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劳动教育范文

中学生劳动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劳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劳动教育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1.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加深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印象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组成生物课程的两个最主要的部分。课堂教学是对实验教学的指导,而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劳动技术教育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应用于实践,在劳动过程中知识的印象就得以深化。

1.2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培养目标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重复性的锻炼,而劳动技术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能够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方式给予科学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此外,劳动技术教育还能够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当学生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能够承担起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任务。

2.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拥有多种途径,通过归纳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课堂授课中渗透、生产实践中渗透以及科技创新中渗透。

2.1课堂授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技术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生物授课时,由于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思维较为活跃,以及劳动教育技术的传授较为系统,所以渗透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实习是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技术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生物学知识学习之后,立即在劳动中对其进行检验,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遗传与变异”一章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制种基地实习,通过对父本母本植物进行授粉,观察子代形状来检验所学知识,在此过程总还获得了授粉的劳动技术。又如在讲解“无氧呼吸”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水田中观察烂根的水稻,一次加深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课程时,对学生进行植树技术的教育,给学生传授合理密植的种植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2.2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生物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员利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生产的能力。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要到实际生产中去检验,而生产实践也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生物学知识中的劳动技术最主要应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中。例如生物学教师推广“鲜尿喂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肉牛养殖节省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而在生物学中原理简单、操作简便的鸡蛋保鲜、小鸡孵化等劳动技术一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能够对原有的生产模式和劳动技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也体现了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生物学劳动技术,例如人工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技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足以体现生物学劳动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力量。

2.3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发展到生产力发展的转化要依托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基础就是劳动技术的革新。生物学,尤其是微观生物学是本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众多的学术成果在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涌现,所以在科技创新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由来已久,最初是通过科技小组的形式进行技术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组在培育新菌种的过程中对食用菌的养殖收割技术进行培训,之后在组员和群众中进行普及,就能够将技术的革新产业化、效益化。

目前,科技小组的组织形式日益被科技团队的形式取代,团队中具备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兼顾的技术创新集体,在生物教学中,这个集体可以进行研发和劳动技术的传播,已到达技术产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乾.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劳动技术教育[J].生物学通报,1993(4).

[2]孟召英.联系生活实际[J]. 山东教育科研,1994(5).

[3]龚凤英.浅谈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培B[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7).

篇2

关键词:教师导 学生学 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落实。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来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知识结论变活,形成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化学实验的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不是让他们只能在课后“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他们知道怎么“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一、教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教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

教师需精心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当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旁点拨,对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1、教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个别教师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2、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3、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加上家庭教育的关系,个别学生喜欢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4、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5、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服务,起好画龙点睛的作用,简洁总结和点评。

1、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出新问题。

预习也是自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设置的一定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片、生活中的小常识、故事材料、视频等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4、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和评价,将自主和合作结合起来。

自学基础化学知识后,学生掌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课前可以让他们交流所学,对于还有认识矛盾的问题和难点知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产生互补作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相互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教师精讲,点拔难点,贯通知识网络。

通过学生自学,根据个体的情况可以了解或掌握部分知识,合作探究、讨论以后,对知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难点知识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

6、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堂练习,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形成知识运用能力。化学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同时也是巩固知识,形成基本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当堂检测,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当然,课堂练习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应注重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根据教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也可以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式练习,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7、引导培养学生能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慨括,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最容易被教师当成教师总结或者课堂结束语,其实应该教会学生养成课堂总结的习惯,引导他们全面、综合、系统的概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延伸和拓展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或者不足,也可以联系生活、科技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再现,逐步内化知识结构,以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

篇3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产生于情感之中。因此,教学中的情感的环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小学生情感呢?

