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

篇1

0引言

当前,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再机上我国惠农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机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进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推广农业机械化,主要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进而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农业。但是,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对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1.1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就非常的重视,自2004年起,农机购置补贴就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十一五期间”,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逐年递增,使得我国的受益农户字在不断的扩大。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了34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增长了将近30%。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比“十五”期末增长了27%,达到了1.31万台。总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各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增大,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得到不错的推广,动力机械结构得到了显著的优化。

1.2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随着我国农机机械化的不断推广,使得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普及量不断增多,这促进了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就使得各地区的农机社会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以某市为例,在2010年,该市农机化作业组织超过了1.6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将近发展到110个,而且服务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遍及70个乡镇,其服务能力超过13.3万hm2。由此可见,当地农机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能够进一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在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例如,当地大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比例不够均衡,种植业机械较多,而且其他各业机械较少,存着比例不均的现象。2)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够均衡。以某市为例,除了某些农作物的生产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例如小麦生产,至于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发展却比较滞后,例如水稻机械化育秧。此外,果蔬的机械化以及养殖业的机械化严重不足,这就难以适应当前该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该市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3)农业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市农业机械科研能力较弱,从而难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也正是因为新型农机的研制、开发较为落后,所以不能够适应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4)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经费不足,这使得这些部门的装备较为简陋,致使其服务手段较为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一些农机部门,甚至只能够保障员工的基本工资,这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

政策是确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我国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各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形势来制定农机发展政策。首先,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能,重视对农机业的领导,并成立相关的农机机构,以负责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事宜。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来完善财政资金补贴机制。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山区的信息接收较为落后,再加上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这导致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重视对广大农户的宣传与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农业机械化对自己经济收益的重大作用,其次,再对他们进行农业机械化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会使用农机,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最后,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较强,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农机管理队伍,以实现对广大农户的优质服务。我国一些地区之所以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就是因为后期的服务没有做到位,许多农户购买了农机之后,缺乏后期的跟进指导,再加上农机服务点的设置较少,一旦农机出现故障,则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维修,这影响了一部分农户的购机欲望。因此,需要多建立一些农机服务站,并安排农机管理人员及时为农户提供售后服务。

2.2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

作为农机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的存在:①资金短缺;②规模较小;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当地农业而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着无序竞争、不够规范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选择一些经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合作社,然后对他们进行大力的支持,将其作为示范点,来为其他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模范作用。

2.3对农机科技推广体制进行不断的创新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农机推广人员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能深入农村,要对各地区的农机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如此一来,就能够了解各地区农业生产对农机的实际需求,然后再根据各地区的需求来提供新型农机具。其次,各地区的政府部门还需要对农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现如今,我国一些地区的农机推广人员较少,这严重影响了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开展。

2.4重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当前,在我国一些地区中,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这影响了他们后期的推广工作的开展。在农机推广工作中,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尤为关键,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农机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以确保自己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保证自己能够跟上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培训,对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并对其思想素质进行培养。其次,定期组织他们深入农村,使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做到根据当地农户的需求来选择新农具的推广使用。如此一来,就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篇2

[关键词] 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引导;支持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

篇3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篇4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篇5

一、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现状

所谓订单农业,也称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按照与客户签定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市的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在面向市场需求,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为有效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全市各级和广大农民纷纷把订单农业作为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订单农业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仅局限于良种繁育拓展到现在的育种、蔬菜、粮食、果品、畜牧等10多个产业;订单农业规模迅速膨胀,据各镇(处)自报统计,20__年,全市合同种植面积由上年的5.05万亩发展到8.68万亩,合同养猪由4.06万头发展到15.58万头,合同养鸡由1692万只发展到2075万只;订单农业效益稳步提高,预计今年全市订单农业总收入可达1482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订单农业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依托加工企业型。这是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涉及到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了稳定原料供应,与村级经济组织或农户签定生产合同。如__镇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培育起20多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共带动全镇发展订单蔬菜1.8万多亩。

二是依托科研部门型。这种订单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繁种制种领域,合同履约率相对较高,经济效益也比较稳定。如市花生办公室与省花生研究所签订的花生新品种繁育合同,由花生研究所提供良种,在我市发展花生育种面积20__亩,生产的花生种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回收。

三是依托中介服务组织型。主要是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信息灵、渠道广的优势,搞好农产品的集中销售。这种订单农业合作形式,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而合作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如__镇肉鸡生产协会,与__集团等3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每年帮助农民销售肉鸡500多万只。再如__镇果品购销大户刘洪正,每年帮助果农销售果品1000多吨,市场遍布广东、福建、上海等国内20多个省市。

四是依托外贸出口型。这是目前潜力最大的一种订单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以“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和国外农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生产。如__镇王家埠村,通过挂靠中日合资三元成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蔬菜合同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出口各种蔬菜6000多吨。

