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药事管理和法规范文

药事管理和法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药事管理和法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药事管理和法规

篇1

    ①药品所含成份的名称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的。

    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处理:

    ①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②宋取得批准文号生产的。

    ③变质不能药用的。

    ④被污染不能药用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劣药:

    ①药品成份的含量与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规定不符合的。 

    ②超过有效期的。

    ③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篇2

公司是1999年10月根据中油集团公司重组改制的总体要求成立的,是一个集“炼油、化工、化纤、树脂、洗涤剂”于一体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公司重组改制以来,在省市和上级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公司合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领导重视法律工作是认真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做好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

公司的决策层一直把“重合同守信用”活动纳入到主要工作的议事日程,一致认为:“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重合同守信用”,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企业必然失信于市场,因此,公司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誉”活动。“重合同守信誉”工作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品牌信誉,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首先出台了《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和《对外纠纷申报处理办法》,从实体上和程序上为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从领导上和制度上保证了“重合同守信誉”活动的开展。

二、 依法签订合同,实行规范化管理,是开展“重合同守信誉”活动的前提条件

公司为了按照国际惯例运作,与国际规范接轨,强化法律监管职能,公司依据国家《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成立了公司法律事务机构。并把筹划、控制、管理、咨询、处理五项职能与公司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公司合同管理的有效办法。

1.规范了合同签订人员。资产重组前,公司是多级法人治理机制,合同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公司系统有签约权的人就达1200人之多,刻制合同专用章达360余枚。重组改制后,全面整顿了合同签订人员,把有权签订合同的人员从1200人减少为14人,即有权签订合同的人员只为公司6位领导和直属8家企业的厂长(经理),这就从制度上约束了公司合同签订人员,减少了合同损失,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2.规范了合同签订人员的签订权限。按照上级公司的要求,公司直属企业厂长(经理)和公司正副总经理按规定权限签订各类合同,并由公司总经理颁发正式授权委托书,从而规范了合同的签订权限,增强了合同签订的合法化。

3.规范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按照上级公司的要求,公司统一刻制、编号、登记和备案了九枚合同专用章,并实行一厂一印制,明确了每枚合同专用章的使用权限、使用厂别、使用范围,公司对外所签订的一切合同必须加盖合同专用章,否则所订合同无效,责任由所在单位和经办人自行负责,对公司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

4.规范了合同签订的程序。公司所有业务往来一律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以防止拖欠款的发生,而且必须是由具有合法权的14人审批后才能签订。合同经办人只负责审查对方的资信证明是否合格,是否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防止或杜绝违约的发生,从而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公司要求所签订的合同必须100%地进行审批,未经公司审查签字的合同,财务部门不予拨款。

5.规范了合同管理流程。公司重组改制以来,加强了对合同管理的力度,使合同谈判、签订、履约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公司要求物资采购部必须推行采购公开招标、实行采购价格、渠道、质量、采购量和采购人五公开,大宗物资实行最高限价和部分物资实施零库存,真正实现采购比质比价,取缔中间环节,除特殊原材料、抢修材料和大型专用设备必须预付的采购资金外,其他物资采购资金一律实行“先挂后付”,必须严格按照已经批准的采购计划从供货网络成员单位中选择供货厂家,决不允许暗箱操作或几个人的暗中操作。公司要求营销调运部也要实行销售价格、渠道、数量、用户和签合同人五公开,努力提高销售利润率,杜绝拖欠新的货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提高终端用户的销售比例,重组以来,公司销售回款率100%,采购付款率70%以下。

6.规范了合同价格监审。公司先后对合同经办人进行了多次法制讲座,在提高他们业务素质的同时,公司法律人员侧重于对合同价格进行监审,据统计,公司自重组以来累计签订合同6万余份,标的总额180亿余元,公司法律人员直接参与石油二厂重催等重大合同谈判500余次,为公司节省资金9000余万元,减少合同价款损失750余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公司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法律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

三、严格履行合同,努力提高企业信誉,是保证“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要100%履行所签订的合同,必须树立效益服从于信誉,产量服从于质量的经营思想。通过对合同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了公司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信誉,增加了无形资产的附加值,公司客户纷纷以打进石化市场为荣,因为公司讲信誉,不赖账,据初步统计,公司用户总计为公司垫付资金6亿余元。

四、 采用法律手段处理企业纠纷,有效地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损失

公司资产重组分立后,公司先后有55起纠纷发生,其中有50起为被告,5起为原告。我们将企业申报的纠纷逐个分析,在掌握证据的前提下,对划入存续公司的资产,我们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依法退出被告席,对确属划入股份公司的应诉案件,我们主动协商勾通,力争减免利息和违约损失,对由于政府干预行为让我们担保的案件,我们主动找政府协商解决,经过我们努力工作, 55起纠纷均已结案,共挽回和减少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如抚顺市南花园养鱼场在诉公司储运公司污染鱼塘损害赔偿一案中,因我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一审法院采纳了我方的主张,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为储运公司避免经济损失791702.25元。

篇3

【关键词】强化;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医学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逐渐普及,病人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加上医疗体系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急诊科是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是绿色通道,是高风险科室,因此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法律意识,才能降低护理风险,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1护理风险概念

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直接表现为护患之间的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2急诊护理风险中的常见法律问题

2.1护士应急能力低,安全意识不够护士缺乏急救经验,理论知识不扎实,对危重患者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设备,抢救技术不熟练,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2.2口头医嘱多,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没有复述或没有听清用错药或重复用药。

2.3抢救仪器发生故障,由于平时疏于维护,抢救仪器出现故障。

2.4意外事件,意识不清病人发生坠床、撞伤,呕吐、咳血导致窒息,危重病人在转运中可能发生心跳骤停。

2.5沟通不足对病人及家属提出的要求,未能细致的解释工作及对待患者冷漠,言语生硬,回答问题简单,缺乏技巧或处事不当等极易引发护理纠纷。三无人员物品保管,交接不清楚,事后发生纠纷。

2.6对侵权行为缺乏认识护士对治疗护理、用药不解释或解释不到位,侵入性操作未做好护理告知,暴露病人隐私等。

2.7护理文件的法律效力临床护理记录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记录不认真,字迹不清晰,记录不及时,与医生记录不符或错记漏记等均能诱发护理纠纷。

