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范文

家庭教育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教育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教育研究

篇1

关键词:传统;网络;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49-02

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媒介环境,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关系,家庭教育亦不例外。本文以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就二者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实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一、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述的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并非指家庭教育的“古老”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等通常意义,而是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视野,即以网络媒介作为家庭成员生活、生存基本方式为临界点,将家庭教育区分为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因此,本文所讲的传统家庭教育,意指前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说,网络尚未进入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常规化媒介手段(诸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向电视学习教子育女之道等)的支持和在常规化媒介环境里所发生的家庭教育。所谓网络家庭教育,意指人类社会普遍进入信息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网络媒介而引发的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生态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二、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媒介环境的时代巨变,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家庭教育向网络家庭教育的发展、跃迁,另一方面,也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在结构、作用方式、实际效果等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而唯有将家庭教育置于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即将网络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进行全方位比较,才能更为清晰地洞见这种变化,也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下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和讨论。

1.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

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2.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3.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

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三、总结

本文主要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的视野,对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环境媒介、教育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从环境媒介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主要依靠父母的教育与书籍内容;网络家庭教育则是比较开放,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在父母那里无法学习的知识,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子女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渐渐忽视了品德教育;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父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视,不再单纯关注孩子的知识技能或者品德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运作方式来看,传统家庭教育主要注重父母对孩子的熏陶,主张家风等对孩子的陶冶;网络家庭教育则是父母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还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学会用互联网来帮助孩子并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

一,研究背景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重点选取陕西省农户进西安市长安区农村行抽样调查,条件是有子女且子女达到人学年龄的家庭。全区共25 个街道办事处,671 个行政村、21 个居委会,2013年长安区户籍总人口为10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62万人,非农业人口20.3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43%。2013年长安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60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2695元。

1.2 调查取样

调查取样坚持以经济水平为标准,力争具有代表性。选取经济水平较高的乡镇1个:郭杜街办。中等的1个:王曲街办;低等的1个魏寨街办。每个街办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行政村进行调查。郭杜街办选定小居安村,地处大学城开发地段,收入来源主要是小本生意和房租。王曲街办选定枣园村,,曙光村,收入主要是靠进城务工。魏寨街办选定彭村,侯坪村,此地离市区较远,收入方式还是主要靠在家务农。此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45份,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86%。

1.3问卷设计与填答方式

问卷共设计20道选择题,3道多选,其余均为单选,1-5题为家庭基本情况,其余题目涉及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目的、教育投入(财力、情感、人力)、失学问题(子女原因、家庭原因)、投资选择问题(选择子女、选择出路)。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问卷调查法 和访谈法等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

二.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差异性研究

2.1.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家庭有困难,仅能维持少数或一个孩子的教育时,不同的家庭类型所做出的选择存在差异性。每个家庭的选择标准基本上都是首先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其次是选择年纪小的和男孩,选择男孩这一点突出的表现在一子一女和多子多女身上。出现一定的性别偏向是与传统农村思想观念的形响分不开的,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对人们的选择会又有一定的影响。产生年龄偏向是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关,年龄大的孩子在体力上胜过年龄小的孩子。因此,年龄大的孩子往往会过早地成为父辈的家庭劳动的接班人,年龄小的孩子自然获得继续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再者,在人们的观念中,处处迁让着小的,宠小的观念,促使家庭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偏小的行为。

2.2 家庭结构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毕业后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的选择上,28.6%的多子多女家庭,11.5%的一子多女家庭选择让孩子回家务农和务工,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孩子多的家庭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愿意让孩子回家务农务工,而且也能看出在农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学校继续读书这一选择模式上,选择比率最高的依次为多女38.7%,一子一女35.4%,独生子30.4%结构的家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在农村虽然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但在家庭子女确定以后,人们也乐意接受事实,反而抛开缺子的遗憾,而更加珍惜现存的人力资源,力图孩子在学习上可以出人头地。

2.3家庭收入对教育选择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1类的,有2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务工或务农,而经济状况为2类,3类,4类,5类.6类的分别有6.75, 68%,4.8%,0%,0%的家庭选择让孩子直接回家务农或务工。相比之下,家长更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其学校继续读书,而不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成只好回家。在各类所选择的项目中,按比例排在最高位的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手艺技术学校,不甘心直接将孩子变为劳动力,而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

总之,我们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继续对其进行教育投资,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培训后再谋职业,其次是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由此可见,农村家庭并不会就因为经济状况而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2.4父母性别差异对教育期望的影响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在高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本科三个方面的比例高于母亲,而母亲在研究生和出国以及能上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的这两方面所占的比例扼要高于父亲。这说明,在农村,母亲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更高些,而且母亲对子女读书的选择民主性比较强,留有空间让子女自己选择。

2.5 父母性别对教育投资选择的影响

在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会选择成绩好的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而且在这一项上母亲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父亲,说明面教育投资选择的时候,母亲能够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判断。在不分成绩选择女孩和选择年龄小的孩子上,父亲所站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母亲。这说明,在感情上,父亲更加喜欢女孩,关照年纪小的孩子。这也与我们的猜测相吻合。

2.6 父母性别对未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影响

未能升上高级学校的时候,父母的首选都是将孩子送到职业技术学校或者培训班学习手艺。但在想办法找路子方面,父亲所占的比例要明显的高于母亲,而在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找学校继续读书方面,母亲所占的比例又远远高于父亲。这说明母亲更希望孩子学文化,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很多父亲则认为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了,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三,结论

