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交通行业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交通物流;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宁波市北仑区交通物流行业发展概况

交通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基础环节和依托载体,从北仑区域范围来看,交通物流企业占物流企业比重很大,在推进物流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因北仑港位于宁波市最东端,具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优势,北仑区的交通物流业以服务港口为主。目前,北仑区的交通物流业正处于从传统的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交通物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公路运输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5月底,北仑区共有集装箱运输企业354家,占宁波市总数的60%。辖区共有集装箱运输车辆7835辆,总车辆数占宁波市总数的60.3%,车辆总运力已达到26.2万吨。目前注册在北仑区的集装箱堆场经营资质的企业共有36家。

(二)水路运输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5月底,北仑区共有注册水运企业19家,共有运输船舶40艘,运力规模为113.53万载重吨,平均运力2.84万吨,其中有万吨级以上船舶26艘,107.28万载重吨,占总运力94.49%。

(三)物流园区(基地)发展基本情况

1.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成立于2009年5月,为《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一主六副”中的主物流园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日前园区已引进普洛斯、中外运、前程供应链三家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园区,还有宁波天翔货柜、宁波港东南物流、宁波铃与物流等近百家以运输、仓储、集装箱场站为主要形式的物流企业。

2.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位于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内,远期要形成包括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理货、配送、多式联运、货运、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基本服务。目前,总占地面积254亩的保税物流配送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包括5座大型仓库,面积67868平方米,配套停车场10000平方米,入驻仓储企业四家。

3.北仑集运基地占地560亩,于2011年8月全面开工建设,于2012年12月正式运营,设有集卡停车区、维修区、储运区、综合办公区、加油(气)、后勤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块。其中停车区占地面积约400亩的停车区,目前停车月保有量总计达到2000辆;维修区已入驻2家大型修理厂、12家中小型修理厂、7家汽车配件店,入驻率100%;基地内维修种类齐全,可满足2000余辆集卡车维修需求;办公区目前已有60多家运输企业在运营,宁波口岸集装箱堆场票据中心也在基地办公;后勤区能提供800多套司机宿舍,已有700多户入住。

二、北仑区交通物流行业转型发展初步探索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北仑的交通物流企业还是以集装箱运输企业和水路运输企业为主,物流园区建设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现阶段,在传统运输方式的基础上,如何积极转变交通运输方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北仑区交通物流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为此,北仑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一)产业政策助推转型发展。近几年来,北仑交通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区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北仑区政府每年会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修订产业政策。前几年,通过“落户安置及新增运力补助政策”吸引了规模化交通运输企业新增运力,落户北仑区。从去年开始,针对当前集装箱道路运输行业的逐渐饱和又及时取消了落户安置及新增运力补助。同年,出台了清洁能源补助政策引导企业推广使用LNG车辆。在政府已有的车辆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基础上,区政府今年出台政策给予LNG车辆的购置补助,引导货运企业推广使用LNG车辆。截至2014年5月底,全区已有48家货运企业用上了LNG车辆,总数达425辆,占全市的85%以上。

(二)先进运输方式提升交通物流效率。集装箱甩挂运输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运输方式,能节约能源,提高物流效率。目前,北仑已有部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3家、市级试点企业1家。企业通过甩挂运输组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竞争中确立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企业通过双重甩挂运输组织调配,促进了车、箱、货的有效配对,仅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即带动北仑区1000辆以上社会车辆参与,提升了道路货运行业的集中度。宁波铃与物流有限公司开发了《宁波集装箱双重物流服务平台》,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和完善的集散管理形式,确保了运输信息的互联互通,保证了甩挂往返运输时有充足的货源作支持的运营网络格局。

(三)专业运输试点助推特色交通物流发展。特色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运输的专业性、安全性上面。针对北仑区域从事空箱运输的集卡很大一部分是在2003年以前购买的,车辆普遍存在油耗大,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安全性能差,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北仑区专门制定了《北仑区道路集装箱空箱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对该类企业的试点范围、开业条件、车辆配置等做出规定。北仑首家空箱运输试点企业也已注册成立,首批50辆轻型集卡已在上半年投入使用,该公司计划在三年内逐步投入300辆左右类似车辆,专门定位为在北仑区域内码头、堆场、仓库和箱厂间开展空箱运输。

(四)行业信息化推动交通物流速度。近年来,通过企业调研、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开展通用运输软件推广,大幅度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使用率,80%以上物流企业使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重要物流及相关信息系统基本实现联网,提升货运车辆使用效率。其中,北仑集运基地一卡通平台、物流信息可视化跟踪监控系统)项目和物流智慧物流应用项目被宁波市服务业综合发展办公室列为第一批智慧物流扶持项目。

(五)行业创新服务保障交通物流发展。针对交通服务业“营改增”后出现的集装箱运输企业开票难现象,北仑区交通运输部门与国税局、交通运输协会等各方努力协调,设立宁波口岸集装箱堆场票据中心。该中心于2013年6月13日开始试运营,切实解决集装箱运输企业开票难问题,运输企业再也不用往返于各个堆场开具增值税发票,且可随到随开,极大方便了道路运输企业。

三、宁波市北仑区交通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物流项目多,但推广效果不明显。最近几年,北仑的大物流项目较多,占宁波市的比重也不小,但多数交通物流企业仅局限于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以及信息化建设,可推广应用的大物流好项目较少。

(二)货运市场供需矛盾导致恶性竞争。目前北仑区货运市场整体现状为供大于求,道路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主体多、小、散、弱的现状;水路运输企业要面对更为严峻的“僧多粥少”的水运市场。交通物流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组织化程度偏弱,核心竞争力缺失现象较为突出,致使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整体偏低。

(三)企业缺乏现代交通物流的理念。当前不少企业对现代交通物流业的概念不甚了解,对现代交通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加上相关管理及技术人才的缺乏,影响现代交通物流业的发展。

(四)LNG加气站及车辆维修人员缺乏。考虑到交通节能减排、产业发展引导、降低运输成本等方面,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交通运输企业考虑使用LNG车辆和LNG船舶,对LNG加气站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而LNG加气站不足、具备LNG汽车维修能力的网点和技术人员却不多,保障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是目前推广LNG集卡车及LNG船舶仍面临着问题。

(五)相关法规条例的不健全。从区域特点,宁波市的深水良港主要都集中在北仑区,为集装箱运输作配套的集装箱堆场也都散布在北仑城区内。从现行的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规来看,集装箱堆场行业缺少行业准入条件,导致目前北仑堆场行业整体布局凌乱、发展不均衡、无序化竞争激烈,这些问题牵制甚至阻碍了港口物流的发展。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出台堆场行业准入条件。鉴于目前北仑堆场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急需出台堆场行业的准入条件。建议上级部门出台集装箱堆场行业的准入条件,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堆场行业的规划布局、用地性质、企业规模、相应设施设备及人员和经营行为,从而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确保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 交通行业 人力资源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一、交通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

通俗的讲,所谓的交通行业人力资源,主要是是指在公路、水路等交通行业中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进一步细化的话,主要是指在公路、水路交通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配套、服务、执法等等的工作人员。由于交通行业事关国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业人员规模大、人数多。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交通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吸纳了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来就业,于是签订劳动合同关系的工作人员就有了显著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员的流动变化也比以前频繁了许多,可以说,这是近些年来我国交通人力资源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通过对最近几年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变化的情况分析来看,公路、水路、港口的建设及管理维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完成,除了固有的管理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的下岗职工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交通行业的建设之中,交通行业也成为他们再就业和寻找新工作岗位的重要渠道。根据交通部公布的有关数据分析,在交通行业工作的合同人员和临时人员大体上市在编人员的三倍之多,粗略估计的话,全国交通从业人员有可能突破千万之巨。如此大的一个从业队伍,固然推动了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因此也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从业人员越多,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反之,对人员的管理是推动这个行业前进的主要动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不好的话,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据《中国交通报报道,随着交通领域投入的不断增多,交通行业带来的就业岗位也在逐年递增,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可以说,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和增长速度都在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增长。因此,要根据目前我国交通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状况,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进而对我国的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加强管理,推动我国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二、对交通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交通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呈现的特点。

一是在交通行业领域中,从业人员的总量和增长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共识。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人员的需求或许没有以前那么迫切,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在一些偏远地区,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要受到很严格的限制。在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中,人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我国的交通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显示,交通的发展同样要受到劳动力的人力资源状况变化的影响,加上我国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也需要交通行业来消化和吸收大量的未就业人员就业和劳动,因此,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总量和规模依然未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二是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会有进一步的提高。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在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交通行业也不例外。国家不断的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研发力度,许多新型的设备和技术大量应用在交通建设中,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交通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果我国交通建设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提升行业内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推动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交通人力资源在未来发展规模上的趋势分析。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交通建设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建设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这就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对高素质人员的需求更大。但随着行业内从事工作的不同,对不同人员的需求也会有所变化。一是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交通行业也面临着调整与改变。纯行政的管理人员在将来的规模将会有所

少,具有执法权的一些部门和人员在国家政策的统一规范下,职能逐渐进行整合下放,从事执法类的人员经过整合和培训,数量比以前也会有所变化。二是交通行业内从业人员的门槛将会提高,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明显提升。在对现有人员加强培训的同时,对新招录的人员要求都要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和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市场经济下交通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交通行业内公路、水路等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在从事具体工作时,大型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有明显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基本的从业人员的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单位:锡盟公路车辆通行费管理处)

参考文献:

[1]赵传云.运输经济实践、理论与政策.2010年.

