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与茶文化知识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深化探索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育;英美茶文化;文化修养;融入
本文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考察视角,试图在英美文化教学领域探究增强课堂教学“活性”的策略。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育在当下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境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氛围和教与学的关联性上。通过调研可以知晓,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普遍较为沉闷,这就外在反馈出了教与学关联度较低的不争事实。因此,这就需要在满足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寻找到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加强教与学之间关联度的途径。对此笔者提出,应重视茶文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文化主要指向英语国家的茶文化,其不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英美人文知识,还能在丰富他们见识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英语阅读热情。基于此,探讨英语教育中的茶文化融入问题,便成为了本文的主要任务。
1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茶文化的作用:
1.1充实英语知识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由:词汇、阅读理解、语法、写作等四个板块构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按照上述流程进行教学。我们且不去讨论这种程式化教学的弊端,就教学内容而言也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那么当前的需要是什么呢?在突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需要应聚焦于人文修养的增强。可见,随着茶文化的融入将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另外,从客观的教学状态上来看,这也能充实英语知识的构成。
1.2增强文化素养的作用
增强大学生的国外文化素养,不仅能在长期视角下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也能在潜移默化的情形下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新的格局,从而对建设人才的职业素质构成也将提出新的要求。由此,通过融入茶文化将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事实表明,对国外茶文化的习得将能增进大学生今后与外方进行交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便是从饮茶、品茶的途径中来获得的。
1.3激发阅读热情的作用
回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现阶段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存在着消极情绪。反映在学习中缺少主动阅读英语文章和文献的意识。对这一问题,需要辩证的去认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缺乏乐趣和缺少足够吸引的英语知识,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主动阅读的原因。为此,通过融入茶文化则能在解决“乐趣”和“吸引”问题的同时,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
2茶文化融入英语教育中的思路
具体而言,可以沿着以下三段式来构建茶文化的融入思路:
2.1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
将英语国家茶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来的实施者是英语教师,所以他们首先需要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目的与目标不同,前者不仅包含最终所要达到的“彼岸”,还含有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取向。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知晓,教师在面对任何教学模式创新时,都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试,并需要与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建立起友好的界面。因此,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将能帮助教师主动的去适应和改观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
2.2完善茶文化融入的手段
这里的英语国家茶文化主要指向英国和美国的茶文化,而且二者的茶文化表现形态差异性很大。这种较强的差异性也就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里就涉及到教学手段问题。传统视域下的教学手段往往需要建立起教师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之间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而在融入茶文化时仅仅依托这种关系仍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即无法满足知行结合原则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这里还需要通过引入“行”的教学模式来给予补充。
2.3做好茶文化融入的评价
作为一类教学模式创新,其仍然需要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评价机制之中。但与诸如阅读理解、写作教学不同,对茶文化融入效果的评价难以建立量化指标。对此,可以考虑通过间接性评价来给予实施。具体而言,便是可以考虑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行定性评价,以及对课堂知识点反馈进行定量评价。
3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以上思路的构建并没有充分考虑现有教学环境的制约性,所以为了增强下文解决措施的可操作性,这里提炼出了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应对的挑战。
3.1教师备课所面临的挑战
教师备课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合理整合英国和美国茶文化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融入茶文化属于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而该内容并不属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进而在学时分配上也显得十分紧凑。为此,在满足提升学生文化修养这一要求下,杂乱的茶文化信息则成为了挑战。这一挑战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则是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侧重于英美茶文化的某一方面,或者根据课堂教学环境来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而这些都将降低教学的逻辑性。
3.2教学衔接所面临的挑战
这里的挑战包括两点:第一,茶文化融入过程中,如何与常规教学内容相衔接;第二,在知行结合原则下进行教学,如何做到知与行之间的衔接。对于前者而言,这一挑战若未能给予较好的应对,将会使茶文化教学陷入与周围环境不相容的境地,进而带给学生的则是唐突的学习体验。对于后者来说,则无法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而弱化其在文化修养上的进程。实践表明,这里应重视后者,应对后者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3.3学生激励所面临的挑战
对学生实施激励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引导他们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激励学生似乎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且教师更多的是以一种鞭策的方式来“驱赶”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另外,口头激励似乎在当下也无法发挥显著的作用。因此,这一难题便需要得到破解。
4解决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解决措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
4.1实行标准化备课制度
这里的“标准化”体现在两个环节:第一,建立英语文化融入的教学标准;第二,教学团队严格执行教学标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严格执行标准,所以需要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需要在探究意识和试错中来不断提升教学经验和完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需要在把握标准,和组织整合英美茶文化知识点上起到引领作用。笔者建议,备课的重点应在解释英美茶文化差异性背后的文化原因。
4.2开展茶文化专题教学
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出发,若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茶文化教学与英语知识点教学进行融合,则不仅难以形成先后逻辑连贯的效果,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阐发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立专题教学,用两课时来讲授茶文化知识。专题教学的开设时间点可以安排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之后,通过布置事先的课前预习作业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也能起到铺垫的作用。由于是专题教学,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进行调整。
4.3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
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主要解决教学中“行”的问题,即可以整合专业实训教学的场地资源,在其中开展英美茶文化体验活动。众所周知,茶文化包含着两大文化元素,即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行”所要解决的便是将显性文化元素展现出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进而与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形成契合。那么,学生便可以在这里体验美国人十分习惯的冰红茶,以及鉴赏英国饮茶文化中的流程。关于这一点,需要引起教学团队的重视。
4.4营造学习的竞争氛围
对学生实施学习激励,其最好的方式便是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进而激发起他们主动进行英语阅读的热情。这里首先需要进行组织构建,那就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茶文化教学结束之后,需要让各个小组提交用英文完成的学习报告。然后,根据报告质量对小组进行评分(总分)。然后,由小组组长根据组员对报告的贡献来细分分数,从而形成组员的成绩。依照这种模式,便能有效的激发起小组成员的学习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最后,在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构建上,应采取双管齐下的模式:(1)针对性的开展岗位培训。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可知,岗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上,因此需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各学科专业概论讲授,并促使他们能将这些专业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2)形成自觉提升业务能力的氛围。在氛围的营造上不仅需要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还需要优化现行的激励政策。
