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范文

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单位合理化建议

篇1

关键词:创新文化;核心竞争力;农业科研

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也是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竞争也包含文化竞争,文化是促进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剂。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资源”,是单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单位创新文化建设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实践,加强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加强科技软实力竞争的一个客观需要。

1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一个具体的法人组织,是单位文化、历史文化的交融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科技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的科研工作精神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创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从农业科研单位来讲,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构建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行为规范。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形成特色体现精神内涵的理念文化;加强环境物质建设,构建以所徽为核心的标识文化(视觉文化);以制度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夯实“爱国、科学、奉献”为核心的价值文化;从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营造适合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有利于创新或者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管理运行架构体系、组织机构和单位内外环境氛围。

2创新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

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具体情况,应积极借鉴7C理论,建议从工作理念、行为和形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7C”为主题内容的创新文化,7C是涉及IQ、EQ的七种能力和目标:① 核心能力(Core Ability);② 实践技能(Capacity);③ 创新(Creation);④合作(Cooperation);⑤ 个性(Character);⑥关心(Concern);⑦ 交流(Communication)。总体上建立以制度文化、园区文化、标识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体系文化。具体包含:

2.1建立以和谐单位建设为目标的人文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关怀)、激励文化、生活文化、工作文化、理念文化、工作关怀、个性文化等等。

2.2建立创新理念为目标理念文化。包括单位历史文化、院歌(所歌)院训(所训)、单位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操守)等等。

2.3建立以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绩效文化。包括奖惩文化、目标管理文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等等

2.4建立以工作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文化。包含科研协作、技术推广、科技实践、对外交流、工作流程等文化建设。

2.5建立以形象标识为目标的物化文化。包括单位标识导引、单位形象标识、单位旗帜、单位宣传资料等等。

科研单位要紧紧围绕创新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时代特点、要求,可以通过上述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体系建设,把创新文化与科研工作实践相结合,与科研主体功能相适应,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的氛围化、活动化、文艺化、感觉化和情感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创新文化是农业科研单位构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3.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科技革命和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中,创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是重要力量,要想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农业科研单位就要用创新文化、创新理念思维等凝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着眼单位未来长久发展,建立和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宽容、竞争、协作、流动”的工作文化,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反对弄虚作假,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性的科学思维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农业科研单位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度,使职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单位的创新文化建设更加具体灵活,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单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2赋予创新文化新的内涵

单位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是以单位全体成员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全体成员的工作意志,规范成员行为,凝聚力量,为单位发展的总目标服务。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长期发展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先进的创新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研究人员的根本利益。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传统的优秀文化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科学分析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主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文化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实现制度管人管事,营造出与现代科研制度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创新文化,发挥好创新文化“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育人”的功能。

篇2

(1)大局意识。政工的大局意识,就是要从大局出发,着眼大局,把这项工作放到教育科研单位工作大局中来研究、来部署、来落实。正所谓“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事,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局”,教育科研单位的政工,是为中心工作即教育科研服务的,重点应紧紧围绕大局开展工作,贴近中心工作,善于从工作的“热点”中去确定“重点”,从工作的“难点”中寻找“突破点”,更好地服务大局。

(2)服务意识。政工部门经常接待本单位员工来访,接待服务热不热心、有没有亲和力关系到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整体形象好坏,也关系到单位整体目标能否实现。无论是政工中的干部管理、职工工资福利,还是教育训练、表彰奖励,都要以服务教育科研单位职能和任务为中心,以人为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抓实做好。工作过程中应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原则,热心接待、悉心服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待接访环境,让来访者有到“家”之感。尤其是对业务部门,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的服务争取领导满意、员工满意。

(3)创新意识。教育科研单位不仅要创新理论,其他各个方面都包含有创新要求,政工也不例外。要转变传统说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讲好大道理,讲实小道理,确保政治思想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就应主动应对教育科研单位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积极探求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在当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应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科研单位政治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应用领域,扩大科研单位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应在组织开展科研单位公共关系活动,加强科研单位文化建设,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关注本单位员工心理健康,引导员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提高三种能力

(1)文字综合能力。政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字做传输体现出来的。拥有一定的文字综合能力是做好政工的基础。因而,每名政工干部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字驾驭和公文写作能力。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提高文字综合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勤于学习,把学习当作需求、当作责任、当作动力,在学习中苦练内功。重点是应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法律法规、教育科研机构管理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而且,应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实践,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思想、工作紧密结合,既武装头脑、又推动工作。

(2)调查研究能力。政工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做好参谋服务、加强内部管理、促进队伍建设,只有具备一定的分析调研能力,才能在管理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原因,有效地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教育科研又是以调查研究和科学研究作为基本范式,因而调查研究能力也是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只有注重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地把握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动态,才能提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合理化建议和指导性意见,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政工干部的协调既包括政工部门内部协调、上下级组织的纵向协调、与其他组织和机关部门的横向协调,也涉及工作计划协调、工作步骤协调、机关共同行动的协调、事务工作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因而,沟通协调是政工干部的重要职责之一。具体地讲,一是善于协调好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二是善于运用政策、制度、条令进行“硬”协调,规范和约束本单位员工的行动;三是善于做思想工作,进行“软”协调;四是善于沟通信息,调解工作矛盾,加强团结协作。

三、养成三种习惯

(1)勤动脑。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领导的高度考虑问题,养成勤动脑的习惯,思考如何抓好员工思想教育,如何落实好员工福利待遇,如何缓解员工思想和工作压力,如何加强科研单位文化建设等,经常性提出加强队伍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2)勤动嘴。要及时了解员工思想状况,全面、细致地掌握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对本单位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同时,经常深入员工中开展谈心活动,耐心地向基层员工宣传上级方针政策,提高各项工作措施的执行力。

(3)勤动笔。不但要善于广闻细听,随时收集情况,按时上报各类工作信息,还必须做好信息调研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要及时掌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员工思想脉搏,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为领导决策拓宽思路。

四、树立三种形象

(1)树立甘当人梯的形象。教育科研单位政工干部,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耐得住工作艰苦,耐得住环境寂寞,甘做绿叶衬红花,愿为人梯扶新人,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员工中体现政工干部的价值。

