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学的难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何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是我们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近二十年来,教学后反思,反思后教学。现就以下几方面初浅的认识与同行共勉。
一、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简化学生思维的步骤
案例1:把下面的式子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8+(-4)-(+10)-(-7)+(+6)
教材是分为两步:(1)把减法转化为加法:-8+(-4)-(+10)-(-7)+(+6)
(2)省略括号和它前面的“+”:-8-4-10+7+6
思考:是不是可以一步完成呢?
(1) 给学生“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个结论(就是看括号里面数的符号和括号前面的符号)。让学生思考,有学生可能就会问“为什么?”
(2) 引导学生找出依据:我们知道+(-4)表示什么?-(-7)又表示什么?(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括号前的“+”表示这个数的本身,“-”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
根据一个数的本身和相反数的意义就可以一步完成: -8+(-4)-(+10)-(-7)+(+6)=-8-4-10+7+6
案例2: 有理数a、b在数轴上如图所示:比较a、b、-a、-b的大小。
方法一:先确定-a、-b的正负,再比较绝对值,这样很抽象。
方法二:在数轴上表示出-a、-b,然后运用数轴是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
案例3:去括号:-(-a-b+c)+(-a+2b-3c)
教材上是总结出去括号的法则,要求学生按法则来去掉括号。
其实这里也可以按一个数的本身和相反数的意义来去括号,把整个括号看作一个整体,对它的每一项取本身或相反数。
二、建立模型,让学生轻松理解几何概念
在“三线八角”的教学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图形中认识这几种角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模型。
案例如下:
∠1和∠2是同位角,从这两个角的顶点在图上描出它们的边会得出图(2),引导学生观察像个什么字母的变形,从而总结出一对同位角的边组成的图形是“F”形或它的变形。用同样的方法描出一对内错角(∠2和∠4)和一对同旁内角(∠2和∠3)的边会得到图(3)和图(4)。进一步总结出一对内错角的边组成的图形是“Z”形和“U”形或它们的变形。这样即使图形再复杂,学生也能识别出来的。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克服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
案例1:把多项式按字母x降幂排列5x3y-y4+2xy2-x4
易错点:(1)弄不清没有x的项的指数到底是多少 (这个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2)字母y应该怎么处理。(排列时不能改变每一项的大小)
(3)在排列时,总忘了把每一项前面的“+”“-”号带走。
这里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把学生“背着书包站队列”作为一个列子,在重新调整每个人的位置时,是按个子的高矮(由高互低或由低到高),并且每个同学到新的位置时必须背走自己的书包。就是告诉学生按字母x的指数由低到高排列,每一项到新的位置时,要把y和它前面的“+”“-”号带走。
案例2:初中生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时。在坐标系中找出点的坐标,初学时有些学生容易写错横纵坐标的位置,这时可以模仿书写汉字时的笔顺让学生记住 “先横后竖”。(先写横坐标,后写纵坐标。)
四、恰当运用“视而不见”,帮助学生分解几何图形
案例1:已知,如图∠1=∠2,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BAD与∠ABC互补,又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1)看∠1、∠2的边得到。
(2)只看∠BAD和∠ABC的边得到。
这样,就将对解题有用有图形分解出来了。
告诉学生只看与已知的两个角有关的线,其余的线看见了也当作没看见,把图形分解出来,从而作出正确的判定。
案例2:在七年级上期教学画垂线时,单纯地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感觉不难,如果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边的垂线,就困难了。
如:在ABC中,过点A画BC边上的垂线。
这时可以让学生弄清:(1)是过哪一点画 (2)到底是画哪一条直线的垂线
然后在三角形中就只看一个点和一条直线,其余的两条线就不看。这样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五、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
案例1:(1)一个有理数数的平方总是正数;
(2)若|a|=-a,则a
(“数0很调皮,随时骗我们”, “两面派”。)
案例2:讲相反数和倒数时(相反反符号,倒数倒身段)
案例3:讲|a|和a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时(正则直出,负则反出)
案例4:讲完全平方公式时:(平方项在两边,乘积的2倍在中间)
六、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恰当运用于练习中
1、套破井分类
根据套管漏失的位置,可分为固井水泥返高以上套管的漏失和固井水泥返高以下的套管漏失;根据漏点的漏失量,可分为严重漏失和微漏失;根据漏点所处的井段、地层的沉积环境,分为:大水道以及高泥质等漏点。
2、套破井化学封堵的难点
2.1 水泥返高以上的套管漏失
漏失点在水泥返高以上,套管外无固井水泥;地层胶结疏松,常有钻井过程中因井壁坍塌造成的空穴;封堵材料难以在套管外迅速堆积,封堵材料的用量大;封堵材料用量难以准确设计,施工中不易提高封堵压力,因而会影响固结强度。
2.2 高泥质含量井段的套管漏失
由于水解作用,高泥质含量地层的孔隙中往往存在大量泥质物,这些泥质物也常经过漏点进入井筒,泥质物的大量存在不但曾加了施工的难度,而且由于其与注入的封堵材料混合,大大地降低了封堵材料的固结强度,影响封堵质量。
2.3 套管丝扣漏失
施工泵压高,参数不易控制;封堵材料难以进入地层,不能形成足够体积的固结体,封堵质量差;持续高压作用往往使套管受到新的损伤,可能造成卡钻事故。
3、套破井封堵对策
3.1 堵剂
3.1.1 G级油井水泥封堵技术
油井水泥是由水硬性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和助磨剂磨细制成。与水适量搅和后,形成一定比重浆体,具有合适的密度和凝结时间,较低的稠度,良好的抗沉降性和可泵性。能自行胶结硬化产生一定的机械强度,具有良好的抗渗性、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可对出水层位进行封堵。
适用范围:适用井深2500米以内,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吸收量大于400L/min的中高渗透层。
3.1.2 超细水泥封堵技术
超细水泥是G级油井水泥的再次粉碎物,具有粒径小(20~50um)、比表面积大(9000cm2/g)、水化速度快,通过0.15mm窄缝能力强的特点。同G级油井水泥相比,其物理性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具有易悬浮、穿透力强、抗渗能力大,封堵后强度大,有效期长的特点,对中低渗油层的封堵能较好的加以解决。
其特点是,价格便宜、来源广泛,强度高、见效快,在地层有一定吸收量的前提下适用于封层、堵漏、二次固井等各类井况;对地层污染较小,用重射孔或者稀酸酸化就可以使污染完全加以解除。但是由于凝固时间快,在深井及在漏失严重井的封堵时由于温度较高施工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固油管事故,且水泥凝固后强度很高,钻塞较慢,特别是加入添加剂的水泥塞强度很高,增加了劳动强度及占产时间。
因此其适用范围为井深3000米以内,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出砂微量或不出砂井,吸收量小于400L/min的中低渗透层,以及管外窜槽需要二次固井,灰浆用量较小。
3.1.3 高水膨胀成岩剂封堵技术
高水膨胀成岩剂由铝酸盐、硫铝酸盐、铁铝酸盐、碳酸盐等矿物成分与有关促凝剂共同磨细成的粉状物料组成。其具备低失水、微膨、易钻塞、抗地下腐蚀等特点,尤其当堵剂颗粒水化时,其中膨胀组分的反应促进了钙矾石的早期形成,并随着水化的进程,钙矾石晶体不断长大,使灰浆硬化时体积膨胀。在井下有限空间和高压条件下,其线性膨胀率为0.2~0.3。其微小膨胀补偿了灰浆硬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能在水灰比1.0~3.0范围内凝固,不脱水凝结成一定强度的固态充填剂。具有悬浮性好、易泵送、易于钻塞、初凝时间可调、固化后强度高等特点。同时,由于膨胀过程化学预应力作用增强了堵剂与套管、地层的界面胶结强度。实验证明,加入一定比例的膨胀剂,可使界面胶结强度提高30%~40%。实现封堵强度高,有效期长。
特点是,初凝时间可调,减少了在施工中凝固时间难以控制带来的危险性,施工工艺安全可靠;可根据漏失段吸水指数不同,水灰比在1.0~3.0较大范围内选择,且在该水灰比范围内都可凝固,也可作为预堵剂,便于现场施工和控制;脱水后强度增加,而井筒内堵剂失水少,比水泥封堵钻塞容易得多。同时由于较好的降失水效果,保证了低压时灰浆能在地层中均匀填充所需封堵的地层,高压下形成“泥饼”强度高,封堵成功率大,井筒内留塞由于失水少,强度低,容易钻塞。
适用范围:出砂严重、亏空大的地层,套管堵漏。
3.2 预封堵工艺
用预堵剂填充高渗层,在近井地带形成有效的封堵屏障,防止堵剂进入地层深处而失去作用。
(1)钙化泥浆预封堵工艺,采用泥浆和卤水分段塞挤入地层,卤水中含有的Ca2+、Mg2+、Na+在地层中与泥浆混合后会迅速形成沉淀,堵塞地层孔隙,但是强度不大,适用于地层微出砂、不亏空、渗透率较低的套破井的预封堵。(2)石英砂预封堵工艺,采用0.4~0.8mm粒径石英砂,10%~15%浓度挤入地层,用1.2~1.3g/cm3稀灰浆挤入,在近井地带充填亏空带,建立地层骨架,适用于渗透率较高的出砂砂岩。(3)ZCT-03胶粒和水膨体预封堵工艺,ZCT-03具有可塑性,粒径在4mm~20mm之间,在高压下能产生任意形变,用泥浆携带挤入地层后,粒径大的在地层亏空或大孔道处堆积、挤压、填实,随着压力的升高,粒径小的进入不同直径的孔喉,产生形变,颗粒与颗粒、颗粒与地层之间接触更加致密,形成更有效的封堵屏障,使后续堵剂纵向上均匀进入破点各处,实现高强度的浅封堵。
3.3 保护套管工艺
采用封隔器保护封堵段以上套管,避免高压下产生新的破点。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经过两次重大发展:第一次是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对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第二次是当今经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进行发展。.回顾当年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两大难题而陷入绝境,以及马克思对这两大难题创造性的解决,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得以新生和重大发展,可以从中受到众多启迪和教益,对当前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进而把这一理论继续推向前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最主要的功绩,在于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们在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这一理论最初是由威廉·配第提出,在亚当·斯密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尔后,大卫·李嘉图对这一理论作了最为透彻的表述和发挥。然而,古典经济学的最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及其拥护者始终没有能够解决面临的以下两大难题:第一,雇佣劳动与资本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这种交换的结果,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第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投人等量资本,使用不等量活劳动,生产不相等的剩余价值,从而分别获得不相等的利润;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不同部门的等量投资,不论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大体相等的利润。这两个难题不能得到解决,使古典经济学陷人绝境。“从这种绝境中找到出路的那个人就是卡尔·马克思。”.克思在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从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科学地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上述两大难题,使古典经济学创立的劳动价值论获得新生和进一步发展。
