能对用药反应做出解释等[10]。继美国之后,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始实施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需进行6-12个月的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9个月,丹麦是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房护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专科护士认定制度委员会,并开始在ICU领域培养专科护士[11]。可以说,实行ICU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已成为全球护理界关注的发展趋势。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2002年,北京护理学会受北京市卫生局委托与香港危重病学护士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的“危重症护理学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目的在于对ICU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并颁发“危重症护理学业文凭证书”,率先在全国启动ICU专科护士的资格认证工作。随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相继开展了ICU专科护士的培训。但是我国ICU高级护理人才的梯队模式还没有建立,从事ICU专业的入门条件和资格认证工作尚在论证和起步阶段,ICU专科护士的发展还有待于更加系统的专科培训、规范专科认证标准、明确专科护士的岗位职责、完善实践能力的评价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护理科研开展方面,各个国家的护理组织及学会,积极提供资金,鼓励和支持护理研究。丹麦等北欧护士联盟,为了发展护理研究,从提高护理教育水平入手,重点培养护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是澳大利亚“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研究中心和亚洲护理协作中心,共同推动中西方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作业[12]。

2.7 ICU工作负荷及护理人力配备的评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当中,护理人力资源的消耗占ICU总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同样以护理工作量的评估为基础,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评价疾病严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评估护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趋向于发展各种护理工作量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要是基于临床护理活动及治疗干预内容等[13]。所有这些评估工具主要归为两大类:一是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二是依据护理活动内容来测量护理工作量进而进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干预的程度来反映护理工作量的评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种衡量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及指导人力资源配备的评估方法,对我国ICU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导地位。NEMS量表内容包括专科系统支持、护理诊断、ICU或非ICU治疗干预项目, 共有9个条目,与TISS28计分有很高的相关性,目前有相应的软件对病人电子病历中与NEMS中相关的治疗干预进行筛选,评分省去了由医生或护士人工进行评分的过程,在欧洲各国广泛应用[14]。依据护理活动内容评估测量护理工作量的方法还有GRASP量表及OMEGA评分系统等。GRASP系统包括50项护理操作,将护理项目分为11类:饮食、排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吸痰、清洁、翻身及协助病人活动、治疗、给药或输液、采集标本、转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类和每一类中的具体项目都是选取花费护士时间多或出现频率高的项目,根据测量每一项工作的平均时间给每一项操作固定的点数,护士根据每个病人所需护理项目的点数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误或疲劳时间点数来决定护士工作。GRASP已被开发成为软件,成立了GRASP网络维护中心软件,可以不断地维护升级。目前此评估软件在英国被广泛应用。不同国家的不同医院以大量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通过评估工作量根据自己的特点及需要发展了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它们之间虽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其研究发展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中关于我国用量表或评分系统评估工作量以进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较少。目前多采用床护比来配置护理人力。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测的特殊病房,对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卫生部2005年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评价指标中要求重症监护室床护比应达到1:2.5~3。而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福建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资料显示,我省ICU的床护比平均仅达到1:1.75,达到1:2.5-3的要求的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ICU建制的相关标准,福建省护理学会危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对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二级乙等以上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员配备及仪器配备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参照国内外有关文献,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症监护病房建制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表”,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医院概况,第二部分为医院ICU设置及仪器配备情况等。调查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参加“福建省重症监护培训班”的77所二级乙等以上医院以信函的方式发放问卷。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并统一编码,使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共回收问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专科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ICU大致可分为综合ICU、专科ICU和部分综合ICU[15]。本次调查的医院中多种类型ICU 并存,共有各类ICU 62个,其中综合性ICU 23个(占37.1%),专科ICU 30个(占48.4%)及部分综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诊科ICU、内科系统ICU等)9个(占14.5%)。

