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6-100-03
近年来,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及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由于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发生爆炸事故,爆炸发生之后,消防部门及时扑灭了大火,消除了事故的威胁,但却没有考虑到1万t以上的消防废水,连带其中的双苯有机污染物一起进入松花江,直接导致了严重的环境事故。这一事故表明安全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有着不可分割联系,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设项目的前期立项工作和后期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1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报告混淆严重,虽然二者在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评价方法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由于诸多原因,二者仍然是两个独立的评价审批系统。多数建设项目选择在项目建设前期单独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没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不利于风险评价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2 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关系
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同属风险评价,从评价内容上看,都包含有风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危害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的损害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等。安全危害与环境危害许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安全事故往往同时会引发环境事故,如石化工厂爆炸可引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海上危险品运输安全事故可造成海洋污染,安全事故造成的有毒气体泄漏可导致大气中毒物浓度超标。由此可以得出,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容性。
2.1 相关性分析 目前开展的环境风险评价是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者在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内容存在相关性[1]。重点就评价内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基础。
2.1.1 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在评价方法上,两者的评价方法存在相通性,特别是危险源辨识、风险概率计算时采用的方法可以相同的。常用事故树或事件树法来分析、确定项目涉及的危险源和风险概率等。在判别指标上,两类评价都将自然人作为重要的评价判别指标来进行评价[3-7]。
2.1.2 评价程序的相关性 从评价程序上看,两类风险评价在都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价,即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或机率);风险计算和评价,即模拟或推断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的程度;以及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等。
2.1.3 评价内容的相关性 对于安全风险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来说,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相同的。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的风险识别[2]。在风险评价方面,二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均是通过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后果这两方面来判定风险值的大小的。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相通性,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合理性;工艺技术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危险化学品生产或者储存过程;管理措施等方面。在评价内容方面,环境风险评价和设立安全评价具有相关性,都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危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最终提出各种风险管理措施和防治措施。
2.2 差异性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虽然以安全评价为基础发展而来,两者间存在相关性的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是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的各自特点、重点和关键点所在[1]。
2.2.1 评价方法的差异性 两类评价所用的评价方法虽然大多相似,但具体又有不同。安全评价在定量评价安全危害时,常用到化学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来确定项目经济损失的大小,同时也使用安全检查表法、等级评分评价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进行安全水平的定性分析[4]。环境风险评价在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后,常用相关预测软件预测其对周围人群、环境的影响情况。常用方法包括有评分法、概率法、事故树法、类比法、加权法等来进行[3,5]。
2.2.2 评价程序的差异性 在评价程序上,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虽然大致程序类同,但是具体操作过程不同。风险识别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侧重事故原因分析,而环境评价评价中的主要目的是为确定最大可行事故准备;后果计算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环境风险评价重点在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风险控制提出安全对策,消除安全因素,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在风险控制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
2.2.3 评价内容的差异性 在评价的内容上,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评价也有明显的差异。安全风险评价通常针对一个装置或系统进行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通常是对全部所有装置或系统风险的综合考虑,评价内容的范围和评价对象的范围后者比前者要广。
3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及内容
3.1 相容性分析的意义
3.1.1 促进评价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风险评价还处于从起步的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价的完善阶段,如何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两种评价的作用更好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风险评价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风险评价的完整性,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1.2 提高风险认识水平 开展风险评价研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全面认识安全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间的相通性,不仅能明确风险评价的重点,建立正确的风险概念和思维模式,还能提高对风险和风险评价的认识水平。
3.1.3 促进风险评价发展 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风险评价工作的准确性,为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奠定基础,促进风险评价的发展和提高。
3.2 相容性分析的思路 根据对其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机的融合进安全风险评价的过程中,以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安全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对策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共5个阶段。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主要分为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评价,风险管理,风险评价结论5个阶段。
安全风险评价中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目的相通,均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等,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发生事故发生的原因。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划分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方法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源项分析目的相通,均为确定通过将一个工厂或工程项目的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识别其中哪些物质、装置或者具有潜在的危险来源,判断其危险类型,了解发生事故的概率,确定毒物释放量及其转移途径等。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定性定量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后果计算、风险计算与环境风险评价目的相通,均为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但在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关注的对象除了厂界内及附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应加入厂界外环境、生态和人群影响程度。
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安全对策措施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管理目的相通,均为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应采取的工程技术对策措施和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包括应急救援预案。
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相容性评价的新思路,详见图1。
3.3 相容性分析的结论 现阶段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作为项目前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我国的风险评价水平还比较初级,大多数评价报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并不强。现实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二者相容性清晰的认识,工作人员很容易将两类风险报告混淆。正确理解和掌握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对于正确理解、认识环境风险评价和安全风险评价,突出各自评价工作的重点和有效提高两类评价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与措施等方面浅述了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风险评价的相容性,通过对二者相容性分析,将环境风险评价有效地融入安全风险评价,通过对两类风险评价的相关性研究,不仅能够补充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促进安全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其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也能促进安全评价水平的提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4 结论
综上所述,两类风险评价在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上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通过对两类评价间相关性及差异性的分析,提出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的工作思路。将环境风险评价融入安全风险评价,既有利于提高了安全风险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又有利于促进安全风险评价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环境、经济间的协同发展,并最终实现在风险环境下的风险源的本质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东,赵朝成,赵东风.环境风险评价与安全评价在评价目的上的相关性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9):32-33,53.
[2]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1):20-26.
[3]HJ/T2.1-9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S].
[4]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安全评价[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5]龚理涛,齐惠莲.化工环境风险评价[J].化学工程师,1997(6):37-40.
[6]胡二邦.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482.
