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干预的基本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社区 护理健康教育 意义 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74-02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
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社区健康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代社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目标法人战略性策略的基本途径。
1.2 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社区群众健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社区健康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卫生标语、墙报、专栏、广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方法,从整体上对社区群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其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高昂的医疗费用投入所产生的费用。
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
2.1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 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所以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把护理人员作为重要对象。
2.2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2.3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协作 由于部分政府等职能部门停留在以医疗为主的层面上,“轻健教,重医疗”的理念根深蒂固,所以对于健康教育支持力度不大,对于相关设备等投入也不积极。所以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不仅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社区群众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健康服务。
2.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 目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并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目前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4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 我们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大部分护理人员中学历层次不高,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现在开设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的应用性科学,社区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应加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的发展方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需求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创造条件和利用现有的条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与挑战。
参考文献
[1]林奕,张军.社区健康教育的程序及其运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0,14(7):27.
[2]曾小东,黄正芳.社区护理技术现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2):104-105.
[3]高丽丘.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68-70.
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从97级和98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作为贫困生组,其中男生69人,女生11人,农村学生75人,城镇学生5人。再从3个系抽取3个班(贫困生除外)74名学生作为非贫困生组,其中男生57人,女生17人,农村学生32人,城镇学生42人。采用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比较法,选用了5种心理测试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尔健康问卷(CMI);(4)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1])。由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同时进行测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可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培养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2]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和SDS测试结果可知,较多的贫困同学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性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教育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贫困生成长,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力求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和信任的教育环境,提供更多的指导鼓励,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将8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以便进行效果评价。在时间安排上,先开设讲座,讲座之后进行团体辅导,同时针对一些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最后进行心理训练活动。
1.开设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每半个月开设一次,共进行5次讲座,“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大学生心理冲突及心理调节”、“人格特质及人格测试”、“情绪的认识和调节”、“环境协调与人际关系”等,重点放在健康人格和情绪调节教育上。心理讲座要帮助学生更新健康观念、人格观念和素质观念,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健康人格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要帮助贫困同学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自尊自爱、自律自重、自强不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小组
团体辅导以成长为主题,将自愿参加的32名学生组成4个辅导小组,由2名接受过“小组辅导训练”的教师担任组长。首先制订团体辅导计划书,拟订小组的名称、性质、目标、时间、设计依据、团体结构、保密原则及效果评价。成长辅导小组是有生命的、同质的、动态的团体,小组辅导过程是建立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同感、真诚、接纳的气氛之上,自由交谈,经验分享,资源共享。成长辅导分为四个阶段:小组创始活动、认识自我、成长经历和成长目标。以探索辅导小组开端、自我认识为基点,回顾成长经历,以重建成长目标为结束,对成长有了新的领悟,建立起个人成长目标。通过小组辅导,使个体成长发挥极大的潜能,形成了团体动力。
3.个别辅导
咨询老师在个别辅导中表达了对贫困同学的理解支持和疏导抚慰,采用情绪疏导、认知调整和行为指导等基本辅导步骤和方法,分析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4.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小组
人际交往训练是以交往能力培训为主、传授交往知识为辅的一种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旨在通过对心理训练方案的实施,采取强化的训练方式,对合作、自主、责任心等核心人格特征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建立起协作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训练的理论依据是行为改变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其基本假设要点是:社会交往技能是能够习得的,可以从干预训练中学习交往技巧,获得技能,而且在实际的环境中指导并解决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训练、语言训练、身体语言训练、开放自我训练。整个训练过程由一个一个训练活动组成,每个活动都包括创设情景、协作学习的过程,将学生引入一个与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的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扮演中获得感受、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角色交换、协商、辩论、分享,加深对活动的理解,澄清非理性的想法,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人际交往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将认知的、行为的、情感的心理过程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能力训练。
四、结论与分析
在对干预组进行了近一年的多种教育方式组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后,课题组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心理测试,将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测试结果相比较。由此可见,受教育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效果是明显的。这一结果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以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发展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两次心理测试前后近一年,各种量表的结果相比有减小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前测效应,二是有的学生已度过新生适应期。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1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规定“各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明确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高校应以预防为主,并应该制定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因此,各高校应当按照文件要求增强管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和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多发形势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还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实际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预防机制、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现状也并不乐观,无论是机构设置、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还是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的具体措施,都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拟主要从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两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管理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提出构建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设想。
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个人或群体当自己的正常生活状态被危机事件打破进而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时,可能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遭遇到突然或重大的危机事件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种危机事件可能是突发事件,也可能是重大的挫折或困难。处于这种心理失衡状态的人往往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心理危机管理是指由心理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心理危机发生后正常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环节构成的旨在预防心理危机、减轻心理危机的危害、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损失的管理系统,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预防、协调、分级管理、以人为本和效率等基本原则。预防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心理危机是可以避免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应当遵循“预防第一”的原则。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有助于将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助于缩小心理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失。协调原则是指高校在遇到学生心理危机时要发动多个部门和多方面的人员,各个部门和各方面人员要协调运作,形成合力,努力缩小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级管理原则是指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学校各级部门各司其职,积极负责,在努力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逐级上报,由上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做出决定,并积极配合专业人员的处理工作。以人为本原则是指高校各部门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将抢救学生的生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要保护参与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效率原则是指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过程通常变化迅速且危险大,高校对心理危机的处理过程要反应快,提高工作效率。总之,高校应当遵循上述原则,努力构建一个科学、高校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可以按照心理危机发生的前、中、后的过程,构建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早期预防机制和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干预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