5小结
本文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考察视角,在英美文化教学领域探究了增强课堂教学“活性”的策略。大学英语教育在当下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境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氛围和教与学的关联性上。本文认为,应重视茶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文化主要指向英语国家的茶文化,其不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英美人文知识,还能在丰富他们见识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英语阅读热情。融入的途径包括:实行标准化备课制度、开展茶文化专题教学、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营造学习的竞争氛围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33.
[2]郭彦芳.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54-55.
[3]杨新莹.浅谈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9):12-13.
关键词:茶文化;新课改;茶学专业;英语教育
1 高校开设茶学专业英语教育的价值分析
1.1 促进传统优秀茶文化的传承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其带有鲜明的中国色彩。随着英语教育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西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出现了崇洋的情结,热衷于西方的各种节日习俗,而对于本国传统的风土人情却漠不关心,使得我国传统文化日渐凋零。而茶学专业与英语教育相结合则是拓宽了茶文化的弘扬之路,其本质是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现代英语教学中。大学生通过现代英语这一方式接触茶文化茶学专业知识,透过另一种视角来了解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比下,我们茶学专业知识的中国韵味会愈加鲜明,而大学生也会在潜意识中主动肩负起茶文化的传承使命,对茶学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式的消化吸收,从而促进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一种与外国非本土语言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系统的英语教育储备了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茶学专业在渗透到英语教学课堂中时,其将能习得专业的茶文化英语表达术语,进一步完善其茶学专业知识系统库。一旦学生的茶学英语知识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将本土的茶文化知识以英语形式介绍给外国人,知道如何以一种被其认可接受的方式呈现中国博大精深的茶学内涵,也能将茶文化精神内涵带进到世界大舞台。同时,外国学生在进行英语课程学习时,也能通过茶学专业英语教育了解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然后以英语为媒介对茶学专业进行系统化研究,从而逐步培养其与我们本土学生的交际能力。
1.3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茶学专业这一元素被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教育的文化意识内涵。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茶学专业知识而且也能接受专业的英语教育,对于其而言是一举两得之事。同时,学生在学习茶学英语专业知识时,其可以通过英语接触到不一样的茶学专业知识,触及到更多更广的茶文化内涵,也为此打开了其学习茶文化的新天地,从内心深处激发大学生对于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提高其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茶学专业知识结构庞大复杂,其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并不是寥寥的几句英语就能表达阐释出来的,而是需要更多地道专业的英语来阐释其历史文化,这也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不竭动力。总而言之,茶学专业与英语教育相交融,不仅为学生打开了看世界的新视角,也唤醒了其对于英语与茶文化知识最原始的热爱之情。
2 高校茶学专业英语教育陷入的误区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单一茶学作为一种新元素被引入到英语专业中,其庞杂的知识结构体系难以与现代英语的教学方式完全融合,茶学术语被翻译为英语后其文化意蕴尽失。一方面,茶学专业的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对茶学知识的深入研究,进而导致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的授课,完全按照课本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毫无逻辑体系。同时,对于专业的茶学书面用语,其也甚少提及,大多一带而过,不会以地道的英语阐释其深刻内涵。另一方面,茶学专业英语是传统与现代知识在交融中产生的一门多元化课程,而其却仍然深陷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泥沼中,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被及时应用,多媒体应用教学也被忽略,单一的教学方式湮没了茶学专业英语的魅力,学生在被动的接受中,愈发厌恶茶学英语。
2.2 教材的选择适用不合理茶学专业英语教育的课本教材比较陈旧,其并不是专业的茶学专业英语课本,而是普通的英语课本,较少涉及茶学英语的内容,整个教材体系不成熟,缺乏配套性。部分高校对于茶学专业英语不分年级统一使用相同的教材,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性差异,进而导致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影响了茶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推动性发展。此外,由于教材内容过于迂腐,教师也不得不以此为指导进行教学,单调枯燥的课程内容,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湮没了茶学专业的人文属性之光。再次,有些高校所适用的教材是教师自己编纂的,专业知识的缺乏使教材不是过于浅显,就是太过晦涩,也抑制了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
2.3 课程评价考核体系不科学高校茶学专业英语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对于学生与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然而,其本质却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其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以传统的考试形式为主,通过闭卷答题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事实上,学生只需要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复习便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可该成绩并不代表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不能较好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茶学专业英语课程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则是以学生的分数情况为主,然后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打分,根据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以及其得分成绩检验其教学成果,片面化的课程体系评价不利于教师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只会使其专注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又步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深潭中。
3 高校茶学专业英语教育的发展策略研究
3.1 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手段茶学专业英语是茶学与英语两门课程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型学科,其对于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茶学专业知识,也应具备相应的英语文化素养。首先,教师应该以茶学为切入点,对其基本知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完善的茶学知识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茶学知识要点,全面提高其对于茶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度。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与优秀教师交流相关的教学经验,以多媒体教学武装茶学英语,充分利用音乐、视频以及影音等方式,提高学生茶学英语的视听说综合能力。而后,教师也应该根据大纲要求,结合现阶段茶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传统教学方式基础上,对其进行突破性创新。
3.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接受茶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时,缺乏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茶学英语离自己很遥远,现实生活中难以接触,因而对其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所以,学习动力也不足。另外,由于茶学专业英语中有大量的茶学专业术语,入门阶段难以理解,而且单调的教学与生涩的词汇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应该着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强化其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与引导的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意识能动性,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茶学英语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体系,其教学内容应该是以当下前沿的专业知识点为基础而形成综合性教材。然而,大部分高校的茶学英语专业教材并不科学,其大多是以长篇幅、难语法以及句子结构复杂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不合理的教材选用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对于茶学专业的热爱之情。因此,高校应该立足于茶学专业特点,对其教材内容进行理性优化,以难易适中的课程提高学生对于茶学英语的喜爱。同时,高校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程度分阶段地适用教材,以初级、中级与高级教材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层层分进式适用。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学生,所适用的教材也不同,必修课专业应该是以深入学习为目标而择取教材,选修课专业则是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而选择教材。总之,应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适用不同的教材,从而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3.4 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新课改浪潮下的高校茶学英语专业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历史机遇,对其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对于学生的考核则实行多元化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以科学、全面、综合为指导,对其进行科学考核。将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可以在传统纯笔试的基础上加入口语考试这一环节,考查学生的茶学英语应用能力,而这些只有通过平日的累积性学习才能习得,避免了临时抱佛脚可能比平日用功得分更高的尴尬。另外,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体系也亟待革新,唯分数论的考核指标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使其不得不被迫盯着学生成绩,而陷入应试教育的魔症中。所以,高校应该建立开放包容的茶学专业考核体系,尊崇素质教育理念,解放思想为教师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换成.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66-167.
