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范文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

篇1

关键词:数字故事;拓展课;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15-04

一、引言

数字故事是故事的数字化表达,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将故事视觉化,以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数字形式呈献出来的一种新的讲故事的方式,主要区别于传统故事形式。

针对数字故事本身的特点,本文将其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以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感悟等项融合,主要致力学生对数字故事的制作和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借助于故事的数字化、视觉化表达,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氛围和环境里进行视觉化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一个个情节,采用形象的数字化表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能动地积极思考和发问,学习知识的能力。让数字故事与课程整合更加生动自然、更有效,让数字故事成为生活中视觉化表达的一部分。

二、“数字故事拓展课”开设背景

上海市某小学是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学校之一。基于对信息技术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实践教育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十余年来,她一直走在教育信息化探索的路上。随着电子书包项目的逐步推进,丽英小学开始关注拓展型课程,追求新的突破。为了运用信息技术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实现新的突破,充分依托数字化环境开发拓展型课程创造属于学生们自己的课堂,学校启动了拓展型课程领域的重构和再设计。如何依托数字化课程环境,实现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成为学校思考的新命题。

数字故事协会在2002年,对数字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个古老的讲故事艺术的现代化表达。丽英小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把 “数字故事拓展课”定为18个拓展型科目之一。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1)培养学生学会讲故事

(2)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3)视觉化思维的培养

所谓的视觉化思维是指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借助于形象语言进行思考的能力,运用图形语言及绘画媒体对所见与所思进行描述的能力。所以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就是视觉化思维形成的过程。

(4)数字故事与语文作文的整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字故事所具有的故事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征,使学生经历了整个故事的发生、体验、感受和创作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信息素养的培养

数字故事的创作要用到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比如:如何得到一张精美合适的图片,如何剪辑音乐,如何收集字体等一系列的信息工具和资源。数字故事的制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必然的。

三、“数字故事拓展课”具体实现

“数字故事拓展课”项目于2013年3月15日正式启动,通过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本项目进行实施。本文讲述的是笔者教授的五年级数字故事拓展班,一共有20位学生参与,每周五进行一个小时的学习、交流和分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具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础知识,熟悉制作数字故事的基本过程。

(2) 学生能在原有的故事范本中,进行创编、模仿、制作,用简单的技巧丰富故事内容。

(3)通过数字故事的鉴赏,培养学生对色彩、音乐、图片的鉴赏能力。

(4)学生会在生活的情节和体会中寻找写作材料,经过构思、写作和修改形成一个2-3分钟的精彩的文本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颠倒课堂”、微信公众平台、爱班网络平台,采用课堂交流、互动、分享的教学过程达到课堂内容的讲授。

(2) 掌握图片、音乐的搜集方式,以及常用的处理技巧,进而掌握制作数字故事的步骤。

(3) 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协作的教学形式,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

(4) 通过模仿、鉴赏、讲述、创作数字故事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对数字故事的形成过程有完整的理解并能够进行完整的创作式操作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对故事、图片、音乐等事物的美的鉴赏力。

(2) 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协作能力。

(3) 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二)教学策略

本项目的实施策略是结合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位一体的全面开展。

教师方面:通过接触和了解,参与项目的老师对数字故事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所以对教师的数字故事制作的指导和教授是由作者团队完成的,双方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学生方面: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教授,一是教授数字故事的制作技巧,最后是以数字故事呈现成果。二是学生在数字故事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故事的脚本写作和数字故事的制作,把故事用视觉化的数字故事来表达。课下老师通过建立qq群,爱班网等,用线上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百度云盘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字故事微课程的发送,使学生能够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学习和分享。

家长方面:考虑到孩子的学习或创作如果有家长的参与,更加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希望能邀请家长参与,笔者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方便家长之间和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联系,并设想把优秀的作品上传在qq群共享,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学习单,让更多地家长去分享和学习,家长也可以参与学生作品的点评。针对家长作者团队还录制了数字故事制作技巧的微课程,在“微型家长培训班(百度云盘)”上供家长学习提升。

(三)教学方法

根据选题的内容,每节课都会有一个3-5分钟的ppt技术小技巧的教授,然后针对每个小技巧,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课外小练习,这样学生可以对每个技巧能够熟练的掌握,在大作品的制作过程就会得心应手,最后针对大的作品会教授一些ppt设计的方法和原则,按照这样的流程螺旋上升,每节课的上课方式都不尽相同,内容也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历,数字化讲故事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个人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感所发,有话所说。

(四)具体过程

数字故事拓展课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颠倒课堂的方式,但是这里所谓的颠倒的课堂,是经过了“本土化的改良”,笔者将其称之为“呼唤自主学习的课堂”,又为“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老师讲、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各占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同时我们还采用可汗学院的方式把整个学习活动分为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先学后教,问题引领、合作互动和自适应评价的理念进行项目的实施。

那么针对一个学期14周的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参见下表),笔者详细的设计和策划了在接下来的13次课中,通过13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数字故事拓展课的实践。

四、最后成果

本次项目最后成果是以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的,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题材和故事进行数字故事的创作,也可以对散文、电影、歌曲等进行改编,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最后把作品在网络平台,让其老师、家长、同学评价,也可以自评。汇集所有的评价,最终选出本次项目的冠军、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和最佳表现奖,以此来鼓励学生。

五、教学效果

数字故事拓展课使原本不相识的孩子,因为共同喜欢的课程走在了一起,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变成好朋友。在为期的14周里,每个周五,笔者都会和孩子们在一起共度他们的数字故事之旅,看着孩子们一天的快乐成长,这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们从对数字故事的惊叹和羡慕,到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经历课堂上即兴创作、非语言活动等过程,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记得曾经黎老师说过一句话“数字故事给人们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数字故事本身,应该是数字故事背后的故事”。通过学生的数字故事,可以看到很多属于学生自己的故事,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最让笔者感动的是五年级一班学生王悦在她的一次课后感悟中这样写到:当你走在丽英小学,如果你听到从三楼传来的音乐,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上音乐课,你肯定想不到我们是在学习数字故事,这个课堂让我难以忘怀,不仅让我发挥了自己的才艺,更加发挥了想象力,我情不自禁的感慨,原来上课可以这么有趣和快乐,在数字故事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即兴创作,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还有一位学生的家长也通过新浪微博给笔者留言,告诉笔者她女儿特别喜欢数字故事拓展课,希望能多教给学生一些东西。

