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格教育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语文核心价值的理解、判断、表达,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课程授课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生理及心理特征
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6至12岁的幼儿,正确把
握和了解其心理特征,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授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定义,幼儿成长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这个阶段我们只需简单了解即可。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运动符号来认识事物,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开始进行逻辑思考,如,去过几次同学的家就能画出线路等。学龄前期儿童的认识过程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到了学前晚期(6、7岁),开始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智力活动。
2.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运用抽象的概念
儿童认知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不顾规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经常自言自语等。
(2)权威阶段(6~7岁):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服从的愿望。绝对遵从老师和规则,认为规则是不变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可逆性阶段(8~10岁):认为只要所有人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时,思维中有了“疑问”信息。
(4)公正阶段(10~12岁):认为任何事都要公平公正。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3.儿童心理具有的特点
(1)模仿心理:小孩子不到一岁大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到了两岁光景的时候,能模仿复杂的动作。到四岁的时候模仿能力发展得更快了。喜欢模仿是儿童的本性,所以在教学中肢体语言丰富点,让他们模仿。
(2)好奇心理:儿童生来是好奇的,五六个月大的婴儿,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到了四、五岁,上课时听见外面锣鼓声响了,他也要去看看。
(3)好游戏心理: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
老师应利用孩子好动的心理,一旦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四处东张西望,就要想方设法改变教法,“投其所好”,刺激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喜欢成功的心理:儿童做事喜欢成功,所以给儿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难,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
(5)想象力丰富:按自己的遐想设定自己的行为。如,他们会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扮演妈妈,把洋娃娃当孩子,给洋娃娃洗脸、穿衣、喂饭。
(6)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意注意还不完善。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力的分散。据研究,5~7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8~10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因此,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紧张的上课之后,就应放松一会儿,做会儿游戏,然后再继续学习。
(7)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非常具体的,必须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如,做数学题数手指、非常喜欢模仿等都是。
(8)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儿童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表现在喜欢和老师在一起,争着为老师办事。当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时,给老师的回报将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的情感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而且不善于控制自己。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与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他们的意志行动的决定与执行大都同时发生,不会反复思考,三思而行。如,上课说话做小动作,刚挨过批评又重犯,但并不是成心要犯错误,而是由于自制力差,不善于控制自己而造成的。所以要根据这些情况做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9)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如,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等。
(10)机械记忆占优势:儿童的机械记忆的水平较高。因此,他们的记忆不是靠理解,而是靠反复背诵来实现。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机械记忆水平较高,因此,不能浪费他们的这一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应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小学生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为,使小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到语文基础知识,增强语文教育的效果,还能顺应其生理、心理的成长需求,达到语文教育娴熟运用汉字文化功能,培养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来说,语文课程应体现如下教学风格: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戴培军.采取多种方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3(11)
摘 要 MOOC具备教学灵活性、内容广博性以及课程精品性三个特征,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MOOC;小学语文;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35-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MOOC逐渐取得人们的认可,并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MOOC指的是大规模在线教学,主要是采用大规模的在线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相关资源,帮助课堂教学在资源上更进一步进行整合,从而带动日常的课堂教学更进一步革新。MOOC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应用相对比较广泛,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应用相对不多。因此,探索MOOC教学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2 MOOC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MOOC应用在日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首先,MOOC对于课程的选择相对讲究精益求精,所以如果课程并不是属于精品的话,在MOOC教育的课程范畴中就不会被选取和使用;其次,MOOC讲究课程内容的广博,也就是课程的容量相对于一般的多媒体课程更多,课程内容密度更大;最后,MOOC的课程相对比较灵活,灵活的授课形式帮助MOOC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MOOC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产生积极作用。因此,MOOC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发挥重要影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刻板,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已经引入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但是对于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并不是十分到位,在多媒体教学开展过程,课程内容容量相对比较少,很多多媒体教学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喜欢上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因此,要进一步带动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学习投入,只有合理地应用MOOC,并且从其课程精品化、内容广博化、教学灵活化三个特点入手,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真正产生兴趣,才能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发展[1]。
3 MOOC精品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MOOC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品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是非常深刻的。MOOC对于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强调采用精品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升整合小学语文课程在多媒体资源平台上的整体水平。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在应用多媒体资源上还缺乏精品化思维,有些小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料,不能够让多媒体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在MOOC教学思维中,应该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精品化以及集约化,比如通过日常教学研究会议,对相关的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选择,挑选符合当前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精品多媒体教学资源,从而让信息化小学语文课程更具备集约化的特征。
