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脉诊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脉诊基础知识

篇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是运用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新型学科。不同于西医的实验室医学,中医历来重视临床实践,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往往强调“读经典,做临床”。毫无疑问,中医的优势就是在独特的中医理论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所以,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比较强调后期临床教学,把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临床教学阶段,但对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相对比较忽视。从相关的中医基础学科实际教学来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往往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认为实验教学可有可无[1]。

 

但是实验教学作为现代教育中广泛运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和科研性等特点,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能适应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借助科学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通过设立中医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1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2种教学模式比较

 

目前,中医学基础实验的教学主要有2种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专设中医基础实验课程[2],两者比较,各有所长。

 

1.1 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中

 

依附于理论教学中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如中医诊断学中,在脉诊理论学习之后,及时开设脉诊实验课,运用脉象模拟手,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学会脉诊方法,并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象的诊脉技术;又如在中药学教学中,在学习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时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从而强化理论教学效果;再如方剂学教学中,学习解表药之后,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麻黄及麻桂相须配伍之后的发汗作用,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实验,不但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但不足之处是,因为知识结构有限,所以实验内容也较为局限,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也趋向于单一,实验过程也是按照实验指导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致使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训练的地位,还是难有独立思考的余地。

 

1.2 独立于理论教学内容外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将各项中医学基础实验从原有的理论课程中剥离,合并重组成新的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界限,把整个实验课程连贯起来,从而实现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

 

但是囿于课时安排所限,很难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授课内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2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因其能够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而被广泛重视,成为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举施。首都医科大学众多中医学基础课均已独立设实验课程,但因为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联系较为紧密,所以尚在寻找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2.1 理论与实验教学分而不离、相辅相成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等,如果实验课程独立,那么从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是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但是从教学实际效果考虑,某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却并不适宜脱离实验课程或实践。比如中医四诊的基本技能训练,就是理论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所以,即便是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也不能完全脱离于理论教学,这就需要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理论与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联系。

 

2.2 实验课程设置虽合不并、循序渐进

 

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之后,虽然有一部分实验内容必须依附于理论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之后的综合运用和自主创新。由于教学目的不同,可以考虑将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分为2个部分,为理论教学服务为目的的基础性实验和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设计、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尽量与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密切联系、配合;综合设计及创新性实验则应安排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着重于体现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灵活地设计、安排实验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设置实验步骤等,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论证后进行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加强动手、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3]。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置并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科研等实验项目,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有益补充。

 

3 结语

 

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理论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独立进行实验研究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2

很多人认为中医的作用是:我身体不舒服了,去看了西医也没什么大毛病,我去中医那里调理调理吧;要么就是,医生,你给我号号脉,看看我有什么毛病;又或者是患上了西医无法治疗的绝症了,看中医死马当活马医吧。中医靠望闻问切看病,再加上中医与国学的紧密联系,使得中医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008年我很幸运地考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接触神秘而神奇的中医。当时记得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好的中医需要什么,我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的说需要学好中医知识,有的说要善于与病人沟通,还有的说要善于观察。老师最后却出乎我们意料地说:“尽管我们学习的是中医,但却应该具备扎实的西医基础知识,中医不应该排斥西医,而应该更好地利用西医来帮助中医诊断治疗。”因此,我们中西医课程都要学习。

从中医基础理论到中医诊断学,再到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针灸学;从正常人体解剖到生理学、病理学,再到诊断学基础、药理学和西医内科学;从医古文到《黄帝内经》,再到《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课程多种多样,有的课程理解比较重要,但是更多需要背记。我大学的老师曾经笑称谁能把《伤寒论》从头背到尾,《伤寒论》选读这门课就满分,由此可见背诵的重要。中医的背诵的内容很多,我们需要动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去记忆。比如各种方剂会被编成趣味方剂歌,例如小青龙汤,里面有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我们就编成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虽然后三本已经成为我们的选修课,但却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经典的配伍,经典的剂量。也许诊治时你开药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种类没有问题,但最后疗效却不佳,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剂量的控制也是关键所在。虽然中医背记的内容较多,但是也有让文科生觉得比较恼火的课程——如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等西医学课程,里面包含有文科生高中没有学习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

学医,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犹记得,当我第一次接触脉诊时,我才了解到,其实在以前诊脉有三部九侯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老师讲到这里时,同学还打趣道,幸亏由于时间和方便等因素,现在一般都是独取寸口了,要不然每天不知道要闻多少个臭脚。近代临床所提及的脉象

转贴于

有28种之多,而书本上的都是形容,偏理论,经过理解和实践才能弄明白。我来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滑脉”,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喜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摸上去应该是圆润的,如盘走珠,就像有珠子在盘子上来回滚动的感觉。其实它不仅仅是妇女的孕脉,也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的病症,更重要的一点,滑脉有时候往往是青壮年的常脉,说明一个人的身体还不错。所以我们不能在搭出一个男生的脉是滑脉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怀孕了,那就要出笑话了。

篇3

关键词:教学查房;临床实习;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30-0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新兴学科的兴起,中医高等教学也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在传统中医教学的基础上,现代学科的渗透和教学法的革新和拓展,大大提高了中医的理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临床毕业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这一期间,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还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培养临床能力又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因此,学生中医临床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1]。回顾当今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现状,不难发现,由于在竞争激烈的医疗环境下,他们面临着考研、就业等问题的困惑和忧虑,部分实习生忽视临床实习,把临床实习当作走过场,认为在将来工作时可以弥补之;有的实习生把考研复习当成临床实习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有部分实习生为毕业分配而奔波,使一些中医学毕业生的实习质量呈现严重滑波趋势,给学校、医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因此,如何调整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中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临床教学改革中十分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我科室进行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探索,现将我科室的带教模式汇报如下。

一、教学查房流程

1.查房前准备。带教老师提前选择典型病例,提前3天告知患者和学生,学生应以5人为宜;学生查房前温习好相关的课本知识,并熟悉病例,查房前要洗手、准备查体器械、消毒液等。