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笔者又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数字故事课前后学生、老师和家长状态的变化。

从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字故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接触到数字故事这种新形式之后,学生都想制作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数字故事给学生直观感受,令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经常在下课后对课堂上的故事进行回味,并和身边的人复述,或者和同学讨论。这个过程,教师会辅导、帮助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提高更快。从以下数据中可以看出(参见图5),学生更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故事,增强其表达能力。

六、总结和展望

教学要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正确的讨论和交流,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如何安全地完成一项任务等等。

至于其他,我们应该更相信孩子学习的潜能。数字故事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方式,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对象。所以,应该探究把数字故事开发成一个“数字故事拓展课”课程体系,使其他学科也融去其中,这样学生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数字化的学习才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4).

[2]国际数字故事中心网站[DB/OL]. http:// 2012,2.

[3]教师数字故事资源[DB/OL]http:///digitalstorytelling.htm2012,2.

[4]黎加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EB/OL].

[5]周洁. 数字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3).

[6]李颂.数字故事 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的故事大赛”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1(3):44-46.

篇2

一、根据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数学教育

相关部门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孩子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算、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错过了数学敏感期,有的人会一生都害怕数学,一提数学就头疼.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孩子对数学是喜欢、厌恶还是恐惧,大多数是在幼儿阶段造成的. 有些家长,他们非常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由于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许多幼儿家庭的数学教育中,有的家长每天会出许多数学计算题,让孩子进行反复的运算练习;有的家长盲目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当孩子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责怪孩子……这样非但不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热情,反而会使他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长和教师学习数学.

中国有句俗语“拔苗助长”,用到这里,就是指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而进行数学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可父母却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 如孩子不会,就又打又骂,责怪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其实在小班上学期,幼儿园根本就不开设单独的计算课. 对孩子们的数学启蒙,是贯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的. 家长求胜心切,这样做,只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数学反感、厌恶、弃学. 了解孩子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家长开展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以“数的概念”和“逻辑关系的概念”为例:幼儿年龄不同,其能力发展就不相同. 2岁的孩子会判别数的多和少. 3岁的孩子会从1数到5,并且知道大小、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5;会做简单的分类和单纯的序列游戏. 而5岁的孩子则会从1数到1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可以用实物表示1到10;会明确的分类并说出原因;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7岁的孩子就会从1数到20以上,并且知道顺序,也会用实物表示,还会做10以内的合成分解;会按照实物的特征做精细的分类并说明原因,会完成较复杂的序列游戏. 由此可见,幼儿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儿的年龄成正比的. 幼儿的数学学习,应循序渐进,顺其自然,如同上台阶总得从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脚跨越两步、三步,不小心就会摔跟头.

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意义”. 可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家长就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生活适当地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提炼后最终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 如果所学的新知识能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孩子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 通过日常生活“数学化”,让孩子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长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走进数学,使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的内容. 家长贴近孩子生活开展数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教育走出单纯传授枯燥知识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幼儿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 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有意义的学习才会产生. 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 所以操作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材料. 如家里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积木、茶杯、纸牌、筷子等. 这些日常用品,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而且对孩子来说很熟悉、亲切,能引起孩子学习分类、计数、排序等的兴趣.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与孩子一起学数学,吃饭、分水果、玩积木、打纸牌、逛超市、菜场……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数学教育

篇3

让宝宝指出形状

宝宝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出物体的形状,做个小的游戏,让宝宝指出物体的形状;也可以和宝宝一起来数数,简单又有趣的数字游戏就是借用手指或脚趾从1数到10,爸爸妈妈也可以唱数数的歌谣给宝宝听。

教宝宝学会比较

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具体的表现就是比较。比如说告诉宝宝,妈妈比爸爸低,妈妈比宝宝高,西瓜比橘子大,4颗糖比3颗糖多等。

教宝宝学会分类

篇4

关键词: 兴趣 数学美 审美教育

一、问题提出

一提起欧拉、欧几里德、费马等著名的大数学家,人们往往在仰慕之余还有一丝敬畏,仿佛数学是阳春白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我也曾经对周围的成人进行过一个小调查:“你喜欢数学吗?”结果回答喜欢的人寥寥无几,问及原因,大多是觉得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下来,数学是越来越抽象、枯燥和乏味,慢慢地也就不喜欢甚至是有点害怕了。所幸的是我了解到我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喜欢数学的,我也很希望他们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继续保有这种对数学的喜爱,长大后做一个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而对于如何培养并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教师更多关注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赏识化等,而对于通过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不多。而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迷上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渐拥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美的眼睛,用这双眼睛去寻找、体会数学由外至内的美,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并引领自己步入数学的瑰丽殿堂。

二、概念界定

美是指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谐性、最佳状态等审美属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数学美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符号美、数字美、简单美、构图美、格式美、对称美和统一美、静态美和动态美等这样外延,更包容了知识的严谨美、逻辑美和思想美等内涵。我们的数学审美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这些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更加浓厚和由内而外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实践

数学的美就蕴藏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隐藏在看似繁多的各知识点的后面。我们的孩子也许最初还无法将数学和美联系在一起,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渗透,我发现他们还是有这个能力,有这样的眼睛去发现数学的美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数学中的各种美。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1、初次接触数学,就开始数学美的渗透教育

