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要求范文

农业发展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发展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发展要求

篇1

关键词:城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 土地整治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把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1]。根据叶堂林的研究,天津市总体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变阶段[2],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对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马林靖、程鹏等构建了当前农业与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天津市都市农业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测评,认为天津市的都市农业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是不协调的,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系统的发展,成为了共同发展的屏障[3]。

1、天津市当前土地利用与整治的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问题

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天津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天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老化情况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其次,天津市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1%,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全市节水灌溉面积的3%,全市农业节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2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农业生产过于分散、农户经营缺乏组织性,致使农业科技的推广、产业化的实现都面临成本过高、难以协调的困难,区域化和专业化发展缓慢,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质量以及竞争力的提高。

1.3产业结构调整有待深入

天津市的农业布局在功能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的状态,新的结构趋同现象时有出现,未能充分发挥大城市郊区现代都市农业的特色。

2、都市型现代农业对天津市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

在天津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中,农业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在农村土地整治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4]。

2.1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整治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良田规模化、良种产业化、良法科技化和装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整合破碎田块、配套农田设施,改善农田生产环境,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提供基本条件。

2.2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现状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低效的土地利用效率,难以有效保障未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用地需求,亟需全面开展土地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2.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土地整治需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着力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质量,保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达到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目标。

3天津土地整治与都市型农业产业布局策略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要求天津市基于各区县生产要素禀赋,在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配置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土地整治中形成如下的布局:

3.1环城绿化美化农业圈。该区域农用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其主要功能是城市景观绿化与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土地整治在城市组团或住宅小区周围形成田园风光,将农业发展空间与城市居民的休闲体验空间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为市民提供绿色农业休闲空间。环城四区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适度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科普农业和会展农业,并使其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场所。

3.2滨海高端农业圈。滨海新区现代农业重点实施“一核两翼、园区支撑”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一核”为都市型高端农业发展核心区。通过村庄改造、和废弃农业建设用的整治、复垦等,将科技园、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先发展种源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物流、农业会展等项目,带动南北两翼及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北翼加快设施渔业、设施园艺、农产品保鲜配送技术体系建设,通过产业结构图调整实现产业链延伸的全方位发展。南翼通过关联产业链条的相互衔接,重点建设优质冬枣基地、绿化苗木基地、设施园艺基地、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的城乡一体化都市农业发展区域。

3.3远郊平原综合农业圈。远郊地区水土气环境较为良好,农业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突出。通过一“挂钩试点”为载体,进行土地整治,以促进优质农田的集中连片。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型高效农业、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提供天津市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等高效生产经营的平台,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通过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适度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4远郊山区休闲农业圈。蓟县北部山区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山水风景怡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区土地整治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为前提,逐步退耕陡坡耕地,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果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涵养林和水源涵养林,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整治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并提升业态水平,整合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业态,发展以景观风貌为特色的城市休闲游览地。同时着重进行工矿用地整合,逐步关闭、迁移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矿山、企业;对生态价值重大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进行迁并,引导人口向新城集中,新增建设用地重点支持新城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

通过天津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使农业各产业在空间上与天津“一轴、一带、三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县的功能定位相协调;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农产品生产结构上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相匹配,从而促成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

[1]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王廷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叶堂林.人均GDP超过1 万美元后天津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重点研究[J],江苏商论,2010,8:156-157

篇2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特别是自土地集约化理念提出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开始从小农个体经济转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但是,发展的过程总是伴随着问题,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愈发突出,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在解决粮食问题上,更是要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实现了农业生态管理系统的构建。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偏少,农村人口多,一些地区旱涝情况严重,这都对我国在生态经济要求下发展农业产生了阻碍。故此,笔者对生态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以下探讨。

一、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是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柱。在农业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其经济模式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产品能够顺利地供给,农产品的供给也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产品设计的方面较为广泛,农业的基础生产力也有着较大的规模和体系。就现阶段的发展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力既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和起始资金,还包含着一些现代化的设备仪器,必要的农业经营技术和发展模式和人才。要明确的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经济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农业价值。由此可见,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严格按照农民的基本需求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分析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依照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的农业活动,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准备。并且,不同的农村拥有不同的情况,其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体系构建,能够有效确保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下,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成为了现实。故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应以当地生态为准,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农业经济,进而在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共性,借此实现农业生态化体系的构建。具体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为:首先,明确农业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前文已经提到,农业生产力所囊括的范围是很大的,在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和经济学家应结合当地的环境,分析研究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情况,并结合农业生产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体系,进而做到最有效、最合理、最科学地构建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其次,生态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依托于群众,结合农村发展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以自然发展的规律为准则,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化生产。此外,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遵循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不同地域、定向针对的方式,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业模式,以此来确保当地的环境能够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最后,在体系规划规程中,应结合当地的环保产业,从根源上打造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整合农村资源,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准备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准则,更是经济发展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农业经济。自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逐步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互结合了起来,既提高了农业经济的效益,又缓解了农业资源的短缺现象。由此可见,在生态发展的背景要求下,科学整合农业和农村的资源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细化来说,科学地整合农村的资源可以从资源合理调配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具体表现为。

