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范文

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开卷考试 初中历史 教学误区 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

对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篇2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各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开始做出相应的调整,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教材设计也更加新颖。然而,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发现相对于课堂教学手段的提升而言,历史课堂作业却成了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没有发挥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下面简要而综合的分析一下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初中历史课堂作业现状

1.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相对于语数外老师对作业的高度重视,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课堂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不受重视是导致初中历史作业改革滞后的根本原因。

2.形式单一

历史课程由于都是一些固定的知识点,在内容上不像语数外等学科那样富有变化,这是导致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单一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讲,教师们大都沿袭之前的作业设计模式,侧重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简单强化,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是没有发言权的,忽视历史课堂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忽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历史课堂作业设计单一、枯燥,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3.求同排异

求同排异可以说是很多学科作业设计的通病,当然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不是简单的机械,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学生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和情况,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对作业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学生这种差异,在作业设计时搞一刀切,求同排异,从而降低了历史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效果。

4.评价轻率

笔者发现,很多初中教师不注重作业的评价,往往只是用一个个简单的√和×,代表了自己对作业的评价,缺乏文字的交流。

在新课改下,这种单调枯燥的初中历史课堂作业方式必然要做出改变,结合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必须走多元化创新之路。

二、增强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做法

1.实行作业的分层布置

针对上文所述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求同排异的特点,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存在着差异,针对班级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每一层的学生的历史课堂作业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的分层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整体的、全面的、动态的把握,这种做法虽然仍然无法在作业设计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但比过去简单的求同排异法要有效得多。

其次能力分层要由浅入深。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学生选合适的题目,先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通过由浅入深,一层一层的设置,引领学生逐渐走向知识的高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题目,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方式,是作业的前提,而作业是知识的巩固,是学习的升华,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关联促进人的发展。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只求量而不求质,而要记住学习是自己的事,而学习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能因为学科的地位,中考中的分数比例,就忽略这门学科,忽略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业训练。

3.增强作业形式的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必须求新求异,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如何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将游戏的方法引入作业设计,从而增强作业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肯动脑筋,作业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作业形式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难题。

4.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人都喜欢增强自我主动权,不喜欢被动接受任务,对于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如果对学生要求太死、太严,势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作业效果,而不必刻意追求作业形式。

5.提倡学生之间的协作性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往往将学生作为单一的个体来考虑,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有效性的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是笔头的也可以是课堂探究,设置一些历史情境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同时又了解了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6.重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

篇3

 

一、形式上尽可能多样

 

某学科作业在形式上如果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某历史老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候经常就是二道题,第一道将本节课历史史实相关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二道将本节课历史事件相关知识点做出自己的评价。从布置作业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形式对学生巩固知识,达到记忆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每一次作业都是这样的形式,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进行评述和思考,时间长了,学生心理上的倦怠感就会越来越强,对老师的作业形式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作业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可以是总结类的知识汇总,也可以是反思类的事件概述与述评;既可以将横向的知识点进行概括,也可以就某一个历史现象进行深挖探究;既可以形成书面性的作业,也可以写成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历史小论文。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辩论会、故事会、办报纸、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等等。总之,历史老师在设计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度,尽可能让作业形式多样化一些,保证作业设计有效,学生做完之后达到作业布置的目的。

 

二、内容上尽可能有效

 

历史作业的设计重要的是让学生做完作业之后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因此,让学生如何完成历史作业,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作业特别重要。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难点、相对应的考点,历史老师只有在熟悉教材与考纲的基础上,才能对所讲授的内容和相应的重难点、考点有效的联系起来。在布置作业时候,找准知识点和难点、重点、考点的衔接点,设计有效的作业。例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考点就在于让学生牢牢地把握的重要历史意义,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熟记并能够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这就是关键点。只要围绕这个关键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题,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融会贯通,熟记于心。历史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全面地熟悉教材,对初中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都应该烂熟于心,同时还要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对某一个知识点在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是怎么样的,在考试大纲中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样的都要心知肚明。

 

三、方法上尽可能实用

 

