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基础诊法范文

中医学基础诊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学基础诊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学基础诊法

篇1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该文结合pbl应用于《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的体会,阐述了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及作用变化,并进一步对pbl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现在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中医高等院校教育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均较少。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问题是pbl教学的三个重要要素,而教师又是pbl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教研室以学分制1大班为试点,开展了pbl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辅导老师,我们参加了pbl在《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pbl教师有一定的体会。

1  转变旧观念,接受新角色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进行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注意的中心和知识的源头,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完善,思维要求更敏捷,担负的责任更重[1]。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一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者几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其中每位教师主讲一段(几部分或几章内容)的授课方法。这样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更熟悉,更能讲深讲透。然而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的知识面,只有深度而缺乏广度。中医诊断学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们刚刚结束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中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果内容讲得太深可能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作为pbl指导教师,我们除了需要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更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带领学生讨论,予以直接指导。

   

《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点繁多、零碎,概念较抽象,“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法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pbl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从教学开始提出问题到问题的最终解决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自我学习完成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区别。bpl教学不但能培育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医诊断学本身临床技能应用强的学科特点,亦可强化和弥补操作技能应用的局限,提高学生收集临床资料及对已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

2  组织讨论,注重引导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pbl教学模式则不同,教师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催化者,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非指导性、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联系过去相关的知识、经验;协助学生讨论、理清及认识其学习议题;协助学生搜寻及运用学习资源;扮演学生学习的咨询者[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pbl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不管不问,对于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贯穿始终,特别要扮演好在课堂中的角色。

   

鼓励和促进学习是pbl的主要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需要设法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并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讨论中。这就要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应该采用提出一些调动求知欲、发人深省、自由回答式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出现“冷场”时,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直接指出答案,而是应该注意引导的方式,提供有关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激活已学的知识,使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等。

   

作为辅导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知道如何恰当地干预讨论,而不是强行打断,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实际的反馈意见,在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此外,必须注意改变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善用“低姿态”及平等“口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信心。同时,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将整个教学讨论融会于教师与学生的最大快乐之中。

3  加深交流,培养感情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发现,每组学生都非常愿意与辅导老师交流,他们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本身,还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怎样参与科研活动等诸多问题。事实上,这种交流让老师们清楚同学的兴趣及爱好、了解同学希望学习到哪方面的知识颇有益处,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实际上,在课堂pbl教学之前,师生已经建立了某种关系。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读和查找资料,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途径,启发学生怎样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取舍,并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此时与学生沟通不够,关系不融洽,势必会影响pbl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效果评价非常重要,采用传统考试方法只能占其一部分,另一部分应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评估。标准由教师和各小组负责学生掌握,师生互评便是其中一种。每次pbl课程讨论结束后,在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互相评论的基础上,辅导老师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及相互间的合作等方面对该次讨论课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肯定优点并指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在下次讨论时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听取学生对该阶段学习情况及老师的评价,以便不断改进方法,保证pbl教学的顺利进行。

   

所有这些沟通交流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更能反应学生本身真实的需要,让教师真正理解pbl教学的目的与目标,使自身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达到pbl的教学需要,亦对pbl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运用pbl教学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似乎教学的重心转到了学生身上,教师可以轻松些了,其实恰恰相反,pbl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pbl对教师的要求。目前国内具有pbl执行能力的教师还为数不多,这对教师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 黄 翠,王 革,宋光泰,等.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j].口腔医学教育,2006,22(5):568.

[2] 王军瑞,王 仁,嫒杨艳.中医诊断学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构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2):32.

篇2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2.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55-01

【关键词】 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疾病暴发流行;学生

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倒水中学暴发一起以眼红、发痒、灼热感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证实为一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经专业人员调查所得的流行病学资料和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统计。

1.2 病例判定标准 临床表现: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数小时至24 h内发病,双眼可同时起病或先后起病,眼刺激症状重、异物感、畏光、流泪可伴有发热、流涕、咽痛;主要体征:眼睑充血水肿,睑球结膜重度充血,伴有结膜下出血,多有滤泡形成。多数患者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病例之间常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基本情况 该校为全日制、半封闭式乡镇中学,位于市区西北约30 km,学校位于倒水街公路边半山,有七、八、九3个年级25个班,共有学生1 485名(男生735名、女生750名),每班学生50~60名不等,教职员工100名。学生为内宿生,均为本镇、本村人员。校区宽广,有3栋教学楼,2栋学生宿舍,校内绿化环境及自然环境较好,但学生居住条件较差,男、女学生共住一栋楼,一间宿舍住16~36人不等,宿舍内环境较为脏乱、通风差。学校所在乡镇和学校近几年未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暴发事件,其他传染病发病呈常年发生的水平。