篇5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数学启蒙教育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原型随机进行,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是有趣的、有用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已经在上小学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对生活中数学原型的接触和理解。家长不妨也给孩子补上这一课,增加孩子的直接经验,将会在数学学习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镜头一:

二年级学生家长:最近学了乘法后,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错误情况明显增多了,有的时候该用加法的用乘法,有的时候该用乘法的却又用加法,根本就不理解题目的意思。

任课教师:这说明孩子在学了乘法这个知识以后,没有能够及时的与前面的加法知识区分清楚。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孩子对情境的不理解,导致了思考错误。虽然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强调情境的创设,但毕竟只是创设。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着很多实实在在的情境,不需要去创设,只需要去利用起来。

像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吃饭时所用的筷子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例如:第一次拿了几根筷子,第二次又拿了几根筷子,一共拿了几根?这就是用加法计算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型。而换一个角度,一个人拿2根筷子,3个人拿几根筷子?5个人?8个人呢?这又是乘法计算的一个基本的原型,也能促进学生对“倍”的认识。

镜头二:

三年级学生家长:孩子总是分不清从哪儿到哪儿要乘几站?经过几站?一共有几个站点?

任课教师: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如果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这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子女的随机交谈中寓教于乐,将孩子轻松地引入数学领域,而且一旦理解,经久不忘。

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带孩子乘坐公交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例如:节假日你带着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车,首先可以借助公交站台上的站牌,来理解乘一站、经过一站、一个站点各是什么意思,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数车站,若要乘12站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可让孩子说说现在乘过了几站,还要乘几站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是熟悉的路还可以让孩子逐一将每站的站名报出来。

以上两个镜头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找准机会,通过交谈的方式便可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孩子的直接经验,让孩子牢牢掌握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镜头三:

一年级学生家长:孩子刚上小学,有点厌学,数学课上什么都不懂,我们该怎么办呢?老师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啊。

任课老师: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只有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的概念。

你们目前应该为孩子提供学习数的操作材料。就地取材的话,家中常玩的扑克牌也可以,把它作为孩子认数的操作材料之一。可以让孩子先将数字牌和人头牌分开,再按数字牌上的花式分开,然后,分别从1排到10。在这简单的理牌中就使孩子进行了分类练习,并掌握从小到大的顺序。爸爸、妈妈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牌,比如,让爸爸出一张“5”,孩子必须出“4”和“6”,并将“4”放在“5”的前面,“6”放在“5”的后面,说出与5相邻的两个数是4和6,出对、说对,则牌归自己。最后,比比谁的牌总张数多,多几张。也可玩抽牌游戏,相互抽对方一张数字牌,说出合起来是几,相差几,说得又对又快者可得对方的牌。家长切莫错过在玩牌中帮助孩子感知数的实际意义、数序、数的组成和相邻数等数的概念。

学生对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的混淆,是对两类知识的区分度不够,这就涉及到知识分类的能力。而分类的基本原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只是现在的家长过于宠爱孩子,承包了所有的家务劳动,殊不知这样反到是对孩子不利的一种举动。

其实,在一些家务劳动中蕴藏着分类的生活原型。例如:整理衣服时,可让孩子将衣服按爸爸的、妈妈的和自己的进行折叠整理;或按上衣、裤子和袜子进行折叠整理。整理鞋子时,可让孩子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放;或按鞋子的使用范围,分房里穿的还是出门穿的来排放。这些劳动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培养了孩子的习惯,积累了的数学知识原型。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阶段,教学方法

小学启蒙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激发小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要贴近学生生活,因材施教,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于启蒙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的忽视,导致不注重方法和策略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而要提高启蒙阶段数学教学效率,就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积极的教学组织。

一、小学启蒙阶段教学特点

根据小学启蒙阶段学生的特点,数学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多种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如制作简单教具,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等,这样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使教学流程尽量简单化,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太复杂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设置障碍,只有简单易懂的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动手能力和机械的运算比较起来,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设计动手操作环节,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四是利用反复训练加强学生的记忆力,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反复训练增强学生记忆的能力。

二、启蒙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一)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学生基础教育来说,好的习惯比好的成绩更重要。对于小学数学启蒙阶段学生来说,正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有了好的学习习惯会受用一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最佳的培养时期,从听说读写进行规范,对预习、课堂练习、复习、课后作业等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刚刚从幼儿园走出来,很多孩子不适应小学的生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方法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规范和指导。比如教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铃声响,进教室;书摆好,坐端正;老师讲,专心听;要发言,先举手;站起来,大声讲;同学讲,仔细听;有问题,要补充”等。学生本来就喜欢这样的儿歌形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很快投入到角色之中,并在以后习惯规范中以此为原则,进行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小学生活的启蒙阶段,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更加重要。让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对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数学的学习,有着奠定坚实基础的作用。

1、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对于低年级启蒙阶段来说,孩子最喜欢的是将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事物进行理解,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字的时候,请同学回家数一数自己家里有几盆花?有几扇窗户?有把椅子?在教室里让学生数一数有几支铅笔?有几块橡皮?有几块黑板?

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仔细观察,然后获得数据,而且能够把这种数据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在树立了数学概念的同时,也增长了生活知识。

2、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生活联系教学来自于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才能更加投入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之中。所以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生活实际,从而将生活化的原形搬入数学学习之中,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妈妈给明明钱买本子,买了一个本子花了1元钱,妈妈给了两元钱,明明能买几个本子呢?请同学们帮助明明算一算!学生会很自觉的进行思考,并帮助明明解决问题,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对数学学习进行探索与思考。

(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是学科特点较为鲜明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利用各种形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利用各种游戏进行数学教学,不失为是一种好的方法。

