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家庭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比较
教育消费作为一种发展消费,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家庭教育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所指的家庭教育消费是指为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支出,指应付的最起码的教育支出,即上学期间家庭支付的学校规定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二是扩展教育支出,是指在上学期间内,子女在课外参加的文化补习班、艺术或兴趣培训班所缴纳的费用,还包括自愿性购买课外读物、各种教育软件、磁带等其他费用以及家教费用,三是选择性支出,包括择校生、借读生及其他各种情况学生交给学校的各种名目的但不属于学费的额外支出。
一 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现状
1 城镇居民教育消费
近几年来,安徽城镇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生存性和温饱性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1992―2003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增长了2.91倍,而同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75倍和2.33倍,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说明人均教育消费倾向是有所下降的,但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教育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指标从1992年的5.1%上升到2003年的5.9%,上升了0.8个百分点。
2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
我省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呈现出符合国家总体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现状,教育消费份额上升,成为农村居民消费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投资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已经或打算把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供子女读书。据安徽统计年鉴可知,2005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用于文教方面的支出份额已由4.96%增长到11.69%,2005年人均教育消费额达到了256.8元。
虽然我省农村家庭教育消费份额在家庭消费总额中比列增大,但由于农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有限,所以实际教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而且进行教育消费其实不只是单纯支出教育费用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进行教育消费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一些家庭难以负担的间接消费,交通费、食宿费、穿着费、日常活动费等等一系列费用使农村居民家庭感到无奈,这往往导致了直接消费的抉择,一些农村子女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大学生活费而停止求学,教育消费被迫停止。
二、从不同角度比较安徽城乡居民教育消费
1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水平的比较
(1)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动态分析
从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使得安徽省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与此相应,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消费支出也随之迅速上升。
根据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表,我们可以看出,安徽农村居民的教育消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这也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进一步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更注重子女的教育消费,另外,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使得这一部分支出逐年增加。
教育消费倾向是指家庭教育支出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由于在农村,居民的文教服务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因此采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来代替教育消费,虽然可能会夸大家庭人均教育消费支出,但仍然可以反映农村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据安徽统计年鉴,1990年农村居民文教费仅占可支配收入的4.74%,那么其中教育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更少了,而到了1995年,该比列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6.10%,此后,教育消费倾向逐年上升,到2000年,文教费占可支配收入的8.00%,并且在此之后也是逐年上升的。从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大于城镇居民文教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这主要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且在2000年以前,城乡教育消费结构差异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就业形式的紧张,城镇居民家庭大大地增加了对子女教育消费的支出,这也说明城乡教育消费差距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还有很长的路。
(2)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静态分析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着利益分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上产生了新富层和贫困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由于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是很大,而不同阶层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这就使得城镇各阶层教育支出差异明显。我们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七类: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更高户。其中城镇居民各收入的差距大于消费性支出差距,而消费性支出差距大于教育支出差距。这也说明,在城镇各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观念中,子女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分配与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家庭教育投资意识也逐渐增强。
2 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比较
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支出两个方面: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非均衡
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管理体制,其中规定,乡村义务教育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即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在资金渠道上确立了利用财、税、费、产、社、基等来源多渠道筹措经费,而在事实上,我国农村的义务教育主要由乡级政府负责。筹资、借贷建校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全国有80%以上的小学和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筹资办学”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使得农民承担可义务教育半数以上的“义务”。
安徽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无论是从教育质量还是从教育的基础设施状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也就使得我省城乡居民在90年代以前,用于义务教育的消费差距明显。
(2)城乡高等教育基本支出的比较
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与省级政府逐年加大了教育财政支付力度,农村地区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2001年启动的“两免一补”工作也使农村居民负担大大减少。2000年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的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消费。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居民储蓄意愿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
就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这在安徽城镇居民家庭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居民高等教育消费越多,目前,我省农村平均每个村只有3―4名大学生,而且由于农村环境艰苦,大多数农村学生往往通过兼职或拿奖学金等方式取得学费和生活费,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消费支出。
3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的比较
城乡教育发达程度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否发达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设施的好坏。
目前农村家庭在于女教育消费方面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往往由于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表示不满而采取让子女转学,转到镇上或其它一些好学校,这样一来,孩子的住宿费、转学费等等就使得家庭开支加大。另一种是农村内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他们反映“现在教学质量差,孩子上学也不容易,学不好也没办法,让他们毕业后回家学个手艺也就行了”。
由此,教育环境的好坏,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消费的发展。对于农村来讲,重点要解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缩小城乡教育消费差距的前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影响安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城乡收入差异、居民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发达结构。如何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差别,避免造成人才培养的失衡,社会发展的失序,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差别,影响我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教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陈旧但又艰难的话题,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含量,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民的教育消费水平。一方面,家庭收入增加直接导致父母花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费用也会增多,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还会强化父母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愿意在子女的教育和培训上更多的投资,以提高子女的文化素质。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国家和政府的导向功能。许多农村家庭不愿投资教育不是因为不想,而是被“巨额”学费、生活费吓怕了。政府应当加大宣传,使缺乏教育投资观念的农民认识到这种手段的高回报率,认识到其长远收益,了解各种缓解贫困生费用困难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心理负担,使之正确认识教育消费。