2.8发生缺陷的高危因素

2.8.1高危病人急诊病人中酗酒、吸毒、三无病人和不配合治疗的病人易发生安全隐患,猝死病人是护理风险的高发人群。

2.8.2高危护士包括低年资护士、情绪容易激动护士和新轮转、毕业护士。

2.8.3高危时段在工作忙、交接班前后、中午、夜班、节假日,易发生护理风险。

2.8.4急诊就诊环节和危重病人转运环节因为急诊就诊环节繁琐,挂号、交费、取药等一系列程序都需要家属来完成,而这时病人家属大多心情迫切,焦虑,如服务态度稍有欠缺,极易出现医患对立情绪而导致纠纷发生。3防范措施

3.1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的前提是知法、懂法,医院往往注重思想教育、医德医风教育,而轻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为此,我科特组织医护共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护理纠纷和事故,找出原因,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护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学会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

3.2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找出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制订符合实际规章制度和防范细则;针对急诊科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临床重新修订完善现行的危重病人转接制度、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的交接工作流程及交接登记本,规范护士管理转运重症病人的方法等。

3.3强化护士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克服只强调急诊忙,压力大,护理工作难做的不正确认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满足病人需求。

3.4急救专业技能的培训目前发达国家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护士均须经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所以对急诊护士要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分层次培训,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掌握危急重症病人的急救技术,要加强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培养。

3.5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3.5.1护士长应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鼓励全科护士参与风险管理,激发每一位护士的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全科护士参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3.5.2护士长应根据急诊病人就诊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弹性排班,并对护士实施分组管理,设立组长,组长负责本组护士护理技术指导,协助抢救、解决疑难、处理纠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记录、汇报,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3.6做好护理告知急诊患者在检查时出现并发症,病情变化时有发生,如呼吸心跳骤停,窒息,护士要对可能发生情况做好准备,并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做好告知。一些属于侵入性的护理操作,吸痰、洗胃、导尿、穿刺、气管插管等。护士在进行操作前必须事先告知病人或家属操作的必要性及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

3.7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与管理是预防护理纠纷的重要环节。护理文书书写必须及时、准确、完整,保证资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杜绝因护理记录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3.8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院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性行业,理解同情病人,热情、周到地为病人排忧解难是护士的理念。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思想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最终达到预防纠纷的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

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强化护士防范风险中的法律的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自身能力和责任心,树立正确的护理理念,将熟练的技术护理和适宜的心理护理相结合,才能及时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陈月,陈文丽.急诊科病人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华医学前沿,2007,1(3):71-72.

[4]刘晋.急诊护理纠纷的易发环节分析与预防[J].护理研究,2009,23(7C):1955-1966.

[5]陈丽芳.加强急诊风险管理,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J].护理研究,2004,18(8A):1392-1393.

篇4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5-0086-02

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1]。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公众医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家庭病床、出诊治疗等业务的开展,单岗作业率增加,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护理工作则存在着诸多环节的危险因素,因此,风险管理在护理安全工作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识别和归类。

1.1 目前社区护士普遍学历不高,年龄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对如何进行家庭资料收集分析并对家庭问题及危险因素进行判断,家庭安全护理知识、社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普遍存在重临床护理、疾病护理和医院内护理,轻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的现象。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工作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护理人员对患者在医院的情况不了解,工作缺乏针对性。

1.2 社区护士面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病情变化多端,用药情况复杂,如患者体质差异、给药的方法、方式不当,药物本身发生不良反应、药品变质失效会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后果;轮流出诊匆忙的交接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识将造成用药错误;家庭病床输液患者私自调节滴数、更换液体方法不当,担心空气栓塞、输液反应等。

1.3 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熟练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急救、外伤清创缝合技术、洗胃、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吸氧等技术操作。如输液时的小静脉穿刺就需要反复选择血管,穿刺时有时不能做到一针见血,老年人及婴幼儿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会产生不安全因素。

2 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2.1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2.1.1 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士各一名组成,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

2.1.2 明确分工监管范围,系统收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社区急救、出诊服务、家庭病床的风险信息,分析现有护理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护士长重点检查措施是否到位,经常电话征求家属及出诊患者意见。

2.1.3 每周召开风险管理小组例会,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科学[3]。

2.1.4 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定期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分析医疗护理形势,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

2.2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社区护理要走向社区、进入家庭,直接面向社区人群,以入户服务为主。服务内容中保健、预防服务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在职转岗培训。重点放在慢性病管理,家庭安全护理知识,社区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护理安全意识,加强社区、家庭环境下护士自身安全防范,患者安全管理,安全用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3 讨论

3.1 完善各种制度和流程 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护士长不定期监督落实情况。政策、法规是进社区护理事业发展的保障,政府应尽快制定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士的职责,保障社区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3.2 认真履行告知制度 护士在执行任何一项操作前,必须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及时告知患者要注意的问题,形成共识。护理人员在进行某项操作时,必须根据专业经验以及患者从中所获利益和潜在风险所占比例等因素做出评估,如果预期的收益较风险为大,则建议患者接纳风险,实施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浮德,郑思柄,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405-406.

篇5

1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2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2,1有效成份引起的不良反应

如马钱子中含有番木别碱,具有士的宁样作用,如用量过大会引起中毒样反应。

2,2用量不当

即使药典未标明有毒性成份的中药,超量用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引起血尿,细辛过量引起眩晕。

2,3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

如生南星有毒,经炮制后则毒性大减。类似的还有生天麻、生半夏等。

2,4误服误用

如朱砂,长期服用会引起积蓄中毒,木通用量过大会导致血尿、肾功能损害。

2,5中药来源品种不当

如桑寄生在药典中记载是无毒的,但如果是寄生在有毒的植物如夹竹桃上就会带有相应的有毒成份。

2,6辨证用药不当

如给肝阳上亢的病人服用肉桂,等于是雪上加霜。

2,7个体差异

个体对中药耐受性差异很大,同一剂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2,8中药配伍不当

某些中药相互间具有相恶、相反作用,历代传统认为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

2,9中药贮存、保管不善,霉烂变质

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从而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3 中药不良反应的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可根据以下五个方面去判断:

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

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用患者病理状况、合并用药、并用疗法来解释。

停药或降低用量,可疑不良反应能否减轻或消失。

再次使用该药物是否出现相同的反应。

4 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4,1端正认识,客观对待

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认识中药的药效和毒性,消除“中药无毒”的观点,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即便是无毒之药,用量过大或滥用也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4,2建立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及时掌握中草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将民间使用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挖掘出来,建立全方位的中药监测系统,从而可及早作出判断,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4,3加强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广泛收集有关中药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加强对临床所报道的有损害药物的研究,重点研究它的毒性、毒性成份及机制,必要时,寻找代用品,或研究通过配伍禁忌和改变制剂的方法减轻和消除药品的毒性,以更好地趋利避害、治病救人。

4,4预防中药的毒性

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  纠纷  原因  防范

        随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制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纠纷也逐渐增多,为了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如何避免和防范护理纠纷的发生,已成为临床面临的新课题。现浅谈如下:

        1.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

        1.1法律意识浅薄。有一部份护理人员对护理行为的法律认识不够,诊疗过程中缺乏严肃性,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未履行告知、保密义务,病历随便给人借阅,丢失医疗资料,护理记录不全及不真实等让患者及家属举证问责,引起护理纠纷。

        1.2服务意识不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服务意识淡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接待病人漫不经心,说话语气生硬,回答病人及家属的问题不耐烦,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依赖护理员和陪护人员等引起纠纷,据报导占纠纷占44.4%[1]。

        1.3责任心不强。不认真三查七对,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常见有:药物名称、剂量查对失误;由于医院里同一剂型、药瓶的药物数不胜数,若查对时疏忽大意极易发生混淆,造成用药错误;有的护士从固定位置取药后,凭经验认为不会错但实际出错。据报导,在药物剂量错误中,口服药占45.45%,注射药占23.64%[2]。护理人员在用药时未认真核对病人姓名、床号导致用错药、输错血等事件在护理纠纷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口服药发错床位占60.00%,注射药错用病人占23.08%[2]。盲目执行医嘱和不按要求执行医嘱,主要体现在执行医生的错误处方,转抄医嘱错误和随意改变用药途径或方法,其中错用注射方法占23.08%,转抄医嘱失误占18.18%[2]。

        1.4技术操作水平低。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护理效果,部份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在病情观察中不到位,不准确,延误病情的治疗。如:不能及时发现糖尿病病人发生的低血糖反应引起严重后果[3]。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如静脉穿刺成功率不高,不能熟练使用呼吸机、洗胃机、除颤仪等在抢救病人时影响抢救质量。据报导:由于技术原因引起的护理纠纷占16.7%[1]。

        1.5患方的原因

        1.5.1患方受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影响

        患方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未认识到医疗行业的高技术性和高风险性,一旦原有的期望与结果相差甚远,便可能从肉体和精神痛苦或经济损失的心态失衡中转向对医护人员的怀疑和不信任。

        1.5.2患方受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的影响

        由于社会观念及传统思想,患者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伺候人,没有医疗专业知识,所以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低于医生。

        1.6 医疗体制因素影响

        由于我国传统福利性医疗卫生观念和陈旧的公费医疗制度给患者造成了高期望的医疗服务标准,就是说不花钱、少花钱而获得超值优质服务,无形中冲淡或减低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因此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碰撞在所难免。

        1.7医疗费用因素影响

        患者对医疗费用问题比较敏感,特别是认为花了钱,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就会引起护理纠纷。由于高新技术不断引进,加之新特药的应用,使医疗费用的增长与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之间产生矛盾。患者对医疗费用问题很敏感,如果患者医疗费用未做到日结月清、收费项目填写不全甚至错误等,极易造成患者的误解,导致纠纷发生。

        1.8其他原因

        医疗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复杂的,而其中不乏偶然、巧合、突发、误会等其他因素,一切都有待考证。

        2 防范措施 

篇7

关键词: 临床中药师; 作用; 要求; 培养

中药师作为临床医学中的新角色,在之前的工作模式中,一直都是以药剂保障和调配为主。目前,中药师的工作也逐渐走入病房,在和医生的协作和配合下合理用药,一起对病人进行医疗和康复。临床中药师对医生的诊断有着辅助作用,对医生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方法有着提醒和指导作用。临床治疗中缺少了中药师的角色便会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多了不少麻烦,而这一角色的出现也需要进行很多磨合。中药师需要保证好自己的工作质量和药剂的安全保障,于此同时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的与医生配合工作。

一、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

1.1、全方位的临床服务

临床中药师的工作可以用严谨和准确两个字来概括。临床服务中,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安全和保障都要负责,同时还需要合理的调配和采购药品。中药师的临床服务中,包括要对患者的用药做出解释。耐心的工作态度,也是临床中药师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在临床医疗中,很多药品在使用后患者将会有不良反应,也有很多患者对药物过敏或者不能使用某些药剂。中药师就必须要对这方面保持认真、细心负责的工作作风,随时对患者讲解药品的详情,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也避免不应该出现的危险状况。

1.2、协助医生合理使用药物

临床中药师和医生的接触是不可避免,也是必须的。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随时都要和医生配合。对于中药师来说,药剂的量、药效作用和使用方法我们是专业的,但对于患者的医疗方案则是医生的强项。中药师应该时刻将用药的方法和标准告诉医生,让医生能够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中药师和医生必须是一个相互扶持的工作岗位,才能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医疗。

二、对中药师在临床服务中的要求

2.1、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医疗诊断水平

中药师的工作是不断在与临床病人和医生打交道的,很多中药师之前都是专注药剂师专业,而对诊断方面的知识大大缺乏。没有一定程度的医疗诊断水平,就难以和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效果也会大大降低。中药师必须要努力学习和补充自己在医疗诊断方面的知识缺陷,这样才能更好的和医生配合,也防止出现临床治疗的意外。

2.2、对药物知识要有一定认识

身为中药师,对药品的了解和控制应该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这也是考验中药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一大因素。药品用法用量的严格要求、药品混合的后果、药品的过敏反应、药品的副作用等都应该作为中药师脑海中的固定记忆。防止因为用药错误而导致临床医疗的失效,甚至加重患者病情的情况出现。对药物知识的一定认识,这不仅是对中药师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体现,也是对一个从医人员医德的体现。

