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的现状范文

乡村发展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乡村体育旅游 发展 因素

乡村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能为旅游者在旅游游览的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它能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1]。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复杂的地理环境及多样的气候特征,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乡村体育旅游已逐渐发展起来。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2],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其次,乡村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高质量乡村体育旅游服务包括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1.2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资源开发不力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多,分布广适合大力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成为制约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3.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开发不够,缺乏富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影响我国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1.3.2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多,参与性的少

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偏多,主要属于观赏型乡村体育旅游,大多数人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达不到体育健身的目的[3]。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人文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体育比赛和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方面。我国由于体育场地缺乏,富有特色的体育建筑很少,能作为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的更少。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体育娱乐场,因为需要较多的投资,只有北京、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近郊出现,在其他许多城市很少见,难以满足人们对短线乡村体育旅游的需求[4]。乡村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开发过于注重观赏性,忽视参与性,致使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健身的主要需求,缺乏发展后劲[5]。

1.4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目前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成为影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4.1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科学论证,整体规划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这些工作需要既精通旅游知识、又精通体育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6]。

1.4.2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后,必须通过营销宣传才能开拓潜在的乡村体育旅游市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宣传,需要通晓体育、旅游、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极其缺乏[7]。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乡村体育旅游知识欠缺。乡村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缺乏,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1.5缺乏完善的乡村体育旅游政策

1.5.1乡村体育旅游扶持政策缺乏

乡村体育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还未引起政府部门足够重视。政府目前主要重视旅游资源文化品味的开发,对于体育文化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1.5.2乡村体育旅游法规政策不完善

乡村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但目前我国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法规政策还没有出台,旅游对口管理部门也不明确,导致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出现无序竞争,乡村体育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混乱,乡村体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乡村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明华.湖南体育旅游资源调查分析[J].体育学院学 报,2003,(1).

[2] 韩纪光: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前景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4(1).

[3]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J].旅游学刊,1999(2).

[4] 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1).

[5] 陈文英:探析我国体育旅游[J].湖北体育科技.2003(3).

[6] 王贵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 学,2003,(4).

篇2

关键词:乡村中学 体育教师 对策

一、前言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力量。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与体育教师队伍是密切相连。随着小康社会步伐的全面加速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远不及国家的相应标准。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从学历结构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本科毕业的教师较少,大专居多,成教函授是相当部分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另外,从职称比例来看,高级职称的比例极少,少数教师还处于最低级别。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学校重学轻体是体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状况

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较强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没有科研任务要求,有的从没发表过作品,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比较低。

(三)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再学习、深造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方面越来越重视,各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严格把关,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再学习。对在职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是提高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优秀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福利待遇状况

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在部分乡村中学里,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有所差异,可以发现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个别学校在年终进行评定考核时,将农村体育教师单独管理,将正规体育课时按低百分比进行折算。造成乡村体育教师,虽然课上得多但钱却拿得少。

三、解决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改变人们对传统乡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误区,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观代替以往单一的观念

要将终生体育思想作为乡村中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实际条件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知识、健身、育心三者并育的原则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娱乐中“促进健康”,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心得益的体验和锻炼能力。

(二)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尽量实现教师学历本科化

带动乡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女教师的招聘录用,选择有经验、有责任、能吃苦的女教师,充分挖掘女教师在工作细心、方便,与学生更加容易亲近等优势,使体育教学中男女性别比例的协调性更优化。

(三)要加强体育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由于现在教学日趋现代化,国际化,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体育教师会教育知识、技能技术等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要通过函授、进修、脱产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职称。教育知识方面:体育教师要懂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技术方面:体育教师要能够操作计算机,识别外国书籍,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技能

(四)应该多渠道筹集乡村教育经费

当地教育机构应起带头作用,利用各种手段筹措乡村体育教育经费。特别是动员一些优质企业和个人进行赞助,这样既可以缓解教育部门经费不足的状况,又可以使企业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相互发展。这样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乡村教师的补贴,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组织体育教师的改行或兼职现状。

(五)要加强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一个人有敬业精神,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师才会敬重自己的工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才能完成对学生情绪、心胸、毅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好本分工作,从而保证乡村体育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

(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精神上得到收获。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采用各种先进、适当的方法增加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求知、求新的需求,巩固学生的基础动作。

参考文献:

[1]吴立柱,司鹏巧.河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郊淑玲.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报,2006(7).

[3]翟兆峰,翟连林.山东省农村城镇中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

鉴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这是因为旅游业具有非常大的乘数效应以及综合功能,从而让乡村旅游发展为落实解决城乡统筹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我国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之中,如何推进农产品销售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重要课题。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销售却极少有人进行深入探究。在此,笔者针对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实施了探究,期望能够更好地调整我国农村地区的 产业结构,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参考。

一、开发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农产品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农产品销售工作愈来愈重视,逐步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应当深入结合本地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等各类资源,使用新型包装技术以及设计新观念,结合乡村旅游实际,利用各项销售措施,从而让当地农产品能够升级为具备浓郁地方特点的乡村旅游纪念品。这类农产品不但能很好地满足广大游客对原生态产业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够丰富当地的乡村旅游形态,进而产生旅游升级换代新产品,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全新焦点与亮点。乡村生态旅游视角下的农产品外包装设计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天然和无污染。农产品包装视觉语言应当侧重于对色彩、图形以及文字的调配,并且还应当在技术上加以全面创新,通过把传统工艺和当前的新型工艺技术相互联结,从而推动农产品朝适应于乡村生态旅游的方向加以转换。

二、乡村旅游视角下我国农产品的特点

乡村旅游具备了有别于与普通旅游产品的鲜明特点,这样一来,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自然也就具备了特殊性。归纳起来,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具备即时消费性。乡村旅游之中的农产品销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购买与消费之间协同性。我国乡村农产品绝大多数为各类食物,诸如蔬菜、水果以及海鲜之类,此类农产品因为自身所具备的生物性以及自然性特征,往往具有鲜活和易于腐烂的特质,因此游客们买了之后马上就可食用,例如烤玉米棒、烤鱼以及新鲜水果等。此类食品的最大特征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家风味,显得清新而又自然,而且这类当地农特产品对外来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实现农产品的即时消费。二是供给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乡村农产品可以说是当前乡村游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乡村农产品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是地域性非常强。我国的地域非常广,民族很多,而且风俗也各不相同,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别非常大,我国 各地在食品口味上具有极大的差别。例如,我国的西北地区的口味偏酸,西南地区的口味偏辣,华北地区的口味偏咸,而华南地区与华东地区的口味则偏甜。在乡村农产品旅游之中,各地农产品自然也会有极大的差异。同时,南方与北方的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两地游客在乡村游中购置农产品的偏好自然也不会相同。三是直接销售降低了流通成本。乡村游中农民们往往会把自家所产农产品直销给外来游客 ,这就极大地压缩了农产品营销途径,自然也就压低了流通的成本,提升了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销售现状

