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身的智慧校园,在高校中有很多应用,对日常的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了智慧校园,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统一界面,提高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体验。
北京智慧校园显魅力
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和创建世界城市、智慧城市的关键时期,由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数字学校”,打造师生更好的共享、共用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同时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建立数字校园群、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学习、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家长沟通网络等交流学习渠道和平台。其建设内容包括门户网站、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校园生活虚拟平台、移动应用平台、虚拟教研平台等。
通过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北京市的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与应用服务,使得数字学校的应用和服务更加高效、人性,更加贴近应用、贴近师生、贴近服务,与用户如影随形。
在移动应用平台,校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移动点播与推送服务,从小学到高中,涵盖各个学科。老师与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使用手机、笔记本还是个人电脑,都可以迅速连入“北京数字学校”,观看课程的视频资源,将校园课堂延伸到随时随地。此外,通过智能抽取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网易、新浪等教育门户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全方位获取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个性化的资讯订阅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专家答疑、中考招考、高考招考、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等。
在虚拟教研平台,基于网络即时的传递文字、音视频等多类讯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两人或多人的虚拟化教学及在线辅导,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或站内信等功能,跨越时空,取得无时不在的联系,感受彼此真实的存在,获得全新的互动学习体验。
杭师大校园信息化全面路线
杭州师范大学与IBM就智慧校园项目展开合作,迈出了千里的第一步。据介绍,杭师大在智慧校园领域的起步较晚,起步水平较低,因此,杭师大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希望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高校比较流行的软件,来提高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据了解,国际排名前十的高校全部应用了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了十余年,是一套完全学分制的成熟的校园管理软件,而这套软件在国内还未被接受。
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从学生入学考试、招生录取,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活动,到毕业成为校友,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是一整套的校园管理软件。IBM在信息咨询方面十分擅长,帮助杭师大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杭州师范大学是国内首家全校范围应用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的高校,这套软件目前正在实施当中反响良好。此外,杭师大也将在人事管理及财务管理领域有所提升。PeopleSoft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与国内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一定差别,它从人才的招聘、录用、培养等多种思想来建立系统,更加详细、系统和全面。在财务管理方面,杭师大将尝试引入校园ERP应用。ERP的传统应用是企业级的应用,而国内也曾有几所大学的二级学院开始在财务方面应用ERP,但如杭师大在全校范围内应用的尚属首例。PeopleSoft解决方案在这几个产品之间会进行数据的整合,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系统,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和规避了信息孤岛的出现。
重点打造信息安全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现了宽带互通、信息和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确保教育信息化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创云安全服务平台针对教育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的问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帮助教育机构完善应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应用业务的安全性、可用性。
管理方面,平台提供高效的统一监控管理工具。管理员可以统一监控和管理主机服务器和web应用系统,使管理员全面了解服务器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当安全事件发生时,系统通过管理界面、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向管理员发出告警信息,通过详细的告警日志,准确定位告警事件所在的主机和应用系统。通过自动化的监控巡检及预警大大降低了管理维护的日常工作量,有效节约了资源和人力成本。
【关键词】智慧校园 教育平台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朝着“智慧校园”的方向不断迈进。“智慧校园”及“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方针。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社会性软件等新技术,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事务以及各类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高效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模式。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智慧教学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为学生、老师、家长多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本系统分服务器端设计和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提供多角色登录:学生、老师、家长、企业等多种角色。学生登录本系统在线学习和测试,根据答题的数量及正确率得到相应的积分,根据积分进行等级划分,鼓励每个学生从学渣变成学霸。本系统还为学生提供错题集,学习中有新的成绩、新的突破时,除积分外还会得到来自家长的奖励。通过本平台随时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登录本系统进行问题的解答,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答题时的出错情况,绘制曲线图形,教师可以方便的查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改进教学。家长登录本系统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及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设置。企业登录本系统可以方便的查找到学霸的信息,及时发现人才。本系统也提供了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的,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感。
服务器端设计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使用。移动端更新试题不便利,所以把大量试题的更新、试题的修改的工作移植于PC机处理。服务器端实现试题管理、用户管理、错题管理。
2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服务器端的设计和实现
本系统使用PC机作为服务器端,Android作为客户端。客户端通过HTTP连接服务器,实现网络的通信功能。服务器端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设计连接数据库的类,通过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加载MySql数据库驱动,实现数据库的连接。
(2)在WebRoot中设计.jsp页面,完成数据库数据的维护。具体分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
(3)分别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设计相应的类,使用gson完成传递数据的封装。
(4)设计的相应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端HttpServlet子类。当接收到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并生成结果回发信息,客户端解析回发响应报文并恢复页面。
3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客户端完成分角色功能实现,分为学生操作、教师操作、家长操作、企业操作。具体客户端设计步骤如下:
3.1 设计连接服务器的类
创建URL,URL url=new URL("IP地址:端口号/服务器名/..");通过HttpURLConnection conn=(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连接服务器。利用Google提供的gson将一个list集合写成Gson形式的字符串Gson gson=new Gson();
3.2 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
未注册过的用户需要注册后才能登。登录界面显示登录信息输入框,在登录按钮的Click事件设置监听,连接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并把用户名和密码及身份信息传递给服务器端,等待服务器的反馈。
3.3 学生操作模块的设计
以学生身份登录后,界面下方显示学习模块、测试模块、错题集、在线交流和我的信息模块的选择提示。学习模块采用音频视频及文字的表现形式。
学习和测试提供了提供了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与服务器的连接,获取服务器资源使用了线程机制。new Thread(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Operaton operaton=new Operaton();String result=operaton.login("Login", name, pw);message.obj=result;}}).start();
在线学习和测试能够及时查看教师每天更新的试题信息,方便与教师同步。生成的错题便于记录,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便于做对比分析。
3.4 教师、家长、企业操作模块设计
客户端的教师、家长、企业模块都分别设有信息的浏览,数据的查询,奖励的设置功能。教师、家长、企业通过本平台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本平台进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设置奖励或任务。
4 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建设成败的关键。把学习类的软件平台和社交性的软件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分享、互助、讨论的平台。通过交流、关注让教育平台有效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其智能化。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电教,2012(3):21-29.
[2]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掳[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67.
