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

音乐教育新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音乐教育新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1

【关键词】 音乐教育体系 小学音乐教育 歌唱教学 音乐和动作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45-02

1 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特点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自2011年起举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培训班旨在通过对全国各省份不同层次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推广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探索实践的音乐教育新体系。

该音乐教育体系融国际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先进教学法和中国现行音乐教学法为一体,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主要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为理念。倡导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具体的就是以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从初级――高级)为出发点,以学会体验音乐(从初级――高级)为首要目标,以民歌名曲为主要素材实施歌唱――律动――舞蹈――奏乐――欣赏――即兴创作――音乐活动等有分有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体验――感受――理解――表现为途径掌握音乐①。各科互为基础、互通互用。

2 实施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意义

由于新体系注重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感性元素到整体音乐;注重激发学生主观体验(尽可能多的感官刺激),倡导建立“内心音乐”习惯,通过该习惯的培养而建立下意识的联动反应。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获得音乐经验,满足审美需要。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教学中尝试表演不同的音乐并伴着拍手,舞蹈,摇摆,摇动等身体的动作,使学生在整个音乐实践和音乐体验中,对音乐充满热情,全面感受音乐的快乐,进而获得音乐的审美满足。

其次,促进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能够终身享用音乐。新教学体系涉及到音乐与动作、音乐与舞蹈、乐器编配等内容,学生学习中可以逐步提高歌唱能力、排练能力、即兴弹奏的能力、进行简单歌曲伴奏的能力、甚至组织小型乐队演奏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终生享受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新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文明教化和全面发展。新体系注重视觉、听觉、感觉的全面结合,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性和批判思维;另一方面,即兴伴奏等活动是一种对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新体系正好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的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再者,学生通过歌唱、跳舞、游戏等活动获得团队体验,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

总之,音乐教育新体系重视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感受,使学生获得情感宣泄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了完整的人格;也使学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些都将带给学生终生的快乐和自信。

3 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旨在“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和愉悦中认识音乐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②。新体系强调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转换理念、打开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学生多样的音乐品位。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音乐的活动,并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教师应当研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基于我国大部分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不足,基本以教唱为主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提倡在音乐教育中运用新体系里的歌唱教学法,重视音乐和动作的结合。下面以这两种方法为例,介绍新体系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3.1 歌唱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歌唱教学是歌唱教程的基础课,是基于集歌唱教学之大成者柯达伊创建的视唱练耳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之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新体系教学法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方面。新体系歌唱教学旨在从提高人文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全面整体地考虑、策划、设计歌唱教学,从音乐和歌唱教学的元素入手去进行歌唱教学,在原本性和整体性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③。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师只是把教会学生唱歌为主要教学目的,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和影响了学生的音乐本身的理解。歌唱教学法要求音乐教师应当仔细读谱,在教学中采用其歌唱体系的四项基本工具:手势、唱名法、节奏名和符干字母谱,并分析和设计歌曲的教法,适当运用游戏,使音乐课堂在活跃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1、手势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上图④为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创立的手势教学法,各种手势表现了不同的音。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手势的高低,能够形象的让学生分辨音与音的高低关系。就一个八度内音阶里每一个音的表现来看,do的手势位置在腰部,而la的手势已经提高到眼睛的位置。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音准的训练显得尤为困难,在介绍和分辨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位置,来让学生唱出手势所表现的音及音的高低。

教师也可把手势运用到某一首歌曲当中,首先自己熟练的掌握该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在看手势的过程当中学习歌曲的曲谱。在教学中,教师以歌曲的简单乐句为单位,带着节奏模式,比出歌曲的手势,让学生先看,最后模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教师可避免用自我的人声或者乐器的音高来机械的带领学生教唱,手势的教学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形象的把音乐高低的起伏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音准和建立内心听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歌唱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

下面以几首谱子为例,简单介绍新体系的歌唱教学法。

谱例1⑤:

《争热炕》是一首童谣,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节奏名的准确打法。上面列举了“附点、前十六”等五种不同的节奏型。要求学生在会念童谣的同时,把不同的节奏型准确的念出来。其中,用节奏名做训练时要赋予其音乐表现力,以丰富变化的音色、音量、音区、断、连等等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学方法可以由浅入深进行演练,首先让学生们自己读童谣的内容,说出是怎样的一种氛围,再用不同的强弱,把争吵的场面表现出来。之后,教师在用手拍出节奏型,让学生们跟会。学生不说话,内心默念童谣,手拍节奏,把争吵的场面通过手的强弱力度表现出来。这样的方式既强调了内心听觉,又表现了节奏的特点。

谱例2⑥:

《打灯虎》就是一首典型的符干字母谱,第一行的音符表现出了节奏名,第二行用字母的形式表现了唱名,三行四行则是歌词。运用符干字母谱是学习音乐读与写的第一步。在歌唱教学中读写练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有足够量与质的听说(听觉、音感)感性经验积累,这样才是音乐本体的学习过程,从感觉、感知到乐理认知。该谱例可以首先从节奏名入手唱听结合,在逐步叠加。教学中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即使最简单的童谣、儿歌,也有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问答。手势、歌唱可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学习音乐。

谱例3⑦:

这首儿歌是以二声部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用手势比出二声部,让学生跟唱二声部的同时,自己演唱一声部。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可让学生同时体验到识、唱、听的同步进行,手势和声势的配合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二声部听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谱例4⑧:

这是一首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的典型歌曲,根据歌词,歌中有两个主角,分别是一男一女,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划出不同的手势来代表他们,然后比着手势来唱歌。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括号里的亚当和夏娃在唱歌的时候都不吱声,只比动作来强调内心听觉。最后一整首歌都已比动作的形式来“演唱”。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新旧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现行音乐教育体系有教育智育化倾向和教学知识化倾向,而改革方向是音乐教育美育化和音乐教学实践化。

3.2 音乐与动作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与动作课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音乐的音区、力度和速度等音乐特性的辨别理解,由动作即兴触发的体态律动的活动。训练的目标如下:

以上表格⑨所体现的是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来达到训练者的综合能力。在课程中练习的方式如下:

音乐与动作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织体和音乐的协调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下是课程教学范例:

教学内容:五种步态和相关节奏

教学活动描述:练习一:五种步态:1、行走的教学;2、跑的教学;3、连步跳;4、跑跳步、横向跑跳步;5、摇摆;谱例: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与变奏》主题。

教学方式:学生根据音乐做出反应;学生观察教师动作做出反应。

教学目的:五种步态的引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速度、节奏、节拍);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跟随和反应能力;古典乐曲的基本步态训练中的运用⑩。

通过这个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节奏和音乐的声音中,融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即动的聆听音乐又在音乐中调整和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个性得到发展、强化和内化,并拥有快乐的身心体验。

4 结语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无论从实践到理论,都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一个足够完整的、合理的体系来支撑整个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新体系的提出,既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探索,它基于世界三大先进教育体系之上,结合我国本土的音乐特色,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展示出来。但新体系的其他方面,如: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由于乐器的繁杂,使用的繁复,实施起来很困难。因此,在选择实施途经方面,还是以歌唱教学和音乐、动作的结合为主。新体系能否真正运用到全国普及性的音乐教育中,在有待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2011年7月

[2]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月

[3]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硕士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4] 《音乐教学法》,廖乃雄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

[5] 《当代四大音乐教学法之比较与运用》,郑方靖著,复文图书出版社,2011年1月

注释

①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②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与流》新体系培训班第二期教材,第177页。

③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5页。

④ 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140页。

⑤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6页。

⑥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17页。

⑦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20页。

⑧ 选自新体系培训班教材,歌唱教程,新体系歌唱教学,第63页。

篇2

【论文内容摘要】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吸收了三大国际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在新体系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包括:开展最自然的音乐活动,使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强调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感性积累;强调开展音乐综合活动。新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是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提高其音乐素养,更新其音乐能力评价标准,树立新的教师观。

一、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眼睛打开的个体。教师的创造力远不及儿童,应该学会模仿儿童,鼓励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眼里有儿童,善于发现儿童,细心观察儿童的爱好与反应,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三,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头脑打开的个体。幼儿园音乐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再现作品,而是激发儿童感悟音乐的意识,引导儿童个性化的表现。让儿童在获得音乐表现能力、感受能力、记忆能力的同时,有活跃简单的想法,有独立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出最初的音乐思维,使思维更有序、更精准。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以上是笔者对新体系背景下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不断深入,改革可能会遇到新的困难。新体系改革是一条曲折而光明的路,“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儿童”应该成为所有幼儿音乐教育者的目标,每一名幼儿音乐教育者都要为之努力。

注释:

①李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3.

②④潘琳.“让音乐属于每一人”——“科达伊周 北京2005”暨音乐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6 (6).

③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0.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教育新体系 歌唱训练

国家教育部提出新课程改革目标以来,得到了各大教育系统的积极响应,中央音乐学院也适时的推出了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对试点学校和教育系统中的长期观察和采样,针对不同的学校和学生都反应良好,主要表现出对于传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的解决,改变了成就的教师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配合新课程、新教材,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学校教师和学生都给以了积极的回应,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课堂效率和学生的音乐成绩[1]。

1.充分理解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概念

首次提出音乐教育新体系概念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学科带头人高建进教授,她根据中国的音乐特点,结合了奥尔夫、科达伊、达尔科罗兹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取其长处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主张改变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内容,从学生出发,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更加注重音乐教育的创新、科学和实用。对于高教授来说,音乐是感性思考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要学会理解和感受,培养欣赏和创作的能力更为重要,只有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音乐才能够打动他人。

2.音乐教育新体系对歌唱教学的意义

音乐教育新体系所涉及的教学方面很多,特别是在歌唱方面更容易得以体现。由于其主张从点出发,汇集成面的对整个音乐的感受。首先不是要学生去知道歌曲怎么唱,而是要先从内心能够对歌曲有兴趣和理解,让歌曲能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再从内心把歌曲吟唱出来。这样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每一首歌都能够真心实意的唱出来。不要过多的强调成绩,给学生压力会抑制孩子们的天性。适当的引导和指导,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音乐审美,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过程。小学的歌唱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能够掌握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为将来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所以教学的形式不能单一,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3.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

优美的音乐从来都不需要强迫欣赏,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所认可的音乐,美好的旋律和节奏总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悸动,能够获得埋在内心深处的呼应。音乐从来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别说是人类,就算是动物也会因为音乐而产生反应,音乐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属于每一个感受到它的人。教学中教师必须非常清楚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上课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让学生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掌握音乐的知识和内容,才能理解音乐之美。

