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工与化学工程的区别范文

化工与化学工程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化工与化学工程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化工与化学工程的区别

篇1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入学考试 初试科目 化学工程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改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从2003至今教育部没有停止过调整和完善。我国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时间还较短,还没有充分把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规律。我国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说是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移植[1],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显现的弊端也一并移植,如“考试科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考试内容僵化、复试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批评,近年来关于“改革招考制度,提高生源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握生源质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关口。招生考试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方向标。只有拥有了优质生源,才能进一步保证其培养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逐渐增多。2014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为五年来首次下降,不过相比学术硕士报名人数的减少,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逆势上升,报名人数较前一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占报考总人数的39.5%,比前一年的33.5%增长了6%[2]。但39类专业学位专业报考热度不均衡,人数两极分化,从2013年报考与录取的数据对比来看,有些专业领域报录比不太乐观,调剂考生比重过大。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招生就是如此。专业学位招生初期没有获得社会认可生源不足情有可原,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打通生源通道,改革招生选拔方式,则会阻碍专业学位的发展。以我校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报考为例,由于招生起步晚了两年,我校招生四年,在招生人数逐年递增的情况下,报考人数并不乐观,每年还需调剂相当数量的生源。基于此以初试科目调查为切入口,分析其他培养单位之间初试科目设置的一致与区别,从中找到我校报考受冷的原因。我们认为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探讨改进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不得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概况

从专业学位的招生单位来说,我国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院校有400多个,占我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60%。通过调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教育部主管)公布的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对2014年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进行查询并统计,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的172所高校中的196个(同一高校不同二级学院及科研院所按不同培养单位计算)培养单位招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占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招单位的40%。

表1 第四单元初试科目名称列表及设置单位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设置化工原理类考试的培养单位最多,其次是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名称最多的属于工科类,大学四大化学基础类科目占51.9%。如果按化学和化工类课程划分,则考化学类课程为62.2%,化工类课程为37.8%。

二、2014年我国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分析

1.专业硕士与工学硕士、理学硕士初试科目比较

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其明显特点,因此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形成的[1],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是参照工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第一单元考试科目相同,不同的是第二单元,学术型硕士初试科目为英语一,专业硕士只有31个招生单位考英语一,占18%,大部分招生单位初试科目是英语二,另外有20个单位设置了选考俄语、日语、德语科目,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外语水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要求、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选拔初试加强了对考生一般能力的考查,统考科目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相同,主要测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第三单元没有放低要求,初试科目与学硕相同都是数学二;第四单元对于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来说考试难度也与学术型硕士不相上下(见表4)。总的来说专业硕士入学考试除外语初试科目为英语二整体难度较学术硕士稍低一点,其他科目基本上没有放低要求。

表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对比

2.初试业务课科目分析

上文已提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业务课一为数学二,是全国统考科目,相比化学理学硕士的自主命题科目似乎难以吸引考生报考;业务课二的初试科目是表三的86种科目之一,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类为化学学科四门大学基础课,占48.9%,一类为化工基础课,其中化工原理占31%,还有42个科目不属于大学基础课程,占11.6%;初试科目中以单一课程考查为主,占90.9%,至少包括两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综合科目只占9.1%。表5列出了四所高校在化学化工专硕、工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的初试科目,从中可以看出初试科目的一致与区别

表5 四所高校的第四单元初试科目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经对专硕的选拔与学硕区别开来,有些院校在设置初试科目时分了等级,但还远远没有引起大部分高校的重视。专硕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工程教育潜能、学科特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如果考生没有对所欲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但一定要与工学硕士区别对待。

3.初试科目对生源的影响

对于一些招生单位来说,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一般招不满,更何况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第四单位考试31%的招生单位考“化工原理”,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这比考本科四大主干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更难。

业务课一都与工学硕士相同,业务课二有四种情况,专业硕士初试科目有些招生单位与工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自成一体,既不与工学硕士相同,更不与理学硕士相同,有些与理学工学硕士相同但分了等级。总的来说,化学工程领域专硕研究生入学考试整体难度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差不多,与工学硕士相比外语方面稍有降低。但业务科是一样的,甚至要求高一些。

初试科目设置应以考生来源为重要参考依据,或者以专硕培养要求为依据,由于工科生源不足,学术型研究生报考的人都少,专业硕士就更少,调剂考生大都来自理科生源,要吸引生源就要调整考试科目,可以适当增加选考科目,调查显示有38个培养单位只设置了一门化工原理,只设置一门科目的有94个单位,差不多有半数的单位只设置1门科目,这种单一科目的选择性太差,势必影响生源数量和质量。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更大量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考生考研时要搞清楚考研的目的,不要盲目服从,学术型硕士毕业后从事学术的比例很小,读博士的比例不足10%,尽早确立职业生涯,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

三、结论与思考

专业硕士初试科目的确定一般在每年的6月―7月份由培养单位的二级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性文件自主确定,有些培养单位会认真研究,不断优化招生各环节,但部分培养单位一成不变,对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不重视招生研究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报考学术硕士没有录取可以校内调剂到专业硕士,考生可以避开数学考试的软肋,培养单位有生源补充。但长此以往对专硕的培养不利,大多数专硕调剂考生实际上都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应该从报考开始就要明确目标,尽量减少调剂。另外,专硕的初试科目比起学硕来说太杂应该统一,考试内容应该综合,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综合能力考查的原则,加强对自命题业务课考试科目和内容设置的研究探讨,进一步优化初试。

专业学位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入学考试改革的方向是应用型、能力型考试。考试科目、内容等都应朝实用性、能力型方面靠拢,尽量在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点方面突出选拔性目标。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来说,应先适当调研,研究清楚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备基本素质与条件,以此作为考试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4]。

研究生招生工作,承担着为国家选拔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招生工作的顺利实施,涉及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信力和新生入学质量,还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增强优化国家教育考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招生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到尊重考生,服务考生,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中国教育在线.http:///html/ky/report/index.shtml.

[3]陈睿.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中国考试,2006,06:8-11.

[4]余桂红,张应强.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百年:流变与特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43-47.

