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管理目标范文

科技管理目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技管理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技管理目标

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to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trying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le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finally it analy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关键词: 目标管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performance management;balanced scorecar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57-02

0 引言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956年,奥地利裔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管理与实践》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管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目标建立;②过程管理;③评估目标实施的结果。

1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的内涵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科研机构等共同确定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及体系,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院(系)、科研机构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各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

2 高等学校科研绩效与教师个人科研绩效的辩证关系

绩效是一种对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的衡量。高校科研绩效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目标在不同层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输出。辩证思维法分析之,高校科研绩效的实现应在教师科研绩效实现的基础上,把学校的科研绩效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分解到每个人,只要每个人达成了要求,高校的绩效就实现了。高校科研绩效是一个综合绩效的概念,个人绩效只有最终转化为学校的绩效才能实现其意义。

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原则。科研绩效目标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取决于高校所指定的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3.2 监督检查的贯彻始终原则。科研绩效管理目标分解后,学校和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合理的方式监控二级机构及教师个人的目标实现过程,高校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管理成本的节俭控制原则。目标管理理论以科研绩效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监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管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既能够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把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4 考核评估的执行到位原则。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过程的严格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及管理目标逐项考核并评估,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院、系、科研机构或教师个人应该予以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院、系、科研机构或个人应按章处罚。

3.5 目标设置的合理创新原则。高校要设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科研绩效目标。要给各级科研单位和教师、专职科研工作者一定科研指标的压力,促成总体目标的达成。但科研绩效目标的设定还应遵循合理性原则,要在科研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

4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是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在聘期或考核年度内的科研业绩进行测量和评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教师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为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和教师职务聘任提供依据。

结合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际,可以绘制出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

4.1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的原理,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结果应该成为考核目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岗位聘任、在职进修与培训、奖惩、晋升等进行挂钩,以便形成完善的、适合高校长效发展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学校科研绩效管理中要制定绩效考核的计划,联合科研管理部门执行绩效指标考核,完成绩效考核后,及时向有关单位及个人反馈考核结果,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研绩效考核,让教师明确自身科研任务,完成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现实中完善绩效应用,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方式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在职称评定中严格遵照科研绩效考核指标的评定标准。

4.2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的主要流程如图2。

4.2.1 设定高校科研绩效目标 高校的科研绩效战略目标是高校内部各级科技绩效目标的来源与根本。本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来构建高校及各部门和教师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新时期高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高校在设定科研绩效目标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因素:既能清晰展现各指标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还要能够明确各项指标的作用原理;既能展现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规律和科研活动的具体要求,还能将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与该指标相结合。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将科研绩效目标、内容管理活动、内部逻辑紧密结合起来。在尝试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等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对高校科研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分析,高校科研业绩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

4.2.2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一是依据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高校的科研业绩考核的整体目标。

二是在高校科研发展共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确立各科研机构的具体科研绩效工作目标。各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目标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应确立各科研机构优先考虑的共同目标。其次,为保证高校短期科研绩效目标的实现而分解的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协助其他部门达成目标而设定的支持目标。最后,各科研机构自行设定的目标。三是高校科研副院长、科研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充分讨论工作目标。即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依据各自的科研工作目标内容,为本学院教师明示具体的科研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教师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和学院工作目标制定本人的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学院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和所属教师就各自的计划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学院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反馈,使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与教师及科研人员完全达成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一致。四是在科研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对所确定的科研工作任务进行追踪调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确因无法预期或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应该及时予以调整,对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而需追加的任务进行增列。

五是在科研工作任务完成的末期对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达成度及努力程度和困难等因素进行评核,奖勤罚懒,以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六是根据各学院、各部门科研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估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并依据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高等学校新一年的科研绩效目标。从而使高校科研绩效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调整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管理也会日趋成熟。不管从目标管理理论本身的发展,还是从高等学校对于科研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方面,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践都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虽然本文的探讨有限,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当中的应用必然会日趋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日颖.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与创新的地方高校科技绩效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理论与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实践,2012(12).