(一)农村资源的合理调配首先,应着手宣传生态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益处,对生态经济的优点进行重点宣传。在不断宣传的环境下,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和农户对生态经济的具体模式和发展优势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为之后的农村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基础准备。其次,可以采用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座谈会的方式,让一些专业人员更好地开发农村中的资源,并让农民认识到资源开发的关键意义。对于一些坡度较高,存在一定危险和风险的地区,可以着手准备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并在此过程中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进而为农业资源的合理调配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要重点建设生态农业信息化,将一些新型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一些必要的网络平台来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工作。最后,完善土地责任制,将土地流转的程序简化,让农村能够实现集约式发展,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少农民的生产压力。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生态化和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监管,政府应优化完善农业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

(二)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作物和农产品的供给工作是确保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进行供给工作,确保农业经济活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构建一个新型的、完善的、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被提上日程,并受到了农民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注。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可以从农产品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产品生产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进行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的,国家理应结合农村发展的基本形式,出台一定的补助和优惠政策。比如说:种一亩地粮食补偿两百块等。与此同时,应完善农村的基础性设备和设施,鼓励农民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改善农业作物的品种,研发更加高质量的种子。通过以上措施,为农产品的生产工作保驾护航,促进农业经济能够在生态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化发展。第二,从农产品的销售方面来看。在农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农村应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针对农村的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生态化的旅游业和农家乐。同时,农村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重点对生态化的农产品进行宣传,以此来确保农产品能够有路可销。在宣传和顺应发展策略的前提下,农民会进一步了解生态发展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化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还可以从修筑新的道路和构建专业物流基地等方面展开。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指导;营造和谐良好的内部发展环境;设立共同目标,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应结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发展结构,并做好实时记录,以此来促进农业与生态的良性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重点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

就目前的科技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一般是应用在工业领域和医疗领域的。这些技术一般很少应用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但这不妨现代化技术成为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关键点。在信息化时代,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到农业中是非常值得。首先,在农村地区可以建立一些高新技术学习点,让现代化技术走进农村,定期开展一些培训课程,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相关技术;同时,还可以重点引进一些现代化的设备,通过让农民实际操作的方式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其次,重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技术的正确选择匹配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并通过模型分析出优良的作物种子,进而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的质量;并且,一些条件适宜的地区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耕地中,将其应用到传感器中并土壤。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土壤中的养分情况和盐碱性,以此来判断土壤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耕作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观察工作,可以具体采用实际摄像等技术,记录作物生长的过程;同时,可以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留在土地之中,打造出一个智能化的“稻草人”,进而减少鸟类对农作物的损坏。最后,利用智能设备制作除草装置,通过对农田相关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一些杂草,然后进行智能化地除草工作;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对土壤的破坏,真正贯彻落实环保这一理念,还可以利用图像采集设备,对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进行预测,比如说:通过智能视觉技术采集病虫害的种类、程度、原因等相关数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声音设备采集病虫声,利用语音处理技术识别不同病虫害类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模型来分析实际情况,以此来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问题。

篇3

农业四化中产业化是基础、市场化是途径、标准化是条件、国际化是目的,而结构调整是实现四化的手段。随着农业四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经营集约化已是大趋势。小生产永远没有出路。必需扩大家庭经营规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从而逐步实现标准化,就可获得规模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推动国际化进程。

首先,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土地使用权的流动是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进行产业化生产的渠道和前提,但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土地承包“稳”与土地使用权“动”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产业化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企业进入农业,第一步主要是进入农业产前、产后的经营领域,而不是直接的农业生产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企业带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户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市场信息,购销农产品,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第二步才是大面积租赁农户的承包地从事农业直接生产领域的经营。

目前中国农村企业及中介组织的现状是,传统的中介组织供销社负重运行,市场化改造不够。新生的中介组织数量短缺,且运行和发展面临制度环境障碍。中介组织发育滞后,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农业组织的创新,加强对家庭经营的改造,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对企业和农户提供指导;对有关参与主体加强综合协调服务,形成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加快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在农业中的引进。

