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体经济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体经济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设置;互动

中图分类号:G40-011;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183-02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要发展,就要注重经济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而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正是高等教育要培养教育的对象。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只有这样,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1 552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3%,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能否科学定位、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否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办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一)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已主要不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及数量上的竞争,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为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接,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

综观世界,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如美国的北三角科技园、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日本的筑波科技园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如围绕斯坦福大学为主要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则因大学和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教学、科研、生产协调发展。因此,作为一所区域内的高校,更需要运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其在区域存在的价值。

二、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专业设置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和程序化,有效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应该说,专业设置工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专业设置求大而全,特色不鲜明。当前,高校有一种倾向,就是都要办成综合性的院校,都希望学科齐全,但却使高校失去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2006年,湖北省110个高职办学实体共开设专业317个,60%以上都集中在50个专业。如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达94所,市场营销专业66所,商务英语专业58所,文秘专业58所。由此可见,专业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专业设置工作中,要强调集中优势办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专业的思想。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过于频繁

许多高职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而是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随意性很大,专业设置很容易失去严格而理性的控制。有些学校明明以理工科为特色,看见艺考越来越热,就非要发展艺术类专业。这种做法,不但新增的专业没有前途,而且自身传统优势也会消失殆尽。因此,盲目性设置的专业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于是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

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高校的发展互为前提,从而使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凸显出来。国内外的经验表明,高校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是否立足本地作出正确的分析,并开拓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为此,高校与地方经济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新平台。

(一)面向地方、依据市场,贴近行业设专业

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高校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链接。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应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当然,专业设置还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律和人才需求量和需求周期的不同,不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学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设立有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形成学校与企业间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如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并夺得了“中国鞋都”金名片。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所属制鞋、制革、鞋机等企业4 000多家,年产值达420多亿元,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急需大批相应专业的一线技术人才,为此,温州职院开设了服装鞋类的营销、鞋革设计等专业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需求。

(二)发挥区域经济的优势,使学校与企业互为科研基地

地方企业的科技攻关内容是高校科研项目的重要来源。企业在高校建立科研机构,既有利于加快使用技术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出人力和设备,由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互为科研基地,一方面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高校增添了教学、科研新课题。如广州地区的各类高等院校共39所,占全省的63%。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为代表的在穗高等院校,不但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还通过承担市级科研项目,解决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等院校所建国家级、部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广州企业技术攻关提供场所,成为技术研究平台。

(三)区域高等职业院校间应加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专业优势互补

开放性是当代国际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区域高职教育必然是具有开放的教育。为此,必须改变区域高职教育封闭办学的现状。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区域内高职院校的联系,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核心带动的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以哥伦比亚、纽约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核心带动的纽约――新泽西科学工业综合体;以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为核心带动的旧金山――泊洛阿托工业综合体,闻名于世的“硅谷”就是这一科学工业综合体的产物。事实证明,大学城通过带动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有力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总结

从现实性来讲,经济结构直接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确立、调整与改革的方向。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很大,反过来说,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确立、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问题。综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就是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如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改革,不仅灵活地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紧紧地盯住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人才市场变化来设置专业,而且还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具有积极的超前意识,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设置专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邯郸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专业设置的互动性研究[J].社科纵横,2006,(12).

篇2

一、什么是体育经济

所谓体育经济,是指从经营和生产的角度出发,把大众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项新兴的、特殊的产业来发展。体育是一个独立的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有自己的组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有自己的管理者、教学者和科研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长期以来,人们都将体育与经济分割开来进行探讨研究。然而,随着21 世纪体育的跨越式大发展,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体育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组成部分。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自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我国国民的运动热情不断上升。不仅城市市民广泛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热潮中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舞就是国民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具体表现。虽然体育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局限性,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发展还是存在一些弊端。

1.我国体育经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较为落后

我国国民的健身娱乐意识较弱,近些年来,虽然国民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我国整体人数基数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而且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为低下,体育健身运动意识薄弱,并且农村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简陋,导致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总体较为落后。

2.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缺乏竞争意识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国民进行体育健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并不能完全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也没有真正将体育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据调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拨款,体育行业本身严重忽略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商业开发。我国的体育竞技实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体育经济发展滞后,如何运用体育竞技的优势来带动体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3.我国体育经济市场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相关政策不完善

在我国,体育经济市场属于新兴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只是比较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一味地扩大产品销量,而忽略了产品销售后相应的售后服务和滋生服务。而且政府在体育经济行业的政策条款等方面的制定还不够细致,不能完全适应如今体育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体育经济事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4.我国体育经济市场缺乏专业的人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培养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并不注重体育事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从事体育经济事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对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本没有经验。

三、我国体育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的考虑国内环境,应借鉴全球的体育经济市场,多方考虑,寻找并制定一个适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方案。虽然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有诸多缺陷,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较为发达,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可观的。

1.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体育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近年,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全球化,经济模式发生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育经济市场逐渐开放。在国际各大顶级赛事中,都会出现体育品牌赞助的标志。如意大利的“KAPPA”、日本的“美津侬”、美国的“阿迪达斯”等。在我国,国际体育品牌,耐克、锐步等在各大商场也都随处可见。最广为人知的是由“体操王子”李宁创办的“李宁”体育品牌也在国际各大赛场频频出现。这正是我国体育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最有力的证据。

2.依据质量等级划分,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不断加深

据相关统计,国际体育顶级品牌“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公司在运动鞋、运动服及相关产品上占有世界80%的市场份额。并且,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它们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会越来越高。这种现象会导致起步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体育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上各大体育赛事的赞助费用也在不断增长,这对于中小型的体育公司来说,实在无法承受,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小型的体育公司在宣传上会处于不利地位。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品牌追求的比重越来越大。种种现象表明,起步晚、技术水平低的中小型体育经济公司在竞争中会逐渐被淘汰,体育经济产品的垄断程度将不断加深。

3.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更加突出

体育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体育经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人民群众和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逐步对体育经济加以关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经济事业的发展。从国家推出的各种相关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有大力扶持体育经济产业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经济的发展势必更加迅猛,体育经济市场产业链将更加完善,体育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更加突出。

四、结论

篇3

体制是维持国家和社会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法律是相互牵制的:一方面国家作为父机构确定其相应的子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法律;另一方面制度法律规定各种组织机构的性质、职能及行为规范。所以,体制实际上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具体反应。

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的含义中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看,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一层是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其含义体现在:(1)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3)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4)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区域或者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并同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特点表明: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来分析“十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1.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一方面,从增长率上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年共增长246%,年均增长28%;特别是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约50%;私营工业利润5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超过50%;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和工业利润平均增长25%的水平。另一方面,从总量来看,截止2005年,包括外资和港澳台在内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占65%(其中内资民营经济约占49.7%)。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民营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净增5700万人。民营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年65%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75%以上。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保持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情况下的基本稳定。