目前对于何种ICU模式是最佳尚无定论。现阶段国外ICU逐渐向专科ICU发展,因其能显著降低院内死亡率、减少住院天数及削减医疗费用[16]。美国ICU发展轨迹是初始专科ICU―综合ICU―更高层次的专科ICU,美国目前的专科ICU的技术水平与装备数量均属于综合ICU层次,只不过其收治的病种限于某专科[17]。我省ICU以专科化ICU为主流,但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还需进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规模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调查的62个ICU总编制床位数为542张,实际开放床位数56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为95%,62.9%的ICU床位数在8张以下,仅有19.4%的ICU床位数在8-12张。62个ICU中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约13m2,其中32个ICU有设置单人间,平均占地面积约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备单人间;在房间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长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别是扇形(19.4%)和环形(12.9%)。

《重症监护学科建设指南》中指出: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此外,一般来说,从人员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张床位的数量作为一个ICU的管理单元最为合适。另有学者提出:一个ICU单元最多设置12-15张床位,因为超过12-15张床,对于一个护士站来说是难以应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过12-15张,那就最好建2个或更多的ICU[1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达95%,另外,从ICU的占地面积来看,我省ICU开放式病床平均每张床占地面积13m2,而指南建议为15-18m2,实际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较标准小,拥挤的环境将会给护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绪带来不良的影响。此外,设置单独的隔离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护性隔离的病人,或收治严重、特异性感染,需进行严密隔离的重症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内感染率[15]。而本次调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设立单间病床。福建省ICU的规模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3.3 ICU基础设施及装备与建议标准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积平均13.0m2,单间病房配备率是51.6%。按实际床位数计算,所有ICU均配备监护仪和微量泵,平均每张床配备1台监护仪及1.5台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备输液泵,平均每张床0.6台输液泵;95.2%的ICU有配备呼吸机,平均每张床0.5台呼吸机,即每两床配备一台呼吸机; 24.2%的ICU配置纤维支气管镜;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和床旁X线机的配置率分别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备血液净化机,均来自三级医院。在空气消毒设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气消毒净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风加紫外线消毒(30.6%),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层流净化装置,表明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大多数医院的床旁X光机和血液净化机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满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规定: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我省三级医院平均每两张床1台呼吸机,远不能达到规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项目与《指南》中的规定存在差距。

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监护和治疗的场所,人员走动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监护与插入导管多、输液输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气不足,易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本次调查得出空气消毒净化器已逐渐成为我省ICU空气消毒最常用的设备,原因可能为通常使用的紫外线照射和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常活动状态下的空气消毒;使用层流净化装置,杀菌效果虽然好,但价格昂贵[19]。空气消毒净化器与紫外线消毒相比, 具有动态、连续消毒的作用, 其广谱特性优于紫外线消毒,并能除去空气中的尘埃和异味;与建筑层流净化相比, 具有费用低、能耗小、结构简单等优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医院ICU房间的大小, 正确选用空气消毒洁净器、定期更换活性炭过滤器,这将是ICU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净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证[20],以有效防止发生院内感染。调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风及紫外线消毒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3.4 辅助用房和辅助人员的配备需进一步完善

62个ICU中,79%的ICU有设立医生办公室,37.1%设有工作人员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设立了专门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个ICU(3.2%)设有实验室,18个ICU(29.0%)设有家属接待室,40个ICU(64.5%)设有配药室, 10个ICU(16.1%)设有配膳室,还有2个ICU分别设有图书室和示教室。

在辅助人员配备方面,62个ICU中,有6个ICU配备了呼吸治疗师,共8名;仅有1个ICU配备了1名物理治疗师、1个ICU配备了1名营养师、1个ICU配备了2名临床药剂师、1个ICU配备了1名康复治疗师。