[3]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艰涩[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27-02
2013年10月19日,我怀揣着在国家重点大学接受信息技术高端研修的激动心情,也带着对北国风光的向往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沉甸甸的收获外,更多的是感悟与触动。
从2006年至今,我先后在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重庆市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两所新建学校负责整体的数字校园规划和建设,自认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经过这次学习后,感觉自己过去如井底之蛙,更如管中窥豹。接受十余位专家、教授们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聆听了王立平教授《教育云与数字化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思考》讲座后,我有了更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一段科幻电影般的“未来教室”教学视频:教师在宽大的触摸屏黑板上挥洒自如,引导孩子们利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连接云计算的浩瀚学习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再利用3D打印技术生成实物模型的智慧课堂。虽然这是一段“Intel CPU强劲心”的视频广告,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未来的智慧课堂的蓝图。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学习已经领先于我们,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条件,更多的是教育创新观念,而我们还停留在电脑加投影都还不能全面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低级阶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今天的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比尔·盖茨说:“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所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如果学校仅仅提供知识,就会被替代。”这些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全球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地引发教育信息化变革。当今,我们要立足现实,前瞻信息化发展趋势,革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富有远见地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探寻“智慧校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认识误区,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无论你用的电脑配置多高,数量多多,种类多全,设施多完善,这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标志,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而仅仅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展示。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容易实现,也比较容易操作,但这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适度超前规划设计,确保系统平滑升级
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既实用又可发展;标准化、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相结合,保证生命力;可靠性与性能并重,可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安全性、易维护性和可管理性紧密结合,提高使用率。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特别是骨干信息网络,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保证整个系统能平滑升级,能在减少重复投入的情况下顺利提高到新一代标准。如果以五年为时间单位,回忆我亲身经历过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然而再预测五年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我却只能感叹无法预测。不知何时,又有什么像苹果智能手机一样划时代的信息技术产品诞生。如今,云计算时代来临,4G通信技术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起步,三网合一的高速宽带突破瓶颈障碍,智能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会很快普及,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领域,所以,在规划数字校园设计时,适当的超前会让现在超支的投入远远低于全面更新换代的再建投入。
集中教学资源建设,勇于尝鲜前沿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困难的是教学资源建设、最匮乏的是教学资源,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质量低、应用差,重复建设,投入浪费。云计算时代催生了教育云,以省(市)或市(区)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搭建教育云平台,集中建设的教育云让学校无须再购买大量昂贵的服务器硬件设备,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是网络接入和终端采购,只需要提供给师生最简单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等,便可以访问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系统,支持网络化教与学。快捷、方便、丰富的教学资源像用水电气一样,这种模式会促使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产生革命性的转变。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当今世界很多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不是Invented In China?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构成了学校的基本要素。其特点是场所固定、内容固定、授业者固定,学习者无差异,传道授业程式化、模式化。这种“僵化”、“固化”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对知识传授、理解和掌握的延续过程,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缺乏创新思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全面渗透与变革,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来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变革。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规划、组织和协调。东北师大朱玉民教授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信息化环境下,海量信息的涌现,信息收集、选择、加工、应用的现代化设备,正在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带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要培养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创造、表现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赋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以新的内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完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配套一支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不能用任何理由去逃避学习,要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两三岁的孩童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应用自如,学校使用教材已经落后于科技时代的进步,更遑论现在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都不再进行技术支持,而我们还只习惯于用XP。如果教师还停滞不前,只是简单地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则会更加落后于自己的学生,最终被时代无情淘汰。因为你会的知识利用信息化设备随处可寻,而且比你的讲解更充分、更精彩。学校要坚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培训骨干、校本培训、专家培训、应用考核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开发、管理、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现实问题 目前,各地方中小学校已经完成了校园骨干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严重,硬件频繁投资更新,但缺少配套的软件,使得硬件资源闲置浪费,虽然软件资源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资源共享度低,各单位独立进行软硬件建设,都有自己的服务器和软件资源平台,形成一个个信息资源孤岛,原创以及创新性优质资源匮乏。
2)各级应用系统整合难度大。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可供遵循的统一标准,各个应用系统建设时间有早有晚,导致技术标准、设备类型、产品品牌、协议等方面各不相同。从硬件配备到软件平台开发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兼容性的问题,不利于各级应用系统的整合。
3)网络教学创新模式构建难度大。学校资源孤岛的形成致使网络教学环境封闭,优质的教育信息不能互通,远程的优质课程资源不能共享,难以构建创新的教学环境。大部分软件平台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开发,使得资源优化整合难度大,人机互动条件不足,让创新学习环境难以构建。
4)办公自动化管理期待加快进程。推进办公自动化,改变以往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管理方式,创建方便高效节约型办公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需求分析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稳定高速的网络来支撑,而搭建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四方信息沟通的平台则是优化教育管理的迫切需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上级资源部门加强宏观统筹与调控,长远规划,建设一套完整、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然后通过信息门户,为全体师生提供一站式教学业务的整合服务,同时建立规范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智慧化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够适应学校未来需求变化及使用中进行持续改进,系统维护更加方便。
2 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
智慧校园的建设实施遵从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弹性部署,科学管理,分工合作,共建共享,持续发展,开拓创新的原则。当期业务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实现基础网络和信息化服务的平滑升级与扩展。实行“三通两平台,一点一基地”的”3211”建设计划。“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个平台”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点一基地”是确定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和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师资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设计思路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建设原则是标准、兼容、安全可靠、容易扩展和方便适用,同时做到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了满足跨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需要将以管理为核心的传统应用系统,转变为以前端服务为核心,同时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升级和更新校园局域网,统一管理学校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可靠的容灾备份体系,建立基于网络的、开放的、内容丰富的教学媒体资源中心,如图1所示。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全局统筹规划。一些学校和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建设中只考虑眼前利益,解决当时的、局部的需求,而忽略了长远考虑。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缺乏统一的长远的整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较严重,“业绩工程”“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倾向仍有存在,使硬件方面重复投资。当产生新的需求时,不能在原有系统上扩展开发,而是需要重新开发,导致软件系统重复建设。
2)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学校,不同业务部门组织定制的标准不同,缺乏有效的系统集成和完整的、统一的校园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数据交换困难,不能共享,不能发挥综合效应,在应用上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标准的问题导致基础网络在优化及升级方面存在很大的压力。
3)用户权限各自独立。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独立管理用户,各系统间用户权限不一致,致使不能单点登录。
4)网络带宽不够。据统计,中小学校出口带宽大多为100兆到校,每天的带宽占有率都接近90%。
5)技术力量薄弱。各学校网络节点、应用系统和服务器数量都有所增长,致使工作量迅速上升,但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增加,所以不能满足现有工作任务的需要。
6)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学校分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不明确,行政职能科室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即使制度也难以落实,流于空谈和形式。
顶层设计(图2)
1)信息资源规划。信息资源规划首先要研究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研究并整理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和主要业务,产生全域业务模型,划分职能域;其次对每个职能域逐一进行业务分析,产生本职能域的用户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最后分析用户行为与管理模式,产生全域用户与权限模型,如图3所示。
2)技术架构规划。技术架构规划要参照本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技术架构实施规划,包括数据库选型、软件架构、操作系统选型以及其他关键技术选型。总体框架包括信息门户层和统一数据层、基础数据层、业务支撑平台层以及业务平台层。
3)环境保障规划。环境保障规划要依据资源规划和技术方案,提出基础环境即网络、存储备份、服务器架构、机房设计、信息安全等保障规划。
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标准建设。学校数据总体的规划和组织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进行设计,从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出《教育信息化数据标准》,作为数据编码的依据和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规范依据,如图4所示。
2)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套统一标准的智慧校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分批、分块、分期建设,降低建设初期的一次性投入。有利于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出现的设计不规范、应用不充分、扩展难实现等问题。
3)共享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不仅是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各类应用系统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以《学校信息化数据标准》为依据,建立学校的数据中心平台,实现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确定业务系统与数据中心平台接口的标准规范,以保证业务应用系统在与数据中心平台交换数据时不产生分散数据,如图5所示。