[2] 杨晓萍.茶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0(4):9-12.
[3] 邓威威,李大祥,夏业鲍,江昌俊.《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43.
1.茶艺技能大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中华茶艺竞赛分指定茶艺竞技、创新茶艺竞技、品饮茶艺竞技三个环节。比赛中各具神态的茶具造型之美;茶席设计的意境美;醉人的茶香、甘爽的茶味之美等。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茶文化之美,它的美能启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在青茶茶艺表演时,体会那“悬壶高冲,春风拂面,乌龙入宫,细闻幽香”等意境之美。茶文化内涵丰富,通过茶艺比赛可提高大学生对美的鉴赏、感悟及创造,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味。
2.茶艺技能大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茶艺技能大赛中竞赛项有3个环节,其中一个环节为“团体创新茶艺竞技”,要求参赛选手自选茶艺,有关参赛用品选手赛前自备,如主题、茶席、解说、表演、泡茶、创作背景音乐、茶具、茶叶、服装、桌布等,此项环节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训练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结合民俗、舞蹈、器乐、服装等编排茶艺表演,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茶艺技能大赛有利于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它的尺度,而这一要求在技能大赛中却非常明确。如茶艺技能大赛的一些技能项目的竞赛细则中,对试题范围、类型及比重都作了详细说明。例如,比赛知识点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知识、茶具知识、品茗用水知识等;比赛技能点包括茶艺准备和茶艺演示,其中茶艺演示要求是:能够掌握各地风味茶饮和少数民族茶饮的操作(3种以上),能够独立组织茶艺表演并介绍其文化内涵,能够配制调饮茶(3种以上)等。这些都对改进教学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4.茶艺技能大赛有利于改革茶文化课程的实训方式。
茶艺技能大赛对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均能注意到二者兼顾,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也要注意将基础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折射出实训方式的改革方向,那就是大力推行“教学工厂”的实训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例如,红茶的冲泡,老师理论讲解红茶的特性、冲泡水温、冲泡程序和方法,同时还应突出实际技能操作,老师对个动作分解示范,讲授动作要领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学以致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练,直至完全掌握其冲泡技能。
二、从中华茶艺大赛对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思考
广西职业院校技能高职组《中华茶艺》大赛前期,我院领导和教务处指定由航空旅游学院承办本次比赛活动,组织比赛队伍,确定人选。接到任务后,我们便着手在学校学生茶协会和本学院范围内进行宣传动员工作,分别在茶协、航空服务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文秘专业中挑选学生。最后经过几轮筛选,最后确定了5名学生。培训过程中,依照竞赛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三个环节的指导。在绿茶、红茶、乌龙茶指定茶艺的指导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冲泡的手法和水温的控制。品饮茶艺重点指导学生能够对冲泡茶汤的色、香、味等情况进行总结性的书面描述。团体创新茶艺指导学生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表演、背景音乐、茶叶、茶具、服装、桌布等融入其中。通过茶艺大赛,我们对茶文化的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1.更新课程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和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多媒体演示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茶艺表演,将学生引入技能课程的学习,老师对个动作分解示范,学生反复操练。同时,课堂教学应与就业岗位对接,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21世纪随着茶文化的复兴,不论是商务洽谈、拜访,还是及人们休闲养生,都需要大量的知茶、懂茶的人员。我校航空旅游学院将航空服务、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加入了茶文化与茶艺的课程,普及茶文化知识。鼓励老师改革教学方法,建立了茶艺实训室,为茶文化教学提供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增强教师的技能水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比赛成绩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我校的指导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涉入茶文化领域时间也不长,亟需提升技能水平。特别是综合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平时多学习、多积累,提高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既能言传,又能身教,以自身高超的技艺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一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茶艺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茶艺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茶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作业布置、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有效的综合技能,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茶艺文化的良好发展。
作者:袁媛 谢明荣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韩莹.关于茶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201.
[2]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44-245+266
[3]王德福.茶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现代技能开发.2002(6):55-56.
中国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其内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更能引导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发掘茶文化在职业教育传承中的价值,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摒弃那种老套的传播和教学方式,如此才能让中国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职业教育;网络传播;文化传承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技术和操作性技能,往往会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则以其丰富的知识内涵、悠久的历史、高雅的审美、深邃的思想闻名于世。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好处多多,一方面能够丰富和优化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把茶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就要结合当代学生接受信息的喜好和方式,转变思想、创新手段,充分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1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贡献了众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着诸多不足和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办学层次较低,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基本上都停留在大专和中专等层面,罕有专门独立设立的高职本科高校,这就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上都与一些普通本科学校有较大的差距。而较低的层次,一方面会让社会产生一些误解,觉得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另一方面更会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一些自卑心理。从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十分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但是在科技和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而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较低的现状,从长远来看,必然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对操作性技能的培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培育。从实际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求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得一门技术,以后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操作性技能的培训,认为会操作会动手就可以,却很少去关注这些操作背后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规律,这就让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只知道动手不知道举一反三和创新提升,这样的教育很难教育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人才。另外,也由于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多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相关的文科课程少之又少,这就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从而影响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和缺陷呢?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一是由于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原因。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大意就是优秀的人才会选择仕途或是其它体面的工作。在很多国人眼中,技术和技能是“雕虫小技”,是考不上大学迫不得已才去学习的专业。