第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交通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应当由财政资金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建设,就绝不应将负担推给农民,建议在全国贫困地区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保证教师工资支付和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在国债资金使用上建议适当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倾斜,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条件。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初中生 家庭教育 责任 转移 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学生成长的问题现象尤为严重。做好这一特殊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研究,有助于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担负起家庭教育职责;有助于教师了解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道德情感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校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让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及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的职业多为工人、农民,属于社会中下层;有部分家长因为婚姻受挫,导致家庭关系冷漠或紧张,不能很好地对孩子尽到管教义务;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当做留守儿童,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转移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甚至有的家长完全推脱责任,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任其放任自流。
更有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有过度的期望值。对学校期望过高,就有可能弱化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自动削减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利益与教育职责权重难分
(1)家庭经济压力过重、家长时间和精力不足
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是工人和农民,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家长忙于生计,每天回家后与孩子的交流只限于晚上回家的“抽空”时间,有的甚至在孩子睡梦中才能回到家。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实施,造成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过重地转移给了学校或亲戚长辈。
(2)家长观念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普遍还比较欠缺,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将来工作的关心,甚至有些家长直接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养育”,其它一切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庭就是提供吃和穿,花钱让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因而出现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教师、保姆或祖辈的现象,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交流的空白,进而使家庭教育责任落空。
2.家长文化素养和教育素质低下、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要之间相差甚远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误以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够辅导子女的学习,因而放弃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管理,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指导和心理支持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越来越觉得无力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使得家长不得不放弃或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他人。
3.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社区自然环境差、治安隐患多、部分村民无所事事甚至生活颓废等社会问题,城乡结合部家庭子女的行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传统教育价值观约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就意味着把孩子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人。把子女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是最放心的,自己只要提供物质经济支持就足够。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我们传统的社会取向有关系,学校的专权与封闭、教师的权威与崇高,在人们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虽然出现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真正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政策与实践经验,结合现状提出构建城乡结合部教育责任共同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乡逢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裴水凤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102-104。
[3]严由健 吴信学 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9-10。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用在改善和发展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影响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3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父母60%左右是当地“村改居”的农民,他们绝大部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意识,尚未进入“居民”意识,普遍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子女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把子女教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认为教育和家庭、父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另外40%左右是外来务工人员,原来把孩子留守在家要么有爷爷奶奶抚养,要么托付外公外婆代养,有的甚至托付其他亲戚朋友看管,来泉州接受中小学教育后,由于父母都忙于打工,普遍疏忽对子女教育,给孩子“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案例的研究力度,探寻“问题学生”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矫正学生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对策
1 案例基本情况
孩子基本情况:学生陈某,男,15岁。
孩子基本问题:该生智力正常,注意力涣散,自我控制力较弱,刚入学时,上课喜欢表现自己,但上课又经常开玩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后,上课总是昏昏欲睡,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能自觉承担责任。虚荣心强,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要求父母来替自己解决。喜欢交朋友又不会关心别人,当同学都不与他一起玩时,就到社会上去寻求所谓的朋友。学习成绩不好,语数英三科总成绩加起来不上100分。既依赖父母又不喜欢父母过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多次耐心教育均无效果。
家长基本情况:他们是从四川来泉工作的。父亲在泉州从事基建工作,经常在外面奔波,母亲在本地一家工厂打工,经常加班,父母双方工作都比较忙。
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平时工作都很忙,对孩子无法顾及,物质方面也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对孩子未能进行有效教育和指导,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所谓“棍棒教育”。
2 查找造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原因
母亲为了工作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使孩子每天中午都在网吧度过。于是学会了撒谎、强词夺理。生活条件一般,又比较自我封闭,自我感觉不好,形成一种消极心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陈某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平时无法正常教育子女。平时教育多棍棒教育为主,以此强迫孩子好好学习。长期在棍棒教育下的陈某,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叛逆,经常与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家甚至发展到夜不归宿。当其父母不能接受陈某的这一种行为的时候,就更加粗暴地打骂。
3 提出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
第一步:定期家访。根据家庭情况和家长谈心,正确指导家长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科学、合理地教育。要求家长要加强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有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明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教育,而不是纯粹的初放式教育。
第二步:要求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调整心态。在学习上只要自己努力就行,成绩低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一天进步一点,就能逐步迎头赶上。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集体中。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力争赶上。
第三步:父母平时多花点时间与该生谈心,打消其心中的各种畏难逃避情绪,提出适合该生实际的各项要求,要求其根据要求努力学习,培养责任感。
第四步:要求家长合理解决孩子的午休问题,严格控制孩子的作息时间。平时多注意给孩子加强营养,增进父子之间的情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提出来,不能简单的“棍棒教育”。
第五步: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孩子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教会学生正确择友,远离损友。
4 指导成果
学生方面:目前可以安心在班级上课,基本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与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已断绝来往。
家长方面:能较好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式,对造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家庭初放式教育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三、结论和反思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们就迈进了2017年。值此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向广大读者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被视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体系,而其中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最基础教育。曾以穿衣服扣扣子槔,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家庭教育对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强调:“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根本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长要时时处处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倡导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和睦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成长环境;要在孩子心中从小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长大后接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接力棒”,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家庭教育需要广大家庭和家长的努力,但它也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家庭教育纳入了国家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
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同时,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8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家庭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亲爱的读者和家长朋友们,新的一年,新的任务,家庭教育事业已走向新的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构建幸福和谐家庭、发展功德无量的家庭教育事业而奋斗!