2.2 流行特征

2.2.1 流行概况 学校从9月6日起出现首例患者至9月30日末例病例为止,共报告发病146例,罹患率为9.83%,所有病例均为学生,无死亡病例,教职工无发病。疫情波及村镇,引起多人发病。

2.2.2 时间分布 首例发病于9月6日,末例病例于9月30日,流行期25 d;病例主要集中在14-19日,占总病例数的77.40%,为流行高峰。

2.2.3 年级分布 各年级均有发病,七年级发病60例,占总例数的41.10%;八年级发病58例,占总例数的39.73%;九年级发病28例,占总例数的19.19%。七、八、九年级的发病率分别为11.83%(60/507),11.91%(58/487),5.70%(28/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1,P

2.2.4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12岁,最大17岁,以14~15岁发病最多,共98例,占总发病数的67.12%。男生发病122例,罹患率为16.60%;女生发病24例,罹患率为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7,P

2.3 临床特征 病人临床症状较轻,起病较急,表现为眼睛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结膜单发或双发充血等。

2.4 暴发原因 本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主要因为病例发生后没有及时报告,对病例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上学生住校内宿,居住密集,环境条件差,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在学习、生活上密切接触,增加了感染机会,是造成暴发的重要原因。

3 疫情处理

2007年9月13日,疾控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即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主要采取以下综合措施:(1)开展疫情日报告制度,进行疫情动态监控;(2)发病学生回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接触感染;(3)主动搜索病人,及时收集学校周边村镇的发病情况,发现病例及时报告和处理;(4)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对学生寝室、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及学生个人洗漱用具进行消毒,清洁学校环境卫生;(5)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教室、寝室、周围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并要求教室、寝室要常开门窗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过以上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4 讨论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新型肠道病毒70(EV70)、柯萨奇病毒A24变种(CA24v)感染引起的,以显性感染为主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后,95%将会发病。本次处理结果虽无实验室检测依据,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特点,综合分析认为是1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流行。造成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有:(1)疫情报告不及时,失去了早期采取措施的机会[1]。9月6日就有学生发病,但未采取防制措施,造成大量续发病例出现,未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2)传染源未及时隔离。疫情初期学校未能进行晨检,学生带病上课,从而造成传染源在校内持续存在,续发病例不断出现,同时该校许多学生来自同一个村镇,虽然发病学生回家隔离治疗,但健康学生回家后仍常有接触。(3)学校人口密集、学生宿舍内环境脏乱、居住条件差,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提供了传播条件。(4)学生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普遍易感,缺乏抵抗力。(5)男生天性好动,卫生习惯比女生差,是造成男生发病比女生多的主要原因[1]。

学校是学生聚集场所,学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一旦有传染源侵入,极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和蔓延[2],甚至暴发流行[1]。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3],依据《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切实落实传染病控制措施,使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1)建立、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报告;(2)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识,要高度重视疫情监测和晨间检查工作,发现疫情苗头及时报告[3];(3)改善学生住宿条件,保持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做好通风消毒工作,是切断学校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4)加强对学生卫生宣传教育,普及防病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5)教育学生开展日常性卫生工作,防止类似疫情发生。

5 参考文献

[1] 朱名树,孙长喜.竹山县擂鼓中学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调查处理报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28-29.

[2]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案例与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3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4

关键词:  中医学; 辨证论治; 唯物主义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历代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但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中医本来的诊治疾病病种及就诊人群逐渐被“蚕食”,中医原有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医学如何应对目前既成事实的局面?中医学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都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从中医学现在所处的境遇分析,发展要重于继承,在发展中求生存,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亟待发展的几个领域谈谈笔者的一点点薄见,以飧同仁。

