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市场研究范文

生态农业市场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农业市场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农村经济好中求快。发展质量提高,发展速度不减。全年农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粮油生产保持稳定。确保农村粮油自给总体平衡,粮食产量稳定在20亿斤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3亿斤左右。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特色产业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新建以“四百万”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基地30万亩,改造经作中低产园10万亩。深入开展标准经作园创建活动。

——高效生态农业突破发展。建设分层次、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到2020年达80%左右。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1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比2014年增长25%以上,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1。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着力实施“九大工程”:

(一)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高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旗帜,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一是现有产业发展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全力推进生产绿色有机化、加工清洁无害化、园区生态循环化,实现生态优良、高效、富民目标。二是根据山地自然状况和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推广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三是推广地膜覆盖等保护性栽培、名优新特品种及经作无性系繁育、测土配方减量施肥、绿色植保病虫统防统治技术、节水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设施农业栽培、绿色有机果茶生产、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名优特色水产品种人工繁育和大水面增养殖等十大技术。

(二)实施产业基地提质增效工程。坚持稳定做大规模,主攻质量增效。一是稳定壮大规模。2015年全市新增“四百万”工程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0万亩以上。二是在改造低产园地上下功夫。推进设施配套,着力改土、改水、改良种。三是在建设精品园、高效园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高效茶园、精品果园建设。四是把基地当景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初步建成丹江口环库区和竹房城镇带两个百公里生态休闲农业长廊。

(三)实施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从2015年起,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千亿元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00亿元和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的目标。着力推进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即:丹江口市生态水产业加工园、(郧阳)长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郧阳)农特循环经济产业园、郧西七夕农业产业园、房县综合农产品加工园、竹山县特色粮油加工园、竹溪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茅箭)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武当山生态旅游观光园。丹江口水产业及水产品加工园区和(郧阳)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张湾)生物产业园等3个产值过百亿元,其它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突破50亿元。盘大做强龙头企业,狠抓企业挖潜进规,新培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以上。着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工作力度,有序开展对口协作,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四)实施农业精品名牌工程。坚定不移的打好生态牌、有机牌。围绕打响“国字号”品牌。即着力打响“武当道茶”等全国区域性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坚持政府奖励制度,认证10个以上“三品一标”品牌。

(五)实施科技兴业支撑工程。全面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加大与华中农业大学科技、人才、项目合作共建力度,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优势,加强生态农业科技协作攻关,围绕茶叶、中药材、核桃、山羊、柑桔、蔬菜、食用菌、红薯、魔芋、桑蚕、水产等特色产业,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质量标准、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重点培育科技型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六)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工程。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研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系统调查体系,开展供求、营销、价格等监测预警,研究重点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加快堰中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三是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培育农村现代物流,市建物流园(中心),县(市)建配送中心,乡村建连锁经营店和合作社。四是把开发要素市场与开拓产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实施农业信息促进工程。建立大数据农业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建设一批农业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公益,疏通最后一公里瓶颈。2017年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三品一标”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与应用为突破口,建立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打造地方电商平台。建设一批乡村信息服务站和乡镇信息广场,积极推广“U农通”系列农业科技信息产品,进一步办好、《惠农手机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篇2

众多的企业已经进入到生态绿色鸡蛋,甚至是有机蛋的领域,以德清源为例,根据AC尼尔森2007年1月市场研究结果,德清源生态鸡蛋目前在北京品牌鸡蛋市场占有率高达71%,是消费者最信赖的鸡蛋品牌。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生态种植的循环系统,将每个鸡蛋打上来“身份证号码”,对其品质和来源进行了全程化的监督和管理,蛋壳上就会被标注上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生产地址、时间、批号、序列号、质检员工号、鸡舍号、鸡笼号及产蛋鸡年龄等等。更重要的是具有品牌营销的意识,从2007年5月1日起,德青源拿出3000万元在电视、地铁等媒体上进行广泛传播,抢先占领鸡蛋品牌的制高点。并结合社区深度推广教育的活动,加上生态饲养的德清源蛋本身在颜色和口感上与一般鸡蛋有明显差异,使其销售额从50万做到了5亿。

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的德青源公司位于京郊延庆县张山营镇水峪村,由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国内外公司和6个投资人共同投资建设,主要从事工业化蛋鸡养殖业。公司每年利用延庆县生产的玉米2万吨,占全县玉米年产量的六分之一。

