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

教学方法的理论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学方法的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学方法的理论

篇1

 

《汽车理论》课程是一门通过高度有机综合工程数学、工程力学与汽车构造等专业知识体系来提高学生对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重要汽车使用性能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研究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的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1,2]。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调研与作业信息反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对基本概念与定义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他们所分析出的各类具体工况下汽车的性能表现缺乏实际的物理依据这一问题,进而反过来更加阻碍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定义的充分理解和吸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每年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汽车理论的平均分与及格率均低于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设计等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如何在已有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关键核心问题的敏锐嗅觉与快速解决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汽车理论》课程教师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一般在课时分配上占有绝对主导权地位。而从考核与成绩评价方式上来讲,也是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具有绝对话语权。这样的设计原则上合理,但是过于依赖课堂教学与期末考试在专业能力培养与考核上的作用。在课程学习阶段的学生早已不是刚入校的高中毕业生,而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并充满专业实践创新基础与渴求的大三学生。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过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前景的光明预期,最终影响培养质量。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如何在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考核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培养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强大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可靠保障。

 

文中提到的教材均为清华大学余志生撰写的汽车理论各版教材,主要以第五版为主。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坚持与优化

 

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PPT讲授+板书详细剖析关键知识难点+师生问答互动+评阅学生作业。对于汽车理论这门理论课程,坚持该方法无疑是以保证学生理解掌握完整理论体系与普遍分析方法为出发点,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优化:

 

1.第一章。改变常规的授课思路,以汽车坡道行驶驱动动力学建模理论、方法、过程与模型在动力性评价与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为基本讲授纲要和思路。有了对模型的系统理论认识,就很方便教师给学生讲授理论研究与实验中发动机转速特性、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系数、坡度与加速阻力系数、附着率的由来及其在模型理论分析中的地位与作用。按此思路优化第一章教学,可以强化培养学生以系统动力学的微分方程建模来对汽车驱动性能进行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工程学研发思路,促进同学们对在先修的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等课程中自己认识较浅的知识盲点进行深化具体认识。此外,通过本章开始的课程学习所逐步培养的这种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其他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与深造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极强的自主性。

 

2.第二章。以发动机万有特性为基本出发点,引出等速、等加速与等减速工况燃油消耗量的分析方法以及影响燃油消耗量的主要因素。由于发动机万有特性通常属于学生认识不深入的基本知识点,那么,结合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对专业技术研究开发关键核心问题的敏锐嗅觉与快速解决能力,将由基于万有特性的发动机最小燃油消耗特性所确定的最佳无级变速器调速特性原理对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功能设计的理论指导作用作为本章的重要研讨性学习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而且,鉴于万有特性理论的重要性和相关应用的重要工程意义,无级变速调速理论的研讨性学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对于电动汽车部分,属于目前的主流新技术。为了给学生强化工程创新实践意识,本节的教学可以以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主流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仿真分析软件——Cruise、Advisor在具体车型设计方案评估中的应用来开展[3,4]。教学过程可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如何将仿真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将在本文后面相关部分阐述。

 

3.第三章。第三章讲授的内容是对前两章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更侧重于档位的设计、匹配对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传统授课方式能保证学生吸收大部分核心知识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在传动系档数和各档传动比的选择上。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相关内容过于抽象,学习过程中感觉不贴合实际。为此,教师在精确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应该结合自己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直观形象解释清楚几何速比级差与渐变速比级差在改善汽车动力性上的显著差异,方有助于理解。

 

4.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课程的又一教学重难点。由于第四章涉及的制动动力学与第五章涉及的汽车操稳系统动力学存在相互耦合关系,且都同时直接对整车的行驶操纵稳定性有最直接的影响,所以笔者设想在遵循传统教学理念方法的同时,将两章的内容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一来期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教学内容会更贴近汽车行驶的主动安全性这一前沿尖端技术,在兴趣的指引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现在的学生数理基础都比较扎实,同时理论力学也学得比较深入,所以在分析制动方向稳定性和操稳性时,除了通过动力学模型的推导使学生获得精准的理论认知外,建议以MATLAB/Simulink软件为切入口,教会学生将教材上重点讨论的模型转化为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来形象理解制动和转向控制对汽车操稳性的综合影响。进行相关教学时可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