从调查情况看,不论哪种形式的订单农业,都是以合同为纽带,在生产者和需求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能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订单农业,其实质是用合同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农民作为卖方,事先与客户按照平等互利、自愿协商的原则,就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事宜签定具有法律效率的合同。通过把产后的销售活动移置到产前,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降低市场风险,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如__镇以龙口__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今年试种了40亩合同萝卜,企业承诺每亩保底收入1000元,不仅使农民生产的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

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可以将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等的具体要求,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明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农民按照合同组织安排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缓解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如__镇今年以烟台__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同种植。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并保证每个大棚保底收入5000元,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仅上半年,全镇就已落实冬暖式大棚560个。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同(订单)这个载体,可以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约束双方的经营行为,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同时,在发展订单农业的长期合作过程中,随着相互联系的不断密切、信任程度的不断加深,产销双方必将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为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建立稳固的基础。如__镇大东疃等8个村庄在为外资企业宫田有限公司种植合同蔬菜过程中,与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定向生产、定向销售”的基地化生产格局,目前蔬菜基地生产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

四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订单农业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为了获得订单,完成订单,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这就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同时,随着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应用,也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如__镇洪兰村连续多年都与韩国大地种苗公司签定了制种合同,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制种农户严格按照规定喷药、施肥、组织生产,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制种技术,而且牢固树立起质量意识、标准意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订单农业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

要。如何正确引导,逐步规范,促进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订单农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市订单农业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村自为战,户自为战,缺乏有序的组织引导。从生产者层面看,有的对订单农业的内涵把握不准,对订单农业条件了解不够,只凭发展订单农业的热情,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假单、模糊单,给了农民错误的市场导向,结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收购方层面看,有的经营者抱有坑农心理,有些订单甚至就是以高价兜售产品为目的,收购时或是见不到踪影,或是以质量不符合要求为由压价拒收。如我市__等镇部分农民与__省海狸鼠开发中心签订的海狸鼠养殖合同,规定农民每借养一对种鼠,交押金200元,管理费90元,在合同期内,养殖户上交18对仔鼠,每对收购价为100元。但__省海狸鼠开发中心在出售种鼠后,并未按合同规定回收仔鼠,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订单农业合同不规范。规范的合同是订单农业健康发展的法律基础。但从调查情况看,合同不规范是订单农业发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有的主体不明确,以镇政府或村委会的名义与客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但这二者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资格;有的内容不详细,程序不完善,所谓的订单只是买卖双方的一纸“君子协议”,对农产品价格、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一些关键环节缺少明确规定。还有的订单看似内容比较详细,但在具体规定上却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可操作性。如__镇与__市粮食加工企业签定的优质小麦生产合同,虽然合同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0.1元左右,但规定由当地政府负责收购、运输等环节。如果扣除各种费用,基本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本,最终合同没有履行。

三是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不高。正是由于目前订单农业发展还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合同不够规范,结果导致订单农业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市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40%,有一半以上的订单成为一纸空文。即便是一些比较规范的合同,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有时也难以得到落实。如__镇与__著名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发展酿酒葡萄基地合同,合作初期企业还能按照合同规定收购葡萄,但20__年白葡萄酒市场出现滑坡后,企业便不再收购葡萄。该公司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知名度比较高,连这样的企业都不能正常履行合同,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履约情况更是可想而知。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讲,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要求;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而市场需求则在不断变化,农民生产的产品可能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影响销售合同的顺利执行。如__镇__村今年与__市龙头企业签订了90亩牛蒡种植合同,企业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和技术指导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但到了收获季节,由于出口不畅,牛蒡市场行情一路下滑,企业如按保护价收购,不但会出现较大亏损,而且产品也没有销路;如按市场价收购,农民收入还抵顶不了企业提前垫付的费用,最终合同没有履行。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前制约我市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还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双方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企业或农民经营理念落后,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履行合同的自觉意识,受眼前利益驱动,往往存有短期行为。这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有的农民缺乏履约意识,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从眼前利益出发,把产品卖给其他收购者,损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有的农民缺乏守约意识,不是按照约定的标准加强生产管理,而是单纯追求数量,致使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合同要求的质量和标准,导致履行订单时产生争议,出现毁约现象。但更多的是坑农事件,有的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行情看跌时,为了降低成本,或者言而无信,订而不收,改从市场上收购低价原料;或者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剥夺农民利益。由于合同履约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订单农业的名声,挫伤了产销双方发展订单农业的积极性,为今后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增添了新的制约因素。