1、利用折纸,培养实践能力。在数学启蒙阶段,常常会出现东西南北方向的识别题目,还会出现点、线、面,及其各种图形的认识,如果教师单纯给学生介绍这个数学概念,学生很难在头脑里形成概念意识,但教师如果利用折纸的方式,让学生轻松的记住这些就比较容易。比如,在一张图上,教师分别画上大像、狮子、北极熊、大海、沙漠等不同的动物和处所,然后,让学生围绕着这些动物和处所进行方位的识别,学生就会饶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在认识各种几何图形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手的特点,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儿歌,吸引学生兴趣。例如在小学启蒙阶段,对于数字的认识中,教师可以自己编一些儿歌,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起唱,学生边读,边对里边的数字进行记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儿歌:“山头立着一只虎,林中跑来一只鹿,路上走来一只猪,草中藏着一只兔,洞里出来一只鼠,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学生读起来就既感觉带劲,又觉得饶有兴趣,学生就会爱读、想读。

3、创设游戏,营造快乐氛围。对于小学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还沉浸在幼儿园的快乐氛围中,没有走出来,那么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就是一种非常凑效的方法了。比如:让学生开展小小比赛,看看谁算的准,跑得快!或者教师编辑一个故事,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教学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轻轻松松的在数学课堂上活跃起来。

篇7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3岁左右的孩子在数学方面表现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体性和不自觉性。如当我们在问孩子:“你们家有几个人时”他会回答:“有爸爸、妈妈和我”而不能直接说出家里有3个人,在按数取物时孩子们也会认为一张物卡或点卡相对应只能取相同数量物体或圆点的卡片,只有当他真正理解了数与量的对应后,才会选择任意取各种物体,只要数量相等就行了。在点数时也往往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结合孩子的学习现状和心理特点,如何通过我的活动让孩子逐步改观并喜欢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就成了我在小班组织数学活动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践我发现原来可以通过很多方法让孩子快乐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生活中快乐的感知数学――

这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衔接与配合,共同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有趣

在家庭中进行随机教育――

孩子喜欢外面的世界,作为家长不妨多领孩子到外面转转瞧瞧,有意识的让孩子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孩子认识事物的颜色、个数、形状等,多看看、多数数、多认认。在这样的随机教育中,孩子不仅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在不经意间了解几何图形,认识颜色、感受数字的有趣。在社区里还可以让孩子数数汽车的个数,让孩子记记车牌号,记记门牌号等等熟悉数字。这一切都为孩子们数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孩子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有关数学的经验。

在幼儿园中进行随机教育――

孩子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常常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每天的生活中孩子提出的问题很多都会和数学有关如:看到钢琴上新放置的台历会问:老师哪些画面上有那么多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今天是星期几,什么时候可以看动画片呢?其实让孩子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数学也是引导孩子学习数学的一个好办法。因此利用餐前我在引导孩子欣赏各种质地的日历时让他们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几月几日,在带孩子在园内散步时关注幼稚园每天安排的食谱并从中了解星期并分清上、下午。在分享孩子们的旅游经历时带他们共同关注景区门票上的各种数字并引导其知道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在上下楼梯时和孩子们一起唱数,在收玩具时带他们一起点数。

在游戏中快乐的玩数学――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后,孩子掌握起来不但很快而且有趣。好玩的游戏情节能让孩子记忆深刻。如在让孩子了解形状、颜色对应这一数学概念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变成了大马路、停车场、动物园等孩子喜欢并常见的场景。孩子们扮演小司机自己从停车场开出一辆自己喜欢的车(车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停车场用KT板制作,车辆镶嵌在KT板上)开过大马路时认识了红绿灯,在到达动物园时把自己的车再停回停车场。这时就提出了形状颜色对应的活动目标,要求孩子观察自己手中的车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应该停在停车场的什么位置。孩子们在轻松的游戏过程中掌握了对应这一概念。因此

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快乐的数学――

让孩子在操作、摆弄数学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快乐,让很多数学方面的初浅知识通过孩子自己独立的操作各种有教育目的的数学材料后而获得。因而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让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从而积累有关的表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班级区角中我结合孩子小肌肉灵活性锻炼的目标和数学活动中的各种目标在娃娃家投放了很多操作性强的材料。如给小动物喂食。(练习形状的对应),给妈妈穿项链(练习间隔排序),给小猫盖新房(间隔排序),给大手带戒子(练习点数)等等。如在间隔排序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我提供的各种扣子和模板,在穿扣子的过程中许多孩子还能穿出不同于老师所提供的模板规律的结果来,而且在活动中很多孩子都愿意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如:老师我是一颗红的一颗绿的这样穿的。在提供材料时为了充分满足不同孩子的操作需要,我还考虑到层次的多样性。从而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篇8

关键词:幼儿 数学 环境 交互作用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00-01

数学知识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逻辑知识,它深入到各项科学以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其数学思维,为小学和其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教幼儿掌握 一 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皮亚杰理论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他们必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数学的意义。于是,我们试图以游戏和环境为主体与生活经验客观事实出发,让幼儿在学习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1 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幼儿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如:《学习5的加减――小兔的萝卜》:教师以小故事导入:小白兔从野外采来5个萝卜,被猪小弟看见了,猪小弟想和小兔开个玩笑,就偷偷的藏起几个萝卜。小兔回家一看,只剩下2个萝卜了,那么小猪藏起了几个萝卜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又如:《序数――排排队》用幼儿生活中排队的情景,找一找第几个小朋友戴帽子;第几个小朋友手里拿着花;更好的学会了使用序数。

2 结合班级特点,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提倡,“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求进步,这就强调了我们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数理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发现和感知数学,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我们结合自身蒙氏教学特点,力求给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不受干扰的环境。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始。由感官的训练,进一步让幼儿借实物及对蒙氏教具的接触,从“量”的实际体验到“数”的抽象认识。由少到多,进入简单加、减的计算,逐渐培养孩子的数学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逻辑概念。比如:小班的数学操作材料有砂数字板、数字与筹码、数棒、纺锤棒与纺锤棒箱。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幼儿认识了0到10的数字,感知了0到10量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抽象的数概念。