关键词: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高中阶段;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周雪涵,北京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张羽,山东菏泽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一、引言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对教育发展的资源分配问题既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的教育现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教育资源的范畴比较广泛,既包括教育经费支出,也包括物质、人力、择校等方面的资源。而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公共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支出,这两大支出是实现社会与个人教育目标的经济基础。尽管近些年公共教育投资不断增加,但是家庭教育支出仍然是家庭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十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10.7%。1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规模为8959.05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29.5%(其中公共教育支出为21405.67亿元),2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3可见,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庭的主要消费性支出之一,也是全国教育总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研究是理解我国教育支出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另外,在我国,高中是进入大学前的关键时期,也是非义务教育的开始,了解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对国家制定高中阶段困难补助政策、制定学费标准、教育经费的分配以及家庭做出教育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必要环节。
此外,教育财政均衡一直是国内外关注和努力的重点问题,但鲜有研究分析家庭之间的私人教育支出的差异现象。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主要推动因素,为从根本上解除家庭教育支出的制约因素以及为缓解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微观调查数据,探讨目前我国高中生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以及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内学者大多研究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子女的入学决策及支出的因素以及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分析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其他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对教育实践者的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者的政策设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次,现有的家庭教育支出研究多以宏观描述为主,使用微观计量经济学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高中学生个体数据,对其家庭教育支出做出计量分析,并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私人教育成本是指家庭为满足其家庭成员的教育需求,付出劳动、支出货币以换取教育服务的全部代价。主要包括家庭为其子女求学的各项直接成本(诸如学杂费、课本及辅导材料等,交通、住宿在寄读学校中费用)以及私人教育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因求学而舍弃的经济收入)。1
国外对于私人教育成本的研究较早,通过对文献的总结,私人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家庭内部因素以及个体特征因素两个方面。在家庭内部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对家庭的教育支出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研究还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的教育支出呈正相关关系3;一些研究发现家庭中子女的数目对于家庭教育投入也有影响,对于是正向影响作用还是负向影响作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结论4。在个体特征方面,很多研究均表明性别对于私人教育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在家庭教育投资中,家庭收入状况对家庭中女性的教育支出的影响高于男性5。
国内关于私人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多聚焦于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子女入学决策的影响因素1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1996年北京大学高教所课题组探讨了中国大陆六省一市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与负担率,研究表明城市家庭收入与私人教育支出呈正向变动关系2。蒋乃华利用江苏省扬州市城市家庭数据,对家庭教育投资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水平正相关,家庭教育支出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3孙志军利用内蒙古和甘肃的数据,统计了20个县2000个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发现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并没有因家庭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收入越低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率越高。4涂瑞珍对上海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及教育负担状况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与家庭教育支出呈正比,与教育支出负担率呈反比,城市家庭教育支出高于农村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支出关系不大。5
以上研究是本文构建家庭年收入、性别、城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兄弟姐妹数量等自变量的重要依据,由于本研究的样本是济南市部分高三学生,年龄以及公共教育支出两个变量在学生中的差异并不显著,故本文未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根据已有文献,目前国内对于私人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尚不完善,在研究内容上,多聚焦于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关系,子女入学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系统分析高中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宏观描述为主,很少使用微观计量经济学进行研究。本文将利用数据资料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做出计量分析,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对家庭教育研究的范围进行了拓展。随着家庭教育支出在总教育支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我们有必要了解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这对教师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数据和计量模型
1.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9个区县的25所公立普通高中的学生个体数据,抽样策略是分层不等比聚类抽样。抽样覆盖15所城市学校,8所县级学校,2所农村学校。在每所高中内随机抽取3-5个班级,以保证收集到不同类型的班级(文科班、理科班、普通班、重点班),每个被抽取到的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参与调查(每班大约50-60人),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474份,其中有效问卷58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0.21%。山东省是中国高考大省之一,并且是中国教育政策研究的代表性省份,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其社会及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部分样本在不同变量存在数据缺失情况,如果简单将带有1个或多个缺失值的样本点剔除,会损失大量样本。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有观察到的数据,避免现有数据与未观察到的数据间存在较大差异,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多次估算(MultipleImputation,MI)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填补。MI法是由Rubin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的推断原理如下:6(1)基于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估算,为每个缺失值估算一个可能的填补值+随机扰动项,从而产生一个完整数据集;(2)多次重复步骤(1),从而产生多套完整的数据集;(3)在每一套填补完整的数据集上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参数估计值、标准误以及相关统计量;(4)对来自各填补数据集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最终的一组参数估计值,标准误以及相关统计量。
2.变量设定
影响高中生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有很多,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以及实际情况,从以下角度选取自变量:
(1)家庭年收入(Yearlyincome):问卷中为家庭月收入分类变量,分为12个等级: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6000元,6000~7000元,7000~9000元,9000~11000元,11000~15000元,15000~20000元。本研究将其转换为连续变量,分别取每个等级的上限作为家庭收入的真实值。家庭年收入=家庭月收入×12。
(2)中考成绩(ZHSEESUM):中考成绩是中考总分标准化成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分数。
(3)性别(Female):设定为虚拟变量,女性为1,男性为0。
(4)城乡生源(Rural):设定为虚拟变量,农村生源为1,城市生源为0。
(5)兄弟姐妹数(SibNo):设定为有序类属变量,分为0个、1个、2个、“3个及以上”四个等级。
(6)单亲家庭(SINGP):设定为虚拟变量,单亲家庭为1,非单亲家庭为0。
(7)社会经济地位(SES):连续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把父母受教育程度、父亲/男监护人和母亲/女监护人的职业社会地位排序这四个变量合成为一个SES指标。
本研究对因变量“高三家庭教育成本”的衡量包括以下几个统计口径:“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各项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择校费是一次性付清三年的费用,因此高三当年的成本为其1/3。
3.实证模型
本研究的回归模型可以表达为:
其中exp是因变量,根据情况选取不同的因变量进行回归,即“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负担”,“自报家庭教育负担”,βiX是回归系数和自变量。
回归分析通过计量分析软件Stata13.0进行。相关数据描述和回归结果报告如下。
四、数据和描述统计