二是订单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载体。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订单农业能否最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水平。但目前就我市而言,无论是本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的农产品企业,大都实力弱、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全市现有的247处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只有21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下的有140处。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总量的40%,精深加工率不足10%,难以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载体和保障。其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快。由于分散的农户与企业不是对等的主体,发生合同纠纷以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与企业讨价还价。但目前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全市仅有专业合作社164处、专业技术协会174处,数量少,规模小,运作不规范,难以代表农民与企业进行谈判,不能有效维护农民利益,订单农业发展缺乏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订单农业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突出表现在订单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指导管理体系还不到位。从组织领导看,有的地方对订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订单农业发展支持不够,致使订单农业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状态。从管理服务上看,由于农民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客观上需要有关部门立即介入,发挥职能作用,提供法律服务,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但从调查情况看,违约现象发生后,大都是农民自己“孤军奋战”,有的受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限制,甚至干脆放弃法律诉讼,不愿也不会用法律武器讨回应有的公道。另外,由于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加之企业在谈判中居于强势地位,一旦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受损的往往是农民。如98年初一台商与__镇部分农民签订了1000亩荷兰豆种植合同,但收获时荷兰豆市场价格下跌,无利可图,台商便以质量达不到要求为由压级压价、拒收产品。由于没有法定的标准依据,无法裁定台商的违约责任,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加快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1、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的内涵。订单农业的核心是通过契约关系,稳定交易行为,是规避市场风险、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矛盾的重要选择。但也必须明确,订单农业只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形式。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主要有三种联结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由企业完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即常说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10%左右;第二种形式是由若干企业、农户分别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之间的购销关系用合同来稳定,即所谓的订单农业,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占20%左右;第三种形式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这种形式在农产品营销总量中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可见,订单农业虽然是发展市场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一定要正确把握订单农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把订单农业的作用扩大化,不顾客观实际和条件,一味追求订单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当前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就对订单农业的发展失去信心,放任自流,无所事事。要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正确引导,促进订单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影响,订单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常规性农产品由于种植的普遍性,企业选择余地比较大,往往导致订单关系脆弱,造成毁约现象。而特色农业、优质农产品以及专用性比较强的农产品,因为具有特有性,合同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要把订单农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名特优农产品和专用农产品生产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高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食用品质,满足厂商客户对不同品质、不同用途农产品的需求,以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占领市场,获取订单。同时,要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优质农产品是订单农业的前提,但优质农产品只有被市场接收、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才能形成更多的订单。因此,要加大

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高我市名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在订单农业发展中赢得主动。2、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订单农业的主要依托。要加快发展订单农业,就必须不断膨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通过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想方设法引进外资企业、积极主动挂靠外地企业,不断加强订单农业发展的载体建设。特别要围绕种子、蔬菜、瓜果、葡萄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支柱产业,按照规模大、经营好、辐射面广的标准,选择一批骨干加工企业,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尽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区域优势、经济规模和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同时,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户的关系。通过订单这种形式,规范和协调企业、农户、基地等各利益主体间的经济行为,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使农户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订单顺利履行,促使订单农业健康发展。如我市__镇为__集团、__*集团养殖合同猪、合同鸡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在养殖过程中,当有的农户遇到各种灾害受到损失时,企业都拿出扶持金,帮助农民度过难关,而农民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要求,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合同双方实现了“双赢”。

3、要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在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培育壮大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一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合同双方地位不对等状况的根本措施。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步伐,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提高农民在订立合同时的谈判地位,取得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动权。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基本经验,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合作,把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特别是专业协会,如在西瓜主产区成立西瓜协会,在蔬菜主产区成立蔬菜协会等,由协会负责协调市场价格、确定种植数量、稳定产销关系,担当起发展订单农业的主力军。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组织、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引导他们不断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积极拓市场、跑订单。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民经纪人的素质,使他们不断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合法经营意识,不仅能够促成农产品交易,而且能较好地防止和调解订单履行中发生的纠纷。

篇6

【关键词】农村 商业保险 发展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卫市;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发展措施;建议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土地、合作经营等形式,把主导产业做大。一是内联外引,多措并举,每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重点引进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及有机肥加工项目等,加快建设澳门德祥洋行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80万吨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营造从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运输到生物质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再到农作物利用的“有机”产业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特色产业“产群集中、技术集成、集约高效、产销一体”4个突破。

篇8

我于2005年10-12月,对我局农村邮政业务的管理和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查,现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的解决方案汇报如下,以供领导参考。

一、解决农村“家庭模式”代办协储的问题

现状:我局2005年新增联网网点10个,其中7个为家庭模式,新增营业人员均为代办员的家人或亲戚。如新场镇新增设的营业员为代办员的女儿、梧凤乡(儿子)、土门乡(女婿)、吴场镇(侄儿)、南安乡(儿媳)、麻柳乡(爱人)、歇马乡(爱人)。

解决问题的方案:1、要求代办员付新增设的营业员工资每月200元,奖金每月100元,奖金同净增余额挂钩考核。2、对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进行人事考察,合格后签订委代办协议,每月按市局政策发放代办业务酬金200元。3、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每月酬金400-500元,由县局统一考核制表发放。4、联网网点新增设的营业员由县局统一调配,在对各网点配置人员时确保不出现“家庭模式”代办协储,并且对这部份人员每半年调配一次,保证代办协储人员的轮岗。