初中历史作业的设计在方法上要尽可能实用,所谓实用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某种类型的作业达到了作业设计的目的,对老师所要求的记忆、理解、分析、判断都能够达到老师的要求。那么,历史老师该如何让作业设计方法更实用呢?其一,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要求识记类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事件,无非是让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但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相关的知识记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行默写。学生能够默写出来,则证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记忆是有效的,这类型的作业设计也是有效的,反之,则需要历史老师考虑再重新决心作业设计。其二,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例如要对某一章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那么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候,可以考虑以小组单位,让学生四人或六人为一组,对某一章节的知识点画出知识脉络图,形成思维导图,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展示,达到检查作业的目的。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非常实用的方法,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接受了这种作业形式,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作业,真正实现了“作业设计”的目的。其三,最实用的方法往往最能够激发学生的作业热情。根据中学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竞赛形式,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在竞赛结束后再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力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空间上尽可能拓宽

 

初中历史作业的设计,一方面需要达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作用,在作业内容上必须紧扣教科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求取得抓根固本的效果。巩固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识记和掌握,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形成对基本史实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的历史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内,不应拘泥于课本,要尽可能地进行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从学习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学科,其内部都是互相关联的,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形成一体。历史与政治、地理、生物、数学、语文等科目之间关联无处不在,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学科的共同点,强化记忆,加深认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历史作业的设计需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不能脱离学生的需要。只要历史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作业,相信我们的作业设计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作者:王振香

篇4

笔者认为,讲评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知识讲解,即针对测试中出现问题比较多的知识点加以知识的补充;二是测试情况点评,即针对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教师进行考试成绩、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和指导。讲和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能孤立地分开。

一、讲要透

许多老师认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一套题的内容那么多,在有限的时间里,就连讲完题目都很难做到,又怎么能够讲透呢?我在45分钟内不仅能够讲完一套题目,而且还能够将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的知识板块进行拓展延伸。

1.找准知识漏洞,突出重点,确定讲解题目和知识板块。讲评课有一个“讲什么”的问题,有些讲评课学生收获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其最终的结果是“面面俱不到”。教师讲评应该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能以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

2.精心准备知识板块,进行知识拓展。讲评课不是为讲题而讲题,而是通过这些错题反映了我们教与学中知识的疏漏,解决这些疏漏,才是讲评之目的。因此,内容要以知识板块为主,以题目为辅。教师讲解的知识板块要来源于课本,但要高于课本。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多,说明教师授课时对该知识点处理得不深透,或者学生理解不到位,教师要重新整理,针对学生的疑惑点进行知识的整理、拓展、提高,或加深认识,或形成网络、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等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评要准

讲评课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因此除了讲透之外,务必进行准确的评价,以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

1.进行数据统计,分类整理问题。这是讲评课之前教师必须做的一项细致的工作,数据包括整体情况(级部的、班级的、学生个体的)、分数情况(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人数)、集中出现问题的题目等等,要分清类别,使点评有针对性。

2.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进行归类指导。

(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考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进行分析讲评。

(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

(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①基本概念错误;②基本史实错误;③思维方法不当;④解题方法不得当。

这三种归类方法不能彼此孤立地进行,要善于交叉渗透。只要原因找准了,指导就有了方向。

三、矫正补偿,跟踪练习

讲评后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也是讲评课的落脚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的试题(包括错解)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给出相应的正确解答。同时教师应依据讲评情况,再及时精心设计几个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如此通过题目、知识、练习的反复、理解、强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既深且透。

四、尊重学生,突出主体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讲评课亦不例外,不能搞成教师的一言堂。因为问题是学生出现的,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体的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存在的疑惑为中心展开;并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适当鼓励学生。

1.讲解,可以师生合作。透彻的讲解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尤其是知识板块的讲解。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共同形成网络、寻找规律、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也才能弥补学生的知识漏洞。

2.讲题,师生可以共赢。教师在讲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留白,让做得好的示范,让做得差的改正,让开小差的补充。至于找谁,那就要看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掌握和你的教学机智了,用得好,学生自然佩服:哦,老师这么了解我们,马虎不得!