经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思想上,农村家庭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期望子女起码能读到大学本科,跃出农门,学到日后生活所需文化;行动上,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情感和力所能及的财力。但少数家庭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

同时,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因家庭结构、家庭收入而异,且父母间投资行为存在差异性。

再次,经过笔者讨论分析,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属微观性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数据分析过程中,运用统计百分比多,计量经济学模型综合评价少;描述多,深层次推理少;现象和因素剖析多,而措施和对策少。因此,结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调查取样因对一个县进行,因此,研究结论适合同类地区,在典型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黄荣生.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管教态度的关系研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7)

[2]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天津师大学报,1995,(4)

篇3

(一)调查的对象

在闸北区全部公办幼儿园中抽取34所幼儿园,对幼儿园教师编制的在园740名教师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740名教师中:(1)年龄的分布为:不满25岁的占19.8%,25-29岁的占19.7%,30-39岁占19.0%,40-49岁占35.7%,50岁以上占5.8%;(2)教龄的分布为:0-4年的占30.8%,5-9年的11.7%,10-19年的确4.5%,20年及以上的43.1%;(3)学历分布为:高中及以下的占1.2%,大专占26.4%,本科占71.8%,硕士及以上占0.8%;(4)职称分布为:未评职称的占19.6%,小学二级占6.6%,小学一级占24.5%,小学高级占47.3%,中学高级占1.8%;(5)所属幼儿园的级别分布:二级园占37.3%,一级园占42.8%,示范园占18.5%。

(二)调查的内容

调查的内容由教师基本情况、幼儿园对教师的引领情况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组成。其中教师基本情况包括反映教师自身特点和所在幼儿园特点的16个项目;幼儿园对教师的引领情况幼儿园对教师“明确指导要求”“、提供指导条件”、“创造提升条件”和“营造工作氛围”四类情况24个项目;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品质,包括教师“与家长沟通”、“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等三个领域的专业自觉品质的24个项目。其中,基本情况的16个项目分别采用数字填充题、等第选择题和类别选择题的题型;幼儿园对教师引领的24个项目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品质36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的题型。

(三)调查的手段

调查由各幼儿园组织教师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

(四)调查数据的处理

1.数据的登录。将各幼儿园教师填写的全部问卷集中;根据问卷各题规定的数据幅度设计Excel输入文件;组织教师将全部问卷的数据进行登录并加以合并。2.数据的整理。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将Excel数据文件转换成SPSS文件;在对数据进行逻辑校验的基础上,删除非正常数据;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通过转换将变量分解和合并形成新的变量。3.数据的统计。通过单变量描述性统计进行现状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类别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自觉品质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的教师自身因素和幼儿园引领因素。

二、研究的结果

(一)现状

1.教师家庭教育指导4类专业自觉的发展水平的现状分别计算教师的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动机、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情感的人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并按平均数的大小进行升序排序;对平均数大小相邻的平均数差别逐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1-1。表中平均数愈大,表示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愈低;平均数愈小,表示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愈高。表1-1数据表明:(1)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4类专业自觉的水平,自高到低的排列次序是:专业自觉情感、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动机和专业自能力;(2)以上四类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相邻均数的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幼儿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4类专业自觉发展的平均水平是有差别的,平均水平自高到低的次序是专业自觉情感、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动机和专业自觉能力。2.教师在3个指导领域专业自觉的发展水平的现状分别计算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组织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三个领域专业自觉品质的人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并按平均数的大小进行升序排序;对平均数大小相邻的平均数差别逐对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1-2。表1-2数据表明:(1)教师家庭教育指导3个领域专业自觉品质的水平,自高到低的排列次序是“:与家长沟通”“、组织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2)家庭教育指导以上3个领域的,专业自觉相邻均数差别都具有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幼儿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3个领域的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平均水平自高到低的次序是“:与家长沟通”“、组织指导活动”和“进行分类指导”。

(二)不同类别教师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的特点

以15个前置变量为自变量,以教师专业自觉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15次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略)将检验发现具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2。表2数据表明:1)年龄、教龄、兄弟姐妹数、学历、所学专业、职称、所带班级、子女年龄、家庭身份、家教知识来源、指导知识来源和所在幼儿园级别等不同类别的幼儿园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点。2)幼儿园教师的这些类别特点具体表现为:(1)在年龄上,80后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能力较差;(2)在教龄上,教龄满5年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能力上较优;(3)在兄弟姐妹数量上,本人是独生子女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能力上较差;(4)在学历上,达本科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自觉动机、自觉能力、自觉情感和自觉总体上均较优;(5)在职称上,已有职称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优;(6)在所在班级上,没有带班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优;(7)在子女年龄上,未生育的教师在专业自学认识、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差;(8)在家庭身份上,当父母的教师在专业自觉认识、专业自觉能力和专业自觉总体上较优;(9)在家教知识来源上,主要来之于实践的教师专业自觉认识较优;(10)在指导知识来源上,主要来之于自学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认识、动机、情感和总体上均较差,而主要来之于实践积累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认识、动机、情感和总体上均较优;(11)在幼儿园的级别上,二级幼儿园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认识、动机、能力、情感和总体上均较差,而示范幼儿园的教师在专业自觉的动机和情感上较优。3)未发现在沪生活年限和性格倾向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上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特点。