问卷调查了山东省济南市高中生的家庭收入以及家庭教育支出情况,并收集了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相关信息,对主要的自变量的描述统计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平均为47428元,样本中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其中女生占53.3%,来自农村的生源占比48.5%,被调查的学生中54.17%的学生没有兄弟姐妹,有1个,2个,3个兄弟姐妹的学生分别占比34.47%,8.40%,2.96%。有4.97%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
对于家庭年收入的描述统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家庭平均年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平均值为47428元,最低的家庭年收入为6000元,最高为240000元,其中72.79%的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低于48000元(平均值)。
表2对主要的因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值为6843.037元,家庭教育净成本平均值为6730.378元,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平均值为2966.584元,自报家庭教育负担率为22.3%,实际家庭教育负担率为16.9%。
本文对两种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自报家庭教育支出”)进行了衡量,“家庭教育支出”由计算得出,数据相对准确,但可能漏掉一些支出条目;“自报家庭教育支出”是家长报告的支出总数,不涉及漏报,但可能存在由于家长个人开支印象的偏差以及对家庭教育支出理解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偏误。“家庭教育负担”以及“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同理。
图2报告了不同收入层次家庭教育支出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在120000以下的家庭,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年收入基本成正比,家庭年收入在120000以上的家庭的教育支出趋势趋于平缓。
表3报告了各项因变量的方差分析(ANOVA)结果。组内方差反映学校内部变量差异程度,组间方差反映学校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表3可知,尽管“家庭年收入”的组间方差较大(即在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大部分家庭教育成本的组间方差都减小到10%以内(“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除外)。“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在不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所占比例达到48%。由此看出,学生家庭之间的收入、教育负担、教育支出及各项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实证分析结果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成本以及家庭教育负担率的回归结果。对于每个系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如果某自变量系数为正,说明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该变量取值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相反,如果某自变量为负,若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该变量值的增加,家庭教育支出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自报家庭教育负担”是家长自我报告的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由于农村多子女家庭容易把对多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当成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投入报告出来,因此回归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
由表4第1列和第6列可知,在家庭收入方面,“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外,“自报家庭教育负担”与“家庭收入”成反比,这有两个可能的原因:(1)从父母的感知投入来看,家庭收入越高的父母感觉自己为孩子投入更多的教育支出,且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越重;(2)家庭收入高的父母可能在学业以外的项目上为孩子花费较大,也一并算入教育支出中。而我们计算的单项教育支出和学业相关总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这说明在控制了其他主要背景变量后,不同家庭收入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都不考虑家庭经济情况。
在中考总成绩方面,“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净成本”、“学校相关的家庭教育支出”三个因变量均与中考总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中考成绩低的学生在“择校费”、“课外辅导费”等方面的支出较多,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而成绩较低的学生的奖学金又相对较低,因此家庭教育净成本相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较高。在家庭教育负担方面,中考成绩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在性别方面,男女生的“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净成本”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家庭教育支出显著高于男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原因可能在于,现在的家庭越来越重视女性的教育,从而花费更多的教育支出在女性受教育者上。性别对其他几个因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城乡生源方面,农村生源的“自报家庭教育支出”与“自报家庭教育负担”均显著高于城市生源,说明农村学生的父母认为家庭教育负担较重。与“家庭收入”变量相同,生源户口与其他因变量的关系并不显著,说明生源户口也是通过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成本及教育负担率的。
六、结论与建议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作为中国百强县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剧。同时,信息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晋江人通讯出行的方式,还深刻影响到晋江居住民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领域,并对现行的晋江学校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甚至于触及了晋江教育的一些传统习惯。如何有效地降低社会综合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整体氛围?笔者通过对晋江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相关概念
本课题涉及五个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自我教育,笔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个未成年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教育作用位居儿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二)学校教育
本文指适龄的人集中到学校,以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进成长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区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未成年个体,受到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活氛围等社区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也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成长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个体自我反思外部现象,以自身情绪感受、接受程度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内化过程。以上三种教育最终均会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响自我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人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构图体现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动
教育是未成年个体成长中受到综合影响的过程,由于施加影响的各方因素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们所施加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动”,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的矫正和相互间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综合作用,激励自身树立起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气场。
二、一线调研与现状分析
立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从观察学校营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现象出发,课题组对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现状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和分析,采用了现场调查和报道分析两种基本形式,现场调查主要立足笔者所在学区的中小学,报道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晋江市教育信息网。经过梳理分析,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对孤立,教育间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长,常常出现“5+2
图2 “家―校―区”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图
(二)活动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监管主体责权的不明确性,导致在教育活动协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晋求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单位间存在着重视程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监管主体相对比较明确,主动性较强,但仍会受到家庭、社区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动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依托于辖区学校开展,走过场的多,效果极不理想。
(三)形式单一
从时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话题越来越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动形式上仍然相对单一。如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主,再如学校、社区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进社区老人院慰问老人、进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为主,而且组织的次数、参与的学生数都很有限;社区、学校教育整合上,最常见的是公安部门安全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交流。这些都说明在家庭、学校、社区间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都还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呢?