农业产业化基于不同地区和农户要区别对待,东部沿海地区在于实现企业的升级;中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在于扶持合作社和企业的发展;西部在于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消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障碍。

农业企业化属于个量微观经济,农业产业化属于总量宏观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企业形成专业分工,把竞争优势和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行为依据,推进订单农业,着眼于农业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农业企业特别要把加强农业产前支持、产后开发,作为增强竞争优势的重点,产前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综合发展和应用水平;产后重点进行农产品包装、分级、营销、品牌管理。

其次,外连市场内育产业联合体,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用法人组织形式招商引资、开拓国内外市场,是发展农业企业的一般模式和必然趋势。农业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收购或股份合作生产等方式,与农户结成合理稳定的协作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优良种子、种畜、种禽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农户成为企业的具体生产单位,如此既使企业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来源,又以利益调动农民按合同种养的积极性。

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需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分散市场风险,即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这需要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由少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由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发展;由窄市场单元化向宽市场多元化发展,建立销售网络,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动植物产品卫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生产目的以及确保出口获得利的基础。为此,要尽快提高动植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动植物检疫体制。应依法加强对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标准化程序,切实控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

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规程,使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标准可循;要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监测监督,健全监督、监测体系,完善质量检测中心、化验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园区要起示范作用,推进标准化生产。

第四,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培养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的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基础。应尽快造就培养通外语、懂技术、善营销的高素质队伍,并逐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按照国际市场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业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结合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深加工程度,培育一批名牌农产品,使农产品不仅具有成本优势,同时也具有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全面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围绕基地建设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良种。引导资金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社会服务等项目。在提高与国外中小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努力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引进大客商、大项目、大资金,带动农业国际化。

农产品科技含量是农业企业角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要以农业高科技基地示范园区为载体,引进、开发、推广在国际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农业新品种,引进无污染、高科技含量、投资回报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农业高新优良品种,大力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参与国际竞争进程的新形势。中国农业应该选择竞争性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农业标准化进程,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市场竞争型农业转变,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

农业经济在当前发展的内在四化要求,需要政府深化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首先,政府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处理贸易纠纷;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扶持和培育农业基地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其次,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清理和调整不符合WTO规则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业法规体系,借鉴和利用有关国际农业法规保护和支持中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购销市场化进程,重点抓好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第四,引导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联合体,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

篇4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篇5

唐山市丰南区农牧局 河北唐山 063300

[摘要]全区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必须增强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廉政意识,打造一支干事创业农业队伍;在建立“三会一台”机制、集成化技术成建制推广、“农业梦?我们在一起”系列活动、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四个方面创新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在健全教育引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上入手,促进“三严三实”真正落到实处。

[

关键词 ]增强三种意识;创新服务举措;建立健全机制

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是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履职能力、领导水平、综合素质的基本准则和衡量标尺,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通过深入细致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认识了“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提升了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坚定了扎实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立足作风建设关键,教育引导农牧系统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好状态、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劲、韧劲和冲劲,把心思放到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以实干的精神,扎实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增强“三种意识”,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坚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着力增强“三种意识”,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是增强党性意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形成思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淡泊名利。同时,提高理论知识运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农民群众的观点和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农民搞好服务是农业工作者的核心使命。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农牧系统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做到奉“旨”而行、依“旨”而动。坚持在决策过程中问计于民,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问需于民,提高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切实把为农服务作为最大追求,通过多种形式调查研究,广泛征询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加透明度。三是增强廉政意识。坚持以“三严三实”为准则,严守道德、法律、纪律底线,教育引导农牧干部职工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党纪要求,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自觉摈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做到廉洁从政、拒腐不沾。

二、创新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

把创新为农服务举措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有效载体和推动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立足农民群众所需所盼,创新开展爱农助农系列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技服务真正进村入户、送到田间地头。一是建立“三会一台”机制。以蔬菜、畜牧、水产、农机等行业为重点,分别建立会商、会诊、会审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三会一台”机制,邀请市级专家和我区种养大户、经济人、农资经营人员,根据时令和重要生产节点及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把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将会商、会诊、会审结果通过农业信息网进行,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集成化技术成建制推广。按照起步、推广、大面积实施三步走战略,对现有的6个集成化技术示范基地制定3年推广规划,不断扩规模上质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抓好2000亩玉米生产技术集成化示范基地、5000亩小麦节水集成技术示范基地、1000亩南美白对虾温棚双茬养殖示范基地和肉羊集成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农业集成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梦·我们在一起”系列活动。依托农技人员领办项目、阳光培训等载体,灵活形式,通过开展巡回问诊、定向培训等快速、便捷的服务兴农活动,加快高新、实用、接地气、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帮助农民群众掌握科技致富本领,真正实现为农民的贴身服务。四是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力以赴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培养我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接地气”,与农民群众在一起,为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

