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范文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管理重点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管理重点知识

篇1

【关键词】工业企业 资金管理 重点 控制

一、引言

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是由于这样的市场地位,通常来说,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整体工作要求要比其他一些中小企业严苛很多,受到的监管也更加全面。在企业众多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重中之重,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整个工业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烟草企业,作为传统的垄断型企业,在很长时间内都受到政策的保护和限制,其内部管理还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受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严重影响,资金闲置、无故占用、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普遍。可以说,资金管理是烟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贯穿整个生产过程,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烟草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这也在客观上要求烟草企业必须开始有意识得解决自身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条件下,实施合理高效的资金管理制度,从而保障烟草企业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提升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资金的运作管理,提升对货币资金的控制能力

一方面,工业企业只有具备快速、高效的资金周转能力,才有可能切实发挥资金的实际效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资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可能。鉴于此,工业企业可以从控制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入手,重点关注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财务指标。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现金比率指标,这是工业企业进行资金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现金比率不仅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工业企业近期从事的投资项目情况,也能直观体现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对于强化工业资金的运作管理有着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工业企业还需要针对专项货币资金做好管控工作。首先,专项资金的控制需要划分具体的控制范畴,在控制范畴内,货币资金的每一项收支都能被覆盖和包括。其次,要把握好货币资金的控制方向,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与业务相关的清点和盘查,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完整。最后,工业企业还要注意资金控制手段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对各项正规管理机制进行大力贯彻,尽可能地采用票据、签章等管理方式。

(二)推行信息化资金管理系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企业资金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采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及时、全面的了解自身财务信息的方方面面,尽快进行必要的财务信息筛选与甄别,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企业资金的流转与运行。工业企业在建立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一下几个方面。首先,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资金的循环往复将伴随企业的所有经营环节,所以企业需要建立起适应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机制,成本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管理水平,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鉴于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生产成本,优化成本结构,将成本管理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其次,工业企业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完整性。为了保障信息系统能够涵盖到企业资金管理的所有方面,需要细化到每一笔支出,将资金管理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同时缩短资金使用申报的周期,来计划和控制资金的合理占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加强资金的合理配置,树立起良好的风险意识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形势,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的合理配置,树立起良好的风险意识。作为烟草企业,在其进行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时,需要将人力、物力、财力三类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与整合,以保障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根据相关规则的要求,我国的烟草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便在整体层面上提升企业识别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从客观上来说,在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下,烟草市场的竞争程度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收益与风险的对应关系,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工业企业的资金管理中探索资金管理的创新模式,对于推动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是提高工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规范的客观需要。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更加要求工业企业要具备较高水准的财务管理水平,尤其是在资金管理体系上需要进行更多有益的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拓展工业企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其投融资能力的全面提升。唯有真正掌握了科学管理资金的方法,才能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可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企业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竞争,只有在资金管理体系中进行改良和优化,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浩雨.企业资金预算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篇2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校办企业,位于农业大学西区。该厂自1989年以来在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生产农业机械,共分为机加工、钳工、锻工三个车间,固定资产总值1042299.34元,2005年主要生产2BP-2型铺膜播种机、9YG-130型圆盘割草机、9ZC-160型铡草机三种产品。管理人员10人,车间工人50人。

2成本构成情况

固定资产按年提取折旧费,折旧费是成本中很大一部分,工人工资采用的是月工资制,所以工人工资福利费也成为固定成本的一部分。该厂设备比较老化,发生修理费用比较频繁,则每月耗用的修理费作为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生产而发生、与产量存在线性关系的直接材料、包括水、电、等在内的制造费用可视为变动成本。在预算和考核成本时,该厂基本上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将制造费用按三种产品的产量进行平均分配的方法计入成本,再与预算标准进行比较控制成本的发生。

2.1成本发生情况分析

在对2005年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后,结果却不容乐观。

2005年生产出2BP-2型铺膜机1390台、9YG-130型圆盘割草机130台、9ZC-160型铡草机800台,三种产品的出厂价分别为2100元、4200元、580元,则有分析:

从卖价的角度上看,三种产品只有铺膜机一种产品成本低于出厂价,其余两种产品分别超出出厂价63%和60%

剔除其他费用因素,单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考虑:

铺膜机利润=PX1-(b1X1+a1)=(2100-1712.40)×1390=538764元

圆盘割草机利润=PX2-(b2X2+a2)=(4200-6829.52)×130=-341837.60元

铡草机利润=PX3-(b3X3+a3)=(580-923.96)×800=-275168元

则本季度利润合计为:538764-341837.60-275168=-78241.60元

即便从中扣除折旧费,只考虑现金流量:铺膜机:

N=(2100-1681.19)×1390=582145.90元

圆盘割草机:N=(4200-6811.67)×130=-339517.10元铡草机:

N=(580-900.46)×800=-256368元

则总现金流量:N=582145.90-339517.10-256368=-13739.20元

表1单位成本发生表(单位:元)

项目2BP-2型9YG-130型9ZC-160型

铺膜机圆盘割草机铡草机

固定成本直接人工735.043369.28387.69

折旧费31.2117.8523.50

固定性制造费用145.3031.2039.47

变动成本原辅材料776.003389.00447.05

水电费用3.252.693.07

变动性制造费用21.6019.5023.18

合计1712.406829.52923.96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目前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上分析不分担各种管理费用,只考虑直接成本,就已经是成本过高出现亏损了。即便剔除早已支付的固定资产投资,只从当期现金投入与产出角度来看,企业即使将所有产品全部销售收回的资金仍不能弥补投入生产的资金,这就是说,企业的生产已经是入不敷出了。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扭转局面,企业将会越生产越赔钱,最终危机将不可逆转。

3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的探讨

3.1亏损的原因

该企业成本过高导致亏损,是多方面、多原因造成的,除去销售的因素之外,企业内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国有企业性质根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厂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所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办企业,有许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此试制,并接受试制费,所以企业至今带有浓厚的国有企业的气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靠国家吃饭的习惯,人员冗置、工作懒散的情况十分普遍。带着计划经济的落后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打拼,混乱被动的局面可想而知。3.1.2没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的管理思想根源不合理,所以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企业日常工作不是无法可依就是有法不依,这样的管理制度不但不能规范员工行为,还有可能让员工产生没有被公平对待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管理极为不利。例如产品出现废品时,并不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重新领料加工就行,材料采购按发票换算入库,由于称重不方便,并不验收重量,也不验收钢材材质是否达标,以至严重影响了原辅料的实际可用数量,使产量低下,而造成损失后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相关责任人竟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分。

这仅仅是众多日常管理问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问题数不胜数,没有赖以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成本控制从何谈起。

3.1.3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混乱

企业财务人员虽然尽力以较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核算,但由于企业人员配置较为混乱,员工不能清晰自己岗位的职责,互相推委,致使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流传递不畅,生产上各种耗用情况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原辅材料采购存在赊购现象原始凭证不能及时递交给财务部门,以至于库存材料和财务账核对不一致,财务部门不能正确核算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也不了解尚有多少库存,该何时购买、购买多少。例如2005年初,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原始凭证没有及时上交财务部门,以至于财务部门不了解原材料实际库存情况,园钢采购数量没有满足产品生产需要。虽然之后紧急组织采购,还是造成了极大的额外支出。而传递过程的各个环节则互相推委,拒绝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结果只有不了了之。而决策层也不能正确依据市场确定产品进入市场的策略,从而使生产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一旦销售不佳就会使产品大量积压。

3.2解决方法的探讨

3.2.1抓销售促生产,合理制定销售价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的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固定成本。所以生产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没有良好的销售,生产只好断断续续,十分被动。产量持续保持低水平,固定性生产成本有如一方大石,顶得单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制定销售价格方面,既要兼顾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例如ZC-160型铡草机的生产就是先定好销售价格后进行的生产,结果是成本高于售价,导致一销售就亏损。

3.2.2明确责任中心制度,严格控制成本发生各环节

生产就是使各具其用的原辅料转化为目标产品的过程而在这期间投入的各种耗费(即成本)就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动力。如果在流转的过程中遇到的断档、阻滞多,则需要的动力就要很大才能使转变正常进行,反之,流程越通畅所需成本就越小。