小学语文课程在MOOC的引导下,要注重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积极影响,控制多媒体课程材料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用量,保持多媒体课程的精品化。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分析当前语文多媒体课程的内容,从而合理分配课程内容,帮助多媒体课程形成合理化和精品化的结构,推动多媒体课程的发展。比如对于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中过分冗余而且性质上相对较为重复的内容,应该采用择优留用的观念,才能够让信息化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更具备实际的教学引导作用[2]。
4 MOOC内容广博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MOOC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内容上呈现出广博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应该不断提高课程中的内容含量,帮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小学生拓展自身知识含量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知识含量相对较为丰富,才能够真正明白小学语文课程的作用,才能够带动小学语文课程的气氛。
而MOOC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方式,重点就是将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资源都吸收到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小学语文课程成为小学生学习和吸收各种知识的平台。小学生对于各种方面的知识都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MOOC,通过互联网等相关途径,将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料通过集约化的方式进行编辑,让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能够吸收到小学语文课本上所没有的相关知识。这种通过MOOC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的模式,能够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从而让小学生更加投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吸引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通过MOOC这一信息资源的整合模式,帮助小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满足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才能够为小学语文课堂加大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5 MOOC教学灵活性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影响
MOOC的教学灵活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包含了许多相关知识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该采用MOOC对有关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让这些多媒体的教学资料能够通过网络等相关的平台进行加载。对于当代的小学生而言,其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并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能在各种有互联网的渠道上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MOOC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帮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打破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局限,从而让小学生即便是在家庭当中,也能够参与到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之中,这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的[3]。
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MOOC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不断地将语文学习转化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将语文学习转变为一种生活中的普遍化行为,他们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和小学生的联系紧密性,也可以通过MOOC这种教学的灵活性加以实现。
6 结束语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应该更进一步地利用MOOC,才能够真正让小学语文多媒体课程更加精品化,呈现出更具备吸引力的趋势。MOOC可以整合相关的语文教学资源,不断让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含量得到拓展,同时避免小学语文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出现臃肿的状况。综合上述分析,小学语文课程中应用MOOC,能够帮助小学语文课程不断实现自身在结构上的优化,从而形成更加具备吸引力的小学语文多媒体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课程的容量,让小学语文课程能够更好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永平.以翻转思维对接MOOC教育新范式的应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10):276-277.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语文;实践活动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人文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而重要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很多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大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现实社会,尤其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精髓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授与灌输,但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很难满足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需求。尤其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中有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还不太健全的小学生来讲,课堂教学的先天局限,使小学生很难通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得间接经验的讲授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因都是源自于生活与社会实践,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庭的家风家规、以及父母亲等长辈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示范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社会都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活动,家庭作为“全民阅读”的最小组织单位,通过积极组织有效的阅读活动,一方面,能够对小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让孩子将阅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学习,弥补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局限;另一方面,家长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自身人文素养也得到提升,无论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课程的开外辅导能力,还是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引导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家长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以及及时的教育引导,让抽象的东西变得贴近生活的同时更鲜活,让学习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养素养在每一位小学生家庭蔚然成风。
二、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有别于小学其他课程的突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科学等相关领域与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单纯的依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是不现实的。小学生作为思想和行为还不太完善的特殊个体,单纯的依靠自身的主动性与兴趣去弥补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能只适合个别孩子,对大多数的孩子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小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中,有相当多的时间需要在家庭,尤其是父母亲的身边度过。尤其是周六、日,以及寒暑假,小学生可以在这期间在家长的帮助与指导下去发现自身的兴趣,有针对性去探索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在发现与探索中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家长通过包括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参加夏令营、旅游,观看电影、戏剧,写日记、观后感、读后感等形式,让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与学习的新内容。让语文学习成为小学生家庭生活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让小学生快乐的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家庭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场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如果没有课程资源支持的话,小学语文课堂单靠课本是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正处在最强烈的时候,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少之又少,想求知又不知如何去做,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应该发挥学生指路人的作用,切实保证课程的丰富性和实用性。积极地把从生活各个方面找到课程资源运用到语文课堂当中。把语文课本知识扎实、有效地向课堂外面进行拓展,同时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课程资源不仅来自于生活当中,网络资源也可以被有效运用。现在是网络化的时代,很多资源都被整合到了网上,甚至和纸质资源相比,有更方便的检索功能。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构建幸福课堂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1.课内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最直接、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资源。在课本中,涵盖了我们考查范围的所有内容,是为了今后学习打基础的资源。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课文、生字词、词语、生动的图片以及成语积累,还有实践活动以及写作指导。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同时课本资源也是小学语文老师寻找课外资源的依据。