二是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不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用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了。正是这激烈的竞争,就使得很多高校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无暇去加强文化课程和人文素养的培训。如此一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念就变成一种短视的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2茶文化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和优化学生们的知识机构。前文中我们谈到当前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对技能的培训,却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文化的教育,而茶文化所具有的知识性正好可以弥补职业教育的这一缺陷。我国茶文化一方面包含着很多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比如说我国不同区域的茶类、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具、不同民族的饮茶环境营造等。可以说,这些物质上的文化可以极大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譬如说在对瓷器茶具和陶制茶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清楚我国茶具乃至其它生活工具的生产工艺演变历程和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变化。这只是茶文化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其它诸如茶叶分类、泡茶工序、茶艺茶礼、茶歌茶舞、炒茶方法等知识,对学生拓展视野,丰富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大有裨益。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层次。在这一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讨论,第一是茶文化所蕴含的“礼、和、真、静”的内涵,能够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心态平和,懂得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和善处世。第二就是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精神教化作用。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我国的茶文化从一种单一的饮品上升到一种艺术和文化后,又结合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升华到了一种哲学的范畴。“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这是茶文化哲学的追求所在。入于儒,指的是以儒家所追求的“入世思想”来激励自己,追求的是一种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这种思想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们在学得技术的基础上,再树立起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生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而假如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茶文化中那种“出于道”的道家思想则可以引导这些学生淡泊明志,用更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得与失,从而更好地调整心态,从头再来。茶文化的礼仪和艺术性能够培养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这就导致他们在审美上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说以审丑为趣,以搞怪为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却对那些糟粕和低俗的文化乐此不疲。尤其是在当前泥沙俱下的互联网世界里,充斥着很多低俗庸俗的内容,倘若长期沉浸在其中,必然会对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的审美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而我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比如说在茶事活动中就特别讲究环境之美、茶具之美、茶水之美、茶艺之美等等,这种传承千余年而不衰的艺术和美学,不仅能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更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3茶文化网络传播对职业教育传承的作用
茶文化网络传播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阅读及接受方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当今人们在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阅读上面,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过去人们习惯于从报纸、书刊和电视等传统平台上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信息,但是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媒介的普及,让人们逐渐习惯于随时随地去主动地索取信息。而在内容上也适应了“短平快”的传播模式。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则更适应这种新型的阅读和信息接受方式。由此而言,在职业教育中传播茶文化,就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一是能够提高传播的精确性,让学生们更加及时准确地接收到茶文化的各种知识,二是能够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知识转化率,网络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茶文化更加感兴趣,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进而让茶文化真正入心入脑。茶文化的网络传播更加海量和快捷方便。一是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和同步传播。举例来说,倘若用报纸来传播茶文化,那么其传播的周期长至一个星期,最短也要一天时间,而网络传播则可以缩短到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二是传播信息容量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这就决定其在信息储存上海量的特点,在信息传播中基本上不用考虑空间大小的问题。仍以报纸为例,倘若我们用报纸来传播茶文化,那么必然会受到版面的限制,一个带有照片的版面,其文字最多也不过六七千字,而如果用网络去传播茶文化,则不受这方面的限制,几千字、几万字、十几万字都可以。茶文化的网络传播在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媒体性,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传播。如果加以对比,报纸只能传播静态的文字和照片,电视只能传播动态的视频和声音,而网络传播则将这些功能集为一体,既能传播静态的内容,又能传播动态的影像声音。同时网络传播还有很强的互动性,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的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被动接受的劣势。而网络传播可以让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随时转换角色,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可以让信息接受者主动去选择内容,或者和互联网进行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趣味性和针对性。
4职业教育中进行茶文化网络传播的建议
第一,要建立和推广职业学校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号。个人推广这些账号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有着很好的优势,那就是学生们有了解学校动态和权威信息的需求,所以只要稍加推广,便能让这些官方账号的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学生。由是言之,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就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去传播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历史、典故、知识等,从而勾起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兴趣,使其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大概的了解。第二,要摒弃那种老套的传播语言。网络传播方式只是外壳,是工具,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传播的内容。由此而言,要用网络来传播茶文化,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官方宣教语言,改变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态度,要学会利用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语言新内容,把茶文化变得更加新颖,更加接地气。第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资源。用网络的方式来传播茶文化,除了要学校自己创造内容外,更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现有的丰富资源。一方面,要整理网络上与茶文化有关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公开课或者线下视频授课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茶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互联网+茶文化”的特色社团活动。从现实看,很多职业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硬件支撑,所以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很容易受到场地、资源等方面的制约,在开展活动时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都能凭借互联网所具有的共享、交流等优势得以解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调研或者是一些虚拟实验,可以与其它高校的社团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让茶文化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作者:张艳玲 王宏兵 翟芳芳 汪红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58-59.