 

此外,这两章有几个知识点联系非常密切。在传统的教学进度安排中是分开讲授的,学生感觉比较抽象难懂。但如果结合在一起讲授,预期效果会比较好。这两个知识点是第四章中考虑侧偏时的制动力系数、侧向力系数与滑动率的特性关系以及第五章中的轮胎侧偏特性与附着椭圆。每年的期末考试涉及到这两个知识点的分析论述题失分非常严重。说明学生理解不扎实。综合讲解这两个知识点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制动力驱动力侧向力系数随滑动率和侧偏角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关特性曲线,结合轮胎侧偏特性,来理解附着椭圆的生成过程以及它在理论分析和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由于附着椭圆生成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有侧偏角对驱动力制动力——滑动率特性的影响,还有滑动率对侧偏刚度特性的影响[5],其教学难度至少和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组的生成过程相当。如果还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根据附着椭圆来合理进行滑动率、侧偏角的匹配工作,那么其教学难度应该至少和利用f、r线组与β线组来研究车轮在某一附着系数路面的抱死顺序相当。因此,这一内容的PPT制作时应充分利用动画功能来层次清晰地展示椭圆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在分析前后轮不同的抱死顺序对汽车运动稳定性影响时,教材中没分析前后轮同时抱死时对汽车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并抽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开展启发式教学。

 

5.第六章。本章的内容理论相对较深,在教学过程中,改进的方向依然应该是引入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教学。通过仿真分析直观地体会悬架刚度、阻尼、动行程等关键参数的改变对车身、车轮等部件的振动位移、振动加速度的时频响应特性的影响,并可以针对不同的振动控制目标提出不同的参数优化方案。

 

在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由于本章内容理论体系较复杂,故可以在期末的笔试中略微减小本章的权重,而将本章内容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课程作业答辩环节。

 

6.第七章。一般来说,本章不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进行授课。当然,在涉及到牵引通过性计算和汽车越过台阶、壕沟能力的分析计算时,可以引入MSC ADAMS软件从可视化动力学仿真的角度来让学生验证教材上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就会对教材上理论分析的结果有一个感性化认识,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他们进一步探求教材上理论分析的更深层理论假设出发点以及细究逻辑推理演绎过程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可以采用案例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设计作业、课程设计作业答辩等方式灵活进行。由于本章内容理论体系较复杂,故可以在期末的笔试中略微减小本章的权重,而将本章内容的考核重点放在平时的课程作业答辩环节。

 

二、动力学仿真技术在汽车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以上分析了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改进与优化。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不可或缺。实验教学存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认知积极性高等优点,这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

 

就目前各大学的平均实验条件而言,汽车理论实验的内容一般集中在动力性、制动性和平顺性这三大块上[6]。由于操稳性涉及综合性能要求最高的整车系统,而燃油经济性要求各种复杂的实车行驶工况,所以实验开设的难度比较大。同时,由于现在学生人数很多,实验场地又相对有限,所以实验教学方式也出现了局部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趋同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认识了解的时间增加了,而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时间减少了。

 

为了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领会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稳性、平顺性等经典工程实例的理论精髓,需要把动力学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来。这就要求学生先期掌握基本的仿真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先期完成各类性能经典工程实例的仿真平台构建与程序调试工作。

 

1.第一章。汽车的驱动动力学方程本质上讲是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线性微分方程,非常便于利用MATLAB/Simulink的基本编程功能来对行驶过程进行模拟。只要将相应的作用在汽车上的各类驱动力和行驶阻力进行函数编译形成计算子模块后,再利用Simulink强大的可视化编程功能,非常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机理与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软件操作,即可验证教材上的案例分析结果,从而形象直观地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深度,灵活掌握汽车动力性三大指标的工程设计与评价意义。在完成仿真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在编译作为仿真基本单元的各类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函数模块时,学生可以进一步复习各种力的计算方法,并深入领会各类驱动力和阻力的生成机理及物理含义。

