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行业标准范文

会计行业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会计行业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行业标准

篇1

我国会计行业标准主要包括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等用以规范和指导会计人员充实会计行业的具体规范。本文界定的会计行业准则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我国的会计行业标准,作为会计业务处理的依据。二是,会计技术资格职称的认定,使会计专业学习不再局限于高校,成为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终身教育。会计行业标准通过这两大体系一方面发挥了财政部及行业学会在高校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会计人员不同能力的社会认定,拓宽了高校会计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的道路。

从会计行业标准体系来看社会不是要求高校培养毕业后能马上完全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职位、明确各种经济业务情况、能正确、合理、公允的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即时型会计专业的全才,而是要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型会计专业人才。从会计准则自身的变革来看,随着我国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会计准则的内容由原来的规则导向转变成了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中只给出判断原则,没有给出详细而明确的量化标准的隐性知识越来越多了。隐性知识难以清楚的表达所以它难以通过书面进行传递,只能通过实践获得主要是通过示范或观察被传递。(李刚、刘浩,2011)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这种职业判断能力难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

从会计行业标准体系来看,不管是会计准则的设定还是会计技术资格的认定都要求高校培养学生两种必备的才能:一是,专业基础才能,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在高深的专业学习中不会如空中楼宇,能够随机应变;另一种才能是,自我学习及沟通、理解的能力。会计行业标准通过这两大体系一方面发挥了财政部及行业学会在高校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会计人员不同能力的社会认定,拓宽了高校会计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的道路。

2我国现行会计行业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各阶段能力的要求

从会计从业标准到高级会计师标准,会计人员从刚具备从业能力到成为社会认可的会计行业的高级专家,需要熟练运用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和业务处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考验以及自身不断的学习。在会计学生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熟练的执业技能,对行业及市场就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身不断学习发展的能力、专业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归结为三点: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研究能力。

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类的宽厚的背景知识及求知欲;调查、抽象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听、讲、写的表达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步骤的能力。宽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背景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判断不同的经济业务实质奠定基础;基础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企业一般常规业务的会计信息核算和记录能力,结合学生经济管理类的知识背景为学生专业知识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听、讲、写以及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进行理解、沟通所必须的素质

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具有根据经纪业务的实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具有在组织中理解、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核心能力的会计人员不在会计信息的记录者和制造者,而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分析、整合为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各类信息的经营参与者。

研究能力是针对高级会计人员来说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会计人员在理论方面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理论创新及变革,研究会计对企业管理、经济、市场的作用等等;在实务中,高级会计人员具有运用会计数据进行企业决策的能力。

3会计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的关系

以会计行业的标准体系为指导,本文认为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应以学科为导向,仅仅教育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会计专业的现时的技术人才;而应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应用型、能力型、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目标,以及高校教育的时间限制,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以及部分核心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高校培养的重点。

4构建基士会计行业标准的课程及教字内容体系改革的设想

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及能力。另外在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中我们还应界定学校培养的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型会计核算和记录人员还是应用型企业分析、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界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企业分析、管理人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顾名思义教即教学,育即育人。教学即授人以鱼,育人却是授人以渔,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实现授人以渔,培养应用型、能力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1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我们需建立一套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总体的课程设置来看,①总的课程数量不宜过多,以为学生打基础、提高技术的课程为主;②每门课程的课堂课时数不宜过多,课堂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不应该设置太多的时间,应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课后时间进行本门课程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完成课程作业的时间。③课程设置要注意前后的衔接性。④课程的考核要灵活,要有助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基础能力课程的设置: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本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写作、沟通、表达、理解能力的培养;一部分是学生基础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培养。由于学生的培养不应当直接教给他应该怎么做,而应指导学生分析经济业务的实质,使他理解准则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因此宽厚的经济、管理基础是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基础课程的安排应集中在前两个学年、4个学期,课程难度不宜过大,以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核心能力主要是与学生专业技术有关的,应注重专业课的培养,主要安排在后两个学年。

4.2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篇2

1.通用会计准则。即为各行业共同业务的核算准则,如应收、应付款,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

2.有关会计报表的准则。如资产负债表等,主要用来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及如何披露信息以及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等。

3.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所谓特殊业务是相对于通用业务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行业共有的特殊业务,如外汇业务,清算业务等;二是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三是特殊组织会计准则,如个人合伙企业等。从以上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分类来看,笔者认为银行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定位是具体会计业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银行一般会计业务要接受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和通用会计准则、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的约束,至于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应该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约束。

二、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银行业会计准则既涉及会计和,又影响银行会计实务和操作。银行业会计准则是银行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它往往表述为银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别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不过,反映了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规范,实践上的可行性、环境的要求以及其他限制条件在制订准则时也应予以考虑。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时虽有大量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但要立足于国内环境,立足于我国有多年制订全国银行各项会计制度的基础和多年来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调查论证,并能预见到我国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富于前瞻性。我们对制订的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是:在战略高度上具有前瞻性,在理论研究上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在实践指导上要对银行业会计实务提供意义上“方法论”的指导。

三、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注意协调的两个关系

1.与税务部门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成为银行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因此,会计报表在不防碍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满足税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同时,银行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现行税收处理办法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银行会计准则提供的规范性规定也应同时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

2.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应是替代关系,从国际惯例来讲没有并存的情况。会计准则打破了所有制界限,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不是原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简单翻版或仅仅换个称呼,而原来的银行制度对所有会计行为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治百病;银行业会计准则只是针对银行特有业务进行规范和指导,银行一些普通会计行为并不是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而是接受所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指导。要建立良好的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也需要时间。至于行业会计制度究竟要存在多久,则需要结合银行业发展进程及各种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四、银行业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及模式

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无外乎官方和民间两种性质,而民间性质的准则制订机构也大多有官方的权威支持或直接来自的授权,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权威性主要来自法律的支持,公认性则有赖于会计准则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我国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制订机构也是财政部,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应是财政部。又由于银行业是特殊行业,银行监管机关按照法律的授权,也有权对银行业颁布特别会计管理规定,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笔者认为,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财政部,都没有必要自己来制订会计准则,建议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认定或组建一个非官方机构专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作为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团体成员单位。

将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权限交由一个基本上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的民间机构,这是为了保证准则制订机构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会计准则的公认性。公认性是权威性的有力支持,缺乏公认性的会计准则即使强制执行,其生命力也极其有限,而公认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组织应包括政府会计和银行主管部门、会计界、税务部门、银行和证券管理及会计职业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使之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其常设机构可以中国会计学会为依托并在其支持下展开工作。该机构应设立相应章程、成立理事会,确定良好的会计准则拟定程序。该机构要针对银行业会计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的状况,特别注重我国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要将理论研究作为银行会计准则制订程序的组成部分。在拟定会计准则草案时,既要认真我国银行业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也要大胆引进国际上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会计做法。拟定的银行会计准则草案,要经过一定的立项、调查、收集和资料、草拟、征求意见和听证等程序,经过多次反复后,一个成熟的银行业会计准则就可以出台了。

五、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银行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关心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并关心与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有关的风险,以及与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有关的风险。银行面临着变现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汇率波动、利率变动、市场价格变化和对方破产引起的风险。银行业会计报表应尽可能反映这些风险,并提供详细说明,以便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情况。银行业会计准则应对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采取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规定,一般不涉及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

囿于本人的认知程度,我认为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涵盖以下一些内容,但绝对不会仅仅只有以下内容:

1.关于损益表项目

为了能使报表使用者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银行应在损益表中分别报告收入和费用的主要类别及金额。

银行损益表应包括但不仅仅限于下列收入和费用项目:

1)各项利息收入;

2)手续费收入;

3)证券投资收入或损失;

4)其他经营收入;

5)存、借款利息支出;