关键词: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风险防范;工作重点
对于工业项目建设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批复及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不同工业项目环境影响因素差异性,在构建环境风险防范对策上,需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各相关法律规范及技术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然而,在实施中,有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缺乏对相关技术规范的引用,要么过时,要么没有。如《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内容,与相关工业建设项目存在不符合问题,导致环境风险突出。
一、环境风险构成及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要求
根据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对于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污染源、排污标准、污染控制措施、重大污染源等内容。以某城市科技工程项目环境风险分析来看,燃气及管道安全管理是重点,而对于危险品道路运输则相对较低。从构成来看,环境风险表现为具体的环境风险物质、工业生产工艺,环境受体等部分。如对于某工业企业,其生产工艺需要相应的反应条件,而对于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风险源的防控则应该列入重点;对于某电子芯片项目建设,其危险化学品具有高毒、剧毒成分,特别是某些储罐、钢瓶是主要风险源;另外在对化工类项目中的危险化学品的风险防范上,主要从毒理特性、理化特性、贮存量、贮存方式,以及事故应急预案风险防控列入重点。随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相关总则的提出,对于工业项目所涉及的各类物质风险识与防范措施,主要从原材料、辅料、燃料、中间品、成品及生产过程“三废”排放物理化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应对,从构成成分、分类、数量及对环境污染的持久性,以及造成事故的风险等方面,分别从工业工程、贮运工程、装置工程、辅助设施等内容进行风险评价,并逐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二、构建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思路
(1)风险物质的确定与突发应急预案的完善
对于工业项目环境风险的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工业项目爆炸、管道泄露等事故的发生,将环境风险评价及防范工作列入重点内容。然而,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风险物质确定上却存在较多问题。如某市政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仅将风险事故发生可能性小的危险品道路运输作为防范重点,而对于地下燃气管道工作只字不提;某液氨项目中对于液氨罐车与吸氨器直接相连,并经由混合器来输送至氨水储罐的工艺装置,未能从事故风险源液氨槽罐车进行防范,而是对氨水储罐进行安全预测,显然是因小失大;某材料项目因使用低毒己内酰胺,在次生及衍生环境风险因素防范上,将一氧化碳作为重点,而忽视了有机胺在热分解中释放无机氨的风险。同时,在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中,对于各类风险源临界量的确定存在模糊,如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规范中,仅将风险识别结果Q值与1进行比较,实施上,对于冰醋酸、盐酸、硫酸、氢氟酸、溴化氢、双氧水、氨气、氯气等危险气体来说,其Q值远大于1。因此,需要从环境风险危险源辨识及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种类、临界量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以最小临界量来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对于突发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的完善,需要从应急预案的内容及技术评估中,对不同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进行针对性完善。如明确总则、应急处置、预防预警机制、处置方法、应急保障、后续处置、附则、环境风险源分析等内容。
(2)引入社会公众的直接参与
从环境立法到公众参与,从环境影响评价体制建设上多存在操作性缺失问题。环境风险评价具有专业性,社会公众缺乏对其生产、工艺、污染危害的了解,更难以进行客观评价。因此,针对环境风险评价,要引入社会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企业、政府等多重机构的协同,来对工业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因素进行分析,对可能导致的进行预案处置。如某化工项目中对油漆、天然气使用较多,而对于天然气中的乙基苯、甲苯、环乙酮、乙二醇单丁醚等物质,其对环境影响较多,而对于广大社会公众,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该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事故缺乏认知,在无社会公众参与条件下,既损害了公众的安全,又给环境污染带来影响。因此,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管理方法上,要明确工业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以及拟采取对策方法,要从环境影响社会公众参与评价中,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公示,充分发挥公众对环境风险评价的监督作用,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
(3)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从环境风险可能带来的社会稳定问题,也是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差异性,对于专家的风险评估与社会公众的风险评估存在差异,而两者的冲突,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如某地政府在一味提升GDP增长效应中引入的重大投资项目,因缺乏环境污染评估论证,在获得项目审批权及环境、社会风险评估中“走程序”,导致后期项目建设中多项污染源引发重大风险事故,由此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大影响。可见,从维护社会稳定风险上,加强对环境风险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增进广大公众对项目环境风险的认知和了解,是降低工业项目环境风险的有效路径。如政府出台《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中,将环境风险评估与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作为重要内容,并从项目合法性、环保合理性、项目建设可行性、可能污染及环境事件可控性四个方面进行明确,切实降低环境风险带来的危害。
(4)构建针对性的环境监理体系
环境项目风险评价与监理工作的实施,需要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上进行完善。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工业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具体内容,委托环境风险监理机构及监理工作。监理单位要从环境风险评价及批复文件要求上,对环境风险及防范对策进负责。如某化工项目在设计上存在固体化工危险品储藏、运输等内容,而危险源主要有烧碱、聚乙烯、片碱、苯酚等,这些固体化工品在环境风险评价上均为重大危险源,需要从环境风险评价及应急风险措施上进行完善;再如某集成电路项目中对氨、砷化氢、磷化氢使用量较大,而这些化学品也列入重大风险源,在环境监理上需要从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识别、应急处置措施上进行完善。
(5)项目竣工环评验收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够根据项目建设不同阶段进行细化。如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上,需要从环境保护设施、配套工程、环境监测装置、污染防治设备等方面进行完善。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管理、重点环境污染点巡检、重要环保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监控、报警装置的维护与日常管理,对各类应急救援物质的储备及供给管理,应急演练等制度,明确环境风险防范任务,加强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监测与管理,确保各项监测设备正常、稳定、可靠运行。
三、结语
工业项目环境风险防范工作任重道远,要从思想上树立防范意识,加强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环境污染点的风险评价与识别,完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和应急预案,切实提升工业项目风险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环境风险评价;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101-02
我国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存在特有的特点及趋势主要有:一是由污染物数量角度出发,已从简单单一的污染物作用延伸到了多种污染物之间复合产生的作用;二是由环境研究的风险评价焦点角度出发,已从人体健康变成了生态环境;三是由环境风险才类型角度出发,不单单考虑化学污染物、有毒害的化学物,还重视非化学因素造成的有害影响;四是由环境风险评价范围角度出发,已从局部发展成到区域,甚至全球;五是在风险评价技术上由南定性发展成了半定量或定量;六是生态风险的内容不限于生物个体及生物群体,还对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进行评价。
1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含义介绍
对于生态环境事件其受到影响的除了人群和生物,还有环境的介质,如水、土壤、空气等等。而造成环境工程受到影响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因素:一是管理层决策,使环境处于长期较差质量,如环境监管部门根据环境的法规审批的项目在正常及非正常的情况下排放污染物;二是客观环境出现的事故或偶然事件,如地震、海啸、设备技术等;三是主观因素导致出现突发性事件,如人为破坏、施工管理不当等。因为化学品的特性及进入方式不同,自然中扩散、传递、转化途径也不同,而且对环境影响时间也不一样,可能是长期、短期,也有可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可以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以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因此环境工程风险评价广义上的内容有,环境质量、人体健康、社会影响、、资源需求、产品使用、产品终结处理。狭义上主要内容有,环境资源及质量、人体健康[1]。
2 环境工程风险评价重要性分析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到最低[2]。
3 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3.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3.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3.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3.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4 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5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中的风险评价的发展进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环境状况改善及质量提高的速度。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将会给人类更加健康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良性循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环境保护工作者,更应该不断发展提升自我素质,研究创新新的评价技术与方法,为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雷炳莉,黄圣彪,王子健.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J].化学进展,2009,Z1:350-358.
关键词:环境风险评价识别
环境风险是指由自发的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对自然或社会)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乃至毁灭性作用等不良效果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而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就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活动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等)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引起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由此进行管理和抉策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认识和重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对开展好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风险评价。
1.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分类。
按照环境风险事件分类,可分为突发性环境事故风险评价和非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从其评价范围而言可分成三个等级,即微观风险评价、系统风险评价和全国(或宏观)风险评价;若按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领域,则可分为自然灾害的危险评价、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
2.环境风险评价的具体步骤
(1)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识别是在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识风险影响因素。它包括两个层次:项目筛选和风险因子识别。项目筛选法一是利用核查表筛选,二是应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筛选,如德尔斐法等,对一些新的、复杂的、蕴含风险因素的项目进行筛选。经筛选后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进行影响识别,确定有那些是可能引发重大后果的风险因子以及引发的原因。识别项目风险影响是在该项目的一般环境影响识别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对识别出来的影响因子进一步筛选。
(2)环境风险预计
随着科学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预测方法:如初步危险分析法、故障树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等,这些风险预计的方法都可用于环境风险评价事故的计算,目前通常采用故障树法和事件树法,它们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够使评价的安全性问题更加系统、准确事件树分析法是一种逻辑的演绎法,它在给定一个初因事件的情况下,分析事件可能导致的各种序列的结果,从而定性、定量地评价系统的特性,并帮助分析人员正确决策。
(3)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评价的目的是确定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可以说环境风险评价是评判环境风险概率及其后果可接受性的过程,事故性风险概率分析的最终结果可以两种形式表述,即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环境风险管理。
1.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
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建立于环境风险基础之上,在行动方案效益与其实际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以选择较佳的管理方案。决策的过程必须在潜在风险和现实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2.环境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显然,环境风险管理属于政府同时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职责,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首先政府应该研究制订相关的法规条例及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规定和理论方法,为合理有效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指导和依据。其次,政府的决策者应根据评价出来的风险和可能的代价,以及预防和减少风险措施进行决策,在效益和损失面前进行权衡,同时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公众的可接受性,让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最后是政府监督落实各种防范和预防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形成政府监督、企业具体落实、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三、建议。
1.加强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吸收、借鉴国外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型、方法个系统,研究制定环境风险评价的法律程序、相关政策.为在我国科学开展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2.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推动各地政府提高认识,促进监管力度的提高。促进各地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从源头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风险意识。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加强环境事故隐患教育,通过定期的应急处置预案的模拟演练,提高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健全环境风险事件处置的应急机制。对居民开展必要的环境事故应急处置和防范知识的教育培训,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4.加强法制建设,制订有关法律、法规或条例,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源隐患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工作加强法律监督,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安全保障。
5.利用科技手段,建设信息化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系统。利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在线数据平台,构建环境风险防范系统,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总之,随着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会促进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新发展,为我们更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胡一邦;彭理通.环境风险评价实川技术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0.