巧妙导入―唤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全力付出的爱心期待,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毫无保留地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积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教学的情境,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打动学生,往往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创设情境在每节课组织教学中,努力精心设计导言,使导入方式巧妙生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成果展示法,谜语法,谈话法,故事法,游戏法……但是,选择某种方式以达到唤感的效果,必须要根据课文的类型来确定。

动手实践―融入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所以在劳动教学中,面对复杂的学情,以保证课堂生成的和谐高效,教师要注重教学全程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动手实践是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情感教学中,我采用了”交给方法―合作操作―完成作品”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情感进一步向前发展,如在《纸制彩灯》一课教学过程中,我便采用了这样的方式:1.交给方法,采取教师演示并叙述,学生仔细观察后复述的方式。在突破本节难点时,我先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片子,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制作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到教室前面边叙述边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从而达到用实践完成感知的阶段。2.合作操作。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感知制作方法后,同桌或分小组动作操作,教师可给予适时地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更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程度。3.完成作品,这是对学生放手,让其独立操作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适时激励,激感,使学生有了竞争意识,自信精神,不仅体验了成就感与艰难感,增强了教育效果,达到了实践过程与情感发展的结合,还促进了大家和谐发展。

感受评价―升华情感

篇4

一、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交往互动的过程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在小学生与教师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实现小学生与教师间的有效互动,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数学教师在与小学生交往互动时,面目表情要丰富,语言要温和,要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数学教师也要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与教师互动的乐趣与重要性。

2.构建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为了促进与小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数学教师应构建多样的互动形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上,同时也可以包括生活情境与实物情境。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数学教师也应抓住互动的关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与事物情境两个方面实现与学生间的互动,既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体属于哪个类别的三角形,同时也可以拿来实物模型让学生探讨它属于哪一类别,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的积极性。

3.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保证小学生与教师间互动的质量,光有和谐的互动氛围是不够的,同时也要构建合理的活动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将过多的目光放在好学生的身上,这就造成其他学生的反感与不满,同时也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鼓励所有学生都参加到互动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还要注重小学生的自主探究。

4.构建小组的互动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与教师的互动上,同时也要给学生构建小组的互动模式,并且两种互动模式是相互促进的。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小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所设计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互动话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市政府”与“电信大楼”的具置。然后说出分别处于彼此的什么位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为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交往互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了与学生间的交往与沟通,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听课的状态与效率。但是,小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往与互动后,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能反映出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薄弱的环节。因此,小学生与教师间的交往与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与沟通。同时也蕴含着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从小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气氛轻松的互动环境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相反,如果教师在互动时一直摆着严肃的面孔,这不仅致使互动氛围变得沉闷、压抑,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篇5

第一,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负荷的变化,广泛地运用各种训练手段、训练条件、器材和场地。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合理安排完整的生活制度,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养成每天正确的节奏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运动定型”,使得机体的活动“自动化”和“节省化”,减轻机体生理负担,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疲劳的消除。生活中要养成好习惯,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促进运动训练,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

第二,每次训练课达到最佳效果,运动后并进行合理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之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并不好。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速度要比静止休息时快一倍,因此慢跑或有一定速度的步行,是整理活动的共同内容且不可缺少。特别是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乳酸的消除,达到疲劳的迅速消除。

第三,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或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及B1,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元储备,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

第四,心理学恢复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心理恢复主要是意念活动,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然后再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可以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第五,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途径。睡眠是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一定时间的睡眠对消除疲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考虑足够的睡眠时间和深度。运动员平时训练期间如每天达到八小时半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适当延长到10小时,如果全天都安排训练,中午适当午睡约1~2小时,自我感觉最好。①就寝前尽量使精神状态趋于平静;②避免外界刺激;③室内空气保持新鲜;④就寝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能使疲劳快速消除。

第六,物理疗法,特别是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机能的恢复。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远拉。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根据专项不同,如某部运动负担过重,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之后再进行。在按摩肢体时,先按摩大肌肉群后按摩小肌肉群。如按摩下肢,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温水浴也是理疗的一种方法,是最方便最快的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有温度、水压的要求,水温以42℃加减40℃最适宜,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两次,入浴时间长次数过频,将会因消耗能量而更加疲劳。

篇6

创造性思维不是模仿现有的办法,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独创,通过想象、推理、实践从而得到再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开发的。小学《生活与劳动》课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场所。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其特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一、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很多被大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孩子们的眼里都变成怎么会是这样,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如上《做香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联系书本内容小组讨论做香袋的过程,这时或许有调皮的学生对做香袋的第一步——剪布缝边提出了质疑,书上缝香袋是把一块布剪开再叠在一起,然后把相邻的边缝起来,拉开两片布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他认为这样要缝两条边,太麻烦,不如直接把一块布对折缝一条边,再拉成直角三角形。这对成人来说是既简单又平常的事,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因为他在剪布缝边这个问题上,能摆脱书本的束缚,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去思考不同的制作方法。作为该堂课的教师,应该及时发掘这种创造性思维,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借此行为为模板启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绝不能以违反操作要求为借口批评、冷落、指责这类创造性行为。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或许又有同学能提出新的做法。

