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

校园德育活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校园德育活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校园德育活动

篇1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从细微处入手。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对于每1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1点1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当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这是与青少年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1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1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击,而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进1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爱学生,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1个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要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践表明,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等等。在道德体验活动中,1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1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德育;隐性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重视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校园文化具有无限魅力,凝聚师生力量,影响高校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德育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彼此促进,共同发展,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保驾护航。

1德育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基本可分为思想引领类活动、志愿服务类活动、社会实践类活动、科技创新类活动、文明礼仪类活动、文体艺术类活动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既满足了教师及学生对课余生活的需求,也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凝聚思想,搭筑沟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的桥梁,加强交流,构建和谐校园,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从内隐学习理论角度分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更能满足其潜意识的学习需求。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更多则是无意识的内隐式过程,通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不断发展。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动态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思想引导等产生了隐性影响,发挥其隐性德育功能。

1.1教育内化和思想引领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教育的载体,其影响力和说服力远大于课堂教育,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内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化和需求满足功能是指根据高校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组织策划校园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合理融合在活动中,使学生乐于接受,真正将收获体会内化为个人自身素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一个社会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各种类型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了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后说:“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求、生活需求、人际交往需求等基础上,校园文化活动也就从主观上满足了其幸福感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达到了预期的主观效果,即高级需要的满足。学生能从中得到锻炼,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为终生教育奠定基础[1]。

1.2品德塑造和价值引导功能

个体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个体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培养个人的知、情、意、行逐渐形成的[2]。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性。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活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促进师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外,榜样示范作用和思想引领类教育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引导其价值取向,对师生进行合理性教化,从而塑造思想品德结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榜样示范与行为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形成很强的凝聚力,是学校发展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活动的榜样示范和行为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活动教师与学生能够团结合作加强沟通,激发师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荣辱心、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产生激励力量,约束规范师生言语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大学生处于思想的形成和稳定期,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思想引领类活动以参与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施,丰富多彩,发人深省,可以使参与者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和感悟将理论文化知识和思想哲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个人信仰,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大学生的爱校情结,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高度的责任心激励学生为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发展努力贡献力量。另外,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断乳时期,面对一种全新的环境和生活,经常难以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从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转变为大学宽松无人监管的生活环境,他们很容易由对家长和中学教师的依赖,转向对新群体中同伴的归属需求。大学生较强的从众心理就是他们归属需求的一种突出表现。大学生极易受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不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使之尽快融入群体之中。这种规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文化活动中树立的榜样示范要求自己,在学习及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模仿优秀榜样或大学辅导员、专业教学教师、师兄姐或同辈群体来规范约束言行,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善于逆向思考,富有创新精神[3]。

2道德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2.1高校硬件条件相对薄弱,资金分配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校的硬件条件仍然相当薄弱,区域分配及校际分配不均衡,加之学生基数大,尽管部分高校建起了现代化的综合体育馆、活动中心、礼堂音乐厅等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还是无法适应大众化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活动的需求。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的经费用于学校的大型文化活动上,一般为文体艺术类活动,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形式主义色彩浓厚,而忽视了富有教育意义的小型活动,例如学生自发组织的读书活动或志愿援孤活动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组织参与该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未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服务他人的需求。

2.2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严重脱节,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者没有真正找到校园文化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点,总是把文化活动与课程教学截然分开,导致两者严重脱节,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失去了与教学活动相互补益的意义。高校目前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但大部分属于文体艺术类活动和志愿服务类活动,其中与专业结合紧密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技创新活动、教学技能活动相对较少,学生覆盖率较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含量不高,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或者募捐方面;而社会实践类活动也只是一些宣讲或者体力劳动,无法真正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习到的理论脱离实际,幻化成为空壳。这不仅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内化功能的发挥,同时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3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的高低影响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调查研究,文体艺术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志愿服务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居中[4]。可见,文体型、娱乐型活动较受学生欢迎,实践实用型次之,知识型、学术型和科技创新型活动受欢迎程度一般。思想引领、学术讲座等类型的活动形式较为枯燥无味,情操陶冶、科技创新类活动门槛较高,参与机会少,所以并未真正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支柱,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另外,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设计单一,未和广大学生进行交流,无法切实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活动设计和策划,继承性过强,依赖原有的活动形式,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不能与时俱进,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导致活动参与覆盖面小,吸引力弱,丧失了活动预期的价值,不利于隐的发挥。

3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审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我们发现,种种壁垒影响了其隐性德育功能的发挥,活动规模具有局限性,活动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形式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应从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者、参与者、活动媒介等各个角度,寻求正确的德育路径,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

3.1加强教育部门及高校的重视程度,保障硬件,合理分配活动物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活动在隐性德育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保证物资配备,不能以缺少资金为由减少削弱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科学规划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符合美学要求,体现校园特色和人文精神;完备齐全的教学科研设备和活动设施,健全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礼堂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体育场所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区等,有利于开展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和文体艺术类活动,提高活动质量[5]。另外,要合理分配活动物资,根据活动的重要性和隐分配活动物资,加大对科技创新类活动和社会实践类活动的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相应减少对文体艺术类重形式轻内涵活动的投入比例,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师生的凝聚激励和行为规范功能及品德塑造和价值导向功能,侧重对具备该功能的活动的物资支持,通过对活动物资的分配达到引导和协调各类活动全面均衡发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隐性德育功能的目的。

3.2寻求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的结合点,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两者在形式、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却有绝对的相关性即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文化理论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以文化活动形态的扩张力来消解教学活动面临的障碍,将所学知识立体化、饱满化,巩固深化教学活动成果,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和实践支持。在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文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6]。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必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例如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军队、监狱、医院、太阳村或灾区进行团体或个人心理咨询,既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时间过程,也塑造了助人为乐、传递幸福、为人民服务的人格品质,规范自我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校园文化活动还可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活动激发理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

3.3提升活动组织实施者的综合能力,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首先完善师德建设,加大教师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力度,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凝聚师生的桥梁。加强完善师德建设,使教师群体树立全面科学的育人观,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应积极参与和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还能凝聚师生力量,构建和谐校园;另外,教师应将科研学术贯彻到文化活动中,树立教学活动和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观念,使学生灵活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及团支部、班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管理,使学生充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负责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突出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减小形式性,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结合时事政事开展相关活动,使参与者及时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保证活动质量。同时学生党员及骨干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其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也发挥着隐,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动态。

3.4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挖掘参与者的内在需求,知道参与者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从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实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满足其内在需求,使参与者能够主动将所闻所见真正入耳入心,进行思考并内化成个人道德认知,激起道德情感的认同,并在模仿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个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真正发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其次提升参与者组织参与活动的层次。参与者不能仅仅局限于锻炼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增强个人竞争力等参与动机,还要以塑造品德和价值观、规范行为、凝聚思想等为目标参与到活动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适应并融入社会,既能培养优秀人才,达成育人的显,锻炼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也能强化德育隐的发挥和落实,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显性及隐性的双重需求。

3.5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活动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校级报刊、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宣传栏的作用。首先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前期宣传和后期汇报总结,扩大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师生能够了解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受到活动的影响,最大程度上发挥活动的隐,使隐显性化,激发师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还可以对学校及品牌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美誉度,将活动的作用辐射到社会层面;其次利用齐全的媒体设备提高活动质量和层次,将媒体设备运用到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增强活动效果,多角度、全方位、形象化、直观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隐性德育教育,使媒体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另一种载体,发挥活动的各类功能;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加强网络管理,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渠道。高校应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组织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平等交流,把网上的虚拟与客观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和传播文明的作用[7]。总之,高校是文化组织和学术场地,高校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塑造师生人格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能够习得规范的行为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参与者能够陶冶情操,增强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将精神力量辐射至社会中。所以,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隐性德育功能刻不容缓,希望各高校高度重视,能够真正做到寓教于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心,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面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培育适应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玉.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其强化对策探析[J].南方论刊,2011(7):65-67.