[3]张忆普.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方法.陕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
风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方法;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并对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定义。由此,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但大多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例如,1986年了致癌风险评价、[2]致畸风险评价、[3]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4]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5]暴露评价、[6]超级基金场地(Superfundsites)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7]等指南。1988年又了内吸毒物(sytemictoxicants)[8]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9,10]等评价指南。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3.生态暴露评价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是测定人体暴露值大小、频率、途径和暴露时间,表征受暴露的人群。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相对人体健康暴露评价来说是特别困难的,尤其对暴露群体的表征,针对不同物种,它们栖息地环境差异很大,如水生环境、陆生环境和其他特定环境等。目前对生态暴露评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认为生态暴露评价是测定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与所关注的生态组分的接触状况。生态暴露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暴露的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对存在风险的种群认识不完全、污染物有效性的因子了解不够、单
关键词:危化; 风险评价;探讨
1前言
环境风险是指由自然原因或人类行动引起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 能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破坏、损害及毁灭性作用等不良后果事件发生概率及其后果。
近年来环境风险评价作为源头预防和减缓次生环境影响的主要手段,日益受到环境管理部门和危化生产企业的重视,通过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评估项目的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环境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危化生产项目使用的原料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学品,在原料的运输、仓储和使用过程,如管理操作不当或意外事故,存在着腐蚀、中毒、爆炸等事故风险。一旦发生这类事故,将造成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的外泄,对周围环境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化学品生产环境风险评价从风险识别―事故源项分析―风险值计算--风险管理, 具有面广、量大、复杂、难度高等特点。由于风险事故本身的不确定性, 环境风险定量分析存在相当难度。
以甲醛生产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为例, 对危化生产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主要工作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2.某甲醛生产线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
2.1环境风险识别
一是从项目所涉及的危险化学物品的种类入手, 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潜在危险性, 包括闪点、熔点、沸点、自燃点、爆炸极限、危险分类和毒性分类等,识别风险物质; 二是从生产工艺过程和设计方案入手, 了解项目的装置组成和相应的配套、辅助设施, 了解各装置(贮灌和管道等) 的工艺参数、物料数量及潜在危险性, 分析各装置的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确定风险单元。
2.1.1风险物质识别
某甲醛厂生产过程中涉及使用、储存主要危险化学品有:甲醇、甲醛。根据HJ/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表1可知甲醇、甲醛均为易燃、爆炸性物质。附录A1表2规定的有毒物质有甲醛、甲醇,其生产场所和贮存区的临界量如下表:
危险化学品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吨) 贮存区临界量(吨)
1 甲醛 20 50
2 甲醇 2 20
甲醛:生产场所:每天产量约为8-9t;贮存区:密封盛装,每月贮存约200-250t。
甲醇:生产场所:每吨产品用量约为0.46t,每天用量为40-45t;贮存区:密封盛装,每月贮存用量,约150t。
根据上表进行物质风险识别,结果见下表:
甲醛物质风险识别结果
名称 形态 危险因素 危险源级别
甲醛 液态 有毒、易燃易爆 重大危险源
甲醇 液态 有毒、易燃易爆 重大危险源
2.1.2风险单元的识别
2.1.2.1生产过程风险单元
贮罐: 甲醇、甲醛贮罐在一定的贮存期, 贮罐会破裂, 保险控制阀等会发生失效, 若不及时发现或更换, 易发生物料外泄。
管道: 输液(物品) 管道相对是安全的, 但由于管道布置在地面或空中, 受外力影响, 有破裂的危险性。
阀门: 各贮罐均配有止回阀, 其危险性在于作业时关闭不紧或年久失修(更换) 时, 易出现贮罐物品外溢。
泵: 作业场所用到各种离心泵、往复泵, 长期使用, 易发生机壳损坏或密封压盖损坏而导致危险品外泄。
储运危险性
作业: 在各物品的装卸过程中, 易出现操作不当致使危险品(液体) 外泄及作业人员受灼伤的现象,装卸电石易造成扬尘。
2.1.2.2储运过程风险单元
仓储: 在一般情况下, 各贮罐是安全的。但物料外泄时, 或受外因诱导(如火源、热源等) 会引发各贮罐物料发生燃烧及危险品外泄。危险品进入环境的
途径为: 贮罐――废液池――生化处理站――地表纳污水体。甲醛、甲醇贮罐是该系统最大的危险源。因其危害程度高、贮存量较大装卸次数多, 存在泄漏的风险性大, 外泄后进入环境的途径为: 贮罐――废液池――废水处理站――地表纳污水体。在外力影响下(如火源、热源) , 会引发燃烧, 致使污染物向环境空气中散发, 危害人体健康。
运输: 危险品在运输过程中若发生覆车, 撞击等事故, 会使危险品外泄、燃烧。甲醛、甲醇等均会进入事故附近水体环境中散发。
综上所述危险化学品生产中设备管道、弯曲连接、阀门、泵、储槽、运输容器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露,发生毒害、火灾或爆炸事故。
根据对环境风险物资的筛选和工艺流程确定风险单元主要为:原料运输过程、液体输送过程、原料仓储过程、反应过程。
2.2事故预测分析
甲醛生产项目事故主要是甲醇、甲醛生产、贮运过程中的泄漏。
危险化学品事故预测及风险分析
重点环节 生产、仓储、运输
事故 火灾、爆炸
原因及风险 •连接管破损物料泄漏环境危害、健康危害
•操作不当物料喷射健康危害
•电泵损坏物料泄漏环境危害
•罐体破损(腐蚀) 物料大量泄漏环境危害、健康危害、火
灾爆炸(遇火源)
•罐体控制阀损坏物料泄漏环境危害
•外因诱导火灾、爆炸环境危害、健康危害、火灾爆炸(遇火源)
覆车、碰撞物料大量泄漏环境危害、健康危害、火灾爆炸(遇火源)
特点 反应速度快、释放大量热、产生大量气体生成物、财产损失
后果 •致死、致伤、致癌、致突、致畸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态污染
2.3环境风险事故率分析
该类生产项目由于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引发事故的因素多、污染物排放的差异, 风险评价中的事故频率预测非常复杂。为了评估系统风险的可接受程度, 在风险评价中筛选出系统中具有一定发生概率, 其后果又是灾难性的事故, 且其风险值为最大的事故――即最大可信灾害事故, 作为评价对象。
2.3.1最大可信灾害事故
为评估系统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在风险评价中筛选出系统中具有一定发生概率,其后果又是灾难性的事故,且其风险值为最大的事故即是最大可信灾害。
2.3.2最大可信事故源项
评价采用事故源强的故障树分析(Fau ltT ree A nalysis) (FTA )。
FTA 是把系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失效状态)作为故障树的顶事件(Top even t)。用规定的逻辑符号表示, 找出导致这一不希望发生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直接因素和原因, 它们是处于过渡状态的中间事件, 并由此逐步深入分析, 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 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
2.4事故后果预测及环境影响分析
1.通过对该项目主要装置危险度的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的装置主要有四元混合器、甲醇氧化反应器和大储罐区,中度危险的装置为甲醇再沸器和甲醇蒸发器;一级吸收塔、二级吸收塔和尾气处理器、中间罐区等的危险程度均为低度危险。
2. 对于甲醇氧化反应器、甲醇储罐等单元,在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之前,其危险等级为“很大”,甲醇氧化反应器、甲醇储罐发生火灾、爆炸的区域半径为30.6m,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之后,两个单元的危险等级均降为“较轻”,下降了两个等级,危险程度处于可接受范围。
3.当甲醇储罐发生池火灾时,火焰半径为12.36m,火焰高度为13.80m。通过计算表明,当甲醇储罐发生重大泄漏,引起火灾时,离火焰中心半径为92.25m外为安全范围;离防火堤边缘为19.05m的圆形区域为死亡区,其余区域设备和人员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伤害。
4.项目的物料如发生泄漏,预计甲醛、甲醇储罐同时发生泄漏的几率很少,估算甲醇最大泄漏量为150吨,甲醛的最大泄漏量为250吨。如发生泄漏项目无应急措施,泄漏的物料可能会流入附近水体,则对地表水的水质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如发生爆炸事故,消防水也应注意进行收集,否则消防水排入地表水,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2.5环境风险事故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5.1风险事故减缓措施
在环境风险评价中, 事故防范措施也是极其重要的, 为减轻事故危害后果、频率和影响, 进一步降低风险水平, 应从减少危险品的数量、种类, 修改工艺和储存条件, 改进设备及严格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1、 减少贮存量:危险物品的数量是造成危害的首要因素之一,可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减少贮存,以使危害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1)减少贮存和工艺过程中存放的危险物质;(2)改进生产方式,少用或少存危险物质;(3)改进生产方式,使集中使用改为分散连续使用危险物质等。
2、改进工艺、贮存方式和贮存条件:当无法减少贮存量时,可考虑改进工艺、贮存方式和贮存条件。(1)贮存和运输采用多次小规模进行;(2)改革工艺、降低生产时的压力和温度等。
3、 改进密封设备:(1)改进密闭设备或采用自动密封系统,减少泄露和缩短释放时间;(2)对重要系统或设备采用遏制泄露物质扩散的措施,如设置水幕、设置防护堤及改善排放条件,必要时在满足消防要求下可设防冲击波槽等。
4、 提高整个系统的自动控制水平, 及时预报和切断泄漏源, 以减少和降低危险出现概率。
5、强化规范管理, 提高操作人员业务素质变为重要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2.5.2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在贯彻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对建设项目可能出现的事故,为及时控制危害源,抢救受害人员,指导居民防护和组织撤离,消除危害后果而组织的救援活动的预想方案。预案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1、工程项目应急措施
包括应急设备器材、事故现场指挥、救护、通讯等系统建立、现场应急措施方案、事故危害监测队伍、厂区撤离和善后措施方案。
2、社会救援应急预案
包括社会救援组织和指挥、消防、防毒、防化设备和队伍、通讯、灾害监测、医疗、交通、治安、居民撤离计划和组织,及善后措施等内容的应急预案。