6)贷款和其他资金损失;

7)管理费用;

8)其他经营费用。

在编制损益表时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第一,收入和费用项目不应相互抵销。因为如果将收益和费用项目相抵销,则将防碍使用者对银行各项单项业务的经营成果和特定种类的资产的收益作出评价。

第二,对于因下列营业行为所产生的收入和损失应该以净额分别作为收入或损失纳入损益核算:

A.交易证券的出售和账面金额的变动;

B.投资证券的出售;

C.外汇交易。

2.关于资产负债表项目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资产和负债性质划分和排列,并以一定的反映其相对的流动性。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资产和负债:

A、资产:

现金与中央银行的往来余额;

国库券和其他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票据;

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政府证券和其他证券;

向其他银行投放的资金和对其他银行的贷款;

在货币市场投放的资金;

对客户的贷款;

投资证券。

B、负债:

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借款;各项存款;

本票、债券和其他书面立据的负债;

其他银行存款;

其他借入资金。

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一些限定:

第一,对银行资产和负债按其流动性的大致顺序进行排列,并与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大体一致。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应通过与其他负债或资产的冲减而抵销。

第二,如果交易证券和可流通投资证券的市场价值不同于财务报表的账面金额,银行应反映证券的市场价值。

第三,要区分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和其他投资。交易证券是为在短期内重新出售而购入和持有的可流通证券。投资证券是为获得收益或资本增值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证券,通常保留至到期日为止。

第四,不应将贷款等项目作为投资处理。

3.关于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

银行报表的使用各方需要了解银行的或有事项和不可撤销的承诺事项,因为这些事项可能对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产生巨大,并有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A.一般债务担保、银行承兑担保;

B.与某项交易有关的或有事项,如保单和开出信用证等;

C.与利息和汇率有关的事项,包括期权、期货、认股证、买卖特权、货币和利率掉期;

D.其他承诺。

对于一些承诺事项,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经验,直接将承兑或保证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即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一边设有承诺及担保,资产一边设有“客户承诺和担保负债”及“承兑项下客户负债”。

4.关于各项期限的记载及准确运用

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种,主要依靠买卖货币时间差及利差赢得利润,因此,在核算上,对各种存、借款及各项合同期限的记载方法都要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银行应以当前日至各种期限到期日的剩余时间为基础,将资产和负债按相关偿还期进行分类。分别按一定偿还期与利率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分别按对应偿还期和利率将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有序配比和有控制地错开,对银行头寸的调控及资金筹措具有重要意义。对银行来说,一直保持完全的配比是少见的,因为所从事的业务往往是条件不确定或类型不同的。错开状态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但也可能增加损失的风险。

进行这种分类还具有以下好处:可以准确评价银行的变现能力、受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银行以何种成本进行负债到期的替换。

对个别资产和负债按偿还期分类,如可划分为一年内或一年以上也可以更加细分。银行对资产和负债所采用的偿还期应当一致。这可以明确偿还期的配比程度,以及相应产生的银行对其他变现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

5.关于表外项目

重要表外项目资料应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其他风险情况来披露。这些情况可用以指明银行资产和银行可取得的资金在变现中所包含的潜在风险。这些资料是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银行具体环境的其他风险的情况来反映。客户资料一般可按部门分类,如政府、公共机构和工商企业。

6.关于贷款呆帐及损失核销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即使是正常经营,银行贷款和其他信贷资金也肯定会有部分资金不能收回,银行不可避免会遭受损失。银行在对外报表时,要附带提供以下一些信息:

第一,要确定不可收回的贷款确认并予以核销的具体措施及相应的会计方法;

第二,要对贷款损失及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进行明确说明;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上要为日后贷款损失提取呆账准备的累计金额;

银行在进行贷款呆账核算时应贯彻两个原则:一是贷款已被具体认定为呆账后其损失金额应全部确认为费用,并计入当期成本,该项费用应作为贷款损失准备抵减相应种类的贷款账面金额;二是贷款未具体认定为呆账,但经验表明在贷款中存在潜在损失,这些损失也应确认为费用,但银行对这些损失的评估方法应前后保持一致。

当贷款不能收回时,它们应予以核销,并冲减损失准备。一般情况下,在完成一些必要审批程序,并且损失的金额是一个确定金额时,它们才能予以核销。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借款人在一个规定期限内未偿付任何利息或到期的本金,它们也可以及时进行核销。由于这种核销方式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性,核销期限的具体时间不同,会导致贷款的总额和损失准备的总额的意义有很大差别。因此,银行应该公布这些贷款核销政策。

7.关于应收账款及坏账核销

银行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利息。银行可以决定对一些贷款不计提应收利息。例如,在借款人拖欠支付利息和本金超过一定期限如三个月的情况下。如果贷款已实际成为呆账,即使拖欠本息期限未达到不计提应收利息期限,银行也可以决定不计提应收利息。银行应当详细说明未计提利息的贷款的总额及确认的时间基础。

银行应建立确定应收账款坏账的基础,以及对这种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收账款坏账可以按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就银行未来损失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在内的坏账风险计提准备,也可将账龄达到一定期限的应收账款,或债务已不可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作为坏账损失。

篇3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12-01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与普及,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事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内部管理水平。但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还存在一些模糊、片面的认识。笔者欲就企业事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避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人为简单化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对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基本都实现了办公的计算机管理,特别是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传统手工记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离预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标还差很远,根本无所谓“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管理”。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是,单位出纳、工资和固定资产等资金流的管理以及凭证填制、过账、报表等工作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会计核算,是一种无缝链接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运行。能否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否联网运行,是区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只是简单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就说是在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未免有强词夺理之嫌,由于人为的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简单化,导致单位会计信息数据还只是一个“孤岛”,还没有真正实现联网数据共享。

二、明确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导向作用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理论的导向指引。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多是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一些零散不系统的阐释。要想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弄清楚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有其内涵很重要,如果这种基础性的理论都不搞清楚,那也就无所谓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由于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的偏差,导致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以特定的财务软件为基本工具,对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进行科学管理、核算的信息系统。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特别是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系统除了能很好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功能与工作外,最重要的是能优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务管理。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业务管理是采用原始单据流管理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企事业单位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三、制定行业标准规程,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从行业上予以管理和规范运作。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上,仅有少数的几个会计电算化规范性文件参考,还没有真正的会计信息系统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可供建设,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多是国外设计理念,以及凭经验依据客户的简单需求来开发财务软件;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相对著名的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但他们也只是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开发的软件系统组成和功能结构等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更缺乏兼容性,非常不利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行业标准与技术规程层面分析、解决,有必要制定与规范相应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

四、科学与合理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模块构成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构成等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块构成不够科学。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至少要由财务会计、业务管理和信息分析三个无缝链接的计算机联网系统构成,才能称为是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设计。财务会计系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会计电算化”,它以实现财务会计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出纳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会计报表和往来管理几个子系统,侧重于企事业单位资金流的管理。业务管理系统;就不同会事业单位来说其业务管理系统的具体组成可能不同,但其都包括业务循环、业务核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循环子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内部原始单据为手段,对各项业务的付款循环、收款循环或得仓储物流循环等进行管理。业务核算子系统,主要功能是核算业务循环子系统中的原始单据,以及生成相应记账凭证后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供财务管理人员使用,实现了单位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主要用于单位财务状况分析、财务支出预算、以及具体业务分析等子系统,功能在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查询、分析、加工等信息与决策支持作用。

篇4

关键词:高效财务管理;会计审核;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合理的财务管理能够为高校的运营、教学等水平的进步提供重要助力,在这之中会计审核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完善的会计审核制度和流程能够为高校运营与教学节约大量的经费并且减少资金浪费、物资浪费等现象,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会计审核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会计审核的应用措施有着清晰的认识。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我国许多高校中,其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行业标准较为缺乏、会计审核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审核管理存在缺陷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行业标准较为缺乏