(2)树立公道正派的形象。①要出以公心培养人。要把那些长期为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民众福祉的提高而勤奋工作的员工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而不是出于一己之私,是非不分、不讲原则,经营自己的小圈圈。②要出以公心使用人。用开阔的眼界广开识人渠道,在选人用人上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把推荐、选择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克服在少数人中选人、靠少数人选人的局限性。同时建立干部人才的公平竞争机制,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③要出以公心对待人。对干部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搞亲疏之分,严格程序,大胆使用有本事、靠得住的干部,坚决打击那些跑官要官者、投机钻营者,净化干部成长环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篇3

工会组织在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科研单位的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维护职能,重视保护和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以文化教育孕育和谐,以公正关爱保证和谐,以科技发展促进和谐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实现了维护职工权益和推动研究院有效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以文化教育孕育和谐,着力提升全体员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识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我们把以文化孕育和谐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和谐文化、多种形式宣传等措施,建造了干部职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意识的强力磁场。一是强化职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劳动法律法规、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开展了多场次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劳动法律法规学习、咨询及专题讲座,普及率达100%。同时教育职工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二是培育和谐文化。在全院开展了企业文化标志性语言征集活动,共征集到院企业文化标志性语言86条。提交院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会议审议,确定了具有“勘探开发”、“科研”和“以人为本”等特色的研究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三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吸引力。为营造全员共建的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先后邀请劳资专家、法律顾问来院讲课;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收看劳动法规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宣传图片,橱窗,电子屏、《院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知识;在院主页开辟“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专栏。各基层工会利用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座谈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交流心得体会,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办事、自觉维权的意识。四是积极配合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拔尖人才培养,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一方面加强内部培训,举办院学术技术交流讲座。另一方面选派科研骨干参加外部培训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目前全院有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专家、油田优秀人才等120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坚持月月有活动,先后举办了全院职工排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活动,为所有科研项目室配备了多种小型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开展各种职工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推进了职工文化建设。

二、以公正关爱保证和谐,健全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机制

实现维护职工权益和推进企业发展的和谐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科研生产全过程,用制度来规范和协调各种关系,力求达到“共振共鸣”。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注意协调各职能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院工会在和谐研究院创建中,注重调查掌握职工对研究院的满意度,并抓好集体合同等一系列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落实。同时教育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爱岗敬业,投身科研攻关,为和谐研究院建设谏言献策,发挥各级干部率先垂范作用,形成通力协作,共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研究院建设的工作局面。二是坚持集体合同制度。认真履行和完善集体合同,先后对集体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按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制定了监督检查履行集体合同实施办法和工作制度,成立了院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明确了工作职责。采取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职工对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协调解决,预防劳动争议现象的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院职代会制度,充分行使职工代表的民利。认真征集落实职工代表提案,讨论通过院科研生产、内部经营承包、分配制度等重大事项。坚持对院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深化院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院务公开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利用院网、《院报》、公开栏等形式对规定公开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求真求实求是,增强了各项敏感事项和重大问题的透明度。四是坚持“送温暖”机制。积极做好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慰问工作。开展“扶危济困献爱心”捐款帮扶救助活动,制定院扶危济困救助金使用办法。组织院劳模先进等到外地进行疗养,全面落实职工职业卫生健康各项规定,每年对从事有毒有害岗位的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按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坚持每年为女工发放劳动卫生保健用品,我院先后投资40多万元对部分从事有毒有害科研项目室室内环境不达标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进行了整改。

三、以科技发展推动和谐,引导科研人员为油田增储上产多做贡献

篇4

关键词: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经费、转拨合作经费、企业合作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核算也就被分为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纵向课题仅指财政划拨经费。横向课题是指除了财政直接划拨科研经费之外的经费。科研投入的日益加大,发挥科研服务地方发展、落地地方经济增长,用好科研经费是前提条件。那么,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科研项目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不对称,两部门管理脱节

首先,科研合同由科技部门负责申报、保管。科研课题申报时,课题负责人没有充分填写编制依据而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财务知识,又急于申请科研经费,不切实际的填写匹配经费。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配备不齐,财务人员对于科研项目的展开实施不了解,也无法切实的帮助科研课题负责人进行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最后,项目经费到位后,财务部门没有掌握相应项目的预算资料,财务部门根据课题支出记账。

其次,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乏沟通。科研人员割裂预算与支出。项目结题汇总决算时,才发现预算与决算差距很大。科技部门,不通知或者不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课题验收事宜。为了应付验收,课题负责人自己根据预算编制项目验收决算,课题科技验收结束。到财务审计时,才发现项目验收书的决算与财务决算差距很大,审计反问财务部门人员,课题预算与决算的差异。这时,财务部门才发觉自己根本不知道验收项目经费决算的事项。

最后,公益性科研单位的事业目的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用科研成果带动地方经济。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体量有限,人员编制受到限制,公用经费也有限,这直接决定了这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远远落后。

(二)“谁申请课题经费属谁所有”观念及预算观念缺失

“课题经费属课题负责人所有”这种观念,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资源不能达到有效不共享利用。甚至基于这种观念,有的科研人员把国家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项目,有的甚至套取科研经费。

课题结余经费问题。对于许多课题已经结题,但课题结余经费长期挂账,资金不能有效用活,未能使经费达到效益最大化。一方面,课题负责人经费剩余自有观念问题,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欠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的科研课题人员的项目预算观念淡薄,使预算与使用分离。

(三)财务人员对课题专业领域了解甚少

财务对科研方面的信息了解甚少,不能切实的帮助科研课题做好相对精确地课题预算,这给科研经费预算与决算不相符埋下了隐患。财务人员对专业研究领域的工作事项不了解,也导致了记账只根据发票内容记录,不能有效地根据事实分析入账,造成了财务与科研关于经费花销的科目差异,这也直接导致预算决算不相符合。科研项目支出明细与财务核算会计科目不一致的差异。这需要财务人员进一步专业分析并与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二、加强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科研项目及财务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科研项目及财务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做好科研财务管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建立科研人员财务信用机制。明确分管领导、项目部门、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在项目经费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其次,建立科研报销管理制度方面的制度,明确具体科研事项报销事项的规范性、真实性。最后,建立剩余经费管理制度。使课题结余经费得到合理合法合规的使用,让国家科研经费投入达到实际效用,使有限的经费达到效用最大化。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阳光工程”。建立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使财务人员能够适应不断深化的科研制度的改革变化,更好、更高效的服务科研工作。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协调各业务部门