3 结束语
危化生产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如下: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应急措施预案
评价方法一般按五个步骤进行:首先分析建设项目的系统结构,找出系统中的环境风险因素,第二步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第三步分析主要风险因素的类型、产生的原因等,第四步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第五步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
评价一般应包括建设项目概况、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事故环境影响预测、风险管理、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等主要内容, 其中事故概率及源项的确定是进行风险评价的难点和关键,是风险评价的基础。
由于危化生产项目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原材料的多样性和生产工艺、设备的复杂性, 存在多种潜在风险事故, 所以环境风险评价应作为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专题。
参考文献
[1]胡二邦等. 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和方法.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0:219-249
1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工艺可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两种,以不同的方式对矿区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国的煤炭资源以井工开采为主。为了明晰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为后续的风险识别工作进行铺垫,需对其影响方式和基本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本研究将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归纳为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二者综合造成了矿区生态退化(图2)。
2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破坏可分为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和土地塌陷3个亚类[4],露天煤矿以挖损和压占为主,井工煤矿以压占和塌陷为主。2000—2009年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损毁土地5534万hm2,对土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消耗和损伤[5]。土地破坏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局部地质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土石流、矿震等[6]。环境污染可分为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3类,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的污染方式基本类似。除污染物的直接排放之外,土地破坏也可能引发次生的环境污染。例如煤矸石堆放不仅压占土地,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还会在雨水淋溶作用下迁移并污染土壤和水体,煤矸石自燃又会产生SO2、CO和CO2等有毒有害气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综合作用导致矿区的生态退化,发生生态系统的结构损坏和功能缺失。同时,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生态退化会进一步加剧土地破坏程度,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7-8];在潜水位较高的区域,地表塌陷会引发地面积水、土壤盐渍化等后果[9]。这一正反馈机制会导致矿区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和风险防范的难度。即使在闭矿后,矿区生态环境也可能继续恶化,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理和复垦才可能恢复。2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和方法中,风险识别通常作为风险评价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较少单独提出进行研究。例如,Hunsaker79等[10]提出的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中,将风险评价总结为5个环节,其中“终点选取”和“风险源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两个环节即属于风险识别内容;PETAR方法[11](procedureforecologicaltieredassessmentofrisks)中提出“三级风险评价”,其中“初级评价”即是对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区域的识别;在Landis[12]构建的相对风险评价模型所包含的9项内容中,也并未提出“识别”的概念,而是将对区域的选择和划分,风险源、受体及评价终点概念模型的建立等属于风险识别的内容融合到风险评价的方法中去。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价研究中通常被作为风险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或直接融入风险评价过程中,对于风险识别的内涵尚缺乏共识的界定。例如,姚兰[13]在洞庭湖进行的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中,将环境风险因子的识别与相应的评价指标选取相结合,由此将识别与评价结合起来。在许学工等[14]针对自然灾害进行的风险评价中,通过对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脆弱性评价因子的分析,完成了风险识别的内容,但并未明确使用风险识别这一概念。高铁军等[15]在采矿塌陷区进行风险识别时,将塌陷区修复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分析作为风险识别的研究内容。焦锋[16]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风险识别概念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加权打分法来对驱动力、风险源、风险因子和评价终点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强度。常青等[17]针对矿区土地破坏生态风险构建了风险因果链作为风险评价的基础,并探讨了风险源、风险受体和生态终点的选取和定量表征方法,在矿区生态风险综合识别与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拓展。本研究认为,广义的风险评价研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类和狭义的风险评价,狭义的风险评价即是对生态风险发生概率的定量化研究,而风险识别则是对生态风险的定性和半定量化认识。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的内容是筛选矿区范围内的风险源和风险受体,通过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甄别,判断区域内是否受到各个风险源的影响,并对风险源作用于风险受体的暴露—响应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生态终点。其识别结果是构建一个详细的生态风险因果链,明晰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搭建起矿区生态风险多源多受体的网状因果体系。本文将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分为风险识别流程和识别方法两部分进行论述。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流程包括矿区生态风险综合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受体识别、暴露—响应过程识别、生态终点识别、因果链构建6个步骤。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是在风险识别中判定风险源及风险受体是否存在、确定其空间位置和风险影响程度的方法,在具体研究中常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进行。
3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流程
31综合调查在进行矿区生态风险识别之前,需要先对该矿区进行综合调查,认识矿区生态环境特征及采矿活动的特点和扰动方式。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气候、植被、土壤以及矿业生产活动等。通过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分析、现场调研、实地测量与监测、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并了解矿区自身特点,为后续的风险源识别工作奠定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32风险源识别由于人类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系统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矿区生态风险识别中,侧重关注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风险源识别工作也围绕着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展开。在现有研究中,程建龙等[18]将煤炭开采中的挖损、压占等土地破坏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作为露天煤矿的风险源。田大平等[19]也相类似地选择了土地破坏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两个方面作为风险源。马萧等[20]将采矿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作为主要风险源。贾媛等[21]则从人为风险源角度选取了煤炭开采、矸石堆放、道路修建、污染物排放等作为风险源。这些研究由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应用方向的不同,对风险源的识别也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本研究考虑到煤炭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将生态风险源分为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两类。其中,土地破坏包括土地挖损、土地压占、土地塌陷;环境污染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废气污染。由于煤炭开采扰动的多面性和多源性,上述风险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例如,固体废弃物既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同时也会造成土地压占。但上述风险源具有不同的表征、研究方法和治理措施,因此仍将其列为不同的风险源进行识别。33风险受体识别生态风险受体是暴露于胁迫因子下的单个或一组物种、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特殊生境等[22]。矿区生态系统组分极易受到采矿活动的扰动和影响,成为生态风险的受体。矿区生态风险具有多风险源交叉影响的特点,因此一个风险源,可能对多个风险受体产生不利影响,一个风险受体也会受到来自多个风险源的作用。土地破坏类风险源以土地系统为风险受体,具体包括土壤、岩层、地貌、水体及植被;环境污染类风险源的受体则包括大气、土壤、水体、植被和动物。在实际研究中,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取性、数据的可监测性等因素,一般选择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和大气作为风险受体。部分矿区具备动物监测条件,可选择生活在矿区的动物(如鱼类)作为风险受体进行研究[23]。34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暴露—响应过程分析是对风险受体对风险源暴露途径过程的分析[22]。风险源通过一系列复杂、综合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作用于风险受体,并导致相应的生态终点。