篇3

关键词:交通 统计 信息化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国家对交通事业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的基础上,对交通行业管理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国当前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与机会。尽管传统的交通统计方式已经带领交通事业取得了一些优异的成绩,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交通数据统计的信息化,统计部门是与信息接触最多的部门,实践表明,运用现代化方式及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统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因此,本文对加强交通统计信息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与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广泛的信息化改革与建设,我国交通事业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必定要与时俱进,抓住发展的时机,交通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必然。

伴随着我国诸多行业统计信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及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逐渐深入与发展,各行业间交流的信息化逐渐取代传统的交流方式,避免了时间、地点的局限,交通行业的数据统计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基层单位与上级领导部门的快速交流与沟通,保障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而不断完善,交通统计数据量也在逐渐增长,自然的统计数据也同样表现出增长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统计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统计数据不准确等情况,那么,如何在诸多的统计数据中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实效性也成为了当今交通统计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所以,交通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统计信息化在我国交通行业中的建设刻不容缓。

2、加强我国交通统计信息化对策

2.1、加强交通统计信息化意识

从对我国诸多交通统计部门的调查中可以发现,部门人员的统计信息化意识比较薄弱,有其是部分领导对统计信息化缺乏认识,并没有认识到统计信息化的重要性,甚至不理解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概念,因此未重视统计信息化发展,这直接导致交通统计信息化发展的障碍。所以,为了有效的推动交通信息化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思想意识上改变这种传统的局限性认识,加强交通行业全体人员对交通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从而保障相关人员在思想意识深处接受与主动建设交通统计信息化,使交通行业不断适应新社会、新时期的新要求。

2.2、高度重视统计信息化网络安全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与推广,计算机网络安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网络病毒的侵袭,使诸多的企事业单位受到了网络安全的威胁,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及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在交通统计部门,统计数据的泄露与损坏将严重威胁了交通行业的发展,而当前统计部门网络安全措施不合理,防火墙如同虚设等问题更是加剧了网络安全问题,这些都加剧了交通统计的不安全,迫使我国当前交通统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交通信息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其网络安全问题,提升网络防火墙安全级别,及时更新与升级病毒库,预防非法入侵的情况的出现,保障交通统计数据的安全可靠。

2.3、加强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交通统计人员培训的增多与加强,使其在计算机应用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部分人员依旧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接轨,在实际的计算机操作与运用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要做好交通统计信息化,就要加强对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不断使其适应交通统计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完善与整合交通统计数据信息

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结合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传统交通统计方式的转变,对我国交通交通统计信息进行完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数据也在不断增加,而传统的统计方式难免会出现数据不准确等情况,尽管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已经初见端倪,但是依旧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在未来的交通数据统计中,还需要不断借助网络等新的传播技术与途径,实现对交通统计数据的完善与整合。

2.5、加强交通统计信息化所需人才的培养

不管是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交通统计工作亦是如此。我国由于交通统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对于技术与业务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承担较大的责任与压力,也因此造成了部分统计人员的流失,加之工资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交通统计部门人才短缺现象,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与操作计算机的专业型人才、计算机与统计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失对我国交通统计信息化的实现造成了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培养交通统计部门所需要的人才。尽管我国已经投入了一定的精力与时间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上,但是依旧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我国交通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交通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大力的培养交通统计专业型人才,为保障交通统计信息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交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交通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在对实现交通统计信息化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五方面研究了交通统计信息化的对策,望能够为日后交通统计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晓梅.浅议计算机在交通统计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03

篇4

关键词: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52-03

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是交通行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完善,交通拥挤逐渐加剧,交通工程人才需求将加大。在交通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交通工程人才培养应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步,适应后交通时代的人才数量、知识结构和应用要求的需要。在分析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交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对后交通时代交通工程人才的方向、类型、层次和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后交通时代的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一、交通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背景

交通行业属于应用型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生产。在就业中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交通人才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随着后交通时代的到来,交通行业的发展重心从建设逐步过渡到运行与维护,交通服务能力的建设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根据目前交通领域的人才分布,通过人力资源调查结果可知:交通建设与养护以及交通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较大。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交通建设和交通服务仍将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实施,全国将新增高速公路5万公里,这将对交通建设和管理人才产生极大的需求,特别是兼有工程和管理特色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未来交通行业的主要缺口。学校对交通人才的培养须适应现代化交通行业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的发展需求,保证交通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发展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需求的方向分析

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了构建和谐的道路交通,提高道路交通管理能力,完善道路交通的系统化,需要培养较强的交通管理人才。交通部门需要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制定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这就要求交通行业的管理人才能够掌握现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物流管理、货运管理和交通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并且熟悉市场规则,具有创新精神。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以确保充足的交通管理队伍人才及这些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2.道路交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是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交通科技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交通建设养护技术、数字信息管理技术、交通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以及绿色交通技术等五大领域开展更加了深入的研究,后交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够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交通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信息通信、交通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交通专业人才。

3.道路交通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后交通时代为了完善交通服务,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承载能力,保证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性,迫切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

4.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伴随着我国现代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道路交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就是在专业领域能够引领专业进步、发展的一批专业领头人。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培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面向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着眼于高层次的培养与使用。为了适用现代化道路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增强高层次人才在道路交通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面临后交通时代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对交通人才的培养正是交通教育应承担的任务。

(二)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需求特征

后交通时代,交通会趋向便捷化与智能化。道路交通行业包括交通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养护以及交通市场服务等领域,在后交通时代,交通管理与建设并重。在管理方面需要具备集实践能力与统筹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在建设方面需要具备集创新能力与前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才能适应交通服务市场的发展。

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后交通时代人才需求特征面向服务信息化,提高人才的综合,以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交通行业统计年鉴表明,每年汽车保有量按照一定比例迅速增加,对交通网络服务人才、交通信息服务人才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增长率如表1所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交通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监管服务,满足后交通时代交通发展的需要。每年交通网络服务、交通信息服务以及交通数据管理人才不断增长,在对人才的需求上逐步趋向服务化及市场管理化,后交通时代的交通行业对综合服务型人才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三)后交通时代的交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

后交通时代将会是一个高速化、智能化、注重环保、服务创新的时代。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与智能交通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交通的创新,一种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将形成。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将围绕高速、智能、环保等技术,全面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交通服务平台。

面对今后交通行业发展的转型,道路交通技术的发展需求和交通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在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既需要强调学生对交通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还需具备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需要具备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应用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交通行业人才除了掌握与交通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学、经济学、安全工程、控制理论、信息论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代具备综合交通系统思想,具备交通集成创新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的能力,具备综合能力的交通行业人才。

三、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后交通时代交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交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交通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且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交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开阔视野和大交通意识,系统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信息化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获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的高级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方案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灵魂,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来自于理论教学的启发和诱导,没有理论框架的实践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大幅降低。将工程实践案例引入教学计划,结合课程需要,适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来解释和说明相关理论和技术知识。

2.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交通工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交通专业的知识结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体系。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4.增补非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交通人才除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其他包括经济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使学生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需求,需要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交通行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及培养方向的确定,调整后交通时代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将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与未来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相互渗透和配合,对课题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为培养后交通时代人才做充分准备,适应未来交通行业发展趋势。

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设相关课程知识,以应对后交通时代人才发展需求。在交通工程方向上完善管理、安全、控制、智能交通领域等知识的课程教学,提高交通工程人才的管理能力,培养人才的集成创新意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表2所示。

通过对后交通时代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使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有了相应提高,培养的人才将更能适应后交通时代的发展,满足后交通时代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及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后交通时代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未来人才发展方向将面向市场服务化,通过完善学生的课程体系,准确定位后交通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道路交通行业人才创新技能。为了适应后交通时代的行业转型,将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满足后交通时代快速发展的道路交通人才需求,推进交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人才;智能交通;人才需求;调研;珠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 G718.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09-04