之所以古典经济学解决不了第一个难题,是因为这个学派的理论家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决定了他们实际上具有一种本能,懂得过于深人研究剩余价值来源这个爆炸性的问题是非常危险的,致使他们谁都没有能够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间题。由此,他们只能始终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归结为“劳动”。在他们看来,这种“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劳动”的生产费用,即工人及其家属必需生活资料的货币,比如3马克,资本家借此让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又假定机器、设备磨损和原料、燃料消耗等费用为21马克,其产品售价为27马克,即比全部开支的费用多3马克。由于27马克中的21马克在工人开始劳动以前就已存在,剩下的6马克是工人的劳动加到原料上去的。这样一来,工人的12小时劳动创造了6马克的新价值。而工人劳动了12小时,他当作等价物得到的却是6小时劳动的产品。因此,或者工人的劳动有两种价值,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大一倍,或者是12等于6。两种结论都是极其荒谬的。这两种极其荒谬的结论,根源于把工人向资本家出售的商品归结为劳动。恩格斯指出:“不管我们怎样挣扎,要我们还是讲劳动的买卖和劳动的价值,我们就不能够摆脱这种矛盾。经济学家的情况就是这样。古典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分支—李嘉图学派,多半是由于不能解决这个矛盾而遭到了破产。”实际上,资本家所购买的并不是6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而是一个工作日即12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劳动力的日价值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根据劳资双方达成的协议为资本家支配一整天(12小时),即增值了6小时价值。可见,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这个价值差额即剩余价值,便是资本家希望劳动提供独特服务的产物。劳动力其所以能提供这种独特服务,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马克思独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一方面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同时又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资本家获得了剩余价值或利润,从而使导致古典经济学破产的第一个难题,即资本与劳动交换和利润的产生难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李嘉图上述的价值,其实是生产价格。这是因为,其中不仅包括工资预付及其平均利润,也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及其平均利润。李嘉图不能区分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把二者相混淆,这就决定了他不懂得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自然不了解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不理解价值因何和为何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就决定了他始终坚持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不能自圆其说。李嘉图本人也不满意自己的这种解释而动摇,致使他有时想改为商品的价值由两种原因来调节;一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二是生产商品所投资本可获得的利润总数。这样做也会导致他一贯坚持的价值源泉上的劳动一元论原理的终结,所以他没有这样做。这就使李嘉图陷人难以解决的困境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额,即商品价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但在观念上把它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数量上也相等,商品按生产成本加剩余价值出售.就是按生产成本加利润出售,亦即按商品的价值出售。而剩余价值只是对预付可变资本而言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额,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则是剩余价值率。如果社会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的各部门,便会出现利润率的差别。在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周转速度快的部门,一定时间内所雇佣的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多,其利润率高;相反,在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在相同时间内同量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少,其利润率低。这是自由竞争尚未占据统治地位、资本在各部门中不能自由转移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现实。
当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之后,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能够自由转移,情况就不同了。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资本便纷纷投向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造成这些部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多,致使所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逐渐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跌,从而利润率下降;相反,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因资本纷纷撤出,生产规模缩减,产量不断减少,致使所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逐渐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利润率上升。随着资本的转移和价格的涨落继续进行,各部门利润率便大体上趋于平均,有差别的利润率便转化为大体相同的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条件下,各部门的等量投资可以获得等量利润,即平均利润。于是,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不再按价值而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换句话说,由于利润率平均化,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
在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情况下,社会各生产部门按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分享剩余价值:一些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多于所生产剩余价值;另一些部门获得的剩余价值少于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只是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割的结果。在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割的场合,社会商品的总生产价格仍然等于总价值,出售各种商品所获平均利润总量仍然等于剩余价值总量。这样,各部门的等量投资,使用不等量劳动,生产不等量剩余价值与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的难题,也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回顾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不可避免地陷人破产境地和马克思使之得以新生和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对于当前我们深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来讲,无论在研究思路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方面,都能使我们至少能得到下列重要的启示。
首先,在研究思路方面的启示。
一是经济理论不能正确反映经济实践,常常是因为新的经济实践发生变化所致,因而不能将原本是科学的经济理论轻率地予以抛弃。经济理论应该而且必须正确反映一定经济实践,能否正确反映一定的经济实践,是判断经济理论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古典经济学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大体上按各自的价值出售,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这一经济实践的正确反应。然而,当社会经济生活中自由竞争占据了统治地位之后,各种商品不再按价值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了。在各种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场合,社会各部门的等量投资,使用不等量劳动,能够获得相等利润。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正确解释这一经济实践了。 二是面临原有的经济理论难以正确反映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决不能企图保全原有的经济理论。李嘉图面对自己一贯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不能正确说明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基本上能够正确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正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从不认为发展了的经济实践“违背”了自己坚持的经济理论,进而去抱怨和斥责经济实践,从而企图使发展了的经济实践与自己原有的经济理论永远相适应,而是有时候正确地设想按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去“修正”自己始终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他担心自己的整个理论大厦倾覆时,未能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修正”,但也不斥责经济实践“违背”、“破坏”了自己的理论。但是,他最终仍然把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的’‘通例”当作“例外”,还是企图勾销原有的经济理论与发展了的经济实践的矛盾,以保全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这样做的结果,原有的劳动价值论非但没有得到保全,相反,等于宣布了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发展了的经济实践而终结。马克思认定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具有科学性,着力于保护人类文明创造的这一宝贵精神遗产,但是他没有无视发展了的客观经济实践,恰好相反,他坚定地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承认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取代按价值出售,是一种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承认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不是“例外”而是“通例”。他指出这种“通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自由竟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解决了古典经济学不能解决的难题,拯救了人类文明创造的这一宝贵精神遗产。
三是在发展了的经济实践面前,不能囿于原有的科学经济理论,应该适时地把原有的科学经济理论推向前进,以适应和指导发展了的经济实践。我们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是具有科学性的经济理论,仅仅因为它是自由竟争占统治地位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经济实践的正确反应和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一旦自由竞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的价值形变为生产价格,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和指导发展了的经济实践,这就决定了经济理论必须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李嘉图有时想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修正”自己始终坚持的劳动价值论,但这种理论创新的火花因为担心动摇自己的全部理论的根基而熄灭。于是,只好把发展了的经济实践当作“例外”,而不去发展原有的劳动价值论。这就使原有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发展了的经济实践的反应,自然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实践的理论指导,自然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从而不可避免归于破产。而马克思在发展了的实践面前,不囿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原有的正确结论,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实践的发展带来的商品价值的形变而独创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得以新生并得到创造性发展,使科学劳动价值论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实践的正确反应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
一是找准经济实践的重大变化造成原有劳动价值论尚不能给予科学说明的理论难题。任何一个真正的经济理论工作者,特别是某一重大经济理论的创立者或拥护者,都必须十分关注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及其对自己创立和拥护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找准自己创立和拥护的经济理论在经济实践发生重大变化时面临的困惑和难题,这是自己创立的或拥护的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永远保持其科学性和生命力的基本前提。李嘉图及其拥护者们虽然未能解决面临的两大难题,但他们却在反对者的攻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研究,准确地找到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的难题,这是应该肯定的。马克思虽然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给予了高度赞赏,但这一理论不可避免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导致其破产的两大难题,他也是承认、找到和找准了的。他指出:“关于李嘉图学派的全部叙述表明,这个学派的解体是在这样两点上:(1)资本和劳动之间按照价值规律交换。(2)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不理解价值和费用价格的关系。”。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这一理论面临的难题,其结果就不可能有这一理论面临的解决.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有新生,科学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创立。
