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职业需求范文

社会职业需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职业需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职业需求

篇1

【关键词】社会职业 高职 专业设置 岗位 结构

前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人才培育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更是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特色及人才培育的标志。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划分,应该以社会职业和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基础。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应按学科分类标准来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需求变化分类为基础。其实质是社会生产与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需求结构变化与细化为原则。以社会职业需求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其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发展相适应,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从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的质的提高转变。

一,社会职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1.社会职业的内涵及特征

社会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社会性工作的类别。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和劳动角色。社会职业是一种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稳固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职业又具有经济性。职业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它既体现出精神追求。又体现了一种物质追求。 职业发展的过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也是个体精神价值、物质利益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体获得更高的价值实现。职业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必须与社会工作岗位对接,使得个体在社会工作岗位上的才能、技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职业所接纳,从而不断创造出精神、物质财富。职业的内涵表明:其一;职业体现出专业的严密分工,演绎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门类。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追求,使得社会劳动变得专业化,不仅使整个社会被分为多个部门,各部门内多个单位组织也被分为多个职能部门。尽管各个部门组织活动目标与内容千差万别,却都可以将它们的职能标准划分为各种专门职业,从而形成了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社会职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其二;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与物质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要求个体对它尽职尽责、无比忠诚。职业门类的增添和削弱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出现调整和增设,一些专业随职业岗位的消失而被淘汰,一些传统专业被赋予新的内涵,更有一批新兴专业相继产生。社会职业的变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综上所述,社会职业具有如下特征:

(1)目的性:既职业以获得货币报酬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这是个体生存和谋生手段。(经济利益)。

(2)社会性: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事务,并与其他社会成员结成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而且具有顾客至上,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性质。(职业素质)。

(3)稳定性:职业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形成的,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及稳定性(职业的稳定性)。

(4)规范性:首先,社会职业的从业者多数受过专门训练或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其次,社会职业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职业规范)。

(5)群体性:社会职业必须有一定的从业人数,既社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是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职业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职业的本质属性,其实质是职业的社会需求,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是社会职业需求,它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高职教育是“技术文化类”的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分类与变化不仅制约高职教育的专业种类和专业结构,也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口径和专业覆盖面。高职教育从内分类到专业设置,不应按学科分类为标准而设置,而应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客观标准,其本质是根据社会生产管理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来设置专业。“职业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类努力学习如何劳动的历史”[1]高职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的,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需求为依据,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教育专业的内涵:根据社会职业分工需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整合学科知识、技术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通过职业素质、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实践,为社会承担人才培养,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需要而设置的。高职教育专业的内涵强调的是,首先,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愿望。其次,根据社会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向,强调社会职业导向,强化教、学、训、用的实践性,强调职业训练,尽量满足未来社会职业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的内涵,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即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文件指出: “高职专业设置要根据地区、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3]专业设置强调了以实际需要为主体,以社会职业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强调高职教育专业的职业化、社会化与专业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特征;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需求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按社会职业需求(服务对象)和技术领域的社会岗位而设置的,从其课程体系按排就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即以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社会职业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社会职业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随社会职业发展变化而进行变更调整。但是,专业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却必须与社会职业紧密结合,既符合社会科技发展方向,又要符合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既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科技发展方向, 又要与社会职业发展同步。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强调社会职业需求。

(2)高职专业设置稳固性与灵活性

首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专业的形成和发展、完善并逐步形成特色专业非常重要。如果专业设置发展过快,变化过于频繁,缺乏相对稳定性,就不可能逐步发展专业,形成成熟和特色的专业,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职业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社会职业与职业岗位纷繁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们又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高职院校不可能为每一个社会职业岗位或者每一种职业分别设置相对称的专业。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覆盖面必须宽泛,考虑社会岗位需求因素,教育市场生源因素,院校教育资源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专业设置的稳定性。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该保持灵活性的原则,因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和开放性特征。依据高职教育内涵,为适应社会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需要人才,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愿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经济活动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新兴的社会职业岗位,谋生手段层出不穷,社会上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取决于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所以,除了保持专业的稳定性还应根据动态的社会职业需要及时设置调整专业,保持专业的灵活性。做到专业与社会职业相呼应,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专业与职业岗位相挂钩。

(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首先,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社会职业范围,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做好原有专业的更新改造和新专业开发两方面工作,确定好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虽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不可能一一对应,但至少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专业。让专业设置始终和社会职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就会避免所设专业和社会职业需求脱钩、设置面过于狭窄、囤积毕业生的现象。美国的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明确提出以社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美国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所在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发展这一职业范围。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目前,科技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变化迅速,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变动非常频繁,对高职教育及人才的适应性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要注重培养目标的适用性。在进行专业分流时,要使专业具有对社会职业岗位发展适应性,社会职业需求变化的前瞻性,及学生就业的宽口性,使学生有就业弹性,不会因为社会职业的内涵变化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在专业设置时应该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社会需求性,职业的社会需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必须协调、适应、互动而共同发展的。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职业为基础,但是高职专业不等同于社会职业却与社会职业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社会职业的专门分工又要依据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一个专业可能是一组相关社会职业的集合,专业的核心要素要与某种社会职业需求相对应,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与社会职业的劳动过程、社会环境相一致。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教育模式、社会职业三位一体。构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社会职业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教育模式是教育的内涵,专业是具体表现形式,三者构成了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是为社会职业服务的。高职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职业需求为基础。

二.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变化,调整高职院校专业

1.社会职业分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类和专业结构

由于高职教育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必须依据社会职业的需求来设置,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虽然高职专业不可能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但至少是一个专业设置可以覆盖若干性质相近的社会职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划分大多是依据职业分类,一个专业包含几个职业岗位。应该针对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对于就业相对稳定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可以每个行业岗位设置一个专业,对于变动性大的行业具体岗位,但需求量不大,岗位比较密集的职业岗位群,可以根据岗位群设置专业,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这样将扩大专业的社会需求面。

2社会职业门类制约高职专业口径的宽窄

社会职业门类和劳动专门化,是专业存在的前提,而专业口径宽与窄又是社会职业劳动的复杂程度所决定。人类社会实践经验证明,越是先进的社会部门和行业,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越是专业化强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高,不经过系统的专门化职业训练是难以胜任的,面对这样的职业要求,其专业面就不能过宽,专业就应窄些,目前开设的一些专业,不论口径的宽与窄,起决定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分类及其发展变化程度。

3社会职业门类的变化影响高职专业设置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职业岗位发生变动,而且职业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社会职业岗位的演化轨迹显示是第三产业职业门类不断变化更新增加,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在缓慢中有增长,许多传统产业如轻纺、冶炼和保管等行业作用日益减小,而一些新兴行业如电子、材料与能源、旅游、营销等社会职业日趋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旧的职业岗位在消失而新的职业岗位在不断涌现,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高职专业设置来说,也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

结束语:总之,社会职业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社会职业的发展、演化,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而调整,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需求相适应。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注释:

[1]美国·罗伯茨《职业教育的起源》

篇2

色彩搭配师:“时尚产业家族”新成员

根据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定义,色彩搭配师是运用色彩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色彩搭配与设计、色彩策划与营销、色彩调查与管理、色彩研究与咨询的人员。