德青源公司正在投资建设的“德青源养殖生态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场之一。生态园一期工程投资7800万元,占地138亩,现已建成11栋、总面积1100平米的鸡舍,并从国外引进了由电脑控制的检蛋设备包装车间,已形成雏鸡、蛋鸡、肉鸡及饲料生产配置的“一条龙”生产线,并开发出“双黄蛋”等系列产品。目前,生态园存栏美国“海兰克”蛋鸡50万只,日产鸡蛋30万枚,总产量的80%供应京城和县内超市,20%供应市内国家机关。 目前又在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布点,加快扩张速度,如在上海附近不到100公里的区域投资5000万建立现代化生态化蛋鸡基地,建成后将对上海市场进行一次新的生态蛋革命。

根据多年从事生态环保产品的专业机构上海劲释咨询研究认为,由于蛋鸡养殖较其他猪羊牛等牲畜相比,养殖成本低、养殖周期短、养殖技术不高等特点,高品质生态蛋将作为主流产品,在未来的15年内逐渐替代普通非安全鸡蛋,该市场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其市场前景不亚于当年的奶业和豆奶业的高速成长期,目前德清源是以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模式给市场提供安全的高品质鸡蛋为主,但是这并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潜在巨大需求,因为这仅仅是基础需求,因为这些鸡蛋还是以工业化圈养的方式饲养的,笔者了解到圈养鸡蛋和三洋鸡蛋,工业化鸡蛋和天然放养鸡蛋,吃种植饲料和捕捉野食,在鸡蛋的品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而急需鸡蛋营养的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老人、伤病者、学生、亚健康、营养不良者,需要更安全、更自然、更具有营养的鸡蛋。因此对鸡生长的环境、饲料、饮水、品种、情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以饲养有机鸡的区域,方圆30公里内不能有工业污染和化工企业。因此为有机蛋,绿色AA级蛋提供更大的市场机会。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以下生态、绿色、有机蛋在市场销售:

图表略,读者可到以下地址下载图表阅读:

蛋业中的蒙牛何时诞生?

看到如上的表格,可以发现目前该领域,缺少全国性企业,或者强势品牌,说明该行业总体发展相对初级,市场集中度很低,除了德清源在北京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外,其他蛋品牌在当地或一线城市的销量有限,虽然四川铁骑力士开发的圣迪乐村有机蛋5元一只自然销量每天超过1000个,但和上海总体蛋市场日消耗近百万只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生态有机蛋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 规模化的问题

由于对环境要求较高,有机蛋形成规模化具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农林符合饲养的方式解决以上问题,如承包荒山荒地,种植农作物、果树和经济林,放养各类山鸡,鹌鹑、特种鸡。山鸡实现半野生态放养方式,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树林作为山鸡挡风遮雨栖息场所,鸡粪作为肥料滋养果树林,多余的秸秆可以培养高蛋白质、无菌饲料蛆,综合开发、循环开发、立体开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有机化,解决产量不足的问题,又治理了荒山荒地,形成新的生态旅游静待你,同时保护了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一举数得。

2、 品牌生动化的问题

如何让市场迅速接受1.5元以上的一只的鸡蛋,是摆在所有生态蛋企业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除了像德清源那样因为拿到风投,可以大规模广告传播的模式外,可以以大型社区、高端社区、大型企业、社团机构为基点、以公关活动、新闻事件为引爆点、以卖场、超市为发力点,进行深度推广,通过现场演示、品尝试吃、食品安全讲座、换购促销,尤其是制造焦点事件,引起广大消费者对问题鸡蛋的关注,借力打力,进行品牌营销的突破,如笔者正在协助山东一家有机蛋企业进行市场突围,因为该机构同时种植有机玫瑰,笔者建议其用有机玫瑰饲养有机蛋,制造产品的差异,开发出有机玫瑰红山鸡蛋,赠送当地500对结婚和生子的新人与家庭,通过聚焦人群,以点带面,在婚礼喜宴、满月酒等“聚众体验”的模式,结合中国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传统社会认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青睐,正在成为当地的鸡蛋领导品牌。