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尽量减少教学中的太多规定,包括过多、过深、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消除怕受批判的紧张情绪,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启发创造性思维,毫无顾忌地去自由创造。 二、重视创造性行为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行为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主要有观察、想象、实践等。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它们进行有效地训练,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重视观察,激发思维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创造发明的基础。教师要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表面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或因果关系。在《生活与劳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多摸、多拆、多试,对作品以及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整体观察和部分观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缝制捕捉昆虫网》一课时,教师先指导学生通过摸来观察实例,让学生在分析中理解昆虫网的构造,明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制作。在试捕捉结束后,让学生观察成功的昆虫网作品,通过拆来发现它的奥秘所在。这样有些在制作上并不如意的同学就能从再度观察中发现与自己作品不同的东西,加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便能让学生激发创新的思维。有个学生在对蜘蛛网的观察中,受到启迪:“蜘蛛网有粘性,能把小虫粘住,我把昆虫网内部也变得有粘性,这样昆虫就不易逃脱了。”结果,他所制作的“逃不脱”捕虫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欢迎。通过观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重视想象,发散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变式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创造出变式作品来。例如在教学《缝制坐垫》一课时,学生完成了简单坐垫的缝制。这时,教师就启发学生变换角度思考,是否还可以在坐垫上加些什么,或者变一种形状。学生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在坐垫上设计缝制了2008北奥标志;有的为中国足球破线助威,缝制了11角足球坐垫;还有的女同学改变了坐垫的功用,做了向日葵坐垫,悬挂在自己的房间,成了一种装饰品。形形的坐垫作品,让学生在创作想象中发散了思维。

2、拓展联想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可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擦玻璃窗》一课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擦玻璃窗方法后,普遍对玻璃窗外面那些够不着的地方无法用抹布擦干净表示困惑,这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你有什么好主意吗?通过对现今市面上流行的可吸式擦玻璃器结构和功能的研讨,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玻璃和玻璃窗的构成和作用。于是“玻璃革新”“玻璃窗革新”的讨论在师生平等的设计、争辩中进行。“绿色玻璃”(可起到防尘作用)“可旋转玻璃窗”(正反面可随意调整)等应运而生。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绪万千,在联想中学会创造。

(三)重视实践,深化思维

篇7

一、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作品的展现以及评价带来的教学效果

教育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技术素养,而劳动技术教学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教学的需要。劳动技术课程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以及对劳动技术作品的评价,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丰富其劳动体验,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对待、负责、团结、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劳动习惯的形成。

1.可以活跃教学气氛

学生的劳动技术作品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虽然没有工艺品精致、漂亮,但其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在课堂上不再采用“独白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开创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的气氛,让学生对劳动技术课更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对自己动手创造劳动技术作品都会很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同学们分享,不管其作品工艺是否简单、造型是否难看,学生对其都充满信心,满怀期待,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肯定。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如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劳动技术作品,在评价过后,利用教室的空间,将学生的作品展现,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求知欲强,对很多东西都感到好奇,想要探索,而且求知欲在教学中也是很好的指导老师,可以让学生更为主动,对教学的内容充满激情,这样,教学的效果也能很好提高。如在缝布袋制作中,如何才能将小布袋缝好,并做到针脚均匀、平整,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非常渴望知道的。学生将作品做得好,能够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赏。这样不但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在作品的制作中,学会相互帮助。

二、把握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评价的技巧

在课堂上将劳动技术作品做好,对劳动技术作品展示以及评价是最振奋人心的环节,学生也相当期待。学生在制作劳动技术作品的过程中,其劳动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作品展示时也非常的期待,如果在劳动技术作品展示之前,老师能应用相应的技巧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地展现自己,这样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在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也要细心地进行讲解,给予相关的帮助,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力,更愿意与其一同探讨问题,共同学习。