(一)心理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确定要立足于对服务区学生以往共性状态、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 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是强化的结果。来源于行为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可持续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3. 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健康地实现自我。来源于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对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一切组织都具有自动调整、顺应和改变的功能。来源于功能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它需要以实践做为平台。
2. 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有助于成员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来源于冲突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责任主体的互动,促进互动策略中临时组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 人们的互助、互惠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启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优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围,促进未成年个体的良性成长。
(三)“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模型设计
综合以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条件和特点,“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建构模型阐述如图3所示。
四、策略解读与实施建议
教育良性互动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责任主体分别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按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担的不同作用,在学校统一协调分配下,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个体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
(一)学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实施者
本文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以外,在营造教育合力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不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对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督促等责任。如图3所示,其主要工作职责有:负责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构建信息化服务沟通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
1. 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并指导工作的开展。教育互委会由学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会主干、社区教育主干、学生代表等部分组成,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主体关系,设计、指导各项互动策略的组织实施。
2. 推进家长素养工程,发挥家长学校的效果。家长素养工程,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习、现场对话等方式,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降低家庭负面行为带给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3.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保持教育主体沟通的即时性。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技术,以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教育互动相对稳定的沟通途径。如建立班级QQ群,加强班级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通报,作业督促和指导,成绩汇报与策略沟通,延伸学科课堂学习,发挥统筹课内外、学科间的作用。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作为出勤通报、一分钟家长会、好方法推荐等平台,统筹校内外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和榜样示范
目前,晋江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都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长缺乏主动性、对孩子关注度不够、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激起家长兴趣的参与平台。因此,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能够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台至关重要。
1. 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引家长到学校管理中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从图1分析可得出,中小学是学校教育逐渐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响逐渐降低的阶段,二者对此时未成年个体成长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家长督学制度,整合中小学阶段两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保驾护航。家长督学可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如学校大门接送轮值等)、解决学校投诉案件、班级听课巡课、校外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家长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寻找家校教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收获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 成立家委自治会,由家长沟通协调自己孩子的事。由家长委员会牵头,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校常驻机构――家委自治会,设定其工作职责:第一,履行家长督学的责任;第二,围绕学校敏感问题(如学生在校用餐问题、校服问题等),负责组织召开家长听证会;第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时(如家校教育方式出现分歧等情况),做为第三方机构介入调解,谋求统一的解决意见。
3. 开设家长讲坛,让成功家长传递成功的经验。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教师、校友资源外,还有一股随时不断丰富的对象,即家长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家委自治会负责邀请组织,请每一届学生家长群体中,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人生、职场、学习等方面的讲座,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用一个个生命经历去引导、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长。
4. 组织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沟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会,组织较为广泛的家长接待日活动,邀请一些特定的家长参加,让他们也做做学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长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饭菜;在校活动接待日,家长也过过学生在校的生活;开展亲子活动日,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等。通过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多些谈论的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促进家校理解。
(三)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中的社会导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社区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文化背景将助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净化,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1. 建立社区助学制度,创设学生动手与实践的平台。社区助学制度,在本文指社区依托社区资源,开发一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弥补学校教育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社区教育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评估,选择几处配套比较完善的定点实践单位,与学校配合组织做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和动手实践训练量。
2. 开设社区论坛,开通行业精英职业指导的渠道。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后的重要转折,要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常规的升学教育。在适当的时间里,邀请社区主干企业精英,开设社区论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提供职业与兴趣磨合的导向,有利于学生做出更符合镇域经济模式的升学选择。社区论坛可以采取学生走课的方式进行,进而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行业信息量。
我们通过举行“为了孩子做好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座谈会、“亲子教育培训”、“架起心灵之桥”家长座谈会,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关爱点的利弊。总结出家庭教育的八个关爱点,培养孩子人生三大软件和三种精神。
八个关爱点:爱、表扬、鼓励、确认、理解、陪伴、批评、制定规则。
三大软件: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
三种精神:进取精神、学习兴趣、良好习惯。
特别警告:有三根高压线要注意。一是忽略孩子存在。二是强迫。三是破坏性的批评。有两个陷阱要提示。一是过分的爱。二是家长输不起。
二、责任教育对家长的影响
1.从家长会的变化,带来家长的巨大变化
在没有实施责任教育之前,学校开家长会人数很少,有的让亲戚朋友代开,有的让邻居来看一下,有的干脆就不来。一是家长对孩子不抱有希望,不负责任。二是家长对家长会重视程度不够,家长会次数少得也可怜。如今,实施责任教育以后,大有改观。每月定期开家长会,每次家长会都要进行反馈,互相交流。肯定成绩,研讨不足。
2.责任教育中家长的感悟与反思
(1)我刚从“陷阱”里爬出来
某位家长含泪讲述了她对孩子过分的爱导致难管的痛。由于父母离异,感觉孩子更缺少爱,只要孩子提出要求我就满足。孩子和我一次次撒谎,我也不知道,要钱就给,为了挣钱开家长会也不参加,孩子不上学逃课我也帮着隐瞒老师。就这样长此以往,孩子要钱次数越来越多,我的经济实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孩子,于是,孩子就产生了偷的念头,走上了违法之路。我为了管教好孩子,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我痛恨疾首,后悔莫及。在责任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强调家长有两个陷阱:一是过分的爱;二是家长输不起。我才明白掉到“过分的爱”这个陷阱里面了。我总结的经验就是: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需求奢侈。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家长要做到率先垂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我家孩子的最大变化是不讨厌我了
我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看到不如我意的,沾火就着。我家孩子性格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做事比较认真。我要求孩子比较严格,只要学习,我心就舒服,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必须是写作业。