4)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建立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与权限控制。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遵从指定的认证技术规范,将各应用系统中分散的用户信息和权限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为用户提供分级权限管理和统一的身份确认。帮助实现智慧校园用户身份的统一认证和单点登录,简化用户访问个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智慧校园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教育云服务建设。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系列应用系统,实现一站式的教学工作信息化(表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够远程异地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网络信息化系统(表2);建立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管理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系统平台,校园平台,办公平台和门户网站。系统平台负责初始化平台信息,是管理智慧校园的组织机构。校园平台包括新生入学、在校生管理、学生毕业、学生考核、教职工档案、教务管理、成绩管理、库存管理、图书管理、课题管理等,可对不同的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办公管理能有效简化办公流程,包括公文发送、会议管理、办公资产管理、办公用户管理、办公费用管理、车辆管理等。门户网站是为方便了解最新校园信息的智慧校园门户。
3 方案优势
数据共享,有效整合 通过数据整合中间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学校信息有效整合,快速地进行信息整合后,能够及时的通过信息门户,让用户感受到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
1)共享数据中心数据维护遵循了“一数一源”,“谁产生,谁维护”的原则。
2)各业务系统独立运行,互不影响,某一业务系统故障不会造成对其它系统的影响。
3)通过统一的中间件平台实现数据交换集成,不需要复杂的逐一编写接口,实现简单、容易管理和维护。
4)技术上削弱对各业务系统厂家的技术支持依赖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业务部门对新建业务系统厂家的选择权利。业务主管部门有权利选择其相应业务领域最擅长的厂家或自行设计开发,避免因“技术”而产生排他性或垄断。
标准接口,任意接入 通过标准的开发平台和工具,让所有教育教学人员参与到智慧校园建设中来。不断丰富和扩展智慧校园平台的应用,贴近用户需求,满足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提供开放接口,支持网页服务等通用标准接口,提高平台的可扩展性;通过后台配置,将应用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使得第三方业务系统的接入不完全依赖于网络环境,为已经没有开发商技术支持的应用系统接入提供解决方案。
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教育云”不但能为学校建立覆盖面广泛、层次较深的、资源类型较多的开放教育资源体系,有效化解教育资源信息孤岛难点,还实现了资源整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利用率,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共享。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进入名师课堂,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均衡发展。
及时交流,家校共育 通过智慧校园,家长、老师可以交流教育方法、教学经验,及时发现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家校共育。
4 预期效果
智慧校园能为各级教育部门管理者随时提供统计信息和管理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下载服务,如图6所示。
管理层效果 基于“教育云”服务的智慧校园打破了目前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孤岛,为管理者提供了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一体化、流程化和智能化服务,可以直接获取教师、学生、班级、年级以及全校的个人或综合管理监测信息。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现阶段,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得高校在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将高科技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拓宽自己的眼界,缩小与世界的距离。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互联技术成为了关键。随着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就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逐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技术,并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从而推动相关教学目标以及任务的实现。事实上,由于现实环境的现实,使得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相关部门对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认可程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作出了较多的改变。笔者通过对于诸多案例的分析得知:在高校思政课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教师的态度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对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忽视,使得教师不会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投放太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继而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有关部门的不重视,继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以及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从而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最终滞缓了思政课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2.网络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造成浪费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过程中,由与在建设与分类方面存在相关标准的缺失,继而导致在相关平台创建的过程中存在对于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以及浪费的现象。
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各高校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都借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进行资源的分类以及定义,从而使得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最先限度的利用和交流,最终加剧了高校对于硬件设施的重复投资、软件平台的重复开发以及网络课程的重复建设。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下,并对国家的教育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忽略网络教学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虽然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极力的推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希望寄托于此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但实际上网络教学并没有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目前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机制体系,而这一体系的缺乏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而学生在借助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难以得到系统的考核以及训练,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推进路径
现如今,我国高校在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实用性以及互动型差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不断推进,使得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就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于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关于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笔者通过相关案例以及有关研究的分析,总结了下述几点,具体内容如下。
1.发挥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平台构建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于高校在职思政教师的鼓励,让其逐渐注重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并推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出谋划策。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育平台授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差异,因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逐步增强其自身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其自身对于网络教学的组织以及管理的能力,诸如依据网络课程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方法与策略。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关人员采取下述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高校教师的培训,从而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在多元化、持续性的培训过程中了解到网络教育平台的相关信息,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相关教学的有序开展。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加强对于高校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并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此,笔者认为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合作、考察等方式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以此为基础学习有关的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发展以及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理解与熟悉。
其次就是需要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激励机制,并依据实际的状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从而减轻各高校教师的负担。事实上,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发展。
2.创建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功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在实际的推行过程中逐渐引入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也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逐步开展了21世纪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但由于实际环境的限制使得这一工程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但覆盖面小、资源共享性差的问题。而这一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各大高校在发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流通和利用,从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基于此,就使得相关部门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高校教育资源的流通,并在此过程实现了对于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思政教育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部门高校在构建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诸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新青年”、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对此,就需要各大高校加强与这些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以及经验的交流,从而实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质量。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为了更高的推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用,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资源的维护以及更新,从而提升我国思政教育资源的质量,并最终推动相关教育方式的发展和推行。
3.构建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
通过对于我国已建有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之所以效率低下,主要是因为在构建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都过分的重视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继而忽视了对于资源运行机制的完善。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需要香瓜你部门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
事实上,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推动教学任务的完善,并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角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教学不能同传统教学方式一样,与学生构造起社会化的交互。基于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加强对于互动性较强的运行机制的建立,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高校思政教育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逐渐深入到实际的社会生产生活中,使得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于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和使用。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并有利于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交互式的远程教育。
事实上,由于网络教学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能够取得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教学成果,因而其的推广有利于实现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事实上,为了更好的推动思政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相关部门逐渐开展了网络教学的方法。笔者认为随着相关部门在实际的构建过程中能够注重对于相关技术以及方法的运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毕竟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曾裕华.主体性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9):137-139.
[2]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83-85.
[3]刘芳.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瓶颈与破解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4,(06):113-115.
[4]张洪华.关于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思考[J].品牌,2014,(12):209+211.
[5]叶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的重要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228-229.
[6]亓季松.构建“易班”为Web2.0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主阵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04):10-11.