对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而言,主要过程包括直接物理作用、水循环、食物链、风化作用、侵蚀作用、重力作用、扩散作用等。这些过程的识别和分析建立在对相应自然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实地采样监测等方式判定。35终点识别生态终点指在生态风险源的作用下,生态风险受体可能受到的损害,以及由此发生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矿区生态风险终点有别于一般区域生态风险终点之处在于着重强调采矿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损害,由于自然生态过程所产生的后果不在本研究的考量范畴内。不同的风险受体会伴随不同类型的生态终点。对地质地貌要素,会导致矿震、地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生态终点;对土壤要素,会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微生物环境破坏、土壤理化性质改变、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对植被要素,会导致植被破坏、植被退化、生境破碎化、植被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等;对水体要素,会导致地表水系改变、地下水贮存条件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污染等;对大气要素,会导致大气粉尘污染、温室气体含量上升、有毒有害气体污染、酸雨等;这些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损伤和功能缺失;对动物,除导致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降低之外,污染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会导致动物生长性状受损。36风险因果链构建因果链分析是风险识别方法的一种,运用故障树和事件树等逻辑分析方法,以事件组潜在的因果关系为基础,在事件的成因和后果之间建立链条,构成多成因多后果的风险因果体系[2]。因果链分析在流域生态风险识别、区域生态风险识别和不同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中都有应用。由于矿区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多风险源、多风险后果的特征,本研究选择风险因果链方法作为典型的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基于煤炭开采的基本工序,通过上述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响应过程和终点的识别,构建风险因果链(图3)。从风险源的类型来看,土地破坏类生态风险源,主要通过直接物理破坏、风化、侵蚀和重力等作用及水循环过程,对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体和大气产生影响,其后果通常是对生态系统组分的破坏和对原有地质地貌条件的改变,同时也会产生次生生态影响,如地形破碎和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境破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而污染类生态风险源主要通过扩散作用、水循环和食物链对土壤、水环境、大气、植被和动物产生影响,其后果通常是对生态组分的污染,其中主要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水体重金属污染、大气粉尘污染、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酸雨等,在一些矿区由于生物体的富集作用,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元素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会随生物遗体回到土壤和水体中造成进一步的污染,更有可能被高等动物所食用,产生缓慢但具有区域性的毒害作用。这些生态后果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损坏和功能丧失,生态系统健康下降,并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结构由复杂向简单的逆向演替。
4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方法
煤炭矿区生态风险识别常用的技术方法包括“3S”技术、实地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其中,“3S”技术以遥感和GPS为获取数据信息的主要手段[24-26],以GIS技术为主要分析手段[27];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常用于对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物的识别,判定污染物是否存在、浓度是否达到可被作为风险源的阈值[28-29];问卷调查和访谈通常作为一种获取数据的辅助手段。煤炭矿区生态风险是区域生态风险中的一类特例,部分区域生态风险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也能够应用于煤炭矿区的风险研究中。在区域生态风险研究中,上述基于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终点因果关系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学者构建了若干不同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包括前述中的PETAR方法等。尽管风险识别是为后续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防范铺垫基础,但在实际风险评价研究中,特别是在目前常用的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评价方法中,风险识别步骤经常被忽略,而直接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运算。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风险评价不再需要进行风险识别,而是通过指标筛选的过程对风险受体和风险源在研究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识别。例如,风险评价中常用的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压力指标即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和胁迫[30],属于风险源范畴;评价指标是区域内风险源、风险受体和生态风险的定量化表征。因此,风险识别在实际案例研究中,除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方法对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外,也可以直接通过风险评价过程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对风险评价各指标的筛选和对量化指标阈值的确定就成为风险识别中重要的一环。本文根据煤矿区的生态风险特征,提出了针对煤矿区的风险源和风险受体识别与诊断指标。其中,风险源特征及各风险亚类的识别指标如表1,在此基础上界定阈值即可进行风险源破坏程度的判定和识别。而风险受体的诊断和识别则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完备性和生态组分安全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功能完备性的常用诊断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健康3个方面(表2);生态组分安全性诊断方法包括实地检测、遥感监测、采样分析和问卷调查,分别适用于不同生态组分的诊断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矿区的特点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选择(表3)。
5结语
关键字:化工建设;环境影响;环境风险策略
1 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外环境污染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也在不断的上升,例如印度发生的农药厂毒气泄漏事件。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70年代的时候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影响评价,这对防治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已经逐渐成熟,因此,我国要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从而使国内环境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2 分析化工建设行业的基本特点
化工行业存在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了易燃烧、易爆炸、设备庞大、管线比较复杂、机器装置相对密集,在存储、运输以及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有毒有害物质。在化学技术中,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对化工生产项目的环境危害程度产生严重影响。主副产物一般为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即使其泄漏量较少,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可估量后果。由于化工建设行业的性质特殊,发生事故后所造成的环境风险及引起的环境污染情况相较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在近几年的环境事故报告中,化工行业所发生的频率与危害度要远远超过国内其他行业领域。
3 分析环境风险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作用
由于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基本特点不同,所以加强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在环境风险影响评价中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及环境风险预测等,能够迅速寻找到环境风险的来源并分析出环境风险的危害度,帮助化工技术人员提出预防、调整、消除等措施,同时化工技术人员也要将未来可能发生的化工事故列入项目建成后的日常管理活动中,使化工企业和环境监管部门提高警惕,保持高度重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防治措施,努力将环境事故后果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4 分析环境风险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问题:(1)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依据不正确: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与环境风险相关的内容包括项目分析、法律制度、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等,国家也先后完善了防治环境风险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然而,在很多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仍然引用过时的法律法规,导致项目不能通过专家审查,被长期搁置,而环境风险也就不能得到及时防治。
(2)对工程分析缺乏深入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通过工程分析,能够明确产生污染的原因,排放污染物的流程,得出具体的排污数据,确定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等,但是有些工程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工程分析中,没有对具有环境风险的燃气管道进行分析,而是对危险性较小的道路运输进行大量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使环境风险清楚明确,也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中出现错误:对具有环境风险的化工物质临界量不确定,导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不能明确体现出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在突发的环境风险事件中,应急措施的预案格式和内容不正确,在最近几年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中,凸显出了化工企业缺乏环境风险应急管理,没有积极履行环境风险控制工作,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扩大。