行业标准是高校会计核算、财务开支、创收分配等工作合理进行的基础和前提。现今我国许多高校的行业标准较为混乱,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协调一致。并且许多高校存在着擅自提高行业标准、扩大财务开支等现象,从而导致了会计审核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完善。

2.会计审核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强复杂性、多元性,因此部分高校的会计审核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例如部分高校的会计核算存在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高校资金和物资等资源配置的失调并且难以集中高校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集中到教学建设中,从而在根本上影响并且制约了高校各项教学事业的合理发展。

3.会计审核管理存在缺陷

会计审核管理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今部分高校的会计审核管理工作的水平整体偏低,这导致了会计审核管理无法起到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本应起到的作用。除此之外,会计审核管理存在缺陷还集中体现在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深造往往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有效提升,最终使得其会计职能难以进行充分、有效的发挥。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完善会计审核的应用措施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相应完善措施和应用措施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下从会计审核政策的有效完善、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健全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制度等方面出发,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完善会计审核的应用措施进行了分析。

1.会计审核政策的有效完善

会计审核政策的有效完事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在会计审核正常的完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实行统一、完整的财务管理政策和会计审核制度。从而在此基础上确保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能够协调一致并且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能够贴合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现状。

2.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是会计审核完善的重中之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会计审核部门的设置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规模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例如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会计审核部门的设置时,根据院系或者教学内容的不同,往往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或者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灵活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会计审核工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使高校的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能够有效并且高校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对于会计审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在会计审核的完善过程中应当注重严格建立并且完善会计人员的培训、深造体系,并且从会计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会计能力、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深造。从而在此基础上使高校会计审核人员能够不断更新先进的会计知识并且合理提升其业务技能。最终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4.健全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制度

高校会计审核的完善离不开监督制度的有效支持。会计监督工作是高校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在进行会计审核工作时应当注重对其各个工作环节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会计基础规范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监督与检查。除此之外,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工作的进行还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会计审核行为进行规范并且有效维护会计审核工作流程,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的完善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会计审核工作进行持续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瑾.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5,2(4):25-27.

篇5

(一)审计质量的基本评价标准

标准时衡量事物的基本准则,也是考量工作成效,进行质量控制的尺度标准。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规范相关工作。第一个方面是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其是衡量相关机构在审计项目、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复核、执法检查、项目考评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其对审计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各部分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分工都有明确的界定,并对相关程序、人员等作出了约束。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审计工作而言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约束性,能够切实规范审计相关工作。第二个方面是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其主要包括了方案方法、相关工作底稿、审计数据、审计报告及意见等内容。审计业务质量是对管理质量的具体展现,是审计管理质量的直接结果。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当切实遵从管理质量标准所界定的规则,只有在管理质量标准下制定相应的业务质量标准,才能确实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内外统一,能够切实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三个方面是协调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审计质量标准的关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审计质量标准具有指导规范作用,审计质量标准必须遵从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认可,进而才能被广大会计师事务所接受。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

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保证独立的重要基本原则,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审计独立就是一句空话,无法达成预期目的。只有通过质量控制才能使审计工作独立,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完成相关工作。其二,审计质量控制是构成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系统核心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对会计报表形成的影响,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其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侧面影响。内部控制主要可以分为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质量控制三大板块。资产控制和会计控制的内容及要求,都与普通企业无甚差别,都会受到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约束,只是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其三,审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会计师行业树立行业形象,赢得社会信任的关键措施。审计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事务所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整个会计行业的未来。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从市场角度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政府干预超过市场阀值。我国相关审计事务中都有强烈的政府色彩,比如新股上市,我国一直进行着计划控制,额度管理,造成相关公司的上市额度变得十分稀缺。对于股票的发行定价,也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的,并没有结合市场实际。政府干预超过市场承受阀值,会造成相关公司诸多行为只是为了面向政府管理机构,而不是面向市场。公司的发展过多的遵从与政府意愿,与市场实际产生了脱节,致使在相关审计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导致审计质量低下,质量控制工作徒有其表。第二个方面是审计工作聘任制度存在偏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层与管理层都是一个人,造成审计工作中原本应该存在的审计方、被审计方和委托方,缩减成了审计方和管理层双方的行为。在缩减成双方行为之后,审计工作实际上就变成了公司管理层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所有审计数据资料都是由公司管理层提供给审计机构的。这种审计形式从根本原则上破坏了审计工作基本标准,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行业标准来说,这样的审计结果是不应该被认可的。第三个方面是审计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客户数量很少,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重心从审计工作转向了为公司提供一系列审计服务。其从性质上来说从第三方审计机构变成了公司的配套服务机构,致使相关事务所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打破了职业道德准则,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夺客户资源,引起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审计质量恶化。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不合理。参考国际会计行业而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合伙制、普通合伙制和独资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说,目前只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两种,其中超过90%的事务所都是有限责任制。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来看,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执业风险意识,放松了质量控制。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规模都不大,人数大多都在十余人左右。由于人员稀少,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基本处于废弛状态。不仅缺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相关人员也缺少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同时由于人员稀少,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都有注册会计师在现场执业。这些内部原因导致了审计质量低下,质量控制工作缺乏。另一方面,现阶段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我国会计从业者的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其主要表现在部分从业者老龄化,思想无法紧跟时代步伐;部分从业者学历偏低,对审计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无法在相关工作中专业地进行执业;部分从业者职业素养低下,道德防线软弱,容易被金钱击溃,为了利益而越过审计原则,甚至违法或者犯罪。

(三)对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管缺乏

审计质量的问题出去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问题以及市场问题,还存在监管方面的问题。外部监管不到位,致使审计质量始终无法提高。外部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存在多头管理的矛盾。我国在国家层面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监督,通过审计署、财政部和证监会等一系列部门联合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督检查,其中财政部处于监督检查的核心地位;二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和与各地方会计师协会联合构建监督检查机构,分管各地的会计行业监督检查工作。由于国家监管部门和会计协会监管部门并没有达成监管共识,相关的监督检查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监督检查工作中使得部分监管范围出现重叠,相关制度存在矛盾,致使某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另一方面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强调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忽略了民事处罚。不仅如此,相关规定也并不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参考价值不大,无法准确对相关行为作出界定。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一)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

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是强化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干预。审计工作应该顺应市场潮流,给市场中需要进行审计服务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减少对会计行业的干预,使会计市场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对于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去做;对于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适时合理地进行干预。第二是革新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聘任制度。这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让需要上市的公司在保险公司进行财务风险投保,保险公司再委托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相关公司进行上市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进行风险评估,以此来确定对应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如果因为财务报表出现作假或漏报等情况,造成投资者产生损失,则由保险公司对投资者进行赔付。这样的聘任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双方委托的问题,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提升审计质量。第三是调整完善审计市场的结构,这主要可以通过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加强市场集中度,将各个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起来形成整体。构建一个区域型会计师系统,减少会计行业之间的不良竞争。不仅如此,在构建区域型的会计师系统之后,还可以统一区域行业标准,提升整体审计过程中的执业性。同时还可以实现区域内的资源互享,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二)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一需要革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制和普通合伙制,而有限责任制又占据了超过九成的比例。在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下,审计工作存在许多局限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会计行业的发展经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向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普通合伙制等形式转型。合伙制的显著之处在于事务所的业绩利益与合伙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督促事务所积极健康发展,以保障合伙人的基本利益,从而能够起到提升审计质量的作用。第二需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管理控制,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管理控制,首先需要对相关业务流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在业务承接阶段,应该重点分析评估客户委托内容的风险,将各种可能性分析在内,得出确切的风险报告。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该重点了解分析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诸如资金流转、财务报表等。在审计实际展开阶段,应该针对公司给出的相关报表数据,通过既定的审计计划,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及国家规定,进行专业的审计工作。第三需要提高会计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提升从业者素质可以有效优化当前会计行业的人员结构,便于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准则的推广普及。首先应该提升从业者的整体学历,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具有高学历的从业者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人员都是专科学历,这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其次要优化从业者年龄结构,多多启用年轻人,适当让老一辈退居二线,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教育。最后是提升从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避免被经济利益诱惑,可以恪守职业准则。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管理

