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就业现状范文

工商管理就业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商管理就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商管理就业现状

篇1

关键词:林业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10]陈海林.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下,(7):28-29

篇2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从就业市场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较差,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实验、实训不到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给不足,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 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 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 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 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 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篇3

关键词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满意度

作者:赵伯庄,李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01)

一、调研背景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从2003年开始招收“专升本”学生,现已有毕业生1000余人,在校生400多人。在强大的社会需求及北京市“专升本”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高等院校“专升本”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专升本”教学工作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思考。首先,在生源方面,一方面“专升本”学生来自十几所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在原来学校所学专业课程不完全相同,有些还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就在一线工作岗位接受过训练,而且身边多数同学都已就业,因此他们与在校本科学生相比,具有很强的职业意识。在学生个体方面,“专升本”学生大都是在专科学习期间的“尖子生”或学生干部,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学习欲望较强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其次,“专升本”学生普遍存在学生基础课比较薄弱的现象。“专升本”学生来自十几所高职院校,各推荐院校尽管本着专业相近的原则,但其专业和课程设置又各有特色,学生专业基础不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很难整齐划一;“专升本”及高职高专阶段某些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难免有重复。为全面了解工商管理“专升本”学生现状及学生满意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课题组在北京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09级“专升本”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专科与本科专业近似度

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与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近似程度”问题,4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关系”,26%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密切”,22%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调查表明,“专升本”招生专业就近的原则得到了体现。就专科学生进入“专升本”学习的目的看,列在第一位的是“提高学历层次”,占65%;其后分别是“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机会难得”和“缓解就业压力”。

(二)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

从调研结果看,对于“专业设置满意度”,有58%的学生“基本满意”,16%为“满意”,6%为“很满意”;在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问题上,有47%的学生希望“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减少课堂教学”;在对本、专科重复开设的“专业课程”的看法上,有5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重复学习,可在开课前进行该专业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并记相应的学分”,但是也有31%的学生仍然认为“有必要”,其主要原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能有新收获”、“很多内容已经忘记”。

(三)“专升本”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于“专升本”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现出实用性、多元性、目的性较强的特点,如图1所示。调研还表明,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集中于英语、高等数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图1专升本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四)“专升本”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情况

科技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有77%的学生对该项活动表示了较高的兴趣,认为科技竞赛有助于专业发展及就业,但仍有23%的学生不参加科技竞赛活动。

(五)有关“专业资格等级考试证书”情况

有46%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已取得过相关的专业资格等级考试证书;在没有取得证书的学生中,有34%的学生表示“在本科学习阶段有计划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等级考试证书”。

(六)“专升本”学生就业去向

就“专升本”学生就业去向、考研原因及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等调研结果表明:本科阶段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图2显示;对于考研的原因,57%的学生选择“缓解过大的就业压力”,37%的学生选择“增强竞争力,为未来增加筹码”;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工作岗位、单位前景和学习与培训机会。

图2专升本学生就业去向

三、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将高职“专升本”教育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建立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实际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人才。

(二)专业方向模块化

经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调查,并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就业岗位类型包括:行政与业务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市场营销类、市场调研类、金融保险类、政府基层公务员类。主要面向工商企业行政助理、商务助理、会计、出纳、市场销售代表、市场策划、市场拓展、市场督导、银行证券业务员等岗位和政府基层公务员岗位。按照工商管理专业方向设置模块,结合市场需求及学生原有专业,突出职业应用性,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如服务营销模块、文化产业管理、物流管理模块、连锁经营模块等。

(三)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专升本”教育活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反映了统一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选修课内容强调跨学科,课程设置必须灵活多样,同时要注重学科渗透,增加选修课开课门数,给学生以自由选课的余地,满足“专升本”学生适应社会及发展自我的多样需求。选修课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量、知识结构、岗位需要和个人对职业发展的预期自主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实际工作的需要,跨学校跨专业自主选修课程,充分体现教、学、用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使“专升本”教育充满活力。