 

2.第二章和第三章。本章的燃油经济性分析与混合动力汽车部分宜大规模采用仿真教学。教学过程中,建议以汽车的档位设计与燃油经济性动力性的综合优化匹配设计为核心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任务设计与执行工作。教学软件可以采用ADVISOR或AVL/Cruise。由于这些软件能对模型和源代码进行开放式设计,具有优秀的模块化的展示与人机界面交互式仿真设计操作功能,再加之能与其他多种软件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直观可信度高,所以利用该软件即可快速完成不同车型动力总成的传动比等参数设计并直接在各类典型循环工况(NEDC、UDDS、1015、ECE-EUDC)下进行快速仿真测试检验这些参数设计对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的改善效果。

 

对于混合动力汽车部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之前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而教材的论述又过于理论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上述软件给学生讲解车身、车轮、电机、传动系、动力电池、发动机模型的基本仿真原理并引导学生按教材的内容搭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的动力性与经济性仿真模型。完成模型构建后,可以再结合模型给学生讲解不同构型的模式切换过程及仿真方法,最后可通过布置仿真作业让学生理解不同构型的模式切换控制在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性能表现差异。

 

3.第四章和第五章。由于讨论制动方向稳定性与二自由度汽车操稳动力学特性时都是建立的简明易懂的常微分方程模型,所以它们的分析都可以利用MATLAB/Simulink的可视化编程与仿真功能来实现。由于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能针对系统受力编写函数子模块,加之动力学方程简明易懂能直接用Statespace模块表达,所以学生可课后自行完成上述性能的分析工作。基于汽车二自由度操稳动力学模型的稳态响应与瞬态响应的仿真分析结果可直接和教材上的结果进行对比,一来起到检查模型正确性的作用,二来使学生能够更扎实地领会操稳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对于ABS的仿真教学,由于其模型是非线性的,所以建模难度稍大,不过也没有本质区别。由于教材上提供了完整的动力学模型,故只要教会学生利用m文件编译出ABS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将其作为和Statespace子模块具有相同功用的模块嵌入Simulink仿真文件的动力学部分模拟部分即可。

 

对于更复杂的实车操稳性试验,如蛇形试验、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转向盘角脉冲试验、转向回正性能试验、转向轻便性试验、稳态回转试验6个国标试验,如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建模仿真和结果分析,对来说本科生难度会比较大。故在此可将MSC/ADAMS或CarSim软件引入仿真教学中。由于国标中的参数是公开的,所以学生可以将国标规定的车辆动力学与试验路况关键参数直接输入软件相应菜单栏进行可视化仿真,并在仿真结束后采集数据分析时域和频域的动力学响应特性,继而对操稳性进行评价。

 

4.第六章。本章仿真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将教材上的悬架振动动力学理论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仿真模型来深化对悬架振动动力学的理解。由于悬架之间的本质差异体现在刚度、阻尼等关键结构参数的设计要求上,所以如果本章内容直接进行实验教学,那么需要在实验现场装配各类不同刚度阻尼的悬架系统,以使学生能通过对不同参数悬架的一系列试验结果来分析悬架参数对振动时频响应特性的影响灵敏度,并和教材上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显而易见,这导致了实验成本高、实验耗时长等诸多问题。如果将实验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改为由仿真来完成,那么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一来学生通过仿真建模深化了对悬架振动动力学理论的认识;二来由于仿真时调整设置参数非常容易,那么相应的教学耗时与教学成本均会大幅下降,而教学效果起码和实验教学相同。

 

由于教材中阐述的悬架动力学模型是线性的,所以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基础,可以自己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1/4和1/2汽车的悬架振动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继而获取悬架关键部件的振动时域频域响应特性。由于仿真时所设置的刚度、阻尼等关键参数来自教材,那么将通过仿真得到的时域频域响应特性动力学特性与教材上给出的特性进行对比,学生便能检验自己建模的正确性并找出建模中的问题所在,从而使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授课内容。

 