色彩搭配师职业在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日本有近40万名色彩搭配设计师;美国、英国的色彩设计公司都拥有一批专门的色彩设计人员,专业色彩搭配设计师活跃在流通、建筑及环境企划、室内设计、广告和服装设计等行业。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刘康介绍说,目前我国从事色彩搭配设计的人员约30万,但仍供不应求。我国时尚产业很多企业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都急需色彩搭配方面的专业人才。设立色彩搭配师这一新职业,可以满足企业的新需求,促进商业企业的新型营销,提高城市与建筑的色彩规划水平。

电子音乐制作师:数字化的音乐制作人

当前,随着多媒体数字产业的飞速发展,音乐与科技的相互渗透迅速向音像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延伸。社会对集音乐创作、演奏、制作于一身,兼懂音乐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电子音乐制作师以计算机等相关设备为主要工具,从事电子音乐创作、录音和制作,可以为广播、影视、广告、动漫、游戏等制作音乐。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都将多媒体数字艺术产业作为新兴重点产业进行扶持。

目前,我国电子音乐专业人员达十几万人,电子音乐人才成为职场上的“新宠”。但从业人员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市场混乱,严重制约电子音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刘康认为,电子音乐制作师这一新职业的设立,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推动我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发展。

劳动关系协调员:促进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劳动关系是重要、复杂的社会关系,由于缺乏成熟的调控机制,我国劳动争议和违法案件数量近年来持续增长。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即将实施,社会对协调劳动关系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目前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与之还很不适应。

劳动关系协调员是指从事劳动标准的宣传和实施管理以及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协调、促进劳资沟通、预防与处理劳动争议等工作的人员。目前,我国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已达数十万人。

据刘康分析,劳动关系协调人员是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的最基层承担者,需要具备劳动关系和劳动保障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娴熟的沟通与交流技能。设立劳动关系协调员这一新职业,对于增强其解决劳资问题的能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厨政管理师:促进餐饮业转向科学管理

厨政管理师是从事餐饮厨房生产与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饮业蓬勃发展。2006年餐饮业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从业人员近两千万人。但目前餐饮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这与厨政管理水平较低有密切关系。我国餐饮企业的厨师长、行政总厨约45万人,大多是从厨师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习惯于经验型管理,制约了我国餐饮业的发展。

刘康说,设立厨政管理师这一新职业,制定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开展规范化的培训,目的是为提高厨政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我国餐饮业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品酒师:提高酿酒品质的关键之一

品酒师是应用感官品评技术,评价酒体质量,指导酿酒工艺、贮存和勾调,进行酒体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的人员。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社会就业需求; 策略

职业院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及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目前,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已逐步完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与社会就业需求结合地不够紧密,这有悖于职业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在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职业院校体育应突出社会就业需求。本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机械地重复。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生来说,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是接受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能否培养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爱好以及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却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的技术与技能,没有考虑培养学生自觉的锻炼意识,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另外,职业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来开展课程。然而,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与社会就业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基本没有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需要为依据来实施教学,这种现状不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如何实现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就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1. 制定切实有效的校本体育教材,充分体现职业性

职业院校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选择体育教材内容的着眼点,既要加强学生对基本体育知识的学习,又要促进学生的创造学习。教材内容必须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联系,教会学生确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另外,职业院校的体育教材还要充分考虑职业生的体育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对身体锻炼需求的个性差异,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更加全面地涉及休闲领域和竞技领域的体育项目,体现职业特征和本校特征。

2. 将德育融进体育教学中

职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职业道德是不行的。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职业生更需要德育。而体育课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为体育课是开放性教学,在职业院校,比起其他课程,体育课比较轻松,学生比较感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将道德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如团结合作,坚韧不拔等精神。

3.引导中职生正确地认识竞争

职业生在毕业后大多直接走上社会,从事的工作基本从最基础做起,需要边工作边学习,这样就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职业的特性,在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竞争类项目,让学生在竞争中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竞争,从而正确地对待竞争,不要在竞争的潮流中迷失自己。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安排一些合作类体育项目,鼓励学生融入集体完成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接力跑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努力完成比赛,增进学生的友谊。

4. 为学生搭建个性的舞台

职业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可能文化成绩不算优秀,但是他们思维活动,个性突出,所以体育教师可以为职业生搭建个性的舞台,多安排一些体育项目让学生自主参加,发挥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日后的工作!

与普通学校相比,职业院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为职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职业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桂池.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9年01期

篇4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职业、年龄、学历或学位、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职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年限、单位性质等方面;第二部分是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调查,包括四大类问题: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与要求,对现代大学会计教育的评价与要求,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认识、评价与期望。调查题的设计采取专家论证和小范围内预调等形式,确保问卷表述清楚,被调查者不存在文字阅读障碍,且容易回答。

(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于2007年2月开始分批进行,调查截止时间为2007年11月30日。考虑到问卷回收的困难,主要采用问卷集中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390份,回收率78%,其中有效问卷360份。问卷调查范围涉及15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湖北(占38.9%)、河南(占12.6%)、深圳(占8.45%)、北京(占15.3%)、上海(占11.2%)等省市;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性质主要是国有企业(占24%)、会计师事务所(占16%)、国家管理机构(占15%)、外资企业(占20%),也包括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教育部门;调查行业主要包括电信业、化工业、冶金业、服装业等制造业;既有内贸企业,也有外贸企业。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次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占被调查者人数的88%以上;明确从事财务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数75%以上;被调查者中从事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占60.79%,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占13.51%,从事非财务会计工作的占15.8%,其他占9.9%;被调查者学历明确在本科以上的占78%;职级为单位中层管理者的占58.6%;职称在中级以上的占72.6%。表明被调查者工作经验尤其是财务会计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深、思想较成熟,对实际工作中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有切身体会和认识,能够通过实际工作的感受来反思当前的大学会计教育,对会计后续教育需求分析也比较准确,从而保证了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调查质量)。

(二)会计人员需求调查分析笔者设计了6个小题调查社会对会计人员需求,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会计机构人员设置比较健全,有7人以上会计人员的单位占60.65%。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其业务素质状况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调查显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的会计人员占81.94%,但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仅占36.14%,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此外,调查也显示,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仍有很大空间:急需增加和计划增加的需求达64.57%,但需求的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财务人员。可见,在会计人才市场出现财会人才“过剩”多指普通会计人才,高级会计人才则严重短缺。

(三)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及要求调查分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会计从业环境的变化,会计人员传统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博士、硕士、学士以及专科、中专及职业技术教育五个层次,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均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依据国家会计学院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并作必要的补充后,笔者设计了3个调查题,具体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被调查者认为作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和税务职业知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会计职业知识应包括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审计;认为会计人员应拥有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金融知识的占比重较小,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这些知识在执业过程中不太重要,但也可能是被调查者职务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遇到类似的知识应用。所有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是人际关系,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但对项目管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却只有少数被调查者认可。所有被受调查者选择诚实可靠作为会计人员必备的职业品德,另外对优秀卓越、团队协作、奉献精神选择也占很高的比例,表明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团队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加重。但对作为会计人员应关注公众,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现代大学会计教育评价的调查分析对该项的调查设计了6个小题,具体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有66.11%被调查者认为现代大学会计专业教育中所开设的课程能满足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但有少数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会计教育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21.67%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性教学应占总教学量的50%,45.83%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性教学应占总教学量的30%,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重要,学校应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同时被调查者认为最佳的实习方式仍是校外实习,并且希望由学校来安排实习。此外,社会对新进财会人员实际动手能力基本满意度仅占42.98%,特别是社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欠缺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专业技能、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这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现代会计教育改革。