(四)因材施教,课程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推陈出新

“专升本”教育要切实为“专升本”学生的发展服务,首先就要从他们的各种需求出发,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专升本”教育课程的设置要立足于“专升本”学生发展,注重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升本”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又要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考虑“专升本”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又要考虑“专升本”学生生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分量,更要侧重于“专升本”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4

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工商管理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获得好的效益的保障。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各项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再加上市场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压,企业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好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企业工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置、指挥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对于企业而言,工商管理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技术、资金等是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几个元素,而企业工商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技术、资金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1]

三、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一)企业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企业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而言,由于企业管理体制落后,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以至于许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还不够健全。同时,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依然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盲目地照抄他人先进的经验模式,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难以争取企业员工的配合。

(二)人员水平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涵盖了企业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相关管理人员要求非常高,而企业现阶段的管理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工商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大多凭借经验来进行管理,没有围绕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来进行工商管理,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经营模式落后

受计划经营的影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依然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脱离了市场,没有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来制定经营策略。同时,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如生产部门只顾自己的生产工作,与市场部门缺乏沟通,这会造成产品滞销。对于企业而言,脱离了市场,势必会增加经营风险,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严重的还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四)工商管理目标含糊不清

企业是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然而,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许多企业片面追求产品效益,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就当前企业的管理工作来看,企业工商管理目标还不够明确,既没有明确企业管理目标,忽略了企业文化,也没有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许多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另外,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暴利,生产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四、企业工商管理改进策略

(一)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在企业全面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工商管理涉及企业各方面,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积极地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加大管理体制创新。首先,企业必须促进自身的发展,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如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进行,确保工作效率。另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从而更好地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2]

(二)加强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才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就必须注重专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首先,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工商管理工作;其次,注重管理人员能力的培养,定期进行实训和总结,不断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要加强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为工商管理培养更专业的人才。另外,企业应注重外来人才的引进,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的招聘评测来进行,为企业引进专业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3]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而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更好地开展工商管理,就必须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首先,企业必须彻底摆脱旧观念,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在工商管理中强化质量管理、责任管理;其次,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立足市场,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员工的向心力。[4]

(四)明确企业管理目标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一些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损害到社会效益,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工商管理中,企业应当明确工商管理目标。对内,要明确企业内部管理目标,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计划,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管理工作,同时要强化责任,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更好地规范管理行为,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对外,要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能盲目地追求自身利益,要考虑到社会与公众的利益,把企业生产和党的思想紧密结合,树立诚信,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企业管理,自觉遵循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5]

(五)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遵守的,带有组织性的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制度、职工行为方式、企业形象、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企业管理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已成为必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人本文化思想,促进企业管理。人本思想是我国社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内在体现,是当代社会最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出发点是员工的长期发展,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在企业管理中,坚持企业文化与管理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使其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6]

(六)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有着速度快、信息存储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工商管理中,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加大投入,实现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企业工商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将企业各项工作都纳入一个系统中,更方便地传递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效率。[7]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就业分析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高职

为贯彻落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理念,2011年5月―7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QQ访谈等形式,随机抽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64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与研究。

一、就业状况

(一)就业区域分布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上海、深圳、广州以及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约占毕业生的78%;选择在武汉城市圈企业就业的约占毕业生的12%,还有约10%的毕业生选择到内地其他城市就业。这说明该专业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定位上,既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也要兼顾面向经济发达地区。

(二)主要面向的行业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较广,具体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保险服务业等。其中,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其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35%、23%和13%。这说明该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行业定位时,应重点考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三)主要面向的岗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泛,具体包括销售员、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生产计划员、行政管理员、采购员、仓管员、实习店长、报关员、电子商务操作员等。其中,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这说明该专业在进行学生的岗位定位时,应重点考虑这些主要岗位。