篇2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设计模式

一、引言

“绩效管理”既是面向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很多其他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绩效管理相关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该课程主要介绍绩效管理基本原理、绩效计划、绩效跟进、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把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能掌握相应部分的典型管理任务,为今后从事和专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职业素养和思维方式也可以作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的参考。因此,构建“绩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探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驱动嵌入课程设计模式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育人才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修的学科核心课程。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原则、特点、意义,掌握绩效考核的涵义,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的实施,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在进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模块设计不科学,知识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不明确,学习成果不佳等诸多问题,使得教学还停滞在最基础的水平,难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学生能力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国家先后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要求我们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去。目前尚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第一、碎片化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课程体系的重构,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引导下的课程改革,不利于本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升级改造。第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绝大多数学生偏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第三、课程和实践结合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独立设课的情况下,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仅属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的任务。第四、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课上课下之间的互动机会少,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第五、网络平台功能有限,使用率较低,学生线下学习参与度有限。

三、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实施

目标管理驱动是以“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为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学生的发展为能力提升的目标路径导向,以目标管理为驱动培养学生能力群的思维意识。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以目标管理驱动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如下图1所示。绩效管理课程各任务模块以本课程知识体系为逻辑,以学生认知进阶为目标管理层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三位一体”模式,构筑起知识目标体系,保障绩效管理课程设计适应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知识目标模块设计

绩效管理知识模块设计部分,着重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逻辑设计理念,从绩效管理课程的基本概论的角度切入课程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的理解,目标是构建学生对绩效管理各基础知识体系,奠定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内容主要有:(1)绩效与绩效考核的概念理解以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比较;(2)绩效管理的基本流程;绩效计划的含义、原则、绩效指标的分类;与绩效指标对应的绩效标准;(3)过程控制对于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些误区(4)了解绩效考核技术(5)绩效反馈的定义;绩效反馈的形式、绩效面谈的步骤(6)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模块。

(二)能力目标模块设计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绩效管理课程能力目标模块设计部分,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能初步构建相应知识的系统化认知的能力,能自主梳理模块专业知识体系的能力,能初步掌握一般理论与方法的能力,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目标要求的基本上更进一步。主要的内容有(1)分析绩效考核的应用现状与不足;理解绩效管理的作用;了解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定位;(2)掌握绩效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有效整合;掌握绩效计划的步骤;建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掌握设立绩效考核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3)对绩效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4)分析案例中绩效考核可能出现的问题(5)明确绩效面谈步骤;充分了解绩效反馈效果评估。

(三)素养目标模块设计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直接体现着大学产学研成果转化,强化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密切度。在设计素养目标模块中,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充分开拓相关资源,利用模块训练深度拓展专业知识,以期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等。在设计以素养目标为驱动的模块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专业模块内容。(1)建立绩效管理系统闭环意识。(2)了解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3)如何克服绩效考核过程控制中产生的各种问题4)提出提高绩效考核有效性的建议5)组织有效的绩效面谈6)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应用。

四、结论

以目标管理驱动为原动力,在绩效管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对原有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创新发展,为教学开发新的研究思路与教学实践,促进课改教育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丰富了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对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课程设计需求来说,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学,2017,8(13):74-75

[2]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5):10-17.

篇3

(一)系统内化管理原理

管理原理是关于管理应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一般理论。管理原理散布于“管理学”教材之中,大学生应将其融会贯通,系统内化,在大脑中构建起如何管理一个组织的理论框架。管理教学较早就有淡化知识学习的观点,[1]近年来这一看法开始流行,认为管理教学应以能力训练为导向。事实上,形成管理能力虽然是管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客观上不存在能撇开管理知识的管理能力,管理能力训练最终仍要实现一般能力与管理理论的一体化。从常理推断,有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能力训练应更为有效。另外,系统内化管理理论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训练。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应强化系统内化管理原理这一目标,不可废弃或淡化。

(二)形成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即运用管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亦即向实践领域迁移“管理学”课程知识的能力。具体来看,具备该初步能力的直接表现是大学生能指出某一管理问题违背了管理的哪些基本理念、程序,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亦即能从整体上对实际问题有准确的把握。该初步能力的形成以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为前提,否则大学生只能用自己以往习得的知识及经验,或片面的管理知识来分析问题。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并不必然带来管理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因为管理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在其中发现管理的普遍原理需要不断训练,大学生才能不为具体现象所蒙蔽、误导。现实中,大学生应用管理知识的能力普遍较差,[2]这一点虽被社会所充分认识,但其开发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3]

