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劳动教育范文

中学生劳动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劳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劳动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1.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加深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印象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组成生物课程的两个最主要的部分。课堂教学是对实验教学的指导,而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劳动技术教育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应用于实践,在劳动过程中知识的印象就得以深化。

1.2发展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培养目标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重复性的锻炼,而劳动技术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还能够对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方式给予科学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此外,劳动技术教育还能够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当学生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时能够承担起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任务。

2.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拥有多种途径,通过归纳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课堂授课中渗透、生产实践中渗透以及科技创新中渗透。

2.1课堂授课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技术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生物授课时,由于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思维较为活跃,以及劳动教育技术的传授较为系统,所以渗透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实习是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技术的重要方式。在进行生物学知识学习之后,立即在劳动中对其进行检验,往往可以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遗传与变异”一章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制种基地实习,通过对父本母本植物进行授粉,观察子代形状来检验所学知识,在此过程总还获得了授粉的劳动技术。又如在讲解“无氧呼吸”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水田中观察烂根的水稻,一次加深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的课程时,对学生进行植树技术的教育,给学生传授合理密植的种植理念,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

2.2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生物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员利用生物学知识服务生产的能力。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要到实际生产中去检验,而生产实践也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渠道。

生物学知识中的劳动技术最主要应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中。例如生物学教师推广“鲜尿喂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肉牛养殖节省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而在生物学中原理简单、操作简便的鸡蛋保鲜、小鸡孵化等劳动技术一经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能够对原有的生产模式和劳动技术造成巨大的冲击,也体现了在生产实践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生物学劳动技术,例如人工育种、病虫害防治以及作物改良等技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足以体现生物学劳动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力量。

2.3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发展到生产力发展的转化要依托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基础就是劳动技术的革新。生物学,尤其是微观生物学是本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众多的学术成果在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涌现,所以在科技创新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科技创新中渗透劳动技术教育的做法由来已久,最初是通过科技小组的形式进行技术革新,例如食用菌科技小组在培育新菌种的过程中对食用菌的养殖收割技术进行培训,之后在组员和群众中进行普及,就能够将技术的革新产业化、效益化。

目前,科技小组的组织形式日益被科技团队的形式取代,团队中具备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全面兼顾的技术创新集体,在生物教学中,这个集体可以进行研发和劳动技术的传播,已到达技术产业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亚乾.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如何渗透劳动技术教育[J].生物学通报,1993(4).

[2]孟召英.联系生活实际[J]. 山东教育科研,1994(5).

[3]龚凤英.浅谈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培B[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7).

篇2

关键词:教师导 学生学 探究活动 自主学习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落实。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来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角度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他们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要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知识结论变活,形成探究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化学实验的魅力,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自主、主动、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当“听众”和“观众”,不是让他们只能在课后“鹦鹉学舌”、“依葫芦画瓢”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他们知道怎么“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化学素质。

一、教师导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体现教师的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

1、教师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交流、互评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

教师需精心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能动、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探究状态,启发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碰撞,从而发现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当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旁点拨,对重点、难点、关键的地方,通过点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思考、探究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参与,绝不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和参与。

3、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到导与学的关系转变,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和自我总结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导学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参加过各种培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经验或者传统教学习惯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存在些问题:1、教师的导超前或过快,学生思考时间不够。个别教师在设计问题探究时,考虑不充分,对学生的认识不足,在放手让学生探究、合作时,存在放手后收手不及时或者收不回来,加之考虑到课时内容的完成情况,讨论不充分,有时候存在先于学生讲出探究的知识点,这样就没有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2、教师的导过多、过细,将知识“桥梁”都搭建好了,学生只需“通过”,存在包办太多。在教学中教师包揽太多,讲解过多、过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知识内容空间太窄。3、学生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或主体意识淡薄,加上家庭教育的关系,个别学生喜欢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缺乏对自己的认识,认为老师教什么,我才学什么。4、在探究和团队合作过程中,有同学存在滥竽充数的嫌疑,个别思维发散大的同学可能牵扯出与讨论问题较远的话题。5、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思想观念在更新,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学生素质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的磨合。

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和学生学均需要做好准备,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服务,起好画龙点睛的作用,简洁总结和点评。

1、教师要精心准备,学生也要认真准备新课内容,落实好预习。

对学生的摸底调查,特别是知识的基础和学习的习惯,小组成员的整体情况怎么样;教学目标的定位,目标分解情况,制定教学程序如何落实分解的目标;特别是情景设置、活动探究、分组讨论等环节,均需要精心准备和设计。

2、给学生介绍知识探索的方法,多鼓励学生尝试自学的同时,鼓励他们发现探索出新问题。

预习也是自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初步的个体认识和学习,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学习、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自学,目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设置的一定情景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片、生活中的小常识、故事材料、视频等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4、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和评价,将自主和合作结合起来。

自学基础化学知识后,学生掌握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各不相同,课前可以让他们交流所学,对于还有认识矛盾的问题和难点知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也可以找老师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产生互补作用,加深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相互纠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5、教师精讲,点拔难点,贯通知识网络。

通过学生自学,根据个体的情况可以了解或掌握部分知识,合作探究、讨论以后,对知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一些难点知识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对于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特别是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

6、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堂练习,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形成知识运用能力。化学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同时也是巩固知识,形成基本化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当堂检测,促进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当然,课堂练习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应注重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根据教学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也可以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式练习,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7、引导培养学生能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慨括,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最容易被教师当成教师总结或者课堂结束语,其实应该教会学生养成课堂总结的习惯,引导他们全面、综合、系统的概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提高延伸和拓展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总结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问学生这节课的收获或者不足,也可以联系生活、科技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再现,逐步内化知识结构,以期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

篇3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产生于情感之中。因此,教学中的情感的环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那么,怎样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小学生情感呢?