篇2

【关键词】3+2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实训条件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高职、本科培养目标比较

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通过四年理论学习、实验及实践训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材料、轻工、医药、食品、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艺操作、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淄博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掌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化工总控工(中级)岗位操作能力,面向淄博市及周边地区化工、医药及其相关产业,能胜任化工生产一线的化工工艺操作、工艺控制、设备维护保养、产品质量检验及化工生产一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从培养目标对比看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宽广,主要就业覆盖面有层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为具体,就业面向更有针对性。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目标是两者的综合和有机结合,体现了省教高(2013)13号等一系列文件的意图,既实现了人才分段培养的灵活性,又体现了人才联合培养的贯通性。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与高职、本科课程体系比较

通过“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与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可以看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执行方案共有35门课程,合计157学分;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共有课程57门(选修按5门计算),合计184学分;“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拟设置61门课程,合计223学分。

“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方案的学分数比本科方案高出21.2%;比高职方案高出42%。由于“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学制为5年,比普通本科修业年限高25%,比高职修业年限高出67%,所以课程设置数量在合理的范围内。

从课程设置模块来看,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的数量都在15门左右;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区别较大,“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比本科、高职相应专业要多,说明通过“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循环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

三、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职业学院实训条件比较

1.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训条件与特点

(1)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本条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约6000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2300万元,拥有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分离工程、反应工程、化工仿真等8个实验室。本专业在15家大中型化工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在校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本要求。

(2)“三层次、四模块”的创新型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多年来致力于开创全新的集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开拓自主创新潜力于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按阶段、分层次构成,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着力构建“三层次、四模块”的创新型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在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增设现场课教学、综合设计讨论课等特色教学手段,建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学懂与会用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化工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中增设综合设计讨论课,从课堂讲课、现场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精心安排现场讨论课及综合设计大作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针对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较大空缺。对现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改建、扩建,提升功能以满足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需要;尚无或仍缺少部分实验实训条件的,力求逐年新建或补充建设,逐步填平补齐,以满足学生基本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以准工厂模式,模拟企业化生产环境,构建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练实习实训内容,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淄博职业学院应用化学工艺专业实训条件与特点

现有实训室面积3000多m2,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拥有无机物制备、有机物合成、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工单元设备操作、管路安装、化工仿真、化工仪表、化工工艺流程等20多个适应教学要求与各种技能培训的实验室与实训实习场所,能够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注重校、政、企三方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设有淄博市环保分析检测中心、淄博市离子膜烧碱生产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淄博市化工人才培训基地、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3.实习实训条件共建共享

篇3

关键词: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起步于1991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完善其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2009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开始招生。正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方式、招生等方面有所区别、存在差异,因此,过去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上来,这就要求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但如何创新以及如何真正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体现出“创新”,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一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至今,其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较为完善,研究也比较深入。其中,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制、论文标准、实践方式等方面。因此,尽管国内外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研究成果。但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则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存在不少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3]。

1.1培养目标形同虚设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理顺整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思路的关键因素。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有较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却与工学硕士学位有极大的重合,并未表现出其培养目标所设定的差异所在,尤其是培养目标在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方面存在不足。美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尽管与对应的工学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没有很明确的文字表述差异,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各环节中,无论是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或是学位论文考核等各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区别。

1.2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

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我国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具体培养环节与原有的学术型工学硕士相比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如,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课程,专业实践环节薄弱,指导教师工程实践意识淡薄等等。

1.3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

质量评价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综合反映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对论文选题类型的探讨之中,至于学位论文考核的其他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形式、考核方式、评阅答辩等)则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为了解决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形同虚设、培养过程缺乏实践性、质量评价体系模糊不清等主要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2.1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展开教学与培养指导,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每位全日制工程硕士配备两名导师,校内导师为主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为辅且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指导,校内外导师各负其责,共同商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校内师资队伍。校内师资队伍主要来自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学位点硕士导师,具有工科背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每年选聘、培训2~3名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实行任期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方可延续任职资格,考核不合格被取消导师资格。校外师资队伍。根据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校外导师每年由化工企业负责组织推荐,被推荐专家应是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学术功底深厚、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应用研究项目或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符合学校有关导师聘任条件,由学校负责认定导师资格,并聘任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严格按照学校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等规章制度,履行导师职责。

2.2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

为了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遵循“强化基础理论、突出实践与创新、着重综合素质”的原则,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或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涉及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

2.3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践行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通过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形成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自我学习、工程实践、创新应用的环境和条件。校内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基础课(化学)示范实验室、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4-5]。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7]、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2.4完善“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为了培养和提升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等,完善“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9]。实践课程设置。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主要有专业实践A(集中实践)、专业实践B(分段实践)。实践课程由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其中专业实践A以校内导师为主,专业实践B以校外导师为主。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基本实施了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三结合”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实施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训练相结合、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三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企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现场演示、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践基本要求。工程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工程实践,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工程硕士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实践,使工程硕士熟悉本领域中的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某一或多个环节中的工程知识,并撰写总结报告。通过工程硕士在工程实践中的态度、表现、过程、实践内容和总结报告质量,对其工程实践课程成绩进行整体评价。工程实践采取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方式。在双导师指导下,工程硕士通过在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给出。

3结语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了基于化学工程视角的“2121”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建设校内和校外“两支”师资队伍、构建“一个”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特点的培养方案、打造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培养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该研究将为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依据,为其他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必文,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2013(4):47.

[2]茅艳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上交通大学,2011.

[3]柴松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4]申少华,周虎,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现有基础与建设思路研究[J].广州化工,2014,42(21):204-205.

[5]申少华,李爱玲,李国斌,等.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运行管理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21):227-228.

[6]申少华,彭青松,刘爱华,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现状及建设思路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8):191-192.

[7]申少华,周虎,曾坚贤,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48-149.

[8]刘国清,申少华,黄念东,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工程实践教育研究[J].广州化工,2015,43(6):176-177.

篇4

摘要:优化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设置化工设计和工艺研发两个培养模块,将研究生的专业课分为两个教学班授课,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设置实验性(实践性)课程,积极探讨和建立适合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化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22-02

一、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检索到的公开资料来看,有些高校有相应培养方案,有些与传统全日制硕士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也有的单位在培养方案中有明显变化,如对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都做了较大幅度缩减(小于23学分),增加了实践性弹性学分(7学分):科学社会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各缩减为1学分,英语缩减为2学分,数学基础包括两门课4学分。在实践性环节、毕业论文等方面虽有定性描述,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更多的学校大都还没有配套的培养方案,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套路。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各高校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还很模糊,管理上大多借用过去硕士研究生的一套操作办法,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运作体系,尤其是涉及与企业的合作与实践基地的建立等方面,更觉得无从着手。在教学上确实已经与学术型研究生完全分离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实习实践环节还没有统一,表现在有的学生确实进入企业实习岗位,实习效果很好;有的还没有真正进入实习岗位,基本在校内导师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与学术型雷同而学术要求却享受专业学位型,没有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二、课题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我校的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满足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化工学院在浙江省的社会影响力。

专业学位是培养在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两者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三、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以强化实践环节为主线,区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硕士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首先设计由实践主导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应与传统学术学位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明显区别,强调应用型、实用性和适应性;其次,要建立稳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基地,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实际生产,加深感性认知。

