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交流范文

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交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2

高三地理教学经验交流

篇1

一、以身体之,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身体之,就是要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知识在体验后变得具体、熟悉,易于理解和掌握。美国一家图书馆贴着迎接读者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学习数学不仅要听,要看,更重要的是做。

(一)从操作实验中体之。数学操作实验是学生经历和体验前人发现和总结数学知识的最好方法。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不仅对数学知识有充分的感知,而且有足够的认识。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有了大量的体验和感知,并在体验中质疑、思考,在体验中发现、总结,在体验中抽象、提升,不仅使“体积”的概念清晰而深刻,也使他们对三维空间的理解更加自然、流畅。

(二)从活动参与中体之。活动能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周长与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我利用学校盖起廉租房教师喜迁新居的机会,带领学生为李老师做装修设计方案。从地板砖的种类的选择、搭配、购买,到窗帘布的长宽的确定、购买的米数和应付的钱数,学生都一一做了测量和计算。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数学过程,对数学知识有了真实感、亲切感。活动使学生觉得数学熟悉了,它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具体了,看得见,摸得着。

(三)从生活素材中体之。超市购物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一般学生都经历过,是在生活中数学的原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随家长到附近的超市购物后,并请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来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购买的东西,同时提出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

二、以心验之,感受成功的快乐

学生对探究数学过程有奇妙的感受,对学懂数学知识有成功的喜悦,这是一种心理体验。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喜欢成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找到成功、体验成功,学好数学。

(一)自主预习,用心体验成功的快乐。自主预习是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真知的重要途径。在预习中,通过自己理解、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收获。这些收获是自己独立获取的,学生有成功感、满足感、快乐感,这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促使他们有更强烈的自学欲望和信心。在指导学生预习中,关键要做好三点:一是交给方法;二是培养能力;三是养成习惯。我多年来坚持用“四步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即:一看二划三问四尝试。并训练学生熟练应用,明白一看是看什么?怎么看?二划是划什么?怎么划?

(--)自主交流,用心感受成功的快乐。自主交流是自主预习的延伸。学生在预习中有了收获,有了感悟,有了疑问,必须要有交流的环境,有展示的平台,并在自我展示中得到同学的肯定,得到老师的赏识,才能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学中,我每堂课都要用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一是交流学到学懂了些什么知识?二是交流还有那些疑问?三是交流有些什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了自信,感受到快乐;通过交流,学生会想了,会说了,也会做了;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可以做到多练、精练了。

三、以情感之,享受数学的唯美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美的东西是人们崇尚的、喜欢的、需要的,是人的情感需求。数学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美的传播。在教学中使学生以情感之,享受数学严谨的科学美,辩证的哲理美,简洁的内容美,和谐的规律美,绝妙的形式美,这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中,用算式表示“小华比小红大2岁”时,要不停地假设:当小红1岁时,小华的岁数1+2;当小红2岁时,小华的岁数2+2;当小红3岁时,小华的岁数3+2……但用用字母表示数为“a+2”,方便、简洁,这是数学简洁的内容美,也是“变”与“不变”的哲理美。自古以来,数学知识之所以强烈地吸引人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追求,就是因为感受到数学这种特殊美。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借助这种美的力量化难为易,化腐朽为神奇,使数学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以身体之,是身体层面的体验;以心验之,是心理层面的体验;以情感之,是精神层面的体验。在教学中能做到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就落实了“体验式”教学的思想,就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篇2

一、在问题情境中注重体验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体验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与发展。进行体验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需求,自发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的意向。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出示要注意情境化,这样可以吸引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体验学习情感。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或学生经历的生活体验,或多媒体显示或制作教具,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显然是有积极的作用的。

二、在动手实践中注重体验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动手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猜测和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感性经验,在实践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数学。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体验教学的本质与核心。“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强化操作实践,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建构知识。如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开展制作三角形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经历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去发现数学结论,其意义是深刻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透彻的,尽管活动时利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在合作交流中注重体验教学,促进有效学习

合作交流就是教师让学生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小组间学生互相讨论、分析,与其他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反思,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促进达成共识,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的是,在合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且敢于尝试,学会倾听及进行自我反思。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合作学习的探究形式。

环节一:生生合作探究。我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袋小棒,首先让学生猜测每袋中有多少根小棒,然后提出中心议题: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能清楚地一眼看出你们小组有几根小棒。接着组内学生活动开了:有小组十根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根一捆的……从而很快地得出小棒的总根数。环节二:大家集体探究。教师把刚才几个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讲台上,先让学生猜测,而后再想办法验证结果。各小组的办法有: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环节三:小组合作探究。各组根据刚才大家集体探究的办法,择优而用。每100根小棒进行捆扎,而后学生们100、200、300……地数出了小棒的总根数。

篇3

关键词:单级交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交流电压增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60-02

在大学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中,单级交流放大电路是组成两级放大电路、两级负反馈放大电路、文氏桥振荡器等各种复杂放大电路的基础,能否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外,本门课程属于电子信息类公共基础实验课,面向物理、材料、计算机、电子等多个学科的不同专业设课,因此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验计划及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调整实验教学的内容与难度。笔者基于多年对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的教学经验,从实验原理解析和实验数据分析两方面入手,探索了提升单级交流放大电路实验教学效果的新方法。

一、静态工作点的实验教学方法

1.静态工作点的概念解析。单级交流放大电路实验是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放大电路实验,对于调节静态工作点的目的和作用尚不十分清楚,很多学生甚至不调整静态工作点就开始进行小信号放大的实验,因此系统地给学生讲解静态工作点的概念、调整静态工作点的作用以及如何调整静态工作点就显得十分必要。单级交流放大电路是由三极管搭建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在电路工作时三极管可能处于饱和、截止和放大三种工作状态,其中,截止和饱和是两种极限状态,分别对应放大电路输出最高电压和最低电压时三极管的工作情况。调整静态工作点的目的是使三极管在放大电路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放大区,能够在一定的交流信号输入范围内放大该信号,使其在放大器的输出端即不出现饱和失真,也不出现截止失真。

2.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单级交流放大电路的性能与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地关系,而静态工作点是由三极管参数和放大电路中偏置电路的设计共同决定的。构成静态工作点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集电极电流Ic、基极射极间结压降Vbe和集电极射极间管压降Vce。通过推导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公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调整静态工作点的整个过程[1]。在不考虑三极管本身参数变化的情况下,偏置电路的设计十分关键,在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中一般采用具有上下偏置电阻结构的偏置电路,利用变阻器改变上偏置电阻的阻值来调节静态工作点,其工作过程为:增大上偏置电阻,Ib减小,Ic增大(Ic=βIb),Vce减小(Vce=Vcc-IcRc),反之亦然;公式中β为三极管交流电流放大倍数、Vcc为电源电压、Rc为集电极电阻、Re为射极电阻。由静态工作点分析理论可知,静态工作点位于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与放大电路直流负载线的交点处,为使静态工作点尽量原理三极管的截止和饱和工作区,其位置一般被定在直流负载线的中点,该点对应的Vce电压大小正好是电源电压的一半。因此,在实验中可操作性最强、最为简单可靠的确定合适静态工作点的方法为:利用万用表监测集电极和射极间管压降Vce,调整作为上偏置电阻的变阻器阻值,直到Vce等于电源电压的一半。经多年实验教学检验,学生不仅容易理解采用该方法调整静态工作点的原理,而且使用该方法快速、恰当地调整静态工作点的成功率几乎为100%。

3.提高静态工作点稳定性的方法。三极管是一种温度敏感器件,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其参数必然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导致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的两个参数分别为Vbe和β:对于大多数三极管(硅管和锗管)Vbe的温度系数为-2.2mV/℃,即Vbe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减小;β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温度每升高1℃,β要增加0.5%~1.0%[2]。由此,在单级交流放大电路的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导致β值变大,引起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变宽且同步上移,当基极电流Ib保持不变时,集电极电流Ic变大,这些变化最终都会导致静态工作点相对于原位置向三极管的饱和区移动,从而使电路更容易出现饱和失真。

解决温度变化给单级交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带来不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采用温度补偿器件,如二极管或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接到下偏置电路中;(2)采用具有上下偏置电阻结构的偏置电路,并在三极管发射极与地之间串接一只阻值适当的直流负反馈电阻Re。在模拟电子线路实验课中通常采用后一种方法:利用具有上下偏置电阻结构的分压式偏置电路使基极电压Vb被钳位在一固定值,加入Re后随着温度的升高,β值变大,Ic增大,在电阻Re上产生的压降Ve增大(Ve≈IcRe),Vbe减小(Vbe=Vb-Ve),根据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Ib随Vbe的减小而减小,进而又导致Ic减小,由此抑制了集电极电流Ic的继续增长,最终使静态工作点的位置保持不变。