(一)农家乐销售模式

农家乐作为新开发的一种乡村旅游方式,业主们对自家所生产的农产品实施加工,依赖于周边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以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住宿、休闲、购买农产品,且价格较为低廉。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均有农家乐在经营,通过这种方式来购买农产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乡村休闲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经营特点之差异,农家乐可划分成以下三大类型:一是食宿接待模式。此类农家乐以餐饮和住宿为主要内容,通常位于城市附近或者知名景点周围,致力于为广大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食宿类服务、特色化农家娱乐体验类项目。二是农业观光模式。以参与和互动为主要内容,一般位于城市郊区或者乡村,致力于让游客们深入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开展农耕文化方面的亲身实践,以投身农事活动的方式来体会农家乐的内涵。如浙江省宁波市奉化滕头村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三是休闲度假模式。主要内容是品茶、娱乐等。这类农家乐依托于本地出色的生态环境,从而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消费,比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梅家坞就是如此。

(二)科普旅游销售模式

科普旅游销售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基地、农业科技园、农业展览馆等科普场所,通过让游客们参观游览,从而对农业技术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此类乡村游所销售的农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采摘类农产品,比如瓜果蔬菜等;二是深加工之后的农产品。我国科普旅游发展步伐较晚,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宝钢的开放型生产流水线开放对外参观,标志着我国科普旅游销售的开始。其后,我国的诸多卫星发射基地、航天机构以及汽车、电力、石油、酒业等行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实施科普旅游销售工作。本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企业的科普旅游开始兴起,很多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通了农业科普旅游项目。比如,天津农科院就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中的农产品科普旅游项目有农事体验园、园艺植物世界、农产品深加工区以及酿酒文化休闲区等,可以让游客们在放松休闲的同时学到许多农业科普方面的知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一定要以本地乡村特色化产品为其内容,切不可照搬传统旅游景区所售商品,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特色,从而不利于农产品的销售。

(三)民俗风情旅游销售模式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所构成的,具有十分辉煌的文化以及文明史。各民族均有自身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耕种文化、婚丧习俗、传统节庆、工艺产品等,从而组成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美丽画卷。乡村旅游中的民俗风情游就是将民族风情作为吸引外游客的主要特点,通过吸引各类游客来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游可分成乡村民族文化游览、耕作文化游览、民族文化游览等,能够很好地提高乡村旅游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含义,并且依靠这一特色来销售民族特色农产品。这一类型的乡村游的典型代表当属北京民俗旅游文化村。

(四)农事体验旅游销售模式

近年来,因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宣告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体验经济下的人们已经不再只局限于以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而是需要追求更加多的参与感以及新奇体验。这样一来,农事体验旅游就开始兴起了。参加乡村旅游的广大游客唯有通过这种旅游方式,才能全面参与到当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的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把垂钓、采摘以及狩猎等体验内容穿插于旅游的全过程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推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进而让游客们在最大限度上体验到当地农村生活之乐趣。

四、乡村旅游视角下农产品销售的发展前景

(一)农产品价格定价体系将会持续调整

价格始终是广大游客购置农产品过程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如今,我国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农产品市场价格极为混乱,甚至影响到了商品流通量。除本地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提高监管工作的力度之外,还应当积极运用更有效果的举措,以规范农产品经营人员 的营销方式,切实防止在乡村旅游农产品市场之中出现不合规定经营之现象。当然,农产品经营者还可依据消费者的差异化层次出台合理的农产品差别化措施,从而更好地提升农产品对外销售的额度。一是用技术上的差别进行价格认定,也就是按照农产品所采取的技术以及服务难易状况来进行定价。二是用团购优惠来进行定价,也就是依据购置农产品的具体消费者人数进行定价。比如,一旦有十人以上购买即可享受到八折优惠等。三是用时间差别来进行定价,也就是分淡旺季、工作日与节假日等时间上差别,分别收不一样的价格。

(二)农产品品牌销售将成为常态

今后的农产品市场营销如果缺少了品牌效应,那么营销成效就会事倍而功半。所以,未来的农产品营销必然会向着品牌化加以发展,品牌化发展也能给农产品销售带来很好的经济利益回报。消费者们在品尝特色乡村旅游农产品之后,如果对产品比较认可,就能够感受到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品牌特性,这样一来就能带来更加多的游客。

(三)农产品网络销售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网络销售可以说是传统市场销售方式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相互结合之产物,也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商品销售方法之一。网络销售以国际互联网为基本载体,把全新市场营销手段以及观念融合至市场销售实践之中,全面发挥出网络的巨大优势,跨越时空之限制来实施营销活动。 农产品网络销售就是把网络营销方式运用至农产品销售之中。它具备了个性化和跨越时空等特征。因为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企业以及政府均愈来愈重视农产品网络端销售状况,而且政府部分也及时采用了诸多举措来推进我国乡村网络建设,而且成效明显,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实施网络销售的进程。因为电子商务技术在持续稳定地发展,在具体的农产品网络销售过程中,乡村旅游类网站也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如今,淘宝、艺龙、携程、同程等网站在乡村旅游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利用这些网站,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来促进农产品销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网站中的乡村旅游页面一定要有十分丰富的信息,除常规旅游网站都有的旅游类信息之外,还要着重介绍本地农产品的详细信息,诸如当地农产品的鲜明特色、实惠的价格、出色的外包装等各类信息,并且可以提供线上交易,消费者下订单后只要数日即可收到新鲜采摘的特色农产品,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吸引到众多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消费者们前来购买,就能够很好地提升本地农产品的销量,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群众的收入。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全面推进,运用乡村旅游来推动农产品销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一销售方式不仅能够为当地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当地农村群众的实际收入,而且还能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予以更大更有力的支持。当然,通过乡村旅游视角来分析农产品销售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全面,对于下一步发展前景的把握也不一定准确,这些均需要在今后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构建新型生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系统探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

[2]范小华,牛永革.基于独特销售主张理论的旅游口号评价――以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李肖楠.体验营销在邮轮旅游销售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1)

[4]张佳通.黑龙江省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J].农场经济管理,2015(05)

[5]刘雷,赵丽丽.新常态下海南农业旅游营销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

[6]王凯.SWOT分析视阈下的生态农业旅游营销开发[J].商,2015(47)

篇4

针对桂平市农村公路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到桂平市目前乡村公路的现状,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通行政村公路情况。桂平市全市现有人口近170万,行政村413个,其中通四级公路以上行政村有166个,通汽车行政村有245个,尚有2个处于边远山区的行政村无法通汽车。桂平市通四级公路以上行政村未达一半以上,只有40.2,并且大部分通四级路以上行政村中集中在国省道沿线或附近,可见桂平市的等级公路通达深度明显不够。

2、所有乡镇已实现通等级公路和油(砼)路的目标。从20__年开始实施“通乡油路大会战”至20__年5月,桂平市的32个乡镇均实现了通四级路以上的等级公路和油(砼)路要求。通乡镇等级公路及路面硬化率达100。

3、桂平市乡村道路的等级极低,没有三级以上公路。桂平市共有乡村道路231条线路1553.15公里,其中县道9条线路225.3公里,乡道29条线路293.28公里。在1553.15公里的乡村公路中,四级公路38条线路460.48公里,其它193条线路1092.67公里全为等外路(村道)。可见桂平市的等级公路路网分布不够合理,没有形成路网的主骨架。