2.讲解病史。站位:带教老师站在患者的右侧、头侧,被查的实习医师站在患者的右侧、足侧。首先由带教老师讲解病人的病史及治疗经过。例如:患者苏××,女性,21岁,以“尿黄1周。身目黄染1天”为主诉,于由门诊拟“黄疸”诊断收入院,今天是入院第2天。现汇报现病史如下:患者自诉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尿黄,无发热,无食欲不振,无倦怠乏力,未予治疗,2天前开始出现身目黄染,呈进行性加深。现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于昨日来我院就诊。入院诊断“急黄”入院症见:身目黄染,倦怠乏力,无恶寒发热,无咳嗽咳痰,口干口苦,无头晕头痛,无心慌胸闷,无腹痛腹泻,纳寐差,尿黄,尿量可,大便调。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中医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之法,辅助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肝脏微循环、腺苷蛋氨酸注射液退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保肝降酶。

3.查体。体格检查,包括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西医的望、触、叩、听。第一步先由带教老师讲解什么是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在运用中医的四诊和西医的四诊时该注意什么,随后由实习医师逐个通过中医的四诊来重新获取病史:(1)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对病人面目、口、鼻、齿、舌和苔、四肢、皮肤进行观察,以了解病人的“神”。(2)通过“闻诊”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还要以鼻闻病人的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3)通过“问诊”就是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4)通过“切诊”,就是通过切脉以感觉脉象和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症部分,察看病人的体温、硬软、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诊断。并将四诊合参得到的信息详细记录。如:望诊神清,目黄,身黄如金,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闻诊语声清晰,气息调匀;问诊乏力,腹泻,右胁肋部胀痛,口干、口苦,纳寐差,小便色黄;切诊脉浮数。第二部进行西医四诊即“视触扣听”,只需要学生做本专科的体格检查及西医的腹部查体。例如:腹部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型及肠型;听诊肠鸣音3~4次/min,未听及异常血管杂音,无振水音。叩诊全腹呈鼓音,右侧锁骨中线叩诊肝区,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肝下界位于右侧肋缘,肝区无叩击痛,莫非氏征阳性,叩诊全腹无移动性浊音;触诊逆时针触诊全腹,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手法触诊肝脏,无压痛,触诊脾脏,未见异常。

4.病例分析与讨论。教师: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白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的病症。首先是必须有目黄、身黄、小便黄等主证,其次是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兼证;另外常有比较明确的病史。黄疸的病因学比较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中医方面:按黄疸的病因分:(1)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人,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2)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阳盛衰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3)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脾伤失运,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发为黄疸。若素体脾阳不足,病后脾阳受伤,湿由内生而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受阻,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肌肤,也可发为黄疽。此外,肝胆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也可引起黄疽。黄疸的发病,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论断;从脏腑病位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多是由脾胃累及肝胆。黄疸的发病是由于内外之湿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或结石、积块瘀阻胆道,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而成。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则致湿热为患,发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则致寒湿为患,发为阴黄。至于急黄则为湿热夹时邪疫毒所致,也与脾胃阳气盛衰相关。不过,正如《丹溪心法·疸》所言:“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临床以湿从热化的阳黄居多。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阳黄日久,热泄湿留,或过用寒凉之剂,损伤脾阳,则湿从寒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西医方面可分为:1.溶血性黄疸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致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同时,溶血性疾病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滞留而出现黄疸。溶血性黄疸系由各种溶血性疾病所致,包括:(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致肝脏处理胆红素代谢的能力下降,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另一方面,因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受阻,转化成为结合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加从而出现黄疸。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3)胆汁瘀积性黄疸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胆汁瘀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前者常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原发性胆汁瘀积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瘀积等;后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水肿、肿瘤、蛔虫等。(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的黄疸。临床上常与与萎黄进行鉴别。①病因上,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而萎黄的发病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②病机上,黄疸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而萎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③症状上,黄疸的主证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而萎黄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该患者的病因为积证引起;病机为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症状,故与萎黄可与鉴别。

二、教师总结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6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由于黄疸起病急、传变快、预后差等特点,辩证论治往往不易把握,给本病的治疗带来很多的困难且临床疗效不甚令人满意。本科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提出辨病论治疗黄疸,并首次完整提出黄疸“毒邪病因”新学说,认为本病基本病因病机为外感湿热疫疠之毒邪(外因,始动因素),毒热炽盛,痰毒内闭,痰火交攻,热迫心营,脉络瘀阻,清窍受蒙,三焦不利,正虚邪陷;其主病位在肝,横连于胆,克伐脾胃,上行于脑及心包,下涉于肾,血脉受损,三焦俱病。提炼出有效方剂——解毒化瘀系列方,经多年临床验证该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提出“截断逆转”法治疗本病,预防疾病向脑、肾、脾、肺、心等脏腑传变,阻止疾病的恶性进展。

三、讨论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靠中医专业学生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和掌握,因此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中医临床教育多年来延续着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传统模式,虽然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缺乏有中医特色的实习和教学管理模式及质量监控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生存压力的加大,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就业难,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了重医轻教、重西轻中,老师带而不教、学生做而无用等问题。而学生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习不仅面临大量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知识,还有繁多的理化检查项目的适应症及意义分析,病历的书写和各种记录的完成,实习生无疑是紧张而慌乱的。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的,这一模式已经得到许多中医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人员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广泛认同[4]。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质量,而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临床能力培养[5]。毕业实习是医学生跨入临床医疗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临床医生生涯的起点。在这一年当中,不仅要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自身的中医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增强自己的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提高自己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即临床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实习这段时间里对学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中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以及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他们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会有力地推动我国中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规范中医专业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关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锡光,孙梯业,颜伟,等.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析[J].医学教育,2005,(1):45-46.

[2]杨剑明.中医专业实习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66-167.

[3]钱静,朱虹,郑陆驿.中医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6):526-527.

[4]凌昌全,王丽娜.关于中医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193-1195.