加入直流负反馈电阻Re后,虽然带来了稳定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好处,却在放大器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中的相应位置也引入了电阻Re,从而使放大器的交流电压放大倍数从-β(Rc//RL)/rbe衰减到-β(Rc//RL)/(rbe+(1+β)Re),公式中rbe为基极射极间等效电阻、RL为负载电阻。为消除电阻Re对电压增益的衰减作用,可以在Re上并联一旁路电容Ce,在放大器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中Ce相当于导线将Re短路,消除了其对交流分量的影响,从而达到在提高静态工作点稳定性的同时不损失交流电压增益的理想效果。在做实验时,要让学生针对在三极管发射极与地之间不串接Re、串接Re和串接Re与Ce的并联电路这三种情况,分别测试放大器输出电压的变化,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得到Re对放大电路电压增益影响的实验结论,并由此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交流电压放大倍数的实验教学方法

适当调整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后,可以保证输入交流信号被放大-β(Rc//RL)/rbe倍后在电路输出端最大不失真地输出。传统实验教学实例仅会选取小范围变化的Rc和RL,让学生观察集电极电阻和负载电阻对单级交流放大电路交流电压增益的影响,而这两个电阻对增益的作用从公式上已经一目了然了。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中,力求挖掘两电阻对电路交流电压放大倍数更深层次的影响。

1.负载电阻RL变化对输出信号的深层影响。在理论上,RL的变化除了影响交流电压放大倍数外,还会改变电路的交流负载线斜率,其表达式为-1/(Rc//RL),即随着负载电阻的减小,交流负载线的斜度越来越大,这样虽然静态工作点的位置没变,但该点相对于三极管截止区的距离变短而相对于饱和区的距离变长,导致输出信号更容易产生截止失真。为了在实验中得到该实验现象,就要在未接入RL前通过增大输出电压将输出电压调至最大不失真,然后接入适当的RL,此时,在示波器上即可观察到输出信号在幅度降低的同时,波形的顶端变平,即出现了截止失真。

2.集电极电阻Rc变化对输出信号的深层影响。在理论上,Rc的变化除了影响交流电压放大倍数外,还会改变电路的直流负载线斜率(-1/Rc)、交流负载线斜率(-1/(Rc//RL))以及电路的输出电阻Ro。在本实验教学中,主要对交、直流负载线斜率的变化进行实验测试。随着Rc的增大,交流负载线的斜度越来越小,而由于Ib没变,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位置不变,因此,静态工作点只能沿着输出特性曲线水平向左移动,从而更加接近饱和区,导致输出信号更容易产生饱和失真。为了在实验中得到该实验现象,只需在保持输出信号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传统实验教学中Rc的变化范围,当Rc足够大时,在示波器上除可观察到输出信号幅度增大外,还会观察到波形的底部变平的现象,即出现了饱和失真。

三、通频带的实验教学方法

通频带表征的是一种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交流信号的放大能力。存在于放大电路中的电感、电容和三极管极间电容等元件会将频率参量引入电路的放大倍数公式中,从而使放大倍数成为信号频率的函数。输入信号的频率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放大倍数的降低:当信号频率减小到一定程度,使放大倍数衰减至中频时的0.707倍,该频率称为下限截止频率fL;当信号频率增大到一定程度,也使放大倍数衰减至中频时的0.707倍,该频率称为上限截止频率fH;下限截止频率和上限截止频率之间的频带即为放大电路的通频带fbw。通频带宽的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信号的适应性强,而通频带窄的放大电路可以避免不需要的频率成分对电路的干扰,因此掌握通频带的相关知识对电子信息类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放大电路都有其通频带,为了让学生理解通频带的概念,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在单级交流放大电路实验中应加入相关实验。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应使用本身通频带范围较宽的交流毫伏表作为交流电压测量仪器。首先,让学生在1kHz的中频段,通过调节输入信号的幅度将单级交流放大电路输出电压的有效值调至1伏特,将此时得到的中频放大倍数作为后续实验的参考。然后,在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的条件下,逐渐降低输入信号的频率,当交流毫伏表显示的输出信号有效值下降到0.707伏特时停止频率调节,并记录下该频率数据。因为在整个频率调节过程中输入信号的幅度保持不变,而输出信号的幅度下降,这说明电路的放大倍数随频率变化产生了衰减,所以按照下限截止频率的定义,此时测得的频率即为fL。同理,逐渐增大输入信号频率,使交流毫伏表显示的输出信号有效值再次下降到0.707伏特时,测得的频率即为fH。最后,将fH与fL做差即可得到通频带fbw的实验结果。经历上述实验过程,可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出频率对交流放大倍数的影响,甚至可以通过对逐个频点的测量直接绘制出该单级交流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曲线,这对于模拟电子线路实验后续各类放大电路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实践表明,通过以上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首先,学生能更加从原理上理解调整静态工作点的意义,掌握更为简单实用的静态工作点调整方法及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手段;其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负载电阻、集电极电阻等电路参数对三级管工作状态和放大器电压增益的影响,从而为后续各种复杂放大电路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基本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探究。为了充分地给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并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研究物理现象。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应模仿和制造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同时也让学生大胆“制造声音”,使他们充分地感受声音的奇妙,从而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激情,并从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进而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使物理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2. 充分猜想假设,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高度思维的一种表现,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猜想。例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学生对此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他们认为蒸发只是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因此,蒸发可能与液体的表面积有直接的关系;同样湿的衣服,为什么冬天的要比夏天的晒干得慢,这说明蒸发可能与液体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通风的地方比不通风的地方晾晒衣服容易干,这说明蒸发可能与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通速度有关系。学生踊跃猜想出来的这样三个方面的因素,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重视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技能。教师在探究模式的教学中,要重视实验的设计,一次成功的实验就是一次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探究精神的升华,让学生做好实验是强化他们学习物理知识,提高解题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实验设计需要有指导思想,教师应该把这种思想有效地渗透给学生,从选择实验器材、制定探索实验方法到确定实验操作步骤都由学生自己“敲定”,教师要“封锁”实验方案,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一些学生直接串联了未知电阻与电流表,并联未知电阻与电压表后接入电路中;还有一些学生串联了一个滑动变阻器在上述电路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搞清楚为何第一种方法没有第二种方法好,最后要求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实验。

4. 加强交流评估,完善探究过程。物理教学科学探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交流评估。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虽然只是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但它也是交流评估的一种雏形。为了让学生交流实验的感受,实现思维的摩擦和碰撞,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实验的情况在小组或者全班进行交流评估。这样,一方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交流评估中及时全面地获取学生实验的反馈信息,以利于进一步完善探究实验教学。

二、 加强对物理探究教学的反思

1. 探究活动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表明,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征,然而他们在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欠缺。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要切实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促使他们在分析判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方面有良好的提升。物理探究学习既不是“束缚型”学习,也非“自由型”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必要引导并举,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率。

在设计“在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教学过程中,笔者起初的设想是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讨论、深入猜想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的关系后,再由他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小组实验,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后取得结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事与愿违,很多的学生对笔者设计的实验意图不理解,效果自然不佳。在深刻反思之后,笔者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实验能力又设计了一套方案,方案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猜想,分步进行实验,逐个地进行检验,并且及时地交流实验情况,整个实验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掌握了实验的主动权,以自己的认知能力驾驭了实验的过程,效果自然要好于之前。学生在掌握了一只电流表分三次接入电路方法的同时,在实验中又创新了只要一只电流表,接一次线就能完成实验的方法。

2. 正视探究活动中的误差,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结果和结论有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对此教师切忌轻率否定和批评,而应针对这些误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找出出现误差的原因,切实改进实验方法。这样的举一反三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验分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能力状况,每个小组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并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再此探究的机会,直至完成探究,消除因出现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集体指导;而对于出现的个性问题,则应该进行个别的指导。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地改进和创新探究实验教学活动。