作为音乐教学,歌唱本身也极为重要,是最主要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比如教材中的《娃哈哈》一课,教材的教学安排是让学生能够欣赏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风格,并且把这首曲子和当地民族的舞蹈联系起来,与汉族的歌曲进行比较,熟悉这种异域风情,这种感受在语言上很难表达。传统的教学由于多种限制通过老师的语言讲解,小学生很难从语言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教师也只能为了教学进度迅速完成歌曲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更不用说从音乐的旋律中体会当地热情好客的特色和欢乐悦动的气氛。这对于教材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也容易偏离音乐学习的本质。在新媒体的形势下,教学的手段不在单一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的教学工具也越来越丰富,新疆特色的手鼓、风铃会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的伴奏中,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得多方面感受音乐,一边配合舞蹈动作,一边听着唱出歌曲,一边使用民族乐器,集体地跳一跳、唱一唱、奏一奏,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

每一首歌曲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和内容,当然也有许多歌曲是不能够用语言能够解释清楚的,而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更注重音乐性而不是专业性,因此教材中所涉及的歌曲都有着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比如《七个小兄弟》一课,歌词中加入了数字和基本音符Do-Re-Mi,歌曲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融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让学生按照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在聆听和表演的同时,走进音乐的世界,丰富学生的体验,享受音乐之乐。这就是新体系的音乐教学之所以培养学生对歌曲的综合性能力的根本,音乐本身是音乐学习最为重要的部分,歌曲的学习只是音乐的一种呈现形式,让学生享受和感觉不同歌曲所带来的情感表达,再进行歌曲的教授更加容易帮助学生学好音乐。

新体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的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出发,解放传统的思想束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让教学过程变成音乐品鉴、艺术欣赏、学习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的理解还处在懵懂期,不能给他们灌输思想、误导认识。音乐的含义原本就是开放的,是包容和汇聚的结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个性的释放,允许其个性的展示和发挥,才能符合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本质。在一段时间的基本歌唱技巧学习后,还要同时加入舞蹈、乐器、乐谱等其他理论性知识,让学生可以更深入理解音乐的形成和创作,这对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进一步实现有着现实意义。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的两方面结合,找到自己所更擅长的方式去学习音乐,发掘出自己的音乐创作、唱歌或者舞蹈方面的才能。[2]

4.结束语

所谓音乐教育新体系就是让学生的眼、耳、口、鼻、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学生在视觉、听觉、肢体感觉等多角度感受和学习音乐,锻炼其综合协调能力,同时情操修养也得到了提升。对音乐和美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受益的不只是在音乐方面,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也会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够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我相信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回答上来,因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即便是人为制定的看似科学的标准也不可能很客观地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所以其评价结果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音乐艺术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原因,对于音乐课的评价就会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音乐本身并无标准答案,一首音乐听完之后总会在不同个体之间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导致每个人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都不一样。当我们去听别人讲授音乐课时,我们是否会根据授课者提供的课题而事先做一定的假设呢?在我们还没有正式听到讲课者授课时,我们会不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揣测一下该教师可能会出现的教法、过程以及去设想该教师应该如何把握这个作品所涉及的相关人文知识,或者对该作品的探究该达到怎样的深度等等,我相信大部分教师应该会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也可以叫作主观经验。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后,也许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就会用自己设计好的“路子”去套别人的课,然后以此来对该课做出个人主观的评价。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不客观、不科学的,特别是课程改革又进入了新的一轮,在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上又进入一个全新的体系,在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下对于以往我们惯用的那些好课标准是否还能继续推进我们的课程改革,还能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发展呢?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研究了很多自己身边同行们一直认为很好的课(有笔者自己的课,也包括一些全国优秀课例),发现我们公认的好课尽管都具有好课特征,但是在特征具象之外还存在某些认识上的不足,本文将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堂教学双边活动两大方面做一个论述。

一、较强的目标指向:教与学的行动定位

――教学归宿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堂课的授课基础,是这堂课中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向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制定得合理与否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正确引领,因此我们发现那些好课的目标定位一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以及教师自己定义的教学目标几乎都限定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上面,歌曲学会或者欣赏曲听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有缺陷的,最多也只能叫作“当下目标”。在我看来正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其目标指向性应该以三个方面为出发点:一是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服务于代表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三是教学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向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1.教学目标本身的具体指向性――教学目标要服务于音乐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和音乐课程标准,能非常明确地知道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服务于课程标准中的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中系统化目标的具化,只有具有这类明确指向的目标才是科学合理的,才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比如普通高中音乐教材必修内容《音乐鉴赏》中有一节《非洲歌舞音乐》,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中有这样一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对其解释为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对《音乐鉴赏》模块内容标准的解释上又说: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并感受体验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及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习俗之间的关系。在认真研读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在上《非洲歌舞音乐》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聆听和各类艺术实践,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中典型的节奏特征、说唱特征、歌舞结合的特征以及音乐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等;在开阔视野方面我在教学的最后还通过欣赏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去引导学生发现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是我在讲述非洲音乐中的复合节奏(多线型节奏)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领悟中、非音乐的差别,我特意加入了湖南土家族的打溜子《锦鸡出山》来做对比欣赏,通过对两首乐曲节奏呈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学生亲身参与节奏实践,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单线型节奏和多线型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区别。非洲音乐的确太深奥了,可以说一堂课的艺术实践对于非洲音乐的了解是很皮毛的,但是我想我通过这样的目标定位基本能抓住问题的本征,能正确地引导学生从非洲音乐的基本点出发去了解非洲歌舞音乐,其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整堂课基本都是在学生实践参与中进行的。有了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我相信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正确的。