3 在与幼儿的相处中,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渗透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比如:认识时间、认识钱币,对于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通过一两个教育活动也是不能完成其认知目标的。但是它恰恰又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发现,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给孩子,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重要性。认识时间时,我们可以在每进入一个生活环节的时候,给幼儿看钟表,告诉幼儿:“现在是几点几分,该做什么事情了。给幼儿一个对钟表的初步认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告诉幼儿:“短针叫时针,长针叫分针,走得最快的针叫秒针。看表时,先看时针,后看分针”。然后在生活中尝试让幼儿来说一说,现在是几点几分。也许,会有一些孩子比较快地认识的时间,有一些孩子一时还不能够理解。这时候老师要有意识的寻找机会,请一个小朋友去帮助老师看一看现在几点了,如果该幼儿不能完成。可以请他帮老师看一看时针指哪里,分针指到哪里。待幼儿说出来,老师就要根据幼儿说的把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时间告诉幼儿。反复如此进行,幼儿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看时间,这样没有压力,也不枯燥。

4 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幼儿逐渐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习惯

篇9

一、巧妙构思,让数学课堂融入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材内容都可以参照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改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现生活中可以融入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巧妙构思,让数学课堂融入生活。教师必须突破以往死板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应当善于发现生活中能够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具”,让学生能够在利用这些“道具”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数学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种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纸币、粮食、铅笔、火柴、水果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道具”,教师巧妙地将各种“道具”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数学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

二、设置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

小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是片面的、懵懂的,大都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对很多事情都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情趣。教师可以将生活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将商场购物融入到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收银员和购物者,利用购物结账的过程,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同时在学生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知识放置其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进行统计运算的教学时,我带了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好几种豆子,让学生在对各种豆子的挑拣过程中进行数据统计,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利用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活情趣。

三、利用开放式课堂教育方式,让学生加深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图形认识、年月日、时分秒、打电话等。针对这些跟我们生活实际有着重要联系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室也引入了现代的生活用具,精美的日历、漂亮的钟表都存在于我们的教室中。在学生对上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刻板地让他们知道一年有多少天,一小时有多少分钟,可以让他们在对日历、钟表的观察中去掌握这些知识。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历和钟表进行观察,让他们去翻看日历,去注意钟表的时分区别。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可以问他们:“日历厚么?”“一本日历有多少页呀?”“日历为什么有这么多页呢?”“为什么钟表上有12个数字呀?”“12个数字中间有多少个格呀?”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提问过程,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而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鼓励夸奖,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并且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篇10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现状

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在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数学不是很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让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体现数学活动的快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去体验数学,学习知识。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基于上述的教育现状,可见,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如何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动手、动脑去探索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将数学活动游戏化,能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自主动手操作,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幼儿园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引导儿童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探索、感受和体验,获得主动的发展”,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幼儿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性完全符合。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学课程游戏化,在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让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去解决问题获得自信。”因此,我们要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又掌握了数学的知识。

例如在游戏“接龙游戏”中,幼儿能通过数字接龙的过程,知道了数字的排列顺序。如在进行数学活动《图形的分类》中,我们以“小熊分饼干”的游戏为切入点,首先让“小熊”给幼儿带来许多图形的饼干,让幼儿看一看,进行感知,然后再让幼儿说一说,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再以“小熊要分饼干”的游戏形式,进行图形的分类。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了不同图形的特征,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如何将科学教育活动游戏化

数学教育游戏化是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活动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新颖、实用的操作材料,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巧妙地渗透于游戏中,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各项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

1.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

幼儿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因此教师需要为孩子创设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对活动产生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

2.操作活动中的数学游戏化

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排序、空间方位辨别和等分这三个知识。如在学习“排序”时,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彩旗飘飘”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各种色彩的旗,以“彩旗飘飘”的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有规律的彩旗”与“无规律的彩旗”放在一起对比,让幼儿自主发现,并尝试运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验进行排序。

3.寓数学教学于各种游戏之中

幼儿园的教育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数学内容不仅可在数学游戏中进行,也可以融汇到其他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各种数学信息设置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愉快地游戏,开心地学习,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例如,积木游戏可使幼儿对平面和立体的图形有所认识;超市游戏使幼儿学习将各种物品分类摆放,学习记数、认识钱币和数的运算等。而各种体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也都蕴含着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因素。

游戏化了的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学习,在与材料的接触中,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真实的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的概念,让其在玩中学数学。

幼儿通过参加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爱数学的优良情感,产生渴望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活动中数学游戏的成功,可给幼儿带来愉、满足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进而成为幼儿渴望再游戏的动力。

四、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游戏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幼儿的心理水平和智力水平与年龄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游戏内容。

2.保证每个幼儿都参与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经验。

篇11

一、让数学教学活动“活”起来。

我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尝试设计运用一些数学游戏,以此来促进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枯燥、抽象的数学世界中体验快乐和满足。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中,我设计了一个“搭宝塔”的游戏情节。让孩子分别选择球体或圆柱体来“搭宝塔”,目的是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感知球体是不能堆高的,而圆柱体能堆高的特点。孩子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也把整个活动推向了。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不仅获得了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点的经验,更在操作、观察中获得了形、空间等一些其他的数学经验也从情感上得到了满足。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教学中我发现:桃核、杏核、冰糕棒、圆点卡片、套玩具、数字棋类、可操作的序列卡片、图形拼板以及一些可供分类或配对的材料等都是数学游戏的好材料。利用了彩色皮筋和钉子板这一可操作的玩具材料,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分析图形特征,幼儿通过两两合作、创新孩子既玩得尽兴,又能快速分析掌握图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桃核、杏核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有的玩具本身就要求幼儿运用数学知识,如套玩具,主要用于辨别大小、分类和排序,圆点接龙可用于认数、数的组成和加减等。我尽量让幼儿充分地运用这些材料“玩”从事数学活动,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下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二、让各种感官“活”起来。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游戏,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认识球体和圆柱体”活动中,如何区别球体和圆柱体,我设计了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球体和圆柱体的游戏环节,让孩子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各种感知觉来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外形特征的不同以及运动方面的不同,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经验。