在对学生劳动技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制作过程中充足的时间对学生作品的完成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作品评定过程中,充足的时间也同样的重要,如果强制性地限制学生展示的时间,那么学生就不能将作品的创造思维以及构造模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畅所欲言也缺乏保证的条件。倘若在学生讲得正起劲的时候,将其强制地打断非常不好的,这样会削减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致使在今后的作品评价中引不起兴趣,对其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确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尽情地讲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从评价中学习,认识到不足以及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

篇8

对学生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抓起,这样对于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并提升到新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通过自我探索掌握问题的答案,通过亲身试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具备一定的探究性能力。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突出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围绕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探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勇于教学创新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这些其实都是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要是对学习充满兴趣,就会在学习中切实体验到一种快乐,反之,则学习容易演变成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把握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最终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教师应当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怎样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形状各异的叶子向学生展示,并提问,让学生思考:这些叶子都十分美丽,但是却特别容易腐烂,如何才能将这些叶子长久很好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应当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褒扬为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会想会说、还会做。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搜集了不少的植物,下面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植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够将这些叶子进行植物标本制作。请同学生思考一下:植物标本有哪些用途?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使得传统教学机械式灌输以课本为纲的模式被打破。积极有效的教学创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

一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主要方向,深受这门课程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也要突出探究化。实际上就是指,要突出鼓励与褒扬,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表扬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创造条件。实际上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收获一种体验,能够在内心收获一种感悟。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单纯局限于对学生的动手结果展开片面性评价,而应立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对于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取得了优异成果的学生应当大力赞赏鼓励。但总体而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同时关注学生动手和动脑收获的经验,应当杜绝片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使操作过程中具有性格差异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各自积极的评价。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方面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展开课堂教学设计。对于一堂课而言,教师是教学设计者与组织者,所以教师应当将各种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利用,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操作的愿望。以《制作风筝》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风筝的别名,还叫纸鹞,风筝属于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发展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制作风筝、放风筝,在春季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户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这项活动中还综合运用了物理、数学、美工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种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一项科技活动。制作纸片风筝,一共运用了两课时讲解,学生对折叠纸片风筝的方法已经熟练掌握,所以风筝制作特别成功顺利,学生在这堂课上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在制作风筝过程上,学生花了不少的时间削竹篾,削竹篾需要手脑并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再以《彩带编制》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同样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对基本材料相关操作教解完成后,教会学生掌握制作需要把握的要点后,确保学生的安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结果学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原料进行作品制作,具体有竹、藤、纸、铁、塑料、草芒、毛等。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教师组织了一次海选,学生相互投票,将公认的最佳作品评选出来,整节课充满愉快的氛围。学生们还对作品拍照,学生深深体验到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显著增强。

四、结语

篇9

此外,一位叫“三嫂” 的香港大学员工袁苏妹,从29岁到73岁在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没有上过大学,一生只会写5个字,却于2009年9月22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她们于平凡中践行人生价值,靠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生动一课,教给学生如何在普通岗位上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学校社会课堂构建

在这两件事情中,令人称道的是学校对待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两所学校用自己的方式肯定了吴阿姨和三嫂的独特贡献,充分体现出大学“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这一点在大学排名、招生成绩、论文数量等数据满天飞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大学是培养“仰望星空”的社会精英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脚踏实地”的普通劳动者的场所。学校应为培养出每一名合格劳动者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能唯地位论成败、唯财富论英雄。杰出校友不仅仅是那些达官显贵,更应该是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的进步不能单纯依靠精英群体,更需要无数平凡人的共同推动。

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多数毕业生都将奔赴祖国各地从事基层工作,在怀揣梦想的同时,应当踏实工作,全身心融于社会,一味地追求名利只能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与环境格格不入,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面前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因此,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上好“正确社会价值观培养”这一课。校园就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学生整日身处其中,条件便利。学校全体人员都是这一课堂的组成部分,而劳动合同制职工因承担着学校主要服务类工作,成为这一校园课堂的关键成员。这其中,吴阿姨式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动合同制职工的作用