2005年该厂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业绩考核,并与各责任人的工资福利挂钩,然而这些考核制度并不是十分科学合理,只是责任中心制度的雏形,仍有很大程度上的不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应进一步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企业的内部合理划分责任单位,明确各责任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应有的权利和利益,以便实行有效的内部协调与控制。从上至下将每个环节、每个车间、每个生产班组甚至每个岗位都确立为责任中心,明确其职责与成本的关系,按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这样才有可能监控每个环节的成本发生情况,达到全程监控的效果。

并且要在员工当中树立起提高效率、力行节约的风尚,这是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好办法,也是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中国乃至全亚洲地区各个企业共同提倡,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3.2.3通过标准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差异分析

预算做出的计划数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在生产过程经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使得实际成本与计划数之间产生差异,

计算并分析这些差异需要用到标准成本核算办法,以达到服务与管理的目的。对于该企业这样规模的生产企业,预算自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可以参考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充分考虑本地区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标准成本,在日常生产中严格控制定期进行成本差异分析,从而不断修正预算目标,努力缩小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间的不利差异,制定出最合理的标准成本使成本控制与考核更加科学化,从而进一步全面降低成本。

4结束语新晨

由于该厂生产的“金穗”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好,已受农民广泛关注。产品的前景一片光明。然而这份光明只能赋予那些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好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价格低廉才是能够占领市场的好产品,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高兰培。集团企业财务实效管理浅析[J].上海会计,2005,(6)。

[3]施伟忠。关于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上海会计,2003,(4)。

篇3

职业禁忌证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其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企业如何做好职业禁忌证管理,把好职业健康监护关,是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规定、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与职工劳动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如何实施,这是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点。近年来,本企业在实施职业禁忌证的管理中,着重关注以下重点,来做好这项工作。

关注适用法律法规及其

配套规章标准

从事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人员,首先必须学习了解做好职业禁忌证管理的有关法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规定。

有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目前职业禁忌证管理适用的法律规定,见于《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的有关条款之中。

《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

2011年12月31日通过的新修正的《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第四十条、第七十二条、第七十六条、第八十七条中,分别对职业禁忌的概念,对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以及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等作出规定。

《劳动法》第五十四条、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中,分别对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1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作出规定。

有关配套规章标准规定

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应当视同正常出勤。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用人单位发现职业禁忌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的费用,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在附件中,还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规定了具体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职业健康检查周期,以及相应的职业禁忌证。

200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是目前我国企业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指导性规范标准。该规范规定了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健康检查的内容和监护周期,适用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劳动者的健康监护。

关注法律条款及标准的执行

强制性法律条款必须执行

上述法律有关条款的明确规定虽然比较原则,但是可解读为是强制性的条款,用人单位必须执行,必须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禁止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有关规定的禁忌作业。

结合本企业职业危害作业特点执行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的规定相对具体一些,尤其是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与技术规范》,可操作性相对强一些,企业实施职业禁忌证管理,应结合本企业职业危害作业的特点,以及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来加以处理。

执行中要正确宣讲有关概念

职业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

从职业禁忌证概念可以看出,企业职能部门的职业健康监护既要组织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其中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及应急健康检查;又要做好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工作,两者缺一不可。职业禁忌证并不等同于职业病或职业损害。在企业,一些劳动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只要一旦被列入职业禁忌证人员范畴,其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得了职业病?”;第二个反应是“企业应该要给我负责”。由此可见,企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正确理解上述法律及其配套规章标准有关条款,以及有关概念有多么重要。对此如自身理解含混不清,就无法说服劳动者回到正确处理的轨道上来。

关注坚持调岗原则与

实际困难及诉求

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坚持“职业禁忌证必须要调岗”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调岗。步骤和计划如何确定要根据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车间实际等情况来定,即制定一个调岗安排顺序表,第一批调哪些人,第二批调哪些人。对于一些技术骨干,短期不能调的,应有两手准备,即培养新人与控制接触并举。在如何控制接触方面,企业管理者要将员工的健康状况、调岗要求、暂时不能调的原因、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安排、单次接触时间、每工作日累积接触时间等与劳动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取得劳动者的理解与配合。沟通的过程和结果应形成文字材料存入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中。当然,当条件成熟(不超过6个月)时仍应坚定执行调岗。

如何解决劳动者所担心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地听取他们的意见、难处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以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形式进行。对于担心收入减少、不能适应新岗位技能要求的情况,首先要调入的新岗位和原岗位的薪资标准不能有太大的差别,其次给他们3~6个月的适应期,即在这3~6个月当中,他们在新岗位的薪资待遇与原岗位保持一致,待3~6个月适应期过后,能适应和胜任新岗位的工作了,此时再过渡到新岗位的薪资标准。这样既打消了劳动者收入会减少的顾虑,同时也促进了劳动者投入新岗位工作的热情。至于有的劳动者有不能融入新环境的担心,企业应给每个因职业禁忌证需要调岗的劳动者提供2~3个符合要求的岗位,以供其选择,尽量安排他们到有熟人、朋友、老乡的岗位去工作,这样既打消其人际交往的顾虑,还可通过这些熟人、朋友、老乡的帮助在技能上得到更快的进步。

篇4

关键词:电信企业 产品开发 知识管理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快速的发展,各大电信企业的竞争已由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为满足客户需求的竞争。在此情况下,企业对产品开发成为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电信产品开发又是需要对积累经验和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思维创新的复杂过程。为使企业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针对产品开发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目的是让知识和人进行更加紧密联合,使知识、经验可共享、沉淀、应用和学习。知识管理需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现,通过知识文化共享,为企业竞争赢得优势。

1.如何在电信企业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

产品开发创新是建立在满足客户、市场需求基础上,而知识管理最主要目的是对过去的实践、经验进行重复利用,使开发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所以产品开发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产品的知识管理。在整个产品开发流程中知识管理始终伴随其中,并且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1.1电信产品指满足特定目标群内用户的所有通讯要求,其中包含服务、品牌、渠道、资费等营销元素的业务组合,它是由许多公用业务特征来对每个业务进行实现的。

1.2在电信企业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的条件

(1)设计PDM系统:电信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软件开发时,应当开发和本企业业务活动相符的软件管理程序,保证开发的软件界面方便简单,易于操作,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获取、分析、整理知识;同时也可以使客户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互动。

(2)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在电信产品开发过程中,为达到与知识管理需要相符合,企业应当购置通讯网络、电脑等硬件设施,使企业各部门、客户可以相互联系,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确保企业作出正确决策。

(3)搭建数据库:管理、技术、客户三大类知识是企业产品开发中要运用到的知识,管理人员应当收集、分类、整理相关知识,并存贮于数据库中,方便开发人员进行查找、更新和修改。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是企业为使隐性和显性的知识形成知识共享,所使用的新途径。是对企业创新、应变能力进行提高的工具,它运用了成员的集体智慧。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库的建立,在内部环境中员工可以形成知识方面的相互交流,同时将知识作为企业资产进行管理。

2.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存在的意义

电信产品成功与否决定了用户的规模。电信企业要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需要从电信产品开发方面入手,通过产品赢得市场、赢得市用户口碑。

随着电信行业各级领导的重视,企业已将产品开发作为占领市场的关键。产品开发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对原有产品进行技术上的发展、改良,对客户进行更加细致的范围划分。为后期的产品、机遇、挑战做出准备,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产品开发是对积累的经验、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和思维创新的过程,是一项复杂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显性的知识,还需要技术人员长年累积的经验等隐性知识。产品开发需要经历很长阶段,需要大量知识。而这些知识并不是单单依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将所有成员的知识、经验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提供给负责开发研究人员进行搜索并加以有效运用。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对产品开发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与产品开发相适应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所有的知识汇集到一起然后组合成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的过程。

产品开发知识管理系统是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显性、隐性知识进行累积、创造的过程。将客户对于产品的某些需求在产品开发中进行转换;在进行开发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产品开发。

3.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的作用

电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对产品的创新,而产品开发是产品进行创新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对产品开发的绩效进行有效提高,是企业占领市场的保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在电信产品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的作用。

3.1在知识管理中着重的强调对于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人作为知识的运用者与开发者,对其进行的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电信产品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3.2在产品开发中可以通过知识管理让开发人员实现互动、交流、知识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使重复性的开发工作得到避免,实现群体智慧的凝聚,技术信息得到广泛传播,产品设计更加完善。

3.3知识管理是将获取的外部信息、内部知识经验进行一定的整理、贮存,使之形成一个知识库,从而来为后期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为开发对象的选择提供有利依据,对开发策略的确立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

3.4实行知识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电信企业各部门间联系更加紧密,使产品开发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统一。

4.结论

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当结合知识管理的具体原则,形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产品开发知识管理体系。同时电信企业产品开发知识管理体系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才能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海平.电信企业产品开发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07.