(三)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是指能对较为简单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简单管理问题是指不涉及或很少涉及专业技术及复杂外部环境知识的实际问题,如大学班级管理问题等,此类问题研究耗时不长,难度不大,适宜初学管理的大学生进行研究。对简单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分析管理问题可以靠管理学知识,解决管理问题则最终要靠自己去研究,从而认识到培养自己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使大学生熟悉管理研究过程,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增强信心,为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

二、教学方法

(一)知识教学方法

管理原理的系统内化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初始就向大学生展现管理原理的基本框架,由于“管理学”教材中的知识大多易于理解,在课程初始就展示该框架不会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困难。在后续教学活动中,每一部分知识的讲授都应与该基本框架关联起来,在基本框架下进行展示,以强化整体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大量案例,用案例展示好的组织是如何符合管理原理的,不良组织又是如何与管理原理相悖的。如此,大学生才会对管理原理生出信心,认识到管理原理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中的知识作相应处理。知识点的取舍、重要程度排序、层级安排、关联关系的处理都应围绕实现系统内化管理原理的目标来进行。例如头脑风暴法的四项原则、政策指导矩阵的九个区域,这些知识过于细碎,且实用价值不大,不宜要求内化,以免增加记忆负担;再如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关心生产,人际关系学说强调关心人,二者合起来与领导方式理论的关心生产维度及关心人维度高度相关,在讲述领导方式理论时可进行说明,以利于大学生融通所学知识。

(二)能力训练方法

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应以案例分析为主。案例以简短为宜,在几分钟内或十几分钟内可演示完毕,时间过长,大学生的注意力将难以集中。案例应是真实的,这样才有说服力。[4]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大学生在课外应研读约300个案例,这样才会对管理现象有广泛的认识。反复训练,对管理问题的分析能力才会不断增强。当大学生接触到一个案例,能较为全面地指出案例中不合管理原理之处时,其分析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就已形成。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训练应在研究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5]选择课题深入研究,仅仅将研究技能介绍给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可选择的课题有大学班级管理、校园开办旧书店可行性分析等。以大学班级管理研究为例,该问题研究需要提出班级目标、班委分工、班级管理制度。当大学生能提出可量化的班级目标,且班委分工、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支持班级目标时,他们就形成了研究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激励

(一)大学生激励

大学生能进入大学学习,其自我控制能力应处于较好水平,在一定环境下每天应能坚持至少八小时的学习。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中学阶段,强大的环境压力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在大学阶段,因环境宽松,很多同学坚持不了每天八小时的学习,另外,未来的就业压力不仅未能使他们静下心来,反而使他们逐渐变得浮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感到现实的压力,使他们能保证每天八小时的认真学习。具体措施有:1.严格期末考试。目前,大学考试一般较为轻松,要督促大学生加强学习,必须从严格考试这一关键环节入手。“管理学”课程一般为多位教师同时开课,因此,可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由教师集体精心设计考试试卷,同时集体密封评阅试卷。2.严格平时成绩。目前,不少同学没有做作业的积极性,敷衍、抄袭现象严重。由于抄袭较难确认,敷衍也难以定性,因此,可取消一般性作业,将平时作业定为完成管理问题研究报告。这样,教师在评阅大学生研究报告初稿、修改稿的过程中可了解大学生的努力程度,便于做到客观评价。3.加强过程激励。与课堂问答表现差以及平时作业完成不好的同学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激励

篇4

【关键词】管理机关;绩效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目标

1.1.1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对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1.2 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强化目标计划的跟踪分析,落实管理责任,实现过程的可控在控,确保省公司下达我公司的业绩考核目标的实现。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1.2.1 专业管理的范围

管理机关绩效考核工作及其配套体系建设的综合评价。

1.2.2 专业管理的目标

(1)促进各级绩效管理机构有效履职,为绩效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

(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机关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责任,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有效地把公司各项工作统一协调起来,及时发现专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专业管理改进,实现企业管理的简单化、规范化、精益化。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管理机关绩效管理考评

管理机关绩效实行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目标任务制”)。考核内容包括目标任务指标、综合评价两部分。

2.2 目标任务指标评价

目标任务指标(80分),考核内容包括关键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指标。关键业绩指标是对企业发展战略、本单位关键业绩指标和上级下达关键业绩指标的分解;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来源于企业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上级单位或上级管理部门下达和岗位职责提取。