(4)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意识较弱:在环境法中,对于公民参与的制度过于书面化,欠缺实际操作性,并且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渠道较窄,导致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多数公民无法获取信息量,同时公众参与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被动参与。由于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细致的解释和疏导,公众就不能理解其环境污染程度,也就更不可能去客观评价环境影响,一旦这些化工项目出现环境问题,就会对公众造成影响,引发难以想象的群众环境风险。
策略:(1)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编制依据的时效性: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等新的规章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要及时跟踪环保制度,密切注意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制度的新动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按照法律制度的要求做好环境风险防护工作。
(2)深入探究工程分析:在进行工程分析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进行物质风险识别,明确化学物质的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性质特征,分析具有致癌、致变的污染物的来源、运输途径和流向范围,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详细的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工程分析进行改进和完善。
(3)提高环境风险影响评价的规范性: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根据化学品危险程度正确判定重大危险源,分析最大可信事故及其出现概率,通过源项计算,科学地分析、预测事故后果和风险程度,提出可行的、可操作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如此才能在根本上避免事故发生,降低环境风险。国家对企业突发环境事故制定了具体准则,其中包括了编制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等,环境风险监督人员要定期排查急救设施,整治预警分级指标,实现环境风险全面预防。
(4)落实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在面对环境风险时,群众之所以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是因为对邻避设施不太了解,所掌握的物质知识较少,因此,环境评价人员要向群众全面及时的宣讲环境风险信息,健全群众合理申诉的机制,使群众能够和政府进行对话,同时环保管理部门要保障环境风险信息及时、准确、主动向群众公开,保证群众的环境影响评价知情权,从而提高群众对环境风险的自我防护能力。
5 结语
环境风险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建立环境风险,能够对环境事故进行提前预防,有效地降低化工行业事故的发生率,这就需要环保部门树立环境风险意识,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编制依据的时效性,深入探究和完善工程分析,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的规范性,加强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从而使环境风险程度降到最低,实现环境风险评价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秀栋,焦颖.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4年10期
[2]杨光忠,欧阳明,胡湘.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探析.《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3]萧子毅.浅谈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10期
关键词: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风险;淹没风险;溃坝风险
环境风险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属于一种常见风险,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极其严重,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在环境风险控制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对此,建立相应的模型是促使环境风险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一种重要手段。
1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风险概述
所谓的“环境风险”,主要指的是在人们意料之外发生的,会对人的活动以及相关事物产生影响的事件。总的来说,对环境风险问题的认识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①风险识别。做好风险识别工作十分重要,要认识到风险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这对风险控制手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②风险评价。做好风险评价工作也十分重要。风险评价手段有很多种,对于不同的环境风险,要综合应用多种风险评价手段。③风险处理。风险处理工作是整个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点,要依据风险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和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完成控制过程,从而将环境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④风险决策。完善风险决策工作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对该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
2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及步骤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包括很多种,但其步骤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源项分析。源项分析主要指的是针对风险来源的分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确定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风险发生的频率。在这一阶段,可以依据的技术少之又少,基本要靠工作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完成。故障树分析法和事件树分析法是这一过程可以应用的分析方法。②危害判定。危害判定主要指的是对环境风险可能会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影响的判定。这一过程仅仅依靠人工无法完成,因此,必须通过实验来为危害的判定提供依据。③反应评价。反应评价主要指的是对环境风险促使人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反应的评价。对反应评价的研究在环境风险控制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体可以通过建立多阶段模型和正态模型来完成。④暴露评价。暴露评价主要研究的是人体或其他食物暴露于某种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条件下,对暴露程度和频率等进行测量与估算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暴露评价是风险评价的基础。⑤风险表征。风险表征环节需要将上述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关于整个环境风险的种种数据,从整体上认识这一风险,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的一个环节。
3几种常见的环境风险及解决措施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环境风险主要包括淹没风险、溃坝风险、地震以及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等风险。下面主要对这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3.1淹没风险
淹没风险是水利水电工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风险。一旦出现淹没的状况,水库周围的物种等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淹没风险的产生与水库的地质条件有关,解决这一问题对保证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想要控制淹没风险的产生,必须要在工程施工之前便做好对施工地点地质条件的考察,要在详细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危险,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淹没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3.2溃坝风险
引起溃坝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坝基的破坏、地震以及泄洪能力不足均会导致这一风险产生。就目前的情况看,坝基破坏是溃坝风险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坝基的破坏则与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处理手段的不完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必须要在施工过程中处理好有关坝基方面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提高坝基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
3.3地震
地震的发生无法控制。一旦发生地震,水利水电工程必定会受到影响,具体影响程度根据地震等级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旦发生大型地震,土坝所受的影响将会极其严重,主要表现在滑坡的出现、坝体裂缝的产生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地震并不会造成溃坝现象,但仍需予以重视。为此,做好地震预测工作十分重要,同时还要认识到保护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是风险控制的基础性保证。
3.4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是导致水利水电控制受环境风险影响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施工管理工作不完善。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施工管理体系,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水平,以保证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从而使环境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4结束语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环境风险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风险对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做好风险评价工作十分重要,要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保证环境风险得到很好的控制。
作者:林江莉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汉球.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风险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5.
