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范文

化学反应风险评估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化学反应风险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化工工艺;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X82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风险性的评估被广泛的应用在化工工艺流程中。化工工艺的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加强化工工艺风险识别可以有效地判断出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消除这类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化工工艺风险性评估的探讨,对化工工艺流程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化工工艺

1、化工工艺的概念

化工工艺是指:把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转变成产品的方法以及过程,它包括完成这一变化的全部措施。其生产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原材料的处理:为了使原料符合进行化学反应所要求的状态和规格,根据具体情况,不同的原料需要经过净化、提浓、混合、乳化或粉碎(对固体原料)等多种不同的预处理。

(2)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生产的关键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进行反应,以达到所要求的反应转化率和收率。反应类型是多样的,可以是氧化、还原、复分解、磺化、异构化、聚合、焙烧等。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目的产物或其混合物。

(3)对产品进行精致。将由化学反应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除去副产物或杂质,以获得符合组成规格的产品。以上每一步都需在特定的设备中.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完成所要求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变。

2、危险化工工艺

危险化工工艺是指:在化学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引起火灾、中毒、爆炸等事敌的工艺。根据我国安全监管总局编制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它包括:电解工艺、氯化工艺、合成氨工艺、加氢工艺、硝化工艺、裂解工艺、氧化工艺等15类工艺,并且每种工艺都有其典型的工艺。

三、化工工艺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化工生产工艺风险评估大多只是停留在定性阶段,只能针对关键的风险因素进行探究,缺乏全面的评估观念,评估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当前比较成熟的化工工艺风险评估体系如道尔化学评估标准与蒙德风险评估理论仍然有很大局限性,上述两种评估标准主要针对化工生产中的易燃易爆以及化学药品中毒风险进行评估,缺乏普遍性;而且只是针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实质进行评估,忽略安全生产监管与风险应急处理办法,因此与实际化工工艺风险评估要求有很大偏差。科学的化工工艺风险评估系统不仅需要针对实际化工生产过程进行定性分析,还要结合化工原料、化学反应设备、生产工艺技术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因此需要结合现代模糊概率的数学理念,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风险因素与评估结果之间建立合理的几何数学模型,再利用现代智能计算机的仿真模拟技术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出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化工工艺风险评估结果。

四、我国化工工艺的安全评估

1、化工设备安全评估

(1)实验装置设备的安全性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对于物料各个工序的分析,而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物料的了化工设备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中的装备反映容器内不仅进行着化学反映,还有流体的流动、传热等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影响,所以反映设备是化工设备的核心,它的选择对化工设备的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必须要重视发生反应过程的装备,这样可以保障由于连续过程产生的反应拥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使得实验过程拥有更高的灵活性。但是不同的工艺有着不同的特点,与之相比,间歇工艺的工程更为简单、操作的弹性较大,进行设计时,可以使用精确度较低的数据,其通用也很强。

(2)化学材料选取的安全性

通常一种反映会具有几条工艺路线,我们要选择使用可以消除或者减少危险物质用量的那条路线。因此,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利用专业知识,来挑选实验材料,尽可能的避免或者代替那些危险材料,从而将实验的安全系数降到最低。例如:使用催化剂来稀释危险物料,以此来缓解反应的剧烈程度;使用新科技、新技术减少危险介质的藏量;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生产废料,尽量做到过程用料、辅助剂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其对于环境的污染。

(3)实验防护工具的安全性。

化工设备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运转状态的情况,从而引起超温、超压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认为所难以掌控的,因此对于这些类似排泄阀、防爆板、通风管、安全阀等装置一定要谨慎使用。因为她们的安全性会影响到整个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对于一些非常危险的操作,要使用全自动控制系统,或者程序控制装置,一旦有爆炸、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能够起到防止事态扩大,减小事故损失的作用。这些在设置的时候要从人性化的设计角度出发,将人身安全作为第一步考虑,例如考虑设置安全救护设施,如设立洗眼区和安全淋雨区等。

2、研究方法选择

(1)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

风险评估是对于多学科内容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它自身包含着多数理论模型的建立,但是拥有一定的假设条件。因此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是解决危险化工工艺评估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定性分析可以指明事物发展的方向,但是在深入材料实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通过对于定量分析法的假如,刚好使得两者相互所长,从而为研究事物建立一个合理的运作机理。因此,数学建模是风险评估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2)查阅文献与访问调查相合