篇4

1.1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1.1.1互动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式教学,同学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实现了教学相长。

1.1.2多媒体教学教材是静态的,对于刚刚接触中医学的学生而言,中医学内容缺乏生动性,甚至于觉得枯燥无味。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针灸学时,使用经络动态图谱和西医的解剖图谱相结合,学生能够清楚准确的识记每一条经络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以及腧穴之所在。

1.1.3案例教学法章太炎先生提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医案的展示是经文的佐证。学习案例可以给学生临证时提供思路和启发。

1.1.4问题教学法目前,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式学习。这里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病例,在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要和学生相关,学生组成一个团队,通过查资料,集体讨论与内部答辩,进行分析病例,做出病情诊断,进而给出理法方药,从中收获医学知识。将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

1.1.5讲座定期举办一些中医学讲座,邀请老中医、医学专家来做专题报道,感受大家的风范,领悟中医的魅力。近距离的向在临床一线有建树的老师学习并请教难点和重点,坚定学生们学习中医的信心,用榜样的力量立志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中医“仙”。1.3.6中医信息化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设立公共的中医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了解最新医学科研动态,与老师在线答疑,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医学知识。从而在课余时间了解更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1.2学习国家新医改政策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从中看到医学生发展的美好前景。配合老师,团结同学掌握中医学知识,努力提升自我文化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体现自身价值。

2新医改形式下中医学临床的应对思路

2.1新医改的实践对中医学的临床技能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教学脱离临床实践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最大障碍,严重阻碍了医学研究的进展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在中医学中,很多理论、医理都是古代医家的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感悟。教学中发现,学生没有感性认识,没有体验,没有观察,很容易陷入一些玄学理论的纠结。中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将学习到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结合。[3]要合理安排临床实习时间,基于“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医学临床教育教学原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一个“学习-临床-再学习-再临床”的循环发展过程。

2.2带教老师要重视对医学生的带教工作,同时提高自身素质要对具体的带教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杜绝实习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的问题隐患,制定出科学合理、完善高效的带教路径[4]。

2.3灵活运用多元化的临床方法

2.3.1临床模拟教学利用医学设备如舌诊仪、脉诊模拟仪、脉诊参数测定仪、针灸手法参数测定仪、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人体肌肉模型、人体穴位模型、体格检查等模型进行模拟医学教育,练习和加强到一定程度,在带教老师的督导下,再在患者身上实操。

2.3.2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在给患者诊疗过程中适时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忆所学,练习辨证论治。在诊疗结束后,和学生讨论病例,讲解辨证要点,解决学生困惑,布置任务让学生温习知识点。

2.3.3床旁临床利用床旁教学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见习中可以选择个别比较典型的患者,让学生自己采集病史和床旁查体,依据辅助检查结果,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诊疗计划,并进行点评,正确的给予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反思性学习;强化心理素质,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处于现实社会和新医改形势下的医学生非常重要。医学生要视病人为亲人,对病人的求助要耐心尽心解决,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篇5

1.1研究对象

以本校2012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1班55人作为实验组,2班5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生源、年龄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总成绩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教材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授课章节为适合SSP教学的咳嗽、胃痛、黄疸、水肿等。研究方案中的所有教学工作由同一教师承担。对照组采用理论教学加病案讨论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理论教学结合SSP教学的方法。

1.2.1SSP招募

在我校2011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中选取5~8名为SSP志愿者,他们需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表演能力。

1.2.2SSP培训

因为SSP本身为高年级医学生,中医及西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归纳复习即可。每位SSP接受1~2种疾病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将编写好的剧本分发给指定的SSP,SSP在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并牢记剧本内容。随后,培训教师扮演SP作为演示,让SSP反复模拟练习,使SSP熟练掌握所要扮演病种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1.2.3SSP教学

共20学时。首先教师简单讲授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将实验组分为6个小组,每组8~9人,每组配备1名SSP。各组学生对SSP进行四诊资料的采集,对于舌诊、脉诊和SSP无法模拟的阳性体征,通过舌像模型、脉象仪、幻灯片等形式进行补充。四诊资料采集完整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综合分析病情,完成一份门诊病历的书写,包括主诉、病史、体格检查、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治法、方药等内容。训练结束后,SSP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意见反馈,指出学生在四诊资料采集、辨证论治以及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的不足。

1.2.4考核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两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评价,以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程度,总分为100分;实践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四诊操作、辨证论治能力,总分为100分,其中四诊操作能力占50分,辨证能力和处方用药能力分别占20分,沟通能力占10分。调查问卷由教师向实验组学生统一发放,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高职高专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主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临床能力。但以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更加剧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了学生临床技能明显缺乏。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教学资源格外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供需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少,即使安排见习,也因为病人维权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多持拒绝接受实践练习的态度。医学生实际接触病人练习临床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也难以培养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实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不会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治疗效果差,或者出现无法与病人正常交流、医患关系紧张等不良局面。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引入了较新的SSP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SSP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中医临床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SSP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应用SSP存在缺陷。SSP本身为正常人,不能逼真模拟所有阳性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与临床真实情况尚有差距;教学任务重,容易造成SSP疲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培训的病种有限,且表现的症状、体征也相对简单,学生容易忽视临床疾病的多样性。

3结语

篇6

痴迷中医的“幸运少年”

一个人,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幸运的;而更幸运的是,这份职业又正是自己的天赋所在。连建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1966年,中学毕业的连建伟由于当时的社会原因,没能继续读书。就在这个“无事可做”的时期,他的一位叔公建议他学习中医,并送给他《药性赋》和《药性歌括四百味》两本书。没想到,正是这位叔公和这两本医书,引领连建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校期间培养出的扎实的语文功底,使连建伟读起晦涩难懂的古医书时游刃有余,乐趣无穷。看到连建伟对中医有如此天赋,这位叔公便将自己珍藏的所有中医书籍都送给了他,其中包括整套的中医院校教材,这使虽然没有进行过在校中医学习的连建伟,具备了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少年时期的连建伟,除了沉浸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外,对中医临床也“蠢蠢欲动”。连建伟主动找到当地名中医,站在他们旁边看如何给病人诊治。这种半天读书、半天看“诊”的日子,连建伟差不多过了三年。有一次,连建伟的一个邻居因患肺结核吐血不止,早被疾病折腾得贫困潦倒的邻居再也没钱去县结核病医院治病了,于是便想到了学中医的连建伟。没想到的是,连建伟根据医书上记载的古方,5服药下去就使邻居的病情明显好转,止住了吐血。这是连建伟人生中的第一个病人,而此时他才十六七岁!邻居病情的好转不仅让连建伟学中医的信心倍增,也让周围的人知道了他“会看病”的消息。

机遇:十年磨一剑

1973年,“”后的全国第一本中医杂志《新中医》出版发行。连建伟特别喜欢阅读其中刊登的我国中医泰斗岳美中先生的文章。这位尚未见过面的“会写文章”、“会给看病”的同行老师,成了连建伟尊重、崇拜的“偶像”。1977年9月的一天,还在嘉兴县建设卫生院工作的连建伟,鼓起勇气给岳美中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3篇论文,希望能够得到岳老的指点。很快,连建伟收到了岳美中的亲笔回信。岳老在信中鼓励连建伟好好学习,不要怕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没有用武之地。回信中,岳老还带给了连建伟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北京中医学院将开办中医研究生班,每个省招收一名学生,考试科目主要是中医四大经典。岳老希望连建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研究生班学习。这个消息让连建伟倍感振奋,似乎这十余年的中医经典研读,冥冥之中就是在为这个机会而准备!