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能是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是指在心理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防止心理危机发生。最有效益的心理危机管理不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而是排除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危机管理,往往很难挽回危机导致的重大损害,一般只能尽可能缩小损失。因此,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放在第一位。
3.1.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
织和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主要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辅导员,也包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要求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资格。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体。他们开展的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主要有:(1)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管理;(2)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3)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热线电话、邮箱,接受心理咨询;(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定期向学校心理危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其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危机预防机制中的关键力量。辅导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辅导员一般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接触比较多,往往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如果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就容易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将学生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加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的建设,培训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发挥好他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群体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助手是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效能的重要举措。学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生活,经常在一起或相互接触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了其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同学、朋友之间容易发现对方心中潜伏的心理危机。同学、朋友之间往往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内心话,发挥互助作用。由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都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通过海报、展板、网站、论坛、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他们还可以将零散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社团联系起来,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作用。
3.1.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的具体措施
高校可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团体心理训练或辅导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强心理危机早期预防各类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建设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防机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可以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团体训练或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学生相互支持,彼此影响,使学生适应环境和生活,从而健康成长。高校学生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人员应从新生入学时起收集学生亲属的联系方式,熟悉学生的宿舍情况,逐步了解学生的社会交往状况。当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与学生具有密切社会关系的学生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等人员的参与,有助于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中的“结”,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
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是指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发现和识别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予以心理疏导,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和扩散。提前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征兆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于防范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启动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止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或扩大,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发状态。
3.2.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助手的部分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除了在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发挥作用以外,还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可缺少的工作组织。其中的社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班委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利用其特殊优势,容易深入了解同学心理情况,容易及时发现和识别同学中潜在的心理危机。他们一发现问题立即上报给辅导员,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及时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能起到有效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上述学生组织上报的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的综合分析和科学判断,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也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中的主导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对辅导员上报的心理排查情况做出自己的专业判断,进行分类处理,采取相应的下一步措施,并对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3.2.2建设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高校应当在新生入学时对新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开展心理测试,可以筛查出一些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学生,区分出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控制和指导措施。高校应在每年新学期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和心理信息反馈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回访,每年调整信息一次,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关注,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时,也可以翻查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相关的处理依据。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月报表制度。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指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建立的有心理检测功能的指标体系。高校学生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一般采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通过对心理危机月报表预警指标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及时关注和对高危人群的有效监控,从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的目标。运用心理危机月报表形式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管理方式。第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人员及其组织的协作。在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中,各层级相关人员都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辅导员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学生会心理健康教育部和以班委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为核心成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要坚持心理危机月报制度,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异常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要及时上报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专业人员介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对心理危机月报表信息的分析,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的评估,确定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适时心理危机预警信号,做好相应的工作。心理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有助于指导学生理智认识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抓住心理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并实现心理危机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3.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当高校发生学生心理危机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要及时启动,高效运作,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协调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提供有效帮助。
3.3.1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组织和队伍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工作组、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联络协调工作组。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工作处领导、各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组成,是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在危机现场指导、协调各个工作组之间的关系,及时做出处理决策,指挥现场处理过程。专业工作组一般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学生或人群开展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安全保卫与医疗救护组主要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和学校医院组成,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控制危机人员和救护受伤人员。联络协调工作组一般由高校的院办或者校办的领导、二级院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等人员组成。负责联系各个部门和当事学生家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3.3.2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的原则和程序