[2]汪进军.电信运营商产品开发项目的评价筛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教育学院,2009.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订单培养 实践教学 产学交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169-01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职责。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企业用人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必须尽快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模式是很多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为餐饮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条捷径。

一、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1.“2+1”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两年时间,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学生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与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专项能力,并为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二个阶段为一年时间,企业是教育的主体,学校积极配合,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之后,通过实习掌握相关的岗位技能,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签订协议,充分发挥双方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及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组织学生就业的教育方式。这种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既为职业教育注入了很强的活力,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找到了新途径。

“订单培养”的核心是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我校2013春餐旅班与渤海国际会议中心共同探索委托培养机制,由学校向企业提出计划招生、共同培养、定向就业等合作方案,先签协议,再招生。由学校老师和酒店高层经理共同主持面试,每一名进入委托班的学生,都要得到企业的认可。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都围绕“订单培养”的要求进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考证课程相互融通的岗培式课程体系。

3.“产学交叉”式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交叉”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定向培养为基础,以学前见习、学中实践、学后实习为教育时间轴,以多岗位、多工种轮调式训练为实践内容轴,实践办理员、训练员全程陪同指导的一种新型实践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将基本理论与实践联合起来,真实场景演练式教学本领变得易于被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得到很大提升,凸显餐饮企业所需的职业本领。

二、当今中职学校餐饮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学生操作技能较差

酒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然而,不少职业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没有面向岗位设计课程、面向岗位培养技能,这使得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在学校学习整个过程中前面几个学期的仅靠课堂基本理论灌输,缺乏感染和训练,培育的人才与行业脱钩。

2.企业与学校的目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从学校的角度希望酒店能给学生提供轮换的岗位从而更快的熟悉酒店的全部工作,而酒店接受学生们实习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有了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校企合作的关键就是顶岗实习,使学生们更系统的了解饭店各岗位的运营管理,使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起来。

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践教学的薄弱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学生有要求,同时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比如我系酒店管理专业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就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而这是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另外,教师理论教学有余而实验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小。

三、完善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一些措施

1.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管理与课程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面向社会、企业、工作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合理定制课程设置,健全由企业一线的人员参加的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技术革新等,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1:1,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学习基础课程和共同课程的基础上,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

2.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

校企合作离不开企业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联系和沟通。学校不能将学生的管理完全的推给酒店,应派专业教师跟随学生到实习单位,及时的发挥学校对学生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并能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

3.兼职教师的培养、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学校引入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机制,可优化本专业教师的队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特长,打造“专兼组合”时尚型师资队伍,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共同献力。

总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的适应能力,找出学生自身能力、学校培养要求与社会、企业要求的差距,进而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志芳.创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等职业教育,2012(10)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法律知识;重要性;探讨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扩大,而且行业类别也相对比较复杂。近些年来,电力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在不断变革,随着机构的增加,出现了许多法律上的纠纷。面对现在的法治社会,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学会使用法律来维护和规范企业的运行,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是电力企业顺利开展工作的有效保障,法律知识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1法律知识的应用对电力企业的意义

(1)法律知识的应用对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电力企业内部的优化,以一个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实现管理,需要重视法律工作的积极作用。企业不断完善和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并在同行中进行竞争就需要灵活应用法律相关政策,把握法律的限度,避免在监督体系的建立实行中触犯到法律,在同行竞争中造成不正当竞争。此外,电力企业为内部员工制定的相关制度要符合劳动法,避免造成对员工自身权利的侵犯,加班放假制度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员工中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指导企业及员工的运营和工作,这样电力企业内部才能有效有序地进行运转。

(2)法律知识的应用对电力企业外部形象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在社会上的立足不仅仅是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软实力的竞争与树立。现在企业都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建设,在同行竞争中尊重对手,进行正当的竞争等行为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的。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行业,应该学会应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企业的形象,树立企业侵权意识,使自己的企业更加规范,更加合法。法律规范下的企业不仅能得到业内甚至广大群众的认可,还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口碑,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与同行的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电力企业重视法律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我国整个电力行业良好风气的形成。现在企业之间,甚至各个行业之间都存在着效仿效应。因此如果一家或多家电力企业都注重法律知识在管理中的应用,产生不错的效益和好处,其他的企业也会相继效仿,在整个电力行业形成一种风气,既而对优化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2电力企业中应用法律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电力企业相关工作的开展使法律的应用陷于被动地位,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认为其电力工作与法律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出现一些法律小纠纷也不在意,采取地下私自解决的方式化解纠纷与问题,这使得一些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引起重视,进而不能被有效解决,容易出现反复的现象。

(2)电力企业在法律应用中的力度不够,不能灵活应用其规范企业管理。现代的电力企业对于法律知识的应用基本处于应对状态那天,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遭遇到法律问题时才会去咨询法律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后对法律和自身企业关系的认识又回到了原来。使电力企业不能拥有一套积极、安全有效的法律防范体系,使电力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证,影响其外在形象的建立。

(3)电力企业对法律应用的忽视使得电力企业之间存在盲目的,甚至恶性的竞争,不仅会触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产权及专利的问题上难以解决,还会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忽视也不利于我国在电力企业方面法律制度的完善,导致法律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脱节,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3加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关法律知识应用的具体措施

(1)增强电力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强电力企业员工法律意识是提高整个企业法律应用水平的关键,员工的法律知识水平提高了就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应用,从而使得电力企业整体对法律的认识和应用得到提高,树立良好的学法懂法的风气。在遇到有关法律纠纷的问题能够及时反映,找出问题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企业都设有自己的法律顾问,电力企业应该重视法律顾问的作业,利用拥有的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再将法律知识与电力企业相关联系结合,加大企业内部法治宣传力度,规范企业的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安全的生产环境。

(2)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法律顾问体系。

现在企业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就必须有一个有效权威的体制进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是每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标准,因此电力企业也应该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现代企业大多数实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电力企业应该拥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对企业存在的法律漏洞进行补救,在遇到涉及法律问题的时候及时咨询法律顾问采取应对措施。在许多企业出现法律顾问形同虚设的现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电力企业要认识到这一点,避免同样情况的出现。

此外,法律顾问制度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提倡企业学会依法管理企业和处理企业之间问题的一种方式。法律顾问制度也是我国将法律工作人员植入企业的最好方式,这样使得我国法律工作者工作更具实践性,提高其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实践行动中得到锻炼。同时法律顾问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中法律顾问不仅要负起对企业整体利益的维护的责任,还要对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进行维护。

(3)制定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计划,注重对风险的评估。

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需要进行一些预测性的投资或规划,具有预测性的投资与计划都有其不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在进行部署时应该考虑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及时地进行预防性的法律风险预案。企业在对某一重大项目进行决策时,其牵涉到法律的相关问题,应该做相应的咨询后再做决定,这样可以减低企业在后边实施时承担的风险。电力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企业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在触及法律方面的问题要做到有效咨询和解决。

总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能够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证。在电力企业中学会使用法律知识,不仅是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也能使电力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能够在众多的竞争中更具主导地位。企业员工知法、守法、懂法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用法的自觉性,还能使电力企业的整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证,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其在同行中的竞争力,相信在未来的电力企业中,对法律知识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企业在法律体系的维护下生产运营更加有保证,也有秩序。

参考文献:

[1]傅葆琴.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篇7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目益激烈,电力市场也是如此。为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电力施工企业应加大改革力度,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现阶段来看,电力在安全质量的管理及控制上,受到了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和机械设备,以及工作环境等几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电力工程在施工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安全质量问题,同时,由于电力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力度不够所引发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需要电力工程相关的施工企业或单位加以综合考虑,加强对电力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电力施工建设中的安全质量管理概述