3、 品控管理问题

因为牵涉到从种植、养殖、包装、仓储、物流、分销、终端陈列等环节,有机生态蛋品控成为保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缓解没有完善的话,即便不要规模,也要把品控做好,当年牛奶市场的爆发,值得借鉴,全国的奶牛产的牛奶根本供不应求,所以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生态有机蛋作为高价值营养健康食品,也将会出现这一问题,在市场出现爆发之际,一定要头脑清醒,不能为了规模和眼前的利益,以次充好。同时寻求专业的机构和设备解决一些品控的问题,如利用互联网、食品回溯系统、量子检测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产品的高品质和安全性。

4、 人员素质提升

篇3

关键词:宝桑园;蚕桑文化;拓展功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87-03

栽桑养蚕是我国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因其以生产茧、丝、绸为目的,所以也被称为绢丝产业。2010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进一步传承和保护传统的蚕桑丝织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蚕桑资源生产食品、药品及新材料等的非绢丝产业正在逐渐形成,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也逐步建立。所谓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就是将蚕桑产业相关的物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开发利用,达到物尽其用和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的[1]。

广东省的蚕桑业有着二千多年历史,至今在全国的蚕桑产业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2]。广州宝桑园位于花都区赤坭镇山前大道缠岗段两旁,占地600亩。它是由广州市科技局2000年正式立项,列入市重点建设的示范基地项目。基地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花都区高新技术试验开发基地共同承担建设。其目标是建设一个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市场呈现出旅游产品和旅游需求供需两旺的良性态势。当下,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发掘宝桑园的核心吸引物,提升其旅游价值和拓展其旅游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本文将从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对宝桑园旅游业的深度开发进行探讨。

一、把握蚕桑旅游资源的特色

“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动,都可成为旅游资源。”(郭来喜,1985)[3]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的。保护不等于不开发,开发也未必是大兴土木。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意义在于把旅游资源的价值挖掘出来,把其潜藏的魅力表现出来,继而拓展其旅游功能,使得策划好的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色是区域旅游发展取胜的关键。宝桑园属于集农业种养、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蚕桑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兼得各种资源优势,因此旅游资源基础还算是比较好的。

1.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造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3]蚕桑品种是我国丝绸产业的瑰宝,经我国人民几千年的种养选育,已积累了丰富的品种资源材料。据统计我国蚕品种已达一千多种,桑品种也有一千多种。蚕桑不同品种其形态各异,蚕有虎斑蚕、油蚕,桑有叶形和皮孔形,皆极具观赏性。在养蚕方式展示方面,有传统方式和省力化模式,有小蚕、中蚕和大蚕、地坑蚕等不同的饲养方式。桑品种主要有叶形、株形。在桑果方面,宝桑园筛选了十多种不同的品种,在选择时尤为注重其颜色、形状和结果期,然后对它们进行人工修剪和调整桑果成熟期等,使游客在不同的时间来宝桑园都能尝到不同品种的桑果。桑树栽培观赏有四边桑、大树桑,高、中、低树干养成、广东的密植形式等。

蚕茧采收后要经过烘干处理,烘干的方式有多种,有广东的埋花灯式、一次烘干式、二次烘干式。烘干的蚕茧经选茧后可进行缫丝。缫丝就是从蚕茧中抽出蚕丝来,即是所谓的“抽丝剥茧”。缫丝有传统的土丝坐缫、立缫、自动缫。缫丝后还要对蚕丝进行整理。将蚕丝纺织成布就是织绸的过程。

种桑养蚕是农业产业的一部分,宝桑园是以农业为背景,因此开辟建设了农业大观园。大观园由百果园、百茶园、百花园、百菜园、百虫园组成。

2.人文旅游资源

“以社会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称为人文旅游资源。”[3]享誉国内外的中国丝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张文化宣传的名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印证着这段辉煌的历史。

陆上丝绸之路是从汉、唐时代中国的古都长安开始,经过中亚、南亚、西南亚各地横贯亚洲,联结欧洲、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陆路交通线的总称。古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桥梁,其影响深远。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汉时期,是从广东徐闻经北部湾至罗马的横贯东西方的海上丝绸贸易线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南方与东南亚及西方贸易的海上通道,最近发现以广东徐闻为最早的始发港,广西合浦、广东广州、福建泉州等也开辟了港口。海上丝绸之路曾经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对我国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岭南文化的根据地,宝桑园尽可以把蚕桑文化与岭南文化相结合。例如用粤剧去唱作一些与蚕桑历史有关的故事,邀请岭南画派的名画家对蚕桑文化主题式作画,再把画作另外以名满天下的广绣的形式表现出来。