2.课外语文课程资源
除了小学课本资源之外,还有来自书刊、杂志、广播和生活经历等的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对小学课本资源进行最好的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源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阅读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但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注意课外语文资源的选择,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难度要适中,不要给小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小学教师要把搜集到的资源进行整合,争取达到最高的利用效率和最佳的使用效果。
3.静态语文课程资源
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和各种文字形式的材料以及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设备。这些资源都是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基础,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小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提供了保证。比如,大量的文字材料辅助可以使学生养成安安静静阅读与思考的好习惯。而一些教学设备的辅助更使教师的教学如虎添翼。再则就是多媒体,它的使用也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
4.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动态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在课堂进行时学生产生的灵感、学生和老师生成的讨论等,还有就是教师搜集的相关声音视频等资料,以及教师组织的各种课堂活动。相对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动态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思维,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一切感官来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孩子们全方位地发展。
因此,要想真正地开发和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要把握好这几种课堂资源,根据需要把这几种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它们发挥综合的最大效用。
二、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1.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主要运用的资源就是小学语文课本。课本是专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接受能力等量身定制的。它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主要辅助资源。只有把课本这个资源利用好,语文课堂才能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国家的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语文课本表面上的知识点,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分析教材结构,仔细地考量教材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义,了解教材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这样才能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比如说,教材中有的地方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有的地方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有的地方只是要求朗读,还有的地方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三年级以上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写作。这些设计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功底,更是要锻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理解了这些之后,相信我们小学教师一定会运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教学资源。
2.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利用
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起着主导作用,拥有对整个课堂的把控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课堂上生成有效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语文课堂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资源,由小学语文教师的指导而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更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说课堂生成资源也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
3.对新拓展的资源进行利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一般的老师可以做到对已有资源进行合理运用,而优秀的教师可以做到对新拓展的资源进行巧妙的利用。有些课程资源是已有的,有些则是需要进行拓展和创造设计的。比如说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或者名人的经历作为新的拓展资源融入语文课堂当中。这样由学生和老师自己拓展出来的资源可以真正地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课堂。
综上所述,要想构建幸福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我们要知道语文课堂不只有静态的资源可以利用,同时还有动态的资源可以利用。不只有课本资源可以利用,不只有文字资源可以利用,还有网络资源可以利用。我们要对这几种常见的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做到在课堂上运用自如。同时,我们也要掌握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几种方法。首先,我们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其次,我们要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利用,再次,就是我们要对新拓展的资源进行利用。做到了这几点,相信我们一定能构建出幸福的课堂。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之间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之间进行完美的融合,这样才能够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语文老师教学水平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地区的学校都进行了教学硬件的升级改造,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同时学校也对老师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学校的发展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这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自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自觉性,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和现代技术进行很好的融合,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
2.学生要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于计算机终端的操控能力和对于网络教学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课程教学能否顺利的进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发挥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增强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3.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追求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目的在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学生、老师和教材之间的契合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和小学语文之间的整合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各种恰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语文教学的方式,使得教学的内容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呈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参考小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的具体情况,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这样才能够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语文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4.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要开展长期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老师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学习,以便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小学语文课程和现代技术之间的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掌握知识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状态和精神面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够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困惑与转向