二、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问题

现状:代办员交纳保证金过低,对邮政资金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如新场镇代办员交纳保证金1000元,占用储汇周转金5000元;青州、梧凤、土门、麻柳、歇马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3000元,占用储汇周转金5000元;这6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交纳保证金均低于周转金,实际上未起到担保的作用。另外吴场和南安的代办员交纳的保证金与占用储汇周转金同为5000元,两金额持平,担保的实际效果微小。以上8个联网网点的代办员另自备业务周转资金3-8万元。

由于核定的周转资金较低,造成联网网点的结存现金超限情况较多。如吴场镇代办所,邮储余额已达到800万元,核定周转资金5000元,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联网网点的现金超限,还造成汇总支局的结存现金超限。

解决方案:1、各联网网点的代办员自备业务周转资金3-8万元转为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然后由邮政储蓄管理员对该笔存款进行止付锁定,并签订存款作为担保资金的协议书。2、按止付锁定的存款金额核定该网点的周转资金,增大周转资金量。3、对此类网点配备铸铁保险柜、狼牙棒、应急报警器等设施,以尽最大努力确保网点结存现金的安全。4、加强管理,做到存款到期后及时转存,并立即办理止付锁定,续签担保协议。

好处:1、邮政增加余额,代办员增加利息收入。2、在不增加代办员负担的情况下,加大了代办员交纳保证金的额度,达到了保证金高于周转金的效果。3、加大了周转资金,降低了网点现金超限的情况,或降低了网点上交现金的频次。

不足之处:加大了周转资金,相应增加了资金风险。

三、华头支局营业单人临柜的问题

现状:华头支局代办协储营业员单人临柜,手工汇兑业务高额汇票无人复核。

解决方案:1、将华头支局投递员黄洪的工种调整为营业员(兼邮件接收和报刊分拣),取消每天到麻柳和歇马送邮件的工作,邮运投递费由每月200元降为100元。2、刘强和黄洪实行轮岗休息,标准为每周休息一天,休息时由支局长代班,支局营业时基本做到双人临柜、双人复核、大额存取款双人同行。3、麻柳和歇马的代办员每日到支局领取报刊、邮件,随同办理储汇业务报账,县局每月支付邮运投递费各人100元。

四、增加邮储余额定活比例的建议

1、对在职职工每人设立一个客户经理号,揽存活期储蓄时,由营业员录入本人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系统,每月初由储蓄管理员在邮政储蓄统计系统中打印上月的“客户经理业绩统计表”,该表“业绩”栏的数据为客户经理揽储的日平均余额,以此栏数据评选前10名通报表扬。对职工揽存活期储蓄不发酬金,但作为年终选先进的一项数据评比标准。为鼓励职工揽存活期,开展活期比重、卡均余额等项目的劳动竞赛,每季评选劳动竞赛前10名,对每人奖励100或200元。

2、如果企业在年终时需要对活期大客户进行回访和奖励,可将潜在的每个活期大客户作为一个邮政储蓄客户经理来管理,年终时按业绩进行活期大客户排位,其“业绩”栏的数据可同定期余额同等奖励。

3、聘请在职职工以外的人员担任社会协储员,揽存活期按邮政储蓄客户经理来管理,每月统计业绩,按万分之2.5至万分之4的标准每月支付酬金。

4、按做大发卡量、启动卡消费的经营思路,加大营业发展绿卡业务的奖励政策措施,鼓励营业员多宣传、多发卡。加大工资奖励政策,对全县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进行排查式揽收,对可能的客户由县局组织专项营销。

组建卡业务营销队伍,充分利用省内异地交易免手续费的优势,以城区为重点,以商业市场为中心主攻对象,开展“清店”、“洗摊”式的宣传揽存发卡活动。

5、必须努力加强后台保障服务,确保活期大客户取款方便。

五、对农村邮储业务宣传的建议

1、对各支局和联网网点每季制作邮储宣传横幅(全年做4次,每次做12幅),换季时将旧横幅换下后选适当位置作为外墙标语订在外墙上。标准:统一8米长的喷绘横幅,落款为**邮政支局(所)。

费用预算:12幅×4季×70元/幅=3360元

2、印制宣传单夹报投送、网点散发、代办员宣传业务时散发

主要内容:邮政储蓄合法性的相关政策;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规模;邮政储蓄绿卡的使用方法及相关免收手续费的优惠规定。

每季集中发二次,各支局所每次共散发宣传单5000份。每次分三天将宣传单夹报投送。

印刷标准:白纸黑字,标题或宣传语用红色搭配。

费用预算:5000张×8次×0.06元/张=2400元

3、外墙标语:

各支局、所共刷15条外墙标语,每幅高3-4米、长6-7米,每幅平均约25m2,使用油漆或涂料刷字。

费用预算:15条×25m2×8元/m2=3000元

4、于11月初订购单张年历画―――“邮政送福”