有一次,我单位有事提前下班,开门一看孩子正在看韩剧,气就不打一处来,都没有来得及换鞋,冲过去就把电视强行关掉。并大声喊道:“看看看,就知道看电视?学习去!”说完就把孩子推进了书房,我一肚子的气慢慢的消了。如今我很后悔,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责任教育拯救了我,也拯救了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让我开了窍,打开天目,找到了“祸根”,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是我碰到了两根高压线:一是强迫;二是破坏性的批评。如今,我的收获是:自己懂得了很多,改变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以自身改变影响孩子是我的亮点。我的孩子不讨厌我了,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3)要管住自己的“嘴”
我是一位家长,我对孩子要求特别高,望子成龙心切嘛!对孩子的要求做不到,我就想用语言刺激他,目的是让他变得更好,我的想法是———我的孩子就得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原来我家孩子学习挺好的,由于我过分的要求,成绩越来越差了,我就给他找这个班补课,那个班辅导,想让孩子成绩上升的快一点,钱没少花,孩子罪也没少遭,结果适得其反。由于心急,我教育孩子经常说这样的话:“你看人家的谁谁谁,再看看你!”……我从不会欣赏鼓励孩子,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做不到就批评,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如今,开展责任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我就改变了许多,明白了很多事理。懂得了自尊心、羞耻心和上进心的关系。是“责任”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我最大的“病根”。只有改变我自己才有改变孩子的可能。我不断地自检、自律、自我约束。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影响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关于家庭教育有许多定义,顺应时代的变化其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含义。在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可以分为父母和孩子相互沟通学习,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来分析,而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孩子爱心、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对孩子诚信、正直等做人待人原则的培养。
一、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义利价值观的教育
义利观是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精髓,倡导轻外物,重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横扫商品经济的大潮下,重义轻利现象时有发生,功利主义已演变成一种社会趋势,为唤起社会的道德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义利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从小开始,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其中包括三个主要内容:第一,以对国家利益的深刻认同和理解为基础;第二,以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为核心;第三,以忠诚奉献给祖国的坚定意志和信念为导向。它侧重于对祖国认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历史责任感的表现。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对荣誉和羞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集中体现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引导和规范人的思维和行为。通过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其明辨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4.生命价值观的教育
生命教育为了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实现生理,心理,伦理三个层次全面发展,它涵盖涉及生命教育的全部内容,并通过生命教育这条主线使未成年人“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
二、家庭教育背景下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是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的问题。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期望和压力下,由于教育方法知识的缺乏,很多独生子女存在自理能力差现象;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自私自利的特点;大多数独生子女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另外,父母太重视知识教育投资的同时,忽视孩子的价值观教育。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注重享受、拜金主义等。
第二,是缺损家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缺损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不正常的比例更高,尤其表现为:过敏、自责、学习焦虑、恐怖、孤独等倾向。特别是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情感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最终会引起孩子的价值观的扭曲。
三、未成年人家庭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从家长自身做起,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不能没有父母和家庭参与,更不能忽视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价值观的延续,父母必须正视自身价值观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养成的影响。首先,要重视父母的价值观对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其次,要为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再次,父母在家庭教养方式上要科学合理,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等。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联动机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优势,所以相互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合作。
首先,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有重要作用,通过双向的交流,父母和学校能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在家或学校的情况,使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双管齐下。
其次,动员社会力量来调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对学校教育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有责任去帮助解决。不仅需要行政支持更需要政府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资金的投入。与此同时,民间组织也可以以各种形式参与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
总之,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之日开始,甚至可以说是始于胎儿期,对人的一生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务必重视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使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闵正威,李昊凤.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3]史晓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实镜像――黑龙江五市(地)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06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习惯养成;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19-2
一、研究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而当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再加上家长的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及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幼儿在某些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依赖于家长的配合,依赖于家庭、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只有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产生1+1大于2的教育合力,才符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要求。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1.关注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探讨家园一致的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2.探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五、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阶段
我们教师主要学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时阅读了《早期教育》(教师版、家教版),还借助互联网寻阅了一些相关论述;同时向家长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家长读本、《早期教育》家教版、《幼儿教育》等。学校鼓励教师与家长进行读书摘抄,学习积累先进的科学育儿经验。
2.实际调查阶段
我们分年龄阶段分别设计了小班、中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家长,要求家长如实填写,便于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我们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353份,回收率为88%。其中小班发放100份收回75份(75%),中班发放140份收回126份(90%),大班发放160份收回152份(95%)。问卷选择题部分,100%家长都能如实、认真填写;策略简述与教育困惑(常用教育方法)部分仅有不到70%的家长进行了回答。不管怎样,我们的前期工作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实践反思阶段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习惯教育的,只是由于认识偏差或是攀比心理作祟,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合理、科学,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对症下药,首先帮助家长提升认识,树立科学育儿观;其次,通过个案观察与分析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行为进步,加强家园沟通,并将共性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第三,利用幼儿的一日活动、教育活动、读书活动等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指导、教育,认真开展个案分析记录与家长访谈活动,增强习惯教育的一致性与一贯性。我们开设了两次“良好习惯”主题集体教育展示活动及相关研讨沙龙活动;分年级组举办家庭习惯教育讲座,并邀请家长进行教育经验交流;联合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大型家庭教育专家公益讲座……这些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分析总结阶段
面对众多的原始材料,我们进行了整理,从共性问题中发现个性问题,遴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是彰显不同方法与途径的资料,使得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点面结合,为经验推广、课题延伸研究做好铺垫。
六、研究结论