1、电力企业施工的特点

在电力企业施工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工期长,工程流动性强、施工人员复杂等。一方面施工人员要面临多样的施工工序,确保施工中施工工艺的发挥。另一方面施工人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施工环境,要具有对工作多变的适应性和不同施工技能应用能力。其次,电力企业施工过程中施工专业性强且表现出多样性,如土建施工、电器安装施工等都要求施工人员具有很强的施工技能,并要具有专业的施工水准,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效率及施工安全。再次,电力企业施工人、机、料密集,且流动性强。施工使用大型机械多,交叉作业多,易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电力企业施工对安全用电、防火有更高的要求,安全管理的不当易造成严重的火灾等施工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工程质量损失,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伤害,降低了企业施工效益。

2、电力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做好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首先,确保了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避免了在施工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施工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一方面确保了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完整、幸福。另一方面避免了企业因安全事故赔偿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其次,电力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确保了企业的施工效益。一方面施工安全管理避免了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降低了企业的赔偿支出,提高了工程效益。另一方面安全管理确保了施工的按质、按量有序进行,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益。再次,电力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卫生条件等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提高了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卫生、环境的改善保障了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确保了电力工程的绿色、环保,提高了我国电力企业施工在世界大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三、电力施工建设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对策

为了更好地加强电力施工建设中的安全质量管理问题,通常电力施工企业或单位需要严格把握施工的各个环节,包括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等。具体如下分析。

1、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整个施工建设阶段,同时这也是有效控制电力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前提。在此阶段中,电力企业或单位需要认真落实设计图纸的规划工作,以确保图纸的科学、合理,同时,要熟悉设计图纸,并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在施工人员方面,相关的电力施工企业或单位应严格把关,认真做好施工人员的聘用、考核及评估等工作,技工和普工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节,技工需要持证上岗,需要检验其技术水平是否符合要求等。在制定计划方面,组织落实业主或是土建工程的各类计划,包括根据总体进度编制的电气工程进度计划和人员计划等,并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时修改和完善。

2、施工建设阶段

在电力施工建设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企业或单位应严格按照电力设计图纸、技术文件等进行作业,不允许擅自修改设计图纸或文件,并在完成后做好验收工作,以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质量。

(1)总体施工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强化

在材料选择方面,例如电气管材、线盒等,需要在采购时严格把握质量关,按要求采购。一般要求镀锌钢管的壁厚在2.5mm或以上,薄管>1.5mm,厚管>2.5mm,且镀锌钢管的镀锌层要保证完好无损;要求PVC管最好采用重型管或是中型以上,且要属于阻燃类型。同时,在采购完成后要做好报表的填写,经审核通过后方可用于电力工程之中。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预埋电线管按照规定不能铺设在钢筋外侧,且不能有3条(或以上)的管路交叉在同一处,以免影响到工程结构或是使保护层的厚度受到破坏。另外,管与管、管与盒在连接后,要检查绑扎、连接是否牢固,且要检查是否有堵塞。位于住宅部分的墙体上的开关或插座,墙体需要准确定位。在强弱电的线盒方面,则应保证两者间距符合标准。

(2)安装与调试过程的安全质量管理强化

首先,位于配电箱、线盒等内部的压线,需要进行样板测试,并保证布线整齐、压接稳固,并为多股线搪锡,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影响工程进度。其次,接地线的接地端子预留以及连接等,要严格按照要求布置;并为位于建筑外部的大件金属物做好防雷工作,保证各设备的外壳接地性能良好;另外,在安装电缆、插接母线,以及设备和导线之前,需要在经过绝缘测试后再按程序进行调试,以防冒然送电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在调试时,应遵循“先空载后带负荷,先单体后联动”的原则,并将重点放在吊顶内部的线路的检查上,确保吊顶内部的导线穿管敷设合理。消防泵的安全质量管理由于涉及工作面较广,需要相关的电力施工企业或单位在降压起动、现场手动及消防控制室手动等各个方面加以控制。此外,在发电机自启动、与市电切换和双电源末端切换等方面的安全质量控制,也应引起注意。

3、电力施工建设的安全工作

在电力施工建设的临时安全用电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避免电力施工建设的安全质量问题发生。

(1)临时用电系统

通常临时用电系统可采用TN-S供电系统,即三相五线制。可以有效用于承接故障电流,让保护装置正常动作。不过PE线不能断线,需要在供电干线末端为其重新进行接地工作。

(2)漏电保护器

一般漏电保护器在设置时,需要严格按照三级保护进行,遵循“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的原则,以确保临时用电的安全可靠。

(3)安全电压等级设定

根据我国《安全电压》规定,安全电压等级主要包括42、36、24、12、6V等几种。若电气设备使用的电压超过24V,按规定应做好预防直接接触带电体的相关防护措施。

(4)电气设备方面

电气设备在安装、防护及配电上,应该严格按照临时用电规范的要求进行,且在安全维护及质量管理方面要有专人负责,检查、维修等要做好记录。

(5)人员方面

定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各类用电人员要熟悉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以及所用的电气设备的性能和具体操作,促使在电力施工建设后期的安全质量管理得到有效保障。

篇8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控制模式;风险控制模型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的建设和公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不仅是国家的战略大问题,而且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力企业也面临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电力企业市场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艰巨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获得了发展机会,也面临着更大风险,因此应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及时化解风险,在保证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模式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模式主要是对具体风险而采取具体的控制措施,即分门别类的控制模式。

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电力企业,其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不容忽视。电力企业的新建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随着最近国家宏观政策的收紧,银行利率不断上调,财务费用持续增加,增大了融资风险。因此,电力企业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多种融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在投资方面,如果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限制企业自身发展的煤价高、运费贵的燃煤、运输或燃油等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而不必局限于自身规模的扩大,使电力企业能够跨越发展,保证财务安全,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电力企业具有重资产的特征,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资产负债率高,投资建设的周期长,资金的流动性偏弱,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也阻碍了其发展壮大。国家的政策性扶持虽然可以作为电力企业在资金紧张时的一种选择,但这不是长久之计,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不断的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但电力企业制定的电价策略需要考虑中国目前的国情,不能完全根据市场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来制定,这是电力企业发展所遇到的另一个问题。

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能够以最佳的方式发展自己。电力企业需要重点关注风险控制,降低运营过程中的成本风险。电力企业的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其中不可控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指大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折旧费用。另外,电力企业属于重工业企业,机械设备更新慢,利用效率低,存在闲置浪费现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从宏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设备,更换新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关停高污染、高耗能的电力企业,同时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政策性支持,减少政策对供电价格的干预,允许电力企业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这样能够促进优秀的企业更快地发展。

自然灾害也会对电力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一些特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洪水等对电力企业的基本输电设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居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用电影响巨大,但这些因素并不可控,一旦发生电力企业就需要巨额的资金用于修建、重建,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做好应急预案,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有效组织抢修,避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减少危害,并且电力企业也可以为电力资产投保,转移风险,降低损失。

此外,电费的应收账款风险也困扰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坏账资产的增加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资金短缺,亏损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和商业欺诈行为,也有电力企业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比较健全的管理体系,缺乏对相关人员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针对该问题,电力企业首先要设立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采用直接核销法或备抵法对坏账进行相应处理,减少发生坏账的损失。其次,电力企业制定完善的信用体系,针对不同的客户建立信用制度,确定不同的信用标准,对客户采用信用评级方法,从而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最后,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加大对员工的奖惩力度,使员工能够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减少应收账款坏账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财务风险控制模式的功能

(一)风险识别

财务系统作为企业内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控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财务系统能够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对不同的财务风险加以识别,通过企业概率的分布模型,判断风险概率的大小。电力企业可以在财务方面设定一定的成本内控指标,如果某项支出超过内控规定的指标,由企业的管理层讨论决定该笔支出是否正确合理,这种方式可以对风险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