篇9

关键词:循环农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04-1

循环农业就是采用循环生产模式的农业,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黔江区作为重庆市农业大区县之一,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 概况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湘鄂黔边区结合部,位于重庆市东南角;介于东经108°28′04″—108°56′56″,北纬29°04′29″—29°52′10″;海拨320—1938.5米,相差1600米以上;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连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90公里,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黔江区属于山区县,境内多山,土多田少,农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2011年度全区共辖5个街道办事处,12个乡、13个镇、215个村民委员会,1334个组。全区总人口5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52万人;乡村户数13.54万户,其中:农村户数11.98万户;农村劳动力28.29万个,其中:男15.04万个,女13.26万个;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4.97万亩,其中:田18.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5%,土26.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5%,人均耕地面积1.04亩。全年农作物总面积140.55万亩,复种指数为312.5%;粮食作物面积96.03万亩,亩产258kg,人均生产粮食569kg,人均口粮467kg,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

2 政府对发展循环农业的支持

(1)在无公害生猪发展基地,达500头以上的修建大中型沼气池1个。

(2)黔江区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为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农户建设沼气池,让修建农户享受财政补助。

3 黔江区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情况

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畜禽养殖产生粪便约 300万吨左右,除了在部分农户修建了沼气池以外,其余无害化处理不足10%。

近年来,沼气项目受到了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黔江区发展较快,沼气建设工程已被列入区“惠民工程”。黔江区主要采取生态家园型的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利用模式。截止2011年底,全区共建沼气池45000口。沼气作为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其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实用模式,受到广大农户的肯定和欢迎。通过项目实施,引导农民走畜禽粪便-沼气-沼肥综合利用这一循环利用模式,对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3.2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黔江区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都在130万亩以上,作物秸秆种类多,数量大,资源丰富。据统计,秸秆总量大约32万吨,其中:玉米9.2万吨、水稻8.3万吨、小麦3.1万吨、油菜2.5万吨、豆类1.4万吨、薯类5.5万吨(干产)、其他2万吨。其中被露天焚烧或直接抛弃的约占70%,秸秆还田的数量极少在5%以下,用于燃料的只占5%,用于饲料的只占10%。这些秸秆在野外焚烧或抛弃,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3 生态种植、养殖情况

黔江区是农业大区,是重庆市200万头无公害生猪基地。近几年来,养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11年有畜禽1875190头(只),生产畜产品产量53068吨。实践证明,黔江区养殖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大规模的玉米、红苕、洋芋种植,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而畜牧业又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4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情况(无公害生产情况、清洁生产技术措施)

全区共推广无公害红薯产地面积10万亩,推广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500亩,推广无公害蔬菜产地面积15万亩。

3.5 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黔江区的农村庭院经济主要是农家乐模式,而这些农家乐又主要集中在城东办、城西办、城南办、舟白办、正阳办。据统计现在营业的有30家。这些农家乐的修建和经营,既为城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又为他们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创了收。提供了生活保障。

4 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

首先要领导重视,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加强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4.2 加快技术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4.3 完善政策措施

实行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的财税、价格、收费、投资和技术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和推广、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种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

4.4 开展试点示范

篇10

【关键词】 薄弱学校 教师专业 自主发展 人文关怀 校本培训

我所教学的学校,地处偏远贫困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经济落后、交通很不发达。学校基础较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是个薄弱的农村学校。我在这所中学教书十五年,个人认为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我们知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专业成长这一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教师专业化成长更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然而,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农村教师从教实践十几年、几十年,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弱化和下滑的趋势,只增教龄不增专业水平的现象十分严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出现这样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当前农村中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 农村教师缺乏对理论的学习,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凭自身的水平、经验,完全可以应付农村地区学生的求知需求。他们安于既有的经验与成绩,认为没有必要再学习那些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原有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指导意义。教学研究意识逐渐淡薄,习惯靠惯性进行教学,放弃了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材内容、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和钻研。不会在教学之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经验。

2 上级对农村教师缺乏人文关怀

农村学校缺乏合理而具有发展性的评价。上级主管部门重视用量化管理来规范办学,却对老师专业发展认识不够,考核内容片面,机制不健全,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与职称、待遇挂钩,从而素缚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意识,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农村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低,为了不被扣掉为数不多的工资,教师整天寻思着如何应付考试,只要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一切都没有问题。因此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顾及专业成长。

3 农村教师专业化缺乏专业引领

偏远山区的学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尽管外面的世界课改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没有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老师工作时有迷茫的情况。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即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要么由于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很少下乡督导检查,偶尔有一次,也是“督”得较多,“导”得较少,教师听到“不能怎样”的要求较多,“应该怎样”的建议较少,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忙于敷衍,最终难成教育教学的明白人。我个人在这所中学教书这么多年,没有任何机会去参加培训和学习,偶有观摩课,学校领导认为作用不大或是经费的问题也很少安排教师出去观摩。

