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利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传统农业中融入现代工业、商业、保险以及信息等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种、养结合,慢慢形成一整个系统化的农业一体化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农业活动中的某个或者多个农业产品,根据该产品的供销状况,建立起一条龙的工、农、货、运等一体化农业模式。通过农业一体化,可以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的协作,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可以让传统农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价值,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经济中的产供销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统一到同一个经济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农业产业化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
1.2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产业化变革的深度以及影响力,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行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部门逐渐向现代产业方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型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新型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自由联合这一层面上;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将传统农业技术结构发展为现代农业技术结构,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面貌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虽然农业产业化是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及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在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够成熟,一些乡镇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下农民家庭实际利益的损害。其次,一些乡镇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以及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也无法对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直接导致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滞后。此外,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支持,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等条件无法有效的得到满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后,乡镇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小,信息比较闭塞,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诊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些乡镇地区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比较狭小,无法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乡镇地区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作物灾害以及病虫信息等无法及时传播,都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
3.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乡镇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发展趋势更加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弄明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需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乡镇地区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乡镇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科专业协会、农村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产业化深入人心,逐渐在乡镇地区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的促进新型农村,新型农民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3.2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建设和完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得力助手,巩固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需要对组织财产进行划分,将组织财产归全体社员所有,对财产利润进行分配,同时,也需要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让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经济合作组织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在一些条件有限的乡镇地区,达不到很大的经营规模。可以有条件的,逐步的进行适度规模的土地产业化发展。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让农民真正意义上同土地脱钩,实现土地的集中化、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乡镇地区的耕地制度进行变革,采用耕地流转制度,从而促使一些拥有耕地却不用来进行农业发展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乡镇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3.4推进乡镇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市场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在乡镇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最终将农业信息转化为乡镇地区的农业收入。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乡镇地区农业信息闭塞的现状,为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产品信息以及灾害病虫害信息等,使弄明能够真正依托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生产,进而获取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能够让农产品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取更大的价值。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各地区需要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以及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亮.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资本问题探析[J].理论动态,2013(25).
[关键词] 京津冀;区位商;产业协作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2-0008-05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为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来,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总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趋势更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因素(见图1)。
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2005年京津冀地区一、二、三产业各自比重为8.03∶45.49∶46.48,相对于全国12.4∶47.3∶40.3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从各个地区来看,北京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一、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天津和河北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见图2)。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比重仍较高(见图3)。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工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表1)。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因而与津、冀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完全形成。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天津同河北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比较突出,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这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