5.第七章。由于本章不是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所在,且本章的难点轮-地动力学理论需要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系统深入掌握,所以在学时安排上建议以理论教学为主。如果学生对相应的仿真内容感兴趣,可以参见我国各著名高校在月球车、装甲车、坦克等高技术特种车辆领域的通过性仿真研究论文,从中学习通过性仿真建模的理论基础、工具、参数设置方法等技术细节,为将来的工作和深造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

 

三、改进后的学时安排与考核方法

 

前面论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仿真教学的实施重点。由于教学改进的目的是贯彻扎实理论素养+工程实践创新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针,那么,相应的学时安排和考核方法也必须进行改进,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高效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真实可信。

 

在学时安排上,对于前述传统教学优化的部分,由于只是围绕重难点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协调整合,所以这部分改进不影响原有的学时安排计划。对于仿真教学部分需要增加学时并进行重新分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后面提到的考核方式中增加了平时作业答辩和仿真论文作业答辩两大环节,但是这两个环节不占用学时,由教研组在实施过程中另选时间进行。

 

改进后的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在考核方法的改进上,除了原有的出勤、平时教材作业、期末笔试考核外,需要增加教材作业答辩考核、仿真论文作业答辩考核这两个环节。答辩考核属于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一个环节,它能有效防止学生相互抄袭,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过程,防止期末抱佛脚而导致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等一系列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保证平时教学质量与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探讨了汽车理论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与优化思路,论述了将动力学仿真技术引入教学的可行性与执行措施。为了落实这些教学改进措施,继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学时安排要求与考核评价方法。下一步即可以此为基本纲要进行教学改进实践探索,以不断完善基本改进纲要,最终形成一套能有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并期望促进课程的更深层次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法律 教学 案例 特点 环节 法律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律法规的概念比较抽象,法律原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不易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的精髓。而案例教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使用案例,围绕着具体的法律案例来组织教学,从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规则变得具体化,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化,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符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规律,因而法律课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层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是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实例,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抽象和枯燥,从而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二是,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真实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维的不断深化,进而探索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局面,同时也可以摆脱教学效果难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授课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适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案例教学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第一步,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系到教学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案例意味着案例教学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让同学们记忆深刻。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要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选择的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第三,必须根据时事的变化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冲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导入教学的时机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与理论知识讲授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前先引入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自主寻求答案,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后引入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互相辩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法律条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过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掌握案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其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着重引导学生们去分析,加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向周围事物质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环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明显,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传递者,学生则处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师生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或是师生间的问答来实现,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可能会多于老师,老师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听为主,但这并不能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1]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可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抓住问题关键进行辩论。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将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学生的分析。同时教师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止讨论主题漫无目的地扩散,合理引导讨论主题,严格控制讨论时间,并且适时地给发言学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和节奏。[2]教师在讲解、分析和归纳案例讨论意见时,要语言精炼、要点明晰、重点突出,并将案例分析与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练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评价,以激励他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

五、案例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职法律教学中,教师高度重视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实践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以纠正错误倾向,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课堂时间,同时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给予赞扬和肯定,对学生的言论误区则要及时加以纠正,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言积极性。[4]善于分析和归纳学生的观点,抓住学生讨论的矛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深入展开讨论。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事例来说明一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定,但二者具有明显的不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授法学理论时为方便学生理解而列举有关事例,属于教师的单方行为,学生很少参与讨论和互动,是课堂讲授的一种辅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教学中作用显著,但其不应成为法律教学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视讲授法及其他教学方法。法律课程理论性较强,对于大量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仅靠案例教学无法完成,需要通过任课教师深入浅出、恰如其分的讲解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

2010,(16).