外部监督管理对于提升审计质量是不可缺少的。加强外部监督管理,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规范各方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职责。会计行业的监督管理主要来自政府和行业内部,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两方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统一,缩减其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矛盾,在监督范围、内容和标准上进行统一,使其能够对审计质量形成协作监督管理。其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作出精准的界定,使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有方可依、有方必依,能够切实进行各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同时,精准界定相关工作权限职责之后,可依有效降低以往审计工作的弹性尺度,能够避免因为规定模糊而出现误操作。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石油公司;全球成本分摊;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84-02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接触了数家国际知名大型石油公司(雪佛龙、英国石油、康菲、道达尔、阿纳达科、英国天然气等)的全球成本分摊流程,了解和熟悉这些流程有助于理解和管控各种跨国公司全球分摊的成本,也有助于规范中国海外资本运作和项目管理。

一、跨国石油公司全球成本分摊的现状

全球成本分摊是指全球性的跨国公司根据一定标准将企业共同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归集、计算并分配的过程。跨国石油公司分摊至资源国的成本,由于可随其勘探、开发和生产投入一起在产出的石油产品中进行回收,直接影响到资源国的产品和投资回报,同时,由于该部分成本难以公正计量,调节空间大,因此,资源国和合作者往往都很重视对其管理和控制。

1.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的成本类型。跨国石油公司参与全球分摊的成本主要类型有三种:(1)管理服务成本。主要是母公司或区域总部提供的跨国行政管理服务成本,如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税务、法律/合同审查、健康环保、质量安全的指导,人力资源管理、融资管理等。(2)基础成本。主要是提供跨国性的基础、后勤支持服务。如IT支持、员工后勤(住宿、健身、基地服务等)、IT许可费(SAP等)、邮件端口费等。(3)技术支持成本。主要提供的纯技术性支持服务,如储量评价、地质模型、技术研究、岩芯存储、经济评测等。

2.跨国石油公司全球成本分摊的方法。各家跨国石油公司的全球成本分摊方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而言,常见的方法有:(1)固定费率法:通过石油合同或投资协议,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或者其他标准收取上级管理费,主要适用于财务、法律、人事、安全等一般管理。(2)写时法:将特定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分类归总,乘以相应的人员费率,得到应向成本中心分摊的数额(公式1),主要适用技术支持服务。(3)要素分摊法:根据服务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分摊要素(Allocation Key),如:1)成果类,如产品的重量、体积、产量、产值等;2)消耗类:如投入外派员工数量、机器工时、投资额等;3)定额类:如IT端口数、SAP账号数等。

公式1 石油行业写时成本计算公式

二、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成本的管理问题

由于中国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分别代表国家政府履行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职责。对部分监管内容和标准还缺少统一协调,管理和控制跨国石油公司这些全球分摊来的成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理论研究及行业标准滞后。中国目前除《会计准则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外,指导对外合作石油天然气作业核算的主要是各石油合同的会计程序。会计准则多为原则性规定,而石油合同会计程序由于国内资源合作开发进程的减缓也止步不前,如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石油开发合同1992年第四版的石油合同,使用二十年无重大修订。会计、石油理论学界对石油工业的核算、报告、确认与计量及披露等知识缺少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滞后,行业标准缺失,无全球可分摊成本的合理性基础理论研究结果,导致了具体操作时对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成本要素的合理性认定理论基础不足,及对其成本分配依据( Allocation Key)及分摊方法缺少行业标准。

2.管理控制力度不足。中国目前对跨国石油企业全球分摊成本的管控手段主要有,一是通过联合管理委员审查其年度预算;二是通过联合账簿审计抽查分摊后的成本,抽样过程和样本数量时常受到作业者的种种干预;三是约定由独立的第三方(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成本池进行审计并出具鉴证报告。上述办法中,预算审查无法控制实际入账费用与预算的差异,联合账簿审计无法全面审查整体成本池的合理性,独立第三方审计又往往由跨国石油公司自己委托第三方,鉴证报告受跨国石油公司意志的干扰,并且,独立的第三方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依据完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石油行业的实务惯例并不加以特别关注,如石油行业一般认为母公司技术服务费写时小时数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天,但公认会计准则却并无此规定。

3.宣贯奖惩机制缺位。由于不透明及控制力度不足,跨国石油公司往往对其全球成本分摊松散管理以多回收成本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往资源国多分摊成本,如分摊无关成本,分摊比例偏大等,这些问题,可能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主观为之,有的则是对石油合同或中国现行制度理解偏差而无意中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管理政策宣贯不到位,缺少对石油合同执行效果的评判机制,无法调动其加强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事实。

三、跨国石油公司全球分摊成本的管理策略

随着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全球成本分摊已成为不争的潮流。作为东道国和资源国,如何在尊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依法、合规、有效地监督、管理和控制这些成本,保证分摊成本公平、合理、透明、准确,笔者有以下建议:

篇7

一、会计电算化考试现状

(一)软件考查内容差异大

1.内容多少不统一,有的省市考察office,有些省市则取消了这一部分;有一部分省市全面考察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有的省市则只考察总账和报表。

2.程度深浅不一致, 即使同样考察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实际操作,有的省市客观题形式较多,有的省市则实际操作题较多,分值比重也不相同。详细内容参考下表:

各省市会计电算化考查内容对比分析表(表1)

3.考试时间不相同,所以上机操作时间也不相同。具体见下图1.

其中: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的包括: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考试时间为90分钟的包括:(考试内容包含珠算五级考试时间占30分钟)、天津市、湖南、四川省;考试时间为60分钟的包括:除去青海省以外的22个省市。

二、应统一全国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内容

(一)建立全国统一考试标准的要求

近几年,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愈来愈多,2012年报名人数达到890万。由此可见,这一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另一方面,行业整体素质也要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建立统一标准,才能促进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水平的提高,规范行业标准,提升专业素养,从而形成好的行业环境基础。

(二)提升会计考试水平的要求

大学及高职院校的会计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无疑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应用性人才的会计人才应该掌握更多通用性的技能,适应各种新形势的挑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全面的学习内容,综合认识各类信息化软件的特征,并且强化应用培训,而不应该只是学习某一款软件。

三、解决措施

北京地区在考试时不涉及软件操作,从而规避了选择不同软件厂商对考生的影响,这给会计电算化考试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本文认为,要想统一全国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内容,必须统一考试软件。规范考试系统,利于市场培育。利于学生考试。

(一)重新修订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

现有大纲共包括四章:第一章 会计电算化概述; 第二章 会计电算的工作环境; 第三章 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第四章 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要求。大纲内容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全面性,但是没有做到突出重点,考查明确。

重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应进一步细化,如第四章第二节,日常账务处理该包括:填制凭证、修改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时会处理其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编制财务报表部分应该完善编制内容,除了会套用模板,还应该涉及格式、公式(单元、审核)、计算等。第三节的内容应该充分考察实习内容不应当仅限于一种概念的考察,如基础设置、日常操作、报表查询等内容页列入考察的内容。