首先,科研单位要建立并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科研单位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手段实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系统联动,实现有效、高效的沟通,达到信息共享,保证科研项目预算与决算的全程化追踪、监控。科研人员设立相应的登陆账号,可以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课题数目,经费使用情况,便于对项目开展做进一步的计划。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超预算警示,需要调整预算可以及时组织相关研讨变更项目经费使用预算调整。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项目预算与决算差距过大的问题。联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出具准确的项目决算,同时减少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的负担。系统也为实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供了可靠地依据。项目结题后,根据制度经费剩余可以高效的用活。

科研项目及财务信息系统的联动,可以实现项目相关Y料的归集并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可以解决科研项目支出明细记账不够准确的问题。

固定资产调配实现线上管理,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好固定资产的共享机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实行专人管理,通过系统摸清家底,最终能高效资源共享。

各课题负责人在申请、编制课题预算前,要首先在线上寻找并本单位内部实现资产的共享,节约科研成本,利用好国家科研投入的每一分经费。

(三)科研人员观念的转变

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就是,科研单位属于国家出资承办。我们争取到的科研课题经费属于单位所有,那么也属于国家所有。所购买的各类资产都属于国家所有,自己无权处分。剩余课题经费更要合理使用,根据国家批复或单位规章制度把经费用到实处,争取使有效的资金达到最大的效用。建立财经纪律的自动约束观念,使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科研工作者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的发挥好科研经费应有的作用,积极响应资源共享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四)财务人员队伍建设

首先,把遵守财经纪律、道德准则作为财务人员首要因素,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其次,作为一名现代的财务人员,我们要把终生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是加强财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坚持持证上岗,制定财会人员上岗学历、职称和经历标准,限定财会负责人和主管人员的任职条件。二是举办业务培训班和工作交流会,不断地更新专业领域相关知识如,财经纪律、税法相关知识,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我们要积极关注国家科研体制和科研经费管理的新变化,及时掌握新方法、新规定,使我们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财务人员要善于分析,依据科研工作的实际性质分析记账,而不是按照完全发票内容记录入账,不断地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更新财经法规知识,及时发现科研中的不道德行为,及时给与制止,避免国家科研经费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我们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要做好国家科研经费的守夜人。

财务人员要全程介入科研项目管理。[1]认真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单位决策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发挥财务参谋作用。建立更加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势在必行。基于项目预算编制、项目预算执行及管理、项目验收审计、经费国库集中制度的种种原因,财务人员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财务人员要改变一直以来被动的局面,积极认真的去研读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及相关项目管理文件,做好一名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的参谋。积极参加专项业务培训,走进科研工作者中去,了解他们的工作,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中去,帮助科研人员据实做好经费花销计划。

作为一名现代财务人员,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弘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时代精神。

篇5

晨光院秉承“ 以人为本、科技兴院 ”的治院方针,积极开拓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先后建成了国内装置能力第二、技术水平最高的四氟乙烯单体和聚合物装置,国内装置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全氟丙烯和氟橡胶装置,以及无水氢氟酸、高纯四氟丙醇、六氟化硫等生产装置,实现了有机氟产业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十一五”以来,根据“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我院加快了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步伐,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硬、软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总结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我院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我院化工新材料应用面广、工程化技术瓶颈难度大等特点,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所、分析测试中心、计控中心、工程建设部、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和科技图书馆等,专门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近两年先后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较好效果。

1 (1)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完善各项研究开发及实验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具备较好的氟、硅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性能测试的技术服务条件,主要有:

—— 专用配套试验装置、应用研究设施等。工程技术中心配置有5L-500L-2000L的多套聚合装置、400L-8000L透明搅拌传质及搅拌捣碎、研磨冷模设备、专用精馏装置、-35℃冷冻系统、蒸汽供热系统等,可开展不同聚合、后处理试验、以及精细化工品的研制。同时,工程中心还具有完善的氟树脂、氟橡胶应用研究设施,如大异型制件成型加工烧结试验、填充试验、电气击穿试验、加工性能测试、耐老化试验、树脂流动性试验、生料带拉带试验、挤出成型试验、推压管成型试验、分散浓缩液浸渍试验、喷涂试验、DSC树脂分子量测试、电子显微镜粒子形态观察试验、氟橡胶加工性能试验、耐低温性能试验、低温脆化性能测试、分子量分布测试、氟橡胶挤出、模压试验等。

——质检中心设施完善,拥有进口色质联机、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电子显微镜、门尼粘度计、流变仪、激光粒径仪等先进大型检测设备,可满足产品性能测试和试验控制的要求。

——设计所全部采用CAD等工具进行工程设计。

——图书馆具有十万余册图书、文献馆藏,并订阅几十种期刊,建有现代化的宽带网电子阅览室、较完善的网络情报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注册用户和中国专利咨询会的金牌会员,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科院成都情报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计控中心建有完善的计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008年,我院投入2000万元,建立了技术中心中试实验基地,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注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工作坚持课题目标国际化、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的原则,为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地位,我院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形成了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为首,公开选聘主任工程师和责任工程师的技术职务体系,其待遇等同或优于同级别行政职务干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工作的热情。同时,我院注重对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以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的作用,科技创新项目人员结构实施优化组合,激励他们主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并对他们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和评定。

我院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来院、送外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近年来先后选送了6人参加了EMBA工商管理硕士,25人到四川大学参加了项目管理、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专业工程硕士的进修学习;与四川理工学院合作开办了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和过程装备与控制成人本科班,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

1 2 3 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硬、软环境,我院已初步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技术创新团队,有机氟、硅领域的专家涉及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应用验证和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以及多个专业。