三、让竞赛性的数学游戏“活”起来。

这种游戏主要是增加竞赛性质于数学游戏之中,以增强掌握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大班孩子尤其喜欢这类游戏,我们一般在活动的复习阶段经常运用此类游戏,如在“复习相邻数”的活动中,我把孩子们分成了红、黄、蓝三队,设计了三轮答题机会,分别是必答题、抢答题和操作题,让孩子通过组内的团结协作获得荣誉,一方面这种竞赛的形式增强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四、让一日活动“活”起来。

1.结构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形体的再现,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了空间、几何图形、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故意请幼儿帮忙找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我又作为支持、引导、帮助者的身份适时渗透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如:我请幼儿将积木按形状、长短、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或玩具柜上,比一比哪组放的又快又整齐;请幼儿讲讲某种形状积木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梯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按某种顺序摆放,按照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的顺序摆放,还请幼儿想想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摆放?孩子们想出了许多不同于我的有规则和无规则的摆放方法;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中下格内,将幼儿分成:青蛙队、蝴蝶队、小熊队等进行比赛,幼儿很感兴趣。

2.角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角色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运用数学知识的技能,从而促进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在开文具店的游戏中,我让幼儿首先将物品分类摆好,确定出他们的价格,和幼儿一起制作价目牌并贴在物品上。出售时请幼儿数一数物品和收回的“钱款”数量,在收钱和找钱时请幼儿进行一些加减运算,我经常扮演售货员假装不知找多少钱给幼儿,问:一盒水彩笔6元钱,你给我7元钱,我该找你多少钱呢?本来很难掌握的加减法口头应用题出现在开商店的游戏中很容易就掌握了。

3.亲近大自然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具有吸引力。除了玩具、掉落的树叶、路边的石子等等,玩沙、玩水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玩沙时,我请幼儿动动自己的手和脚,通过触摸沙石,来感受沙的性质,我又给幼儿提供各种玩沙的玩具,利用形状的模子、瓶盖、碗请幼儿当“糕点师”,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糕点”,最后请大家一起边说边品尝各种精美“糕点”,孩子们乐此不疲。玩水时,我给幼儿提供许多大小不同的瓶子,请幼儿在感受装水以及翻倒的过程中,比较容量的大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形状、大小、多少等数学知识。

4.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篇12

当代各国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数字能力,今年来,多个研究机构对教育和学习目标做了规划,其核心内容就是公民的数字能力。21世纪技能联盟开发了面向21世纪的学习框架,该框架定义了新时期工作者解决问题必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团队合作、判断信息、运用科技等,尤其突出强调“信息能力”[4];墨尔本大学主持的21世纪技能教育与评估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对教育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了四种能力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工具以及生活技能等[5]美国北中地区教育实验室(NCREL)也针对21世纪的学习者,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数字时代的素养等四个层面。[2]留守儿童的数字能力由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构成:工具性知识和技能首先是知识工具:留守儿童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化工具如:微博、微信、BBS、QQ等,其次应掌握各种数字化多媒体创作工具:学习专题网站创作、数字动画创作、学习资料下载、RSS订阅等。高级知识和技能交流与协作技能:指留守儿童能有效地运用各种交流媒体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与其它学习伙伴交流。信息管理技能: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留守儿童很容易迷航,怎样有效批判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是重点。因而留守儿童应掌握分析、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己所用。学习和问题能力:指留守儿童能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能寻找适合的学习机会,懂得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义参与能力:指留守儿童能融入数字化社会,将数字化学习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数字化学习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

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将学科知识内容进行数字融合,即将先进的数字化手段融入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数字化情景,方便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交流。

1.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首先留守儿童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和查找网络中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其次留守儿童可以从教育专题或主题网站中获得数字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首先留守儿童可根据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自然情境观察、思考;并从数字化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利用情境中的语意关系建构知识,其次留守儿童可从数字化虚拟实验室中观察、操作;培养留守儿童科学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3.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数字化工具是留守儿童学习交流的强大助手,留守儿童可利用微信、QQ、E一mail、BBS,等交流工具与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交流,培养学生协商、会话、团队合作能力。

4.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习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而是在学习情境中同化、顺应的过程。留守儿童个可以通过制作网页、ppt等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并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信息,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5.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数字化情景中获得知识,而且可以作为学生自我测评和反馈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书写微博,反思自己所学,并通过微信等交流工具与学习伙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1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在了解湖北地区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给当地留守儿童开设“数字化学习”面授课程、网络课程及提供专题学习网站来提高该地区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并针对移动云计算学习平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做初探性研究;构建适合当地留守儿童情况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2研究方法及思路本研究主要采用调行动研究方法。对本地区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下面是具体实施步骤及已完成的阶段实施效果。第一轮行动研究面向湖北地区孝昌县小河乡留守儿童开设“数字化学习”面授、网络课程;提供专题学习网站。针对调查研究中所反映的本地区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的不足现象,笔者对数字化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如图一所示。经过近1年的行动观察反思修改,该针对留守儿童的数字化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该地区留守儿童通过该数字化课程学习,转变了学习观念和方式,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协作学习、反思意识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课题组在“数字化学习”面授课程同时,“数字化学习”专题学习网站,以辅助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课程的推广,以提高留守儿童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覆盖面。同时,通过对参见数字化学习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进行同步评估。

以下是第一轮访谈内容:

1.谈谈你对于微信、BBS等交流工具的使用的看法“这些工具很有用,我经常用它们和同学聊天”“我经常登录有关学习的BBS论坛谈有关学习问题”“QQ很有用,我的QQ上加了很多朋友,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和他们聊天”