二是拓宽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内容口李嘉图及其拥护者之所以不能解决面临的两大难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研究视野始终局限在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范围,简单搬运原有劳动价值论的若干观点回答面临的难题;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解决导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破产的两大难题,使之得以新生和创造性发展,在于他在解决这两大难题时,并不是始终把研究的视野局限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既有的理论体系之内,死死抱住这一理论既有内容不放,相反,他不断地拓宽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视野,拓展原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容。
在解决价值决定与不同部门中的等量投资获得等量利润的难题时,马克思不是像李嘉图及其拥护者们那样,始终拘泥于各个部门价值的创造量与实现量一致、利润的创造量与获得量相等的见解,而是确信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虽然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仍然由生产各种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各种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量是由各部门中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价值量的实现因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而发生重大变化,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中实现了重新分割或转移,一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周转快的部门多实现的剩余价值,正是另一些资本有机构成低、周转慢的部门少实现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在价值流通和价值分配方面突破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原有见解。把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拓宽到价值转形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分割,拓展到商品总和以及价值和剩余价值总和去讨论,古典经济学面临的第二大难题也就得到了科学的解决。
摘要:新疆喀什地区,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数的95%以上,所以喀什是“学习汉语,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主要对象。疏附县中心幼儿园,维吾尔族幼儿占到总幼儿人数的90%以上,所以我园一直以来把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口语作为主要任务,本文论述了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水平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环境;母语;倾听;个体差异
当今,“学习汉语,说好普通话”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新疆喀什地区,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占到总人口数的90%以上,所以喀什是“学习汉语,推广普通话”这一政策的主要对象。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为了重视并满足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我园采取开设双语班,民汉混合编班的形式开展双语教育。
幼儿时期是语言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是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规定发展幼儿语言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普通话。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其核心是发展幼儿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学前期的语言教育是以口语为基础的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学习汉语口语是他们学习汉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疏附县中心幼儿园,维吾尔族幼儿占到总幼儿人数的90%以上,所以我园一直以来把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口语作为主要任务,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因素。
我园位于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疏附县主要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29.75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8.14%;汉族4933人,占1.63%;其他民族693人,占0.23%,所以疏附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团结聚居的地区。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幼儿没有一个良好的接触汉语和学说汉语的社会环境,其次就是很多幼儿的父母双方都不懂也不会说汉语,即使懂汉语的也说得不标准这就使幼儿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说汉语的家庭环境。
2.自身母语的因素。
维吾尔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它和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如维吾尔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不同的,维吾尔语的主谓宾和汉语刚好相反,维吾尔语的谓语在主语的前面,这就使很多维族幼儿在说汉语时主谓颠倒,语序混乱。如把“我吃饭了”说成“饭吃了我”把“他打我”说成“他我打”。还有维语没有阴阳平仄之分而汉语讲究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因此很多维族幼儿在说汉语时把握声调是一个难点。其次就是维语和汉语的好多词语的说法相同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如维语中的“桌子”指的就是我们汉语中 “凳子”的意思,维语中所说的“沙子”在汉语中却是“簸箕”的意思等等,这样就给少数民族幼儿在理解汉语词语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其它方面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它的幼儿语言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以及幼儿掌握汉语的程度明显高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我县属于四类地区是国家贫困县,经济发展和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2)教师素质的影响。①我园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幼儿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虽然具有HSK五级以上证书的教师占绝大部分,但口语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发音不准确现象严重。②我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到20%相当数量的教师的专业与幼儿教育毫无关系。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语言教学的要求;③教师的教授方法单一,与内容不相适应是困扰幼儿汉语学习的首要障碍;④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广泛,采用传统的教辅工具较多,现代化的教辅工具较少。
(3)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幼儿学汉语的重视程度。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作为幼儿习得语言的第一个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双语学习,有的学者指出,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如父母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及汉语水平等, 在幼儿接受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客观环境势必为幼儿接受双语教学提供保障。我县的城镇人口只占到总人口数的8.37%,农村人口比例大,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结合上述影响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汉语口语的因素,我园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方法: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我园实行民汉幼儿混编制,这不仅能激发维族幼儿多说语,而且也让维族幼儿在课外通过与汉族幼儿彼此的玩耍和交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各班教师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布置班级,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色彩使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对教师所教的东西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2.注重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
根据学前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将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划分为四大块:即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倾听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幼儿会听才会说,幼儿倾听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他说的水平。
3.让幼儿掌握汉语的四种声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思。因此,在对幼儿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要让幼儿注意声调,认识并掌握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种声调。
4.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语。
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模仿,从发音、用词到掌握语法规则无不如此。教师的言语质量,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言语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求教师发音要正确,坚持讲普通话;在表达方法上要适于幼儿的接受水平;讲话的语调要使幼儿感到亲切;讲话的速度和声音的大小,以幼儿能听清为准。
5.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老师很重视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运用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而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口语交往能力也要注重增加个别交流,只有在个别交流时,我们老师才能更好地注意到该幼儿的口语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教师如能重视日常生活中与每个幼儿谈话,就可以增加很多知道幼儿练习口语的机会,更可以加快幼儿掌握口语的速度。
6.加强家园联系。
教师利用家长接园、送园的机会,利用家长开放日来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还利用幼儿来促进家长汉语水平的提高。如我园开办的“我是小小老师”的活动,要求幼儿把每天所学的儿歌、诗词回家后交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带动了家长一起学汉语。