1978年10月,连建伟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班。后在岳美中教授的指点下,连建伟选择了方剂学,成为该院首届方剂学专业研究生,并师从我国中医名家、十九代祖传中医王绵之教授。

“君子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提起已逝世多年的岳美中教授,连建伟深情地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岳美中教授没有亲自带教过我,但我一直都把岳老当成恩师。在北京读书期间,岳老中风住院时,我经常去看望他、照顾他。岳老在清醒的时候,就给我讲做人的道理、临床经验,我回去后就会把他讲过的话记下来……”连建伟教授说,岳老曾经在病床上为他取了个“字”――“乾乾”。因为《易经》中的第一卦就是乾卦,里面说“君子终日乾乾”。“乾乾”的意思就是不泄气,不断学习,自强不息。这是岳老对连建伟的期望,也是对年轻一代中医的期望。岳美中教授带给连建伟最深刻的教诲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他一直都记得岳老的那副对联:“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意思是说,做人要治理好自己的心,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要时刻警醒自己,操持医术随时可能误人性命。

在跟随王绵之教授学习方剂学的日子里,连建伟学到了许多临床诊疗知识。王教授的严格要求使连建伟在以前自学的基础上,中医知识不断系统化、规范化。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为连建伟铺设了成才之路。

1980年年底,连建伟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浙江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工作。1987年,他担任中医方剂学教研室负责人;1988年,被正式任命为该教研室主任。1992年和1993年,他先后担任基础部(现基础医学院)副主任、主任。自1998年至今,连建伟教授一直担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01年,连建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名中医”称号。2002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时年51岁的他,是当时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老中医”。

用中医架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

身为博士生导师的连建伟教授,带教过很多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洋学生”,他们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带着对中医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连教授身边学习。但相对来说,境外学生中最多的是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生。连建伟教授和香港浸会大学渊源颇深,自2003年第一次招收了该校的学生后,该校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此外,连教授还是台湾中国医药大学荣誉教授和台湾长庚大学客座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中医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2005年,连建伟教授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连教授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教学,受到了台湾中医学生的欢迎。2008年,其授课讲稿《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出版后,也反响很好,成为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连建伟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海峡两岸中医界获得了极高的声望。

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连建伟教授以纯粹的中医望、闻、问、切的基本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用药精妙、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许多疑难疾病仅服用数服中药便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对于自己高超的医术,他谦虚地归功于古代的名医:“我用的好多方子就是一两千年前记载的,是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连建伟教授称得上是传统中医的虔诚“教徒”,他坚持认为中医应该按照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发展,不能被“西医”所左右,更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要求中医。他说:“西医注重诊断,对急诊的治疗效果明显;而中医多从治本入手,治疗较彻底,对疑难杂症较为拿手。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学中医的要在继承和发扬好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引入合适的现代技术,让中医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铺轨’到国际上去。”

从事方剂学研究的连建伟教授认为,对古人的方子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通过临证去体会,把握其应用。在用古方时不是用“死方”去治“活病”,而是可以数方加减,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中医方剂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疗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唯一标准。他说:“汉代《伤寒论》中有113个处方、《金匮要略》中有262个处方。迄今保存的自古以来有方名记载的方剂就达6万余首,虽有药物组成但无方名的也有6万余首,这多达12万余首的方剂若能得到继承并加以创新,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

委员心声:

医疗要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

在采访中,连建伟教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据统计,浙江省农民2009年的人均纯收入是10007元,居全国之首。然而,2009年浙江省住院病人的平均医疗费用是7600元。这样算来,富裕的浙江农民如果住上一次院,就只剩下2407元了,平均每个月只有200元,他们会立刻成为生活困难的“贫困户”。由此可知,那些还不如浙江发达的地区的农民就更难了。因此,在本次全国“两会”上,连建伟教授提出了《关于坚持公益性,崇尚医德,乃医改成败关键的提案》。在提案中,他明确提出,“不做不必要的检查,不开大处方,能用基本药就不用贵重药,能用国产药就不用进口药;要做患者的知心人,不做‘机器人’。”

对于目前仪器检查的大行其道,连建伟教授认为,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功很有必要,他十分重视脉诊和舌诊。他说,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中的“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辨痉湿病脉证治”等,都强调了脉和证,并把脉放在前面。“王绵之老师也很重视脉诊。我有一次得了肺炎后,舌质红绛,不易恢复,后来到京出差时找王老治病。他仔细地为我诊脉后,在处方上很详细地写了脉诊情况。我们要向老一辈学习,学习他们的中医基本功。”

连建伟教授还说,医乃仁术,医生开方只能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开合适的、相对便宜的药,而不应该考虑到自己能赚多少钱。连建伟教授在临床治疗中开的处方一般每服药只有十几块钱。他还指出,医生一定要注重道德修养,学习古人“但愿世上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精神境界。

篇7

关键词:妇产科:临床教学:OSCE

OSCE in the College of TCM Gynecology "station type"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

HUANG Wei1,FAN Rong2,XIAO Jian2,LIN Han-mei1,LUO Na-xin1,LI Shan-xia1,QIN You-ai1,BAN Sheng1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23,Guangxi,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ine,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Guangxi,China)

Abstract: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 the teaching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eavy theory, light operation", refers to the OSCE evaluation method,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skill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ov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multi station examination scheme, TCM majors in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feeling of the patient and the psychological, to establish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o 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Key words: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Clinical teaching: OSCE

1975年,英国Dundee大学Harden MR博士首次提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它可以较好地衡量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由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作为主要评估者,通过检核表和多站考核使评分的客观性大大增强,同时还能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能力等职业技能[1]。引用OSCE考核方法,结合我院特点制定涵盖中医特色的妇产科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方案,探讨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妇产科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妇产科临床见习带教的教学质量。