对于危险化工工艺过程中整体风险评估,除了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描述外,还有少数的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但是定量的评估只是对工艺本身的本质安全进行评估,几乎很少对工艺进行整体的危险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3)模糊数学方法

由于危化品生产过程中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影响化工工艺安全的各因素又是相互联系的,且各因素间的关联关系随时间、地点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加之其中很多因素是模糊因素,因此各种风险影响因素不能被精确的定量。为了能准确地描述危险化工工艺安全运行的各个影响因素,应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进评估。

五、加强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相关措施

要将化工工艺中存在的若干风险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之内,就必须要加强其风险识别的工作,对爆炸、中毒、火灾等灾害做定量的分析,更加准确地判断出化工工艺中存在的若干事故隐患,并针对这类隐患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从化工工艺的生产设备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加强措施分析的话,主要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化工生产设备的风险识别

化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设备大多数都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通常这类设备也是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重点检测对象。从化工原材料的运输、干燥到生产中的过滤、混合都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把关,将危险程度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之内。并且大多数化工工艺的生产过程中最好能够保持设备工作的连续性,因为连续性的生产流程通常具有生产效率高、安全性能好等特点,是降低化工工艺风险的良好措施。

2、加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化工工艺最核心的生产环节就是化学原材料之间的反应过程,不仅关系着化工生产的质量以及效率,更关系着化工工艺的安全性能。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风险识别检测,尽量不选用反应效果剧烈,有剧毒,或者容易爆炸等材料,如果必须要使用到比较危险的材料,则要做好反应环境与外界的隔离,避免外界受到反应物的波及。在现代工艺中,一般是将反应物浓度稀释之后采用催化剂的方法来达到化工生产的目的,在保证了正常生产量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化工工艺的安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3、加强安全防护系统的风险识别

在任何化工工艺生产流程中,都配有一定的安全防护系统,来防止可能发生的一些生产事故。而化工工艺风险识别的最终措施就是要从安全防护的角度入手,检测生产流程中的保护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并分析其保护性能,根据安全防护系统的保护能力来判断化工工艺生产的危险程度。通常纳入检测范围的有防爆板、通风管、安全阀等装置,加强这类装置的使用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整个化工工艺生产设备的安全性。

总之,针对化工工艺技术特征、生产危险性进行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化工生产安全状况,掌握危险管控点,方能提升管理效益,营造安全可靠的化工生产与工艺应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六、结束语

化工工艺的风险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化工产品的生产,该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要严肃对化工工艺风险性的评估,确保化工工艺流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瑞娟.浅析化工工艺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价[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244.

篇2

关键词:药品安全;药物警戒;药品风险管理

1999年我国颁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至02年底国内各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0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当年7月由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局、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三方联合主办的《中国药物警戒》杂志问世,至此,"药物警戒"逐渐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常用词汇,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被社会认知。然而,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事件仍时现报端,因此分析药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风险可能性,加强各相关主体的有机合作,才能进一步减少药品风险的发生。

1相关概念分析

1.1药品不良反应 即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主要体现为药品副作用、后遗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用物依赖性、致突变、致畸形等方面。

1.2药物警戒 WHO对药物警戒作出以下定义: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1]。因此,药物警戒一方面指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关涉到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假劣药品、药物治疗错误、药物滥用、药物与其他药物、食品的不良作用等。

1.3药品风险管理 药品风险管理是一系列药物警戒行动和干预,旨在识别、预防和减少药品相关风险;是对整个产品周期全面和持续降低风险的过程,旨在实现效益风险最优化[2]。

2临床用药风险源分析

临床用药作用并不是必然的,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药物安全的相对性。药物从研发阶段、生产过程、打入市场到临床应用,中间影响因子众多,受到各种客观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加了药品风险产生的源头。从现代临床医药学看引起临床用药风险主要因素如下:

2.1药品的不良反应(ADR) 体现为药物的双重性作用,是流通药品的固有属性,包含已知药品不良反应和非预期的药品不良反应。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性质和程度存有差异,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已知反应,同时也存在非预期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任何完成研发并上市流通的新药,都必须对这方面的天然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