三、建立健全机制,促进“三严三实”真正落到实处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问题亟待解决。从农机产品价格与售后服务、农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农业机械的推广、宣传及农机发展政策层面,提出了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4)农业机械推广机构的完善和推广人员的稳定以及推广经费的运用,也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步伐。一些新式、先进的农具,必须经过推广、示范这个过程,才能达到普及运用。如水稻插秧机,我们这个地方就很少见到使用,虽然农机经销商曾引进过,但农民从未见过,不敢购买,也不敢使用。

篇7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时代需求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化发展步伐较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在生产中对适用机械化新技术和各种配套机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方向发展,从过去的大宗粮食作物生产机械设备的需求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处理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延伸,饲料机械、园林机械、青贮机械、棉花、油粮及薯类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收获机械等将是以后农业机械发展的重点。 

 

1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迫切需要多种农业机械 

 

(1)牧草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过去只有在牧区需求,而现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求,养殖业发展较快,农民已有大量需求。比如我们小麦种植区的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以前都是白白烧掉,而现在可以收集起来加工成牛羊饲料,因此需要大量的麦草打捆机和玉米秸秆收获机等收获加工机械。 

(2)马铃薯和果蔬机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果蔬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用机械收获也是当务之急。油菜、花生收获机械也有较大的需求。 

(3)水稻插秧机。水稻插秧机在南方大部分稻区已经开始应用,而在淮河流域和一些丘岭地带小面积的水稻种植区却很少见到,这里的农民早就希望摆脱繁重的人工插秧,但苦于买不到适应本地方的小巧的插秧机械。 

(4)秸秆还田机。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的加强,秸秆还田机在我们这个地方已开始使用了,玉米收获机配套的还田设施,已基本上能够满足玉米秸秆还田的需要,不足之处是被粉碎后的玉米秸秆有点长,对整地和小麦的播种有一定的影响,现在唯有小麦秸秆还田还在困绕着农民,他们也不情愿烧麦秆,只是没有好的办法来消灭秸秆,以便夏种能够顺利进行。 

(5)烘干设备。烘干设备过去只有在制种企业才有使用,而现在为了减少霉烂造成的损失,增强优质农产品供应,粮食生产区逐步重视产后的烘干设备的投入,来解决无日光照晒所造成的损失。因此,烘干设备的应用意义重大,尤其是在今后,伴随着烘干品种的扩大和能源的多样化以及烘干成本的降低,烘干设备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6)养殖机械。随着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机械的运用带来了商机。养殖也可以运用机械,它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而且还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所以现在大量需求。自动给料设备、清洁设备、温控设备和监测设备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7)设施农业机具。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当务之急。如使用方便的大棚多功能作业机,为设施农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目前虽然此类机械种类较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 

(8)田间管理机械。需求量最大的是植保机械,其次是中耕和排灌机具。如今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需求已向高层发展,如小型的植保机械将会被大型的植保机械所替代。而对于蔬菜、苗木等生产的田间管理机械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室大棚的种植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管理,效率低,费时、费工。因此,目前需要发展的田间管理机械主要是多功能田间管理机、中耕除草机、滴灌、喷灌机具等。 

(9)玉米采摘机。现在的品种不少,但大多数机械只能采摘站立着的玉米,对于倒伏的玉米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靠人工采摘。还有一些玉米采摘机在生产技术上达不到采摘的要求,如有的机器不能随着玉米行距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割宽和行走宽度。因此,造成玉米损失过大,虽然农民需要机械采摘,但也不愿使用这种性能不好的机械。

此外,随着农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打穴、推土、运输、起苗等农村环境改造及农田基本建设机械也有地域性需求。 

 

2农业机械化如何满足时代的需求 

 

(1)产品价格。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还不高,如果产品的价格过高,农民虽然需求,但考虑到一次性投资过大,投资的效益又比较低,影响到机械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应用。如:用于设施农业的电动卷帘机、微耕机等产品,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民也迫切需要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考虑到价格和使用成本过高,所以一直未能较快地普及与推广。如果产品的生产率高,使用成本又低,并且物有所值,价格又可以接受的话,农民还是愿意购买的。如新疆地区进口的采棉机,每台每天采棉10hm2,可以替代150人采摘棉花,采净率高达95%以上,用机械采摘比用人工经济,经过几年的比对,尽管采棉机的价格高达160万元,但农场职工也愿意购买。 

