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本来考试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它是用来检查我们对学习过的知识是否懂了,懂了多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1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2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2)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问题与对策(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开采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条产业链煤—电—铝 煤—焦—化煤—铁—钢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2)调整产业结构;(3)“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2)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流域的综合开发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4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以下用长、松替代)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农业社会后期:(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文言文让许多高中学生头疼,一看是文言文,就退避三舍;一看是文言文,就感觉无处着手。其实,我们在教授学生文言文时,首先打消学生的难学顾虑,让学生感觉文言文并不难,原来就是一些实词和虚词,实词的许多意思我们现在还在用,而虚词就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测,文言文中的句式无非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并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躲着文言文了。下面结合高考和平时的教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重点进行浅析。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卷II中文言文阅读占考试内容一大块,分值一般是19分,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总离不开“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的诸要素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在“言”中,须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归纳,并让学生掌握。
一、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于文言实词,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时非常吃力,觉得无规律可循,其实不然。
首先,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高中阶段,考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其本义是重点记忆的。掌握了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能比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这类古今异义词并不多,可以归纳记忆,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与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出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如“妻子”,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子,是两个人,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男子的配偶,是一个人。
第三,正确理解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字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字的现象,比如:“涂有饿菜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意为道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通假。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归纳。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等。学生应结合教材熟记这些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在高考中正确解答试题。
首先,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而”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在“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而”表目的,可不译。
其次,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在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如“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中的介词“因”,表示方式、手段,译为“经由、通过”,而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介词“因”是表原因,译为“因为”。
第三,可以利用以前所学。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注重课本注释,系统性积累,熟悉语境,灵活记忆,这样可以轻松地解答试题了,面对文言虚词,有7种常见的推断方法:①句意分析法。②上下文推断法。③代入筛选法。④结构推断法。⑤成语联想法。⑥标志确认法。⑦句例推断法。
三、掌握文言句式和语法。
在解决了以上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还要正确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就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和文言固定结构,而这些最好能够记住一些例句,以便在解读时对照分析。有助于翻译文言语义,是翻译部分必考之一,也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②用“被”表被动;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判断句。①用“者……也”表示判断;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③用“者”表判断;④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⑤…,….“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例:时人莫之许也,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代词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③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④用“之”“是”作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状语后置句。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②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具告以事。《项羽本纪》定语后置句。①用“之”使定语后置。例:四海之大,有几个与欠? 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用“者”的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1.提高学生积极性
历史知识较为枯燥,教师在讲述知识点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因为书本知识点缺乏趣味性,许多历史知识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较遥远,在学习时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理解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历史故事了解历史知识的背景,也为书本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扩展学生知识面。高中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故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故事,具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并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通过相关人物、相关事件将多个历史时期串联在一起,展现每一个时间段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历史背景更加熟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3.增添教学生动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来辅助历史教学,通过讲述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课本内容的认知。在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进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方式