风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独领。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并对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定义。由此,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但大多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例如,1986年了致癌风险评价、[2]致畸风险评价、[3]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4]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5]暴露评价、[6]超级基金场地(Superfundsites)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7]等指南。1988年又了内吸毒物(sytemictoxicants)[8]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9,10]等评价指南。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阶段(analysis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3.生态暴露评价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是测定人体暴露值大小、频率、途径和暴露时间,表征受暴露的人群。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相对人体健康暴露评价来说是特别困难的,尤其对暴露群体的表征,针对不同物种,它们栖息地环境差异很大,如水生环境、陆生环境和其他特定环境等。对生态暴露评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认为生态暴露评价是测定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与所关注的生态组分的接触状况。生态暴露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暴露的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对存在风险的种群认识不完全、污染物有效性的因子了解不够、单
一、特别是多种混合物暴露的剂量一响应认识不深入,以及将实验室结果外推到野外的不同时空范围的困难等,暴露评价中的许多因子都存在不确定性。显然,生态暴露评价远比人体暴露评价复杂,关键必须考虑污染物与生物体以及生态系统、污染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评价和技术的。
4.不确定性处理不确定性处理一直是风险评价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外推过程,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由实验室向野外情况外推,由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因此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处理是风险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各种外推,建立合适的外推模型。总之,随着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可以预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必将对人类生存及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新的贡献,并将对环境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
[1]NAS(1983):RiskAssessmentintheFederalGovernment:ManagingtheProcess.NationalAcademyPress,Washington,DC
[2]USEPA(1986):GuidelinesforcarcinogenrisKassessment.Fed.Regist,51:33992?4003.
[3]USEPA(1986):Guidelinesformutagenicityriskassessment.Fed.Regist.51:34006?4021、
[4].USEPA(1986):GuidelinesfortheHealthriskassessmentofchemicalmixturse.Fed.Regist51:34014?4025.
[5].USEPA(1986):Guidelinesfordevelopmentaltoxicityriskassessment.Fed.Regist.51:34028?4040.
[6]USEPA(1986):Guidellnesforexposureassessment.Fed.Regits.51:34042?4054.
[7]USEPA(1986):SuperfundHealthAssessmentManual.EPA540/1?6/060.
[8]USEPA(1988):Guidelinesforhealthassessmentofsystemictoxicants.FedRegist.(indraft).
[9]USEPA(1988):Proposedguidelinesforassessingfemaelreproductiverisk.Fed.Regist.53:24834-24847.
关键词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作用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123-02
0引言
近几十年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而蓬勃兴起,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阶段。我国现在有很多针对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在过去有一些普遍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危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防治工程效益都是是对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一些办法。
1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内容及目的
1.1成因机理分析评价
以定性地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为目的的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主要内容是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造成地质灾害的确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根据地质灾害活动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1.2统计分析评价
统计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采用模型法或规律外延法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是造成历史地质灾害原因、灾害的活动状况以及活动有何规律, 统计地质灾害的活动范围和模式,地质灾害的频率,地质灾害的密度,对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地质灾害活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或周期性规律。
1.3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是对以往的地质灾害活动和将来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价,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时将产生的危险的程度的给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包括大小、密度、频次在内的以往地质灾害活动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2)对可能影响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1.4破坏损失评价
破坏损失评价其目地在于对灾害的历史破坏进行评价,并对损失程度以及期望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1)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进行综合,对地质灾害活动概率,地质活动的破坏范围,地质活动的危害强度,以及地质活动中受灾体的损失等等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2)对地质灾害带来的的人员情况,经济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失程度进行评价分析。
1.5风险性评价
风险性评价是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总和,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反生的地质灾害,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风险性评价,其实就是为了评价发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程度。
1.6防治工程效益评价
对防治工程效益进行评价,就是把防治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提高到一定程度,达到技术上可行,并达到最佳优化的效果。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是从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性角度去评价防治措施。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
1)综合有关评价区所具备的条件和风险评价的目的,建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
2)全面调查基础数据,结合风险评价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基础图件进行编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
3)结合危险性构成、易损性构成及防治能力,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期望损失;
4)风险评价地质灾害将对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5)分析评价区风险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和对策。
3有关评价地质灾害风险方法的发展趋势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活动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上向定量化、综合化和管理空间化是该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以下表现:
1)从分析历史与现状转变成研究和预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从分析单独个体演变成区域研究和个体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3)由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
4)将单项要素分析发展为综合要素评价;
5)风险评价和减灾管理相结合起来,取代了过去单一的风险评价理论,防治和风险评价相结合起来,给社会经济建设和减灾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6)多因素信息模型化评价与空间化管理在GIS空间化技术的指导之下有了巨大的发展,走向网络技术化,传统的调查统计和手工制图面临淘汰;
7)丰富了研究理论与方法,多门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尤其是加深了与社会学的联系。
4 在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到的作用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与国土资源的规划、灾害的治理与预防、环境的保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点:
1)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要避免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高的区域。为工程建筑选址提供了科学指导,提供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依据;
2)在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之后,对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采取适宜的措施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监测、预报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期望损失分析的结果是地质灾害监测站的建立的依据。对重点地区实时监测,并分析所采集到的各类地质灾害信息,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价、易损性评价的成果,使得相关部门制定出有效的、符合实情的应急方案,提供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
5)有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都会造成地质灾害。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减少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或是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值内。
5结论
风险和减灾的有效性管理必须要以完善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为前提,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程度的差异,才能决策出有效的减灾措施,因此而部署和实施减灾工程,才能达到管理减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发展趋势是研究理论和方法得到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张业成,张春山,张梁,等.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3(27,28) :139-154.
[3]陈毓川,赵逊,张之一,等.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重大地学领域进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环境风险;风险评价;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的评价是对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在对环境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一般要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我国在对环境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是在70年代开始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而且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颁布了风险评价的文本。现在,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灾害问题,因此,要运用环境会计信息理念,从而对环境风险进行控制。
一、环境会计信息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
现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类的环境风险,从而会制约这企业的发展。风险指的是灾害发生的概率,一般分为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环境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环境风险主要是对控制的破坏,对水资源产生污染,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一般都是认为造成的,不包括自然灾害。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政策,能够对各种不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影响企业效益的环境因素,从而能够加强防范,有效地抑制风险,从而能够确保企业的发展。
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从而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经济理念,能够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且能够通过对价值量和技术的分析,从而能够分析其与环境的相关性,会计信息包括环境信息和非环境信息。
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信息公允和标准公允的分析
运用会计信息能够实现企业对环境活动的控制,而且能够分析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现代公司强化自身管理水平的关键,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方面,主要有信息的创造者、信息的管理者和信息的鉴定者,他们户根据自身的职责,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环境信息和公允的标准化。
在企业方面,他们受到一定的责任因素的影响,他们作为环境信息的创造者,就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而且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向有关的环境部门公开环境信息,而且,为了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他们必须要采取信息化的手段,使自己的价值可以被市场认可,从而能够减少在市场运行中的风险。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环境外部成本的改变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方针,但是,发展中国家队环境会计的管理还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企业在信息不能够绝对的透明,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环境风险探究
环境会计信息和信息的管理政策能够对环境风险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能够确保环境风险管理的有序化进行,企业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政策,从而获得环境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环境风险有一个合理而全面的评价,从而能够制定最适合企业的评级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荷进行准确地评价。
在企业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地识别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判断,在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风险评价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的控制从而达到效果。
1.风险的识别
企业在进行环境风险识别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风险管理的政策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公众利益的风险管理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在制定环境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时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为公众环境的信息披露还是不完善,而且在政策方面对信息操作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然后信息公开的对象也被企业限制,从而会导致环境信息出现很大的问题。
2.风险的判断
风险的判断是对环境会计信息标准的确定,是对环境进行管理时一种重要的衡量标准,环境风险的评价能够对风险的管理进行鉴定,从而能够使企业能够制定全面地环境保护的方针,从而能够利用环境会计信息相关的内容,确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风险,能够使环境风险得到有效地遏制,提高相关部门的威信。在对风险进行判断的时候,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环境风险降低,使资产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使企业不会具有环境负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制度,能够实现企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而且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结语
现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在环境治理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环境负债,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所以,应该运用信息化的环境会计理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治理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减少环境的负债,减少因为治理环境而造成的过重的负荷。企业应该加强环境风险的识别,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政策,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使企业能够健康发展,而且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0(04):34-41.
