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工商管理专业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教育部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把“企业经营模拟”设为“推荐课程”;更有甚者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把“ERP沙盘模拟”系统的升级版“创业者”设为必修课。除此之外,有关模拟实践教学的企业竞争模拟比赛也在各高校甚至全国开展。
一、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模拟实践教学,把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销各个环节融入到仿真游戏中。不仅包括前期的融资、设计产品开发产品线。中间生产环节如采购原材料、购买机器、建造厂房、招聘工人等。销售环节如设计销售区域广告,招聘工人计算成本利润等。可以看到模拟实践教学是将工商管理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生产运营学》、《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核心知识融入到仿真游戏中。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繁杂,往往分散到各专业学科中,学生往往存在“三差现象”: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知识应用能力差。模拟实践教学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简单操作易学易会的环境中把所学知识融合并应用起来。
(二)寓学于乐、教学相长
传统的课程上,学生接受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但是仿真游戏中,学生是游戏角色的扮演者,而老师更像是指导者和答疑解惑者或者是裁判。一方面学生在游戏中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另一方面各种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综合运用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团队游戏中,如何进行团队建设,确定核心人物,对学生的性格塑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模拟实践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日常运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团队的协同合作和精打细算,同时团队间的竞争意识也能够激起学生的争胜心理,因此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更有利于发挥统筹和创新能力。
(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传统高校实践教学活动,基本安排在大一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专业课学习后的暑假进行,这种实习活动由学校安排,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打杂实习比较多。二是大学生实习项目流于形式。而模拟实践教学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改善,软件中完善的销的模块分布让学生能够清晰、完整的了解企业运作流程。这种实践教学安排在大学生正常的学习期中,不会耽误其其他方面的安排。总之模拟实践教学让实践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学生轻松完成实践活动。
二、对开展模拟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加强和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
工商管理专业本就是一个数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学科,学科特点就是开放融合。开展模拟实践教学也应加强和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学习外校好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讲座、企业家讲坛等。二是吸收先进、成熟的经验,避免重复探索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可用的研究成果培养人才,这样也能跟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不能“重理论而轻实践”,应该加强实践部分在学生培养中的比例,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模拟实践软件正是这样一款适合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软件,能够帮助学生较早积累经验。
(二)完善竞技规则,促进公平
模拟实践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团队工作中难免有“搭便车”的行为。同时也不乏利用模拟实践教学漏洞的人,游戏设置的漏洞如何进行人为的改善,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模拟实践教学软件尚存在游戏规则过于简单比如都是单个团队和单个团队的较量,如何实现团队联合等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在这点上通过把软件使用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诉诸软件企业,使其在完善中加入企业合作的内容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设置不同的行业环境并进行多次实验模拟。如何使模拟实践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可组织有能力的老师编制一些模拟的辅助工具,让各种参数更为接近真实环境。通过控制参数实现创新目标。
(三)完善考核体系,鼓励创新
一方面要完善老师队伍的考核体系,老师首先必须掌握统计软件、电子商务、投资决策分析、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计量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软件的操作,从而才能带动学生创新。另一个方面应完善学生的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靠点名留住学生,不能仅把签到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同时应加强学生实践方面的考核,比如对有创新想法和创业经历的学生给予奖励。
模拟实践教学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需具备综合性知识、高素质能力、良好科研品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自身应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可让教室走出课堂,用更为开阔的眼界传播知识。将企业真实的案例、最新的行业动态、最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带回课堂,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中角色的转换。
(四)国家须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创新
当然开展模拟实践教学不仅对高校也对指导教师同时对国家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也提出了要求。实验室建设,购买相关教学软件需要经费投入,这点需要国家的支持,同时国家要鼓励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高校要转变传统的理论学习为主的观念,创造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科目,这点依赖于高校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促使更加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高校和学生自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正符合这一要求,既有着必要性又有着紧迫性。高校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培养人才的教学方法。
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矛盾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
1.学校与学生之间。学生已经显示出对校方提供的培养目标、模式、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诸多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整个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全面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满,并对培养方式的陈旧、单调和不够科学提出了批评。同时,学生对知识教育表示认可,并对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满意度较高。
2.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矛盾集中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能力、自我认知和由此形成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在聘用、使用人才方式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直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显示出一定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还逐步进入高一层的管理岗位。
3.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首先是各学校大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无法给予企业正确的甄选信号;其次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需要有差距,企业希望学校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下例问题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带有普遍性。
1.照抄西方的管理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本身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更是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国际化的挑战,但是,我们目前采用的工商管理教材有相当部分是舶来品,从理论观点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介绍西方管理的图书已是“汗牛充栋”,而西方的经取回来后,并没有解决众多企业的困难,西方的经再好,也难免“水土不服”。