2.2药物治疗错误所致临床伤害 该类药品风险多由医疗机构的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对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知识掌握不足,又或者操作过程失当引起,如医生忽视了孕妇、婴儿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药师照方开药忽略药品费无禁忌、护士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药品污染以及静脉注射过快等。这类药品的误用及药品所致急性、慢性中毒事件,都属于药品管理中的认为风险范畴。

2.3药品与化学品、其他药品及食物的不良相互作用 药品在进入机体之前或之后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在服用前,其可能被氧化,或者与药衣如胶囊壳发生反应;在服用后,进入机体融化分解过程中也会与人体发生反应。以上两种反应可能是良性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有害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临床用药师应注意检查药品的保质期限,分析禁忌配伍,分析事物元素与药品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2.4临床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指与正常医疗需要无关的临床用药,如患者长期过量服用则有可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药物滥用可能引起服药对象生理或心理上对某药品的依赖性,甚至会引起精神混乱、行为异常等恶劣情况,药品风险管理也许加强对该类特殊用药的防范

2.5假劣药品所致临床伤害 假劣药品是药品风险产生的另一大源头,一旦违法产品、缺陷产品流进医药市场,将有极大可能引发恶劣的临床伤害。从本质上看,该类药品风险与药品自身固有属性无关,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的风险,因此,在药品风险管理中必须对该类隐患严加防范。

3加强药物警戒,开展风险评估

3.1上市前药品风险管理 新药上市流通前必须加强风险评估,这是药物警戒活动的结果评价,上在具体的新药上市前风险评估中应包药品上市前安全性数据的产生方式、获得方式、分析方式与结果,并对最终结果特别是Ⅲ期临床试验进行报告,对药品的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因此,新药研发企业、机构要达成新药获得批准的目标,申请方就必须充分阐述药品的安全性,并提供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来佐证。在风险评估中,①兼顾数量;②保证质量。数量指的就是新药必须保证对足够的患者或其他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药品研究;质量指的是新药评估操作是否科学恰当,无大意和疏漏。新药的临床风险评估中临床药理学评价因子包括:明确预推广新药药物的代谢途径;发现可能与其发生作用的其他药物并明确作用性质;检验其对机体器官如肝、脾、肺、肾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损伤。

3.2上市后药品风险管理 新药在经过风险评估后进入市场流通,但对该药的风险管理远未结束,而是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药品本身天然风险基础上,更增加了流通中的多元人为因素。因此,在新药上市后,需密切关注其动态,通过临床使用和上市后研究进一步分析药品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那些迟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多种药品之间的不良作用等。该类隐患常常潜在时间久,不良作用缓慢积累,一旦发现该类问题:如果风险可以接受,则应及时做好相关药品调整及说明;如果风险巨大,则应立即退出市场,以免更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结论

加强药物警戒和药品风险管理意义重大,对临床用药安全以及新药品的研发具有重要推进作用,本文对临床用药风险源进行分析,并对药物警戒和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然笔者个人水平有限,望更多业内人员参与探讨,共同致力于我国的药品安全事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辨识方法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1 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概述

1.1 石油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1.2 石化工艺危险源的具体分析

(1)危险化学品。国务院颁发的危险货物品名表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与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及自燃固体、氧化物及过氧化物、以及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等几大类。可以说,这些化学品在石化生产中都有所涉及,其中一些还是重点石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与产品。以其中的主要危险气体而言,最为常见的就包括液化石油气、氢气、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等,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从油气田或石油炼制中获得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或燃料使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并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且极易受热膨胀,在大量被吸入人体后,还会导致窒息中毒等问题;氢气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生产中需加入氢气通过去硫和氢化裂解来提炼原油,但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燃烧火焰透明等特性,因此发生泄漏时,通常很难被察觉,一旦液氢外泄至空气中,就有可能与空气混合引发燃烧爆炸事故;而其他常见的氨气、硫化氢气体等,也各具可燃性、腐蚀性等危险,必须妥善管理,加强预防控制。