虽然我国目前并未对辅助用房(如家属休息室、图书室等)和辅助人员(如呼吸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的配备做出硬性规定,但此方面的配备在日常医疗护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开展,人们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断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外,患者家属的良好心理支持对患者身心康复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李玲[21]建议在ICU病室附近设立家属休息室,同时也应准备书、报、杂志等,定时播放音乐、小品、卫生常识及最新医疗成果,使家属放松,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患者。另外,张振伟[22]提出为提高危重病人抢救快捷程度,如条件允许,ICU可设立(或与检验科共建)临床实验室,应有工作人员休息室、办公室、患者家属接待室、会议室等;朱晓玲[23]认为ICU内有多种高精尖监护医疗设备,应配有一定数量的专科治疗师,如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专业维修人员等,定期调试维修设备,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处理和调整治疗计划,以防止ICU护士承担非护理性工作而影响临床护理工作时间,确保在编在岗。可见设立辅助用房及辅助人员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层面,扩展到了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的抢救水平的同时,重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医患关系建立的层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设中应更多地将医疗技术和人文有效结合,使人员和设备成为提高医疗技术、创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ICU管理模式分为开放式(无专职ICU医生)、半开放式(ICU医生与原专科医生共管)和封闭式(ICU专职医生专管)等三种模式[24]。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开放式为主(占43.5%),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医师和原专科医师共同管理; 其次是开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护理队伍,患者由各专科医生管理;最后是封闭式ICU(占21.0%),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专科医师查房或会诊,进行协调解决。等级不同的医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6.270,P<0.05)。

何种管理模式较适合ICU的发展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现阶段国内外倾向于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认为封闭式管理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医疗责任明确,ICU能够充分发挥其监测和治疗优势,而开放式管理存在医师顾此失彼,与专科病人相冲突的现象,半开放式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间协调不一致,出现学术上的矛盾等问题[25-26];另有国内学者提出选用何种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条件具备的医院,应选封闭式管理模式,基于现有人力资源及国内医学整体水平,参考广东的实际经验,半封闭式管理不失为一种合宜的选择,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较紧缺的医院,封闭式和半封闭式均为可选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

3.6 ICU护士处于缺编状态,不利于ICU护理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ICU护士固定编制人数为862人,编制床位数542张,床护比为1:1.6;现有护士数1012人,ICU实际床位数565张,床护比为1:1.8。

人员编设是否正确、合理,会直接影响护理岗位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流动及流失率,继而影响到工作效率、护理质量[27]。根据《指南》的要求: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而通过本次调查得出:护士与床位数之比为1.6:1,可见现有的ICU护士人力配备严重不足,处于一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规、岗位设置、护理标准等。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者认为先进的仪器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临床上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精通业务、技术熟练的护理人员来监视仪器并护理病人,所以对重症监护病房性质误解为仪器多了可以节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28]。如果ICU护士编制过紧,往往会出现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点处理抢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够住ICU标准的轻症病人;③降低治疗护理质量,甚至发生差错事故;④护士因工作量大,长期紧张,积劳成疾[15]。在调查中发现实际床护比高于编制床护比,原因可能与各医院往往会根据工作量的实际需要等另外聘请相应数量的编制外护士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关。

3.7 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可持续发展力量不足

ICU护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龄方面,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84.0%,其中25-34岁年龄段人员最多,占总人数的51.6%;其次为25岁以下年龄段,占32.4%,说明我省ICU护理人员整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学历方面,以大专学历的护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护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ICU护士的学历构成不同,三级医院以大专学历为主,而二级医院则以中专学历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调查中以初级职称所占比例较大(占85.8%),其次为中级职称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职称24人,占2.4%。由表3可见,等级不同的医院之间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从表4中可见,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其次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护士45岁以下的比例达84.0%,从经验、能力、体力等方面综合评定,中青年(即25~40岁)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发挥作用的最佳年龄段[ 29] ;学历方面,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大(46.2%),从年轻护士精力及体力充沛,反应灵活,接受能力强,适应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变化快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此次调查中,年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也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等护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省大量本科、大专毕业护士开始不断进入临床工作,同时可见相当一部分临床护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同时,坚持自学,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但二级医院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象较突出,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省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护理博士教育项目也已开展。但本次调查显示,ICU护士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缺乏,可能与我省培养的高层次护理人才目前数量较少, 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生较少等原因有关。

另一方面,技术职称普遍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占85.8%),高级职称的护士仅占2.4%,中高级职称者偏少,表明我省ICU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护理人才结构;与此同时,护士临床经验缺乏的现象显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绝大多数(65.6%),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U临床教学和护理学术水平的提高。可见我省ICU护士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如何解决高学历护士年轻化导致的工龄短、技术职称低和临床经验缺乏的问题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与思路