3.民营经济是安邦富民的基本力量。一方面,民营经济为国家税收的持续增长做出了贡献。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在不少地方,民营经济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成为地方的财源主体。另一方面,民营经济还是中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家庭多属于富裕家庭,而且民营企业户数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最高(达到92%),乡镇民营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几亿农民的生计。

4.民营经济是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货物进出口总额方面,2005年实现了14221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6%。而民营经济对外贸易的情况是,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43亿美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了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占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2005年的15%左右。

据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推手

1.完善的区域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我们以浙江省来分析:浙江是全国有名的市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市场化程度一直领先于全国。无论是当时争论不休的“温州模式”,还是后来在全国影响越来越大的“浙江现象”,其特点首先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正所谓“看市场,到浙江”。但是,受整个国情的影响,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是完全自发的过程,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为培育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战略 后危机时代 经济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而这一切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是法律体系的完善,经济法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因此,为了能有效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的平稳发展,经济法完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

一、创新发展战略的部署

在后危机时代,企业想要发展,只能跑得比别人快,这里说的“跑”不仅仅停留在发展的速度等形式层面上,更多的是要求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尤其是国内市场需求的深入挖掘能力等加快步伐。因此扩大内需、创新发展就成为了必行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让中国经济走出“小国困境”。创新发展战略的部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遇到的的经济法问题及完善建议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带来更有质量、更有竞争力的发展。纵观中国经济法体系运行的几十年,其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其运行过程中显现出的缺陷我们也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大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必须将以往不曾重视的各个顽疾点逐一击破,使得经济关系可以在一个安全、稳定、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畅行无阻。

首先,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是否创新的源动力。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盈利的预期。其中,竞争是企业创新的最大动力,企业只有不断推进创新,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一旦缺乏创新,企业必将在竞争中落伍,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美国福特总裁亨利·福特在总结公司因没有及时创新而导致经营不善的教训时曾说,“不创新,就灭亡”。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要素向创新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激励企业创新。

其次,积极拓展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根据创新和创业的各阶段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创新融资渠道。继续鼓励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办区域性证券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向创新企业倾斜,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

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特别是目前我国缺少集基础研究和研究开发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集成和市场开拓的平台作用,由企业主导创新过程,有效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篇5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由此,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大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建设高水平、多功能的训练基地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并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发展方式。现在韩国也在学我们,集中起来发挥奥运会的导向作用。搞一些训练基地。朝鲜也在搞。美国也在搞,美国有3大训练基地,其中科罗拉多训练基地集中了一批多学科专家,开展运动训练的科研和技术诊断。法国体育学院、澳大利亚体育学院、意大利体育学院都在研究高水平的训练、教学、科研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集中型、专门化的训练模式,有意识地将高水平运动员组织起来,以替代传统的自由训练的方法。

(四)扩大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人才和技术流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才流动,实现人才引进、转会、培训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很多项目上聘请了外籍教练,如足球、篮球等项目都请了外籍运动员及教练。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的教练也到外国去任教,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种世界性的人才交流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所以,我国也必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

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一)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多

不仅是奥运会,包括世界上其他的一些重大比赛的参赛队伍都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国家参赛的人数和队伍都在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个趋势也使得竞技实力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剧增,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参赛人数增加更快。1988年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是160个,1992年增至172个,1996年达到197个,实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国全部参赛,运动员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到2000年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199个。参赛国家的增多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奖牌分布相对广泛,使获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了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参赛国家及地区如此广泛、快速增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竞技体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奥林匹克运动普及教育的结果。

从文化功能上来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谅解、发展”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的价值存在,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教育功能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它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但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等都对体育的教育功能有所论述。如柏拉图就曾参加过古希腊竞技大会并取得过优胜。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说道:为造就完美和谐的人而去健身。

《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竞技体育所追求的主旨,加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加国越来越广泛。

(二)奥运会排名格局的变化

篇6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

深圳龙岗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也就是强制性变迁,政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优势、资本市场、城市化进程以及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自身的权力积极推动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缩短了制度变迁的时间,减少了制度改革的费用,同时抑制了“搭便车”的现象。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产生于民众间的制度变迁模式,也就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居民自治、居民自发组成的协会等组织都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积极推进社区土地资源整合优化

龙岗区政府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参与土地整备,有效推进社区集体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社区按照城市区域规划,通过置换、土地物业入股等方式,整合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形成连片可开发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经营;支持社区参与由政府主导的土地整备,采取回购、合作、租赁、入股等方式,高效、集约利用社区土地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土地。通过政府、企业、社区合作,将旧厂房转化为优质物业,以稳定的租金收益替代异地安置,持续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同时保障产业规划项目及时落地。

(三)采取资本联合方式探索转型新模式

资本的积累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资产储备不够,势必会影响集体经济的发展。龙岗区采取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联合、港资不断投入的方式处理资金投资和使用的问题,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了国有资本与集体资本合作改造旧工业园区、旧屋村的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为辖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管理人员交叉挂职锻炼等16种合作方式,并在政策上向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倾斜,鼓励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参与地铁三号线等项目的融资及购买街属企业改制后退出的物业,壮大了集体资产。

(四)让“物业管理进社区”形成普遍态势

搞好社区物业管理,不仅能优化社区环境,还能给原居民带来就业机会。社区的环境、治安等交由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可理顺社区工作站、股份合作公司、居委会的关系,进而减轻股份合作公司的社会负担。龙岗区结合实际创新模式,在全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主要采取政府扶持与股份合作公司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社区物业管理。目前,龙岗区“物业管理进社区”已实现“全覆盖”。

二、龙岗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推动龙岗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方面

1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在小农经济意识作用下,为增加原籍居民就业,同时防止因引进“外员”而被“分享”了经济成果,社区集体企业往往堵塞了人才进入渠道,最终造成了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短缺、经营管理乏力的被动局面。

2 现代法人治理意识不强。许多社区集体企业实行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的治理架构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形成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

3 经营风险意识不强。社区集体企业的管理层缺少对法人治理民主性、组织形式合理性、投资经营多元性、内部管理科学性等状况的审视评估,加强综合管理、增强风险防范的动力不足。

4 经营观念保守陈旧。一是没有长期发展规划意识。不愿意尝试非租赁经济的发展模式,错失许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持有错误的分红观念。不关心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影响社区集体企业的积累和发展。三是缺乏政策意识。对现有政策研究不透,没有充分用好已有的政策资源。

(二)管理体制方面

1 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区集体经济独立发展空间受限。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与社区集体企业不脱钩,政企、居企不分,造成大部分社区集体企业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使得企业的经营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市场化、效益化运作。

2 企业管理机制难以适应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新要求。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缺乏民主决策、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科学治理机制。二是没有适当的绩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三是缺少对组织形式和股权分配的改革动力。

(三)政策制度方面

1 产权政策不完善。面对众多社区集体土地和物业产权不明的状况,在发展的压力下,许多社区为寻求“出路”,干起了“违建”勾当,不仅加大了政府管理和执法成本,还使得新老产权问题交错,让明晰社区土地和物业产权的探索陷入困境。