(二)材

像其他会计职称考试一样,全国材,做到考试内容全国一致。教材的编写应当参照修改后的考试大纲进行,以考察全面为主体设计思路,主要修改现有教材中的软件模拟场景,因为各省市的教材均是依据本省使用的软件为依据进行编写,新教材应避免此问题。在指定大纲的基础上,明确必考内容,参照全国统一软件操作平台的使用进行编制。

(三)统一软件考试内容

统一软件考试的内容,侧重实务操作,增强应试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当召集国内信息化知名产商例如:用友、金蝶、金算盘、新中大、天顿和考试平台软件厂商例如题无忧,共同依照考试大纲的内容进行信息化软件的编制,以做到全国统一,不依赖于某个单一厂商的软件。

(四)统一考试时间

现有时间每个省市不统一,要完成考核内容全面的要求,必须适当延长考试时间。通过上述考试内容的分析,本文认为考试时间应当以120分钟为宜。

四、意义和作用

(一)统一标准,便于全国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统一

只有建立统一标准,才能促进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水平的提高,规范行业标准,提升专业素养,从而利于全国会计人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统一标准,利于维护和管理

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各个省市的会计人才才能相互比较,便于相互之间流通,进行人才的数据维护,加强人才管理。

(三)建立市场公平体系,利于地方软件企业公平竞争

通过统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减少软件厂商对于从业资格考试的影响,才能保证地方的软件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利于软件企业的公平竞争。

篇8

关键词 审计分析 财务分析 企业 报表

财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基本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一些问题或者存在的风险。应用分析程序时也要综合的考虑财务报表信息和非财务报表信息,对表外信息充分的利用,以此全面的掌握分析数据,并且及时的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风险,从而化解或者降低风险。

一、审计分析程序中财务分析法的重要性

1.财务分析法在审计计划阶段对财务报表总体评价的重要性。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规定,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分析程序来进行实施风险评估测试。在分析按评估阶段关注并合理的预期关键的账户余额、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的比较、依据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等方面的工作也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确定在审计策略中的问题和不利的变动趋势或者引发怀疑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等问题的鉴别是分析程序的主要目的,从而使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得到准确的评估。使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得到确定。

销售额的比较可以使审计人员在实际销售额比预算销售额有很大的下降的情况下深入的考虑造成销售额下降的原因,是由于销售额萎缩下产量没有减少而造成存货积压和过时的因素,还是存货或产量因为产量的消减而发生了异常变化的原因。经过考虑分析后,审计人员就能发现影响实际销售额与预算存在差异的原因。

2.财务分析法在按业务循环进行审计测试时的重要性。为了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保障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各类交易循环中应用分析程序,从而使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常见的收入循环分析程序将实际销售额与历年销售额、预算数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给审计人员。与同行业的销售额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分析需要改进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是否被高估或低估,或者其他财务报表项目都可以用分析程序来帮忙。

3.分析程序对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复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为了对财务报表整体合理性作出最终把握,往往在最后需要进行总体复核由审计人员针对评价后的审计事项和余额的合理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出来的存货与估计存货数据接近,则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存货最终的数据。如果差距大,设计人员将要进行进一步的审计。存在的财务危机可以由异常的变现能力杠杆比率反映出来。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借款项目各部分的状况、利率偿还期限与管理层讨论长期的现金流量等的重视,并在必要时将这些情况加入审计报告中。

二、财务分析的常用方法

1.财务比率分析法。对账户和余额之间的比较是白绿分析的主要内容。在应用比率分析时应该考虑比率分析的基础、常见的几种财务比率、审计关注的重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程序的基础是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只有财务比率的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时,才能使所计算的财务比率发挥正常的作用。变现能力比率、杠杆比率、盈利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投资者所关注的财务比率、与现金流量表相关的财务比率等是常见的集中财务比率。审计人员应该高度关注的重点是反应异常情况的比率、期望出现偏差而实际没有偏差的领域以及比率异常的原因等。

2.计较分析法。经验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预算标准是财务分析的评价标准。比如,流动比率的经验标准是3:2,这个属于经验标准。本企业过去的某一时期该指标的实际值就是所谓的历史标准。可以说明企业在行业中所居的地位和水平就是行业标准的主要目的,表现在本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平均水平或者是同行业的业绩水平。企业所制定的符合企业战略及目标管理的要求的指标是预算指标。企业在评估重大的错报风险时常用的是行业标准和预算标准。企业一般用报表项目数绝对值或者财务比率来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经验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预算标准等进行变焦分析,可以使企业更好的掌握行情以及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的发现可能存在的错误以及影响业绩的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掌握经济实质。

3.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也叫做水平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年度的报表资料进行对比,找出年度间的差异额,以此来分析本企业的变动趋势,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4.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就是综合主要财务比率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实质,使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三、应用分析方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用分析方法时应该注意财务报表信息与非财务报表信息的结合。在分析时,除了要考察财务报表信息,还应该对产品市场信息、资本市场信息、营运数据等以及一些独立的汇总统计数据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使服务收入的大小得到确认。

2.应用分析法时应该考虑财务报表中包括表外信息在内的没有包含的所有信息的利用。包含于年度报表而非基本财务报表中的信息量的增长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财务表中的表外的许多与决策相关的信息都对财务报表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

3.应用分析方法时应该考虑分析程序存在的风险。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是在分析方法时应该考虑的对象,例如会计分类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管理当局可能会倾向于揭示那些能显示最佳业绩的信息或者较少的使财务风险不能得到准确估计的表外融资信息。

参考文献:

[1]吴春勤.试论审计分析程序中财务分析法的应用.现代商业.2011(30).

[2]邵琳.试论审计分析程序中财务分析法的应用.中国外资.2010(10).

篇9

《标准》对信用增进的内涵、信用增进的基本方式、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等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强调在提高债项信用等级、增强债务履约水平之外,还要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创设和交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分担机制安排。

应该说,《标准》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信用增进行业的直接管理,促进增信业务的规范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为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也对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行业标准的诞生有利于行业的直接管理和有序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业内的恶性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对投资者而言,《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比较和判断信用增进公司的风险和实力。

近年来,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问题一直备受市场关注。为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占比,监管部门陆续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私募债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然而,受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的困扰,这些举措收效甚微。在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债券增信作为提高债券信用等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手段,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但是,考虑到我国信用增进行业仍属于发展初期,我们认为《标准》在实际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判断公司风险负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风险准备金,尽管《标准》要求“信用增进机构应根据业务风险特点,及时、足额地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信用增进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设定差异化的准备金计提方式和计提标准”,但具体的监控效果将取决于计提比例、调整周期,以及金融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鉴于我国信用增进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期待《标准》在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等细节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作为新兴行业,信用增进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与其他金融行业监管日趋规范、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的现状相比,由于缺乏适用的法律依据、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税收等关键性外部政策也比较模糊,整个行业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无论是业务的规范开展、服务质量的保证,还是经营风险的控制都受到一定影响。同时,这也制约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设。出台信用增进行业标准的意义重大,因此更需力求完善。

延伸阅读

什么是信用增进:简单地说,信用增进就是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个人或企业的信用等级,以便能从金融活动中顺利筹取资金。比如,通过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来进行外部信用增进。

篇10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

    2.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2.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3.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永成.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2009(11X):118-119.

    [2]李伟.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S1).