(2)反应装置的危险性。石化生产设备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其生产原料、产品、以及相关工艺条件,催化裂解、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以及汽油加氢等工艺中,设备的安装、运行,及维护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例,该装置主要包括反应器和再生器、加热炉和辅助燃烧室、裂解余热锅炉、油气分离器、气分装置等。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3个主要工艺流程,以原油蒸馏所得的馏分油为原料,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以获得轻质油品和液化气等产品,其原料与副产品、产品均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有毒,且易泄漏,具有中毒危害。故整个装置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特性。此外,工艺中的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和装置自身的缺陷等也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

2 重视风险评估加强安全管理

要全面控制石化企业化工工艺中的危险性因素,就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数据库,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安全方案设计、费用计算等一系列高效管理工作。

2.1 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2.2 安全评价

石化生产的安全评价具有多目标、多属性的特点,单一的评价方法并无法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危险程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提供多种评价方法再进行优化。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预评价、中间评价和现状评价,工厂设计的安全性评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评价、人的行为安全可靠性评价、作业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物质的物理化学危险性评价等,实践中应将多种方法相结合,并引入行为矫正技术,模糊数学理论、层次分析法、风险指数法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2.3 其他管理内容

其他管理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与评估、数据管理、预算管理等。要确保安全辨识与评价的可靠、实用,必须对包括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在内的危险辨识及控制、工艺路线的科学性、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工程进度计划等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而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数据库应具有运行稳定、更新快、可扩充的性能,预算管理则应根据实际风险特点,合理配置安防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 结语

能源需求量的增大带动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同时促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但由于这些行业涉及的危险物品与危险装置种类多、范围广,并广泛分布在石化生产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也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的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保障系统在风险辨识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未形成通用性的评价方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参考专家的咨询意见,建立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赵来军, 吴萍, 许科. 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7).

[2] 付师兵.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检修过程中火灾事故成因分析及安防措施[J]. 江西化工, 2011, (01).

篇4

宝宝摄入铝易超过安全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6月的监测显示,我国部分地区食品铝含量令人担忧:市售烘烤面食(面包)中铝平均含量为126毫克/千克,市售蒸制面食为149毫克/千克,油条为495.6毫克/千克。而颇受儿童及青少年喜爱的膨化食品,含铝量可达300毫克/千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测定发现,膨化食品中的铝超标达1/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监测还显示,人群中30%多的个体每周铝的安全摄入量超过世卫组织制订的每周耐受量的参考值,其中4~6岁的儿童最高,为参考值的2.6倍。

新闻链接:新标准出台后,中国居民铝的平均摄入量下降85.6%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评估一部副研究员马宁16日在该中心举办的“控铝促健康”主题开放日上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发文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调整。据初步估计,严格执行新标准后,中国居民铝的平均摄入量将比修订前下降85.6%。

危害

铝摄入超标影响神经及骨骼发育铝虽然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但并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由于铝具有聚集性,一经吸收后会进入体内大部分器官,主要大量积聚于骨骼,对大脑和肾脏也有损害。

此外,铝超标对儿童的影响更大,不仅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还会引起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

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提示显示,尽管没有致癌性,但铝会影响生殖能力和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铝还可通过与钙、磷的相互作用造成骨骼系统的损伤和变形,出现软骨病、骨质疏松等。另外,摄入铝超标会导致宝宝大脑神经受损、免疫系统功能降低。

新闻链接:儿童经常消费含铝食品有一定健康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2年对食品中的铝进行的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吃摄入的铝按平均值算,低于JECFA提出的参考值。

然而14岁以下儿童以及一些经常食用含铝量较高食物的消费者,吃进去的铝较多,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行动

警惕这些食物和餐具天然食品中的铝含量并不高,而我们实际吃到嘴里的铝却常常超标。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种食物要小心

如果留心观察,父母就会发现咱们的食物中铝的含量可不少,其中就包括宝宝的食品呢。不信,你看看食品配料表,如果上面有“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的字样,这就是含铝膨松剂。还有添加了俗称“明矾”的食物,也属此类。还有一种复合型膨松剂(即泡打粉)的主要成分也是上述两种物质。也就是说,铝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到食物中的。

