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行业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我国会计行业标准主要包括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等用以规范和指导会计人员充实会计行业的具体规范。本文界定的会计行业准则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我国的会计行业标准,作为会计业务处理的依据。二是,会计技术资格职称的认定,使会计专业学习不再局限于高校,成为一个需要持续学习的终身教育。会计行业标准通过这两大体系一方面发挥了财政部及行业学会在高校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会计人员不同能力的社会认定,拓宽了高校会计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的道路。
从会计行业标准体系来看社会不是要求高校培养毕业后能马上完全适应社会各个行业、各个职位、明确各种经济业务情况、能正确、合理、公允的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即时型会计专业的全才,而是要培养适应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型会计专业人才。从会计准则自身的变革来看,随着我国市场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越来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会计准则的内容由原来的规则导向转变成了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中只给出判断原则,没有给出详细而明确的量化标准的隐性知识越来越多了。隐性知识难以清楚的表达所以它难以通过书面进行传递,只能通过实践获得主要是通过示范或观察被传递。(李刚、刘浩,2011)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这种职业判断能力难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
从会计行业标准体系来看,不管是会计准则的设定还是会计技术资格的认定都要求高校培养学生两种必备的才能:一是,专业基础才能,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在高深的专业学习中不会如空中楼宇,能够随机应变;另一种才能是,自我学习及沟通、理解的能力。会计行业标准通过这两大体系一方面发挥了财政部及行业学会在高校及市场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会计人员不同能力的社会认定,拓宽了高校会计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的道路。
2我国现行会计行业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各阶段能力的要求
从会计从业标准到高级会计师标准,会计人员从刚具备从业能力到成为社会认可的会计行业的高级专家,需要熟练运用会计准则进行职业判断和业务处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考验以及自身不断的学习。在会计学生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熟练的执业技能,对行业及市场就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身不断学习发展的能力、专业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归结为三点: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研究能力。
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经济、管理类的宽厚的背景知识及求知欲;调查、抽象思维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听、讲、写的表达能力以及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步骤的能力。宽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背景可以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判断不同的经济业务实质奠定基础;基础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企业一般常规业务的会计信息核算和记录能力,结合学生经济管理类的知识背景为学生专业知识更深入的发展奠定基础。听、讲、写以及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进行理解、沟通所必须的素质
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具有根据经纪业务的实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具有在组织中理解、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核心能力的会计人员不在会计信息的记录者和制造者,而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分析、整合为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各类信息的经营参与者。
研究能力是针对高级会计人员来说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会计人员在理论方面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会计理论创新及变革,研究会计对企业管理、经济、市场的作用等等;在实务中,高级会计人员具有运用会计数据进行企业决策的能力。
3会计行业标准与高校课程及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的关系
以会计行业的标准体系为指导,本文认为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应以学科为导向,仅仅教育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会计专业的现时的技术人才;而应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应用型管理人才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应用型、能力型、复合型人才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目标。基于此目标,以及高校教育的时间限制,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以及部分核心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高校培养的重点。
4构建基士会计行业标准的课程及教字内容体系改革的设想
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及能力。另外在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中我们还应界定学校培养的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技术型会计核算和记录人员还是应用型企业分析、管理人员。进行研究,因此我们界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企业分析、管理人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顾名思义教即教学,育即育人。教学即授人以鱼,育人却是授人以渔,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实现授人以渔,培养应用型、能力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1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我们需建立一套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总体的课程设置来看,①总的课程数量不宜过多,以为学生打基础、提高技术的课程为主;②每门课程的课堂课时数不宜过多,课堂主要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不应该设置太多的时间,应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课后时间进行本门课程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完成课程作业的时间。③课程设置要注意前后的衔接性。④课程的考核要灵活,要有助于激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基础能力课程的设置: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本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写作、沟通、表达、理解能力的培养;一部分是学生基础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培养。由于学生的培养不应当直接教给他应该怎么做,而应指导学生分析经济业务的实质,使他理解准则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因此宽厚的经济、管理基础是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基础课程的安排应集中在前两个学年、4个学期,课程难度不宜过大,以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核心能力主要是与学生专业技术有关的,应注重专业课的培养,主要安排在后两个学年。