[2]肖玲.论大学校园文化与德育渗透的几个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51-153.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继强,李华涛,贾斌,等.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138-139.

[5]邹志强,陈锦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载体浅析[J].高教研究,2006(2):46-47.

[6]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1(05):45-46.

篇3

关键词 德育 高校 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特点

1.1 广泛性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呈现出教育内容和参与者这两方面都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广西大学在“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开展了“同参与,共发展”十佳班级心理辅导评选、现场心理测验、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丰富的活动。

1.2 间接性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学生无意识地主动学习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过程中乐于分享,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达给周围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好的“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氛围。在这种学习与教育的环境里,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受教、自教、施教的过程,提高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3 时尚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保证内容的新颖和时尚是提高大学生参与率高的重点。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加入了现场心理测验、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加入了时尚的元素,深受学生的欢迎。现场心理测验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和达到健康心理的积极理念,在游戏中学习到了心理健康的知识。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大学生专业上面的理论基础,还塑造了合作观念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1.4 对象全面性

校园文化活动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校团委都进行了强力的管理保证活动中大学生接触到健康、有效的教育活动。5月17下午,我校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专题培训举行。材料学院、商学院等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党委副书记、研究生秘书、研究生辅导员共70人参加。广西大学在“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同参与,共发展”十佳班级心理辅导评选、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由校团委管理负责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保证了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和上下一心的对象全面化。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构建原则

2.1 德育主导性与先行性相统一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德育重要的载体,运用好这个载体对高校德育建设有巨大的价值。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首先考虑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德育发展的要素,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适应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并在活动的设计中将德育理论知识蕴含于活动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强调德育的主导地位和功能的实现。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突出,鲜明地表现出德育主导性与先行性。

2.2 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历届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内容和形式都不落窠臼,推陈出新。仅仅讲求趣味性是远远不够的,将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技能。在此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中,通过收集学生的评价,大家普遍认为在此次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能在生活当中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如何去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达到育人的功能,具有实际的价值才能保证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是“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在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上会受到个性和功能需求的影响。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根据这些具体的情况开展了三种不同的活动,现场心理测验活动参与的人数最多,面对的对象范围最广;其次是团队辅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这两项活动参与的大学生多是具备基础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概念,渴望在活动中获得心理健康方面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的机会。最后是心理情景剧大赛,这项活动对于心理健康知识和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学生通过自己选择剧本、确定剧中角色和刻画表演人物全面地深刻地完成了一次短期的心理健康知识之旅。

2.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从第一届到第八届,每年长达一个月的活动都是有声有色。在第七届“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期间,广西大学举行了“阳光心语”传递、“心情演绎”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心海拾影”心理电影展播、“心栖云端”心理健康讲座、“心翼互助”团体辅导活动、“画言心语”心理漫画展、“手舞心语”手语歌比赛、“心海畅游”班级心理方案评选、心理委员工作坊等系列活动。第八届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继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中心,孜孜不倦地大胆创新,因此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3 高校德育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

3.1 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校园是传授知识、培养全面综合人才的圣地。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形式间接地普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广泛地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2 塑造健康的大学生人格

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时间持续一个月,大学生在活动开展的气氛环境中会在潜意识里受到心理、行为和思想上的影响。这次活动中的心理情景剧大赛在帮助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方面产生了很好的人格培养效果。从教育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德育一直在都是在寻找互动的教学模式,追求“对话”、“交往”的教育模式。但是这样的模式是需要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实施。作为教育主体、客体的大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就会阻碍教育的顺利进行,给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广西大学开展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一定程度调节了校园紧张的学习生活,为德育的高效性铺平了道路。

3.3 锻炼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大学生最终都会进入到社会这个大熔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远远不足以处理初入社会面临的所有问题。大学校园教授的是文化知识,在教授文化知识的背后是“受之鱼,授之于渔”的技术和能力。大学生逐渐形成个体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游刃有余。校园文化活动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给予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活动的参与中逐渐地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等等。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两手都硬”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陶冶和提升,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性人才。

4 高校德育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

以广西大学“5.25”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为例,活动的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是“5.25”——“我爱我”。将大学生意识的着眼点由他人、社会转向自身上面,提醒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关注自我,这一口号明确响亮,直指人心。大学生是兴趣广泛、充满活力的群体。把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点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才能激起广大大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更多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

但是,系列活动进行过程中,单个活动的宣传力度远远达不到理想当中的学生覆盖面。在单个活动与系列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的宣传处理得不够细致和连贯,部分学生对于系列活动保持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观印象。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当更新运作程序,引进项目化管理机制。将各种资源合理、有效地整合配置,从而达到一种项目设计最优的状态。在项目化管理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与社会上企业的沟通、谈判与合作培养了自身的独立性、工作积极性,锻炼了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让社会、企业能够更直接地与这些学生进行交流和了解,对于他们选择储备人才起着堡垒作用。通过项目化管理,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校外资源,能够在经济基础与管理技巧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使校园文化活动的资金与智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坚实的扶持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丹丹.浅析高校校园文化活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篇4

关键词:午间静校;德育教育;实效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每年新入校的学生千名。一方面,在每年的军训中,我们发现学生都表现不错,能以军人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开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觉自律行为慢慢减退,有些毛病也故态复萌,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一个有效平台,让军队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严谨求实等优势能够延续,并帮助学生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提高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午间学生走出校门,贪图便宜方便,在街上无证摊贩处就餐,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一部分学生午餐干脆不吃,用父母给的午餐钱去网吧上网。这种情况家长十分忧心,多次向学校提出能否由学校组织进行管理。学校也发现午餐时段这个平台具备长期固定的长效性,全部学生都能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参与难度不高的易行性等特性。

于是学校经过研讨,决定启用午间就餐休息这一时段,改良相关形式,突出教育优势,全力打造“午间静校”品牌活动,将“午间静校”活动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以“午间静校”为切入口,以活动促行,以活动冶情,推进校园德育教育实效。

做法

1.科学研讨、挖掘优势

午餐休息时间是个常规时间,以前没有利用起来时觉得时间短、效果差,貌似不值得下工夫。可是经过学校科学研讨,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2010年,学校决定改良相关形式,扬长避短,做出以下决定:

(1)在午餐休息时间进行“午间静校”活动,其中核心内容为学生统一就餐和统一午休。

(2)统一就餐时间为12点—12点30分,每班级安排值日生领取全班的饭盒,进行分发,随后全班统一就餐,全过程保持安静。学生统一就餐标准为6元(从2011年9月起临时调整为7元,贫困学生由学校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由学校食堂按照营养食谱统一制作,以一大荤、一小荤、两个蔬菜套餐组成,饭和汤按需求自打。统一就餐做到四统一:就餐品种统一、就餐时间统一、就餐方式统一、就餐纪律统一。

(3)统一午休时间为13点—13点20分,每班级学生回到各自教室,统一在各自座位上进行午休。统一午休做到两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安静。

(4)在“午间静校”活动中突出三个特性:一是全员性,“在活动中育人”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这项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参加,班主任参加,校领导、校中层、食堂人员都要参加,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榜样;二是规范性,“没规矩不成方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规范,通过活动的长期熏陶让学生体会到规范的重要性,把遵守规范的好习惯带入职场;三是整体性,一个人做得好固然不错,但是只有一个班、一个专业部、乃至一个学校都做好才是真的好。学生要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协调、学会互助、学会团结,知道集体的前进需要个体的协作努力。