碳水化合物发起食物

包括:膨化食品、馒头、发糕、蛋糕、油条面制品。碳水化合物主来来自米面,它们的起发主要通过老面、酵母、小苏打和泡打粉4种方式。其中,泡打粉的主要成分就是铝膨松剂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来达到起发作用,具有起发快、价格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特别是在馒头、油条及各种膨化食品制作过程中应用广泛,起着快速发泡和起酥的作用。如果需要发酵面食,父母可以选择干酵母发起的面食。另一方面,膨化食品是儿童消费量比较大的食品,儿童需要更好地保护,因此膨化食品中将不许再使用含铝添加剂。

不含铝的泡打粉,在添加时也要适量,一旦加多了,和出来的面味道就不好,“吃起来有股化肥味。”

海蜇和粉条

凉拌海蜇是很多喜欢做的家常菜,但新鲜海蜇体内含有毒素,食用后会发生中毒,必须用食盐、明矾腌制,浸渍掉毒素后方可食用。鲜海蜇的加工通常要明矾浸渍3次才适合直接加工食用,也就是俗称的“三矾二水”,这也决定了它是铝含量最高的加工食品。另外,粉条也是一种深受宝宝欢迎的食品,但其加工中一定要加含铝的添加剂才能将其做成条状。所以这两种食品宝宝平时应该少吃。如果实在想吃可以食用海蜇前用醋泡泡再吃,这样有利于降低铝含量。

均衡饮食,小心计算食物中的铝

育儿过程是要家长非常细心和用心的过程,学会看配料表选择食物,是健康育儿的必备技能!这样家长在安排宝宝的饮食时,就能做到尽量少给宝宝吃含铝的食物。当然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保持均衡饮食。这样,如果一旦进食含铝食物,也能尽量计算精确,避免因偏食而摄入过多的铝。比如,少吃一个泡打粉发酵的馒头(100克),铝摄入量能减少0.19毫克/千克体重;少吃一根添加明矾的油条(50克),铝摄入量能减少0.39毫克/千克体重;少吃一袋(60克)薯条薯片类膨化食品,铝摄入量能减少0.07毫克/千克体重。

铝锅及铝制餐具使用有讲究

铝本身具有重量轻、传热性好和耐氧化不易生锈的特点,所以铝锅具有轻便、传热好、省燃料、省时的优点。但是铝的性质活泼,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它们最怕酸、碱、盐,可是炒菜做饭时又必须和这些佐料打交道。这样铝锅上的一部分铝就会因酸、碱、盐的作用混进菜中被人吃下,时间久了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长期过量摄入铝可导致早衰,甚至会引起老年性痴呆。

铝元素的摄入标准

铝虽然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但并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国际上和中国都对铝元素的摄入制定了健康指导。

国际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铝的最高摄入量做了一个健康指导,每人每周每千克体重不超过两毫克,这相当于一名60千克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120毫克铝不会导致铝的蓄积并引起健康损害。但实际上,我国居民摄入量普遍平均超标严重。

篇5

关键词:安全风险;数据采集;风险分析;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价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数据采集

中图分类号: TE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153-02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推进,与此同时,天然气作为城市中环保的新能源,无论是在工业应用,还是民用方面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大多数城市都已经安装了燃气管道,但是随着燃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先前的燃气管道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和居民的需要,逐渐显现了老化、腐蚀的迹象,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社会各界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本文结合现行的有关城市燃气管道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从城市管道网络的现场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管理这几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力争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解决我国部分城市出现的燃气管道老化、腐蚀等现象,降低燃气管道运行风险,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风险评价管理体系包括风险指标的建立、数据采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四个方面。要想对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进而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要清楚风险指标及如何建立风险指标。

一、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指标建立

城市燃气安全风险指标指的是代表城市燃气安全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如果要准确地建立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就要合理的系统的对风险指标进行建立。要根据经常发生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进行合理的评估指标选取工作但是并不是指标选取的越全面体系才越实用,所以建立一套简化易操作并且科学合理的城市燃气安全风险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指标都要保证科学、相对独立、反映主要问题、具有可塑性与针对性等原则。根据多年的城市燃气安全事故的数据统计以及分析报告可以表明,经常致使燃气管道出现泄漏状况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燃气长输管道的腐蚀、不按照规章制度施工、焊接处不牢固、材料运用不恰当和第三方破坏等。经过统计城市燃气管道破裂的主要原因有:第三方破坏、压应力超过管路的承压力、焊接处不牢固和燃气长输管道的腐蚀等。以上所述的各种因素都能够成为引起燃气管道的破坏原因。在一些情况下某一个因素就可能引起管道事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燃气管道事故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本文根据统计与分析,将腐蚀、焊接、承载压力、材料、施工质量五个主要因素作为评价城市燃气安全的风险指标因子。