2. 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基本停留在地方化层面,所以对河北产生影响的只有第二产业。但北京、天津的第二产业整体层次并不高,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并不能对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并未起到龙头的作用,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常的梯度转移。天津曾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对外开放城市,解放后,由于国家一直重视首都经济建设,再加上一度对沿海城市作用认识不足,建设投入不够,经济增长受到抑制;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河北省的唐山、邯郸、保定等城市一度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争资源(水资源、土地、矿产资源等)、争项目、争人才的现象多于合作。本应作为区域中心的京、津,不仅没有利用集聚的各种资源聚集能量产生极化效应,也没有通过产业的梯度转移对津冀地区产生扩散效应。这样京津冀地区一直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次级经济区域,以致于现在落后“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它们相比,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周边区县人均收入低、基础差是制约协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方向及重点
(一)第一产业协作方向
在京津冀地区内,京津由于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地转用于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农业资源逐年减少。同时,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京津在生产普通农产品方面,与河北相比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现代型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代农业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况且京津的农产品市场供应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河北,尤其在蔬菜、畜禽产品和海鲜产品供应方面,京津对河北的依存度很高。所以,河北要适应京津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变化,大力发展绿色高质的肉、蛋、禽、蔬菜和水产品,建立与京津稳定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购销关系,开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渠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河北农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计算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2)。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业主导行业(见表3)。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要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2)京津的工业主导行业雷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同为两地的主导产业。在不同的主导产业中,北京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而天津也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金属制造业。京津进行工业领域协调的基本方向是,北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发优势,天津则要突出自身的港口运输便捷和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3)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行业优势已经形成: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产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
由此,京津冀地区应以梯度转移为重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与京津在三大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态势,北京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而天津的服务业比重也与第二产业持平,只有河北的产业结构依旧保持于“二三一”的格局。京津冀地区内部技术、产业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亦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其回流效应依旧会大于扩散效应,产业梯度还会呈增大趋势。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看,其发展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和交通通信业发达阶段;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产业服务业发达阶段;第三阶段是科技教育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崛起阶段。根据这种区分标准判断,北京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的时期,天津和河北正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移。分行业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中,河北与北京相比,在发展传统第三产业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基础方面,京津明显强于河北。
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合作,有可能出现在金融业的区域整合上,例如,按照股份制方式组建京津冀区域发展银行,实行京津冀地区内银行储蓄的跨行政区通存通兑,将过去的京津冀互为异地存取变为地区内的同地存取;也有可能表现为保险业业务的进一步跨行政区拓展;更有可能的是信息业(通信、网络、传媒和咨询等)和中介服务业(会计、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等)的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业务融合,例如移动通讯业中的跨行政区手机异地交费、停/开机、备卡激活等。此外,在物流、房地产、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大的合作潜力。
随着第三产业中商业业态的提升,京津商业中一些业绩颇佳的老字号和专卖店将进一步通过特许经营或连锁等形式向包括河北在内的其他地区扩展。而一些与北京城市功能不相适应的低端商品批发零售业,将逐步由城市中心向转移,有些将落户环北京的河北地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十一五”时期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海鸣,赵晓雷.200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景体华.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金乡大蒜 功能性食品产业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富贵病增多,老年病增多,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亚健康人群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保健,开发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销售的健康食品中90 %为普通营养品(第一代)和药物提取保健品(第二代)。而美欧和日本等国的产品已发展到自然物质提取的功能性食品(第三代)阶段。据专家预测,未来此类产品将成为中国市场主流产品。大蒜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富含大蒜素、大蒜多糖、蒜氨酸和大蒜皂苷类化合物等功能成分,具有杀菌、降低血脂、预防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在食品和医药保健品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前景。大蒜功能成分成为许多国家医疗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大蒜、银杏叶和人参三类提取物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最有市场前途的三大保健产品。
中国是世界上大蒜种植和出口的重要国家,大蒜产业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乡县是著名的“中国大蒜之乡”,2014年大蒜的交易量约26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大蒜交易量和交易额约占全省的85%、全国的65%。大蒜年加工出口能力110余万吨,占全国的70%以上。由于目前国内大蒜深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存在加工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我国大蒜产品主要以蒜头出口为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大蒜精深加工产品如天然大蒜素、大蒜多糖、蒜氨酸等医药和功能性品,在国内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如何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将金乡县丰富的大蒜资源转化为医药和功能性食品,增加大蒜的附加值,实现大蒜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在欧美等国家,含大蒜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是植物类保健品最畅销的产品之一。英国的大蒜素胶囊每年的销售量是3亿粒左右;德国服用大蒜油丸保健品每年约有700多万人;美国大蒜制品每年的销售额达1亿美元,位列2000 年版 USP(美国药典)植物药市场销售首位。目前,大蒜保健(药)产品普遍使用的是大蒜肠溶片,产品主要品牌有德国Lichtwer Phanna公司的Kwai,加拿大Trophic公司PurGar和美国Nature's Way公司Garlicin等。大蒜精油类产品有美国的大蒜油胶囊,日本的大蒜锭、“蓬莱”等,以及德国和匈牙利生产的以β环糊精为吸附包结材料的大蒜油糖衣小丸。德国Shaffer健康中心的“Kyoic”品牌大蒜制品,是以长期贮存的老化蒜为原料提取的脱氧蒜氨酸类产品。国外公司采用低温冷冻、真空干燥、离子交换等先进技术,以新鲜大蒜为原料提取的高纯度天然蒜氨酸试剂产品售价非常昂贵。例如美国Sigma公司的蒜氨酸试剂产品售价人民币5700元/25mg。