(2)售后服务。现在农民非常注重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机产品能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服务,做到用户基本满意。但有少数产品因销售数量有限,服务网点又比较少,影响了售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生产厂家对机具的研制和开发较快,忽视了老产品配件的供应,用户买不到配件,致使未到报废期的机械提前报废。售后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等也影响到服务工作。有的服务人员服务不到位,配件供应不及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有的厂家虽然承诺24h内随叫随到,但由于服务区较远,而延误了服务,农民怨声和责难时有发生。另外,村镇道路的好坏也是影响售后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商应当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农民买产品也就是买的售后服务。 

(3)农机企业要加大对农机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过去,我国的农机产品都是吸取国外技术发展至今的,加上以前资金少、底子薄,当然无法和外国的一些大企业相比。近年来,日本的洋马公司、久保田公司在华售销的产品不少,对我国的农机行业,无疑是个挑战,同时也是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农机企业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有的企业现在已经跻身于国际市场。 

篇8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判断,客观而精准。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迅猛发展,创造了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人间奇迹”,农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与农民要富裕、农村要繁荣的时代要求相对照,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承担的重大责任相对照,农业仍然是一条薄弱的“软肋”。审视农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到,科技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越来越大;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难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对资源投入过度依赖,“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农业依旧是弱质产业,“地位虽然显赫、实力依然单薄”,这是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让农业走出困境、迈向强大,让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山东是农业强省,优势地位无可争议。山东农业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竞相发展大潮中形成优势地位,得益于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得益于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赢得先机。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对改造传统农业、开辟农业发展新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取向。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进入突破传统瓶颈、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的关键时期,彻底摆脱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弱势地位,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再造山东农业发展新优势,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新的历史阶段再创山东农业新辉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部署,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山东农业发展实际,拿出有效举措,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全省农业发展新局面。

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山东是农业大省,对于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一个“大头”,农业上去了,才能有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摈弃就地方论地方、就农业论农业的狭隘思维方式,始终胸怀大局意识、率先意识,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为维护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篇9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结构,制度变革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备受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尽管国内讨论农业发展方式的文献不少,但绝大多数文献主要涉及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含义、必要性和对策措施的探讨,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界定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鉴于此,本文从理论上讨论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以期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含义

农业发展,虽然其已成为一个大众化的名词,但鲜见其内涵的界定。参照经济发展的概念,农业发展的含义可以界定为:在农产品数量长期持续增长的同时,相伴发生了农业结构(包括农业生产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和技术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的变化,以及影响农业产出增长和结构变化的相关制度的改进等等。简言之,农业发展的内涵包括了农业产出增长、农业结构变化和制度改进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结构变化、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即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含义界定如下:农业发展方式是指决定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以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涉及怎样发展农业的问题。农业发展方式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生产要素和其他投入品的配置方式,二是农业结构的状态与特征,三是各项相关制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而且,由于农业增长是指农产品产出总量的增加,因而农业发展包括农业增长,农业发展方式包含农业增长方式(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方式)。

从农业增长方式到农业发展方式,反映了我国对于农业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农业发展理念的进步。同时,农业发展方式概念的提出,实际暗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即选择或采取怎样的农业发展方式才是合理的?或者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否合理?等等。

二、两种农业发展方式及其特征

农业发展方式的形成与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阶段。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下,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首要任务不同,决定了农业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待农业的各种政策与制度的基调不同。第二,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农产品的市场供求格局不同,决定了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例如,在农产品短缺条件下,追求粮食产量的最大化是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而农业效率、资源与环境保护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必然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粗放。第三,农业科技水平与生产技术水平。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生产技术水平是决定农业生产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从而决定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状态。

由此,农业发展方式可以划分为以粗放、低效、结构失衡和不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型农业发展方式,和以集约、高效、结构合理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型农业发展方式。

(一)传统型农业发展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传统型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农产品产出的增长,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农业生产结构层次和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诸多阻碍农业发展的制度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环境薄弱等。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成为了为国家以重化工业为先导的赶超型工业化提供剩余的基本来源,“以粮为纲”、追求最大化的农产品产量,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工业利润以用于增加投资、扩大工业规模,又通过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虽然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也致使农业和农村沉淀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长期得不到提高;而且,由于“只取不予”,农业再生产由于投入不足而造成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农业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尽管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开始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改变,农业发展依然走的是“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的路子。