(一)设计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首先将走访企业了解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其他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广泛收集材料。我们认为,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强调以实践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增加应用技术性课程,安排一定实践性课程,特别是与某种特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技术,强调工程工艺过程的学习和单元操作的学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引导公共英语教学向提高听、说、读、写应用能力转变;压缩政治理论课学时,增开专利法、民法等法律方面的通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应适时减少纯理论型课程及其课时,如高等有机化学、现代色谱分析技术、有机结构分析、高等化工热力学、催化作用导论、杂环化学、农药化学、绿色化学等,精减学时,由48学时精简到32学时;精中取优,组成专业基础课。在上述课程中,可以借鉴我国多年实行且成熟的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制度,把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做一个超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调整,就是将蕴含量宽大的原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变更为两个超二级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两个专业模块,即化学工程模块和化学工艺模块,将学生分成两个教学班。依据专业模块的要求对各自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即工程设计型模块和工艺研究型模块,两个模块分别按照各自知识结构设置工程设计类课程或工艺研发类课程,同时允许学生跨模块选课。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就是实验操作技能。在本领域的实践体系设计中,增加一项实验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可以开放选修实验或创新实验的形式开课,内容不同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主要集中本专业方向的典型成熟实验,如化学工程模块的化工基本单元操作实验和化学工艺模块的热点产品合成及其三废控制处理实验等,通过这类课程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加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要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改进等协调进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设置应强调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并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现阶段开设的多数理论课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理论知识偏深,并且工程实用性不强。近二十年来化工科技发展的结果证明,传统教科书中的很多理论都存在缺陷,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把课程有关理论与当前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上。课程学习重在培养,分析问题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专业性互动交流,多举例分析从而加深研究生们对某一专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的认识。教师要增加生产实例讨论等实践性环节,这种实践型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体系还应增加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训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使学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研发工作结合起来,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在实践过程中,强调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摈弃其中的不科学的成分,为提升产品的软实力发挥作用。如: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过程、或减少能耗、或减少三废排放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学习时间要求半年至一年。时间培养年限占据了重要环节,深入实际生产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产品研发活动有效连接,让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更好的运用贯通,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

四、结论

关于课程设置方面,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已经逐步实施,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检验,从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良好。我们强调以实践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教学,增加应用技术性课程,安排一定实践(实验)性课程,特别是与某种特定岗位相匹配的实践技术,强调工程工艺过程的学习和单元操作的学习。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操作方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限于资金、场地、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实验类课程还未实施,有待今后进一步发展完善。

篇5

本文阐述了化工工艺设计的内容与特点,对于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化工工艺设计;安全危险问题;问题策略

1前言

化工工艺设计主要是指工艺工程师根据一个或是几个化学反应来将化学材料转化为客户要求的产品的化学生产流程。在这一设计工作中工艺工程师所需要考虑的不仅仅包括了成本、产量、效率、时间等因素,安全危险问题的发现与控制更是化学工艺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2化工工艺设计简析

2.1化工工艺设计内容化工工艺设计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安全问题是化工领域中各个行业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行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化工工艺设计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这导致了工艺工程师需要对于其给予更高的重视程度。其次,工艺工程师在思考化工工艺设计内容时还应当进一步的熟悉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将其贯彻到整个设计工作中去。与此同时,工艺工程师在进行化工工艺设计内容确定时还需要把化工工艺设计中的细节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能够在保证其符合化学工艺生产规范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到化工产品的高效高质生产。

2.2化工工艺设计类型化工工艺设计的类型是以不同的概念进行区分的。工艺工程师在选择化工工艺设计类型时首先应当做好必要的概念设计工作。通常来说概念设计也被称为假象设计,这一设计实际上是按照规模工业生产装置进行的。此外,由于概念设计主要是在中试前进行,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检查工艺条件和生产路线是否存在问题,并且进一步的确定数据和小试补充的内容。与此同时,工艺工程师在选择化工工艺设计类型时还应当对于试制产品考核的使用性能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判定出工艺系统连续运转可靠性。

2.3化工工艺设计步骤化工工艺设计的步骤总体而言较为繁琐。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步骤分解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基础设计和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厂址选择报告来对于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总体研究与计算的具体建设方案。此外,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步骤分解时还需要确保初步设计结果能够有效的满足项目审查和施工准备的规定,并且能够给建厂投资提供足够的依据。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步骤分解时还应当做好相应的施工图设计,在这一流程中应当依据上级对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来进一步的确定的设计原则和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与非标准设备制作的要求来解决初步设计阶段待定的各项问题。

2.4化工工艺设计特征化工工艺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设计人员在分析化工工艺设计特征时应当根据化工工艺设计新技术含量高、工艺流程独特等特点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此外,设计人员在分析化工工艺设计特征时还对于必要的基础设计资料进行完善与优化,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升试验数据的完善性与可靠性。其次,工艺工程师在考虑设计特征时还应当努力的使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达到常规装置,从而能够对于总体投资进行持续的优化,最终能够保持设计的优越性。

2.5化工工艺设计规模化工工艺设计的规模实际上大小不一。一般而言化工生产装置的规模有着各自的区别,但是工艺工程师在进行化工工艺设计时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节约投资,则应当理解到部分设计环节实际上是无法完全按照规范规定来做的。此外,工艺工程师有时为了测得所需的工程数据或获得一定的产量,部分情况下也需要对于工艺的规模进行调整与优化。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化工产品的设计周期短,因此企业为了能够尽快的占领市场,则青睐于缩短设计周期,因此这导致了工艺工程师在确定设计规模时受到了一定的现在?,这实际上对于设计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3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问题控制策略

3.1安全问题识别方法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控制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安全问题识别工作。设计人员在进行安全识别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理解到危险因素的定义。通常来说化学工艺设计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生产中的事故隐患,并且可以将其具体到生产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和损失的不安全条件。其次,设计人员在进行安全识别的过程中还应当对于项目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和配套的公辅设施的生产过程进行细致的检查和分析,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摸清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产生的方式与种类,最终能够有效的提升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水平。

3.2采取工艺防护措施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控制离不开工艺防护措施的有效支持。设计人员在采取工艺防护措施时首先可以从设计和工艺上考虑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从而能够促使存在的危险因素不至于进一步的激化。其次,设计人员在采取工艺防护措施时还应当努力的保证设计的安全性,例如设计人员可以在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等方面采取对应的措施来获得良好的防护效果。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在采取工艺防护措施还应当全面的考虑采用哪条路线才能消除或减少危险物质的量,从而能够确保各种危险性因素不会在化学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出现。

3.3控制化学反应装置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控制的关键是化学反应装置的控制。工艺工程师在控制化学反应装置时应当深刻的理解到化学反应是整个产品生产的核心,因此其本身必然会有着许多危险性因素。因此这意味着工艺工程师应当在反应器的设计和选型前需要想到可能发生最严重的事故是什么。此外,由于化学反应的种类繁多,并且反应的速度也较快,因此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失控反应时,工艺工程师应当努力的寻找降低反应速度的方法,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切实的提升反应装置的应用水平。

3.4整体园区设计工作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控制还应当适度的从园区整体设计上面来着手。企业在优化整体园区时首先应当考虑到自身的监管能力和职工的工作水平,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避免监管力度滞后于化工产品生产的现象。此外,企业在优化整体园区时还应当努力的减少和预防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危险问题,并且进一步的创建完整性的安全生产标准,最终能够将安全危险有效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4结语

化工工艺设计是一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设计工作,因此考虑设计的安全性就是每一个工艺工程师所必须进行的工作了。工艺工程师在减少化学工艺设计的危险性时应当秉持着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从园区设计到工艺防护到方程选择等不同的方面着手,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化工工艺设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朱晓东.浅析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的问题[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06(15):45~47.