我国在临床批准使用的大蒜药品制剂有两种,一是合成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DATS)注射液,二是以低温冻干蒜粉为原料的大蒜肠溶片剂。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提取蒜油产品(大蒜素含量10%左右),没有企业掌握高纯度大蒜素(大蒜素含量>60%)提取技术,市场上的大蒜保健品主要是大蒜素软胶囊,高纯度天然大蒜素已经上涨到1000万/吨,处于供不应求局面。大蒜类保健产品主要有大蒜素软胶囊、蒜氨酸口服液、大蒜多糖肠溶片,存在产品功能单一,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大蒜功能成分的药理活性,开发具有新功能的大蒜类保健食品是保健品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之一。
三、金乡大蒜功能性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动力欠缺
目前,金乡县从事大蒜加工、销售、储存的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但是,大多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易被别人跟进甚至超越。目前,全县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9家。另外,近年来大蒜价格波动大,给大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压力。
(二)产品种类少,附加值较低
金乡县大蒜加工企业大多以简单的大蒜清理、除杂、装袋等粗加工为主,少数企业进行蒜片、蒜粉等大蒜初级加工,还有几家企业生产黑蒜制品,大蒜产品附加值较低。仅有少数企业涉及大蒜油、大蒜素等产品,大蒜类生物医药制品等高端产品几乎空白。
(三)专业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薄弱
在金乡县的大蒜产业链条中,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初级劳动者,从事大蒜深加工的高技能人才及企业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由于大蒜功能性保健产品的研发工作涉及生物、化工、食品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整合各个学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因此能够统领此类产品研发的技术领军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又由于金乡地处鲁西南,属于县级小城镇,科研人员不愿意留在金乡工作,长此以往,将导致金乡大蒜功性能食品产业动力缺乏,竞争力和创新力不足,人力资源瓶颈突出。
虽然,金乡县成立了大蒜研究所,专门进行大蒜品种选育、食品、保健品及医药产品开发,但是研究所人员编制只有3人,同时,研究所在资金、设备、人员编制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有限的科研力量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大大影响了大蒜产业的科研创新。
(四)企业缺乏创新,研发投入不足
金乡县地处鲁西南,与国内外先进企业比,从事大蒜加工企业的档次较低,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理念不够先进。大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松散、运营效率低下,缺乏长效的合作和创新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重视程度不够等。虽然少数企业家对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危机感,开始萌生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与研究所的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念头,从侧面反映出金乡大蒜企业对科技力量、研究设施及其所提供服务的迫切需求。
(五)管理体制陈旧,制度创新滞后
目前金乡大蒜经济仍沿用传统的分散管理体制,大蒜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金乡县大蒜产业管理职能部门无法拿出高水平的大蒜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落后的管理制度是制约本地大蒜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普遍存在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短视行为,产品研发创新根本无从谈起,无法吸引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因此,要想实现大蒜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幅度提升管理体制和创新制度。
(六)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扶持不足
尽管金乡大蒜经济成为全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但作为大蒜经济重要环节的大蒜类功能性食品高技术产业仍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政府对于从事大蒜类生物医药技术开发的企业支持力度偏小,对企业在研发、融资、担保、扶持等方面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投资人缺乏可靠的风险投资保障与足够的信心,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对大蒜类医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仍停留在较低水平,致使大蒜功能性食品前期基础研究较弱,积累极少。
四、对策建议
(一)组建大蒜产业联盟,搭建高水平研发平台
由于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的强弱与拉动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大蒜加工龙头企业是带动整个大蒜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由于金乡县大蒜产业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可以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运作模式,尽快推进组建金乡大蒜产业联盟,联合全国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打造大蒜产业高水平创新平台,筹建国家级大蒜及系列产品公共实验中心,助推金乡县大蒜产业转型升级。
(二)制订人才引进政策,构筑产业研发高地
一是利用省市科技专家人才数据库资源,由县科技部门牵头,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与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类调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征集专家人才信息,按行业领域划分建档立册。二是设立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收集企业的发展需求,利用省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信息汇集系统,帮助县域中小企业与专家人才数据库对接,通过技术手段快速完成供需匹配和双方的意向沟通。三是应加大农业领域科技特聘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的建设力度,通过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本行业国内外专家直接参与到金乡大蒜产业研发过程中,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三)以科技孵化新产品,引领大蒜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
利用金乡的大蒜资源,以提取的天然大蒜素、蒜氨酸、大蒜多糖和大蒜皂苷为原料,开发出具有促进排铅、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抗氧化等功能的大蒜特色保健食品,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逐步向大蒜医药产品和大蒜类化妆品等领域延伸,使大蒜衍生产品的加工层次更加分明、生产档次不断提高,引领金乡县大蒜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确保金乡县大蒜深加工产品走在本行业的前列。
(四)政府加大投入,促进产品研发
一是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农业、发改等各类项目,积极利用上级有关政策资金,加大企业产品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二是制定扶持企业创新创优奖励政策,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高效利用市场资本资源,实施创新创优驱动战略,开展创新创优活动,促进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五)加大科研合作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内外对大蒜类保健医药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金乡大蒜加工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华大基因、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从事大蒜功能食品、医药产品的高院校开展科研和产品开发合作。
参考文献:
[1]傅樱花,张富春.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的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11月,第32卷第11期
[2]黄雪松,阎凤超,吴建中.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大蒜寡糖和多糖分子质量分布[J].食品科学,2011,32(2):146-149
[3]唐辉,陈坚.蒜氨酸及其相关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35(6):441-446
[4]张新茹, 杨晓虹, 王天晓.葱属植物中甾体皂苷及其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N].药学学报,2009,25(2): 165-169
[5]吕慧,马永建,孙桂菊,杨立刚,王少康. 大蒜挥发油提取工的优化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8):88-91
和政县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分社:
根据和财发[2018]259号文件精神,我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人员召开专题整改工作讨论会,安排部署逾期借款整改的相关工作,并对我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改方案,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措施
1、各村理事会联合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及村干部逐户进行了走访并下发了催款通知书,催促其早日还款。
2、督促各村理事会对加大逾期借款的回收力度,同时加强对互助社社员的普法教育和诚信意识,引导借款社员严格按期限归还借款。
3、对于逾期借款长期不能收回的农户,乡上将通过司法程序进行依法追缴。对白杨沟、拉立洼、前坪村部分逾期借款未还人员已委托律师进行了起诉,其中前坪村马外外(借款2万)打算分期还,已还19000元;前坪村马苏麻(借款1.5万)打算分期还,已还4000元;拉立洼村白映萍(借款2万)打算分期还,已还11000元。
二、整改结果
(一)审计厅专项审计中对和政县**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检查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逾期互助金借款63万元,涉及农户43户的”问题,乡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回收,截止2019年2月底已回收31户43.5万元,剩余12户19.5万元,正在回收之中。
(二)州审计局对和政县**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检查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逾期互助金借款41.4万元,涉及农户29户”的问题,乡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回收,截止2019年2月底已回收15户22.2万元,剩余14户19.2万元,正在回收之中。
(三)州财政局对和政县**乡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专项检查中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针对“逾期互助金借款116万元,涉及农户92户的”问题,乡上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回收,截止目前,已收回78户93万元,剩余14户23万元正在回收之中。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对借款的对象,严格按照互助社章程,做好借款初审工作,防止不良借款的发生。
2、对逾期借款的对象,进行随访,催促其尽早还款。
3、强化管理站人员、各互助社理事会、监事会人员责任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各尽其责。
4、经乡村干部多次催促拒还且态度恶劣的,通过法律程序依法追缴。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 规划弊端 规划模式 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03-02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特殊地带。
大城市边缘区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之间,是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区向乡村的辐射与扩散,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区中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这一区域又不断地向外扩展,继续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
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城乡关系过渡区,大城市边缘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扩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乡村产业最先更替的“形成层”。因此,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相比较,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弹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1.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核心区和乡村地带之间形成的一个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中间地带。和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它具备区位、土地、环境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在此条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经济实力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扩散区,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商业和科技首先向这里辐射延伸,它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区,提供生活食品和生产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从城市核心区扩散而来的第一产业在边缘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带动下,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在第一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集中和劳动力结构分化而导致发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乱。大城市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构现象严重等状况。面对这些状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期使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要素较为复杂,存在多头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常见的规划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来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可以说是常见的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规划体系尚不够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不足,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控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规划模式及管理缺乏弹性。传统的规划模式及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过分强调产业发展与规划期末的一致性,使规划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一些突况时缺乏弹性,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又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给规划和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不定性”,缺乏调控机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3.规划目标定位不准确。产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产业的选择、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边缘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于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
四、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弊端问题是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累积性矛盾问题。该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新规划观念、改变规划模式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体系,编制产业规划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其他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定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规划有不同的对象、功能和内容,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如同边缘区发展的源泉,而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就是边缘区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两者是双向因果的关系。没有产业规划,边缘区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没有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边缘区将失去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促进边缘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遵守产业规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动态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空间比较广阔,其产业结构相应地具有很大的可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确立“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和弹性空间,以此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口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内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大计。