(二)现代型农业发展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现代型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农产品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农业生产业充分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产品品质能够适应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农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较高;相关制度因素能够适应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需要等。

目前,我国要努力构建的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就是符合上述特征,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一致、与我国农业所处的新的环境相适应、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发展方式。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方式和途径。具体来说,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应当体现如下要求: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产业部门,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资源相对短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粮食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农业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2)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产品总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转换农业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又要发挥农业在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城乡居民生活休闲、农民就业增收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体现高效发展的要求。高效发展是指在相同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更多产出的发展。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是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要求。农业高效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4)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首先是农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之间及其内部生产结构的协调。其次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协调,即保

持农业和非农产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使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别,减少贫困的基本途径。再次是农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5)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农民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作为核心任务。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将传统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型农业发展方式,其根本内容就是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和制度变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转变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表明,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首先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不同的生产技术对相应的生产部门产生拉动效应,使该部门生产出现新的增长点;其次由于生产技术进步的差异,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收益,必然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投资结构,由过去低效率的投资结构转向高效率的投资结构;第三,在高效率投资结构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被打破,导致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营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即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形成新的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理念推进农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生产结构的改变、新的产业体系和相应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形成,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均得以提高,这势必改变农民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因此,从理论上看,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提高农业效率、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制度安排。

(一)提高农业效率

高效是现代型农业发展方式的本质特征,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是要将依赖于农业要素投入实现农产品产量增加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赖于提高要素效率实现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也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不断更替农业发展中的核心资源和中心动力,这有利于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以促进农业的集约型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同时,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农业发展中的各项制度安排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内容和基础。

(二)优化农业结构

转变农业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保持农业内部各业的协调发展,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高附加值,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转变农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又一项主要内容。

在农业增长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也可能引起农业结构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农业增长本身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它的主要目标是农产品数量的增加或者包括质量的提高。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视角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是对农业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农业生产的区域结构、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结构进行主动地、全方位的调整,是从根本上夯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

(三)改善制度安排

制度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制度变迁、制度效率的改善来影响其他各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效率实现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载体,以便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还必须具备适宜的制度环境,正是在这双重意义上,制度创新构成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制度因素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外生变量,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条件;那么,对于农业发展方式而言,制度因素则是其内生变量,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不仅是效率提高和结构转换的重要保障,而且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因素涵盖了农业农村内外部的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制度,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资源环境保护制度、以及涉及国民收入分配的诸多制度等等。从1979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若干次制度创新,例如、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股份合作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税费改革、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制度的逐步完善等,成为促进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以上三大方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最基本的内容。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如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等。

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我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已经完成,只是意味着我们对怎样发展农业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需要转变的不仅是农业增长方式,还包括农业发展的其他方面的转变。四、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基本途径

(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从理论上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容包括提高农业效率、优化农业结构、改善制度安排;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包括一般农户、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政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宏观引导者。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政策支持、改进相关制度与环境,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主体行为的转变,进而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参见图1)。

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市场环境和制度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地把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阶段和节奏,逐步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技术基础,改革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上述分析表明,要实现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从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做起,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瓶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和完善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阶段,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农业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全社会基本上已形成了共识,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今后的关键是加大投入,并且按照区域特点,突出建设重点。例如,全国范围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土地整治以及农业机械化设备,干旱地区的集水和节水灌溉、山区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盐碱区的台田建造等等。这些重点建设内容,不仅能够在短期内对提高单产起到作用,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产生长期性的促进作用。然而,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相比,目前的投入水平远远不足,尽快和持续加大中央和地方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投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基本、最迫切的要求。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重点应当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节约用水、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而加快农业技术研发的关键,是加大政府农业科研的投入。应当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全国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尽快把这一比重从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尽快建立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重点是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等的纽带。

(3)尽快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样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体。必须尽快提升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批具有长远发展眼光、较高科技素质、较强市场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此,必须增加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状况;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与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对农村群众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及先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

(4)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这里涉及到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通过明确法律规定,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第二,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切实落实扶持政策,实施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和人才培训,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第三,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技术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

篇10

1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生态化现代农业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改进,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2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3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不足,满足农业生态化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3.1重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形式,普及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重视典型案例宣传讲解,推广示范经验,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认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引导人们建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环保基金,从税收优惠、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对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3重视科技投入

重视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高校和科研所选拨优秀人才,充实农业科研队伍。注重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农民集中学习,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视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为依托,培养懂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农民,更好地适应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发展。

4结语

篇11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银行;“三农”;农业

“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解决“三农”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的日益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现状