(二)风险评估

通过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对风险将要造成的影响进行合理估计并将风险量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应对风险,能够降低应对风险的成本,同时电力企业要根据所处的经济环境、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及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状况来找出自身的风险。电力企业一定要围绕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考虑问题,市场的随时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风险,电力企业需要及时做好评估及妥善应对。

(三)风险预警

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一个财务风险基准线,一旦触到基准线,风险预警就会及时提醒相关人员并报告给管理层讨论决定,采取应对措施。

(四)提高控制效率

内控系统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完美的内控系统是不存在的,内控系统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要求逐步完善。减小控制对象与控制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在控制过程中减小漏洞是企业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内控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才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三、电力企业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模式的建议

电力企业除了应对具体风险而采取具体的控制措施,即分门别类的控制模式外,还需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

(一)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实质上是把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的偏离程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财务预算就是把财务目标数量化、具体化,因此把财务预算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约束指标,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分析原因并研究相关的政策,提升风险控制的敏感度。

(二)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

作为资本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电力企业一方面要争取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剥离优良资产上市,或通过债转股的方式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降低企业的负债率,提高权益筹资的比重,从而降低财务风险。

(三)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ERP系统的建设,从整体上实现企业的资金、物流、信息的有机集成,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管理创新,从技术的角度保证财务风险控制顺利实施,加强资金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的投向,提升资产运营效益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年度目标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加快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和程序化控制。

总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电力企业不仅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且还要面临许多由经营活动不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而且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众多,如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流动性弱,经理管理不善,投资风险等。这就要求在管理中进行合理化的控制风险,进行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这样,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就可以及时着手应变,以避免或减小风险给我们带来的损失。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发展,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所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建立建设合理的电力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卫.浅谈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2011(05).

[2]许玉红.认识公司财务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J].湖南商学院报,2010(01).

篇9

关键词:水电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一、前言

本文针对水电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从而完善内部控制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相应的合理措施,进而确保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增强施工企业盈利

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越来越严峻。特别是现在许多企业施工的标段多采用了低价中标,更是导致盈利急剧降低。

现在很多水电施工企业都是完成一个工程之后辗转到另一个地方,遗留下来的待处理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些不可预知风险。在如此的境况之下,水电施工企业只有摆正公司中的经营理念,从内部控制上下狠功夫,规避管理风险,降低施工成本,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才会从竞争中成为佼佼者,增加企业的收益。

2、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因此,内部控制在会计系统中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进行的控制。水电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后,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可靠性。会计按照这些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出来的账务,才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3、确保施工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针贯彻执行

鉴于水电施工企业的项目点多人散,一直以来各项管理制度方针和措施执行较难,一个制度出台以后到了一线施工现场根本没有执行过。就是执行,那也是表面一套暗地一套。这样的现象不采取一些措施制止,要想将企业的各项制度执行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公司结合自身特点,完善岗位责任制和规范岗位管理措施,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关系,就能够降低这种不良的现象发生,水电施工企业制定的各种制度和措施才能贯彻落实。

4、确保施工企业成本的降低和经营目标的完成

水电施工本来就是一个耗资比较巨大的工程,在成本控制上稍微一放松就会多用出去很多的资金。过去经常都出现胡乱开支的现象,本来用极少的钱就可以搞定的事一定要花大笔钱。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水电施工企业出现,就是在其他的各个单位中都有。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手段,其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预算控制,使得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和项目部、各个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各责任企业的约束条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才能有效的控制水电施工企业的成本,挖掘企业中资本的最大潜力。而且,通过内部控制还能够将企业的财力、财力与物力进行合理安排,提高水电施工企业的服务质量,增强竞争的实力。

三、如何加强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水电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方面作用比较重大,直接关系着企业中的革新,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如何才能够提高水电施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1、建立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无论什么企业,当一个新的制度或者措施出台之后,在实施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阻碍。国家内部控制制度出台之后,自然也会遇到一连串的困难。因此,要能够真正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根据国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效益。

制定制度要根据水电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合理推出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而且,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企业之中,并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适时改进。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相应进行规范财务管理,如不相容岗位制度的建立、预算的编制、财务风险的控制等。

2、增加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和宣传力度

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收效甚微,其中一个主要问题还是企业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认识不清,认为可有可无。因为在一个制度执行的时候,没有负责人坚定的态度作为后盾,势必会产生出更大的难度。为此,必须要纠正水电施工企业负责人等管理层人员的观点,一般采用如下一些方面去引导。

其一,从内部控制作用入手。要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确认其具有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要让企业的负责人明白,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才能确保水电施工企业的资产完整性与安全性。

其二,要狠抓控制点,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加设补偿制度。因为在内部控制中,一定要按照重点和非重点来控制,对水电施工企业影响重大的关键地方肯定是重点了,这些地方就要下狠功夫。

其三,在水电施工企业中建立互相监督机制。无论是企业中的领导还是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随时随刻都能够监督到位。因此,这就必须要求水电施工企业中人人参与,互相监督,让大家都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执行中来。

其四,利用举办培训班、开设网络课堂、编制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培训,使企业员工全面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

3、实施绩效考评,建立奖惩制度

将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下去,这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实施下去。因此,建立企业激励约束制度,将企业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经评价、审计发现重大缺陷的责任单位及其负责人,要严肃处理。同时,建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建立了奖惩制度之后,按照规定该奖励的就奖励,该惩罚的就惩罚,因为有一句说的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水电施工企业内部真正实施控制。

4、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控制

对于水电施工企业来说,内部控制主要力量是其内部审计控制。所以,要想增强内部控制势必要加强企业内部 审计控制。其实,很多水电施工企业都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与力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此,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就为水电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打下了基础。

四、结束语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水电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才能够保证水电施工企业的各项经济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波,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

2,赵大刚,水电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华现代企业管理杂志,2007年

4,周旭高,完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中华现代企业管理杂志,2009年

篇10

关键词:企业供电;智能化管理;经济效益

供电智能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供电管理的最新手段,通过将现代先进技术与供电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对供电系统进行高效监管,以达到改变供电质量、优化供电服务、减少供电成本的目的。本文就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与经济意义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供电智能化管理的概念

供电智能化管理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对供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企业供电管理更为有效。

企业供电智能化管理包含了企业与供电系统有联系的所有功能数据集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1.10KV和低压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可以用来完成线路的监测、故障诊断、控制、故障隔离和网络重置,其功能主要包括:在线运行监测、远程控制、现场控制、事故区封闭、负荷转移、恢复供电、无功补偿和调整电压等。

2.供电站自动化

供电站自动化是一项集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及管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供电可靠性,改进电能质量,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降低运行费用,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供电站自动化以信号自动化等现代技术为特点,替代传统的供电站二次设备领域,利用其先进性优势,取得了显著效益。供电自动化的功能有:①控制、监视功能;②自动控制功能;③测量表计功能;④继电保护功能;⑤与继电保护有关功能;⑥接口功能;⑦系统功能。

二、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办公设备全面电器程度不断提高,在工矿、企事业单位及楼宇大厦中,电力的供应对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电气控制,主要通过各种中低压电器、仪表组合成中低压开关控制柜来实现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功能。但是这种电气控制以手动操作为主,实现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且效率低下。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电气设备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全新的配用电智能化管理必将在今后配用电管理领域成为主流,而供电自动化管理这种方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成熟、可靠、安全、高效,由于其强大的监控、显示、信息分析与处理、预警和统计功能,必然为电器化时代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所以,将先进的供电智能化管理方式引进工矿企业企业中,是非常必要的,也一定会给企业的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供电智能化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意义

1.直接经济意义

(1)优化供电质量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设备的普遍应用要求有不间断的供电服务,停电或限电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有的电器设备会因电压不足或经常断电而被损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电力的不间断需求,要求供电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供电质量,才能满足城乡人们的生活与生产 需求。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发现供电自动化,可以减少故障率,缩短事故诊断与维修时间,其强大的功能,为恢复正常供电、诊断事故原因、提供快速且精准的依据。比如,某电视配件厂在没有引进供电自动化之前,平均每月出一次电路故障,每次维修时间为2小时,按每小时生产配件的价值为6000元来算,每年造成的损失为2*1*6000*12=144000元。引进供电自动化设配后,电路事故率大幅降低,自动化的检修功能能提前检测到隐患,在不用断电停工的状态下就可维修,避免了停电检修的几率,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十多万元。