G623.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当前改变语文教学传统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在新课改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能够及时把我现代教学的先进观念,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下内容通过两个部分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一些困惑或者继续改进和填补的内容,并提出在未来改革中需要把握的方向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根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总结,发现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主要来自于没有认清楚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由此不能找到很好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观念认识不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完全主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也仅限于教师授课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精髓所在,不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的情况,没有了很好的反馈体系。
(二)我国教育理论的缺失
我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晚,现代的脚下理论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经验,作为先进理念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语文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变化,这些教育理论思想和体系与我国实际情况之间产生的差异越来越大,究其原因发现,这些教育理论体系是在发达国家基础上建立并发展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不适应。但是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导致教育理论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产生了冲突。
(三)教师的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传统教学思维,这就造成在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停留在浅层次上,对课堂理解片面,不仅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于教材也无法实现深层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对于学生有着极大的感染,教学水平高、感染力强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讲课毫无亮点,无法用自身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是无法实现创新的。
二、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转向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
思想能够指导人的具体实践,为了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保障小学语文课堂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决心,在小学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尽量做出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借鉴国外教育理论
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正常的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性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在当前,我国在创立本国教育理论时,必不可少的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教学理论,但是这种学习不应当是照搬,而是要有限度的借鉴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因此在创造和发展我国语文教学理论时还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融合现代的理念进行创新发展。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载体主要为语文教材。目前,教材也开始从传统黑白模式进入到彩色模式,其中有大量彩色的插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插图联想出动态的短片,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对现有的插图进行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插图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应对小学语文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接触知识、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其思维能力也处于转换阶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对问题的认识都比较感性,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多种多样的素材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另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场景设置、主题变化等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飞跃。
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改革,也是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要求,只有充分认识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改进,并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
关键词: 小语教学 学科性质 工具性 文化性 基础性
学科性质是指一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只有理性科学地知行小语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新课改成果。
一、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进程
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2000年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两个性质。继而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补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又连用三个“对于”强调了小学语文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概括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对此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亦即母语教育。指导小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多读多背、多学多写和多思,做到每个小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指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指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小学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第二,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乃至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的知行尝试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交际功能)。文化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功能),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为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在基础教学和终身教育学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我们既要从局部,又要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汉语特点的把握,人文内涵的影响,言语实践的加强,等等,知行要深入浅出,教与学要同步统一,将小学课程的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换言之,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言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其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其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不言而喻,语文素养高低、好坏的量化与性定的标准,无一不用语文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来考量吸纳、迁移、物化等的快慢、优劣。而又必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不仅对小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有所知,而且践行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益于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锦贞.略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作业;多媒体应用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及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作业的现状,对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业的改进势在必行。那么在具体的改进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对小学阶段的语文作业展开有效的改革呢?