[2]李珊珊.化工工艺设计中的安全危险问题与策略分析[J].山西化工,2014,12(15):61~63.

篇6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化工制图;问题;对策

目前,有相当多的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一些非师范本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师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也为兼顾好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教学提出了新问题。例如,许多高师院校的化学院(系)除培养化学教育类专业的理学人才外,还培养化学工程类的工学人才。化工制图课是这两类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高师院校化工制图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化工制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用人单位对高师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制图能力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认为高师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制图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不能够满足中等学校教学的需要。人们对后者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认为化工制图课应该是工学类学生认真学好的课程,而对化学教育类学生来说无关紧要。实际上,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高中乃至在大学学习化学,都伴随着化学实验操作,要涉及很多化学仪器、设备、装置,而要利用好化学仪器、设备、装置就离不开化工制图。

2.化工制图课设置不够合理

一是课时压缩太多,课程定位不明确。由于化学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化工制图课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高师院校的化学工程类工学专业化工制图课时也往往不足。然而,工程制图是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必须在课程设置上给予足够重视。二是教材内容因循守旧,基础和专业脱节。大部分化工制图课教材沿用的是工程制图课的教材体例,制图理论与化学化工专业严重脱节。教材陈述过于简单,图例不多,配套练习试题难度较大,缺乏由易到难的过渡。

3.教学队伍和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各高师院校教授图学类课程的教师分布在不同院(系),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受到限制。个别高校近年来连续扩招,新进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在化工制图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粉笔、黑板、挂图和模型来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充分。

二、化工制图课教学改革思路

1.整合高师院校图学教学资源,提高对化工制图课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高师院校图学课程普遍比较分散,各个院(系)专门从事图学教学的人员较少,教学团队难以形成。例如,化工制图课的教师可能在化学院(系),机械制图课的教师可能在物理院(系),不同学院或系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交流,教研活动开展不起来。整合高师院校图学教学资源的一个办法是组建图学教研室,把图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来建设;另外一个办法是组织教授图学类课程的教师共同建设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2.在课程设置上,化工制图课对理学学生和工学学生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

工程图样被誉为“工程界的语言”,是科技工作者借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图学是当今高等工科院校七大基础课程之一,化工制图课属于图学中的基础部分。绘图和读图是化工生产中高级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高师院校化学工程专业工学类学生学习化工制图课的目的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化学工艺、化工设计等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学和各类中等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对教师的动手能力、一专多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两者的要求不一样,在学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就应该区别对待,而且有必要专门编写“师范生化工制图”教材。

三、化工制图课教学方法改革

1.加强化工制图课教师队伍建设

许多高师院校化工制图课都没有专业的教师,这一课程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有图学知识基础的教师来教授化工制图课,最好能引进“双师型”教师。化工制图课“双师型”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学科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化工制图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2.强化工程设计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化工制图课中很多图形空间概念较强,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要想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全面掌握,就不能只注重制图知识的传授,而应该从工程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人单位对高师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制图能力不满意,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训练学生灵活地应用图学理论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工程图样来表达工程对象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

3.强调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

化工制图课教学应加强多种教学手段的交互使用,具体到课时分配上,仪器绘图占二分之一,徒手绘图占四分之一,计算机绘图占四分之一。要多利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绘图教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以往单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仪器绘图能让学生更好地亲身体会制图标准制定的优点,图形美观、整洁、易懂。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生动。

4.加强实践教学

化工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大多只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环节,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践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对化工设备的构造、制造及实际生产中的作用等缺少感性认识,虽然学生也可以从课堂上获取一些制图知识,但只知道可以这样绘图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绘图,无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化工制图课教学应加强制图训练,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习题练习、教师答疑、绘图训练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5.改革考试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工制图课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很有限,缺乏标准化概念,不能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更不利于学生设计思想、设计理念的培养。所以,要大力改革考试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例如,长沙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对化工制图课的考核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效果非常好。其具体做法是:笔试主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制图综合能力的考核,占考核成绩的80%;口试则让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由考核组根据学生讨论情况确定其成绩,口试成绩占20%。这一做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真缜密的治学精神,又能够培养其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启文.《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初步实践[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2]王巧华,刘梅英.浅议以人为本的发展性工程制图教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孙凯.浅谈在《化工制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6,(10).

篇7

关键词:绿色化工化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TQ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26-0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化工化学是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加快发展绿色化工化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科学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1 绿色化工化学的含义

绿色化学化工是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和明确科学内涵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人类及全球环境安全的保证,是当今国际化学与化工的前沿[1]。绿色化工化学属于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领域,是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在我国,绿色化工化学研究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同行业研究领域中的部分专家学者也习惯将绿色化工化学称为环境友好化学[2]。与中国传统的化学生产工业相比,现代化的绿色化工化学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

2 绿色化工化学的发展优势

2.1 有利于节约生态资源

将社会经济收益水平的提升放在化学化工研发工作开展的首要地位,是传统化学化工工程研究工作的核心管理理念,而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则处于次要地位。与传统化学生产工业相比,现代绿色化工化学工业的研究和生产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采用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应用污染力度较低的化学原材料,来有效降低生产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同时,由于企业根本上还是受制于成本效益的约束,因此相关技术作业生产人员在生产和研究绿色化工化学时,要努力实现相关化学原材料自身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发展[3]。因此,绿色化学化工无论是在生产理念的革新还是生产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升,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有利于实现化学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生产研发的原料、化学溶剂一直到化学化工研发生产所必需的化学催化剂,均采用无添加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原料,使相应化学工业资源能够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原料应用价值的最大化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客观生态环境发生污染的损害,一些绿色化工化学原材料的科学循环利用还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化工化学工业对化学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降低了化学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从化工研发生产的源头降低了其对客观发展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有助于科学可持续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

2.3 有利于减少化学工业废物的排放量

工业废物特别是有毒的工业废物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减少排放或降低排放的不利影响是工业生产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传统的化学工业在研发以及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环保研发的技术水平较低,经常出现大量化学污染物排泄在外的消极生产现象。这些被化工业大量排放的化学反应废物,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现代绿色化工化学则针对这一现象,对相应化学反应合理利用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管理,使其能够在化学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开始,就对相应化学物质的组成Y构进行分解以及重新组建。在不改变化学原料基本属性的前提条件下,全面修缮其中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有害组成部分,经历过化学重组的绿色化工化学生产原料相比传统带有污染成分的化学原料,往往具有更高效的利用率。这样,经过一系列绿色研发与生产的工作流程以后,被排泄在外的化学原料数量就会大量减少。

3 进一步发展绿色化工化学的建议

3.1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把绿色化工化学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营造有利于绿色化工化学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相关企业的事前准入限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绿色化工化学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保护绿色化工化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热情。

3.2 保障投资供给,建设研发基地

稳定的投资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保障。特别是对于还在初创期的绿色化工化学产业来说,由于技术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面临着许多不可预知、难以确定的风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技术创新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化工化学的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加大对绿色化工化学产业的财税支持。应加大金融和税收支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化工化学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融资,完善鼓励初创期绿色化工化学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应加大科技支持,积极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化工化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采取新机制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

3.3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在科技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已成为一个行业、产业及至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国家应鼓励高校加大绿色化工化学方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合理扩大相关专业招生比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绿色化工化学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和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绿色化工化学人才向企业流动。在绿色化工化学企业设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在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领军人才。

3.4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思想共识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绿色化工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因此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要看到,绿色化工化学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社会对于绿色化工化学的相关理念还知之甚少,很多人从未听说过这一名词,不知道绿色化工化学为何物,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观念的就更少。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应该认真担负起宣传教育的责任。专家学者和化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编印材料、出版专著、专题讲解等多种方式,通俗易懂地向社区、学校以及大中小型企业等广泛宣传绿色化工化学的核心生产研发理念,让现代化的资源利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4 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备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今天,绿色化工化学凭借其高度节约的生产理念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绿色化工化学是转变发展方式、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方向已经明确,探索已经展开,但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系统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静康.绿色化学化工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13.