(五)会计职业后续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会计后续教育关系到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力的延续和会计从业人员的持续合格与否,会计人员在其职业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断地接受持续教育。有关社会对会计职业后续教育的需求情况设计了9个调查题,具体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73%)会计人员认为后续教育重要,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需求也较高(76%),但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会不多,且高质量、高水平的后续教育机会更少。年轻的会计人员普遍认为,单位很少给予其后续教育的机会,即使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参加。大多数会计人员获取新财会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职称考试(58.89%),自学、学历进修占34.36%,而社会提供的培训仅占11.72%。对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审计准则,有48.4%的人听说过,有19.7%的人还不知道,而认真学习过的仅占5%,可见对新准则的培训和执行还任重而道远。对会计后续教育的期望,主要是给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与时间,要求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对后续教育的管理。大多数(63.6%)会计人员认为后续教育的内容应有针对性,主要是最新的会计法规与其他会计知识,也有相当数量的会计人员要求对热点案例进行剖析。对后续教育的教学方法仍认为课堂的理论学习很重要(43.6%),选择对热点问题的交流与案例互动各占24.3%与12.4%,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会计人员对后续教育的内在需求较强烈。

三、调查后的思考

(一)会计人成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个会计人要成为高级人才都会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持续发展过程,只有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并加以改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逐渐成为高级会计人才。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一个会计人如不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将最终被会计职业所淘汰。可见职称与学历的评定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能一评而定终身。

篇5

关键词:汽车电路;职业教育;教学;社会需求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着重于动手能的培养,因为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我国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都是在其他本科院校招生之后,生源与师资都较弱,但是职业教育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

因此,职业技术的教育一定要注重教学质量。在汽车电路的教育中,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汽车电路有充分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汽车电路的能力。

二、汽车电路职业教育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的功能也越来越先进。为了完善汽车的功能,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应用了许多的高科技技术,对汽车生产的工人要求更高了一些。在高等职业技术的教育中,由于汽车的整体电路比较复杂,电路原理又是比较抽象的,老师在理论的教学中,虽说老师认真负责,每堂课都准备的很充分,但学生们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去了解。

但是,在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实训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年限比较短,加上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不够,实训的成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教育也失去了信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大大降低,汽车电路的课程教育也逐渐成为一门学生们不愿意学习的科目。因此,对汽车电路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进步的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三、汽车电路教育职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1、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如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仍然沿用传统式的教学方式,即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授知识,学生记录知识,课后复习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讲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培养,使学生们缺乏创造性。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学生都逐渐失去了创造性。汽车电路是需要创新变通能力的,一旦遇到有变化的电路,需要及时做出处理。失去了创造能力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适应。

2、师资力量及水平不够

职业教育的学生多半是高考中成绩较差的,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的配备多数也较本科学校差一些。师资水平达不到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差,不能很好的领导学生们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数量上不够,一个教师带多个学生,这样在实践的教育中,不能很好的照顾到每个学生,不能逐个对学生进行知道,只能进行全体的教育,不利于因材施教。

3、课间实践不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说起来是有三年的教育时间,但是多数学校都只安排了两年或者一年半的在校课程学习,就转入社会工作了。这样一来,学校的课程上的安排就出现了很多缺陷,由于我们国家教育部设置了几门高等教育的公共课,使得理论教学任务显得很重,教学实践紧迫。因此,很多学校在教学任务上的安排都将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降低,导致学生的课间实践不够,不能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4、理论考试过于单一

高等学校的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测试,多数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都是以卷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为了总体考核成绩,学生们只专心于理论考试,忽视了动手操作的学习,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弱化,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不到提高。即便是高成绩毕业,也并不一定具备合格的汽车工业从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四、加强汽车电路职业教育的几点心得

1、教学注意师生互动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汽车电路的能力,应该在每一堂课的末尾后,都让学生们到讲台上来对当堂学习的电路进行分析,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再由老师加以点评或者是纠正同学们所犯的问题,记录课堂成绩。在整个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至少到讲台上来分析一次,在课堂总结过程中,有错误的同学对错误进行改正,其他同学也可以得到借鉴。这样的开放式课堂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

2、提高师资力量

首先要扩大学校的教师队伍,增加学校教师的数量,合理安排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提高。另外,在教师的招聘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一定要聘用自身素质高而且有责任心的教师,提高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3、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要从两个方面抓起,一个是教学的基地,一个是教学的时间。首先要加大投入资金建设实训基地,使实训设施满足职业教育要求。加强与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联系,安排学生们在课间到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把课堂教学扩展到实际的工作中,让学生们对自身的学习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合理安排实训时间,汽车电路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学生们需要多次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因此要全方位的加强实践教学。

4、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改变考核成绩的结构,将期中和期末成绩的比重进行调整,加上实训考核这部分内容和课堂电路分析内容的成绩,可以参考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占40%,课堂和实训也各占20%的成绩考核模式。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能力,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的极积性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极积性,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五、结束语

汽车电路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是必须要认真落实的,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合格的汽车工业型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育资源的投入,师资水平的提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具备独立分析汽车电路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江西现代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 雷根明.浅谈职业学校《汽车电路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读与写・上旬刊.2013(05)

[2] 陈清洪.汽车电路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卷宗.2012(05)

[3] 张瑞瑞.汽车电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科学时代・下半月.2014(04)

[4] 陈峥峰,徐炳熙,高校汽车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装备制造技术,2014(12)205-207

篇6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正努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尤其是工作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发挥所学、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如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职业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探究优秀毕业生在校成长特点及其原因,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启迪和借鉴意义。而以该校的优秀毕业生为例,结合学校自身的一些做法谈起,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和桥职中的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面向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过程中,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甘于奉献,有的技术娴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从基层做起,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积极捕捉和把握市场机遇,自主创业,创办了自己的实业。探究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特点,能够引导和激励职业学校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努力实践,快速成长;能够启迪和影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势利导,提供平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适销”人才。

据此,我们以和桥职中多位优秀毕业生的案例为研究载体,运用案例研究法,从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与创造实践等方面来探析该校优秀毕业生成长的特点。

二、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方面的特点

从人才成长内在因素来看,和桥职中优秀毕业生相对于一般的中职生来讲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该校优秀毕业生都具有较高目标的成就动机

大家一般都赞同这样的观点: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往往发展得越快。这里的目标与我们所说的成就动机是一致的。如果当学生在成就动机形成的初期能够确定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较高的起点,往往就会对其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和桥职中化工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宜兴南新建筑装潢材料厂厂长――顾鹏飞的案例中:“看似文弱却不甘人后的顾鹏飞在跨入和桥职高的校门时就暗下决心:我虽是一名职高生,但我非得在这条路上走出个名堂不可。”

和桥职中首届优秀毕业生、江苏纯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部商务总监――冯飞的成长轨迹:“人生当立志。志向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推动自己不断向前、不断进步、不断创造的原动力。冯飞,从少小时简单的一辆车的梦想,到工作时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再到转岗后对社会贡献的思考与实现,人生轨迹中一直是志向在引领着这位水一样含蓄、山一样沉稳的男子汉,稳健地行走在环保事业的征途上,用踏实、低调与含蓄践行着自己的人生格言:用良好的信誉为事业保驾护航,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换得一路山青水更秀。”

2. 该校优秀毕业生都具有坚韧的个性品质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挫折,创业者要充分发挥坚忍不拔的品性,在面临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时要靠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要凭借顽强的毅力去承受失败的打击。更为重要的是,在重重的打击之下绝不丧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要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一次奋勇而起。这些优秀毕业生往往个性品质坚韧、意志坚定,经受困难、忍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强。