2.2.1 目标任务指标年度评价

公司根据管理人员岗位不同设置不同年度绩效指标,年度业绩指标目标由各管理人员自行设定,公司及部门层面主要负责辅导,各管理人员要强化系统内指标比对,多维度分析我公司每项指标的优劣势,深入挖掘潜力,合理设定目标值;为引导指标管理部门认真分析指标现状,公司设置《业绩指标年度目标完成得分标准表》(将年度目标完成得分与目标设定相关联,见附表1),对勇于设定较高目标且完成较好的指标管理人员加大奖励力度(见表1)。

2.2.2 目标任务指标月度评价

(1)月度目标任务计划的要求:

(a)内容表述清晰。管理人员月度工作计划内容必须明确、具体,应尽可能呈现可量化的形式,围绕年度总目标确定各月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标,描述月度工作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明确工作完成的成果和形式,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可评价,并且可以证明和观察。杜绝在月度工作目标设置中使用概念模糊、无法衡量的描述。

(b)时间节点明确。根据工作项目(任务)的轻重缓急,拟定出完成工作目标的时间要求。例行工作可以明确具体完成的期限要求并加以固定,其他各项工作可明确到上半月、下半月,上、中、下旬等,甚至可以具体到确切的完成日期。

(c)计划内容沟通。制定工作计划要让直接责任人参与,上下左右沟通,使拟定的工作计划与工作人员之间达成一致,确保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明确与自己有关的岗位目标和责任,知道各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2)月度目标任务计划的评价:

月度工作计划合约项目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法,评价成绩分为A、B、C、 O四档,分别表示对合约履行情况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应分值分别为100、90、80、0。

2.3 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20分),考核内容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月度主要考核考勤、工作态度,年度主要评价工作能力、创新精神。

2.4 严格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分级

管理机关员工年度绩效得分由员工月度绩效成绩和年终绩效成绩构成,二者在全年绩效成绩各占一定权重(8:2),即员工年度绩效得分=月度绩效平均分×80%+年终绩效得分×20%,实现月度绩效和年终绩效二者兼顾。

年度绩效考评结果分级按年度绩效得分顺序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具体分级顺序:首先将年度内触犯“红线”制度的员工直接定为D级,然后根据员工年度绩效得分高低由绩效系统按规定比例自动确定A、B、C等级人员,减少人为干预,减轻各级管理者工作量。

2.5 构建“渠道顺畅、灵活有效”的常态绩效沟通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是复杂的心理博弈过程,被考核者为了取得高分,粉饰成绩、隐瞒问题,考核者则千方百计找出隐瞒的问题,造成考核双方缺乏信任、剑拔驽张,绩效管理流于形式,不利于企业业绩提升。要避免绩效考核沦为博弈游戏,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员工明确了解企业需要我做什么,怎样做,上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偏,促进员工、企业业绩同步提升。莆田供电公司着力构建“渠道顺畅、灵活有效”的常态绩效沟通反馈机制,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整个过程,并在不同阶段的重点各有侧重。

2.6 建立“全面多维、激励有力”的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2.6.1 加大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的挂钩力度。员工月度、年度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直接与员工的薪酬挂钩

2.6.2 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与人才选拔、升迁竞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等挂钩

3.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成效

公司通过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目标任务制”的绩效管理模式,有效将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了基层,实现了绩效指标的全面掌控,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落实和开展,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在“目标任务制”的激励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调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多劳多得,管理人员积极性飞跃提升。目标任务制实施以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一改以往工作要靠上级指派的特点,员工自己积极主动工作,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协商,甚至主动请缨,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3.1.2 绩效捆绑,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作为绩效指标的最小承担单元,是指标完成的核心纽带,通过将管理人员的绩效指标和公司的绩效指标进行捆绑,有效的增强了管理人员的全局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压力,从而主动作为,为绩效指标特别是弱项指标积极地献计献策,保证了指标的有效完成。

3.1.3 过程透明,公开、公平的绩效环境有效搭建。全透明的绩效过程,消除了“人情因素”等不良土壤,搭建了公开、公平的绩效环境。在透明的绩效环境中,员工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员工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找出自身差距,从而不断改进绩效。