2.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活动展开都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也是课堂目标的细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小学音乐课中在教唱环节就很容易犯目的不明确的错误。一些教师总是一遍一遍地教唱歌曲,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唱环节总是让人听起来很累。而有的教师则每一遍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达成目标。再比如许多教师喜欢在学习歌唱前就把歌曲中的节奏提前学习,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为了后面学习歌曲更加容易。照理说这也是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这样的训练往往有画蛇添足之嫌,因为有的节奏根本就不是难点,根本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训练。还有不少教师喜欢用歌词朗读的方式去解决节奏问题,以为用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解决节奏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的歌曲实在不太适合用这样的方法,一字一音的还好,要是一字多音的歌词或者是一个长音对应的歌词使用这样的方法,完全破坏了歌词本身的美感。诚然歌词自身也有节奏,但并不是每一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在节奏上都显得那么吻合,所以应该视不同的情况而定,否则这样的活动在目标指向性上就是失败的,是无效训练。

另外,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性还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指向应该更鲜明地指向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传承,更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效的具体目标。如果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忽略了对学习主体的指向,那就不可能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学习个体身上,因为课程标准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从目标的学生指向性而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因材施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即便是上同一个内容,只要他面对的学习群体不一样,那么其教学目标也应该是有所变化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教完什么。

3.教学目标的指向性――一定要定位于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不能把“完成教学任务”等同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就是自己的事情做完了,教材上该唱的都唱了,该听的都听了,但一些走过场式的唱或者听甚至音乐实践活动真的就达到了我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了吗?我最近一直在高中担任合唱社团辅导教师,在排练合唱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自己的音乐素养还是一团糟,当然我不否认有教育制度本身造成学校教育中学科发展失衡的原因,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责任应该由教师自己来承担。由于基础教育中对于艺术学科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加上学校领导的素质教育意识淡薄导致许多艺术教师“守土意识”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责任心。试想:对于那些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还不能掌握简单识谱的能力,还不了解一些正确的发声方法,还不了解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甚至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在目标指向的定位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了这样的目标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大量的课堂观摩告诉我们的是不少教师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小学中低年级特别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律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音乐律动仅仅作为活跃气氛的一个手段,这真是大错特错了。音乐律动实际上是一种节奏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音乐中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同形同构”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中节奏的存在,能用肢体律动表现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重音的重复以及节拍的变化等(当然音乐律动还有对旋律的表现作用),通过这样的训练让音乐中的节奏“显化”,使抽象的节奏让学生“看得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这样的活动是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服务的,通过音乐律动可以感受到音乐中明显的节奏变化、节拍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都是为将来更好地聆听音乐做铺垫。而且音乐律动还应包括为指定的音乐片段设计律动、用肢体动作表达情绪等训练,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看似热闹的律动教学,实际上还处在走过场的层面上,这是因为对音乐律动教学认识不足而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且类似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二、积极的课堂气氛:师与生的默契配合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双边活动,是 教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更应该是学生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决定如何教的“以学论教”。所以我觉得教学中积极的双边的活动不仅应该涵盖教师在预设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还应该包括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后对教学做出的相应调整――教学机智。

去年我市邀请了一位小学音乐特级教师做了一堂题为《小步舞曲》的示范课,课堂上教师的双边活动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对上课的这些孩子是不了解的,她在授课之前脑子里所有的构思一定是只限于自己主观上的设计,当然对于一个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而言,她一定会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不同学段孩子们的基本情况,但由于地区情况和师资条件的原因,不同地区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因此课上得成功与否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反馈的信息。由于我市很少有学音乐教师涉及真正的音乐欣赏课型,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显得有些不太适应,特别是聆听音乐的习惯还不是很好,但是该教师能很好地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在课堂上临时调整自己课前的一些预设,尽快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经过几遍欣赏互动,学生就能非常准确地抓住不同音乐主题的音乐形象,并最终为音乐划分段落,并且在别的流行音乐中很明确地听出属于《小步舞曲》的音乐主题。可见这样的双边活动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效。

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往往会受到教师问题设计和艺术实践的影响,同样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学习个体面前其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决定了课堂的走向。笔者几年前曾上过一节题为《蒙古族音乐风》的高中音乐公开课,对于问题设计与双边活动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这节课我在开课前试上过一遍感觉良好,可是到了开课那天由于班级换了,而我的教学细节却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当听完蒙古族长调歌曲《四岁的红棕马》后仍按原来的教学设计,问道:“你听出了这首歌曲与前面一首《森吉德玛》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存在哪些差异?”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非常着急,于是赶紧换了一个提问:“要是你来学唱这首歌曲你觉得会有哪些困难?”这下终于有学生回答了:“音调太高唱不上去”,“声音拉得太长了气息不够”,“中间的抖音(颤音)不会”,“语言学不会”等等,于是根据学生提出的困难我很顺利地就把长调的音乐特点给一一引出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机智,此处的双边活动一定受到影响,后面的教学也一定会大打折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活动非常有价值,因为这些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困难其实就是音乐的特色。有了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答案,还有是学生对长调音乐风格的真正认知。

积极的教学双边活动可以使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又不能简单地把这样的活动理解为好的课堂气氛,参与学习的方式可能是动态的也可能是静态的。比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歌曲,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能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地参与演唱,这样的动态参与可以视作好的课堂气氛;学生静静地参与聆听,有助于在接下来与教师的交流中能准确地把握相关的音乐信息,这样的静态参与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参与,一种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的参与看似气氛很好,课堂很热闹,但是学生在热闹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活动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却是无效或低效的。