一、调研背景

广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建设相对全国其他省份起步较早,到2012年底,全省开通的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车道超过450条,粤通卡全年用户保有总量突破170万,数量全国第一。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员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并在城市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城市交通智能控制、高速公路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1];电子警察、ETC技术、GPS技术、GIS平台等先进装备和技术在广东交通系统中被广泛使用。智能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懂交通安全法规、掌握交通工程基础知识及行业标准、具有智能交通设备及系统使用与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智能交通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传统的交通行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较早开展智能交通专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学校的智能交通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培养的学生普遍得到企业认可。但与智能交通行业发展速度及其人才需求相比,学校专业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基于此,调研组对珠三角智能交通行业高技能人才现状及需求、岗位设置、岗位能力及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对专业改革的方向进行探索。

二、调研范围

根据制定的调研方案,调研小组通过Email、电话、问卷等形式对12家大型企业、18家中型企业、10家小型企业和3所职业院校及80多位相关专家进行了调研,具体数据见表1。

三、珠三角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现状和需求

(一)珠三角地区对智能交通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

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对智能交通人才需求较大的行业有高速公路(占24%)、城市道路(占20%)、智能站场(占17%)、电子地图(占14%)、卫星导航(占13%)、停车管理(占7%)、物流运输(占5%)等,其中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智能站场三个领域智能交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达51%)。

1.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有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收费系统集成与施工、收费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施工等。到2012年12月,广东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500公里,为了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需要建设与之配套的高速公路收费设施[2]。高速公路快速发展趋势,势必需要大量的机电系统从业人员。

2.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有交通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电子警察系统安装与维护、城市道路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交通信息系统安装与维护、城市道路控制系统技术管理等。在“十二五”交通规划中,智能交通将成为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59.5亿元。交通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交通运输策略研究两个重大研究项目,对未来5~10年发展进行谋划。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吸引了大批企业涉入,势必需要招收大量的智能交通技术人才。

3.智能站场

智能站场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有公交监控与调度、公交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公交信息采集与、智能站场技术管理等[3]。对于大型的公交枢纽,大量的车流、人流在此汇集,在有限空间的站场内,如果不能很有效地调度公交车辆、疏理人流,很容易发生事故。广州众多的大型公交枢纽需要实施智能化管理,而智能化系统的实施需要智能交通技术人才的参与。

4.电子地图

电子地图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包括地理信息采集、电子地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等。珠三角地区目前拥有GPS相关企业400多家,卫星导航定位企业数量约占到全国卫星导航定位企业总量的三分之一,广东省生产制造的卫星定位导航产品占全国的60%以上,需要大量交通监控电子地图制作人才。

5.卫星导航

卫星导航涉及的智能交通岗位包括GPS设备安装与维护、GPS数据采集、GPS监控安装与维护、GPS车载导航安装与维护等。随着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民用及产业化,卫星导航产业将呈井喷式增长,预计到2015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将达到500多亿元的规模;交通运输部规定,“长途运营车辆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因此,卫星导航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

6.停车管理

据统计,广州目前登记的停车位仅有60余万个,与近240余万辆的汽车保有量相比,广州大量的停车位缺口已成为停车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对停车实施智能化管理是解决停车难题的措施之一。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人员身份识别、车辆资料管理、车辆出入情况统计、位置跟踪和收费管理等内容。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的建设实施有赖于技术型人才的参与。

(二)智能交通现有岗位人员分布情况

目前珠三角地区智能交通从业者一个显著特点是男性化、年轻化,智能交通行业目前还是一个男性化的职业,在被调查的企业智能交通工程师中,有95%是男性。调查显示,企业希望有更多的女性工程师加入到智能交通行业中。

调查显示,目前在智能交通岗位工作经验方面,具有6~10年工作经验的占10%,有46%的工程师拥有3~5年的系统集成经验,而有1~2年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占23%。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新兴人才加入到智能交通行业中。

对智能交通从业人员学历要求的调查显示,本科占41%,硕士占11%,大专学历占6%,大专学历以下、博士及以上学历均占2%。智能交通行业属于高端研发领域,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较高,要求至少应具备大专学历。

调查显示,公司提供的月薪在“2000~3000元”和“3000~5000元”的比例最大,分别是42%和32%,其他高薪以及低薪所占比例均较小。智能交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略高于其他行业,工作一年左右薪资可达到3000~5000元/月,而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师月薪可达到8000~15000元,从业人员薪资增长空间较大。

智能交通涉及到的岗位较多,主要有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施工、监控系统安装与维护、收费系统安装与施工、收费系统故障诊断与维护、电子警察系统安装与调试、交通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等。其中,高速公路领域相关岗位占50%,城市道路领域相关岗位占30%,卫星导航岗位占13%,电子地图岗位占5%,具体如图1所示。

(三)智能交通人才需求现状

调研显示,智能交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75%参与调查的公司目前都急缺智能交通方面的人才,人才缺口巨大。

调研显示,95%的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师及行业人士都认为智能交通非常有发展前途,有50%的工程师对此充满信心;有45%的工程师虽然对智能交通行业前景表示认可,但有时也会觉得迷茫。

四、智能交通专业岗位能力描述及技能要求

岗位能力及技能分析见表2。

五、结论及思考

(一)企业的建议

在走访调查中,企业认为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培养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基本原理和方法,业务上能够适应交通运输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加强前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加强无线通讯技术、微电子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特别要重视物联网技术对传统交通运输业改造、提升的重大作用,构建现代运输专业基础平台,以适应现代交通、智能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毕业生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调查表明,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建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应用技能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礼仪礼貌、吃苦耐劳、责任心、团队意识的训练。

(二)对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

首先,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智能交通专业设立时间比较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重新组合”国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套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自身的特色并没有形成,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其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需一步提升。智能交通类人才培养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定位,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校企联合培养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实习往往只能做一些简单而重复操作的事情,得不到很深的感性认识,社会适应性需进行一步提升[4]。

最后,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智能交通专业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5]。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因此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茂菁.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2(5):1-5.

[2]谢志明,徐士伟,等.广州市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规划研究[J].城市交通,2012(6):14-21.

[3]徐凌魁.法国ITS对广东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3(7):30-33.

[4]麦强盛.广东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1-25.

[5]黄乐览,黄伟萍.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20-2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alent Demand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Pearl Delta Region

CAO Cheng-tao,LIN Xiao-hui

(Guangdong Communications Polytechnic,Guangzhou Guangdong 510650, China)

篇6

【关键词】转型升级;综合交通;城乡统筹

1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时期和决战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发展的内外环境、方式、需求、重点等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面临新的形势。如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分布式能源的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人们对科学、民主、平等的诉求,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期盼等等,这些新的形势都对交通发展提出多层次、多样性、高水平的要求。

江苏省提出推进“苏南率先发展、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跨越发展”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更为紧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连云港市作为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龙头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战略点、江苏省加快发展重点地区,已形成快速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灌南县作为沿海大开发战略发展核心区域、连云港加快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心,坚持城乡统筹,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打造为苏北地区精细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生产、研发、冶金铸造产品出口和船舶工业基地、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这些形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而言,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刚性的制约作用,影响重大,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态度提出面向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指导交通运输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2 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我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型时期,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

2.1 经济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深化要求交通行业转型谋求新发展

经济社会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要求交通行业更加注重服务的要求。从“十三五”起,我省、连云港的经济社会将开启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针对交通的两项现代化指标都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指标,这就明确了我们交通行业将逐步从建设转为服务,从行业行为转为政府行为,这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行业转型。

国家全面推动和深化各项改革,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其中,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对现有交通行业的发展理念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行业的各项事权和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和清晰,将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2.2 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要求交通引导连云港、特别是灌南的区位条件提升

全面提升灌南对外开发能力,成为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灌南县需要切实融入“江苏沿海”、“一带一路”、“长三角”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充分享受政策机遇。“长三角”,构筑与上海、苏南地区直接便捷联系的运输通道,其核心是城际铁路的建设;“江苏沿海”,顺应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沿海港口的建设;“一带一路”,紧密联系连云港港。

2.3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灌南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弱的县情,也要求灌南“十三五”交通运输更加要把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交通建设始终,以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转变交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水运、铁路交通,加强综合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的推广,打造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4 城镇化发展要求城市交通服务能力与城乡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完善

