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理性主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巴什拉;科学认识论;科学实在论;科学理性;现象技术
中图分类号:B0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26-02
一、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的分析(1938-1940年)
1937年巴什拉出版了《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经验》,探讨了一般量子论的有关内容,主要是证实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所包含的反实在论的特征,还研究了配位空间等量子论使用的空间概念本质上所包含的数学内容。因为该书论述的内容不够充分,又过于物理化,所以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
1938年,巴什拉发表了《新科学精神的形成》,集中分析认识论的中断的概念,首先科学需要与我们的常识性经验和信仰断裂开来,因为它把日常的客体置于新的概念之下,并证明它们具有普遍感官感知不曾揭示出来的特性。科学的进步也需要与先前的科学概念断裂开来,先前的科学概念和常识一样也能够成为我们获取科学真理道路上的障碍。因此牛顿力学的观点在20世纪成为了爱因斯坦表达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的一个适当解释的主要障碍。与牛顿观点的断裂创造了一个“新的科学精神”,这一新的科学精神不仅包含物理世界的新概念,而且包含科学方法论的新标准,巴什拉对这一论题的论述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相似,但是却比库恩对“科学革命”的论述早30多年。①
巴什拉认为,认识的哲学产生于那个时代的最好的科学,在科学思想中的认识论的断裂需要相应的哲学上的革命。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贡献给了发展新的哲学观点,以代替那些被科学的进步所淘汰的过时了的观点。例如,他用“非笛卡尔的认识论”来形容自己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意思与“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意思相近,这一认识论是以笛卡尔的直接经验之给定的基础主义的特权地位的反驳为基础的,当然这一认识论在它对诸范畴的永恒的合法性的否定方面也是“非康德主义”的,而这些范畴事实上是牛顿科学的偶然性的表述。
1940年巴什拉完成了《否定的哲学》,虽然大多学者将该著作看作是对《新科学精神》的补充论证。但是,在这个文献中他分析了理论转化与科学发展的断裂观点,引起了科学哲学界广泛的关注。巴什拉对断裂和间断性的强调驳斥了布伦士维格把科学视为在本质上是循序渐进的事业的科学观。巴什拉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需要连续性,即使在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另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之间有明显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断裂,进步仍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成就作为案例在后来的理论中被保留了下来。
二、巴什拉对实在论的分析
巴什拉与实在论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的学者如Mary Tjiattas,试图从巴什拉对实验技术的分析中,找出一种与哈金的实验实在论类似的观点,还有的认为巴什拉对待实在论的立场与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相类似,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与库恩思想的联系;古廷认为,巴什拉对实在论的批判在事实上是对作为具体现实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的肯定,这就等于为今天科学分析哲学家所说的“科学实在论”所做的一种辩护;同时,巴什拉所反驳的观点类似反实在论观点,所以巴什拉的观点就接近实在论。而Mcarthur(2002)比较细致的研究了这些观点之后,认为这些观点都是误解,虽然巴什拉与哈金和普特南的观点有些类似但是却有着更多的区别,他在其论文中对巴什拉的超理性主义进行了建构主义的解读。仔细分析可以发现,Tjiattas确实忽视了巴什拉科学哲学中理性主义与超理性主义的区别,而古廷则误解了巴什拉应用理性与现象技术在物理现实中的使用,也就是说古廷只关注与巴什拉早期思想中的理性论,而没有注意与其后期的现象技术的变化。①