1.教学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我们主要借助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了生活卫生习惯的指导教育,借助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行为习惯教育。通过集体课堂教学,利用故事、儿歌、日常生活事件等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并教育幼儿如何养成好习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幼儿的习惯养成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如小班的幼儿在《猪小弟》活动后,不仅爱洗澡了,洗头、剪指甲时也知道配合家长了;中大班的幼儿也知道了保护牙齿的方法,基本养成了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
2.日常生活是督促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主阵地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多方位地为幼儿提供各种培养习惯的机会,通过正面引导、及时鼓励表扬等手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如区角活动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通过指导、示范、树立小榜样等方法手段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分享、有序整理等习惯,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3.家园一致教育是帮助幼儿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农村很多幼儿平时都跟祖辈生活,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主要是在休息日与节假日。很多家长觉得,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少,对孩子有太多亏欠,于是就对孩子疏于教育,即使教育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或少有实际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亲子活动指导与习惯教育指导。
首先,利用校讯通平台和家长园地做好教育宣传,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指导,提高家庭习惯教育有效性。
其次,利用家长活动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或在园的习惯形成根源,对症下药,矫正不良行为,巩固积极行为。同时,也让家长互相交流取经,在鲜活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借鉴积极有效的育儿经。
最后,利用晨间接待与离园活动与家长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幼儿在家的习惯养成现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动向与措施,互相配合,增强积极效应的辐射影响。
七、结论与思考
(一)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更多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一致性、一贯性教育有了深刻的体悟,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利用鼓励性、激励性的积极提示语促进幼儿的行为发展。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进行个案记录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由无具体目标、观察分散、记录不系统等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阶段性的观察记录,记录方法、记录形式上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中,对幼儿集体或个别习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了更多拓展与创新。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稳定发展之中。
(二)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瓶颈与困惑,致使研究有些不够系统、深刻。如进行问卷调查,怎样让问卷回收率更高,让答卷更有价值与意义,不仅需要我们的宣传到位,还需要进行适宜性指导,让家长明白问卷调查就是应该真实填写,将孩子(或家长)的行为、方法、疑虑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行为比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又如,进行了研讨活动后,我们应该面向全镇老师进行推广,利用领域教育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受惠。再如,进行个案研究时可以分班级就某一行为习惯对班级所有幼儿进行跟踪性、递进式教育指导,或者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主要习惯养成进行比对式参照研究,使得我们的研究结论更有可比性与推广性。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键词】教育;家庭教育;家风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国的先贤们曾经提出许多有益的教诲。宋人普济说;“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明人方令孺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清人冯梦龙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诗句归结起来,就是对子女进行必要的开导、批评和拒绝教育。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家庭教育一直在整个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我们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一、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密切,必须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的家庭中,存在着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近几年,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一种怪病,主要症状是:脾气暴躁,心情不顺时便大哭大闹。好吃懒做,生活能力差,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受不得半点委屈。学习成绩不佳,崇尚低级趣味,无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等等。致使家长束手无策。面对如此状况,家长必须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二、无原则溺爱是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当今,独生子女的家长们,对于拒绝、批评已经十分陌生,人们误以为与父母之爱相悖,只有将孩子抱在怀里、含在嘴里、顶在头上甚至供在佛龛里,才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种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害。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的天性。高尔基老先生有一句名言,他说:“爱自己的孩子,连老母鸡都懂得。”那么,动物是否仅仅懂得爱而不懂得教育呢?当然不是。
记得好多年以前,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它的情节很简单,主要表现一个母狐狸如何细心地哺育几只小狐狸。在孩子们稍稍长大以后,“狠心”地将小狐狸赶出家门。苦苦哀号不行,赖着不走不行,偷偷溜回来也不行。在“狠心”妈妈撕咬、驱赶之下,小狐狸们很快成长起来。连狐狸都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人类反倒不知教育为何物,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俗语说,挨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未成年的孩子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有几人真正能认识到并身体力行呢?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充分认识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心理、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的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家长应该学习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意识,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使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优良的品德、意志和性格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意志和性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这些雕塑家就是: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个人。当代社会,价值是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是非价值判断能力,让他们能在物质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当中学会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通过正能量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养成尊来爱幼、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3.家庭教育要注重发挥孩子的个性潜能
以前家庭教育的思维是不管是谁,都要按照统一的模子去塑造,这种教育思维,抑制孩子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抹杀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天赋。有人曾说过,每一千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天才。并不是学习成绩差就不能成天才。科学泰斗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外 25 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我们的学生中不是没有天才,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当代家庭教育要注重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独特的、有潜能的发展主体,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给他们展现天才的环境和信心。
4.家庭教育应注重家风教育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部长刘奇葆曾指出,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但却苦于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好评。广大家长要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卓.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建议[J].教育导刊,2010(11)
[2]陆士桢。家庭教育须回应时代的影响[J].中国教育报,2012
【关键词】摇篮;家教;习惯;自立;协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尤其是幼儿,模仿性强,总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处处为孩子作出表率。有道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孝顺媳妇出娘家”,这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笔者就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影响和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家教应从幼儿做起
“要发家,看娃娃;要丰收看青苗”。一点不错。古人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哲理颇深。它说明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英国的思想家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形成,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号称世界第一学府的哈佛大学,培养出大批的专家、名流,他们都有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诸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且成为大发明家、作家、诗人、总统,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巨星。在他们身上勤奋、刻苦、乐于奉献、治学严谨,早已习以为常,身上都充满魅力,都是闪闪发光的东西。有一位诺贝尔获得者称,他的成功是源于幼儿园,得益于良好的幼儿教育。从古至今,从外至内,太多的案例可以说明家教是第一位的,而良好的家教要从幼儿的抓起。