2 土地补偿机制不足。在土地功能规划定位上,通常政府部门处于主导地位,而社区集体企业则是弱势的,加上管理层缺乏熟知土地功能规划政策的专门人才,造成了社区集体企业在土地利用上的被动局面。

三、龙岗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龙岗区社区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管理体制、政策制度等瓶颈,而这同样也是其他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推进社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政府逐步将基层公共服务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让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经济上与社区集体企业相脱离,彻底实现社区集体企业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经济脱钩、机构分设、人员分离,确保社区集体经济走上独立发展的市场化道路。

(二)深化社区集体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1 推进社区集体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由现行的“总分公司制”改革为“母子公司制”。子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母公司规避防范经营风险。

2 探索推行大社区股份合作制。由现行的以单个社区为单元的社区集体企业转变为由多个社区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这种打破村界地界,实现跨区域、社区、居民小组的联合股份合作制,有利于实现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整合,增补优势、取长补短。

3 探索社区集体企业股权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对社会开放一定比例的股权,通过股权的流通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流转,让外部的人才、资本能参与到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运作,为社区集体经济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探索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政策

篇7

[关键词]发展 农村 集体经济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不尽人意,呈萎缩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如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资产严重流失,经费短缺,村级组织活动困难。直接影响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全镇农村集体经济现状

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确实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作为双层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集体性质转制成为民营性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令人担忧,已步入了历史的低谷时期。

2009年末,全镇17个村(社区),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139万元,债权总额124万元,债务总额154万元。从统计数据上看,资产总额虽可观,但实际资产质量较差,结构失调,有70%的产权不够明晰,生产性的资产比重极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0万元,按收入结构划分为:经营性收入2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万元,其它收入27万元。有收入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2个,其中:3万元以上的3个,1-3万元的5个,1万元以下的4个,年终结算均无结余,全属负债村。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地深化,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边疆集体经营管理,已适应不了新的形势发展,经营被动,管理难度大,工作严重滞后。具体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各级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重视不够,指导不力,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

(二)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做到自主经营,缺乏了经营热情和信心,全镇1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均由村委会代行。

(三)干部素质不高,认识不足,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家庭经营轻集体经营的现象。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扶贫资金分散,起不到切实帮扶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财务状况不乐观,债务沉重,债权难收,民主监督不力,财务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实行了民主监督收效不佳,有管理制度执行难,特别是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难度更大。

(六)可利用的资源及经营空间有限,经营人才匮乏,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同时,还出现了不少闲置资产、浪费现象,这些都是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受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当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思想观念落后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思维方式陈旧、保守,信息不灵,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未来发展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就农业抓农业,而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理念,就资源消耗资源,而没有很好的去开发管理资源;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特别在财政转移支付和工业反补农业的惠民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还助长了干部“等靠要”的思想。

(二)受政策因素的影响,导致集体经济严重萎缩。农村费改税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有一定的“三提五统”收入来源,后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费项目取消,使没能得到发展壮大的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更陷入了困境,特别对于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经济包袱。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制度后,确实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不利,除了减轻农民负担和确保行政村的基本运转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多大的益处,只有削弱其实力。然而,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工作,指导不力,重视不够,缺乏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合理布局等有效措施。加之,体制上不够完善,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责不清,给经营管理带来了一些不便。如行政村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问题,就是“政企不分”的一个现实问题。行政干预,经济实体处于无自主经营的创业环境,无疑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和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缺陷,不利于融资筹资等工作、束缚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还有债务沉重,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的问题。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的内在因素。

(三)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集体经济包袱沉重。当前,一些干部,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集体经济管理和积累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管理、重农户轻集体的不良倾向。同时,监督不力,挥霍浪费,是导致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包袱沉重的主要原因。

(四)受资产和资源的因素影响,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边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缺乏、资产有限、债务沉重、债权难收、融资困难、经营人才匮乏等要素,确实是当前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和阻碍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

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边疆集体经济薄弱,适应不了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弱化了组织功能,该办的事办不了,所承担的公共职能无法实现,制约了边疆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债台高筑,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不足,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工作首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那么,在新形势下,又如何发展边疆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呢?本人结合双江自治县勐勐镇的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抓紧抓实,加强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帮扶责任制,领导联系、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培训、政策法规培训、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强化管理部门职能,要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指导服务。编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议事日程,依据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制定村有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选准发展路子,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格局,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彻底改变行政村代行农村经济集体组织的不良行径,划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责,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在经营管理上,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还给农村经济集体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财务审计制度,对主要村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民主理财小组接受上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的指导和审查监督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活动,对不合理的各项财务开支,有权否决,并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限。积极推行村财镇代管工作,以解决基层财会人员不稳定和财会业务不规范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

(三)制定对“空壳村”的扶持政策,营造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环境

加强清产核资工作,全面清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债权、债务和担保金额,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和集体因发展社会事业产生的债务,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有效给予化解。制定和完善发展和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的法规、规章,实行宽松的市场准入制度。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属于弱势经济实体。加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公共功能极强的经济实体,因此,要给予政策倾斜降低相关市场准入标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收费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设立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与担保制度,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增强发展后劲。在扶持方式上,要注意把“输血”式的扶持方式转变为“造血”式的扶持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身“造血”功能。

(四)创新机制,切实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创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立足于现有的资产和资源,充分用活用足政策,走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营运的新路子。做到一手抓经营,一手抓管理。同时,要创新用人机制,大胆地吸收和选拔有经营头脑管理能力强的中青年,使他们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头人。这样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才会有出路。只有搞好农村集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会得到发展和壮大。经营思路上:一要依法经营;二要以村党总支为核心作为组织保障;三要以经营集体资产资源作为立足点;四要强化经营管理手段;五要以项目扶持为契机;六要理顺行政村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

总之,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必须优化创业环境,搞经营,抓管理。创业环境得到了优化是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业积极性,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是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组织经营方面要始终立足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和资源,充分利用外界的共享资源,并坚持“政企分开”,还给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地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才是全面发展壮大边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出路。

参考文献:

篇8

一、上半年地区经济形势

(一)东部地区稳中略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东部地区将保持或略高于一季度9.2%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约0.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同比增长近10%,较上年同期回落约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0.8%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7个百分点左右。东北地区将保持或略高于一季度9.3%的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约0.5个百分点。

从工业增加值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8%,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中部地区同比增长约10%,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且6省增速同比均回落,工业效益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0.3%,增幅回落3.7个百分点,2/3省份增速降幅超过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工业增长趋缓,1—5月,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除辽宁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外,吉林、黑龙江同比下降2.7和0.7个百分点。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9.8%,较上年同期提高近1.7个百分点,增长态势明显。中部地区增长23.6%,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22.8%,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增长23.2%,同比大幅回落6.3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增速下降7.5个百分点,是各省区市中降幅最大的。