(三)影响教师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的因素

以幼儿园4个“引领变量”和15个教师“自身变量”为自变量,以教师的“专业自觉总体”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1。表3-1数据表明:(1)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本调查范围内与教师专业自觉总体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因素有6项,依影响力的大小这些影响因素自大到小依次为:幼儿园为教师工作营造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为教师提升专业自觉创造的条件、幼儿园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是否主要来源于指导实践经验的积累、幼儿园为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的指导条件和教师是否已经获得专业职称。(2)上述6个项目对教师专业自觉品质总体发展水平的决定系数R2=.382,意思是说:这6个因素的影响决定了教师专业自学品质总体发展水平的38.2%。(3)根据表内数据可以建立一个由6个影响因素预测教师专业自觉品质总体水平的回归方程,这个回归方程为:Y专业自觉总体=.220X营造工作氛围+.220X创造提升机会+.181X明确指导要求-.094X指导知识来自实践+.137X提供指导条件+.077X未评职称(4)对这一回归方程实际意义的理解可见表3-2:

三、分析与讨论

(一)结论

1.现状分析发现,闸北区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四类专业自觉品质的发展水平是:自觉情感最好、自觉认识次之、自觉动机第三、自觉能力较差;三个领域是:与家长沟通最好,组织指导活动次之,进行分类指导较差。2.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年龄、教龄、兄弟姐妹数、学历、所学专业、职称、所带班级、子女年龄、家庭身份、家教知识来源、指导知识来源和所在幼儿园级别等不同类别的幼儿园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自觉品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特点。3.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与教师专业自觉总体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具显著性意义的因素有6项,依它们的影响力自大到小依次为:幼儿园为教师工作营造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为教师提升专业自觉创造的条件、幼儿园对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明确提出的要求、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是否主要来源于指导实践经验的积累、幼儿园为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的指导条件和教师是否已经获得专业职称。

(二)建议

篇4

1.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孩子养尊处优、劳动意识淡薄

近年来,人们的收入日益增加,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家长对教育子女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给教育子女带来了负面影响。[1]

2.家庭结构简单化,致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过去的家庭成员较多、结构复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的成员结构日益简单化,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居多。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溺爱孩子、过度保护、重智轻德,这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3.家庭稳定程度降低,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据社会学学者调查显示,离婚夫妇“婚姻年龄”一般是在婚后六年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由于父母的不和,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等现象。

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3.1教育目的的比较

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按照父母为孩子设计的人生规划把子女培养成“才”,子女要顺从大人的意志发展。家长们往往以职业的好坏、挣钱的多少来衡量子女是否成功,而忽视成长阶段应有的童趣与快乐,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目的性较强,往往会适得其反。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而很少受到家庭的干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是美国学校和校外少儿组织从小教导孩子的准则。

3.2教育内容的不同

在中国,父母对于顽皮的子女往往会失去耐心,认为他们不符合教育成才的标准,这样极易忽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据调查,家长们回答“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时,40%的家长对孩子“训斥”、“警告”,48%的家长以“不耐烦”、“不屑于”或“敷衍”的方式对待,可见我国父母对创造力培养的认识还需要提高。

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侧重于“素质教育”,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父母会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不会给他设定很多规矩与框框,会鼓励孩子提问,鼓励孩子求异思考;让孩子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3.3教育方式的不同

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表现在:(1)孩子少说多做,循规蹈矩。(2)缺少民主,父母包办。(3)服从父母、听父母的话。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就比较宽松与民主,保持孩子思维上的独立性与创新性。

二、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1.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

美国在过去四个世纪里,有大约5000万人移民到这里,其他国家开玩笑地称它为“融炉”。由于多样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很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并把它们融入自己的文化。

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为许多传统和习惯所限制。特别是封建观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保守自闭的想法影响了大多数人。

2.经济体制不同

美国用人体制比较完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人们不必一生都从事一种职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能生存,能在社会上立足就行,对工作没有高低优劣的看法。[2]

中国社会注重学历,生存压力大,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工作上。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找一份好工作、一生稳定,这也是理想生活所必需。

3.不同的价值取向

美国人珍视自己的个性,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拥护个人发展和自我认识,这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根据这种价值观,父母把孩子和自己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孩子的价值追求得到父母的尊重。

中国人推崇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在中国人的哲学中,个人价值要服从集体利益,父母丢弃了自我,重视孩子的“自我”。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往往为孩子设计未来。

4.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是理性的。美国家庭用最基本的理性原则对待孩子。认为培养孩子的义务和其他社会义务是一样的。中国人崇尚道德,家教以道德为基础,抚育孩子的义务是家庭的而不是社会的。

三、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1.对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1.1“早期教育”不是“超前教育”

现在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使得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通过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开始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无疑是将早期教育理解成了超前教育。

1.2“学习”与“游戏”两不误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总是不断的督促孩子要多学少玩。但对孩子来说,实质上是在人为地干涉甚至扭曲儿童成长的过程,其结果往往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家长们更应该研究如何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学习,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气氛中嬉戏和成长,不能将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要做到两不误。

2.对大学时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虽已成人,但初入社会,如果前期家庭教育不成功的话,这个时候其心理是比较脆弱的,需要家长掌握这个时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引导。[3]

2.1由“家长式教育”转向“平等式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更应注意相互尊重,在保持相对平等关系的前提下开展对话与交流,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胸,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2. 由“功利式教育”转向“个性化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不少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是一种读书过重的功利观造成的。中国功利式的教育方式只会走入死胡同,难于发挥他们的潜能。

3.由“被动式教育”转向“社会性教育”