(2)降低网损率

电能在传输过程中,消耗在电网中的能量也是不可忽视的数字。而供电自动化可以通过电压和武功优化控制,有计划地、合理地提升电压等措施有效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的各种消耗,据有关统计表明,通过供电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可降低3%的网损率。比如,一个矿企一年要消耗3000万KWh电能,那么通过电压和无功优化控制,可节约的电量是3000*3%=90万KWh,节约费用按0.42元每千瓦时来算可节约37.8万元。

(3)节约了设备管理支出

传统的供电管理,定期要对设备进行检修,由于工作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供电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将设备检修简单化,供电自动化系统可以使设备检修更有针对性,以便快捷地检查到故障原因,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劳动量。

通过对各个区域用电负荷的监控,可以自动化合理分配负荷,还能更科学地保护供电设备,避免了过高或过低电压对设备的损坏。按照对电量的需求,合理配备适合需要的供电设备,不仅节约了购买不恰当设备的费用,也可有效保障用电的需求。例如,某个企业每年因损坏电力设备、动力设备造成的经济损失为8万元(一台一般的变电设备价格在10万元以上,一台10KV开关柜价值在5到8万元之间,电动机的价格从几千元到几万不等)。引进供电自动化之后,就可以有效避免烧坏变电设备等事故的发生,每年节约不少设备维护费。

(4)提高用电管理

传统的用电管理人员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工,电工对用电管理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经验、职业道德、技能水平甚至情绪等。在厂矿制造行业中,电工师傅的作用尤为重要,一旦电路出现了故障,全部厂区机器都无法运行,需要电工师傅的检查与维修后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这类公司中,甚至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到了“电工大佬”这都要开绿灯,因为老板深知“电工大佬”的心情就可以影响公司的效益。但是电工最多也是对工厂起保证用电的作用,根本谈不上安全、可靠(质量)、高效的用电管理层面,有些电工技术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有些技术故障还无法解决,拖延了维修时间,给厂矿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不可估量。

与传统的电工管理相比,自动供电管理系统是为现代化工矿企业提供的一套适合信息化时代使用的供电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准确、快捷地提供厂矿实时的用电数据和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监控对全厂内任何地方、任何设备的运行情况一览无余,科学地制定停电、供电计划,实现全局把控。为企业准确把握自己用电的高峰与低谷,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与此同时,值班电工在监控室对各个供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已经全部掌握;维修人员也可以根据电脑画面的自动提示,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检修;电气工程师通过报表参数分析,精确制定或整改计划;管理者可依据详尽的用电情况核算、调整运营方案;为企业ERP提供充足完整的数据信息。如此一来,企业供电管理在不增加人员成本的基础上,也可大大提升管理水平。

(5)减少用人成本

传统的供电站需要检修电路、供电设备,出现故障后要多方查找原因并尽力维修,一个中等规模的供电站至少需要十个工作人员,但自动化供电系统所具备的强大功能,使电工的工作量减小、分工更明确。因其对设备运行的监控更为清晰、全面,可见减少运行及维修人员的数量。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一个35KV的变电站,引进自动供电系统后可节约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

2.间接经济利益

(1)减缓供电设备的损坏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电磁波等对供电设备产生了干扰,使用寿命有所降低。自动化供电系统可精准诊断出产品合格率低、电脑与功控设备寿命短等疑难为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精准的数据参考。

(2)降低电工人员职业病的发病率

自动化供电系统的监控主机一般安装在远离电气设备的办公区值班室,与高压设备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可降低电磁波对工作人员身体的危害,减少他们职业病的发生,从而减轻了企业的医疗负担。

总之,供电智能化管理凭借其强大功能,从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网损率、节约设备管理支出、提高用电管理、节约用人成本等方面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又从减缓设备损耗和降低电工的职业病发病率为企业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效益,也切实体现了“强调人权、关爱生命健康”的人文理念。可见,在现代工厂供电管理中,采用智能化工供电管理系统,其效益是巨大和多方面的,确实值得企业了解并采用。

参考文献:

[1]迟 亮 刘 宇:配用电智能化管理经济效益分析[J]. 北方经贸. 2011(02).

篇11

[关键词] 科学管理 标准化 效率 中国企业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欧,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当时企业管理主要依靠经验,企业经营基本处于一个无序状态,效率低下,为了提高产量,企业主迫使工人加班加点,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古典管理理论因为倡导秩序、标准化而提高了效率,因而盛行于一时。

一、古典管理思想及其本质

科学管理、组织管理和行政管理是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的三个重要学派。

1.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从提高作业效率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他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归纳出一套有效的作业程序,使作业标准化,并用标准化的作业程序培训工人,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定额,将薪酬和工作绩效挂钩,同时泰罗认为计划和执行的职能应该由不同的人承担。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西方曾经掀起一场效率革命,至今在生产运作领域其研究方法和管理方法仍然有广泛运用,西方管理理论所强调的量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其实都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比如沃尔玛要求员工对顾客友好,“微笑时露出8颗牙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组织管理理论

如果说泰罗关注的是作业、任务的完成,法国学者法约尔则关注于组织管理,他认为组织管理存在普遍的、一般性的原则,如果用这些原则培训管理者,可以提高其管理效率,法约尔在他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条原则,分工、秩序、等级链、集权和分权、统一指挥、统一领导、集体精神、稳定的员工、首创精神等。和科学管理理论相似的是,组织管理强调的仍然是规范性,如何通过分工、秩序、规则等刚性管理手段提高效率。

3.行政管理理论

德国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研究了行政组织的效率问题,他认为一个理想的行政组织应该是这样的:分工明确、选拔合适的人员、这些人员按照理性的逻辑行事,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则处理问题。这样的组织仍然是刚性的,因为各司其职、程序、规则、理性逻辑避免了结果的波动性,避免了因人而异,因而这种组织是有效率的。

整体来看,古典管理理论时期各学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其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强调分工、秩序、规则、程序、标准化,借以加强组织的规范性,最终提升管理效率,这种制度是刚性的。在组织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之初,规范性带来的边际效益是很大的,但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在这里仍然适用。随着组织逐渐变得有序,规范化的边际效益开始递减,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员工因为枯燥感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2)强调分工,各司其职导致组织的协作出现障碍;(3)强调标准化、秩序导致组织的机动性差。所以,出现了后来的人群关系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管理从刚性走向柔性,和传统的刚性管理不同的是,柔性管理更多强调协作、强调员工多层次需要的满足,强调组织的应变能力,组织从科学管理走向了文化管理,从职能管理走向了基于过程的管理,从内向管理走向了外向管理。

基于古典管理思想的传统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的区别

二、古典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企业处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系统的适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很多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舶来品,如何借鉴这些西方的理论,探索中国式的管理,同时面对已经迫在眉睫的来自于外资企业的竞争,成为所有中国企业最大的课题。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年,其中民营企业是2.9年,大企业是7年~8年,而美国中小企业是7年,世界500强是40年~50年,中国企业为何如此短命?茅于轼等很多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研究。从下一组数据或许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根据中国企业家联合会2006年的报告:中国500强的平均资产是103.1亿美元,世界500强1455.1亿美元,两者利润分别为801亿美元和12149亿美元,资源的利用效率呈现巨大差异,可见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中国企业应运而生,依靠的主要是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以及宝贵的冒险精神,但是内功不足,管理水平的低下,让很多企业在兴盛一时后过早夭折了,三株、秦池、巨人、爱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落入的似乎是同样一个陷阱。