[3]方丽.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河南农业,2010,(16).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一、讲授法

使用讲授法时要善于进行改革,可以形象地导入,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启发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结论。

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环节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究的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教师在讲授中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项目教学法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法宝。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主要包括确定项目、项目教学准备、项目实施及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几个阶段。

职业教育的学生通常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能力稍差,而且逆反心理较重,但是他们一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积极性一般都较高,并且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项目教学的重点就是教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运用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责任是选择好案例,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案例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中,对案例所提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

为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的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即最佳化)。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所设计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驱动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讨论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讨论法优点在于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他们各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讨论式教学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工作的焦点必须放在学生身上,所以应用讨论法的教学内容不能太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定要明确。在讨论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不久之后,全班学生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要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学生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学结合;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28-02

当前高职高专学校的育人环境及教育对象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简单灌输的方法已经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日常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有的教师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读”、“听”等实践活动,还有的教师重“写”轻“议”,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妨碍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借助于“读”、“听”活动培养学生的“议”、“写”能力,以“读”、“听”训练为切入点,以读促听,以听促议,以议促写,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与模式。因此要想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价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目标。改革教学方法,进而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当前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当前高职高专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2006年高职高专教育的招生数已达普通本、专科高等教育的53%,在校生人数也已占46%,已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导向就业、服务社会和能力本位,指导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今社会选人、用人都是以德为先的,而思想政治课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但依据我们在学生中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总结发现,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讲授内容采取“填鸭式”的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进而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致使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兴趣,再则由于课时和师资等原因,我校仍以上大班课为主,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形式的互动环节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整体来看,理论性、政治性较强,所以对很多学生来说,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少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照本宣科,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特点。更严重的是不能做到与国际国内形势有机联系,适时分析社会的热点问题,不能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由于这种方法离现实较远,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失去了指导意义。造成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在行动上不愿意上思想政治课,在学习态度上抱着应付思想政治课的心理。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有机结合

根据高职高专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应将职业素质提高的要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并将职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到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自2006年9月教育部“05”新方案实施以来,课程教学面临着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根据高职高专的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即在保持课程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又要体现教学内容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其二是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把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有关的内容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从而为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脱节

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次改革,工学结合的“2+1”模式成为改革的新举措,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明确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也应制定出具体的实践教学大纲,让教师和学生有章可循,同时专业实习、实训活动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既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又为探索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前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党委及教务处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论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还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校目前采用了“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考验。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识不同的教学方法自身的特定的作用和功能,在不同的环节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法,应该用一种综合创新的态度将不同方法的优点融合在一起,科学地利用。所以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读、听、议、写”教学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在互动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读书――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按照思想政治课任务书的要求,按照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觉悟、情感目标,进行阅读,要做到精、实、细,明确本章、本节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及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听课――变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双向探讨式教学中,教师变成学生探索、解惑的指引者。在学生听讲的过程中,既要掌握知识的脉络体系,更重要的是允许师生存在观点及思维上的差异,将知识重点的讲授和学生的疑惑联系起来。做到有深度、有新意、有价值,让学生真正领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写知识点――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着,这种背景下,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必须从思想上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通过写知识点这一环节,既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顺了知识体系,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又可以通过复习、巩固知识点,让学生辨明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大方向,达到理论教育的效果,并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质得到升华。

4.讨论、辩论――变说教式教学为情感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任务的引领下,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来释疑解惑。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教学的难点中不易解决的,而且是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做到入脑、入心、入行,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引领的作用。具体地表现在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都要有细致的安排。从问题的设计、疑点的讨论、教师的点拨,都要精心设计。只有这样做才会使讨论不流于形式,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及表达的能力,营造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实施“读、听、议、写”教学法须解决的问题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市场对人才需要数量的增加以及质量的提高,要求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需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形成主体多样化、空间立体化、资源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格局。利用校外顶岗实习这种模式采取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加集中顶岗实习的形式,即学生在较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去掌握技能,保证了技能练习的连续性,便于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学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用两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一学年集中进行顶岗实习。

1.发挥教学多元化主体的优势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教学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任务中的唯一的主体,随着校企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对课程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为思政课的改革带来了契机。授课教师逐渐多元化,将劳模、行业精英、一线的专业人士请进课堂,学生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的有机结合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高专学校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突出,各专业与相应的单位或幼儿园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教育实习实践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单位和幼儿园的资源优势,建设多领域的长期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基地。

3.校内课堂教学、幼儿园课堂教学、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个课堂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幼儿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综合作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受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教学应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形成立体的教学空间。

总之,为了切实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特殊性出发,对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探索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使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受学生广泛欢迎、终身受用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骆昭平.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顾珏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3]张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再探索[J].青年科学,2009,(10).