1研究方法

1.1 对2008级中医本科专业116名医学生开展妇产科见习教学时,在常规多媒体教学结合临床见习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完善妇产科教学环节:选择妇产科常见疾病,撰写5个SP脚本案例(胎漏、异位妊娠、盆腔炎、崩漏、症瘕);引入标准化患者(选择合作程度高的患者;医学生模拟患者角色),解决临床教学患者资源不足;结合女性生殖系统教学模型,提高医学生操作技能。

1.2 在传统纸笔考试模式基础上,应用OSCE多站式教学考核。OSCE考核设置五大站。首站为SP站(考核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并由SP和监考老师负责评估);第二大站:辅助检查的选择与判断(利用多媒体显示X线诊断、B超、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第三大站:非SP站的中医基本操作(舌诊、脉诊、灸法、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第四大站:非SP站的西医基本操作(腹部查体、双合诊、阴道窥诊、外阴冲洗、伤口换药、阴道后穹窿穿刺等);第五大站:中医病历书写。后四个大站由监考老师负责评估,每个考生轮流完成5个SP脚本案例的考核。

1.3 教学考核的反馈,对基于OSCE的“多站式”中医本科生妇产科临床技能考核的反馈形式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和个别交流。

2 OSCE应用中取得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座谈和个别交流等反馈信息显示,实施OSCE“多站式”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中患者资源不足与医学生人数多之间的矛盾,避免许多临床教学中的尴尬局面;使医学生体验患者的感觉和心理,有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临床技能培训,重视实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辨病辩证的临床思维能力[2]。

同时OSCE在中医本科专业医学生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SP患者不能完全模拟中医典型病例,一些阳性体征及一些特定的舌苔、脉象是SP所无法模拟的。因此传统的床边考核(以真实患者作为考试病例)方法仍然有OSCE不能完全替代的优点。由于每组实习同学为4~5名,对同一名患者进行床边考尚具有可行性,所以在我们目前的出科考中,我们采用传统出科考与OSCE相结合的方法。②在考核过程中发现医学生体格检查的考核成绩普遍较低,说明医学生对体格检查的掌握尚须加强。③我们认识到了建立一支稳定的中医妇科出科考核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指定了几位优秀的临床中青年教师作为多站式考试的考评教师进行统一培训,有利于考试结果的统一,做到公平、公正。

3结论

通过此次基于OSCE的“多站式”中医本科生妇产科临床技能考核的应用,每次出科考试完毕时,针对整体考试效果分析成绩,给予医学生相应反馈,并逐步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感觉和心理,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全面开展医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中医基础相关课程;优化整合;调查问卷;分析探讨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三门课程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笔者针对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存在内容界限不清[1],不必要的重复过多及个别地方有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的想法及建议,进而分析探讨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具体方法。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选择的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共100名。选择这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对课程设置比较了解,因此具有发言权。

1.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2]。共发出问卷调查100份,收回100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设计是针对调查者的自然情况、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以及教学方法分为4个板块,共15道选择题。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自然情况

第1、2题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自然情况的统计:100名学生中,中医学专业的有56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有44名,均系统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三门课程。

2.2 教学内容

第3、4、5、6、10、12、14、15题为有关教学内容的调查:第3题为你认为在这三门课程的内容上是否存在多处交叉、重复?85%的学生认为三门课程的内容上存在多处交叉、重复;第5题为你认为三门课程的交叉之处有必要反复重复吗?82%的学生认为三门课程内容上的交叉之处没有必要反复重复;第6题为你认为将以上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分工是否有必要?85%的学生认为将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分工是有必要的。这三项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三门中医基础相关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多处交叉、重复,且交叉的这部分内容没有必要反复重复,将三门课程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合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4题为若三门课程中存在多处交叉、融合,哪两门课程的交叉处更多?55%的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的交叉处较多,36%的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的交叉处较多,9%的学生认为《内经选读》与《中医诊断学》的交叉处较多;第10题为《中医基础理论》的脏腑病理部分与《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部分存在重复较多,你认为应该在哪门课程上详细讲述?75%的学生认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上详细讲述;第12题为《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在引用内经原文上重复较多,你认为在《中医基础理论》上有必要详细讲述吗?8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重复讲述;第14题为《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时会遇到很多中医专有名词,有一些名词在《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选读》两门课程中都会涉及到,教学时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时详细介绍,还是留到其他两门课程中再进行介绍?77%的学生认为应该先介绍,不然不明白含义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15题为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目前《中医基础理论》是以白话文进行讲解,而《内经选读》则不进行介绍,有关十二经脉的循行的原文是一个遗漏的知识点,你们认为应该在哪门课程上进行介绍?76%的学生认为应在内经课详细介绍原文。这五项结果显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存在交叉、重复较多的学生最多,而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在《中医基础理论》详细讲述的脏腑病理部分;而且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授课时遇到的中医专有名词,授课时应详细介绍而不应留到其他两门课程中再进行介绍,否则不明白含义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中医基础理论》则没有必要详细讲述十二经脉循行的原文,而应该在《内经选读》进行详细介绍[3]。

2.3 学时分配

第8、9题为有关学时分配的调查。第8题为你认为这三门课程的学时数设置是否合理?7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需要进行重新调整;第9题为若是将一门课程的学时数增加,你认为应该增加哪门课程的学时数?75%的学生应该增加《中医基础理论》课的学时。这两项结果显示认为这三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不合理的学生占多数,其中认为应增加《中医基础理论》学时数的学生较多。

2.4 教学方法

第7题为你认为由三名教师分别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好,还是由一名教师连续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效果好?有65%的学生认为由一名教师连续讲授这三门课程的效果好。第11题为如果《中医诊断学》在介绍脏腑辨证时,采取引导同学们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病理表现入手,进而归纳出具体证候特点,这种启发式地教学方法是否优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有80%的学生认为这种启发式地教学方法优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第13题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选读》重复的内经原文,采取讲授《中医基础理论》时简单带过,而详细介绍原文中蕴含的医理;《内经选读》授课时以介绍文理为主,对于医理部分可以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介绍,这种教学方法好吗?76%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好[4]。   3 方法探讨

3.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3个教研室的任课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吃透教材,对三门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既要解决交叉重复又须有机衔接,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较多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在《中医诊断学》则在介绍脏腑辨证这部分内容时,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推导出了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对于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难懂的中医术语,如果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过了,在《中医诊断学》中则不必过多重复。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都提到的重点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由于《内经》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医基础知识,所以内经课程主要是深化中医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内经选读》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5]。

3.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3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并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6]。

3.3 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实验组班级由一位教师在第一学期上中基课,第二学期上中诊课,第三学期上内经课。对照组三门课程分别由三位教师讲解。通过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以及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2]郑熙春.统计调查问卷的简化探讨[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6):57.