4、乡村公路的管养率低。在1553.15公里的乡村道路中,列入管养范围的只有505.18公里,其它1047.97公里村道处于无人管养状态,管养率只有32.5。

5、路面结构等级低。目前全市的乡村公路只是在管养范围内的505.18公里基本有路面铺装(包括沥青路面、砼路面、砂砾路面)外,其它1047.97公里的村道大约只有210公里有路面铺装,村级道路路面铺装率只有20。路面结构为油(砼)路面的约有215公里,只占到全市乡村公路的13.8,在列入管养范围内的公路油(砼)路面也只有175公里,占管养里程的34.64。可见桂平市乡村公路的路面等级极低,且村级道路处于无人管养状态,因此大部分的乡村公路只能在晴天通车。

二、桂平市近年来乡村公路建、管、养的基本情况

1、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20__年由桂平市交通局组织编制了《桂平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__—2020年),作为桂平市公路建设的战略目标,计划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按规划进行分步实施。

2、桂平市交通局作为一个地方的职能部门,于1999年开始,相继开展了“村级道路大会战”、“通乡(镇)油路大会战”、“玉贵走廊”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等多个公路建设热朝。在“村级道路大会战”中大约投资了1200多万元,建成了30几条150多公里的村级道路;在20__至20__年的“通乡(镇)油路大会战”工作中,相继投入了4000多万元,建成了蒙圩至白沙路、宁江至下湾路、沙泥岭至木圭路、北市至中和路、马皮至社坡路、高双至理端路、木棚至罗秀路、社坡至油麻路等14条共143公里的油(砼)路面;今年开始按区交通厅开展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桂平市计划投入11920万元,建设147条共596公里的通村四级公路,完成后将使桂平市实现85以上的行政村通四级以上公路。

3、近几年加大了公路养护经费的投入,使所有列入养护范围的公路好路率在50以上,差路率控制在10以内,确保管养范围内公路能晴雨通车;加强路政管理,维护好所有路产路权不受侵犯。

三、存在问题和分析

1、资金紧缺是目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障碍。上级补助少,地方集资困难,而交通局由于近几年大量投入通乡油路工程,资金也十分缺乏,因此资金紧缺是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没有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当作紧迫任务来抓,如近几年来虽然也建设了多条公路,但资金主是依靠交通局有限的农拖养路费的收入,其它筹资渠道极少,地方财政投入基本没有,这种投资结构单一的建设方式,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和建设任务繁重的现实下,资金力量业得极其单薄,至使乡村公路建设的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3、部分沿线村群众不够积极配合,对公路的建设意识不强,至使建设工程使用的土地解决也十分困难。

4、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不够,近几年来的资金主要倾斜于国省道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至使投入到地方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极少,无法有效地促进地方乡村公路的建设。

5、由于种种原因,桂平市20__年编制的《桂平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__—2020年)基本上无法按计划实施,至使桂平市乡村公路建设进度缓慢。

四、加快桂平市乡村公路建设的思路

1、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资金和政策上倾斜,从多方面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乡村公路投资政策,广开资金渠道,市、乡财政部门每年要增加对乡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并继续推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修建县乡公路的政策;扶持各方集资发展公路,以解决公路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从而继续加大对公路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公路建设发展的速度适应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2、在建设过程中,应以《桂平市农村公路发展规划》(20__—2020年)作为战略目标,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按规划进行分步实施。从而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乡村公路的建设。

3、加大对公路建设方面的投入,逐步对现有市内主要公路网进行路面等级改造,提高乡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几年内先逐步将列入管养范围内的505.18公里的公路全部建设成油(砼)路面,从而形成全市的主要公路骨架网,然后再将投资向村级公路倾斜,逐步向村级公路建设推进。

4、积级配合“玉贵走廊”在交通方面的建设。今年开始,每年应建设200公里以上的通村四 级公路,至20__年基本实现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的目标。

5、逐步对现有市内主要公路网进行路面等级改造,争取每年改造提高路面等级50公里以上,至20__年基本实现市内主要路网的路面均改造成硬化路面的目标。

6、计划在20__—2020年期间:加快通乡二级公路建设,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市乡乡通二级公路目标;计划每年硬化村级公路路面100公里以上,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的村级公路路面硬化率达75以上,基本实现我市公路网的现代化,能完全适应于当时的经济发展要求

篇5

纵观世界经济,旅游业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的意义也尤为重要,其在未来将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5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为4.9%;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就业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并且据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数据显示,市场经济中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总共约144个,其中直接相关的约24个,间接相关的约1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创业者,能够提供6-8个就业机会,这就大大的吸收了社会劳动力,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类型

1.市场目标型。在乡村旅游中,城镇人是其目标客户,因此大城市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我国目前市场潜力最大、发展最成熟、最普遍的乡村旅游类型就是将都市的郊区利用起来进行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休闲场所提供给都市居民进行游玩是目前我国乡村的旅游的定位标准。为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通常会开展捕钓、采摘等农村特色活动,让游客体验完全区别于大城市的村落或田园生活。

2.景区拓展型。乡村旅游中,景区拓展型是依靠景区开展一系列活动的,一般如果乡村位于著名景点周围,就会将该景点的客源和名气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配套服务,如购物、餐饮以及住宿等,除此之外,还能对销售当地土特产起到促进作用。

3.资源利用型。在资源利用型的乡村旅游中,存在许多的村寨,这些村寨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在吸引游客时凭借的就是其人文、建筑、生态等特色资源。由于远离都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村寨基本上外界没有接触,交通的不便使其与外界接触较少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正因为如此,这些村寨没有被外面的世界所同化,保留了特色的乡村气息。

(二)乡村旅游项目

1.度假村。度假村通常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越、气候舒适的地方,换句话来说,就是比较高档的提供给游客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场。

2.民族民俗风情园。民族民俗风情园一般由少数民族或乡村建立,其风情特色十分显著,体现在其活动、生活方式和建筑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3.农家乐。这种旅游形式是农民自己发展出来的,他们借助自家房舍、农家庭院附近的自然风光,将来自城镇的游客吸引至这里进行游玩、观光。农家乐所包含的产品有很多,例如观光园、农家菜、农家旅馆等,对于农民来说,这种旅游模式风险低、收益快、投入少,十分受其欢迎。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政府干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其含起到阻碍作用,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在规划旅游产业时也会考虑到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管控、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二)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投资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乡村旅游项目的经营包含了村集体投资、合伙经营以及农民个体经营,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大公司也陆续加入了进来。

(三)实现品牌、特色发展

在投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中,最初的经营者除去已经失败的,其他经营者已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将其旅游规模进行扩大。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若想让自身的旅游业在众多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错位竞争,在乡村旅游业上开发其中的特色,将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得品牌逐渐做大,被人们所熟知。

(四)自助游会越来越多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乡村旅游,也逐渐对乡村旅游生出喜爱之情,但这些爱好者已经厌倦了老套、模式固定的旅游项目。而自助游可以实现这些旅游爱好者的需求,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旅游,发现新的旅游点。随着旅游模式和目的地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通过自助游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