4.2基于会计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用会计准则。即为各行业共同业务的核算准则,如应收、应付款,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
2.有关会计报表的准则。如资产负债表等,主要用来规定会计报表应当及如何披露信息以及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等。
3.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所谓特殊业务是相对于通用业务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行业共有的特殊业务,如外汇业务,清算业务等;二是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三是特殊组织会计准则,如个人合伙企业等。从以上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分类来看,笔者认为银行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具体定位是具体会计业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会计准则。银行一般会计业务要接受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和通用会计准则、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的约束,至于银行业特有的业务,应该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约束。
二、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银行业会计准则既涉及会计和,又影响银行会计实务和操作。银行业会计准则是银行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它往往表述为银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别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不过,反映了正确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规范,实践上的可行性、环境的要求以及其他限制条件在制订准则时也应予以考虑。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时虽有大量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但要立足于国内环境,立足于我国有多年制订全国银行各项会计制度的基础和多年来成功的实践经验,进行广泛的调查论证,并能预见到我国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富于前瞻性。我们对制订的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是:在战略高度上具有前瞻性,在理论研究上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在实践指导上要对银行业会计实务提供意义上“方法论”的指导。
三、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注意协调的两个关系
1.与税务部门关系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部门已经成为银行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因此,会计报表在不防碍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满足税务部门的管理需要。同时,银行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现行税收处理办法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银行会计准则提供的规范性规定也应同时符合税务部门的要求。
2.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应是替代关系,从国际惯例来讲没有并存的情况。会计准则打破了所有制界限,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不是原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简单翻版或仅仅换个称呼,而原来的银行制度对所有会计行为都进行了具体规定,包治百病;银行业会计准则只是针对银行特有业务进行规范和指导,银行一些普通会计行为并不是接受银行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而是接受所有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指导。要建立良好的银行业会计准则与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也需要时间。至于行业会计制度究竟要存在多久,则需要结合银行业发展进程及各种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四、银行业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及模式
世界各国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无外乎官方和民间两种性质,而民间性质的准则制订机构也大多有官方的权威支持或直接来自的授权,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官方或半官方的性质。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公认性。权威性主要来自法律的支持,公认性则有赖于会计准则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我国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制订机构也是财政部,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应是财政部。又由于银行业是特殊行业,银行监管机关按照法律的授权,也有权对银行业颁布特别会计管理规定,因此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笔者认为,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财政部,都没有必要自己来制订会计准则,建议由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共同认定或组建一个非官方机构专门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并作为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团体成员单位。
将银行业会计准则的制订权限交由一个基本上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的民间机构,这是为了保证准则制订机构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从而更好地保证会计准则的公认性。公认性是权威性的有力支持,缺乏公认性的会计准则即使强制执行,其生命力也极其有限,而公认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制订银行业会计准则组织应包括政府会计和银行主管部门、会计界、税务部门、银行和证券管理及会计职业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使之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其常设机构可以中国会计学会为依托并在其支持下展开工作。该机构应设立相应章程、成立理事会,确定良好的会计准则拟定程序。该机构要针对银行业会计理论研究明显不足的状况,特别注重我国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要将理论研究作为银行会计准则制订程序的组成部分。在拟定会计准则草案时,既要认真我国银行业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也要大胆引进国际上目前一些比较成熟的会计做法。拟定的银行会计准则草案,要经过一定的立项、调查、收集和资料、草拟、征求意见和听证等程序,经过多次反复后,一个成熟的银行业会计准则就可以出台了。
五、银行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银行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关心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并关心与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有关的风险,以及与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有关的风险。银行面临着变现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汇率波动、利率变动、市场价格变化和对方破产引起的风险。银行业会计报表应尽可能反映这些风险,并提供详细说明,以便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情况。银行业会计准则应对银行各项业务活动采取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规定,一般不涉及会计科目设置、使用和账务处理。