篇5

一、利用特,引领学生思维

初中学生从心理特点上来讲,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且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特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海路大通》一课时,导入环节设计为“观看视频《哥伦布传》,你能解答小男孩的问题吗?我们看看小男孩父亲的解答,这个人就是哥伦布,在五百多年前,哥伦布就见解独到,不愿随波逐流,他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他的观点又是怎样被证实的呢?我们一起踏入知识的海洋!”视频中的小男孩看到大船一点一点从海平面消失,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为什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并愿意展示的特点,教师暂停视频播放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答案得到共识的基础上回到视频观看生活在五百多年前的哥伦布的解答,以凸显哥伦布,并让学生更愿意了解当时的历史。

历史视频的选择要针对课程设置有所筛选,不能过多、通篇满是,也不要单个视频时间过长,浇灭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选择对本课知识传授有帮助的视频,注意视频的颜色、长短、插入点等。在历史课中利用特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上课时思想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

二、建构知识框架,理清事件线索

框架一词是闵斯基研究人工智能时所提出的概念和新创的词语。依照闵斯基的看法:“在一般情形下,当一个人遇到新情况时,会从他脑海中的记忆结构里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在这里所说的记忆结构就是“框架”。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可以把繁杂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使学生头脑里杂乱无章的知识有序地排列起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减轻记忆负担。由于历史课堂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尤其是初二世界史部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偏难,他们对世界史知识了解甚少。在听课过程中,难免出现听不懂、不明白、理解不透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多媒体教学此时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还可以建构色彩鲜明的知识框架,利用层层递进、步步出现、前后覆盖理清历史脉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能参与其中,享受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喜悦。那如何去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呢?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授课内容繁多,学生接受困难的课。第二,确定一条明晰的主线,由主线层层推出相关知识。第三,建构一个色彩简单、明了的框架图表。

例如:第5课《西欧的封建制度》,课本分为四部分内容: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罗马教会、城市的重新兴起和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即便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详略,但是就第一子目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来说,国家的更替就要讲清建立者、建立原因等内容,还要体现出统治者与教会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罗马教会的讲解进行铺垫。而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会有很多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法兰克王国在哪?建立者是谁?为什么会有查理曼帝国?又是谁建立的?等等。这一课人物就有:克洛维、查理・马特、丕平、查理大帝,而围绕着人物展开的事件也是教师要交代清楚的。历史知识点繁杂,因此建构的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

以政权更替为主线,文字选择清晰的黑色,边框选择明亮的颜色并利用颜色进行归类。建构知识框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做到了重点突出,调理清楚,层次分明,启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享受解题的快乐,才能爱学历史。

三、巧用选号提问,提高学习兴趣

巧用选号提问就是利用学生侥幸、浅尝的心理,在公平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以体现参与的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问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所有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才会获得正确的反馈。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言,盲目听信教师,缺少个性,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课堂上容易题往往举手的学生一片,但是难题就寥寥无几,有的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敢举手;有的爱面子、怕错,“举而不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选号提问课件,并结合男女对抗积分的方式,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保障回答问题的广度。兴趣一旦被激起,学生就会争个优胜,采用选号提问课件保障了公正性,每个号码链接的幻灯片可以是图片、小段视频、文字材料等,让学生根据所选到的资料说出相关联的知识点,最少5个知识点,每位学生为了各自荣誉都会认真听讲、课前复习,争取所向披靡。虽然我校是地处郊区的农村校,但由于传媒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比以往要丰富得多,教师不应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应该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制作选号提问课件可以让学生通过选号说出由此资料能想到的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复习题(如图2所示)。

这种方法既鼓励学生多看又可通过教师的指点、同学的点拨给学生一个重点脉络,帮助学生掌握从网络筛选资料的方法和其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有一个相对清晰、准确的历史知识框架。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且形式多样的历史材料,不仅使教学容量大大增加,还能更多、更好地展现多方面、立体的历史。扩大了学生视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