巴什拉把这种实在论的特性描述为“个体感知的多余的富有和抽象思维的系统的贫困”,实在论在这种意义上肯定了通常的感官客体对它视为是根据科学的理论客体所作的抽象阐释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优先地位。当然,巴什拉并没有把这一科学的实在论理解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实在论,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坚持认为我们的认识客体完全独立于我们的心灵。他支持一种“理性主义”,不仅强调心灵在构造科学概念时的积极性作用,还强调与感知的含糊相对比下的概念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他还试图避开把世界看做由纯粹思想构成的唯心主义。真理不是心灵创造世界或构成世界的问题,与此相反,它是凭借着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的科学概念的心灵的修正。巴什拉还认为,科学的手段在物质世界的构造中具有中心作用,工具是“物化了的理论”,而且只有在这一范围内下面这个概念才是科学的,即它通过一个现实化的技术接受具体的现实。胡塞尔的现象学描述了心灵如何构建日常的经验客体,而我们需要一个凭借着工具技术的科学客体来构建的“现象技术”。
三、巴什拉后期对科学理性主义的分析(1941-1961年)
巴什拉利用诗和科学的差异构建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世界,但是经过了十年左右对四大元素的诗学分析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哲学,由此进入一段科学理性主义的时期。在完成了元素诗学的分析之后,巴什拉重新回到了科学哲学的研究,并相继出版了三部著作——《应用理性主义》(1949)、《当代物理学的理性活动》(1951)和《理性唯物论》(1953),从三本著作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三本书是以理性主义作为核心进行分析的,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理性主义时期。
在《应用理性主义》中,巴什拉对从事理性思考的研究者进行了一种心理分析,他的观点与穆勒的心理主义和弗雷格的心理主义都是不同的,因为他没有在个人的心理内容中寻求客观知识的根据,还认为克服心理活动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影响有困难。在巴什拉自己看来:处于活动状态的非心理主义能够一边消除心理主义,一边继续发展,即为了取消心理主义,就要提出一些心理主义。同时,巴什拉还提出关联唯理论的观点,即认为不存在孤立分散的唯理论,持有相似思想的个体会自然聚集在一起,巴什拉称之为“相关唯理论”,重要的是我们思考,而不是我思考,也正是他与存在主义的分界。
巴什拉在《现代物理学的理性主义活动》中又对现象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现象学疏远科学思维和科学行动,很少接近在概念上把握的、反思的和技术性的事物,还拒绝工具性意识。所以在本书中他从重新确证现代物理学所具有的现象工程性和人工特性展开议论,对电子、质子、中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解释理论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分析,还对量子力学中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行了研究。在本书中,巴什拉与现象学划清了界限。巴什拉认为现代科学性现象是在人们使工具发挥作用的瞬间开始的,现象是工具的现象,工具中有工具的自我思考,这样就证实了技术性媒介在现代科学中的必然性和本质性。其实,由于巴什拉的女儿热衷于研究现象学,不仅翻译了许多现象学著作,还发表了用现象学方法对物理学进行研究的科学哲学著作,受其影响,巴什拉在1957年之后,开始部分的接受现象学。②
最后,在《理性唯物论》一书中,巴什拉以现代化学为主要依据,集中讨论了关于知识社会性的问题、工程哲学中的人工世界理论以及化学符号的书写问题。巴什拉认为现代化学知识已经脱离了个人,具备了某种社会性,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化学家活跃着的头脑中还存在于图书馆的无数文献中,化学包含着社会性,这一点比较接近波普尔的世界三。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比如批评超铀元素的人工实现,使不存在的物质得以存在,在本质上是一种人工主义。
参考文献:
[1][日]金森修.武青艳、包国光译.巴什拉:科学与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巴利诺.巴什拉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3]Gutting,Garry edited.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Science[M].Blackwell,2005.