3、承担的国家、省、市及我院自行安排的各类项目进展情况

2006年-2008年,我院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科技部项目5项、国防科工委科研项目6项,国家新产品研发项目3项,四川省专利实施项目2项,自立项目14项。

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瞄准国际氟聚合物的发展前沿或目前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聚合物。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如 F46/F40、PVDF等国内长期空白的聚合物已完成小试技术开发,高纯四氟丙醇、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第二代改性悬浮树脂、高压缩比分散树脂、高涂敷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等已进入市场开拓期,经济效益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共完成10项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其中完成了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3项科技成果鉴定,3项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的验收,3项科技部项目验收,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验收。详见附表二。

制定各类企业产品标准30余份,并参与4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以及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情况

主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对我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下:

①1500t/a氟橡胶生产技术②挤管用中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CGF2381 2 3 4 5 同时该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我院《温室气体三氟甲烷减排》CDM项目,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利用国产技术、装备,实现三氟甲烷减排的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所从事氟、硅材料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我院主导产品氟橡胶、氟树脂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我院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总体经济规模偏小,转制科研院所可供抵押贷款的资产有限,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筹措力度还需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今后的工作设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成果转化。

⑴ 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开发氟、硅聚合物高端产品

开发国内空白的高端含氟聚合物,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改善国内氟聚合物领域聚四氟乙烯树脂一枝独秀的局面,高端氟聚合物比重逐步调整到50%以上。氟橡胶重点开发耐低温氟橡胶、高含氟耐含醇燃料氟橡胶、F23型氟橡胶等特种氟橡胶;氟树脂实现聚全氟乙丙烯树脂(F46)、聚偏氟乙烯树脂(PVDF)、可熔性四氟乙烯树脂(PFA)、膜用改性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40)、全氟磺酸质子膜树脂等高端氟树脂的产业化,成为国内品种最齐、综合实力最强的氟树脂生产企业。

有机硅方面,充分发挥我院在有机硅领域几十年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加强特种有机硅产品的开发,以苯基类特种有机硅产品为突破口,实现有机硅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⑵ 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开发F40膜材料、全氟磺酸离子膜材料、四氟纤维加工技术,形成配套生产能力,满足建筑行业膜结构建筑、氯碱行业电解膜、工业过滤膜等目前国内急需,完全依赖进口满足的高端氟材料制品;配套氟橡胶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氟预混胶、氟混练胶新品种,逐步改善国内以生胶为主的氟橡胶供应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⑶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环保先行”管理方针,贯彻执行中国化工集团“零排放”的治企理念,强化安全责任制,按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做起,从改革生产工艺着手,加大对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量,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⑷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搭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积极筹建国家级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研究试验平台,努力承担国家级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水平并拓宽其应用领域,延伸企业产业链。

继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即能符合院情,又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把技术创新工作与群众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量化合理化建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的奖励幅度。号召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合理化建议,使职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在其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总结

1、专利申请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2006年10月,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我院委托专业律师事务所对现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突出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进步与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并使之得到有效执行。切实有效地把专利工作纳入我院的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我院制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暂行办法》等。

3、建立商标管理体系,规范商标管理

我院注册了 “晨光”商品商标和“晨光”服务商标。“晨光”商标近几年来被四川省商标局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4、坚持“以名牌促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品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市场知名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加强和规范“晨光”商标管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晨光”商标的国内、外商标注册与保护。积极开展“晨光”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和“晨光”牌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作。

整合质量、军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计量管理体系,建立“五标合一”管理体系。

5、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篇6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 技术管理 措施

Abstrac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s is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in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an essential part, which runs through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fierce, real estate sales change from a seller's market to a buyer's market. The owners of the real estate brand, quality and technical content requirements and reach a new height.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the basic real estate brand, quality, technology content.

Keywords: real estat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B4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实现,从而会影响市场占有率,制约企业的发展。为此,要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程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素质及技术水平,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本文从房地产开发工程技术管理的“三大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分析房地产技术管理有效措施。

1、房地产开发工程技术管理的“三大性”

(1)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技术角度,更要从工程经济方面来分析,但又不能片面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它综合了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及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规范等的要求。一个项目从决策分析、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组织施工、最后竣工交付使用。整个过程、都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服务。

(2)复杂性:对于一个项目,房地产企业不同于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等都有其阶段性工作内容,他们的技术管理较单一,都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而房地产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要衔接、协调各阶段、各专业、各类建材、各种设备之间的关系,从平面到立面有机地组织落实到一个工程上,要解决从土建、水电安装、燃气等多项问题,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不断变幻的市场,从技术上解决经营方面的一些问题。

(3)超前性: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周期长的特性,要求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要有超前性,一幢住宅、一幢写字楼要使用几十年,甚至百年。加之住宅商品化的推进、市场的选择、住宅科技含量的提高,近几年,单从住宅房型讲,就经历了一室一厅、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双厅双卫层等多种户型的演变,甚至超越了前十几年的变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质量、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要求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超前性,从技术角度增加开发产品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全面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2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

(1)参与编制所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针对所要开发的项目.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其可行性,为开发决策提供技术上的依据。

(2)根据开发要求编制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书,包括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技术经济指标、 面积标准、装饰标准。同时负责组织编制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详细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并组织企业内部的经营、工程、预算、计划等各部门对各阶段成果进行研究、修改。

(3)参与编制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组织设计.组织协调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 技术交底,并与取方经常联系及时沟通情况,研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参与工程监理单位组织召开的各种工程会议,解决工程中各种技术问题。

(4)组织各种建材、设备的技术考察、选型,负责审验用于项目上的一切建筑材料,并把住质量关,根据需要参加工程建设中各阶段分项分部的验收工作及隐蔽性工程验收的认可签证。

(5)编制开发方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审查组织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6)制定开发企业内部的技术措施、编制和实施企业内部的科技发展规划,搜集科技情况。及时了解国内外建筑工程的科技信息,适时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开发产品的科技含量。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专题技术研究及总结。

3 房地产开发企业技术管理的措施

(1) 编制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目标

根据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 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及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规范、 标准及政府有关规定,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使技术管理工作有序、 责任分明、 目标明确,如制订岗位责任制、 技术管理者责任制、 质量管理办法、 各专业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方案合理化的建议办法。 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增强责任感,又能有效避免工程技术决策的随意性。还要编制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办法,各专业的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各阶段的设计任务书、设计指导书、工程图纸审核程序及成果审批制度,工程技术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等,其中设计任务书、设计指导书是设计事前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控制设计和图纸质量的重要手段。

篇8

Abstract: Reasonable post setting is important for work. Scientific and orderly post setting is the key point for smooth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ost setting of geological prospecting team and proposes solutions.