综上所述,学前双语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双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学前双语教师要不断探索,努力寻求适合我园幼儿实际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勇于创新,使我园的双语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学前双语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祝士媛 著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信息化;传统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政策指引、科学规划――学校
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没有一个合理的政策引导,显然要困难的多。这里的困难主要源于对新模式的认知和实操问题。
认知问题,主要源于传统教学一直被看作是“老师讲、学生学”,而在新模式中弱化了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却强化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如目前大力倡导的“翻转课堂”,即学生提前利用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和教师一起参与问题的探究,并获得及时反馈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线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俨然已不是一个机械的倾听者,他们是带着问题来的,是真正的课堂参与者。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这显然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与此同时,部分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质疑:“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自觉性问题如何得到保障。一些受生源素质影响比较大的院校,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显然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对于部分教师的担忧,笔者认为其中不无道理,但也不能就此定论。
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外包学院),从成立至今,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成立了由校长牵头,各部门领导参与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涵盖:信息化课堂、网络课程资源库、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领域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其中,网络课程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除新增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均有自己的网络课程与之衔接;2015年获苏州市教育局立项通过的微课作品就有6项,2016年校内立项的慕课作品共计两批12项,同时还有网络试题库共计10门课程试点在研。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学校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从2012年首次出台《首批网络资源库建设项目指引》至今,相关指引性文件已达50余部;同时,对于教师个人申请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也予以大力支持,从项目经费到个人奖励政策也有明确条款,落实到位。这样的举措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新模式改革的积极性,使信息化教学改革在我校得到广泛开展。
除此之外,科学规划也显得极为重要。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勿盲目追风,要做到循序渐进和有的放矢。这里的循序渐进指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的开展好信息化建设的萌芽和起步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的先期投入是最大的。除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外,还会有相应的管理和维护费用,这对任何一所院校而言都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在实施过程中,应当谨小慎微,从自身的实际需要一步一步去探索和发展。以“苏州外包学院”为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是以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开发为基础的,学校先以24门课程作为试点,涵盖了全校4大院系的所有重点专业、每个专业又选取了4-6门核心课程。在取得相关实践经验之后,通过研讨、查漏补缺,发现并解决了一批问题,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2年的科学建设,苏州外包学院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经验。之后,学校又进一步延伸,于2015年开始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试题库平台的摸索,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研讨活动近30场次,全校师生的信息化课堂利用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改变观念、自我提升――教师
实操问题,指的是教师运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育的能力。虽然目前国内各大院校基本均已实现了互联网的全覆盖,但是因教师个人能力的不同,也确实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普及速度。在传统教W模式下长久耕耘的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或者很难立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当下教育环境的变化,出现一些担忧和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要正确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本人的共同努力。笔者以“苏州外包学院”为例,对于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学校制定了“走进来和走出去”的专项培育计划。“走进来”指的是聘请校外著名专家来学校开展项目指导,以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培训专家刘万辉教授为首的全国知名学者已先后多次来校开展了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建设为专题的研讨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出去”指的是定期派遣校内教师到全国各大院校去学习、去取经,涉及省份涵盖北京、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的众多学府。
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
当然,学校层面的“努力”毕竟是外部条件,广大教师要真正投入其中,就必须要有内部推动力量。笔者认为,这个“内部推动力量”不是别的,而是来自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因为任何教学模式的选取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苏州外包学院”近2年的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已逐渐将网络资源的利用作为常态化的自我学习手段,形成了课前预习、课上问题反馈、课后重、难点复习的自主学习模式;同时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相结合,让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进一步拉近,即使不在上课时间,也能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与老师进行及时交流,获得相应的指导,这将大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无疑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只要能够真正的为广大师生带来便利,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就一定会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即使遇到暂时的问题和困难,经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也一定能够解决和克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广大院校一定会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南理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77-0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是高校德育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整体合力的重要基础。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南京理工大学团委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与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推进了我校共青团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
一、探究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内涵,明确共青团育人工作切入点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 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内容、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涵盖三大方面内容,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集中体现了党的要求和团的性质,体现了青年的需求,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宗旨完全一致。
团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与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有效形成育人工作合力。
二、整合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资源,铸造共青团实践育人精品
根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团委注重整合现有工作平台和工作资源,主要从励志体验、创新创业、志愿服务三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励志体验:旨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使之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励自身进取向上,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1.开展大学生成长事迹报告会。团委结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在高年级大学生和近年毕业生中选树不同类型的优秀典型,将大学生身边的成长故事以生动、时尚、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在大学新生中进行展现,使大学新生受到生动、鲜活的励志教育,潜移默化的接受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引导大学新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积极规划学业生涯,以实际行动创造自己的青春故事。
2.深化“大学生青年者培养工程”。完善省、校、学院三级培养体系,重点完善校级培养对象遴选、培养机制,加大对学院层面培养工程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学员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小型理论研讨和社会观察体验活动。每年选拔各年级的大学生骨干进入“青马工程”梯队,注重发现、推广各学院的优秀理论教案和成功教育活动,将培养的阶段性与持久性紧密结合,优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培养效果。
(二)创新创业活动:旨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活动,学以致用,积极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建设社会。
1.开展服务地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团委注重与地方团组织协作,组建与地方需求密切匹配的大学生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团队。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使之成为大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城乡基层群众服务的第二课堂。