确立目标:“午间静校”活动要力争成为南京一流、江苏一流、乃至全国一流。

2.制定规范、统一要求

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只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形成不了合力。

学校以学生工作处牵头,联合后勤保障处、专业部,在实地调研,科学试验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主要有这四句话:一是“音乐指挥口号无”,即学生统一就餐和统一午休均由音乐变换进行指挥,做到一切指挥听音乐;二是“建制保持全程在”,即学生在教室就餐及午休均保持班级建制,全程全体参与;三是“安静进行纪律守”,即学生在活动中要保持安静,一切按照规范来,遵守纪律;四是“天天到位坚持久”,此项活动一天两天进行易,长久进行确实有难度。但是越有难度越要坚持。这项活动有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的不理解,认为多此一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做好宣传工作,坚持做下去,成效会说明一切。

3.宣传到位、培训全面

只有了解“为什么”,才会思考“怎么做”,才能进行“做什么”。

学校“午间静校”活动宣传紧紧坚持以理服人,不搞强压硬逼。通过校园广播、校会、班会,大力宣传活动意义。使学生明白:活动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安排,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需要安排的一项有益的运动。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仅需要知识,需要技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学生要明白参与活动是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严格自律精神等有莫大益处,是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一大途径;让家长明白,学校做这项活动并不是为了增加食堂收入,而是为了把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饮食、远离不良场所、好好休息提高上课效率;让教师明白,集体就餐就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贫富差距不应该在学校出现。

为了把活动开展好,学校的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全面进行。以校务委员会为首做好宣传发动、阐明意义;以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做好活动为先,坚持行动;以学生处、专业部为主的校中层主抓班级培训、督促指导;以班主任为主抓班级综合训练;以任课教师为主抓协助训练;以学生处小干部为主抓示范训练;这样就为活动培训组成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全员参与的训练体系。为活动进行提供了有效地组织保障。

4.量化管理、激励竞争

量化的目的不是以分数定高下,而是更好帮助各班级发现差距,迎面赶上。

学校组成校领导、中层、教师的评分组,对全校活动进行检阅评分,充分调动了各班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有效促进了活动质量的提高。评分也计入班级综合考核中,使得各班级对活动非常重视,保持活动在高水平进行。

成效

1.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在活动中,学生的的积极性、自觉性、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协作意识感明显增强;热爱校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更加高昂;集体观念,纪律意识,自控能力等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结起来就是:吃苦耐劳,坚强每一天;点燃激情,奋进每一天;行动一致,团结每一天;执行到位,规范每一天;调整状态,高效每一天;心无旁骛,专注每一天。

2.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午间静校”活动实施下来,学生的午餐品种科学多样,营养趋于合理。学生的午间休息等到了保证,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缓解,从来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形成了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了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基本身体素质。2010年全省身体素质测试,学校学生素质明显强于其它学校学生。校运动员队也多次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中团体成绩名列前茅。

3.校园的良好风气明显形成

上课专心、活动有序、集会安静、听从指挥、文明有礼等,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2010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与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思考

1.落实理念,坚持不懈

“午间静校”活动看似简单易行,但想做好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付出艰辛劳动才能完成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午间静校”活动之所以取得了些成绩,就是校领导的重视落实在行动中,只要人在学校,就一定来到活动现场,共同参与;就是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师生共同活动、师生共同提高;就是团结协作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学生处、专业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大家各有分工,目标明确,一致向前。

2.科学论证,不断改进

“午间静校”活动进行以来,学校不断根据学生变化对活动进行微调,比如午餐品种更加丰富,量化考核数据更加合理等等,以追求效果最大化。

建议

篇5

关键词:廉政文化 校园 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07-02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结合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校把“廉政文化进校园”纳入德育体系,创设有效形式,使每位教师,都能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以高尚品行影响学生,使青少年儿童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健全廉洁教育机制,创设廉政文化氛围

廉洁,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我校在教师中间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签订廉洁承诺书;利用教师节举行全体教师职业道德宣誓活动,通过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青年教师立足本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展师德交流活动,以身边的感人事例教育身边教师;开展廉洁教育书法作品展示活动;集体观看廉洁教育影片;开展以“书香溢德馨,书味沁德韵”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评选师德楷模并开展宣讲活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同事中感人的美德故事,树立美好的教师形象……让廉洁的种子在教师队伍中生根发芽,“俯首甘为孺子牛”,更加明确了“以廉治教”的工作原则,让年轻教师学有榜样,在教育教学一线尽责。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从老师们心中掠过,看到一个个榜样在身边树立,留给老师们的是对学生沉甸甸的责任,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明确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增加了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这种乐于奉献、清正廉洁的工作态度辐射了家长、影响了学生、服务了社会,摒弃一切有损于教师形象的做法,将这股清廉之风吹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校在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中间开展了“办公室文化建设”,在每一个办公室中及每一张办公桌上都设有一个特色桌签,每人设计了一条廉洁格言和一条教学格言,摆在自己的桌面上,时刻提醒教师以职业道德要求自己,廉洁从教,警钟长鸣。

二、在活动中创新廉洁教育

我校力图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根据学校实际,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突出教育特色,确保教育成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下面是我校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拓宽教育途径,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尝试和收获。

(一)以少先队组织和校本课程为依托,搞活廉洁教育形式

我校通过拓宽渠道、搞活形式,通过班会、队会、中队角、黑板报、橱窗、征文演讲、文艺表演、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活动载体,开展了廉洁故事比赛和制作廉洁格言警示卡、手抄报、漫画、课本剧等诸多富有特色的廉洁教育活动。依托少先队的活动阵地,将“廉洁”的理念化整为零,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融会贯通,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实效性。我们邀请了我校校外辅导员、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王芳做了题为《家校携手 预防犯罪 共育良才》的普法知识讲座,队员代表和家长们认真倾听,从中获益颇丰。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中队专题板报和楼道文化营造氛围,告诉孩子们: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维护人格尊严。

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结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了“勤俭节约 合理消费”为主题的中队会。本次活动中队员们经过调查、搜集、整理数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判断,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初步学会合理消费,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红领巾与零食 Say Good bye活动,从健康的角度认识零食的危害,从节俭的角度知道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从孝老爱亲的角度懂得父母辛勤工作的不易,校园内垃圾越来越少了,同学们买零食的现象大有改观。

另外,通过我校的特色活动――阅读,将廉政文化渗透在读书活动中。以丰富的阅读资源为依托,以体验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廉洁教育主题阅读活动中收获快乐。通过阅读,同学们从《廉洁教育读本》中得到启发,利用课余时间,创编了反腐倡廉为题材的课本剧《西游后记》;为了增强廉洁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校开展了“崇廉尚洁”为主题的廉洁故事比赛,把阅读中的收获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学校自编了廉洁教育读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利用每周五下午校本课程的时间,分年段有计划进行学习。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提高了队员们对社会上腐败现象的认识,提高了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警惕性, (下转36页)(上接7页)帮助他们树立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意识,达到了教育的目的。2012年,我校自编的《小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在呼和浩特市德育校本教材评比中获一等奖。

(二)将廉洁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

学校还特别注重加强和扩大各门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渗透,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贴切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廉洁教育,通过深入挖掘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等各门学科中的廉洁资源,寓廉洁教育与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营造校园“崇廉”氛围。

我校还在英语学科中开展廉洁教育活动,通过英语社团活动和指导教师的努力,将廉洁故事、廉洁格言等标注英语注释,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渗透廉洁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三)发挥廉洁教育的社会辐射功能