篇11

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企业可以将日常作业的数据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程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计算,再根据需要访问相应的计算机存储系统,这将大大节省信息化建设成本,并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具体而言,云计算对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成本

传统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费用,包括前期调研费用、软硬件设施费用、系统维护和升级费用等,同时还需要配备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及信息化处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而言,实现财会信息化所需要投入的精力以使部分企业力不从心。而基于云计算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只需要付费给云服务提供商便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到需要的计算机存储系统和软件应用平台,进而节省了大量的软硬件购置费用以及维护费用,在降低信息化构建成本的同时实现提高效率的目标。

(二)实现中小企业内外部信息移动处理和实时共享

传统的信息化模式容易造成信息闭塞,面对日益变化的数据信息,不能及时对财会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进而影响企业做战略规划。但在云环境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实时进行数据更新和备份,并通过联网终端上传到云存储当中,并且可以针对不同企业有针对性的处理预算控制、成本核算等会计信息,企业各部门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到想要的财务软件应用,并享受云服务商提供的其他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在实现内外部信息移动共享的同时解决了数据分布存储、数据实时备份等问题。

(三)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标准化

基于云计算背景下的财会信息化有助于促进中小企业更加标准化管理的实现,一方面表现在由于各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各不相同,在云计算应用之前很难形成标准化管理模式,但云计算模式推广之后,各企业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变化、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将向更加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云计算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加灵活的掌控调整企业内部各个财务核算环节,并能够将企业的财务、业务、行政等部门集中到同一个平台工作,实现部门间的无缝衔接和在线协作,更利于标准化管理。

二、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云计算技术应用涉及到软件应用、网络安全、运行平台等一系列活动,目前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会信息化云计算平台建设和应用尚不成熟

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是中小企业实现财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平台搭建需要较强的技术和资金要求,并且平台开发时间长、研发风险高等客观因素加大了平台建设难度。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云计算应用情况,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应用尚不成熟,主要有两个原因造成:一是我国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网络环境还不能完全满足云计算应用平台建设需求,基于云平台的财务软件开发也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云服务提供商在财务资源的开发数量是还比较少,大多还是集中在业务平台开发利用上,有关财务方面的就显得势单力薄。

(二)基于云计算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软件及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所能享受的财务会计信息化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停留在简单、低端的财务处理层面上,如国内企业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软件向用户提供的就是基于中小企业日常财务会计事务所研发的财务管理服务软件,而另外国内比较知名的两大财务软件公司用友公司的伟库网和金蝶公司的友商网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功能服务也主要是围绕网上记账、查账、财务报销、资金管理等初级功能展开的。云服务提供商目前所能提供的财务服务还不能实现对企业进行财务预测、资金控制、投资管理等功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全面实现财务管理的迫切需要。

(三)云计算模式下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让很多企业担忧、影响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之一。云计算模式下,很多家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可能都存储在同一个服务器中,这就有可能造成两方面安全风险:一是在云模式下,很多重要的应用程序和数据都完全透明的呈现在注册用户面前,有可能出现人为的泄密数据或遭遇病毒入侵而导致财务数据泄露或篡改的风险;二是软硬件基础设施或网络出现故障时,容易导致数据丢失而使企业陷入数据备份失败的风险,或者是服务商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将有可能导致不能正常的进行数据保存或销毁,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四)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度尚需提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云计算的认知度普遍偏低,真正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中应用云服务功能的数量还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以下两点:一是在企业中应用云计算模式,将打破财务会计人员原有传统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全面变革的信息化模式、财务业务流程变化都将给工作人员带来挑战,不免造成部分人的抵触心理;二是目前有关云计算的行业标准还不太成熟,有关网络安全性问题以及提供商的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优化改善,很多企业对应用云计算模式还保持谨慎态度,处于观望阶段。

三、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解决对策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需要中小企业、服务商以及政府的全力协作,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完善:

(一)加快云计算服务软件的自主开发,提高云计算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发展中阶段,资金运转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云计算平台搭建方面还显得力不从心。要想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提高云计算服务软件的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云计算技术水平。针对当前的发展局势,需要政府牵头,带领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云计算平台建设当中来,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云计算平台搭建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的云计算平台构建资金,并在统筹规划,加快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等的建立,通过优惠政策倾向,倡导技术创新升级,鼓励更多优秀的计算机网络类公司参与到云计算平台应用开发中,为云计算快速发展注入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自主开发氛围,通过集结各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技术资源等,为促进云计算在中小企业财会信息化普及提供保障。此外,云服务提供商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以技术升级促进云服务发展的目标。

(二)完善云计算软件功能和服务,提高财会信息化处理效率

面对中小企业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只有不断完善云计算软件功能和服务内容,才能保证云计算模式真正促进企业财会信息化管理,即云计算在满足中小企业日常财务工作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向提供更深层次服务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以满足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为出发点,在为企业提供记账、查账、财务报销、资金管理等功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决策判断等功能的开发应用,进而为企业做长远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和保障;

2.要不断创新云计算模式的服务能力,在标准的数据架构下,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增强云计算软件快速开发功能,让企业可以简单快捷的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程序,进而提高财会信息化处理效率;

3.云服务提供商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供灵活的自定义服务功能和在线定制服务功能,让中小企业可以随时调整与其发展相匹配的财会信息化系统,进而推动企业向现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对云计算运营商的监管,增强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

作为新兴事物,云计算技术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问题,如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在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进程。针对云计算安全性问题,可从云服务提供商、企业自身、政府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改进完善。

1.对于云服务供应商而言,要不断通过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来加强云计算的安全性能,在访问权限设置上采用分权分级的形式防止越权访问数据的现象发生,通过密钥加密等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企业重要保密的财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制定严谨的安全预防和解决方案以低于黑客、恶意入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云计算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2.对于中小企业本身而言,要明确自己的发展需求,在选择服务商之前做好评估工作,尽量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云计算供应商,并且要有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意识,做好数据备份和维护工作。

3.政府方面则需要加强对云计算运营商的监管,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资质审查制度,严格把关运营商进入行业标准,另一方面要定期对运营商的资质进行审查监督,对于不合格商家予以严厉惩罚,切实保障中小企业利益。

(四)加大云计算模式应用的宣传推广,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

篇12

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虚假财务报表就束手无策。首先,尽管建立在内控信任和抽样为基础上的审计程序失效,但在审计风险评价阶段的分析性复核的审计程序在发现和检查财务报表做假方面仍然是个有效的方法。一个健康、真实的企业,一般来说,经过一年的生产经营、投资和融资活动,从期初的状态转换为期末状态,企业重要的财务指标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勾稽关系、均衡和惯性。一旦企业做假,这种均衡状态将被打破,可能就会在一组或几组财务指标之间出现异常或矛盾。如果这种异常和矛盾无法解释,则预示着会计做假的可能。分析性复核就是用来调查财务指标之间是否异常变动的审计程序。其次,尽管做假公司采用不同的做假手段,有着不同的做假动机,但对上市公司而言,做假行为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都是虚增资产,隐藏负债,虚构利润。因此,虚假财务报表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与真实报表不同的特征。另外,从犯罪心理学可知,做假公司的做假行为往往是由同一群人在操纵和实施,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动用的资源和经验是有限的,这就必然在做假手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惯性、反复性和模仿性。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就可能通过财务报表发现冰山的一角。

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研究在国外已得到一定的应用。这些研究尽管所选择的识别变量不同,数据挖掘的技术不同,所使用的软件也不同,但大都能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识别工具。

一、数据挖掘技术弥补财务报表审计局限

数据挖掘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方面具有很独特的优点。相对于专业人士的经验判断,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虚假财务报表面对海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在缩短反应时间、合理配置资源、减少主观和随意判断及提高判断准确率上都有其独有的优势。这对于监管层加强打击力度,提高监管效率;投资者减少投资损失;审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减少法律诉讼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监管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只有建立仔细分析、明智决策、衡量成本和产出的新型情报侦察系统,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的虚假财务报表识别模型在这方面用处很大,它可以自动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季报等财务数据中提取识别指标变量,计算每家公司财务报表做假的概率。监管人员设定一个对虚假财务报表的容忍率,就可得到做假概率大于容忍率的所有上市公司的列表。这些公司可初步判断为高风险公司,是监管层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通过专家分析等侦查手段在掌握了初步证据后可对这些公司实地调查。同样,监管层根据公司做假概率和容忍率将上市公司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侦查手段和分配不同的资源和时间,这样监管层在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的调查中就掌握了主动权。如果监管层、投资者和审计师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等手段及时有效识别虚假财务报表,必将改变造假者的预期,使其造假时心有余悸,从而减少做假行为的发生。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增强对做假行为的识别能力,使潜在的做假者时刻存在危机感,从而防范做假行为的发生。