二、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基础抓起,从0开始。比如:幼儿进餐不会用筷子,就让他自己用小勺,不让就别喂。父母用适时进行鼓励:“宝宝长大了,可以自己吃饭了,这才是个乖乖仔!”放学了要把书包放好,自己的衣服、鞋袜、玩具要自己放在指定的位置,不要别人代替。自己的用具、用品自己存放,放得有条有理,这就是文明的行为和习惯。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家长,是明智的家长。作为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从能生活自理开始学做家务,经常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不会做家务的要强得非常多。孩子写作业,家长要监督、鼓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做完作业,让其自己整理、检查,装进书包。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培养勤劳的习惯;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做精致。久之,就养成了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三、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
刻苦读书、勤奋好学是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培养孩子勤奋学习实际是在培养孩子一种可贵的品质,在培养孩子坚强,坚韧,持之以恒等他们长大会成才中必要的良好品质。而正确的发音、规范的书写,流利的吟诵,动听的儿歌,都要从基础培养起。从小就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有目的地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小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这样长大后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让他们懂得知易行难,任何成功和进步都是用双脚走出来的,用双手做出来的。作为父母一是首先自己做出样子,处处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孩子,孩子学习的时间,父母如果有时间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也学习,不但能享受和孩子共处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是给孩子做良好的榜样。二是要及时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孩子年龄较小,发生在身边的好多事情也学不清楚,他们自身的行为自己不知道对错,所以一定要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多了解,要互通“情报”,要做到孩子的言行家长心里有数,心里有底,在老师的协助下共同教育孩子养成刻苦、勤劳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孩子的交往、协作能力
优秀的家长,总是鼓励孩子广泛交往,多交朋友,让小朋友来家做客,共同享受愉乐游戏;为小朋友庆贺生日,分享蛋糕,分享成长的欢乐。带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出游,在游玩过程中引导孩子协作能力,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作为家长,要与幼儿园密切联系,掌握孩子思想的晴雨表,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家校联手、及时纠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大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家长应“教他们多游戏”,这样才能发现他们的天生,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和天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方面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事实告诉我们:“民主的家庭孩子们敢想敢干、敢作敢为,成功率高;专制苛刻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创造性差,养成懦弱、胆怯、自卑、冷漠、孤僻等不良习惯。要鼓励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他们协作、合作能力,这样,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五、家长应积极上好家长学校,树立正确的教子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创新,东方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加紧进修,不妨报名家长学校,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全新的教子观。不学“虎爸”、“狼妈”,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教育子女,用教育智慧启迪子女,用模范行为带动子女,用改革发展中的典型事例,英模事迹鼓励子女,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勇于担当,让孩子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欢乐成长,家园联手,双管齐下,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李娟 单位: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
论文摘要: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 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
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
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三、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应。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 [5]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9,(02).
[6]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
[7]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
[9] 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论文摘要: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 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
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转贴于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
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三、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应。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 [5]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9,(02).
[6]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
[7]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
[9] 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成长;管教模式
首先是家庭结构,我国的家庭结构有正常的三口或者四口之家,也有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更有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还有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长辈的留守儿童,甚至还有丧失父母的孤儿。所以说家庭结构的种类还是非常繁多的,正常的家庭结构可以使中学生良好地成长,保持一种和谐的氛围,不仅有着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还有活跃的思维。相反如果是在单亲家庭,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心理问题,比如过分自闭,冷漠,害怕,经常情绪波动很大。这对于中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是很不利的。但是在正常家庭对孩子情绪的影响是趋于平均值的,不会有过大的情绪起伏。而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那种依赖没有得到承担,在爷爷辈的培养下慢慢成长,这样的孩子思维并不活跃也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并且从内心中缺少爱,缺乏安全感,很可能会对同学排斥,不合群。所以正常的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其次家庭氛围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文化水平都较高,那相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父母,他们会更加懂得如何科学的去教育孩子。并且在家庭中也是对孩子有影响的,比如父母的爱好,在中学生成长前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爱唱歌跳舞的妈妈的女儿很可能也擅长,因为在孩子幼时就会经常接触这些东西。比如父母如果都是经商的商人,那么孩子从小就会有商业头脑。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教师,孩子在家庭成长中也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有的父母文化层次并不高,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去和孩子沟通。甚至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引导,致使孩子心理上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家庭的氛围对中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家庭的管教模式对中学生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中中学生都希望老师具有民主、和谐、平等、宽容、关爱、机智、幽默等特征,而不是粗暴、专制、放任型的。那么中学生对家长的期望也是这样的,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和家长做朋友,而不是家长以自己的方式处处控制着自己,有种压迫感,非常容易造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多倾听中学生的心声,站在中学生的角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必要时应该和学校的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听听老师的建议合理地去教育中学生。专制型粗暴型的家长使中学生富有攻击性和畏缩自卑感。由于受封建家长制,等级制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不能有犯上之嫌,若出现错误,则采取威压手段,讽刺挖苦,大吼、罚跪、罚站或扇耳光吃棒子等,直到子女害怕为止,这样即使他口服了,可内心还是忿忿不平的,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而增加了中学生的对抗性,形成逆反心理,其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父母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子女要求,可谓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适应竞争,对子女学习要求越来越严,请家教开小灶,或家庭题海战术等,造成巨大压力,因此这部分家长是在物质享受百般造就,在学习及行为方面,百般苛刻,物质和精神享受不平,容易形成了溺爱型或保护型。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的去教育中学生做到管教引导,不放任自流,又尊重子女的个性,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最好的模式就是既有家长的威严又可以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这样孩子才会将心声吐露,家长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
中学生正是孩子成长的青春叛逆期,家庭教育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家长应该多和老师沟通,创造出良好的共同教育的模式。只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完全不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往往被忽视,但是确实十分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家庭生活并不幸福,那么他也无心学习,甚至出现一些不好的习惯,不会听老师的管教,也不会理会老师的谆谆教导。呼吁家长真正地关心孩子,良好地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