从消费看,1—5月,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1.3%,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与一季度基本持平。中部地区同比增长13%,与一季度增速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同比增长12.9%左右,比一季度略有回落,主要是耐用消费品、住宿餐饮、煤炭等资源外运量减少、成品油及相关产品消费下降影响比较大。东北地区同比增长15.2%,比一季度回升2.8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环比增长最快的区域。

从进出口贸易看,1—5月,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外贸波动较大。1—5月,中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4%,增幅较一季度回落6.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但仍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快的。西部地区外贸形势不容乐观。1—5月,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6%,较去年同期下降2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速大幅下降35.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增长乏力。1—5月,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3%,较去年同期回落6.6个百分点,是四大板块中增长最慢的区域。

从财政收入看,1—5月,东部地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较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尤其是广东、北京、福建同比增速分别提高9.0、8.3、7.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19%,同比回落3.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13.3%,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近2/3的省份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庆和内蒙古增速低于7%,不少省份财政困难问题日益凸显。东北地区增长6.8%,低于全国6.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放缓14.6个百分点,辽宁仅增长5.2%,增速居全国末位。

从就业看,据有关部门统计,上半年,东、西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和9%,中部地区增速持平,各地区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综上分析,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企稳回升,稳中有进,但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后续发展态势有待进一步观察。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处于产业链上游,应对危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潜在风险和下行压力加大,虽然经济仍在较高位运行,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下滑明显,困难因素明显增多。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降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二)“四大板块”内部省区间经济增长分化现象进一步显现

从西部地区省份看,近年来,西部12省区市经济增速大都处于全国前列,内蒙古、重庆、广西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前列,今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上半年,只有、云南、新疆3省区经济增速②同比加快,其他9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回落。从东部地区省份看,上半年,海南、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福建经济增速同比加快,山东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海南、广东同比分别提高了2.4和1.2个百分点。天津、河北、江苏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其中天津回落了1.6个百分点。从中部地区省份看,上半年,6省市均呈现出下滑趋势,其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有湖北、河南和湖南,增速同比分别下降了2.0、1.9和1.5个百分点。从东北地区省份看,辽宁经济增速同比持平,吉林、黑龙江省经济增速均出现下降,其中吉林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上半年地区经济出现的上述变化和分化情况,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要求我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二、地区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是影响地区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正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传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国际经验,中低速经济增长今后可能是一种常态;化解产能过剩、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和产业特点使其更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如内蒙古、陕西、宁夏等资源大省,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影响,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2、4、4.5个百分点,上半年经济增速回落了2—3个百分点。煤炭大省山西受此影响,经济增速也出现下滑。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工业品出口转内销挤占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广东1—5月工业品内销产值增长14.3%,较出货值同比增速高出9.4个百分点;江苏去年以来新增外资中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已占七成。上述情况对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冲击,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三、下半年地区经济走势预测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增长疲弱状况不会明显改观;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仍然较多,经济形势依旧错综复杂。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下半年地区经济发展既面临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向好因素:

一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外需形势趋紧、投资增长乏力、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在宏观调控政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预计下半年各个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经过努力,预计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特别需要关注的现象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已延续多年,各地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已逐步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自我调整能力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障经济的相对平稳运行。

二是由于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层次较高、民营经济活跃和内贸市场迅速开拓等原因,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考虑到前5个月东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以及去年同期经济指标基数较低等实际情况,预计下半年东部地区投资、消费、进出口、工业企业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仍可能呈恢复性增长,经济稳定回升的态势有望保持。

三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与东部地区相比,抗风险能力明显偏低。2011年下半年,本轮经济下行即在东部地区开始显现,但直到2012年中期中西部地区才明显感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因此,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效应存在由东向西的传导效应。参考东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认为,中西部目前仍处于经济下行的通道,预计下半年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难以较快提升,经济有可能呈稳中略降态势。特别是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中西部地区面临比东部地区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四是东北地区自去年一季度以来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在四大板块中滑落最快,虽然到今年一季度增速降幅有所缩小,但东北地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考虑到东北地区上年同期各项指标回落幅度较大、基数较低等因素,预计今年下半年降幅会有所收敛。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制度供给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东部已进入企稳回升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加大制度供给,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重点加快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建设,加快重大领域改革和先行先试,一方面为全局改革提供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问题性区域的支持力度

当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大,可能还处于下滑通道,必须对问题区域予以特别关注,防止经济继续恶化。要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审批核准和资金安排方面对此类地区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适当增加资源本地化深加工与利用比例,提高战略性资源收储规模,对严重下滑的能源原材料行业给予必要支持。积极调整现有中央投资结构,向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领域倾斜,确保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因经济放缓而受影响。

(三)扩大区域开放合作

加强区域合作,是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组合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区际比较优势交换推进区域良性互动的有力手段,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把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区域合作方式作为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着力点,支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一体化发展。健全合作机制,加强长江流域等重点流域地区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与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内陆和沿边开放,加快云南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支持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满洲里、瑞丽、东兴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支持开展跨境合作。

篇9

[关键词] 主题餐厅 个性化 生命周期 对策

主题餐厅概念源自国外,大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主题餐厅在中国大陆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指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在消费者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就像“亲临”世界的另一端、重温某段历史、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

一、主题餐厅的独特性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往往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单提供饮食,还提供以某种特别的文化为主题的服务。餐厅在环境上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装修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之相配合,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气氛,让顾客在某种情景体验中找到进餐的全新感觉。国内第一个明确打出主题餐厅招牌的是禅酷餐厅,该餐厅按照监狱风格设计:铁栏杆做门窗、铁链子做门帘,门口有头戴钢盔的“卫兵”把守,服务员身着狱卒服饰,整个餐厅内没有绝对封闭的用餐包间。通透的铁窗似的栅栏把整个餐厅打理得疏密有序又互不干扰,错落有致的地形隔离出不同风格的用餐环境,柔柔的灯光营造着静雅与安逸的氛围。只有身穿囚衣脚套铁镣的偶人塑像和用做装饰的金属链条及一道一道酷似监狱的铁栅栏体现着监狱主题风格。主题餐厅在标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优于竞争对手。独具匠心的设施设备、精心制作的菜肴糕点、服务员独特的着装和服装等差异化是主题餐厅手中的有力武器。

二、主题餐厅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主题餐厅,作为一股新势力,崛起在餐饮界。它们使食客在就餐之外,体会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使“吃”这一单纯的行为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然而,由于这些餐厅的投资成本低、利润大的优势吸引了大批业内业外人士纷纷投资开办了主题餐厅,致使主题餐厅初现峥嵘之时,出现了诸多问题:

1.菜品从主角沦为配角

一个餐厅最根本的生命力就是菜品质量,无论餐厅的名字如何,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失去了这一点,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合格的餐厅,更何谈成功。然而,在很多主题餐厅里,菜单设计、内部装修、盘碟设计……精美异常,花哨的噱头很多,却惟独没有在菜品上倾注更多的精力。对于一个餐厅的顾客来说,吃饭是最基本的需要,没有形而下的温饱,就没法享受形而上的文化消费。优美的环境的确是主题餐厅一个最大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响知名度,人们往往受餐厅的环境吸引而忽略了它的菜品,但这种好奇来得容易去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单纯依靠环境维系的生意便会变淡。

2.主题不鲜明,环境不突出

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它往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甚至食品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或温馨或神秘的氛围。常见的主题有电影、怀旧、漫画、武侠、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从严格角度讲,目前有规模且“主题”突出的餐厅还不多,有的餐厅起了一个有特定主题意义的名称,但实际却名不副实。作为主题餐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来凸显所表现的主题,建筑设计与内部装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客人就是通过对餐厅的环境装饰来认识其倡导的主题文化的,而进入主题餐厅所得到的特别享受,多数来自餐厅的美妙环境。

3.不选或误选宣传方式

主题餐厅在宣传方面一向不屑于像传统餐厅那样,走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路线。因其一向标榜品位,所以行事较为低调,主要依靠顾客之间的口碑宣传,凭借自己的信誉赢得顾客的“点击率”。这种方法有利有弊,利在于,因其稳定的品质,使回头客较多,且客源稳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开业时间较久,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餐厅;弊在于,经营模式类似于守株待兔,局面十分被动,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开业的餐厅来说,将会是一个十分难熬的岁月。

4.定位不准,主题不当

主题餐厅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自然十分关键。可供选择的主题也很多。普通一点的有书屋、电影吧。小资一点的有玩偶餐厅、漫画餐厅、烟斗餐厅等。也有在造型上更有味道的船餐厅、火车餐厅、马桶餐厅等。主题无所谓好坏,只有对与错的选择,一个经过精心营造的主题都可以做,有一些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很大程度是玩耍性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比较冷门的主题来经营,在他们眼中,赚钱与否并不重要,主要是为“同好者”找到一个随时可以聚会的场地。这些主题餐厅常常会吸引一些媒体关注的目光,会在短时间内积聚一定人气,但其他经营者则要注意了,这绝对不是市场主流,切忌盲目跟风。以免虽然赚足了眼球,却没赚到钞票的悲剧发生。主题餐厅要有绝佳的创意,但脱离了消费者的创意在商业上不是一个成功的创意。

三、主题餐厅良好发展的策略建构

要想让一个主题餐厅既符合其创办意图,又迎合时代的发展,合理化的策略建构是一个主题餐厅成功的必要前提。

1.菜品要力争多样化并展现出其文化内涵

菜品要定期更新,要对流行食尚有高度敏感,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改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永远走在时尚的前端,因为主题餐厅的主力消费人群是白领,时尚和流行对他们永远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虽然新菜品价格高,但他们仍会慷慨解囊。此外挖掘主题文化的底蕴,除了菜品的多样化之外,菜的文化内涵的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展现其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就是主题餐厅环境的设计,比如一间以藏巴文化为主题的餐厅,几件藏袍、几个带有藏族特色的银首饰、一些印有藏族文字的装饰画,民族风情附带的文化内涵便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2.一定的商业策略是稳定顾客源的必要前提

实行会员制,将前来就餐的客人发展成为餐厅的会员,给他们制定会员卡,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或折扣,这样首先就拥有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源;其次,通过口碑宣传,老顾客又带来新顾客,新顾客又成为会员,这样的滚雪球效应,是任何一间餐厅老板都喜欢看到的。除了对顾客的优惠之外,选择合适的宣传渠道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网络宣传。现在网上有很多美食网站,一些大型的BBS上也有美食板块,那里面聚集了大批的美食爱好者,他们不仅在网上切磋技艺,而且还会定期聚会,向他们发放电子优惠券、餐厅简介、图片展示,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写字楼、高级公寓里派发优惠券、宣传手册,在一些免费的DM直投杂志里做广告,既能将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目标消费者,而且还不跌主题餐厅的优雅身份。何乐而不为呢?

3.主题餐厅地理位置的选则是成功的关键

有投入自然就会想要高的回报,所以就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更易为主流消费群体所接受的主题来做。要根据餐厅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的人群特点、市场潮流等因素来确定主题。如学校周边可以做漫画餐厅、电影餐厅,周边社区多的可以做怀旧餐厅,写字楼周边可选择的主题就更多了,很多主题都会得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与肯定。因此选择那些虽然不是黄金地段,但交通方便,靠近主干道、商业圈的地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样既缓解了租金压力,又减少了初期投资金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拥有了一批固定客源后,收入并不比黄金旺铺差。轻松、随意本就是主题餐厅的主要基调,如果经营者整天为租金而烦恼,就失去了它的本意。主题餐厅走的一般都是中高档路线,在选位置时,那些靠近商业圈、写字楼的地段往往成为首选。但选择黄金地段最大难题是:房租占了相当大的投资比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紧缩其他方面的投入,这往往会使餐厅舍本逐末,只做表面功夫以撑门面,而使菜品质量、服务质量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4.提供的服务要尽量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主题餐厅要能提供一系列与其主题有关的服务。如一些电影餐厅,在那里就餐的顾客可以免费观看店里珍藏的影碟,可以买海报、买碟,买到有明星签名的剧照、书籍;藏吧餐厅,可以卖一些来自藏区的商品,如小饰物,刀具,刺绣等;漫画餐厅可以为顾客提供大量日本原版漫画;摄影餐厅,可以定期举办摄影大赛,摄影知识讲座;旅游餐厅,可以请“驴友”、“大侠”来与食客进行互动交流……服务员的素质也是主题餐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员不仅是做些点点菜、结结账、递递纸巾之类的简单活计,他们是“主题”的执行者与食客的指导员,他们需要对餐厅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可以与食客进行充分、准确的交流。

俗者食味,高者怡情,只有吃出食、情、意三者的绝妙交融,才能真正品味到美食深处凝练的精髓所在。文化因美食的延伸而更加鲜活,美食因文化的凝聚而更具深意,也许主题餐厅的魅力就在于此。借着美食的翅膀,附丽于主题这个华丽的形式和外壳,顾客周游在食、情、意的绝妙交融中,的确是赏心悦“口”的一件美事。

参考文献:

篇10

一、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西安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偏向于两个方向,从产业发展针对的人群来讲,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部分是在校的学生。另一部分是企业白领,从产业开发的项目来讲,主要集中在健身俱乐部和体育用品消费两方面。分析其消费人群,通过走访和翻阅文献资料,大体总结如下:学校众多是西安地区非常鲜明的教育特色,数十所高等学校都聚集在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近些年的高校扩招,西安地区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所以很多针对学生群体消费的宣传和消费内容就被众多的商家搬到了学校和学生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白领生活日益成为西安城市市民生活形态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所追求的自然、时尚健康的生活内容成为众多体育产业商家研发的目标。所以,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所大量消耗的体育服装、体育赛事、体育宣传等等都有了充足的市场群体,白领所开展的假日休闲娱乐活动、健身健美娱乐活动等等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安地区近些年大量涌现出的各种不同规模的健身俱乐部也反映出市民对于健身需求的增加,在体育产业的发展道路上,众多的商家看到了市民健身的需求,使得俱乐部化的发展成为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从不同的款式到不同的价格,西安市中低高档体育服装的消费基本上呈现一比一的关系,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体育服装消费市场中,产业的发展呈现不同层次的并进。

二、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特征

随着西安市逐步提升自己城市经济水平的同时,市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据调查研究报道,2000到2005年,西安市对于体育服装的消费大体上呈现高档服装与低端产品的消费数量在一比一左右,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调查发现,在目前的产品消费市场中,对于高端体育消费和低端体育消费的比值在逐年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2)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加剧了产品的市场竞争,使得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3)地租的上涨也是消费出现重新选择的原因之一。(4)物价上涨和收入的增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消费观念的改变是消费内容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西安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每一个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因素,西安的经济发展在借鉴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1)西安地区高校的发展 ,带动了西安的交通、旅游、通信、餐饮、娱乐等等行业的发展,调查中有人给我们阐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出现封校的时候,西安很多高校周围的各种商业活动瞬间进入寒冬季节,很多商家甚至坦言,没有学生,他们考虑关门休整几个月。由此可见,高校的学生是促进一个片区甚至整个西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便利的交通是连接东西方向贸易活动的枢纽。对于西安来讲,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感是与生俱来的,便利的交通极大的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3)优厚的教育储备资源促进了该地区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校如此密集的西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无疑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西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已经初具规模。

四、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

根据调查,我们大体上对于西安地区体育消费的趋势做如下的概括:(1)休闲娱乐业会成为体育消费市场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拥有大量高等学历人口的城市来讲,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日渐清晰,一方面健身娱乐是下班之后的健身健美运动会成为众多城市白领工作之余活动的首选,因为运动健康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节日休闲体育会成为众多家庭聚会的内容之一。户外体育运动可以放松疲惫的身体,也可以让亲人在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些活动无疑会成为时尚和潮流。(2)体育产业的消费在以往服装、体育用品消费上会进一步加大之外,对于高档体育用品和时尚运动项目的开展也会成为城市的新亮点。因为对于年轻人不断涌入的西安来讲,有活力有朝气的生活方式会逐渐的给城市带来新的气息。

五、西安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全面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其在第三产业当中的市场比重愈显重要,作为体育产业的从事者来讲,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掌握消费者心态之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刺激市民的消费欲望。

六、建议和意见

篇11

从内部而言,主要是因为大量依靠投资、外贸的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在国际金融形势低迷的情况下逐渐暴露,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投资效益下降、环境污染、通货膨胀、地方政府债务迅速增加、资产泡沫形成等问题,都对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警示我们,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挤出GDP中的水分,并做好准备经历“阵痛”。

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可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只要调整成功,经济发展后劲仍然很足,到2020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依然可以实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现代服务业,而金融服务业则是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中之重。

谈到金融,必然要提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者密不可分。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并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如果说实体经济是经济中的硬件,那么虚拟经济就是经济中的软件。实体经济的基础不好,只做虚拟经济,就会导致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最终导致虚拟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

这些年来,美国实体经济的比重从81%下降到了42%,已经下降到一半以下,所以现在美国号召“制造业回归”,希望恢复美国的实体经济优势。中国实体经济比重从87%下降到了71.5%,下降的原因很简单,实体经济不划算,不如去做虚拟经济,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状况。当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比重还会下降,但是不应该下降太多。

我们要注意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比方说股市,股市是虚拟经济,它本身并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好的企业股价的上涨,可以使它通过比较低的成本进行融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业绩糟糕的企业,则会通过市场选择被淘汰。但在我国,股市并没有完全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篇12

关键词: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也急需通过改革,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只有改革才能促使农村摆脱贫穷和落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有必要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此切实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集约性差。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与过去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舞了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以传统人力生产作业的方式为主,农业生产中对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不足,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上,仍然以粗放型生产为主,农业生产集约性差。除此以外,农业结构也不合理,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农民单一的从事农产品种植,鲜少涉及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和销售,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的产销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农村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还包括农村市场的不健全因素,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农民观念陈旧,缺乏进组市场的意识,同时,大多数农民参与市场当中都是以个体的形式,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此外,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卖给政府,或者是其他个人,无法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2、现阶段我国农村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较为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农民从农产品中获得利益主要依靠对农产品的生产,而农民无法获得加工和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3、农村经济落后,也导致了农村市场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崎岖,阻碍了农产品进去市场,导致农产品无法进行流通。(三)农村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政府财政有限,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进而影响了农村的既得利益,最终影响了农村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自古以来,农民就被成为靠天吃饭的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若是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则会影响农产品产量,进而影响农民收入,还有病虫害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政府要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提出了“三农”的概念,可以说三农问题直接影响国民的综合素质,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兴衰。因此,在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尽快完善基础设施,重要要解决农村的水利问题,以及农村交通问题,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市场的秩序进行规范,建立健全市场制度和准则,以此方可保证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益。除上述措施外,政府还应该发挥政府智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让有需要的农民能够顺利融资,用于农业生产或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等等。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标语宣传等方式,丰富和更新农民的农业知识和农业发展理念,让农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的相关内容与内涵,帮助农民从传统型农民过渡到具有专业农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现代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二)农村要积极落实政府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与生产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想要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政府就要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改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同时,还要改善农村资源配置,促使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农民要转变意识,与其他农户之间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也就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农民组织的形式进入市场,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让农民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农民自身还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及自己农业素养,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用科学、先进的生产技能进行农业生产,以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是由于城乡之间长期的分离,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想要促进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政府就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促使城市中先进的生产要素能够流入农村,提高农村、农民的地位,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首先,政府好做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促使城乡之间实现商品、人才、资源的顺利流通。此外,政府还应该扩宽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创业的农民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综上所述,实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可以在朝夕之间完成的,需要农民以及政府的长期坚持和努力,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政府充分自身的职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

作者:周敏 单位: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区域经济失衡;现状;原因;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来越凸显,最为明显的就是东部沿海的发达与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当前为了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问题,国家政策越来越倾向于中西部地区,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还没有消失,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区域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等,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使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现代化大国。但在全国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这又会制约整体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失衡与市场经济有关,市场存在偶然性,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别。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失衡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人均生产总值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发展差距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拉大,虽然东部人口密度高,西部人口密度小,但西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从工业化水平来看,西部地区还存在工业化初期,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从城市差距看,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进程慢。

其实我国政府早就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组织差距拉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整体格局,改善了西部投资环境,但差距还是存在。