2.3、遵守药事管理和法律法规

中药师在工作和药剂配置时,要严格尊重相关的药事管理,和法律法规。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作风要严谨负责,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对药品控制不合理的后果。临床中药师的服务中,除了个人医药水平要达到一定标准,其个人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都有要求。只有遵纪守法的中药师才能对医院的医疗效果有所保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有所保障。

三、临床中药师的培养内容和方法简述

3.1、基础药学知识和临床用药知识的结合

基础药学知识是中药师培养学习中的重点,一个好的中药师必须要有大量的基础药学知识的积累。但是很多国内中药师培养的现状中明显体现出,很多中药师在有一定基础药学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临床操作,就会将知识积累和实践脱节。在实践中不知所措,一切的知识瞬间无法被应用起来。所以,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临床用药知识的结合。这也是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

3.2、课堂的合理选择和安排

我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大部分的教育培训方式是在教室内看书和总结相关知识。然后临床中药是的培养必须要在课堂和病房中同时进行,在课堂里是无法体现出“临床”二字的。培训方式和课程选择应该要结合书本内容,在掌握一定知识的条件下,从书本到病人,从死板到生动的教学。只有实际的体验和操作,才能强化记忆模式,也能更好的拥有医疗应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3、全方位的考核

对临床中药师的考核模式和方式也应该灵活。要将口试和笔试相结合,既要考察中药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中药师应该不仅仅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也应该在口试中体现出思维的灵敏性,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要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中药师,口试和笔试双向考核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体现中药师职业素质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任晓宇. 我国临床中药师培养体系中相关问题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2]袁飞. 临床中药师的定位及培养[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篇8

    护士长坚持亲自对实习生做岗前培训,要按岗前培训计划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实习要求,进行医德医风、服务态度、护士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等岗前培训,同时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使护生树立法律法规意识,用制度、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对临床上一些医疗纠纷的分析,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观念规范护生行为,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既要使患者得到实惠,又要使我们的行为得到法律的保护,使护士在实习时明确护理操作中的法律责任,时刻以患者的安全为重,并能发现和解除安全隐患,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时树立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辅导护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既要知道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又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让实习护士对医院基本概况、病区环境、医院辅助科室的位置等熟悉和了解,使护士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临床。

    2带教老师的管理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选择中医护师或者经过系统中医基础培训的西医护师,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生的心理活动和实习效果,好的带教老师会使护生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愉快、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带教老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医学和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中医护理学知识,娴熟的操作技巧、高度的责任心及爱心,并且熟练掌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护生能严格要求,培养其独立操作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带教老师还经常带护生同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锻炼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了解、重视护生的需求并及时予以满足,才能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带教质量。护士长进行不定期的带教考核,检查带教的成绩,反馈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意见和学习要求,避免对护生过度“放手”。

    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优质护理的开展,迄选不仅需要教育层次高、素质好的护理教师队伍,同时需要有一支层次高、技术精湛、素质好的中医临床带教队伍,使护生运用中医护理技能,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增强,对促进中医护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入科后的带教

    由带教老师向护生介绍病区一般情况如:①环境、病房及病床的布置、医疗废物处置方法和地点、治疗室和处置室的管理、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存放、设备的位置和检查及相关要求。②科室的专业特点、排班情况及作息安排。③护理文件的书写、优质护理的概念。④科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情况等,使她们尽快熟悉科室环境,为临床学习创造好的条件。

    带教老师在工作中要有耐心、细心和热心,不要把学生看作是减轻体力劳动的帮手,进行每项操作时,先讲解再示范,然后让护生自己动手做,必须在老师的允许和监督下进行护理操作,老师要精心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和纠纷的发生。例如吸氧、洗胃机、监护仪、注射泵等的使用,让她们了解工作原理、熟悉操作方法。督促她们严格遵守各项技术规程,特别是注意无菌操作和“三查八对”的规范。

    中医护理;①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遵循和贯彻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全面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②饮食护理主要包括普通膳食、治疗膳食护理和饮食健康养生指导等。③用药护理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灌肠、熏洗、足浴、贴敷、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④情志护理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遵循医嘱积极开展拔罐、刮痧、耳穴压豆、灸法、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⑤康复护理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等。

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0-01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风险不断加大,护患纠纷增多。在所有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风险更大[1],因其护理对象年龄小,不能表达自己的不适合需求,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儿科护理难度加大,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外,还需要掌握护理技巧。我院对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儿科住院的患儿进行护理过程回顾,对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患儿入院568例,其中男345例,女223例;年龄1.5岁---11岁;所患疾病中,上呼吸道感染224例,腹泻128例,心肌炎99例,脑膜炎62例,手足口病55例。住院期间,接受所患疾病的常规治疗与整体护理措施。所有患儿均允许有1-2名家长陪护。

1.2 护理人员情况 我院儿科有护理人员18名,年龄21--37岁;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8名,护士3名;本科及以上学历10名,专科学历8名;在本科室工作年限最低为3年,最高为19年。

1.3 方法 对患儿所患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对护理情况进行跟踪记录,每周定时开总结会议,对已经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自我分析,对有可能出现的护患纠纷进行记录并讨论如何解决。每月对本月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讨论提出解决对策,付诸实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所出现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及所占比例。

2 结果

2013年4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患儿入院568例,出现护患纠纷221件,占全部病例的38.9%;其中护患沟通不良占50.7%,护理技术不强占23.1%,法律意识缺失占15.4%,患儿家长因素占9.9%,其他因素占0.9%。

3 讨论

3.1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护理安全是是医疗机构开展一切医疗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具体指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整个过程中,不出现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任何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功能造成损害的事件[2] 。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护理中,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3.3.1 护患沟通不良:首先,孩子是家长的一切,在护理过程中家长爱子心切,加之获取护理方法、护理要点等渠道丰富,如上网、咨询其他护士等,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挑剔,对所需要的治疗项目质疑、干涉等。其次,护理对象为小儿,进行语言交流苦难,对护理人员的到来有恐惧感,对所需要的治疗如打针、输液等不配合,哭闹,护理工作难以开展,家长怨言多,如果护理人员稍微有些微词,即可引发护患纠纷。