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模型

(一)样本选择 虚假财务报表呈现多种途径,如资产评估、非经常损益和主业增长等,由于前两种在短期内都会明显改变企业的财务结构,因此很难从财务指标异动中区分欺诈公司和正常公司。而对于主业增长型企业,自然增长企业的财务结构理应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其指标异动往往蕴涵了一定的财务风险。由于不同类型会计欺诈的识别指标迥异,将其归为一类会弱化指标的识别作用,因此本文对会计信息欺诈的识别模型定为主业增长型利润操纵。基于此,笔者选择了41家财务欺诈公司中单纯涉及营业利润操纵的25家作为欺诈公司的样本,参照公司则在深沪两市历史上无虚假陈述现象,历年被会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了与上述欺诈公司行业、资产规模、会计期间均匹配的25家公司。在选择样本时,为尽量统一标准,同时减少缺省值,做假的财务报表都是年度报表或基本报表,中报做假的公司不予考虑。为消除时间对指标值的系统性影响,尽量使真实财务报表样本公司的财务报表所属年度与做假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的年度分布保持一致。

(二)数据处理(行业标准值的选择) 分析性复核是调查各项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显然,要确认是否异常关键是找到正常或标准值。行业标准值选择不当,可能会对分析产生误导。行业标准值的选择可以针对每一家样本公司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去寻找与其处于同一行业和规模的公司,计算这些公司的各项指标,取其均值或中位数作为行业标准值。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做假样本做假年度大多集中在1996、1997、1998三年,而在2001年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前,国内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极为混乱,在已有系统下,难以找到满意的计算行业标准的公司。2002年财政部统计司出版的《2002年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在国民经济十大门类的基础上共划分了160个行业,揽括了做假公司所在的行业,本文将其作为行业标准值的来源。考虑到上市公司大多是业绩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以取值时以大型企业的良好值为基础(对文化艺术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等由于未划分规模,则取全行业的良好值)。同时,考虑到指标计算时本身会剔除前期的影响,因此忽略不同时间年度对标准值的影响。

(三)指标体系设置 本文的目的是识别虚假财务报表,而不是作为财务预警或分析做假公司做假的原因,所以识别变量的选择大都是针对采用做假手段后对财务报表的异常影响和经过掩饰后的虚假报表,而不是针对做假前做假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异常和经过还原后的真实报表。在分析前,事先并不知道哪个指标在做假中出现最频繁,表现最突出,因此将利润类、资产负债类、现金流量类的主要指标列示如下:(1)利润类指标有: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费用,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主营业务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净利润。(2)资产负债类指标有:资产类,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包括现

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负债类指标,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预提费用等;所有者权益类指标,是所有者对企业的投资,包括国家投资、法人投资、个人投资、外商投资等。(3)现金流量类指标有: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本期现金净增加(净减少);期初现金余额;期末现金余额等。(4)由于本文总的样本数只有25个(其中17个用于训练,8个用于模型评价),所以可能的识别变量就只有20个。因此,本文结果中的指标变量只有10个左右。

(四)识别模型建立 本文的目的是从众多的财务报表中识别虚假财务报表,也即数据分类。第一步是学习,用分类的算法分析训练数据,学习模型或分类法以分类规则形式提供,由于本文提供了每个训练样本的类标号(虚假或真实),因此本文模型的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第二步是分类,用测试数据评估分类规则的准确率,如果准确率可以接受,则规则可用于新的数据的分类。本文采用SAS软件EM模块提供的分类方法来建立识别模型。EM中的数据分类模型主要有logistic回归法、近邻法、决策树、神经元网络、二阶段、主成分神经模型等。SAS分类功能的完成还需要通过数据集的确定(包括数据集中样本选择和指标变量的确定)、抽样等准备,另外还需要对模型的反复探索、修改、再建模等过程,通过一定方法评估出一个相对成功的记分代码,最后保留该记分代码,应用到新的数据中去。EM中可将分类处理过程用图形化模块组成一个处理流程图,并依此来组织整个审计的分类过程。分类识别方法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遗传算法、近邻算法以及规则推导等,本文主要以数据挖掘的分类识别其中又以神经网络算法为主。一是数据的输入。将是否为虚假报表(0-1变量,1表示样本是虚假报表)作为分类的目标变量。二是数据的分割。以是否为虚假报表为分层变量,将数据集中60%作为训练集(Train),用于学习最优的连接的权;20%作为确认集(Validation),用于不同神经网络结构的选择和模型评价;20%作为测试集(Test),用于获得对总体错误的最终无偏估计。三是变量的选择。由于总样本数只有25个(其中17个用于训练,8个用于模型评价),根据历史资料和以往研究者的成果,再参考点击(右键)Neural network的result的分析结果,本文最终确定的识别变量为(相对于行业标准值的变化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

三、主要结论

(一)模型结果 为加快学习过程,笔者对训练样本中输入层的每个输入单元的值进行规范化,使其落入0和1之间。规范化采用标准离差的方法。模型的优劣利用Profit/loss矩阵来判断,具体方法是在Input Data Source中编辑目标轮廓(Edit target profile)中的利润矩阵(Profitmatrix)。最后通过EM模块的分类分析(分析全部数据,包括预测和训练数据),各分类工具的第一类错误频数α和第二类错误频数p的值分别如表1所示。表1证实了上述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发现并证实了Neural network是相对最优的分类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在神经元模块的隐藏层中,设置连接函数为线性函数;激活函数为Hyperbolic Tangent函数;允许偏差。在输出层,设置连接函数为线性函数;激活函数为Hyperbolic Tangent函数;错误函数为Bernoulli函数(针对0-1变量)。神经网络建立的识别模型对真实财务报表识别的正确率为83.33%,对虚假财务报表识别的正确率为71.43%。从另一角度看,当用该模型识别财务报表时,如果模型判断为真实财务报表,则正确率为88.24%;如果模型判断为虚假财务报表,则正确率为62.5%。比较发现,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正确率比LOGIT和NAIVE模型(指不采用任何手段协助,全凭主观猜测,如认为所有财务报表均为真实财务报表)高。这证明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性复核在识别虚假财务报表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同时,由于识别变量是财务指标,其相关性较强,当使用Stepwise Logit模型时,最后只剩下一个识别变量,因此单变量的分类模型不是好的分类方法。这表明用基于线性的模型来识别虚假财务报表是不恰当的。

篇13

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利益纠纷也日渐增多,也带动了我国税收制度的变革。财税合一模式是我国增值税会计当前的重要应用模式。但是,观念和体制的制约,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着重对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增值税会计;问题;对策;探析

一、引言

会计强调的是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税法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保障。“财税合一”模式在我国增值税会计处理过程中应用比较普遍。财政部门对增值税核算提出了价税分离的要求,其并不符合我国税法相关规定,也无法与增值税会计内涵和其核算原则相契合。相关人员要对我国目前增值税会计的相关行业形态具有明确的认知,进而对相关会计准则、核算方法和模式等进行不断完善,并严格规定我国增值税会计的行业标准,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