[2]汪正贵.高职院校人文培养模式的偏向及矫正[J].职教论坛,2007(4):18-2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韩间友好往来,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初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是他们首要动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也主要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教学研究时间较长,文化教学相对薄弱。(崔希亮,2012)“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教学。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苏金智(1992)总结文化教学的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林国立,周思源(1997)“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陈映戎(2011)通过与国内外语界文化教学策略和形式的比较,从文化教学策略与具体形式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二、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文化类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任务型教学法(thetask-basked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设计、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特定设计的“任务”,从而达到语言应用和语言习得目的一种教学理论。该教学法突出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很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口语、听力等课型中研究得比较充分,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文化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空间较大。因此如何使文化课更有特色、更吸引留学生是目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运用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进行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类课程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以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为主的一门课程。其中文化知识点的选取按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文化百题》,结合韩国学生的兴趣,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中国地理状况及十大名胜古迹、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京剧及地方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本课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参考对外汉语课程设计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类课程进行设计。
(一)总体设计【教学对象】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中国文化具备一定的了解;能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沟通。【教学总体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韩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状况、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概况;2.通过搜集资料、情景表演,加强韩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3.通过中韩文化对比,提高韩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时间为20周,每周2课时,两周一个文化点。【教学重点及难点】中韩文化对比。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本课程教学设计采用Willis(1996)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任务前为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导入课程阶段;任务中是任务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语言焦点我们称之为任务后阶段,是教师的总结归纳及布置作业部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1.任务前阶段任务前阶段为实施任务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由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导入每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明确任务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第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词句及句式表达,为学生完成任务做准备。第三,通过“头脑风暴”,调动学生大脑里存储的语言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韩国留学生把以前知道的、已经想到的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第四,介绍本节课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任务中阶段本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让韩国留学生个人或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及文化知识上的帮助,以促进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笔者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任务归纳为四大类,即游戏竞赛任务、角色扮演任务、情景模拟任务、文化对比任务。这些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具体采用哪种任务设计,要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来定。比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及名胜古迹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游戏竞赛类任务,让韩国留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一个名胜古迹。(2)任务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数量确定任务汇报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单独汇报或者小组汇报。小组数量不宜过多,4人左右为宜。小组汇报的人选由学生自己推选,轮流进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有发言机会。汇报时,教师让学生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汇报时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等汇报结束后一一纠正。(3)教师点评。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就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颁发小礼物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3.任务后阶段(语言焦点)任务后阶段是任务完成的终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也分两个步骤:(1)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带领学生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强化操练;师生共同利用重点词语、句式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复习,以写作文的形式就本节课所学的文化点做一个文化对;另一类是预习,就下次课的文化知识点搜集资料,准备上课时做简单报告。
四、小结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意识 重要性
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可以这样界定“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1]在学习中文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语言是植根于文化的,同样语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习得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过程。
一、如何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体现跨文化意识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把文化融入教材,如何用文化带出知识点,用文化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适应有不同的阶段,有蜜月期、沮丧期、恢复期、高涨期等,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就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学习者的心理来合理安排文化的输出,才能帮助学习者渡过艰难时期,同时在有利时期最大限度地取得进步。在文化适应的蜜月时期,因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在高动机的条件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教材安排上,可以加大文化的内容的广度,让学生多方位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语言知识的安排上,应该注意难度的安排,不要过早提高难度,而应降低门槛,让学生轻松入门。比如汉字的教授,这一时期就可以规避,特别是对于欧美学生,欧美学生学中文很大程度是为了交际,他们对于汉字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所以,在蜜月期,不需要立刻导入汉字教学,而是主要以语音和语法为主,让学习者可以立竿见影地感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尽可能拉长蜜月期。在文化知识的编排上,应该注重文化的对比,针对性地国别化地展示文化的异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对日本同学的汉语教材中,可以从中日文化上的异同入手,如两国都有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中国的品茶,可以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到了文化适应的沮丧期,这个时候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瓶颈期,也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高原期。在这个时期,语言学习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学习者对于新文化很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语言的难度在不断地提高,可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随之提升,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适时地改变教材的编排。在知识点的选取上,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两国语言的相似点、文化的交集点,从而拉近学习者本国文化语言和中国文化语言的距离,帮助学习者找回自信,从而渡过学习的瓶颈期和高原期。特别针对欧美学生,由于欧美学生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这段时间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多对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让学习者更容易把握知识的脉络,理清思绪。而在文化适应的恢复期,这个时期学习者逐渐感觉到语言能力的提高,逐渐恢复了学习的兴趣,教材的编排便应该注意文化知识的深度,提高语言知识的难度,并且注重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时感受语言背后承载的中国文化,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因为这段时间,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接受度,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深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二、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9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45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引言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