[4]Tiles,Mary.Bachelard:Science and Objeb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行为问题
课堂上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轻视语文型
有些同学对我说,他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通过实践,通过不断地人际交往,已经会运用那些排比、比喻等修辞。至于在语文考试分量中最重的作文,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能用到,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想当作家的意识。可是从小学到现在,他们都必须得学好枯燥的语文。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完全是由于他们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也就是说他们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厌烦、排斥语文课程。
2.瞌睡虫型
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类同学,他们每堂课前都试图认真专心地听讲,但是往往在课程学习开始后不久,他们就像听了一段催眠曲儿似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从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我认为这部分同学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角度意识不够强烈,学习的目的性不强。。
3.好动型
还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属于好动型的性格,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感觉到拘束。几十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对他们来说要保持这么长一段时间的受控状态的确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于是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动作、玩小东西、交头接耳或者传纸条等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好动的性格使然。
4.沉默害羞型
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他们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学习很自觉;他们是老师们眼中标准的乖学生。但是,他们身上有些东西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这些优点而被老师们忽略。他们的语文能力总不见提高,考试的成绩也总是在中等线徘徊。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帮助这些学生呢?我们的预防措施之一就是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二、引导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做到“勤”――勤看、勤听、勤说、勤思考、勤总结;“细”――细致对待;“小”――认真重视每件小事。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这就需要先认真观察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其次要细致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出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要耐心地教育和引导,要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就是要重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每一件小事情。具体到学习上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使用学生参考书和查工具书。在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通过预习,可以发现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第二,养成读书的习惯:这里的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声的读,要做到有声(朗读)、有心(阅读目标)、有疑(发现问题)、有益(有收获、有所得)。我始终认为语文和英语一样,也有语感。而这种语感的获得,我相信通过有声的朗读是能达到的。另一种是无声的阅读,要尽量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一些文学作品。阅读也要分精度和通读。对精度的部分要逐字逐句地读,细细品味。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有兴趣的话,可以有意识地记忆一些摘抄的内容。
第三,养成写字的习惯:要工整、规范地写。尽量保证文面的整洁,不乱涂改,规范使用修改符号。
第四,养成写作的习惯:养成写点感想感受、描写、叙事之类的文章(随笔)的习惯;要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习惯等。
第五,养成课堂记笔记的习惯:课堂笔记主要是把老师讲课时的板书和强调、补充的内容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课时及时的补充、订正、修改自己的“预习”内容和及时记录课堂笔记,有助于帮助记忆重要的内容,更能帮助学生明确预习要点和养成阅读时的思考习惯。
第六,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要认真及时,独立完成。做作业要分清主次先后。各科都可以准备一本错题本,这样不会做或容易做错的题目,就能集中在一起。便于学生复习和分析总结解题经验。此外,错题本还是学生的另一个知识海洋,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增长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第七,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晚自习时要将白天学习过的课文和老师讲过的东西都复习一遍,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老师或同学。睡觉前要在头脑里回顾一下当天新学的知识或是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还要能将学过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会归纳、分类与总结。
第八,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考试前认真复习。考试时考风端正,不弄虚作假。要沉着、冷静,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做阅读题时要先浏览文章再看题目,要审清题目内容。答卷时做到先易后难。考试之后要以稳定的心态来对待考试结果。及时更正错误,总结
关键词:教师;课堂管理;学生;主体性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会思考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个问题,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呢?我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堂管理作为课堂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而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心向和学习行为;不仅能保证的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性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课堂管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了解课堂管理的特性、实施原则,我们教师才能审视自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矫正管理方式,进而以高效的课堂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堂管理的特性
1、课堂管理具有工具性。课堂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教学服务的,它是维持课堂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玛格丽特(C.M—)等人在前些年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影响学生学习的28种变量中,课堂管理是作用最大的直接变量之一。”
2、课堂管理具有目的性。课堂管理不仅是维持课堂秩序及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手段,它也具有自身的目的性——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应有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明确什么是受社会期待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觉性、自控力、坚持性、忍耐性等成熟的人格品质。
3、课堂管理具有共时性。教师不仅要调控教学进度及深度,而且要调控随时发生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其它不同层面的事情及问题行为。因此,笔者称此为课堂管理的共时性。课堂管理的共时性要求教师要具有同时做一件以上事情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处理同时发生的两件或更多事件的能力。