一、寓“作”于乐
就小学阶段的语文作业来说,如果只是按照书本的相关内容一板一眼地展开作业的话,恐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于世界万物有着格外的好奇心理,如果在具体的布置作业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教材的具体内容融入游戏中或者活动中,不仅能有效丰富小学阶段课程作业,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具体课程作业的参与程度。就小学语文作业的呈现方式来说,并不一定非要以家庭作业以及课堂作业的方式来呈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利用游戏以及情景模拟等方式,对语文作业进行有效的铺垫和引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业布置的意图,并且加大相应的训练力度。
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多媒体资源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比较充分的应用,但是,在小学阶段的作业方面,对多媒体的应用似乎还没有得到普及。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作业进行有效改革,除了通过游戏作业方式对语文课堂作业进行有效的丰富之外,还应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首先应结合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或者课件,然后将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争取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将课件与作业内容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参与意识,对语文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吸收;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直接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平台的操作模式,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语文作业教学的魅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让他们在完成语文作业时享受整个过程。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号召下,现阶段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出发,对整个作业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采取有效的游戏作业以情景教学以及合作作业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过程中并且享受完成语文作业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为小学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目标的完成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在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中国的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总的来说,中国小学课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各地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惑,由于这些原因,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方向极为不确定,包含了巨大的易变性。本文就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其中的困惑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指明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困惑;方向
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也处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然而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老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经过改革的当下的小学语文课程,如果再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更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始对现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同时也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困扰,比如传统教学方法、学校资源等方面,阻碍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现。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效简析
(一)人性化教材的实施
从我国之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难看出,各类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灵活,内容晦涩难懂,不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老师在语文的实际教学实践中,知识的讲解过程不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真实感受就是极度枯燥与乏味。而新版的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过去相比,多了一份对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关注,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不再晦涩难懂,而是与实际生活更加融合,和以前相比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的实践活动,不但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健康发展。
(二)老师角色的改变
老师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并且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不存在双向的知识传输。在语文课上,学生必须遵循老师的命令,按照老师的意志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的知识转化率得不到提升,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语文课上的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得到了保证,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作为主体,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给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惑
(一)小学生不具备足够的能力
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表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公地位。然而,在中国流行已久的应试教育观念不单单在学校管理人员与老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对学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部分都不具备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更不用谈主动地去学习了。在这样的教育状况之下,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恢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仿佛给了学生雷霆一击,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反应,就很难去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有序顺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二)教学资源能否支撑课程改革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老师被要求能够灵活使用现代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授课,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开展教学的基础,开展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实践过程。然而,我国的现代教育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发展效果并不是很好,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未灵活使用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得不到完美的贯彻。现在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快速,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发展不协调,经济的不到快速的发展,导致当地教学设施跟不上,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无从谈起,因此,受此影响,小学语文的改革必当受到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笔者对日后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方向提出解决困惑的相关解决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当代学生教育观
由于小学生个体不同,所以每个人在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智力高低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同之处,所以,每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有所高低,各有不同,老是想要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成为语文课上的主人公,带每个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给每个学生充足的空间,激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兴趣,给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二)完善教学评估机制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学校必须把本校的情况育改革情况进行融合,建立健全新的教学评估制度,让学生有评价每个老师教学过程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对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宝贵意见,能够进一步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优化调整。
四、结语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进的情况之下,小学语文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教学思维进行创新,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作者:汪小兰 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汪家冲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24-04