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不同,在香港没有事业编制职工与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区别,但在大陆,高校在劳动、人事关系调整方面二元化现象明显。在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编制职工群体以外,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北京大学为例,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已超过2,400人,接近事业编制职工总数的1/3,岗位遍布70余个二级单位。

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从事后勤、教学科研助理等服务保障类工作为主,他们在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服务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健康思想和良好性格的养成,这些在与吴阿姨接触过的学生的言论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有学生评价吴阿姨说:“谁麻烦最多,她跟谁的关系就最好,她就怕别人不来麻烦她。所以我们也习惯了,遇到什么难题都来找她,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只有自己的妈妈才能做到这样。”还有学生说:“看到阿姨走上去时,我很惊喜。听着阿姨充满感情讲话时,我有感动也有欢笑。当同学们打出横幅时,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宿舍生活了4年感到无比的幸运。”

正是在这一次次感动中,学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平凡人生同样精彩的道理,这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现实生活中、在“拒绝平庸”的校园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比课堂上反复颂扬人生哲理要鲜活生动许多。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作用的发挥

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提供服务保障来实现的。这就需要高校在提高对劳动合同制职工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工作,提高职工改善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劳动合同制职工在配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多从细节和小处着眼,坚持服务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例如,宿舍管理员作为一楼之长,负责学生宿舍日常管理,称得上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学校职工。其作用的发挥不应局限于门卫和收发信件,应兼具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思想指导等多方面职责。要求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从服务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融入学生群体,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生活需求,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解决,若问题性质严重,应快速准确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并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建议。

又如餐饮服务人员,由于学校就餐时间集中,人流量大,要求职工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准确分发饭菜,工作强度高,职工易出现烦躁焦虑情绪,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学校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础上,强化职工微笑服务意识,并鼓励职工多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从而进一步改善就餐环境。对于后厨人员,在保证饭菜卫生可口的同时,应在相关部门配合下,通过组织参观、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食堂运转过程和职工生活工作环境,体会餐饮工作的不易。

再如教室管理员,应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根据大学教室使用特点,多从为学生创造安全、整洁、安静的良好学习环境入手进行工作安排,采用灵活、柔和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维护教室秩序,尽量避免对学生连续性学习的干扰。

承担校园环境清扫主要任务的卫生保洁员,其工作多集中于清晨和傍晚。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干扰,降低噪音、粉尘的制造,多用委婉艺术化语言进行卫生环境保持的提醒。其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如图书管理员、医务人员、实验室秘书、教学科研助理等,从小处着眼,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完成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努力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双向性,学生受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别人。为使更多的“吴阿姨”“三嫂”涌现,不能一味强调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也应重视学生在帮助提高劳动合同制职工思想文化修养中的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教育有限,多数人无法站在较高的思想层面开展自己的日常工作,工作目标往往比较单一,单纯谋取劳动报酬,功利思想意识浓厚。但由于这一劳动者群体多来自农村或不富裕的城镇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了他们踏实淳朴、工作卖力、待人真诚、重情重义等特点,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引导和感化,从吴阿姨和三嫂身上都能明显看到这一点。

应该说,吴阿姨和三嫂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她们的感情付出是分不开的。她们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学生也积极和她们交朋友。在相互交心过程中,使吴阿姨和三嫂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她们更好地投入到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的忘我工作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与学生之间如果只是简单的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不可能建立起亲如一家的感情,也就难以引起职工与学生间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对学生内心深处形成震撼的情感冲击效果。吴阿姨讲话时,许多学生泪洒会场,就是这一震撼效果的集中体现,相信这也会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刻之一。

篇10

上述两例虽说是个案,但其中的道理却为大家共识:中学生适当做些家务是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而如今,中学生能主动为家里煮饭炒菜、打扫卫生的怕是很少了,更不必说到田间地头或是工厂车间参加生产劳动了。据说,省内某知名中学为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开设了“煎鸡蛋”的校本课程。起初,有人大不以为然,觉得太“小儿科”了,让人想不到的是,多数学生竟然不知如何“打鸡蛋”(即在瞬间将鸡蛋“磕”破放入碗里或锅中),更不用说把鸡蛋煎得形、色、香、味俱全了。