篇5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及发展意义

(一)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

新体系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系的全新探索,展现出的价值与优势显著。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方向,旨在满足不同群体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并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的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当中的运用,教师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例如,音乐教学开展中的《十送》与《采茶舞曲》两者在音乐形式上就存在显著差异。一个是民歌一个被归类到新民歌的范畴当中。对于这两者开展教学,新体系音乐教育强调在开展前者的教学过程中,前者讲诉关于的历史背景,做到历史与实践的结合。而对后者则需要依据伴奏的形式进行学唱,感受中国传统音乐之美。可见,新体系音乐教育优势能够为音乐教育提供科学指导。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发展意义

新体系在音乐教育当中的具体运用,出发点应该锁定到感性元素层面,继而延伸到整个音乐教育体系当中。音乐课程作为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其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是其他学科无法达到的内容。音乐教育的开展,对培养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作用显著,属于一种全新的形式。从基础入手的素质教育内容,“内心音乐”是新体系音乐的一大特点。新体系音乐教育的发展意义,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传统音乐教学的开展,通常是为了分数以及成绩,学生将音乐学习定义为传统的学科内容,学习热情不高。音乐本就属于美学当中的一种内容,审美特性应该是音乐教育培养的重点。新体系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解放天性,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学生主动探究过程。

其次,基本知识与技巧掌握。音乐教学实质上是传递知识的过程,当然教育体系也提出更好的要求,即学生懂得音乐鉴赏。新体系音乐教育丰富了音乐的本质内涵,内容涉及到舞蹈、配乐以及节奏等多方面知识,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当中的运用,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方面都能够对学生进行锻炼。基于感性思维的视角下,感受其中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思维。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需要正确的认识新体系的价值并引入到实践当中,同时在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探索,最终结合民族特点展现出其应用的价值及目标。

(一)了解音乐教育“新体系”并引入实践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听觉、动觉、视觉、感觉以及知觉等多方面的感知因素,同时对学生观察力、模仿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表达力进行处理。在进行节奏练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锻炼听觉,依据老师发出的指令演奏出拍子,在理解与听教师的拍子之后拍出相应的拍子。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听觉训练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当中的内在美,达到对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读节奏时,声音需要像朗读一样,声音洪亮、咬字圆润、富有情感,让自己以及他人感受到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当然,完成以上教学手段的操作之后,可全面讲解关于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相关内容,将其这种新的音乐教育体系理念让学生实现初步的理解,进而更好的发挥出其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

音乐教学过程并非单纯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是需要结合拍节奏、背节奏、练气息、内心听辨、唱民歌以及绕口令等一系列的教学全过程。并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充分做好不同阶段因素的时间掌控,避免音乐课的流程过紧或者太松。引入新的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游戏,在游戏当中感受音乐存在的魅力。在当前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着严峻考验。让学生了解新体系音乐教育之后再将其引入到具体实践当中,所能够展现出的价值十分显著。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环境中的探索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材首先是“属于学校”的,从而命名为《学校音乐教材》。在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强调学校的属性以及所能够表现出的价值,发挥最好的效果。同样,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如果得不到匈牙利政府的支持,也必将无法在校园当中得到全面推广与发展,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之内,对整个匈牙利民族音乐产生深远影响,使其步入到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中。

学校开展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对人才输送,现阶段业务教育的探索也使得教育普及率明显提升,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是一个民族进行国民音乐教育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发展高度决定性作用显著。新体系音乐教育环境有助于学校音乐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环境中。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价值。新体系音乐教育在学校当中的运用,也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改革探索提供方向及发展途径。

(三)新体系音乐教育结合民族特点

篇6

一、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审美能力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音乐教育其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更为鲜明的是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由此可知,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欣赏绝不只是听觉的欣赏,视听结合的欣赏更适合于中学生,二者结合能帮助他们完整地体会和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对此,前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已作了明确的指示,提出要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并且要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根据陈部长的报告精神,笔者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引导艺术创新,培养学生创造美

传统的音乐理论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改变这一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去。当然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学生可以在欣赏教师制作的音乐课件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课后可以和老师一起进行课件制作的参与和讨论。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不仅使教师能及时地调整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美。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

篇7

声乐与本学科各专业综合

从普通音乐教育的整体看,声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自然基础,学习歌唱的过程中,自然地兼代欣赏音乐、锻炼听觉、运用乐谱、了解音乐知识,歌唱技能训练中,包含了歌唱技能、音乐理论、器乐伴奏、识谱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就为声乐与本学科各专业之间整合与相融成为必要和可能。改革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笔者认为,依据声乐与各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声乐与合唱指挥、视唱练耳,声乐与钢琴、乐理、作曲综合为两门课,分别叫声乐综合技能课、声乐综合理论课,前者以技能和音乐听觉训练为主线,旨在提高学生声乐演唱能力的同时,兼而学习合唱排练及指挥方法,并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能力视谱能力。后者,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线,在学习声乐钢琴伴奏的同时,融人乐理和作曲理论的学习,这种各专业之间相通、相容的教学,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声乐与姊妹艺术综合

新课程倡导以音乐学科为主体软化学科边缘,有机的与其它学科交融,高师音乐系教改应顺应这一理念,课程设置上以音乐学科为主,适当融入其它姊妹艺术,为新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音乐与姊妹艺术都具有情感性特征,都表现为形象性特点,不同艺术门类尽管在表现方式上各又所异,但在表达情感、抒发心声方面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对情绪、情感的表现是各艺术的共同特点。在音乐艺术中声乐最具表达情感的直接性,与心灵想沟通,笔者认为声乐教学中融入姊妹艺术,包括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是实现之一理念的最佳方式。声乐教学中适当融入姊妹艺术,旨在多种艺术形式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会使学生的视域、听域得到开阔,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经验。

