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09:34: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手术室急救护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3-0109-03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YUAN Huan-hu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3):109-11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nursing in operation room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Method: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5,80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igh quality operation room first aid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effect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Result:Th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the control group was 80.0%,the success rat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 Hemorrhagic shock; Operation room; Nurs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33.052
目前,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的休克类型,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最常见的出血性休克之一,主要是指患者的身体创伤后,造成大量失血,而且缺少相应的循环以及微循环灌注,进而使患者的相关组织处在缺氧状态以及缺血状态,引起患者代谢紊乱与多器官功能出现障碍[1-2]。如果患者没有及时有效的实施抢救,将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手术室急救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3]。如果手术室护士抢救知识缺乏,与医生配合不默契,就有可能会延误抢救时机。所以,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抢救以及医护的良好配合是保证抢救失血性休克成功的关键所在。现为了探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入院的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并将其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进行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每位患者都符合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9~68岁,平均(41.1±2.8)岁;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27例;因交通事故而意外受伤21例,因高空坠落受伤8例,因锐器损伤6例,因其他原因受伤5例;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9岁,平均(41.0±3.0)岁;开放性损伤14例,闭合性损伤26例;因交通事故意外受伤22例,因高空坠落受伤7例,因锐器损伤7例,因其他原因受伤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类型、损伤原因及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而所有患者在本研究和家属的知情同意下,并已签署了有关知情同意书,经医院有关部门审核批准通过。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情观察护理以及输血护理等,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的手术室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对患者进行优质的手术室急救准备护理 当手术室收到手术通知单之后,相关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准备手术过程中所需要到的一切物品,包括手术器械、辅料、抢救药品物品(氧气、大量胶体晶体液、水床、冰帽、加压袋等),检查电刀、吸引器、自体血回输装置、除颤仪等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这样,患者一到达手术室就可以使用,保证手术可以顺利进行。联系血库,做好供血和配血。同时,配合麻醉师有效准备好相应的手术麻醉用品,连接好三通管等。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粗大静脉通道,并有效配合麻醉医师进行深静脉置管,从而保证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输血操作、补液处理、麻醉给药处理以及各项监测仪的合理应用。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输入量大,输入的液体应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随时进行调整,并注意有无输液反应的发生[4]。其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故补充血容量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首要措施,尤其在严重失血性休克的早期[5]。休克患者大多呈昏迷状态,神志不清,烦躁不安,所以安全有效的安置非常重要,要保证患者舒适,处于功能位,避免神经受压,又要符合手术要求,对四肢骨折和脊柱骨折患者要尤其注意制动,正确搬运患者,减轻疼痛,防止意外伤害。器械护士需要提前30 min洗手上台,认真检查各种器械和物品,并且与巡回护士快速且准确地清点手术器械和纱布、缝针。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手术进展,主动并且及时传递器械和物品,与手术者默契配合,必要时充当助手,帮助显露手术野,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6]。另外,手术室护士要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心率变化情况、心律变化情况、呼吸变化情况、动脉血氧饱和度情况及尿量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当患者的氧饱和度小于85%的时候,可以借助面罩实施加压给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吸氧护理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清除患者的口腔以及咽部的呕吐物和分泌物,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做好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工作,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是关键。
1.2.2 对患者实施抗休克急救 患者抗休克的急救,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静脉补充血容量和相应的流体平衡快速输液,全血或血浆,充分补充患者血容量,具体措施:首先采用碳酸氢钠纠正患者酸中毒情况;其次是进行输血:给予半小时内需要输入的1000 ml的新鲜血液,稳定患者的循环血量,输血的时候应先静脉注射含10%的葡萄糖酸钙的液体l0 ml,防止枸橼酸中毒[7]。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中心静脉压,可以在此期间短暂提升患者的血压,便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此时,还要对患者的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进行预防,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皮肤温度等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医生和麻醉师。在自体血的回输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必须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针对开放性创伤患者,其自体血液可能会被污染,因此不能进行自体血液回输。出现空腔脏器破裂症状的失血性休克患者会存在内出血现象,所以也是不能进行自体血液回输的。