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生命第一、多方参与和快速反应的原则。心理危机事件可能危及生命,在处理心理危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联动,分工合作,必要时还要发动与当事学生社会交往密切的亲属、同学、朋友、老师的参与和配合。心理危机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心理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非常紧迫,需要争分夺秒,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心理危机干预行动、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等方面。心理危机信息的收集与通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事件的影响范围、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当事人的背景资料等,及时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联系当事学生的家长。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决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分析心理危机信息,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报警和启动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心理危机干预行动以专业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为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安全保卫组和联络协调工作组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心理危机干预信息的通报是指确定危机事件通报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通告人员的范围,做好与社会媒体及有关行政管理机关的信息沟通。
3.4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
心理危机干预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危机管理过程的结束。心理危机干预阶段一结束,心理危机的管理工作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危机干预的后续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关心、帮助和心理辅导,做好善后工作。学生心理危机解决后留下的心理问题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而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心理援助的过程。二是高校要以危机事件的解决为契机,筛查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再发生的潜在问题,举一反三,巩固和扩大心理危机管理的成果。三是认真反思和分析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体系,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4总结
一、双创中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一)共性指标
组织领导机构,健教网络健全。按照《安康市双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单位应成立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康教育网络,落实健康教育责任人,制定中长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或计划和考评措施。
积极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制定有控烟制度,有醒目的禁烟标志,控烟工作成效显著。
健教活动形式多样。利用宣传栏、讲座、电视广播、组织开展宣传、健身、文化娱乐活动等多种形式,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
各项资料齐全,档案规范。 各项活动有文字记录、有照片,按年度合理分类分卷装订归档,要求有目录、页码,照片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做到档案整理规范。
(二)基本内容与形式
1、学校健康教育基本内容与形式
⑴幼儿园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由保育人员具体负责,以培养幼儿良好卫生和行为习惯、预防意外伤害为主要内容,采取儿歌、挂图、游戏、训练、辅导、授课等形式进行,要有计划、有总结、有教案、教具、记录等。同时,应注重对幼儿园教师卫生保健知识培训,每学期不少于2次。
⑵中、小学健康教育
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按照卫生部、教育部、全国爱卫会联合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内容,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做到有师资、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有考核。严格进行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每学年至少2次,评价资料齐全。有独立的校医务室及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定期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开展教职员工健康教育培训,每学期不少于2次。改善学校卫生环境,使校园内环境整洁优美,卫生设施齐全。订有卫生科普刊物,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黑板报或橱窗,橱窗内容每学期至少更换3期。黑板报至少每月更换1期。根据学生年龄、季节特点,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知识竞赛、电化教育、卫生小报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学生传播和普及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校园有醒目的禁烟标志,有控烟具体措施。
2、医院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⑴医护人员健康教育
①对院内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系统学习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业务技能。培养进行社区干预研究,以及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②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以业务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工作需要,普及有关知识;进行人际沟通技巧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热情。
③开展医护人员健康促进活动。针对医护人员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干预活动,促使医护人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和增强自身的心身健康,要求医院每季度对医护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教育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培训资料(内容)、培训人员签到册、培训记录及照片、测评等资料完整。
④开展无烟医院创建活动,创建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总结。
⑵患者健康教育
①、门诊健康教育
在充分利用患者门诊就诊时间采用在候诊厅放置健康知识资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黑板报、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县级以上医院要设立咨询室或心理门诊,设置一至两块健康教育宣传栏或健康教育橱窗,每块面积不小于3m2, 每两个月至少更换一次内容,每期内容原始稿、版面照片保存归档。健康教育处方使用率达到80%以上。候诊厅要有“禁止吸烟”标志和宣传控烟的内容。
②住院健康教育
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受教育率达到 90%以上、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 80%以上。各种资料齐全整理规范。
⑶社区健康教育:医院应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密切联系,定期组织医护人员面向社区居民及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⑷社会性宣传教育:医院要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积极参加各种卫生日的宣传咨询活动,每年不少于10次,各种资料齐全整理规范。
3、社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促进
街道办事处成立由主任为组长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办事处、社区、辖区单位健康教育网络,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有近期和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考核措施和考核评价记录,有年度工作总结。社区有1至2处面积不少于3m2 的固定式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年更换宣传内容不少于6期;社区活动室有4种以上的卫生报刊、资料供阅览。每年至少有5种健康教育资料分发入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设有健康教育室(咨询室),并有电视机 、DVD播放机和音响设备等,经常向服务对象播放卫生防病知识等音像资料 ,每周组织开展1次以上健康教育活动。承担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咨询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以每次的活动记录、图片和评价报告为准)。
对辖区内居民每年进行1 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普查,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并负责辖区内的健康教育业务指导。
结合社区实际,组织群众开展健身、文化娱乐、科普讲座等活动;举办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做好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健康资料入户率达95%以上;每年核心信息宣传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0%以上。
4、农村健康教育
乡镇有主要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制定长期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考核措施,积极开展各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为当地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每年有计划、总结,有考核评价记录。
乡镇卫生院由院长分管健康教育工作,有健康教育科(室),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单位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有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活动有记录。乡镇卫生院负责乡镇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对本辖区乡村医生进行健康教育业务培训,指导乡村医生开展各种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卫生院有面积不小于3m2的固定式健康教育宣传栏,至少每2个月更换1期宣传内容,并向就诊患者和住院病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及咨询。村医承担本村的卫生防病及各种健康相关知识宣传、咨询,负责宣传资料发放入户。各村有面积不小于3m2的固定式健康教育宣传栏或黑板报,紧密围绕卫生防病工作和群众健康需求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每年不少于6期。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入户率达到90%;村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5、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促进
有厂长主管、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制定长期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有劳动保护制度、考核措施,每年有总结,有考核评价记录。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有活动记录等。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以专题讲座、卫生知识培训为主要形式,辅以宣传专栏、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职工卫生、疾病预防、女工保健等相关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新上岗职工和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劳动保护教育。有卫生宣传栏、墙报面积不少于3m2,每年能紧密围绕重点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和职工健康需求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每年不少于6期(查阅每期图片和文字资料)。有劳动保护制度与措施,根据行业规范及标准要求,对职工进行相应的知识教育及个人卫生、健康知识和环保教育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与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以文件、文字和图片记录资料)。每年组织开展职工健身、文化娱乐、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不少于3次。(以每次的活动记录、图片和评价报告为准)。积极开展宣传吸烟有害宣传和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有禁烟制度,有明显的禁烟标志。会议室无烟具、烟蒂,禁烟率达100%。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达到分别达到80%以上。
6、饮食服务业健康教育
有1名领导(经理)主管、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制定长期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考核措施,每年有总结,有考核评价记录。在大厅报刊架内放置有卫生报刊、资料,电梯或楼梯间处悬挂有健康知识宣传牌,客房放置有以艾滋病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资料、一次性卫生用品及安全套。利用室内有线喇叭、健康知识宣传牌向旅客和就餐者提供膳食卫生、吸烟酗酒有害健康、传染病防治等健康知识宣传服务。根据行业规范及标准要求,对职工进行相应的礼仪、食品卫生、个人卫生、健康知识和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4次(以文件、文字和图片记录资料)。 每年组织开展职工健身、文化娱乐、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不少于3次。(以每次的活动记录、图片和评价报告为准)。积极开展禁烟活动,完善各项控烟资料。从业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相关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达80%以上。
7、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部队等健康教育