关键词: 岗位设置;合理化建议;科学化管理

Key words: post settings;rationalization suggestion;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176-02

0 引言

地质勘探是查明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质因素包括地质结构或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自然(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后,需根据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运行特点,预测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质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规模,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为确定保证建筑物稳定与正常使用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要保证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首先要进行一个合理的岗位设置,岗位设置管理实际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岗位设置,一个是岗位管理。岗位设置就是单位对所需岗位的类别与结构进行设置,岗位管理就是单位按照岗位、按照聘用合同进行人员管理,从而打破了事业单位现有的用人壁垒,为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真正实现社会化用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做好科研单位岗位管理有利于单位的人才队伍的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人才队伍的整体合力,增强核心创新能力,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要针对目前勘探队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1 人员差次不齐,工作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薄弱

因为地质勘探工作的特殊性,野外作业程度高,流动性强,作业条件艰苦,在一线岗位工作的人员复杂,人员差次不齐。有些地勘从业者安全意思薄弱,容易在工作中埋下安全隐患,比如说煤矿上经常发生矿难,造成人员伤亡,也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地质勘查人员上岗之前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定期进行考核,防微杜渐,勘查的管理层要从基层做好安全生产,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监理工程师在做好工程进度、质量控制的问题的同时更加要监督好安全作业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制度,并与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培养好一个高层次、专业化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2 对外协的施工队伍要进行观念的创新,并以合理化、科学化的方法进行管理

外协的施工队伍普遍流动性比较高,对自我要求较低,管理难度会加大。我们要立足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岗位锻炼,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待新员工要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切实的把有发展后劲及培养前途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新培训方法,适时的进行交叉任职和换岗锻炼,才能使人才的素质得到提升。强化事业单位人、财、物一体化管理,以制度化、法制化促进地质勘探队伍岗位设置的科学化。正确实力科学发展观的历年,科学制定勘探岗位的管理实施方案,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为高等级岗位创造条件。对外协施工队要分级分类管理,打破僵化体质,实现由常态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严格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宏观调控,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打破单位固定用人和职务终身制。实行考核和依法管理,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由常态管理向科学管理的重大改变。

3 要注重调查研究,解决难题,不断完善岗位设置的配套政策

为了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一是要深入实际搞调研,集中统筹难题。现在好多岗位设置过于精和职责混淆不清,这是很多单位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我们要因事设岗,地质勘探队伍是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准确的明确各部门间的功能、权力、和责任,部门之间的制约是有原则的,但无条件的协调合作是最根本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并且不断地完善各项规章政策。坚持正确导向,凝聚吸引人才,不断强化社会工作人才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要公正用人,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五湖四海,注重工作实绩,注重群众公论,真正把那些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要注重发现、培养、宣传在本职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典型,切实让优秀人才成长进步的步伐快起来。反之,对那些工作马虎、能力素质提高不快的,该调整的调整,该诫勉的诫勉。要不断建立健全全方位培养机制,如内容规范、方法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效能强化、配置优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氛围良好的引才聚才激励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4 要进行竞聘上岗,对出满勤干满点,以岗位来确定其薪水

对地质勘探队伍的每个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工作任务,工作标准,职责和责任,奖勤罚懒,绩效考核作为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岗位靠竞争,杜绝家族血缘关系网。每个岗位都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方可显现出其神圣。严把人员进口关,杜绝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由单位根据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岗位聘用程序和岗位条件聘用人员,确定工作人员的岗位等级。坚持按岗聘用,要严格按照政府人士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和要求来拟聘人员并及时签订聘用合同。对调整、晋升岗位等级的聘用人员审批相对应的岗位工资。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保证人员的岗位及其薪水成正比,建立长效的联动机制。

5 注重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不断提高对岗位设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合理的岗位设置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充分调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公共事业为社会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面推进,营造和谐奋进的社会环境。在实施工作中,我们狠抓了政策法规的宣传指导。

6 为岗位设置提供优秀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必要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优化政策环境。注意增强政策法规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要优化人文环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使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和良好道德素养。要优化成长环境。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交流、培训、服务等措施,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努力营造重才爱才舆论氛围,积极为人的成才创造条件。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涉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比较敏感,比较复杂,大家在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坚持积极稳妥,稳慎实施的方针,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稳定的关系。我们提出加快工作进度的要求,也是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到“稳中求快”,这既是改革的大局,又是改革的底线。在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重大工作方案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注意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工作合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好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并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引导职工正确对待改革。建立依法管理事业单位岗位的刚性监督管理机制,改变财政供养方式,由“养人”变“养事”。勘探队伍岗位设置的科学化管理的目的在于精干、效能、减支。政府要改变过去按在编人员拨付经费的管理方式,由政府有关部门界定单位承担的事项,实行以事定费。依照相关规定严格人员管理,因事设岗和按岗聘用,杜绝擅自聘用临时员工,坚决堵塞政府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

参考文献:

[1]王丽琼.浅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薪酬机制的合理化改

革[J].2011,01.

[2]文海小舟.工作岗位设置和岗位工作设计的重要性[J].