福建省危重症护理学科在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总的趋势是:以人为本、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阶梯、以医学发展为导向,以人文护理为着眼点,向逐步完善的护理专科发展。未来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开展危重症护理相关课题研究工作;二是要从国内外循证护理的角度来看,更加侧重于实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实高效地服务于患者。发展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进一步完善ICU专科护士培训和资格认证

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客观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驱者的开拓以及后继人才的发展。然而,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术素质是危重症护理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症专科继续教育体制,已呈现“高技术装备和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护士资格认证培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应机制承担起省内ICU护士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结合当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实践,总结国内的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建立ICU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准入标准,尽快将ICU高级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列入我省护理人才资源研究范畴。可以分步走,首先在省内建立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实施ICU专科护士培训准入制度;再进一步论证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训项目,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以培养高素质的ICU护理人才。

4.2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我省基层医院如何进行合理的ICU护理人力资源建设是今后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各级医院应该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本医院的级别、ICU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人员,重视ICU在医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大力支持,建立规范的ICU病房,配备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护理人员梯队。核心能力是帮助护理专业发展的工具,可指导护士如何在临床持续有效地发挥专业功能,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30]。省级综合性医院可成立多个监护小组,如:心脏监护组、器官移植监护组、呼吸机管道管理小组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队伍,提高全省的监护水平和管理质量,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ICU发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全国危重症学科建设指南,以循证护理为根本,完善危重症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首先,结合各医院的实际,进一步规范我省的危重症护理实践标准、各级人员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标准、重症专科护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护理流程,重视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满足病人重症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专科护理和院内感染预防工作与护理科研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以数据为根本的质量管理。第四,加强多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医疗、护理、医技、后勤为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第五,以病人安全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完善各项紧急预案。

4.4 开展护理科研,加强危重症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

明确学科定位和归属,将理论体系系统化和条理化,改变目前学科研究“大而散”的现象,规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着眼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护理科研工作。重点领域有:重症护理评估、病人舒适、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同时,加强现有ICU护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应用的可行性,为避免重复研究及研究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4.5 规范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护理专业危重症护理学教材和课程体系参差不齐,因此从危重症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入手,撰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危重症护理学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很有必要。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资深护理院校,如何以此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项目,也是今后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必将为促进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科与国内、国际的早日接轨、提高ICU护士的整体素质,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护理学要从“描述性”到“解释性”,提高科技含量,与国际接轨,否则临床资料将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国际交流。因此,不断引进新理念、新技术,并广为传授,实属重要之举。引进不是单纯模仿,而是一种革新,必须结合我省的实际,探索前进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可以使本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争取能够联合有关单位和个人,为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发挥枢纽作用。由此可见,发展危重症护理学,既要走中国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的进展相接轨。通过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缩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实我国、我省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理论方法体系;在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危重症护理学。与此同时,还应致力于开辟国际间人才培训交流渠道,争取在未来的5~10年或是更长一段时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症护理学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症监护病房(ICU)监测与护理实用全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 57-58.

[5] 郭欣颖,郭爱敏,李艳梅.ICU新护士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莹,许晓洁.规范工作流程有效缓解ICU护士心理压力[J].现代医院,2008,8(1): 126-127.

[8] 袁卫红,张莉,李满华,等.ICU护士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省略.com.

[10] 周枫.过渡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2):78-80.

[11] 郭燕红.建立专科护士制度,提高护理专业水平[J].现代护理,2004,10(9): 785-786.

[12] 马继红.香港医院ICU的组织管理与发展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蒋冬梅,唐春炫. ICU护士必读[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伦. 广东综合ICU现状与未来及危重病救治网建设[J]. 现代医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设的创新设想[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孙晓春, 周连高.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4):288-289.

[20] 陈渝, 任波. ICU 空气消毒洁净器原理及应用问题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属探视制度对病人及家属的影响[J]. 现代护理, 2008, 14(1): 44-47.