有分管领导负责,有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制定长期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考核措施,每年有总结,有考核评价记录。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有固定的卫生宣传专栏或橱窗,每 2 月更换1次宣传内容。针对职工健康问题和“创卫”知识,组织员工培训或专题讲座每年不少于4次(以文件、文字和图片记录资料)。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知识宣传活动,有活动记录、资料档案等。每年组织开展职工健身、文化娱乐、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不少于3次。(以每次的活动记录、图片和评价报告为准),积极开展控烟工作,单位有控烟管理办法,会议室、办公室有禁止吸烟标志,工作人员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8、公共场所健康教育
公共场所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卫生宣传标语、标牌和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每季度不少于 1次。利用橱窗、宣传专栏、板报等方式,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控烟工作,在醒目位置有统一的禁烟标志,设有专门吸烟室,地面无烟蒂、烟灰。
二、健康教育资料归档标准及要求
(一)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
健康教育资料整齐规范,档案资料齐全,按年度分类分卷装订,有目录、页码,照片要有文字说明。
(二)健康教育资料包括内容
包括文字材料和声像记录。文字材料指文件、讲话、简报、会议纪要、检查记录、讲座底稿、宣传材料、统计报表等。声像记录包括照片、录音带、摄像带、光盘等。收集时应注意只要是围绕创卫工作所发生的一切资料都可以作为创卫资料来收集。
(三)资料收集整理要求:
1、条理要清晰。就是按照一事一件的办法进行收集,先有机构和人员,然后有方案和计划,再组织实施,检查评比,最后是效果评价和结论。
2、内容要完整。要根据标准项目,按照便于保管和灵活答辩的原则,分类分年度进行整理。资料收集时段为2008年至2010年。归档的文件资料种数及每份文件的页数应齐全完整,其中,涉及机构、方案、总结、制度等文字资料,必须是正式文件或打印件(加盖公章)。
3、原始记录真实有效,反映实际。是指按照实际情况来收集整理,重视过程资料的收集,不能弄虚作假。过程资料灵活多样,特别是要收集能够反映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变化和自身健康教育工作特点的资料。
4、分类整理,排列有序。是指要按照项目分类进行整理(组织机构、计划总结、记录、资料等)。同时要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四)归档标准(按照创建卫生城市健康教育资料五卷一册归档)
第一卷: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网络卷;
1、区、县以下二、三、四级健康教育机构,以及所有的健康教育网络单位(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有基本情况简介。内容包括区、县、街道办事处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场所的面积,宣传栏等设施、设备,网络单位的数量等概况。
2、各区县有编办关于设置健康教育机构的文件。
3、区、县、街道办事处网络单位有成立健康教育机构的文件。
①有分管领导担任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有健康教育专干(区、县至少有3名专职人员),街办网络单位可以设兼职人员。
②区、县、街办要有适用于健康教育工作的办公场所(不少于30m2)。
③区、县、街办以及网络单位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设备资产单,并显示总价值(注明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以及价格)。
④区、县、街办以及网络单位每年要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预算,年终要有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经费支出的发票复印件及当年经费投入总数统计数字。
⑤组织机构网络卷的文件要求:区、县、街办、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文件必须以红头文件的形式,A4纸打印,并加盖公章报送、下发、归档。社区居委会的文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掌握。
4、基层网络覆盖率95%以上(见网络覆盖图)。
5、有基层网络名单:辖区社区居委会、机关、事业单位的名称,主管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专兼职人员,联系电话等;要有基层网络覆盖率统计,要达到95%以上。
第二卷:健康教育计划、总结、评价卷;
1、上级有关健康教育文件。
2、健康教育中长期计划,包括:
①健康教育规划;
②健康教育年度计划;
计划必须明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如健康教育活动次数、形式、内容、网络覆盖率、各类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医务人员培训覆盖率等。
3、总结包括:①当年健康教育计划完成情况;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大型卫生日活动情况;③总结资料应有健康教育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肯定取得的成绩,总结出工作差距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努力方向,所反映的具体数字,必须真实准确。
4、健康教育评价包括:
①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是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的一种科学评价,并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改进提供客观的依据,是检查、判断和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实施成功的重要依据,是各级领导对健康教育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
②健康教育评价分常用的有两大类:一是过程评价,即评估活动运作和修正活动计划。二是效果评价,是评估健康教育活动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的焦点在于活动对目标人群知识、态度、行为的直接影响,指标有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5、计划、总结、效果评价卷文件的要求:计划、总结必须A4纸打印,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存档或报送;
第三卷:健康教育记录卷;
1、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会议记录(用统一的工作记录本)。会议记录包括:记录研究健康教育工作的会议,要注明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参加会议的领导者姓名和职务、发言、最后决定等。
2、活动记录包括:
①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包括:街办、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及行业、企事业单位每年向社区居民、职工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次数,全年不少于10次;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活动。
②所有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必须按照8要素填写(注明: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教育者、受众人数、规模、效果)。
③除活动记录按照8要素记录以外,还要有活动概况(简讯)。
3、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测试:每年最少2次对社区居民、单位职工、公务员进行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进行测试,测试人数每次不少于30人,测试问卷以及测试结果存入档案。
4、医院健康教育包括:①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覆盖率达95%,有全院医务人员名单,有培训签到簿,有课程安排表,有培训的内容,讲课人;②病房有整体护理相关资料;③有病人相关知识的测试卷;④医院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食品从业人员要掌握健康知识和营养配餐知识。
5、企业、商场等行业单位职工培训记录:
①女工保健知识培训,培训覆盖率达95%以上,资料里要有单位女工的全部花名册,培训的内容,参加培训人员的签到簿;
②有毒有害工种的培训覆盖率达100%,有全部职工的花名册,培训的内容,参加培训人员的签到簿。
6、健康教育宣传栏出刊记录包括:
①宣传栏要≥3平方米;②全年出刊6期以上;③宣传栏内容主要是居民健康知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传染性疾病、季节性疾病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④宣传栏出刊记录必须要有文字底稿和出刊的照片;⑤医院病房的宣传栏的出刊内容和面积可自行掌握。
第四卷:健康教育资料卷;
1、各区健康教育机构、街办、机关、企事业单位每年要有编印、购买、领取的健康教育资料,每年不少于5种,要有发放登记,领取资料要进行登记。
2、所有的宣传册、墙报、折页、书刊、杂志、健康教育处方、录音带、光盘等,都必须留存在资料盒内并造册登记数量。
第五卷:控烟卷;
1、单位控烟领导小组文件:区、县、街办、县处级企事业单位必须以红头文件的形式,A4纸打印,并加盖公章;
2、控烟计划、总结、评价:区、县、街办、县处级企事业单位必须以红头文件的形式,A4纸打印,并加盖公章;
3、控烟制度、措施,必须加盖公章。
4、控烟活动记录(注明: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教育者、受众人数、规模、效果)。
【关键词】 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李刚[1]等认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创作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是医生对人群促进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基层从事口腔卫生保健的医务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作以下的探索,以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课程改革
我院《口腔预防医学》在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属于考查科目,由于在专升本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低。而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措施的能力[2]。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训学时,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来的理论课30学时,实验实训6学时改变为理论30学时,实验实训24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8学时的实验实训课时用于社会实践。
2 理论教学
口腔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内包含了大量的纯理论、政策性内容,还有部分较抽象的提纲性知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们在部分章节如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健康调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制定提纲,收集信息,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提问、点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师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自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3 实验实训课
由于我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不仅口腔疾病防治机构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众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执业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我们在实验实训课的开设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养为中心,将实验实训项目分课堂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训以口腔预防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社会实践侧重于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课堂实训项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调查及标准一致性检验、菌斑控制、窝沟封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预防方法,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准备。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3.2 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咨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已学的专业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口腔健康咨询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特别是基层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锻炼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公共卫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几年的连续口腔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我院附属小学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
3.3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实现我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活动能力,我们自2010年起,在附属小学及其他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在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训课中,我们让同学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对象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指导小学生正确刷牙,龋齿预防;帮助大学生认识智齿,口腔卫生知识竞赛等;在附属医院孕妇学校指导妊娠期及婴幼儿口腔保健等。通过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塑造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人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刚.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志,1994,4(2):106-107.