篇5

关键词: 通史 设计史 游泳式学习方法 潜水式学习方法

传统设计理论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大班型集中上课,老师讲述编年史,年终通过试卷进行考试。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讲述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按照时间线索讲述编年史,把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作为课程考核的目标。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历史信息,这些信息都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层面。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处于了解的层面,没有时间深入的理解。我们把这种学习方式定义为游泳式学习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多数的学生只是记住了设计史上几个^物的名字,或者几个风格的名称,甚至有的同学表示在课程结束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部忘记了。这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没有作用。因此,探索一种适合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将在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专业的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方法。

一、对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几点问题的分析。

(一)课程目标设定中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完成对设计史知识点的积累,进而对历史有所理解。在这里,传统的教学方式默认了一个前提——大量的积累知识点,学生会在知识点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学会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从而理解历史,达到以史为鉴的作用。这里显然存在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应该来自于对历史问题不断的深入思考,而非知识点的记忆和积累。相反,这种强调记忆的方法会抹杀学生的思考能力。

另外,传统教学方法核心的教学理念正是中国传统谚语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含义是读书读的多了自然会写文章。注意,这里强调的是书读多了会写文章,而不是会做事情。而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的地方在于,设计专业的学生读书懂历史的目标并非为了下笔写文章,而是要能够为设计实践提供有用的经验支持。因此,设计类学生解读历史,需要获得的是对实际设计工作直接有用的信息。设计思维实际上是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1)因此,这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大致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历史上的设计师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设计师是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条件的;第二类,面对这些问题,设计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以及解决的实际效果。弄清楚这两类问题,学生才可以将自己面临的设计工作与历史上的设计师面对的问题进行类比,从而为学生发现当下的问题以及如何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借鉴。很显然,这两类信息的获取需要把历史事件当做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会获得。

因此,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培养学生对具体的设计案例的研究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要求由传统的记忆式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思考的研究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改变,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教学方式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问题。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方式是在信息载体匮乏,老师作为主要知识来源的年代采用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途径方便快捷的获取历史、理论的信息。老师作为知识源的作用减弱了,因此再像以前一样照着书本进行讲述就不如将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更加便捷和灵活。另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课堂上动脑思考的只有老师—人,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听和进行笔录。这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方式使学生逐渐的丧失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力。教师往往面对不愿意思考的学生无计可施,确不知自己正是造成学生懒于思考的始作俑者。

因此,正确的教学方式应该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集体讨论、探索、研究成为课堂的主体。面对大班型的课堂还应该把学生分成讨论小组,组织小组内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并且在课堂上公开发表。

(三)设计史与通史之间的关系问题。

传统方式的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只是就设计史进行讲述,虽然其中也会偶尔提到通史与设计史之间的关系,但只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这就使我们对设计史中历史事件的了解无法深入,甚至有时会断章取义,没法甄别历史上的一些基本事实一一例如在某些产品生命周期中工业设计师具体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目前国内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五花八门,正是我们对基本史实没有甄别清楚的表现。

更为可怕的是,学生在解读设计史的过程中,看不到设计师对设计条件的分析和设计师的设计过程,而只是看到了最终呈现出的产品形象。这时,产品的形态成为最突出,最容易被学生摄取的信息。学生就必然的会把设计史解读成一部以产品形态风格不断变化为主导的历史。从而走向只注重造型设计,不注重内涵的错误道路。因此,也就难怪中国目前的很多设计公司执着于创造新奇特的造型设计,这恐怕是学校的设计理论教学的后遗症。虽然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理论研究的流于表面,但是应该如何加深设计理论研究深度的问题,应该是时候进行深入的思考。