关键词:智慧校园;MOOCs;大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49-03
1 引文
大学是研究学问、探索创新,引领民族理想、尊严、智慧和思想,塑造国民素质、民族人格的场所。因此,大学本应该是年轻人朝气蓬勃、书生意气、百舸争流的地方。可是,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尽显 “低头族”,依靠点名、扣分等方式绑架学生上课的大学课堂,让年轻人缺失了本该有的活力。在智慧校园时代,国内学生因为没有毕业压力,上课、考试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的人生抱负。许多青年人已经成为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奴隶。
目前智慧校园的“智慧”体现在各大高校追逐开启的“微课”, “SPOC、MOOCs”等网络资源,“智慧校园”对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的同时,也给普通院校带来了危机和挑战[1]。大学是学生从高中走向社会的桥梁,就像接力比赛,大学的接力棒,是人生赛跑中重要的一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青年输在这一段赛道上。因此,以智慧校园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普遍生存之道。
因此,通过改革课程教学的设计,加快课堂教学的设计步伐,吸引学生上课兴趣,引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资源平台实现自学和互学,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2 以MOOCs为契机进行大学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的设计如图1所示,通过提供课程概况、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和提供课后交流,实现对整个课程的导学、助学、自学和互学。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摆脱长期处于灌输、填鸭的方式教学,增加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让被动的学习化为主动学习,因此,通过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的 “学”包围教师的“教”,教学内容不但为学生所吸收,还能衍生、滋长和运用[2]。
1)依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课程设置。
新时期二本或者三本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计划,增强课程的应用性价值,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开发“前沿课程”,比如“计算机”领域,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应用,许多应用都开发面向手机的app,因此,课程教学体系要跟上技术的发展,把“手机app”的开发技术作为主干课后的延伸,引入课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需求,从而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愿景,同时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把“以传递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以对话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3]。
2)以MOOCs为背景,设计课程教学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2012年清华、北大优秀学府相继加入到MOOCs的行列,我国高校教育也已经明显感知到MOOCs将要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因此,以MOOCs为契机,适时的展开课程教学设计,以“导学”-“助学”-“自学”-“互学”-“督学”为导向[4],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实时的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课后交流,以期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自主自觉地深入并扩展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意识。
3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
1)追求课堂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
讲究教学艺术,问每一堂课要效益,我们要突出 “效果”高于“效率”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用PPT教学,可是原本只是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被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当做偷懒的工具,他们上课全程都在读PPT,这种方式极大地损害了我们课堂的效率。
任何课程教学,只要教师善于设计自己的语言,灵活运用多媒体设施,采用启发式,通过有挑战性的提问或者分组活动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体验到学习中的乐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教学艺术。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共创师生共鸣。
课堂不再生动,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上师生互动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现象。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投入到对学习、对知识的热情中,而不是沦为只会使用手机的傻瓜。
因此。课堂上,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要善于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去感染学生,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提出匠心独具的练习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讨,共同探索真理和自由思想,如图2所示,认真构思课堂教学的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共创师生共鸣[5]。
4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督教评学的平台
建立此平台的目的,就是打破大学的城墙,让墙外的人也看到我们的课堂,录制教师的授课视频,一方面供学生课后巩固,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监督上课效果,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形成开放式的课堂,具体用例图如下图3。
在此模式下,教师将更加注重课前准备,加强课内教学的设计,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曝露在家长面前,不端行为也将有所收敛,提高上课的参与度。
5 发挥终端的优势,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学
我们要善于利用手机的便捷性,加强课内课外正能量教育。通过QQ、微信占领主流思想,加强课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时无刻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对于上课难点,学生可以自主的用手机拍摄短片,课后再次学。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1)发挥终端优势,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现在的学生逃课、上课开小差日益严峻,这与我们考试方式也息息相关。纯粹的期末考试制度不能把控整个学习过程。相反,容易让学生滋生平时不努力,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心理,而此时手机等终端设备正好为大规模作弊提供了便捷,导致考风的严重下滑。因此,利用移动终端发挥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学习过程,并将大数据记录做分析,最终形成过程性的评价,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结论的常态[6]。
2)发挥终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转变课堂学习的观念
通信便利增强了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需要人格教育,不能让自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短视的及时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主流”[7]。因此,广泛的开展德育教育,增强年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甚至自己的责任感,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对于年轻人手机不离手的现状,进行覆盖性的德育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6 结语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提出基于MOOCs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一种家长介入教学管理的教学手段,建立家长督教促学平台,要求教学讲究教学艺术的思想,提出手机app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研究。通过在《软件工程》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研究不但可以消除信息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各方面诱惑,利用移动终端给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加大力度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学效果提高,在校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吕伟,张祥云,叶逢福,赖勇强.“智慧校园”浪潮下的高教变革展望[J]. 高教探索,2014(4):27-30.
[2] 梅红,宋晓平.论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与实现[J].高教探索,2014(2):62-67.
[3] 郭法奇.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14(3):72-78.
[4] 张连云.师范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73-75.
[5] 韩淑萍.我国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研究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J].2008(12):35-39.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财务会计
线下教学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古代教育兴起之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不能满足需要,弊端凸显。加上2020年初的疫情突袭,全国停工停学,线下教学成了奢望。在此背景下线上教学加速推出,克服了特殊时期聚集的困难,当迫于无奈变为养成习惯,愈多师生和教育培训机构发觉线上教学的优点。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线下教学得以恢复,但老师和学生们发现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必要作出改变,可以尝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各采所长。