2.谈谈你对于视频聊天、网上个性化视频的看法对于视频聊天的喜爱,低年龄阶段的同学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位父母在广州经商的留守儿童告诉访谈者“通过QQ视频聊天,我天天都可以和父母见面,聊天很方便”另一位低年级的女童说:“我将我表演的歌舞用DV拍下来,传到56网上,并将网址通过E-Mail方式发给我父母看。”

“上网便宜些,打电话太费钱”。第二轮行动研究如何使处在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享受大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资源是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传统移动终端受流量的限制,很难满足山区留守儿童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基于移动云计算的学习平台克服了该缺点,为留守儿童便利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资源:观看教学公开课,查阅和共享学习资源。课题组使用自主研发的移动云计算平台,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中的应用。该移动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云学习功能、云视频功能、云交流模块、云管理模块和云管理模块等。参与实验留守儿童共100人,使用者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客户端,进行一段时间的地理课程学习,实验过程中笔者发出移动学习平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40份回收30份,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结果,并对使用者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对云计算移动学习平台总体效果满意,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达到了学习目标。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分析结果如图四、图五所示:你认为移动云计算学习平台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并对15名实验者进行详细访谈,了解留守儿童对该移动云计算平台的真实体验及感受,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移动云学习确实能够带来随时随地灵活自主的学习体验,克服了以往移动学习的上网学习速度慢的缺点有较好学习效果,深受广大留守儿童的欢迎。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留守儿童可以登录移动云计算学习系统,获取最新的课程视频和文本资源,了解最新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教程,弥补了留守儿童们家庭学习辅导缺失的现象。

(2)通过云交流提供的微博功能,留守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分享学习资料、心得体会,并通过微博获取学习帮助;此外,位于不同位置,但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爱好、目标的留守儿童通过微博自发分组结合,形成网络社交关系,使留守儿童克服了心理上的孤寂,拥有健全的人际关系网。

(3)通过移动云计算学习系统中的Gmail、相册、协作平台,留守儿童可以将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可共享访问。

(4)通过日程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轨迹及学习效果,结合微博形成留守儿童的电子档案袋,完成对移动学习效果的评价。日程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自评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教师或移动学习管理者提供留守儿童学习目标、兴趣及动机的真实反映,通过日历日程可以反映出留守儿童的每日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内容和效果;微博为留守儿童之间的互评提供依据,留守儿童的学习资料、学习心得和问题求助等信息,均会产生许多互动评价,这些评价信息可以作为留守儿童与教师、留守儿童之间互评的真实依据。下面是留守儿童的访谈内容“我非常喜欢云视频模块,我可以做在院子里观看我手机上的视频课程,我一边看老师视频讲解,一边晒太阳。”“我非常喜欢云交流模块,以前我不会做作业,由于爸爸妈妈不在家,只能问同学,同学也不会,只好问老师,现在我在床上做作业,我不会做得作业就登录云交流模块,去那问其他的人。而且我还跟他们聊天,每天都聊的很晚才睡觉。”“我每天登录云移动系统后,都登录微博,将我的学习体会在上面,而且我每天观看其他同学的信息,我与他们交朋友,聊天,谈我们感兴趣的事。”“我用我的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还有我跳舞的视频,我把它们都放在云存储里,让远在广州打工的爸爸妈妈看。”向湖北省其它地区的留守儿童推广该数字化学习课程及移动云计算平台的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实施效果进行同步评估,根据各地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修改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篇13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这一段话红遍了网络,人们再次掀起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实的讨论。与此同时,另一位高考网红也出现了,没有知识分子家长和中产阶级的家庭,也没有享受北京的教育资源,却和高考状元们同场竞技并取得了134分的数学高分,这就是学霸君的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机器人参加高考是为了什么,像AlphaGo一样挑战极限?学霸君的创始人兼CEO张凯磊表示:“很多人都搞错了,我们做机器人自动解题,不是为了去挑战人类做题的能力,这是没有意义的,机器不可能自我觉醒地去发现一个新定理。” 他对智能教育机器人的期望是成为人类的助教,而且是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助教。

超越“老中医”

在初高中阶段,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怎么样的呢?假设他在考试后批阅学生的卷子,除了卷子上题目的对错,他还会回忆学生近期的表现,分析学生为什么会错,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无法将题目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优秀的教师由此在脑海中对每个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觉,知道如何因材施教,然而这种感知能力是要靠长期经验积累的(而且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难以表述和传授,只有靠少数极优秀的老师进行方法总结,但代际传承的效果并不好。

张凯磊认为,教育资源的不足,本质是优秀教师数量的不足。如果能在降低教师负担的同时,将优秀教师的能力“复制”给普通教师,同时“放大”这种能力,将大大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他将教师的工作和医生进行了类比。医生的工作可以划分为诊断和治疗两部分,对应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判断和知识讲解。目前的教育模式恰似传统的中医,诊断同样是要靠医生 “望闻问切”的个人水平,而且传授不易。“没有清晰的数字可让人理解,也没有可供分析的系统。”但现在医院已经靠数字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诊断的问题,“未来教育也会变成一个有科学依据,有信息数据做支撑,数字驱动的领域,因为这样的效率更高。”张凯磊说。

相较人类教师,计算机的问题在于机器的理解能力,要如何看懂题目。这也是学霸君利用人工智能在做的核心工作。智能机器人Aidam在考试中被扣掉的16分,全是在理解上出的问题,当然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能看懂134分的题目了。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学生做完作业和测试后,将结果传输给机器进行判卷,除了判别对错,还和以往的数据进行比对,通过算法发现学生知识的薄弱点,给出针对性训练的题目,并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传递给教师。