于灌南县而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和品质的提升必须以便捷高效舒适的优质公共交通为基础。主城区辐射功能提升,对人流、物流、现金流的凝聚力增强,对运输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完善服务城市的主城区综合运输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夯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逐步完善城乡交通的服务水平,引导城镇发展和城乡集聚,由城乡差距明显的二元模式向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构建体系完善的“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乡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灌南交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通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交通战略要素、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能,针对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外部约束条件(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调整、优化和提升,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3 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灌南县交通运输发展将进入“综合运输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向“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转变。

一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整体把握好灌南铁、公、水的发展节奏,加强对铁路交通的倾斜力度,大力提升水运交通的发展力度,继续巩固公路交通的基础地位。

二是,完善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综合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也是灌南利用铁路资源,推进交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抓手。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将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突出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整合,引导各种运输场站共建共享和加强连接性设施建设。

三是,强化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和完善边界区域交通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市、县交通网络的衔接;另一方面,抢抓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强化对接,“跳出灌南看交通”,深度参与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四是,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交通的壁垒,强化城市交通与乡村交通的衔接。积极发展城乡公交,大力推进运输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农村道路与客运站点的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

4 发展目标

4.1 总体目标

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六个交通”建设,有效支撑和保障灌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2 具体目标

一是,建成布局完善、衔接紧密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更适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公路网络、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铁路网络、海河联运全面通航的水路网络,促进以公路为纽带的各类运输方式充分融合,快速铁路和高等级航道在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建成快速便捷、城乡一体、多式协调的综合客运体系。构建面向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客运体系,城际客运保障快速出行,形成与周边市县半日往返的快速客运系统。实现铁路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交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构建市、县、乡三级换乘体系,加强县、乡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回车场建设,实现居民出行零距离换乘。城市公交更具吸引力,城乡客运普惠民生,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构筑与小伊机场的直达运输通道。

三是,建成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依托运能充沛的交通通道,以灌河口港区为支点,通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内河航道与主要物流园区的沟通,建成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

四是,构建高度融合、开放兼容的信息应用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高度融合,现代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和沿海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测覆盖率均达到100%,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交通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率达到90%以上,联网售票和交通运行实时查询水平提升公众出行效率。

五是,构建法制文明、绿色安全的交通治理体系。交通运输文明素质普遍提高,法治交通水平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安全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价值理念,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循环低碳的价值取向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相比现状大幅减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水平和运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是,构建改革突破、创新主导的发展驱动体系。通过改革突破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转变政府职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整合资源,推动交通运输发展;通过管理手段创新,促进行业规范化文明化发展;通过工程建设创新,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到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网约车;巡游出租车;空驶率;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模式;行政监管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汽车共享提供了新的动力。 “互联网+交通”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形业态,对人们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中国产业调研网的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打车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认为,受网约车发展影响,传统出租车行业也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

1 网约车发展意义的技术分析

与传统出租车相比,网约车的竞争优势在于等待时间短、服务体验好。其中空驶率这一指标就是衡量出租车效率的重要指标,图1通过公式计算巡游模式和网约模式下的比值,反映了传统巡游及网约车的运营效率随出租车规模的变化情况。在出租车规模较小时,供需比小,传统巡游车容易搜索到乘客,空驶率低,而网约车由于驶往约定乘客处耗费时间长,空驶率高;随着出租车规模增加,乘客总需求增加,网约车所占比例虽降低但网约车总量仍增加,手机召车软件能有效提升驾驶员对需求分布的掌握程度,空驶率较低,而巡游模式由于巡游搜索时间较长,空驶率较高。

图 1 两种模式的时间空驶率变化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出行新秩序――中国专车行业分析报告》认为,与巡游出租车相比,网约车的竞争优势在于,等待时间短、服务体验好。同时,网约车也填a了出租车和公共交通未能覆盖的短途出行需求空白。目前中国每日产生的短途出行订单为7680万单,假设每单的客单价为30元,预计短途出行市场规模为8409.6亿元。假设未来网约车占到市场规模的50%,对应4205亿的年收入规模。

以网约车为切入点,网约车公司有望延伸到运输服务的各个板块,包括顺风车、二手车、代驾、大巴甚至是货物运输等行业,有扩大发展的潜力。

通过技术平台可以搭建起出租车与乘客的智能交互平台,打破了原有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环节,刷新了出租车出行流程及模式:乘客出行需求,空驶出租车收集需求信息,然后与乘客预约并驶往乘客所在位置。这种网约式的出租车服务明显区别于传统出租车在路网中凭主观经验搜索乘客的巡游式服务,实现了效率重建和供需重构,成为出租车出行的新常态。

2 网约车发展模式建构

在大出租车行业背景下,结合滴滴出行、嘀嗒拼车、易到用车等公司的案例情况以及技术前提分析,构建最优质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服务,为出租车行业后续发展方向提供城市智能交通行业安全便捷出行的有效操作模式。

2.1 提升运营管理理念,构建信息平台

1、纳入法规层面,体现人性化

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网约车”入选十大新词。2016年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58号);交通运输部联合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颁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将网约车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围,从国家法规层面首次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将开创我国网约车发展的全新局面,充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执政理念,对我国城市交通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借助技术平台,提升产业效率。

借助互联网通信方式的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乘客和司机的点对点连接,提高了信息对接效率。作为消费者,从路边打出租车,到习惯在屋里面叫一辆车;从付现金,到习惯在车里面用在线支付。专车、快车、顺风车、在线租车,越来越多出行方式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生活,践行了绿色出行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使公共出行整体行业效率提升。

2.2 形成安全网络环境,支持行业监管

1、“政+企”式的混合监管模式

对网约车的行政监管而言,基于技术平台可以实行“政+企”式的混合监管模式,既能使政府角色回归到间接管制的正确定位,也有利于培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政府管平台,平台管车辆”,政府制定有关监管操作、效果评估的规则,网约车平台公司则具体践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并承担法定责任。同时也从政策监管、行业稳定、资源配置等角度进行展开,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规划的决策提供依据。

2、平台全方位营运管理模式

在现实操作层面对网约车安全、驾驶员资质、车辆违章、保险问题等都由平台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探索等手段加以解决。比如在运营平台设置政府监管模块:运政在线、动态监管、指挥调度、数据共享等项目。网约车上配有智能车载设备(图2),实现车载管理终端与监控指挥中心的数据通讯等功能。在管理平台软件中有:

监控指挥模块:可以进行车辆定位监控、图像监控、车辆调度、投诉认定、报警提醒、语音通讯、远程控制等功能;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可对人员、车辆、企业等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等;

动态监管稽查模块:可对车辆进行在线稽查,有效防止控制黑车,从而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促进出租车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服务质量考评模块:可对驾驶员以及企业进行服务质量考评,促进驾驶员及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图3)。通过平台实现了全方位的监管,更加及时有效,同时也促进人性化管理。

图2:智能车载设备

图3:营运平台功能一服务质量考评系统

2.3 实现人策略,拓展网约功能

当互联网接起了乘客与司机的纽带后,不仅帮助广大群众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同时也通过新的技术和创新,使出行行业整体的服务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让乘客和出租车司机有了更多的选择。

1、预约认证,提升安全保障

电召调度可为乘客提供的出租汽车电话、手机APP预约服务、失物查找、电话投诉以及为出租汽车驾驶员提供的线路规划、路况查询、失物查找、出城登记等功能。

三证验真、人脸识别、行程分享、紧急求助等安全功能,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和先行垫付,给司乘双方充分的安全保障,提高了行业的服务水平。

2、功能多样,迈入“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作为一对新兴的商业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广泛关注。“互联网约租车”作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分享经济”的代表,打_共享经济市场化的大门,最大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来优化出租车改革。

合乘功能:合理有效利用出行资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拼车”和 “顺风车”,提高汽车使用效率,降低单次出行成本,为乘客提供方便和优惠,为司机增加收入;同时有助于解决高峰时期运力不足的问题,是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体现。

共享后备箱功能:充分利用闲置的汽车后备箱空间,提供同城快递服务,节省快递专送人工资源,也为司机增加收入。

3.私人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

满足用户多样化、差别化的用车需求是网约车出现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例如专车功能有较多车型及乘车方式可供选择,能满足用户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技术平台集互联网预约召车、代驾、手机预约个性化定制路线,在线租车等多种功能,越来越多出行方式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生活。

4. 便捷操作,优化出行服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系统:支持交通部省市一卡通、银联闪付、IC卡刷卡等多种支付功能,并能扩展应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

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具备车载设备信息推送功能,进行道路状况、实时,广告信息宣传等。

乘客服务平台:召车服务、安全认证、投诉评价、失物查找等。

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趋势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我国经济的均匀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保证交通运输效率和交通运输信息可视化的情况下,发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现代物流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下,如何掀起现代物流平台建设的热潮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目前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明确未来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准方向,促进现代化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现状