(五)游客来源进一步扩大

因为宣传、经营没有落实、人们不了解等原因,乡村旅游在最初出现时,仅有附近城市居民前来游玩。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营者为实现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升,开始学习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目前,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也已经走出当地,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在乡村旅游中,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游客也会前来游玩。在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游客来源也会越来越广,游客量也会越来越多。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方向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

一、农村水利现状

1.农村水利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2.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水质不能保证一定会引发一些矛盾,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4.财政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在我们贵州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较多的资金用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上,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启动。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资金差距较大,主要靠群众自行解决,因此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

1.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围绕充分发挥效益,切实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国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坚持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二是在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机制、新路子、新办法,走管理维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管理促开发,以开发促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乱耕乱种、违章搭建、随意侵占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促进我市河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农村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和布局,东中西部统筹,平原、山丘区和草原牧区兼顾,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切实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做到建后管护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机制完善、管养到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深化农村水利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管理方式转变,为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努力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当前,农村水利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要准确把握农村水利改革方向,注重协调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村水利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农村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比例,逐步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水利投资机制。要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依托,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项目。

2)继续落实水管体制改革各项政策。要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泵站管理单位的“两定”工作,通过中央补助、

地方加大财政投入等渠道,足额落实“两费”,做到以事定员定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要逐步将水管体制改革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基层水管单位,切实落实管理责任、管护措施和管理人员,全面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3)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水权合理流转。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把农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工程费用纳入水价测算范围,推行农业终端水价机制,探索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强量水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建立水权合理转换机制,积极培育水市场。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2]付源瀚等.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3]陈玉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几点看法,2006.

[4] 张岳.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水利水电论文,2008.

篇7

[关键词] 温州 乡村旅游 农家乐 现状 问题 浅析

一、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况

温州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较高,这给市民外出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旅游在温州已大众化,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一般名胜古迹的游览,对旅游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选择“乡村旅游”。“农家乐”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形式,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温州背山靠海,旅游资源丰富,加上悠久的瓯越民俗文化和人文底蕴,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年温州市先后投入3800万元全面启动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计划,截止2007年9月,农家乐已进驻11个县,开展的村(点)达607个,从业人员扩大到12986人。“农家乐”在温州旅游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2006年温州全市共接待游人1868.38万人次,旅游产出168.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17%。其中农家乐总计接待游客714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32693万元。同比其它类型的旅游项目,其发展快、增幅大,全市居民外出旅游三份有其一。随着“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的启动,农家乐被再次注入新的动力,作用将越发突出。

二、温州“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农家乐”已快速在温州市的11个县遍地开花,但根据“2007年温州市‘农家乐’发展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从总投资、经营户数、从业人数、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等指标上看,目前各县发展很不均匀。农家乐由出身草根到荣登大雅之堂,在引来一片叫好声之后,质疑也随之而来。为此,笔者通过多方了解和调查,认为目前“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目前,对于开发“农家乐”,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少乡、村等基层政府对发展“农家乐”以及申报星级、示范点、特色村等优惠政策和申报程序不知情。一些地方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开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由于不知情或无人指导,致使乡村旅游开展滞后。

2.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部分旅游点由于接待能力差,游客不愿前往;一些景区由于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使旅游者很难找到目的地;一些通往景点的道路凹凸不平,致使行车艰难;“农家乐”就餐处,经常是满地纸屑、污水横流,卫生条件与客人预期相差甚远;客房、厨房、厕所大都是砖木结构,却看不到灭火器的踪影,消防安全隐患让游客捏着一把汗。

3.管理条例不健全,服务意识淡漠。由于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还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户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游客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一个游览项目,村东和村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使游客感到愕然;大部分旅游点经营者在旅游接待方面的知识匮乏,操作极其不规范,出现“占山为王”的现象,使游客产生畏惧、不信任的心理。

4.项目单一,民俗活动开展不理想。温州目前“农家乐”经营项目单一,缺乏特色。很多游客第一次参加“农家乐”感觉很新鲜,陆续又参加了一些目的地的“农家乐”活动,结果发现雷同的地方太多。所有的“农家乐”几乎全离不开一个“吃”字。一些传统的体验性民俗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成了摆设,游客无法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和品位较深的文化内涵。

5.缺乏对旅游商品的深开发意识。很多乡村对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深开发的意识缺乏,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包装简陋。笔者曾亲耳听到几位来温州永嘉楠溪江古村落游览的游客无奈地说:“楠溪江古村落风景确实独特,本想游览结束后,带一些这里的土特产品送给亲朋好友,可是这些商品的包装过于粗陋,带回去也拿不出手,只好作罢。”

三、解决“农家乐”现存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如何让乡村旅游“农家乐”这朵乡野之花开得更美?既需要从业者的自我提升,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引导。

1.加强指导,积极发展。要发展乡村旅游,各地政府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宣传政策,介绍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例如: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当年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02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创办农家乐,目前该村大部分村民都参与到“农家乐”旅游服务业中。现有11家专门经营住宿、餐饮业,十余家专业生产经营土特产品。不仅开发了包粽子、捣年糕、摊麦饼等旅游项目,还打出“山里人之居”这张特色招牌。由于景区设施完善,“农家乐”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2006年该村“农家乐”收入达400多万元,其中“山里人之居”一项收入达150万元。如今,自然村人均收入超万元。成为“农家乐”县、市、省级的品牌,市级特色村,并正在申报省级特色村。

2.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乡村旅游,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加大对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建力度;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对景区内的客房、厨房、厕所进行改造。努力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乡村旅游环境。

(1)交通方面。良好的路面、顺畅的通行、清晰的指引牌,是游客快捷到达乡村旅游点的基本条件。据统计,目前温州私家车拥有量居全省第一,自驾车外出旅游数量近几年也强劲增长。根据实际情况,景区、景点要建设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

(2)住宿方面。景区农家屋的修缮和建设,不但要体现农家特色,而且要保持客房及周边环境清洁卫生。床上用品、卫生间用品要做到一客一换。

(3)餐饮方面。坚持利用当地自产的、新鲜的原料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菜肴要创新,起名要有文化内涵,讲究“色”、“香”、“味”、“型”和环境、氛围的统一。

3.借鉴成功经验,加强经营管理。温州可以借鉴安吉县的成功经验:从县到乡到村,形成链式管理。成立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指导。在各乡成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为每个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在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成立乡村旅游工作站。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应从开办条件、接待服务、行为道德、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规范。

4.依托当地资源,创办特色项目。乡村旅游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形成特色,以“特色”来吸引游人。目前温州的乡村旅游在突出内涵方面不够,因此要认真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永嘉县依托古村落、楠溪江,大力宣传永嘉学派,将乡村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依托当地资源状况开发特色项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变”。

5.注重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具体的思路有:(1)迎合城市人返朴归真的心理,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优质产品。如建立生态型生产区,开发全绿色、无污染等农副产品。(2)山区农民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加工旅游商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比如:利用竹、木、藤、根、草等进行编、雕,加工成工艺品。这些商品不仅环保,而且美观实用。(3)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和销售策略。例如:瓯海区娄桥镇白云山农业观光园饲养乌鸡,产下的绿蛋,用盒装在精美的小箱里,现场卖蛋卖票,城区设专卖店,凭票提货,颇受游客欢喜。