注重发挥廉洁教育的社会辐射功能,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廉政文化进校园调查问卷,让家长通过孩子了解廉政文化,教育家长重视言传身教和家庭健康向上对孩子的作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为孩子做榜样,确保廉洁教育的效果。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组织队员们给父母写如何敬廉崇洁的家信,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通过学生这个纽带把廉洁思想带进家庭,让廉洁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多年来,我校在怎样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上不断尝试,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年,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纪委、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廉政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当年,我校就被评为呼和浩特市“廉政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新城区“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2009年,我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新城区评比中获优秀组织奖。

未成年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着建设未来的重任,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在头脑中根植“清正廉洁”的理念都是至关重要的。不断提高廉洁教育的普及度,增强学生对清清白白做人的理解和感悟,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呼唤。

参考文献:

篇6

一、活动育人的理论基础

活动育人的教育理论基础是生活教育理论。台湾石滋宜博士曾主张,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能够享受人生意义的人。[1]生活教育理论是新课改的重要教育理论依据之一,主张让学校教育从知识化、抽象化的王国里走出来,回归学生生活;关注、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同他们置身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并在与他人、自然、社会的交往中理解、体验、实践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观和思想品德,树立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健康文明的方式享受生活等道德观和生活观。生活教育理论并非时代的创新,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代就有了。法国启蒙运动巨匠卢梭主张,学生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学习应不脱离学习者自身的现实生活,这样的学习才会易懂、有趣,对生活也才有用。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他指出,学生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展现。我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更是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可见生活教育理论的渊源之深。生活教育理论对职校德育工作有着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职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其接受德育要求的形式,必须是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必须是为他们所喜爱的;另一方面,职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必须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以提高学生的现实生活力为最终目的。因而职校德育只能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色,坚持在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以生活中各项活动为载体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职业院校活动育人的可操作性策略

理想化的德育模式应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有意识的教育。“德育无痕”“润物无声”式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把“工作德育”转化为“目标德育”,“言语德育”转化为“行动德育”,更要将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让德育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2]1.学习理论,深化研究。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职校“活动育人”正是执行这一要求的有效形式。强调以劳动锻炼的形式或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或职业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增强劳动光荣的观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学校要组织师生系统地学习生活德育理论以及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力争为开展活动育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要以黑板报、橱窗展示、广播大会和校园小报等做为宣传阵地,以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明白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同时,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展开集体讨论,以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开展“学习高技能人才”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系列活动,营造“实践出真知”的氛围,逐步引领学生有意识的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兴趣。2.统筹兼顾,合理设岗。职业学校可充分发挥学生活泼好动、自主能力强的特点,广泛开展校内和校外两种社会实践活动、各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等。如校内的实践活动,可结合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岗位划分,设置包括文明礼仪、环境整治和纪律督查等九大类岗位(见表1),要基本涵盖所有在校学生适合参与的各个劳动与活动项目。岗位的划分要细致,以突出不同岗位对不同学生的培育作用,如:高年级学生以参加校外的义工活动为主,低年级学生则以校内实践活动为主等。根本宗旨是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同时,在专业操作课中要认真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毕竟学科德育是学科课程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教育本身的需要。尤其是在专业实习课程中,可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严格各项操作规程,严肃专业操作纪律,以逐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协同能力。校外的实践活动可根据不同时段主题教育的需要来开展,如2016年上半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多彩的(见表2),充分体现了引领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投身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和宗旨。3.明确职责,规范操作。为了防止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学校在开展各项校内活动前必须先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并交由校长室审核,通过后再实施。整个活动过程,都有指定的总负责人,然后指定各小组组长,组长则负责相关岗位所有同学的工作检查与考核。在活动安排时每个岗位都要求定点到人,并把每个岗位的具体要求和相应职责明确到位,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以量化考评的形式,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操作规范等,从而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如:校园环境整治组的工作目标是全天候保洁,工作重点时段是早、中、晚自习课前,辅之以课间的巡查和零星的打扫工作等。劳动工具因分工而异,有扫帚、垃圾袋、拖把等,确保人人有工具,人人有事做,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形成爱护劳动工具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岗位职责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校外的实践活动则可灵活安排与设计,一般由团委负责开展工作,活动主题要与时俱进,活动效果要有主管部门,学校及参与活动的学生三方共同评定。4.精细实施,延伸拓展。从校内实践活动来看,具体实施起来主要有三个做法:(1)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须佩戴袖章或标志牌,实行挂牌上岗,便于全校师生的即时监督,以充分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2)结合学生的特点安排岗位,如文明礼仪组的学生,一般要求性格大方、外形较好、气质端庄。在上下学期间或学校组织重大活动等时段,站在校门口或是相应的工作区域,进行(如礼仪示范、迎宾、引导和讲解等)现场服务;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则选取外形俊朗挺拔的男生作为升旗手和护旗手,以体现升旗活动的庄重和严肃;自行车组则选用一些身强力壮、热心公益服务的同学,确保自行车排放的整齐有序;校园环境整治组一般选用学生干部,以体现“干部干部,干在前头”的良好传统;卫生和纪律检查组一般是分给责任心强、原则性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以实现检查的公平公正公开;其他一些辅助岗位,如图书协管员则选用一些文静内向、爱好阅读、爱护书本的学生等。总的要求是因人设岗,这样既符合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也保证了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3)每项活动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将袖章、标志牌、记录本等相关材料一并交给下一个活动小组,确保活动有序、有效、持续地开展。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工作有分工、分工协作的职业理念。从校外实践活动来看,可根据职校学生年龄大、能力强、明事理等特点,组织他们参与校外公开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定期去福利院打扫卫生,和老人们谈心、讲故事,排除他们的寂寞感;组织学生争做交通协管员,为宜兴的文明交通出一份力等。目前,宜兴已全面推行义工活动,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就有1000名学生参加了义工组织,都配有义工证、义工服、义工帽等,成为宜兴市首批义工。学校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义工服务活动,社会反响很好。从学生社团活动来看,学校可依托英语沙龙社团、荆风文学社、春蕾广播站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沙龙社团定期推出社刊,举办英语四六级考试讲座;荆风文学社把社刊《氿歌》作为活动的主阵地;春蕾广播站举办了以感恩为主题的“心连心”文艺晚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素质教育的空间,浓郁校园文化的氛围。这些都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有力延伸,大大拓展了学生实践活动的时空,丰富了学校实践活动的内涵。5.四级督查,严格监控。一般而言,校内实践活动,学校要初步建立四级监督网络,一级是学生立足岗位的自查,二级是班级自发开展的换岗互查,三级是年级层面实施的普查,四级是学校组织的抽查和督促。班主任自始至终认真组织与调配监控,做到“三勤”,即勤巡视、勤示范和勤监督,以落实“现场办公、及时指导、整改到位”的活动原则。如年级主任适时监督整个活动的实施情况,同时,将监控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班主任;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会的生活部、纪检部等不定时地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年级主任。严密的监控网络,既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又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果,真正将活动开展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整改。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督可推行分层负责制,严密组织网络,严格活动组织机构,规范活动内容,统一活动要求,以确保学生外出活动的有节、有序和有效。6.认真考评,持续推进。各类实践活动结束后,都应及时进行“实践活动积极分子”的评比。活动中要注意综合四级检查结果,给每一名参加活动的学生打分,并将所得分数纳入学生的德育量化考核体系;而班级总体的活动情况则按相关条例纳入班主任工作的月考核中;学期结束前,学校根据各班的表现再评选出学生实践活动先进班级,并进行相应的表彰与奖励。在每月的班主任工作例会上,都要做专题研讨,以不断改进工作模式,不断探索工作方法,真正做到边实践、边反思、边整改,以追求持续改进的良好发展格局。如有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操作中表现突出,可被学校评定为“技术操作能手”,在校园歌咏赛中力拔头筹,可被评定为“校园歌手”等,以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对职业院校“活动育人”的反思