[2]吕雯雯.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66-67.
[关键词] 风险投资 评价指标 价值评估
作为风险投资公司,面对众多的风险投资项目时,怎么准确评价项目的价值成了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在投资前就必须用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估体系对投资项目进行充分、准确的价值评估,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假设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为Z,则有:
Z=F(f(u),f(v),f(w),f(x),f(y))
其中:u―为外部环境,v―为项目所属企业内部环境,w―为风险投资项目,x―为风险投资项目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y―为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
具体可表示为:Z=f(u)×MU+f(v)×Mv+f(w)×Mw+f(x)×Mx+f(y)×My
其中Mi――为各指标的权重(i=u,v,w,x,y)
我们可以用一个专门的风险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如图1所示。
图1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1.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外部环境分析指标体系
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必须考虑其外部环境因素,好的、有利的外部环境可以为项目创造机会,使其获得成功,反之,不好的、萧条的外部环境,则可能会对项目构成威胁,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所以对外部环境的分析非常重要。外部环境分析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外部环境分析指标体系
其中:f(u)=∑f(ui)×M(ui)= ∑f(uij)×M(uij) (i,j的值参见上表中下标参数)
2.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项目所属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指标体系
项目所属企业的企业内部分析也是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只有详细掌握了拟投资企业内部的全面情况,才便于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项目所属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项目所属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指标体系
其中:f(v)=∑f(vi)×M(vi)= ∑f(vij)×M(vij) (i,j的值参见上表中下标参数)
3.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分析指标体系
表3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项目分析指标体系
项目分析是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全面掌握项目的相关情况,正确评估其重要性、可行性,为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提供基础。项目分析指标体系见表3。
其中:f(w)=∑f(wi)×M(wi)= ∑f(wij)×M(wij)= ∑f(wijk)×M(wijk)
(i,j,k的值参见上表中下标参数)
4.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SWOT分析指标体系
SWOT分析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综合评价指标,是对该风险投资项目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考评。SWOT分析指标体系见表4。
表4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SWOT分析指标体系
其中:f(x)=∑f(xi)×M(xi) (i,的值参见上表中下标参数)
5.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风险分析也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对项目风险管理进行评价旨在通过对风险程度的具体分析,更好地抓住机会、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见表5。
表5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其中:f(y)=∑f(yi)×M(yi)= ∑f(yij)×M(yij) (i,j的值参见上表中下标参数)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上文风险投资评价指标体系中给出了项目评价的基本框架,利用其相关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赋予各指标对应值,再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即可对风险投资的项目进行价值评估分析。但必须注意的是,该指标体系中我们没有给出每一个指标的具体权重,这是因为其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会因为项目处于不同时期、项目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环境而改变,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具体情况设置权重,以期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但究竟这些因素的权重应怎么确定,各个指标的评价值又怎么确定呢?我们建议可以采用预测方法中的德尔菲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值及各指标的权重。最终评价结果(即Z值)符合投资方的要求,则表示该项目有投资价值,可以进行投资;反之,则不能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夏迎春:“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群决策方法”.《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24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危害,策略
中图分类号:X503文献标识码:A
一、构建环境风险评价制度的框架
环境风险评价在我国环境立法工作中,起步相当晚,到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的有关风险评价程序和方法的法律制度。因此,必须在法规和管理制度中已经明确提出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一)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主体。环境风险评价的主体是指组织实施环境风险评价活动的特定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所谓“特定”是指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就国家机关而言,它必须被授予环境风险评价权力,任何未经授权的机关不得组织实施国家环境风险评价活动。就社会组织而言,它必须具备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和国家认可的环境风险评价能力资格,前者为该组织承担环境风险评价法律责任提供保证,后者确保该组织能够顺利实施环境风险评价活动。
(二)加强环境风险识别。石油企业中加工的物料及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扩散,有毒有害等特性,生产装置流程复杂,在生产过程中,介质易处于高温、高压、深冷、负压或临氢等特殊工艺状态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由于静电聚集、设备失修、误操作、明火及自然因素等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以及有毒物料泄漏的可能性,根据国家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需要对石油化工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上文已经提到,针对石化企业的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主要为泄漏、排放、火灾、爆炸和破损,据有关资料显示,发生可能性大的火灾、泄漏、爆炸,事故后果严重的有毒物质泄露中毒事故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事故类型。
(三)细化环境风险发生源分析。由于对于大多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源从泄漏、排放处到敏感环境受体都有一段迁移途径,而且在通常的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再试图减小事故泄漏或排放的概率,会导致费用的急剧增长,所以在实施安全和事故恢复措施投资之间谋求较为合理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恢复风险方法是对事故发生源减小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它通过一种更加系统和复杂的关于事故泄漏、排放、污染物转移的检测系统,提供对污染物泄漏、排放、转移的监测信息的快速传递,并采用相应的恢复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进入环境,从而避免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完善环境污染事故预防的监管机制
(一)构建政府、企业及公众的联动结构。在环境利益冲突中,政府、企业和公众不可避免地都被卷入进来。环境管理的这种三元结构,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国家就更不明显,但各国都已逐渐认识到其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性,开始对建立这一结构进行一些制度上的安排。要完善我国的环境监管体制,构架起这三元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对策。有学者在论述建立中国环境管理的社会制衡机制时,提出了通过界定四种环境权益来激励公众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一是知情权,即开辟多种渠道,公布环境信息,使公众了解真是情况。二是监督权。要通过法律规定,赋予公众对损害环境行为的监督权利,使其得以真正地参与环境管理。三是索赔权,这是环境权益的核心部分。四是议事权,这里是指公众有权参与经济和环境决策的某些过程。
(二)完善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构建起三元运作结构并不能完全解决环境护监管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各方广泛参与的环境保体制,政府起主导作用,一旦政府主导的作用出现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国环境保护的效率。因此必须对症下药,以解决政府职权过于分散且缺乏有效的协和监督为突破口。
三、建立应急预防体系
(一)预防与应急准备。建立和完善环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和处置应急体系。强制性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全国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全国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全面提高预防监控水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类别,制定监测计划、预警等级、报告程序和时限,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建立应急报告制度。环境事故的应急报告是有关决策机关掌握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已经对环境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做出了初步的规定。本条例中应当进一步明确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规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报告的主体和内容,其内容不仅包括对已经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进行报告,也应当对可能发生的环境突发事件进行报告。特别要明确规定各级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以防贻误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的战机。为此,建立畅通的信息网络非常必要,条例应当明确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重大、紧急环境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各地要建立健全从上到下的环境突发事件的信息网络,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环境突发事件的实情,否则,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就会形同虚设,导致事件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三)规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条例主要调整在预防、控制和消除环境突发事件危害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行政法律关系,条例应当规定以行政法律责任为主。在规定行政责任时应当以过错责任为原则,其责任主体的范围不能仅仅针对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当事人,而应当对从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信息报告、通报到应急处理各个环节的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规定法律义务和应当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