格雷纳的五阶段增长模型描述了公司成长的规律:公司成长被划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成长的特性,管理者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企业的成长,以化解各种危机。(1)第一阶段,创造力推动企业成长,后期出现领导权的危机,领导不堪重负;第二阶段:指导力推动企业成长,后期出现自的危机,员工感觉束缚过多;第三阶段:授权推动企业增长,后期出现控制权危机;(4)第四阶段:协调推动企业增长,后期出现官僚化危机;(5)第五阶段:配合推动企业增长,同时酝酿新的危机。以五阶段模型分析中国企业近30年的成长历程,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在初创期,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对市场和客户的高度关注,组织规模虽然小但是交流比较充分,这些因素保证了企业的成功;但是领导者会发现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力不从心;第二阶段出现,组织需要加强管理,例如,合理分工,建立职能型的、集权的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制定各种标准,建立预算制度,设立成本中心,使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总之通过提高组织的规范性提高效率,在第二阶段正是这种指导力、规范性推动企业成长,这个阶段管理的主要手段其实就是古典管理思想所倡导的刚性管理,通过规范使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进入第三阶段,企业要通过授权来化解组织刚性管理带来的自危机;在最后的两个阶段,则要通过构建合作文化来化解组织的官僚化倾向。利用五阶段模型分析中国企业,很多企业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中,就死掉了,由于不能通过规范化提升效率,企业不能做大,更不能做强。

美国以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了上百年,中国很多企业其实还很难和这些国家的企业相提并论,虽然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终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最终走向文化管理,或称之为柔性化管理,但是笔者认为,对很多今天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科学管理是不能逾越的一个阶段,通过规范化提升效率,实现组织的成长是必需的,就像一个小孩子最初主要是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约束和激励形成其价值观,道德发展理论将这个阶段称为“前惯例层次”,小孩子的选择主要受个人利益的影响,教育者的管理更像泰罗倡导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后来道德会进入“原则层次”,小孩子的行为会受其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外在约束已经内化为个人准则,但是第一个层次即规范化的过程不可或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像西方企业一样,用100年的时间完成这个转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管理经验,探索在当代中国企业如何发展、超越,并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管理道路。

三、运用古典管理思想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环境中,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面对利益相关者们多层次的需要,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运用古典管理思想提升效率,同时又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实现“宽严并济”,使企业健康发展呢?

1.加强企业的规范性

古典管理理论认为,规范性可以提升效率,中国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这种规范性:(1)加强规则的建立和维护,通过规则塑造员工的行为,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应该如何去做?(2)将组织关键的业务活动程序化、标准化,组织的存在是为了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利润和其他目标,组织的活动很多,其中一些属于关键的业务活动,组织有必要通过工作分析,减少其中产生“浪费”的环节,借助于IT手段,确立这些业务活动的合理程序,并将其标准化,例如“订单处理流程“、“客诉处理流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流程”等等;(3)合理分工,分工带来效率,建立一个高效组织的基础是合理的分工;(4)实施目标管理,加强量化、精细化管理,量化、精细化管理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东方文化更强调模糊性,而模糊性会降低一致性,效率会随之下降,因此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实施量化、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效率的重要手段。

2.加强员工培训

古典管理思想强调对员工的挑选和培训,泰罗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千差万别,要提高组织效率,就要选择能力和工作匹配的员工,并加强员工的培训,使之能够胜任工作。马克斯.韦伯对行政组织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选拔合适的员工,加强员工的培训是中国企业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培训的目标在于转变员工的观念、增进其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只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而应该是组织内部每一位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一点在管理者的岗位说明中应该体现,现代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练人才。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3.建立和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

如同泰罗和法约尔所倡导的一样,企业的薪酬体系应该注重贡献,和绩效挂钩,体现公平,员工在组织内部的工作积极性很大程度受其公平感的影响,薪酬是激励员工最基本的手段,因此薪酬要体现公平,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尊重制度和规则的企业文化

中国数千年的“人治”使我们已经习惯了期盼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依靠他使组织兴盛于一时,但从长远来看,通过制度,规则管理,以“法治”代替“人治”才可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很多中国企业不是没有规则、制度,欠缺的是尊重规则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员工视规则如儿戏,朝令夕改,制度、规则的权威性丧失。因此,企业首先要建立和维护尊重制度和规则的企业文化,让这种文化成为制度和规则推行的道德基础。

5.在强调刚性的同时注重组织的柔性

古典管理思想所强调的刚性会影响组织的灵活应变性,因而受到诟病,虽然对中国很多依靠经验管理的企业而言科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由于环境的动态复杂性,组织在规范化的同时要强调柔性,要根据中国和企业的现实情况,在刚柔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例如在通过正式计划提高效率的同时强调计划的弹性;在通过明确的分工提高效率的同时建立强调协作的组织文化克服组织的官僚化倾向;在运用制度、规则约束员工的同时,强调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要,激励员工。最终建立一个“和谐”的企业:企业内部有“良好的人际氛围”,员工是“我要干”而不是“让”,组织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也是和谐的,组织在“顺势而为”。在建立了合理的规则、程序和适宜的组织文化之后,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管理者可以“无为而治”。管理也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最终走向了文化管理。

四、结束语

对处于经济转型期很多依靠经验管理的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是一个不能逾越的阶段,规范性将使组织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缩短这一进程,推动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余长国:企业重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6).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茅于轼: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问题.江苏企业管理,2006,(6):9-10

篇12

关键词:水电施工;项目导向型;企业;中层管理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水电施工企业做为项目导向型企业,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在企业的发展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中层管理者既是企业高层领导重大决策的执行者,又担负着管理和领导下级管理者的使命,成为维系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有效纽带和桥梁,中层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中,中层管理者不仅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规划,还是企业规划的直接和间接的执行者,掌握着企业发展的重要命脉。企业中层管理者只有立足自身岗位,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极强的学习意识、高效的执行能力、创新的工作精神、科学的团队建设、全面的沟通协调及和谐的人文关怀等素质,才可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发挥作用。

2 中层管理者的地位

在项目导向型企业中,整个企业管理系统采用分层的形式,通常可划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个部分。高层管理者,即企业领导班子;中层管理者,即企业总部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企业直管项目领导班子等;基层管理者,即企业在建项目的管理人员。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运行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的决策者,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制订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进行重要的人动等;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组织下属成员做好团队合作,组织项目一线职工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是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而中层管理者在企业的位置恰好介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高层与基层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权限转化的角色。他们不仅要贯彻执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意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针。同时,就其实际工作内容来看,还承担着企业中大量的、具体的管理工作,肩负着与总部部门、兄弟单位之间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的工作,他们负责的往往是某一特定职能的工作,发挥着独挡一面的作用,例如党建工作、工程管理、商务经营、机电物资、人力资源、财务资金、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工作。

可见,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和脊梁。具备良好的素质,能够充分履职,则是企业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反之,则是树在高层和基层之间的一堵围墙。

3 中层管理者的作用

3.1 企业发展战略的间接参与者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对企业在未来几年、几十年,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一个远景规划,是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及企业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奋斗目标。企业高层管理者谋划企业发展战略时所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实际情况,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就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所反馈的信息。中层管理者在企业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再加上大部分中层管理者都是从基层项目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状况和总部部门、二级单位、在建项目的业务情况了解透彻,这为高层领导者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建设性和可行性意见与建议奠定了基础。因此,企业中层管理者是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间接参与者。

3.2 企业效益提升的关键力量

随着水电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团队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提升和创造效益的重中之重。人们在赞扬领导的正确战略和决策的同时,不乏缺少对高效团队的赞扬。当企业高层领导将企业目标传递到部门、二级单位时,中层管理者作为部门或者二级单位的管理团队,他们对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负责。企业各部门、二级单位及在建项目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命运。因此,中层管理者对企业效益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

3.3 企业高层与基层之间的重要纽带

在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中,中层管理者处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是企业高层与基层沟通的桥梁。企业基层职工由于对企业的了解不彻底,对企业事业发展的理解与高层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对企业文化、经营目标、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缺陷。另一方面,广大基层职工长期在项目一线工作,对企业的管理流程、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认识和看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中层管理人员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过程中,对普通职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进行正确的引导,将职工在生产一线总结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者,促进企业上下在宗旨、战略、目标、任务等方面的统一和企业整个职工队伍的建设,推进企业科学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4 中层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通过中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在以项目为导向的水电施工企业中,中层管理者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个人素质的好坏、管理能力的强弱、工作热情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步伐。企业中层管理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企业持续发展中发挥好桥梁、纽带、脊梁和中坚作用。因此,在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中,中层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4.1 良好的人格品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一种潜在的魅力,它能够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引导。每一个中层管理者只要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用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行为举止引导自己的管理行为,做好高层的执行工作和基层的管理工作。做一个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中层管理者,首先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断提高内在修为,工作中要自信阳光,敢做敢当;其次对领导要认真负责,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诚实守信,全面履责;再次对下属要一视同仁,互敬互爱,客观公正,注重培养。