[3]程 革.关于中医经典医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医药导报,2005(6):80.

[4]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5]施静翰.论课程的分化和综合[J].基础教育研究,2001(9):79.

篇9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张新霞,詹华奎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篇10

中图分类号:R 245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指出目前针灸临床存在的重治疗、轻诊断,且针灸治疗简单化的倾向,就中医诊断的重要性、中医临床结合西医诊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主题词] 经络穴位诊断;中医临床学;思考

Thinking of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methods

SHA Yan (Section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ndicated that at the pres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reatment and underestimating diagnosis exit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 with the tendency of simplif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 importance of TCM diagnosis and combined diagnosis of TCM clinic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ethods for increasing clinically diagnostic level were studies. It is put forward that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s and increase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ought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and actively probe effective resolving methods.

KEY WORDS Meridian Acupoint Diagnosis; Clinical Medicine (TCM); Thinking

近年来,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在不断扩大。至今为止,可用针灸治疗的病种已达数百种之多[1]。在病种数量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提高针灸治疗的水平,保持针灸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诊断是否正确;二是治疗是否恰当;三是与患者的机能状态有关。以往的研究对针灸的选穴配伍、施术时机、操作方法以及患者的机能状态论述颇多,现笔者就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的问题略抒己见。

1 针灸临床存在的诊断问题

曾几何时,针灸在国内被人们视为简、便、廉、安全有效的疗法,“小小银针治百病”几乎尽人皆知。针灸治病的严肃性、复杂性、有限性及危险性均被忽略了。有些人学习了简单的针灸治疗技术后便持针上阵,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便给人治病或自治。目前一些人出国开业,更有许多外国学员来到中国学习针灸,其中不乏没有医学背景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结业开诊,使得针灸临床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有些国家,针灸医师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认,有些西方国家的西医就以中医师不懂西医诊断为由,要求患者先由西医诊断把关,然后才能被推荐用针灸治疗[1]。笔者并不否认在国内外普及针灸教育带来的积极性的一面,但是,针灸作为正规的医疗手段,应该具有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国内正规医院的针灸从业人员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医学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在临床上,针灸医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首先因没有内、外、妇、儿、五官等专业的限制,治疗对象涉及综合医院多个科室的患者,治疗对象的广泛性,给针灸医师对各个专业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困难;其次,治疗任务繁重。许多病人寻求针灸治疗以前,都或多或少接受过西医或中药治疗,由于一些病收效甚微便将希望寄托于针灸治疗。针灸医师每日需要动手治疗大量患者,面对繁忙的治疗任务以及近些年来的经济效益问题,有些医生的诊疗过程日益简化,常常演变成为医生及其助手、学生的流水作业形式,难于全面细致地掌握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有的针灸医生更是闻听西医诊断便动手扎针,将中医诊断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有些短训班及其外国留学人员,由于没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只是跟在老师后面死记硬背,热衷于学习针灸治病的秘方奇穴等简单招数。久而久之,针灸临床不免会出现重治疗、轻诊断,且针灸治疗简单化的倾向。

笔者认为,针灸学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针灸医师要想成为高水平的医师并不简单。提高针灸治疗水平,需要诊断治疗两手抓。正确的诊断与对病情准确的评估是进行合理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诊断意识的培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针灸医学的分量将有可能大打折扣,剩下的恐怕只是简单化了的针灸疗法了。

2 中医诊断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的过程,即是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况信息,而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别,最后综合判断出疾病名称和证候类型的过程。其中,辨病是对疾病整体本质和发病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由于从病辨证使患者就诊时段的病理机制更加具体化,因此辨证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论治的重要依据。

有人认为,针灸治疗不同于中药治疗,不需要辨证论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虽然辨证论治一词作为中医学特指的专有名词出现较晚,但是这种学术思想一直在指导着中医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活动。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行为自然也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只是在具体的辨证方法上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而已。事实上,针灸临床除少数经筋病症外,绝大部分病症的选穴组方、补泻手法的使用、刺激方法的选择、刺激量的大小等等,都需要在辨证诊断的前提下进行抉择,也就是说,治疗措施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者认证诊断的准确性。在这一点上,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提出,用针之时,需明辨证诊断。如《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见古人对用针者辨证论治的重视程度。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治疗。在针灸临床诊断方法上,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及气血辨证等综合辨证方法,尤其是经络辨证,对于针灸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经脉》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对经络学说的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针灸临床的状况来看,应当承认,我们对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辨证诊断的研究,尚未做到系统完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适应现代针灸临床的辨证诊断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现行的针灸教材显然对此论述不够,许多辨证诊断内容与内科及其他科雷同,没有能够很好地突出针灸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针灸的临床实际[2]。周恩华等[3]检索了2001―2003年的主要针灸临床文献,发现其中涉及经络辨证施治内容的文献所占比例很少,说明目前针灸临床不重视经络辨证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一味追求西医标准的倾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曾在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多次聆听著名针灸专家王居易老师授课并随其门诊,感触颇深。王老师认为,特效穴、经验穴不能治百病。同一种疾病治疗选穴可以是多样化的,而同一个穴位又能治疗多种疾病,这就需要辨证,尤其是经络辨证必须学好,否则便会成为“扎针匠”。王老师在针灸治疗前,首先进行中医四诊,尤其注重体表经络、腧穴的诊察,通过审、切、循、按、扪法了解经络的变化情况,寻找病症的客观指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症候分析,辨别病症所在的经脉及经脉的标本虚实缓急,再根据经络理论和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择目前最需要调整的经脉,最后选穴配伍,治疗疾病。由于王老师辨证诊断仔细,选穴配伍精准,故虽用穴很少却常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著名中医针灸专家管遵惠老师临床治病,也非常注重辨证诊断,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决定选穴组方,指导针具手法的应用。管老师临证审病,注重切脉,强调望神、察气、观色。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经络辨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循经辨证为纲,十二经病候为纬,重视奇经辨证,重视皮部、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的一整套辨证方法。在经络辨证的同时,紧密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全面细致地认识疾病,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完整性和灵活性。管老师临床辨证明晰,取穴精少,手法独到[4-5],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何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怎样提高针灸治疗的质量,王居易老师、管遵惠老师等许多著名针灸专家的经验可以从一个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级的针灸医师需要有系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诊断治疗缺一不可,绝非简单浮躁可成。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对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进行探察,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6],值得进一步关注。