如和桥职中优秀毕业生、乾亨物资有限公司经理汤毅,工作不到一年就失业,然后面对挫折他积极进取,寻找商机,几经周折,最后终于使自己所办的化工厂走上轨道。可见“只有勇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会抓住机遇,翻过困难和挫折的大山,踏上成功的大道”。

3. 该校优秀毕业生都具有诚信的道德品质

学生动机高,个性坚韧就必定成才成功吗?在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拥有诚信的道德品质也是学生之所以“优秀”的重要内在因素。他们为人讲究诚信,工作讲究信誉,以诚信赢得口碑、赢得品牌、赢得效益。

如顾鹏飞,2004年3月他依据大量的市场调查数据,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又投资320万组建XPS生产线。半年多过去了,没有接到一笔生意。好不容易与著名企业百适公司签了一份合同,但该公司对质量要求非常苛刻,而且交货时间紧,只有4天。产品好不容易出来了,可质量却一直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成了废品,每天损失四五万元。顾鹏飞看着满仓库的废品,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仍旧不分昼夜和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实验,终于在2004年9月13号的凌晨攻克技术难关,使产品质量达标了。可是交货日期迟了整整3天,按约他又赔偿了一笔数额不小的违约金。不过让顾鹏飞意想不到的是,当百适的有关负责人听说这一故事,尤其是亲眼见到满仓库的废品后,当场拍板:今后所有的这类产品的订单都交给他。这可是每年几百万元的业务呀!

三、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方面的特点

从外部因素来讲,中国人才学界认为,人才成长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小环境里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职业环境、社区环境、社交环境。从学校环境来讲,优秀毕业生们都提到以下四个方面对他们的影响。

1. 班主任的影响因素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教师,也是一位管理者、引导者和监督者。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生活,他的品行,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而这些优秀毕业生案例中,都谈到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产生的积极影响力。

如和桥职中2000届建筑装潢优秀毕业生、宜兴市大为装饰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钱丰祥,他最难忘的是班主任邓顺妹老师对他的教诲:“在学校的三年,老师教给你的只是为人的道德经和专业的基本功,如果想在这个行业能立足、干得好、做得靓,你还要不断地勤奋学习与敏于细节啊!”“不断学习、敏于细节”8个字从此便成了钱丰祥的座右铭并不断地伴随着他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2. 学校校风的影响因素

校风就是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校风是一所学校传统的有影响力的无形力量,好的校风启迪着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积极性,约束着人们活动的行为品德,协调着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在和桥职中优秀毕业生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厚德砺技”的校训、“精细化管理、自主化发展、人文化培育”的管理方式在他们留下的烙印。

如钱丰祥,回忆在和桥职中的三年,他用“严”和“精”来概括:学校的管理十分严格,可就是这样的管理在他的身上打下了踏实稳重、细致缜密的“品牌”烙印;学校的教学精益求精,还常常高薪聘请校外的高级工程师来校讲课,这样精心的教学安排让他热爱上了这个学无止境而又陶冶情操的专业,更为他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又如和桥职中2007届博耳冠名班的优秀毕业生、博耳(无锡)电力成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苏胜超,在冠名班的学习中,他的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3. 学校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

“实践出真知”“做中学”等理念都是强调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把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习得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转变为融知识、技能及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于一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春风化雨,使学生更好地切合社会、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些优秀毕业生也大都兴趣爱好广泛,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挖掘自身潜能、促进终身发展。

如和桥职中首届优秀毕业生、宜兴美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超,在和桥职校的三年,殷伟超过得非常充实,这为他将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刻苦学习机械专业的书本知识,系统地掌握了有关理论。他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管理,成为老师和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他多才多艺,踊跃参加班级、学校和宜兴组织的各种活动,曾获得宜兴市级的唱歌比赛一等奖、“国防知识竞赛”二等奖。

4.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

中职学校在确立教育教学总目标上要依据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把教育教学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就是要做到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而最终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不是“适销对路”,应该是社会说了算,企业说了算。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不是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是不是真正与校企紧密合作,对学生的成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苏胜超同学,2006年底学校组建第一批冠名班,他凭借过硬的技能和良好的素养,进入了博耳冠名班。进入冠名班后,他不仅有学校的老师为其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有博耳公司的工程师为其传授专业知识,更有博耳公司的师傅手把手地进行技能指导,并可直接进入公司进行生产实习。

四、培养人才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作为以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工人为目标的中职教育而言,就应该切准“优秀毕业生之所以优秀”的内在特点,努力提升教师素养、科学化学校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来促使学生职业品质的养成、职业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更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1. 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目标,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储备专业人才”和“盘活师资存量,激发教师能量,扩大优师数量,集聚名师总量”的建设思路,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加强人才的引进及在职教师的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从而以优质的师资带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以优质的师资孕育优秀的人才。

2. 加强“三职”教育

“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日益重要的动力,也是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学校要进一步融“三职”教育于平时的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激发灵感,外修技能、内修素养,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厚实的素养基石。

3. 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有效模式,是促使学生与员工“零距离”对接的必然途径,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是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是要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二是各专业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携手企业参与。学校要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理事会为切入口,进一步明确符合就业岗位实际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多元评价体系,以此为依据改革和完善教学计划,共同和企业建立起与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吻合的具有中职特色和本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训基地,真正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准就业”。

篇7

1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现状

(1)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等。多数教学问题在全国各个普通职业高中中均存在,而且大都是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的共性问题。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4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 课程体系 用人需求 岗位群

1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方向。电子商务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涉及金融、管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 ,因此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才应是复合型的人才。近年来,很多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成为院校一门新型的学科,虽然培养了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但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不能直接上岗。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注重培养哪些能力,应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这应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首要问题。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培养方向不明确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培养的人才究竟是偏技术还是偏商务,这一直都是业内人士争论的一个话题,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方向设置时令人头痛的一个问题。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定位应结合企业用人需求,积极开展调研,依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电子商务专业涉及面广,包含金融、管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面宽,技能要求较多。很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仅仅简单将上述各学科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拼凑在一起,形成“拼凑”型学科。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反应,电子商务专业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学精。在找工作时,行政、编程、营销等行业都可以做,却发现又不如工商管理、计算机软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以致形成如此尴尬局面。

2.3实践教学的缺乏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理论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该专业培养的应是复合型人才,在具备系统的商务、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相关的技能,理论和实践应高度紧密结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上只是安装了一套简单的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缺乏真正的实习基地。三年后,当学生毕业真正面对工作时,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3.1基于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类型需求分析

电子商务处于新兴发展的阶段,很多中小企业由外销转内销,针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从企业用人要求来看,主要包括三类人才:

3.1.1技术类人才

要求能设计符合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站、构建企业网络、开发制作电子商务需要的网站、根据网络市场调研信息完成网络广告制作与、对网站进行维护防止黑客和病毒入侵,包括网站策划、网站开发、网站编辑、网站维护等工作岗位。

3.1.2商务类人才

要求能策划电子商务活动、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网络推广、面向互联网用户开展网络营销等商务活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合理组织电子商务物流,能借助专业的电子商务创业平台,进行产品提供和服务等。包括网络推广、网上客服、物流管理等工作岗位。

3.1.3管理服务类人才

能借助互联网开展市场调研、独立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策划,撰写网络营销策划书并进行市场开发,设计合理有效地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网络品牌管理等。包括网站运营、客户经理、营销顾问等工作岗位。