3.3.2 护理技术不强:打针、输液是小儿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项目。有些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不精湛,多次静脉穿刺不成功,打针出现差错、对患儿错误用药等,均可导致护患纠纷,造成医疗事故。

3.3.3 法律意识缺失: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如输错液、喂错药、打错针、记录差错等。护理人员之间随意谈论患儿隐私,对病房管理差,对患儿家长缺乏必要的安全提示,导致小儿坠床、触电、烫伤等。

3.3.4 其他因素:人手缺乏:儿科病房护理难度大,工作难,护理人员精神高度紧张,身体疲惫,夜班多,由此导致精神状态不足,对患儿家长的提问不能及时有效的回答,服务态度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各项制度不认真履行,如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三查三对制度、查房制度。护理记录不到位:对每日护理情况记录不到位,不能做到对患儿护理情况了了于心。

3.2 对策

3.2.1 进行护理安全培训[3,4] :每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2次护理安全培训,组织学习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制度,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使法律、法规深入护理人员理念中,在工作中把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当成一种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 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培养“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工作年限、学历进行不同的培训内容,主要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所有人员均要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要做到娴熟、力争“一针见血”。

3.2.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三查三对制度”,按照要求主动巡视病房,观察患儿病情,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3.2.3 强化护理沟通技巧[5]:在护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到与医生沟通,确保对所执行的医嘱准确无误,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以确保正确。其次,要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家长做好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耐心给与解释,并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沟通过程中,要善于使用非语言动作如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对大龄儿童经常给与鼓励性语言,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2.4 合理安排排班:护士长对与病房现有护理人员状况合理安排排班,使护理人员能够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进行工作。

通过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我科提高了护理质量,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到了98%,减少了影响护理安全的隐患,提高护理效果,减少了护患纠纷,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璇,杨志英.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医药指南,2013,11(29):504-505

[2] 井立侠.浅谈儿科低年资护士安全防范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3,21(1):411-412.

[3] 张敏侠,高静华.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3):273.

篇10

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中央、省、市重民本、惠民生、建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有利于农村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乡村医生业务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规范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维护农村医药市场秩序,保证农民看病和用药安全。通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管理职能,明确两者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责、权、利关系,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有序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卫生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努力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严格按照全县村卫生室设置规划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一所村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酌情在较大的偏远自然村设置村卫生室预防接种室。县卫生局对实行乡村一体化的村卫生室重新审核《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统一机构名称,统一制作机构标识牌、印章。村卫生室要求做到“三室一房”(诊断室、治疗室、留观室、药房),使用面积不得少于60平方米。

(二)实施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医疗卫生工作的规范要求,加强对所辖村卫生室的管理,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工作目标管理,狠抓财务、药品统一管理核心关键,使乡村一体化工作落到实处。

1、统一行政管理。县乡村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全县乡村一体化工作。乡镇乡村一体化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辖区乡村一体化方案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与村卫生室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药品及材料集中采购供应、统一考核;协助县卫生局进行监督管理,制止和取缔非法行医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医疗机构。

2、统一业务管理。村卫生室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安排,实行目标管理,统一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业务技术操作规程。规章制度由乡镇卫生院统一制定,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统一门诊登记、医疗文书,做到“八有一上墙”即:看病有登记;用药有处方;收费有凭据;收支有账证;工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疫情有报告;业务有考核;主要工作制度、岗位职责、防保数据、图表、服务价格公示等上墙。

3、统一财务管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账号,设立总账与分账,村卫生室同时设立账簿。村卫生室收费要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实行相对统一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诊疗收入必须统一使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专用票据。乡镇卫生院对各个村卫生室的财产、物资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药品调拨、业务收支账册。各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所有财务收支必须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4、统一药品管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药品,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全省统一网上招标采购,药品由配送中心配送到乡镇卫生院,各村卫生室到卫生院领取,实行乡镇、村级医疗机构药品按统一价格销售。乡镇卫生院根据各村卫生室用药计划负责药品的调拨,做好药品的进出库管理(卫生院要建立健全药品进库单和出库单),保证医疗用药需要。对于不认真执行价格规定私自加价的,一经发现,由县卫生局报物价管理部门按相关法规进行处罚;乡村医生不得私自进购药品,一经发现,由县卫生局报药监、工商等部门按相关法规严肃查处,同时取消其乡村医生聘用资格。

5、村卫生室法律和财务责任。村卫生室实行法律责任独立,村卫生室的人员在开展诊疗及其他活动时,产生的风险和责任由村卫生室及相关人员承担。村卫生室实行财务核算独立,村卫生室的业务开展实行财务独立核实,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

三、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

1、各乡镇成立乡村一体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乡镇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明确2名以上专兼职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日常工作管理。

2、各乡镇按照“四统一、两独立”(行政、业务、财务、药品统一管理和法律责任、财务核算独立)的要求,完成本辖区内乡村一体化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

3、村卫生室要确保内外卫生清洁,室内办公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统一摆放,村医生着装整洁,配戴上岗证,按甲级村卫生室设置标准完成医疗器械配置。

4、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医生对乡村一体化工作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

(二)第二阶段

1、试点乡镇组织实施乡村一体化“四统一”和“两独立”管理,对各种资料整理归档,确保资料整齐、统一有序。

2、试点乡镇卫生院根据工作情况,查漏补缺,分析统计各类报表,进一步完善乡村一体化各项工作。

(三)第三阶段

县乡村一体化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评估验收,对未完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签订责任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以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财政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发改、人事、监察、审计、药监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政府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卫生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乡村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督导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配合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工作。

篇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7)06―0245―02

药物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效果一费用关系,考察一个疾病防治方案和一项医疗政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合理用药、药品监督管理和新药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并从整个社会来考虑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医药费用的控制,是一门新型的评价药物利用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目前药物经济学已被很多国家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各个领域。其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制药企业、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患者。而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范围还比较窄,各主体参与程度不高。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制药企业

制药企业在药物经济学研究方面,应开展药物分析、市场调查分析及成本效果分析,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药品,制定合理的药品价格等。这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一般企业客观上很难主动地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