3.社会旅游资源

“在能够对外来旅游者产生吸引作用的各种事物中,有些事物既非自然属性,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人文概念的旅游资源称为社会旅游资源。”[3]蚕桑的主产品是丝绸,除此之外,蚕桑生物体也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我国人民在五千多年的生产中创造出很多资源综合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科技成果。

桑基鱼塘是闻名中外的珠江三角洲农业生态方式,它以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泥上塘基的物质循环再生方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人类最佳的生态方式之一。桑基鱼塘的进一步发展是以蚕粪及桑枝叶残渣堆沤或经沼气发酵,变成肥料后可养鱼、种桑、种果、种茶等,沼气发酵产生的能量能点灯、做饭。另外宝桑园属于一个国家级的科研示范单位,其桑蚕养殖研究水平及成果在全国同范围研究中位于前列,这为宝桑园科普展示和交流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二、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市场

旅游功能市场定位决定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深度,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和开展促销。现代工业发展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环境污染、竞争压力、狭小空间、精神压抑等副作用伴随而来。为享受清新干净的环境,体验淳朴的文化、放松心情,越来越多城市人选择在度假的时候走进农村。位于广州近郊的宝桑园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鉴于上述分析的宝桑园旅游资源类型和地理位置,宝桑园的旅游功能可定位为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农家体验。这种旅游功能定位动静结合,有劳有逸,更能符合游客的多种需求。

1.蚕丝文化与科普教育

利用宝桑园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蚕丝文化和科普教育。在宝桑园内建设蚕丝文化馆和科普教育园地,坚持以教促乐、以乐促教,使游乐、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突出“自然生态、环保教育、蚕丝科技”三大特色的农业生态教育模式[4]。

宝桑园可开发以下教育与游乐项目: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和动手参与等方式,让游客学习了解种桑养蚕的知识;以模型与实物展示、场景模拟的方法介绍作为东西方文化和贸易桥梁的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培养游客的爱国精神和丰富游客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现代农业的新技术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参观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典型的农业生态模式,让游客亲身体验资源再利用和良性生态循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让游客通过亲自深入养蚕农户,参与各种蚕家乐活动,学习了解简单的桑园管理与收获技能、家蚕饲养的方法,培养游客热爱劳动的优良品格;通过参观种桑、养蚕、缫丝以及桑果汁原汁加工生产线,让游客认识茧丝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绿色食品生产方面的知识。

2.蚕乐无穷与农家体验

种桑养蚕、蚕茧缫丝等是极具特色和趣味性的劳动,宝桑园可开辟蚕家乐区域专门让游客体验种桑养蚕的乐趣。每年4~5月份,在枝叶茂盛的桑园里采摘桑果,也是一项特别能吸引游客的活动,尤其是那些久居城市的上班一族。众所周知蚕桑食品是营养丰富、独具特色的生态食品,所以可在蚕家乐景点开办农家美食餐厅,特色菜系为以蚕桑为材料的菜式,如上汤桑叶、蚕蛹虫草炖水鸭、桑叶蒸肉饼、桑枝灵芝鸡、风味蚕蛹等一系列蚕桑美食。在参观和体验之余还能品尝到健康美味的蚕桑美味佳肴,会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开发主题式旅游活动

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旅游主题活动不胜枚举,好的旅游主题活动能吸引游客,为景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让游客记住这个景区;平淡无奇的旅游主题活动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有甚者会给景区带来负面影响。宝桑园要想在国内众多的同类型景区中脱颖而出,在游客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必须要顺应潮流举办一些主题活动。

1.有针对性的旅游市场调研

开展一个活动之前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即广州的文化差异、其他同类型旅游主题活动的举行及收效、旅游者对该旅游主题活动显而易见的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自身举办旅游活动的经费支持及相关材料的市场物价。

2.注重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创建与完善

品牌战略是世界发达国家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战略。而纵观国内外的旅游活动,多是注重旅游活动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中游客对自身的个性需求也日益体现。换言之,旅游已不再是简单的休闲放松活动,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所以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借助旅游主题活动来创建自己新的旅游品牌的成功经验。文化旅游市场在国内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宝桑园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创新。宝桑园现在的旅游品牌是“宝桑养生”。根据这一品牌举办旅游主题活动的同时,也可在策划主题活动中深入挖掘,不断完善旅游品牌。