二、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增值税征收范围限制货物运输离不开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但是,目前税务系统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方面存在人为的制约。运输单位在商品购买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对增值税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加之,部分国家的偏移量与货运国家的销售税之间的差距,加大了国家征税和反税层面的难度。运输成本和货物本身的价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也加大了征税部门在税务征收过程中的难度。我国在混合销售税方面,有相关规定。但是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一般是从纳税人或者小规模纳税人范畴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等进行计算。并将其划归税收执法部门进行管理。部分单位不注重承担相关责任,导致我国增值税征收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存在。

(二)增值税抵扣范围问题为了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进行控制,实现财政经济的平衡发展,我国增值税生产和固定资产进项税不允许被抵消。但是生产型增值税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增值税的生产成本价值进行推导,导致我国税收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税收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利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其次,部分产业税收负担加重,制约了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使税收体系更加复杂,不利于整体税收质量和效率[1]。

(三)增值税的使用范围偏小增值税的发展目标是对商品和劳务的同等对待。增值税涵盖的行业范围很广,包括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诸多行业。同时,其也包括原料、制造、批发和零售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增值税尚且没有达到一定的范围和广度,其制约了我国增值税的运作效率。政府要不断扩大增值税范围,并对相关制度变革,以提高增值税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完善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相关对策

(一)进行收入型增值税试验目前,中国产业面临生产型增值税的双重征税困境。政府要进行消费型增值税试验。相关部门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其投资规模进行控制。政府可以进行相关试点,试点成功后,将其付诸具体实践。比如,政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试点:高新技术产业国家支持和高资本有机构成。将价值增值税进行分解、分离和抵扣等,进而对试点范围进行逐步扩大。同时,要通过资本支出购置税的扣除,为消费型增值税提供市场环境空间。

(二)对增值税的阶段范围进行扩大进行营业税征收,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其变化范围。首先,注重解决交通运输行业的增值税矛盾。其次,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娱乐行业、服务业和建筑行业等进行增值税征收。第三,将增值税征收辐射到我国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安装和电信等行业,要对其税收进行逐渐加重,避免其税负的降低。加之,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不断扩大。政府也要注重对中央和地方的增值税矛盾进行调节,并按照合适的比例对其进行调整和计算[2]。

(三)开放增值税优惠政策部分行业不涉及流通环节的税收增加,政府可以对其进行豁免。对部分产业进行增值税征收,会在无形中加大税收负担。制度许可的范围内,政府可以对其进行“退税”处理。政府要尽量将价值增值税的削减控制到最小,避免其对整体税收运作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要清楚认识到部分企业的困境,并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其困境进行解决。避免税收减免带来的相关负面影响。政府也要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协进行考虑,进而扩大税收范围,避免税收负担影响企业经济的整体运作。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进而最大程度避免其对增值税抵扣链条增值税免税政策的影响。

四、结语

增值税会计专业性强,行业标准比较复杂。政府和相关财政部门要认识到我国增值税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为我国增值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和运作环境,使相关形式和标准更加规范。注重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确保计税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根本上提高整体行业规范。

【参考文献】

[1]刘科明.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商场现化,2014,(16):161-164.

篇14

【关键词】行业标准;岗位能力;课程群

目前,在现代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业界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金融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专业作为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方向,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设计中,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协调性不是很理想,导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能忽视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使学生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中失去学习的机会。

1.金融行业岗位设置与人才需求的新特征

在金融行业的就业信息中,我们大致可把岗位群总结为三类即客户服务类、业务操作类、管理研发类,根据以上岗位群信息和岗位任职资格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金融行业在岗位设置、人才需求等方面出现的几点特征:

(1)营销职能在金融企业中进一步得到强化,营销型人才走俏。

(2)金融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明显的“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3)金融企业岗位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客户服务型”、“业务操作型”岗位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4)金融企业各类型岗位之间的转换呈现一定规律性。如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类,通常遵循“会计结算岗——信贷管理岗——国际结算岗——资金交易岗”的顺序,这种规律将对金融专业科学地设置课程顺序提供参考。

2.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设置的现状

2.1人才培养目标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变化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更多的金融人才是流向市场从事各种微观的金融事务处理或各种金融服务工作,比如客户服务、金融技术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工作无一不需要参与者有扎实的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从本科教育来看,西方国家重视人才通识教育,把培养的目标优先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使之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通才。因此我们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目标。

2.2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专业主干课偏重于理论讲解, 轻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择业面。

(2)教学内容体系达不到行业的岗位要求,金融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重复,教师对这些交叉的内容一般都没有进行很深入的沟通,也没有将之设计成重要的教学内容,结果导致这些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3)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是薄弱环节。就调查仅有50%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着重强调实验实训类课程。

(4)职业性课程偏少,不符合就业定位。根据对40余所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在所有就业岗位中45%为金融营销岗位,52%为金融客服岗位,而无论是哪个岗位都对学生的金融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中缺少体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5)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与金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在课程群构建过程中应把职业资格考试与具体课程结合起来。

(6)教学师资的培养没有适时改变。由于教学计划过分关注宏观课程,以致教师的主要精力长期停留在理论讲授中,而没有及时去行业企业参加金融微观实践,导致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不够深入、透彻。

(7)学生的成绩考核不够全面灵活。学生成绩考核往往注重理论测试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

3.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思路

结合金融企业岗位需求与从业人员结构出现的新特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以行业标准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除了要处理好各课程间的相互联系也要重视综合和边缘课程的开发,加强实验实训及职业化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知识完备、操作能力强、职业素养高、能在经济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综合金融企业员工从业能力成长轨迹和学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构建课程群

3.2.1完善实验实训条件,以实践教学带动课程内容的融合

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如投资建设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训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训基地。这些实验室应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联发展。金融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是以协作的精神将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目前课程教学环节的交叉重复,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实现集约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将应用型教学落到实处。

3.2.2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实现金融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程群建设的最大优点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群经过内容的增删所形成的新课程群从内容到结构都会产生新的功能。常见的形式有:几门课程融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一些课程由于其内容分解到其他课程中而不再单独开设,有些课程名称虽不变但其内容和结构已更新。所以,新的课程群通过整合,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增加了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新知识,使课程功能更完善,从而实现了课程结构、体系和功能的整体优化。

在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实验条件和学生基础,因此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区域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金融核心课程的一些实践环节,并不是通过软件使用来完成教学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数据库和EXCEL等基本电脑程序来系统设计相关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2.3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开发环节,以行业引领和学校参与为主线,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联合相关单位开发特色课程,以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弥补统一课程设计的不足,更好地实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宜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可以请业界资深的人士来学校授课和讲座,以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法规政策和前沿知识。同时学校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联系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定岗实习,写出实习报告并给予一定的学分。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对企业而言,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解决人才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3.2.4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根据金融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设置中要增加职业化课程的比例,培养兼备金融专业知识和营销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既要跟踪行业人才需求的状况,也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就业偏好;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还要有一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个人的专业特长。

3.2.5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教学,成为高校特色办学的一种“内置”行为。它不仅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活动要帮扶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是目前高校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

3.2.6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熟悉课程群的全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学改革和教学活动。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学校要对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和激励政策,其次教师自身也必须主动学习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就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为例,实训环节囊括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等知识,尤其是伴随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社会和行业的标准,利用和创造各种机会在提高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深入行业进行互补性知识的学习,从而加强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

3.2.7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改革单一的考试形式

不同学校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例如《国际金融》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核占80%。其中,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如下:阶段性论文占40%,实训环节的汇率分析占30%,上课出勤及课堂综合表现占30%。

4.结论

探索构建行业标准的金融本科专业课程群,不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研究中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在定位上坚持灵活的市场导向和行业标准,强调具体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二是在金融实验课程构建中,打破课程界限,从行业标准的视角设置一些操作性强的实训项目,提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发挥新课程群的功能,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卢珍菊.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