篇5

关键词:卢梭;家庭教育;自然教育

一、引言

卢梭是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他虽然没有系统地提出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论,但是《爱弥儿》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完成的一部教育著作,本文主要是以《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系统的阐述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自幼酷爱读书就是效仿他父亲的行为,而在《爱弥儿》一文中卢梭也多次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好的老师是父亲,最好的保姆是母亲,所以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责任重大。父亲除了生育孩子这个职责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教育孩子,将孩子培育成一个合乎社会道德的人。母亲首先的职责就是亲自哺育孩子,而且在六七岁之前最好是由母亲照看,可见卢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自然教育为主

(1)教育目标――自然人。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因此他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要充分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和思考问题,应该按照儿童特定的年龄阶段教育儿童,反对本末倒置的教育方法,在社会上经常会看到一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儿童,他们的行为却表现的如同一个大人一样,这样的儿童他们是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去生活,毫无人生自由和乐趣。卢梭希望父母让儿童在自由、健康的环境下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2)自然惩戒。卢梭认为在面对儿童的失当行为应采用自然惩戒的一种教育方法。例如,家长面对孩子们的撒谎行为不要急于惩罚,因为孩子们为了逃避惩罚有可能再次撒谎,要让孩子们自己明白撒谎的后果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而且,如果因为孩子的骄纵行为打坏某样东西,父母不要下意识的给他修补,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感觉到不适应。

2.家庭教育的方法

(1)家庭和睦。卢梭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们抵抗不良风俗的侵蚀,家庭和谐则父母感情和谐,母亲更乐意履行自己的职责,父亲也乐意担负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兄没之间更加亲密,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们外在的人际交往。

(2)爱教有度,一视同仁。卢梭认为做父母的不能溺爱更不能偏爱孩子,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当一个母亲过于关爱自己的孩子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母亲的过于溺爱不是在帮孩子清除障碍,而是给他创造更多磨难,在将来有更多的苦痛等着他。而且作为父亲更不能偏爱某一个子女,对孩子应该给予一样的关心。卢梭指出父母不要偏爱和溺爱子女的教育方式,至今仍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3)循序渐进。卢梭认为儿童的成长是由特定的年龄特征的,父母应该按照儿童特定的阶段进行教育。幼儿跟儿童期的孩子们,对事物缺乏清晰的判断,没有自己的概念,这时候主要以身体养护为主。进入少年阶段以后,身体已经发展完备,主要以智力教育为主,当成年以后,身体和智力已经完善,这时候开始进行情感教育和劳动教育,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

三、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自然教育

儿童的成长有着自然发展规律,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进行家庭教育,让尚处在让儿童期的孩子们有个快乐童年,代替各种学业负担,还孩子快乐的童年。在儿童长到十二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智力的开发,同时伴有磨难教育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同样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培养儿童必须的生活技能,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在这样慢慢由松弛到严格的管理方式上,让儿童成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独立自主的新人。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和睦是家庭生活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家庭成员之间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孩子们才能感受家庭的温暖,这是抵抗一切不良习惯最好的武器。同时作为父母要重视加强自己道德修养,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潜移默化的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能产生积极效果,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涵养,树立良好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转变教育方式

中国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过分溺爱偏爱子女,同时在对孩子的管理上过于专制。而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是值得中国父母学习借鉴的,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榜样示范、磨难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环境陶冶以及实践教育等方法,希望通过对卢梭家庭教育方式的学校,从而促进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的转变。

⒖嘉南祝

篇6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但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衰退的现象。现代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不仅要求其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相比学校教育,家长应更多地承担起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

(一)道德教育

传统家庭教育中,古人普遍认为,为人立世,品行为先,要求子女有很好的道德修养,许多家庭把“明人伦”作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历史上有关家庭与道德论著及各种家规家训中,无不把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为人们普遍接受。李清照的父亲曾教导女儿:“气节和学问乃人世间至贵之物”,不管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养成自立自强的性格,面对生活学会独立和自强,在国家存亡攸关时,要坚守住自己的节操和道德底线。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也是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与行为表达时应有的价值表现。誉满中外的宋代科学家苏颂在《议贡举法》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说得十分明白:“国家取士,行实为先。”“行实为先”就是说政治品德是最重要的。在“行实为先”的前提下,再要求其“行完学富”,苏颂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他的人才观是一致的,即“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如今,人们的物质利益追求日益旺盛,是见义忘利,还是舍利取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抉择的前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对个人道德行为的教育,尤其是孝悌和友爱的伦理道德教育,这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应让孩子从小全面学习传统文化精髓,懂得并掌握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让孩子践行基本的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和社会礼仪,通过日积月累的“微善”行动,让孩子们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践行者和弘扬者,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启蒙教育

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力和道德的启蒙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的作用。我国古人特别强调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宋学思想家就非常重视早期教育,张载从性、气、习的角度探讨早教问题,发展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提出“蒙以养正”的观点,认为早期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非常重要,否则,“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明清时期的孙奇逢也非常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吸收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幼儿具有爱亲敬长的天性,早期教育就在于巩固其天性中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性,认为“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抵御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从小就要用格言警语对他们进行教育。早期教育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知识才能、行为品格形成的真正的基础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童年时期的价值观念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尤其重要。颜之推就提倡应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不然,逮及子弟“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为什么要早教呢?颜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认为小时不抓紧,至坏习已成,才来管教,徒使“父子相夷夷”,而终无济于事。所以,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教育内容上应注重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将培养完美人格和良好习惯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代家庭教育应借鉴吸收这一优良传统。

(一)注重人格培养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子女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强调品学兼修,但是把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完善的人格作为求学目的,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培养完美人格,除了品德教育,还要加强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尤其是当代家庭中,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严重,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分包办,孩子的意志力和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对父母和长辈缺乏孝敬之心,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伯特•罗素曾说过: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独的人要比受到宠爱的人日后更会成功;一个不具备独处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伟人。亦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们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当代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作为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目标,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习惯养成教育