4 学校特殊的情况以及领导重视不够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乡下学校教学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师们觉得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有能力有背景的教师都往城区或者更好的学校调动,教师的流动非常频繁。教师只有走出去的,少有进来的,许多教师被迫上不属于自己专业的课,比如专业是语文的,却被迫去上数学课。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领导也有刚开始的“满腔热忱”到“心灰意冷”。

5 校本培训重形式,轻效果,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11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53-03

一、问题的缘起

笔者走访过一所农村学校,从简单的观察来看,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其具备的教学资源,与发达的城市学校相比,都显得很缺乏和贫瘠。而且,教师年龄差距很大。从工作任务来看,农村的教师也要接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工作对象上来看,现在的农村孩子接触了越来越多的现代设施,他们通过网络的接触,知识面也扩展了,其心理状况、价值观、学习动机较之前都有了很大的差异。当前农村学校的大部分教师仍然循规蹈矩地沿用着他们长期任教的老经验,知识量出现明显不足的状况,无法适应现在农村的基础教育。对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是对提高我国农村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使我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的必须的战略手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师

对教师概念的界定,教育大词典给出这样的解释: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随着社会和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和内容,均发生了变化和发展。[1]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为学生的发展起着引导者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2]教师职业已经走向了专业化。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标准包括专业的知识、技能、专业的训练、专业的道德、专业的组织和职业自主性。其中,其它职业无法替代的、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技能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和核心。[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其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和实现的,依赖于教师个体对其专业发展的追求和完善。

三、研究的过程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综合考虑了几个因素,最终确定的被访谈对象,一位是F教师,50岁左右,男性,在一所农村学校里任教将近30年,年轻时师专毕业,然后就一直在此工作至今。另一位是L教师,女性,26岁,两年前通过特岗教师考试进入该中学任教,大学本科学历,大学期间曾经给某私立学校做过兼职代课教师。这两位教师,非常符合研究所要求的访谈条件,即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经历,对农村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等等。笔者选择了一对一的访谈形式,在和两位教师对有关事宜达成共识以后,进行了访谈工作。

2.设计访谈大纲

本着保密原则,本文所有被访谈者名字均用字母代替。

根据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出了下面访谈大纲:①您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您对当农村教师满不满意?为什么?②您以前是什么专业?它对您现在的工作有哪些帮助呢?③您日常的工作内容有哪些?在面对这些工作时您感到轻松吗?④在面对您经常面对的学生时,有没有出现让您感觉压力很大的事情,您为什么会觉得这些事情让自己不好处理,感到有压力呢?⑤您除了备课、教学之外还学习吗?都看些什么书呢?(如果没时间学习,您觉得学习重要吗?您想看些什么书呢?)⑥您有没有在职期间参加过培训?如果有,您都培训了哪些内容?如果没有,您希望参加培训吗?您觉得教师专业培训对农村教师的教学有用吗啊?⑦您希望有机会接受哪方面的培训?⑧您认为在农村任教和在城市任教有区别吗?如果有,您觉得表现在哪些方面?

3.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本研究采用一对一的半结构性访谈方式收集材料。在征得两位教师的同意后,采用录音笔的方式对访谈的内容进行记录。每个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为一个小时。每次访谈结束后,笔者都会将录音资料整理出来,并对访谈提纲做进一步的完善,并在访谈过程中及时地进行追问。通过对两位教师的深度访谈,使研究具有了丰富的材料。

四、当前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农村教师入职背景复杂,缺少终身为农村教育投入的志向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做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时,两位教师的回答各不相同。在谈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入职条件时,两位教师均表示并没有太大的要求,对学科专业等背景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如F教师说:“我们那个年代,上学的人不多,师专毕业后理所当然就回到家乡工作了。刚工作那几年,心里想着就留在这里了,好好工作,我也是农村人,应该为自己的家乡做些贡献,能够让更多的孩子学到知识。可是工作了几年后,由于我们这里教师的工资太低了,有时候还不够全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尤其是现在,上级慢慢开始重视农村教育,对农村教师的要求也高了,工作起来开始力不从心,总觉得压力很大。我都在这里工作快三十年了,最近几年一直会想着能不能提前退休,去县城做点别的事情。如果能调到县上工作是最好的了,那里环境好,给的工资也高。”L教师说:“我大学快毕业时,一直是想要留在大城市里发展的。后来父母提议让我考特岗教师,说是工作待遇还算可以,我也只需要在农村学校暂时工作三年,三年后就有机会调到县城或市里。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时就想着这也是个权宜之计。现在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了,我对这里也挺有感情的,也很喜欢这里的教师和孩子们,但我还是希望不久后能离开这里,到一个更好的地方,毕竟我已经习惯城市了。如果调动困难,我准备考研。”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教师缺少终身为农村教育投入的志向,限制了其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投入,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这种状况,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究其原因,是农村生活水平的落后和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

