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范文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班会课程;传统文化思想

大学生是中国青年中的优秀团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水准。但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以及网络文化、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行为盲目从众、沉溺网络游戏;诚信意识缺失、道德防线下降[1]。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全球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财富。其精髓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庸中正的处事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诚实守信、尚礼重义的道德观[2]。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班会课程中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归宿。[3]2013年8月19日,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深刻阐释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也明确回答了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价值何在以及怎样构建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等问题。

班会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培养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具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中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努力向上的开拓精神经过历代先哲志士的弘扬和身体力行,已然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具备了这种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2.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于促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整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的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说过:惟有立足本土,拥抱世界,才能有辨别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5]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叹;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把“天下兴亡”看做“匹夫”之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是民族精神的经典写照,表现出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渊源流传。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认识民族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远大理想,做中国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大学生优良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品质的培养。

4.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助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古人把诚信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要求人真实无妄,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这样论述:“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论语・为政》中对信的描述为:“人无可信,不知其可也”;《荀子・不苟》也讲到诚信:“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北宋周敦颐在《通书・诚下》中,提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可见,古人对“诚信”确有深刻的认识。当代高校大学生承载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融入班会课程,引导他们的行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君子的衡量标准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有诚意,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本着诚意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宁可负我,不可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都是告诉我们应本着友善、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将这些思想融入到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学会关心人,理解人,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6.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的丰富和发展,不断的创新和进步,逐步形成了丰富而有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6]在班会课程中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让当代大学生能在古老文明的熏陶中诗意地栖居,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班会课程,挖掘、借鉴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宗云.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 许武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 罗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政治研究,2009(208):96

[4]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期刊,1986(12):3.

篇2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精选篇】

1.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 弘扬文化遗产,构建文明世界。

3. 保护历史文化,启迪现代文明。

4. 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5. 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

6. 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7. 中国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8. 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9. 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10. 文化遗产,让中国更有魅力。

11. 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12. 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同心同德构建精神家园。

13. 遗产是传家宝,文化是宣传机。

14. 携手历史文化,爱我锦绣中华。

15.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热门篇】

1.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 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重要性名言【经典篇】

1. 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 诚敬谦祥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 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6. 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7.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德不孤,必有邻。

9.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2.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猜你喜欢:

1.保护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

2.保护传统文化倡议书

3.保护文化的名人名言

4.保护传统文化的倡议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2]梁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篇4

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强化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所以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也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语文教育;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有必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深化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承担相应的传承责任,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留下的巨大财富,主要包含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语言文字和哲学艺术等,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1]。而在当今社会,这些传统文化也在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呈现出明显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应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融合,逐渐受到我国文化研究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后备力量,本身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所以十分有必要在高校语文教学中适当的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语文教育指导。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一些消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不良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精神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发展倾向,对其健康发展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威胁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继续运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其思想健康水平等,进而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在大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和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流传至今并对现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文明,在长时间的发展演进中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应该把握传统文化的传承特色,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步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以平等和交融的眼光看待世界其他文化[2]。为了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探寻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契合点,并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自身人文素养,并深化对于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养成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高校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保证传统文化思想能够真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认同感,促使其自觉在生活中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社会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的结合优秀的古诗词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等,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相关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甚至对本民族的深切认同感,自觉在未来发展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个性化的地域文化,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高校语文教育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应该合理把握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为大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促使大学语文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阶段适当的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融合工作的重视,促使语文教育的社会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顺之.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结缘刻不容缓[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6):124~126.

篇5

[关键词]档案,文化,中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8-02

“档案与文化建设”是在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即重要及时又明智。经济是国家的“壳”,文化才是国之 “魂”。从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证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均强大,这个国家才能算是强国。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远比经济影响地持久、强大。文化的影响是内在的、长久的,而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的世代传承,是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及档案事业的现代化的步伐。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建设与之相配的档案强国,“档案与文化建设”是文化强国与档案强国这两个目标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档案与文化建设包括了什么呢?在2012年的中国档案的年会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第一,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第二要为文化建设提供档案;第三,为文化建立档案;第四,要建设档案文化;在此文中,主要浅谈一下第三个方面,即为文化建立档案,从下面几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档案是什么?如何为文化建立档案?为文化建立档案的重要性?

一、档案的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总则中档案定义: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也就是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纪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纪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正因为档案继承了文件原始记录性,具有历史再现性,所以档案才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并以此区别于图书情报资料和文物。

从文献中得知,档案是由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非官方机构以及一定的个人、家庭和家族形成的。 。

档案是由文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这里的“文件”是指广义文件,即一切由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形成的各种材料。档案是把分散状态的文件按一定逻辑规律整理而成的信息单元。

档案的形式包括载体、制作手段、表现方式等。从载体来看,有甲骨、金石、缣帛、简册、纸质、胶磁等;从制作手段来看,有刀刻、笔写、印刷、复制、摄影、录音、摄像等;从表现方式来看,有文字、图表、声像等。