四、结语

虽然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温州乡村旅游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白锐:离开都市,我们去“农家乐”[N].温州晚报.2007,(11)

[2]赵航王庆: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6,(23)

[3]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5)

篇8

[关键词]乡村节事 原真性 品牌

节事是节庆和特殊或重大事件的统称,而节事旅游是以节事为主要吸引物而引致的一系列活动。与传统的旅游相比,节事旅游以对资源依赖较小,拉动效应较为明显的优势,成为了地方政府眼里的 “香饽饽”, 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节庆旅游自兴起至今,不仅没有过热、过饱和的现象,反而最近几年愈演愈烈。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大大小小的节事旅游活动,大到地级市的国际旅游节,小到村落的油菜花节、枇杷节等,而各地专业的节事活动网站也日益增加。可见,节事旅游早已成为一种长势较好的经济现象。乡村节事旅游发展至今,如何借节事的“热风”为乡村也刮出积极效益,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乡村节事活动的特点

1. 地区性强

乡村节事活动往往是依托当地特有的乡村风光、地方民俗或地方名人典故、地方土特产品为吸引物,地区性非常强。通过风味产品品尝、景观观赏,吸引当地市民及外地游客参与的活动,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从而取得文化、旅游、商贸、生产等多方面相互推进的综合经济效益。此外,这类节庆活动经济韵味浓厚,多由当地政府创办并进行投资、组织和管理的节庆活动近年来在全国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虽然以经济为目的,但同时也为人类挖掘出了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所以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 经济效应明显

2009年3月1日第一批桃花开放到3月26日,不断一个月期间,成都龙泉驿区的桃花游已吸引游客260万人次,创下直接收入8100万元,旅游总收入3.24亿元,从而创下历史新纪录。大批量游客的涌入,除了产生必要的节庆收入外,游客在目的地还会进行餐饮、购物、住宿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的花费都是直接以货币的方式流入到当地企业和政府,增加企业的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节庆活动除了可以给乡村创汇和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外,对当地其他产业还有较强的拉动作用。节庆活动期间,往往会促进当地贸易活动和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不少地方企业借节庆活动宣传自己,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2009年武汉汉南甜玉米文化节上,不仅使汉南甜玉米名扬天下,而且每根价格平均6角钱,比节前翻了10倍。近几年来,该区谈成农业深加工项目10余个,引资20亿元。同年武汉蔡甸的首届莲藕节,也吸引了80多家国内外客商,签下8.95万吨莲藕产品订单。

3. 主题多样

纵观我国各地的乡村节事活动,会发现,乡村节事旅游的方式日益多样化。有乡村自然风光型,如江苏兴化垛田千岛菜花节、南京国际梅花节、辽宁抚顺冰雪节、山东的临朐红叶旅游观光节等;有选取当地特殊的地方民俗或当地知名的历史文化典故,以乡村人文景观为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四川广元的女儿节、浙江的绍兴腊月风情节、绍兴乌篷船风情旅游节、舟山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临海江南长城节;江苏的连云港渔湾民俗风情节和渔民节、江阴徐霞客旅游节等;有以农副产品为主题的,如武汉2009年农博会期间举办的喜鹊湖螃蟹节、新洲蘑菇节、汉南甜玉米文化节、重庆大足枇杷节、贵州桐梓松坎桃子节等。

二、乡村节事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1. 节庆内涵的不真实性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旅游的兴起对节庆活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本地的历史文化、农村景观为渊源,想方设法创办了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一些原本是乡村的传统仪式,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在形式和内容上甚至是举办的时间、次数上都做了改动,完全演变成为一种商业色彩浓厚的活动。这些节庆的活动一旦丧失了原真性,就已经不再只属于当地社区,失去了节庆旅游本身的文化品位,甚至引起了一些居民的反感。

2. 农业产品浪费现象严重

21世纪,当全球人都在倡导环保和低碳理念的时候,不少节庆举办地为了吸引大量游客,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不惜以浪费大批量的农副产品为吸引力。2008年10月19日,在广东东莞的新华南MALL生活城举办的番茄节上,近万名当地市民和游客用经过软化的15吨新鲜番茄当武器展开激战,现场成为了番茄的海洋。的确,参与番茄大战的游客当时都高兴了,但事后冷静思考,15吨番茄就在大家的手里全部浪费,这种以牺牲浪费粮食而换来的快乐是不可取的。

3. 节庆主题雷同较多

成功的节事活动应该是,它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的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生文化的挖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各地的节庆活动复制太过频繁,内容叠加现象较多,与本地特色融合较少。全国范围内以桃花节、梨花节、葡萄节等农副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非常多,更有甚者,同一城市周边不同乡镇举办同一主题节庆活动的数量也不少。乡村节庆产品日益趋于同质化,势必将降低节庆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形式的旅游吸引力,造成了乡村节庆旅游资源的浪费。此外,雷同化较多的现象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竞争激烈,且特色不明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 游客参与性不够

从我国目前的乡村节事活动的举办上来看,大部分由政府操办,依靠企业或社会力量组织的活动较少,举办的大型开幕式闭幕式活动,都邀请地方官员、表演嘉宾参加,前来参观的游客可参与性活动较少,仍然停留在观光的层面。

从我国目前的乡村节事旅游产品的开发角度上来看,目前的乡村节事活动大多以观赏乡村种植的花草为主,结合周边农民自家房屋、院地为经营活动场地,举办打牌、喝茶聊天、吃饭等,所提供的活动较为单一,并没有结合地方节庆特色,真正提高游客的积极参与性。

5. 活动举办的不连续性

许多乡村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应,在举办节事活动之前未进行周边市场的针对性调研,对节事活动是否体现地方特色、基础服务设施是否配套、资源吸引力及资源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研究并不深入,往往在节庆活动举办时,才发现事与愿违,市场并不看好。所以导致很多节庆活动持续性较差,举办一次后就悄无声息的从旅游的舞台上消失。

三、我国乡村节事旅游发展的对策

1.坚持文化的原真性

节庆活动具有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载体的双重功能,文化是乡村节事旅游活动的最大吸引力,也是其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在举办或策划乡村节庆活动时,要抓住当地特有的文化。抓住文化就是要把握地方文脉,抓住乡村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和地方独有的民情风俗。乡村节庆活动必须依托乡村这个大环境,必须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离开了文化依托的环境条件,特殊的吸引力就不复存在。

此外,还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什么是“原真性”? 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之称的阮仪三先生在其书《城市遗产保护论》一书中定义为:“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所以笔者认为,乡村在开发节庆活动时,必须真实而完整的展现当地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展现地方民俗节庆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2.提高游客的参与性

旅游业发展至今,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对景点的静态观赏,更希望能积极加入到旅游活动中去,增强旅游的体验性感受。作为以农村地方资源为特色的节庆旅游,一方面可以通过节事本身来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如举办玉米节等农产品主题节庆活动时,可以将农家乐的精髓吸收进来,如增加游客参与采摘、烹饪、露天歌舞表演等活动;另一方面,节事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适当外延,借助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设置相关联的娱乐项目,使当地资源更有活力和吸引力,更充分的完善目的地资源,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或进行其它项目的开发。