3.2基于职业岗位群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分析

所谓职业岗位群是指与基本操作技能相通,由工作内容、社会作用以及相互联系的若干个职业所构成。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两类: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职业群。

横向发展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网络推广、网上客服、物流管理、网站编辑与维护等。不同的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不同。

纵向发展职业岗位群主要考虑从职业资格出发,包括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不同的职业资格要求达到不同的职业目标。

4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满足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办公软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和技能,精通相关软件应用;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熟悉电子商务交易流程和基本流转程序;要求熟练掌握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以及商务网站及活动策划能力。在高职阶段,如何将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要求达到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好地贯彻到课程体系设置中,这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在本文中,通过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以企业三类电子商务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合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4.1专业基础层

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管理学基础、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安全、现代物流技术等。采用教师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从而了解电子商务需求,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

4.2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基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包括技术类、商务类、管理服务类三类人才,因此,依据本地区本行业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合理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4.2.1技术类

网页制作、PHP程序设计、mysql数据库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photoshop网页图像处理高级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等。

4.2.2商务、管理服务类

网络营销、国际电子商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企业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商务英语等。

4.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

专业能力提升课程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打基础,以真实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运营平台为依托,要求学生拥有自己的个人网店或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构建电子商务运营网站并进行网络推广,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如网店运营、网络推广、网店客服等。

5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建议

5.1强化计算机办公软件能力

计算机办公软件(office)操作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保证一定的教学课时,上机时间,强化学生对办公软件操作能力。

5.2突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应根据本行业本地区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和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突出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操作技能,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适人才。

5.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技能训练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课程的设置结合电子商务对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提练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构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任务。教学任务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5.4双证融通教学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考取“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认证,采取“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双证融通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的竞争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铺垫更广阔的空间。

5.5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开展实践性教学

学校提供软硬件设施,让学生在校内组织经营实体,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园,要求学生自己开发网上商城,建立自己的网店和博客。经过教师的指导,掌握网站推广,网络促销,店铺管理等电子商务运营技能,强化学生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实战经验与创业意识。有计划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顶岗,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训环境。这样,在实践性教学中,整个网站宣传、推广、采购、谈判、配送等都是真实的,教师仅仅在过程中进行引导监控,学生则轮换角色,参与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建设、采购、运营、物流管理的全过程。

6结论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依据企业岗位群确立合适的培养方向,开发有效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采用灵活地教学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明确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出有职业能力的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垂民,朱国麟. 电子商务师 [M]广东: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1.

[2] 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伍荣.关于目前高校电商人才培养的反思[J].电子商务,2008.12.

篇9

关键词: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 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

检 索:.cn

Abstract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has approved of the establishing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rts Discipline, marking the status upgrading of the Art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heral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sign discipline as a major artistic category. How to develop Design disciplines and design talents, and how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will meet the social needs are prominent tasks for universities today. The improving of teaching methods is a tough issue to college education raised by cutthroat social employment. How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be renewed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 and how teaching activities be unfolded need to be further probed into.

Keywords :Social Deman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sig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ternet :.cn

长时间以来,设计学科一直隶属于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子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艺术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终于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学理所当然地成为独立门类。近十年间年,高校办学大量学生扩招使诸多院校的设计学科和专业数量迅速增长,又原来的400多所院校增长至现今的1300所,原因在于十年前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培养的设计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于快节奏的经济增长需求和社会软实力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便用扩招来解决社会所需,填补市场空缺。但是,几年下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供求关系又发生了改变,就业问题与学校学术培养问题发生了畸形而盲目的增长状态。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问题,师资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职业教育院校表现的很是明显。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纽带关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就是把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为社会直接服务的本领,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就业。那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设计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普通独立艺术院校和综合性高校的设计学科的课程设计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似之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适应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体系授教于学生,重点培养学生充分领悟学以致用的实际能力。当今时代,社会需求与高校办学已经呈现出不协调的态势,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在追寻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同时更应该基于社会需求进而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而体现专业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所以首要问题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让学校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就当前形势下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专业课程订单式培养,这里所提及的订单式培养不单指就业方向的订单式培养,而是学校课程的订单式培养即学生所学课程随着时间的改变学校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均应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以更适应社会需求的状态走入社会工作。例如,城乡规划,城市艺术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玩具设计等专业在国内高校中虽然成立时间较短,很多课程设计不完善也当属正常现象。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实际应用能力,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所以教学过程中社会上的实际应用理论结合理论教学走进课堂,设计本应应用于市场实际需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领悟课程的实际意义。以导视设计为例,自2000年在国内兴起,借助2008年奥运会和城乡建设规划,导视设计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且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学习导视设计课程,针对导视设计的各种理论问题都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反复的实验才能发现何种设计适合何种地段的应用,何种色彩适合何地的导视应用。所以,导视设计专业的授课就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地带领学生走街串巷,量尺寸,定方案等等,在这个环节过程中,课程质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实际设计方法,他们在以后的工作衔接环节就会很快地适应社会工作需求,也为校方解决学生就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大力度培养职教师资,提高职教师资的授课质量

教育解决的是素质问题,职业教育解决的是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职业教育的房展方向走向何方,一线教师应该是其先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是职业院校的办学之本。加强师资培养给予教师全方位的培养就是给予学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掌握,也侧面影响着学生对人生观的判断。但是,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的教师工作制度介于普通大学和中职学校之间,一线教师工作事物繁杂,科研项目、授课课时,课程考核、年底评聘等等虽然不及普通高校的级别那么高,但是平日日常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面对设计学科这个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教学,倘若长时间不进修、不培训、不接受新的学习内容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大都会基于经验,所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就会有表面化,经验化的现象出现,试想这样的状态长时间下去,势必造成知识与时代脱轨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科研项目中申请的课题为社区方向的导视设计研究,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申请的研究课题,随着时间的推进,教师授课的动态过程中让学生切实地触摸到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这样学生会接受的更多更快。另外,学生在触摸这样的真题时还会探究式地探索诸多问题,例如弱势群体的色彩需求;老年人的视力对社区导视设计与公共导视的区别;儿童在特定的社区内所需要的色彩去向等等问题,教师在学生们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导视设计方面的创意新思维,教师也启发学生如何把创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举两得。就职业教育的设计专业教育而言,为社会服务,紧跟时展步伐,设计创新才能为社会所用。假如教师没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撑课程授课,势必所传授知识是苍白的理论,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切实际,也就脱离了职业院校设计人才培育的实质性意义。因此,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形成长效循环机制,让教师的身心愉悦地融入工作,对学校、对社会需求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三、社会需要因材施教式的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

因材施教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基于国家政策扶植和高校重视的专业,要提倡充分调研、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近年来与社会需求人才之间的发展有很多处于畸形发展状态,高分低能的人才在社会就业问题上一直吃着闭门羹,而有些学生虽然不是高分高才生但却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显而易见,适应社会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需求,高分低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近年来,各个地区和各种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新的举措,以适应就业难的问题。2006年4月23日,在重庆考察时走进了永川市第二财经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开设了90多个专业,通过“订单培养”与13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五年来,永川市职业院校毕业就业率稳定在96%左右。这说明有些专业墨守陈规,不突破不创新,学生高分进校,大学毕业后却走向了失业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学科办学的理念上坚决秉承动手动脑的学校方针,授课质量上坚决重视学生的实操性训练,专业知识扎实,思维能力活跃,培养的设计人才自然是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学生首先要重视高校课程设置,深入调研社会所需,师资培养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能力,做到关注企业就是关注市场,关注市场才能使高校办学有的放矢,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学校、社会效益的三赢,充分证明产学研的高校发展之路。