篇8

关键词: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专转本” 教学探索

随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急需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效益的高级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向本科或更高层次教育接轨。“专转本”不仅是专科层次学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

与普通本科班学生相比,“专转本”班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地域分布较广泛、学生专业知识程度相差大等特点。笔者承担了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转本”班级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对“专转本”学生进行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难。为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较为深入地了解了“专转本”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专转本”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分析

“专转本”学生一般先由专科学习两到三年,再通过“专转本”考试转入本科院校学习,其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具有特殊的求学背景和经历,因而在专业背景、学习目的等方面有着比较鲜明的群体特征。

1.专业背景差异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专转本”考试专业方向的限制,“专转本”班学生在专科院校所学专业与转入本科院校后所学专业不尽相同,其受专业差异、课程差异、教材差异和学习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专转本”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笔者所教20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转本”班学生就呈现较大的专业跨度,比如从教育、管理类等专业到工科专业均有。相对而言,他们经过“专转本”选拔考试,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普遍更加珍惜转本后的学习机会,学习态度认真,但由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容易导致两极分化。此外,“专转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很容易延续专科时的学习思路,比较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短期效应,而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

2.学习过渡期短,社交封闭性与敏感性并存

“专转本”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经历了专科和本科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其与同级的专科学生相比,因转本成功而具有较强的心理优势,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又有着差距。转本学生直接参加本科三年级的课程学习,且需同时补学前两年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环境陌生,学习任务重,使得部分适应能力欠缺的学生产生较强的危机感,心理波动较大,自我认同出现困难。学校考虑到“专转本”学生的特殊情况,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制度,但这种正常的区别往往导致其对新学校缺乏归属感,加重了他们与新环境融合的障碍和敏感性。

3.学习功利性较强,注重短期效应

“专转本”学生在学习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原高等专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易使其在专科阶段学习过程中养成带有功利性色彩的学习动机,更多地重视学习的短期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其经过“专转本”选拔考试,普遍更加珍惜转本后的学习机会,使得转本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时间观念较强。学习的功利性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后,深知低学历的苦楚,通过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由于专科阶段养成的学习动机使其易忽视基础理论学习,进而可能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智能结构等方面出现衔接困难。

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是高等学校为化工类专业及相近非机械专业(如轻工)专业设置的技术基础课,我国绝大多数有关高校开设此课程。本课程涉及多门学科,但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学分制的逐步实行、专业调整、信息技术对专业课程的渗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课时由初期的100学时以上被逐步压缩至32~48学时。其主要特点是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更新性快。本课程是一门工科综合基础课,包括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和容器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总体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是指课程内容涉及化工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机械和设备,设备是实现化工工艺过程的基础,其与化学工程与工艺紧密相连。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的不断出现,本课程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课程相关内容的更新和发展,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

三、“专转本”班级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专转本”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学习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这样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存在较大困难;同时课程本身又存在课程学时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不利客观条件。本文依据“专转本”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探索,以期“专转本”学生能扬长补短,加强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适应本科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以利于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进

篇9

[关键词] 化工热力学 概念 化学工程 教学

化工热力学课程是在本科三年级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课程都属于基础课,与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相差不大,而化工热力学等专业基础课讲授的是化工生产中的一般规律。由于工程问题复杂多变,采用的是实验研究方法和数学模型法,与基础课中严密的数学分析或逻辑推理有所不同。这是工程学科和基础学科的重要区别,也是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化工热力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关键。因此要想提高化工热力学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树立工程观点,并培养其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在化工热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把握以下几点。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化工热力学的主要内容是平衡状态下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相平衡与化学平衡的计算,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和能量有效利用等方面。只有将热力学原理与反映体系特征的模型相结合,才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原理、模型及应用是化工热力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紧密围绕原理、模型及应用三个部分来展开。原理是基础,模型是工具,应用是目的。尤其是目前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更要求学生掌握能量利用过程的原理,并对实际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

化工热力学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许多其它课程密切相关,它在课程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担负着由基础课到专业课过渡的特殊使命。物理化学是本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又是分离过程、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设计等课程的基础。在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上要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联系,化工热力学公式较多,其推导过程需要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结果计算需要用到数值分析的知识,因此对课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准备有助于新内容的学习。而计算机是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以解决热力学复杂的计算问题,可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是以建立基本概念为主要目的,而化工热力学是在完善概念的基础上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所以化工热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与物理化学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同时注意从物理化学到化工热力学课程的几个转变,即:从理想体系、二元体系向非理想体系、多元体系的转变,从隔离体系、封闭体系向敞开稳流体系的转变,而热力学性质的计算从以公式为主转向以热力学图表为主。让学生明确这些转变,可帮助学生掌握经典热力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应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把握课程内容体系与问题分析方法

化工热力学系统介绍了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化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它以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为基础,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有效利用,深刻阐述了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达到平衡的理论极限、条件、状态及组成变化,是化工过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流体的p-V-T关系及热力学性质、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蒸汽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流体的相平衡以及化学反应平衡等方面。其中流体的p-V-T关系及热力学性质是其它内容的基础,流体的相平衡及化学反应平衡内容是热力学和传质、分离、反应工程之间联系的纽带。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化工热力学所研究和阐述的内容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理清化工热力学的内容体系与结构层次(见图1),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及其实际应用。

图1 热力学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热力学课程与学生之前接触的课程特点不同,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掌握热力学,首先要学生清楚热力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理想化的方法、状态函数法和元过程方法,然后指出解决热力学问题的思路,即对于一个热力学问题如何得到需要的结果,具体的步骤见图2,这样就可使学生尽快的适应热力学处理问题的特点,掌握热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重视热力学概念教学和思路的引导