关键词:发展;能力;心理;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86-03
一、课程改革定位与现实背景
就大学的职能定位而言,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文化定位应该以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和特色鲜明的职业训练为主导,突出大学教学的职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植根于行业企业又超越于行业企业。就高等教育的功能逻辑来讲,高职教育首先体现了它的育人功能,其次兼具经济功能,以及部分地引领企业行业文化的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在彰显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职能的同时,突出高素质;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和兼具经济功能的同时,坚守高等教育的独立精神意志。但事实上,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内容、方式、过程、策略等方面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同质化”;另一方面,课程、专业定位及其指向过于专门化,在课程、专业划分上呈“本科压缩化”,表现出对自身发展方向、文化定位的盲目性和非理性。
(一)研究的落脚点局限于“问题”
现有大量的研究往往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入手,常存在定位不准、定性不当、实践性不强、教法学法单一、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没有遵循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没有体现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存在研究内容陈旧、研究力量过于薄弱、技术性差等实际问题。事实上,要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不能只针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的局部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开展整体研究与设计。
(二)课程教育内容错位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研究方面,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职业心理教育;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一般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指导、意义教育、性格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培养等,大多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治疗,涉及潜能开发和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较少,涉及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容几乎缺失,这与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理想,以及高职院校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的理想,都存在很大距离。课程教育内容的错位,使课程不能完成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预期目标。
(三)课程改革措施及评价体系研究不足
现有的课程改革研究偏重于理论探讨或 “德心共育”,对于课程改革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实证研究。同时,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研究很少,且多强调以教师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而不是基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最终准则。
(四)师资力量严重欠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不高,教师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技术、方法的培训较少,接受高水平督导的机会更是很少或缺失,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使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组织上不能形成有效的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考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致传授了心理知识,却无助于心灵的成长。
二、课程改革创新的基本内容
“个人心理成长+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旨在于: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性;以高职院校学生身心特点和个人发展需要为依据,充分体现发展性;以解决实际问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充分体现实践性;以高职院校工作实际、办学条件及支持力度等为依据,充分体现可操性。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以适应、发展、职业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个人的积极特质,让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职业性,主动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和高素质的生产一线高级人才。
(一)“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课程教学理念
立足高职院校的功能层次定位,在坚持以高等教育性为人才培养核心要旨的同时,彰显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将高职学生的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模式,形成个性发展与个人谋生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高质量地服务于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服务于高职教育的社会需要。
(二)“问题+素质”课程设计模式
摒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贯的知识传授讲座模式、精神病理学模式、德育模式等,采取“问题+素质”的课程设计模式,以指导积极适应、促进主动发展、激发自觉创造、提前适应职业角色为基本任务,形成全新的适应高职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素质教育课程。
(三)“专业团队+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塑造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上,创新团队教学理念,形成学生同质或异质团队成长,教师二人团队平行行课,跨校区行业内教师团队集体开展课程研究、课程组织和课程效度评估的教学团队塑造,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专职专业化问题。
[关键词] 健康教育;青少年;糖尿病;血糖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2-140-01
糖尿病(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增加。糖尿病教育已成为糖尿病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本文对住院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糖尿病教育,有效地控制了血糖的水平,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4月住院的60例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14岁;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文化程度:小学14例,初中25例,高中18例,大学3例;住院前均未接受过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对照组单纯采取常规宣教,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1.2.1 健康教育方式 采取形式多样、有利于接受的方式。包括口头讲解、利用黑板报和宣传栏、发放相关知识手册、观看录影带、专题讲座、心理指导、邀请家属共同参与等。
1.2.2 健康教育内容 ①基础知识指导:告诉患者什么是糖尿病以及糖尿病的症状、分型及并发症等,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表现。②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关键,要做到三餐定时定量,营养比例均衡,热量计算合理,限制各种甜食,多食粗纤维食物。③运动指导:一般可以选择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快步走等有氧运动。④药物宣教:包括各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服药方法、胰岛素种类、注射部位及方法,告知患者及家长低血糖的表现和急救方法。⑤并发症的预防: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是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告知青少年患者要定期检查眼睛,重视足部护理。⑥心理护理:糖尿病本身及疾病带来的各种应激原刺激如血糖的不稳定、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并发症和社会歧视等使青少年患者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焦虑、恐惧、愤怒、抑郁、过度依赖等),因此对青少年患者多鼓励、多疏导、多安慰,使其相信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以减轻其心理压力。⑦自我血糖监测: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患者正确使用便携式快速血糖仪及自我血糖监测的最佳时间和间隔时间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统计对数据分析,对教育前后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bA1c经比较,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HbA1c经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1。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值能客观反映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检测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干扰,且在血中浓度稳定,被认为检测其含量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和控制血糖水平的检测指标[2]。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糖尿病病人不仅靠药物治疗,加强病人健康教育干预,使糖尿病病人能坚持长期实行饮食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监测及教育,有利于病人血糖的控制。糖尿病健康教育是通过增加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目的[3]。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和改善医患关系均有较大价值[4]。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小、接受知识能力有限、自我管理能力差等,因此对患儿和家长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传授糖尿病有关饮食、运动、胰岛素应用、血糖监测和并发症防治等知识,增强患者和家长治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主动参与糖尿病的控制,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从而改善青少年患者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16.
[2] 戴晓灵.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6):374.
[3] 钟美容.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认知与自控水平的效果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45-46.
[4]许樟荣.护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治疗中承担着重大责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27-729.
论文摘要: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内容、方法、工作规范、技术规范考核评价体系、人力资源方面介绍了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工作。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国内护理界正努力探索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为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健康做着积极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1.1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职能据常亚萍等调查显示,北京市某社区人群的人均医疗时间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是31.5min.这说明,在社区护理中,护士与社区人群的联系最为密切,这一特点决定了护士应该成为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然而,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许多护士能够完成并且适宜由护理人员来承担的项目(健康教育)是由医生来承担的 。1.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系统。而且理论和体制方面又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及书籍又少,使得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卫生宣传的层面,很难深入。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有84.0%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了解肤浅或认识不足,80.5%对最佳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能力缺乏,80.0%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
1.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技术规范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结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较成型的健康教育程序及职业规范。总之,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仍围绕着慢性病进行,多属于二级预防水平,与国外已达到的三级预防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另外,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严格系统的考核管理体系,对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资格准入与审核制度及监控机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多是来自一级、二级医院,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经过短期培训或未培训先上岗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偏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据调查统计,2001年的社区护士中有91%为中专学历,而且临时聘用人员占社区护理人员的2/3。虽能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但要使社区护理真正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按照专家分析,合理的社区服务医护之比为1∶8~1∶12,我国开设的社区服务站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过少的人力使社区护士忙于应付大量的护理常规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健康教育活动。有专家统计,社区护理服务项目花费人次最多的是输液,占66.1%;花费时间最多的仍是输液,占80.2%.