(四)就业单位性质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这说明该专业在教育培养中应重点结合民营企业的用人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职业稳定性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毕业生有“跳槽”经历。其中,“跳槽”一次的占50%,“跳槽”二次的占35%,“跳槽”三次的占15%。毕业生“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它们依次各占25%、20%和48%。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明显不足,不利于留住员工。

(六)应聘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发展空间、兴趣、薪酬福利、工作环境与条件,其比例依次分别为100%、80%、78%和76%。其次是专业对口、单位所在地和单位性质,各均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是比较理性的,既考虑到发展空间与兴趣,也考虑到生存与健康安全。

(七)成长路线设计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1.3%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基层管理员――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有59.4%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基层管理员(或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还有7.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即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做起,特别是有6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操作工做起。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设计是务实的。

(八)所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据调查资料显示,虽然有约56%的企业会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工作技巧;有约31%的企业只是偶尔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且培训的内容仅限于工作技巧;还有约13%的企业从没对员工开展培训。这说明企业对新进毕业生的岗位培训还有待加强。

(九)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

据调查资料显示,从毕业生的求职感受来看,当前影响其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工作经验欠缺。几乎所有的企业在选用人时考虑的第一条件就是“是否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对刚毕业、还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活动、是否担任班干部等作为选用人的重要参考。这说明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二、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1.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的重要基础。而职业的多样性、产品及其过程的多样性、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特点等,都对人才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努力掌握好某一方面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自己营造更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无疑是很现实和必要的。

2.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和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才艺、挖掘自身潜能;另一方面,可很好地锻炼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为自己参与社会竞争、接受社会挑选创造更多的条件。

3.转变择业观念,顺应社会发展。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到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近年来,内地经济发展很快,人才需求的缺口也很大。如:据孝感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近期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孝感市今年企业平均缺工率达22.8%,约6100余人。其中,管理岗位缺工数占总需求的9%[1]。该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选择在孝感就业,既可以缓解当地企业的用工缺口问题,也可避免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激烈竞争。同时,内地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人才短缺现状无疑既可减轻毕业生的生活负担,又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好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1.完善培训机制。由于每个企业自身产品以及管理文化的独特性,毕业生很难一上岗就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因此,企业应依据岗位需求,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应包括:公司历史与远景、公司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功能介绍、主要业务、公司政策与福利、公司相关制度程序以及职业安全等[2]。通过培训,使毕业生对就职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以及各种制度、规范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对就职岗位的职能、要求、工作内容与程序等能熟练掌握,为他们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规范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表现在:遵循国家政策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超时作业和长时间加班现象;按国家政策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加强劳动安全防护,确保员工的劳动安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员工提供住宿、生活便利等等。总之,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和改善环境条件,让员工对企业建立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促进员工树立长期服务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思想。

(三)针对学校提出的建议

1.紧密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其就业行业、岗位以及单位用工特点等,设计本专业人才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使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即适应和社会技能。其中,适应包括: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社会技能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自我认知能力,即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以便在团队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社会认知能力,即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所接受任务的能力等[3]。课题组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毕业生的社会能力普遍较差,无法很好适应工作环境要求。为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训练提升。如:积极探索针对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专门课程建设;通过宣传舆论、教师培养、试验室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等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能力训练的环境条件;探索有效的学生社会能力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社会能力纳入获取奖学金和毕业证的必要条件等。

3.加强就业信息渠道建设。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普遍反映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太少,信息不够及时和准确,以致就业选择有很强的盲目性。为此,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以及各教学分院学工处等应加强与行业企业以及人才市场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设,为毕业生良好就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信息支持。具体措施如:建设开放的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并且与本地区以及历年毕业生比较关注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典型企业、人才市场网站建立友好链接。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一方面应及时准确本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供社会企业了解选择;另一方面,可免费为企业招聘信息和为本校学生求职信息,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方便、可靠的信息共享和对接平台;还可通过校报、学校广播以及电讯短信服务等媒体及时向本校学生企业人员需求动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组织企业到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为他们相互间深入了解、合理选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艾华.对当前孝感市企业严重缺工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