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
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二)文化专题展示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授,不是单调的进行。在不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文化进行专题展示。集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汉语教学中去。
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诗歌,教师可以专门收集一些代表性强的诗歌作品,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分析,并调动学生们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秦的诗经、礼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诗歌等。每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这种专题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方法,会大大加深学生们学习印象,从而逐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歌赋。
(三)课外活动实践传播法
有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较强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学生们到食堂观看包粽子,学生们在观看并品尝粽子的同时,一定会思考,这种做法特别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又如,在重阳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登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九九重阳,登高望?h。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学生们在登山过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还可以抒怀胸臆。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复杂庞杂。对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传播教育,不仅会给学生们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们抵触心理。从这个角度分析,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内容层面,要专注异同,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例如,在学生所在国家与我国历史背景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播切入点。这种准确的切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接触新文化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介绍讲解后,教师就可以把我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要按照先物质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顺序进行介绍。因为,物质类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们在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理解。教师在选择讲述一些物质类文化时,还需要注意,要尽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们注意力,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用心思考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物质类的文化,如饮食、武术、剪纸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精神类文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们在理解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过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传播方式上,要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面对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国学生,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将文化融入到零距离接触活动中,这样才能显得的更加生动有趣。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不能真正影响学生们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国外留学生,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传播方式上,?M行丰富和创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其他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折纸文化,告诉学生们古代中国的剪窗花、皮影、戏曲等文化,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们在折纸游戏、玩耍皮影游戏过程中,领悟到这种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们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又如,在一节特别的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外国留学生在学校教室里体验中国茶文化。学生们和教师围坐一起,学习中国茶道礼仪,品味亲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像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也是我在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时所收获的重要经验。还有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当中国茶邂逅葡萄酒”为主题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场地设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庄内,现场很有欧洲风情,葡萄牙学生表演了古筝演奏和舞蹈,现场同时提供中国淡雅清香的茶叶和葡萄牙清爽独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借鉴。
三、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思考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们来说,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汉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播给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能够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要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照,弘扬现代经典人文精神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人师表,精神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工作中,边学边用,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二)精选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非常庞大,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经典的传统文化的进行有效筛选凝练,其传播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筛选,在分门别类后精选一些领域影响力大的文化进行精准传播,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力非常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对这种文化,要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传播内容,融合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像对方方言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经典文学文化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传播素材,要运用这样的传播素材,提高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课堂渗透;文化魅力
引言
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汉语学习人群不断扩大。如今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课程,在国外,有孔子学院。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的交流方法,能够读懂中国字,说清中国话。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基本的汉语知识之外,还需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让更多的汉语学习者,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常用的传播策略方法
(一)课堂渗透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的运用策略,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的“见缝插针”地导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授课中出现的“你好”日常问候语句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讲解:与同龄人、平辈份的人打招呼、问候是用你好即可,但是,在遇到老年人、长辈等,打招呼问候时,就要用“您好”这一词语。在这其中,教师可以接着向学生们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以及敬老爱老的儒家思想。又如,讲授“帽子”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明,中国人不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帽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代称,可以告诉学生们关于“绿帽子”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地道的汉语知识,也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活跃课程氛围。再如,教师在运用PPT授课,展示婚礼中的祝福语、红包等,汉语知识时,学生们会说出自己对新人的结婚祝福贺词,“祝你们幸福!”。在展示的中国式婚礼中,新娘都用盖头盖着,这种情况,会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掺入一些关于中国婚礼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新郎新娘不见面等,虽然是一种旧式的文化,在今天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还是可以和学生们讲述一下的。
(二)文化专题展示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教授,不是单调的进行。在不影响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接近的文化进行专题展示。集成一些传统文化资料,巧妙合理的嵌入到汉语教学中去。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诗歌,教师可以专门收集一些代表性强的诗歌作品,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分析,并调动学生们对诗歌背后的文化思考。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先秦的诗经、礼乐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诗歌等。每一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时代背景等,教师要有选择性的向学生们进行介绍。这种专题性的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方法,会大大加深学生们学习印象,从而逐渐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古代诗词歌赋。