1.2.3 对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监护急救护理 当手术顺利结束后,患者麻醉还没有清醒时,手术室护士需要将患者转移到相应的麻醉监护室。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意识模糊,并且其血压情况、呼吸情况、心率情况以及脉搏情况都相对不太稳定,麻醉室的监测护理工作坚决不可以放松。手术室护士必须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尤其是心电图的检测。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汇报医生并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另外,手术结束,由于术中大量冲洗和输入大量液体,很多患者会有低体温情况发生,所以做好患者相应的保暖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39例,抢救成功率为97.5%,对照组中抢救成功的患者32例,抢救成功率是80.0%,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人体大量失血后会导致血管内血容量急剧下降,血管容纳能力失调,引发循环功能衰竭等现象,血液灌注能力下降,导致全身性代谢功能紊乱[8]。失血性休克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休克类型,一般情况下患者的病情都是非常危重的,而且患者病情发展速度很快[9]。所以在手术室急救护理过程中必须要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在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要按照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操作,保证急救护理的规范化,护士长或者是经验相对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指挥人员,这会促使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10]。大多数失血性休克患者失去意识,患者家属没有心理准备,产生恐惧、焦虑,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抢救医生和护士身上,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护士遇到患者休克等意外情况时,应保持冷静,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抢救工作[11]。手术室护理人员稳定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高度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责任感是抢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具体来说,在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优质手术室急救护理的过程中,手术室护士可以通过对患者实施手术室急救准备护理、抗休克急救护理以及麻醉监控护理干预等措施,保证在护理工作上分工明确,抢救工作顺畅有序,从根本上提升患者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12]。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White N J,Wang X,Liles C,et al.Fibrinogen concentrate improves survival during limited resuscitation of 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 in a Swine model[J].Shock,2014,42(5):456-463.
[2]胡宪文,蒋玲玲,刘晓芬,等.线粒体KATP通道介导远端缺血预处理对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在体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10(6):735-738.
[3]罗翠微.护理干预在胸腹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3):445-446.
[4]尹冬玲,吴晓华.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1):14-15.
[5]李齐心.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21(10):57-58.
[6]李建华,杨莎,李春红.失血性休克24例手术室抢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100-101.
[7]廖少彬,许水娣,胡旺霞.53例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急救及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4):130-132.
[8]周玮,谢学萍,邓翠珍,等.产后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80-81.
[9]高春艳.重度失血性休克30例手术室救治的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37):227-228.
[10]周荣,丁小丽,刘良明,等.失血性休克不同时相FK506结合蛋白12.6的转位及其与血管反应性变化的相关分析[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3,30(11):2284-2288.
[11]赵琴,崔娟.产后失血性休克DIC的抢救配合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4):341-342.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手术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13-01
在创伤的救治中,休克往往伴随着创伤的救治过程,科学的救治过程配合优质的急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休克的发生,也可以再短时间内纠正休克的状态[1]。在急救护理临床价值越来越倍受关注的今天,我院结合以往经验开展此次优质急救护理的临床价值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符合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2]:1.较严重的外伤或出血史;2.临床特点 “5P”征,即皮肤苍白、冷汗、神志淡漠、脉动搏微弱以及呼吸急促;3.每小时尿量一般少于25ml。常规组20例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2.4±1.4)岁,交通伤10例,坠落伤4例,撞击伤2例,其他4例;实验组30例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3.5±1.6)岁,交通伤18例,坠落伤6例,撞击伤4例,其他2例。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急救与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进行抢救保护呼吸道通畅,止住活动性的外出血;做好伤肢外固定和补充血容量预防严重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休克氧疗、药物治疗[3]。此次研究中常规组患者在急救措施基础上配合医生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主要为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护理,术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急救物品四固定和与医生的配合等;实验组30例患者实施的为优质急救护理,主要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术前病情评估、呼吸道管理、调节体温以、建立静脉通路与有效循环、止血和其他必备应变技能。
1.3疗效评价疗效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与死亡病例,统计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总救治率=成功病例/总病例×100%。
1.4统计方法
本实验所有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完成。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定量资料选用(均数±标准差)分析t值,以P
2结果
回顾分析两组病例的抢救过程,常规组与实验组救治结果如下,实验组成功率为96.7%,常规组为70%,其中死亡原因为脏器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较常见,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重视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时效性,努力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一直是临床中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对休克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现已知道休克时体内实质细胞和血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可产生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造成微循环紊乱[4]。
科学的救治过程配合优质的急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休克的发生,也可以再短时间内纠正休克的状态。目前手术室配合急救措施的急救护理主要为: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度下肢抬高15~20度,注意保温;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必要时可做静脉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用药物雾化吸入;早期在扩容疗法同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收缩药,一般维持在80-100/60-70mmHg即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准确记录,最好进行多人专护的分配原则;合理补液:先输入晶体液,后输胶体液;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医嘱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我院此次研究依据临床经验以及参考文献[5-6]对研究的护理内容做出细致规划,主要包括急救物品准备、术前病情评估、呼吸道管理、调节体温以、建立静脉通路与有效循环、止血和其他必备应变技能。
根据以上论述,我院开展的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抢救中价值的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与实验组救治结果如下,实验组成功率为96.7%,常规组为70%,其中死亡原因为脏器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较常见;实验组抢救成功病例的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死亡病例的抢救时间较常规组长。
参考文献
[1]何忠杰.创伤性休克救治的时效性与时效值[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2):97-99.