线下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内容和形式不够生动。上课时一本书、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台投影仪,这基本是标配,课程内容由书本上和PPT显示,大部分是理论文字型资料,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特别在现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学生专注度有限,内容和形式的不生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降低了学习效果。(二)点名花费时间长、没新意。线下上课前老师往往会点名以考察出勤率,其时拿着点名册一个个报学生名字再记录,小班几十人花几分钟,大班上百人可能就要十几分钟,这都是跟课程内容无关的活动,却占用不少的时间,不合理。另外点名的时候时间长学生在下面有点没耐心,开始交头接耳,影响课堂纪律。(三)学习资料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只有教材,虽然有老师推荐课外读物和参考资料,但真正去寻找来阅读的恐怕寥寥无几。教材内容又都是白纸黑字,理论内容偏多,当学生对某知识点不理解的时候,自己参看教材还是不明白,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四)缺乏对课外学习情况的有效监督大学师生接触交流的时间就是在课堂里,下课后找不到人,老师对于学生是否课前预习,是否课后自主完成作业等情况都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寻求到老师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一个平台,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学习过程不连续。
线上教学方式的优点
(一)不受时空限制。线上教学打破了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课的局限,实现随时学、随地学的梦想。只要有网络、电脑或手机、平台软件,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特别在疫情期间,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显现它的优势,虽然师生各自隔离在家,天南海北各一方,不能齐聚一室学习,但是线上教学适应这种需求,“停课不停学”得以实行,学生的教育没有耽误。而且上课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回放功能再自学,提高学习效果。(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实践发现线上提问时学生能积极回应,比线下活跃,主要原因是由于非面对面情况下,学生减少对老师的害怕和羞于开口的压力,输出文字比口头回答更容易,也不怕答错受老师和同学的围观。在教学平台上学习气氛会被其他同学带动,看到别的同学在回答,自己也会跟随,甚至抢答上会有自豪感。(三)学习资料和来源多样性。线上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所需要的知识,知识的呈现形式也多样化,可以是短视频直观接收,可以是网络小文通俗易懂,可以是专家文章深度分析。多样的学习资料通过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有助于帮助理解专业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四)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监督。课前预习通知,上传学习资料,让学生先自己自学。课中通过问题检测自学效果,督促没有完成自学的同学,由老师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跟着问题追求答案,推进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课后及时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批改,了解知识点盲区,反馈给学生。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
以上分别说明了线下教学的不足以及线上教学的优势,那是不是说完全以线上教学取代线下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二种方式单独来看各自存在优缺点,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把这二种方式相结合,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具体阐述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一)课前上传资料,预习通知。上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向班级学生预习通知(图1),要求达到什么样的预习效果,需要了解的内容,把下节课学习内容和相关参考资料一并提前公布,这样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财务会计里无形资产这一章基本知识点学习完后,下节课前要对整体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我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让学生自己先整理再对照PPT完善,提前预习通知和要求。(二)课中实时互动。以往的线下教学以老师讲为主,知识满堂灌,但学生不领情,在下面玩手机、睡觉,这是因为缺少与学生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欢玩手机的特点,让手机充当学习的工具,堵不如疏,与其禁止玩手机,不如把手机的优点利用起来辅助学习。课上提问题让学生抢答(图2),按手速快慢排序,答对加分,刺激学生竞争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可以讨论,大家在手机上作答各抒己见,发散思维,然后提炼出高频词,老师进行个性点评。(三)课后习题巩固反馈效果。下课后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本节知识点的结束,老师要及时小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提交,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评语,对掌握很好的学生鼓励,对不熟练的同学单独指导。比如在费用这一章,课上知识点讲授完后,课后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种类的费用题目,让学生判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区别,并结合实例能作出账务处理。通过学生发过来的答案,发现有的对财务费用掌握不足,容易遗漏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也应记入财务费用这个知识点,共性的问题说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不到位,需要在下节课时集中解释,消灭这一盲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实践证明,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线上教学或者线下教学单一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而只有把二者相结合,各取所长,才是未来教学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薛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104-107.
[2]姜小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25-126.
[3]明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特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杨寿康.高职《财务会计》教材建设与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30.
1 语文学科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规范和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与生活方式等。语文学科除了要让学生熟悉母语的听说读写,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道德教化中,塑造人格、升华思想。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崇高的精神相一致。如此,搞好语文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2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建设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涵盖文学书法、政治科技、艺术体育、人际交流等。当我们徜徉在多彩而有活力的校园,会发现优质的语文教学是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先决条件。语文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才华的平台,营造出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又能促进语文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学积极利用的资源,我们应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走向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资源,结合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达到德智教育两相裨益的效果。
3 如何让语文教学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3.1 文化主流 美化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楼内开辟学生作品栏、特长展示窗等,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如张挂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向上的标语等,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各班可创设班牌、格言及墙报,宣扬班级特色,增强凝聚力。黑板上留出专栏,由学生轮流写出对班级建设有针对性的句子,激励学生进步。体育场,塑造和展示以运动为主题的雕像、形象语等。食堂、水房、厕所等的提示语,树木花草的介绍都可以通过文字和学生心灵交流。每块绿地能说话,每面墙壁都育人。注重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使学生在校园内时时处处都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和美的的享受。
3.2 经典诵读 国旗演讲:经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诵读经典对于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组织学生有选择性的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国旗下的讲话可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内容结合时事、学校大事或节庆活动等。他们自己查阅、写作,再经老师修改、筛选定稿。此类文章不受文体、题材限制,再加上场合的隆重,使学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与成就感。这也是语文的另一种学习和运用。