首先,劳动教育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中小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直接表现为不会劳动。笔者在学校,就见过不少同学扫地时,把树叶等扫进下水道或草坪上,全然想不到雨天将发生堵塞淹水;也有学生扫地不会弯腰,直着身子,扫帚作轻点地面状或“朝天扫”状。一次校内大扫除时,笔者搬开一个栅栏式窖井盖,从管道里清理出的树叶、食品外包装数量令人咋舌。

其次,劳动教育缺失,极易导致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之陋习,难以养成吃苦耐劳之品质。在一些学校,教室、走廊的地面刚刚拖过,不久就冒出口香糖的“渣”或是纸屑;即使食堂楹柱、窗口等处不乏节俭方面的箴言古训,但浪费食物现象仍是屡屡发生;即使感恩大会上谈及父母辛劳,一些学生那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但仅仅是在会场上,感动过后,他们在吃喝穿戴方面仍会暗中攀比。为什么学生“知行不一”?究其原因,一是“事非经历不知难”,没有实践体验,难以触动灵魂;二是缺乏养成的过程。“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只有当一个人从童年起就养成厌恶肮脏邋遢的自然习惯时,只有当这种习惯变为看待周围环境的、带有情感的审美观时,才有可能产生对待自我服务的自觉态度。”而时下有的学校竟然将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作为惩罚学生违纪的手段,甚至有家长认为劳动是浪费宝贵的时间,这都不利于学生美好道德情感健康人格的养成。

再者,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也已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体质健康。知识经济的时代,体力与生产劳动相当程度的剥离,脑力劳动高度发达的同时,我们却面临体质弱化、肌体用进废退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健康体质的重要意义,但是,仅靠学校每周有限的几节体育、健康课,又如何确保增强他们的体质!而没有健康的体质,又如何保证学习深造的可持续性和将来担当家庭、家国的重任。没有健康的体质,“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笔者与同事忆起中学时代,每天上学要往返步行二十几里,倒也感谢在艰苦的日子里锻炼了体质,增强了毅力。当今天不少中学生上学有专车接送,电瓶车已成为高中学生普遍的交通工具时,我们不得不担忧:未来体育竞技场上或者一旦走向战场,他们能纵横驰骋吗? 2013年某市对19所省重点高中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抽测,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都让人担忧。2014年,某市体育中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由往年的人工考核改为机器测试,增加了测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是,满分率明显低于往年人工的测试。这里且不说学生体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笔者只想强调,单靠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来增加学生体质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轻易得来的时间,也很容易被浪费掉。以当下重点中、小学为例,这些学校的周围,有多少陪读的家长?据说,在邻近某省一所近万人的中学,周边是大量租房的其他市区家长。以笔者所了解的某县为例,稍有点能耐的家长,都不想把孩子留在本镇小学、中学读书了,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把他们送到了县城的小学(当然,为孩子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苦心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租房或买房,在此陪读。每天早晨,络绎不绝去菜市场的“购菜大军”,竟也成了这座小城的一道“风景”!陪读的亲人,多为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不一,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做起了全职保姆,因为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终点比起点更重要”。不少学生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生活。按说,在这种呵护下,时间被节约出来了,学生也就有了“大把”的时间,他们是时间的富翁了。但看看那些称得上认真学习的学生,却还是抱怨时间不够用,除了有时作业较多的因素外,主要是他(她)们不会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时间,很多时间被“碎片化”了。看看他(她)们生活中养成的那些“磨蹭”习惯,洗个澡,梳个头,吃个水果,找个钥匙,竟也要花掉一两个小时;再看他们自习课的自主学习状态,也很难入学即专,喝口水、找本书、再聊上几句,45分钟就这样不知不觉溜走了。难怪学生们常说“时间都去哪了”。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应联合起来,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方面,将劳动课(含劳技课)列入教学计划并真正组织实施,将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表现与他们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辟“开心农场”,组织学生定期劳动,或者将班务,公共区域、专用教室的卫生,绿化地带的维护保养进行班级承包,或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劳动体验等,甚至,创设劳动课程基地,开设各类劳动课程,将“劳动”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一。据说,美国知名学院――深泉学院的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学生都必须担任一项职务,包括每天清早四点钟起床去牛棚挤奶、为牲畜喂食添加饲料、驾驶拖拉机播种、搬运木材、挖掘水渠、放牧牛羊、宰杀牲畜、食堂做饭等等。这种做法,我们亦可借鉴。2014年起,我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招生比例,可以说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落实与深化。