2.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明显薄弱

从两位教师的叙述中,笔者了解到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首先表现在对“专业知识”一词的理解上。F教师说:“我是一个语文教师,我的职责与任务就是把语文课教好。学生的语文成绩提上去了,才能算是一位好教师。”L教师:“我参加特岗教师考试时,考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我知道一位好教师不仅要拥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两位教师各持己见,但在笔者看来,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借鉴舒曼(L.S.Shulman)对教学知识的分类为基础的研究,即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学科教学法知识)。[4]很显然,两位教师对“专业知识”一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比较落后,教师表示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所带学科的互联网资源和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充实和运用,但却很难将运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专业发展水平这一手段经常化。

3.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专业发展

两位教师告诉笔者,他们在学校的工作内容十分广泛,备课、上课、学生辅导、批改作业、考试评价,等等。但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有其特殊性,如农村学校面临着教师资源及其知识结构化不均衡状态,普遍存在着一个教师担任不同学科教学、所教学科与其自身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教师均感到工作压力很大。L教师说:“我大学专业是英语,现在教的也是英语,也算得心应手。但我带了两个年级,初二和初三,也就是说,不仅要备初二英语的课,还要备初三英语的课。两个都不敢耽误,一个出现了问题,也不敢放松另一个。这样,大大占据了我课下生活的时间,我的大部分时间好像都是在为教学做准备。”F教师:“我的专业是语文,这么些年来一直带着语文课。但学校有时候缺一些副科的任课教师,我也带过政治、历史,现在还带着政治。这不是我的专业,我对它们并不是很熟悉,像这样的课程,学校里也不是特别重视,总觉得教师都可以带课。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升学考试,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考试打好基础,不是自己的专业也要硬着头皮上。所以,像我们这些农村教师,还是很累,压力很大啊!”在被问及让教师感觉压力大的情况时,L教师说:“农村的孩子很调皮,课堂上经常捣乱。教师越是对他置之不理,他越是蹬鼻子上脸。课后还有打架的。现在的家长都护孩子,自己的孩子受伤了就来学校追究教师的责任。这些问题处理起来真的很棘手。”而F教师则感觉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大:“教了几十年的书,上级一个政策下来就让我们换一种方式,你说我能适应得了吗?现在对教师和考试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落伍了,教不了书了。”

从教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农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不多,不够

L教师:“教师参加培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在培训的过程中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它让我能够了解到现在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才适合他们,怎么教才能让他们学得好,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同时呢,我希望能够在培训中多学一些教学技能、方法之类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F教师表示:“我自己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作为一个老教师和那些新教师之间的差距,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一些老方法,有时候还感觉到吃力不讨好。很多新的东西自己都不懂,感觉落后了。很希望能去参加一些教师培训,这种机会不能只留给年轻的教师,老教师也很需要。”

可见,教师的培训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展开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农村教师仍然缺乏这些系统的培训,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够。

五、总结

国家现在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它的发展仍然需要一段时间。而农村学校的教师应该得到社会上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好的待遇。师范院校应该把农村教师的职中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身为农村学校的教师,他们本身也应该要有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的志向,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基层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12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34-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篇13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握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大量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困境,重重困境令他们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教学领域,陷入专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因此,要特别关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学校教师萎靡不振,不求上进,敷衍应付,不愿付出努力,工作没有热情,存在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有的教师在工作上缺乏成就感,缺乏教好每一位学生的信心,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放弃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甘愿做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少农村学校出现的是“放羊式”或自由式教学。他们在专业发展中迷茫、孤寂、自卑自弃,缺乏发展机会,因而停止了前进步伐。

(2)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薄弱。有很多农村学校教师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够用,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工作上不积极,不思进取,殊不知他们的专业知识已经陈旧,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早就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新课改的要求。农村学校教师缺乏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和有效引领,自主发展意识的薄弱,自我发展步伐缓慢。

(3)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能力薄弱。调查显示,73.5%的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理论没有系统的了解,79.85%的教师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把握,89.80%的教师对当今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只有13.79%的教师选择“自己有能力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水平一般或不会。关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情况,只有17.49%的教师回答常用且效果好,40.89%的教师回答有条件但不常用。大部分教师有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想法,50%以上的教师有条件而不常用。

(4)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教学反思、伙伴合作、行动研究、个体的学习、师生的互动团队学习、网络探索学习、校本教研活动、科研项目研究等。在农村教育环境以及硬件不足的局限下,教师专业成长往往只是简单的老师之间相互的评课、议课、说课、互相之间提些意见看法。同一学校同一层次间教师的互动,很难跳出现有的水平,达不到提高。农村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很多是空架子,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活动。