[2]牛丽丽.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6(3):366-367.
[3]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4]邓碧君.创伤性休克病人在手术室的临床急救护理[J].当代医学,2011,17(22):117-118.
【关键词】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急救;护士培训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地处郊区,经常有重大交通事故、打架斗殴、高空坠落等,大部分伤员病情发生突然、时间急、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等特点,我院手术室显的更加重要。手术室护理是应急性极强的工作,工作环境高度紧张【2】。这对二级医院手术室护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作为手术室专业化护士,既要求具备准确、娴熟的基础护理操作和手术室专科技能,又必须具备急救能力【3】。为了提高二级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急救能力,我院手术室对护士进行急救能力培训和考核,并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我院手术室护士38名,其中女35名,男3名。年龄21-49岁。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21名,护士9名。学历:中专8名,大专10名,本科20名
2 方法
2.1 建立急救能力培训及考核小组
由手术室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以及科室总带教3人组成培训考核小组,该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培训及考核。
2.2 培训方法
2.2.1 急救知识培训
2.2.1.1 急救基础知识培训:具体包括:心电图、CPR基础知识及技能、常见休克类型;常用抢救药品的剂量、用法、途径及不良反应;吸痰、气道管理技术等。
2.2.1.2 急救专科知识培训:由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多媒体授课,主要包括:与手术室护理相关的专科急救知识,例如急重症手术、交通联合伤手术的种类、物品准备以及护理配合要点。
2.2.2 急救流程培训
护士长负责每月组织一次手术室重点急救流程培训,主要包括:多器官复合伤的急救流程;手术患者突发局麻药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术中发生输液、输血反应的急救流程;手术用物计数错误的急救流程;患者发生躁动的急救流程等。
2.2.3急救操作技能培训
手术室急救技能主要包括:急救设施的操作使用技能;CPR操作技能;急救器械、耗材的应用技能。主要有:除颤仪、负压吸引、监护仪等设备的培训;急救器械、耗材的培训,由高级责任护士及总带教负责每月培训、操作、演示,监管护士反复操练,准确掌握。
2.2.4急救情景模拟训练
由护士长组织并指导,根据手术室可能出现的急救情况设置场景,组织护士进行紧急情况下模拟抢救护理。如术中心脏骤停发生猝死时,按发生猝死的急救流程进行模拟训练。
2.3考核方法
在实施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参与护士进行急救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急救模拟训练考核,以百分制评分,考试内容及评分依据由护士长严格制定。
2.4统计方法 对培训前后资料进行处理及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
3 效果
通过培训,我院手术护士的急救能力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
4 讨论
4.1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来源于护士的临床经验,以及多学科知识和急救能力的掌握【4】。手术室是随时接收危、急、重患者的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救治服务的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意识。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急救能力培训,能有效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意识。
4.2提高护士的急救应急能力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5】。通过对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护士能够迅速、熟练、准确的获取急救器械、耗材并能正确使用,能迅速判断并积极处理,提高了急救应急能力、避免出现抢救程序中的混乱局面,使抢救过程忙而不乱、紧张有序的进行,提高了急救的安全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何忆兰,彭桂平.手术室青年护士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3):36.
[2] 林岩,谭淑芳,潘淑芳,等.多媒体技术在手术室新护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2):1142-1144.
[3] 傅晓玲,石兰萍.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协调能力的培训[J].护理学杂志,2009(22):16-18.