声乐与艺术之外其它学科的综合

高师音乐系学生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一直令人堪忧,不仅会妨碍音乐学习的进步与技能水平的提高,还会限制他们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的不足还会影响教师职业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发展,新课标的出台,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笔者认为,利用声乐作品的潜在综合文化优势,实现声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综合。声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音乐与抒情诗相结合就形成了歌曲,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由于环境、民族、信仰的不同,音乐将会产生汉族与少数民族、东方和西方的差异。可以说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其本身就是综合文化的载体,其内容包罗万象、蕴育深刻,学生可从声乐作品中徜徉文化知识的海洋,了解一系列的人类文明成果,也可从文化角度了解音乐、探索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科交融,其信息内涵丰富,知识横向拓展,对高师音乐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形成立体知识构造意义深远。

高师声乐教学无论是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复杂而繁重的工程。面对中小学音乐新《课标》,高师声乐教学应不断接纳新的教学观念、完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其教学思路与方法,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声乐教学系统,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作者简介:

牛占国(1972年)男,河北省崇礼县人,

篇8

关键词: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高师学校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新型教师的要求,所以加强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高师学校也应该构建以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更好的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高师学校得到长远的发展。

1加强学生音乐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在新时期的大学教育中,为了适应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只有保证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才能教育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综合素质以及综合技能。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以学生专业素质为基础的。因为专业素质反应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是非常关键的,使学生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必然要求。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专业素质的培养会推动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专业技能,为综合技能的发展不断的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加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才会对文化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教学理念一直在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够把专业知识教学与师范性教学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师范性教学。因为高师学校就是以培养专业素质强的教师为目标,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师范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适应以后的教师岗位,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下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不重视师范性教学。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范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可以学以致用,不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很好的练习发声技巧以及可以很好的演唱歌曲,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够把发声技巧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甚至不能够很好的胜任一节声乐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把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背诵,但是在教学中却不能很好的把它讲授出来,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胜任音乐教师一职的。

(2)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受利益的趋势,只是一味的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目的是可以利用好的专业技巧教一些私人学生,为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但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基础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大的作用,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片面性。高师培养的学生以后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教育是关键的,其次才是音乐技巧。所以高师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去传授音乐知识,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有能力去胜任教师一职。

(3)音乐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独特。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模式新颖独特。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些课程不能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老师讲解把理论知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适应快速更新的教育体系的。

3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高师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定适合音乐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的改革,使教师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为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其他科学素质,不能使学生单方面的发展音乐,也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科学素质的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应该把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与音乐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够多。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不可能一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专业技能强而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技能强大的新型人才。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化知识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那又怎么可能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专业知识中的内涵呢。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3)对音乐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高师学校应该重新调整音乐课程,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音乐基础课程上,应该设立师范性教学课程,例如开设教学模拟课程、音乐制作、音乐舞台剧等一系列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应该开设音乐选修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置这些课程时,应该建立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效果差的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不断加强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所以要想完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必要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如果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对音乐教学的思想也有所改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所以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才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确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才会重视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总结

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时期的高师音乐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建立以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不断改革完善新时期下的音乐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谢征.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江西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0(2).

[2] 黄小惠.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创新体系建构[J].音乐探索,2008(3).

篇9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5-0167-01

目前我国在全球发展潮流中,进入到了新媒体发展的时代,各个行业均在依赖于新媒体的行业特征,引进新媒体这一媒介,让其可以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媒介价值。教育教学行业同样如此,依赖新媒体,不同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为可以充分适应新媒体环境均使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最终结果虽然不同,但对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有益。

一、新媒体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教学的形式影响。

当前,新媒体给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构建了全新的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表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多功能厅以及多媒体教室之中进行音乐教学,这样既能够给高校学生播放音乐,还能够输出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再者,在音乐课堂以外,经过QQ、微信、微博等类似的网络服务平台,和高校学生一同探索以及研究音乐文化知识,如此就可以使音乐教育不仅存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例如,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使用数字技术,或者通过一些电子产品自己录制音乐等,如此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打好音乐基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新媒体条件下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形式多样,可是同样有着不足之处,高校教师与学生太过于依赖于媒体音乐给自己所增加的优势,就会忽视了传统音乐艺术教学中的情感升华部分以及艺术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而过于依靠新媒体,就会导致音乐艺术教育难以脱离虚拟教学环境,从而给实际音乐艺术创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新媒体发展对高校音乐艺术教学的理念影响。

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其拥有着非常动听的旋律以及充满动感的节拍、美丽的情感等等。音乐本身有独特的魅力,和别的科目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在新媒体条件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教学资源选择以及构建教学服务平台、设计教学模式方面,均表现出了和以前教学不同的教学理念,比较偏向于自主性与创造性,更加关注的是开放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音乐艺术教学过程中,逐渐认同新型的音乐艺术形式,后者经过多样化的音乐艺术教给学生音乐文化知识。由于新媒体在检索以及呈现音乐艺术文化知识的方面优势较大,因此,易于促使音乐艺术教学理念的成熟。可是,假如一直依靠新媒体,易于使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丢失掉原本的主题。为了创新教学理念,会使多数音乐艺术教育忘记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运用新媒体探寻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策略