1、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总体概况

目前我国多数省(市、自治区)已开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相关工作,调查数据显示,全国40%的省(市、自治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已投入运营,其中在经济较好的地区,例如在华东和华南地区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平台的建设较好,其运营效果也较为完善。在建设主体上,主要由交通运输行业的主管部门以及地方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占主导地位。在全国已经开展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相关工作的26个省(市、自治区)中,由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建设平台的共有16个,约占开展平台建设工作省(市、自治区)总量的62%;从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地信息平台功能设置多样化和功能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交换数据依然是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占平台综述的三成以上。信息平台的服务对象依然是各地的物流企业,其中物流园区所占的比例较高。

2、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基本类型划分

目前根据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其主要功能是朝着物流发展的核心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将功能分为主导型平台、公共服务主导型平台、业务服务主导型平台和综合型平台。

当然,不同平台在对应的企业以及服务的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交换服务型主导企业中主要为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以及生产制造商企业,相关的运输部门提供公共性的交换数据,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上下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公共服务主导型平台的建设主要是方便管理部门对市场进行服务以及监管,从而为市场提供一定的诚信管理,对交通基础建设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方便用户进行查询,对行业内的政务数据进行及时的统计;业务服务主导型平台是以满足用户具体物流业务流程需要而建设的平台,

其主要目的是对备车的货源信息进行,做好交易撮合,对行业政务动态信息进行和查询,对大宗物流招投标信息进行及时的,为物流企业提供业务层面和专业服务,保证增值信息服务的可靠性;综合型平台是以提高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为基本建设目标,兼具数据交换、公共服务、业务服务等两种或两种以上服务功能的平台,平台核心功能体现得并不明显,难以依据平台主要实现的功能进行类型归纳,因此称为综合型平台。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在进行公共信息品台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平台在建设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不同的要求,从而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三、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趋势

1、全国性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势在必行

在进行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过程中,信息资源共享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数据是信息交换的基础,全国联网是是网络交换的基础,提供一个整合的数据交换场所,能够保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使用的过程发挥出相应的服务优势,从而有效的提高服务的总体效果。

2、省级平台应用系统建设步伐需要加快

全国物流信息平台和省级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的而过程中同样重要,而省级的信息平台在建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数据交换这一基本的服务,还需要有效依托电子政务系统,从而将信息传输到社会,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信息,因此在进行全国性数据交换和建设的过程中,省级信息平台需要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重点,加快相应的建设步伐。

3、省级平台应用系统需要得到必要规范

在省级物流信息平台中,我们一般可以将提供的服务分为必要性应用和推荐性的应用,因此在对省级平台中的一部分具体的共性应用系统,,特别必要时,需要将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从而保障各地方平台应用系统的开发标准型,为满足业务需求的适应性,从而达到规范物流信息平台整体发展的目的。

4、政务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政务信息公开与否和信息平台的合理性利用有直接的关系,也是平台开放性能够实现的重要体现,目前平台政务在公开上以及在使用上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的政务相关系统还不能完全接入平台中,物流市场对政务信息的服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从而能够有效拓宽平台服务以及规范信息服务内容。

5、业务服务功能的建设需要扶持和培养

在物流信息建设过程中,业务服务功能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中重要手段,需要通过加强业务服务功能,,培养和扶持一批现代化的物流信息企业,加强软件开发,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从而将服务的意识提高,增强服务质量,降低物流的运输成本,加快传统物流向着现代化物流企业的方向进行发展。

6、相关行业信息系统对接需要加强协调

随着信息的发展,综合运输已经成为了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原有的简单的运输方式逐渐走向了公铁联运、公水联运、公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信息沟通,有效的对信息进行掌握已经成为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实现物流信息的及时传递以及物流业务的衔接,对于现代化的物流市场服务有较大的帮助。

7、省际共建模式需进一步的深化和落实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平台的建设,省平台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从而继续深化和落实相应的建设工作,为平台的推进做好相应的服务,从而有效保障信息平台的功能能够顺利的实现。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未来交通建设的重点,也是我国交通在发展信息化产业过程中重点,目前在基础建设过程中,其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已经成为目前建设重点,除了在发展基础建设项目以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构建完善的部门进行协调,从而并且信息平台的发展思路,构建相应的保障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轩.“平台+”应用案例之五:平台+公共信息服务行业物流信息共享的开拓者与领路人[J].浙江经济,2015(23).

[2]关胜超.省级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设计[D].长安大学, 2015.

[3]王现兵,林翊.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与物流成本优化――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1):50-55.

[4]曹刚.内蒙古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物流科技, 2016,39(1):114-117.

篇9

[关键词]水路经济;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24-02

1 水路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建设资金压力仍然很大

水路运输基本设施规划建设任务繁重,资金需要不断增大,资金供给能力不够。目前,新开工项目很多重点项目建设迅速,灾后恢复重建目标需要提前达成,均要对水路运输根本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加剧了资金投入压力。

1.2 行业稳定与安全生产压力加大

当前,城市水路运输经济不稳固因素还较多,行业监管责任重大。根本设施建设安全生产任务艰巨。当前新开工项目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建设水路项目中,深水海上运输项目增加,工程条件繁杂、技术难度加大。事故隐患和风险势头有所加剧,安全生产态势依然严峻。

1.3 企业经营仍不乐观

虽然2011年宏观经济整体起稳向好,但金融危机等因素对水路运输业影响还比较明显。水路运输企业面临需求降低压力,航运和港口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1.4 货源不足是影响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关键

在多方努力、多途径发展经济条件下,航运业获得长足进步,但货源不足问题仍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制约其发展关键因素。所以,增加货源是推动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基础,是转变水路运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根本所在。

2 进一步加强水路运输经济的策略

2.1 迅速落实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当前,中央新增百亿元资金用在加快国家水路运输建设和加快经济长足发展,并迅速派出督查组深入项目一线,督促地方强化资金监管,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新增投资发挥扩大需求、带动有关产业发展和推进就业积极拉动作用。为落实好国家加快根本设施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当前,进一步推进水路运输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和具体审查工作,特别是省际间国家水路运输项目。同时,加强对地区水路运输经济建设投资补助力度,有力推动水路运输经济建设。水路运输建设如今已完成投资数百亿元,同比增长31.2%。还需要坚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企业引进力度,采取大项目进入,在带动地区水路运输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拉动海路运输经济发展。

2.2 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及时出台行业应对策略根据水运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实际情况,相关部门颁布了强化水运价格监督协调、加强重点领域运力调控、扶持港航企业渡过难关等推动水运业稳固较快发展的应对策略。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稳固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组织、调整交通运力结构、强化和改进运输市场监管、推动节能减排、强化运输市场监测解析、改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等八项主要策略,进一步推动水路交通运输业稳固较快发展。为贯彻落实和交通运行密切关联的船舶工业、物流业等振兴规划,有关部门需按要求及时将涉及交通行业工作任务采取分解落实。一是联合相关部委研究支持对燃耗超标营运船舶退出市场经济补偿策略,将节能省油船舶纳入国家激励运行范畴内。二是落实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中央引导资金策略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探究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的保险和担保替代制度。三是探究确保基础设施、信息平台、运输组织、政策扶持等交通行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领域,制定推进厢式运输、甩挂运输等优化道路运输策略,探究促动邮轮产业发展、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系统等策略,组织召开全国推广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经验现场会,积极推动农村邮政物流推进。

2.3 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1)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

一是优化交通根本设施构成。启动水路运输建设工作,并在建设时序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保证上予以照顾。二是根据内河航运发展缓慢结构性矛盾,积极取得国家预算内资金用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沿江省市联合签署《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若干意见》。三是推动运输装备构成整改。调整财政部安排中央引导资金,启动长江干线尤其是三峡库区船舶标准化工作,落实农村老旧渡船更新改造中央补助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企业依照国家激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强制淘汰单壳油轮策略,加快船舶更新改造。

(2)在推动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

一是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实行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准入体制,拓展运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快速修定营运船舶技术状况准入退出技术标准。二是推动交通科技创新系统建设。加快交通运输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培育建设,开启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监管平台试点工程,推进深水码头泊位建设技术、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三是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制定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系统,改善交通信息化标准系统,提升业务运用体系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水准。

(3)在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方面

一是实行区域交通差别战略,提升水路运输经济补助水准。二是探究创建区域交通一体化机制。先后建立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机制,在水路运输联网收费层面进行有益性体验。三是积极落实中央惠农策略。调整改善鲜活水产品绿色通道策略,针对合规船舶免收船舶相关费用。四是展开统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试点工作,实行交通建设各项工程。五是探究创建水运公共财政补贴体制和水运成品油价税补助支持资金监管体制,推动城乡水运网络有效衔接。