档案的功能表现在人类能穿越时空,没有阻隔与历史对话,接受档案并传达的历史文化气息,让后代在人类丰富经验的浩瀚海洋里自由的遨游,以此来把时间定格在过去的某一时刻。

档案是文化统一的重要资源,文化的历史记录和传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档案。它不仅忠实地记录过去,维护过去,还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在一起,在继承和保持文化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文化---中华文化

何为文化?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辞海》 解释为:从广义上说,“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爱得华.B.泰勒先生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无论哪种对文化的解释,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点:文化产生于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升华过程中,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区别于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最显著标志。

何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系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世人所瞩目。这一特色可归纳为五大部分:

1.大一统政治理念,高度集中统一的理念,排除了神权的统治地位,维护了民族的集中统一。

2.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宗法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基础所在。

3.天人合一,与天地共和的民族意识,所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同化和包容能力的基础所在。

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基础。

5.内涵丰富而独特的汉字系统和艺术体系!这也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广义上讲,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内涵丰富、艺术感强、而独特的汉字的传承,更有着自己国家民族的伟大提点,伟大的辉煌,所以说,忘记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忘记了老祖宗,丢了国魂。现今的档案重现了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并以档案各种形式的载体记载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渊源。

曾敏锐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如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为什么要为文化建立档案和其重要性

让・皮特尔・瓦格在第十二届国际档案会议上说:“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淘走了多少历史的积淀,就如那些为淘金去淘沙的河流,而档案这种金子就是人类记忆,文化和文明的金子。”

韦庆远教授所言“档案的内容主要是借助史籍的流传而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没有档案的记录和存贮,人类的知识不可能集中,延续和继承。因此,档案是传承知识与历史文化的载体。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第十二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的报告―《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中也写道:“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

档案记载的文化具有保存记忆,传承文明的功能。档案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揭示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凝聚着中华民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进步文明的象征。为文化建立档案,可以让我们这些档案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大国的重要任务, 具有相当地急迫性和重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的模糊,这样一来,对于我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去查询它的源头和发展史,就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加快为文化建立档案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就目前而言,我国有些民族文化在逐渐消失,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古典戏曲,独有中医药文化,璀璨宫殿建筑、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惟妙惟肖的传统园林建筑,饕餮美食文化,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等等等,不在此一一列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定年代,损毁了相当一部分,虽恢复了一些,但很不完整,另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一部分城市街道的再建设的需要,有些古老的建筑体要彻底消失,如:北京的四合院,古老的城门,城墙等,古老的祠庙寺院等,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这些建筑文化建立档案,风俗习惯文化建立档案,千年的宫廷食文化等等,在逐渐的模糊和消失前,建立档案,以待传承和发扬光大。

由此得知,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为各种文化研究工作提供看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大大的丰富了各种的文化内容。档案资源的留存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过程,注重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作用,正确认识档案文化建设的定位,处理好档案文化建设涉及的相关问题。积极利用档案中所展现的文化价值,从而使人类更好地享受文化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现代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记录文化的多种载体的档案形式,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以及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档案。自从有了这些档案载体的变革,它让这些档案更好的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考。

上面只是浅浅的一些思考,以及对“为文化建设档案”这个问题的一些设想。中华文化是中国档案的内涵,中国档案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因为国家的文化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精神,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取之精华,弃之糟泊,为传统文化建立档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记录和保存。为中华文化建立档案,就是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注入了生命中需要的血液,文化的传承与档案是缺一不可的,档案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同时要完整准确传承这些内容和活动,没有档案的建立是万万不行的。

中华文化的传递下去,需要档案来支撑。档案保存的工作也应分类来进行,比如按照区域,按照不同文化的形式、内容,依靠不同形式的档案载体,来进行不同规模不同路径的档案建立,如可以以纸质为载体建立档案,也可以以电子、影像、图片的载体等形式建立档案。从国家,到家庭个人均来为已经模糊或即将消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各自不同形式,不同级别,不同载体形式的档案。以此档案让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领域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即将消失和已经模糊的,要加快建立档案,让我们中华儿女在数年后,能有档案来查询当时的文化。

所以说,“为文化建立档案”是为实现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有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在建立档案,可能已经晚了,但为了不让再有更多的文化消失,现在存在的文化或者即将消失的文化,一定需要立即马上去建立档案。这些档案既要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记录,留下凭证,也要为将来的中华民族文化留下参考的依据和继承的遗产;同时也应该自觉自愿的加入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建立档案的保存里,与已有的档案记载在这一起,来把今天的文化,频危文化,后记无人及将要失传的传统文化用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一定要建立档案。中国档案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道路,历史传承的基石,是建设中国现代化强国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档案的记录凝聚着社会的共同记忆,同时也体现着中华儿女的广泛的生活习俗。简而言之,档案是历史的再现,文化是历史的命脉。没有文化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完整、真实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谭仁杰.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J).上海档案.2003(4)

[2] 王莹.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传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3] 许娜.档案与文化传承[J].机电乒电档案.2011(2).

[4] 马素平.关于档案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12(8).

[5] 赵林林.论档案与文化传承(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1).

[6] 白久红.档案文化建设的意义(J).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