有的企业对药品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等经济学研究,往往是为了证明某药在某方面的优势,以便能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进入医疗保险报销药品范围。某些制药企业聘请专业人员为本企业做成本效果等分析,其目的是以此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评估往往良莠不齐,假设不公平,借研究结果诋毁同类其他药品,以此作为药品的促销手段,其结果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较多。这样的话制药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推动力。

1.2 医疗机构

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某方案或服务项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明确方案或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发挥其对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解决实际问题。然而,部分医院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展开,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为发表文章而研究,因而其研究的目的不是很明确,立题的着眼点也不高,研究的结论自然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国家对很多医院的投入较少,有些医院甚至要自负盈亏,在这样的环境下再谈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国家投入偏少,医院要解决其职工的工资发放、病房改造、医疗设备更新等问题,势必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加医院的收入,减少支出,造成以药养医的局面,医院很难真正去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

1.3 医疗保险机构

目前,我国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筛选和药品定价方面很少采用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政策的制定受制于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筛选原则主要考虑药品的价格。国内尚未设立药物经济学研究机构,也无专门的人员从事药物经济学研究工作,对研发和仿制的药品缺乏药物经济学评估。所以在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和水平没有得到完善的情况下,让医疗保险机构应用药物经济学筛选药物是不切实际的。

1.4 患者

患者是药物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最大需求方,但是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广泛的需求并不等于存在有效的供给。一方面社会公众对药物经济学的了解甚少,患者与医生存在一种委托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患者很难要求医生提供各种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另一方面,从患者角度讲,药物经济学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性质,首先,它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可能得到的消费水平,其次,具备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所以药物经济学应用在医疗服务的市场上不属于私人物品,市场机制不能起作用。在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只能是政府估量推进药物经济学应用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大力推广。

2 政府作为基本推动力应采取的措施

以上的分析表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制药企业、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机构、患者都不能成为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应用的基本动力。这个重任只能由政府管理部门来承担,运用其强制力,制订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研究指南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建立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宣传,这样才能促进药物经济学健康地发展。

2.1 制订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准则、规章制度和法规

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在影响制药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利益,研究成果的准确与否源于研究本身是否规范。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的制定应集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经济学家、公共卫生专家以及临床医生的共识,其内容应涉及对研究单位、机构、人员的要求和规定,研究的组织实施以及样本数和成本测算方法等,并且制定一套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只有这样,制药企业才能从整体、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真正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狭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只有在统一标准指导下,才能得出科学、公正、合理的研究结论,指导合理用药。

2.2 注重人才培养,壮大研究队伍

全国有几十家医学院、药学院,所设专业繁多,但大多数院校未设立药物经济学专业,在数万教职员工中从事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也寥寥无几,即使个别院校设有药物经济学专业,但其专业内容与实际运用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人才奇缺、方法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国家应该积极扶持药物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加大对药物经济学方面人才培养的力度。

2.3 加大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向医生和患者宣传基本药物的概念,并使公众及时获取简明的、最新的药物信息,以促进有效、安全和经济的处方调配、指导性的合理药价费用信息及药品价格的动态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只有加大宣传,才能激发起对药品经济性的强大社会需求,才会促使药物经济学不断地被应用于药品政策,全面、深入地指导实践。

2.4 对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支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能影响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社会将从这样的研究工作中受益。药物经济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信息的提供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受到方法论、研究手段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更可能因研究项目、研究资金的缺乏而不能取得突破。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责任,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创造必要的条件。

2.5 对制药企业的激励措施

国家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企业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如将具有合格药物经济学资料的药品优先列入医保目录,对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等。同时,在使用制药企业的研究结果时应严格审查、谨慎处置。

2.6 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

国家应该增加对医院的投入,使其走出以药养医的误区。这样医院才能真正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2.7 医疗保险

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国家和社会将逐步提高民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国家社保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要承担起支付更广大人群医药费用的责任。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在制定价格支付政策时,要求药品生产商提供有关药品的成本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和维持生命成本分析等事实证明资料。也就是说,药品要列入医疗保险机构的支付目录,药品生产商须向医疗保险机构提供该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

篇12

[关键词] 药事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096-02

药事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叉学科,是现代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学实践及其管理,并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管理等宏观和微观的管理措施来保证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药品和优良的药学服务[1]。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药学专业科目简介中将药学管理学列为药学专业必修课程后,我校相继开设了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及相近专业的药事管理学课程,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以及对药学人材培养和药学教育课程体制的改革,使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药事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管理学科更受各阶层的重视。由于本学科相对于药学的其他学科在教学和研究等方面起步较晚,并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即“明确性”和“必要性”,明确性是指教材的政策性和条文性的内容居多,能看易懂,无实验操作技术;“必要性”是指内容均为实践工作必须遵守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国目前药学领域现状创新药物少、生产技术低下、经营较混乱和用药不规范的现实,如不抓好授课这一环节,势必会造成核心内容被学生忽略,给将来从事的工作和实践造成障碍。

为了保证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在药学及药学相关的任何部门供职能得心应手,我们尝试性提出优化授课的内容,突出以实用为宗旨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全面掌握本学科的重点内容。结合我校本科药事管理学的教学特点,就教学方法改革作一粗浅分析和探讨。

1本科药事管理学教学的特点

1.1根据人材培养目标的要求须设药事管理学课程

高等药学院校本科人材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单位的实用型专业人材,毕业后就业大都为市、县级医疗机构,中小药厂,药品营销部门和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药检所。在从事药品生产、检验、调剂等专业工作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药品研发、申报及注册,药品生产技术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经营管理及药学服务质量管理等一系列药事管理工作,只有掌握和了解相关药事活动的基本规律,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管理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1.2优化授课的内容,以确保必须和够用为度

药事管理学有着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本科学时数仅为36学时,要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结合各药事单位的各项活动的管理实际,及时将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调整等的内容收集、整理,编入讲义,在以确保必须和够用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

1.3突出“实用”为宗旨的教学方法

药事管理学的教学应以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对在工作实践中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精讲、深讲,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方式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模拟药学实践或社会上的“热门”话题,由教师提问展开讨论,如:药师应该如何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意识到讲授内容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加以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授课这一重要环节,从而使学生在未踏上工作岗位就对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既能有效地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实践工作的本领。