职业院校在活动育人的实施中必须渗透三大理念,即活动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活动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活动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理念等,从而呈现出三大育人特色。(1)走出校门开展义工服务活动,拓展了活动的空间,体现出了与社会接轨;(2)职校组建学生社团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素质,丰富了活动的内涵;(3)学校及时的总结与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活动氛围。但在活动育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安全隐患的存在,这是由动态管理难度造成的;(2)考核机制尚待完善,学生的实践活动普遍没有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体系,也没有作为学分来考核,因而刚性不够;包括指导教师,其工作量也没有纳入考核的范畴,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全员参与格局的创建。职校可根据当前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按照“体制上健全、落实上可行、考核上创新”的思路继续深入推进,努力实施德育“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要求,以期更好地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樊玉成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宜兴分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技工院校 主题活动教育 研究与探索

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多年,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怎么样去开展,效果如何、我们从中得到那些启发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角色,都要按照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以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德育教育的比重占据了较大的空间,道德、情感、智慧在技工院校的教育中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技工院校的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将关系到学生以后在社会的影响,离开了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离开了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离开了智慧的教育是缺乏创造活力的教育。

一、目前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的比重,对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影响力,已经在人们的认识中都存在相当大的地位,大多数老师在招生的过程中都能够认识到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加上普通高中的竞争和大学的扩招并且高职院校的注册入学,再加上现实社会中对人才使用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因此技工院校的招生规模形势越来越严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因此技工院校招生时对学生的条件特别是思想文化素质的要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日渐下降,对于我们从事技工教育的人员来说任务艰巨,从这几年的教育过程可以总结出学生的素质下降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1、难以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学生的身份就是学习,掌握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自己和家人乃至自己的下代的生活幸福而"俯首甘为孺子牛"及"十年寒窗"的煎熬,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更是受几千年来"学而优者仕"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而结果在中考中被分数的大网打落在技工院校,从而认为已经不能再有怎样的励精图治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拿到中专毕业证,走向打工的浪潮中,失去了曾经的梦想。

2、缺乏自信心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我上技校是与别人低一个层次,他们都上高准备考大学,而我只能如此,本身知识就缺乏难以在与别人相比,有时还会因为无所作为而悲观失望,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或就是上网有时包夜等自已颓废的态度,缺乏自信心。

3、成长缺少自主独立

处于现在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性较差,存在依赖心里,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就能够体现,衣服、鞋子、袜子都是带回家给父母洗,然后再带回来穿,平时被子的叠放都不到位,生活习惯比较懒散,明显具有一种缺少自主独立的精神。

4、孤僻自闭,难以与人交流

有一部分类型的学生是性格内向,还有一部分从小成为留守儿童,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或者是寄居亲戚家,这种生活让他们少言寡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同学们的讨论,有问题也不敢求教于他人。

5.、自高自大,难以相处

一部分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劝告,受不了挫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与人交流,难以相处。

6、文化知识欠缺,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特别是数学、英语等课程更为突出,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陋习很难改掉,因此,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全新的专业技能课,学习兴趣也不够浓,不想过多的去动脑筋思考,更缺少创造性思维。

7、 缺乏责任意识

责任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与他们相去甚远,班级里的事与他们毫无相干,集体活动没有任何兴趣,都是我行我素,叫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就是自己的事也不情愿把它做好。

8、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出口成"脏"、抽烟、赌博、打架、早恋、乱扔垃圾,翻越学校院墙等现象随处可见,敲诈、偷窃等违法行为屡屡发生,明知道不可以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

二、开展主题活动有的放失、注重引导与教育

在学生管理的主要方法上采取针对上述出现的现状,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主题班会进行目标定位

学院在每班课表的安排每个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进行全院的班会课每个星期都有明确的主题: 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校园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文明等主题教育、迎新晚会的举办、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团活动、安全教育活动月的开展、节约水电资源的教育、技能大赛、集体主义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核心能力教育、生命教育、生产劳动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一次的主题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周密策划,安排周到细致,内容都具有新颖充实性,集中体现"新、近、实",通过生动的事例来感染、教育学生。"新"是指现实而又新鲜的素材;"近"是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有强烈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实"是指所选典型事例要真实、可信。这些现实的、身边的和可信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集中反映主题,从而揭示主题开始,逐步展开主题,进而深化和升华主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间断的冲击,让时间铸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升华学生人格达到主题教育的目标

2.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研究室

对于一些在思想和性格上存在缺陷或部分缺陷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从上学期我院综高部刘主任首次挂牌成立心理咨询室接受同学们的咨询,然后定期开展一些讲座给同学们做一些案例分析,深受学生欢迎和资深教师来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对于不愿意当面倾诉的学生,我们专门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由专门的老师负责谈心交流。

3. 搞好社团活动引领德育教育

我院由团委组织成立多个社团,楚风画社、丰富同学们的书法绘画爱好,定时开展绘画书法的展览,陶冶学生的艺术情趣,篮球社团不定期组织学生之间的友谊赛以及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赛,增加师生的感情,足球社团加强系部之间的联系在各系部成立足球爱好者协会,邀请专业的球员来学院进行辅导与切磋,舞蹈社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培养爱好者的形体美,接受了很多年轻人的请求,不定期在校园内进行表演,丰富了校园文化,各系部的学生会也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在课后的活动项目比如,黑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青春活力,也锻炼了作为年轻人的身体,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内容。

4、在开好德育课的基础上努力抓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院在课程设置上,把德育课作为主要课程来进行教育,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教材和教法方面进行深挖。首先,学校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请革命前辈进行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请社会优秀人才做人生奋斗报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对照教育,培养在校学生的自信心。比如请本校往届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做自强不息的创业报告;请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做人生奋斗引导教育。使学生坚定"我能、我行、我成功"的信念。再次,密切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请权威人士分析形势,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盲无目的,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新、近、实"教育模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

三、德育主题活动的意义及一点思考

通过近年来的德育教育的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收效来看,基本上能够达到活动育人,提高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一方面为我院能够培养更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并提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德育教育工作和实践给社会带来更多更好的价值。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关乎着学生的发展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德育工作如何更加细致入微的开展,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式家教:紧闭的枷锁》.《现代教育报》

[2] 《新时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俞龙辉《职教论坛》2001第10期

[3] 《学校德育工作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发挥》.黄华欢.《职教论坛》

篇8

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专业特点的要求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有别于一般专业学习,如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操作性。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规定,高职高专类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教学课时的50%。因此,艺术类院校除在传统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外,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扩大德育教育覆盖范围,将其渗透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十分必要。

(二)传统德育教育低效性的影响

传统德育教育主要依托“两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注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固定。相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重专业轻文化等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传统德育教育失去兴趣。此外,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文化底子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传统德育教学认知很难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转变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三)教育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许多文件,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全面部署。2012年,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文中指出: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意见》紧跟形势要求,提出实际举措,对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深刻领会文件要求,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二、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功能性

艺术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戏剧演出、舞蹈比赛、诗词朗诵、美术作品展、民间采风、校外写生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而且增加了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了解风土民情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机会。同时,艺术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不断检验专业技能,悟出“学艺、做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是集实践和德育于一身的重要课程,是德育教育的新型载体。