2.加大“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中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参与比例,形成“挑战杯”系列竞赛活动与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双促进、双提高”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竞赛激励机制,不断扩大青年学生的参与面,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同时,注重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比例,鼓励立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研究,踊跃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
(三)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鼓励、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培养公民意识,贯彻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理念,使学生争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的践行者。
1.推进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接力计划”。鼓励大学生从事社区志愿服务,不断扩大我校注册志愿者队伍。团委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自我成才”为重点,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到学校周边居民社区,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倡导文明行为、法治宣传、环保宣传、助学助老助残服务、关爱农民工子女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团支部与社区长期结对共建,高、低年级接力服务,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以形成我校开展日常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
2.强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统筹划和周密部署,团委组织志愿者利用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学习知识、锻炼才干。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同时,增进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通过多种形式满足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兴趣和实践要求,大力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使之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志愿精神、培养高尚品德的阵地。
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正不断繁荣发展,依托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团委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彰显我校共青团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特色,切实履行好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在引导青年思想、服务学生成长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民忠.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高校理论战线.2009(11)
关键词:经济困难;教育资助;制度创新
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指家庭收入无法支付其在校求学期间学习费用与生活费用的学生,也就是“贫困生”。贫困生又可以根据家庭情况划分为一般贫困生和特困生。为了不让经济问题成为学生继续求学的阻碍因素,我国政府与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资助活动,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一、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特点
(一)家庭的客观特点
1.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是因为家庭遭遇突然变故才陷入经济困境,比如父母下岗、家庭成员突然出现重大疾病等,他们在变故之前,家庭还能承担其求学的费用,而在遭遇变故后无力支付其沉重的学习、生活费用。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或者有兄弟姐妹同时在上大学,家庭负担重。
2.一般来说,经济困难学生都承载着来自父母的巨大希望,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家庭的命运,完成学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贫困的现状,为此他们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甚至去借钱,家里出现困难也选择不告诉孩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生心理上的特点
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除了学习压力之外,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根据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经济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因素。
经济贫困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会造成多疑、自卑、焦虑、自尊心过强等问题,他们在学校积极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一部分经济困难生,因为自卑拒绝与其他人交流,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遇到问题也憋在心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创新
(一)授人以渔,提升学生就业率
经济困难学生选择继续完成学业,更多的是想通过学习,在进入社会后获得一份好工作,靠读书改变命运。要想真正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困境,从长远的角度看,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高校可以尝试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个人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等专项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改变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还可以在听取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与企业开展合作,尝试岗位定向培养等方式,从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二)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
大学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庞大的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学生对高校并不完全了解,学校对于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也不是完全清楚,当前在选择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教育资助的标准,除了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表现、在校生活之外,就是参考生源地政府提供的相关证明,尚未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认定制度。为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得到帮助,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制度,需要高校、生源地政府、银行、学生加强协作,互相监督,使教育资助能够发放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三)集结众人的力量,建立高校互助基金
通过募捐的形式,收集来自往届校友、广大在校师生的爱心捐款,建立学校自己的互助基金,经济困难学生在成功申请到互助基金后,需要与基金签订相关合同,承诺在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后,向互助基金捐赠适当的资金作为回馈,这种形式,实质是被资助学生在有能力的前提下,对资助金额的分批偿还。较之于其他的资助方式,它不是无偿资助,通过后续学生的资金偿还,能够有效确保互助基金资金的流动性与可持续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强化高校诚信教育,完善贷款信用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机制在逐步建立过程中,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形成,依然有一部分人群个人诚信意识不够,每年都会出现有高校学生恶意拖欠应还贷款的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银行和相关部门。高校在开展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意识地强化高校诚信教育,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相关立法部门也需要针对信用领域出现的法律空白,积极开展立法工作,对提前或者按时还款的学生进行宣传、奖励,严厉打击拒还或不按时还款的学生,进行信用惩罚,比如限制贷款等。
教育资助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有需要的高校经济困难生能否得到有效的帮助,继续完成学业。只有在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以及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了解其实际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改善现有的教育资助制度,实现制度创新,让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摘要:面对就业难和就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实,普通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压力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求职自卑心理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求职心理障碍。
一、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人数增加
国家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说明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由于经济条件差、社会贫富差距大、学生自身心理缺陷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数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如果自卑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学业的完成、个性心理品质的完善甚至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将会使他们更加贫困,恶性循环,进而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指以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笔者通过与许多经济困难学生接触,发现自卑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心脆弱、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封闭孤立、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与他们的自卑心理紧密相关。
(一)家庭经济状况差。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性格的形成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有的来自老少边山穷经济欠发达地区,总体生活水平低;有的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在外打工维持生计;有的过早失去了父亲或母亲或者离异,双亲不在身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祖辈的抚养能力差;有的成为孤儿;有的家人生病,需负担医疗费用而负债累累等等。虽然进入大学可以有国家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的问题,但是住宿费、生活费成为他们的包袱,而与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同学相比,他们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压抑焦虑的情绪。
(二)学生本人性格缺陷。性格问题是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自卑的内在困素。经济困难学生内心往往非常脆弱,在他们小的时候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或者语言的攻击,虽然国家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帮扶项目,也可能导致他们比较反感同情,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自怨自艾、报怨生不逢时。面对贫困,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失去信心,出现了悲观、苦闷、抑郁的状态。他们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自己瞧不起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或者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去做相关勤工俭学的工作。父母为了生计,对孩子缺少精神的抚慰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懂的怎么和别人交往,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丧失自我价值体验,常常怀疑人生,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从而心理状态失衡。