2007年以来,泉州市分行对金穗米业有限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370万元。该公司依靠农业发展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保障,不断扩大粮食生产基地和大米加工生产线,先后在泰宁、光泽、南安等地建立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和订单粮食生产基地1.2万亩,带动农户2.3万户。同时引进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5.26万亩,产量达1.4万吨。仅此两项,每年为企业带来利润140万元,为农民增收442.5万元。该行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有选择地加以支持,通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加大流动资金贷款投放的同时,高度重视项目支农工作,扶持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做大做强。为提高政府粮食储存能力,支持南安、永春、肖厝、德化等县开展粮食仓储建设,目前已审批粮食仓储设施贷款5笔、金额7400万元,支持企业新建粮仓10栋,并按工程进度已发放贷款2400万元。其中南安市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是2006年南安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开工将加快泉州市政府在官桥、水头一带建设“粮食经济板块”的进程,有助于庞大的粮食产业链形成和区域性特色农贸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在发挥服务“三农”职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业务范围、资金来源等。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分析

1、改革目标的不明确性。农业发展银行实际职能与应有功能不相吻合,不能有效弥补商业性金融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缺失。农业政策性金融集财政与金融优势于一体,是各国在市场化条件下扶持和保护农业的最佳选择。在市场化条件下,农村金融资源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的现实,迫切需要政府运用农业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校正。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凡农村商业性金融不愿意进入或正在退出的领域,而国家又必须加以扶持和保护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应该进入,以引导商业性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的进入,否则,就会影响该领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金融工具。但经过1998年的职能调整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职能与1994年建行初期确定的应有功能有很大差距,事实上的“收购银行”,限制了其在新形势下支农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几年,社会各方面要求农业发展银行调整职能定位、扩大业务范围、增强支农能力的呼声虽然很高,但具体方案久拖不决,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2、支持范围的狭窄与信贷需求的宽泛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主要局限在由国务院确定的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加工贷款等业务。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说到底是政策性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它的合理性必须放在当前世界经济总体走势和我国农业优势资源潜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天平上,才能加以正确判断。在2006年没有出台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前,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急剧萎缩的严峻形势和原有的客户基础现实,大力拓展商业性业务已成为燃眉之急,于是各行拓展商业性业务紧锣密鼓,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其他金融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三农”的支持成效非常明显。由此不难发现,仅定位于在粮食产业内的流通环节中的原粮购销业务进行信贷服务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以更低的操作成本、培育自己新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民的更高收入对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渴求愈来愈不适应。

3、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政策性银行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资,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影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自主筹资功能弱。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按照国务院规定的业务范围,筹集可靠的资金来源,成为一个独立的筹资主体,履行其作为筹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应当说具有比商业银行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负债业务主体――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开户企事业单位存款等均属于被动形成的负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功能较弱。农业发展银行的营运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中央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银行在其承担粮棉油政策性收购的巨额资金支持职责而自身筹资功能弱化的条件下,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直接联系难以分割。

4、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的匮乏性。目前我国的金融立法日趋完善,但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却显得严重滞后,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动所依据的国务院文件和章程的有关内容早已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在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运行中,长期缺少法律依据,造成了定位不准,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妨碍了政策性金融的运行。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却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在无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无规则运行十多年,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

5、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组建以来,尽管下了很大力气建立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并力求使之不断完善,但还存在问题和差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增长目前属于数量规模型,数量、范围、规模等不断扩大,质量、效益虽有提高,但不是十分明显,可以说还没有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政府、与中央银行、与有关部门及客户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内控机制比较薄弱,不良贷款比重高。对政策性银行而言,项目贷款评审和财务评估是直接决定贷款风险和收益高低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和监察力量薄弱,管理粗放,甚至有些政策性银行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良贷款率高,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

二、福建省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路径选择

(一)明确改革目标及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按照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主导作用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综合性开发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这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大力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也应该发展成为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银行。从长远来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应该明确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二)扩大农村信贷资金范围

在目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均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及委托业务;试点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等,逐步将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拓宽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

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从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对筹资成本高于投资收益的差额,财政应予以补贴。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行金融债券并争取世行、粮农组织等的低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拓展新业务;形成统一办理国际金融机构中与农业相关的转贷业务,特别是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行对我国的农业项目贷款和扶贫开发贷款的转贷,应统一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经营。为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筹资渠道,改善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建立灵活高效的资金营运体制,可考虑在我国采取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一是有利于改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负债结构,适应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为农业发展银行长期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市场化发债能降低筹资成本,改善农业发展银行财务状况。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与向央行借款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市场化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利率明显低于同期央行再贷款利率,可以大大降低筹资成本。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有别于商业银行、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严格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行为,促进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依法监管。尽早制定农业政策性银行法或农业政策性银行条例,在法律上明确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这是农业发展银行有效服务“三农”的根本前提。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也是为防止因财政补贴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对政策性金融的经营宗旨、经营原则等加以明确,确保其稳健持久运营。