2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2.1将健康教育纳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在社区护理中,居民健康教育是社区服务项目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护士由于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又最有时间和机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她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健康教育的护理,不能称其为整体护理。国内专家也指出:健康教育应首先纳入到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
2.2将社区健康教育融入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护士在对居民护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将健康知识传输给他们,在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是护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社区护士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三级预防的始终,与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结合起来,提高居民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自我护理的意识和技能。社区卫生服务为护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3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故社区护理人员在帮助居民形成良好行为方面要求拥有行为改变的知识和处理策略;要求拥有评估健康行为和确认对象是否执行健康行为能力以及协助人们改变、评价行为的技能。社区护理人员应运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摘 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播有关于健康的知识和干预阻止社区群众不利于健康的行槔窗镏社区群众树立健康意识,了解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和群众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本文主要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的必要性和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的对策两个方面就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宣传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
社区卫生服务是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是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而产生的。其发展运行面临着许多困难,如观念的改变、体制 的改革等,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使人群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人们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传播有关于健康的知识和干预阻止社区群众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来帮助社区群众树立健康意识,了解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和群众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1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的必要性
1.1 加强健康科普教育宣传
居民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不一,有的是干部与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的是企业职工或普通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或较低,甚至还有的是文盲,他们因为理解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获得卫生和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渴求程度也不同,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让所有社区居民都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普通农民、企业职工对于学习和掌握与卫生健康知识的渴求。
1.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效果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使得广大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的态度和观念发生重大的转变,使得社区居民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增加社区居民在健康方面的投资,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了解和学会家庭急救与护理。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得社区居民能够简单处理烫伤、烧伤或者跌打损伤这一类的意外事故,懂得触电、溺水以及煤气中毒的急救措施,掌握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措施的操作方法,有效减少影响社区居民安全的威胁因素。
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的对策
2.1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
首先,社区应当加大对于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得广大居民树立起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了解威胁社区居民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和社区居民对于健康教育这一问题的看法,开展义诊、免费体检等活动,积极宣传养生保健的相关知识,利于社区居民去诊所看诊的机会对居民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宣传,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尽量使其宣传语通俗易懂,避免过于专业化,宣传方式应当注意多样化,提倡广大社区居民积极进行体育运动,提高对于用户人员的信任,生病时要及时就医。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在各种卫生宣传日、健康主题日、节假日,利用会议、集会、电影放映等社会活动,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公众健康咨询宣传活动不少于6次。印制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制作并印发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手册和宣传画等,放置或张贴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可供居民免费索取。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于正常应诊时间,在门诊候诊区或观察室内循环播放。
2.2 开展有关于健康教育活动的讲座
相关主办人和主讲人要提高自身的健康教育意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积极宣传,激发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了解广大社区群众的心态以及怎样的讲解方式更加适用于广大社区群众;主讲人应当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采用合适的素材来进行讲解,激发广大社区群众的热情。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普及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和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多发病为重点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孕产妇、0~36个月儿童家长等为主要对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应不少于1次。
2.3 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要注意宣传板的合理有效利用
当前社区宣传板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内容过于简单或者专业化的问题,其版面不美观,无法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的注意力。因此,宣传栏上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尽量避免太过专业化,寻找到符合广大社区居民兴趣的全新的切入点来进行设计,加入有关于自我保健和医学科学的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在其宣传栏的版面设计方面,应当注意将医学知识与艺术进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宣传板版面图文并茂,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广大居民的注意力,使得广大社区居民在学习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之美,同时将复杂枯燥的医学知识简单化,便于广大居民理解。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宣传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不少于1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醒目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专栏应标有机构名称,应根据健康教育规律、季节、疾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等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年更新不少于12次,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更新不少于6次。
2.4 合理有效利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阵地
在广大居民能够接触到的地方放置可供人们免费阅读的有关于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处方或者是一些宣传资料,例如候诊室、输液室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录像、幻灯片、网络和有线电视来开展健康教育的视听活动,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和画面让广大居民从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巧。
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以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这基本内容,结合自治区实际,编制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要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城乡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传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安排一定比例的中蒙医药内容。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宣传材料主要由自治区、盟市级统一设计,旗县级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印刷并逐级发至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结语
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得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广大社区居民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另外,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明确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对象,对相关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手段,了解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糖尿病伴抑郁 心理干预 效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迅速增高,由于病情迁延,多需要长期治疗,很多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尝试对糖尿病伴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增强其坚持治疗的信心。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糖尿病患者58例,汉密顿抑郁(HAMD)评分≥20分,根据病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9±10.1岁;其中慢性轻度6例,慢性中度18例,慢性重度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5.6±9.5岁,其中慢性轻度5例,慢性中度17例,慢性重度6例。两组入院时在年龄、病情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病程等。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采用24项版本,由24个条目组成,大部分条目分5级评分法,少数条目为3级评分法。按照Davis JM的划分,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等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则没有抑郁症状。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20个条目组成,按1~4级评分。Zung氏等提出评分指数在40分以下者为无抑郁;40~70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48~55分为中度至重度抑郁;56分以上为重度抑郁。两组接受同样的治疗方案。干预组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时间每天1小时,下午强化,共14天,对照组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干预组由主管护士于入院后当日对家属和患者做好入院介绍,让患者充分感到温暖和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次日下午与每个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个别访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情绪状态,介绍心理干预的基本内容及程序,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积极配合。糖尿病知识讲解:包括糖尿病的自我检测与监测,糖尿病危险因素认识,低血糖处理,并发症知识了解,自我调整知识,健康饮食,运动方法,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法与不良反应等。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包括情绪与躯体疾病的关系,长时间抑郁可能出现的后果,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等。行为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应付方式训练等,帮助病人学会如何应对烦躁不安、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接纳自己,提高自信和自尊,从而积极面对疾病和以后的生活。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治疗前后HAMD和SDS评分比较:入院时两组HAMD和SDS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而出院时两量表评分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讨 论
抑郁状态可影响体内糖代谢,使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其机制为抑郁时皮质醇分泌亢进,促进糖异生,使血糖升高;大量皮质醇还能通过拮抗胰岛素而抑制血糖的利用。抑郁状态还可使糖尿病患者自我照料能力和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使血糖控制不好,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对病情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进一步使情绪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危害性不可低估,因为抑郁严重时患者有自杀的危险,而且由于抑郁反应可能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生活信念减低,使糖尿病的治疗难以有效进行。因此,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治疗必须两者兼顾。心理干预治疗一方面可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有关知识,劝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正确认识糖尿病的并发症及预后,更好地执行医嘱,使血糖控制更好,减少并发症。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表现为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反过来又会让患者失去信心,不再积极配合治疗[1]。
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对病程进程、治疗效果起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能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顺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患者重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经过2周的干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说明积极干预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让患者学会自我检测,自我护理,自我防护,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其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细致周到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和帮助,精神上给予同情和安慰,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使他们积极配合医护工作,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春艳,曹梅,李作炎.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2(4):6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9 — 02
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使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心理科学具有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致力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大多致力于心理治疗,研究重点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对人类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希望,包括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创造性和人际交往等;三是在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和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树立全新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关注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预防和治疗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忽视了普通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被动性。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同时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及社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个性,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消极心理学主要是评估和鉴别心理障碍和疾病,积极心理学则是评估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概念、人际关机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个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积极品质的发挥。
2.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希望、乐观、流畅性和思维等。这些内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教师和学生同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个体内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的来源。大学生不论其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存在如何差异,同样具有构建心理健康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掘社会、校园和家庭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3.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强调广泛干预的作用,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系统的塑造个体的各种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专注于个体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干预的重点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教育者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并且通过课堂、活动、咨询及朋辈支持和社会及家庭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拓宽了高校心理教育途径,能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4.积极心理学取向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主张促使教育者自身改变,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首先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主动发挥积极功能增加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个体,教师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和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三、 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将心理健康定位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并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为了清楚问题而减少问题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结合心理科学的三项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鉴别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能力的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
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塞里格曼在其作品《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和正确的归因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尽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满意感、幸福感、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悦,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在学习和生活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人格潜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通过有意培养积极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引导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和解释,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模式,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应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完善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模式。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因素,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人内在具有的自我成长的潜能。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采取自助式心理暗示、心理辅导、激励和心理训练等教育方式,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科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教学教学内容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咨询,还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三、尝试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心理教育,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深入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开设专题讲座和名家论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社团活动增加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
4.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个体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优化环境系统,注重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该努力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利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的组织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高校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将内在环境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阵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极体验,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03).