(三)社会问题。现在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在校大学生都兴起了考证热,各种各样的考证需要一定的费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负担不起这些费用,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可拿出手的基恩那个证书就比较少,不利于他们求职。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有些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以社会关系与社会背景为标准,而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中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社会关系来运作。因此,面对就业他悲观失望,在求职的过程中遭受各种挫折。
(四)学校教育方式。我国的教育大部分是应试教育,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学校教育是重知识,轻情商的培育,确实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远地区老师水平较低,未能及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纠正。到了大学阶段,大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了大学的优势不明显,加之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还处于劣势,从而失去学习和奋斗的目标。
三、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
(一)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评价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时,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自然产生自卑感。其实,我们“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可以让同学说出你的优点,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为由于自己某些缺点在而否定自己,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以偏概全,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道路。
(二)善于自我满足 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因此,无论生活、学习都要知足常乐,给自己定的目标不要过高,制定好每个“小目标”并认真的完成,最后达到较高的目标,这样,就避免挫折的发生。必须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每次取得的成功体验,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是十分有利于恢复自信心的。
(三)坦然面对挫折 加强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
(四)广泛社会交往 增强生活勇气
[关键词] 预防; 下肢静脉栓塞; 健康教育难点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88-02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是指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而导致血流障碍,并激发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通过顺利繁衍或逆行扩张而累及整个肢体,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我们对2006~2007年间1280例住院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栓塞16例的健康教育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健康教育中的难点,制定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均为在我科住院期间发生或出院后发病而再次住院者,诊断明确,资料完整。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4.8岁。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患肢广泛性肿胀,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曲张,活动后肢体凹陷性肿胀、疼痛,出现营养障碍改变、皮肤色素沉着、 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溃疡等。B超显示股静脉和(或)静脉内径增宽,血流信号显示不名显。
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抬高、制动,使用肝素及华法令抗凝、尿激酶溶栓等治疗,好转后出院,2例因为未坚持华法令治疗而复发再次住院。
2 健康教育难点
2.1 护士的专业水平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体系,护士必须掌握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规范的训练[2],教育能力有待提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护士的专业水平影响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影响了对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践的质量。尤其是基层医院护士年龄年轻化,职称初级化,缺乏具有相对较高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专职护士,影响了对住院患者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有效的健康教育。
2.2 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方法
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方法,患者有权利享受这种护理服务[3],而目前在许多医院由于护理被认为从属于医疗,人员编制受制约,护士要承担临床繁重治疗护理而不重视健康教育和没有时间施教,不能按照护程序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更不能采取一对一为主的个体化教育方式,导致患者不能掌握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措施,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2.3 患者掌握预防下肢静脉栓塞措施的依从性差
2.3.1 患者认识问题 由于患者尤其是内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预防下肢静脉栓塞的知识能力较差,不知道哪些人易患下肢静脉血栓,而导致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依从性差。
2.3.2 患者体能问题 由于患者大部分是脑血栓、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患者,年龄较大,且患病时间长,营养失调体质差,易疲劳,有一定的心理障碍[4],让患者坚持做预防血栓形成的活动,患者依从性差,导致老年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2.3.3 患者住院后的心理问题 对疾病本身不了解;害怕治疗无效;害怕症状加重;害怕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导致对健康教育的依从性差,拒绝接受预防知识,而致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逐步增加。
2.3.4 患者戒烟难的问题 本组患者有吸烟史9例,已戒烟的3例,均是由于疾病反复发作,才不得已而戒烟成功的,仍有6例患者尚无戒烟意愿。
其原因:(1)患者没有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及对疾病的累积加重性,不相信烟中尼古丁会刺激引起静脉收缩;(2)尼古丁是导致烟草使用中成瘾的主要成分,而决定烟草成瘾的药理机理类拟于海洛因和可卡因[5];(3)患者处于消极状态,没有戒烟的动机。
3 护理对策
3.1 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
加强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不断充实理论知识与健康教育的沟通技巧,让护士掌握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及预防性护理措施,非手术治疗时的一般护理,掌握沟通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做好沟通,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3.2 加强护士“慎独”修养的培养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仍能坚持原则,谨慎行事[6]。慎独修养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护士单独值班的时间较多(晚、夜班),只有在修养上达到慎独,在行动上做到慎行的护士,才能够严格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通过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观察患者的饮食与精神面貌,观察病情变化,结合一系列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迹象,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疾病发展。
3.3 按照《护理管理条例》要求进行管理
按照《护理管理条例》要求配备足够的护士,并选拔优秀护理骨干担任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不需要承担病区常规护理工作,这种方式可从根本上解决护士由于要承担临床繁重治疗护理而不重视健康教育和没有时间施教的主要矛盾。专职护士可以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通过三级质控检查,调查患者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知识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来降低住院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3.4 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向他们介绍疾病情况
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向他们介绍本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危害性、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充分利用宣传板报、座谈会,下发与疾病相关知识的册子及观看宣教片。帮助患者掌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知识,同时叮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明白,他们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关心的,用我们的形体语言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使患者有安全感,消除患者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增加患者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依从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使其从被动接受培训变为积极参与培训,从而极大地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降低发病率。
3.5 劝导患者戒烟
劝导患者戒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护理干预,要让患者真正明白吸烟的危害及戒烟后的益处。与患者一起制定一个成功戒烟的个性化计划,要让患者:(1)下定决心是戒烟成功的关键;(2)承诺戒烟,明确戒烟的动机和愿望,只有真正从思想上戒烟,才能迈开计划的第一步;(3)保持身上、家中无烟及烟灰缸、打火机等与烟草有关的物品;(4)在戒烟过程中向再度吸烟时应与医务人员交谈,寻找药物治疗如尼古丁替代疗法,戒烟灵、口香糖、针刺穴位等辅助戒烟,同时指导患者为配偶及家人想一想,不要让家人受长期被动吸烟的危害,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5)戒烟期间出现戒断症状,如无禁忌可鼓励患者大量喝水有助于尼古丁的排泄或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及学习放松技术,以减轻吸烟的强烈要求,戒烟症状在较短时期内可逐渐消失;(6)争取患者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加强护士自身的控烟意识和知识教育,是他们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吸烟的住院患者很好的戒烟。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 外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2] 左月燃. 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327.