幼小衔接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直为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人士所重视,也是目前国际学前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上的衔接。这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期。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小学以学习为主,两者存在很大差异。从表面看,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衔接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不仅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幼小衔接的目标和任务,而是应该更加关注能促进儿童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思考幼小衔接问题。
为了有效促进幼小衔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我国学者提出了“入学准备期”的概念。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上海市2007年颁布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将入学准备期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然而,幼小衔接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小学教师和儿童家长普遍反映儿童入学后在学习上最大的不适应是语文。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儿童大量识字、写字,要求一年级儿童识字400个左右,会写字100个左右,还要学习汉语拼音,导致许多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和解决。
一、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差异
语言是人类进化和个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工具,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中,阅读能力既是个体学业成就的主要表现,也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个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岁形成的,刚好跨越了学前语言教育和小学低年级语言教育两个阶段,因此幼小语言教育的衔接问题急需解决。而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差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不同。幼儿园语言活动是指以儿童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与周围环境不断交互作用,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则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同。《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学语文课程则是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写字、阅读、作文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幼儿园比较注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小学更加注重儿童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
再次,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注意各领域整合,依托儿童的生活经验开展全语言教育活动,并且重视相关环境的创设。教师注意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听、说、表演、游戏、练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发展儿童的倾听、表达、早期阅读和文学欣赏等语言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师则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授语文课程,方法不多,重在练习。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听、说、读、写面面俱到,采取分科教学形式,大多是集体教学,每节语文课时间为40分钟左右,要求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些是对刚入小学儿童的极大挑战。
最后,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材料准备不同。幼儿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丰富多彩的材料来充实语言活动,常运用教学挂图、图书、头饰、故事录音、动画片、剪刀、美术纸等材料,帮助儿童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儿童的积极参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而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准备简单的材料,每节课最多只用投影和字卡几样教具,儿童几乎没有操作材料的机会。
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阶段,师生关系也有很大差异。在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表扬和鼓励儿童,而小学教师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儿童提出强制性要求,儿童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可。总之,对新人小学的儿童来说,与幼儿园迥然不同的语文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所以说,妥善解决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问题,对儿童的终身教育以及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此外,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还有助于解决幼儿园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幼小衔接的困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有2100万~2500万幼儿进入小学学习,80%的家长反映孩子存在入学适应困难,主要是语文学习困难。笔者认为,目前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衔接任务不明确。据调查,目前承担语言教育幼小衔接主要任务的是幼儿园,小学往往置身事外。缺少小学阶段的配合,幼儿园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真正实现幼小顺利过渡,导致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重重。
第二,衔接流于形式。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幼儿园语言活动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差异,也没有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研究如何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往往以为开展几次与上小学有关的主题谈话活动,或者组织儿童去小学感受一下一年级语文课的氛围,或者是按一年级课堂的样子创设活动室环境,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等,就想当然地认为已经做好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了。实际上,幼儿园语言活动和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有很大差异,流于形式的幼小衔接很难真正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在语言教育的幼小衔接方面,小学置身事外还容易导致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因为只能被动迎合小学教育的要求,许多大班幼儿的
家长会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等知识。迫于家长的压力,有些幼儿园过于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将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育内容提前到大班来传授,不但采用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而且采用一年级的授课方式,每天长时间要求大班幼儿读拼音、识字、写字等。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导致大班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为提前接触了一年级语文课的内容,有许多儿童进入小学后还出现了学习兴趣下降的问题。
三、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建议
许多国家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尤其关注语言教育的衔接。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儿童进入小学前应知道词音是由开始、中间和结尾的音构成。幼儿应认识、书写字母表中的大部分字母,知道字母表示读音,能了解一些书写方面的习惯(从左向右书写、字和字之间有空隙、词由字母拼写而成)等。英国的《基础教育(3~5岁)课程指南》要求儿童入小学前能正确使用钢笔书写字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能完成简单的造句,有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因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认读和书写文字,所以幼儿园阶段应该加强早期阅读教育,以提高儿童前阅读和前书写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儿童顺利过渡。
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保持认读汉字的热情,而不是认了多少字,写了多少字。以认读汉字为例。儿童生活的环境是其认读汉字最好的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儿童多看、多认、多说,使儿童自然接触汉字,认识汉字。教师要始终注意避免小学化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学习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既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帮助儿童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要提升幼小衔接的效果,还要重视家长的作用,重视家园合作。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就儿童目前的语言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以实现幼小顺畅衔接等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儿童语言教育幼小衔接的计划。以幼儿园教师为例。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建议,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例如,建议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多和孩子玩倾听游戏,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指导家长精心选择图书,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议家长督促孩子说普通话,要求孩子表情大方,吐字清楚,语速适中,声音响亮等,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督促家长重视孩子的书写习惯养成,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包括坐姿和握笔姿势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大有帮助。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的缘由