注重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创建与完善,必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宝桑园文化的全局把握。二是旅游活动的主题必须与宝桑园文化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同时还要注意与宝桑园整体环境的统一协调。三是秉承文化始终是整个旅游产品营销最大卖点的理念。四是活动策划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传承有创新[5]。举办单个旅游主题活动,不如联合营销,举办宝桑园一系列的文化主题活动,或者宝桑园参与到由其他主办方主办的系列文化主题活动中。五是旅游品牌建设有所突出,不宜面面俱到。

3.必不可少的主题活动宣传

策划精良的主题活动也需要有一定的宣传才能吸引到游客来参加。本阶段宝桑园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其重要原因是资金有限。传统意义上的宣传是运用资金在电视、电台、网络等种种现实或虚拟的媒介上做相关的广告宣传。虽然这类型的宣传必不可少,但是在重金砸出的琳琅满目的宣传里,眼睛雪亮的消费者群体更倾向相信由人们口耳相传的宣传,即是口碑宣传。

在宝桑园已有一定知名度的现阶段,宝桑园只需致力于自身的发展,把自己做大做强,留给游客良好的印象,游客自然会带动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等到宝桑园累积到一定的资金,再转投更高层次的广告宣传,提升自己的档次,打响自己的知名度。

四、深化蚕桑产品开发和延长产业链

1.深化蚕桑产品开发

“我国蚕桑药用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从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神农本草经》的问世,从明代《本草纲目》到现代《中华本草》等资料记载蚕桑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桑叶被称为神仙叶,具有滋阴补血、疏风散热、益肝通气、降压利尿的功效。而蚕则健身强神,祥益气血,强腰壮肾,空肺润肠。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蚕桑的药用养生价值得到进一步拓宽。蚕桑具有清肝明目,镇静神经,润肺热,止咳,同关节,降血糖,降血压,抗菌和抗病毒等多种治疗功效[6]。

现阶段宝桑园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饮食和日用品方面。饮食有桑果汁、桑果酒等,日用品有蚕丝被、蚕丝枕头等。蚕宝科技是永不落幕的药食同源产业,我们要充分发挥蚕丝的药用功能作用,研发更多的绿色蚕桑产品,如蚕桑蛋白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

2.延长产业链

宝桑园的地域规模、游客承载量都有限,所以宝桑园要想把蚕桑产品充分推介出去,必须延长产业链,与外界相关产业谋求更好的合作。

与大型超市合作,争取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等产品上架。与养生饮食餐饮行业合作,通过酒楼饭店把宝桑园的保健养生饮品、菜肴推介出去;与星级酒店合作,使酒店高级套房的床褥用品采用宝桑园的蚕丝被、丝毛毯、丝枕头、丝绵窗帘等;与动物养殖场合作。桑叶的粗蛋白含量为15%~28%,与大多数豆类牧草相近。在畜禽饲料中加入桑叶,有利于调节饲料氨基酸平衡,从而促进动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此外,桑叶中的黄酮类及多糖类等活性成分还可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所以桑叶作为畜禽饲料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7]。蚕蛹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的饲料原料,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利用蚕蛹及其他植物蛋白混合发酵生产蛹肽蛋白,不仅有效去除了蚕蛹的异味,而且通过动物饲养试验证实其饲料效率较高,适合作为动物饲料中的蛋白来源[8]。

以栽桑养蚕为基础的蚕丝产业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产业,将蚕丝产业的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宝桑园深度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农家休闲游乐,积极举办蚕桑文化系列主题活动,这种做法是对高效利用蚕桑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实践,这对中国其他蚕桑养殖基地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森泰,肖更生,施英.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内涵和新思路[J].蚕业科学,2009,35(4):913-916.

[2]黄星光.广东省蚕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蚕业科学,2009,35(3):680.

[3]李天元.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5-100.

[4]吴娱明,廖森泰,施英,等.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在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模式[J].蚕业科学,2010,36(5):35-38.

[5]冯颖如.论旅游主题活动的策划与营销[C]//旅游市场研究与探索.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08-118.

[6]惠冰.蚕宝科技——永不落幕的“药食同源”产业[J].宁夏画报:时政版,2011,(1).