2药事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2.1系统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系统的课堂讲授是药事管理学的主要授课方式,而专题讲座则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纵向的系统知识与横向知识点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药品注册管理,结合“入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医药市场必须面对的现实,根据这一热点与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结合起来,采用讲座的形式讲授“入世”后新药的研发、注册及专利保护,收到很好的成效。同时我们也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就药品营销、医药市场整顿和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结合专题提出问题。

2.2辅导与自学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把一些易懂、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并针对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辅导的形式,组织讨论予以解决,如在讲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国内外重大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的典型事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不良事件引起的原因、社会根源以及防范和杜绝的措施,使学生理解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积极参加全国药事管理学教师研讨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本学科的发展必须走出去[3],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和研讨,汲取“前沿知识”以丰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材内容也是教学的另一条主线,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药事管理学》的编写工作,此对人材的统一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4“创新”与“超前”相结合

为使我国药事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必须紧跟国际药事管理的发展趋势,我们在注重本门课程内容实用性的同时,及时融入国外药事管理领域的最新资料,并结合我国国情将诸如“药物经济学”等新的内容引进课堂[4],使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窗口及时了解国外药事管理的最新动态,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在毕业工作后不至于落伍,并为今后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创新和建设起到良好作用。

3药事管理教学发展思路与设想

3.1增加药事管理学时数、调整教学内容

国外较成熟的药学教育在本科阶段设有药事管理课程[5]。由于药事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近几年来各医药院校虽然开设了药事管理学的课程,但因受教学时数的影响及其他方面的制约,教师普遍感到“讲不深”、“讲不透”,因此建议以药事管理学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设药事管理学类别和相关课程,如药学交流与沟通、药学实践的社会学、制药行业的社会学等[4]。前期教育以药事管理学基础理论和法律法规为主,后期则以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药事管理等相关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前后内容衔接形成互补,使成一个较完善、缺一不可的体系。

3.2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学科队伍的建设各高校在师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鉴于药事管理学科的特殊性,除了应配备专职的教师外还应配备或聘请兼职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仍是搞好药事管理学教学的关键,一是通过专职教师讲授使学生能系统接受理论学习;二是通过兼职教师结合实践工作,深入浅析、具体生动地介绍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药品注册管理及药品监管手段在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弥补师资不足。

3.3建议设置药事管理学的实践课程

目前在药事管理的教学过程缺少应有的课外实践和培训。单纯的书本理论知识难于适应本学科的发展和药学事业整体发展的需求,学生普遍缺少实践及工作经验,因此开设调研实践,不仅可培养学生对药事管理学科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工作的能力。

3.4加速教学手段的更新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药学分支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加以改革。建议有关部门制作诸如GMP、GSP及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品质量监管等系统管理内容的教学录像供教学使用,或开发制成药事管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声图并茂、形象逼真、通俗易懂的形式加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完善教学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世良,侯鸿军,裘雪友.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建设与展望[J].中国药事,2002,16(8):496.

[2]陈永法.本科药事管理的建设[J].西北药学杂志,2005,20(6):272.

[3]吴蓬,刘良述,魏得模,等.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药事,2002,16(9):531.

[4]储文功,魏水易,陈盛新,等.我国药事管理学科应开展社会学研究和教育[J].中国药事,2001,15(5):304.

篇13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73-01

所谓护理安全,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的全部过程中,没有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之外的心理、机体结构以及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或者死亡。护理安全的指数是反应护理质量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优质服务和良好护理的保障和基础,是维护社会治安和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重要因素。在护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在近年来,护理纠纷也不断的呈上升趋势,因此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怎么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这是心血管内科护理全体人员所关心的话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护理安全的一些状况,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对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和防范措施进行简要的论述。

1 影响护理安全工作的因素

(1)人力资源:由于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不足,因此在职护士总是在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中工作,这就很容易产生身心疲惫综合症,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导致了护理纠纷的增加。

(2)自我保护意识浅薄:由于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浅薄,在接待病人的时候由于说话不谨慎容易说错话,或者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而引起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的不信任,引发了医疗纠纷,有些护士对临床护理的资料书写不及时不规范。

(3)敬业精神的缺乏:有些护理人员由于缺乏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遇事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

(4)规章制度不完善:有些医院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医院规章制度,有些医院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5)管理层及其他因素:护理安全管理是其质量管理的核心,,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则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发生。外界因素包括媒体社会等对医疗机构及人员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能令人满意,还有一些直接影响因素就是院内感染烫伤坠床跌倒、输液渗出、坏死、食品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等等。

2 心血管内科护理的一般方法

(1)生活护理:护士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协助其个人卫生以及生活的起居。

(2)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饮食上不能吃不易消化的东西,要吃高维生素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刺激。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心功能不全者要注意钠盐食物的限制。

(3)排泄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鼓励他们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养成每日解便的习惯。让患者多运动,并指导他们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运动,便于促进排便。

(4)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护士要熟练的掌握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药物剂量方法,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根据不同的个体状况合理用药。在心里护理上,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体贴关心鼓励患者,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和平衡的心态,有助于患者身心早日康复。

3 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的方法

(1)认真做好入院评估:由于不同的个体病情不同,因此心血管内科的护士必须根据患者病情的缓急轻重,将患者安置在监护室还是安排在普通病室,在普通病室中有分为离护士站近的还是远的,一般对于重症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安置在监护室,根据患者的情况是否留陪伴。患者入院时就要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保证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

(2)重点环节管理要到位: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重,且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院年纪较大,身体较弱,用药特殊,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3)心理康复指导:许多心血管疾病不容易治愈,经常反复的发作,这就需要进行长期治疗,除了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之外,还给患者的精神上带来了较大的负担。所以护理人员要积极的让患者参与到护理的过程中来,在心理上帮助他们正确准确的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和本质,让他们的心里冲突得到缓解,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护理人员要及时的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其不良情绪的影响,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4)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治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治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三级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病人满足度。

