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体育教育范文

中学生体育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体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体育教育

篇1

学校虽然在培养体育专业生和竞技体育上成绩有些突破,但学生健康状况下降了,体育老师感到更茫然:体育课怎么上?上哪些内容才是同学们喜欢的?本人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什么呢?

1、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每天锻炼一小时”是梦想。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这,家长、学校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更是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2、体育锻炼给安全让道。

3、学校体育设施匮乏,体育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宣传力度相对不够,营养知识相对缺乏,饮食结构相对不够合理,卫生保健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6、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已经成为学生近视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7、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教法单一、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显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很多,家长有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社会有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说该由谁负责。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而应当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建议

1、学校要加强组织力量,积极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贯彻力度,体育教师应利用每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在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

2、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树立体育健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为了获得健康体质与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干预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自觉行动,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念。

3、体育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堂课,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焰,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在教学内容上,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开放”与“放开”的精神,提高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不要回避趣味性原则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教学内容应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有意义的,文明的,有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地方特色的优育运动项目,有效地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教学组织注意分模块式教学,分男女教学,注意对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每期搞好激励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

5、家、校减压,还学生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让素质教育在我校生根,开花,结果。

篇2

在江油市中学生中随机抽取2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阳光体育背景下江油市中学生体育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共收回问卷256份,其中有效问卷254份,有效回收率为97.69%。同时在江油市中学体育教师中随机抽取35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阳光体育背景下江油市中学生体育安全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共回收问卷33份,其中有效问卷33份,有效回收率为94.28%。

2江油市中学体育安全教育现状

2.1体育设施场地检查情体育设施、场地是学校进行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根本所在,体育设施、场地的合乎标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安全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计划、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完成。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校(93.9%)会经常检查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3.1%草率检查,我们知道,体育设施、场地处于动态的环境中,可能每天、每星期都处在变化中,所以,经常检查体育设施、场地可以避免很多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此次调查中,只有3.0%的学校不对场地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可见体育老师对设施、场地的检查与上级要求有差异,而这可能与现行的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归责制度有关。所以体育老师对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还是非常重视的。

2.2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有研究表明,部分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学生本身体质过于羸弱或者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过于激烈而造成超过身体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因此,在问卷的设计别加入了体育教师对日常教学比赛、课外体育竞赛前参赛者健康状况的了解情况的调查。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参赛者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有21.2%的体育教师非常了解,51.5%的体育教师比较了解,了解的占到24.2%,只有3.1%的教师对参赛学生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说明体育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或者课外体育活动中预防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是比较重视的。由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75.8%的体育教师表示学校已建立了完整的学生健康档案,有12.1%的体育教师表示虽然建立了学生健康档案,但是缺少部分指标。只有9.1%的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建立学生档案。在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或者课外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体质好的学生达不到适量的运动负荷,而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则承受不了统一安排的运动负荷的现象。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因材施教地安排体育活动提供基础,在这一方面江油市中学还有待加强。

2.3体育教师教学安全培训状况

体育安全教育是预防在体育活动中发生危险的教育活动,具体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理论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作用、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预防体育事故、体育损伤的办法,树立安全运动意识,处理突发体育事故,明白体育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知识,为学生自发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做好一定的基础。只有体育教师受到过系统的安全教学培训,才能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接受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75.8%的教师表示自己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安全培训,有6.0%的教师不太清楚自己有没有接受过培训,其中包括有的体育教师对自己接受培训内容的作用不太明确,只是掌握系统的教学内容,并不明确教学计划中有些内容属于教学安全培训的范畴。有18.2%的教师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体育教学安全培训。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继续完善对体育教师教学安全的培训工作。

2.4学生接受体育运动安全教育状况调查

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安全的主体,是否真正掌握了体育运动安全知识还要对学生接受体育安全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如表5所示,50.39%的学生表示经常接受安全教育,21.26%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安全教育,但是仍有9.84%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可见江油市的安全教育依旧存在盲点。在对学生进行“你是否接受体育运动安全教育”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接受过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如表6所示,学校采用宣传手段进行安全教育的占到36.61%,教师在课堂中全程进行安全指导的占到30.31%,其他几种方式分别占到一定比例。

3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取得的成效

就目前来看,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学校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始终是人们十分重视和关注的热点,作为学校安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在江油市中学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各中小学在抓稳定、求安全的体育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显现出了初步成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展并且逐步完善了学生健康状况归档工作,笔者在走访抽样学校时,随机挑选了几个班级,要求查阅学生的体质健康档案,其中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档案都很完备,指标设置比较全面,时效性也比较强,并且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体质监测工作,为学校阳光体育安全保障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客观依据。此外,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也都令人赞叹,个别优秀的体育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能掌握学生的体质特点,安排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这就保障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近年来校园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学校体育安全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督促学校完善相关工作,为给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保障,并在社会、学校和个人身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学校体育安全取得的成绩为体育安全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的情况下,构建和谐、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并非一日之功,在学校体育安全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4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4.1阳光体育安全教育形式化