[3] 田芳,张静,李荣,等. 专职护士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尝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9.
[4] 黄津芳. 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 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6.
[5] 刘斌,周梅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8-59.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课程优化建设 原则 总体思路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学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是对资本主义运行的基础――市场机制的经验性总结,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其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推动经济学课程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的内容
1、西方经济学优化建设的原则
(1)科学化、系统化原则。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既要充分体现社会需求,又要遵循课程设计的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优化建设,不仅要遵循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还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作用,体现知识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2)适应社会需求,彰显商业伦理。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最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目前,在商业领域出现的部分企业“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等现象就反映了这一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行为更加频繁,也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对未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商业伦理教育可以贯穿于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最大化相统一问题,探讨企业如何“义利并举”、“取才有道”;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竞争的问题;在商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奉行交易自由与诚实守信原则的教育,可以贯穿于各个章节的学习中,因为作为西方经济学根基的市场经济本身就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上,诚实守信更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保障。
(3)坚持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前沿性理论为辅的原则。前沿性理论是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突破和发展,如果不向学生重点介绍经济学基本理论,那么前沿性理论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向学生介绍前沿性理论,那么学生无法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动态,教师也无法实施研究性教学。因此,应坚持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前沿性理论为辅的原则。
2、西方经济学课程优化建设
(1)基本思路。首先,在思想上明确,“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许多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类专业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给其他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学习铺设道路,必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类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经济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其次,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在于其内容抽象、广泛,又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上,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定位,有所侧重,突出针对性。正确处理理论知识讲授与现实问题分析的关系。使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很好的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对课程理论讲授的内容要精选精讲,务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点,讲清讲透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把握西方经济学框架体系,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除注重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外,尤其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个目标,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丰富理论、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训练能力的重要过程,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一)学科流派众多,学生难于区分差别。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初版于1776年,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派。例如,以阿尔文•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915-)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以琼•罗宾逊(JoanV.Robinson1903-1983)、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Koldor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以罗伯特•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1926-)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等。正是因为这种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学才得以长足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发展得以紧密结合,关于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的学派也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校学生,也很难理清思路去辨别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就对学生的课后阅读和对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与其他经管类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等。实际上,该门学科大体上分成三种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理知识和模型说明就越多,历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产生在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领域。这对首次接触到经济学的高校学生同样是个考验,因为同学们在从前的学习中已经习惯文和理的区别,把二者有机的结合是一个大的挑战,一旦对数理模型失去信心,经济学是学不好的。
(三)理论体系庞杂,初学者难于分清脉络。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微宏观两个大的门类,而两个主要门类之下有划分成诸多的章节,实际上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比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了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在一次的教学周期内掌握,融会贯通,分清知识脉络,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
(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于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相比其他学科更新较快。国外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几乎每一两年就要再版,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了第十七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著作,被称作“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换版本。这种版式的调整包含了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改动与补充。任课教师必须要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及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特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地教学模式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味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几点改革建议
(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是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根本。教育界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质量和高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任课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去读透该门学科的经典著作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货币、信息通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等;要与时俱进地阅读权威期刊的论文,掌握国内外的经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讲课时才会厚积薄发、行云流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而这些方法的使用要和课堂的讲授内容相结合,随时随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首先,经济学的经典教材都是以案例为基础的,在大量运用案例的同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传输给学生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作为任课教师,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了解掌握理论。例如生产者理论中可以用一个大公司———通用汽车的案例贯穿始终;国内生产总值的讲解可以采用上年度本国的实际数据作为案例;基尼系数可以用我国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比较的真实数据作为重点讲解。其次,互动式教学法是适合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随时随地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作为大学教师,保持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具有争议或属于某个流派的,这也正是该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老师如能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无疑对学生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实现了教学目的。再次,在经济学课堂开展多媒体教学。这是为了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把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信息传授的效率。
(三)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情况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是研究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对于未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如果进行相应的分组,让学生以营销部经理的身份去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使公司利润最大化,学生就会在仔细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开动脑筋,结合实际去拟定价格,在此基础之上再让每组学生选代表到讲台上阐述本组的定价策略,同学们相互探讨利与弊,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论文样式的报告。这样一个过程下来学生不仅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而且对理论知识也不再生疏,从而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奥肯定律是阐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呈反方向变动,即失业率越高,通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胀率越高。在我国当前的状况下,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趋高,有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国失业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就产生了与经典理论之间的矛盾,如何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去更好地解释奥肯定律在当前中国出现的“悖论”。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去学习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了经典理论,也了解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根源的创新与钻研能力———也是当前大学生最缺少的一种素质。
(四)数理模型的双重讲解是解决教学难点的良好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数理模型非常的常见,随着学习的深入几乎每一个经济理论都会有相应的模型和公式。教师在上课时应把每一个模型理解清楚,讲解清楚,再用现实的情况加以深入浅出的点拨。例如,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关系是一个教学难点。三条曲线的形状、交点、拐点等都是有明确定位的。首先,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学生三条曲线的画法及彼此的关系;其次,讲解完之后要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检验掌握程度;最后以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何三条线是这样的关系。以班级某门课程的期末成绩为例:总产量就是班级的总分;平均产量就是平均分;边际产量就是新插班学生的得分。“边际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状态”可以解释为:只要刚到班上的同学分数低于现在平均分,对于全班的平均分都是向下的拉动作用,反之亦然。当然,这一例子不见得恰当,但通过这样例子的讲解,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理解老师所要阐述的内容,再去理解模型就非常的简单了。