总之,我国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日渐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明显提升,发电量止跌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有较高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幅提高。随着宏观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相关部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不断释放,未来交通运输经济总体上将呈稳固向好发展趋势。目前,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将实现较快增长,根本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水路运输经济有望好转,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小幅增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交通运输行业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运输手段和技术进行人流和物流运输的行业。交通运输网络是一个经济体发展的最主要命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部分,从经济属性方面来说属于第三产业的公共服务业,经济社会为交通运输提供发展技术和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反过来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消费者和建设者提供服务。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要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相符合。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交通运输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区域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市场经济的个性化发展中缺乏动力,同时也缺失市场上快速化和精细化的运输服务,所以各级政府和交通相关管理部门要审时度势,结合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实际形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开展交通运输业地建设,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经济发展状况对交通领域的整体影响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该行业是经济领域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部分。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咬合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相适应。除此之外,经济建设也将拉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建设和完善会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力,这就带动了其他方面的产业发展,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能够从结构上改善经济体运行的整体效率以提高全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生产和居民的消费。与此同时,交通行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诸如地区旅游产业、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以及投资增加了企业。从本世纪初到目前发展的十余年当中,因为道路交通行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增长非常显著。如旅游业,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刚刚发展,这一行业的整体外汇收入低于十亿美元,国内旅游的收入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随着近二十年来的城乡道路建设,我国旅游收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旅游的外汇收入增长了近二十二倍,旅游总收入更是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近几年我国黄金假期地调整,我国全境旅游总人数上升超过了一亿人以上,旅游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宏观上来讲能够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资源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根据资源稀缺性进行合理地调配,从微观上来讲,任何一个企业只有在物流上缩减成本开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盈利。

随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各个国家开始使用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加强对实业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市场领域和行业的监管,通过货币和税收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除此之外我国还对产业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些调整将会对交通运输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了能够促进更多行业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将会大量进行市场采购和商品运输,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对重点交通行业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影响到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主要表现在出租车领域、民航领域、铁路运输领域以及水港运输等领域。

1.出租车行业,经济发展的波动容易波及到出租车行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来城市交通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轨道类交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出租车的客源量也会逐渐减少,市场上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经济发展一旦不景气就会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愿降低,这对于出租车行业有一定的利好,人们对于信贷消费的兴趣转移会降低市场上私家车的购买量,随着油价的升高,原有的私家车流通量也会有所减少。这些因素就会导致人们的出行直接依赖于出租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租车领域的发展。

2.水港类交通运输行业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发展,我国的水港发展也常会出现一些发展不稳定的先洗那个。经济的联动性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也受到了一定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会给日常吞吐量较大的港口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失,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部分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会极大下降,这就导致了部分港口的正常收入无法弥补日常的开支,因此很多港口就会停运或者半停运导致了很多企业无法正常完成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一些具有特殊枢纽地位的港口更会受到直接影响,原材料和生产的成品、半成品无法及时地输入和输出会严重阻碍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步。有的国家会因此采用贸易保护等措施,虽然能够保护本国的产业但是却增加了其他国家企业的进入成本,这就从宏观上抑制了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

3.航空业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经济形势会增加更多的贸易往来,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增加会产生更多的商务旅行和外出的机会,相反的如果经济不景气会导致客运量的整体下降。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两航的客运量总体下降近两个百分点。局数据表示我国航运这几个月客运量的下降恰好反映了我国生产不景气的几个月发展水平,客运量的下降也会造成消费者消费和商业信心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航空公司及相关公司的利润的下降,加剧行业本身的不景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会对交通运输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中央和各级政府都提出了扩大内需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通过积极稳健的财政蒸菜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视程度。为了能够适应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交通运输网络化、科技技术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中,我国各地区和城乡之间要注重经济发展水平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同时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的模式上的转变,由原有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以此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各方面的资源调节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篇11

关键词: 公路 货物运输 发展趋势

一、我国公路货运的现状

据《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0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达400.82万公里。这为我国公路货物运输打下了坚实的运行基础。并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公路网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公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地位。

SWOT分析法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所存在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下文将采用这种分析方法来分析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现状。

1、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优势分析

(1)灵活方便,能实现"门到门"的直达运输

相对于铁路和航空的大批量运输,公路货运最显著的特点即可以实现"门对门"的直达运输,中间不需要再转乘其他运输方式。并且,公路运输网一般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广,因此公路运输车辆可以实现"无处不到、无时不有"。公路运输中,所用的运输工具货车体积较小,不仅可以沿分布较广的路网运行,还可以深入到农村、工厂企业、城市居民住宅等地,直接把货物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输到目的地门口。因此,在中、短途运输中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其货物在途时间较短,运送速度较快。

(2)原始投资较少,资金周转快

谁都无法否定流动资金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公路运输企业所需投入的原始资金少,资金周转较快。公路运输与铁路、水路、航空运输方式相比,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较低。因此,公路运输企业投资兴办很容易,投资回收期短。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公路运输投资每年可周转1-3次,而铁路运输则需要3-4年才能周转一次。所以,很多拥有一两量货车的个人也参与公路货物运输。

2、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劣势分析

(1)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效率低下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矿用自卸车,长达20多米,自重610吨,载重350吨左右,与火车、轮船相比仍少的多。同时,汽车载重量小,行驶阻力比铁路大9-14倍,所消耗的又是价格较高的液体汽油或柴油,因此,在中长途运输中,公路货物运输成本是较高的,是航空运输外成本最高的一种运输方式。在运输效率方面,公路货物运输的效率也相对较低。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公路运输业的组织形式是以区域企业为主,受体制封闭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跨区域的长途运输回程空载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的运输效率低下。

(2)安全患大,环境污染重

有数据统计,自汽车诞生以来,已经有3000多万人的生命因此丧失,特别是近年来,死于汽车交通事故的人数急剧增加,平均每年达50多万,超过了艾滋病、战争和结核病人的每年死亡人数。在公路货物运输中,很多车辆都挂在外省,多数车辆并不在所挂省内运行,行业管理部门无法掌握企业及车辆状况。更有甚者通过寻租等手段,使交警部门只要求携带车辆档案和证件就给发牌发证,车辆可以不到现场,由于对车辆的状况不了解,违规给予办许可证,给运输安全埋下了隐患。

3、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机会分析

(1)强大的路网后盾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货运站及货运交易市场等其他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现有的货运据点(包括货运站、货运交易市场、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为我国货运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公路货物运输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向多功能物流转化。经济的发展需要物流,物流离不开道路货物运输。现代物流是公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之一,公路货物运输是现代物流的基础,运输是连接并贯穿于整个物流供应链的一条主线。所以,这是发展公路货运行业的一个绝好机会。

(2)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这也增大了运输需求。据《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公路货物运输量继续快速增长,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全年完成货运量244.8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89.6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5%和16.7%,平均远距177.24公里,比上年提高1.4%。这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也是我国公路货运发展的重要动力。

4、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威胁分析

(1)运输成本上升,出现"越治越超"

公路货物运输的管理,涉及交通、公安、税务等多部门,而目前各部门对运输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不一,难以形成合力。随着燃油成本不断的上升,运输车辆为了招揽货源,不得不在运输价格上进行竞争,据一些货主反应就目前的市场情况,如果车辆不超载,几乎毫无盈利,甚至亏损。市场调研也发现,多数省份治超实际只是为了收费,时常出现只处罚不卸载的现象,造成治超只是增加了运输成本而已,而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反而更加超载运输,陷入了"越治越超"的怪圈。

(2)公路运输市场化,难以组织规模化和网络化

公路运输市场放开打破了我国原来的公路货运市场国有运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虽然我们看见了运输市场单一主体的局面有其不利的一面,也发现了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在重点工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原有的一些大中型运输企业化整为零,过小的经营规模和营运区域,分散经营的状况导致公路货物运输网络化、规模化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与国外公路货物运输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相差较大,导致运力资源发生了巨大的浪费。

二、我国公路货运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1、加快发展智能运输系统

智能运输系统简称ITS,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整个地面运输管理体系,以达到人、车、路及环境密切配合,使汽车运行智能化。智能运输系统的投入使用,可提高高速公路安全水平,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堵塞,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所以,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高效、准确的公路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货运的发展趋势。