四、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之间的教学转化

国务院“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足以证明国家对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的重视。设计人才注重创意的创新性研究,职业院校的设计人才把创意实施到实际应用层面是教学成果转化的最基本要求。实践基地的建设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教学上,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创意的实践性问题。实践基地最大的好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用探究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尝试着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职业院校设计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院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方式,职业院校的设计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创意思维和较好的动手能力相结合,并且把创意有效地实践出来,在市场上得以应用而不是欣赏或者鉴赏。教师的理论授课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设计人才本科阶段需要更多的是解决科学实践问题,所以实践环节是本科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是形势所需,在职业院校甚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地建设有利于很好地受教于学生。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分不开的;设计人才需要实践基地转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保障。

五、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工作以及企业招聘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很多教师尤其是一线的青年教师即是教学一线的担当者,又是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教师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创意与制作的过程,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有力参考。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性较强,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应该与时俱进,跟进时代需求,最大限度地与市场企业对接。教学改革的就是为了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良,以科研项目为例,教学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学生提出对该课程的疑惑与问题,老师针对问题给予学生解答也是学生对该课程的肯定与认可;学生平日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也是需要教师授课进行改良的必要条件。针对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有所反思,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进而形成科学研究。在当今时代,职业教育办学必须走产学研的线性发展思路。教师在学校积极做好科研,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生培养订单式与企业做好对接,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式办学思路,才会使学校的办学有所成效。

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设施两手抓

实践基地建设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动手不动脑,对于教师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设施另一个是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实践基地教学要制定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和授课计划。完备的教学体系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环节相结合,让学生接触课题的实质性制作。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实践教学环节言传身教,学生和老师同时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完全的理论学习状态。完备的教学体系保证授课的质量,授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反应学生的接受程度。其次,要有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教材适合于学生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完整地把理论传授给学生,实践环节多数在教室简单进行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学生接受起来还是稍有模糊。所以,教师应该为此编制一套属于实践环节应用的教材供学生和教师使用。最后,学生实践基地要有严格的考核环节和标准,在考核中要体现出实践环节的意义。硬件设施建设需要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辅助材料等。对机器购置等相关问题要充分考虑时代和学生需求,体现办学理念的前瞻性。实践教学考核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实践能力的标准,所以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

结语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设计人才的培养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应用型的设计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高等职业院校始至终担负着培养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同时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职业教育体制下的设计人才培养是社会所需,如果政府能加大力度重视和指导职业院校的培养工作,那么,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基地建设等问题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

2(美) HYPERLINK "http:///search_pub.php?key=&key2=阿特巴赫&category=01" \o "阿特巴赫" 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 HYPERLINK "http:/// search_pub.php?key=&key2=蒋凯&category=01" \o "蒋凯" 译.北京: HYPERLINK "http:///search_pub.php?key=&key3=北京大学出版社&category=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1.

篇10

1 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与现状

(1)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差,课堂教授内容陈旧枯燥,大部分专业课内容授课方式单一且重复性较大,课堂实习实践内容少等。多数教学问题在全国各个普通职业高中中均存在,而且大都是很长时间未得到解决的共性问题。

(2)职业教育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现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职业教育高中的计算机类专业仍采取传统的古板的教学模式,虽然相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进步,能够将实验教学、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中,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仍然存在难以找到工作,无法胜任普通企业岗位等问题,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案还存在很大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

2 计算机类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方案与改革思路

2.1 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摒弃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听的呆板方式,取而代之采用引导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类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教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以及开办空中课堂等,同样教师也可大胆地把授课课堂设在实验室或者机房,让学生边练、边学、边动手,做到教学训练两不误。总之,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的方案都能拿到课堂上尝试着应用。

2.2 根据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社会需要更新教材

在教材编著和更新的同时存在以下几点注意事项:第一,教材的编著和更新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实践,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把全部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编入教材。编者要联系社会和教学实际需要,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地将计算机专业内容与技术编写入教材,同时也要尽量把本专业当前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编入其中,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要只求新却忽视那些基础性计算机知识如C语言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将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完美结合起来才可以称为好教材。第二,教材的编著与更新并不是一蹴而就,原因就在于本专业发展过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建议大约要每隔两、三年或者每年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次修订,以获得教材上的与时俱进。其实,在校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就是教材,没有好的教材,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无从谈起。所以,教材的修订和更新需要频繁地进行。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材的修订工作还是比较难进行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同时要注意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3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各个职业高中院校的毕业生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很严重。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创新大赛,增加参观考察基地和企业培训,并可以创建开放试验室和机房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4 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建设一支(下转第41页)(上接第32页)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加课改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那么,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就要提高原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例如可以增加教师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加大师资素质培训过等。其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服务。对于新上任的教师的则要严格把关,不能盲目、随意地聘任无教学经验教师,聘任时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是关键。

2.5 多方面改革考试制度,以考查学生的能力为主

当前,大部分职教学生在思想上认为,上课学习的目的就是最终考试。换句话说,学校考试对教学质量将会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把考试的内容形式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普遍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考试的方式来讲也可大胆进行改革,比如,可以把某些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的内容,达到标准,完成任务则通过,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不但督促了学生要重视实际,而且还能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3 教改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

(1)教师一味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某些老教师在思想上一直认为只有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不能对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否定,但我们也应着力促进教师认识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使其明确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更好的课堂教学作用。

(2)学生不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而且职业教育的生源普遍质量差,所以,必然存在部分同学不适应新教学方式而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状况。对于这些状况辅导员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认清自我,明确学习目的以适应新方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能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但企业的需要就是要拿来就用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那么企业的压力也会加大,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这当然也是学生难找工作,社会企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所以,教师要进行课程的相应改革,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既解决了学生难就业问题,也为企业减轻负担,是学校和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惠琴,王惠姣,刘玉群.创新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

[2]张惠娟,王艳廷,吕殿利,王志华,李玲玲,杨文荣.以科研促教学,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3]陈兴文,刘燕,李敏,逄凌斌.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闻采编;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66-02