3.树立地方品牌

打造地方品牌是解决乡村节庆活动同质化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农业节事活动也可借鉴哈尔滨冰雪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潍坊风筝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等几个国内著名的大型节庆活动的成功经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加、市场运作”的模式来运作。策划主题独特的活动,加强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研发和宣传,提高节事活动的娱乐性、游客的参与性,以及节事活动的延续性,坚持特色,力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

参考文献:

[1] 卢晓.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方桐.如何借节事风“刮”出好效益[J].农村新报.2009年12月8日

[3] 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甄丽君,王严根.关于节事旅游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3月第19卷第2期

篇9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现状;良性发展;对策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边缘和乡村交界地带的城乡结合部逐渐走在了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上,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

一、研究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必要性

1、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发展中所出现的特定产物,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活跃的区域。它是城市发展的延伸地带,工业开发区、房地产等产业活动正迅速兴起。同时又由于它的活跃性,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交叉性,使得它成为各种社会利益及矛盾的聚集地。因此对这一区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势在必行。

2、掌握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存现状与区域发展实际水平,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深入研究和探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全局性促进作用。

(二)重要性

1、城乡结合部是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推动农业的市场化进程;是城市建成区扩展的前沿地带,同时也是乡村城市化最先变质的“形成层”。掌握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计组合规律后,既可以对城乡结合部居民生计向城乡结合部生计组合进行提前预热,使其提前适应,又可以对城乡结合部居民进行生计组合引导,向城镇生活转变。由于部分居民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较难放弃城区的优势区位土地,且忧虑迁移后的生活质量与环境,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占地居民向新的城乡结合部迁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城市扩张对城乡结合部居民利益的损害,降低城市扩张在城乡结合部的阻力,推动城市发展与建设。

2、城乡高密度的人口与产业释放了大量的“三废”,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处理这些废弃物,于是城乡结合部就成为污染物的接收场所。但这种环境的调节能力与城区一样具有一个“门槛效应”,突破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容纳能力后,其调节能力便会大大降低,严重污染了城市本身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当前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比如就业问题、土地问题、生态问题等。而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现状

1、公共治安工作尚未完全到位,社会丑恶现象泛滥。城乡结合部人员复杂,治安不到位。这一是因为城乡结合部民警长期处在“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之中,警力配置没有体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有限的警力没有按工作需要“沉到基层”,而是“浮在上面”各警种之间缺乏协调。二是因为派出所一年到头忙于“搞突击”、“打战役”,而其关键的社区管理工作几近“荒废”,因而造成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窘境。

2、未成年人、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突出。目前在多数城乡结合部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严峻:一方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成为违法犯罪的重要主体之一。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4-16岁人员已占相当大的比例。与过去16-18岁居多的状况有很大改变。从犯罪主体来看,城乡结合部犯罪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来人员犯罪问题突出。随着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在推动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犯罪也逐步成为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土地流转问题

1、农用地过度非农占用,耕地流失严重。城乡结合部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数量激增。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保障。

2、土地产权界定范围模糊,土地征用范围过宽,“公共利益”不适当扩张,导致责、权、利的边界不清。这就为各级政府借土地所有者的名义来随意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农民在现实中缺乏充分享有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现行的法律极大的滥用了农民的土地征用权,对农民的土地损失越来越大。

(三)城乡结合部的教育和文化问题

1、城市中小学的门槛过高往往超出城乡结合部村民承受能力。作为城乡结合部农民的子女户口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因此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子女想要进入当地学校上学,需缴纳较高的旁听、赞助等额外费用。

2、现有的中小学条件难以容纳新增加的大量生源。虽然小学新生入学人数有缩减趋势,具有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但是由于城市公办学校通常是分散在各个城区的,而打工人员却聚集在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区域内的公办学校资源紧张,造成公办学校无法接收全部打工人员子女来借读。

三、实现城乡结合部良性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能力

尽管我国目前不可能完全取消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但是可以在城乡结合部率先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那些尚未完全具备城市化要求的城乡结合部村镇,可以导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并作为管理体制的主体,特别是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这些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构成、产业布局等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2、实行群防群治

充分发动群众,把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贯穿始终。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防群治工作深入人心。二是要建立群防群治工作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三是普及群防群治知识,提高群防群治技能,规范化培训相关社会治安从业人员。

(二)严格规范土地征用与管理政策

1、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保护农民的合法财产。国家权力要从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界定农民的土地产权,平衡各方的利益分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社会公平。

2、进一步明确征地目的,限制和缩小农业用地的征用范围。通过法制的方式严格限定公共利益的征地和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约束政府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农业土地流转的市场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搞活土地流转市场,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采用协议转让、入股、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流转为中心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三)实现城乡规划及文化教育一体化

1、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过程中,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发展理念,统筹安排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资源和城市功能,促进城乡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优化,按照城乡结合、功能合理和方便生活的原则,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发展。

2、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的一体化。打破学校按照“属地原则”入学的界限,只要是适龄儿童,按照学校的条件能够进入城市学校的,学校不应该加以限制。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民融入到城市文化环境中;通过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适应城市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等,消除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心理,促进城乡居民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6月。

篇10

一、当前阶段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方面

乡村少年宫虽好,但师资力量不足,让少年宫项目学校头疼不已。我县乡村小学教师短缺,大部分施行包班制,根本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有一技之长的辅导员更是稀缺,教师工作量偏大。现在每个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和器材开设的,少的有五六个, 多的有十几个,基本是靠学校的老师义务教学,很多项目光依靠本校教师资源难以克服。即便是在职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在专业教学活动上也是非常不规范。这样我们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呢?会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误导呢?要想外聘校外辅导员,长期的费用从哪里来?培训在职教师,培训的费用又从哪里来?“志愿者”队伍的发掘和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乡村少年宫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良性发展,师资力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师资解决不了,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现有的少年宫装备很有可能会成为闲置资源。

(二)经费保障方面

我县乡村少年宫是去年夏天新建立、新配置的,目前的器材设施比较充实,能够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但是,在各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天性好动,器材和设施损耗会比较大,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换。例如运动、器乐、书法等用品都是易损耗的物品,随着学生的反复使用,需要不断更换设备,可能还需要添置新的器材,因此开支会越来越大。另外,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一分钱。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打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平台了。

(三)社会支持方面

现在,我县乡村少年宫处于一个摸索路子的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对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重要性和意义尚未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乡村少年宫仅仅是文明办负责的事,或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更有甚者认为这就是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平时乡村少年宫无人问津,当有任务时直接就把责任推给少年宫项目学校,弄得项目学校焦头烂额。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人才队伍是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关键,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类专业校外教育机构协商,要求其切实担负起培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的职责,在积极送教、支教的同时,及早作出培训规划,在全县范围内选拔适合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选拔、聘用、评价、激励机制,切实保证乡村少年宫不因师资而止步不前。

案例分享:石家庄市高邑县文化教育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了辅导员选拔、聘用、激励机制:一是少年宫项目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成为专兼职辅导员;二是建立志愿者人才库,根据每个学校少年宫的需要,选派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三是组织对口支持单位具有专长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经过几年来的建设,高邑县已建立起了300余人的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其中专兼职60人,志愿者200余人,对口支持单位40余人,为少年宫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拓宽经费渠道,落实后勤保障。