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外,还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现在家庭教育更要坚持这一要求。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寓于家庭生活过程中。对儿童施教,又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其实就是在行为举止、礼貌用语等方面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品行教育。古人重视早期家庭教育,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从小就指导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过有条不紊的生活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家长指导孩子亲自参与家庭的日常劳动、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比单纯说服教育的方法好得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正如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智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因此,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礼”的规范之中。“养成教育”的概念是由北京市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等提出的,它是指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张首先从生活秩序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如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做事、睡觉等等,并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质的必备条件,家长应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注意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锻炼不断加以强化,只有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习惯的养成要靠制度来保证,在孩子还不能达到自律的阶段,家长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并严格要求孩子去实施;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必须加强孩子的责任感教育,使孩子从小便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长大后才能对他人以及对社会和国家负

三、教育方法上应注重言传身教和环境熏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生命与性情教育,主张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言传身教,而且重视环境熏陶。

(一)言传身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对儿子的教育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诲,他终身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是身教的最好例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一切影响儿童成长的人当中,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对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陈鹤琴先生认为,在家庭教育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长,特别是父母,是孩子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家长亲自给子女树立榜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长的榜样作用是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天然的示范价值决定的。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教育效果好;而且家长处处以身作则,还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可以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动权。然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处于“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年幼的孩子处于极为矛盾的道德境地中,对其今后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应“言教”与“身教”相一致,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陈鹤琴先生就十分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曾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成长及价值观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环境熏陶

篇7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篇8

一、农村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

新市民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比较大,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普遍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他们根本不懂得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终身教育。

2.农村新市民家长自身素质偏低

笔者抽样调查了我校一些新市民家长,发现文盲占3%,小学文化占25%,初中文化占51%,高中文化14%,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7%。其中母亲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低于父亲。这一大串真实的数字清晰地告诉我们这些新市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他们的家庭教育便不甚理想。

3.农村新市民子女家长社会参与度普遍较低

笔者走访了大量的新市民家庭后发现大多数新市民家长往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基本上不知道社会热点问题与焦点话题。他们只知道多抢活多赚工资,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都是空白的。比如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一起逛逛公园等等的经历几乎很少。他们除了工作还是工作,社会参与意识的淡薄,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二、解决农村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让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地发展,这是我校“博爱共融”理念的核心,针对新市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我校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切实有效地帮助新市民子女提升主动发展的能力。

1.创办锦带家长学校,让更多家长参加培训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新教育理念实施的先行者与倡导者,让新市民子女的家庭教育走上正常轨道,成为我们研究的目标,因此,我校开办了锦带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新市民子女家长的培训。

⑴《家庭教育》杂志为新市民子女家长掌舵

首先用好《家庭教育》这本杂志。我们在每一个班级开展了这本杂志的图书漂流活动,让每个新市民子女家长优先阅读并及时做好相关的阅读摘记,在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里,让他们交流读书体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素养。

(2)邀请新市民子女的家长参与校本课程

我们特意开设了校本课程,印发了《红豆少年》《点亮心灯》读本,作为对新市民子女家长的教材给他们提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导。每次校本课程,具体确定一个重点,提出达成目标和要求,逐步引导他们在儿童道德培养、习惯养成、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家庭教育中掌握理论,并能运用到实践中,锦带家长学校还定期组织交流会推广成功的案例。

(3)成立新市民子女家委会

为了确保锦带家长学校的效率,每学年我们都要成立新市民子女家委会。通过海选、自荐、竞聘的方式推选出家委会成员。这些成员就组成了新市民子女家委会。他们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定期开会。这个机构的设立,及时了解新市民子女的家长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同时他们也提出对学校教育的建议或意见。这样的家委会就搭建了新市民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平台,畅通教育的渠道,达到了共同进步的双赢目的。

2.树立教师全员育人的理念,形成家校合力

让学校成为新市民子女心仪的乐园,让老师成为他们的良师诤友,这是我们推崇的目标。爱每一个新市民子女,也是博爱共融理念对每一位老师的要求。老师们不仅给新市民子女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把实用的家庭教育经验传授给新市民子女家庭。

(1)让家访回归常态

家访既可以让家长得知孩子的真实情况及内心想法,还可以让家长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招半式。邀请家长进课堂,与孩子在课堂上零距离接触,让家长更清晰孩子的动态。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家访形式更加有利于新市民子女家长的成长。

(2)用好班级家校联系卡

学校专门为每位新市民子女设计了一本家校联系卡。内容详细:有涵盖学习、生活、心理教育等方面;多人参与:老师的留言、家长的留言以及学生的自我评定、有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本小小册子可以让家长既有时间来了解孩子近阶段的情况并承担教育的责任,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重视新市民子女的心理教育

由于新市民子女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学校特别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此,学校建立了新市民子女档案,每次定期定点安排“阳光大使”组织开展各类心理游戏活动;同时每期“红豆之声”小广播专门辟出专栏,把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新市民孩子展示给大家,让他们明确学习的榜样;学校的“青爱小屋”让这些孩子不仅有了倾诉的地方,更有了正确认知的地方;同时学校组织了“小桔灯”关爱活动,让志愿者老师参与到孩子的日常陪伴中,弥补孩子们亲情的缺失及情感的缺陷;学校积极倡导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了博爱共融的理念,让爱的种子在新市民子女及其家长中开花结果。