(三)课外活动实践传播法
有条件的学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主动研究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某些文化性较强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活动。对于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学校,在端午节期间,鼓励学生们到食堂观看包粽子,学生们在观看并品尝粽子的同时,一定会思考,这种做法特别的事食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解清楚,粽子的故事。北方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种经典的历史故事,会大大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如,在重阳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登山。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九九重阳,登高望远。重阳节亦称“登高节”,秋高气爽、遍地黄花时节,登山游览,欣赏深秋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重阳节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寿含义,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学生们在登山过程中,可以加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还可以抒怀胸臆。教师通过对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传播策略
(一)在传播内容方面,要专注异同,循序渐进
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十分复杂庞杂。对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如果不加选择的进行传播教育,不仅会给学生们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引起学生们抵触心理。从这个角度分析,在传播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在内容层面,要专注异同,遵循循序渐进的顺序。例如,在学生所在国家与我国历史背景方面的相似,这就是一个较好的文化传播切入点。这种准确的切入,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接触新文化时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基于相同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介绍讲解后,教师就可以把我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些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们对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来说,教师要按照先物质文化,再抽象文化的顺序进行介绍。因为,物质类的文化,具有可感可知,具有实物形态,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和掌握,而抽象文化,大多是一些人文精神,需要学生们在掌握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才能理解。教师在选择讲述一些物质类文化时,还需要注意,要尽量回避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军事话题,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们注意力,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用心思考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物质类的文化,如饮食、武术、剪纸等,这些具体的东西,本身也承载着一定的精神类文化,教师要善于引导并进行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们在理解物质文化背后的人文故事后,可以向学生们讲解一些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通过这些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传播方式上,要多元展开,零距接触
面对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国学生,在传播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形式丰富的活动,将文化融入到零距离接触活动中,这样才能显得的更加生动有趣。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不能真正影响学生们的内心,尤其是对于国外留学生,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需要通过切身的体验才能感受到。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丰富和创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其他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折纸文化,告诉学生们古代中国的剪窗花、皮影、戏曲等文化,其实是有一定联系的,让学生们在折纸游戏、玩耍皮影游戏过程中,领悟到这种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学生们的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外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尽多可能的以文化活动展开,让每一位汉语学习者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例如:中国书画、太极拳、剪纸的亲身学习等;观看中国电影,学唱中国戏剧等,让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保持一种零距离的亲近感。又如,在一节特别的文化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外国留学生在学校教室里体验中国茶文化。学生们和教师围坐一起,学习中国茶道礼仪,品味亲手泡好的香茗,直接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像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喜爱中国文化,提升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这也是我在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时所收获的重要经验。还有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当中国茶邂逅葡萄酒”为主题的中葡文化交流活动,活动场地设在葡萄牙的一家著名酒庄内,现场很有欧洲风情,葡萄牙学生表演了古筝演奏和舞蹈,现场同时提供中国淡雅清香的茶叶和葡萄牙清爽独特的葡萄酒,中外文化地融合在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播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借鉴。
三、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些建议思考
(一)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中华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们来说,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汉语文化知识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的优秀文化知识和精神价值,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传播给学生。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水平,要能够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教师要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比照,弘扬现代经典人文精神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外,还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文人师表,精神引导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化著作,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班,听取专家讲座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在工作中,边学边用,注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同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文化价值精神的有效弘扬传播。
(二)精选独具中国特质的文化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的穿透力
中华传统文化系统非常庞大,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对经典的传统文化的进行有效筛选凝练,其传播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筛选,在分门别类后精选一些领域影响力大的文化进行精准传播,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其影响力非常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对这种文化,要凝练其核心精神内涵,制作符合受教者的传播内容,融合汉语教学的相关知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像对方方言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经典文学文化等,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代表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传播素材,要运用这样的传播素材,提高传统文化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文化传播,深化立体的多层次的推广和交流
要使中国文化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还应当发挥和加强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能以更灵活的传播方法和更多样的合作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民间组织更多参与,能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传播更广、影响更深;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传播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别而受到质疑,进而阻碍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有必要对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民间组织从政策、资金、人员、资讯等各个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四、结束语随着汉语在世界语言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文化潮流。在本文研究过程中,我们论述了一些常用的传播方法和策略,并提出了些建议,希望可以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水平和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思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江琳.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D].苏州:苏州大学,2015.