篇9

一、科技处管理现状

科技处作为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直接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具有科研管理、监督指导、参谋咨询、科研协调等多项职能。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管理全所的科研事宜,兼具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近年来各项科研工作开展顺利。1.科技处任务职责。科技处的主要职责以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参与政务、管好事务、做好服务”[1]。“参与政务”主要是通过在单位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信息,给出合理的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来实现的。而“管好事务”和“做好服务”则是科技处当前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管理、科技数据统计、科技档案管理、宣传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工作。从工作内容上就可以看出,科技处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联系科技人员、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仅肩负着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综合职能,而且还担负着为科技人员、科研工作第一线服务的重任[2]。2.科技处队伍现状。目前,科技处现有人员4名,具体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见表1:表1显示,热科院加工所2017年科技处的工作人员为3位女性,1位男性成员,25-35岁的工作人员为1名,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到了25%,专业背景涉及多个方面,任职年限普通较短,一半人员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下。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科技处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负责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近三年来,热科院加工所共计到帐科研经费4277.55万元,新增立项105项,合同新费3553万元。对于以上这些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这四个环节。组织申报环节主要由科技处及时、准确地传达各级的科研项目信息,确保本单位科研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悉相关科研项目的通知、指南,组织推荐本单位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为每位科研人员的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确保各项目申报书形式符合申报单位要求;立项管理主要包括评审项目建议书、签订项目合同或项目委托书环节;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管理重点,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跟踪管理、项目中期评估等环节,需要关注科研进度和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验收管理,则要从具体细节出发,考虑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以及每个指标的评价情况和实现程度。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科技处的制度管理主要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部分,对外主要指与科技处工作职责范围内针对其他科研人员的管理办法,对内则指的是为使科技处的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高效而进行的科室内部管理。对外管理主要是出台了若干规章制度,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管理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奖励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编外实验员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出台规范了我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使相关人员能够遵循制度办事。对内管理主要是规范了相关管理流程,如材料移交手续、通知发放手续、材料暂时存档手续、出差登记管理、资料借阅登记等。通过这些管理流程,较好地保证了科技处内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科技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管理从总体上来说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主动管理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增强,但主要还是停留在“领导交办,办就办好”的思维方式,缺乏“怎样去办、怎样办好”的思考,因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1.科技处任务职责分配上存在的问题。科技处的职责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一般认为,科技处的发展一般经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受人力、工作熟悉程序以及所在单位的发展水平限制,工作职责较为简单,只能对本所科研实力有初步了解,并对日常科研事务能正确、及时地上传下达,能根据领导意图制定出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发展阶段的科技处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本单位各方面的科研情况都有所了解,主动寻求科研合作并建立稳定关系,日常性工作流程清楚明确。成熟阶段的科技处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能提出热带农业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能够做好大中型项目的所内外协调组织,并有优秀的科研合作寻求能力,办公室内部工作人员职能明确定位清晰。根据以上判断,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因此,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从目前来看,一些其他临时性事务牵扯了科技处很大的精力,经常会身陷千头万绪的琐碎中,无法专注在自身科研管理能力的提高上[3]。2.科技处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目前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存在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等问题。(1)年龄结构老化科技处目前下设处长1名,工作人员3名。3名主要工作人员年龄皆在40岁以上,年龄偏大,不利于科技处的快速发展。(2)专业背景不合理从表1中可看出,科技处成员的都有特定专业,“专业型”的人员多,熟悉科研工作,但却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未系统地学习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不懂专业管理技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4]。(3)工作经验缺乏科技处一半工作人员的任现职年限都在3年以内,对本所科研现状了解不够全面,对本所未来科研走向不够明了,对科室管辖的事务范围不够清晰,办事流程不够熟悉,遇到突发事情的应急处理方面不够成熟,这都与经验不足有关。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与验收管理指标明确,都可通过具体数字或者要求进行衡量,显示度较高。便如项目的申报、立项都可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级、经费来定量衡量,项目验收后也可以通过专利、鉴定成果、奖励的等级、数量来显示,这些指标都比较直观,容易比较,也容易被大家认同,此往往作为衡量科研综合实力的象征而受到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管理上基本可以做到程序化。而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则相对弱化了,一方面是项目的时间跨度大、影响因素多、显示度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管理过程艰苦、细致而复杂,也不易体现工作量,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虽然一直也在强调,但实际的管理还是集中的每年一次的中期项目检查和年终汇报。而这些检查也少有程序化、制度化的规定,即很少有对不同项目类型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处置意见和结论偏少,也少有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和追踪责任,更没有与检查结论相一致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多半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结题质量[5]。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使科技处更加高效有序运行,科技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制度管理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在对外管理方面,由于我所近年来大量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科研工作进展迅速,因此,以前的部分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进行修订或者重新制定。对内管理方面,虽然规范了一部分工作流程,但仍然没有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由于科技处的工作覆盖面广、头绪多、战线长,若无一整套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办事程序,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无序和混乱[6]。

三、改进科技处管理工作的对策

1.摸清规律,主动计划。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离成熟阶段还有较大的距离。鉴于这种情况,科技处首先需要探索日常工作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实现;其次需要处理好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分清主次,保证科研工作全局性的效率与效果;然后在总结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制定全局性计划,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效率[7]。2.加强培训,明确责任。针对目前科技处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在暂时无法增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来进行改善。例如给科技处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8],快速提高办事技巧和办事能力;同时按单位发展需要,科技处工作人员需加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全单位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科技处的职能及服务;另外,还需加强对科研政策、科研管理技术甚至是心理学的学习;最后还需要明确分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增强凝聚力,避免出现谁都是负责人,结果谁都没有负责到底的情况。3.关注过程管理,注重结果考核。热科院加工所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总的来说较为规范,但对实施过程管理还有待提高。首先是全所都需重新认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与申请、立项、验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需制定并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考核制度和体系,使检查做到有制度可依;最后就是需要对考核的结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5]。4.规范制度,强化落实。针对科技处目前的状况,制度管理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该重新修订的修订,该重新制订的制订,同时将所有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按制度办事;另一方面在对内管理上,可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形成相应的条例,并对全所进行培训和公开,形成规范的管理程序。

作者:方蕾 顾小玉 王海英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傅瑞春.新时期科研机构办公室的作用与能力建设[J].海峡科学,2011,56(9):81-82.

[2]汪国强.科研院所办公室工作效能管理的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22-223,235.

[3]张永锐,王立权,陈海龙,等.浅析研究型大学院(系)科技办公室的工作职能[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43.