这个场景已经开始实现。学霸君在安徽落地的合作学校中,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使用了学霸君软硬件服务的班级,这几门学科的成绩都大幅提升。通过学霸君研发的数据采集笔,在不改变学生书写习惯的情况下,将整个过程的数据全部采集,然后由机器进行识别判卷。“目前批改作业,机器批70%,正确率会在99%以上,机器判断不了(主要是无法识别)的交给人工,未来会全部交给机器。”张凯磊说,每天仅批改作业,教师就能节省接近2个小时,而数据分析结果将通过云服务展示给教师,“作业数据和考试数据实时更新,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的知识点、学习态度,全部在表上清清楚楚”,学科主任、年级主任和校长还可以看到学科、年级和全校层面的数据分析。

和时间做朋友

追根溯源,中国的教育源自于普鲁士教学法,本质是“在规定的时间,以规定的课时和标准,学规定的内容,最后考一次试”。在张凯磊看来,这样的教育模式就像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一样,而未来的教育模式将是高度个性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个性化是解决教育负担过重和教育不公平的核心手段。”

这个发展可能会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教育基础数据的数字化,并且可以进行数据管理。

第二阶段,学生的学习数据被全面数据化,学校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全校学科进度进行管理。

第三阶段,教育实现中度的个性化,学生开始按学习进度分层教学,出现小规模的教育集团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阶段,教育实现高度个性化,中度的规模化。出现少数的大型教育集团,“比如现在有7.6万所学校,未来2万所头部的学校,是由100家教育集团组成的。”一个校长可能会管理十几个校区,体系内高度信息化,体系外形成学科、教学理论的竞争。

第五阶段,教育高度个性化、规模化、专业化。不再有教布置作业,学生使用系统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训练,并依据能力和学习效果,在两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分为不同层次接受教学。由最顶级的教师,通过系统观察学习数据,对班级进行针对性辅导。通过发达的视音频及时通讯技术,一名教师也许可以教学上万名学生。

“长期来看,学霸君会成为一个教育运营公司。”张凯磊认为,目前学霸君实施落地的学校中,有一两所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而从技术上来说,学霸君即将达到第三阶段。但这依旧“任重而道远”。以学霸君核心技术之一的手写识别为例,“我们可能是国内做得极好的了,但直到今天,还有17个主要的课题没解决,比如说离线环境下混合中英文公式的手写识别,没有任何突破性进展;联机环境下的中英文识别已经做到了高精度,但还不到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除此之外,学霸君的技术图谱中还有视觉自然、语言语义、中文符号识别、在线手写数学公式、提名推荐、深度学习,视音频通讯等数十项技术的落地,“但好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模式,可以用海量的时间、数据来趟平它,然后让用户习惯和熟悉,带来真正的价值。”

篇14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主学习;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3-02

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那么,如何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经验,逐步内化数学知识?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有了些许收获。

一、挖掘多元的数学内容,自主积累数学经验,将数学融于生活场景中

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数学活动内容,把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充实到数学教学中来。

1.在一日生活中寻找。由于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等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2.在区域游戏中渗透。①专门的生活化数学区。生活化数学区讲究从生活中取材,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比如,我们提供各种图形进行“形状对对碰”,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认知;开展“穿项链”游戏,练习排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内容,使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快乐地学习,体验到数学游戏的乐趣。②与其他游戏区的整合。区域游戏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各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如在银行游戏中,设计存钱、领钱表格,帮助孩子练习点数和巩固数物对应等技能;在“医院”游戏中“制作药片”,练习“看两个标记画图形”;在“巧手坊”开展装饰画活动,让幼儿学习按事物的规律排序等。

3.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我们的园本课程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我们以现有课程为载体,尝试在不同的主题中渗透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更生活化。如在“亲亲秋天”主题中,我们组织孩子们按照一定规律用树叶设计项链,用图形和颜色标记给树叶做“身份证”;在“春天悄悄的来”中,设计了“数学宝宝去春游”,将练习顺数、倒数、接着往下数等技能融入春天的美景中。

二、开发生活化操作材料,自主进行数练习,将数学渗透在游戏材料中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在探索中,我们尽可能就地取材,选取生活化的材料,把学习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操作材料,省时省力。幼儿园数学教育实际上是数与形的教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就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提供的数学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师可让孩子观察桌面的不同形状;测量桌边的长短;在学习“数数”活动时,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墙壁上的窗户数量,楼梯台阶的多少等。这些皆可以作为幼儿有意义的数学材料。

2.有效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对废旧材料的利用和开发也是增添幼儿操作材料的好途径。如收集各种形状、大小的饮料瓶等等,进行观察、比较、数物匹配等活动。数学操作材料除了实物操作材料外,还有半具体、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如:圆点卡片)和完全抽象的操作材料(数卡、分合号、加减符号、等号等),这些抽象和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可以用废弃的硬纸盒来制作。

3.巧妙利用幼儿巧手,自主创造。《纲要》中“科学”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我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活动材料。例如:制作各种图形和设计标记,获得长短、粗细、大小、形状等知识;有的活动中所需材料的数量很多,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寻找材料。孩子提供的数学活动材料,比教师准备的现成材料在操作中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调动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数学,将数学融于教学情境中

1.环境暗示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测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而,我们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氛围,让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新知识。如认识时钟时,我们就挂了一块大钟表,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时间概念;在“超市游戏”中设计了小标记,按图形、颜色让孩子一一对应摆放,让他们逐渐形成整理玩具、物归原处的行为习惯。

2.生活情境法。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是《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我们根据《纲要》精神,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了,但总是重复地让幼儿练习,他们的兴趣不大,于是,我们改变方法,让幼儿回家统计家里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让幼儿在实践中灵活地练习了书写数字,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

3.游戏探究法。幼儿喜欢模仿,拟人化心理特征明显,需要教师经常与他们一起游戏,以拟人化的活动形式理解参与活动。在“图形宝宝找妈妈”活动中,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教师扮演“妈妈”进行游戏,幼儿在拟人化的集体游戏中认识了图形。

通过这些有益的尝试,幼儿的能力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在提高。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把握时机及时地引导,让自己有一双能挖掘生活中隐含的数学教育内容的慧眼,帮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快乐的生活空间,就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全身心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