学校体育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偶发性,因此学校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活动,才能达到提高学生预防事故的意识的目的。然而事实上,阳光体育背景下安全教育形式化比较突出,从体育课的教学来看,整堂课40分钟,前一部分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运动,讲解运动知识技巧,这段时间由于学生集中,老师全程指导,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不大,如果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学生进入自由活动时间,各自参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场地设施分散,教师无暇分身,就只能在形式上嘱咐一句“注意安全”了事,并不能有效地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从课外体育活动来看,学生数量众多,体育教师人数有限,更不可能面面俱到。

4.2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存在的困难

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队伍建设是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出现意外,体育教师有责任,班主任也有责任,主管学校领导也有责任,没有固定的体育安全教育的专职老师,就会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负责人,没有主心骨的情形。学校体育安全教育时间难以保障和实施路径存在困难。一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要加上专门的体育安全教育,就只能在热身活动和运动知识技巧讲解示范体验中渗透,时间上得不到保障。通过对学校体育安全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得出方法单一的结论,并且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

5结语

篇3

关键词学校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前言

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对知识、人才需求量的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经调查发现学校大约有30%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活质量的的高低。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通过学习、生活、工作等培养起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成长。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活成长的好坏、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恰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保健的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培养和改善。但是,切不可忽视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因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是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人的身心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的心理活动能力。

二、科学的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体质,可使学生身体正常发展;科学的体育运动,又能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的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并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运动等进行交往,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教育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有利于培养团结、友爱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自信,并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能力。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

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传授与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锻炼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体育教育方法与方式,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推动群体运动,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技能和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人的身体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强壮的身体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理是健康的源泉,而心理健康又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保证。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品质健康教育

体育教育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品质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德育和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得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在运动和锻炼中寻找快乐,陶冶情操。

(二)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给学生一个锻炼的天地

体育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心理的健康水平。为此,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运动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耐力跑、跨栏跑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冒险的品质;通过球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通过跳高、跳远等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勇攀高峰和敢于面对失败,接受挫折的品质;通过健身操练习,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锻炼,可娱身心,消除疲劳;通过武术、体操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操。

(三)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得以发挥

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教学,让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干,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生理功能和抵抗能力,进而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勇于挑战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进步的欣慰和失误的悔恨,为此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要及时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心理压力,并想方设法地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育 心里健康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二、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即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通过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4.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5.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心理的心理导向。

三、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

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四、结论

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篇5

一、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实行自我监督,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既像大人,又像小孩,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稚气。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理论

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1.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其它项目中也可以通过实例,让他们意识到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2.竞争意识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在接力跑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做俯卧撑、立卧撑等,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启发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

3.心理承受能力教育。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的,都有一些坎坎坷坷,当代中学生都是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长大,心理上更加脆弱,承受能力更低。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在测试体育合格项目时,把体育不合格的厉害关系告诉一些体育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压力,然后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争取补测时能顺利考合格,逐渐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在武术课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武打电影片及武打小说中的问题,由学生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培养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体育器械的管理中,每次值日的同学必须认真负责领交器材,上课时,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把排球当足球踢,应爱护公共财产,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课“开火车”中,对游戏规则严格执行,让他们在游戏中明白同学之间应互助、互爱。此外,在体育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的不仅是中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中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学生所面临、要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体育、经济等基础的不同,身心所承受的压力也各不相同,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他们的心理疾病,如意志力、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都比较薄弱,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等。

二、体育教学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甚至人格缺陷。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使人们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也最好。在篮球、排球、足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中,需要更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审时度势的品质,恰如其分地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和成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超越逞强的自我观念,使之改变孤独怪癖,不善合作等特点,当他真正适应与同伴交往,他会变得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在游泳、溜冰、田径、体操、武术项目中,要求个人自我表现力较强,技术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正是由于全身心的投入会使人忘记了腼腆和畏惧心理。与自己比,需要他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与对手比,需要他有勇敢大无畏的精神,又要有急中生智处理意外局面的能力,他还要善于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不断克服对运动障碍及运动器械的胆怯心理,正确对待摔倒与伤痛以及各种失败给人带来的痛苦,继而达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是短兵相接,清净转瞬而逝,风云变幻莫测,它可以训练学生面对各种局面时,头脑冷静、思维敏捷、临危不惧等心理品质,使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个性得到抑制或克服,提高人的应变与快速反应能力。体育具有塑造人的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完善个性的作用。体育教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利用体育手段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能力。长期参加体育活动会身强体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体育锻炼同样可以增强人们对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2.关注个体差异。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因素,二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子女的方式,父母感情是否融洽,以及家庭暴力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负担的压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或轻或重地出现心理抑郁、愤怒和失望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就可能产生心理疾患,影响心理健康。