3.3 专题培训 文学讲座:为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新闻采访、写作以及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定期开展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培训活动。选拔相关特长生进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并适时开展一些校内外的采访,文艺演出,会议主持等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锻炼。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提高了了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学即人学,欣赏好作品的同时,更学会了做人。适时安排文学创作、欣赏等专题讲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培养高雅的情趣和健康做人有着积极的作用。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参与并能积极创作。既使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又增强了自信、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养。
3.4 技能比赛 社会实践:为激发学生兴趣,语文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赛。如师生普通话演讲,可同台分组也可师生合作,既相互学习又融洽师生关系;课本剧展演,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形式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剧”中人物的情绪,进而学会融入社会,独立生存;电脑应用文写作,诗歌朗诵,硬笔书法,礼仪形象展示活动等等。教师辅导有热情,学生参与有激情。同时也为学校选拔了和锻炼了参加省市技能竞赛的选手。在牡丹盛花开时节,带学生徒步到召公岛欣赏牡丹,融入大自然。既磨练意志又领略了身边美景。协助团委组织礼仪队学生参加县运动会的开幕式导引,志愿者服务 ,颁奖礼仪等。雅安地震后,学生自发举办“雅安,我们永远在一起”大型烛光祈福活动并进行爱心募捐。艺术生送戏下乡,美术生户外写生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反响强烈均受好评。同时也使学生增加了人生阅历,锻炼了能力。并要求将收获形成文字,以利改进。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兴趣,于作人都受益匪浅。
关键词:班会;问题;对策
1 班会课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 班会课“边缘人”的出现
本应试学生话语权彰显的班会课,近年来却在大学高职院校的班会课中出现了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和异化。班会课并非独立的体系,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声音,学生班会课中应受到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成长,将班会课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笔者的班会课上却出现了一群“边缘人”,同学们普遍认为班会课流于形式,学生们对班会课的认识不足,有应付差事、被学院规章制度拖着走、被动接受的心理。学生们没有意识到班会课正在为谁而开,班会课真正的主人是谁?这种心理由来已久,原因复杂。首先,笔者的学生素质不高,大多是艺术生,他们大多高中时就是后进生,通过临时“抱佛脚”高三开始学艺术“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艺术高考考到我院高职来拿大专文凭的,所以后进生一贯不参加班级活动、无集体荣誉感也就习惯性地带入了大学阶段。
1.2 班会课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第二,在开学之初、军训之后,教学进入了正常的秩序,前几次班会的召开都是由辅导员,也就是笔者本人设计并主持召开的。辅导员选择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站在辅导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很少有90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果遇到学院设定主题,那么学生群体话语权的缺失更是必然的。辅导员多是从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遇到传统节假日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及传播、学生的专业探讨、大二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临时通知和校园常规安全、卫生、纪律宣传教育等方面来设计班会主题和内容的。这样的设计有时候难免流于形式和呆板,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和兴趣。通过几次的辅导员主持班会,笔者辅导员采取了按全班学生学号轮流主持的方式来设定主持人。这样,既可以锻炼所有同学的当众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普通话,为他们今后的求职面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3 班会课的主持人自身问题
但是,这样做至今,也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是主持人选题不明、主持人本身无感兴趣的话题,主持人本人由于思想素质不高,对一些人生问题都充满着各种迷茫,他本身都有很多关于生存与发展得问题有待解决,更不要说提出自己清晰的正确观点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主持人不能选题,辅导员在与主持人交流沟通过后,主持的实际效果是主持人还是言之无物,主持人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讲述不生动、无激情、PPT下载照搬照抄来源于网络,多是生搬硬套,就连主持人自己也还没参透其中的真谛,全无改动,无本班特色,亦无主持人的个人风格。
在这样的班会气氛中,台下的同学们无反应、无互动,成为了班会课上的“边缘人”、无动于衷成为冷漠看客。各种玩手机、讲小话、心不在焉,台上台下无互动、全程无交流,气氛呆板僵硬。全体同学认为班会就是应付学院检查(我院学生处会来检查班会情况,学生会也会派外班同学来听会),班会就这样流于了形式。
1.4 不良班风对班会课的不良影响
在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上,辅导员和班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最近,笔者发现班干通过绝对的民主选出来的诸多问题,由于军训结束后,学院要求迅速选出班干,在辅导员和同学们都还是刚认识半个月的时候通过民主投票选出来的班干没有经得起长期的考验,经过具体工作和实践的应证下,许多班干思想消极、工作能力弱、遇到问题有敷衍甚至敷衍了事的处世态度。更甚者,有些班干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还被其他后进生所影响而退步了。
1.5 客观原因对班会课的影响
关于国家法定假日小长假放假前后的连续请假也是让辅导员头疼的一个弊端。由于我校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地处黔江区,黔江区是远离重庆主城长达4个小时的火车车程,而很多同学都是家在云、贵、川、渝的山村,同学们必须从黔江区坐火车到达重庆主城,然后再从重庆北站出发回到山村的家,全国放假三天,前后两天都在路上赶路,实际在家呆的时间只有一整天,所以同学们纷纷来请假,找各种真真假假的借口来延续假期。但是,学院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同学们都这么请假的话,学院的正常行课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没有学生上课。所以,学院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严防死守,严格请假制度,不许假期前后连续请假,除非是直系亲属死亡。这带来的直接问题一是学生的反感,认为学院和辅导员没有人情味;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准时返校后情绪很大,更没有心情听班会课,有的时候故意赶晚点的慢车返校,错过了班会的时间,返校的班会上辅导员还要做好学生返校人数的统计和“收心”工作,这种学生们不配合的局面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非常难做。在这种学生和学院的双重加压的态势下,辅导员只能是勉强维持稳定的班会氛围和局面。
1.6 不良学风对班会课的不良影响
这也是班风不正,班风不正直接导致了学风树立不起来。社会上曾经风传过这么一句评价高职高专院校的话:“这社会上多一所高职院校就会少一所监狱。”难道作为该类学院的教师真的要把我们的学生当犯人一样看守吗?当然不能!学生是由思想有性格的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学生们在观察着学院和教师,学院的决定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心是可以换真心的,辅导员要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们早晚会明白。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学生们只是迷茫、只是愤青、只是还不太懂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不同的声音和抱怨甚至给辅导员捣乱都是正常的,辅导员应该给年轻人成长和上升的空间,用发展得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2 解决各种班会课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的角度,辅导员要严格请假制度,非必要特殊情况不批假,非必要和极特殊情况不准假期前后连续请假。辅导员要做好严格请假制度的思想工作,总个别总爱请假的同学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清楚为何学院要这么规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学院的规定和辅导员的良苦用心。
2.从辅导员角度,辅导员要在放假前半个月提早宣传学院的请假制度,并发动班干帮助其一起宣传下去,一起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给同学们打好“预防针”,防患于未然。
3.从班干角度,班干要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帮助辅导员做好制造文明请假气氛,严肃请假制度。
4.从技术层面角度,辅导员应该掌握我国铁路时刻表,尤其是要把黔江区到重庆北站总是晚点的车次熟记于心,强烈建议同学买中午的票返校,尽量避免客观火车晚点的情况发生。
5.从主持人选定角度,还是要本着锻炼全体学生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出发,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和发言的机会。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尽量由主持人自己选定感兴趣的班会主题,辅导员与其共同策划班会,讲授主持的技巧和经验。会后总结并鼓励主持人,找到主持的亮点,形成该生独有的风格。
6.从听众角度来说,和听众的互动很重要。班会的设计要有台上台下的互动环节,必要时可以设计几个游戏环节,寓教于乐,开展辩论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的方式,分组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等。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得参与度。辅导员可以当一个看客,把班会留给学生,只要有序进行,辅导员就不要多加干预。
7.从班风建设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军训和军训后的班干选举还是应该避免绝对的民主,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互相都不了解,很容易给印象分,但是对于未来班干的工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都是未知的,这里有很大的风险,容易在一个学期形成不良的班风,再想纠正就难上加难了,一旦形成不良班风,再去纠正不容易,而下学期又没到班干改选的时机。应该利用班会课这一第二课堂的德育阵地来加强对班干的管理,在班会课后例行班干会议,加强交流沟通,解决一周以来的问题,班干可以起到很好地连接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颜雪艺.从缺失到回归:高中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的调查研究[Z]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库.2011:3.
[2]梁刚慧.用活动体验点亮学生智慧[J]人民教育.2010:2.