3.采用产业规划的新模式。传统的规划模式可以概括为:“时间―规模―布局”,即由时间决定规模,再由规模决定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静态的、封闭式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两个端点的状态描述,却忽视了边缘区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无法起到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采用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规划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规模―产业―布局”,即由边缘区的规模来决定产业分布,再由产业分布来决定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动态的、开放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动态过程,重视边缘区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使边缘区产业规划顺利科学地进行。
五、结语
产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战略谋划或部署。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中,只有通过明确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产业目标的定位、规范产业规划的编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规划带来的弊端影响,促进大城市边缘区产业的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田,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54-65.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浅析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3):25-27.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茶产业人才队伍共计5人,其中管理岗1人、专业技术岗4人(3人在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岗,1人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专业技术岗 ),茶产业人才队伍弱,还要引进茶叶专业技术人才。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积极谋划全县茶产业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全力投入全县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茶产业已成为我县脱贫攻坚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助民增收、实现提前一年脱贫出列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仅人4人,乡镇仅**镇有1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少,指导服务全县茶产业发展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1)场镇规划。对乡村各类用地布局进行规划,明确道路建设要求;明确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以及主要水体保护范围;对乡村综合防灾减灾防疫系统和环境卫生系统进行规划;明确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内容,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实施管线综合管理,合理确定管线建设容量,对公用工程管线位置、管径以及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规划。
2)村庄规划。乡村村庄规划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结合村庄聚居条件、资源状况、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对乡、村同步进行规划编制。为保留村庄的原生态风貌,对聚居户数少且具有原生聚落特色的村庄可不进行规划;对具备良好聚居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村庄进行规划。村庄规划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的基本原则,采取柔性标准与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其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村民住宅、居民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2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在乡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以来是基础产业,占用农村大量劳动力;非农产业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供应业、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销售业以及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建筑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乡村规划有着直接影响。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乡村规划的方法策略如下:
1)建立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乡村应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规划管理和监察执法人员,对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规划编制,并加大规划强制性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得在没有编制过村庄规划的地方审批建房,有效控制农民的建房行为。建立村级规划监察队伍,让村民主任成为规划监察协管员,形成市、乡镇、村的规划监察联动网络,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行为。
2)确定乡村规划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乡村规划既要着眼于乡村经济发展,又要看重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乡村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维持河流、绿地、树木等自然环境的原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建具备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其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改善村容村貌,通过乡村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发展与内在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乡村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休闲度假,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城乡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其三,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乡村产业开发和乡村规划时,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乡村建设满足农民物质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乡村规划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3)明确乡村规划步骤。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应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当前乡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对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情,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访谈,获取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步,综合评价村庄建设情况。准确掌握乡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第三步,制定村庄发展战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系统研究乡域范围内村庄产业结构与村庄数量、人口规模、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村庄产业发展的优劣条件以及发展潜力,制定村庄发展战略。第四步,确定乡村空间布局体系。坚持“保护耕地”的原则,确定适用于不同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用地需求、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制定建设中心村的标准,统筹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遵循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4)突出乡村规划重点。在村镇体系结构规划方面,可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对交通干线进行完善建设,形成以集镇为核心,中心村为主体的级次分明的“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在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改变粗放型村镇模式,合理布局中心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使聚居点形成网络状空间布局;在交通规划方面,以乡道为骨架,建设功能完备、快速便捷、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对供电电力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规划建设小广场、便民店、文化娱乐室、卫生室、幼儿园、便民书屋、全民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3结语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无
一、引言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四、总结