4.2 极强的学习意识

在现代企业中,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构成人才队伍体系的三大能力。但在这三大能力中,善于学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尤其在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中,企业中层管理者只有立足岗位,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尽快适应各种新环境,出色完成各项新工作,切实履行各项新职责,才是一名素质全面的中层管理干部。学历代表过去,学习掌握未来。企业中层管理者要增强意识,加强学习,通过积极有效和综合全面的学习,不断增强自身思想涵养、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岗位职务相匹配、相适应,以满足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篇13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完善,近些年,电力企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环境的变化也非常明显,企业管理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企业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扩大,企业的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技术不断的更新,制度不断地完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电力企业已经逐步走出技术与资金竞争优势,走向人才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竞争的轨道上来,21世纪,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市场发展的需求。

1、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创新的动力

1.1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电力企业企业人才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不可能合理的使用人才,人才优势也就很难得以实施。人才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地积累,发现人才以及有效的利用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才的积累,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有效保障,需要企业不断地发现和投资,投资人力资源需要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坚持不懈的开发、挖掘,人才的潜能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2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动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科技的发展,电力企业的核心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各项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急需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的发展需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能,为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实行创新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信息的流通越来越广泛,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的创新理念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才能够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还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变化,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障,只有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整合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新的形势之下不断发生着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运用新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人力资源的发展需求。

2.1 管理手段现代化

信息社会不断促进管理的现代化,网络的传播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的便捷,我们的管理工作已经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无论是招聘还是学习培训,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有效完成。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使得员工的学习时间更具弹性;还有我们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招聘,不仅提高了招聘的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招聘的质量,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企业招聘适合企业发展的有用人才。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技术,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先进的激励管理技术,先进的员工考核技术,通过学习,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管理手段现代化,使得我们的工作越来越便捷,我们的流程越来越简单,我们的教育手段更加方便、实用,管理也可以更加个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灵活,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2.2 人力资源资本化

在以往的企业人事管理中,企业的职工被视为“劳动力”,企业职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仅限于其工作岗位所限定的范围,劳动报酬就是人的价值的回报,企业员工只当做是生产的成本。进入新的时期,技术不断更新,科技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感到人才的重要性,人作为知识的主体,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如今,企业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 管理方法人本化

“以人为本”才能够有效的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管理方法,人的智慧和能力已经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我们只有强调“以人为本”,不断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工作,并且不断地专研与创新,将个人的潜能充分的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特别强调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因素,要懂得尊重员工、信任员工,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要运用情感因素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机制与激励手段刺激员工努力工作,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要知道员工的心理需求,帮助员工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优化配置、合理分工,促进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2.4 管理职能战略化

在以往的企业人事管理中,人事部门所起的作用就是招聘、绩效评价、薪酬管理以及培训等传统事务性活动,而新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适应企业的内在环境,还要适应企业的长期发展,除了以往的管理职能外,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电力企业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电力企业在新时期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的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在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创新型人才,不断发现和引进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电力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以人为本,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

现如今,电力企业已经逐步走出技术与资金竞争优势,走向人才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竞争的轨道上来,因此,“以人为本”就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抓好人的因素,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在电力企业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企业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使得个人价值获得有效的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在新的时期里,企业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将人力资源放在首要的位置,充分的给予信任和尊重,有效发挥人才优势,努力激活人才的自主创新精神,帮助人才在企业中不断地成长,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3.2 实行柔性管理,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

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充分了解人才的个性,对于他们的个性给与尊重和理解,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常常会感到人才很难驾驭,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有效手段和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在管理中实行柔性管理,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用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感染他们,给他们更多的授权,使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或管理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3.3 建立创新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建立创新机制,运用创新理念增强企业的活力。企业的人才观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才,现代企业人事管理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伴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人才思想更灵活,技术更精湛,头脑更活跃,对前途充满极大地向往,电力企业想要吸引和留住这些有用的人才,必须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吸引优秀人才。

4、结语

在新的时期里,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电力企业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建立创新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合理的使用人才,实行柔性管理,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欲,帮助员工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峻.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丽水学院学报,2005(4).

[2]张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6.

[3]叶陈刚,王辉.知识型企业激励、成本与人力资源绩效.会计研究,2006(4).

[4]任其敏.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7(3).

[5]严霆.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4):134.

篇14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管理;失误因素

1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失误的分析方法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的组织管理失误分析法(英文: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ErrorAnalysisMethod,即CREAM),是可靠性分析法的典型代表,具有追溯分析功能。通过CREAM的应用,可以将失误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称为失效模式,并且将引起这些失误事件的直接原因定义为前因。实践中,前因可分为具体的前因、一般性前因,CREAM分析法是以失效模式作为出发点。首先,通过分析失效模式的一般前因、具体前因,得到失效模式前因表,在表中选定一个前因作为后果,然后分析引起这一后果的可能前因,最终得到包含这一后果、可能的前因追溯表;再以该可能前因为后果,分析可能的前因,通过连续不断的寻找,最终找到引起事件失误的根本原因。

2 在电力电力企业信息组织管理过程中,开展多项管控措施、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思想上加强重视。实践中,应当认真学习贯彻违规外联、外网邮箱发送的要求,严格按照“业务工作谁主管,保密工作谁负责”以及“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将信息安全保密职责有效地落实到人,让每个员工熟悉、掌握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第二步,深入检查,全面整改。实践中,应当严格按照检查内容检查,一定不能留死角、搞形式。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纠正,认真整改,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要监督整改,并组织复查;发生泄密、违规问题时,一定要严肃查处,必要时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步,严格管理,务求实效。要进一步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把检查活动与日常保密工作安排结合起来,边检查边整改,以查促管、以查促改、以查促教、以查促防,确保检查取得实效。

3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是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信息安全目标和方针,并通过努力完成目标。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而言,可表示为方法、目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过程等要素集合,作为直接的信息安全管理结果。2014年8月,某技术质管部专责高某通过电子邮箱将创新成果--《电力设计企业基于桌面云技术的信息》以附件形式经压缩、更名后在没有经过加密的情况下,发送到某部门专家评审组;由于附件内容出现“保密”等敏感词,该邮件被公司外网邮件拦截系统拦截。经现场查实,邮件均不涉商业秘密,但违反了“工作邮件只限于公司内网邮箱发送”规定。由此可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必要。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合理、科学的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力企业应当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电力电力企业信息内外网安全管理。第一,内、外网电脑都必须安装三种软件,即北信源、天以及趋势杀毒。软件有内、外网版本之别,而且客户端也不同;第二,遵守专机、专网之规定,内网电脑不能与外网相连接,外网电脑不能连接内网,家用电脑不能接入内网使用,尤其是来历不明、使用背景不明的电脑,一律禁止接入内网系统。

4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常见失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虽然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不成熟。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欠缺完善的安全手段和措施,严重影响了安全措施的制定与执行。

第二,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不到位。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在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安全的前期分析比较欠缺,将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研究上,很难有效解决企业安全信息系统操作失误、缺陷与不足等安全问题。

第三,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对于部分企业领导层而言,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不够,对潜在的各种风险和安全隐患问题分析不到位。

5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现构建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减少和控制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失误现象, 应当根据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状况,以IS0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为基础,从组织、技术、管理以及运行和监督这等方面入手,对现有的信息安全管理架构进行改进和完善,增加运行、监督环节。

5.1 提高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认知度

针对企业员工对信息安全知识掌握不足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方法,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度。首先,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宣传的目的在于让全体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信息安全管理目标,以此来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

5.2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对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施情况的评价,定期组织审计活动,以此来促进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与完善。企业的信息安全政策、规范制度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检验信息安全标准的符合性、执行情况。在审计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即检验是否按照要求制定规章制度、执行细则;检验员工对的规章制度执行状况,对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同时,还要对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评估的有效性。

5.3 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风险,即威胁利用系统弱点对相关信息资产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性,信息系统安全与否,主要取决于其风险是否己在现有措施条件下实现了最小化,而非绝对没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