囿于本人的认知程度,我认为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应涵盖以下一些内容,但绝对不会仅仅只有以下内容:
1.关于损益表项目
为了能使报表使用者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银行应在损益表中分别报告收入和费用的主要类别及金额。
银行损益表应包括但不仅仅限于下列收入和费用项目:
1)各项利息收入;
2)手续费收入;
3)证券投资收入或损失;
4)其他经营收入;
5)存、借款利息支出;
6)贷款和其他资金损失;
7)管理费用;
8)其他经营费用。
在编制损益表时应注意以下一些事项:
第一,收入和费用项目不应相互抵销。因为如果将收益和费用项目相抵销,则将防碍使用者对银行各项单项业务的经营成果和特定种类的资产的收益作出评价。
第二,对于因下列营业行为所产生的收入和损失应该以净额分别作为收入或损失纳入损益核算:
A.交易证券的出售和账面金额的变动;
B.投资证券的出售;
C.外汇交易。
2.关于资产负债表项目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按资产和负债性质划分和排列,并以一定的反映其相对的流动性。
银行资产负债表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资产和负债:
A、资产:
现金与中央银行的往来余额;
国库券和其他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的票据;
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政府证券和其他证券;
向其他银行投放的资金和对其他银行的贷款;
在货币市场投放的资金;
对客户的贷款;
投资证券。
B、负债:
中央银行借款;
同业借款;各项存款;
本票、债券和其他书面立据的负债;
其他银行存款;
其他借入资金。
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一些限定:
第一,对银行资产和负债按其流动性的大致顺序进行排列,并与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大体一致。资产负债表列示的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应通过与其他负债或资产的冲减而抵销。
第二,如果交易证券和可流通投资证券的市场价值不同于财务报表的账面金额,银行应反映证券的市场价值。
第三,要区分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和其他投资。交易证券是为在短期内重新出售而购入和持有的可流通证券。投资证券是为获得收益或资本增值目的而购入和持有的证券,通常保留至到期日为止。
第四,不应将贷款等项目作为投资处理。
3.关于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
银行报表的使用各方需要了解银行的或有事项和不可撤销的承诺事项,因为这些事项可能对银行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产生巨大,并有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A.一般债务担保、银行承兑担保;
B.与某项交易有关的或有事项,如保单和开出信用证等;
C.与利息和汇率有关的事项,包括期权、期货、认股证、买卖特权、货币和利率掉期;
D.其他承诺。
对于一些承诺事项,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经验,直接将承兑或保证业务纳入表内核算,即在资产负债表上,负债一边设有承诺及担保,资产一边设有“客户承诺和担保负债”及“承兑项下客户负债”。
4.关于各项期限的记载及准确运用
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的特种,主要依靠买卖货币时间差及利差赢得利润,因此,在核算上,对各种存、借款及各项合同期限的记载方法都要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银行应以当前日至各种期限到期日的剩余时间为基础,将资产和负债按相关偿还期进行分类。分别按一定偿还期与利率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分别按对应偿还期和利率将银行资产和负债进行有序配比和有控制地错开,对银行头寸的调控及资金筹措具有重要意义。对银行来说,一直保持完全的配比是少见的,因为所从事的业务往往是条件不确定或类型不同的。错开状态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但也可能增加损失的风险。
进行这种分类还具有以下好处:可以准确评价银行的变现能力、受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银行以何种成本进行负债到期的替换。
对个别资产和负债按偿还期分类,如可划分为一年内或一年以上也可以更加细分。银行对资产和负债所采用的偿还期应当一致。这可以明确偿还期的配比程度,以及相应产生的银行对其他变现资金来源的依赖程度。
5.关于表外项目
重要表外项目资料应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其他风险情况来披露。这些情况可用以指明银行资产和银行可取得的资金在变现中所包含的潜在风险。这些资料是按地理区域、客户或行业类别或银行具体环境的其他风险的情况来反映。客户资料一般可按部门分类,如政府、公共机构和工商企业。
6.关于贷款呆帐及损失核销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即使是正常经营,银行贷款和其他信贷资金也肯定会有部分资金不能收回,银行不可避免会遭受损失。银行在对外报表时,要附带提供以下一些信息:
第一,要确定不可收回的贷款确认并予以核销的具体措施及相应的会计方法;
第二,要对贷款损失及准备金的变动情况进行明确说明;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上要为日后贷款损失提取呆账准备的累计金额;
银行在进行贷款呆账核算时应贯彻两个原则:一是贷款已被具体认定为呆账后其损失金额应全部确认为费用,并计入当期成本,该项费用应作为贷款损失准备抵减相应种类的贷款账面金额;二是贷款未具体认定为呆账,但经验表明在贷款中存在潜在损失,这些损失也应确认为费用,但银行对这些损失的评估方法应前后保持一致。
当贷款不能收回时,它们应予以核销,并冲减损失准备。一般情况下,在完成一些必要审批程序,并且损失的金额是一个确定金额时,它们才能予以核销。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借款人在一个规定期限内未偿付任何利息或到期的本金,它们也可以及时进行核销。由于这种核销方式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性,核销期限的具体时间不同,会导致贷款的总额和损失准备的总额的意义有很大差别。因此,银行应该公布这些贷款核销政策。
7.关于应收账款及坏账核销
银行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利息。银行可以决定对一些贷款不计提应收利息。例如,在借款人拖欠支付利息和本金超过一定期限如三个月的情况下。如果贷款已实际成为呆账,即使拖欠本息期限未达到不计提应收利息期限,银行也可以决定不计提应收利息。银行应当详细说明未计提利息的贷款的总额及确认的时间基础。
银行应建立确定应收账款坏账的基础,以及对这种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应收账款坏账可以按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就银行未来损失或其他不可预见风险在内的坏账风险计提准备,也可将账龄达到一定期限的应收账款,或债务已不可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作为坏账损失。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12-01
会计信息化的实施与普及,极大的提高了企业事单位的会计核算与内部管理水平。但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化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还存在一些模糊、片面的认识。笔者欲就企业事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避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人为简单化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各大企事业单位都对办公条件进行了改善,基本都实现了办公的计算机管理,特别是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传统手工记账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离预期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标还差很远,根本无所谓“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管理”。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是,单位出纳、工资和固定资产等资金流的管理以及凭证填制、过账、报表等工作全部实现计算机联网会计核算,是一种无缝链接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联网运行。能否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否联网运行,是区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只是简单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就说是在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未免有强词夺理之嫌,由于人为的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简单化,导致单位会计信息数据还只是一个“孤岛”,还没有真正实现联网数据共享。