(一)把新媒体教学方式和学生校园生活相结合。

艺术教育可以促使现代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人才。针对当今中国专业技术较为顶尖的高等专业学校而言,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始终处在一种不被重视的状态之下,高校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没有过多的沟通与交流,可以熟练掌握好有关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的学生非常少。由此可知,高校学生对音乐文化知识的欲望以及当前的音乐素养构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所以,需要适时的推行高校音乐艺术教学模式改革,使用新媒体促使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发展,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学生校园生活是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在以往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结合网络投票,或者手机投票,网络监管等方式充分发挥出新媒体的作用,使较多的高校学生参加到校园活动中去。增加校园活动影响力,展现出高校音乐艺术教学的魅力,营造轻松愉悦的音乐艺术教育环境,从而将高校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兴致提高。

(二)丰富高校音乐艺术教学资源。

由于高校音乐艺术内涵并不是单一性的,音乐艺术内涵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得来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对于音乐艺术均有自身的理解,并且各个国家一级地区、民族均有着非常特殊的音乐艺术知识。高校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有着固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可是要想使高校学生在音乐艺术行业中多思考多观察,需要采用新媒体将学生视野打开。因而,高校教师开展音乐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新媒体,找到和教学主体有关的音乐作品,把相同的音乐作品存放在一个位置,逐次展示给高校学生,要求学生自行比较与欣赏。接着音乐教师依据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表现出的情感等,阐明音乐艺术的价值。但是,因为高校学生音乐学习经验尚浅,并不十分了解哪一部分的音乐作品对其学习有利。因而,音乐教师可把音乐全部整理在一起,如此才有益于学生划分音乐类型,从而体会到不同音乐作品类型的藝术表现形式,有侧重的学习音乐知识。

(三)增强对高校学生音乐理念的指导。

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等媒介,根据其取得信息的自主性和同步迅速的特征被很多学生使用。假如可以借鉴新媒体建立和学生信息沟通的渠道,完善音乐艺术教学制度,不但可以帮助教师随时了解高校学生音乐艺术学习的状态,还能够借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互交流音乐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而构建具有音乐特色的服务平台。将高校音乐艺术文化建设和高效学生校园生活相结合,如此,就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艺术素养。再者,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着手,对症下药,将传统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模式改革,高速发展音乐艺术教学,以此来提升高校学生音乐艺术文化素养。我国有关教育部门需要采用新媒体,把微互动加入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规划中,让音乐艺术教育变得更加规范。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以使用新媒体媒介等方式增强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

结束语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为了培养综合性发展的人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点,还是培养多方面发展人才的核心方法与手段。因此,不仅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还应当使用现今新媒体技术探寻出适合中国国情文化发展的新方式。并且,需要积极学习以及使用国际现今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使音乐艺术教育变成自主性的行为,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韦厚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媒体信息技术;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41-02

21世纪是知识的经济时代,计算机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信息处理、传播与生产等的主流沟通工具。初中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画面生动、形象逼真、音乐立体效果强,学生置身于浑然天成的美妙音画中,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大大激发,音乐鉴赏力、音乐领悟力得到有效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以“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理念。在此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改稿)》更加突出了音乐教育的特点,强调:“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元多样化超越时空的局限,可以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加快音乐美学的信息速度,加大音乐美学的信息容量,教学结构得到优化。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1.有效激发音乐艺术学习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音乐美的享受中,进入广阔的联想与丰富多彩的想象中,同时产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形成心理上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学习主动性增强。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习状态达到最佳,与音乐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多媒体信息技术音乐教学帮助学生驶入了通向音乐殿堂的港湾,学生畅游其中,领悟到音乐的神奇魅力,独特的教学情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2.有效拓展音乐艺术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思维想象力。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声像一体、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音乐教师可以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制作成音乐教学课件。学生会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音乐中的速度、力度和情感因素。艺术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瑰丽的电声》教学课件,播放《大海在呼唤》片段、钢琴弹奏《大海啊!故乡》、电子合成器(多媒体将电子琴、电子鼓、电吉他、电贝司音效合成)播放《大海啊!故乡》MTV,古筝演奏欣赏MTV,竖笛演奏《渔舟唱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学生体验到歌曲表现的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艺术思维想象力得以发挥。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策略

1.以兴趣爱好为源头,重视音乐实践与创新。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学习中提供了声情并茂、时空统一独特的音乐教学情境,视、听、思考使得多种感官共同感知,指导学生分组参与到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自主、积极的思维很自然地渗透其中,推进了学生认识音乐美学—了解音乐美学—感知音乐美学—情感升华—审美能力提高。例如: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进行剪辑,制作出简单的幻灯片,佐以图片、文字和音频等资料,根据所学音乐知识,发挥主观想象思维,创作出自己的个性作品,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复制粘贴的特点,将课堂上的精彩片段,留作复习资料欣赏。学生通过精心设计,对音乐知识加深了理解、记忆、体验和感受,想象、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以新课标为导向,发展“弥漫式教学法”。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弥漫式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让音乐贯穿于课堂音乐教学的始终。可以将音乐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突出以音乐为中心重点展示,其他知识点,音乐可以作为背景。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有助于启动学生音乐灵感智慧的大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掘,使音乐学习变得轻松享受,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例如:《走进歌剧》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歌剧音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的情感变化,领会其中的音乐旋律、节奏、力度、速度要素,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以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完善音乐美学多元化评价机制。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个性飞扬的一面,在此基础上,音乐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音乐课教学中布置一些利用网络学习的任务,供学生选择性地完成,形成其独特的音乐学习方式。组织各种音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享受音乐美学的无上乐趣,个人情感智慧得到升华。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互评互助,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例如:《初探歌剧》的学习,播放歌剧《洪湖赤卫队》课堂导入,让世界歌剧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本课例可以设置选择式问答题,欣赏音画小幽默,指导学生体验歌唱、即兴角色表演、互相聆听感受进行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小组进行共同设计,互评、自评等多元化音乐教学模式活动,促进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与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以其先进性、优越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艺术创新能力随之提高。对于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充实,优化了音乐教学结构。音乐教师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要采取灵活运用的方式,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出在突破音乐教学重点难点中的价值所在,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斐.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J].大舞台,2010,(1).