篇5

关键词:国际化交流 培养管理体系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高校积极通过探索各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来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高校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外事部门、教务部门和学生部门的协同工作,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学生国际化的培养管理工作。本文从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和需求出发,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就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培养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为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是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师生访谈的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展开,旨在了解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情况。问卷调查于2015年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为了保证被调查学生回答的真实性,问卷特意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然情况调查,包括专业、性别、年级以及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第二部分为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和需求调查,共分为25个题项,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非常同意、同意、不清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进行选择。问卷为五点量表封闭式问题结合开放式问题。第三部分为一道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在大学生海外交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样本分析

调查问卷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研学生发放,共发放200份,收回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经过严格筛选,186份有效问卷作为分析的样本。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性别变量中男女比例为117:69;专业变量分布情况理工类占比86%,经管及其他占比14%;年级分布情况良好,高年级本科生基本接均分布;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变量的分布以中短期(半年之内)为主。整体问卷性别、学科等布符合理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

2、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问卷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与分析相关的学生基本信息为: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以及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第二部分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准备(4个测量条目)、活动体验(3个测量条目)、活动收获(2个测量条目)和活动专业性(6个测量条目)四个维度;对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需求调查内容包括:交流指导需求(4个测量条目)、交流办理需求(4个测量条目)、教学管理需求(3个测量条目)、经验分享需求(4个测量条目)和活动方式需求(2个测量条目)。

(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到:在信度检测中,克隆巴赫α值0.921,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在效度方面,使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七个因子39道题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大多数落在0.6以上,表明试卷的内在关联性很强。Kaiser-Meyer-Olkin值是0.933, Bartlett的球形检验sig.=0.000,这对于效度方面提供了比较好的辅助证明。

(2)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有效统计量为186个,其中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均在合理范围内浮动;所有因子的偏度绝对值均小于1,峰度绝对值均小于3,所以样本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适合做量化的实证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3)样本统计性分析

本次样本的统计性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可知,学生对于出国交流交换准备较为充分,活动适应性感觉良好,交流交换互动能够有效地鉴定学生出国求学计划,对于各类交流指导需求旺盛,特别是学分认证、毕设指导方面对学校相关管理服务工作提出需求,同时定点交换对于个人成长影响效果显著。

3、基于学生基本特征的差异分析

(1)基于性别变量的差异分析

性别对各维度影响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性别对各方面的程度影响均不显著(sig.>0.05)。

(2)基于年级变量的差异分析

学生年级对于各方面的影响如表5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准备、活动体验、活动收获、交流办理需求、经验分享需求方面差异显著。其中,个人准备方面,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四年级学生个人准备更为充分;活动体验方面,二、三年级分别和其他年级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增高,活动体验有所提高;活动收获方面,二年级和三年级、研究生有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收获高于其他年级;交流办理需求方面,二年级、研究生与三、四年级差异显著,三四年级对交流业务办理水平的认可度更高;经验分享需求方面,研究生与其他年级差异显著,研究生经验分享需求更强烈。

年级变量对交流指导需求、教学管理需求的影响均不显著(sig.>0.05)。

(3)基于专业变量的差异分析

专业对各维度影响如表6所示。其中,活动体验、活动收获和交流办理需求三方面差异显著,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活动体验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差异显著,经管类专业学生活动体验显著弱于其他专业;活动收获方面,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差异显著,工科学生活动收获弱于经管专业;交流办理需求方面,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差异显著,工科专业对交流业务办理水平的认可度更高。

(4)基于海外交流时间的差异分析

海外交流时间对各维度影响如表7所示。从海外交流时间角度,个人准备与活动体验差异性显著,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个人准备方面,交流时间为一到五个月的同学与一个月以内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个人准备更为充分。活动体验方面,一年以上与半年以下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活动体验优于后者;交流实践为一月至一年的同学与一个月以内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活动体验优于后者;总体看来,活动体验随着交流实践的增加而增加。三、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提升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相关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力。

随着国际化办学进程的加快,国际化交流活动其规模、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服务体验、交流指导、教学管理和经验分享等方面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将国际化交流纳入人才培养环节中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协调外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等部门开展工作,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化交流培育,最终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的通畅,提升国际交流效果。

2、梳理流程环节,提升服务质量,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畅通。

在国际化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国际交流过程指导和教学管理中的工作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本研一体化国际交流的衔接与延续、国际交流活动与毕业设计环节、免试推荐等重要环节的衔接和促进等方面,目前现有的流程和环节还有一些不足。因此,高校国际化进程涉及相关部门应该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生培养实际,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应规定、精简手续、优化流程,提升指导和服务质量,从而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畅通。

3、拓展交流种类,稳步促进发展,提高学生国际化受益效果。

国际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的培养发展增益各有优劣,但是时间相对较长、项目稳定对于发挥国际交流效果非常重要。高校应当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活动种类,研究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国际交流优势,拓展发展稳定的国际交流项目,这是提升学生国际化交流效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玲.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与战略趋势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 173-177

篇6

一、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老太太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会使同学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比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一个“猜纸牌”的游戏:请一个学生把他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结果,依次猜测出其手中的牌。倘若某学生所得结果是46,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这张纸牌是6。在我猜对几个学生手中的牌后,学生们对我的“本领”甚是惊讶,此时我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不在是教师一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成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体验

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实践运用,不断地体验领悟使书本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这种“体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中更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经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这样让学生体验:发给学生一张印有方格图形的纸,分别观察图形,如果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与三角形三边相邻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方格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4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验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从而加深了对这一定理的理解。

2.体验数学技术的应用

在学完“相似形”和“解直角三角形”两章内容后,我带领全班同学到大河边,要求同学们想办法测量一下大河的宽度,所用的工具十分简单:几根标杆,一根皮尺,一个简易的平面测角器。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汇总得出很多方法。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恰恰就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中,他们学会了总结教训,在比较中前进,加深了对数学知识更深层的体验。

3.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讲授“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时,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景剧――摸奖,让一位同学扮演地摊上的赌主,他将2个白球和5个黑球放在一个袋子里,让人摸球中奖:只要交两元钱,就可以从袋中摸两个球,如果摸到的两个球都是白球,可以得到十元的回报。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上台摸奖想碰碰运气。这样就将学生真正置于生活情境之中。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中奖的机会是多少?(2)如果一天有800人每人摸了一回,估计赌主将从这些人身上骗去多少钱?(3)你得到哪些启示,你想对摸奖的人们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蕴涵着数学知识,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这样还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交流

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交流,学生能全方位观察和思考,学会数学地谈论、数学地思维、数学地创造。如在讲完“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并在班级中展开讨论,看看哪些统计图表可以改进,哪些制作得好,好在哪里。通过交流,学生深刻理解了不同图表的优劣,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最佳方案。当然,数学的交流不只是某个具体的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还是有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和念头的交流,包括分析、评论、赞叹等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能达到数学信息、情感的认同,同教师彼此信任,共同构建定义、相互理解,共享数学知识。

四、静思

篇7

2008年,省教育厅与韩国京畿道家庭女性政策局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与大韩民国京畿道开展青少年交流的备忘录》;与美国夏威夷州教育部签署开展合作交流的备忘录。

2009年,省教育厅推动星海音乐学院等几所高校组成广东省音乐学院联会,与意大利音乐学院协会签署交流合作备忘录。2010年省教育厅与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签署《开展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签署《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框架协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发展厅签署《双向教育交流促进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1年,省教育厅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厅签署《教育合作与交流协议》;与德国乌波塔尔工商会、凯勒软件公司、国际信息技术合作公司签署《合作交流意向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教育厅续签《双向教育交流促进合作谅解备忘录》。2012年9月,省教育厅与澳大利亚新州教育与社区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与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合作的长效机制。2014年3月,省教育研究院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签署中英职业教育(广东)“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备忘录,学习借鉴英国学徒经验,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培养,寻求突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瓶颈问题的方案,为广东乃至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2016年5月,省教育厅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教育厅再次续签《双向教育交流促进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7年3月,省教育厅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签署《广东英国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进英国与广东高等院校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支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的发展。

在这些框架协议的指引下,我省教育在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逾千份,全省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教育国际化亮点纷呈。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不断突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推动设立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目前,我省获教育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共4个,数量占全国近一半(目前全国此类大学共9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机构5个(本科以上4个,专科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0个。据不完全统计,就读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累计超过4万人。

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一方面,支持鼓励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举办独立设置高等学校。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于2016年10月27日、12月5日相继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外合作举办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0年以来,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学院、中山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杰克逊国际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先后经批准成立,清华大学与美国伯克利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天津大学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考文垂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与德国应用技术学院等一批合作项目正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有助于我省高校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推进我省中外合作办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均有着重要作用。