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因此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探索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歧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克服不良情绪,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7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室外体育课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

1、加强文明意识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是体育课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应重点抓三个方面:

(1)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讲个人卫生: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提倡文明用语,团结合作,助人为乐。

2、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同时应加强以下二方面教育和训练:

(1)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其本要素。

(2)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确正确立姿、走姿、跑姿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3、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秒伤害事故都是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别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对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4、加强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体育课中,每个班有几个困难户。如受身体肥胖、瘦弱、胆小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往往学生自己会产生心里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作为老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理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在体育课中,我们抓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加强学生技术技能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经常开展“一记三比”比赛:(1)一记:熟记动作要领,了解动作过程,抓住动作关键。培养学生在思考基础上练习的习惯。(2)三比:在形成运动知识阶段,比谁的动作学得快。形成运动技能阶段,比谁的动作质量高。在形成熟练技巧阶段,比谁的动作优美。

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体育课内容多样化,最直观。每个学生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强等。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能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情绪的调节。

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树立好的典型,正确进行评价。对特殊学生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胜不骄败不馁、能于克服困难、紧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学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相反,则给不良行为习惯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训练。

1、 严格课堂常规。

2、 严密课的组织。抓住突发事件,及时进行教育。

严密课的组织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关于抓住队伍调动这条主线,要有目我的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坚决反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拖拖拉拉等现象。

体育课中突发事件比较多。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不良的必须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线,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在温暖、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3、 严肃班风,发挥集体作用,不断提高要求。

体育教学需要一个好的班风,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来对每个成员进行帮助教育。同时也要作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启发和教育学生要敢于同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作斗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实施策略

体育教育是德、智、体三项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现代健康新理念倡导下学生健康形成的重要手段。现代健康理念不仅仅要求身心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通过多方面传授运动技术、健康理论、健身方法等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各种心理困扰,以形成不怕困难、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健全人格,使之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和时代要求,具有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的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

一、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心理不良的表现

(一)紧张或恐惧。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体育课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大纲”为主题,造成了过分夸大大纲目标,片面追求达优效率的局面,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能力和水平的正确估价。然而,每个学生却又确实存在着先天条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所以,那种以中等生为基准的“一条线”教学方法,难免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力,造成了紧张甚至是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弱项内容表现出紧张感,比如单、双杠,跳箱等项目。

(二)自卑或自负。现在的学生,不少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有一种特殊化的优越感,并且自尊心强,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却又极差,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小时候的优秀成绩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于是脆弱的心理会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情绪,再加上传统的以“学习态度+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使一些学生,特别是所谓的“差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相比之下,考试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名列前几名的学生,有些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进取求精的精神,流露出了强烈的自负心理。

(三)消极冷淡。不可否认在现在的体育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堂堂一种腔,课课一个调的现状。学生普遍对体育课学习没有愉,处于被动,甚至是被迫的地位,再加上学校、教师、家长也只重视考试成绩和升学,很少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没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技能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因得不到恰当的培养和训练而变得僵滞、萎缩,从心理上表现出烦躁沮丧,消极冷淡的不良状态。调查中发现有40.2%的学生因为体育课不够生动,没有充分活动的空间,缺乏发挥和训练自己特长的机会而对教学不感兴趣,于是消极对待,有12.4%的学生因各学科成绩都不够理想而情绪低落,对体育课的学习也十分冷淡。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不抱任何偏见,公平、热忱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在注意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更要研究每一位学生各自的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地采用既符合体育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科学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和教育内容相和谐;以文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高涨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影响学生,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以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并努力创造使其在这方面能够得以充分发展和得到提高的机会和条件,以做到各得其所,各显所能,使教与学得到和谐发展。

(二)要彻底打破那种以“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的模式来评价学生的办法,推行“肯定+提醒”的评价办法。对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内的表现、心理状况、成绩变化等建立一个小小档案,并定期地作出认真地分析和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指导和实施教育。尽可能找出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褒扬,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对其不足之处,采取提醒和商讨的方法,以引起其注意和自觉纠正,不能动辄就是批评、训斥,更不能随意体罚。要求学生自己也应建立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自我学习档案,真实记录从接触教学内容、训练教学内容到考核教学内容等几个时期的情绪状态、学习体会和自我成绩评价。作比较的对象重点不是别人,而应该是每位学生自己的现在和过去的表现情况。