经费保障是乡村少年宫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政府财政安排一点、单位帮扶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投一点、社会捐助一点。

案例分享:廊坊市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与社会捐助、单位帮扶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新建了一批市级自建项目,拓展和加强了部分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项目,截至目前,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投入廊坊市1737万元,省级资金投入112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70万元,共计2219万元。2017年,廊坊市财政设立290万元市级乡村少年宫建设专项资金,新建58所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重点支持学生量在220人至350人的乡村学校,每个项目学校补助5万元,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覆盖目标。各县(市、区)也采取不同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廊坊市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资金的分配与文明单位评比、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校企共建、城乡共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几年来,累计部门投入4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另外,廊坊市还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积极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不单是文明创建一项内容,更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好事。它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文明办的事,更不仅仅只是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推进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切实为农村未成年人打造陶冶身心的乐园。

总之,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是个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我县实际的新路子,希望用我们的真心和行动,共同办好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它成为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新乐园。

篇11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篇12

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对策;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69-02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呈现出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态势,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民营经济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8%。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83.3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1.4万户、个体工商户165.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2.5%;从业人员568.3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23.1万人、个体工商户33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9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6%,实现增加值466.9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76户,超10亿元的企业有14户。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6.7亿美元,年均增长9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73%;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24家,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 199户,比上年增加了3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0亿元,利税1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和16%。

2.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大量闲置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近三年,我省民营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国企改制,盘活国有资产35亿元,安置国企职工近4万人。通过参与国企改制,有54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支持,总投资55.2亿元,分别占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数的40%和总投资的20%,形成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

3.是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省近些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已有170户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近千户企业实施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300余户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是进一步扩大开发、推进开放的投资主体。我省2007年民营经济投资总额1784.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3%。

5.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全省中小企业已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省级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80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82个,企业6492户,从业人员25.8万人,年销售收入239亿元。大庆市20个工业园区,2007年新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投入建设资金2l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05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占地方工业的62.5%,初步形成了轻纺、大豆加工、纸业包装、皮革、橡胶等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文件,虽然明确了凡法律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个体私营经济都可以平等准人,享受同等待遇,但从现实情况看,行业准人进展缓慢,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2.融资难问题突出。在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仍有诸多条件限制,使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好、管理先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难以大踏步发展。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缺少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法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对接、项目研发、人才培育以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市场支持。一些部门以检查收费来代替服务和监督,没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优越。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经常不断。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5.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形象,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

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篇13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 农村职业学校 农民 河北省

[作者简介]刘伟洋(1970- ),男,河北昌黎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师教育;赵会芝(1967- ),女,河北景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工程设计。(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21-03

2005年全国职教会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此后,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积极地开展起来。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集团的政策制度支持、管理体制、现状调查、实践探索、办学模式、价值功能、运行机制、理论定位、发展态势、发展形态、政府职能等方面。职教集团在政策和研究的支持下,进入了自20世纪90年代组建运行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河北省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规律,发展和创新了农村职业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职教集团在面向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现状

(一)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的情况

农村职业学校位于农村,即其校园在县城(包括县级市)、乡镇和村。目前,在河北省域内农村职业学校的主体是县级职教中心。从1995年底开始,河北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通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在139个县先后分3批建立职教中心,实现每个县建有一所职教中心。当然,在农村也有其他的少数的行业性职业学校等。县级职教中心已经基本上在县域内起到了统筹安排师资、校舍、设备、仪器、经费、生源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会通过办学专业等,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纳入到更大的更好的职业教育资源库中,使农村职业学校享有更加充分的办学条件,从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为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就业或专业素质提升提供保障,是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一个典型表现。

2013年1月,本调查组对河北省职教集团拥有农村职业学校成员的情况进行了网络调查。在调查河北省职教集团网站建设和媒体宣传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统计出了河北省部分职教集团的成员数量及结构。

1.河北省职教集团网站建设情况。河北省各个职教集团的网站存在的标准是,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得到搜索页面,在前10个搜索页面内按序逐项查找时能找到职教集团网站或牵头单位网站内的职教集团链接。搜索的关键词是职教集团名称或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名称,如河北省轨道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据此总共搜索到18个河北省职教集团,分别为河北省钢铁冶金职教集团、河北省化工医药职教集团、河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河北省轨道运输职教集团、河北省汽车职教集团、河北省电子信息职教集团、河北省旅游职教集团、河北省土木建筑职教集团、河北省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河北省建材职教集团、河北省煤炭职教集团、河北省交通职业集团、河北省曹妃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建筑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秦皇岛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其中,17个职教集团有省教育厅批复,1个职教集团有设区市政府批复,另外一些政府批准建立的职教集团,只有媒体宣传,而无细节信息,没有被统计进来。在这18个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中,6个职教集团有独立网站,占33%;4个职教集团是依托于牵头单位,占22%;另外8个职教集团没有网站,占45%,说明各职教集团对网站建设有不同的重视程度,也一定程度地说明总体上有空间距离的各个集团成员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等信息工具来加强合作。

2.河北省职教集团媒体宣传情况。媒体宣传主要是通过打开搜索页面,找到关于职教集团的媒体报道。媒体报道可能是网站原创,也可能是网站转载。转载的信息可能来自于其他网站,如河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新浪网、河北省政府网、中国新闻网、河北省教育厅网、长城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经济网等;也可能来自于报纸、期刊等平面媒体,如河北日报、中国教育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调查发现,17个职教集团有媒体宣传,1个职教集团无媒体宣传,说明多数职教集团在努力扩大社会影响。

3.河北省部分职教集团成员数调查。在这18个河北省职业教育集团中,11个职教集团在网络上有明确具体的成员信息。成员信息或者来自职教集团网站,或者来自职教集团媒体宣传。在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和政府等职教集团成员中,院校成员被选择出来。再在院校成员中,农村职业学校成员被选择出来。这样分层统计的结果,便是下表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数、总院校数、总成员数。农村职业学校数与总学校数的比例,农村职业学校数与总成员数的比例,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整体上各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不平衡,更未能面向全体农村职业学校发展 。具体见下表。

(二)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情况

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是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另一个典型表现,主要指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引领中职学校等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的通知》(冀教[2009]3号)明确提出,“由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拥有涉农专业的部分省级重点以上骨干学校牵头,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广校和电大分校为阵地,与当地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抓好培养培训工作。”职教集团在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中,开发了生源、师资、实训条件等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满足了农民致富的需要,起到了职教集团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具体情况有如下四个方面:

1.引领农民走出了一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路。农民作为正式注册的中职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学历教育,被培养成为实用人才,有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科技致富和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考试,获得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技能水平,做到“持证下田”,得到相关企业的认可,获取更高的收入。

2.为农民增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送教下乡”通过产教结合,使农民增收几万元的大有人在,如果按每人一年增收2000元计算,仅30万名农民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能增收6亿元。据邢台市统计表明,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7%。这与“送教下乡”关系密切。