2.课程设计方面忽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1)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课程仿佛为专门研究管理学的人士开设的,工商管理课程与普通管理类课程的差别不大。(2)涉及面广但不精不专,学的多反而变得肤浅,使学生无法融会贯通,无法灵活运用。(3)案例缺乏。对应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情况的案例少之又少,即使是国内企业的案例也都是大中型企业的案例,中小企业的案例是凤毛麟角,学生感觉这些案例中看不中用,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丧失了不少模拟现实的机会。
3?郾教学方式单一。在被调查高校中,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室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很少。这种教学方式就如同在教室里传授学生们游泳技巧一样,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熟读理论的理论家,而不是工商管理教育应该培养的职业经理人。
4.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没有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就不能感悟到管理学的精妙之处。因此,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并最好能同时在公司兼职。而我们相当多教师往往看不起具体的日常操作,从而成为“空中飞人”,相当一部分人毫无管理企业实际运作的经验,这种从未下过水的“游泳教练”,又怎么能教会别人游泳呢。
二、改革建议
工商管理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为了实现此目标,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突出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工商管理教育应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办模拟公司或到公司实习等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吸收知识,培养管理能力。
2.突出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专业管理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强,更符合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也能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应切实重视和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习自立性的原则,应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强化和提高;三是应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专业实践,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采取企学共建的办学模式,尝试定单式教学。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企业参与到工商管理教育中来,发展商界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关系,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使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其次,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最后,可以实现专家和企业家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
4.优化教师队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根据这种客观要求,学校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积累管理经验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工商管理水平,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同时,应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入手,鞭策中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重奖与高压并施,推行顾问教师制度,提倡互助和团队合作精神,整体提升师资实力。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度,定期开展讲课竞赛和科研竞赛活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课题主持人:尚云仙
课题组成员:尚云仙、张红、赵清华、李东升、董芳、孙静、刘改芬
关键词:课程设计 工商管理 教学改革 一体三层次
1.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环节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而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企事业单位最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结合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与创新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课程设计环节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平台,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文献查阅、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课程设计之间衔接不足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后的环节,许多任课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后,自主出题,要求学生进行本课程的设计,而不会过多的考虑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联系,这样就难以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形成一个综合整体的认识。 由于一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具有重叠的内容,也造成了课程设计中内容的重叠。这都是在课程设计改革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单一
从课程设计形式上分析,目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回答,并完成书面报告的方式,单一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随便到网上下载一个跟题目相符的报告应付教师。这样的课程设计起不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2.3 课程设计选题不适当
恰当的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有新意,考虑到社会当前的管理问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一些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给出的选题没有及时更新,每年题目相近,于是有些学生直接把上届学生做好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匹配;选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太大或太空,这都不利于课程设计作用的发挥。
3.基于“一体三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原则
3.1 实践能力的培养
(1)内容的设计应符合系统性特点
每一门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课程设计中,设计方案应该综合反映相关课程的理论体系,以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为例,项目管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项目目标确定、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集成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有密切联系,进度管理的目标及手段就会作用于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对于一个单一的模块,从过程上说,又分为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综合设计。
(2)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在校学生的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也在于此,通过对给定课题的分析,诊断,提出相应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见进的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本科课程设计阶段选定的题目应该满足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收集数据的课题。
3.2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完成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课程设计中选择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别是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承担的科研项目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使本科学生提前接触到学术前沿的课题。
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在给出课程设计题目时,应该给予学生自行发挥的空间。当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把设计的环境、要求、条件给定,学生只需要套用理论方法即可,这就如给出了一个综合习题,虽然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一定锻炼,但没有给予学生提出新方法的机会。为此,建议在给出课题时,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技术经济课程设计中,我们只给出部分数据和限定条件,其他的由学生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补充。
3.3 综合能力的培养
(1)对于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应该采用团队形式完成