(5)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指导和培养方式。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迷茫、孤寂、自卑自弃,缺乏发展机会,因而停止了前进步伐。近年来,我国构建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城市学校支教等促进农村教师发展模式,但是一些调查表明,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多数农村学校仍然缺少专业引领,处于无人指导状态 。农村教师培训不到位,形同虚设,教师培训成了一种形式,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和调研,解决教师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师迷失在教育的困境之中。

(6)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缓慢。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速度缓慢,很多教师不仅不能及时提高专业能力,反而出现逐年退化的势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是不平衡,如很多教师不懂得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知识能力的拓展,使得教学无法实现新的突破和革新,长期处于机械的重复当中。

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原因探析

农村学校教师面临教学、学校、社会及自我的重重困境。重重困境令他们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教学领域,无法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

(1)职业道德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虽然大部分农村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社会经济的明显差异,让部分教师产生一定的落差感和焦虑感。在工作上表现出责任心不强、上课不认真、不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等,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自我发展受到教学困境。教学成效低,缺乏教育成就感。农村学校不仅生源少、质量差,教师短缺,资金短缺,在教学管理环节上也很薄弱。很多学校虽然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但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增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教学成效低,缺乏教育成就感。由于农村学校各种弊端,无法做出社会公认的教学成绩,倍受社会冷落。因此,教师失去了教育理想,丧失专业发展动力。

(3)学校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没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氛围。学校的工作几乎围绕着教学而进行,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做好常规性工作,抓出教学成绩,从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培养。

(4)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农村学校很少关注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某些教师的失败是由于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把教师的教育失败归功于教师的个人原因。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育失败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造成的,但是如果学校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体验教育的成效,那么教师就会在教育中有成就感,坚定教育信念。

(5)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呈现知识面狭窄和知识更新缓慢的现状。许多教师只懂本学科,在其他知识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加上农村学校教师学习渠道单一,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更新速度缓慢,造成很多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陈旧。这些不仅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且也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6)外出培训机会少,培训形式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农村教师数量少,一个教师往往承担着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在时间上也限制了教师的外出培训。

教师培训的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培训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走过场。培训内容虽然先进,但不能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实际,无视城乡差别。教师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理论,但是很难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不仅如此,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由于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措施不到位,培训效果不佳。教师在培训中受益很少。培训的内容不能紧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教育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农村越是偏僻、越是层次低的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陷入更深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瑜.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调查[J].教育探索, 2009(10):112-114.

[2]教育部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叶泽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有关问题探析[J].学术论坛, 2009(9):195-198.

篇1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81-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显的暴露出来。

一、领悟课改新精神,追根求源找问题

1.领悟课改新精神,反思教学新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而信息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见解以及教材的灵活处理让学习滞后的老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适应新课改精神。

2.探究师资新现状,追根究源挖症结。(1)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严重,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及时提高。很多村小的老师平均年龄接近五十岁,部分老师已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和平稳退休、安享晚年的心态,使整个学校的教师学习氛围严重受到影响。(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或者很多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育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谈不上专业水平发展。(3)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4)少数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一门心思只想赚钱,做兼职,把教学当副业,心态浮躁,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教育完全处于迷茫混沌之中。(5)近年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中女教师占90%,一来她们只把教师这个职业当饭碗;二来家与学校比较远,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家务、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承受的压力大、负担重,无暇顾及本身的专业发展,只能一味的啃“老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取精神不足。(6)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多数农村学校缺少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无法正常传授专业知识;二来由于农村条件差、待遇差、上班离家远,许多教师不安于农村教师的岗位,只把这个岗位当跳板,根本没安于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水平。

二、夯实教师专业基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增强职业认同,提升幸福指数。人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的思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源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感、归宿感。其一,让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教师一个重要的劳动成果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也会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师恩感情回馈活动,让学生说出对老师的爱、尊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才会被唤醒,增加付出和学生的动力;其二,学校工会多组织谈心会、交流会,倾听教师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觉到归宿感,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三,学校或教育部门要多组织教师听励志演讲,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起到引领作用。只有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幸福指数,才能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自觉自愿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2.开拓教师视野,促进专业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逼近,老师的紧迫感也在日益加强。他们也慢慢意识到不学习就会落后“挨打”,部分教师已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学校应该弘扬和激励这一部分老师的学习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行为带动全体教师自觉学习。慢慢让学校形成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

3.提供展示平台,营造发展氛围。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让学习学习成为责任,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开拓视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营造读书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开展协作研讨,推进发展进程。现代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懂教育理论,用理论支持实践教学行为,强化科研意识,要会研究,懂研究,出成果,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把握新方向,在研究中成为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开展校与校、师与师、生与生的交流活动,多举办一些有实效的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联谊活动,让教师在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矛盾在交流中得以解决,从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5.发挥课题研究,力推专业发展。学校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论的指导作用,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发挥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为研究型教师。

6.举办竞赛活动,发展促就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给教师搭建提升的平台,让教师在各种竞赛中展现特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学校教育水平的质量和高度,只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