2、公路货运业日益融入现代物流业

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新的物流服务行业,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力。公路运输行业与现代物流业的日益融合,也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公路货运企业应满足社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学习物流管理知识、扩充物流技术、大力发展适用型车辆,迅速进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物流系统,与供应商、制造商建立"战略伙伴"的关系,从单纯的货运公司发展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运输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荣朝和,论现代经济运行中的物流问题,经济问题,1993

[3]李华,道路运输经济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篇12

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交通问题,构建更加便捷、高效、节能、畅通、安全的交通,并通过高技术交通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紧迫的问题。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

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智能车辆技术等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各种交通情况进行协调和处理,建立起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从而使交通设施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最终使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实现交通运输的集约式发展[1]。

ITS通过提升传统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

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程度,保障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机动性、安全性、可达性、经济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作用。经过10多年的应用和实践,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国际公认解决现有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专家、学者等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1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

智能交通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

政府部门、产业界以及科研机构的推动和协调配合。按照美洲地区、欧洲和非洲地区、亚太地区划分,分别由美国智能交通协会(ITS America)、欧洲智能交通协会(ERTICO-ITS Europe)和日本智能交通协会(ITS Japan)负责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的协调组织工作[2],同时引领着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这也是国际上最早成立智能交通协会的三大国际组织。为促进智能交通技术及产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智能交通协会,各国智能交通协会也是智能交通世界大会理事会的成员,代表本国出席各种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地区智能交通协会,并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活动[2]。

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主要由多个政府部门联

合推动,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根据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2000年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原国家计委、原经贸委、公安部、原交通部、铁道部等10多个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5年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协调指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财政部、原建设部、原民航总局和总后勤部4个新成员单位。“十五”

期间,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协调指导小组是由政府部门组成的临时

机构,开展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在国际会议和交流合作方面有诸多不便,为更好地协调全国智能交通工作,我国交通主管部门多次建议希望由科技部牵头,在“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协调指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适应智能交通发展趋势,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成立了由科技部、公安部、原建设部、原交通部、铁道部、原民航总局等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组成的中国智能交通学会筹备工作组。

2007年3月,科技部向民政部正式提出申请成立“中国智能交通协会”。2007年11月,民政部批复同意科技部正式开展协会筹备工作。2008年5月14日,由科技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共同发起,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智能交

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智能交通事业在依靠创新机制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组织了多次国内外重要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2 历届会议议题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成功举办了7届,议题始终聚焦ITS的主要领域,紧密跟随国家政策引导方向,围绕当前智能交通所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展研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1)2005年12月9日,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高层论坛和学术研讨2部分组成,第一届会议共录用国内外论文165篇,参会人员300多人。会议议题涉及ITS现状和发展规划、ITS解决方案设计、交通信息采集、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行为诱导、交通智能控制、电子不停车收费、公交一卡通等内容。

(2)2006年12月20日,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ITS的现状与未来”。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智能交通技术、ITS建设成果与产业发展、ITS新理论与新技术等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届会议规模空前,共有500余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共聚一堂,并首次邀请了来自日本、韩国和欧洲交通协会的代表参加并做大会报告,加深了同国际智能交通协会组织的沟通和交流,扩大了年会的影响力[3-4]。

(3)2007年12月14日,第三届年会在南京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让城市更畅通”。重点探讨了我国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的成果和经验,以及国外先进理念对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启示。重点围绕ITS战略与政策、城市公交智能化技术,基于ITS的道路交通管理、控制与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ITS成果与产业等专题开展研讨和交流。

(4)2008年9月26日,第四届年会在青岛召开,主题为“交通安全”。主要针对智能交通发展、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节能减排、智能车辆、交通出行服务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会议

共举办学术交流会6场,征集论文245篇,录用140篇。

(5)2009年12月11日,第五届年会在深圳召开,主题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创造出行新方式”。代表们就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国家政策及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同时,本次年会以促进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进步和协同发展为目标,并首次与第六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一并举办,为全面展示我国智能交通与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成果,积极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和汽车先进技术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

(6)2011年9月6日,第六届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首次引入了新能源的主题:“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低碳绿色出行”[6]。与第五届年会一样,也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和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此届会议还表彰了对智能交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单位,旨在呼吁更多人为年会的发展献言献策,为我国智能交通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年鉴》(2010)仪式,这是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智能交通年鉴。

(7)2012年9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年会,以“智能交通———感知新生活”为主题,并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大会上同时还举行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基金捐赠仪式暨首届智能交通科技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旨在推动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激励利用科技力量促进行业发展。

3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意义

智能交通年会的如期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

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政府、企业提供了一个需求和展示的平台,为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广我国智能交通的成果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见证了中国智能交通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开启了一扇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智能交通,使中国智能交通走向世界的大门。

定期举办年会是行业内政府、企业、科研院校

的共同心声,也是我国智能交通发展进程中的大势所趋,对于推动我国智能交通建设、理论知识研究以及产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在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促进低碳高效交通装备的战略转型,提升综合交通安全和运输效率做出了积极贡献[7]。

4 结语

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推进和发展智能交通

系统技术以来,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智能交通的发展。从“十五”期间科技部智能交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实施,到“十一五”期间科技部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部署,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科技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为智能交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奠定了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基础,培育形成了智能交通产业。

未来5年,将是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重

要提升阶段。这更需要智能交通人在年会提供的广阔平台下加强技术交流,在重点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在关键技术领域内取得具有应用价值的重大成果,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13

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纵观世界物流发展动态,结合国内物流发展趋势,有利于认清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方向。

1、世界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世界物流服务业从初级向高级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70年代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为第三阶段。

2、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各地物流园区和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港口物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物流园区的运营初见成效。随着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快速升级,港口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体系成为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上海、天津、大连和洋浦4个保税港区为港口现代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围绕沿海港口已形成“物流区”,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等沿海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业。我国已形成了围绕城市群的“物流圈”和围绕产业链的“物流带”,促进了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为了促进交通行业发展,2001年2月28日原交通部了《交通部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实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运输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原交通部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规划》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组建交通运输部,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统一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建立我国港口物流运作系统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十分广阔,既包括国内陆地物流市场,又包括海上国际物流市场。20年中国水路交通完成的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水路物流量充足,物流市场巨大。

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国家和有关部委局加强物流管理,促进物流业发展。2001年3月2日,国家经贸委和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9月,6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国发[20]7号)文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这些文件为加快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到2008年底,国家已批准了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青岛前湾、广州南沙、深圳前湾、重庆寸滩、张家港等12个保税港区,为沿海港口发展保税物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根据现代物流理念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有待于提高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

世界物流经过80多年的实践演进,到21世纪步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较科学的现代物流理念,这是一个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理念发展的漫长过程。目前,有些管理层领导、经营决策者、规划和科研工作者把传统运输视为现代物流,例如将码头后方的物流运作区视为物流园区的全部。然而在港口同一经营管理实体中,将物流运作区与物流作业区分割开,也是与现代物流资源整合和现代物流管理一体化理念相悖的认识问题。现代物流理念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在实践中对现代物流理念也将不断创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2、物流企业规模小,现代物流市场不规范

当前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存在有3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已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功能不健全,对建立物流运输网络平台、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和物流营销网络平台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物流市场的发育;第二,有的港口物流企业是“挂牌”的现代物流企业,实际尚属传统运输企业;第三,没有资质的所谓的“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经营。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现代物流理念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包括部门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是规范现代物流市场政策问题。

3、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不适应、不配套、不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是互相依存的。物流园区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所需要的场所。目前,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满足传统运输作业的要求,道路、港口、机场、园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于运输通道以及通信等技术设备均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物流企业转变过程的快慢以及经济实力保障程度等因素。

4、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港口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信息技术,如虚拟网络技术等尚未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中;二是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未完全实现共享,管理信息网(包括监管网)还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全面建立,各有关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现代物流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扩大

要将交通运输市场提升到现代物流市场层面,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现代物流科技市场不发育,现代物流营销网络还未建立。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人才市场培育、现代物流科技市场培育和现代物流营销市场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造成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发育不健全的原因诸多,但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处在从传统运输全面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期。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主体的有关政策的支持。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

1、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物流大体系

我国港口物流服务业主要是以水路物流企业为主体,与相关物流伙伴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从事经营现代物流业务的物流运作系统。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供应链物流大体系,提升我国港口物流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需要不断向其他产业延伸,延伸到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使港口物流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规范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

目前,在我国沿海港口已掀起一股物流热,但是物流业发展极不平衡,物流市场不发达、不规范。当前面临着主要任务是:在建立全国港口物流系统的同时,要加快全国有关物流的法规建设,加强对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并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无论是建设和发展快速反应的港口供应链,还是发展港口绿色物流,都需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政策的支持。