创新国际科研合作。一是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紧密配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创新国际科研合作,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例如,中山大学中国-澳大利亚医疗科技与创新联合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暨南大学中枢神经再生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中美联合发育缺陷转化医学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广东工业大学广工大剑桥纳米中心等。二是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展览宣传活动,提升广东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例如,2015年,我省中山大学等16所高校参加第十届“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年会及教育展”。2016年,中国与白俄罗斯“中白政府间合作委T会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二次会议”在广东举行。

积极推动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目前,我省共有7所高校在国外合作设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分布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等多个国家,遍布亚、非、美、欧等洲。我省高校以海外孔子学院为纽带,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各种活动,不断扩大我省高校在海外的影响力。如:暨南大学2009年与南非罗德斯大学先后联合举办了“罗德斯大学孔子学院优秀学生中国文化、历史体验之旅暨夏令营”项目、“中国周”项目、“中非经济研讨会”项目、“广东与东开普省两地乡土情对比摄影展览”项目、“中国语言文化系列讲座”项目等;广州大学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举办了“中国饮食文化节”活动,在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不仅密切了孔子学院和当地各界的关系,也掀起了帕多瓦市民及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的新高潮。

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海外办学。如暨南大学已在境外设有24个教学点,分布于美国、德国、英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及地区,涵盖汉语言、华文教育、工商管理等13个专业,在读学生约2500人。其中与菲律宾华教中心和密三密斯光华中学合办光华中学,首次以接管学校的方式开展境外办学;与澳大利亚中文教育促进会合作,在澳大利亚开办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实验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新加坡中医学院在新加坡开展七年制中医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办学等。

职业教育:对外合作程度显著提高

我省职业教育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省。对外合作水平较高是我省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其中与英国的合作成效最为显著。

我省是中国与英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最早的地区之一,从1997年起,为促进广东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广东借鉴英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和英国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课程标准的经验,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开展中英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项目内容涉及职业教育的现念、教育证书框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职业教育的教师标准、教师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的培训机制、职教院校的管理和评估体系、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人的持续发展途径等方面,开展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改革、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现代学徒制等合作项目,为广东省进一步深入探索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入探索人才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项目开展以来,中英双方合作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教师培训、专业人员考察互访、职业教育展览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广东职业教育发展,造就了一批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广东职业教育深层次教学改革有创新意义。例如,借鉴英国“能力核心、系统培养”理念,我省职业院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其中,中英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从2006年开始推出,由广东省教育厅与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研究选取先进制造业、汽车业、信息技术业、旅游业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如今,相关项目成果已经应用于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的构建之中,得到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中外专家的好评。

在此基础上,2015年,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导委员会共同支持中英双方的职教机构和院校在政策研究、行业深度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以借鉴英国经验,探索学徒制资格认证制度、现代学徒制导师认证制度,制定现代学徒制学校和企业导师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师资培训,探索现代学徒制导师持证上岗制度等,建立健全广东省现代学徒制制度。

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工作,我省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开展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硕果满满,堪称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典范力作。此外,我省还积极加强与德国、新加坡等国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拓展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与合作渠道,学习借鉴德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推进我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粤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深入发展

粤港澳台教育交流得地利人缘之便,交流规模之大、合作程度之深,在全国可谓是一枝独秀。目前,我省承担全国唯一涉港澳的国家级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全国3所与港澳合作举办的高校有2所在我省办学;2016年全省高校招收港澳学生近1.2万人,约占全国的一半;缔结姊妹学校数479对,约占全国的六成多;每年接待的港澳中小学生规模约5万人,在全国占大头。

在粤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方面,我省积极构筑交流合作平台与机制。粤港、粤澳、粤台先后签署了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或建立合作平台,2008年以来,省教育厅与香港教育局、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相继签署了《推进粤港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书》《粤澳两地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粤港教育合作协议》《粤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备忘录》《粤港姊妹学校合作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为粤港、粤澳教育合作的具体落实确定了方向并提供了依据;同时,推动建立了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粤台中等职业论坛、粤台职业教育联盟等合作平台和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来,我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模式。一是2010年我省承担了“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的国家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支持我省高校探索创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二是2008年我省争取到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广东在教育领域进行两项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包括教育部同意委托广东省审批在广东设立港澳人士子女学校,以及教育部同意与广东省建立部省联合审批机制,共同审议广东省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009年初,我省向教育部争取到在深圳开办港澳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审批权下放深圳市。三是2012年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9中,教育领域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前海、横琴设立独资的国际学校(即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其招生范围可扩大至前海、横琴工作的海外华侨和归国留学人才的子女。四是在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关于落实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等政策措施中,在教育领域支持我省开展包括鼓励香港高校到广东省合作办学等4项惠港举措,加强粤港交流合作。五是教育部在P于支持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事项发展的批复中,同意我省继续探索涉港澳合作办学联合审批机制,并结合我省实际,探索专科层次涉外合作办学,实行办学信息直接备案办法。六是2015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自贸试验区设立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七是2016年进一步扩大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南沙、前海、横琴设立独资的国际学校(即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优惠政策扩大到广东全省。

在上述平台和政策的支持下,粤港澳台基础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继续巩固,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高等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优秀教师赴港澳担任指导教师协作计划、粤港语言教师教学培训项目(英语、普通话)教师交流、香港英文教师赴内地协作交流项目、粤港澳姐妹学校缔结计划、粤港澳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试点、粤台师资培训、粤台有关职业技术院校校际交流合作等项目相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力促进了粤港澳台之间的教育交流。

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就是粤港澳台教育交流合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打造的经典之作。该计划是2004年提出并于2005年正式实施的教育合作的重点项目。十多年来,粤港澳三地学校踊跃参与该计划,三地姊妹学校缔结规模不断扩大,共有479对近800所三地学校参加该项计划,其中粤港姊妹学校445对,粤澳姊妹学校34对,覆盖香港约1/4中小学,澳门1/3中小学。同时,参与学校交流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活动层次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不断显现。该计划已成为我省中小学与港澳交流的主要渠道,是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的品牌项目,为我省中小学积极学习和借鉴港澳中小学先进教育经验、推动自身教学管理发展、增进三地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五大方面:一是开展教育科研合作。粤港澳三地姊妹学校依靠这一平台,通过举办课程及教学研讨,共同备课,相互观课、评课,互派教师进行专题专项学习等活动,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方面,相互学习对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及专业水平。二是借鉴学校管理经验。姊妹学校管理人员通过互访,交流了学校校园硬件、软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有利于提升三地学校的管理水平。三是交流家庭教育心得。借助学校交往的平台,学校家长组织互访、观摩及交流,加强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家长教师会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推动学生双向交流。三地学生利用长假期举办文艺交流会、体育友谊赛、联谊活动、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增长见识,培养情谊。五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借助校际交流平台,三地学校通过合作办学、教师进修、互派学生等方式,共享优秀师资和课程资源。如今,粤港澳479对姊妹学校通过教育管理层、校长、教师、学生乃至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访,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增进了相互认同和了解,拓展和丰富了三地学生的视野及见闻,提升了三地教师的专业水准,对三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幼饔谩

记者视角:教育国际化的广东路径

篇8

关键词 “新三角”培训模式 助推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学校的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想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仅仅依靠教师的自我成长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引领教师成长,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需求,形成自主发展与学校推动相结合的专业发展格局。另外,还要有高校的专家和教研机构的教研员专业引领。即形成:底边――实验基地校、高边――高校支撑、斜边――教研部门三方协调配合的“新三角”培训框架体系。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古德莱德指出:“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要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成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

为此,构建了实验基地校、高校和教研机构“新三角”培训框架体系,联合培养师范实习生和在职青年教师,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形成了一定的培养模式和宝贵的经验。

1 “新三角”培训模式的内涵

“新三角”培训就是实验基地校(中小学)与大学、 教研机构三方合作。合作强调两个方面:① 合作个体要有共同的目标;② 为了目标的实现,各合作体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任务,具有平等的权力和义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一种大学文化与中小学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互动,以改善高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终促进师范实习生和在职培训教师全面发展为目的。中小学教师接受大学教师的理论引领,专业素养和能力得以提升。研训员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也参与活动中去,在高校与中小学中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形成“新三角”培训框架体系(图1),最终的目的都是改善教育实践。