[2]张鹏飞.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4).

[3]陆梅.在音乐欣赏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

篇11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13-0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我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第二,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第三,不断提出新的、科学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第四,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第五,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六,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还应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深”――深厚的基础;“大”――大量的信息;“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新”――新的艺术视野;“宽”――拓宽的专业口径;“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1.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2.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性大学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综上所述,我课题组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2 潘懋元著.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篇12

关键字:信息技术;特殊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2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形象地位的提高,特殊教育在中国也受到了极大地关注,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更可以说突飞猛进。课程的开设逐渐步入正规化,教学的硬件正在得到极大地提高,比如电脑办公、多媒体教室的配备,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然而特殊教育如何赶上信息时展步伐,从而弥补由于学生身体的的缺憾而在教育方面带来的影响呢?作为教学的一线教师担负着教学的先锋、表率作用。而开展多媒体与学科的整合也是我们划时代的光荣使命。下面我将在多媒体与特殊教育音乐学科的教学所思、所想、所做和大家交流共勉。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提上各个国家发展的规划中。各国相继采取措施促进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殊教育要跟上世界发展的趋势,就需要应用新兴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面对信息科技的发展与挑战,教师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这是行为主义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认知主义强调的),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应该是一个促进者,一个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怎么学。

要想全面系统的搞好多媒体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就要从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的准确概念和定义中去理解。我首先认真的学习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准备。

通过理论学习使我们知道:

1.什么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更加清晰与明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地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其次:利用业余的时间,和培训的时间认真的学习了 Microsoft office 文档软件的应用。包括word2003 、excel、powerpoint、和网站制作软件frontpage,flash 、photoshop 软件的应用,为能够自己开发多媒体课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基础的不断开展,不管我校的音乐汇报课还是省、市的优质课大赛中,都只做了精美的课件以辅导教学,比如我的《用声音创编故事》录像课在参加河南省中小学路新客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通过不断地课堂实践,我认为多媒体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要有这清晰地认识。在课堂设计的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

2.在器乐、音乐欣赏、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软件比如“作曲大师”,通过软件直接操作,然后找过程中,去学习。

3.在电脑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任何领域都受到这场电脑革命的冲击,音乐是最能体现这种革新的地方,从大乐队到丰富的电脑音乐,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原来用很多人才能产生的音乐效果,现在只用一个人就够了,而多媒体及MIDI音乐走进课堂早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可做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尽管学生看不到也要做出来),同时,也可做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如果做好了,能使学习内容音画同步、立体交叉,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闻目睹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犹如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只要精心准备,尊重儿童的天性,适时适量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音乐教学,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辨证的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充分肯定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错误认识: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优质课”的局面,在平时教学中也不管是否出于教学的需要,滥用多媒体技术。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有的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一方面在于改进资源的设计,使之符合教学或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选择符合要求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或学习成效。对资源的选择标准应包括:教育性(传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科学性(正确反映学科基础知识和先进水平)、技术性(传递的教学信息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艺术性(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和经济性(以较小代价获得较大效益),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于依赖计算机的倾向,而忽略以人为本,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发展人的音乐素质,如果我们把重点落到计算机音乐做得怎么好,计算机课件做得怎么完美,计算机技术学得多少精,这样就背离了教学目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创造音乐。我们应该懂得有时借助于身边其他事物也能起到较好效果。如大自然中的风景总比计算机中的真实而清新,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总比计算机中的迷人,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次动情的示范是其他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学生自制的乐器上发出的音乐可能并不比他在计算机上做出的差。只要我们能激发学生心中旋律,无论多么简单都是最美的。

综上所述,多媒体与特教音乐课堂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使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特教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但也不可夸大它的作用,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一样,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切实搞好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为更科学、更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而扎实搞好特殊教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穆昕译.特教老师课堂交流的困境.现代特殊教育,2004,省略

[2]丁山燕.聋校课堂教学中交往情境模式的创设例谈

[3]陈琦、张建伟(b):《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4]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篇13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

一、多媒体的应用无疑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教师,只是习惯于在黑板上讲授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只是呆板的、机械的知识。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对传统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将黑板上的知识转移到多媒体中等等,这些问题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多媒体的使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1.和以往的课堂相比,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将传统的课堂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型课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能用耳朵听老师叙述。但在使用多媒体的新型课堂中,教师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创设情境,这无疑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2.多媒体的利用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技巧,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音乐课中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许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多媒体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利用新型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形等形式将专业知识贯穿其中,极大地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3.多媒体在音乐课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

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这是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实现应用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潮流。当今课堂必须结合新的科学技术,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才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音乐课是一门十分注重操作性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有极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缺乏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大多都是按着父母的要求和步骤去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