篇9

【关键词】体育教育,中学生,人生观,个性,形成,发展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思想比较活跃、富于理想的年龄阶段,面对着美好又坎坷不断的未来,心中充满了希望和遐想。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学学习任务太重,再加上思想品德教育环节薄弱,思想波动较大,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中学的教育活动,不但要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中学生积极向上正确人生观。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担负着强身健体传授技能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中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较强的竞争能力,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充分的自信心和正确自我评价能力等方面的任务。因此,体育教育在中学生正确人生观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本文就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做一点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体育教育能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竞争意识的提高

1.1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体育运动的竞争是在规则的严格限制范围之内,进行平等的竞争。例如:在一场乒乓球教学比赛中,要对对手的技术特点进行客观的分析,要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进行正确估计,在规则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到扬长避短,去争取胜利。通过体育运动这种竞争形式,可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进行社会评价,所以,竞争就是出于对社会评价的追求而进行的活动。通过这种社会评价,人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何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失败了又如何认识自己,解剖自己,重新确立新的目标,再去争取成功。成功了又如何严于律己,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这一切都必然大大提高了个体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发展。

1.2 体育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进取精神。

体育技能和成绩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每一个人本身的潜力是不可预测的。在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定任务,乐于、且勇敢的向既定目标任务挑战。并通过这种本身潜力挖掘的不断成功而感到了喜悦,刺激了人们进取的欲望。例如:人们跳过了一个超越平时水平的距离,就会增加自信心,就会重新制定新的练习计划,确定新的冲击目标,进行新的挑战。这种在体育活动中的不断进取,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能培养中学生树立对人生不断向上追求的积极思想。为了达到或超越新目标的目的,必须制定新的计划措施,在付诸实施过程中,又必须进行自我监督。从现实的自我出发,确立并不断修正和改变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具体目标,通过努力一步步向理想自我接近,最后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正是由于体育所具备的这种进取性,可以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与美自古以来就是紧紧相连的,运动智慧和力的结合,身体练习是意念和形体的统一。学生可以用自身的形体“造型”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通过形体“造型”来增强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繁多、练习方法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使自己的形体向美的方向发展,并通过不同方式来表现自己创造美和审视美的能力。例如:在体育运动和身体练习中,通过学习韵律体操、基本体操等律动来创造、表现形体的艺术美;通过竞技体育来表现力量、速度、配合和意志的美;通过观看比赛和表演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美的心灵、美的情操都是通过美的举止、美的形体来表现的。因此,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外在美和内在美很好的统一起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自我评价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日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新一代人才的新要求和大趋势。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学生坚持目标或修正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健康的心理因素,抑制和消除影响自我发展的心理障碍,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本人进步的信息,了解自己学习锻炼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难点所在,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例如:在学习某项技术后,学生要对自己掌握技术和理论知识不足之处做出正确评价,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在体能练习后,要对自己身体功能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阶段和学期结束后,对遵守纪律状况、理论和技能掌握状况、身体素质提高状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对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4.健康体魄可间接促进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身体发育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思维水平的高低是人生观形成的基础。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还能促进中学生运动技能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运动技能,就能使中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力活动中取得明显的优势,就会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从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就会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探讨未来,建立与将来相适应的人生观。相反,则会产生自悲的生活态度,使其人生态度与其他的同学格格不入,难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积极人生观。因此,体育教育通过它的目的以间接的形式促进了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一个人身体发育状况及思想水平的高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个性社会化水平这三者是人生观进入个体的先决条件,在它们的作用下人生观得以形成。通过对中学学生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所起作用的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学体育教育是中学生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外因,因为它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只要我们充分考虑中学生内因特点和内化过程的规律,就能促进中学生人生观按社会需要的方向形成,就能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有觉悟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逆反心理;教育对策

逆反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认识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危害性,从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方面对逆反心理进行分析,预防和帮助中职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在从事中职体育教学中,正确看待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预防和帮助中职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逆反心理及其本质特征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往往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其感官接受的极限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和抵触的情绪体验。中学生是逆反心理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年龄阶段,尤其在职业学校中,逆反心理更为广泛。有人通过对500名职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对父母的教育感到非常反感的有180人,对老师的教育感到非常反感的120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6%和24%。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职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中学校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在:一方面,他们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在意”反其道而行之”的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内容或教育者的抵制和对立。中职学生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抖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中职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青少年生理上基本上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心理的发展更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更为突出。逆反心理在中职生中的表现大致有:(1)超限逆反。这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本质,一概过度地批评指责,就会引起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2)情境逆反。这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在讲解课文),会使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3)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说服中职生。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4)禁果逆反。中职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甚至吸烟、喝酒等。均属于禁果逆反。(5)自主逆反。这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却用训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训斥、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三、逆反心理克服方法