3.接受培养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自工程实施以来,全省众多中职学校参与“送教下乡”,开设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涉农专业,每年招生10万人。至2012年5月,农民学生已占全省100多万名中职学生的25%。截至2010年8月30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超过6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4.先进经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被学习和推广。截至2012年4月23日,全国200多所职业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先后到作为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牵头学校的邢台农校参观学习,有100多家职业学校加入“送教下乡”队伍,全国数十万农民受益。

二、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问题

(一)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较慢

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较慢,与职教集团整体发展缓慢一致。职教集团不活跃,整体发展缓慢,表现在职教集团网站建设与运行上,主要是网站的信息少,更新慢。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职教集团网站承载着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成员间的协作沟通主渠道作用,应该提供各成员单位的丰富的实时动态信息,为校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等提供前提和氛围。调查发现,职教集团网站的栏目设计很好,形式多样,覆盖全面,如某较好的职教集团网站设置了返回首页、集团介绍、行业资讯、成员合作、职工培训、教育教学、名师风采、实训资源、技能鉴定、人才信息和集团论坛栏目,但是,栏目信息普遍较少,在有些栏目处甚至是空白。在既有的栏目信息中,很多信息是早期的信息,主要是职教集团最初成立时的信息。农村职业学校等职教集团成员信息同样更新较慢。

(二)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不健全

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使职教集团发挥作用,开发出来自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河北省满城县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王淑秀携自己的全体员工,报名入学县职教中心,在所在村教学点,学习中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投入10万元建了3间教室,投入5万元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室学习文化课和理论课,在自家企业的温室大棚上实践课。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不健全,主要是落实政策缺少必要的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有相关政策依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东西部、城乡、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但是,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忽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更多地依靠政府公益,较少地利用市场经营。这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不一致,造成办学经费不足等现象。2012年5月23号,《中国教育报》报道:“为搞好‘送教下乡’,河北省不少县市大力推进,但是河北省欠费办学的职校也有不少”“在石家庄市农业学校,由于学费不足,教师下乡应得的很少的补助至今还没有拿到。”

三、河北省职教集团面向农村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建设的指导与支持

各级政府部门对下属的职教集团进行指导与支持,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位。《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作为现有政策,明确提出,“省级职教集团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职教集团发展,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在省级实训基地安排上优先考虑;积极鼓励、优先支持职教集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落实政策要解决好职教集团受事业单位人员思维束缚的问题。职教集团受事业单位人员思维束缚主要指职教集团相关人员,尤其是决策人员,更看重上级下达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益健全的背景下,面对不同组织单位的利益供求关系时,表现出明显的被动性,不善于发现和把握联合的机会。目前,政府部门通过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进行指导与支持时,要并重计划任务与市场竞争,引导从偏重计划任务向偏重市场竞争逐步过渡。

二要坚持改革发展,及时出台后续配套政策。比如,上述在政策、经费上给予扶持,在省级实训基地安排上优先考虑等支持政策,随着职教集团的持续运行得到落实的过程中,享受支持政策的条件要求会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在职教集团内兼职、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在职教集团内充分利用、原创的培养培训方案推广、针对生产岗位的技术技能操作课程开发、立足本职教集团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等职教集团内具体工作任务方面的要求,均可能会成为享受支持政策的条件要求。这样,基于《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提出的职教集团主要工作任务、职教集团成员的主要权利、支持职教集团发展的有关政策的后续配套政策就会成为当务之急。

三要做好监控工作。首先,要监控职教集团有公益性。对职教集团的财政支持要求职教集团必须有公益性。在80%以上的中职学生是农村籍学生的背景下,职教集团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数量应该得到增加,以使农村籍中职学生和城市籍中职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其次,要监控职教集团切实发挥作用。职教集团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乎企业岗位要求的毕业生。还有,要监控职教集团的发展动态。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位于不同的地方,有空间距离。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可以有效地解决远程沟通交流的问题。因此,职教集团的网站建设非常重要。职教集团应有运行良好的网站。监管部门能在职教集团网站上清楚地看到职教集团内职教资源共享、共建的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信息。

(二)加强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建设

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为职教集团发展提供外部力量。而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则可提供发展所需的内生力量。就如企业成功有赖于研发一样,职教集团独立运行和持续发展也离不开研发。加强职教集团的研发体制机制建设,要求职教集团:一是必须认真执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的要求,制定好《集团章程》,明确规定集团在研发方面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办法。有的职教集团建立了很好的组织机构,在集团理事大会下设立院校合作服务处、校企合作服务处、职业教育研究室等专门工作机构。职业教育研究室主要负责集团及各成员单位的办学模式创新,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该职教集团设立职业教育研究室已经开始建设职教集团研发体制。二是借鉴并融合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组织单位的研发体制机制,建成有特色的高效的研发体制机制,保证职教集团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受到关注和得到解决。在有重要价值的问题通过科研立项解决,实现重要价值的科研项目结果被奖励,研发经费表现为科研项目基金和奖金等成为基本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收集职教集团成员需求与创意信息,向职教集团上交通过整合集团资源取得的改革方案,提供研发所需的个性化的咨询与资料等,均要逐渐成为集团研发机制。

(三)健全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企业参与机制

首先,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建立健全连锁机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吸收新的农业企业和有涉农专业的职业学校成员,获得规模化发展,为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发生提供更多机会,促进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使职业学校通过传授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原理与技巧,引导农民进行组织化发展,加快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劳动力提供和产业链延长的形式,吸引农业企业参与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其次,河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要通过市场机制,深入开发自身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职教集团在从政府民政部门取得社团组织法人身份后,支持成立服务于职教集团的专门公司。该公司作为微利公司,在经营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源共享业务外,还可以经营农业服务社会化方面的业务。农业服务社会化在全国有很多具体形式,比如农业服务超市便是一种典型形式。农业服务超市在面向农民,代售农业企业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要素外,还出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业生产管理或技术培训、农业生产植物保护救援等农业生产管理操作与技术操作。农业生产要素、管理操作和技术操作等均可以成为农业企业和职业学校互利共赢的合作载体。这些合作载体共同组成一个合作平台。职教集团的专门公司提供社会化的农业服务,就是在搭建这个合作平台,引导农业企业在这个平台上,深入开展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参与到职教集团为农民服务的活动中来。

当前,职教集团建设正处于改革攻坚期,河北省试点建设职教集团已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职教集团建设要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挥职教集团的资源整合与开发作用,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光.让农民学得懂用得上能致富[N].中国教育报,2012-05-17.

篇14

[关键词]城乡教育统筹 渝东南农村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

2.关于教师专业精神。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认识不清。对“中小学教师从事着非常神圣而有意义的工作”持“非常赞同”观点的仅占6%、持“基本不赞同”和“说不清楚”观点的却达74%;二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不足。高达98.4%的教师认为家长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众多教师不安于教师职守,将专业水平定格在“基本上能应付目前的教学”的道德底线上;三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不深,57%的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达39%的教师具有离职倾向;四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历来不高,加之“臭老九”的历史评价,造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尽管随着城乡统筹和绩效工资的实行,生活和工作条件总体上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老师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却出现了矛盾的两个极端——48%的教师认为“有所降低”,35%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五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由于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更处于劣势,加之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足,教师对专业水平自我评价偏高(41%的教师认为自己已成为成熟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及主动性并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