1.运用历史故事设下悬念。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吸引W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遥远的历史时期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该时期的历史故事来为学生留下疑惑,设下悬念,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讲古代皇帝的生活,联系影视剧中皇帝的形象来讲述比如秦始皇、朱元璋等著名皇帝的故事,减少学生的距离感。由于从小就看过许多有关宫廷剧的内容,加上教师讲解的有趣历史故事,学生会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好奇,因此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听课效率与听课质量。通过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来为课本内容设下悬念,能够为课堂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运用历史故事强化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许多知识是十分抽象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间述道理,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同时,历史故事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通俗易懂化,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用当时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混乱,感受到人民百姓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时期的痛苦,从而可以分析出东汉末年政权瓦解的必然性。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背景,掌握社会状况,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3.历史故事比赛丰富教学。高中生的表现力和表现欲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表演和比赛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举行故事大赛,让学生们自己讲述历史故事,选出最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最优秀的讲解者。比如在学习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与、、相关的历史故事在班上进行讲述。学生为了更好地讲述历史故事,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历史故事比赛会丰富了课堂形式,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各种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任何科技成果的应用过程又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多媒体教学也同样如此。影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苏北地区百分之九十的学校多媒体没有普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只是用于信息技术课教学和平时开设公开课所用;二是学校的领导普遍缺乏重视多媒体教学,只规定年青教师一学期只开设一堂多媒体公开课就可以了;三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搞搞花架子,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才是实实在在的;四是学生无法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基础差,自觉性更差,平时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时老师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说明了什么?自觉的学生还能在课本上记一记、画一画,不自觉的同学一堂课结束课本笔记一笔不写,上多媒体课更是象看电影一样只看热闹不做任何记录,这种情况使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钻研也失去兴趣,教师精心准备一节多媒体课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而学生却漫不经心,教师觉得不值得;五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学研究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张店锣鼓各打各,谁要上多媒体公开课,谁就到网上去找课件,而不是互相帮助,统一安排,张三负责必修一,李四负责必修二,王五负责必修三,赵六负责选修1、4,还有专人负责第一轮总复习,第二轮、第三轮总复习,综合模拟测试等等。
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被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来得重要,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讲解选修一的维新变法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解,无论如何也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单元用两课时都紧紧张张,用多媒体教学,用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而且效果非常显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这一单元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用两节课时间还讲的不深不透,学生糊里糊涂,用多媒体教学,先用几组图片展示分析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中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再用几幅表格展示维新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这样学生对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再进行归纳,从四个方面归纳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下归纳好的维新变法历史背景,再让学生查漏补缺,比较自己归纳的历史背景和老师展示的历史背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而且在归纳过程中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大大提高;在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列举大量材料著作等,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精选的试题。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必须避免象记流水账,有的老师在教学时象放映电影,从头到尾只是把上课放映程序叙述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学无所获;第二是避免滥用课件,图片展示,表格材料的展示都要适当,不能滥用,使用的时间要恰当,每一段图片或表格展示都要能说明课本涉及到的知识点,应把资料展示变成突出重难点的手段;第三是使用课件一定要精心筛选,学生不易理解的材料可以删除,应做到少而精;第四,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可以关掉电脑,这既可以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讨论问题,再打开电脑时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有吸引力的作用,第五,每个教学流程的更换速度不能过快,尤其是经过学生讨论后老师展示问题的参考答案时,应留有让学生再思考再完善的时间,不能把答案一现而过。第六,用过的课件要保存下来,以后再用时要认真进行修改和补充,使课件不断完善。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对当今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又非常紧迫的任务。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创造物质条件。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61―01
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愈发明显,很难满足新课程理念以及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在领会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反思历史教学的现状,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老师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突出历史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和文化性,让学生不仅喜欢历史,更喜欢历史课程,真正地改善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大部分历史教学就是向学生讲授历史知识,因而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逐渐成为教学的共识并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堂教学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历史教学观念。教师要在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教材,使历史教学成为一个体系。在教学中应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让课堂成为学生为主角和主体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创设一种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学会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新的理念来看待、分析、评价历史问题,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比如,对于如何看待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从现在的角度来做出“利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除市场经济存在”所导致的经济滑坡的不合理性的评价,更要让学生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来进一步看到“放弃”的合理性。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类别。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尤其需要教师从这些目标出发,转变、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十分多元化,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系统归纳教学法、图片信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比如,在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收集的相关图片、历史记录片等进行播放,让课堂教学情景化,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教授,而且还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中历史教学知识点十分庞杂,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系统归纳进行教和学。比如,教材中关于“新航路影响体现”的总结十分教条和笼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世界市场的联系、人类文明的交流、资本思想的传播、殖民的扩张和掠夺四个方面来归纳概括,这样的归纳层次性、条理性、逻辑性十分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再者,知识的传授只是培养能力的手段,通过搭建问题教学模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习惯。比如,在教授“运动”这一课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如果不发生天津运动会失败吗?”让学生们纷纷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完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