3 中医临床结合西医诊断的重要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同为研究自然界人体生命现象的学问,只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研究的前提,西医学以还原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中医注重宏观系统,西医注重微观局部;中医注重临床经验,西医注重分析实验,2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尤其是在近现代,西医学借助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鼎力支持,发展迅猛。面对此种局面,中医学将向何处发展?有识之士各抒己见,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其中就中医诊断方法而言,思考者众多[7]。笔者认为,完整的中医诊断应当包括辨病与辨证两个方面,但近现代中医临床总的趋势是强调辨证论治,而对于病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进行,原有的中医病的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日临床发展的需要。再者,中医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都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四诊合参,从分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机能失调的角度,得出诊断结果的,其中必然缺乏客观具体的解剖实体本身生理病理变化的诊断。因此,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医学影像学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难以为中医理论服务。要完善发展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从改变中医的理论框架入手。我们希望出现既能体现中医的理论观点又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针灸医学,但是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现阶段临床上切实可行的是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这样可以弥补中医微观诊断的不足。当然中医病的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研究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学习西医不是要用西医代替中医,而是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医。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针灸医师在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上学习基本的西医诊断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举一笔者亲历的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患者,女,65岁。主因“右下肢麻木1周,左侧口眼歪斜13小时,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收住中医科。既往有高血压病、颈椎病史。入院诊断:西医:脑梗死,高血压病Ⅲ期,颈椎病;中医:中风(中经络),肝风夹痰型。入院后予改善血循环、保护脑细胞、扩血管、降血压、中药息风化痰等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活动有所改善,但左侧面瘫状况仍较严重。后请针灸科会诊协助治疗面瘫。会诊查体见:左耳及乳突部压痛,左侧面部呈周围性面瘫表现,右上下肢肌力Ⅴ-级,左上下肢肌力Ⅴ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MRI示:①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及顶叶皮层下多发性脑梗死;②左侧乳突内异常信号考虑为炎性改变。追问耳部病史,诉左耳听力下降已多时,未予检查治疗,近日耳周疼痛。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此次面瘫用脑梗死不能解释,可能与耳部疾患有关。遂请耳鼻喉科会诊,经专科检查及颞骨CT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继发周围性面瘫。因保守治疗已不能解决问题,遂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面瘫症状改善。以上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在病房、门诊工作中还曾见到一病人因右侧腰腹部疼痛行针灸治疗,后确诊为腹主动脉瘤;另一病人因左侧动眼神经麻痹接受针灸治疗,后发现为颅内动脉瘤;还有因右侧胁肋部疼痛予针灸治疗,后确诊为胸椎管内肿瘤;因腰痛予针灸治疗,后发现为癌症骨转移等。如此这些病例均是结合了西医诊断才获得确诊并得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国针灸》杂志2004年第3期发表的“针灸临床误诊病案4例分析”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首诊负责制对针灸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细致地采集病史和分析病情,尽可能地借助现代医学影像学和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针灸适应证的鉴别诊断能力,防范针灸失误的发生[8]。笔者对此深有同感。

大家知道,针灸治病的作用机制与药物疗法不同,它是人体接受针灸刺激后,激发机体固有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自身有关系统的良性调整作用,改变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灸治病是通过自身调节完成的。由于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针灸的治疗作用也应该是有限的,它将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针灸不能包治百病,低估和夸大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针灸医师要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掌握针灸疗法的适应证,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恰当的治疗。来者不拒,盲目施治,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承认,针灸的治疗作用是有限的,针刺疗法是有一定风险的,针灸医生治病也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般简单,如不同时具备中西医诊断知识和治疗知识,恐怕难以发现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难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甚至贻误病情。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针灸医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中医界的各级领导也应该加强对针灸医师的培养力度,要树立全科意识。针灸医生可向全科医生发展,参加全科医生培训,或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多个科室轮转,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专科进修,向某一专科深入发展。在大型综合医院,可以考虑与有关专业科室合作,开展专科专病治疗以及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针灸医生临床的诊断水平,进而全面带动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活动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应当引起针灸学界的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4 参考文献

1 王雪苔.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国针灸,2004,24(2):75

2 刘保延.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针灸,2004,24(4):223

3 周恩华,邓柏颖,粟胜勇,等.近3年针灸临床经络证治文献的分析.中国针灸,2005,25(1):41

4 郭翠萍,丁丽玲,管遵惠.学习管遵惠老师经络辨证经验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1

5 丁丽玲,王雪松,管遵惠.管遵惠老师针灸临证特色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1

6 史江峰,孙英霞.针灸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概述.江苏中医,2001,22(2):43

7 邸若虹,李永健,崔花顺,等.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59

篇11

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推理,以期作出能够解释患者临床现象的逻辑思维过程[1]。诊断思维是临床基本的医疗活动,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患者对中医师知识要求的增加,现代中医院要求中医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传统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学诊治本文由收集整理疾病的能力[2]。如何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也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西医内科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西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重点要使学生把握好西医内科的学习。以下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交流。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篇12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中医学术 社会价值 临床疗效

1997年,应稿约,我曾写文“加深中医功底,提高中医疗效”(见《何任医学经验集》第285页),主要讲的是“有人担心中医治病如果疗效不高,将会影响中医学术的声誉。这一点,多数人有同感。至于如何提高疗效,众说纷坛……主要是要加深中医本身的学术功底的力度;提高中医本身的诊治能力;而且还需经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如此持之以恒,中医临床疗效,必定会日益提高。”文章分“一、加深中医功底,力争达到精深的水平。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三、重视医德,提高中医疗效”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后,过了四、五年,我又写了“再论加深中医功底,提高临床疗效”(见《何任医学经验集》第392页)。主要是从当时中医临床实践的观察中,觉得我们培养的中医人才,应不断注意中医基本功功底的加深,才能使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并提到要发扬中医特色,又着重介绍了当时首届中医药文化节上老一辈中医纷纷强调的“中医药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是包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门医学科学,……探讨、研究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对目前高等中医教育过分强调实验的问题,感到担忧。认为一个中国文化底蕴不足的人,是不会成为高水平的中医的。”