1.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则使我们在最终认识真理之前走了许多弯路,当我们醒悟过来时往往太迟了。

2.想象。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显得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

当我们冷静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强烈反对的意见固然并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对着干”起码也使我们的思维同对方同样的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训练。

3.要相互理解。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长辈的行为,大多数时候长辈的嗦和批评都是善意的,都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老师、父母也是凡人,也会任性、犯错误、误解人,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可以减少因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冲动。

4.要学会合理的沟通方法。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能得理不让人,过分逞强,盲目对抗,这只能使事情变的越来越难处理。合理的沟通方式是有助于带来交往的双赢。

5.克服偏见的不良影响。先入为主的印象一旦产生,方方面面都要受到暗示和影响。如果发现自己经常性有无名火气,就要冷静下来想想看,是否偏见在作怪,不要无端变成偏见的牺牲品。

6.要学会宽容和适应。在改变环境和改变自己中,选择后者往往更容易完成。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能适应环境,是否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能否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心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遇到挫折也较容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容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根据运动者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讲,较多地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年级高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单一的体育运动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应多选择综合类有竞争性的活动为主,如在“集体过障碍”这个体育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成一路纵队前后拉手站在起跑线后,教师鸣笛后各队集体向前跑,滚过垫子,钻过栏架,走过独木桥,以动作快,脱手少和队形齐的一方为胜。

2.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体育运动,要耐心引导学生,不失时机地使其心理得到充分发展。

3.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改善学生情绪障碍。体育活动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任何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一种体育运动,而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可以改善情绪的效能。

(1)跳远项目。女生害怕跳不进沙坑,即使勉强跳过去的学生样子也不好看,还弄的满身是沙子,这样更没有学生愿意跳了,教师首先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对动作分解进行练习,再以小组比赛形式练习,学生学习的情绪也提高了,而且获得了成功。

(2)跑类项目。相当一部分学生听到跑,特别是耐久跑,往往很反感,有抵触情绪,容易退缩、泄气、害怕的心理。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了解学生产生惧怕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克服,引导和鼓励学生用顽强意志力去克服困难,战胜自己。

4.融爱与体育教学之中,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平常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有助于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能积极的表现自己,教师也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而变得更加敬业。

5.创建合作与交往机会,优化人际关系。相当部分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客观上也影响了他们心理成长,主要表现为不合群、自私、任性等。教师可以通过集体项目比赛,让学生团结一致、协同作战、彼此鼓励,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

6.要特别重视社会适应的培养。在心理健康的诸多定义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以是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健康与不健康的。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加大力度,可以多选用些集体项目,团结协作完成的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碰撞”,以便发现和解决个性化的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学增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1.能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不如他人、可能学不会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2.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的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3.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4.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5.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6.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其显著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尤其中学生处于心理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四、小结

1.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又能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2.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学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大力度,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3.在体育教学中,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那将会从一个极点走向另一个极点。所以,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68-92.

篇12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基本素质;教育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9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论文。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报。2008.10.22日

篇13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影响

引言

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种看法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三个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而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无残缺,而且体能良好;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等。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人在农村学校进行了九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多,本人浅析体育教育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35%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躯体先天的残缺或后天的变形、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5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自尊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是检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信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程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心理动力。

3.1 影响学生自尊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水平趋于增高。除此之外,自尊的发展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在体能和身体魅力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在同伴关系方面,女生比男生高。影响学生自主的因素中还有学业成绩、教师期望、家庭情况等等。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增强。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向不同的方面来影响学生自尊的发展。集体项目(如游戏、球类运动等)有助于从同伴关系等方面发展你的自尊,个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田径等)会从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望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尊。

3.3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逐渐健壮,进而增强自信。

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4.2 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等。

4.3 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

5.结论

体育教育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篇14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64-0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当今随着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学生、学校家庭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中学生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课业负担重等,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1学校因素

当前不少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使得学生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学生个体课程负担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带来的压力。学生其他考级、评优评奖均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1.2自身因素

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计划生育的实施,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开始普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生活上事事多由父母包办,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另外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缺乏应有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出现不适应,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3社会、家庭因素

对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第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里行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愈来愈广泛,特别网络电视的普及,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中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心灵。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2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

2.1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2.2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以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因而,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由于抗争激烈,集体配合性强,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默切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的培养人在竞争中与人协作和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