(5)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并定期组织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试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在连贯的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眼看、耳听、口答,避免患者对操作过程的猜疑,这样既增进了护患亲融性,也使患者感受到知情权。时刻提醒护理人员,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生命,只要造成伤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由此,护士长要利用一些范例,典型教育护理人员,要明确护理的纠纷是与护理的质量的高低成正比的,在技术操作水平中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服务态度中观察病情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中,都会涉及法规内,因而要求护士长要在对护理质量监控中融入法律意识,严格监控病区护理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14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主席助理管局局长王华庆博士曾经指出:“就中资银行而言,违规经营、道德风险是长期困扰和制约银行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源就在于银行一直没有将合规视为风险管理的一项活动,更没有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长期以来合规一直不是银行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目前,全球银行业已普遍认同合规是一门独特的风险管理技术,且有了相当快的发展,各国监管机构均倡导银行建立一个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培养自身的合规文化,以提高防范风险的有效性。

美国Teresa T.Kennedy等人在《关于合规:建立并评估有效的合规制度》一文中的研究表明,美国从2002年索克斯法案出台到2004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有关合规及其管理的指南就像从一个大型百科全书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再看我国,有关合规方面的理论研究至今屈指可数。然而,与匮乏的理论研究极不相称的是,实践中却出现了“凡事必合规”的热闹场面。似乎银行一下子找到了灵丹妙药,只要建立了合规管理部门,风险便不会找上门来。这种现状,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同业在合规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方面的薄弱。

当然,我们不能幻想国内银行业一开始就具备了较高的合规管理水平,我们期待同业能够高度重视合规研究,切忌一哄而上、盲目搞合规。那么,究竟合规及其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呢?银行对合规管理的定位如何?现阶段,合规管理部门又该如何开展工作?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所谓“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因此,合规管理就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合规部门,配备合规人员,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要求的一项管理活动。

尽管当前业界对合规管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但根据《指引》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所有合规管理都应围绕两个目标进行:一是塑造企业的合规文化,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使“合规人人有责”的观念深入人心,避免发生恶性违规事件;二是能够及时识别、监测、量化、评估合规风险,进而避免风险,做到“合规创造价值”,从而为银行业务的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合规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防范所有的风险;合规管理也不是一个敞口大筐,什么风险都能管;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银行应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规管理模式,并确定合规防控的重点。

在现阶段,商业银行至少应开展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才能促进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及其健康发展:

明确切合实际的合规管理模式及其组织架构

合规管理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内控模式、委员会模式和法务部模式。国内同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合规管理的架构。

在内控模式中,合规部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合规顾问深入到各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员工一起工作,但直接向总部合规顾问报告工作。内控模式的优点在于合规顾问能够在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更易于发现合规风险点。缺点是合规顾问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公司管理层一般不让首席合规顾问参与战略性决策或其他领导机构,合规顾问开展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说,内控模式更适合大型企业采用。

在委员会模式中,委员会由各个职能部门的代表组成,合规职能与法律职能合并于同一个部门,公司总法律顾问或首席合规官担任部门负责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源,不必花费巨大的精力建立新的有效合规部门。缺点是个人不对合规工作负责,委员会成员均假设他人正在处理合规问题,成员缺乏开展合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一般而言,委员会模式适合于各类规模的企业。

在法务部模式中,合规工作是法务部工作的一部分,受总法律顾问的领导。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节省新部门设立的成本。但是,由于合规管理和法律事务的关注点以及思考工作的方法并不相同,因此,这种模式下的法律顾问更习惯于从个案角度出发来思考合规问题,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外,这种模式下,合规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一般而言,法务部模式更适合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明确合规定位,理顺合规部门的工作职责

“合规人人有责”,是合规管理的基本理念之一。管理实践中,“人人有责”容易异化成为“人人不负责”。因此,明确定义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岗位的合规职责是至关重要的。合规是整个银行所有人的事,不是合规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岗位的事。这一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一旦形成“人人不负责”的局面,单靠合规部或者合规岗人员来完成合规工作,难免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在明确职责时,尤其要理顺合规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合规部门往往是新设部门,而合规管理又是一项较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因此科学、合理、明确地界定合规部门的职责对于合规部门开展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合规部门的职责,《指引》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均有所涉及,但银行在具体执行时不能照抄照搬。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合规部门职责的大小。同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明确合规部门与其他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尤其要明确合规管理部门与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二是明确合规部门和内审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合规部门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造成管理上的错位。

科学核定合规部门的人员编制

从国际同业经验来看,银行从事合规的专职人员占全体员工的1%左右,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现阶段,国内同业银行合规部门的编制数量差异很大。银行应该坚持定责、定岗、定编的工作方法,根据自身合规部门职责的大小,合理确定合规岗位及人员编制。既要避免合规部门设立初期事多人少的现象,又要防止合规部门建立之后事少人多的现象。

加强合规人员培训与国内外同业交流

要加强对合规人员的培训。首先,让合规人员掌握合规的本质。如前所述,合规管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内同业大多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现有合规人员通过培训,尽快掌握合规的本质至关重要。其次,合规部门还承担着培育银行合规文化、提高员工合规意识的重要职责。因此,合规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对其他部门员工进行合规培训。作为培训师资,合规人员必须技能过硬。

此外,合规是一项较新的管理技术,国内银行应当加强同业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向外资银行或者国外银行学习。银行应该立足长远,舍得投入成本,培养一批精通合规管理的人才。

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提升合规管理的技术水平

合规部门应当第一时间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并尽快做出合规分析与提示。因此,银行拥有一套法律法规网上查询系统至关重要。这既可避免人员手工查询的耗时耗力,又不会由于人员的疏忽而遗漏重要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信息。

银行还应重点开发一套识别、监测合规风险的系统,初期阶段可以在现有业务系统中增加合规管理模块。目前,外资银行大都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合规风险管理系统,其日常合规性风险的识别、监测、评估大都由这套系统来完成。合规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约银行的人力资源成本,有效避免人工识别造成的挂一漏万现象。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将有限的合规人力资源投入到更能发挥合规管理效用的地方。

建立合规部门与合规人员独立的考核机制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第二十九条指出:“如果合规部门职员的薪酬与其履行合规职责的业务条线的盈亏状况相挂钩,他们的独立性有可能被削弱,但是将合规部门职员的薪酬与整个银行的盈亏状况相挂钩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基于此,很多外资银行对合规部门采取独立的考核机制。即其他部门无权评价合规部门工作,不能给合规部门打分;合规部门直接由高级管理层甚至董事会考核。当银行发生违规行为时,管理层一般也会具体分析合规部门的尽职情况,进而评价合规部门是否承担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