2 “新三角”培训的策略

2.1 发挥研训员的引领作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研训员的专题培训。在每一轮培训中,研训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理论资料、教学素材,并制作了PPT演示文稿。为了让培训活动具体、内容充实,让培训教师能更深入的理解,进行了典型教学设计、录像课课例和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等活动。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示范,结合培训主题的剖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让培训教师对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为了促进教师们学习交流,生物学科还建立了实验区在职青年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实习教师微信群和QQ群,在群空间里上传材料,方便教师学习、交流和分享,效果很好。

(2) 研训员深入课堂听课、教研与指导。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为了把每次培训的成果落到实处,每轮培训第二阶段的活动就是研训员深入课堂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轮流听课,指导教师要结合每一轮培训主题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践落实,听课教研,总结反思,使培训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做到了备课有依据,上课有目的,教研有抓手,任务明确,实效性强。每轮培训活动听课后,教师们开展了教研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培训教师的的教学、教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各校教研组的今后教研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 研训员组织召开阶段性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每一轮听课、教研过程中,都能涌现出突出的教师,就以他们为典型,召开阶段流会,以课例为载体展示每一轮的培训成果,不断提高了培训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水平和能力。

2.2 利用高校资源,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 集中式理论引领培训,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要靠自身的努力与同伴的帮助,更离不开专家的引领。为提高实验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多次邀请高校专家,向青年教师和实习生作专题培训讲座,使青年教师能有机会获得与专家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受益匪浅。

(2) 分散式学科专业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学科专业素养。高校专家多次来实验区进行调研和指导。各学科专家们深入课堂,听取相关学科教学汇报课。随后,专家们按学科分组与培训教师展开评课、交流与指导活动,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相互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这样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指导。

2.3 立足校本研修,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既是教师的工作场所,也是教师成长的家园。各实验基地校也通过不同的研修形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有的实验校举办“师徒结对”活动;有的实验校举办校际间联动、互助帮扶活动;有的实验校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通过各实验校校本研修的开展,切实转变了青年教师的理念、开拓了视野和提高了的教学技能与综合素养。

2.4 依托科研课题有效载体,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远航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加强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让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让教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各实验基地校的各个学科在各个时期均有国家、省规划课题立项或结题。

2.5 开展各种业务技能竞赛和成果展示活动,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各个基地校积极组织实习生和在职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比如,课堂观摩、教学技能竞赛、说―上课比赛、录像课评比、评选典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一师一优、一课一名师”等活动,从而为教师们开辟互动交流的通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除此上课展示外,还实施“十个一”工程,即要求每位在职青年教师和实习生,撰写一份优秀教学设计等十项活动。通过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升在职青年教师和实习生们专业素质与能力。

2.6 召开经验交流会,为后续的培训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专家一行多人来到实验区实验基地校召开座谈会。高校专家与校长、教研机构的领导、教研员和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经验交流会的召开,使实验基地校、高校和教研机构合作三方了解更加透彻,彼此分享经验,同时,面对的困惑和问题共同采取应对措施,为有效合作奠定了基础。

3 “新三角”培训取得的效益

3.1 拓展了教师培养空间,逐步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格局

早期计划经济时代,大学与中小学格格不入,是分离的,各自为战。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生了很大变化,相继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验区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创新改革实验,实验基地校、大学和教研机构合作培养在职教师和师范实习生,拓展了实验区教师培养空间,逐步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格局。

3.2 探索了一条实践取向的教师发展途径

(1) 提升了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职前教师(师范生)教育是“新三角”培训的重点任务。实验区为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3种途径:① 参与教育教学实践;② 实施“双导师制”,大学与实验基地校指导教师共同担任师范实习生的导师;③ 实施“顶岗实习”。师范生不仅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又保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这样,他们通过提供的多种途径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育处于一种“没有实践的理论”,而职后教育却是“没有理论的实践”的状态。“新三角”培训搭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的桥梁,使实验区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思想、教学智慧逐步提升;个人精神追求更加紧密,职业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教师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更愿意承担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校本研究,积极参与各种竞赛活动,更愿意进行课程改革。

“新三角”培训使实验区在职青年教师和师范实习生学科专业素养和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构了模式,形成了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需要不断反思,进一步地完善。

4 “新三角”培训的反思

4.1 “新三角”培训模式尚需进一步地优化与创新

“新三角”这种培训形式现在尚处于探索、初步实践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实验基地校、高校和教研部门之间联系面较小,尚未建立起紧密联系的通道;培训管理制度、评价与奖励机制等均未充分建立起来;如何使三方合作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这些都是下一步培训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需要进一步地优化与创新。

4.2 主题式研修还需加强其针对性与有效性

各基地校在开展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的主题研修活动时,要注意主题选择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或理论研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其梳理、筛选、提炼出共性的需大家共同合作解决的问题,才能将其确立为研修主题。研修过程要注重其有效性,从方案、计划的拟定到实施,都需要经过周密考虑,既要寻求理论支撑,又要探求应对策略。

4.3 在促进教师成长过程中要重视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教师的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还要抬起头来看路、静下心来反思,不断增强反思、质疑、求证意识,为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各基地校要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新模式的探索

篇9

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专业方向出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的知识框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为主的知识内容;其二是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为主的知识内容。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的课程设置

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的角度出发,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应当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积极灵活的办法,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设置大量的“体验课”。具体说,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的是,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面对的是未来即将走上学前教育岗位的专业教职人员,所以,教学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教会这些学生鉴赏舞蹈、表演舞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这些学生“教会幼儿学舞蹈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多的设置教学实践课、舞蹈排练课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就舞蹈艺术、舞蹈教学和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展开深入探讨的环境中展开教学的“体验课”。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自己的教师就舞蹈教学的方法等专业学术问题展开交流,这对于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观摩课”。所谓“观摩课”,就是利用实地观摩、视频观看等方式,对目前在学前教育岗位上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幼儿舞蹈教学课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讨论加深学生对于具体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的课程设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未来是未知的,谁也无法预判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怎样的教学环境、接受怎样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校期间,就应当尽可能地为这些即将走上学前教育岗位的专业人才创造提升其艺术素养的机会。具体说,就是在学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设置舞蹈艺术鉴赏课和舞蹈基础训练课。其中,设置舞蹈艺术鉴赏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各种风格的以幼儿舞蹈为主的舞蹈艺术作品的鉴赏,丰富广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阅历,拓展广大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利用舞蹈基础训练课的机会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舞蹈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框架图

综合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当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两大部分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运作

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角度出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模式应当采取的是“理论——实践——交流——实践——理论”的五阶段运作模式。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相关舞蹈专业知识的第一步。通过这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建立对于舞蹈艺术的基本认知,能够产生对于幼儿舞蹈的基本了解,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教学理论。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打基础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舞蹈、幼儿舞蹈、舞蹈教学方法的专业认知,就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一阶段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但是舞蹈基础训练课的学习必须同时展开。因为从根本上讲,参与舞蹈基础练习本身也是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加深对舞蹈专业知识理解和认识的理论学习过程。

第二阶段:理论实践。

第二阶段的理论实践,主要是通过对各种风格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幼儿舞蹈的认识、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将自己在第一阶段学习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除了鉴赏各类幼儿舞蹈外,此时还应当跟进幼儿舞蹈教学观摩课的开设,可以通过先观看教学视频再实地观察现场教学课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幼儿舞蹈教学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尽可能早地了解幼儿舞蹈教育课的真谛,尽可能早地发现开展幼儿舞蹈教育课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自己在理论学习方面的不足,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第三阶段:经验交流。

在第三阶段的经验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课的基础上,利用经验交流课的机会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样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沟通中发现大家共同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个性问题。然后,将经验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师生之间,让师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实现教学经验的有效传承,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经验交流中掌握客服相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找到努力的方向,增强自己的信心。

第四阶段:经验实践。

在第四阶段的经验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将实践的自放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在经验交流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实践可以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的,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站在教室的角度去亲身体验教导学生的感受,应用教导学生的方法,同时作为接受者的学生也能在配合中体会不同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从而找到教学方法的不足和自己在舞蹈教学方面存在的缺失,为下一步的学习找准方向。