[4]邹晓沨.高校科研管理重要作用及科研管理创新的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1):59-61.

[5]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0,658(18):31-33.

[6]邵源梅.浅谈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的定位与转型[J].云南科技管理,2004,(5):54-56.

篇10

一、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架构下及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架构

我国遵循“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多方参与、平等实惠、稳步发展、服务林农”的方针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林农在林业生产全过程中提供:产前培训、咨询及必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产中设计规划与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收购销售等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增长、生态良好、农民增收”的林权改革目标。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服务组织形式分成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及中介服务机构;按照供给模式,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分成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社会自主合作型。按服务范围,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分成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按照服务对象主体分为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林业工作站、涉林企业和公司以及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服务组织。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有森林防火体系、林业科技应用推广等10个服务体系。

2.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分类及现状

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下主要的主体结构,其发展适应了我国的基本林情,契合经济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符合林业生产特点,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有生力量。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供的良好温床下,各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行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的策略,采取家庭、集体、企业经营及合作经营或混合经营等多种新型经营方式。主要分为自我发展型、政策引导型、市场推动型及混合型。

(1)自我发展型的林业大户和家庭林场。

自我发展性林业大户和家庭林场主要以我国南部地区为主,其中浙江及上海及地区发展效果显著,同时在江西地区也存在着相对较大规模的自我发展性林业大户及家庭农场,为当地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类型林业经营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同时经济收益较高,不仅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林业资源的社会效益,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2015的林业发展经营体系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江西地区的自我发展型林业大户及家庭林场进行研究,其中仅江西崇义县林场便达到38个,总经营面临超过7.5万平方公里。在此期间该地区所享受的林业资金补贴达到500余万元,为该地区建设完善林业发展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2)政策引导型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国家林业局《2014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到2013年,全国建设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30多省,涉及用材林、林下经济、种苗、花卉及林产品加工与销售等各方面;林业合作组织11.57万家,经营林地1513.33万hm2,占确权林地8.12%,涉及农户1372.10万户,其中林业合作社入社农户700.27万户,共有4.71万家,经营林地729.46万hm2。国家林业局《2012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报告》显示,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的多样化服务中,科技服务占 27.42%,22.29%为林业生产服务,销售服务占18.93%,“三防”服务占16.96%,其他服务为9.86%。林业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67.94%的农户愿意加入林业合作组织,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业,从而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3)市场推动型的林业龙头企业。

市场推动下林业龙头企业发展在我国北部地区应用较为普遍,其中以辽宁省发展状况最为良好。截止2015年末,辽宁省林业龙头企业达到15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林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企业达到90余家,成为支撑我国部门地区市场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经营的主要动力。在投资方面仅2015年一年,投资金额即超过46亿元。林业总产值则达到1912亿元,成为我国北部主要的林业经营系统。该类型在我国多个地区均有试用,但就效果而言,仍以北部地区效果最为良好,但就总体发展而言,我国集体用地达到全国林业用地80%以上,使我国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林业经营方式。

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下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与政策性建议

1.存在的不足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供给力度不够,存在服务范围过小、资源短缺、专业人才缺乏、林农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2)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受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一些区县林业经营注册比率较低;大部分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小林场,致使经营规模偏小,没有实现集约化生产;管理不够规范,部分管理部门重叠,脱节的政策让农民无所适从。(3)林地流转不规范。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流转程序不够透明规范,侵害了集体利益,易发矛盾;林权证取得较困难,存在法律上的瓶颈。

2.政策建议

各地发展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应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化建议:(1)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保障林业新型主体的持续经营,相关部门规范林地流转,深化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完善林权管理服务网络,强化流转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制,引导并鼓?罟煞葜屏髯?;(2)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林业经营权益,安排专项资金,以政府引导的政策性信贷及财政贴息为基础,发挥保险、基金等金融手段,缓解资金疲软现象,实行林业工程项目倾斜政策,切实保障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3)完善林业经营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林业主管部门主动搞好工作指导,健全经营流转及募资注册过程中涉及的森林资产评估机制机制,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广泛宣传规范经营的重要性,从而解放基层政府及群众的思想,提升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

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调查;分析

1农机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武山县农业机械化有了长足发展,群众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装备数量逐年增加,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农业机械化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22014年农机年报统计情况

2014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具61721台,其中拖拉机2686台、配套农机具2379台、联合收割机33台、微耕机18992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其它农机具达三千多台。农机总动力达29.85万kW,农机经营总收入1.15亿元,农机经营纯收入0.376亿元。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7.07kW,每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1.18kW。2014年,完成机耕3.17万hm2、机播0.6万hm2、机收0.47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8%。农业机械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3农机调查基本情况

1)样本数据。此次调查共抽取了17个样本村,入户调查5167户,调查户总人口24623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13166人、农机户2870户;共登记农机具4197台,调查样本总动力为25629.71kW。

2)测算结果。根据省农机局的测算方法,测算出全县农机拥有量为73702台,农机总动力为450074.97kW。

3)农机装备结构情况。17个样本村农机拥有量为4197台25629.71kW,其中拖拉机为208台2226.43kW、配套农机具153台,联合收割机6台78.26kW,微耕机1259台7874.69kW,其它农机具2571台15450.33kW;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1.7kW,每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1.97kW。按照测算标准,测算出全县农机拥有量达73702台,农机总动力450074.97kW。其中拖拉机为3757台40401.54万kW、配套机具2686套、微耕机22108台13779.68kW、其他机具45151台396290.75kW、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70.98kW,每为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机动力1.7kW。

4)机具分布情况。拖拉机以往多分布在矿区、河谷川道区、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区,多用于经营运输。脱粒机的使用也较为普遍,一般分布在种植小麦、玉米较多的山区。农用运输车多分布在交通较为发达的山区。

5)机具使用情况。从全县农业机械调查使用年限及状况汇总统计表中来看,农机总量的使用情况较好。使用年限在10年之内的小型拖拉机占全县拖拉机总数的78.5%,使用年限10年以上的小型拖拉机比例为5.6%,使用年限在10年之内的大中小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15.8%,微耕机使用年限在10年之内的占100%。