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中,都会强调独立完成,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水平,但独立完成不等于没有分工合作。对于一些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如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建议采用团队形式完成,成员明确分工,最后进行整体考核。这样,对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2)课程设计考核采用设计报告加答辩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成果通过设计报告表现,完成报告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汇总、归纳、总结提炼等能力培养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在考核中,加入答辩环节,即由学生对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陈述,教师对关键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广泛应用模拟软件中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应用软件或模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如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应用的project 2007、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软件、电力负荷预测课程设计中所应用的Matlab或自行开发的经济预测系统软件等,都是一些专业软件,学生可以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规划、测算。
4.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全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由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控和过程改进四个环节组成,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应该建立相应的过程管理体系,每一个实践环节,应该有详细的过程设计,包括设计任务书下发,给出设计实践过程的要求,让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完成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课程设计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分析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和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商管理;建构主义;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43-02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适用于社会的复合化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毋庸置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直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传统的教师灌输、课堂为主体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感觉到乏味,也正在逐渐显现其脱离市场需求的弊端,造成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改变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做到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深化的课题。
一、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真实或者模拟的企业运营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实践信息为知识载体,以学生主动交流与协作为核心,以教师辅助与引导为依托,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协助作用,知识的应用性,是围绕建构主义思想所建立的,与建构主义思想相适应,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1]。
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学生是情境构建的主体,情境的高强度化,协作交流对象的多样化,团队合作强和交流机会多。这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优势表现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接近现实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的知识。
二、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主体和教学作用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运用,即教学生如何主动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建构知识。传统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系统化、书本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学生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和课本的复习中,掌握所需要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形式,各种方法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传统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的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与综合能力。传统教学主要是提高理论基础知识。
(四)教学主体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是要退到幕后,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与帮助,在学生探索中提供指导。传统教学采取的是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要做的便是认真听课,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知识。
(五)教学作用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在于把课本抽象的知识背景具体到不同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自己寻找到知识的意义[2]。传统教学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在传授书本上系统化的知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两者在学习过程和情境性方面有区别。建构主义情景教学强调协作交流基础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传统教学强调的是灌输式的知识转移过程。建构主义情景教学创造特定情境,而传统模式没有特定情境。
建构主义情景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关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主体和教学作用上,都存在互补性,是一种整体上相互融合、功能上相互耦合、形式上相互配合的协同关系。
三、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方法体系的架构
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方法体系主要由企业实践、企业家进课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构成。
(一)企业实践
企业实践就是让学生亲自进入企业去观察、访谈和实习,通过亲身的体验了解企业的运行与管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企业实践是情景教学中情境强度要求最高的教学方法,是与今后工作岗位最接近,最真实的环境,可以让课堂上的企业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企业家进课堂
企业家进课堂是一种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3]。一方面,学生听取企业家的实践经验和成功经历,以及企业基本情况,基本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报告和讲解,另一方面,在交流中,企业家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学生逐渐得到真实情景的体验并且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意义。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当前运用的情景教学中作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就是把一些企业背景和经典的实践,通过整理、提炼,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给学生一个知识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来完成意义的建构。
(四)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扮演企业中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做角色在企业中要求做到事情,体验角色在企业中的经历,把干巴巴的理论渗透到真实的管理活动当中,使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形成对情境的体验。
(五)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角色扮演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通过在企业中扮演各种角色来实现对企业管理。学生可以组建多个团体,各个团队间展开激烈竞争,体验经营企业的“酸甜苦辣”。这种情境教学方法同样在学生体验情境和完成意义建构上有很好的效果[4]。
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的五种方法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在情境构建主体、情境强度、协作交流对象、团队合作强度、交流强度五个方面具有异质性。认识异质性,综合运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协同互补,方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和加强意义的建构。
四、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各种工商管理本科情景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征与优势,所以只有综合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产生协同效应,才能够更大效用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前文的分析,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如下(图1)。