目前,我国传媒业从形态、方式、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传媒业已经进入一个多介质并存、各种传媒形态兼容并蓄的媒介融合时代。新型传播手段给采编工作带来新的变化,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对新闻采编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市场需求细化,很多新闻单位已改变单纯接受新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而更青睐跨专业、跨学科的毕业生。加上国内本科院校设置新闻类专业众多,新闻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门槛提高,媒介市场与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高职新闻采编专业学生面对的就业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职传媒院系如何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修正,探索新形势下新闻采编职业的特征,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本文旨在对高职新闻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学生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大多数学生选择高职新闻采编专业,意向多是进入报社、期刊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岗位。2010年,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对陕西省内电视台、报社、期刊社、网站等媒介用人单位进行调研,85%的新闻媒介单位招聘毕业生起点为本科学历,部分主流新闻媒体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部分网络媒介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着明显差异。我们对2008级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学生通过专升本继续求学,10%的学生进入了主流媒体从事新闻采编,78%的学生进入了企业单位,在企业传媒、商业传媒、文化传播公司、其他行业企业内刊、办公室、宣传部门从事网络记者、内刊编辑、非线编辑、摄影、摄像、文案策划、发行、广告等工作,部分毕业生改行做了营销、培训、办公室文员等。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主流媒体不是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基本去向,而企业成了高职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2.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领域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环境对媒介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标准。一是传统媒体快步走上实现信息化的道路,实行多媒介融合发展,传统的采编工作有了新的变化。更多传统媒体对人才需求标准不仅仅是能采会编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具备洞察市场、会策划懂管理,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的人才。二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态势,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期刊等多媒介的呈现,对人才需求快速上升,但由于信息载体本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精通新闻传播规律,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思路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学校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高职新闻采编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高职新闻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高职新闻采编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媒介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导向和趋势形成了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而且,我国传媒业从形态、方式、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报纸独占主流,到纸媒、广电、互联网三分天下,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传媒业已经进入一个多介质并存、各种传媒形态相得益彰的大传媒时代。从单一介质到多介质的全媒体集团,从兼并重组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从文化事业转企改制到运作上市,传媒产业步入了集团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新型传播手段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新的变化,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类人才提出复合型要求。因此,必须对高职新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媒介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2.媒介市场发展的需求。新兴媒介异军突起,高速发展,衍生出网络编辑、手机报编辑等新的职业岗位,新的职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呈上升趋势。从专业招聘网站,新闻类职业招聘信息显示,网络编辑、视频编辑、非线编辑需求量非常大,报刊编辑、电视编辑、广播编辑等传统媒介职业岗位需求量相对较少。而国内很多新闻采编类专业课程设置依旧定位为传统媒介的人才培养。因此,及时调整高职新闻专业设置才能适应目前新的职业市场环境。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社会需求

作者简介:张建华(1968-),男,四川雅安人,四川省雅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胡斌武(1968-),男,四川宣汉人,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编号:BJA110082),主持人:胡斌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24-04

电子商务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新型商务活动,是现代贸易活动的基本形态,比尔·盖茨就曾说过“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电子商务的核心价值链在于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优势在于市场全球化、交易连续化、成本低廉化、资源集约化“四化一体”,特点在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三新并举”。浙江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最早的地方,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市场分析,无论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都提供了依据。

一、电子商务发展图景

电子商务以“全方位、全天候、零距离”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综合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商圈”概念,使交易和服务等经济活动像实体产品一样进行流通,缩减了流通环节,降低了中间商、物流等交易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商品和各种要素的流动,有利于推动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消除了妨碍公平竞争的制约因素,交易记录具有“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特点,有利于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并逐步渗透到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领域。据华尔街报告,2010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30万亿美元,成为引领生产与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力。不过,全球电子商务发展很不平衡,美国是世界上电子商务发展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一直引领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世界电子商务基本呈现出美国、欧盟、亚洲“三足鼎力”局面。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近6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3%,网络零售额超过7500亿元,占国民消费的4%。当然,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很不平衡,以江、浙、沪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电子商务发达地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是电子商务较为发达地区,中西部二三线城市是电子商务欠发达地区,但发展速度迅速。未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巨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新生代居民具有网络消费习惯并成为了消费市场主力,这必将大幅提升网上交易规模。同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移动智能终端的加速应用,都为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创造了充分条件。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8万亿元,网上零售额将达到3万亿。

浙江省电子商务走在了全国前列。2002年,浙江省启动“数字浙江”;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2011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政发[2011]45号);2012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2]24号),提出把浙江打造成为“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杭州市已经成为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国电子商务专业网站集聚中心,被授予“中国电子商务之都”,金华市被授予“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目前,浙江省已形成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易、网盛科技、中国博客网、传化物流、中香化学等一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集群。其中,阿里巴巴注册会员数5600多万个,业务辐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现有经营网商500多万个,用户总数达3.7亿人,2010年交易额超4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2010年底,浙江省拥有各类电子商务网站近4000家,其中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约2000家,占全国的20%;全省60%以上的工商企业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00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16%;全省有各类零售网站2000余家,在第三方平台上经营的网商50多万个,实现网络零售额50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10%[1]。

二、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社会需求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支持。就全国而言,2001年,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院校试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同年中等职业学校也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全国有300多所高校、700多所高职高专、1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80余所高校设置了硕士、博士点。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起步较早,步伐较快。在中等职业教育层次,早在1992年,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在全国率先招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二十年来,浙江省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50余所,累计培养毕业生22000余人,当前在校生12000余人。在本、专科生教育层次,2001年,浙江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试点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目前,全省13所高校开设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在研究生教育层次,2000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中开始设立电子商务方向,其后,浙江大学在全国首个设立电子商务博士点和电子商务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为了解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通过对浙江省电子商务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开展了调查研究。共调研了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金华市等地的21家商贸企业、23家相关企业、25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查问卷分为学校问卷(包括教师卷、在校学生卷、毕业学生卷)、企业问卷(包括企业领导卷、企业员工卷),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0份,问卷回收率为89%,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

(一)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较大

关于“您所在企业雇用电子商务员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企业的回答依次是:47%来源于招收普通高校毕业生,29%来源于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4%来源于招收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10%来源于其他。由于当前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层次较高,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较大,所以,普通高校毕业生是企业用人首选;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加之企业用人成本相对较低,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用人选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占29%)。关于“未来几年,您的企业是否还会从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86.1%的企业会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关于毕业生“你是如何获得第一份工作的?”其回答依次是:靠学校推荐(36%),靠朋友、亲戚关系介绍(26%),通过媒体招聘信息(11%),自主创业(11%),通过人才交流市场(10%),“其他”(6%)。三个问题项,相互印证说明,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有较大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对企业有较大兴趣。

(二)中小型企业需求较旺

被调查员工“你所在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其回答是:63.6%是私营企业,13.6%是股份公司,9.3%是国有企业,5.9%是中外合资/合作企业,4.2%是外商独资企业。被调查毕业生“你工作单位的性质是什么?”其回答是:43.3%是民营企业,21.4%是国有企业,15.1%是自主创业,8.7%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7.5%是中外合资/合作企业,3.6%是乡镇企业。调查显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在私营企业、民营企业。

被调查的企业“您的企业主要属于什么产业?”34.9%属于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6.4%属于社会服务业,14.7%属于制造业,11.6%属于IT/通信,7%属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3.9%属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0.8%属于金融、保险业,0.8%属于房地产业。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从事的主要产业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IT/通信、社会服务业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人才社会需求较大,电子商务毕业生进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生了人才培养效益。

(三)企业更需要“商务型”人才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大体可以分成“商务型”、“电子型”、“管理型”人才,“商务型”人才主要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如网络营销、物流、客服等;“电子型”人才主要是为实现电子商务所具备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如网站建设、网页设计、程序开发等;“管理型”人才主要是为发展电子商务而进行的战略规划、组织管理等。关于“您所在的企业电子商务主要服务内容是什么(可多选)?”企业的回答依次是:商业信息及管理(28%)、贸易中介及商品集中采购(17%)、帮助企业建立网站并管理(12%)、物流配送(11%)、网上支付(10%)、技术咨询(7%)、政府信息及指导(6%)、其他(5%)、网上投标即拍卖管理(3%)(如图1)。关于“您的企业最紧缺的电子商务岗位人才有哪些(可多选)?”企业的回答依次是:网络营销(46%)、产品在线推广(41%)、网页设计(36%)、运营策划(35%)、商务平台建设(35%)、网站内容管理(33%)、规划与管理(29%)、客户服务(27%)、物流(15%)、其他(12%)。