化工热力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但是只有理解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来源、背景和意义,才能够确实掌握热力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也才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中。热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很多,如体系、状态函数、广度性质、强度性质、隔离体系、封闭体系、敞开体系、可逆循环、热力学能、焓、熵、Gibbs自由能、偏摩尔性质、化学位、逸度、活度、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功、损失功、火用等等,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掌握热力学的精华。比如对平衡的两相,其平衡的条件是各组分在两相的化学位相等,或者说各组分在两相的偏摩尔Gibbs自由能相等,对纯物质而言,偏摩尔Gibbs自由能就是摩尔Gibbs自由能,也就是该物质的化学位,而对混合物而言,某组分的偏摩尔Gibbs自由能就是该组分在混合物中的化学位,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认识不清楚,常常会导致对相平衡、化学平衡等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路对于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如溶液的热力学性质一章,为找出各种物质在溶液中所“具有”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引入“偏摩尔性质”的概念。而偏摩尔性质中常用的是偏摩尔Gibbs自由能、偏摩尔焓以及偏摩尔体积。在这一章中主要讲解偏摩尔Gibbs自由能的计算问题,主要为以后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的计算打基础,为了计算偏摩尔Gibbs自由能引入逸度和逸度系数的概念,对纯气体、气体混合物中的组分以及混合物、纯液体分别讲解逸度的计算方法。但对于液体混合物而言为了计算其偏摩尔Gibbs自由能又引入活度和活度系数,而为了得到活度系数与组成之间的关系,又引入了超额性质的概念,只要知道超额性质与组成的关系即可推导出活度系数模型。这样整个章节的内容就很清晰,使得学生对各概念的来龙去脉能够很好的了解,可以避免学生陷入公式细枝末节的包围中,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对学生搭建热力学知识框架十分有益。

总之,为了提高化工热力学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确实掌握工程处理问题的方法,了解化工热力学与其它学科各自的特点,以便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尽快地适应工程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夏淑倩,马沛生,陈明鸣,常贺英.让应用实例使《化工热力学》教学更加生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22(增刊):98-99.

[2]郑立辉,韦一良,宋光森,高新蕾.化工热力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07,93(1):77-79.

篇10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5-03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生产化工原料,再以化工原料制造各种产品,是化学工业的核心。由于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腐蚀性,以及对产品质量、数量、生产效益的追求,再加上人们对安全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与化工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工自动化,应用越来越普遍,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超。同时,人们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重视。正因为如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多年来在多种专业、不同档次学校一直开设。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等专业开设此门课程,理论学时30学时,实验10学时,使用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厉玉鸣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四版。培养目标: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问题与现象

由于教材的内容、上课学时、学校条件,以及教师水平、经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等原因,特别是学时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基础内容没有学好,技能性知识也没掌握,控制系统内容更是糊里糊涂,跟没学一样。有例可佐证:①一学生毕业面试时,用人单位让他讲一讲双金属温度计原理,他竟然说没学过。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实验时不会连接热电阻探头与显示表。③有学生用转子流量计去测酸性液体的流量,更可笑的是,当转子被腐蚀没了之后,还到溶液中去找。基于以上诸多原因,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我们提出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

篇11

1.分析学情,强化基础,因材施教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已经参加工作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组成复杂,年龄差异大,学习能力悬殊。成教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欲很强,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又由于每个成人以前所受教育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例如,从事化工分析检验操作的学员,对常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比较熟悉,但对先进的分析仪器和在线分析比较陌生且充满兴趣,所以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尽可能讲述每一种仪器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在线分析的广泛应用。又如,在讲述光谱分析部分时,侧重介绍荧光、红外光谱、波谱学等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手段,辅以化工软件演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成人学生的记忆力远不如全日制学生,针对这一特点,强化理解性记忆显得非常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通俗的语言和典型的生产实例结合生产实践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如讲述化工热力学和动力学时,针对化学反应温度和压力的确定原则与依据,可结合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例子,如氢、氮气合成氨采用高温、高压的目的是提高产率和转化率,扩大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催化剂的应用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在较低温度下实现转化,从而降低能量消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等等。

2.调整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认真研究成人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各个教学环节对于提高成人教学质量至关重要[4]。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包括两方面,一个是化学工艺,以产品和生产过程为对象。另一个是化学工程,以生产过程和设备为对象。当今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密切结合,同时有适当分工。由于化工学科的范围扩大了,因此专业范围应该扩大,专业教学内容应适当进行修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对原有理论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构建目标明确、逻辑严谨、适应区位化工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专业内容体系的改革应该具有前瞻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教学计划,制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并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规划。改革教学计划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调整学时,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学、思考和个人探索的时间。二是调整知识结构,加大基础课与人文社科课的比例。三是加强实践训练,增加多种实践形式[5]。调整学时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与思考时间,必须推行多种教学方法与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调整知识结构的目标是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培育,传授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化工类专业成人教育课程可归纳为六个教学体系,即:人文与社会科学体系、数理体系、基础化学体系、工程基础体系、化工基础体系和选修课体系。调整体系的第一个措施是增加人文社科体系比例,培育学生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社会道德,并促进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交融。第二是增加自然科学基础体系的比例,以适应未来科学的发展。第三是精简专业基础体系的传统内容以适应未来学科的发展。第四是增加自由选课体系的比例,以充分发展个性与兴趣。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为以化学理论与应用为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两大块。加强实践可通过加强生产与工程实践的训练,改进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要激发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针对成人学生特点,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和社会、技术、生活发展需要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成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服务于成人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遵循成人的学习原则(主要包括引起学习动机、鼓励参与、个别化、促进迁移、互动性五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学习原则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6]。

3.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围绕一定的学习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适合成人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特征。例如,在讲授《化工安全技术》这门课时,讲到危险化学品防火防爆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按照防火防爆规范设计要求逐条解释设计理念、法规依据和防火规定,则学员深感枯燥、晦涩难懂。此部分引入案例教学法,播放典型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视频,然后逐条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事故损失、责任追究、防范措施等,整个教学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又如,讲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时,课堂讲授十分乏味,学生听课心不在焉,若以某单位化学品仓库大爆炸为典型案例,分析导致仓库发生火灾的原因、火灾后可能呈现的几种爆炸态势、处置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的灭火方案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十分投入,踊跃表达个人观点。可见,案例教学法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3.2对比式教学法。化工专业有些课程的内容比较相似,要想区别并理解记忆这些内容,对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例如,有机化学中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单分子亲核取代和双分子消除反应、单分子消除反应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而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把这四个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列表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抓住几个关键词取代、消除,单分子、双分子进行讲解,再从反应机理进一步对比,这样就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有一彻底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如物理化学中有一些公式十分相似,如范特霍夫公式、克-克方程和阿累尼乌斯方程外在形式的相似隐含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只要分析一下上述关系式的来源即可发现它们相似的内在原因。这些公式相似的内因是由于它们都反映某种平衡关系及体系从一个平衡态变到另一个平衡态的条件。通过对几个相似公式的分析,把不同章节的公式联系在一起,通过挖掘教材内容和各知识点的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有利于成人学生对相关内容记忆得更深刻。