有过实际设计经历的人都会明白,设计工作是一个多面向的工作。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都会是设计工作的制约因素。设计师的工作正是要综合平衡、协调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深刻理解设计师的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在具体的设计案例中这些因素是如何对设计工作产生影响的。而懂得通史是弄清这些因素的必要途径。因此,要懂得设计史,首先要懂通史。否则,对设计史实的评价就会因为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而流于形式。这种流于形式造成的后果轻者是学生只是获取了零星的历史事件知识点,无法起到借鉴作用,重者则会误导学生错误的理解设计史。

(四)游泳式学习与潜水式学习的问题。

既然要能够研究清楚设计史,首先应该精通通史。这里引发出另外一个问题,设计理论课程的课时量是有限的,如何运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同时懂得通史和专业史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打破原来理论课程中按时间线索讲述编年史的概念。在此课程中我们不求学生记住所有的编年史知识,而求学生学会综合通史解读设计史实的方法。当学生掌握解读方法以后,学生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知识量的扩充留给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自己去完成。这种方式具体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让学生选择历史上某一个具体时间点上的设计案例,掌握尽可能多的关于这一案例的历史信息,对这些信息问的关系研究到一个较深入的层次,最终对设计案例进行综合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要从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状况等社会环境出发,形成设计师面对的社会环境和具体设计条件的综合报告。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再去解读设计师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具体评价设计师解决方案的优劣。当然,设计师的工作范畴、造型问题在设计工作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这种研究方法就像潜水,选择某一个点潜入,在不同的深度会有不同深度的收获和体会。

讲述编年史的游泳式学习方式,就像我们在游泳池里游泳,无论我们游了多远的距离,我们仍然是处于水的表面没有深入到水中,对水的感受始终处在同一个水平。因此,无论我们记忆了多少设计历史中的事件、信息,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是起到知识积累的作用。这种知识的积累可能会表现为很能讲历史故事,很能写文章,似乎很有学问,但是对于具体的设计,并不能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因此这种游泳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提供有力的帮助。而对具体的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潜水式学习方式则不同,学生把有限的理论学习的时间都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的研究上,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研究到一个较深入的层次。学生会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深入的了解历史上的设计案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学习的深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树立了一个高的水准,学生会把这种高水准带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二、潜水式教学方式的实施方法。

(一)课程内容安排要由浅入深,分步骤完成目标。

要完成潜水式的教学方式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设计案例并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资料查询和整理工作,了解基本史实。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对社会背景的深入分析。要对当时人类的普遍知识水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有了解。形成设计师面对的社会条件和设计条件的综合报告。第二步,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阶段,此阶段重点在于弄清楚设计条件和解决方式问的对应关系。也就是我们要清楚在案例中,设计师采用了什么手段来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并且对设计师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第三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描述案例的借鉴作用,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总结通过研究获得的经验。并且引导学生将这些经验应用到学生自己面对的实际设计工作中。这三个步骤分别在延续的设计理论课程1、2、3中逐步完成。

(二)课堂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的一点经验。

1、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听课的教学方式,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决的方法是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时间由教师讲课为主转换为以学生的讨论和课堂上公开发表为主。在开学初将学生划分为讨论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设计理论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每个组5-7人为适宜,男生和女生要搭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数很关键,少于五人讨论氛围很难形成,多于七人有将有部分人没有机会发表观点。强调男女生搭配主要是避免组员全是女生的情况,全是女生的讨论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及时在课上进行公开的发表。老师通过阅读讨论记录对各组同学讨论过程中想到的因素数量和质量进行考察,从而形成对学生的分数考核。这种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参与主动的思考。

2、课时少而学生数量多的问题。

设计理论课程往往以一个年级集体上大课的形式出现,在有限的课时内没有办法让每个同学都上台就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发表。没有机会发表的人会产生消极情绪。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把对同学发表的内容进行提问也作为分数考核的内容,没有上台发表的同学,如果能够对别人发表的内容提出两个以上有价值的问题,就相当于上台发表一次。但是,教师要根据课堂的人数和课时数规划好公开发表的人数和提问的人数,从而限定每位同学公开发表时提问的数量。否则会出现对发表同学提问不均匀的情况。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有效的促进了课堂上学生间的交流。也正是这种方式逐渐的帮助学生养成互相讨论,共同探索、研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