4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1)从调查结果看,全县农机拥有量是2014年年报数据的1.3倍,农机总动力是2014年年报数据的1.5倍。数据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是选取的样本村农机化装备水平总体较高,农用运输车、手扶拖拉机较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机综合机械化水平基本与年报数据一致。

2)农业机械使用状况较好。一是农业机械使用年限短,目前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微耕机、脱粒机等农机具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推动下购置的;二是因为机械使用率低,我县农业机械普遍存在闲置严重,利用率低,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机械使用状况一般或较差的机械,主要是机械使用年限较长、缺乏应有的维护保养。

3)农机结构不合理,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常规机械多,新型机械少,严重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4)土地规模小,机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实行后,按人口分配土地,使地块零碎,加之农户种植品种不一,极大的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机械作业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效益越高。而农村的现实情况是各户耕地分散,经营规模很小。

5意见和建议

1)优化农机结构。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机结构优化。鼓励农民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适合当地自然条件、耕作制度、栽培模式的大中型及高性能农机具。

2)培育扶持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培育发展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订单作业、托管作业、承包作业等服务模式,开展耕种收等多种社会化服务。

3)宣传有关农机方面的科技信息,介绍其的用途及适用性,并进行试验示范。农机服务组织应向科研单位反映农村的实际情况,让他们研制适合适宜本地作业的农机具。带领一些农民考察一些农机具推广好的地方,让他们认识到农机具的重要性。

4)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机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经营大户;也可以联户购置配齐农机具,优势互补,实行股份经营,鼓励农民推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械作业。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连片种植作业的个人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梅菊.乐都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0):15-16.

篇12

一、劳动竞赛观念上的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竞赛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模式是:我布置,你开展;你上报,我批奖。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劳动竞赛,笔者认为应当树立“市场”、“竞争”、“效益”、“科技”四种新观念。

1.市场观念。市场经济将市场机制置于分配一切社会资源的枢纽中心地位,通过价格杠杆,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竞赛的中心应向市场倾斜,竞赛要围绕市场转,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为打开市场销路,组织有针对性的竞赛。基于这一认识,劳动竞赛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必须按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办事,否则,背离市场经济规则去组织职工竞赛,其结果将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2.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竞争,必须树立竞争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引入竞争机制,体现竞争内容。劳动竞赛的原则后来概括为“比、学、赶、帮、超”五个字,其中“学”和“帮”是友好合作,取长补短;而“比”、“赶”、“超”则体现了竞赛的另一面,即强烈的竞争意识,无情的优胜劣汰。

3.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企业行政之所以重视支持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根本原因是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可以激励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挖掘其内在的巨大潜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科技观念。国家靠“科教兴国”,企业要靠“科技兴企”。因此,在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必须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的新观念。要把劳动竞赛的重点转移到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本身技术、业务、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上来,切实抓好合理化建议、新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比武和现代化管理等高科技含量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劳动竞赛,推动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管理成果的转化。

二、劳动竞赛内容上的创新

劳动竞赛内容,通常是指赛什么的问题。劳动竞赛内容主要包括竞赛目标、竞赛条件和竞赛标准。

1.竞赛目标的创新。竞赛目标的设计和创新,重点要掌握和运用“期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种激励因素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期望和效价。期望是反映人们对激励目标实现可能大小的估计,而效价是指激励目标实现后对本人价值大小的评估。期望、效价与激发力量成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实际科学、合理的竞赛目标,对于提高职工群众的期望和效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制定竞赛目标,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参赛各方的实力,把本企业的历史水平与行业先进水平和现实水平加以对照、比较,将比照结果作为竞赛目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还要对目标进行反复的科学分析和论证,使竞赛目标既有实现的可能性,又有明显的可行性和可比性,尽可能达到“先进有超头,后进有赶头,中间有奔头”的竞赛目标理想状态。

2.竞赛条件和竞赛标准的创新。竞赛条件和标准的设计创新,重点是掌握和运用好“先进合理”的原则。所谓先进合理的竞赛条件和标准,是指参赛者要经过较大的努力,付出较大的代价才能达到的条件和标准。换言之,即需要“跳几跳才能摘到的果子”。标准过高,使人感到高不可攀,如同“雾里看花”有影无踪,必然挫伤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标准过低,成了伸手可摘的果子,必将失去组织竞赛的初衷和意义。因此,先进合理的竞赛条件和标准,是取得竞赛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作为竞赛的具体组织策划者,必须在竞赛条件和标准的制定创新上下功夫,练内功。在制定前,应深入基层做过细的认真调查研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要仔细的分析,反复的比较,去伪存真,并以此作为拟定竞赛条件和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制定时,最重要的应当是把握好“先进合理”的标准和原则。

三、劳动竞赛评比办法上的创新

篇13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科教兴农;产业结构;职业农民;河南周口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5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篇14

农村经济发展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十二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峰镇的农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镇党委.镇政府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带领全镇人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根据不同村里土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种植不同的品种,形成一村“一品”。比如太山村多是沙壤土,种植高产、优质的天府花生;东风村土质肥沃疏松,可种植反季节蔬菜;红星村的田块大.田也比较肥沃,而且农民也有蓄留再生稻的习惯,在品种上选择优质、高产、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充分利用高峰米业,加工优质、绿色、无公害的再生稻,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居委利用在场镇地理位置的优势,搞好服务业、饮食业、商贸流通业;民主村利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交通方便,种植高产优质水果;建新村搞好土地流转,引进业主种植药材和马铃薯,剩余的劳动力还可以在业主那里打工找钱;大井村引进业主搞水稻,玉米制种,同时农民也既能在业主那里打工找钱,还能学习到制种技术;界尺村利用场镇优势,发展商贸,服务,饮食业;关荣村利用地多,坡砍大种植经济林,发展畜牧业。我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经过调查了解,我们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四点上想办法:

(一)组织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由于现在农村大多数在家务农的是老弱病残及妇女,劳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新技术推广难度很大,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和提高农民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二)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高峰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

(四)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同时搞好技能培训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