3.3任务引领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是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教学设计,以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工作任务的提出应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进行设计或选择,注重培养学习者关注工作任务目标的完成,而不再是仅仅关注知识的识记。在化工工艺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根据企业需要和成教学生实际,在教学上进行了尝试。以《化工工艺学》课程中的“合成氨生产工艺”为例,合成氨生产工艺在化工工艺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将合成氨工艺分成了三个主要任务。任务一是合成氨原料气的制造,在此任务下分成了三个子任务即以煤为原料的制气工艺、以重油为原料的制气工艺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制气工艺。在确定教学重点内容时,可选择当今应用较多的制气工艺如煤制气进行教学。任务二是合成氨原料气的净化,此任务下设四个子任务,即原料气的脱硫、变换、脱碳和精制。每一个子任务都有具体要求及完成任务的办法,还设置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等。任务三是氢、氮气的压缩和氨的合成。通过上述任务的设置,使学生明白了学习一个典型产品合成氨需要做哪些事情,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能够获得哪些技能。任务引领式教学法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具体,考核方式更有意义,学习效果更好。

3.4仿真教学法。仿真教学法利用模仿真实的工作程序和环节进行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学生置身于仿真环境中,可以充分调动感觉、运动和思维,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化工仿真训练系统可把各种设备的外观、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直观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可以按照操作规程训练,如果操作错误,仿真训练系统就会提示或者终止操作,而且训练系统会把操作错误的原因列出,并且会让学生按照提示将正确操作执行下去,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另外,化工生产装置投资费用高、流程复杂,介质在管道和塔器中进行,无法观察到实际现象,教学过程受场地、设备、物料消耗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引入化工仿真训练系统,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生产原理、工艺流程、仪器设备的结构特点、操作方法,可以逼真地模拟开停工操作过程。学生通过仿真训练系统的操作,对设备、工艺流程的运行情况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会有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充分了解了生产原理和设备的操作控制要点,为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利用信息手段,完善教学环节。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过程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有机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由于结构抽象、复杂,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化工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化工工艺学》中有许多工艺流程图和设备结构图,用常规方法进行教学,既难板书又费时间,一堂课下来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上述情况采用现代高技术大容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相结合,形成“动静结合、声形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微观世界变得直观、明了,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一目了然,可以使各流程中物料的流向、产物的分离、设备的结构形象生动。

4.培养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

篇1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化工分离过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54-02

化工分离过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伴随着化学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新的分离方法、技术不断产生,化工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资源环境、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化学工业实现清洁工艺的重要手段。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化工高级人才,必须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目前,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还是倾向于理论型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缺少整合性和工程性[2],化工分离过程课程同样存在教学内容老化、教学体系不完善、工程训练与生产现场脱离严重、教学主体的新生代教师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等问题。因此,笔者在化工分离过程的教学中,以大工程观和集成式的课程改革和“卓越计划”的精神为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

分离工程主要从分离过程的共性出发,讨论化工分离过程的基本概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从教学内容而言,分离工程是一个学术内容十分丰富的领域,既包括传统分离过程基本理论原理方法的学习,同时各种新型分离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跟上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教学内容,扩展课程教学环节。

1.合理组织教学课堂。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优化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课程的割裂与重复,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设计、重塑与整合。教师按学科发展,从基础、原理、特性到应用及发展的顺序进行讲授内容的安排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按照问题、案例和原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结合化工企业项目的实际和教师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学生实习,介绍常见分离技术。

2.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教师注意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等的衔接和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对本课程与“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内容进行有机衔接与融合,让学生很自然地完成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的过渡与应用;增加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如超离子液体技术、膜分离技术、双水相技术等;把企业典型工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基本分离方法与化工原理的融合在化工生产中涉及的分离对象几乎都是多组分体系,而目前一般高等院校化工原理教学中因学时有限,大多侧重于双组分的分离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分离过程的教学时要做好与化工原理教学的融合问题。如对化工原理教材中已涉及到的基本原理,教师对双组分精馏、吸附和结晶等不做专门介绍,重点讲解多组分体系的工程计算问题,将有关的基础及计算机应用在耦合与集成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减少与化工原理内容的重复,培养学生利用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复杂体系分离问题的能力。

3.有效延伸课程环节。化工分离工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的同时还兼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化工分离工程的教学使学生认为化工分离工程是“一大堆的方程、繁多的数据和大量的计算和循环迭代[3]。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如实习过程中、课程设计中及其他的化工实践如创新实验、化工竞赛等过程中,布置作业、小组讨论及综合设计等,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化工分离技术原理的理解,学会进行分离方法的选择优化,以及新型分离技术的拓展。

4.强调选择优秀教材。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限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对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4]。刘家琪主编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分离过程》,该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体现了创新精神,注重拓宽基础,强调能力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作了重新安排;按教学规律的发展,从基础、原理、特性到应用及发展的顺序分章节;主要章节(如多组分精馏和特殊精馏)中逐一介绍各种精馏方法的特性和应用;选择典型的分离方法展开讲授化学工程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这样安的排结合了两种教材编排方式的优点,思路简洁清楚,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良好[5]。

二、采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习讨论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6]。这样,改变过去由老师单一讲解的方式,可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分析和讨论。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性教学[7]为指导思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初显成效。

1.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加强化工分离工程与化工原理等基础课的衔接与融合,课前通过小班讨论课,复习回顾掌握已学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并与该课程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和总结。例如,在讲多组分精馏过程时,教师在介绍完两个极限条件及进料位置的选取之后,让学生讨论简捷的计算方法的步骤和应用,并与二组分精馏进行对比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加强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中,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开阔学生视野,扩散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该课程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特殊精馏教学中引入当地某药企乙腈废水的后处理技术,并结合企业生产情况,考虑能耗和溶剂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讨论。

2.虚拟式仿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成熟的流程模拟软件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在教学中,引入成熟的化工流程模拟软件的应用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越过烦琐复杂的技术细节,用分离工程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成熟的软件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对某药企乙腈废水的后处理工艺经过讨论优化,然后通过流程模拟软件如Aspenplus等进行模拟优化,实现现代计算机模拟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导向型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近十余年来,新型化工分离技术发展迅速,不少技术如各类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及新型吸附技术已趋成熟,其应用的体系也已经向医药、食品、生化、环境等领域扩展。但由于新型分离技术涉及面广泛,学生基础及兴趣不一,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本人在教学中开展导向性的讨论,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将学生领到学科的最前沿,通过典型研究成果的介绍,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的基础和方法,学会分析创新思路,培养学生创新和应变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天然产物分离专题的研究和讨论。在讨论教学中,笔者从天然产物的新型分离方法、特定天然产物的分离研究进展等方面立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如医药、香精香料等的分离研究进展,撰写小论文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找与所选专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通过文献整理、综合、归纳和专题论文的撰写,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强调实践。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践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经验,把学到的知识与工程实践和社会需求对接,而且能够触动学生心灵,使其产生开拓创新的激情与灵感。经过实践历练的学生可以把僵化的书本知识内化成为活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实际工业生产相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化工分离工程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8]。

1.强调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该课程之前经历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化工企业中分离过程的工艺过程及应用已有一些了解,但缺乏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举例,对实习中接触到的分离过程结合分离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如在多组分精馏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习车间橡胶生产溶剂回收工段的理论与工艺进行讲解,既直观,又切合实际;让学生在理解分离方法、分离原理的同时,还学会从经济、能源及生产实际的角度考虑分离工艺的优化。