家庭中,家长应言传身教,从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开始,帮助孩子制作一个日常工作表,列出应完成的家务,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朱永新教授说,“劳动教育不仅是造就未来好公民的教育,而且是提高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保障其幸福的教育”。对于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或学生的父母与老师来说,应该学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和学生承担必要的劳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剥夺了孩子和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社区里,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等形式,鼓励学生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笔者呼吁,劳动教育,应成为中小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热爱劳动,应成为大中小学生良好习惯。不然,学生埋头于纸堆,天天劳动(脑力劳动),某天却怯怯地问一句“劳动去哪儿了”,老师、家长怕是难以回答的。

篇11

三中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上,领导重视,定位明确,组织管理到位,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王校长和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办学方向,改革教学环节,重视特长生的培养,重视学生热爱劳动的教育和培养,以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宗旨;以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目标。以多层次、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光荣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使学生的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组织纪律、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观,为社会输送大量品学兼优、身体强壮的合格人才。

一 定位明确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一代,从小娇生惯养、不善劳作,自理和自立能力较差,同时缺乏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往往表现为意志不够坚定、信心和勇气不足。因此,劳动教育效果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以全新的精神面貌、优良的思想作风,规范的行为习惯和敢于胜利的勇气迎接高中学习生活。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胜利的作风。

二 领导重视

为了切实搞好学生劳动教育,学校每年定期由主管校长刘校长牵头,学校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团委、体育组、年级组负责人及全体班主任参加的劳动教育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教育计划、方法、途径,分析近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的重点,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

三 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我们在劳动实践之前都要召开专门的准备会议,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部署,合理安排学生的劳动内容,老师们带领学生到学校各处打扫卫生,每到一处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劳动光荣知识并亲自做示范,自始至终与学生在一起。夏初的太阳虽称不上骄阳似火,却也已有些酷热难当,但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干得仍是热火朝天,在劳动的大课堂,正是老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给学生上了既生动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一课,让学生们在劳动的苦与乐中锻炼了身体,提高了劳动技能;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练了坚韧不拔意志。亲身劳动的体验,让同学们不仅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气息,而且意识到学习生活的宝贵。再次回到校园,他们会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更加刻苦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分秒必争,努力向上,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劳动教育能够落实的保证。

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每年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都要到陵园、社区进行义务清扫,开学后开展校园除草劳动教育,动天进行铲雪劳动教育等。三中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团结、友爱、奉献、进步”的宗旨始终没变。

四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将劳动教育纳入课表:

我校近来一直将每周一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定为主题班会课或劳动教育课,班主任组织和带领学生在校内开展卫生清整、整理寝室等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每一次,同学们都非常认真,效果很好,受到各方面的肯定。

2.学生负责教室和教学楼的卫生:

我们始终坚持让学生负责教室、教学楼的卫生清整,做到一日二清,卫生督导组检查评比、班级承包制、个人责任制等。学校对各班教室、卫生区进行检查和学生互查相结合,成绩记入班级量化综合评定。

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由校团委、政教处审批才能成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青年志愿者帮助困难同学,救助病残者,帮助军烈属孤老户。工厂、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留下了百中青年志愿者的活跃身影;老人们笑得更开心;在“清明节”和“五一劳动节”开展“我劳动、我光荣”为主题劳动教育——捡拾垃圾——清理口香糖活动……

篇12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并竭力做好这一工作。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

篇13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

篇14

在严重的孤独冷漠症中,许多学生像失去了免疫能力一样,稀里糊涂地上贼船、破罐破摔。“九龙一凤”、“金刚”之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由此生焉。

据国家公安部统计,中小学生犯罪率已达青少年犯罪的72%,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济宁市教委去年下半年的调查结果是中小学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比率高达47%,即有近一半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但作为学校,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是进行劳动教育。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且城市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公民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据美国最优秀的教师说:“最好的学生都做家务!”

第四是思想政治课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青年学生传授高尚的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据《文汇报》的资料显示:全国性犯罪的最低年龄是14岁,最小的性病患者年龄只有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