3.校企联手创设平台,鼓励家长多渠道学习

篇9

1.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成长的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而且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有着独特而突出的作用,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就“一笔勾销”。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2.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

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故区别于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设计,学校在教育设计方面,以面向“常态分布”的大多数学生为主。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一个重要的寓意,即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学生凡事愿意自己做主,喜欢独立思考。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连吃什么,穿什么,读哪所学校也要问父母的意见。其实,无论怎样描述当代的学生,他们和家庭的联系是无法割舍的。这一方面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另外也与现在的教育体制有关,我们的基础教育主要还是培养“听话”“顺从”的学生,“个体性”“独立性”的土壤还不够丰厚。所以,学生的成长和家庭的联系必然是紧密的。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教育规律

学生是否接纳教师的教育,一方面取决于教育者讲的是否精彩,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和老师是否有感情。家校的紧密结合是感情产生的桥梁。有家访经历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教师到学生家走访,会一下子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有了这种感情基础,学生回到学校后在老师面前表现得更加“顺从”了,学习劲头更足了。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在天然存在的感情基础上,又融进了理性的成分。作为一个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最基本的会嘱咐孩子到了学校一定听老师的话。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及教育中的地位会更加突出。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构筑家校教育的良性关系

可以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长到学校来访等方式构筑家校交流的平台,经历互为信任依赖的良好关系,为家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在家长会上,我们可以明确对学生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及如何具体实施使家长对我们有信心;诚恳地邀请家长对我们随时提出意见,使家长感到我们的诚意。电话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学生没有及时返校,可以打电话关心一下是否是身体不舒服,学生由于某些原因耽误回家时间,可电话告知家长不要担心,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强烈的责任心。

2.找准家校教育的共同点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身份相似。

在某些意义上,父母和教师都是孩子的老师。

(2)目的相似。

父母望子成龙,老师育人成才,父母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有前途,能成为有用的人。

(3)任务相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老师的天职。

(4)休戚相关。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的骄傲;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是老师的骄傲。

3.致力开发学校教育新亮点

(1)成立家长委员会,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并为学校的重大举措出谋献策;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将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推广。

(2)建立学校教育网站,通过设置学校简介、校园动态、校长热线、班主任信箱、家长课堂、留言板等板块与家长互动,并可使家长克服教育中的盲目性。

(3)编制家校联系报纸,涵盖教育信息,家长委员会信息,优秀家长经验谈等,每学期三到五期,发至每个家庭。

(4)由老师和家长分别填写家校联系卡,定期更新联系卡上的老师评价和家长评价,根据评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5)向学生及家长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工作。

篇10

家庭教育是关于什么?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父母会说,家庭教育仅仅意味着养育和教育两个方面。然而,家庭教育从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家庭教育的意义理应是比养育和教育更多。

在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学前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是社会利用有目的和系统的教育去教育新的一代人”。这一定义就可以证明在这一段的幼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学龄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然而,家庭教育的定义应该需要扩展延生。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行动,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在家教育孩子或青少年,而且还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中美关于家庭教育之间的差异

1. 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

中美之间的不同教育理念导致两国子女接受到的教育不同。在中国,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是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好工作,或者一个好的家庭。基于这些期望,许多中式父母认为他们对于孩子的责任仅仅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尽可能使他们的孩子将不必担心未来的一些事情。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中式父母关心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是开发孩子们的智力。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和经验。基于这样的一个理念,在美国,一旦孩子生下来,大多数美国的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从童年开始就应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意志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家长们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在某一些方面的发展。

中美两国在关于家庭教育的目的上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他们的孩子成为一条“龙”,这就是中国教育理念下的“望子成龙”。但美国父母则希望他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做任何事情来支持他们的孩子,使他们能得到高分。这样明显对比,美国的父母给他们的孩子更多的是关于提高能力的培养,他们设法让孩子有能力适应不同环境变化和在生活中的独立工作能力。

3.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

中国和美国的观念和目标的差异导致两国的儿童需要受到不同的方法去教育。在中国的家庭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式父母通过控制和密封环境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中国的父母尽可能的为他们的孩子准备好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们也不必做任何家务。父母保护孩子,不允许他们参加过多的社会活动。中国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着一个相当严格的态度。所以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在做其它事情的时候更多。

关于美国的孩子们呢?让我们一起分析美国著名的电影《神勇老爸》的一些情节吧。在影片中,父亲沃尔夫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他关心他的孩子们的同时,通过训练他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掌握了许多技能培训。所以美国的父母通过放任却不纵容的方法去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中美之间家庭教育存在差异的原因

1. 不同的历史背景

中国在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独具其保守的可贵价值观,可这也正是缺乏的冒险和创新意识的精神。因而中国儿童更倾向于安于现状。相反的,美国是一个具有短暂历史的移民国家,在美国这个国度依然有着一些文化传统。随着在美国多元文化和追求财富意识的发展,这对于美国人民而言,接受新思像和文化是很容易的。美国儿童更富于拥有和接受冒险和创新精神。

2. 不同的经济形态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人口大国。因此,在中国这个国度,找到工作的机会又变得很少。然而又是在中国,有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此外,获得高分已经成为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美好的未来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美国的经济状况比中国要好得多,所以在美国,人们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美国父母认为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在社会上独立的生存,孩子的工作就有意义。

3. 不同的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也是形成中美关于家庭教育之间差异的一个因素。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良好的经济条件下,美国人有着完善的社会养老制度。因此,美国人普遍认为当他们变老时,他们可以去老人之家去度过他们的余生。所以他们抚养孩子直到18岁,直到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美国人根本不在乎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带给他们荣誉。