3、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加快转变水运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港口现代产业结构,推动港口运输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拓展港口物流企业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增值服务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建设和完善快速反应的国内、国际供应链,发展成为由运输网、信息网、营销网3网合一的物流价值链。因此,加强智能化交通运输、智能化物流设施的建设,向高科技化发展,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4、发展港口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而废弃物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废弃物是一种资源,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回收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废弃物物流的产业化、减量化、无公害化和资源化,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有力保障。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既是当今世界现代物流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国港口物流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5、发展港口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以提供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为了全力满足紧急状况的物资需求,需要建立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港口应急物流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实现损失最小化,避免灾难扩大化。港口应急物流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对各种突发性事件进行控制。因此,港口物流企业搭建应急物流网络、提高应急物流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强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管理,是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港口现代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完善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现代物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业。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全球物流市场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我国港口现代物流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挖掘利润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世界物流大市场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港口承担着国内和国际的物流业务,加快港口现代物流发展,既适逢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纵观世界物流发展动态,结合国内物流发展趋势,有利于认清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方向。

1、世界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世界物流服务业从初级向高级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70年代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第二阶段;进入21世纪为第三阶段。

2、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下,各地物流园区和各类货运枢纽、场站建设稳步推进,港口物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主要物流企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物流园区的运营初见成效。随着物流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快速升级,港口货物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水平和服务体系成为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上海、天津、大连和洋浦4个保税港区为港口现代物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围绕沿海港口已形成“物流区”,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广州等沿海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业。我国已形成了围绕城市群的“物流圈”和围绕产业链的“物流带”,促进了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

中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为了促进交通行业发展,2001年2月28日原交通部了《交通部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实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运输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原交通部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规划》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都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重点规划内容之一。组建交通运输部,为我国第三方物流统一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建立我国港口物流运作系统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十分广阔,既包括国内陆地物流市场,又包括海上国际物流市场。20年中国水路交通完成的货运量和港口货物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水路物流量充足,物流市场巨大。

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国家和有关部委局加强物流管理,促进物流业发展。2001年3月2日,国家经贸委和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4年9月,6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国务院(国发[20]7号)文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这些文件为加快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到2008年底,国家已批准了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青岛前湾、广州南沙、深圳前湾、重庆寸滩、张家港等12个保税港区,为沿海港口发展保税物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根据现代物流理念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有待于提高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

世界物流经过80多年的实践演进,到21世纪步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较科学的现代物流理念,这是一个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理念发展的漫长过程。目前,有些管理层领导、经营决策者、规划和科研工作者把传统运输视为现代物流,例如将码头后方的物流运作区视为物流园区的全部。然而在港口同一经营管理实体中,将物流运作区与物流作业区分割开,也是与现代物流资源整合和现代物流管理一体化理念相悖的认识问题。现代物流理念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在实践中对现代物流理念也将不断创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2、物流企业规模小,现代物流市场不规范

当前我国港口物流企业存在有3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有的企业已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功能不健全,对建立物流运输网络平台、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和物流营销网络平台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物流市场的发育;第二,有的港口物流企业是“挂牌”的现代物流企业,实际尚属传统运输企业;第三,没有资质的所谓的“物流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经营。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现代物流理念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包括部门管理体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三是规范现代物流市场政策问题。

3、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不适应、不配套、不完善

物流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是互相依存的。物流园区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所需要的场所。目前,港口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满足传统运输作业的要求,道路、港口、机场、园区、仓库等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快捷、畅通、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由于运输通道以及通信等技术设备均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物流企业转变过程的快慢以及经济实力保障程度等因素。

4、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需要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支撑。目前我国港口现代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主要信息技术,如虚拟网络技术等尚未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中;二是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未完全实现共享,管理信息网(包括监管网)还未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三是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尚未全面建立,各有关部门的管理体制问题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5、现代物流市场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扩大

要将交通运输市场提升到现代物流市场层面,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现代物流科技市场不发育,现代物流营销网络还未建立。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人才市场培育、现代物流科技市场培育和现代物流营销市场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造成港口现代物流市场发育不健全的原因诸多,但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行业处在从传统运输全面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期。因此,迫切需要培育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市场主体的有关政策的支持。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

1、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物流大体系

我国港口物流服务业主要是以水路物流企业为主体,与相关物流伙伴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从事经营现代物流业务的物流运作系统。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形成港口物流市场、融入供应链物流大体系,提升我国港口物流在全球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港口现代物流需要不断向其他产业延伸,延伸到生产、流通、销售各个领域,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使港口物流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规范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

目前,在我国沿海港口已掀起一股物流热,但是物流业发展极不平衡,物流市场不发达、不规范。当前面临着主要任务是:在建立全国港口物流系统的同时,要加快全国有关物流的法规建设,加强对港口现代物流市场管理,并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无论是建设和发展快速反应的港口供应链,还是发展港口绿色物流,都需要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政策的支持。

3、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加快转变水运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港口现代产业结构,推动港口运输企业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拓展港口物流企业服务功能,提高港口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增值服务的广度,并挖掘其深度,建设和完善快速反应的国内、国际供应链,发展成为由运输网、信息网、营销网3网合一的物流价值链。因此,加强智能化交通运输、智能化物流设施的建设,向高科技化发展,提高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4、发展港口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而废弃物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废弃物是一种资源,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回收物流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持系统,废弃物物流的产业化、减量化、无公害化和资源化,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再生产的有力保障。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既是当今世界现代物流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国港口物流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篇14

关键词:公路养护;机械化;管理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110-01

随着汽车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就连一些欠发达城市也出现了交通高峰和拥堵压力。城市大交通格局的建设,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加重了公路的使用率和负荷。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处于快速建设阶段向养护管理阶段过渡时期,近年来,国家对公路的投资力度一直非常大,一些刚建成和将要建成的公路,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也将步入“养护时代”。 城市道路使用效率高且情况复杂,对养护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的公路事业也逐渐由快速建设向精细化养护管理阶段过渡。精细化养护管理队公路养护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养护的机械化、管理的科学化、服务的人性化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一、养护作业机械化是提高养护效率的前提和保证

许久以来养护工作一直采用人工作业,“养护两件宝,铁锨加洋镐。艰难险重活,全凭气力搞。”这是旧生产方式下养护工作的真实写照。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速、舒适、安全的公路交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养护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公路发展和生产力的要求,使用养护机械作业,推进养护生产机械化进程势在必行,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的是大势所趋。

机械化养护工作是一个根据技术要求,依托人员管理,依靠机械生产的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包含了全员参与、人机结合、全程关注的经营过程。由于养护作业机械化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因此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养护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效益。

提高养护作业机械化水平我认为,第一要立足高起点,养护机械购置要有长远眼光,从使用性能、生产效率、配套升级、售后服务等多方面标准去考察对比。第二,采用切合工作实际,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机械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养护作业机械化 离不开人员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是提高养护机械化管理的重要条件。第三,做好自购机械和外租机械的配合使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际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机械是否全部自行购置,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发展要求。合理的购置和租赁机械使其达到动态平衡不仅是管理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二、管理科学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

提升公路养护和管理水平,科学发展观是方向,科学进步是有利抓手。各级公路部门只有紧紧坚持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才能取得明显成效。为此应该持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重提高养护管理的科技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养护工作信息化确保了路况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信息依据。为适应养护体制改革后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不断增加设立研究课题,实现公路养护管理与督察体系的一体化,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将极大地提高养护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二是注重养护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桥梁加固技术、板底压浆工艺、沥青路面坑槽冬季挖补技术、沥青路面热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都是近些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力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三是加大高效新型的修补材料在养护中的应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和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降低养护工作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加快养护速度、提高养护质量并降低养护成本,促进了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进步与发展。为此交通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制定了种种措施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研发推广节能新产品、新材料、能源节约与替代等新技术。各建设、施工单位要研究开发针对特殊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及经济发展特点的筑路技术,提高基础设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合理延长设计使用寿命,提高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第四加强精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精细化管理涵盖了经营思路、发展规划、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是一个复杂庞大细致科学的管理方式。在精细化管理要求下,一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制度化代替人为化,才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严格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措施,在管理手段及管理措施上寻求新突破;要化各个管理环节,量化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任务,环环划分责任,各项工作高标准,细中求精,才能在精细的管理中赢得经济效益。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公路建养管理水平、提升公路服务能力,而且是实现公路长期完好、安全、畅通的必由之路。精细化管理出效益,是公路建养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三、服务人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路作为国家运输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决定了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养护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公路的高效运营,使巨额建设资金能够及时收回,并不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公路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对公路使用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提高养护管理的水平就是要遵循“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意识,实现公路畅通、安全、舒适、美观的通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