〔2〕 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3〕 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0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7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44-02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首要的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做好饮食治疗对于轻型患者不需要服药或少量用药,血糖尿糖就会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对于中重型患者可减少用药,促使病情稳定,减轻或预防并发症[1]。所以,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但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教育中还没有一种公认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2],以往的教育方法有座谈、讲座、病友联谊会,糖尿病饮食治疗卡,烹饪实践课等,我院自2006年以来应用糖尿病饮食周食谱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
1.1糖尿病饮食周食谱:我院糖尿病治疗饮食周食谱,参照“中国居民平衡饮食指南”,“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制定饮食结构,“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专家系统”软件统计营养素含量。周食谱每餐营养素含量:蛋白质15~20%,脂肪25~30%,碳水化合物60~65%,蔬菜瓜果总和不少于1斤。热量1200~2300千卡,每份食谱热量以100千卡递增;每日以三餐为基础,每周7天内等值交换。
1.2等值食品交换表:等值食品交换表包括谷薯类、肉蛋类、大豆类、奶乳类、油脂类、蔬菜类、水果类。每类包含日常食用食物,每份以90千卡热量的重量食物互换。
1.3糖尿病治疗原则: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基本内容为控制总热量;三大营养素摄入比例;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食物纤维、胆固醇、乙醇对病情的影响,劳动强度与摄入热量关系等。
2.方法
2.1周食谱计划制定。患者入院后一天内完成。①饮食治疗重要性宣教。患者入院由营养护士对其进行饮食教育,讲述饮食治疗重要性,提高患者对饮食治疗的认识,增强其遵医行为[3]。②掌握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实际体重、劳动强度、病程、并发症、对本病的认识和饮食治疗知识掌握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③发放并讲解糖尿病饮食治疗原则和等值食品交换表,使患者基本掌握。④计算全日总热量。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计算患者住院期间所需一日热量。计算公式:全日热量=标准体重(kg)×热量〔kcal(kg体重・d)〕,极轻体力劳动25~30kcal,轻体力劳动30~35kcal,中体力劳动35~40kcal,重体力劳动40kcal以上;肥胖者酌减,消耗及需要多者酌加,使患者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2.2周食谱实施。贯穿在患者住院期间,是糖尿病饮食治疗教育的关键。①评价前次教育内容。检查了解患者对前次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必要时进一步讲解复习巩固。②发放讲解周食谱。发放患者住院期间所需全日热量周食谱并详细讲解,使患者理解掌握能够使用;讲解时把一日食物分为蛋白质为主类、碳水化合物为主类、油脂类、蔬菜瓜果类(为方便记忆归为一类)四大类,先告诉患者一日所需四大类各是多少,再用周食谱示范安排一日饮食。目的使患者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吃什么吃多少,怎样吃。③教会患者使用等值食品交换表。教育患者正确使用等值食品交换表,使患者学会应用同类等值食品进行兑换。用周食谱七日重复示范讲解。④教会患者掌握灵活的饮食制作和分餐方法。在四类食物固定的基础上,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爱好,可煮可蒸,可煎可炒,或米或面,或吃捞面条或吃煮水饺。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一日的餐次,并教会患者随病情变化自行增减餐次。
2.3周食谱效果评价。患者出院前三天完成。对患者运用周食谱的程度进行调查、评价、总结、针对不足再讲解。计算患者日常生活劳动需要热量,并发放相应热量的周食谱。告知患者复查复诊时间,定时进行血糖检测记录。
3.优点
3.1方法简便、易学易懂。糖尿病周食谱使用电子技术一次性计算,省去了为患者反复计算的繁琐,节约了大量时间,更符合平衡饮食的原则,使更多的患者享受高科技成果;把一日所食食物分为四大类进行讲解条理清楚,周食谱七日重复等值交换示范,患者易学易记。
3.2动态调整、科学灵活。每次教育前都检查前次教育内容,对前次教育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在讲解中和患者互动、因人施教,既有利于患者掌握饮食知识,有利于教育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又能够及时了解患者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保证患者或家属掌握教育内容;使用等值食品交换表,便于患者长期灵活地动态调整。
3.3举一反三、值得推广。糖尿病食谱教育法规范了饮食教育的操作体系,落实了糖尿病饮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样,食谱教育法可应用到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正常人的平衡饮食教育等,使饮食教育得到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东联,史林娜,主编.临床营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70.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是一个告知、动员与帮助人们采纳和保持口腔保健实践与生活方式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社区居民主动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并倡导所需的环境改变以使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原则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与一般的社区健康教育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原则,其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3方面。
口腔健康教育应纳入社区整体健康教育之中口腔是全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口腔健康教育同样也应纳入社区整体健康教育之中。社区或地方综合性的保健规划中,都应明确规定口腔保健项目。例如,对社区内学校的保健项目和健康教育应有口腔保健内容,要有考核要求。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因为他们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学校也担负着建立学生健康行为的重任。学校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场所。并能真正体现口腔健康教育的群众性。
每一项口腔医疗和保健服务都应包括口腔健康教育,例如,可以在社区所在学校中开展集体刷牙,应该配合有关刷牙的教育。如刷牙的目的,含氟牙膏与保健牙刷的使用,有效的清除牙菌斑的方法等;为了使学生们理解,通过菌斑染色后的自我检查,可以加深认识提高教育效果。如果没有相应的口腔健康教育项目,则口腔保健项目较难持久与深化。其他如窝沟封闭、含氟漱口液、服用氟片等口腔保健项目都应有相应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
口腔健康教育还应是社区临床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由于病人渴望得到与自身有关的保健知识,加上对医务人员的高度信任,口腔健康教育一般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所以,社区医生在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与康复过程中,都应尽可能地针对病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对口腔健康教育材料的要求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材料内容应有准确性、知识性,应体现最新科学成果,对人群与疾病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在社区组织大型口腔健康教育活动中,更应重视教育材料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知识性,防止与整个活动主题相违背的内容。
对口腔健康教育材料的设计,还应有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要适合各年龄组人群的社会心理与需求。另外,口腔健康教育材料也应按公众要求从美、健康、长寿的角度出发,表现出文(通俗易懂)、情(感情)、理(道理)三者结合的艺术,传达易于被公众接受的科学知识。