二、明确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导向作用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离不开理论的导向指引。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多是一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一些零散不系统的阐释。要想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弄清楚什么是“会计信息系统”有其内涵很重要,如果这种基础性的理论都不搞清楚,那也就无所谓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目前,由于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的偏差,导致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以特定的财务软件为基本工具,对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等进行科学管理、核算的信息系统。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实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特别是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会计信息系统除了能很好的实现会计电算化功能与工作外,最重要的是能优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务管理。基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业务管理是采用原始单据流管理的一种业务活动,是企事业单位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三、制定行业标准规程,规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需要从行业上予以管理和规范运作。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上,仅有少数的几个会计电算化规范性文件参考,还没有真正的会计信息系统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可供建设,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是非常不利的。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多是国外设计理念,以及凭经验依据客户的简单需求来开发财务软件;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相对著名的财务软件开发公司,但他们也只是各自为阵、自成体系,开发的软件系统组成和功能结构等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更缺乏兼容性,非常不利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行业标准与技术规程层面分析、解决,有必要制定与规范相应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
四、科学与合理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模块构成
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构成等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开发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块构成不够科学。经过分析,笔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至少要由财务会计、业务管理和信息分析三个无缝链接的计算机联网系统构成,才能称为是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设计。财务会计系统;即是我们通常说的“会计电算化”,它以实现财务会计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目标,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出纳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会计报表和往来管理几个子系统,侧重于企事业单位资金流的管理。业务管理系统;就不同会事业单位来说其业务管理系统的具体组成可能不同,但其都包括业务循环、业务核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业务循环子系统,主要以计算机内部原始单据为手段,对各项业务的付款循环、收款循环或得仓储物流循环等进行管理。业务核算子系统,主要功能是核算业务循环子系统中的原始单据,以及生成相应记账凭证后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供财务管理人员使用,实现了单位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主要用于单位财务状况分析、财务支出预算、以及具体业务分析等子系统,功能在于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查询、分析、加工等信息与决策支持作用。
关键词:高效财务管理;会计审核;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有效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合理的财务管理能够为高校的运营、教学等水平的进步提供重要助力,在这之中会计审核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完善的会计审核制度和流程能够为高校运营与教学节约大量的经费并且减少资金浪费、物资浪费等现象,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会计审核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会计审核的应用措施有着清晰的认识。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我国许多高校中,其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行业标准较为缺乏、会计审核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审核管理存在缺陷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行业标准较为缺乏
行业标准是高校会计核算、财务开支、创收分配等工作合理进行的基础和前提。现今我国许多高校的行业标准较为混乱,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无法协调一致。并且许多高校存在着擅自提高行业标准、扩大财务开支等现象,从而导致了会计审核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完善。
2.会计审核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强复杂性、多元性,因此部分高校的会计审核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例如部分高校的会计核算存在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高校资金和物资等资源配置的失调并且难以集中高校的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集中到教学建设中,从而在根本上影响并且制约了高校各项教学事业的合理发展。
3.会计审核管理存在缺陷
会计审核管理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今部分高校的会计审核管理工作的水平整体偏低,这导致了会计审核管理无法起到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本应起到的作用。除此之外,会计审核管理存在缺陷还集中体现在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深造往往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难以有效提升,最终使得其会计职能难以进行充分、有效的发挥。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完善会计审核的应用措施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存在的问题,相应完善措施和应用措施的提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下从会计审核政策的有效完善、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健全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制度等方面出发,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完善会计审核的应用措施进行了分析。
1.会计审核政策的有效完善
会计审核政策的有效完事是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在会计审核正常的完善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实行统一、完整的财务管理政策和会计审核制度。从而在此基础上确保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工作能够协调一致并且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能够贴合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现状。