4、课堂管理具有直接性。由于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料性的事情,教师为了课堂教学内容顺利紧凑的进行,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事件处理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的课堂管理具有直接性。教师针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时,必须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快速地做出决策和行动。
5、课堂管理具有公开性。我们知道课堂本身是公开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几乎毫无秘密可言。教师的言行、学生的反应及课堂规则和程序都是明晰地和公开地呈现在课堂上,笔者称此为课堂管理的公开性。教师的课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班级所有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实施的,教师的所有行为学生能够看到,教师的每一句话学生能够听到,教师就像在舞台上表演,其对一个学生的态度和做法都会让别的学生看到并影响到与其他学生的关系。
二、课堂管理的实施原则
良好课堂管理的典型标志是:有好的学习气氛,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生动活泼的参与各种课堂活动。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达到上述良好课堂管理的效果,是要有一定的原则作指导:
1、突出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性。课堂管理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堂组成中的重要要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和谐,是否能生动活泼的参与各种活动。因此,突出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性是评价课堂管理成败的重要原则和指标。简而言之,突出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性,就是要学生明白:课堂中所有行为的发生,责任不仅仅在教师、在教学,学生自己也有责任,进而增强学生在班级、学校甚至将来走向社会所应有的责任意识。
2、强调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主导性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过分突出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主导性,这会使课堂管理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责任模式。所以说,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在其间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主导性主要表现在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如冷处理、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旁敲侧击、分组约束、目光暗示、动作指引以及环境熏陶等达到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健康课堂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课堂控制呢
下面,是笔者在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眼神控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劳夫·爱迪生曾这样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在课堂教学中,每当教师以敏锐而充满洞察力的眼神广角度地环视学生时,就会捕捉到许多反馈的信息,就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步骤做出适当的调整;每当教师以充满自信和期待的眼神正视学生的时候,学生心灵深处就会受到激励和启发。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个课堂控制的“常规武器”,让眼睛说更多的话,传更多的情。
关键词: 小学美术 创新教学 教学管理 策略探讨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前列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创新性素养是衡量人才核心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创新素养的激发与培育是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强调指出,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创作基础技能,引领他们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注重引导他们以创新的视角观察,以创新的思维剖析。在引领他们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他们以创新的手法进行创作,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育他们的创新素养,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渗透课堂教学以创新理念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切实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助作用,牢牢把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切实以素质教育和能力教学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加强创新理念的渗透,加强自身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改革传统的效率低下、模式陈旧的“灌输式”“填鸭式”“独角戏”式的教学模式,自觉地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思维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启迪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要切实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学生性格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的分析研究,紧紧瞄准课堂教学的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与情感教学目标等多维教学目标,从而在各个维度上都渗透创新理念。
例如,我曾在某次美术课中引领学生对“漂亮的房间”这一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模拟绘画时,以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思维指导,提出:“这个作品,你们感觉美不美?”“作品的美术体现在哪些方向?”“作品中的房子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自身家里的房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家具、物品应该如何摆放显得更具和谐美?”“如何让让室内的色彩协调起来?”……如此,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让他们以关注日常生活细节为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凸显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放飞他们的想象,对漂亮、美丽的房间创新地感受,由此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渗透课堂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和创新认识从根源和潜在潜能说,每位学生都具有非常深厚的潜能,只需求教师引入适当的手段或手法,对他们潜藏或处理沉睡状态的创新元素加以激发、开发和利用,便可以瞬间得以激发和释放。国外一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所做的“摘苹果实验”便是一印证,他故意将成熟的大苹果置于来往行人较多的某树枝上,其高度处理在人们跳跃之后摘不到的位置,然后躲藏于某个位置进行观察,发现很多人都曾惊喜地发出了苹果,然后试图跳跃着将其摘取,可是很多人通常跳跃着尝试多次失败之后走了,有两个人经过该处,发现以后也尝试着跳跃摘取失败后,其中一个人说不行得创新方式才行,于是他们发现接近苹果之处有一个很好的攀爬点,从那可以非常轻易地摘取到,于是他们成功了。这个实验充分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是需要激发的,同样在小学美术中创新思维与能力也需要激发,教师要注重渗透课堂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例如,我曾经引领学生就“春天的色彩”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并不以绘画为主题开展课堂导入,而是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春天在哪里”的乐曲为引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参与率,接着我提问:“孩子们,春天来了,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春天为大自然披上了哪些色彩呢?”……很快充分调动起课堂教学氛围,孩子们迅速开动脑筋、打开思维,七嘴八舌地回答道:“春天来了,燕子来了。”“大地苏醒了。”“小草发芽了。”“大地变绿了。”“柳树也发芽了。”等等,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激发,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渗透课堂创新美术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创新性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美术素养。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也表明,创新美术评价机制,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次美术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回顾当次课所学习的内容,创新地组织美术评价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还可以让其他学生点评,由此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培育和不断发展。