1. 东部经济发展现状

东部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带。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构问题凸显出来,这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必须优化产业机构,不仅发展工农业,第三产业也在加速推动东部经济发展的步伐。一直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成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东部经济发展减缓,后来虽然经济整体还在增速,但发展速度放缓。

2. 西部经济发展现状

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再加上东部沿海城市的技术、资金支持,西部区域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推动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逐渐缩短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与东部相比,西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西部地区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现阶段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为西部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西部人才的匮乏,观念的落后,产业机构的不合理,导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还很大,这必会影响到西部经济发展。

3. 中部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国家意识到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开始调整中部发展现状。中部地区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际化水平也比较滞后,与东部相比差别较大。中部地区企业现状不乐观,活力不足,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中部产业结构属于密集型的,使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不充分,不能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导致了城市化与就业增长之间的矛盾。中部地区是连接我国最为发达和最不发达地区的桥梁,但没体现出自身优势,因为中部地区独特的枢纽地位,国家给予了政策支持,这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必会起到推动作用。

二、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

影响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历史原因,自然原因等。

1. 历史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历史的影响。东部沿海城市由于地理优势很早就占据了贸易中心地位,承担着贸易港口的重任,所以沿海城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东部沿海具有先进的贸易设施,改革开放后这为沿海城市吸引外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外资引入的加大,很多人认为是政策的倾斜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其实东部沿海只是借助现有的贸易设施,人们更便于从事贸易行业,由此东部沿海成了贸易中心,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较早,当时有四个经济特区,选经济特区并不只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而是从全局出发的,国家希望通过这些经济特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2. 自然因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自然条件会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影响,条件较好的地区劳动生产率会高,条件差的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会较低,进而劳动生产率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自然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会影响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会决定第一产业的分布,而农业又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分布。二是区域资源不同,经济地域空间结构也会有所不同,这又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自然条件会影响区域教育,教育水平又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并体现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中。

3. 地理优势

改革开放后,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更具有发展优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主要目的是要吸引外资,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完善了基础设施。东部沿海城市作为经济特区有自身的地域优势,沿海更接近外界,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可以直接用的贸易设施。因为中西部地区没有完善的贸易基础设施,所以外国投资者直接选择在沿海地区开拓市场,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设施。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所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产业发展离不开原材料的供给,对企业来说,把企业建在沿海地区能提高供给的效率。所以,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4. 产业结构不平衡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一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产业机构不合理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对产业结构提出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过去我们忽视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受资本、劳动力、科技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会影响经济发展。

5. 政策扶持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干预减少,主要起指导与监督作用。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力量,政府鼓励不同区域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贸易。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是立足在全国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由原来的中央集权转化为市场调节,这更有利于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由竞争。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成为连接国外市场与内陆地区的纽带,政府也希望通过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再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从而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但在实现整体经济发展之前,经济政策的倾斜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中西部地区贸易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所以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中又应当首要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加大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投入。中部是联系东部与西部的枢纽,交通位置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通讯设施落后,这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大投入,完善相应的设施,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当前,人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内陆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还有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接受更多的教育,结果导致很多学生辍学。与中部相比,中西部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有限,这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落后的教育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步伐,所以中西部地区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3.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所以要适当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为了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都要积极的发挥作用。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西部要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符合的产业,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4. 加大经济政策扶持

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政策的倾斜会给区域带来发展机遇。政府部门要从宏观的角度调节收入分配,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数量等来确定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缩小了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但中西部内部的各个地区也存在差异,要区别对待中西部地区里的不同地区,用特殊经济政策扶持经济最不发达地区,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 加强区域政府协作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合作,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协作,不同区域间政府的协作等。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规定地方政府要援助经济开发区的项目,并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者的职能,这样能促进援助资金的高效利用。我国政府也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6. 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国家对外贸易中心。为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应加大内陆对外开放的力度,建设国际陆港,打开中西部地区通向世界的大门,这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的保障。国际陆港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内陆中心城市为了发展对外经济开始建设国际陆港,这缺乏科学的规划,带来资源浪费的后果,因此应科学规划陆港建设,使之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当然要改变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面貌得到了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必会逐步得到解决。(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张祥建.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4(6)

篇14

一、传统理论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解释的片面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还是立足于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生、发展的原因的分析,如利用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及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等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不简单地等同于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经济一体化产生的一个关键条件是,各国经济甚至政治、社会行为必须在多国共同确立的某种协定的规则或准则的约束下进行。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如果称得上一体化,它不仅是各国发生了经贸联系,而且,这种经贸联系的发展还涉及到各国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的选择。各个国家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互补和互利性,但是,其间经贸联系可能很少或没有。或者,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经贸联系,但它们并没有组成一体化。这在当今世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所以,用传统的理论说明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只是把握了一个方面,即各国之间存在的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可能推动它们之间经贸联系深化,却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各国如何根据这种互补性和互利性从政策选择上认可某种形式的共同约束规则或准则。应该说,迄今为止所有经济一体化的产生都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缺一不可。

从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来看,更难以用传统的理论说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济一体化发展愈来愈走向高度化。高度的一体化不仅要求各国实行自由贸易,加强投资合作,而且,要求各国实现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走向单一货币等等。新的发展趋向所能产生的利益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分析到的,有些利益短期内无法度量。更重要的是,一体化向高度发展,更多地涉及到各国让渡问题,这样,远远超越于一般经济利益的权衡。(2)有些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发展成为数国甚至全球问题;技术进步愈来愈快,作用在增大,各国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愿望也会越来越迫切,但它不是一国政策所能实现的;国际金融领域巨大的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可以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于各国单独的经济政策调控所能及的范围;甚至可以说,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任何一种危机可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波及,使各国难以幸免,要预防这类危机,需要全球合作。

上述这些变化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开放,它们可能促使各国走向一体化,但是,单单用传统的理论无法说明和解释。当今在西方经济学界盛行的对策论可能有助于认识这一问题。由于精细的对策论需要应用艰深的数学,这里,只是应用对策论的基本原理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二、应用对策论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分析

1、应用对策论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深。一国在制订某种经济政策时,不仅会影响到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它国产生影响。同样,它国制订某种经济政策也会产生类似的双重效应。所以,各国之间在政策选择上存在着利害关系,它们在进行某一经济决策时,不能不考虑到彼此的反应。对策论正是以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害冲突为研究对象,世界经济一体化不过是各国在开放政策方面从利益相互冲突走向协调的结果。这是应用对策论进行分析可能得到的一个结论:当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已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各国间存在利害冲突,但任何寄希望于它损的企图,只会导致共同的更大损失。所以各国可能会尽量避免选择引起与它国冲突的决策,从而走向合作与一体化。

不同层次经济一体化达到的高度和实现合作的领域不同,其对策模型特征会有些差异。下文分别从贸易、经济调控政策及环境污染的解决等方面应用对策论具体分析各国如何可能走向一体化。