第五阶段:理论巩固。

篇10

一、通过交流和评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能成两个像,一个像亮一些,一个像暗一些,而且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不一样。针对这些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再用一个比这个更厚的玻璃板让学生再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带着问题更加仔细地再次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对比两个现象,会发现这与玻璃板的厚度有关,学生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变好奇心为观察兴趣,进而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应该按照观察计划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的、核心的、关键的部分或现象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区分客体,确定客体的异同,从而促进思维活动。像这样的对于实验本身探究性要求以外的现象的注意,并对现象进行进一步推理,往往可以获得新规律、新知识,甚至会发现科学规律。例如:奥斯特在教学中发现小磁针偶然地偏转,于是他没有放过这个看似偶然的现象,而是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最终获得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理论,成为了历史上发现电和磁规律的第一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督促和鼓励学生在做实验时,一定要保持全神贯注,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通过交流和评估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课中,在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后,教师引导学生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讨论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与开始猜想的结论是否相符?”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操作很不容易,对自己获得的数据不能肯定是正确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各小组讨论后归纳出两点:第一是匀速直线运动不容易操作,第二是运动中读数时可能误差会大。教师继续引导:“你觉得怎样做才能使实验进行的更顺利呢?”经学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果能让弹簧测力计静止读数最好,可是这又与滑动摩擦矛盾,此时,如果学生还没有想出办法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参照物的知识,经过小组再次讨论,学生就会得出一个全新的设计方案。然后对新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对比,学生就会感受到经过改进后的实验带来的方便。

通过对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操作中是否容易可行,测量结果是否可靠,实验中会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实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的评估能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使学生获得能力并且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成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通过交流和评估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例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做出猜想,教师指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在交流展示学生设计方案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如下图):

教师把这两种情况投影在屏幕上,请学生各自说出设计的理由并讨论评估哪种方案更可行。设计图1的学生说:“我们这种设计方案简单直接,也能达到实验目的。”另一组学生就反驳说:“这样只能测一组数据,无法改变电压。”设计图1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成倍地加电池的个数来改变电压。”另一组学生说:“改变电池的个数的方法是可行,但需要多次拆装电路,多麻烦。”设计图2的学生说:“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更方便、简捷,更容易控制电压的数值,而且还可以保护电路。另外所选用的测量值避免了偶然性。”学生各抒己见,经过交流、思考、讨论,师生最终选定图2的电路连接方案来完成实验。

让学生经历交流、评估的过程,通过倾听他人的设计方案,积极思考,批判地接受,发现两种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能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评估活动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提高相关技能。所以,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交流与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尽可能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的方式,展露思维过程,在倾听反思中,关注到探究方案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获得新的发现并尝试改进、优化探究方案,发展批判性思维,形成对评估的正确认识。

四、通过交流和评估促使学生养成全面自我反思的习惯

例如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中,学生完成了对实验的其他探究过程后,把学生的各组测量的结果展示出来,结果很多学生发现同样大小的铜、铁、铝圆柱体测量出的密度竟然有很大的差别。教师让学生查密度表对比,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组的数据和真实值相差甚远。此时,教师提出让学生对自己组实验出现误差大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对自己完成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回忆,并在回忆的过程中讨论,提交自我反思后的成果。有的组发现砝码生锈了,有的组发现铁块生锈了,同时对比实验数据的真实值发现了“砝码生锈的就会使结果偏小,铁块等生锈了就会使结果偏大”这一规律。

篇11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现状与改进思路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困惑 《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综合,教学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从簿记学的角度准确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各种核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对制造业企业的常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为进一步掌握财务会计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该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教学过程中则会引入大量的案例,尤其是核算方法和基本技术,往往给出特定常规业务,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完成对于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但这种“核算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以计算做题、练习会计分录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而会计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信息系统之上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始终融入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之中,核算节点渗透于各项经济业务流程,因此在基本原理讲授的基础上,导入单个案例或者给予学生既定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运用,仍旧导致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同时使得学生无法深刻体会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本质。实际工作中,以工业制造业企业为例,刚进入社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会被要求进入以生产车间为主的各个职能部门轮岗实习,其目的在于了解企业运营管理中各项业务流程,如果业务流程节点不清楚,势必直接影响经济业务交易轨迹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原始凭证的获取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只有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及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的流程才能够得以进行。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直接教授学生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省略了辨别、分析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过程,重视记账凭证到会计账簿的核算流程,而在会计信息化时代,这部分工作可以由计算机替代,因此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忽略了经济业务交易轨迹的思维训练,缺少将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有机融合的过程,导致学生缺乏根据经济交易实质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助于会计职业判断意识的形成。

(二)流程化思维:来自内部控制思想 我国于2006年建立与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10年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和财务会计系统相辅相成,从而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运行,确保财务记录、财务报告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可靠、完整。实务工作中,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则必然导致财务会计系统的混乱。而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手段就在于梳理各项业务流程、确定风险点、提出管控措施。只有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清晰化,才能进行具体的职责分工、明确权责,获取真实有效的单据、顺利实施管控活动,这也就是内部控制中的流程化思维。

从哲学的视角,会计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一种方法。会计的所有精华浓缩在八个字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会计核算的这四道程序和经济业务以及交易的流程是紧密交织的。比如原材料,原材料取得之前要经过预算和请购两个环节,而通过这两个环节获取的单据并不能表明企业已经形成原材料这项资产,只有完成原材料的订购、材料运达企业验收入库等环节,订购单和材料入库验收单才能作为原材料存在的重要原始凭证,这时企业才能在记账凭证和账簿中确认、计量、记录。接下来企业根据供货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验收单编制付款凭单才可以进入银行转账支付的程序,只有银行开具的转账支票的存根联才能确保原材料采购款项的支付,企业最终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从采购到款项支付的完整流程。因此,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各个环节深深嵌入至预算、请购、订购、验收、入库、付款等流程之中,只有理解和掌握经济交易的每个环节和程序,账务处理的流程才能清晰化。

(三)体验式实验教学的设计 基于内部控制的流程化思维,基础会计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都必须突破原有的理论加习题的“核算型”模式,笔者尝试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即从原有的48课时理论教学课时中拿出6课时用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经济交易和业务流程的运作,实验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常规业务运作过程的亲身体验,以助于学生真正掌握会计核算本质,即通过账务处理描述经济业务运行的轨迹和结果,防止舞弊和风险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管理。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即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首先,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结构性的认知和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的过程,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活动体验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及人际关系中体验,最终完成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课程实验过程中强调“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针对业务流程进行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主体主动“体验-建构”的过程。另外,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在设计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师生的合作是必须的,教师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否则,仅有学生主动体验将会导致课程教学的无序状态。

二、体验式实验课程教学实施

根据流程化思维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体验式教学模式就是由学生亲身体验经济业务的流程,了解会计单据的传递及核算程序,正确进行账务处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包括:制定规则、理论学习、流程实验、总结强化等四个基本程序。按照此步骤,师生之间不断交互,最后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制定规则 流程化思维通过体验式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则确保教学秩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设计实验手册的形式确定实验的基本规则,同时在设计课程实验和制定实验手册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是根据实验条件设计适合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实验项目的基础,也是确定实验内容和目标的依据;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保实验项目的主题及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考虑到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学生的知识能力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刻体验与理解业务流程对于会计核算的作用,因此将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传统上通过课堂讲授的理论和核算的内容设计成实验,开发出6学时的3个综合性实验项目(采购至付款流程、销售至收款流程、差旅费用报销流程);同时,编写了3个实验的指导手册,其中对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配套的软件支持、实验分组、实验过程等内容进行描述,并提供与该实验流程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填写实验心得、流程的账务处理等内容。根据实验手册及参考资料,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标准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论学习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基本原理的综合,理论性较强,适当的课堂理论传授是必须的。教师首先要讲授与课程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交易的实质提出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在讲授“资产”、“收入”时,教师先阐述资产与收入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理论,然后根据特征来辨别经济交易中是否形成资产或者收入,若采购交易中完成预算和订购,仅凭订购单是否能够确认原材料这项资产的存在呢?销售交易中款项未收,但商品已经发出,销货发票已经开出了,能否在账面上确认收入呢?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根据所学的原理让他们发表看法。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讨论往往可以激发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上不断地“认识-质疑-讨论-形成正确看法”,加深对基本原理的印象。