调研发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工作岗位群较大,既包括市场营销、商务平台建设、电子商务运营策划、客户服务、产品在线推广、网络销售及物流等“商务型”岗位,又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管理、计算机维护等“电子型”岗位。从企业领导的态度和毕业生的实际岗位,相互印证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是网络营销、客户服务、运营策划、仓储物流、商务平台建设等,说明企业更需要“商务型”人才,并且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管理型”人才认可度低。

三、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要求

(一)首要强调学生的职业操守

企业领导、企业员工、毕业生都被调查“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素质是什么?”调研发现,无论是企业领导、企业员工,还是毕业生,都高度一致地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首先是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客户服务意识,礼貌待客、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其次是市场开发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安全意识;再次是英语对话及阅读水平、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知识等(如图2)。说明社会最为看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职业修养,其次才是职业技能,这与当下职业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比较重视学生的核心技能

企业领导、企业员工、毕业生都被调查“您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有哪些?”调研发现,无论是企业领导、企业员工,还是毕业生,都高度一致地认为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技能,首先是网络营销、商业经营能力;其次是网页设计与网络运用能力、项目开发能力、硬件维护能力;再次是信息采集编辑、电子交易与支付、其他(如图3)。进一步说明企业对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首先是“商务”技能,其次才是“电子”技能。

(三)普遍要求学生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关于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时,是否要求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82%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且60%要求有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40%要求有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例如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资质证书)。调查显示,企业用人普遍要求学生有电子商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对职业学校“双证”教育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整合社会资源的商业模式和手段,其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商务活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产业链,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外贸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据此,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商务能力为中心,构建“大商务、小电子”立体型课程模式;以核心技能为标准,构建“教学项目”式课程结构;以校企合作为支点,形成理实一体化人才成长模式,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技能突出的电子商务初中级专业人员和高素质劳动者。

篇13

关键词: 技校 电子商务专业 课程设置 专业发展 社会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匮乏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为满足社会需求,许多中专院校和技校都增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有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兼具商务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复合型技能人才。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选择电子商务的某一方向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和提供能满足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实际需求,既掌握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理论基础知识和多个学科知识,又具备电子商务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一)以社会需求的职业岗位设定培养目标

大多电子商务技术、电子支付、电子政务、计算机、财务、营销和物流配送等行业都存在对电子商务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与电子商务专业对接的岗位,如电子商务公司、银行、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及传统企业等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维护员、网络营销员、网络信息员、电子交易员及电子商务物流员等岗位。因此,应根据目前社会急需的技术型、营销型、交易型和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设定培养目标。

(二)以职业岗位需求设计知识结构

受管理成本等多种因素限制,很多企业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岗位与岗位间重叠。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还涉及经济、贸易、管理等多领域知识,以完成岗位重叠环节操作。

(三)以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培养综合能力

社会需求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人才。因此,需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职场应变能力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以适应专业发展为导向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技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赖于适应专业发展的课程设置,赖于根据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确定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可靠的就业途径。因此,应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及专长设置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并了解及掌握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统一专业教学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确保教学实时适应专业发展。

(一)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1.侧重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应用是电子商务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需保证教学课时、上机时间和教学内容更新,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训练。

2.突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学生的主修课程,必须保证电子商务专业课的课时、课量和学习周期,使学生扎实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

3.增设第二专业课程或选修课程

针对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增设与专业相近的第二专业课程,或与专业相关的第二、第三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近、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4.增加综合素质培养课程

增加并确保一定课时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以保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5.增加实践课程占比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性,增加实践课程占比和课时,以强化技能实践训练,增强学生操作和应用能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术相关的操作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发展适应力,确保教学适应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

1.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

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真切、生动地学习和体验本专业课程;通过灵活多样的职场氛围的情境模拟教学,培养学生交际、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使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和市场,培养职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开展“我的网店”专业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中,不断开阔视野、深入思考,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双证融通教学

将电子商务师等级的相关课程融入教学计划中,创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电子商务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相结合的“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融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双证毕业,以增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3.订单教学

尝试“订单式”教学,开创学生“零距离”和“零适应”就业途径。安排毕业实习生到有人才需求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过后,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就可直接在实习企业就业。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实习和对口就业问题,而且缓解了学校与毕业生本人的就业压力,更增进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企业用人得当,不再为二次选人烦恼,学生选择无误,不再为二次就业困扰。

(三)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和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辅助教学、教学评估和就业指导相融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制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计划,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网络及信息反馈网络,实现计划管理、网络化管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估管理和就业支持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总之,基于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技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社会需求和适应专业发展为导向设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多学科复合型的技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使之胜任各行业、企业电子商务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并能适应和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以解决好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的矛盾,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洁.探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农业网络信息,2008,(2).

篇14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国家经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同步发展起来的。服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只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历史不长,积淀不厚。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与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仍滞后于新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的需求。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一种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可以说,使受教育者适应时代变化,学生生存并赢得发展,应该是职业教育教学功能的根本体现。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培养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以服装专业为例,一方面是社会上大量需要服装技术人才,另方一面却是很多专业人才毕业即失业,即使上岗的那部分人员也无法让工厂放心使用。服装院校的毕业生在服装企业,须有一年以上的适应期,是业内人士皆知的事实。而且服装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中,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也并不高。

造成这种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人才规格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模式上,至今服装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随意性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大纲过于简单,内容模糊而陈旧,因此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材。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服装领域统一的教学内容。(2)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淡化了其实用性的主旨和对工业化生产的认识。封闭于院校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纸上作业为主,即使是要求真材料的训练也是脱离行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单件制作;从观念认识到具体操作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基本上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造成了学生缺乏与工厂相适应的技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使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社会需求的关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中职服装专业教育应培养什么规格的人

依照教学大纲,提出教学目的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明确学习者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他应“有能力做什么”或“学生将成什么样”,显然这是一种能力需求,也可以说是人才规格。由此可见,好的教学大纲对开展和组织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从教学需求分析入手。所谓教学需求就是学习需求,分析教学需求就是分析学习需求。从一般意义上说,学习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调查研究过程,属于前端分析。这一工作对于各级各类学校中那些既有教学大纲又有教科书的课程来说,这种需求应该已经体现在上述材料之中,无须执教人员再次进行上述工作。执教人员只需仔细分析这些材料,从中找出需求估计或是归纳出教学目的,以便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由于我国教学大纲的制订部门比较单一,力量薄弱等原因造成了上述材料只是包含需求估计的信息,并未给出这种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比较陈旧,并未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进行适时的调整。人才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需求信息的不准确性,必然会造成人才规格的制定出现偏差,那么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有效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的做法是:由国家各相关产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确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具体内容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各学院的教学大纲必须在全国注册,各院校要使用注册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满足行业需求,符合行业标准。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强调“真刀真枪”的实际工作经历,强调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多年的教学以及亲身经历中,我深切的感到,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只靠学校教学和实习室是不够的,学生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和技能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获得。因此是否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用“学工交替”的方式来培养工厂技术人员。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且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学生在工作中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用以支付学费。

近些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合作教育。加拿大的合作教育专家指出,合作教育不仅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情感和创造有联系,而且起着三者之间平衡、协调作用。进入90年代,美国也对合作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调整,强调合作教育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专长和人格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在校期间的工作经历对学生一生发展所起的作用。许多研究合作教育的专家认为,合作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且也是促进学生个性、身心、能力和人格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教育过程。这一做法第一次将合作教育功能从单纯提高学生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人们也开始认识到合作教育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更应该把它与教育的整体目标和学习的全过程联系起来。

发展我国的服裝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我国服装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服裝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是时代赋予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服装专业教师,我们应不辱使命,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永贵,高雨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