[2]王谟勇.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影视作品传播中华文化的原则和策略[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英语专业;英语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85-02
当今经济全球化毋庸置疑,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各国交往中起到的桥梁作用不言而喻。在新时代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既需要提升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又要加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传统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因此培养英专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更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要求,能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吴为善、严慧仙在《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一概念强调交流者需要有来自于不同文化圈的差异。文化圈既包含思维习惯、价值观、生活方式还包括人际交往。其中人际交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矛盾与冲突的部分,因此人际交往的学习也是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中之重。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文化之间的交际,也是技能方面的交际,其中就包括理解并得体运用另一种文化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与基础,但非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可忽视,在朱迪C・皮尔逊看来,“7%的情绪信息由语言传递,其余的93%要靠非语言手段来传递。”非语言交际能力对语言交际行为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交际有障碍时往往不可替代,它包括副语言,如沉默,话题转换;体态语,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客体语,如皮肤颜色的修饰,身体异味的掩饰、衣着、化妆等;环境语,如空间信息,身体距离等。交际者只有将文化与技能的融合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二、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分析
在大学中,专四专八标准化考试的通过率仍是评价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老师注重对语言知识的传授,甚至是做题技巧的研究反而忽视了语言知识所依托的文化背景;而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取得高分更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做题,追求标准答案。造成老师以讲授应试为主,文化知识讲授为辅,导致学生文化知识不全面且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实际的培养。
有一些学校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后,希望通过外教授课来改进,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我国英语课上,外教表现很随意,他们或坐在桌子上进行授课,或一边嚼口香糖一边上课。在课堂教学中,外教与中教相反,其往往将讲解量减少到最少,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观点并推选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课后让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为下次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对此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并不能完成外教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有的甚至认为外教课堂毫无意义,外教未尽其职。这是因为在传统课堂中,中教是严肃的,学生尊师重道,习惯于老师教授而不是自己掌握课堂时间。
造成上述多种教学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教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外教在课堂中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性、自主学习能力等课堂文化;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对教师关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具体授课内容提出规范性要求,由此造成中教不教授文化知识,外教随意教授的现象。
三、英专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改进措施
从实施教育主体和接受教育群体来看可以分为学校、老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那么改进英专跨文化教学即可着重从这三方入手。
(一)学校倡导文化教学,导入文化教育
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在《翻译:思考与试笔》中表示,“他(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薄弱也反映在他们对一门语言有没有实质性的了解。保证英专学生专业考试的高通过率不应视为英语教学的唯一目的,学校应倡导学生习得知识的多元化,承担起构建一座沟通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桥梁。要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任务,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文化内容纳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能真正了解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魅力。
(二)老师开拓多种教学方式,输入跨文化知识
面对更高的文化教学要求,老师就要开拓多种的文化教学方式。直接教授文化知识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书本往往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结合教材资料,充分挖掘知识点与背景文化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单词的由来、神话故事与西方宗教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等等,由此激发学生,使其乐于参与课堂文化学习。老师也可借助多媒体来播放西方影片、歌曲等展现现代西方人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不止停留在过往或是书本,而是能将古代西方文化c当下现代文化、书本中的和现实的相贯通。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进行运用也是加深对西方文化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师可以利用课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例如:排演外国文化剧、诵读外国文学作品、就中西某一方面文化差异展开探讨与学习,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
(三)英专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学习,接受跨文化知识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应主动利用多渠道学习和接受跨文化知识。英专学生应该意识到英语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背诵单词、句型和语法,文化素养的提升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包括要有清晰的跨文化意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此英专学生课堂内、外要加强学习,可以运用互联网进行线上选择性的学习国内、外课程,比较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加深理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外教资源,主动与老师交流不仅学到地道的语音、表达,更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外教可以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更加直接的展现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也可对于不理解的文化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培养跨文化素养。
四、结语
语言的习得是为了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面对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上都显现出明显的差别,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除了语言知识外,学生应该对外国文化有很好的了解,并能在恰当的场合运用适宜的交际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学生在“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探讨、积极改进,从而培养出一批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姚丽,姚烨.英汉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3]葛瑞红.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分析[J].安徽文学,2016,(06):145-146.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石英.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1):72-75.
[6]张树光.大学英语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输入[J].赤峰学院学报,2014,(1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