[22] 张振伟. 重症监护病房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相关内容解读[J]. 中国医院, 2006, 10(7): 6-10.

[23] 朱晓玲. 实用重症监护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陈德昌, 陈俊豪. 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现状与发展新模式的调查分析[J]. 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3): 260-261.

[27] 关永杰, 宫玉花. 护理管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8.

[29] 杨翔宇, 成翼娟.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现状及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陈永强. ICU护士的核心才能[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12): 955.

课题组成员:

1.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2.李 红,福建省立医院副院长,副主任护师。

3.许 乐,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4.方东萍,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

篇13

【关键词】 危重患者;护理;伦理原则

Ethical principl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ursing application

Li QiaoLi

【Abstrac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nursing process, often product except for medical other than some problems such as human nature, ethics, as a caregivers should correctly weig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respect the interested patients with independent right, fair to assign the use of public health resources, thus make the nursing work in critical patients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ey words】In critical patients: care: ethical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82-01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会面临比较复杂的伦理问题,除应遵守普遍的医学伦理准则如:“人道主义,以患者为中心,生命第一”的原则外,还应遵守自主原则、无害原则、以及诚实、守信、公正等原则。如果应用不同伦理原则产生冲突时,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然后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方面,更恰当地做出伦理决策。

1 伦理原则

护士应根据《国际护理学会护士伦理法典》,遵守护士“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和减轻痛苦”的基本职责,并遵守以下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1 自主原则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价值观和掌握的信息资料,自主地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其实质是对人的尊重。最能代表尊重患者自主的方式就是知情同意。

1.2 有利原则强调一切为患者的利益着想,尽量做对患者有利的事。由于医/护患之间在掌握医学/护理知识上的不平等,患者处于脆弱和依籁的地位,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治疗和治愈疾病,恢复健康,避免过早的死亡,解除或减轻痛苦。

1.3 无伤害是指不给患者带来本来可以避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损失、疾病甚至死亡。无害原则主张不应对别人施加伤害,特别是无力保护自己的人们(如昏迷患者,精神病患者等)。

1.4 对患者讲真话是医护人员的一种义务,也是尊重患者自的表现。对患者讲真话后患者才可以知道某种监护措施的所有潜在风险和利益。然后,做出决定,否则,患者的自主原则就不可能实行。

1.5 守信原则包含了保密和保护患者的隐私。保密是指有关患者的信息只能让参于该患者医护人员知道。对患者忠诚和守信是作为护士的基本要求,是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和基础。

1.6 公正原则是指在医护过程中物品和服务的公正分配。人人平等是传统以来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并体现到伦理守则和工作中。

2 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伦理原则

2.1 护理行为遭到患者的拒绝的伦理决策。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由于躯体严重不适或强烈的不良心理反应,常会拒绝各种护理操作。如护士为了帮助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要鼓励患者翻身、咳嗽、深呼吸和早期活动,而患者却因疼痛、睡眠不足或希望独处而拒绝时,会产生有利原则经常会与自主性原则的冲突。患者有对其个人健康问题做出决定,对医护人员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和措施进行取舍的权利。在重症监护室,护士的许多护理活动都可能存在这种冲突。此时护士必须权衡利弊,把有利原则排在优先地位。

2.2 隐瞒实情行为的伦理抉择。护士是否有时需要向患者隐瞒实情呢?对于患“不治之症”且预后不良的疾病,危重疾病和需要做大手术的患者,如果患者心理承受力较差,告知实情反而引发患者的悲观、绝望心理,此时应该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即对患者从轻告知或保密。如果这种伤害比告知实情造成的伤害要轻,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对患者保密可以得到伦理辩护。另外,对患者保密,虽然违背了护士的义务和尊重患者自的原则,多数患者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他们认为家属完全可以代表自己的利益。

另外,护士是不是为了替患者保密就可以对患者家属或他人隐瞒实情呢?如果为患者的信息保密会伤害到他人时,则应另当处理。比如为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患者的病情保密时,就可能造成其家人或其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护士必须权衡各种伦理原则并分析行动结果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利益。有些特殊情况下的行动可起到指导作用。