2.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是会计审核完善的重中之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会计审核部门的设置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规模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例如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会计审核部门的设置时,根据院系或者教学内容的不同,往往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或者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种灵活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会计审核工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使高校的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能够有效并且高校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对于会计审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在会计审核的完善过程中应当注重严格建立并且完善会计人员的培训、深造体系,并且从会计审核人员的专业水平、会计能力、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深造。从而在此基础上使高校会计审核人员能够不断更新先进的会计知识并且合理提升其业务技能。最终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4.健全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制度
高校会计审核的完善离不开监督制度的有效支持。会计监督工作是高校会计审核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在进行会计审核工作时应当注重对其各个工作环节的资金运作、财务管理、会计基础规范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监督与检查。除此之外,高校会计审核监督工作的进行还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会计审核行为进行规范并且有效维护会计审核工作流程,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会计审核的完善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会计审核工作进行持续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瑾.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5,2(4):25-27.
(一)审计质量的基本评价标准
标准时衡量事物的基本准则,也是考量工作成效,进行质量控制的尺度标准。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规范相关工作。第一个方面是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其是衡量相关机构在审计项目、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复核、执法检查、项目考评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准则,其对审计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各部分职责权限以及工作分工都有明确的界定,并对相关程序、人员等作出了约束。审计管理质量标准对审计工作而言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约束性,能够切实规范审计相关工作。第二个方面是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其主要包括了方案方法、相关工作底稿、审计数据、审计报告及意见等内容。审计业务质量是对管理质量的具体展现,是审计管理质量的直接结果。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应当切实遵从管理质量标准所界定的规则,只有在管理质量标准下制定相应的业务质量标准,才能确实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内外统一,能够切实发挥应有的功能。第三个方面是协调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审计质量标准的关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对审计质量标准具有指导规范作用,审计质量标准必须遵从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认可,进而才能被广大会计师事务所接受。
(二)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分析
审计质量控制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保证独立的重要基本原则,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审计独立就是一句空话,无法达成预期目的。只有通过质量控制才能使审计工作独立,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完成相关工作。其二,审计质量控制是构成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系统核心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对会计报表形成的影响,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其也会对会计报表产生侧面影响。内部控制主要可以分为资产控制、会计控制和质量控制三大板块。资产控制和会计控制的内容及要求,都与普通企业无甚差别,都会受到会计准则和财务制度的约束,只是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其三,审计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会计师行业树立行业形象,赢得社会信任的关键措施。审计质量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事务所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整个会计行业的未来。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市场环境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
从市场角度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首先是政府干预超过市场阀值。我国相关审计事务中都有强烈的政府色彩,比如新股上市,我国一直进行着计划控制,额度管理,造成相关公司的上市额度变得十分稀缺。对于股票的发行定价,也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的,并没有结合市场实际。政府干预超过市场承受阀值,会造成相关公司诸多行为只是为了面向政府管理机构,而不是面向市场。公司的发展过多的遵从与政府意愿,与市场实际产生了脱节,致使在相关审计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导致审计质量低下,质量控制工作徒有其表。第二个方面是审计工作聘任制度存在偏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层与管理层都是一个人,造成审计工作中原本应该存在的审计方、被审计方和委托方,缩减成了审计方和管理层双方的行为。在缩减成双方行为之后,审计工作实际上就变成了公司管理层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所有审计数据资料都是由公司管理层提供给审计机构的。这种审计形式从根本原则上破坏了审计工作基本标准,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行业标准来说,这样的审计结果是不应该被认可的。第三个方面是审计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客户数量很少,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重心从审计工作转向了为公司提供一系列审计服务。其从性质上来说从第三方审计机构变成了公司的配套服务机构,致使相关事务所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打破了职业道德准则,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夺客户资源,引起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审计质量恶化。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结构不合理。