(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家境较好,个人主义比较明显。专业学习很多都是小班教学,造成他们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艺术实践活动大都是上百人的合作,演出实践内容也跨越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等各个专业,还包括主持、摄像、舞台策划、灯光设计等各个环节。这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协调工作,增强团队精神。另外,艺术实践活动从彩排到正式演出,耗费时间长。有时为了几分钟的演出,需要候场一天。漫长的等待,简易的候场环境,是锻炼大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必要手段。

(二)了解社会生活现实,增强学习职责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艺术实践帮助大学生摒弃不良的思想侵蚀,锻炼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校外采风、“三下乡”等活动有助于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军营、工地、福利院等场所,与各行各业劳动者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民风、探求民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各项基本国策,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伟人纪念晚会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的艰辛,继承与发扬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等,如“建党90周年合唱赛”“组歌音乐会”;参加“名人名家”音乐会,如“肖邦音乐会”,从名人身上体会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艺术追求境界,能培养学生敬畏艺术、热爱艺术的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树立自信心理认知,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艺术实践活动为更多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那些专业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示自我,树立信心,激发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比赛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战胜心理恐惧、获得自信满足的过程。对一些性格内向、情绪容易紧张的学生,通过多次登台表演等社会实践锻炼,可以逐渐战胜心中的羞涩紧张,不断提升表演能力。此外,社会实践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培养豁达、开阔的处事态度。

三、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育人”不仅指思政教师,还包含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工作者。“全方位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教学系统发挥作用,还需要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的协助。艺术院校的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灌输”思想、“说教”理论,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明确的目的和意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分享等形式,用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实际、贴合学生生活,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是构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引导,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与艺术实践结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做学生品德养成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健全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确保实践育人制度化,是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的根本措施。目前,各艺术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课时、学分制量化管理,通过一系列规定与措施确保艺术实践的专业教学效果。首先,构建管理网络。做到校级领导分块负责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艺术总辅导员具体负责。其次,将实践课程、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列入学期工作,德育教育成绩与学科成绩一起录入学生成绩系统,规范学生德育评分,增强活动德育效果。最后,明确艺术实践管理教师职责。在教学及活动实施过程中,艺术管理教师不仅应了解艺术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协调各部门工作,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软环境。艺术院校不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各院系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打造成“文化品牌”,浓郁文化氛围,增加品牌内涵,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特色,发挥凝聚、、整合的功能。例如,合理布置“文化墙”,突出艺术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铭记校史校规、缅怀艺术前辈、欣赏名作佳画、展示优秀事迹等,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又如,要重视宣传的作用,无论是校园橱窗、广播、报纸,还是学报、网络,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净化灵魂、升华品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德育教育的软环境。

(四)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在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上达成一致,投入时间与经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基地教育在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期间,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要求等传授给学生,把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引导、示范的渗透性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篇9

请我省各校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为指导,组织参加“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以“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时间到位,持之以恒”为活动要求,让阅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进生活,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凸显学校书香特色。

一、宣传发动(3月)

1 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书香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师生读书活动计划,具体负责读书活动的实施。

2 在学校宣传橱窗、班级宣告栏里开设“读书专栏”,让师生以书为伴。

二、活动时间

2010年4月-2010年12月

各地市巡讲第一站:三明市沙县教育局

三、学校保障措施

1 组织机构保障。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读书活动的实施,以教研组为载体进行校本研修读书活动。

2 学校进一步完善图书室,增加藏书量。

3 加强检查,规范管理。

四、活动联系

各地学校如需邀请我省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到学校作专题报告,请与活动办公室联系。

联系电话:0591-88520702

联系人:陈老师

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

福建省语文学会

二0一0年三月一日

“阅读之星”评选活动实施方案(拟)

一、活动对象

全省中、小学学生。

二、评选原则

“阅读之星”评选主要考核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对阅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同伴阅读的帮助和影响等。切忌将评选活动简单等同于语文学习能力考核、学习尖子选拔和优秀学生评选。

高年级“阅读之星”的评选,侧重考查学生是否“会读书”,考查其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全面性和深刻性,即阅读内容不单一、有个人的阅读倾向和阅读见解等。

中低年级“阅读之星”的评选,侧重考查学生是否“爱读书”,考查其阅读必趣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建立。

三、评选指标

“阅读之星”评选由5个指标组成:

1 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占总分10%)。

2 有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占总分20%)。如积极参加阅读活动,阅读内容广泛,有个人的阅读倾向,能影响带动同学参与阅读等。

3 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占总分30%)。如有每天读书的习惯,有摘录或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等。

4 网上阅读水平测试作成绩优秀(占总分20%)。

5 有读书笔记、心得或读书卡(占总分20%)。读书笔记、心得真实感人、有独特见解,读书卡图文并茂、记录清楚。

本次活动有关事宜,请与福建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联系。

联系地址:福州市鼓屏路192号山海大厦北厅十楼邮政编码:350003

联系人:黄老师 联系电话:0591-28378430

篇10

中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对策

学校体育是社会前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增强民族体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可以弥补体育课的不足,进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内容。现从中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中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的认识不足

就目前中职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他们还年轻,自身条件基本上能够适应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对健康意意识还不够了解,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意识薄弱。因此,这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够明显,凭一时的兴趣和爱好,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较大,但他们充分利用的方式不一样,如上网、逛街、学习、体育活动等,这些都值得学校去深思的问题,但有些学生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所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就更谈不上课外体育活动是他们在学校的一种锻炼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课外活动随意性比较大,那么能够在课外养成体育锻炼的学生太少,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2.体育场地器材及设施滞后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场地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善,器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场地、器材的设施的滞后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长期下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课外活动也没有安排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都是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形成一种自我锻炼习惯。

4.课外内容单一

就目前学校课外活动内容来看,还是传统模式,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提高,只有以篮球、羽毛球为主,好多运动项目无法开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对策

学校体育的目标及功能的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是要求学生参与和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要想改变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体制,必须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他们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打下基础。

1.管理模式

要想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它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集中有序,它有一定的松散性。因此,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辅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还要求学校培养一批体育骨干及学生会,在这种机制的协助配合下,把课外体育活动当做学校体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抓,加之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样学生会逐渐对课外体育活动有参与意识并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组织体育竞赛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竞赛,通过竞赛模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更不愿意参加,因此学校必须要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进行改革,取消高难度、危险性大的项目,降低标准,放宽规则,把专一的活动项目改成综合性的运动项目,集体项目增多,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增设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尽量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

3.培养体育骨干

加强学生体育骨干的培训,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会及体育骨干的能力,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培训,给他们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及各种竞赛规则等,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热情,还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地位。

4.检查评比制度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建立课外体育活动检查和评比制度,利用检查和评比制度等手段来促进各个院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学期体育部必须有一个体育活动计划,内容包括组织形式、比赛时间和比赛地点等,体育部将会根据制订的计划和安排进行检查和落实,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评比和公布,对成绩好的班级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进行宣传。

5.体育项目的多样化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而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健身和娱乐,因此在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也希望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就要求学校在器材和场地上有一定的改善,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锻炼,养成他们能在课外活动时间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结论

1.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他们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2.建立健全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加强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机制。

3.加强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的器材和场地的设施,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4.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经常组织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11

论文摘要: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精神文化,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共同愿景,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学活动就必须以校园精神文化为轴心,即学校提倡什么、鼓动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学活动的主题都必须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如确定各种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辩论赛等,还可以在不同的时候确定不同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等,来宣传校园文化。可以说,校园里的一切文学活动都依托于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学作品。