(三)流程实验 学生学习会计学原理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概念和理论似乎都已经懂了,但面对实际经济业务却无从着手,这就需要通过流程实验来解决问题。鉴于财务信息的特殊性,《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流程实验无法深入到企业层面,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将企业运作流程搬入校园,课程改革组借助于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实训平台较好地达到了实验效果。如教师在介绍完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之后,提出差旅费用报销的实验任务,学生首先根据实验手册中的描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5人,按要求进行岗位分工,分别设置出差人、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其中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分管领导部门,每个岗位设置1人,由出差人整理出差票据,在软件系统中填制费用报销单,同时提交给业务部门岗位的学生审核,审核通过后将票据提供给财务部门会计岗位的学生审核,这时提醒学生审核原始凭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联系会计学原理的理论知识,该岗位的学生同时还需在系统中电子审核通过费用报销单,教师可以设置限额权限内的核准事项和超限额权限之外的核准事项,对2000元之内的差旅费,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核准即可通知出纳岗位的学生支付现金,对2000元之上的差旅费支出还应该提交分管领导部门的学生审核方可支付。出纳员根据审核过的票据和费用报销单方可支付,而会计则必须根据审核过的票据、费用报销单以及支付凭据才可以登记现金付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交给出纳登记现金日记账,会计人员登记现金总账和费用总账及明细账。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如果出纳岗和会计岗是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学生体验内部牵制原则对于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实验过程中,实物票据、单据、凭证、账簿、伪钞、印章印鉴等实训平台均可按要求提供,5人可以轮流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最后学生对业务流程进行归纳,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再由教师对费用报销业务流程、会计核算及财务控制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从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两方面全面地了解费用审核与报销的事项。实践证明,这种将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十分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形成流程化思维,在理解经济交易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教学效果良好。当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履行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引导学生按照正规的业务流程运作。

(四)总结强化 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师应适时地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如,通过销售与收款流程实验,学生明确认识到,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不相容岗位有效分离的重要性,印鉴印章保管与领用的有效控制,以及各种票据的保管、申领、启用、核销、销毁的有效控制;销售模式对于会计核算中收入确认的影响,发出商品的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核算的影响。销售收入的产生和发出商品需要两个不同会计分录来分别确定收入与成本从而产生毛利,而在流程实验之前的单纯理论讲授中,很多学生账务处理中极易混淆收入和成本的概念,算不出毛利。显然,这一问题通过业务流程的运作很容易解决。通过类似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交易事项的实质,有助于职业判断能力的形成。

三、体验式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在《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增加流程化实验部分,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关系。该课程实验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不再处于被动的位置,而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业务流程,自我管理意识和积极性、自信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如,为了做好“采购与付款交易”实验,学生会主动学习配套的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并且尽量考虑可能的风险和舞弊,思考相应岗位设置的合理性以及会计票据传递的效率和账务处理的及时性及正确性;学生也经常会在课堂外就某个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相互的学习和讨论。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其能够顺利跨入会计学的门槛。

(二)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实验涉及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两个方面,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要求学生作业时必须团队合作,实验中还必须轮岗作业,防止案例教学中搭便车行为的产生。同时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随着单据的传递,工作的承接,不仅要与他人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支持他人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取得优秀的工作成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间彼此的友情可以增进,协作能力也得到加强。

(三)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提高 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岗位,都必须参与业务流程,随着业务流程的进行,不仅需要团队精神,还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进行沟通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实验完成后,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总结与陈述,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锻炼。此外,实验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各个小组组长不仅要统筹分工,合理设计部门、分配岗位、组织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的实施,还要统一协调组员间的不同意见。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内部控制中的流程化思维融入传统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实施体验式实验教学模式,能够增强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的仿真性,有助于学生领悟会计工作的本质,明确专业学习目的,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适时做出总结。当然体验式教学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教师的理论与实务指导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积极参与度。

[本文系黄山学院校级精品课程“会计学”(编号:2012JPKC06)、校级“卓越会计师”项目(编号:JYJW2007031)、江苏省现代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重组和集成研究》(编号:2013-R-248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职业院校,物流,虚拟仿真实验室,建构主义

一、物流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物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对物流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需求,单纯以操作和简单流程训练为主的实验内容已经很难适应教学的要求。过去十年,物流实验教学更多地依靠硬件的设备操作和软件的数据处理,而忽略了对其整体运作管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反馈信息表明,物流实验教学只有从以认识和操作为主走向以经营管理为本,才能有效地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本建设在过往物流实验教学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体验式教学理论为根基,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的第四代物流实验室解决方案――三维互动体验式培训平台(SimLab)。强调物流各要素内部联系和系统化运作;物流运营的有效化管理,相信这将是未来物流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

二、物流实验室发展历程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从无到有,从孕育到成熟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通过软件操作模拟现实物流活动

以物流管理软件为基础辅以简单的物流设备,满足简单物流设备认知和物流软件操作的教学需求,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物流活动的各环节开展的工作,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如我院建立的以操作第三方物流软件为主要内容实验室。

特点:(1)直观、生动且能激起学生对学习物流专业的兴趣;(2)不足之处,涉及的专业知识面较窄,不能使学生系统、全面、深入领会物流对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

第二阶段 通过浓缩的硬件模拟现实物流活动

将现实生活中的物流设施浓缩引入到实验室中,这些设施主要涵盖了物流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并能动手操作,如pos机的操作、RF手持终端的操作、全自动立体仓库操作以及条形码与射频技术操作等环节,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

特点:(1)现实物流活动中的主要设施与技术学生都可以进行操作与应用;(2)不能系统、深入地把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阶段 物流软件与硬件综合实验室

总结前两个阶段的优缺点,把物流活动中涉及的软硬件结合起来,使物流作业现实化,起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环境中,学习并掌握物流专业所对应的不同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起到了学生提前融入现实企业,实现了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零距离对接的作用。

特点:(1)通过物流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使运作环境现实化;(2)流程性强,柔性差,实验内容单调和创造性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领域的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物流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达到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标准,比如物流设施操作与维护、学生工作自主性、实验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各环节间的协调如何进行、实验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等诸多问题,使得实验室能达到的效果成为讨论的焦点。

人们在探讨物流实验室应该怎样发展?

第四阶段 虚拟仿真实验室

通过总结前面三个阶段物流实验室在培养物流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缺点,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标准,我们提出来建立以三维互动体验式仿真系统为核心,配合计算机及网络、3D显示系统,虚拟现实操作平台等硬件设备以及物流软件教学体系、结合教学资源以及当今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等内容,构建能培养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物流实验室的总体架构。

实验室建设平面布置图,包括了虚拟现实操作体验区、3D投影显示区、VR操作体验区。

由3D投影、VR操作模拟器,所有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组成分布交互式网络系统,各部由局域网络联接为一个实时控制的大型动态系统。

三、建立物流实验室基于的技术与理论

物流实验室采用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技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多媒体技术共同构建出一个逼真的三维环境,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VR仿真模拟器等跟虚拟世界中的实体进行信息交换,产生仿真的结果。本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物流系统性的原则,本实验集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零售商于一体的供应链模拟环境,仿真集生产、供应、储存、需求于一体的供应链所涉及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拟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销售、信息管理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对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管理等知识。

虚拟仿真实验室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简单地,可以将其理解为“在干中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即一定社会文化环境)、“协作”(即与他人相互协作)、“交流”(即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和“意义建构”(即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形成)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四、物流实验室建设目标

1)建设成学生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培养的平台;

2)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先进物流技术;

3)满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的需要的教学平台;

4)真实再现现实物流企业的操作细节与业务流程;

5)建设成经管类多专业共享实验平台。

五、物流实验室建设效果

1)具有分步流程与整体流程灵活配置功能的教学平台;

2)实验过程可监控,实验结果可查询;

3)维护简单、备课容易减轻老师工作负担;

4)致身于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的实习环境,提高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水平;

5)分组对抗,3D虚拟画面,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李振华.高职院校虚拟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2]蒋九.探讨高职院校建立物流实训基地的问题[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3]朱程,李增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2,(11).

[4]闫小燕,物流实训室建设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18).