2.3 有创监护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由于有创血压监测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可能比无创血压监测对患者更有利。然而,这种方法对患者也有不利的因素,如插管导致疼痛,费用比无创血压监测高,还可能发生穿刺部位感染、败血症、空气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医护人员在选择应用这些高新监测技术时,应用于确实能从中获得益处的患者,应用过程中还应严密观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可由监测中受益且在知情同意下接受某种监护措施,既不构成伤害,反之有益。无害原则应作为医护人员首要的伦理原则。

2.4 生命是否继续维持的伦理依据。患者有对自己疾病的认知权,也有对自己疾病处理措施表达意愿的权利,面临死亡的患者有选择死亡状态的权利。从实质上说,自是患者权利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权利,是体现患者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如果患者家属或其法定人以表明患者在某一伦理问题中的价值观与主要愿望,而医护人员未将患者的愿望或利益列入伦理决策时,即构成对患者的伤害。如果患者已事先表示能安详无痛苦的走完人生旅程的意愿时,根据我国“新世纪护士伦理守则”,护士可尊重濒临死亡者的意愿,提供可增进其身心舒适的措施,不再施行创伤性的治疗,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帮助其安详而尊严地离世。危重患者如果意识失,成为脑死亡、植物人或不可逆昏迷,则只能由家属代替。

2.5 资源分配是否合理问题。在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得资源的分配方法常由金钱所决定。护理人员不得过分关心患者的经济状况,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是对不同支付能力的患者,从态度上,设备使用上区别对待,个人如果有钱就能获得最好的服务。胆是,对没有经济能力的患者拒绝救治却违背了人道主义的原则。护士应根据公正的原则,使每个患者都受到平等对待,公平地利用卫生资源,获得平等的照顾和治疗,以及整个过程中得到生理和心理需要方面的支持。如何保护患者的自,如何公正分配护理保健资源等,对伦理原则在重症监护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护士进行护理伦理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Linda DU.Joseph KD,.lynne AT,et al..Essentials of critical care nursing,St.Louis:Mosby-Year Book,1992.15~29

[2] 兰礼吉.应用护理伦理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307~311

[3] 邱仁宗.护理伦理学:国际的视角..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69~573

[4] 葛洪刚,兰迎春,王书福等,医学高新技术应用的社会效应与伦理原则.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13(5):58~60

[5] 周青山,涂仲凡,关于心胸重症监护病房的伦理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45~50

篇14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55-02

引言

重症监护病房集中了医院先进的仪器和设备、高技术水平的医务人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使很多危重病人得以转危为安,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为挽救病人的生命、恢复健康提供了保证。护理工作任务繁重,ICU 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他们长期处于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的临床第一线,要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如不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会出现对工作的厌恶疲倦感,表现为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1,2]。因此,探讨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对策及防治措施变得十分必要。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科从事ICU护理工作的24名护士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和一对一的聊天,年龄最大46岁,最小的21岁;护龄最长的22年,最短1年;主管护师5人,护师7人,护士12人;大专以上18人,中专6人。共发放问卷24份,回收24份。

2 结果

24名ICU护士中,睡眠障碍3人(12.5%),情绪不稳定6人(25.0%),常有疲乏感20人(83.3%),易激怒4人(16.7%)。统计分析表明引起ICU护士不良感觉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劳累、病人病情多变、知识更新、仪器设备更新、病人周转快、夜班频繁等。

3 心理压力原因分析

3.1 工作环境特殊性

一方面,ICU病房内各种监护仪、呼吸机的报警声、病人痛苦的声;另一方面,病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担惊受怕,唯恐观察处置不周而延缓抢救时机。

3.2 ICU护士工作量

由于ICU护理人员数量少,尤其在人员配备较少的夜班,由于重病人多、观察项目多,当班护士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体力消耗大,精神高度紧张,主观疲劳感上升,易造成情绪波动及不良心理状态,长期持续会导致心身疾病[2]。