篇4

近年来,衡山的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逐步建立了优质稻、超级稻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席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和衡山黄鸡生产基地,成为传统种养型农业强县。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6.08亿元增至24.09亿元,增长49.8%;农业增加值由10.12亿元增长到16.45亿元,增长62.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351元增长到7322元,增长68.3%。这组数据显示了衡山县农业经济的不凡实力,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日前,记者在衡山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正蓄势待发向现代科技农业强县迈进,计划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搭建服务平台

针对特色产业,衡山县积极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至2011年,衡山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农技站分类别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如超级稻种植信息服务、蔬菜基地信息服务、农牧养殖信息服务等。组织农技员及时调查掌握当地农民、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信息,农资产品、农产品价格及供求信息,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等农业相关信息,建立信息管理档案;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有价值的农业相关信息;建立区域农业信息网络,综合农业信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农户、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对接;对农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及时走访反馈。

衡山湘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春华介绍,每年县科技局农机推广员给农户进行养殖技术、解决病害及冰鲜加工方面的指导,这种方式提高了农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上的科技水准,促进了民间传统养殖和现代加工技术的结合。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在技术指导上,上传下达,农技员亲自指导,保证了产品在源头上的高品质。2011年,公司的“衡山黄鸡冷鲜加工技术”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与农技员的指导密不可分。

为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衡山县全力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劳动者队伍,强化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近十年来,共开办农产品加工员、畜禽繁殖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维修员等18个专业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农民24000多人,建成各类专业村126个,受训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600多元。

此外,县科技局还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一方面,力促高校专家指导解决农业技术难题,进行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引进农业院校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衡山县逢缘草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诗林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加强了与湖南农业大学的联系,在席草项目研发上与农大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进行深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科研创新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开拓市场提供支撑。

席草栽培在衡山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店面加工销售,产业化程度不高。为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县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将席草作为特色产业在开拓市场上先行试点,建立席草协会,加强工艺创新水平,提高产品质量。 “公司的席草产品分为多种档次,比如有特殊材质及编花工艺的席草在国内和日韩销售,而有一种材质一般的席草草垫作为沙滩凉席出口到美国。”康诗林说,“针对不同的市场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全县拥有席草加工机械5000多台(套),年加工床席、坐垫、地垫,枕头、枕巾等系列产品1600余万件,年创产值3亿元,纯收入上亿元。相关席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地,为华中地区较大的草席制品出口基地之一。店门席草生产基地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2.88万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市场,年出口100余万件,创产值80多万美元。县科技局工会主席彭红雷告诉记者,衡山席草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开了国外市场,是全县农产品的排头兵。

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衡山县的现代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要真正实现科技现代农业强县的目标,还需进一步完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保障体系。衡山县科技局副局长旷亚春告诉记者,为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科技局制定了工作重点,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

篇5

关键词:林下经济; 农民: 增收致富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乐县紧紧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等复合经济模式。目前我县发展林下经济近3.2万亩,其中,林牧2.2万亩,林菌0.5万亩,林药0.2万亩,林菜0.2万亩,其他0.1万亩。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1 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1.2 资金制约因素大 经调查,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受到限制,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1.3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缺乏专业协会,养殖和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有等待收购者上门或零售,效益得不到保障。

1.4 管理水平低 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养殖方面,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5 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 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2 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根据“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原则,我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2.1 气候优势 我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光辐射值高,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2.2 林地空间优势 目前,全县林地面积4万亩,其中适合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3.2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随着上级部门对林业种植的重视程度及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林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贡献率也日益凸显出来,林地优势更加明显。

2.3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林下经济,并把它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每年拿100~200万元,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提出“百万亩速生林林下经济基地”的建设目标,对林下经济发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以此夯实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物资基础。南乐县为抓好林下经济发展,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4 效益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调查,近几年,濮阳市五县二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林下经济的不同模式,如南乐县张果屯乡的林鹅模式,亩养鹅1000只,一年养四茬,亩年效益可达2万余元,近德古乡的林下种植双孢菇,每亩林地有效种植面积300 ㎡,全年按3茬计算,每亩纯收入1.5万元,是单纯种粮或种树效益的数倍甚至10倍以上,取得了显着的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结合南乐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全县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扩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3.2 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3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林下经济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林地发展规划。根据农业企业和产品市场情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建设重点,把规划做得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