关键词:和谐社会 美术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8-01
当代美术院校的学生面临着文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专业选择的单一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严重。人文素质缺失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而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所拥有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因此,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社会意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拥有专业技能与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对美术类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1.1 从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来看。文化建设正积极发挥着美术院校的引领作用,美术院校也正逐渐地显露专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学校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逐渐地从传统的培养模式融入了创造性的艺术培养,但是学生的知识宽度、人文内涵、文化素养方面较差,人际交往、思想认识、知识结构较弱等等,折射出学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显示出它的单薄和匮乏。因此,美术院校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人文素质的浸润,否则培养模式的道路会走的比较艰难。
1.2 从美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基础来看。美术院校的学生为了把自己打造成"技术型"人才,专业学习态度明显优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对日常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不重视。而文化课程中出现旷课、逃课,甚至课程重修、补考现象也较多,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文字功底、人际交往比较弱,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都缺乏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美术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艺术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全力去开启自身素质的内涵建设,这样才能把艺术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力量进行传承。
2.建设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如何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习惯与风气形成常态化、固有化、效率化,关键在于落实,而能否真正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设好各类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载体,因此,必须通过载体的建设逐步地向学生进行思想的渗透与内涵的养成。
2.1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美术院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教学资源,需要运用较多的语言、思维、历史结合与理解,而这些都需要不断去开掘、去融入、去渗透。而学生需要通过载体去掌握人文素质资源与创作语言的养成,去接收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去实践学校各类文体活动与学术活动。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吸收,内化为培养学生的方式与手段。
2.2 有利于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古代,哲学家或文人学者渴望传授智慧,着意养成的是心性。在现代和谐社会下,学校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此,作为美术院校在积极推进艺术创作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创新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上提升学生的人文能力,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建设,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恰如其分。
2.3 有利于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育人效果 。人文素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训育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发现和探寻真善美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艺术创作的激情中,并在艺术的追求中最终积淀成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真诚拥有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但有利于培育出色的艺术人才,而且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3.探索美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载体的创新性
和谐社会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更高要求。一所美术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重视,因此,要发展就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载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载体。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最规范的载体,应把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很好的相结合把知识在课堂内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学、历史、哲学、美术、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人文文化知识,结合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扩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创作思维、人文精神、历史形成时代性的关联,而这些都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言传声教"自身的素质影响、感染学生,而且要把优秀的创作作品结合所蕴藏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
3.2 拓展艺术实践活动载体。美术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造型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创新艺术实践活动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专业实践、自我展现、服务社会的平台,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在教学实习基地、艺术创作比赛、基层文化服务、艺术展览等各项活动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使其增长见识、拓宽思维,加深对活动主题、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整合艺术文化载体创新。充分利用美术院校艺术大师以及文化产品所诠释艺术存在的内涵,通过校史馆、学术活动、艺术展览、出版书籍、产品项目等文化载体作为最直接的人文素质教育向学生传输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观等,把艺德、艺风和学术气氛不断发扬,使学生的人文思想和人文行为如艺术大师一样始终保持着学术激情和高度,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2011年,教育部为了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创新,引领高职院校的教育向科学化发展,颁布了《意见》。《意见》明确的指出,到了2020年,高职院校的发挥要协调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要体现出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职业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走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倡导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路线。创新教育体制,深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社会转型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过渡的过程,同时,也处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过渡的过程,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建设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训机构之一,因此,高度的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加强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教育和经济、行业的紧密联系。国家把职业院校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规划,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化、专业化。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教学首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的培养就要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自己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开办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建设出一条生产、建设、服务以及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机制改革,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高职教育加强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就要加强和企业之间多个领域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加强和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就是承接企业的各种项目,为企业的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学校创建起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训基地,注重对各种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对学生科学技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之余,举办各种创意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出自己的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加强对学生企业文化的培养。为了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更好和更快的融入企业,企业可以把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带进学校,派企业的专业讲师或者是相关领导到学院去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企业的创建背景、企业主要的内部结构、企业的文化等知识,把企业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学生指明学生在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为今后在企业中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奋斗。
(二)政府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放在首位,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起社会各个行业的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中来,为校企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制定出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接受高职院校的实习生参与企业的实训和老师的实训,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让企业和高职院校敢于大胆的尝试,扩大校企合作的建设规模。同时,还要明确政府、企业以及高职院校教育职责的相关扶持政策,确保校企合作的专业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确保高职院校的教育建设资金,把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
高等院校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高等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其进行的必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职业人,更是一个有素质、有教养、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高度对接、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受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是一切技术、技能的“载体”,学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传播与“育人”相结合,才能提供出高质量的“技能载体”。所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特别之处在于突出的职业启蒙导向,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性”元素是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归因分析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缺乏科学性。目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则以“两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其它如《大学语文》《社会心理学》《中外文化简史》《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各学校有选择性地开设,但现实情况是多数学校都因种种原因不开课。即便一些学校在人文教育相关课程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结果也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中国科学院教授孟建伟深刻指出:“现行教育在教育内容论层面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专业掩盖了文化,知识遮蔽了人性,整个教育内容重实证性,缺乏人文性。不仅科学教育内容缺乏人文性,而且人文教育内容也缺乏人文性,缺乏鲜活的人文精神。”一些“概论”类课程的设置凸显了教育主体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在有限的课时内涉及尽可能全面的内容,结果却使一门课程缺失了应有的紧密逻辑性,使“系统深刻”的阐述变成“点到为止”的空洞说教,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其本身的政治性大于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作用比较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忽视职业文化素养。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敬业、严谨、合作、进取等职业素养是劳动者极其宝贵的品质,是一个劳动者的“软实力”,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要素往往决定着劳动者未来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促使一个人秉承严谨的治学和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品质只有在亲身融入一线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工作环境、在岗人员和顾客才能有切身的收获。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注重学生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忽视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动手能力,但主要以学校简单模拟实验为主,真正接触实际生产实践、融入合作团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比较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一个劳动者在技术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统一性,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亲身体会,无法收获和体会敬业、严谨、合作等无形的职业文化素养的熏陶,从而也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未得到真正的启蒙”。对比来看,制造业领先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极大助力了工业的兴盛,德国的制造业素来以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性能优异著称世界,而这是他们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员工素质培养的结果。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教育最大的好处在于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岗位上工作是穿行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对照理论获得直观体验,又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对实践的认知,理论认知和实践相互促进、交替上升。学校和企业在教育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培养,特别是对团队精神和对用户负责等素质内涵潜移默化的渗透,学生全面学习和感受企业的技术和文化,毕业后能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也成功完成从学生到科学素养与职业文化素养兼备的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能支持高质量的人文教育。1995年我国正式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正规高等教育序列,并提出“三改一补”的方针,大量地方中专学校、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学校通过调整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合并办学等方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这些学校的师资在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普遍层次偏低,在专业结构方面高职教师也是以技能型为主,科班出身的人文学科教师比较少,并且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对于人文教育师资的引进积极性不大,所以在人文教育的开展上师资力量不足。另外,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展方面,高职院校大多以全职教师为主,多数专业课教师实际生产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认识缺乏,在施教过程中只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引导和培育。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回归路径探寻