1.1临床资料。选取、随机对照分析58例于2014年07月至2016年08月因宫外孕进入我院实施手术的患者,21岁至34岁,该组均值(26.5±3.77)岁;宫外孕方位:31例(53.45%)位于壶腹部,1例(1.72%)位于宫颈,14例(24.14%)位于峡部,6例(10.34%)位于伞部,6例(10.34%)位于宫角。上述病例均有阴道异常出血、四肢冰冷、腹痛异常、冷汗以及休克等情况出现。
1.2方法。所选病例术中均展开专业性急救干预措施:(1)手术准备。进手术室后,立即检测机体生命体征,在展开备血工作的同时,还需准备各种急救药品以及手术设备等。(2)急救干预。首先,嘱咐患者行平卧位,并适当抬升双下肢的高度,以20度至30度为最佳,再对患者尿液量严密测定、记录。其次,对患者展开常规吸氧,速率以每分钟4.0l至6.0l为最佳,并予以保暖措施,在对机体血氧饱和性进行充分提升的基础上,有助于缓解其缺氧问题。再次,定位机体静脉组织后,创建静脉通道,共两条,并定位其上肢静脉,予以穿刺,同时留置专业留置针。最后,术中观察患者失血情况,予以补充适量血液,使机体微循环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确保其脏器组织能够正常运作[1]。(3)心理干预。一旦确诊宫外孕后,大多患者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紧绷形式,受机体疼痛因素影响,通常会有消极情绪出现,除了会加重病情外,还会对急救工作水平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要加以心理干预,在安抚患者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其疼痛感,鼓励患者接受手术。(4)术中配合。术中,手术护士要准确递送医师所需器械,并对机体出血量、心率指数以及血压波动情况等进行监测,避免异常情况出现。此外,手术操作结束后,手术护士还要对器械设备进行详细清查,确定数量无误后,即可配合医师展开后期缝合工作,避免器械遗留于机体腹腔组织中,进而规避风险事故。(5)术后干预。术毕,手术护士需推送患者至病房内,并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交待相关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于干预前、干预后分别评估所选病例生存质量,选择SF-36表进行,涉及八个维度,且得分及病例生存质量间保持正比关系[2]。1.4数据统计学。研究选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均选用“(±s)”展开分析;计数资料均选用“n/%(例数/百分比)”展开分析。客观比较干预前后所选病例生存质量,若结果表现出差异性,(P<0.05)。
2结果
结果发现,58例患者腹腔组织中均存在出血问题,20例(34.48%)属输卵管破裂,16例(27.59%)属宫角妊娠并破裂,13例(22.41%)属流产,9例(15.52%)属卵巢妊娠并破裂。所选对象进行干预后,其生存质量计分从干预前(102.75±8.87)分升至干预后(137.59±8.19)分,(P<0.05),且都已痊愈,同时均出院。
3讨论
李小燕等[3]发现,宫外孕属妇产科多见性病症,同时还属急腹症类型,即受精卵未能正常着床于机体宫腔体组织中,存在大出血风险,甚至可能有出血性休克问题出现,使患者承受巨大生命威胁,需及时展开急救、干预工作,以提升抢救质量。一般而言,宫外孕一旦确诊后,需根据患者临床指征及时展开手术,但在操作流程中,为确保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及时性以及严谨性,配合展开急救干预措施尤为关键,通过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在进行干预、吸氧干预、保暖干预、静脉干预以及心理干预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术中严密配合[4]。除此以外,手术操作程序完成后,除了要与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外,还要嘱咐病房护理人员对患者呼吸情况、血压波动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尿液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对患者展开定期翻身的同时,根据其恢复质量适时下床运动,避免肠粘连问题发生[5]。此次展开术中急救干预后,所选对象生存质量计分从干预前(102.75±8.87)分升至干预后(137.59±8.19)分,(P<0.05),且都已痊愈。综上所述,当宫外孕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后,于术中展开专业性急救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转归水平,除了能提升其生存质量外,还能够提升其急救质量,推荐选用。
作者:候小香 单位: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杨华红.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宫外孕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6):89-91.
[2]董慧青.对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宫外孕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5):182-183.