2.有效延伸课程实践环节。把工程现场转化为实习、实训基地,在知识传授与实践历练的交融中进行。一方面,利用所建立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外实践项目,或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工程实践来加深对分离方法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在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中,教师通过布置分析讨论题、撰写小讨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讨论选择生产实际中的分离技术,对实习中接触到的分离过程结合分离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对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反过来,课堂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实际过程的认识,并能举一反三。

3.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加强课程教学教师工程教学能力的提升。除了聘请优秀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学任务外,任课教师还需通过承担或参与企目项目的改造或研发、指导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各类化工创新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工程能力,把工业实际生产的案例同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避免了空洞说教,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教学过程管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判。在课程教学考核评价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课程考核形式采用期末考试、平时学习与专题讨论结合起来的评判方式,改变过去一份期末考试卷一锤定音方式。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讨论情况和作业情况)、实践成绩(实习中作业完成情况、小论文写作与讲解)、考试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主要包含课堂讨论思维能力、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小论文主要针对课堂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系统归纳、掌握某一方面知识,通过论文的完成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系统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撰写论文能力。考试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涵盖了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试题。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徐毅鹏,20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转型探微[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马新起,周彩荣,刘丽华,等.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中外医疗,2007,(1).

[4]万春杰,张珩,宋航,姚日生,王凯.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2).

[5]吕华,刘玉民,席国喜.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广州化工,2010,(3).

[6]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7]赵辉,陈宏刚,丁传芹.论研究性教学在化工分离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8]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篇13

目前,催化原理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讲授知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教师总结”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催化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当然,催化原理教学内容中的反应动力学部分要靠数学推导,因此适当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不同催化剂体系的理论,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法讲授催化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能明显提高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理论考试成绩和文献阅读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事实上,催化原理课程往往是在学生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催化原理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与这四大基础化学课程密切相关。但是,学生们在学习催化原理过程中往往忘记联系已学知识,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死记硬背,教条地处理问题。而精心设计的案例,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基础课程的知识,分析和发现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让学生认识到催化原理是始于基础化学而又有别于基础化学的,这样就加深了他们对催化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案例教学法了解不准确、案例库建设不足等原因,案例教学的实施常常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内涵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授课老师把案例教学法简单理解为举例子。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居于主要地位,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主体;而举例教学中授课教师是主动的,居于主导地位。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本身的分析、交流、讨论,做出相应的判断及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举例教学是在讲授完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和运用知识。值得指出的是,催化原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完整性、启发性和真实性。

(二)案例库建设不足

催化原理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实例的归纳总结来阐述基本概念和理论。选用实际的催化剂或催化反应例子为素材,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是,教师不能把案例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对实际例子的归纳和总结,它应该是一种由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国内的催化原理案例教学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关于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相关实例非常多,但是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提炼成为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案例数目仍很有限,特别是结合能源化工生产的案例。

(三)教学对象背景复杂

催化原理是多数化学工程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由于选课学生的专业不同,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差别,导致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理论基础差别较大。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调整理论讲授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在引入案例教学时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化学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单一典型案例教学

篇14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其中一项就是职业资格证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校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与考核主要由每个学校的技能鉴定所(站)完成,这样做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节约了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负责最基本的监督,缺少行业、企业第三方认证。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上岗前需重新培训考核,周期较长。

为了使高职区别于中职,很多地区、学校已经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高级工考核,当地的职能部门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但依旧存在问题,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高级工证书,在企业看来,含金量更低,即使获得高一级的证书,进入企业后,相关的工资待遇也得不到体现。

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模糊不清。学校将“双证制”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却忽视了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大多数学生获得的证书仅是从毕业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所学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要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能明确地反映学生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链的调整,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证书的同时,同样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让企业选择到合适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学以致用,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改革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拓宽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确保高质量、办出新特色的重要举措。化工行业属于特种行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化工类专业技能鉴定,并积极进行改革实践。

1.考核工种的选择应针对学生专业和就业

化学工程学院现有九大专业,在校生近两千人,本着“宽基础、共平台”的原则,学院将学生的专业分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三大类,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这两个工种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广泛,它的推广主要用于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同时,根据学生所学具体专业不同,学院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验实训设施,先后增设了“塑料注塑工”、“药物制剂工”、“有机合成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从学生刚进校,就由专业负责人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从所学专业出发,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鉴定工种,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与专业紧密结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学生就业角度,每年的9月份,会有用人单位来学校预定下一年的毕业生,学院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联系企业的行业标准,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第二技能证书”的考核工作。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在专业大类下相近的专业间选择合适的工种并主动申请鉴定。同一个工种可申请参加高级工工种鉴定,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受益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得到了专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该项制度已在2012届、2013届毕业生中进行了尝试,得到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2]

2.考核方式的选择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均采用理论免考的方式,我们针对不同的工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的平均成绩作为理论考核成绩的依据。例如:化工总控工选择“基础化学”、“工程制图”和“化工原理”三门课程;化学检验工选择“基础化学”、“常量组分分析”和“微量组分分析”三门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从题库选择性出题进行理论考核或者利用学校有限的仪器设备进行实操考核,这只是过关性的考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工艺问题,并不仅仅是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工人,而是成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场工艺工程师,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4]

3.利用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认可与否,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关键。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职业要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增加针对性,及时了解行业动态。通过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从行业、企业的专家口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走访学生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对岗位适应情况以及所学内容在岗位中发挥的作用,建立人才评价反馈机制,最终使学校教育能够和行业需求密切联系。

4.通过政企联合,承 办企业职工培训,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

学院的紧密合作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将企业青年职工的培训及职工比武大赛交由化工学院承办,并于2011年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将企业的“化工总控工”高级工的理论与实操培训一起由化工学院教师承担,培训结束后,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进行相应工种的高级工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校企合作,第三方认证”的考核方式严格遵循了“考培分离”的原则,获得的证书具有权威认证性,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训装置建设的肯定。

学院地处长三角,周边化工企业很多,除了承担类似的职工培训外,学院还根据这些企业要求,陆续开办了“扬农班”、“中石化金陵班”、“中海油沙桐班”等订单班,在为这些班级单独制定教学计划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职业技能鉴定部分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本着从企业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出发的宗旨,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实际、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三方有机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5.考评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多为学院的专业课教师,除了正常的考评工作外,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也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修养。通过参加“访问工程师”深入企业一线密切联系行业产业,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省教育厅和高教部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等各项培训,熟悉行业前沿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随机抽取校外考评员参加技能鉴定工作,杜绝作弊行为。

学院自身也承担同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化学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评工作,使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在同行技能鉴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总 结

从2005年起,国内由化工教育协会牵头,每年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化工总控工”、“化工检验工”等化工类工种的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书,该项赛事得到国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的赞助,并已先后得到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和教育部认可。但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比赛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将技能大赛这种考核机制引用到学校的技能鉴定体系中去,这样学校所颁发的技能证书才能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得到企业的青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