儿童文学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引起人们的关注,它逐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与它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改革所引起的。
(一)课程地位的演变
小学语文课本来就是小学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学习语文让小学生增加自己的一些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过去的课本中大部分编排的是一些关于榜样、故事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定的责任感,由于过份注重学习结果,以至于学生对于这方面认识不足,收效甚微。这就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考虑把儿童文学纳入小学语文课程中,所以在教科书编排的过程中,这个体系被提上日程,这让儿童文学的地位得以提升。紧接着是新时代的到来,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儿童文学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二)课程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的个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儿童文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它虽然说没有把儿童文学的目标和内容明确提出来,但是相关阐述为儿童文学教学的组织提供了很大依据。以前,那些故事书一般只作为家长为了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给他们买的课外读物,在学校老师并不允许它介入课堂,怕它干扰学生学习。但是现在,《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等故事书已经越来越成为儿童文学融入语文课本的重要参考,这些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小学生从中领悟其中的意味,这个对于小学生思想的引导效果还是比较良好的,至少要比死板的文章要有益很多。
二、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的的教学策略
现在的小学生视野是很开阔的,一部分出于生活环境的改善,一部分出于教育环境的改革。所以说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对新一代青少年来说是极为有利的,特别是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对于小学生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一)把握小学生的特点,快乐学习
小学生也可以说出在儿童期的儿童,既然是儿童,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就是很强的,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儿童文学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老师可以采用丰富的表情,不断变化的语调来给学生讲书中的故事,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融入课堂环境中,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当然这就对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他们必须具备很好的工作能力才可以做到这些。
(二)尊重儿童的理解特长,发散小学生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 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21
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和交流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须要推动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本篇文章就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做了详细的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意义
首先,把信息里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增加很多学生在课文中所看不到的内容,这样就会大大地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与教材相比,信息技术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也较快。所以说信息资源可以包含更丰富的学习元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后会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便捷,教学内容也更宽泛,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在小学语文课程加入信息技术还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会促使新的教学手段的产生,从而更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比较单一的,而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更直观地把知识呈献给学生,提高他们对语文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措施
1.在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按照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来对课本进行介绍和教学。所以,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对语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没有整体上的把握,缺乏感性认识,只能根据课本上已有的问题对教师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学生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搜索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师所教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所以对语文教师来说,提高信息技术的素养是非常关键的。
2.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对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此外,情景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时间,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信息技术可以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3.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的鉴赏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对其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一问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一些与植物有关的图片或短片,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植物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促进他们理解课文中所讲的植物繁殖方法。此外,小学语文课堂经常会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难以提升。而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可以改善这一现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重要的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出来,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将教学的内容以不同的情境呈现出来,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小学生因为自身的特点,其好动且对周围的事物和新事物有较大的好奇心,所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特点,使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参与,在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游戏中掌握识字教学的内容。
小学教育(以下简称“小教”)专业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小教”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从事小学教学所需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小学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要求开大学语文并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更好地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小教”专业不同于其它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在开设中应结合专业特点,以避免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尚处于探索中,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小教”专业大学语文在开设中存在诸多矛盾:课程与师资力量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专业目标要求的矛盾,教材教法、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脱节等。