2、走向经济一体化的政策选择模型

(1)确立贸易合作的策略选择。这一模型采用“两国家模型”。假定有A、B两个国家,相互间存在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其中A国为大国,B国为小国(我们也可以设定A、B两国为同类水平的国家,这并不影响分析,只是假定一大国一小国,可以更方便地引申出本文所要论述的另一结论),两国之间有开放市场、封锁市场等政策选择,不同的政策选择决定了两国“支付”的不同。两国可能的政策组合及“支付”(如表1)。

表1两国贸易政策选择的对策模型

B国

开放不开放

A开放Ⅰ(3,8)Ⅱ(0,10)

国不开放Ⅲ(4,0)Ⅳ(0,0)

(表中每一括号内数字左边为A国支付,右边为B国支付)

表1中,Ⅰ(3,8)表示A国开放市场,B国也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为3和8。Ⅱ(0,10)表示A国开放市场,B国不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为0和10。Ⅲ(4,0)表示A国不开放市场,B国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分别是4和0。Ⅳ(0,0)表示A、B两国都不开放市场,则各自获利为0。

从表1可看出,两国不同政策选择组合引起的“支付”的变动,实则反映了两国贸易制度选择利弊权衡的价码。如果两国既存关系达到一定程度,而且,两国充分意识到制度选择的权衡价码,就可能促成两国走向合作,走向一体化。如我们选取两国都开放市场时各国的支付为参照系,具体分析这个问题。从表1来看,相比于两国都开放市场,A国若能单方面关闭本国市场,则它可净获利1(4—3),B国若能单方面关闭本国市场,则它净获利2(10—8)。然而,不幸的是,国际贸易中很少存在这种单方面“恩惠”。一国单方面关闭市场获净利,会促使另一国也关闭市场。这会引起两国较大的损失。此时,相比于两国都开放市场,A国净损失3(0—3),B国净损失为8(0—8)。两国都关闭市场引起的净损失远远大于单方面关闭市场的净获利。在重复游戏情况下,各国会不断修订本国政策,最终可能会达到均衡解Ⅰ,即两国都开放市场。若没有外在约束力量,均衡解Ⅰ很容易因为某一国家试图获取单方面关闭市场的净利的诱惑所打破,从而造成上述共同净损失的出现。根据制度经济学原理,这种情况可能促使某种制度即规则产生,以避免或减少上述净损失。这样,在贸易领域两国走向一体化。

(2)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的策略选择。这一模型仍然采用两国家模型。假定A、B两国都采取货币政策对本国经济进行调节,两国可能采取的政策组合(如表2)。

表2两国调控政策选择的对策模型

(表中G指经济增长率,P为物价上涨率,括号内的数字是经济增长率减通货膨胀率后的净报偿,每一行第一个数字是A国的,第二个数字是B国的。)

从表2可看出,若两国同时采取扩张政策,则它们都有纯利益,两国都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一国实行宽松政策,而另一国实行紧缩政策,则会比两国都实行紧缩政策效果更差。比如说,紧缩国家可能出现货币升值,出口下降,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而扩张国家虽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是,由于货币贬值造成通货膨胀的代价会超过较高经济增长的利益。考虑到当今国际资本跨国流动的频繁和巨大数量,一国难以单独依靠本国调控政策实现某种经济目标。通过参与决策游戏,不同国家可能实现在经济调控政策方面相互协调。

上述两模型采取“两国家”分析,虽然方便地说明了两国走向一体化的原理,却不能解释,当一个国家与多个国家存在经贸联系,从而它们之间进行贸易、经济调控政策选择时,都存在如表1或表2中所示的“支付”,为什么这个国家不和所有的有经贸联系的国家结成一体化?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如果将上述模型扩展到几个国家,我们会发现,一国与其余的(n-1)个有经贸联系的国家之间的政策选择组合的“支付”有大有小(我们权当作谈判收益),而该国与它国在文化、现有政策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别程度很不一样,这样,该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谈判的成本也就不同。一国与它国能否从一般的经贸联系走向一体化,是在这种谈判收益与成本比较中选择的。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国家间能形成一体化,有些国家间却不能。

(3)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环境污染需要各国合作,但在此过程中,存在如何分摊成本的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后,各国都可以成为受益者,所以,在分摊费用时,可能出现各国寄希望于“免费搭车”的现象,导致谁也不愿出资,以致环境污染无法解决。对此,对策论利用简单模型,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假设某一治理环境污染项目可能给n个国家带来的潜在收益分别是P[,1],P[,2],……,P[,n],预计该项目总成本为C。假定

即从项目可能带来的效益看,建造该项目是合算的,应该投资。但是,由于各国企图“搭便车”,该项目也许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设想有一个类似投标的机制,即由各受益国认捐,其出资数目分别为S[,1],S[,2],……,S[,n]。若

则该项目无法修建,将捐款如数退回各国;若

则项目可修建。若

盈余部分退回各国。这样,在解决这一项目的建设问题时,有两个可能解,它们分别是:

S[,i]<P[,i],在此情况下,项目可建成;

在此情况下,项目无法建成。

假定可以重复游戏,若第一次失败,即各国出资后,

项目不能建立,再进行第二次认捐,一直到各国出资数目达到

项目建成为止。由于每个参加国都认识到其获益将是P[,i]—S[,i]≥0,所以,从理论上讲,参加国会在一次次游戏下趋于合作,最后由各国达成协议,共同出资将该项目建成。

上述三个简单模型,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三个不同领域走向合作的政策选择的可能。但这三个领域的政策选择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其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如贸易合作的策略选择可能会促成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这主要是因为前者是引起各国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原因,而且,贸易合作的程度也是决定经济政策协调“支付值”大小的一个因素。这两者与环境污染也有联系。一方面,贸易合作加强,可能加剧区域内环境污染,从而加强了共同解决污染问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能也是推动各国经济调控政策协调的一种动力。

虽然运用对策论分析表明,各国若考虑到它国的反应,在对某些经济领域可能的政策选择作出权衡后,它们可能会谋求合作,也许还会形成统一的约束规则,实现一体化发展。但是,在现实中,要达到这一结果并不容易,谈判和策略选择可能颇费周折,谈判可能还存在不对等关系。

3.各国实现合作的困难和谈判的不对等关系

由于各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和自身的相对优势,在有些情况下,也许会出现数个国家间决策无法相容的问题,从而依照某种投票规则进行决策,无法达成一致协议。例如,假定有A、B、C三个国家,它们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很大差别,处于经济发展的三层次。其中,A国在高精尖产品生产方面占优势,B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占优势,C国在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占优势。这三个国家分别主张降低高精尖产品、资本密集产品和资源密集产品的税率。于是,当由它们投票选择共同的贸易体制(制订统一的关税率)时,会出现以下偏好序(如表3)。

表3不同国家投票选择的偏好序

降低资源降低资本密降低高精

密集产品关税集产品关税尖产品关税

A国321

B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