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则认为孩子的教育已经和他们自己的老年时光紧密联系。因此,中式父母更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并要求孩子们为他们的年老生活负责。

4. 不同的思维模式

在教育孩子方面,中国的父母关心自己的声誉,并认为教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他们的成就。但如果孩子没有成就的话,父母将会感到羞耻。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中美对家族制度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父母的权威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而在美国的家庭中主要强调奋斗,平等,民主和人权,这是完全不同的。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美国的家庭教育之间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中国,应该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转变家庭教育中的传统观念。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从美国的家庭教育的本质出发,汲取其中的精华,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所以中国的家庭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建立在教育监护人的法制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民主意识,尊重孩子,平等沟通。

3. 采用激励,引导的科学方法,并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4. 紧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进一步开放家庭教育的思想,增强开放意识;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有机合成,以及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学会寻求知识。

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及时吸取和引进国外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并进行中西方家庭教育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吸取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大力普及到千家万户,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专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神勇奶爸》 美国 博伟国际澳大利亚分公司.

篇11

做了二十多年的班主任,深感学校德育工作难做。学校制度可谓严,班主任工作可谓细,但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一定程度是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步。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本次调查的重点。

1 研究方法

在本次调查中,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问等方法。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家长,共收回有效问卷1751份。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为:

1.1 您的学历(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 D、大学(大学以上)

1.2 您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来自:

A、上一代的传授和自己的经验 B、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C、其它

1.3 您对自己教育孩子能力的评价:

A、总体不错,问题个别B、还行,问题不少

C、不高,常力不从心

1.4 您认为家长的首要任务是:

A、教孩子学会做人B、提高学习成绩

C、其它

1.5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您认为应担负责任的是:

A、老师B、父亲 C、母亲

1.6 您的家庭中,承担孩子教育任务的是:

A、父亲B、母亲 C、祖父母D、其它

1.7 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您

A、读过几本书籍B、从报刊电视上零星获得C、没学习过

1.8 在家庭教育方面,您最需要的帮助是:

A、参加初级班,学知识B、参加中级班,提能力C、暂无

1.9 您工作闲暇时的娱乐方式:

A、麻将B、电视C、逛街D、串门E、聊天F、打牌 G、下棋 H、睡觉

1.10 当孩子做错事时,您一般怎么办:

A、把他打一顿 B、骂他一顿 C、当做没事发生或轻轻地提一下 D、耐心教育

2 数据统计及问题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太多因父母无端惩罚而失去欢乐的孩子,有太多因父母追求分数而不会玩的孩子……

2.1 家长缺乏角色意识,不知如何扮演教育子女的角色

家庭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一门科学。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的家长读过教育学、心理学,有58%的家长认为当前最需要的帮助是参加初级班的培训,学到一些系统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养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峰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教法,可以养得好吗?”

家长都知道孩子要管,也知道“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然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较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15%的家庭教育任务由祖父母承担,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过25%。很多父亲对孩子不管不问,或态度简单粗暴、缺少耐心。到学校来和老师交流的也大多是母亲。父亲游离于家庭教育之外,对孩子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双方都要参与家庭教育,进行互补,避免在孩子面前否定任何一方教育作用,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吸取优点,促进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

2.2 重养轻教 重分数轻能力

现代家长对学校、孩子、课堂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本身是普普通通的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与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并列进行的,而不是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

个案1、学生A家长到小学来找孩子,既不知孩子在哪级,也不知孩子在哪班,于是逢人便问,问到某老师,老师一愣:这孩子不是已上初中了吗?怎么还来小学找?最后弄清,原来此位父亲以为儿子还在上小学呢!试想,这样一个糊涂父亲,能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个案2、一天中午,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母亲怒气冲冲来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边哭诉边厉声道:“老师,您好好管管学生B!”老师赶紧问道怎么了,“学生在家打了我!”“你是他的……”“我是他的母亲!”这样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母亲,如何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此次调查中,有77.4%的家长认为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学会做人,有22.6%的家长认为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见到孩子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考了多少分?”高分则喜形于色,低分则愁眉苦脸。孩子的成绩只许进,不许退,成绩稍有波动,有些家长就紧张万分,仿佛天要塌下来似的。在家长眼里,孩子可以不会洗衣,不会叠被,不会煮方便面,但他们必须会做一件事--学习。

2.3 物质上极度满足 精神上极度匮乏

现在的家长关注孩子的焦点,在衣食住行,在学业成绩,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可以说是倾家所有。更有好多关心孩子的父母,什么班都敢给孩子报,不管这个课程的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否愿意都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个案3、学生C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老师请家长在家督促,家长一脸茫然:“我让他上补习班了,成绩怎么还这样?”

家长在给孩子极度的物质满足的同时,要求孩子用优异的学习作为回报,需要孩子好好做人,出人头地来报答父母付出的爱。在此次调查中,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观点持完全同意态度的有10%左右的家长,有63%左右的家长对此观点总体上倾向于认同,只有27%的家长表示完全不同意此说法。家长的认知态度给孩子的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压力,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严重焦虑,学习困难、恐惧,性格孤僻等。而这些精神上的压力,家长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不及时了解,不与孩子及时沟通,只是摆出一副大无畏的样子,这个不用孩子管,那个不用孩子过问,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在父母这样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怎能不自私、无情、无义?