六、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素材

校园文学活动是以校园环境为背景,以活跃在校园中的人为主体的活动。首先,每一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会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职能部门充分利用校园的有限空间,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中显示校园的文化气氛,使学生在优雅的环境里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熏陶。而这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既是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又是文学创作的极好素材。其次,学校要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职业操守。要保证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做到有章必遵,违章必究。因此,学生对这些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情况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展示出来,使校园文学活动的题材更广,也更深入。再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精神文化建设更是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身边的感人事迹固然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来宣传,如励志教育的,助人为乐的,有敬业精神的等等,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予以讴歌,把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同样,那些与校园精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假恶丑现象和不和谐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形式予以批评。总之,在高职院校中,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各院校的校园文学活动生机勃勃,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颗常青树。从物质环境到制度理念,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举止仪表到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围绕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给每个校园人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系,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观信息,从而使校园人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大家所公认的或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被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给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校园人以深刻的影响,激发其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同时它对每个校园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学活动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心理因素、价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与文化气质,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因此,校园文化主导着校园文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学活动则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校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校园文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常雅宁

[2]《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教育对策》万金淼史梅

[3]《高职校园文化创新研究》来自网络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实践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要想使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逐渐将依法治国方略的健全法律制度层面转移到培养法治精神的阶段,一定要充分依靠完整、正确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更是非常重要,这将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意义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模式和改革路径。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1.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还能为广大的人群带来最根本的利益。通过法治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劳动者的综合能力,避免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时,可以与政治思想教育、道德纪律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充分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适应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并且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2.是培养现代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现代的技术更是飞速发展,而且国际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因此,我国一定要进行改革,不断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进而积极应对国际间的竞争。其实,国际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肩负着非常重大的使命,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仅关系着人才整体的素质,也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问题。在国务院提出的普法规划中,已经将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重点的教育对象,并且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想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治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国家建设需求以及能够依法办事的综合人才。另外,为国家的发展也创造了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承担起振兴国家的大任。

3.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求。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实现对外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整体素质,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还能实现人才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十分有意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及法律素质。而且,法律素质的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重要,因此,学生的法治教育更是十分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法治教育中也存在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知识的教育,它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能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新时代人才。

4.能够引导和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差,自制力也比较弱,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违法乱纪的现象进行常出现,更有甚者会造成犯罪,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因此,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还能增强学生辨别是非、抵制不良现象的能力,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还有利于社会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避免犯罪的现象发生,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1.将法治教育看作德育的分支。一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法治教育,仍然将其看作教育的分支,对于这种看法是十分不正确的,因此,会直接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所谓的德育,这其中并不包含法治教育,德育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但是法治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教学任务是要约束学生不做违法的行为,这两者之间存在这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两者混合起来,从而使法治教育的意义丧失,成为德育的附属品,其作用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2.没有将法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目前,我国正在实行依法治国的方略,因此,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要具备法律方面的素质,懂得用法律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没有重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法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高职院校一旦不重视法治教育,就会影响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影响教育改革的实施,这样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建设法治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

3.将法律知识教学与法治教育的概念混淆。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最基础的部分就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但是法律知识的教育并不代表法治教育。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并没有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为目标,而且,一些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往往都是泛泛而谈,说一些空话、套话,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感。因此,如何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良好的法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提升法律素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4.法治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亟待提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法治教育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显得十分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而且,有的高职院校的法治课程教师是由行政人员或者是辅导员担任。因此,师资队伍的非专业性,会影响法律知识传播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甚至会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从而产生误解,不仅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也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观念产生影响。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积极提升法治课程教师的师资力量,从而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良好的法律观念。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1.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法律信仰。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法治教育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主,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论学生不是十分感兴趣,而且法律知识一直在改变,学生不可能全部记住,因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最关键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应该当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多多思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法治教育的实施。另外,要精心设置教学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行更深刻的探索。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使学生学习到基础的法律知识,体会到法律的精髓,从而形成新的法律信仰,提升自身的法律素质,促进对法治学习的兴趣。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单一、枯燥,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根本不用对其进行全面的法律知识教育,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要积极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提升学生的法律信仰,学生才会愿意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做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2.重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因此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学生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都是采用大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学生非常多,而且都是在一间教室里,教学的质量根本得不到的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的法治教育时,应该以班级为单位,选择小班授课的形式,而且不能只使用传统的单一口述的教学模式,要多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讲座、模拟案例分析以及模拟法律庭审等,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治教育的实用性。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也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学生进行法律社会实践教学,还能巩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使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帮助学生更新法律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让学生到司法机关进行实习、课外讲座或者是活动、开庭时在法庭上旁听以及进行普法活动的宣传等,只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4.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养。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师的素养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因此,国家的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另外,还要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对于法律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更要高度重视。对于高职院校中一些前途比较好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该为其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组织进行一些短期的法治教育课程培训,对国家当中一些最新的法制法规进行学习,教师只有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提高法治教育的实用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的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努力探索,争取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法律观念。教师可以加强法律课程的实用性,利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上宣传法律的重要性以及人权保障的重要性,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并且可以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法律意识,巩固法律知识。另外,教师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给学生带来更专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法治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科. 新形势下加强高职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法制博览,2015,26:29-30.

[2]魏佳.学生法治教育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成功(教育),2013,02:254-255.

[3]王晗璐,杨金丽.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活动的实施[J].才智,2015,16:98.

篇13

关键词:高职院校;活动文化;实践;反思

作者简介:郝天聪(1989-),男,山东汶上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庄西真(1967-),男,山东莒南人,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其策略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编号:2012ZDIXM023),主持人:庄西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36-04

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我们悬挂在我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文化的存在赋予生命以价值与意义。在校园文化中,活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具有区别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仪式文化等的独特优势,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表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理念与内涵仍然有待提升,内容与形式仍然有待创新,机制与体系仍然有待完善。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开展活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秉承“树人成德,行知达材”的校训,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具有现代化高职特征的校园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农商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构建出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活动文化体系。本文旨在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个案进行剖析,浅述高职院校活动文化建设的拓维实践与反思。

对高职院校而言,校园活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学者指出,活动文化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具有育人功能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氛围,旨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文化思想和理念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氛围中提高思想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优秀的人文素质,并增强其实践经验,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1]。关于校园活动文化的内涵,学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总体而言,校园活动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活动文化泛指发生于校园内外的有学生参与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各种形态的活动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氛围和特征等的总称。狭义的活动文化一般特指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与表征,即课外活动文化。学界大多在狭义层面上探讨校园活动文化,本文也是立足于狭义层面探讨高职院校活动文化的建设思路。

一、以弘扬校训为宗旨,立足高职教育定位,引领活动文化建设方向

《辞海》中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2]在高职院校中,校训的“训育”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一般来说,校训是高职院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文化准则,不仅可以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精神与理念,而且可以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的精神风气与面貌。同时,校训还可以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重要物质表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职业”特色,高职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彰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才能有助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活动文化,离不开对这一办学理念的准确把握和深入贯彻,最深刻和最现实的举措就在于对校训的弘扬,通过校训来引领高职院校活动文化建设的方向,掌控校园文化活动的主线,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不至于脱离正常的轨道,从而开展更多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校训是“树人成德,行知达材”。“树人成德”意为通过高职教育培养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行知达材”意为通过高职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其中,“行知”即为“行知合一”,理论就是“知”,实践就是“行”,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一校训体现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重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以弘扬校训为宗旨,立足高职教育办学定位,明确活动文化建设方向,开展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了实现“树人成德”的校训目标,同时为了让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具有“农商味道”,学院独辟蹊径,结合学院特色,精心打造“农商人”共有的价值观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主题团日活动、“舌尖上的农商”活动、寝室文化节等。学院在加强价值观主题教育的同时,构建出“农商人”特有的价值观文化体系,积极引导学院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活动文化建设中实现“树人成德”的校训目标。为了实现“行知达材”的校训目标,学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紧扣“知行”二字,通过知识竞赛、技能大赛、文化讲堂、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活动文化建设中成长成才。“树人成德,行知达材”这一校训理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展现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独特的文化风采。