[3]李小燕,钟思敏,戴光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65例的术前抢救配合及术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74-75.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
诊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其职业危害变得复杂多样,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管理, 维护护士健康不容忽视。现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防范,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1.1.1皮肤黏膜污染及锐器伤 术过程中血液的飞溅,刀、剪、缝针等频繁使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处理,各个环节都容易被误伤,针刺伤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造成的伤害,且在于它传播疾病。有资料表明,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证实多达50 种,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有报道,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率52%, 国内为63.4%~64.5%,而污染的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通过1次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30%、3%~10%、0.2%~0.5%[1]。
1.1.2微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达20%,经气溶胶传播的致病菌至少有100多种。高压冲洗枪、动力钻的使用及超声清洗均会产生生物气溶胶。除传播感染性疾病外,还易出现:皮肤过敏、结膜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1.2.1消毒剂 手术室使用较广泛的为含氯消毒剂。使用时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与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并损害呼吸系统,引起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吸入高浓度氯,可很快造成死亡。
1.2.2甲醛 一般用于手术标本的浸泡。甲醛对黏膜具有刺激性;可降低呼吸功能、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功能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对心血管系统 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肾脏均有毒性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1.3.1噪声 长时间会导致人体应激反应,出现各生理系统功能紊乱,并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负性情绪[2]。有调查表明,某地区的噪声每上升1 dB,高血压发病率增加3% 。
1.3.2职业性粉尘 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滑石粉、棉团飞絮、绷带等粉尘,导致呼吸系统功能损害,引起咳嗽、哮喘。
1.3.3运动性损伤 搬运手术患者、器械时负荷过重或姿势不当,易致肌肉韧带损伤;术中长时间固定姿势站立,易致肌肉关节劳损、慢性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处于工作繁重,精神紧张,进食时间不规律,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胃下垂等。
1.4辐射性因素 C型臂等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电磁辐射,长期受电磁辐射会造成头痛、失眠、白细胞下降、不良生育、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致癌、致畸。
1.5社会心理因素 术室人员长期处于工作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危重患者,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相结合。职业风险大; 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疲劳感、睡眠障碍,焦虑烦躁等。
2 防护对策
2.1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防性接种乙肝疫苗,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具,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感染手术戴双层手套,据国外报道,使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2%~50%[3]。另有资料表明,戴双层乳胶手套,可大大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锐器伤口进入血液的数量。规范操作行为,如用持针拆卸刀片;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容器传递锐利器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评估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4],故把防止锐器伤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对减少锐器伤害有重要意义。术中合理使用负压吸引,减少血液w溅、有害烟气扩散。操作时尽量使用敷料遮挡,避免压力冲洗水枪冲洗时喷溅,超声清洗时加盖,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发生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用 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包扎伤口[5]。
2.2消毒剂的防护 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浓度及使用方法,避免沾染皮肤黏膜,浸泡消毒时加盖以减少挥发,并加强通风。
2.3甲醛的防护 格甲醛的使用管理,现领用现配置,专人专柜加锁保管,严格使用登记。定时通风换气。
2.4噪声防护 各种仪器时,尽量把声音调到最低。仪器带故障运行,产生的噪声往往增大[6-7]。因此,定期维护检修各种设备,可有效降低噪声。使用手术器械时轻拿轻放,走路、说话、关门要轻。
2.5粉尘的防护 设置独立的敷料间,避免粉尘污染环境。尽量使用一次性灭菌成品敷料、石膏及非棉布包装材料,减少粉尘污染。
2.6运动性损伤的防护 置简易实用的过床装备,减轻人力搬运;穿软底鞋,改善长期站立的姿态,经常改变站姿,双替承重,使另一侧肢体得以缓解休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8]。手术超过4 h,可适当给洗手护士准备高度适宜的坐凳,缓解下肢静脉瘀血。
2.7辐射的防护 专用防辐射手术间或移动铅板。近距离接触时,要穿戴铅衣、铅帽等,减少X线带来的损害。
2.8社会心理因素的防范 排班,劳逸结合,降低疲劳。参加适当的运动,保持生活规律,适当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娱社交活动,调节身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讨论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复杂多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院校护理学生缺乏职业安全及防范课程;缺乏完善的防范锐器伤害操作规范[9-10];对噪声及电磁辐射防护重视不足;行业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不足,建议设立护理学生职业安全教育课程;卫生管理部门制订完善的防范锐器伤害操作规范;加强对噪声及电磁辐射的防护;强化行业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伤害的关注。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综上所述,完善基础设施,配备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对减少手术室室护士职业危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亚燕,张桂芳,邓淑波.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6:100.
[2]刘莉,陈俊.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健康防护教育[J].中外医疗,2011,28:144.
[3]周春霞.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3):420.
[4]孙秀红.加强供应室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594.
[5]胡小雪.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2015, 28(50).
[6]刘志娴,杨树迪.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防护对策探讨[J].光明中医,2016(12).
[7]瞿昭晖.试析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及应对[J].医学信息, 2015(33).
[8]王莉.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5(13).