2.4 缺乏学习氛围 强制孩子学习

许多家长的自身学习观念淡薄,休息时的方式“打牌或麻将”占据主要地位。有些家长的知识结构还停留在受学校教育时所获得的水平上,而孩子获得的新知识已超过了家长,致使家长通常无法说服子女。这样,一旦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家长们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将责任归因于子女、教师及其他人,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部分家庭中,孩子是在麻将声中、喝酒的猜拳声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其学习质量的高低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心血来潮之时,还要让孩子来陪同。

个案4、一家长经常喝酒,其上六年级的孩子生日时,大摆酒席,宴席上鼓励自己的孩子请同学们大喝啤酒。此后,老师发现孩子经常带酒到学校,偷偷与同学喝。

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润物细无声”,孩子的许多品质和素质就是在家长随意影响下形成的。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不注意借鉴他人的经验,一旦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便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要么自我,要么充满暴力倾向,家庭教育气氛紧张,少有温情。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家长缺乏学习的结果。

3 对策及措施

3.1 应有一系列适用于家长教育的教材和课程

为了使家长掌握教养子女的最基本知识,有必要有一系列适用于家长教育的系列材料,帮助家长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改变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

3.2 应有一套适合家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篇12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

篇13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园合作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篇14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代功利化教育思想漠视学子主体性发挥,忽略学生个人成长及道德品质的提升,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上都缺乏必要关注,“传美”教育工作开展更加迟缓乏力。然而人文精神视角下,学生的主体性将得到尊重,个人人格成长也将得到关注。不难看出,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渗透传统美德,是佐助学子建构科学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体系的必要助力。总而言之,学校与家庭教育中有效渗透传统美德,不仅有益于学生个体成长,同时也能够助力全社会构良好的人文风气,以此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2矫治不良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从某种角度上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尤其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渠道增加、流动速度加快,国际文化对化趋势越发严重,这是我国发展进程中越发凸显的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功利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民众接受传统优秀文化愿望不够强烈,这也是我国思想道德水准下滑的原因。上述因素影响下,我国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社会意识形态稳定性降低,民众思想严重分化。在此情况下,学校教育就应该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以此遏制全社会道德素质下滑颓势,为国家培育合格建设者、接班人。此外,为配合学校“传美”教育深化效果,家庭教育中也应该重点落实“传美教育”。一言以蔽之,为有效增强我国公民综合素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加强“传美”教育,以此提高个体素养,进而推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回归。

2家庭教育中的“传美”教育

2.1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虽然此结论稍显刻薄偏颇,但是不可否认其内涵的普遍适用性。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正面示范至关重要。因此为有效提高家庭教育中“传美”教育的实际效率,家长自身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正面示范作用。家长正确的示范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行为上践行传美。我国优秀传统美德沿袭至今,已然深入到民族精神文化之中以及国民血液之内。家庭教育之中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做好传美教育工作。要达到此目标,首先就需要家长们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潜移默化的给子女做好榜样。譬如:在生活中要践行拾金不昧的优良传统;当他人有困难时应该积极生出援手,凸显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家长应该对自身严格要求,对他人适当宽容,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子女的承诺要积极兑现,如果有特殊原因不能实现要给予合理的解释,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形象。总而言之,家长应该积极践行我国传统美德要求,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在言语上凸显传统美德。正所谓善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句六月寒,家庭教育中为有效做好传美教育,家长就应该注意“舌尖上的美德”。即在家庭中要避免说脏话,及过于刻薄的话,而是要说谦逊的话如“你先请”、“对不起”,赞美的话“你真棒”,诚信话“我保证”等等,以此帮助子女矫治口头上的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素养。

2.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传统美德开花结果的“温床”,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人文建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是树立家风、家规,自古以来家风、家规建设都是我国一直沿袭的优良传统,这是培养子女美好品德的关键性措施。无论是过庭闻理,还是孟母断织都可见我国古代家教之严格,从某种角度讲我国近年来社会风气的恶化,和家庭教育的松散化有关,鉴此做好家风建设则至关重要。其次,要有效深化传美教育实效,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子女学习继承传统美德。最后,在家庭中设置传美教育物质设施,譬如悬挂匾额、名人名句、壁画等物件,将传美教育深化到生活的各个细节。

3学校教育中渗透传统美德的基本策略

3.1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不可否认,教师作为“传道授业”之主体,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身处功利教育“泥沼”之中,部分教师的精神世界逐渐空虚化,其人文建筑也逐渐坍塌;部分教师固步自封不思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中散漫经营、不思进取,严重降低教学实效,更加不能利用自身的德行影响学生,无法完成传统美德渗透职责。鉴此,为确保学校教育中传统美德的有效渗透,首先就应该加强师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3.2深挖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新课改教材是通过全国教育专家,精心选材、深入探究、不断改进编写而成的教学资料,对现代教育有着指导性作用,我国各个学科考纲标准也参照此而定。鉴此,学校教育中融入传统美德过程也应该立足教材、剖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价值内容,并根据学生认知特性做好传统美德渗透工作。譬如历史教学中讲解春秋五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内容时,教师应该挖掘其反映的传统美德如“忍辱负重”、“勇于担当”、“坚持不懈”等,并且可以适当的引用有联系的典故如“愚公移山”、又如“精卫填海”等,以此拓展学生视野。此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校教学中落实传美教育不能仅仅将教师的主观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正视学生主体性,引导其踊跃参与教学实际。譬如为深化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充分渗透,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审视认知特性,从而抓准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中有效融合传统美德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逐渐培育起爱国情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美德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重点工作,家庭教育应该配合学校教育,全面深化传美教育成效。学校教育应该立足教学实际,培养高素质教师,并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以此提高传美教育实效。

作者:白春艳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老河土学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