二、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打造技能文化体系,抓住活动文化建设重点

对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的双赢优势逐渐显露出来,也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在文化层面上的合作相对较少。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校企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必将成为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由此来看,将校企合作理念融入高职院校活动建设实践也就成为大势所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重视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生产技能的掌握、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职业潜能的开发。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仅仅依靠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来培养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考虑到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技能文化活动就变得格外重要,技能文化体系的构建也就成为活动文化建设的重点。传统的技能文化活动以技能大赛为主,形式比较单一,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造成学生缺乏职前文化储备以及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不利于学生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难以快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以及要求。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大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效能,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紧紧抓住活动文化建设的重点,实现了校企合作与技能文化在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层面上的高度耦合,打造出具有农商院高职特色的技能文化体系。首先是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做讲座。与学生相比,企业人员拥有更多的一线经验,对企业文化也更具有发言权,熟知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讲座的形式可以实现企业人员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运行模式、发展前景等,并自觉地根据企业的要求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其次是与企业合作开办技能大赛。学院每年的技能大赛都会由企业冠名,一方面学院可以获得企业的赞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技能大赛的开展过程中,学院结合企业的文化特点,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担当裁判,并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执法技能大赛,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技能大赛的质量和水准,从而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未来职业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再次是与企业合办联欢晚会。学院与企业合办晚会,学生与企业人员联合负责晚会的筹备工作,共同参与晚会节目的编排与演出工作,在增加双方友谊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从企业人员那里学到更多的团队精神、创新理念以及职业素养等,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理念,并按照企业的思维方式行为处事。最后是安排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学院积极安排学生参与企业举办的纺织品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水果展销会等,从而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以文化育人为核心,建立袍江人文大讲堂,打造活动文化建设品牌

“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化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3]。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之于人的价值在于育人。文化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文化不但是立校之基,更是育人之本,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理念支撑与强力推动。在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学校的文化底蕴、育人传统往往需要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才能积淀而成。然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尽管发展速度和规模十分迅猛,现在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具有较长历史的普通高校相比,仍然显得历史底蕴不深、积淀不厚,呈现出先天不足的局面。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本来就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人文素养也偏低,更加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尽管如此,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硬件建设上,对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代表的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加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一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出现严重偏差。“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方法以及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职业人”未有效培养[4]。这种工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偏低的局面,不得不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失职、高职教育的失魂。为了深入贯彻文化育人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繁荣农商院的学术氛围,增加农商院的文化气息,提高农商院学子的人文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之下,精心筹备之后隆重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农商院・袍江人文大讲堂”,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农商院的品牌活动文化以及绍兴市“文化名市建设”的亮丽风景。袍江人文大讲堂以“感受名家风采,共享学术盛宴”为宗旨,计划每月一讲,以农商院学子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开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设置状况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特地邀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图书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就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以及国际形势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文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等主题的多场专题讲座,可以说为农商院学子奉上了精彩非凡、回味无穷的学术盛宴。袍江人文大讲堂的开办,使得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活动文化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提高学院知名度、繁荣学院文化氛围的同时,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为农商院学子成长为完满的“职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服务地方为目标,打造绍兴志愿者之校,提升活动文化建设内涵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期,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应,在高职院校活动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就成为一个核心议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固然要追求“外化于形”,但更要追求“内化于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地方的文化特色与传统,反映高职院校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与取向,从而对全校师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品质与境界。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与地方的关系更为密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树立“为地方服务”的价值观理念。与此同时,在校园内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效果和影响毕竟是有限的,高职院校追求内涵式发展也必然要将活动文化建设的外延拓展到校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以社会为服务对象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成为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自身内涵、服务地方社会的有效平台。另外,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和进步的宗旨和理念,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是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学生从志愿服务中学习到的并不是索取,而是奉献社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志愿服务打造育人平台,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以“立足袍江,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志愿服务,你我同行”为信念,引导学生“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率先提出建立浙江省第一所志愿文化传播面广、志愿组织繁荣活跃、志愿活动参与率高、志愿资源汇聚丰富的“志愿者之校”。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关键在于机制化、长效化,不能让志愿服务流于形式。为此,学院秉承“学校主体、多方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将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理念纳入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了“学校―系―班级―宿舍”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并建立了严格的志愿者注册、考核和评价机制,保障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学院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图书馆、新纪元会展等多家公益机构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将每年的3月和12月定为志愿服务文化月,同时利用微博、博客、专题网站等网络新媒体传播志愿服务信息,从而打造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在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学院对所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提前进行培训,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志愿服务和所学专业挂钩,以“立足校园,走出校门”为工作方向,在校内和校外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立足校园”即做好校内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好校园环保、电脑维修等常规志愿服务活动。“走出校门”即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定期走进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之校的成立,不仅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使得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进行活动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校训的文化理念,立足高职教育定位,始终以育人为宗旨,发挥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我们坚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变的是对于活动文化深层内涵的把握和贯彻,多变的是对于活动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从而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之中实现活动文化建设内涵品质的提升与超越。

参考文献:

[1]胡晓,周久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活动文化体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5.

[2]夏征农.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93.

篇14

关键词:德育 社团 体验式 高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9-01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但道德素质不是光靠课堂就能提高的,还需要学生在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合作和交往中提高,体验式德育教学应是高职德育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趋势,对德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即体验式德育教学。高职德育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社团实践、实习实训实践、社会生活实践三类。在这里,我想谈谈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体验式德育教学的渗透和效果。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真实性和不可传授性,体验的过程是充满魅力彰显个性又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借助在团委工作的便利,我通过各系学生会干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在调查“你希望参加学校的哪些活动”问题时,学生们都选择了多个选项,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同时也有约1/3的学生愿意参加文体、社团、竞技或专业比赛等。可见,学生的兴趣是很广泛的,愿意参加各类学校活动。学生的道德发展主要来自于学校教育和生活的经历,所以高职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给学生创建一个优美、宽松、温馨、自主、向上的校园环境。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学生对社团活动的认识和期望

在学生中调查关于“参加社团活动”问题时,除去少部分学生不愿参加社团组织外,有超过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文娱体育类社团,还有另外一部分学生选择参加志愿服务类社团。在社团的作用上,多数学生还是认可的,他们认为社团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培养能力、增进交流及进行宣传教育。社团应该成为高职德育的重要载体,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交往能力,提高其责任感和自主意识。高职生虽然思想成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但因为多数学生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依赖性强,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弥补了这一缺陷成为了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2 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深挖自身的潜能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

3 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体会“竞争与合作”

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4 社团是学生适应社会,促成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大部分通过社团锻炼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普遍表现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其他为参加社团或学生会锻炼的学生更加成熟,思考问题更全面。

5 社团活动在体验式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织,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有以下几点。

5.1 把握时代方向,与时俱进开展工作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社团建设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同时,着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创新的理念,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2 坚持本质,多元化发展

社团建设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学校育人的宗旨和本质始终不变。在建设社团方面,除了考察社团建设的专业性,兴趣性的同时,还要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鼓励社团往多元化方面发展,同时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搭桥铺路。

5.3 增强社团建团的前瞻性,深挖社团发展的潜力

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一个社团建团的宗旨,与职业教育相联系,挖掘社团发展的潜力和远景。因此在建团之初,应全面考虑建团的意义所在,是否有它的现实价值以及远期发展目标。将社团的发展前景,良好的育人环境与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市场意识和协作意识的培养,使通过社团锻炼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从另一个方面,也为社团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