1  中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亟待性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基石是《黄帝内经》,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成就和医疗经验,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尽管距今历时近两千年,其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仍旧起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其吸纳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科学成就,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沟通内外,配以六腑、形体诸窍,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辅以“天人相应”,“自身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突兀“辨证论治”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其理论博大精深,堪为当时的医学奇迹。后世中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就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讲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其间活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但中医学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深刻影响,以“阴阳学说”来概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体)矛盾双方的对立,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关系,进而拓展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关系,因而在思维逻辑上难以摆脱表面性、直观性、机械性和猜测性,并且对人体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同时理论又抽象、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之脏”,那么就有了“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肺为首当其冲”之说;又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易被外邪侵袭,故肺又为“娇脏”,至于肺叶何以“娇嫩”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无以说明。再者,如果对只有大脑才有情志活动这个常识不曾持否定意见的话,那么肝、心、脾、肺、肾的在志归属分别为怒、喜、思、悲、恐的观点,就不能不让当代之人费解不已。中医学对很多组织、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对于它的位置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是这样定义的:“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这种定义未免有些牵强。又如,最具中医学特色的经络理论,它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质实体至今无从定论,尽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达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为藉口,但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表明中医学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测性之所在。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从那时至明清时期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应该承认中医学理论一直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其间著名医者层出不穷,医学典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基本理论仍未从根本上突破《内经》范畴。真理是绝对的,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中医学亦然。毕竟《黄帝内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法色彩,那么时至21世纪的今天应该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继承采取“扬弃”的态度,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  中医诊断手段的局限性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感觉系统来察知就诊者的正常和异常表现,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医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中医学辨证思维的运用,获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材料,力求透过现象来抓住本质,给出正确诊断,其诊断疾病的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衡变”。“司外揣内”就是通过审察患者外部的表现来推测机体内在的病变,此与现行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论;“知常衡变”也是现代哲学认识事物及现代医学诊断鉴别疾病常用方法。同时,中医学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重视整体审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资料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诸多外在表现在反应疾病内在本质的作用和地位,综合权衡,防止以面盖全;疾病诊断力求“病症结合”,既注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又不忽视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医学在病情资料的采集及诊断思维过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资料的客观性(依赖患者的客观表现)、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等等积极因素,这正是中医学历经两千余年一直被视为人类健康保护神的有力保证。

篇5

1“浑然一体”:一个基本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将机体作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的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不谋而合,首创系统论思想的贝塔朗菲也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中医学认为机体各个脏腑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这也是系统论思想在中医思想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上,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中医学以五脏一体观来认识人体;在形神关系上,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②人体的生命过程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自然界的气候与环境均与机体疾病的产生、变化与康复有直接的关联,因此,《灵枢·邪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也”的说法,即天人一体观。③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生理、病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社会因素。采用数字“一”来概括中医整体观念,便于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又符合中医系统论的思想。

2“二分天下”:两个着力点——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用来阐释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着力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具体到中医学中的简单数字上,就是用阴阳,即项数为2的二元极性类的总类这一双变量均衡的动态模型来分析问题。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此,中医学不但以阴阳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变化,还将其用来阐释机体的病理变化与病因的属性、分析四诊资料与概括疾病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以及指导养生等。把握中医学中的数字“二”,可以接近中医思维的核心。

3“三生万物”:三个量化点——三分法

中医学在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将阴阳在定性的辨证基石之上作出量值辨证,即把阴阳各分为三,这一点也类似于系统论中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划分系统类型的思想。中医学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属性,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既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的发展变化模式,又为疾病的量值辨证提供了主体框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丰富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为后世医学留下了以阴阳定性辨证为纲,以三阴三阳量值辨证为目的框架。此外,这种三分法还在经络学说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手足经络的命名也是基于此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二经脉等概念。数字”三“为学者提供了量化指标。

4”四诊合参“:四个切入点——四诊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诊察疾病外在的症状与体征,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四诊合参是以望、闻、问、切为切入点,并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而综合四诊、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进而做出判断与治疗的做法本身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如《难经·六十一难》中所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数字“四”提示了中医医生确诊时的四个切入点。

5“五彩缤纷”:五个支撑点——五行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整个中医理论的支撑点之一。同时,以五行为中心,配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和机体结构的五脏构成了解读中医学的基本框架,如表1,即五行与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神、五志、五声、五变相互对应,加强了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数字”五“在五行学说中多次出现,形象地总结了中医学说的重要支撑点。

表1五行与自然界和机体的相互对应

6“六七情”:多个落脚点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致病因素时要注意综合客观条件与临床疾病的症状、体征,全面推求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体现了系统论思想的中医病因学,将常见病因形象的总结为外感六——风、寒、暑、湿、燥、火(热)和内伤七情——过喜、过怒、过优、过思、过悲、过恐、过惊。常见数字“六”、“七”高度概括了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

此外,中医学中还有其他的简单数字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如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经络系统中沟通、渗灌十二经脉的奇经八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述男子、女子生长发育规律时间性节律的“七”、“八”,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同时,同一简单数字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如“四”和“五”既可以用于提示四诊合参与五脏一体,又可以用来描述中药的四气五味,虽含义不同,但并不影响其传达概括中医学概念的整体思想。

7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