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强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特色小镇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一种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特色小镇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成为必然要求。特色小镇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方面作用明显。一方面,特色小镇具有增强区域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内外环境、促进产业创新的功能,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模式激活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聚拢高端人才等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是应对消费升级的战略选择,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效载体,对区域产业体系的重构与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推动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实施办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特色小镇采取就地城镇化发展方式,在传承和发扬我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基础上,把乡村建成既有乡土气息,又具备现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注重产业、文化、宜居、环境等各种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发展品质。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结构,在规划和设计上可以根据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加强乡村治理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特色小镇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发展,从治理主体到治理模式,使传统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融入现代化因素,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桥梁,不仅在空间布局上一端连接着城市一端连接着乡村,而且从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保护等方面,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其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的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设施以及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地域性和传承性。继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需要适应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更具感染力、传播力。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文化要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必不可少。不少特色小镇在挖掘文化要素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文化及其产业进行保护与传承,以各种物质形式为载体,将文化物化,将物化的产品产业化,形成文创产品及产业链,提高了文化影响力。河北馆陶的粮画小镇、武强的周窝音乐小镇等就是典型例证。
一、沙溪乡基本概况
沙溪乡地处峨眉山市西南部,幅员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2594亩,林地约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4.6%,辖9个行政乡,75个乡民小组,在册户籍人口4633人,常住人口2500余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年平均日照约940小时,年降雨量1400—2000毫米。近年来,全乡各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关键举措和根本之策,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不断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产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茶产业发展比较突出。
二、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
茶产业是沙溪乡传统优势产业,拥有高山优质茶叶面积8000余亩,2019年新增茶园面积800亩,正以高山茶为特色,朝着茶旅融合稳步迈进。
(一)资源优势。沙溪乡生态条件非常好,森林覆盖率达84.6%,沙溪河、大溪河穿流而过,气候湿润,空气清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发展高山茶叶产业和茶旅融合的理想之地。
(二)地理优势。沙溪乡位于峨眉山风景区西南,距城区约30公里,正在建设的乐汉高速将设置沙溪(回龙)出口,从高速出口至沙溪乡规划的旅游线路已完成征地。届时,高速出口至乡政府仅10分钟车程。
三、存在的问题
沙溪乡在茶叶产业和茶旅融合开发上虽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切实解决。
一是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放。绝大多数茶农的销售方式还是原始的熟人销路,卖到什么地方、卖给谁,没有清晰的定位,营销手段与信息时代、开放市场、消费升级相去甚远。
二是茶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多数村产业立地条件较差、土地碎片化、机械化程度低、产业路不通畅。产业布局分散,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茶叶产业发展没有专项规划,茶园发展到多大规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培育多少家、种植品种、空间布局、市场定位与拓展、品牌策划和营销等等,还缺乏规划指导。
三是茶叶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研对象反应,在品种上,茶树品种有50-60种,目前多数茶园是需要改造的茶园,多而杂、产量低、收益少;在管理上表现为粗放式管理,缺少技术,管理不到位。一些茶农为了提高产量,每年对茶树进行深剪,茶树病虫害多,茶叶产量提不上去。
四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沙溪乡村道普遍为3—3.5米宽,组道和生产便道更为狭窄且多为依山绕行,路面凹凸不平运输费用昂贵,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五是茶旅融合还有差距。茶叶产业只是传统产业,茶叶采摘、加工、品茶有没展示区,茶叶观光没有布点。
四、进一步做好茶叶产业的建议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首先要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观念,充分认识到当前沙溪乡茶叶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口,不转型升级、不加快发展,“年年有钱赚”就不会长久。同时,要跳出茶叶看茶叶,大力培育现代思维和市场观念,引导茶农跟上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议沙溪乡党委、政府组织茶农到外地学习考察,看看别人怎么干,将其作为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第一堂课。
二是坚持政府有序引导。要加强规划引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广泛听取茶企、茶农意见,利用专业机构和专家力量,制定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使发展有方向、有目标、有支撑、有保障。要加强政策引导。明确茶叶产业发展中所用土地、水、电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解决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座落于XX乡的腹地,距县城成约10公里,全村总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8.4亩,山场6189亩,下辖46个村民组,889户居民,总人口3658人,境内一条大河贯穿其中,XX中学、中心小学分布中段两岸,村民分南北两岸居住,人口密集度大,村民主要收入有传统的农业,特色种养业和劳务输出等,人均收入2013年度为3280元,全村有贫困人口1072人,其中五保56人、低保203人是XX乡的贫困村之一。
二、指导思想和帮扶目标
以十和十八届四中全面精神为指导,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造血式扶贫,实现XX乡XX村三年脱贫的目标。
三、具体措施
1、做好XX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
2、建立本单位职工和XX村的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帮扶制度和结对帮扶计划,建立“一对”的结对帮扶台帐,并实行台帐销号制度。
3、从各贫困对象的实际出发,着眼长远,变“供血”为“造血”,在定脱贫致富项目上,产业发展上进行“滴灌式”精准扶贫。
4、帮助XX村扎实开展危房改造、森林防火、防汛、美好乡村建设和计划生育、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实现全村均衡发展,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5、根据XX村产业发展情况,每年给予XX村相应的发展资金支持。
四、年度任务
第一年:
1、深入细致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村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2、帮助XX村制定“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和产业发展规划。
3、局机关支部与XX村支部结对共建,开展活动不少于一次;帮助XX乡XX村支部完善制度,提高党建水平。
4、建立职工与XX村贫困人口包保制度;给予包保和扶贫资金不少于5万元,力争实现四分之一的包保人口脱贫。
第二年:
1、进一步帮助XX村加强和完善村两委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实现工作资料齐全,各种档案规范齐备。