参考国际会计行业而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合伙制、普通合伙制和独资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说,目前只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两种,其中超过90%的事务所都是有限责任制。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来看,有限责任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执业风险意识,放松了质量控制。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规模都不大,人数大多都在十余人左右。由于人员稀少,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基本处于废弛状态。不仅缺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相关人员也缺少质量控制的基本意识。同时由于人员稀少,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都有注册会计师在现场执业。这些内部原因导致了审计质量低下,质量控制工作缺乏。另一方面,现阶段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我国会计从业者的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其主要表现在部分从业者老龄化,思想无法紧跟时代步伐;部分从业者学历偏低,对审计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无法在相关工作中专业地进行执业;部分从业者职业素养低下,道德防线软弱,容易被金钱击溃,为了利益而越过审计原则,甚至违法或者犯罪。
(三)对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管缺乏
审计质量的问题出去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问题以及市场问题,还存在监管方面的问题。外部监管不到位,致使审计质量始终无法提高。外部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存在多头管理的矛盾。我国在国家层面对会计行业的监管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监督,通过审计署、财政部和证监会等一系列部门联合对会计行业进行监督检查,其中财政部处于监督检查的核心地位;二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和与各地方会计师协会联合构建监督检查机构,分管各地的会计行业监督检查工作。由于国家监管部门和会计协会监管部门并没有达成监管共识,相关的监督检查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监督检查工作中使得部分监管范围出现重叠,相关制度存在矛盾,致使某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另一方面是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各种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强调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忽略了民事处罚。不仅如此,相关规定也并不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参考价值不大,无法准确对相关行为作出界定。
三、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分析
(一)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
改善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是强化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减少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干预。审计工作应该顺应市场潮流,给市场中需要进行审计服务的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减少对会计行业的干预,使会计市场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对于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去做;对于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适时合理地进行干预。第二是革新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聘任制度。这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让需要上市的公司在保险公司进行财务风险投保,保险公司再委托合适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相关公司进行上市审计,根据审计结果进行风险评估,以此来确定对应的保险金额和保险费率。如果因为财务报表出现作假或漏报等情况,造成投资者产生损失,则由保险公司对投资者进行赔付。这样的聘任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双方委托的问题,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提升审计质量。第三是调整完善审计市场的结构,这主要可以通过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加强市场集中度,将各个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联合起来形成整体。构建一个区域型会计师系统,减少会计行业之间的不良竞争。不仅如此,在构建区域型的会计师系统之后,还可以统一区域行业标准,提升整体审计过程中的执业性。同时还可以实现区域内的资源互享,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二)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环节。第一需要革新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制和普通合伙制,而有限责任制又占据了超过九成的比例。在有限责任制的组织形式下,审计工作存在许多局限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会计行业的发展经验,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向有限责任合伙制和普通合伙制等形式转型。合伙制的显著之处在于事务所的业绩利益与合伙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可以督促事务所积极健康发展,以保障合伙人的基本利益,从而能够起到提升审计质量的作用。第二需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的管理控制,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管理控制,首先需要对相关业务流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在业务承接阶段,应该重点分析评估客户委托内容的风险,将各种可能性分析在内,得出确切的风险报告。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该重点了解分析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诸如资金流转、财务报表等。在审计实际展开阶段,应该针对公司给出的相关报表数据,通过既定的审计计划,根据相关行业标准及国家规定,进行专业的审计工作。第三需要提高会计行业从业者的专业素质。提升从业者素质可以有效优化当前会计行业的人员结构,便于相关法律规定和行业准则的推广普及。首先应该提升从业者的整体学历,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具有高学历的从业者少之又少,甚至有不少人员都是专科学历,这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其次要优化从业者年龄结构,多多启用年轻人,适当让老一辈退居二线,对年轻人进行培训教育。最后是提升从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使其能够避免被经济利益诱惑,可以恪守职业准则。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管理
外部监督管理对于提升审计质量是不可缺少的。加强外部监督管理,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规范各方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职责。会计行业的监督管理主要来自政府和行业内部,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两方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统一,缩减其在监督管理工作中的矛盾,在监督范围、内容和标准上进行统一,使其能够对审计质量形成协作监督管理。其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规定作出精准的界定,使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有方可依、有方必依,能够切实进行各项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同时,精准界定相关工作权限职责之后,可依有效降低以往审计工作的弹性尺度,能够避免因为规定模糊而出现误操作。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