五、结语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育,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注入小学美术课堂以灵性与活力,让学生得到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反应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该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包含的意义,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如果教学中仍然沿袭过去一些教师在进行本内容的课堂教学时,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最后规规矩矩地得出结论,是有悖于新教学理念的。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开放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位科学老师努力实践的课程新理念。基于此,本课堂我立足于课本内容,把班里42位学生分成了七个小组,设计出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究《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全过程,并取得了不凡的教学效果。
【过程】
一、别具一格的开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上课一开始,我用略带紧张的声音说: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同学们看起来有些紧张,那老师先出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同学们来回答。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你们从一写到一万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一位学生兴奋地跑上讲台,用几秒钟写下“l-1万。”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紧张的气氛没有了,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我面带微笑地说道:“这位同学走的是捷径,其实在化学学习上也是有捷径可走的,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书写化学反应的捷径──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教师和我们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自然地走近了一步,成为学习中的合作者,建立起了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今后教学中师生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二、别出心裁的过程,增添了课堂的生命力
1.片段一:化学方程式书写技巧的归纳
首先,我给出几个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写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各小组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并在黑板上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H2O=O2+H2;2H2O=O2+H2;2H2O=O2+2H2;2H2O=O2+2H2;2H2O■O2+2H2)等。接着我问到:这些式子当中,哪一个最能体现化学反应的本质?体现质量守恒?体现最多的信息?学生之间再次互相交流,小组讨论,发表各种意见。当中我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找出了最佳答案。最后通过这一例子,让学生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写―配―注)。在学生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质量关系三方面对化学方程式涵义进行探究。
(这样做,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2.片段二:化学方程式书写技巧的运用
当学生归纳出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后,我给每组学生一些写有元素符号、数字或其他符号等信息的卡片,让他们分别拼装成多个不同的化学方程式,看哪个小组拼装的多,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小组比赛时播放轻音乐,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完成活动,对于能力较差的小组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兴趣高涨,组内相互合作,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接着各组代表把各组的合作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各组对于其他组的成果,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补充。最后根据各组表现的差异,每个小组都得到了我预先准备的各式奖品,以鼓励和奖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这一拼装活动,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从团队合作、互相竞争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学生真正无束缚的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鼓励等师生互动的形式,体现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原则得到辩证的统一。)
【案例评析】
本堂课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力。整个教学过程看不到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课堂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兴致盎然、乐此不疲地学习氛围。通过学习本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整堂课我始终注意:以兴趣主导教学,让课堂焕发活力。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学生学习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感和活力。
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得快乐,我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热情学习,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如:在本堂课的开始,我用一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问题,缓解了紧张的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之后每位学生都大胆发言,我始终面对微笑并以好的、非常好、你非常聪明、你的表现非常出色等激励性语言,及时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二、新课导入具有创意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如同一则小说,一开始就应该吸引住读者。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正确的方程式来提出问题。试写出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且让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他们必能在主动探究活动中,明白自己的内心欲求,不断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使其集中于问题解决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活动具有多样性
在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科学学习之后,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维持一节课是十分重要的。本堂课我围绕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设计了“脑筋急转弯”、小组讨论、拼装卡片、展示成果、自我评价等活动。活动的类型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