2、帮助XX村支部抓好载体建设,扶持培育以党员为带头人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建设,鼓励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优化产业等多种形式发展经济,实现创收,力争实现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的目标。
3、帮助XX村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力争在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4、帮助XX村争取启动“美好乡村”村居布局、产业布局等建设,在建设中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坚持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和坚持产业支撑的原则,稳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5、完善职工与XX村贫困人口包保制度;给予包保和扶贫资金不少于5万元,力争实现四分之一的包保人口脱贫。
第三年:
1、帮助XX村抓产业,促增收,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依托XX村茶、桑、药及养殖等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整合、提升品质、用好选派发展资金和争取上级支持兴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利用新型农民培训等措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发展格局。
[关键词] 农村文化 创意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26-01
文化创意产业不受地域的限制,不仅在城市发展迅速,在农村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解决了许多的就业难题。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导力量。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一个农村人口占60%的农业大区域,农村文化创意这一新兴的产业,成为了农村新经济新的突破口,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途径,成为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的重要支柱。
一、良好的文化政策优势
乌鲁木齐市在经济不断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打造经济强市和文化强市这两大目标,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提高大,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政策和经费上努力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保障。而且,国家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期间,我国确定了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各个基层都有自己的文化站。政府的其他惠农政策也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在农村举办的百日文化广场等活动给农村人学习科学、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一些对农村文化方面的补贴也对农民学习文化起到关键作用,这些都是国家关心农村文化发展的体现。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
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培养新一代中国农民,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建立农村互联网,让村民都有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在网上获得信息;使农村居民学会在网络上传播当地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开拓外界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双赢作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文化素质的增强,是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条件。农村信息化得到大力发展,营造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宽松氛围。农村信息化不仅开拓了村民的眼界,也改变了当代农民的思考方式,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日益变化的世界,从而了解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和发展的前景,用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改变当地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开拓出更多的潜在文化市场。
三、转变观念,增强创意意识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文化市场开辟更大的空间。米东区农村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其潜在的市场无法估量,这是当地发展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米东区的农村文化资源发掘不够深入,认识不到位,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同时,米东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原始阶段,还需不断的探索,其主要原因在于:
1.很大一部分村领导的思想没有解放,没有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推动农村发展的力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效能也被许多人忽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如果想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解放思想,吸收一些先进的理念。
2.不重视自身特点,没有因材施教,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米东区虽然乡村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有的地区有的还存在一些限制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如交通不畅、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土地不集中,同时还存在农民收入较低、城市与乡村差距大等问题。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要提高职业修养,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政策的优惠,创造一切有利条,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充分挖掘和整合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意识
要开发米东区的地理人文特色和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的新农村。乌鲁木齐各县,各乡,各村具有不同的乡土人情和农村文化资源,我们要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积极调研米东区农村文化资源现状,创造一个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文化创意品牌。为了改变米东区农村文化发展的格局,突破现有模式,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可利用米东区农村文化中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生态农业、地域特色旅游、乡村风情探索、农家乐等特有资源,打造属于米东区的特色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帮助村民提高收入,使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努力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发挥艺术的商业经济价值
在如今的社会,文化产业的头牌军是文艺。米东区农村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艺术种类,各具特色,相互彰显。但是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这些艺术的发展,这此艺术还未发挥出它的潜力,这急待我们加大精力的投入来整合这些资源,加快米东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比少数民族民歌舞、民间曲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花样繁多。据记载,目前主流的米东区当地的地方舞艺就有几十种。因此想要打造好米东区的乡村文艺品牌,首先得延续文艺的传统方式,其次也促使艺术发挥的市场价值和文化艺术的魅力。成功打造农村文化创意品牌至关重要,好的品牌会名声大震,继而带来好的经济效益。
六、结论
总之,研究米东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为米东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为米东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有利于实现米东区地域特色和农村文化资源的发展和发挥。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具有米东区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农民成为主体,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村民在愉悦的环境下潜移默化的接受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未来米东区的发展指明道路。发展中应该结合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更加生态,更加和谐,更加快速,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指示,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的指导下,发展好农村文化创意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振鹏. 我国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 华东经济管理,2013,0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