口腔教育应因地制宜社区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应符合本社区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状况与患病情况,只有如此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应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上来,也能使口腔健康教育做到实用可行。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要传播信息,还要考虑影响健康行为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传统的观念与习惯,个人或社区居民对口腔健康的要求、兴趣等,以确定首先进行的口腔保健内容与相应的教育方式。一般采取4种教育方法。
个别交谈就口腔健康问题与预防保健问题与患者、领导、家长、居委会成员、保健人员进行交谈、讨论。由于此方式是双向的信息交流,交谈的针对性强,讲座讨论比较深入,效果好。例如,患者就医时的随诊教育,不只是医生单向传授知识,而是有问有答交流。
组织小型讨论会如座谈会、专家讨论会、专题讨论会等。参加者除卫生专业人员、决策者之外,应广泛吸收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各种小型讨论会既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也是调查研究的方式。
借助大众传播渠道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广播、街头挂图与橱窗等传播新的口腔保健信息,反复强化公众已有的口腔卫生知识,干预不健康的行为。大众传播渠道其优点是覆盖面大,能较快地吸引公众注意力,使之集中到有待解决的口腔健康问题上来。
组织活动如街道居民区、乡村和社会团体与单位(工厂、学校、机关)的活动,主要使人们提高对口腔健康的认识,引起兴趣,产生强烈的口腔健康愿望,以便寻找口腔健康教育的资源。通常是帮助进行口腔健康调查,了解对口腔健康的需求,为制定计划打下基础,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教育,以增强目标人群对实施教育计划的责任感。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且不能互相取代。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健康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口腔健康教育的计划与评估
口腔健康教育应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并监测与评价执行情况,这样可以避免进行社区口腔卫生宣传时单纯把口腔卫生信息灌输给公众,即避免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口腔健康目标口腔健康目标是社区口腔健康计划管理和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对有限的社区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依据与最终评价成效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口腔健康目标包括口腔健康教育目标,在制定目标时,应准确地包括4个基本内容,即特定人群、具体指向、可被衡量的尺度和目标预期实现的时间。
口腔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保健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口腔保健计划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与加强作用。计划实施是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要全面、严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6个步骤。
确定有待解决的问题 社区目标人群存在口腔健康问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以及他们的口腔健康知识、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情况,所能提供的口腔保健服务的状况与群体本身对口腔健康的要求与迫切程度。
确定目标 例如,把提高目标人群预防口腔疾病的知识作为目标,比如可制定到2年后95%的社区成年人懂得口腔疾病的一级预防方法。
评估本目标实施的条件如社区可以利用的资金、设备、卫生人员,同时还应考虑社区居民原有的口腔卫生知识水平、要求程度、领导者及现行政策对本项目的支持程度。
确定内容与选择方法 围绕目标人群口腔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客观可能提供的条件、人群主观的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自我口腔保健应是项目内容的主要部分。
充分估计执行中的困难。
评估效果 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与修改。
以上几个步骤不一定按顺序进行,综合考虑,但要防止遗漏。
口腔健康教育的评价对口腔健康教育的评价有3个方面,即对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评价,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①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意识的变化;②社区居民口腔健康知识的变化;③社区居民对口腔健康问题所持态度的变化;④社区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⑤社区口腔相关社会环境变化。
在社区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社区口腔保健与疾病预防工作需要重点预防一些社区常见的口腔疾病,而龋病和牙周病是社区的常见疾病。
这讲和下一讲将介绍龋病和牙周病的社区预防并在下一讲中介绍一些实例。
・第二节 龋病的社区预防・
龋病是社区口腔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由口腔常在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性疾病。龋病的社区预防应重点是对社区龋病的易感人群与易感因素进行干预。
龋病的易感人群与易感因素
易感人群顾名思义是指容易发生感染或疾病的人群。龋病的易感人群包括人群龋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并存在共同的易感因素,也就是可能导致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易感人群也称“高危人群”。
龋病的易感因素 ①致龋菌在口腔内的数量及在牙体聚集滞留的时间;②牙齿抗龋能力低,如唾液、牙齿等抗龋机制下降;③人群口腔卫生状态不佳;④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等。从以上的易感因素提示我们,控制菌斑,增加牙齿抗龋能力,建立合理的膳食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及时采取有效防龋措施是减少人群龋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从上述易感因素看,龋病易感人群的检测应在人群防龋项目中有计划地定期进行,包括常规的及辅助的检测,以便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龋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促进口腔健康。普及口腔健康教育,制定营养摄取计划,定期口腔检查。实行特殊防护措施,合理使用各种氟化物防龋措施,及时进行窝沟封闭。
二级预防 早期诊断。包括定期检查,X线片等辅助诊断,在检查诊断基础上做早期充填等治疗。
三级预防 防止龋的并发症。对龋病引起的牙髓及根尖周病的病牙进行牙体、牙髓治疗以保存自然牙列,阻止炎症向牙槽骨、颌骨深部扩展,对于严重破坏的残冠、残根应拔除,防止牙槽脓肿及颌面化脓感染及全身感染。高危及易感人群的特殊防护,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建立对高危人群的长期专项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对高危人群进行调查、筛选,包括口腔常规检查及辅助检查、龋活性试验等登记建卡,具体分析致龋的危险因素,提供具体预防对策。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特别是对致龋的主要危险因素,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防治措施。
龋病预防方法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防治方法为阻断多种因素的致病作用。由于多学科的发展,使防龋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丰富。下面从控制菌斑,提高宿主抗龋能力等方面介绍一些防龋方法。
牙菌斑的控制 细菌是致龋的主要因素,而防龋的关键环节是控制菌斑。控制菌斑包括控制菌斑数量、滞留时间、致龋菌的毒性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机械法清除菌斑:是指用牙刷、牙膏等保健用品,清除口腔内牙菌斑。
生物学方法:主要是用抗菌剂、抗附着剂、酶类等进行漱口。
化学方法:使用洗必泰等进行漱口、刷牙等。
糖代用品:使用山梨醇、甘露醇等替代蔗糖。
氟化物防龋:主要通过局部使用氟化物如含氟牙膏等,预防龋病。
窝沟封闭:主要用于儿童,通过清洁牙面、酸蚀、冲洗和干燥、涂布封闭剂、固化、检查等步骤在点隙裂沟涂布一层黏结性树脂以保护牙釉质,预防龋病发生。
以上龋病的社区预防可以总结如下。
康芝药业有奖知识问答
上期答案
1.正确答案:A,B,C,D
2.正确答案:D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