(五)创建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经营机制,是农业发展银行经营活力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要深化改革,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机制。要按照精简、高效、经济的原则,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要强化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劳动人事制度创新,建立完善与工作业绩和效益挂钩的评价考核、绩效挂钩和薪酬分配制度,发挥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调动经营积极性,提高经营绩效;要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创新与建设,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操作体系,推行以防范为主导、监管为核心、补偿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切实落实现代银行要求,不断推进农业发展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行精细管理,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增强支农能力,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基础管理水平为出发点,牢固树立流程银行观念,优化操作流程,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效益为主线的全行总体业务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各项业务流程标准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邹荣贵.加快推进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发展研究,2006(3).

2、陈丽珍.农业政策性银行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J].经济师,2006(11).

3、孟献斌.加大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支农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中国金融,2006(3).

4、池小萍,张国亮,刘建国.论建设新农村与健全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J].武汉金融,2006(5).

篇12

1.1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后最典型的影响体现在耕地的利用状况上。退耕还林还草后,岷江上游农业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和林地的面积逐渐扩大,对其他非农业用地,如学校、住宅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用地不会产生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发行后,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总面积高达280hm2,其中还草的面积达到150hm2,还林的面积达到132hm2。

1.2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岷江上游农业区域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农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图1是近几年岷江上游流域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价值的变化图。从下图1和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种植面积的减少,农作物所产生的价值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农业种植结构却发生了较大程度低转变。

1.3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区域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后,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岷江上游农业区域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4对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的影响岷江上游农业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原有的农村劳动者从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2是近几年岷江上游流域劳动力从业结构表。从下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近三年岷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后劳动者从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2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岷江上游农业区域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实际状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要想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的作用,岷江上游农业发展建设者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为提高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速度提供动力保障。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结合上文中对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对岷江上游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以及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对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做了总结介绍。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上文中提出的问题,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应该从完善政策配套设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和调整林木种植结构等方面着手,为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应该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着手,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水利设施建设。众所周知,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在农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后,还应该注重中低产田的改造,摒弃传统粗放型经营的发展模式,采用精耕细作的发展方法,避免靠天吃饭等问题的发生,合理控制农业生产的波动状况,为加快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速度提供动力保障。

2.2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加强后续产业的支持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下加快岷江上游流域农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要求建设者从优化产业结构上着手,在提升岷江上游农业发展能力的同时,结合岷江上游流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后续产业的发展速度。另外,建设者还应该针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后续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速度的同时,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村可持续经济的协调发展。

2.3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从上文岷江上游劳动者聪姐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岷江上游流域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业建设者应该多渠道引导退耕还林还草后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型,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也就是说,农业建设者可以引导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从事与农业无关的事业,或者加强农村自身建设,在提高剩余劳动力劳动能力的同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型。

2.4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是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后岷江上游流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建设者用工建立有效的生态农业补偿机制,可以保障农业财政投入顺利转移,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的公共产品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还要求农业建设者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通过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原则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还要求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发展原则。我国部分地区把退耕还林工作视为一项独立的发展任务,不太关注当地农民今后的生活和发展状况。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地域的农业发展水平,要求农业建设者注重当地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可以从宏观层面上实施政策倾斜或者经济补偿,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后,岷江上游农业建设者还应该充分运用自然地理分异规律,指导人工林的生态恢复,为加快当地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动力保障。

3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设施;策略

1 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篇14

[关键词]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调节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35-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下,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

市场经济调节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体系是调整与优化农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对农业发展中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善农产品的宏观调控,以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农业的生产与销售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进行;农民的生产和种植结构可以根据农业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决定。在利用市场经济调节对农业生产资源和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前提下,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促进和规范我国的土地流转,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水平。

二、继续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实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种植业,应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强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发展,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其次,要进行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改革,也就是对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内部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结构与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切实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三、创新农业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支持与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其经营与服务的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三是完善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尤其重视县级与乡级服务组织的建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服务能力,促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四是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渐形成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与农业以及农户互补、合作的机制,促进三方面共同发展,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四、推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深开发与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还要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逐渐形成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中心的,贸易、工业以及农业实现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语

市场调节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资源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能够将农业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调节的作用,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改革,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经济体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对农业科技研究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