篇13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促使我们努力以新思路建设实验室、以高水平管理实验室,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室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如何建设合理化、科学化的实验室,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从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角度,从有利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角度,从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一、传统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不足

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以分散型管理模式建制的,是由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学实验室是按学科分类设立的,这种管理模式对配合理论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和理论联系等实际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和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教研室对实验室实行专管专用的方式,既造成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以及实验人员、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等利用率低,又影响对学生实验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同时,由于实验室过多,经费投入分散,致使仪器设备配套数不足。

1.实验室功能单一,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种小而全、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设置模式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教育资源无法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建设中,各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盲目争经费,使原本就非常有限的经费被分割,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又导致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造成某些实验室常年闲置不用的局面,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和经费的浪费,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业大学的实验室无论其规模和数量都较小较少,专职实验人员也相对不足,职称层次比例也不十分合理。再将有限的实验用房、设备和人员归到各系,势必使实验室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不利于实验室间的相互交流、协调,使本可以经相互补充、协助就可以轻易解决的事情,变得复杂化甚至不能解决。

3.实验技术人员普遍不稳定,积极性难以调动。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加上环境、培养和待遇等诸因素的影响,实验室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无法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由于实验室被分割过细、过小,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统筹安排,忙闲不均。平时各实验室人员之间沟通甚少,共同研讨实验教学的机会就更少,造成实验技术人员专长得不到发挥,影响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实验室归教研室管理,而教研室较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和整体规划,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教研室中往往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

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新思路

实验室组建完成后,实验室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管理模式。

1.实行实验室负责制模式。各实验室的人员设置由主任、副主任、文员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组成,各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包括业务发展、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工作的安排、人员培训等。

2.鼓励内与外的交流与合作模式。各实验室在进行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各实验室间的交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对比实验、新医疗器械的标准化起草工作、科研立项等工作,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及设备条件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也可派出技术人员到高校进修和培训。这种内内交流,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各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科研业务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3.建立业务与科研的交流平台模式。由于各实验室的组建与设置具有其独立性,除目的性明确的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我们还要需要更多的非定期性和非目的性的交流,为此,我们利用各实验室主任定期业务会及例会提出问题,提出内容及意向,进行深一步的交流,发挥各实验室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为了建立业务与科研的交流平台,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交流网站平台,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技术方法难题、提出问题和讨论交流系统,包括在正常业务中遇到的一些技术和方法的难题、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和交流,共同研讨、共同解决;人员技术交流及培训系统,包括各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给各实验室人员作专题学术报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另外也可请一些仪器公司或外单位专家举办仪器设备技术培训,并将资料放于系统中供事后学习。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极大地利用了现有资源,使各实验室的管理更加高效、规范,从而促使所有人员迅速适应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管理方式。

4.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模式。实行实验室开放是充分发挥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为全面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开放的具体形式。理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建立便捷的使用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建立创新实验项目申报机制,建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加强培训实验人员。

三、展望

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实验室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实验室工作已逐步开始被重视。要使实验室工作适应新形势,不仅要总结经验,而且要不断解决新问题,并在管理体制、仪器设备的统筹规划、队伍建设、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实验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篇14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88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引 言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具备现代交通运输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交通运输决策、规划、建设、组织、指挥、运作、维护及管理的需求。

与一般工程专业一样,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而鉴于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其中的实验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设一个与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实验室,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服务能力。

高校教学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建立一个科学、先进的实验平台,层次结构分明,系统功能合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管理与运作,方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能以焕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实际需求及发展方向。

2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

交通运输工程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了多种运输方式和多个组成部分,现代交通运输工程还涵盖了智能交通系统(ITS),交通运输工程与物流工程也在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

鉴于交通运输工程的广泛性,每个高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目标及研究重点,策划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人才的一般化或同质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和具体的专业课程紧密配合,又要满足系统化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战训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2.1 基础认知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即通过一系列演示性实验,结合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有全面的认识理解,初步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2 理论验证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即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课程的专业理论,通过验证性实验,增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操作应用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三阶段,即在理论验证的基础上,引入成套的、系统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软硬件,运用真实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开设操作型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工程的各组流程及作业方法。

2.4 设计研究层面

这是实验教学体系的第四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入设计型项目和研究性课题,引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提出或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

3 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验项目的设计

构建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实验教学体系及其涵盖的实验教学项目,应以已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为依据;同时根据本高校的专业重点,系统策划实验内容,以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教学方案。以东南大学为例,我校交通运输专业采用“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工程为重点、物流工程为延伸、汽车运用工程为补充,以培育具备客货运输与物流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知识及相关开发能力,能从事客货运输系统的规划、组织、指挥、决策以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其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名称及类型见表1。其中,旅客运输的培养重点是道路运输体系,货物运输则结合物流学和国际贸易,侧重于道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围绕上述目标,面对若干具体专业课程,本实验教学体系的结构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1 客运管理模拟实验

该类实验项目的开展以道路运输体系为主,内容包括城际道路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通过eBus客运管理系统和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运用,认识和体会城际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平台的系统功能、运营计划、调度、报表管理、数据分析、终端远程管理、票务管理、车队管理、结算管理、参数配置等环节。

3.2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

运用本实验室配套的货物运输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多方位的实验项目,内容包括:集装箱码头管理、堆场管理、货物海运业务、船代业务、电子口岸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环节。通过该平台,模拟国际货运系统的各项作业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本实验室还具备SQL SERVER、ACCESS等开发平台,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货运及物流系统的功能定位、设计,并最终完成所需的软件开发项目。

3.3 物流和供应链实验

现代物流工程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延伸。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南大学努力培养物流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展本科生的就业面,本实验室设立了适应于相关专业的物流和供应链的一系列实验项目,包括认识实验演示、系统流程分析、物流理论验证、物流系统设计等环节。应用Arena、AutoMod、LOGWARE、CAD、MatLab软件,学生可进行物流系统的分析、验证和设计。

3.4 载运工具运用类实验

本校交通运输专业,载运工具的运用以汽车教学实验为主。实验室配备有实验车辆、模拟驾驶仪、侧滑台、灯光仪、尾气分析仪、震动与噪声检测系统等设施,可进行相关课程实验、SRTP实验和本科生学科竞赛等实验项目。

表1 交通运输专业实验项目名称及其类型

实验项目分类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项目类型

客运管理模拟 城际客运组织管理操作实验 操作应用型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操作实验 操作应用型

城际客运运营线路设计及调度 设计研究型

公交运营组织策略实验 设计研究型

公交多线路间资源优化策略实验 设计研究型

货物运输管理模拟

集装箱堆场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集装箱运输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货物海运出口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进出口贸易中报关软件的使用 操作应用型

仓储管理系统操作 操作应用型

船代管理软件的使用 操作应用型

口岸物流仿真模拟实验 基础认知型

物流和供应链

库存策略实验 理论验证型

分拣(运输)策略实验 理论验证型

选址策略实验 理论验证型

牛鞭效应仿真实验 基础认知型

汽车生产线物流仿真实验 设计研究型

供应链可视化仿真实验 基础认知型

物流中心虚拟规划设计实验 设计研究型

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仿真实验 设计研究型

配送中心分拣策略仿真实验 设计研究型

载运工具运用 汽车一般参数测定 基础认知型

汽车制动性能实验 理论验证型

汽车动力性能实验 理论验证型

汽车燃料经济性实验 理论验证型

4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方案

研究型大学的交通运输实验室,既应围绕现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体系而构建,又要具备高层次、多样化、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实验室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同时,能为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提供条件,为师生提供有利于知识沟通和学术交流的优良环境。实验室建设的工作重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围绕目标,服务教学

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要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要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项目,布局清晰合理,主导方向明确。例如,以载运工具运用和汽车构造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重点建设汽车实验教学平台,如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检测诊断、汽车运用等;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主导方向的实验室布局,则以铁路机车设备、信号设备和铁路运输组织为重点。

4.2 实验系统软硬件配置均衡,设施功能适宜

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验系统既需要配备合理的硬件设施,进行相关的演示、操作、研究、功能设计等项目,也需要构建配套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局域网络,便于进行流程仿真、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等实验环节。

4.3 确保实验室设施的维护保养

交通运输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必须在注重建设的同时,注重设备、设施及其软件的维护保养。应对现有的实验设施,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地操作,制定并实施维护保养计划。实验室每年应能得到一定的经费,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

4.4 实验室设施的定期升级

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应定期升级,以便能跟上科技及经济的日益发展,与时俱进,持续为学生提供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条件,实现实验室的高层次、创新性进步。

4.5 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

现代的实验室,应实践开放化管理,“服务于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提供实验室的实力”,通过实验室的高效管理与运作,打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培养一流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东南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实验室构建工作,根据本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和结构,近几年来,陆续建设了客运管理模拟实验室、货物运输管理模拟实验室、汽车运行性能检测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汽车构造实验室(共建),且日臻完善。同时,本实验室又配置了认识实验演示区,包括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模型、综合物流园区模型、立体仓库和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共建)等。学生在参观认识实验演示区后,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原理、操作、使用,可增强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实验室结构和功能见表2。

目前,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实验条件还相对薄弱,实验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为此,需要结合学科“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增添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充实实验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设计研究性实验,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

5 结 语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所探讨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层次,实验室的结构和具体功能及实验室建设的构想。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