合唱指挥是音乐教育专业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构成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合唱指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合唱歌咏活动的举办,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不足逐渐暴露。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笔者调查研究众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以及中小学合唱指挥教学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与中小学合唱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以至于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够顺利地从事中小学的合唱指挥教学以及社会性质的合唱歌咏活动,这些脱节具体表现在:(一)合唱与指挥教材建设不能够适应中小学指挥与排练的现状,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胜任或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校合唱团(队)及社会合唱活动的排练与指挥工作。(二)高校的合唱指挥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和全面,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工作的内容是异常复杂的,这就要求合唱指挥老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的、全面的知识储备,如作曲理论方面、声乐发声理论、合唱音响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三)部分高校还存在生源质量差、课时量严重不足、教学模式落后的情况。(四)没有引导学生从心理和学习态度上去认真对待合唱指挥这门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以为合唱中的排练工作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五)没有对合唱指挥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以上这些存在于各高校的合唱指挥课程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解决,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展开自己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改革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的教育成果也是来自于我们学科教材所播下的种子,因此合唱指挥教学的改革首先就是要对教材进行改良。当前,合唱教学的教程汗牛充栋、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它们有着普遍性却没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鉴于此,目前的教材已是不适用了,我们应该摒弃掉这些过时的、不能够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教材;同时加大对合唱指挥的探索和研究,尽快开发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能够适用于我国的中小学合唱音乐的教学以及社会性质的合唱歌咏活动的教材。
高校的合唱指挥老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解惑也,如果老师自身的水平都是停留在半碗水的水平上,那么如何进行日常的教学,更不用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教师可以选择到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职进修;(二)学校可以引进专业人才来促进其他老师提高教学能力;(三)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的合唱指挥专家来学校进行示范教学,让学校的合唱指挥老师来观摩并提出问题。以上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关键问题还在于老师自身要有提高的愿望、要有学习热情,更要有对教学质量负责任的态度。
学校生源质量差、参差不齐,而合唱指挥这门课程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要顺利展开教学就显得比较困难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如加强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文学知识等知识的传授,以及对音乐作品音乐元素的知识的教授,如作品曲式结构、和声、复调、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速度以及旋律特点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合唱指挥课程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可以将音乐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词汇教学 融入语境 文化因素 归纳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67-02
1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让一度倍受冷落的词汇研究一下子热了起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形式可以是单词、句子、语段,但最终是由单词组成,而基本范畴的研究对英语词汇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词汇问题看作语言的核心问题。英国语言学家 D.A.Wilkins 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对英语词汇教学的规定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级别,分别为掌握4 500个单词和700个词组、5 500个单词和1 200个词组、6500个单词和1700个词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途径认知词汇达10 000-12 000个;且能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其中的5 000-6 000个及其最常用的搭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英语教学中,对词汇量的要求非常明确,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英语词汇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2 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词汇作为语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是表达语言最必要的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若没有词汇,就很难与他人交流,也不可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等输出技能和接收技能。
然而,在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发现学生对新词汇学过就忘,或是拼写错误,或是词汇与词意对应不上,或是只知语意不知用法。学生也认为词汇的习得是一大难题,阻碍了他们英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引起的。
2.1 学生没有英语基础,给词汇教学增加了难度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不好,大部分学生接受过高考的洗礼之后,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不如别人,自身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情绪,对学习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特别是英语学习方面,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最晚也从初一开始起步,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已经失去新鲜感和自信心。此外,初中的英语考试以教材为主,学生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还可以应付,但是进入高中、大学之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多,学生就越发感到英语学习的困难。读单词难,记单词更难,久而久之,词汇教学就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难题。
2.2 英语教学过程存在两个极端
2.2.1 摈弃课文,单独讲解词汇
长期以来,教学双方形成一种共识:语言如一座高大的建筑物,语法是骨架,词汇是砖瓦。因此,教师会花大量心血单独讲授词汇,学生也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背诵单词上,但往往事倍功半。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的10位英语教师,大部分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生词。这种教学,割裂了词汇与课文的紧密关系,忽视了词汇存在的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者的认知语境,长此以往,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将只是孤立的词汇,以致造成学生的词汇学习缺乏语境意识而思。每当学生拿起阅读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文中陌生的词汇虽少,却浑然不知文章所云。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可取,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2.2.2 过分注重篇章结构,极度淡化词汇
不少教师在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学习掌握词汇的能力,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讲课以篇章结构分析为主。词汇学习常常被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通常安排学生在课后背诵词汇,这导致词汇学习缺乏连贯性,学习者缺乏词汇知识。他们既不能有效的记忆单词,更无法了解词汇的词源,词与词以及词汇义项之间的关系,因此导致了即使是常用词的基本含义,学生也不能完全准确的掌握,若词语使用环境或搭配有所改变,学生便不能准确的理解词汇含义。同时,忽视词汇对篇章结构理解的铺垫作用,也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如将词汇学习交于学生,势必要有强有力而富有成效的检查手段。否则,无论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是笔头应试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因此,针对目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掌握科学的词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全面提高各项语言能力。
3 词汇教学的主要方法
3.1 融合于真实有效的语境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某种程度或某种范围内的交际。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才有生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并在使用中掌握语言。在语境中教词汇,就是结合词的运用教单词。这样,学生能够看到词汇的实际运用情况,因此就容易记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词的具体用法,得体地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用认知语境理念于词汇教学可以克服词汇教学中孤立主义的弊端,建立词汇的认知关联,拓宽词汇教学的新领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浓厚兴趣。
研究表明,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是将词汇融入语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小组活动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内化的支持环境,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多种方法:采用直观教具,如图画、照片、实物、幻灯片来进行教学;挑选某一精彩片段请学生合作即时表演;组织一场微型辩论赛;请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设置一个具体场景请学生口头表达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系列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不得不主动地运用新词汇,琢磨词语的搭配,思考词句使用的确切性和得体性,从而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3.2 导入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词汇是语言的载体,语言中的民族特征由词汇反映出来。因此,学习英语词汇,不仅要学习词汇本身,还要理解词汇内蕴的文化内涵。
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汇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听到一个词时,就会想到它的意思,并将意思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因此,即便是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和联想却可以不同。例如,有人曾将亚洲“四小龙” 翻译成“Four Little Dragons”,却不知在英语中“Dragon” 一词所指的是一个形象凶恶,口中喷着火的怪物,同汉语中的龙的形象大相径庭。试想西方国家的人看到“Four Little Dragons”会有何感想呢?后来有人将“四小龙” 翻译成更加接近原意的“Four Little Tigers”。另外,习语和俗语也深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该民族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如我们常把强壮的人说成“壮如牛”,而英语中却用“as strong as a horse”来表达。
孙致礼教授曾说过:“应以一种开放、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他文化中的差异性,而不能将其掩盖起来,一味用自己民族的品位去取代原语文化的品位,否则容易伤及文化交流。”所以,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文化因素的导入,不仅让学生了解词汇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应使其懂得词汇内涵的、情感的、牵涉到许多联想的意义。教师可推荐一些反映英美文化的书籍,放映适量有关英语文化的原版片,请外籍教师或专业人士做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有更理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对词汇的真实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提高学生驾驭词汇的能力。
3.3 注意归纳总结
词汇的发展不只是一个量的问题,也不只是熟悉新词而已,它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英语词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给学习者的记忆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平时不注意理解和辨析,就非常容易出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将单词按各类关系进行归纳总结,把以前学过的词与新词联系起来,以旧带新,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归纳总结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将词汇按同类题材进行归纳,如将生活、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类词汇分类记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词汇进行辨析对比,也就是把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教师要提醒学生切不可忽视词汇的词根、词缀及它们之中的特殊情况。如有的前缀包括多种意义,有的词根能派生出两个相同词性的词,但意义却相差甚远,有的后缀能代表多种词性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词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词汇的习得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语
词汇在语言交际和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英语的词汇教学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词汇教学策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永昌,符丕盛.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 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 [M].Hove,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3] 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
[5] 吴霞.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2).
[6] 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 樊永先.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运用[M].北京:冶金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