巧妙导入―唤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全力付出的爱心期待,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毫无保留地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的学生,积极创设一种愉悦和谐教学的情境,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打动学生,往往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创设情境在每节课组织教学中,努力精心设计导言,使导入方式巧妙生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成果展示法,谜语法,谈话法,故事法,游戏法……但是,选择某种方式以达到唤感的效果,必须要根据课文的类型来确定。

动手实践―融入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所以在劳动教学中,面对复杂的学情,以保证课堂生成的和谐高效,教师要注重教学全程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因势利导巧妙点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动手实践是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情感教学中,我采用了”交给方法―合作操作―完成作品”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情感进一步向前发展,如在《纸制彩灯》一课教学过程中,我便采用了这样的方式:1.交给方法,采取教师演示并叙述,学生仔细观察后复述的方式。在突破本节难点时,我先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片子,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制作方法,接着再让学生到教室前面边叙述边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从而达到用实践完成感知的阶段。2.合作操作。在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感知制作方法后,同桌或分小组动作操作,教师可给予适时地指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更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程度。3.完成作品,这是对学生放手,让其独立操作的过程,教师不断巡视,适时激励,激感,使学生有了竞争意识,自信精神,不仅体验了成就感与艰难感,增强了教育效果,达到了实践过程与情感发展的结合,还促进了大家和谐发展。

感受评价―升华情感

篇4

一、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交往互动的过程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在小学生与教师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同时也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实现小学生与教师间的有效互动,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要创设和谐的互动氛围。数学教师在与小学生交往互动时,面目表情要丰富,语言要温和,要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数学教师也要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与教师互动的乐趣与重要性。

2.构建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为了促进与小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数学教师应构建多样的互动形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情境的创设上,同时也可以包括生活情境与实物情境。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数学教师也应抓住互动的关键。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从生活情境与事物情境两个方面实现与学生间的互动,既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物体属于哪个类别的三角形,同时也可以拿来实物模型让学生探讨它属于哪一类别,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知识的积极性。

3.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想保证小学生与教师间互动的质量,光有和谐的互动氛围是不够的,同时也要构建合理的活动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将过多的目光放在好学生的身上,这就造成其他学生的反感与不满,同时也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鼓励所有学生都参加到互动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构建平等的互动平台。还要注重小学生的自主探究。

4.构建小组的互动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与教师的互动上,同时也要给学生构建小组的互动模式,并且两种互动模式是相互促进的。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让小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所设计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小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而且也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互动话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市政府”与“电信大楼”的具置。然后说出分别处于彼此的什么位置。通过这种互动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为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交往互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忽视了与学生间的交往与沟通,这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听课的状态与效率。但是,小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往与互动后,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也提高了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小学生在互动中的表现能反映出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也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与薄弱的环节。因此,小学生与教师间的交往与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与沟通。同时也蕴含着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从小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出发,气氛轻松的互动环境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相反,如果教师在互动时一直摆着严肃的面孔,这不仅致使互动氛围变得沉闷、压抑,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与教师的交往与互动,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篇5

第一,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负荷的变化,广泛地运用各种训练手段、训练条件、器材和场地。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合理安排完整的生活制度,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养成每天正确的节奏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运动定型”,使得机体的活动“自动化”和“节省化”,减轻机体生理负担,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疲劳的消除。生活中要养成好习惯,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促进运动训练,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

第二,每次训练课达到最佳效果,运动后并进行合理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之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并不好。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速度要比静止休息时快一倍,因此慢跑或有一定速度的步行,是整理活动的共同内容且不可缺少。特别是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乳酸的消除,达到疲劳的迅速消除。

第三,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或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疲劳时,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及B1,夏季或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与水。食品应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并尽量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但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需要不同营养。速度性的项目应含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1和维生素C较多的蛋白质和磷;耐力性的项目要多供给糖以增加糖元储备,同时还要增加维生素B1、维生素C和磷;力量性的项目需要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2,因此在运动中适时地补充有关营养物质,既能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又能帮助运动疲劳的消除。

第四,心理学恢复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心理恢复主要是意念活动,通过一定的套语暗示进行导引,使肌肉放松,心理平静。从而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然后再运用带有一定愿望的套语进行自我动员。如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心理调节训练。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能促进身体疲劳的尽快消除,加快身体的恢复过程。另外,舒适幽雅的环境听音乐等可以减弱田径训练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

第五,睡眠是人体最好的休息,是消除疲劳最有效的途径。睡眠是人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一定时间的睡眠对消除疲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考虑足够的睡眠时间和深度。运动员平时训练期间如每天达到八小时半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适当延长到10小时,如果全天都安排训练,中午适当午睡约1~2小时,自我感觉最好。①就寝前尽量使精神状态趋于平静;②避免外界刺激;③室内空气保持新鲜;④就寝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能使疲劳快速消除。

第六,物理疗法,特别是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消除及机能的恢复。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负担量最大的部位,应是按摩的重点,肌肉部位以揉捏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抖动、扣打等手法,在肌肉发达的部位可用肘顶、脚踩。关节部位不仅是运动的着力点,也是运动的枢纽。应全面进行,以擦摩为主,穿插使用按压、搓和远拉。按摩应先全身后局部,全身性按摩一般取俯卧位。根据专项不同,如某部运动负担过重,需重点按摩,应在全身按摩之后再进行。在按摩肢体时,先按摩大肌肉群后按摩小肌肉群。如按摩下肢,先按摩大腿肌肉后按摩小腿肌肉,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疲劳时的肌僵硬紧缩和酸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温水浴也是理疗的一种方法,是最方便最快的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有温度、水压的要求,水温以42℃加减40℃最适宜,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超过两次,入浴时间长次数过频,将会因消耗能量而更加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