3.3 护士与病人或家属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护士面对的是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态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病人,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而病人对护士的要求却是多方面的,病人和家属常会因为病情复杂、病情过重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对ICU护士产生误解,ICU护士即使遇到歪曲事实、情绪激动、甚至辱骂护士的病人,也必须保护冷静、平和及理解的心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压抑自身感受,做出精神妥协[3,4]。加上工作繁重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脾气暴躁、易怒、言行举止失常,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压力。

3.4 不同角色转换间的冲突

护士在职业及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使他们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在工作中要当好医生的助手、病人依赖的护士、领导称赞的下属,在家庭中要当好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孝顺的女儿。要扮好全部角色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角色转换不当出现矛盾时便产生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也由此加剧。

3.5 岗位角色转变与医护协作困难

调查结果表明,低年资及新调入ICU的护士心理承受能力差,与他们心理素质低、急救业务不熟练、未能适应岗位角色转变有很大关系。由于现代医疗仪器和设备的不断更新,高难度技术的广泛开展,一些护士未能及时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知识老化难以胜任临床护理需要时,注意力和精力持续高度集中,从而产生心理疲劳。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能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引起护患冲突、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心理失衡。

4 讨论

面对压力,ICU护士若不能很好应对,不仅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直接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了解护士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根据各医院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管理和控制压力引导护士适当应对,是不容忽视的工作,由于ICU工作特殊,当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病人的生命常在几秒或几分钟内通过瞬间诊断和紧急处理被挽救,ICU护士是危重病人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成员之一。ICU独特的环境作为一种刺激因素,除造成护士的直接心理压力外,还导致继发影响,使护士常处于紧张状态中,垂死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可能使部分ICU护士产生强迫或恐惧心理。长期从事ICU工作的护士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来源于超负荷的工作量和频繁的昼夜班,使ICU护士体力透支、身心疲惫;ICU收治对象为危急重症患者,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人际关系复杂;自身成就及竞争的压力;严重影响了ICU护士心理健康。因此,定期对ICU护士进行心理评估与心理疏导,对于提高ICU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有很大益处[5]。

5 应对措施

5.1 提高护士对应激的适应能力

加强ICU护士的培训,提高各种技能的娴熟程度,提高对先进仪器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提高对各种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我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ICU药物知识竞赛,奖罚有度,使各级护理人员均能一定程度上熟悉常用药物知识,有效减少不必要差错的发生,护士要不断的自学,才能更好的胜任护理的需要,做到面对急危重症病人,游刃有余,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适当的放松技巧,从容面对各种压力。

5.2 提高护士地位,实现社会价值

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重视护士的良好风尚,有利于激发护理工作者的自豪感、责任感,从而消除其自卑感。护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及开拓的精神。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工作,尊重、鼓励他们,适当提高工作待遇,增加晋升和深造的机会,有助于减少护士的压抑感。管理者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充分理解和尊重护士,使其安心护理工作,减轻心理负担。

5.3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护、护护、护患关系,有利于医疗护理计划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工作环境能使人心情愉快、工作效率提高;和睦的家庭能使护士在工作期间心态平和,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娱乐活动,如旅游、文体活动等,不但可以松弛精神,缓解压力,而且可以增进社会交往,有利于ICU护士与社会的沟通。

5.4 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

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培养抗挫能力,爱岗敬业,树立为护理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才能视患者如亲人,才能对护理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探索研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注意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培养幽默感和多样化的生活情趣,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6]

5.5 科学合理地安排班次,提高夜班护士的津贴

我科采用弹性排班制度,使护理人员得以充分的休息,使护士的身体处在最佳状态,护理管理者经常予以鼓励和支持,生活上予以关心,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5.6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安全陪护制度

引导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护理人员,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科室应经常分析存在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安全陪护制度,研究相关对策,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

6 结论

综上所述,ICU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ICU护士工作压力较大,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减轻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掌握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加强管理,从而稳定护理队伍,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护理人员要善于运用各种应对方法来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645

[2] 移华芳.ICU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交通医学,

2003,17(1):113.

[3] 李亚萍.浅析护士心理疲劳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1995,10(4):231.

[4] 马珂.ICU护士的压力分析及疏导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