3.2 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3.2.1 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模式还一定程度受到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锅饭”的传统思维让员工,尤其是中层干部打破平均按绩效分配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拉不开差距,往往平均了事。

解决建议:优化管理人员的评价模式需要两手抓。一手抓观念转变,一手抓模式优化。对转变观念主要采取宣传和奖励,树立正面典型的方式引导员工理解接受绩效管理;另一方面则需对考核模式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

篇5

【关键词】 利润表项目;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和谐会计;《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近年来,笔者聚焦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问题,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多年教学经验倾力研究,终有所获,以期为会计明晰化进程,为和谐会计献计献策。

一、透视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

综观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透视其理,笔者发现如下等式化关系:

(一)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1.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营业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不再区分主营、兼营,以日常活动统而计之,得其全貌。

(二)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个明细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2.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营业外支出”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单独列示来自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来自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单独列示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无形资产处置损失、其他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会计人理应重视其对投资者本期收益的重要影响,更好地为投资者权益保值增值服务。

(三)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或-借

――结转前)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

其一,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基础得以彰显: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其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存在会税差异:税法强调据实列支,一般不得调整计税基础,不承认新会计准则体系持有期价值变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

其三,公允价值变动不一定计入利润表,影响多期的应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项目。

(四)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上项+/-影响因素项目(大类项目――每股收益除外)

本期金额=净利润/∑对应股数(每股收益)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其他表内数字)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大类项目存在据上项而得的勾稽关系:在上项基础上,加或减影响因素项目金额即可。营业收入(扣除日常活动费用)营业利润(考虑非日常活动收支)利润总额(考虑上交所得税)净利润(考虑投资者股数)每股收益(尽显本期收益与投资者的直接利益关系)。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每股收益本期金额由净利润除以对应股数而得,基本每股收益股数不加权,稀释每股收益股数以时间或价格为权数。

除了前述种种规律,其他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一致:

(1)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

(2)销售费用=“销售费用”

(3)管理费用=“管理费用”

(4)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5)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

(6)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贷或-借――结转前)

(7)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

(8)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

(9)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

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类似,若投资收益项目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投资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二、剖析利润表项目、损益类会计科目与“本年利润”科目之微妙关系

(一)“本年利润”对应科目一览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收益,则为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损失,则为费用要素。两种不同情形分别结转“本年利润”科目贷方或借方。

(二)“本年利润”不得对应的科目分析

历经多年摸索,笔者发现,“本年利润”科目不得对应资产类会计科目;一旦对应,则必有逃避缴纳税款等风险。

例如:

借:本年利润

贷:预付账款

剖析上述会计分录的经济实质,令人汗颜:一方面,预付账款不见了,但人家并未付出劳务或者交货,投资者的资产流失了;另一方面,应纳税所得额莫名其妙地减少了(会计利润乃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基数),逃避缴纳税款之实竟源自一笔简单的会计分录,风险非常大。

(三)损益类会计科目与会计流程分析

1.透视制造业会计流程

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透视服务业会计流程

劳务成本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透视会计流程则可看清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巧妙关联:无论是制造业购料、生产、完工,还是服务业成本归集,结转本期成本才进入利润表核算领域,结转本年利润,才可以知道本年盈亏,进而结转未分配利润方知投资者投资企业以来到如今赚还是赔(不考虑每年分红所得的累计赚赔)。

三、利润面面观――剖析利润的种种实质

(一)利得、损失与利润

1.利润=收入-费用+计入损益的利得-计入损益的损失

2.利润包括:部分利得+部分损失

3.利润=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会计的基本分类仍为六大会计要素,利得、损失隐身于利润要素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之中,并非新的会计要素。利得、损失可能与利润表有关系,也可能与利润表无关系。

(二)利润会税差异

1.会计利润调整查账征收之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实施条例》第九条)。

2.税法亏损概念――可税前弥补亏损(《实施条例》第十条)。

3.会计亏损概念――利润总额为负、实际亏损(《应用指南》附录4103)。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实务里无法无视会计与税务差异,需要具有会税差异意识。

(三)表间勾稽关系

1.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初数+利润表中的净利润

=利润分配数+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末数

2.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净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脑海里表间勾稽关系的烙印只有清晰可见,才能不误事。

四、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一览表(见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