二、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采集数据方法

由于城市管网十分的庞大,对所有的燃气管道进行定期评价与监督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各燃气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采集方法。本文建议在出现过较大管道问题或者在管道所处的地方出现较大的变化以及征兆的,首先考虑分段采集数据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在出现以下情况时会使用分段采集数据的方法:(1)人口密度的变化,包括当地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总和;(2)土壤条件突变,由于地下水渗流等原因所造成的土质变化;(3)防腐层剥离。一般情况下,利用涂刷防腐层来减缓燃气管道的腐蚀速度,但是防腐层是有一定的期限的;(4)管道使用年龄过长,对于使用年龄较长的管道应当时刻进行维修与保护,必要时候应当进行更换。如果发现以上所述的任何情况都要进行分段数据采集法。

三、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分析

在采集完数据以后,应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就要运用到风险分析。分析出造成隐患或者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且逐渐完善事故风险分析结果,以便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料库,更好地做出风险预测,为下一步风险评估工作做准备。

(一)第三方破坏因素分析

第三方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燃气管道的最小埋深、地面荷载情况等。

1.管道的最小埋深。管道的埋深直接与管道所处的冲击地压有关,尤其是在城市中重型卡车等对路面挤压作用比较明显,所以如果出现埋深较浅或者土质较松的情况,就会对管道进行挤压。待到管道出现疲劳破坏、蠕变以至于出现裂缝等现象。就会导致燃气管道泄漏现象。

2.地面荷载情况。通过统计一般情况下常常出现安全隐患的区域是那些出现较多的建筑施工、公路铁路建设等。在施工中没有注意到燃气管道的铺设位置,所以导致了管道出现破坏现象。

(二)管道的内外部腐蚀因素分析

管道的内外部腐蚀现象在管道隐患中经常见到,它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化学反应使管道出现穿孔、破裂导致燃气泄露等现象。对于内腐蚀来说通常是因为城市燃气中有H2S、CO2、H20等具有腐蚀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能与管道壁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减弱管壁的强度。Fe3C+C02=3Fe+2CO、Fe3C+H20=3Fe+CO+H2。所以要在数据收集工作中及时的收集关于保护层的情况,以便更好地对内腐蚀进行预警。

(三)施工操作不规范

施工操作不规范就是指焊缝存在气孔、施工时涂层遭到损坏、防腐层未涂均匀没有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并且还有选材不符合要求、管网线路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选择不合理等因素。

四、城市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本研究选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原理是根据W.Kent Muhlbauer提出的管道指数评价法。此方法完全依赖于数据收集及合理统计进行的风险评价。评价是依照腐蚀、焊接、承载压力、材料、施工质量五个风险指标因子对燃气管道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的。主要是将这些因子按照发生的频率以及权重(即在管道安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一般通过大量的统计经验得出)赋予不同的评分值。与此同时将已发生的不可改变事故与可避免的风险进行区分。在将五个因子的评分值与权重相乘进而可以获得指数值,将所有的指数值相加就可以对所收集数据的管段的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此同时根据管段所处的地理环境、土壤性质、施工质量设定从0~1之间的泄漏系数,再将指数值和泄漏系数相乘就可以得到最终的风险系数,从而就可以通过风险系数评价此管段安全风险程度。通过对城市燃气管道进行详细周密的风险评估后,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管道安全隐患,有目的的进行城市管道的维修更换以及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对没有发现问题的管道段进行标定,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隐患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及时填写风险评估报告,为今后城市燃气管网建立资料库工作做准备,从而加强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城市天然气管道安全运行目标。

参考文献

[1] 于京春,解东来,马冬莲,王秋阳.城镇燃气管网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建议[J].煤气与热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