转眼,又七、八年过去了。前些日子,我读了《人民日报》陈竺部长撰写的“打破中西医壁垒”文章。其中写道:“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近日,我又读了《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8月18日视点,作者吴勇的“中医诊疗思维西医化”的近忧远虑。文章在“近忧”中提到“中医学科,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医行业的市场,事实上已经发生了被“挤压”与“压缩”的危机。文章在“远虑”中说:“中医诊疗思维西医化”的“远虑”将是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科结构“崩解”,最终沦落为某种“民间技艺”。文章又说:“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具有规定和约束人们从事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作用。而具体某个学科的从业者,是该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载体。因此,当其已经偏离甚或放弃了自身学科的方法学与思维路径来从业时,那么,这个学科的根基就已经不保了,支撑其存在与发展的‘学术支柱’也就‘坍塌’了。”该文所述,使人颇有启发。

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除了加强我们中医本身的基本功之外,还要不断充实新知,为我所用。而在临诊时,首先是以中医学术的思维来诊视病人,用中医学术的方法来观察病人。以“四诊”“八纲”来辨证,得出中医对这个病人所患疾病的认识,然后用中医学术思维来制定治疗法则,处方用药。当然,这是主要的。在现实的医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一个病人求医过程会有中医的诊治、也可能有西医的诊治过程。我们在用中医思维中,不能排斥或否定其他科学的诊治,而把它作为补我中医之不足。在现实医疗活动中的全面思考,在诊断上、治疗上,有参考,有主论。这将是提高疗效所必需做到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病人。

举个例子来说明中医思维诊治病人。有一位男姓患者,41岁。初诊时,他住在医院里已很久,因为头颅顶部畸胎瘤。瘤在颅外皮下,头巅部。手术将瘤摘去后10余天后,即头眩发作,昏蒙不已,甚则屋宇旋转,胸脘泛泛然,口苦,咽干,目眩,小便色深黄为时已久。经CT、MRI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大便正常若萍微黄,脉弦细。住院至今头眩未瘥愈。根据病人病情,诊为肝经湿热、足厥阴实火。处方:龙胆草、焦山栀、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当归、生甘草、知母、白术、天麻各10g,生地黄20g。七剂。本方服后,头眩渐止,再复诊数次,其症痊愈。由于诊治全过程都用中医思维。分析有如下考虑:一是从其人起病由于颅巅畸胎瘤手术所引发。按足厥阴肝经布胁肋与督脉会于巅,络阴器。所见眩晕、小溲深黄,首先考虑是肝经疾病,辨证为肝经实热。于是以龙胆泻肝汤为最适应之方。本方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黄芩清热利湿;栀子降三焦火,利尿除湿;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邪浊经下而出。生地滋阴,甘草补中,免苦寒之剂损伤肝阴,和胃气。二是除肝经湿热外,此病人还感到脘中泛泛如有水样时,则其头眩即作。《金匮要略·痰饮》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按泽泻汤为泽泻、白术两味。故于龙胆泻肝汤中加入白术,以解其饮。天麻为中医治眩之常用药,故每用之。当然,除此以外,当时也还听了病人所述医院对此病的治疗情况,都将它结合参考。因为,我们中医主要以中医思维来诊治疾病,但也必须参照了解并尊重西医之诊断治疗。无论中医、西医,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治好病。尤于学术内容不同,异途同归而已。决不可相互排斥,这是我中医从业者必须十分注意和遵守的。

现在中医教育,中医高等教育,中医大学,这是培养中医的源头。必须认真负责的将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真正教育他们,必须先入为主地将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等中医基本功打扎实。在临床工作中,忠诚的、自觉的运用中医思维去诊治病人。社会上的各种中医培训班,提高班也不能忘记“温故而知新”这一教导。使大批正从事临床工作的中医,重温中医基础,结合临床运用。找出临床疗效提不高的关键,加以改进。将中医思维的各种有价值的文案、医案,收集作为教学内容,培训资料。作模拟及强化训练,应该视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只有把中医队伍的面貌根底打好,建设好,才能发挥预期效果。

篇14

关键词:中医教育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作为东方科学的一部分,其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双重特点,同时代表东方主要思维方式的非逻辑思维的顿悟、心悟和直觉被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在中医思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是在以西方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下培养出来走入大学校园的,这造成了学生对具有逻辑与非逻辑双重思维模式的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在认知上产生了障碍。当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思维问题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问题。只有从培养学生逻辑和非逻辑思维两个方面着手,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医学自身的思维特点,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

1当前中医院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

中国已经历经百年西方文化洗礼,当代大学生更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西方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医学的认识大多来源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对中国的古代传统思维在社会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认知和建构方面,则较难理解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进入中医药院校以后一开始学习的就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阴阳”“五行”“命门”“三焦”等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物。学生在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仍像在中学时对于概念的认知一样,注重对其物质实体性的把握,用逻辑论证去分析,把高层次还原为低层次。但这种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在这里遇到了困难,因为概念是思维抽象的结果,而中医学的概念不是实质定义,而是思维到最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即“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辨最高阶段,不能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由于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的认知困惑,进而对由中医的基本概念建构起来的中医理论系统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会排斥对中医的学习。中医学强调唯象联系,突出宏观整体,重视和谐平衡,与学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另外,中医和西医所认知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其中有一些相同语词构成的概念,在其内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肾”等,西医对这些概念是实体和解剖意义上的解释,中医是系统和功能的认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刚入门的学生,对以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专业失去信心。

2中医思维中的逻辑与非逻辑解析

造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中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医理论的思维形式与学习者的习惯的思维形式不一致。而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并没有从中医自身特点出发,而是模仿西医教育模式,这样造成一些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研究者对于中医学产生困惑,并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对中医药的学习和信任度。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在中国传统的求同思想的影响下结合当时的简单解剖知识和临床实践发展起来,始终没有与伦理道德、艺术、宗教、等文化分离,主张“天人合一”,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2.1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

2.2非逻辑方法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与逻辑思维相比,缺乏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内涵,而是强调感性认识,以意象、联想和想象或直接领悟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及规律,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