(一)课程流于形式为进一步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要求普通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1]。国家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但在教学过程中虚开课程现象依然存在,“小教”专业亦如此。“小教”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其具备语文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由于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及学生对其认识不足,教师开设课程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致使课堂教学被动而无意义。部分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无异,内容枯燥无味,脱离小学实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程认识存在误区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英语课程学习,学生深知没有四级证就没有学位,上了四年大学学了四年英语,很少阅读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大学语文作为“小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又缺乏学校领导的重视,学生无形之中疏远了语文课程。加之,学生对课程认识有误,课程内容脱离小学教学,助长了学生的厌烦情绪。部分学生认为:小学教师不过是中等师范和小学教育(专科)学生去担任的职位,对于本科生有点大材小用,凭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满足小学教师工作的要求。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心所欲,课程学习偏离教学的中心。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重复,与“小教”专业不符,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延续中学所学知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准、情感需求、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优于中学生,大学语文需要呈现新的面孔,让新鲜的内容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质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方法无异,单纯的枯燥理论说教,满口之乎者也,致使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学了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必能用上。(四)教材内容与小学教学脱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针对性的教材,课程内容脱离小学教学的实际。据统计,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约有400余种,但没有结合小教专业特点编写的教材,教学使用的专业教材与公共课教材完全一样。大学语文公共课使用的教材结构明晰,所选内容具有代表性,多以典型现代文、文言文为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注重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道德含义、人文底蕴。“小教”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为学生今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做准备,所用教材与小学实际教学存在较大差距,教材内容与专业方向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效果。
(五)师资力量薄弱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多从中文相关专业聘请,所聘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由于缺乏对“小教”专业特点、定位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往往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跳板,将其与其他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公共课一并看待,对教材、教育对象缺乏必要的分析,把精力主要放到为“转岗”做准备的专业课程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滔滔不绝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内容空洞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学学语文课程的积极性。
(六)评价方式单一“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沿袭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采用期末量化考核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考核内容主要侧重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考题与中学类似,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考核。从结果上看,考试分数与教学中学生的表现相差较远。部分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前突击背诵,也会获得较好的分数,这对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其文学知识素养方面的提升有限。
二、改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措施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实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学生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教师应该对教材不断创新,讲出新意,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融为一体。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实现了教育目标,这是错误的。作为主讲教师应了解“小教”专业的特点,从思想上认识到“小教”专业学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更新知识,调整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积极与学生交流,使课程教学出新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普遍认为只有专业和英语课程才是他们努力的方向,考试和学分是其奋斗的目标,最终使语文课程的学习变为一种被动。“小教”专业开设大学语文,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学生需改变学习态度,大力提高专业修养,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不断转变观念,把对学生的爱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准突破口,实现观念的转变。
(二)重新审视课程,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归因于教学方法单调、陈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成为必然。语文是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感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丰富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外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优化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注重实用性、观赏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助学型多媒体课件,开展个别化学习。助学型课件具有简易的操作性和灵活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章节学习结束后能提供相应的评价策略。加之,课件中动态优美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煽情的配乐朗读,大大提高课件的观赏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还可以建立“小教”专业语文课程学习网站,利用网站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既丰富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合“小教”专业特点创编合适教材结合“小教”专业特点,创编新教材,力求与社会、专业发展、学生兴趣相结合。资料显示:“国内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3]面对如此繁多的教材“,小教”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又该如何来确立权威性呢?首先,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大学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注重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内容选编上,既有语言专业知识的巩固强化,又有“小教”专业知识的交融,更有小学语文教学的专题训练。其次,选文范围涉及古今中外,以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兼顾外国文学精品。文章题材各异,注重欣赏与实用,语言风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注重挖掘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4]。
(四)提高教师素养,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教”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要求比较具体。首先,教师要成为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学生人文情感的激发者和欣赏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感染力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有宽阔的知识面,还要对小学教育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用自身浓郁的人文气质,与学生平等交流、和谐互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5]。其次,结合小学教育特点,让教师定期到小学做教育调查,参加小学的公开课及相关教研活动,与一线优秀教师交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把最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动态。
(五)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能力提高教育评价方式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动力。为更科学地检验学习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弱化知识性的考试,构建一种以贯彻能力考核为主、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发展[6]。首先,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以课堂参与积极度作为评价的参考项。其次,由学校督导组专家随机听课,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确保教育质量。最后,终结性考试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开闭卷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注重考核学生的记忆力,评价实施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