图1 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
在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中,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高情境性,都是在高的情景环境下进行的活动。由于这些教学方法特征中存在着异质性,从而形成了情境构建主体以学生为主、企业家和教师为辅、协作交流对象的多元化、团队合作交流强的特点,又在这些特点的作用下,发挥各个情景教学方法的优势,形成整个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达到情景教学协作交流对象多元化,体现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和拓展学生信息渠道的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的优势。
在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中,情景教学方法被分成了教学中和课后两部分,也可以理解为知识学习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意义建构;后一阶段主要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完成对知识意义建构。前一阶段的三种教学方法:企业家进课堂、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在整个教学中是交互灵活使用,不存在先后顺序之分。而在后一阶段使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即模拟教学和企业实践,应在进行模拟教学的基础之上,再深入企业实践,效果会更好。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情景教学方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各种情境的理解能力、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企业家精神、人际交流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所学的知识具有显著的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新的情境中灵活地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不能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采取构建主义框架下的教学模式。科学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去思索,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曙光.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1).
[2]王欣.建构主义的“利”与“弊”,教师发展的“攻”与“守”
[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3]张奎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70-02
在我国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如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所谓能力本位,其基本内涵是在人才培养或者人才选拔时,以其本身具有的能力作为第一参考性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力本位是多数企业聘用人才时具有的基本理念。就企业而言,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人才都是理论型,该种人才的知识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其在参与工作后,学历与能力严重失衡。这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表现出能力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很多企业更侧重于人才能力的选拔。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能力本位思想。从某种概念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职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其原本的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不符合其本身的设定。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不少高职为了保证其长期发展也开始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介绍
工商企业管理也就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早期的教育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一种新型专业,该种专业的设置最早是为了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性人才。从我国教育层次的分类来说,本科教育中的该种学科侧重于管理性,也就是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指挥能力。而在高职教育中,相对侧重于该种学科的实践性能,也就是其中的具体实践事项。这就使得我国对于该种专业的定位清晰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际上,企业所需要的这类型人才,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系统的了解,知识相对广泛,熟悉管理的基本技能与科学方法,从而实现管理工作。当前来说,该门学科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在学习中,主要针对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能力。而当前高职所培养的对应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具备这两项能力。
三、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本位思想固化。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思想,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过于概念化。在专业的培养中,其更侧重于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对应的能力本位内容。再者,在我国提倡精品课程的构建时,也忽略了该种意识的应用。从而导致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严重缺乏。
(二)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同步性较差。虽然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了对应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却严重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区分,对于能力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该种状况使得其课程设置的统一性过强,目标得不到保证。
(三)理论与能力的偏差。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应知所占比例过大,导致很多学生都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第一目标,他们能够侃侃而谈,却做不到从容应对。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等,都导致其能力培养受限。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环节缺乏协调性。课程体系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以及广大教师的协调运作,才可以达到设定的效果。然而,从目前的状况上来看,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文件,而没有采取对应的措施。
四、构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该处所说的能力,通常被界定为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通常需要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一)专业能力。这是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出来的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企业管理类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从而使得其整体的知识结构满足合理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可以以情景模式作为基础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全方面去了解该种能力的实用性。
(二)方法能力。这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学习的方法。通常来说,每一个职业的职责实现都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人员可能采取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瑕疵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种方法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对该种方法能力的认知深化,从而保证其培养的正确性。
(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其主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公关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很少会有相关的能力培养,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人才存在能力缺失。因此,在实现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要将其本身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
(四)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教学方式开展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评价系统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确认。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院校本身也不能保证其100%的正确。因此,需要构建对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正确。
【参考文献】
[1]何静.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2013(4)
[2]苑振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