(五)课堂讨论、社会调研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时代,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为了很好的讲授一门课程,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显得异常重要。理论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去检验自己,是师生双赢的策略。所以,任课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让他们走进现实社会去感受经济学理论的魅力。例如,研究商品的促销手段,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逛商场,不买东西,只观察商家的定价变化和所谓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偏好、收入、预期、替代商品价格中的哪一个影响因素。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专业的知识,加深了印象,甚至对学生在今后商品交易中也可以很清楚的分析自己的利害得失,从而进行最佳的选择。
一、本科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凑经济学和管理类本科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便需要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目前各高校常用的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有曼昆著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萨缪尔森等著的《微观经济学》和高鸿业著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这三本教材分别有22章、19章和10章,每本教材的内容均十分繁多,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消费行为、生产行为、市场分析、外部性,有的还涵盖了简单的博弈论、一般均衡分析等。而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需要参加近一个月的军训,第一学期的学时被大大压缩,一般高校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学时只有36个学时。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向学生教授如此多的教学内容,无论是给老师还是给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数理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采用了大量的数理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图形和数理模型。经济数学、统计学等数学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微观经济学中也大量使用了这些方法,即使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也包括了边际分析、最优化方法等。这对于刚进入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他们同步学习的高等数学中还未学习到极限、微积分等相关内容,很多知识无法用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释,对教师授课造成了一些困难。
.学生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大部分管理类学生在本科阶段只会学习初级微观经济收稿日期:2012—04一学,但是如果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需要掌握的则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观经济学虽然与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章节是类似的,但是各章节内容的深度和分析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如果对这类学生只教授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那么将给这些专业的学生深造、继续研究生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
二、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针对以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开设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公共课,即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学习初级微观经济学。由于经济类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因此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对管理类的学生就会有学习与考察脱节的问题。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应该在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将内容拓展到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初级内容和中级内容的衔接。
虽然中级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比较数理化、讲授内容也比较深入,但是可以以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本质内容、内在核心解释给学生,便于他们今后自学和考试。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概念也较零散,几大块理论之间的联系性也不算特别强。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讲授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用案例分析方法讲授市场的结构,分析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特征,用参与式教学讲授初级博弈论的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课将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各种原理用来分析国内和国际经济热点现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学时安排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助教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在课下更好的学习和消化。
.尽量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微观经济学的大多数经典教材均是国外经济学家撰写,很多学校也采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利用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原始表述,这种表述比翻译后的表述更加准确,也便于学生以后阅读国外文献,同时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二十多章的经济学内容,利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很有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除了采用闭卷考试方法,还可以采用随堂测试、学生分组讨论、课程论文等方法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我国的很多民族高校的经济学专业都开设了区域经济学的课程,而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应用经济学的学科,这门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研究对象以及其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区域经济相关的理论,同时还要能够用这些理论来对区域经济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民族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力量,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民族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方法;措施
由于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平衡的这些特点,导致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了解决民族地区的这些问题,民族地区的许多高校都在经济学的相关专业中增设了区域经济学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的人才。区域经济学对民族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及学科特点来进行教学实践,以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效果。
1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由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各地区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在解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比如,市场的培育、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都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学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市场等问题。
1.2 实践性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快地方的经济发展,每个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考虑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大部分会以行政区为单位,对区域特征进行整体探究,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色彩,尤其在选择适合本民族地区的特定规律和做法时会更加注意,而在运用过程中有会创造出新鲜的实践经验,使一些经验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丰富了学科的内容。
1.3 综合性
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微观的问题,但是着重关注的是政府的政策、规划、建设等内容,因此区域理论经济学具有综合性,需要结合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教学。
2 民族高校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2.1 课程与教材不能体现民族高校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所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的设置,和全国其他高等院校大致相同,并没有体现民族的地方特色。而民族高校的学生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区域经济学的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法等相关的课程都没有开设,教师在教学时只选择部分章节授课,学生听课也只是一知半解,一些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大部分民族高校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很少涉及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的问题与案例,因此,需要当地的学校组织教师来编写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2.2 区域经济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较弱
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决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因素就是提高师资力量。而民族高校的师资力量很薄弱:教师数量少,分配结构不合理,教师能力有限。尤其是区域经济学这类的专业教师数量更少,出现很严重的代课现象,许多新增的专业很少有青年教师,并且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民族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经费太少,教师很少能有机会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很难提高,难以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区域经济学缺乏教学实践
由于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很重要,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是民族高校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并且民族地区的条件有限,很难有条件能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而有些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又拒绝学生实习,虽然有些学校有安排,也大都是进行分散实习,没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很难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如何改进区域经济学教学
3.1 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添加实践案例
区域经济学发展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主要致力于发展良好的区域经济体系。民族地区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
民族地区高校除了使用基本的全国统编教材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科学适用”为原则,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案例讲解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难点。教学中积极引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自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完成培养目标。
3.2 打造良好的教师队伍
民族地区的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大多是由中专和大专院校合并升级而来,在面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时,原本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结构不合理之处。所以,现阶段来说,我们必须要打造更加良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队伍,增强整个高校的师资力量。首先,增加骨干教师,提供优惠待遇集中引进高素质人才,共同搭建科研平台。其次,将年轻教师送到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学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将学习到的先进区域经济学内容应用到日常教学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学术讲座报告,与本校师生分享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
3.3 更新教学硬件设施和考试方法
民族地区高校硬件设施较为缺乏且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应一些区域经济学知识点通过现有的硬件设施并不能很好的展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高校应适当拨出相应的款项来购买合适教学的电脑及投影仪设施。这样一来,文字、图像、影音资料能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方便了教师教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4 结语
民族地区高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尽管目前困难重重,但只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民族地区高校终归有一天能够赶上区域经济学教学发展的潮流,为国家、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摘要】区域经济学是具有前沿性、实务性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提出本学科教学深化的意义与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深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会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实际这种现状,来分析比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了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跟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4]王冬: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